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2024-10-18

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通用11篇)

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篇1

一、为什么要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民族音乐在当今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伴随多媒体技术及网络的发展, 音乐的传播方式也愈加广泛, 其他各国独具特色的音乐正在逐步冲击着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这种外来音乐文化的冲击不仅仅体现在音乐在社会公共场所的播放及应用, 还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很多家长在孩子孩童时代选择的对孩子音乐素养提升的教育大多是对钢琴、小提琴、萨克斯等多种多样的西洋乐器、音乐演奏的欣赏, 而且社会上也少有专业的民族音乐培训机构。而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更是缺乏对民族音乐的重视, 在教学内容、音乐器材、课程安排上都缺乏对民族音乐教学的合理支持, 不能发挥学校培养学生传承民族文化、学习民族音乐意识的基本职能。

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提升。课堂是教育教学的基础, 对课堂的正确把握和利用能够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整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教育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丰富性、持续性、相互性的教学过程, 是对世界优秀文化的继承、发扬、借鉴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教”和“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1. 从音乐教师的方面来讲, 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的教

学效果, 就必须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目前, 很多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存在对民族音乐文化了解不够的问题。脍炙人口的曲目, 还能够在教学中稍加应用, 但是对于民族音乐整体的发展历史和成果, 教师缺乏系统的认知。尤其是一些青年音乐教师, 过多关注潮流音乐知识, 甚至对教材上必有的民族音乐都不予重视。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将民族音乐引入课堂能够促进自身自主学习民族音乐, 充实教学素材, 提升教学能力, 增加课堂效用。

2. 从学生层面来讲, 民族音乐最能够反映中华文化

中音乐的历史进程和文化成果。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 还能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继承、发扬, 推动民族音乐走向世界。由于家长或社会宣传等多种因素, 很多学生更偏向于对流行音乐或西方音乐感兴趣。因此, 引领民族音乐进入课堂刻不容缓, 它可以扭转学生观念中对民族文化错误的认知, 转变一代人的价值观念及审美理念, 为民族富强奠定基础。

二、如何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1. 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兴趣引导, 为民族音乐进入课

堂奠基。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观察和分析, 针对大多学生喜欢流行音乐的现状, 利用兴趣趋势将民族音乐巧妙的同流行音乐相结合, 提升民族音乐在学生思想中的地位, 扭转学生对民族音乐错误的观念。其实, 现今很多流行音乐无论在作曲风格上都或多或少的加入了民族音乐的因素。如周杰伦的《本草纲目》、《龙拳》等, 这些都是在学生中非常流行的曲目。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环节或是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对这些音乐进行赏析, 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从学生心理出发, 降低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排斥性, 推动民族音乐文化的弘扬。

2. 合理的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向学生展现

民族音乐魅力。教学教材对于民族音乐的安排往往局限在经典曲目或常见曲目等, 这些教材只能让学生认识民族音乐, 并不能真正了解民族音乐的内涵和灵魂。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认识, 还要通过不同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来扩展学生的视野。网络上的民族音乐作品是非常全面的, 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还能满足时代的同步性和成果的新颖性, 这些民族音乐作品往往受到学生的大力欢迎。同时网络上会有很多关于民族音乐的不同类型的比赛或个人展示与分享等, 这些灵活性的教学素材可以帮助学生对民族音乐有深层次的了解和认知,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民族音乐学习的氛围, 使教学更加人性化。

3.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深化民族音乐教学。课堂教

学过程往往会出现沉闷、枯燥、教师全权主导等缺陷, 音乐课堂也不例外。教师很多时候都是在对学生进行单调理论知识的教授或对学生进行音乐工具实践能力的练习。这种课堂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趣味性, 相反很可能会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厌烦。因此, 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式, 引进民族音乐知识竞赛、歌曲比赛、展示和分享等的新型活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自己对教学活动所需的有关的音乐或乐器的知识、图片、资料等进行查阅和了解, 采用分成合作小组的形式, 分享和交流关于民族音乐的心得与体会, 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4. 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 加强学

生传承民族音乐的信心。一个具有积极和端正的情感态度的学生, 才能对音乐产生真正的学习欲望, 并且会把音乐的学习看作是轻松愉快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加强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 通过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 增强学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 从而促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民族音乐的学习。

综上所述, 民族音乐在课堂中的有效引进, 能够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中应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出发点, 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使青少年真正承担起富国强民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摘要:中华民族作为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种文化特性同样体现在音乐领域。我国各民族传承的民族音乐不仅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精华, 更是中华民族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为了进一步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应该成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国粹音乐文化的先行者, 积极引领传统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参考文献

[1]曹丽, 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2]高后用.中国民族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J].音乐研究, 1980, (4) .

[3]伍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篇2

单调乏味、一坐到底的音乐教学模式不容易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不利于音乐教学发挥出其独有的教育价值,而将儿童音乐剧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破学生对音乐的陌生与隔阂,促进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音乐剧也被称为“音乐喜剧”,是源于19世纪末西方的一门综合艺术表演形式。儿童音乐剧则主要以儿童熟悉的生活、学习和日常事物为对象,内容丰富有趣,题材广泛,主要由生活逸事、课文内容、成语故事、儿童语言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的题材组成。

一、儿童音乐剧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儿童音乐剧的主体是儿童,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儿童的情感表达需要,符合儿童的行为习惯和发展特点,自由活泼的表现形式也能使学生处于欢快愉悦的课堂氛围之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另外,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也使蕴含着审美教育意义和能力的小学音乐课堂变得更受学生的欢迎,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音乐充满兴趣才有可能产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或者探究音乐的愿望,才有可能在聆听音乐作品时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感受。儿童音乐剧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生动性、开放性、故事性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到音乐剧的学习活动中来。在学习儿童音乐剧时,学生的情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开心而难过,获得丰富的音乐情感体验,体会到音乐的魅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二)发掘学生多种潜能,促进全面素质发展

小学音乐课的宗旨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还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儿童音乐剧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包括儿童歌剧、舞剧、歌舞剧等,可以为拥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例如进行儿童音乐剧的表演时,有舞蹈特长的学生进入编舞小组,有绘画特长的学生进入道具小组,通过音乐剧的实践,学生的特长可以得到锻炼,自信心可以获得培养,同时还能够增强学生团结友爱、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总之,音乐剧教学是一种适应学生不同能力和水平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学生的身心都会得到协调发展。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开展音乐剧教学,获得收益的不仅是学生,同样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有裨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教师将自身角色转换成学生个体才能的发现者、学生创造潜能的激发者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构建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同时,开展儿童音乐剧的教学也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同时儿童音乐剧的教学活动也给了教师一个创作的平台,表演创作、舞蹈创作、歌曲创作、剧本创作等都考验着教师的创作水平,因此儿童音乐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音乐教师创作能力的提升。

二、儿童音乐剧应用于音乐课堂的推进策略

(一)欣赏入手,让学生了解音乐剧

小学生学习了解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是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表演儿童音乐剧的第一步,可通过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欣赏来进行教学。首先,音乐教师可先用理论方法向学生介绍儿童音乐剧的含义及相关艺术特点,但是要避免说教的形式,要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进行表达,之后再以一个儿童音乐剧的实例进行赏析,如带领学生欣赏儿童音乐剧《麻雀与小孩》。基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课堂时间的限制,教师可以采取分角色、分场景的欣赏方式,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如剧中都有哪些角色,他们是如何进行表演的,他们都说了些什么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在欣赏时会更有针对性,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加集中。在欣赏结束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既要看到音乐剧的外在形式,又要通过思考和感悟,体会其中的内涵。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心中对儿童音乐剧形成概念,只有了解了什么是儿童音乐剧,才能明白该如何去表演儿童音乐剧。

(二)夯实歌、舞表演基础,为儿童音乐剧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儿童音乐剧的核心表现形式就是对歌、舞、剧的掌握与理解,当学生对儿童音乐剧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教师就需要安排适当的课时对学生进行歌、舞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材在课堂上开展各种让学生边唱边跳、自由律动的活动,打破以往课堂上学生“一坐到底”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中接受儿童音乐剧的教学,并实现向儿童音乐剧、歌舞剧情境教学的过渡。小学生本身就活泼好动,容易被欢快的气氛感染,这种又唱又跳的课堂教学方式,十分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投入到音乐学习中,为小学生学习儿童音乐剧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分类指导,让全体学生体悟音乐剧的魅力

当进行了前两项的教学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将学到的歌舞用歌、舞、剧相结合的方式表演出来。教师需要为学生设定一个特定的场景,将学生组织起来,给予每个学生一定的表演题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并以学生实际表演的方式对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儿童音乐剧的技能进行检验,检验学生对基本功的理解与演绎是否正确、学生的基本功底是否扎实等,并将学生表演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再针对这些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另外,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音乐天赋,对于那些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可以让他们参与道具制作、服装、伴舞、伴唱等内容的学习,让这一部分学生也能充分参与到儿童音乐剧教学中来。而对于那些有音乐天赋、音乐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就要重点对他们进行音乐方面的培养,激发他们的音乐潜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儿童音乐剧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儿童音乐剧。

儿童音乐剧由于其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在音乐课堂中进行有机渗透的确可以提升教学效能。当然,作为一种丰富音乐课堂的教学创新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教学所要求的一般规律,做到适时、适度,方能取得预想的成效。

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数学课堂 篇3

一、注意概念教学,揭示其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中的很多抽象概念常常是以精炼的定义形式出现,并略去了其形成的过程,这样不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所以,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创设数学情境。因为每一个概念的产生都有丰富的知识背景,在教学中如果把教学活动设计成类似于数学家提炼概念并不断完善概念的过程,教师再根据相关内容精心创设生动而合理的数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向往、探索的欲望,并经历猜想、发现的过程,那么他们在运用概念上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并将成功的喜悦转化成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充分必要条件概念的教学中,教材中只是通过一两个例子给出概念,事实上学生在具体判断时常常出错,很大程度是对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熟悉的、易理解的“中学生”与“学生”的关系,集合与集合的关系让学生去体会和感悟。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概念的讲解、分析和探索,才能将学生领进数学大门。

二、注意结论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数学教科书的定理和性质大多数是按照“定理—证明—例题—习题”的模式来安排的,为顾全精炼、严谨和系统的原则而将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略去。数学结论的发现和提出,实际上经历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如果教师能将这一结论的发现过程揭示出来,或者引导学生经历这一探索过程,不但使学生了解了结论的由来,强化了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在求球的体积时,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和极限的内容来完成半球体积的实现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在学习中有快乐,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创造性思维和问题的解决关系密切。即使是划时代的数学创造也是诞生于数学家对某一相关问题的探索之中,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应不在乎这一解决方法是否有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因此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教材上的定理、性质、例题等问题的证明和求解,往往以最简约的形式给出,省去了复杂的思路探索过程。如果教师只是按书上的顺序将这种方法传播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过是一种机械的模仿或者最多会解这一类问题。当学生面临一个新情境下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可能就会束手无策。实际上,一种解题方法的得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要经历艰苦的思维探索过程。面对一个问题解决者,首先调动已有的经验去理解问题,然后应用自己的认知策略去作思想探索。常见的认知策略包括联想、类比、想像、简单化、特殊化、一般化、数形结合、顺推与逆推结合等等。每一种策略就是一条思路,解决者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所选择的思路进行探索和评价。如果不行就得立即进行调整,换另一条思路。如此进行下去,直到探索到正确的思路为止,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尝试、错误、调整、再尝试、再错误、再调整的过程,教师要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篇4

一、教师要熟悉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音乐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求音乐教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音乐欣赏课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再加上现在孩子音乐素质、能力的不断提高, 因此对于音乐教师本身的音乐素养要求也就更高了些。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 随着课程的变化, 教师不可能对每首音乐作品都了如指掌, 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备课时要狠下功夫, 熟悉教材。 对于音乐作品要反复聆听, 仔细推敲, 认真研读教参, 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胸有成竹地进课堂, 才能在课堂上做到信手拈来、旁征博引、引人入胜, 从而巧妙的让学生随着老师架起的音乐桥梁走入美妙的音乐殿堂。

在欣赏课中我教学的过程一般都采用:创设情境导入———初听感知音乐———分段体验交流———熟悉表现音乐———重组创造音乐。

1.创设情境导入

如何让音乐欣赏的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导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的环节。 教师要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 创设特定的场景、情境, 把原本抽象的音乐化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以自己的智慧情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也可以联系与本堂课内容相关联的素材、创设氛围、师生角色定位以及教室的环境变化等,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提升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初听感知音乐

在欣赏音乐前教师要对学生提出富有思维性的问题, 因此教师要积极设计出有价值, 学生感兴趣, 画龙点睛的问题情境, 促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得以积极有效地进行, 传递思想、沟通师生感情, 调动学生的思考热情及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初听后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自己对音乐有初步的感悟, 发表自己的想法,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3.分段体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学生学习欣赏音乐的兴趣也是在教师不断启发、训练、体验、表现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段欣赏音乐时, 必须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动作和想象相结合的欣赏方法, 引导学生亲身参与进入乐曲所描绘的意境中来体验音乐, 表现音乐, 丰富学生的想象, 唤起学生对所学音乐知识的兴趣, 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4.熟悉表现音乐

2011 版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形式才能得以实施。 ”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 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参与音乐实践过程, 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喜爱的方式, 如:演唱、演奏、图画、舞蹈、小品等艺术实践活动来体现, 才能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也感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5.重组创造音乐

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高于生活, 它们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的一切活动中, 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 并用艺术的形式去表现它。 音乐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联想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使他们对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各种印象能够回想并表现出来呢? 我认为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以引起学生的联想。 还可根据诗歌、散文或小故事寻找音乐进行编配。这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难度上又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升创造兴趣。

二、教师要引领学生认识、熟悉主旋律

新课标中对于乐谱是这样要求的:“ 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 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工具。 识谱要和演唱、演奏、创造、欣赏等教学内容密切结合, 要以音乐为载体。 ”在乐曲中, 主旋律是核心, 是支架, 是乐曲的灵魂。 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 很多学生在上完一堂音乐欣赏课后, 觉得对乐曲本身没有什么记忆, 只不过是玩耍了一番而已。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中重视了学生的听与说, 以及对乐曲的表现和再创造, 忽视了主旋律在乐曲中的重要性, 没有及时引领学生认识学习主旋律。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正如我在引导学生欣赏《 溜冰圆舞曲》 时, 在初听阶段学生听了一会儿便开始交头接耳起来, 于是乐曲结束后, 我马上引导孩子们认识学习主旋律, 在学习时加上不同的方法 ( 用打击乐为主旋律伴奏、模仿溜冰的动作等) 来记忆主旋律, 在复听时我要求学生注意主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这时我发现每位学生都听得非常认真而且投入。 乐曲结束后许多同学都高高举起了小手, 自信而准确地回答了问题。 因此, 在欣赏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领学生认识学习主旋律。 让学生对乐曲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以便学生一听到音乐就知道是什么乐曲。 从而增强欣赏乐曲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逐步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积累感受与欣赏音乐的经验。

三、教师要具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及生动的评价语言

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 通过科学的课程评价, 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环境不同, 所以表现出来情感反应也是不同的, 有时候达不到教师设定的目标, 有时候却会超出教师的预想, 有些情感反应是教师在备课中预想不到的, 因而, 教师应时刻以“ 学生为主体”, 关注每一位学生, 以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构思为基础, 但不能被其局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机智、巧妙具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使学生心无芥蒂、各抒己见, 更能让课堂入情入境、妙趣横生。 即使学生的回答出现问题, 只要教师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 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 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在一次教学中, 在欣赏完《 我是人民小骑兵》 的引子部分后, 我问同学们:从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什么场景时。 大部分同学都说从音乐中听了马奔跑的声音, 仿佛看到了马群由远及近飞奔而来的场景。 我正想表扬大家听得很仔细时, 有个同学举手回答说:他听到了大象奔跑的声音。 他的回答引起了周围同学的哄堂大笑:“ 怎么会是大象奔跑的声音呢, 耳朵有毛病吧。 ”那位同学在大家的嘲笑声中慢慢地低下了头。 这时我走到那位同学的身旁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又对他赞许地笑了笑, 然后对大家说:“ 同学们, 我很佩服这位同学的想象力和胆量。 音乐本来就没有特定性, 只要你想得有道理, 你的回答就不是错误的。 ”经过我的一番言语, 那位同学又自信地昂起了头, 这样机智有趣的评价是根据教学进程随机生成的, 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生, 使课堂教学更富有生气。 还有一次在引导学生学习欣赏《 森林狂想曲》 时, 由于学生表现特别出色, 我用开心且带有幽默感的语气给了孩子们一个“ 赞”字, 当时学生们都乐了, 这种与时俱进的评价顿时使课堂变得轻松且和谐。 学生们之后的表现更是让我感慨万千, 我们的孩子们是一群多么可爱且充满活力的下一代啊。 当然教师的评价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还要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诚恳地提出改进方法, 切忌嘲笑和批评发言的学生, 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 音乐教师应发挥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势与特点, 不但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得到放松。 而且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的习惯和具有一定品味的欣赏能力, 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引领他们在老师精心架起的音乐桥梁上走入美妙的音乐殿堂, 使学生们在真善美的音乐世界里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摘要: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对音乐进行欣赏并培养他们养成正确的聆听习惯, 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音乐欣赏习惯和一定品味的音乐欣赏者。教师要熟悉教材精心设计, 引领学生认识乐曲主旋律, 要有很强的应变能力和生动的评价语言。

关键词:音乐欣赏,主旋律,评价

参考文献

[1]音乐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年版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5

从广义上说,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不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也可以说音乐是人类最易理解的共同语言。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音乐有健全大脑的作用,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使大脑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使大脑发挥最高效益。音乐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力和感知、相象及思维能力,能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因此音乐在语文课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在当代的课堂教学中,音乐的广泛运用,能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的请粗,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对课堂教学有着辅助的作用。当然,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音乐往往应结合课文和歌曲的内涵,把它们有机的、科学的联系在一起,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歌曲的思想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正确的选择乐曲、歌曲来相应的教材配,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效果。

一、咀嚼音乐,顿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在我们的语文中,很多课文中都可以配上恰当的乐曲,进行课堂教学。在我实习中,我上的《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就利用音乐渗透了其中。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受到要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会关心别人。在课前,我先用《祝你生日快乐》导入,课堂气氛马上就好起来了,在听歌曲的中,同学们可能进行联想,联想到生日蛋糕、生日礼物、父母和孩子一起过生日的场景……那么听完这歌曲,我就问同学们“当你们听这首歌的时候,你们想到了什么?”那么学生很快就能把刚才听歌时的`想法告诉大家,然后转入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个祝贺生日的故事――可贵的沉默”。这样利用音乐转入就非常的自然,选择了孩子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歌曲,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学习,充满创造性的感受与表现过程,能够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深入领会课文,体会“沉默的可贵”,懂得了回报父母的爱是本课的教学难。那么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放相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意。在课文最后我就找了阎维文的《母亲》,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歌曲。“入学前的新书包有人帮我缝,爱吃的三馅饼有人帮包……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母亲点点滴滴的付出,生病时的焦急,平时默默无闻的关心、叮咛……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在听这首歌曲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边听边想平时爸爸妈妈是怎么关心你照顾你的。同学们听完这首歌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哭了,我从这里看出孩子们已经真正理解到了父母的爱,抓住这一契机,我问同学们应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同学们畅所欲言,“爸爸妈妈下班时给他们倒开水,给爸爸妈妈捶背,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我们亲手做的生日礼物……”歌曲的运用不仅使课堂的效果好起来,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欣赏音乐,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

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篇6

一、教师应成为生活化教学的“领路人”

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需要教师首先树立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教师就是孩子们生活教育的一面旗帜,假如教师没有鲜活生动的生活化教学体验,那么这些学生的思想也就会变得呆板,缺乏时代与生活的气息。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假如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写,那么这些学生的作文肯定大多雷同,没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因此,教师应当成为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只有真正地教会学生感受生活、品味人生,他们才能写出生活味儿十足的好文章。

二、以生活情境再现课本知识

小学生年龄尚小,没有形成完善的思维模式,教师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而没有教学的热情,那么学生肯定很难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要想记住这些知识,只能死记硬背。教师要实现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就要以生活情境再现课本知识,在学生的眼前展现出活生生的生活画卷,让学生都参与进来,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理解所学知识,记忆深刻,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丰富语文素养。

三、在生活实践中增加知识积累

事实上,孩子们只有在生活中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真正地理解这些词汇的真实含义,才知道应该怎样用丰富的词汇准确表达自己心中的真实感受。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词汇的习惯,如通过写日记来记录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大事小事。对于那些优秀的孩子,教师要把他们的日记与同学们分享,以资借鉴学习,以此提高所有学生的写作水平,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四、为学生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

通常教室多有这样一个特点——周围都是墙,学生低头是在背文章,抬头是在看黑板。这种教学环境过于呆板、压抑。小学生的生活应当是丰富多彩、活泼快乐的,只有对学生的学习环境做出改变,才能真正实现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意见,按照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对教室进行布局设计。比如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点缀着鲜花、绿草以及小动物装饰的美丽空间。在温馨、悦目的教室里学习,孩子们就像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们的想象力会更加丰富,学习热情更加高涨,这无疑会提升孩子们的创造力,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化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把生活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展现孩子们的天性,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拓展其知识面,使之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领民族音乐走进课堂 篇7

关键词:引领,日常,生活,英语,课堂

从初一到初三, 随着知识的深化, 部分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会掉队, 一些基础还可以的学生也可能会兴趣渐减。那么怎样使学生继续学好课本知识,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全力以赴来迎接中考呢?我的做法是:在课堂上尽量把课本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结合学生身边的所见所闻, 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实例, 引领学生轻松地从日常生活走进英语课堂。借鉴学生的日常生活, 通过说教、实例、故事、图片、录像等方式吸引住学生的眼球, 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知道书本知识都源于日常生活, 具有一定的真实性, 从而消除或降低他们对心中原本认定的枯燥的书本知识的恐惧感, 使他们重新认识到:课本不只是课本, 而是生活的一种再现。这样, 学生可能就更愿意去接受和学习课本知识了。下面就是在初三上册教材中, 我如何引领学生从日常生活走进英语课堂的几个实例。

一、通过学生熟悉的话题引入, 层层推进

初三上册Module 1 Unit 2, 是关于“世界景观”的话题。这个话题涉及到古今中外, 内容非常广。而书上具体介绍的又是学生并不熟悉的美国的一个自然景观———大峡谷。为了让学生感到亲切, 我先设计了下面的问题:Do you know any wonders of Wuyi?Wha t a re the y?Ha ve you e ve r b e e n the re?Ca n you introd uc e the m for us?学生一听这些问题, 就来劲儿了。因为这个话题对他们太熟悉了, 哪怕不能全部概括, 也能说出一二。等他们说得差不多了, 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当地的一些风景名胜的图片, 这些画面一出现, 不仅马上证实了他们的答案, 还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当然, 教师可以对这个问题做个完整的概括。接着, 我趁热打铁, 提出了下列相关的问题:Do you know any wonders of China?What a re the y?Ha ve you e ve r b e e n the re?Ca n you introd uc e the m for us?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经历, 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学生的答案会明显少了, 他们可能只知道杭州西湖, 或曾经听到过的长城、故宫等, 因为他们基本上来自乡下, 出去的机会不多。这时, 我同样可以通过多媒体边展示图片边讲解的方式进行国内一些著名景观的介绍。还特别介绍了中国长城, 它的长、宽和高, 并让学生去想象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 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是怎样把它修建起来的。显然,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同时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并告诉学生, 像这样的人文景观不仅中国有, 在世界上, 如埃及的金字塔, 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从而引到书本内容———世界景观, 再进行课文内容的教学。这样, 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易到难, 一步步地走进书本内容, 学生就不会因内容陌生而惊慌失措了。

二、通过教师的说教引入, 产生情感共鸣

初三上册Module 3 Unit 2是关于我们的亚洲飞人——刘翔的一篇文章。考虑到刘翔因病退出2008年北京奥运会这一事件, 许多学生可能因此对他产生了怀疑, 甚至排斥。首先, 我利用多媒体, 把课文中的图片, 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那英姿飒爽的镜头, 以最大化展现在全班面前, 以直观进入话题。然后我对学生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 当刘翔转身退出比赛那一刻, 相信在座的我们都铭记在心, 老师也很久才缓过神来, 不相信那是真的, 可事实就是事实。事后, 我还特别看了关于这一事件的新闻发布会, 看到了他的教练孙海平那惋惜的眼泪, 让我很伤感。这样, 学生通过理解我的感受, 从而更好地来分析这件事, 形成情感的共鸣。随之, 我向全班提了几个相关的问题:你们知道刘翔现在在干什么?他的脚是否痊愈?他是会结束运动生涯, 还是会积极备战, 再创辉煌呢?学生会很迫切地知道答案, 我就把刘翔最近的情况给学生介绍一二。最后, 我说:请你们仔细阅读书上的这篇文章, 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这样就把现实生活和书本知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同时,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要正确看待明星, 不要盲目崇拜, 也不能轻易否定, 应更多地去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 从而对其进行人生观的教育。

三、利用多媒体课件, 播放录像, 形象生动

初三上册Module 6是一个关于保护地球, 绿色环保的主题。虽然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 也是要求我们每个地球人都关注的问题, 但我认为学生只有概念的问题, 只知道现在存在空气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和噪音污染, 而具体这些污染到底有多严重了, 再发展下去又会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 他们不一定能知道多少。如果再要求他们从行为上去真正地做起来, 做一个真正的环保者, 就不会那么自觉了。那么怎样使学生从心底真正地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呢?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动画, 是关于一个垃圾收购站正在收购垃圾的画面。动画用了一个快镜头, 充分体现了垃圾收购站的工人们的手忙脚乱和垃圾之多。针对环境被破坏而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我播放了环保题材美国电影《后天》 (影片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 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的故事) 中的一个片段。看完这一段生动形象的画面, 学生会触景生情, 心有余悸。这样, 从无形的交流就变成了有情的交流。然后, 我让生活委员当场公布了我们班级从初一到现在通过收集并变卖瓶瓶罐罐的所得 (因为我是班主任, 我准备把这笔钱用在毕业联欢会上, 一直还未公布) 。结果一出, 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这居然是他们自己的“杰作”, 从而进一步触动了他们。最后, 我再联系实际, 列举了2007年年底南方的雪灾, 沿海地区频频出现的台风、海啸以及冬天天气变暖等现象, 无不和环境破坏有直接的关系。经过上面的铺垫, 再去学习课文, 并要求他们以身作则, 从我做起, 共同来保护我们的家——地球, 就比较自觉了。

四、通过身边真实的故事引入, 贴近生活

初三上册Module 10是一个关于健康的话题。因为他们正值青春年华, 身体健康, 可能对这个话题不屑一顾。首先, 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一天, 一个即将毕业的女大学生接到她妈妈的电话, 说她爸爸病危, 速回。女大学生听到这个消息, 如同晴天霹雳!原来, 她爸爸在一个月前查出是肝癌晚期, 怕影响女儿学业, 一直未告之。可没过多久, 还没等女儿毕业, 爸爸就离她而去了。他还没来得及过上一天好日子, 还没来得及等到女儿拿第一个月工资为他过50岁的生日……学生们都屏住呼吸在听, 然后我说, 那个女大学生就是——我。此时此刻, 我不需要说得太多了。因为健康, 最敬爱的爸爸离我而去了;因为健康, 让我抱憾终身, 作为女儿, 没能尽到一天孝心。接着引入课文话题, 健康对我们是多么的重要啊!然后, 就健康饮食这个问题, 我列举了班级里的“零食大王”——范嘉骏, 因每天吃很多的垃圾食品, 导致胃病严重的事实。接着, 就缺少锻炼这个问题, 我列举了班级里的费挺, 尽管长得人高马大, 但体质很差, 跑个200米就晕, 做个引体向上就掉下来, 练个跳远就摔跤……这些活生生的例子, 是最有说服力的。最后, 进入课文教学, 这时学生们的体会就更深刻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 花那么多的时间在课外的东西上, 实属浪费时间。我认为, 课堂教学的实质是一种环境的创造、情境的创设、氛围的创立。要使教学达成良好的效果, 那么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 使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促进。比如书面表达, 我想, 只有贴近生活, 实实在在的文章才是受欢迎的。所以在我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一直都倡导学习离不开生活, 一切都源于生活, 一切又融于生活。我们要让学生感到, 任何一节课都是从生活走向书本, 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总之, 在实施英语课堂教学中, 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尤其是情感资源, 可以说, 情感是教学中的润滑剂、催化剂。只有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你, 在行动上接近你, 从思想上乐于接受你的教诲, 才能使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的舞台。

参考文献

[1]葛炳芳.before——有效教研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9) .

[2]吴智丹.低效或无效教学现象评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2) .

让流行音乐走进音乐课堂 篇8

记得曾经在课堂上有这样一幕, 刚学完课本上的一首新歌, 我请学生上台演唱, 结果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 让我很失望, 学生不是学不会, 而是不感兴趣。在拓展部分, 我请学生上台唱唱课外的歌曲, 我话音刚落, 上讲台的学生便蜂拥而至, 《死了都要爱》、《双截棍》、《隐形的翅膀》, 学生一个个全能倒背如流, 有的同学甚至模仿起明星, 一个个热情很高, 本来是课文的拓展, 却成了整堂课的高潮, 我怎么忍心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呢?

既然学生如此热衷于流行音乐, 我们就不能简单地泼冷水, 只要我们善于鉴别、分析和正面引导, 流行音乐对于音乐教育可以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我们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 明确为什么喜欢又为什么不喜欢了, 尝试着理性地分析一下, 明确美丑, 吸取优点。在学校美育教育中, 许多流行音乐作品固然需要回避, 但也不能否认存在着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 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爱国情怀、放眼世界和人生哲理的乐曲。如:《我的中国心》、《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阳光总在风雨后》、《让世界充满爱》……表现亲情的乐曲《祈祷》、《感恩的心》、《祝你平安》……表现爱国情怀的歌曲《红旗飘飘》、《精忠报国》、《大中国》……引导学生将好的作品与粗劣的作品进行比较, 使他们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从而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审美和鉴别能力,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其实流行音乐的进入, 也可以促使我们音乐教师的再次学习, 并容易和学生沟通, 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阐述,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审美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开, 流行音乐很容易占据孩子的心灵,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辨别美丑的意识。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不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 它有广泛的意义:一是指在特定时期受到人们欢迎, 并广泛传播的歌曲;二是指通俗歌曲, 形式上简洁单纯, 曲调流畅。

一、运用流行音乐, 激发兴趣, 抓好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能唱起来, 有兴趣才可能唱好, 而流行音乐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以流行音乐为体裁, 激活音乐课堂, 提升歌唱教学的质量, 同时在歌唱的教学中兼顾欣赏、练耳、识谱, 等等, 这样才能达到真正走进音乐殿堂的效果。学生们喜欢流行音乐就希望把它们唱准, 唱好。我们可以很自然地向学生渗透演唱方法, 如姿势、呼吸、发声等, 这个时候学生会很用心地听, 用功地练习, 这样就轻而易举地达到提高演唱水平的效果。

学生在歌唱的时候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演唱流行歌曲的同时, 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音准、速度、节奏、艺术表现、情感处理等音乐元素。这样就轻而易举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流行音乐, 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在音乐课上, 想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课内知识的学习, 教师除了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备课, 还需要运用教学智慧来鼓励、调动学生。与其让学生胡乱跟风, 还不如选择一些健康向上的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对于小学生来说, 鼓励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在课堂上“投其所好”地把健康、优秀的流行歌曲欣赏作为及时有效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奖励, 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 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拉近师生距离, 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

三、运用流行音乐, 学习音乐知识技能

通过流行音乐, 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音乐技能, 作为音乐作品, 流行歌曲中同样蕴涵着许多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他们十分喜爱和熟悉的旋律中愉快学习, 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视唱教学中就可以将流行歌曲的旋律作为视唱曲, 当学生惊奇地看着自己喜欢的歌曲竟然变成了“哆来咪”, 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浓厚了。再如学习《想你的三百六十五夜》重点分析歌曲力度、速度与情绪变化的联系, 学习《白桦林》一歌重点让学生体会三拍子的感觉, 并且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势, 《江南》一歌中让学生找出弱起小节并讲解相关知识, 等等, 再将这些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内教材中, 学生唱得容易, 记得清楚, 学得愉快, 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流行音乐,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对流行音乐的理解, 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寻找适合的流行音乐。我在完成教材内容的同时, 利用最后几分钟, 让学生去展现有关流行音乐方面的内容, 如唱一首健康向上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歌曲, 让学生交流最近在课外听到的歌曲, 找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 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相互合作的能力, 展现了个人的艺术风采, 也使学生学会了怎样学习、探究、鉴别流行音乐的内在美。

综上所述, 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教学工作, 还丰富了教学内容, 巩固了学生的乐理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摘要:“流行音乐”不是流行歌曲的代名词, 它有广泛的意义。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 音乐审美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展开, 流行音乐很容易占据孩子的心灵, 所以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辨别美丑的意识, 让流行音乐进入课堂教学发挥其作用。

让流行音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 篇9

许多人一谈到流行音乐, 就会把它与不健康, 低俗划等号, 因为在他们心中流行音乐多是有关情啊、爱啊什么的内容象征, 不能堂而皇之的公开谈论。好像爱啊, 情啊就不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 任何人的一生中都能缺失她, 绕开她似的;讲到教学, 更是坚决反对, 一棒子打死。认为教流行音乐有害学生身心健康, 是误人子弟。这种思想教育观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单纯的品德教育, 真是天大的误解。幸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将音乐课程的价值明确定位在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四个方面。纠正了以往这种不正确的音乐课辅德观, 注重回到音乐自身的审美情感体验中来, 回归音乐的生活世界。

二、音乐课堂不应回避流行音乐

所谓“歌为心声”, 正是流行歌曲反映了各个时代广大人民, 尤其是年轻人的心声, 才会长盛不衰, 从而形成了音乐艺术天地之间不可或缺的广阔的地带:通俗音乐 (或者叫做流行音乐) 。因为流行音乐既不像“阳春白雪”一样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音乐高高在上, 高不可攀;也不像“下里巴人”一样的民间音乐因太平常朴素以致提不起人的兴趣而常常被人轻视、忽略甚至遗忘。流行音乐以其独特的生存优势———代表生机勃勃, 生命力旺盛, 朝气蓬勃的广大年轻人, 而流传甚广。可以说, 通俗音乐之所以为大家所喜爱, 正是因为它旋律优美, 歌词贴近生活, 抒发大众情感, 并能与艺术音乐以及民间音乐之间互相渗透、互相结合, 才组成了一个五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汇集了所有新生力量的校园, 又怎能回避、排斥、拒绝流行音乐呢?

现行的教材内容, 有相当一部分作品, 特别是有些器乐曲, 冗长且没有特点, 离当今学生生活时代相距甚远。学生为了理解他们要学习很多与之相关的时代背景知识, 而这些, 尤其是关于外国十七、十八世纪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甚至宗教等等文化背景, 往往是任凭这些十五六岁孩子想破头脑也无法理解。加之音乐教师又不是历史老师, 无法也没充足时间为他们做更多更详细的解释, 他们怎能爱听?以本人从教十四年的经历来说, 现实音乐课堂状况很多时候常常是这样的:教师越是做详尽的分析讲解, 学生越是表现出决不爱听的状态来。有些胆大的学生干脆大声抗议说:“老师啊, 能不能讲些别的, 我们听得头都大了?听些近期的, 离我们生活不太远的, 当代流行的不行啊?”他们的话反映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 因此每每换来更多的支持声。教得久了, 听得多了, 我也暗暗反思, 难道真的就不能尝试一下吗?所谓有“需要才有市场, 存在即是合理的”。最近, 我一直在考虑如何在完成课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做个大胆的尝试, 让流行音乐走进高中音乐课堂。毕竟, 流行音乐也占有音乐艺术的三分之一。其中也有大量脍炙人口, 艺术价值相当高的作品。

三、反思

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篇10

一、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记得每接一批初一新生的时候,我总会推荐一批中外名著让他们阅读欣赏,但学生的响应往往很平淡。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学生根本不去碰一下,毫无阅读兴趣。

面对这一现象,有段时间我毫无办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听了一堂公开课,这堂课触发了我的灵感。当时上的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授课老师开课时播放了一曲震天响的《好汉歌》,那高亢激昂的旋律一下子就把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来。对呀,近几年来,不是有很多中外名著名篇被搬上了银幕、荧屏了吗?每部名著名篇不都精心打造了一曲曲悦耳动听的主题曲吗?何不用这些悦耳动听的旋律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呢?于是我把《红楼梦》的主题曲带进了课堂,把《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带进了课堂,把《西游记》的主题曲带进了课堂……在绵长悠远的旋律里,在悦耳动听的音乐里,学生喜滋滋地翻开了书页,用心灵去探索书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情感历程。

音乐,开启了学生阅读的心扉,音乐,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音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提高阅读水平的途径有很多:有直径,也有曲径。音乐欣赏就是曲径之一。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对词中所表现出来的复杂感情———对朝廷生活的留恋与惶恐,花好月圆时不能与亲人团聚的孤寂与怅然,参透了物是人非人生哲理的释然与豁达,学生理解得总是不到位。让他们朗读时,语调平淡,情感淡漠,把如此优美的一曲中秋绝唱词学得如白开水般无味。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些,我便找来已被王菲唱红了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学生在王菲如泣如诉、如痴如醉的歌声里,对诗人那孤独彷徨、寂寞惆怅的心境有了身临其境般的感悟。在接下来的朗读、分析、品味过程中,学生理解得到位多了,也深刻多了。在学习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时,我照样播放了一曲王菲唱的同名歌曲,学生在王菲天籁般的歌声里,再次感受到了女词人孤独寂寞的惆怅心境。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播放了一曲江涛的同名歌曲,学生在气势如虹的音乐氛围中领悟了愚公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人定胜天的气概。

流动的音乐拨动了学生们思维想象的琴弦,音乐与作品欣赏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学生的性情和人格也得到了陶冶和升华。

三、音乐可以唤起学生潜在的情感

如果说生活是培养学生情感的沃土,那么音乐就是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钥匙。所以,学生要丰富情感空间,磨练情感触觉,用音乐来设置情境体验便是挖掘学生潜能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我在讲解《陋室铭》时,当分析到刘禹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志趣时,许多学生对诗人这种平淡如水的生活无法理解。此时,我播放了一曲中国古典音乐———古筝曲,让学生在悠扬婉转的乐曲声中用心去品味,用情去感悟,通过音乐的刺激,旋律的引导,使学生领悟到诗人超尘脱俗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借助音乐来欣赏文学作品,将生活的乐趣和读书的乐趣和谐交融,是很让人受益的。其实,把音乐带入语文课堂的妙处不止于此,在学生作文技巧的培养和提高方面,音乐的价值也是不可低估的。

四、音乐可以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灵感是创作的生命和希望,它的转瞬即逝和不易捕捉,往往是造成学生写作时思维堵塞的障碍。所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我常常选择一些适当的曲目对学生进行开启灵感的训练。在一次以“感觉”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我事先准备了几首曲子,有中国传统曲目《梁祝》中的《化蝶》片段,有交响乐《命运》、有钢琴曲《秋日的诗语》、有二胡独奏《二泉映月》,还有流行歌曲《阿姐鼓》、《丹顶鹤的故事》……在学生构思之前,我逐一播放了这些曲目,让学生在或激昂或舒缓或缠绵或轻曼的旋律中去感受、去品味、去揣摩、去联想,调动各种情绪来寻找创作的灵感。结果很多学生真的在这种身临其境的音乐中找到了写作的灵感,写出了一篇篇充满哲理的美文。

音乐,撞击了学生创作的灵感。音乐,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五、音乐可以让作文拟题锦上添花

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话题作文层出不穷,很受出卷者的欢迎,而话题作文中有一个要求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要求学生自拟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新颖独到的题目,可以让读者耳目一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能否拟好一个题目,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一篇文章的优劣。拟题的技巧很多,如想象、修辞、引申、扩展……这在许多学生的写作中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其实,巧用音乐领域中的歌名歌词拟题也是屡试不爽的绝妙技巧。一种是直接引用,即将歌曲的名称直接引用于作文命题中。如:在主题的把握上,体现坚定不移的意志和执着精神的,可以引用《坚持到底》《我的未来不是梦》《壮志在我胸》;寄托思乡之情的,可以引用《思念》《在那遥远的地方》《常回家看看》;展现中学生生活、揭示学生心灵世界的,可以引用《十六岁的梦》《一起走过的日子》《妈妈,再爱我一次》;探寻大自然的神奇的,可以引用《天堂》《青藏高原》《草原之夜》等。另一种方法是移花接木、巧妙套用。并不是所有的歌曲的题目都可以直接引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去,但只要对某些歌名进行独具慧眼的选择、巧运匠心的改造,一样可以作为宝贵财富为我们所用。如:有一次,我要求学生以“评语”为话题,巧用歌名或歌词进行拟题训练。不少学生兰心慧质,巧妙地移花接木套用歌名歌词,拟出一个又一个精妙独到、令人叫绝的好题目。如:《评语,我心中的痛》《就这样被评语征服》《一句话一辈子》《爱不留痕》《评语,让我心飞翔》《伤心总是难免的》……

让流行音乐走进中学音乐课堂 篇11

一、流行音乐进课堂的措施。

1.正确认识青少年的 心理特征。音乐老师要清楚地认识到, 青少年处在智力和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 对事物充满着好奇心, 喜欢玩, 自我控制能力不足, 对人生没有正确的思考, 对流行音乐的认识还不够。所以音乐老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 而不是一味地只看课本。由于学生对课本选的歌曲不感兴趣, 上课时也就没有积极性, 更没有兴趣, 导致最后成了老师一个人在独舞。

2.精心安排教学内容。音乐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结合时代特点, 教给学生一些新鲜的东西, 充分展示歌曲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如教爱国歌曲时, 除了教材选择的《苏牧放羊》外, 还可以添加流行歌曲, 例如,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高枫的《大中国》、孙楠的《红旗飘飘》、屠洪刚的《精忠报国》、彭丽媛的《我的祖国》等。

二、正确认识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指那些结构短小、内容通俗、形式活泼、情感真挚, 并被广大群众喜爱, 广泛传唱或欣赏, 流行一时甚至流传后世的器乐曲和歌曲。这些乐曲和歌曲植根于大众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 因此, 又有“大众音乐”之称。由于流行音乐大多数以歌曲形式出现, 因此“流行歌曲”往往成了“流行音乐”的代称。

三、正确选择流行音乐。

流行歌曲发展迅速, 曲目繁多, 自然会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 但我们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在这百花齐放的音乐歌坛上, 同样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健康的、脍炙人口的作品, 把它们一概挡在课堂外, 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消极做法。音乐教师有必要把流行歌曲中好的作品引进课堂, 介绍给学生, 担负起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流行歌曲的审美品位的责任, 并力争把流行歌曲可能对中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与其让学生不假思索地“来者不拒”, 不如大大方方地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 把那些健康向上、适宜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 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介绍给他们, 使他们对流行歌曲有一个更好的认识, 能够辨识歌曲的优劣, 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判别能力,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四、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的可行性分析。

1.流行音乐深受学生喜欢,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青少年学生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这时候学生的身心在快速发展, 开始产生独立的欲望和反抗世界的“叛逆”心理, 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和思考“自我”, 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或行为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 希望用自我语言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 而流行音乐正好满足学生这种具有归属感的心理需求, 所以, 深受学生的喜爱。同时,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 所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不能以自己的好恶确定课堂教学内容, 也不能让教师过强的自我意识左右教学向理性化方向发展, 更不能因为自己喜欢什么就强迫学生学什么, 而要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 根据教学实际, 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符合音乐 课程标准 , 适合教学 发展。《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 在不同教学阶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 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结合, 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开发和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 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 并予以积极的引导。”《音乐课标解读》也指出:“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 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具有音乐审美分辨能力的音乐听众。”由此可见, 将流行音乐引进课堂既符合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 又适合教学发展, 关键是教师要摆正心态, 做好准备。

五、找到流行音乐与音乐教材的结合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让流行音乐进入中学音乐课堂, 并不是放弃传统音乐教育, 而是将流行音乐与中学音乐教材相结合, 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旋律, 选取一些优秀的通俗歌曲让学生欣赏, 逐渐补充一些音乐知识, 使流行音乐成为课堂教育有益的、必要的补充。通过慢慢的进步, 拉近学生与传统音乐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走近传统音乐, 学会欣赏传统音乐, 促进学生对音乐的全面了解, 从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六、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远远大于听、视二者之和, 多媒体技术是集视听于一体的教学手段,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 使学生在欣赏与审美中轻松学习, 既继承和发扬传统音乐, 同时又补充时下流行的现代音乐。教师要不断探索、研究, 不断完善,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使用多媒体, 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多媒体使用的“度”,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还能减缓教师的劳动强度, 弥补教师的技能缺陷,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让流行歌曲在课堂中响起, 音乐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成为一个称职合格的音乐向导, 引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 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开阔视野, 让学生在茫茫乐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这样, 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丰富了课堂内容, 又提升了音乐审美情趣, 充实了学习音乐的信心, 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一起畅游音乐世界, 充分享受美妙的音乐带来的乐趣。

上一篇:手势的种类下一篇:肠镜检查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