自制固定带(共7篇)
自制固定带 篇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 常常因病情的需要将胃管保留数日, 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何使留置胃管在长时间内保持正确的固定位置, 防止胶布过敏和皮肤损伤是关键[1], 传统胃管固定方法是用胶布固定在鼻翼及面颊部, 胃管受到小的牵拉易使胶布脱落而导致胃管脱出, 再次插管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2]。胶布常常出现过敏现象, 为确保护理的安全, 我科特制作了胃管固定带, 固定效果良好不易脱管同时易于护理, 且不压迫面部皮肤, 避免了胶布过敏。现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一次性胃管1包 (胃管长90cm, 外径1.0cm, 内径0.6cm) , 寸带1根, 橡胶止血带1小节 (长度4.0cm) , 输血器管1小节 (长度5.5cm) , 止血钳1支, 剪刀1把。
1.2 制作方法
在止血带中点处剪开一1.0cm小切口, 将寸带穿过输血器管, 再将输血器管穿过止血带后组成一个固定器, 并将固定器移至寸带的中点。常规留置胃管, 将胃管的末端从输血器管和止血带中形成的空隙拉出。
1.3 使用方法
常规经鼻留置胃管, 确认胃管在胃内后, 用止血钳将输血器管从止血带中点的小孔拉出一个空隙。慢慢将固定器的空隙顺着胃管末端往鼻翼位置移动至胃管60cm标志线处。拉紧输血器管及寸带, 将寸带沿耳廓绕过病人脑后系于耳后, 松紧度以可容纳一指为宜。如图1。
2 讨论
传统胃管固定方法是用胶布固定在鼻翼及面颊部, 这些部位的皮肤油腻, 胶布固定后容易松脱, 胃管受到小的牵拉力易使胶布脱落而导致胃管脱出, 再次插管会给病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也增加了护理工作量。采用胃管固定带, 利用止血带的弹性和输血器管的摩擦力紧密的将胃管固定住, 且不压迫胃管腔[3], 即使用力拉扯也不易拔出胃管, 寸带沿耳廓绕过脑后固定于耳后, 受到外力牵拉时胃管不易脱落。固定效果良好的同时易于护理, 且不会造成面部皮肤压迫, 寸带为棉质较柔软, 对皮肤刺激小, 不易造成皮肤受压。又避免了某些过敏体质的病人因对医用胶布过敏所引起的不适现象。
参考文献
[1]陶苏红.胃管固定方法改进的效果分折〔J〕.现代护理, 2008, 2 (14) :549.
[2]伍胜丽.两种胃管固定新方法及固定材料改进的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31) :6611-6612.
[3]周洪霞, 林一丹.自创新型胃管固定装置在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运用的效果〔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 21 (1) :87-89.
自制固定带 篇2
1自制胸带的制作
胸部附加患侧上肢一体固定带是在原有传统胸带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即增加了针对患侧上肢腕部及上臂的固定装置。胸带分左、右胸两种类别,按尺寸又分为特大、大、中、小四种型号(本文图片均以左胸-中号为例)。
1.1 传统胸带样式及患者绑缚固定后外观
见图1、2。
1.2 胸部附加患侧上肢一体固定带的制作
首先在传统胸带对应于患侧上肢腕部、上臂固定位加装了粘扣固定装置(见图3);另外用棉布制作同样缝有粘扣固定装置的腕部及上臂绑缚袖带,分特大、大、中、小四种型号,可通用(见图4)。临床研究证实,乳腺癌根治术剥离范围广、创面渗出多,如果术后处理不当可以导致皮下引流量增多,以至于造成术后皮下积液影响创面的愈合。若不及时治疗,积液量过多,停留时间长,使皮瓣长期处于游离状态,不能与胸壁建立血运联系,可造成皮瓣坏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为10%~60%[1]。尽管积液不会造成生命威胁,但可导致许多不利因素出现,如皮瓣坏死、伤口裂开、感染、延长愈合、频繁就诊等,甚至影响辅助放疗、化疗等治疗的如期进行[2,3],不仅不能达到最佳综合治疗效果影响预后,还可以引起患侧上肢疼痛、活动受限,甚至长期的皮下积液最终导致患肢淋巴水肿。
1.3 固定
方法:术毕,先绑缚胸带(分左右),调整胸带位置,使缝有上臂固定粘扣的位置正对腋中线(见图5);再绑缚上臂及腕部固定袖带(见图6)。将上臂及腕部粘贴固定在主体胸带上(见图7-正面观、图8-侧面观),固定完毕。
1.4 使用
方法:术后24~48h,根据需要腕部固定可自由脱开,进行手腕部与前臂的功能锻炼(见图9);休息时再重新固定。
2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女性乳腺癌患者60例,年龄范围20~70岁,手术方式均为改良根治术、术后腋下放置负压引流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病理类型、乳腺癌分期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 方法
研究组术后常规腋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用自制胸部附加患侧上肢一体固定带包扎固定;对照组术后腋下放置负压引流管后用传统胸带包扎固定。
2.3 皮下积液诊断标准
皮肤触诊有波动感,穿刺可抽出液体。
2.4 评价方法
统计两组患者胸壁皮下积液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记录腋下引流管每天引流量直至24h引流量<10ml拔管为止、算出平均第1天引流量与总引流量;记录腋下引流管拔管时间、算出平均拔管时间;统计拔管后腋窝皮下积液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处理,两组间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3结果
3.1 两组胸壁皮下积液发生情况
见表1,研究组胸壁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P<0.05。
3.2 两组腋下引流管引流情况
见表2,研究组腋下平均第1天引流量与总引流量、平均拔管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
3.3 两组腋下引流管拔除后腋窝皮下积液发生情况
见表3,研究组腋窝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4讨论
注: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P<0.01。
分析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皮下积液的发生是乳腺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临床观察发现,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上肢的过早活动使皮瓣与基底部分离是引起皮下积液的主要原因,术后要保证皮瓣成活首要问题是使皮瓣固定不悬空而紧贴在胸壁上[4]。实践证明加压包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临床上较多采用胸带加压包扎法,但传统胸带包扎法仅加压包扎胸部创面,不能固定同侧上肢,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因活动可牵拉皮瓣,影响皮瓣与创面粘贴度,增加渗血、渗液,甚至造成皮下出血或血肿,若引流不畅可造成皮下积液;平卧时肩关节处于略展状态,使胸壁软组织的张力较正常水平高,导致腋窝部皮瓣悬空;此外患者呼吸或咳嗽时易使带状固定带松散,从而减弱胸带对胸壁的加压作用,致使传统胸带加压包扎法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皮下积液发生率。
自制胸部附加患侧上肢一体固定带针对传统胸带的缺陷进行改进,增加了固定患侧上肢的装置,术后可控制患侧上肢自主与不自主的活动、使皮瓣始终紧贴于胸壁,减少术后皮下积液与引流量,促进伤口愈合。附加患肢固定带由棉布制成,附以粘贴带,固定患侧上肢,使其形成不能上举、外展和内收的三方控制状态。使用时上臂自然下垂粘贴固定于胸侧、前臂与上臂成90°角横放于腰部,腕部粘贴固定,致使患侧上肢固定于标准位,不能任意活动。术后24~48h开始,腕部制动处可随意开放,指导患者做握拳伸指、屈腕伸腕和屈肘伸肘运动,入睡前每4h各做20次,活动后即固定,操作简单易行。
研究结果证实,研究组(患肢制动)术后腋下平均第1天引流量与引流总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带管天数缩短,拔管后腋窝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降低,P值均<0.01;研究组(患肢制动)胸壁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上肢制动带可以有效消除胸壁和皮瓣间因肩部活动产生的剪力,使皮瓣和胸壁之间的创面间隙缩小到最低限度,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同时有利于皮瓣依靠胸壁的渗透营养促进组织再生,避免皮瓣坏死。其次,上肢制动带可以限制患侧上肢的无意识活动,尤其夜间入睡时的不自主上举、外展和内收;同时还可以时时提醒患者患侧上肢不能随意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制动效果。此外在上肢固定带的有效辅助固定下,患者不必主观、刻意使患肢保持内收位,避免患肢肌肉紧张带来的疲劳感及切口的疼痛感,舒适感增加;由于腕部制动带可随时开放,进行手、腕和肘的锻炼,并不影响患侧上肢早期功能锻炼和血液循环,故无患侧上肢血栓、淋巴水肿等并发症增加的顾虑。
胸部附加患侧上肢一体固定带为临床防治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及腋窝皮下积液提供了更有效的新方法。其效果明确,制作简单,价格便宜,使用方法简便、易掌握,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泰新裕,姚礼庆.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00.
[2]Soon PS,Clark J,Magarey CJ.Seroma formation after axillarylymphadenectomy with and without the use of drains(J).Breast,2005,14(2):103-107.
[3]Vitug AF,Newman LA.Complications in breast surgery(J).Surg Clin North Am,2007,87(2):431-451.
自制固定带 篇3
颅腔内病灶位置深、比邻关系复杂, 必要的暴露和充足的照明是手术顺利与否的关键。最近, 我们低成本制作了Qy/Fx-1007型颅腔手术用简易多功能固定装置, 可同时支持照明和脑撑开器材, 将其用于经翼点—大脑外侧裂入路清除基底节区脑内血肿、经翼点入路沟通大脑外侧裂蛛网膜囊肿、经眉弓—额下入路减压视神经管、经额中回入路切除侧脑室内囊肿各5例, 取得良好的曝露和照明效果。
1 结构和用途
Qy/Fx-1007型颅腔手术用简易多功能固定装置包括三个部分:
(1) 1条万向旋转支撑杆, 由3根长度为30 cm、直径为15 mm的顺意金属软管 (裘氏软管有限公司, 中国杭州) 组成, 其中2根顺意金属软管对接, 连接处预留接头, 可根据需要连接第3根顺意金属软管;
(2) 1个来自台灯的夹持式底座, 可将万向支撑杆固定于器械台边缘上, 万向支撑杆与夹持式底座通过螺纹连接;
(3) 3个自制的功能接头, 分别用于支持手术和检查用头灯、压脑板软轴牵开器和颅腔镜—数字显微摄像头 (图A & B) 。
Qy/Fx-1007型颅腔手术用简易多功能固定装置可单独支持手术和检查用头灯、压脑板软轴牵开器或颅腔镜—数字显微摄像头, 也可同时支持压脑板软轴牵开器/头灯或压脑板软轴牵开器/颅腔镜 (图C-G) 。
A, 万向旋转支撑杆及其底座;B, 功能接头;C-E, 单独支持手术和检查用头灯 (C) 、压脑板软轴牵开器 (D) 或颅腔镜—数字显微摄像头 (E) ;F & G, 同时支持压脑板软轴牵开器/头灯 (F) 或压脑板软轴牵开器/颅腔镜 (G) ;H, 术中支持压脑板软轴牵开器。
2 讨论
为使颅腔内病灶获得良好的曝露, 往往需要采用压脑板将病灶周围的脑组织撑开。压脑板软轴牵开器可以如下方式安置:
(1) 安置在骨窗边缘, 但若骨窗很小, 则妨碍手术操作;
(2) 安置在与手术床连接的活动金属杆上, 但活动金属杆不能扭曲、弯转且稍嫌笨重;
(3) 安置在多功能头架上, 但很多颅腔内手术可不使用多功能头架。我们采用Qy/Fx-1007型颅腔手术用简易多功能固定装置支持压脑板软轴牵开器, 可根据术中暴露的需要将压脑板固定在任意角度
手术室配备的无影灯很难通过狭长的手术通道照亮位于脑深处的病灶, 若非在手术显微镜或内视镜下进行手术操作, 手术和检查用头灯可能是照亮颅腔深处病灶的最佳方式。但是, 术者佩戴头灯, 为了保持适当的照明, 头颈活动明显受限, 长时间手术操作容易疲劳。我们采用Qy/Fx-1007型颅腔手术用简易多功能固定装置支持头灯, 可从任意角度照亮颅腔深处的病灶, 且避免佩戴头灯带来的不便。
颅腔镜手术既可在其鞘内进行, 又可在其鞘周进行, 前者可手持颅腔镜, 后者最好采用支架固定颅腔镜。但是, 生厂商配备的颅腔镜机械支架或气动支架都昂贵。我们发现, Qy/Fx-1007型颅腔手术用简易多功能固定装置可以较小的代价达到相同的固定效果。
综上所述, Qy/Fx-1007型颅腔手术用简易多功能固定装置有很多优点:
(1) 可随意弯曲、旋转且体积小, 占据空间少, 不妨碍手术操作;
(2) 用途多, 既可单独支持手术和检查用头灯、压脑板软轴牵开器或颅腔镜—数字显微摄像头, 又可同时支持压脑板软轴牵开器/头灯或压脑板软轴牵开器/颅腔镜—数字显微摄像头;
(3) 轻便, 携带、保管、消毒和使用都很便;
自制固定带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在我院普外科住院的均带有引流装置的240例患者, 其中年龄最大的76岁, 最小的8岁;男性160例, 女性80例。患者均神志清楚, 语言清晰, 全身知觉无障碍, 感觉正常。随机分为常规法组和改进法组, 每组120例。
1.2 方法
采用轻巧耐用的不锈钢制作一个半圆弧形的小支架 (长约50 cm, 与病床宽相等, 高度约40~46 cm) , 在支架两侧向下伸出2个前后能移动、上下能伸展的小挂钩, 将支架两侧与病床两边稳妥固定, 随后将引流袋或引流瓶挂在支架的挂钩上即可。这样可随体位的变动而调节引流袋或引流瓶的高低, 不至于使引流管扭曲或拔出。常规法组按以前的常规方法固定引流装置。
1.3 评价标准
在引流装置放置的前5天由患者根据自身感受如实评价手术切口及引流管放置处的不适及疼痛强度, 笔者做好记录。疼痛的强度采用数字评分法 (NRS) , 即患者在0~Ⅴ之间选择一个数字, 以描述其疼痛不适的强度, 即0级为无疼痛;Ⅰ级为有点疼痛;Ⅱ级为轻微疼痛;Ⅲ级为明显疼痛;Ⅳ级为较严重疼痛;Ⅴ级为剧烈疼痛, 甚至哭泣 (小儿) 。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改进法组患者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法组, 引流管无1例被意外拔出, 引流效果优于常规法组, 2组患者疼痛发生情况见表1。
3 分析
自制固定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80例, 年龄12~52岁。其中包皮过长195例, 包茎85例。
1.2 包皮固定器的制作
材料选用医用聚丙烯, 平均厚度为1.0mm, 本器械由内固定夹、外固定夹两部分组成 (图1~2) , 每部夹子分成左右两半, 相对称, 通过手柄间嵌入弹簧的一轴两个关节相连接。根据阴茎的周径设计有不同型号 (直径15.0~35.0mm) , 又以保留包皮长短设有不同型号 (以距冠状沟5.0~10.0mm、距系带8.0~15.0mm) 。内固定夹主要起支撑和固定、保护阴茎头的作用。闭合状态下似钟状物, 前缘的角度、弧度和阴茎冠状沟部对称, 且向圆心内凸1.5~2.5mm、尖部钝圆、表面光滑的咬齿, 能够准确、较牵固地固定阴茎头部。左右各半向后延伸成夹子手柄。内壁光滑。外壁上设有与前缘大致相平衡的3条浅齿、一凹槽、标志凸起和进针通道 (设在3、6、9、12点位和各点位间2~4处, 其间距、宽度、深度均一致) 。外固定夹是在内固定夹的支撑作用下, 从外围固定全层包皮、止血、指示包皮切除范围。其前缘、后缘 (切除缘) 、出针通道 (宽1.0mm, 深1.5mm) 分别和内固定夹的前缘、标志凸起、进针通道相对称。内壁的三条浅齿、向圆心内凸1.0mm的咬合齿, 分别与内固定夹浅齿、凹槽相对称咬合。外壁光滑, 左右各半向上延伸成夹子手柄。包皮固定器按型号分别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后, 无菌包装备用。
1.3 治疗方法
局部麻醉或阴茎根部阻滞麻醉。对于包茎和包皮口纤维化狭窄者, 于背侧相对无血管区纵行剪开少许扩大包皮口, 剥离粘连部, 清除包皮垢, 充分消毒。上翻包皮, 显露阴茎头及冠状沟。阴茎头部上内固定夹, 确认夹子前缘咬齿位于冠状沟无误, 位置良好, 未夹住其它组织后, 复位包皮。以内固定夹前缘为基准, 找出皮下可视静脉血管, 一般3~5条, 并用小针细丝线经外板依次缝合结扎止血。包皮自然松弛状态下上外固定夹, 其咬合齿对准内固定夹的凹槽咬合。用手术刀沿外固定夹切除缘环行切除包皮。用小针细线顺缝合针通道间断缝合切口。稍松外固定夹, 检查切口无出血后退出。向上轻轻推开包皮同时退出内固定夹。切口部用无菌干纱布适压裹扎, 将阴茎背侧托起。术后2~3d拆除静脉血管结扎线。余处置、治疗同传统包皮环切术后。
2 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7~15min, 平均10min。全部病例手术在无出血状态下完成,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切口出血、血肿、包皮口狭窄、系带过短等并发症。术后8~14d切口缝线自行脱落, 保留包皮内、外板长度适中, 均匀对称。包皮口呈冠状沟大致相平行的椭圆形, 创缘整齐, 只有Ⅰ期愈合的线状瘢痕, 以松弛地留在冠状沟附近。外观很美, 患者很满意。
3 讨论
包皮环切术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基础手术之一, 是目前治疗包皮过长、包茎最主要而可靠的方法。
传统的包皮环切术, 需2人操作, 比较繁琐费时, 手术时间平均30min。术中出血较多, 术野不干净, 常发生创面血管断端回缩形成血肿, 增加止血处理难度。包皮切除长度不易掌握, 切除时由于牵拉包皮, 造成切除过长或过短, 保留长短不均匀, 不对称, 创缘交错不齐。如切除过长, 术后可能系带过短, 勃起时阴茎弯曲, 发生疼痛。切除过短,
吉林省吉林市医院泌尿外科 (132001) 术后就仍包着阴茎头。切开线成环绕阴茎前端的正圆形时, 加上术后的瘢痕, 使包皮口对阴茎头形成环形的绞扼, 影响勃起。若内板留得过多, 和外板皮色对比形成显著的差别, 而影响外观。创缘交错不齐, 术后形成凹凸不平的瘢痕。因此, 缝合前常需修剪。缝合切口感到困难, 缝合针距、边距难以保持一致。创口内残留的血管结扎线头形成硬结, 从皮外可触及, 有时引起局部线头排异反应, 而增加患者的精神心理负担。切口愈合后还要受拆线的痛苦。手术使用器械较多, 术后还要彻底清洗、高温高压蒸汽灭菌才能使用, 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劳动量和医疗成本。
为此, 研制了一种包皮固定器, 并在包皮环切术中应用, 解决了这些问题, 同时再配合包皮静脉血管结扎法, 使此法具有以下优点: (1) 一个人也能操作完成手术,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平均10min, 比传统术式缩短2/3时间。 (2) 术中不出血, 术野干净, 创面无需止血, 不残留结扎线头。 (3) 易掌握包皮切除长度, 保留内外板长短准确适中、均匀对称。在距冠状沟5.0~10.0mm, 距系带8.0~15.0mm准确选择。 (4) 包皮口一次成形, 呈冠状沟大致相平行的椭圆形, 创缘整齐, 术后不发生狭窄, 外观很美。 (5) 缝合切口快速容易, 对位准确, 缝合针距、边距一致, 术后切口缝合线自行脱落, 免除拆线的痛苦。 (6) 包皮固定器无菌、无毒、无热源, 一次性使用, 用后销毁, 安全、卫生, 防止疾病的传播和交叉感染。 (7) 本器械制作工艺简单, 材料来源丰富, 价格低廉。 (8) 设有多种型号, 选择范围广, 操作、使用方法简单, 易掌握, 各层医院均适用。
手术及器械使用注意事项: (1) 根据患者选择器械型号要准确, 型号不要过小或过大, 以免操作过程中发生阴茎损伤或固定包皮不牢靠, 保留长短不准确; (2) 操作要轻柔, 术中避免用力牵拉、旋转、钳夹其他组织, 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 (3) 切口缝合线结扎要紧, 以利自行脱落; (4) 包皮固定器为一次性使用, 用后严格按照规定销毁; (5) 存放时避高温、防挤压, 以免发生变形、破损; (6) 本器械不适于婴、幼儿患者。
自制固定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 我科收治的16例行髋臼帽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例, 其中男9例, 女7例, 年龄39~68岁。上述患者在性别、年龄上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用传统方法 (医师经验及定位杆) 安装髋臼杯;观察组患者用自制角度测量尺引导下定位 (通过外界半圆形量角器与重垂线相连, 在测量角度时使得半圆形量角器的水平边与所需测量的角度的一轴线垂直或平行) 。外展角45°、前倾角20°。后在三维CT重建下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 比较二组数字准确度进行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SPSS)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
2 结果
三维CT重建下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 观察组准确度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100%vs 62.5%, P<0.05) , 且在术中明显节约了手术时间, 术后复查X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 活动关节无脱位现象。见附表。
3 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以脱位为表现形式的不稳定是主要并发症之一[3]。术后脱位的发生率为2%~4%, 导致治疗和康复时间的延长[4]。在标准的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 髋臼侧骨处理及假体安装, 多凭术者的经验目测或使用髋臼定位器以手术台作为定位的参照物, 以患肢侧方中线为参照, 髋臼杯安装在外展45°、前倾20°左右的位置[5]。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术中对髋臼方位的错误判断。在侧卧时不被注意的骨盆向前旋转, 会引起易被忽视的髋臼后倾增大。后侧入路比前侧入路更易发生髋臼前倾减少。髋臼假体放置的方向不当, 常可增加脱位的风险、无撞击的活动范围减小甚至长期磨损等并发症。Lewinnek等将外翻角40°±10°和前倾角15°±10°定义为髋臼假体放置的“安全区”, 但临床实践表明臼杯的方向常在安全范围以外。目前国内外出现几种髋臼置入定位定向器及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定位, 不是安装设备要求高就是价格昂贵。本研究使用自制人工关节臼杯安装角度测量尺, 通过外界半圆形量角器与重垂线相连, 在测量角度时使得半圆形量角器的水平边与所需测量角度的一轴线垂直或平行, 可精确测量臼杯安装前倾角和外翻角的角度。
综上所述, 本技术使用方便, 费用小, 易掌握, 可节约手术时间, 有效防止术后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关节活动障碍等现象, 是临床手术推广的最佳选择。
摘要:回顾我院2010年1~12月收治的16例行髋臼帽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例, 对照组用传统方法 (医师经验及定位杆) 安装髋臼杯 (外展角45°、前倾角20°) , 观察组用自制角度测量尺引导下定位 (外展角45°、前倾角20°) 。后在三维CT重建下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 比较二组数字准确度,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维CT重建下测量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 观察组准确度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100%vs 62.5%, P<0.05) , 而且在术中明显节约了手术时间, 术后复查X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活动关节无脱位现象。
关键词:自制角度测量尺,髋臼杯手术,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许杰.新型人工髋臼杯置入定位器的研制与实验研究[A].硕士学位论文[D].中山大学.2004.9-13.
[2]廉永云, 裴福兴, 程惊秋, 等.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初步经验[J].中华骨科学杂志, 2008, 28 (1) :3-8.
[3]宫宇宝, 齐欣.髋臼假体的解剖标志定位法在发育不良性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A].2009年全国骨与关节损伤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193-196.
[4]Daniel J, Pynsent PB, McMinn DJW.Metal-on-metal resurfacing of thehip in patients under the age of 55 years with osteoarthritis[J].J BoneJoint Surg (Br) , 2004, 86-B:177-184.
自制固定带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及胫骨平台稳定性。
1.2 病例资料
A组53例, 男31例, 女22例;年龄19~61岁;均为闭合性骨折。胫骨干骨折根据OTA分型, A型25例, B型19例, C型9例。骨折部分按解剖分区, Ⅲ区15例, Ⅳ区26例, Ⅴ区12例。
B组52例, 男28例, 女24例;年龄22~57岁;均为闭合性骨折。胫骨干骨折根据OTA分型, A型26例, B型18例, C型8例。骨折部分按解剖分区, Ⅲ区17例, Ⅳ区25例, Ⅴ区10例。
1.3 手术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 气囊止血带止血, 屈膝80°左右, 先在髌骨下缘正中至胫骨结节作一长约4 cm的切口, 纵向切开髌韧带, 显露胫骨平台, A组先于胫骨平台下约1cm正中处用开口器开口, 用骨凿向骨干方向凿一直径约1.0cm的骨洞, 取出所凿取的松质骨, 结合刮匙刮取部分松质骨, 总量约4~5 m L。将骨折端闭合复位, 依次采用髓腔锉扩髓, 并收集髓腔锉所锉出的骨质, 打入相应髓内钉, 锁好两端锁钉。于骨折端前内及前外两侧各作一约0.5 cm的切口, 将所取松质骨咬成5 mm以内的骨粒, 将骨粒装于自制的漏斗形植骨装置中, 通过该内外小切口将骨粒植于骨折周缘。B组直接在胫骨平台下约1 cm正中处用开口器开口, 骨折端闭合复位, 依次采用髓腔锉扩髓, 打入相应的髓内钉, 锁好两端锁钉。两组均C型臂透视, 确保主钉和锁钉固定稳妥。
1.4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早期行肌肉等张收缩及直腿抬高锻练, 加强膝关节及踝关节功能锻炼, 卧床期间做直腿足跟蹬物锻练, 增加骨折间应力刺激, 稳定性骨折术后1周扶双拐下床, 部分负重, 定期复查X线片, 根据骨痂生长情况逐渐增加肢体负重力度。
1.5 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05例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1~3年。A、B两组骨痂出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愈合率见表1。A组53例无一例术中或术后发生胫骨平台骨折和髓内钉松动。有1例患者术后5个月第1次复诊, 有延迟愈合趋势, 取出远端锁钉后3个月, 临床愈合。B组有4例延迟愈合, 1例骨不连;4例延迟愈合中1例术后4个月取出远端锁钉后4个月, 临床愈合;3例术后6个月取出远端或近端锁钉同时取髂骨采用植骨器微创植骨后3个月, 临床愈合。1例骨不连行骨折端切开清理取髂骨植骨后6个月, 临床愈合。所有病例无切口感染或骨髓炎发生。AB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4。
3 讨论
3.1 微创植骨器的设计理念和临床应用
带锁髓内钉固定因其手术创伤较小、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较高等优点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但髓内钉固定同样存在骨不连和畸形愈合的危险[1]。怎样有效地减少髓内钉固定胫骨骨折术出现的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通常我们做胫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手术时, 先在胫骨平台处开口, 然后髓腔锉扩髓, 在此过程中许多的松质骨随着髓腔锉带出体外, 而该松质骨是促进骨折愈合的良好植骨材料, 怎样合理利用胫骨平台处松质骨来促进骨折端愈合?作者采用先取骨, 然后再用髓腔锉扩髓的办法来收集胫骨平台处松质骨, 由于髓内钉尾端的直径为1.0~1.3 cm, 长度5 cm, 所以在胫骨平台处可以取到4~5m L的骨量, 同时收集髓腔锉扩髓时带出的骨质, 骨量可达到6~7 m L, 髓内钉固定作为微创技术应用于临床, 在治疗胫腓骨骨折时多采用闭合复位, 怎样将所取的松质骨植于骨折端?我们自制一种微创植骨器, 通过最小的创伤将所取的松质骨植于骨折端, 首先制作一个10 m L左右带有刻度的漏斗, 下端连接一直径5 mm的空心钢管。在临床应用中, 钢管的远端切割成45°斜面以利于将骨粒置于骨折缝隙和骨折周缘。关于植骨器入口的选择, 由于胫骨的前方直接位于皮下, 在胫骨前方选择切口既不利于将松质骨植于骨折周缘, 又易造成骨外露, 因此在内外两侧皮下组织丰富处, 各作一5 mm的小切口, 插入植骨器时将骨粒填塞于骨折缝隙及周缘, 从而进行全方位植骨。在临床中遇到复杂的胫腓骨骨折, 闭合复位困难, 需要切开复位时, 从胫骨平台髓内钉入口处取骨并收集髓腔锉扩髓的骨泥进行一期植骨仍是促进骨愈合的有效方法。
3.2 微创植骨与不植骨的疗效比较
微创植骨使用植骨器通过5 mm的小切口将松质骨放置于骨折间隙及周缘。5 mm的小切口不会对骨折端血运产生破坏, 同时合理的利用了自身的骨资源。自体骨移植至今仍作为骨移植物的金标准[2]。骨移植后, 通过骨的诱导和激活, 产生新骨, 促使骨折愈合。经严格的临床观察和随访证明, 植入的这些松质骨、骨碎屑成骨效应明显, 能显著促进骨折愈合[3]。我们通过临床比较发现, 采用微创植骨组骨痂出现时间明显提前, 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 A、B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骨折愈合率A组高于B组。
3.3 微创植骨与不植骨的并发症比较
对于胫骨平台处取骨和骨折端微创植骨, 有人提出疑问, 是否会造成胫骨平台骨折和髓内钉不稳, 小切口植骨是否造成骨折端感染。通过临床观察所有病例均无切口感染和骨髓炎发生, A组53例无一例术中或术后发生胫骨平台骨折和髓内钉松动, 胫骨平台取骨的关键是取骨的量应和髓内钉尾端容积相符, 取骨的方向与开孔器的方向一致。髓内钉固定对于胫骨干骨折是一种首选的手术方式, 但多种原因均可导致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4], 一期植骨虽然不能杜绝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 但毫无疑问可以对骨折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可以减少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发生率, 通过临床对比发现, 两组发生骨折延迟愈合或骨不连的例数无明显差别, 但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于髓内钉静力固定方式容易出现应力遮挡, 造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5], 对于延迟愈合的病例髓内钉动力化固定具有显著的治疗意义[6]。静力性固定限制了骨折断端的加压作用, 不利于骨折断端应力传导的刺激。根据骨折情况, 取出远端或近端锁钉, 动力固定后, 有利于骨折断端的相互加压, 刺激成骨细胞生长, 促进骨折愈合。A、B组各有1例延迟愈合采用动力化后3~4个月临床愈合, B组另外3例延迟愈合采用动力化同时取髂骨采用植骨器微创植骨后3个月临床愈合, B组1例骨不连行骨折端切开清理取髂骨植骨后6个月, 临床愈合。
参考文献
[1]黄鹏, 唐佩福, 姚琦, 等.胫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和钢板螺钉固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伤, 2008, 21 (4) :261-263.
[2]Dhawan A, Kuklo TR, Polly DW jr.Analysis of iliac crest bone grafting process measures[J].Am J Orthop, 2006, 35 (7) :322-326.
[3]张长江, 任文杰, 王明君, 等.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骨碎屑植骨治疗胫骨骨折骨不连[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11) :1093-1094.
[4]张长青, 张开刚, 苏琰, 等.股骨、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后骨不连的诊治[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1) :38-40.
[5]梁银澎, 肖胜捷, 王洪等.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5, 7 (2) :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