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的异地备份

2024-10-16

档案的异地备份(共7篇)

档案的异地备份 篇1

档案记载着关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重要数据, 有一些档案则涉及国家机密和商业秘密, 如果档案管理不善将会导致档案数据的遗失, 给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带来损失。因此, 优化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机构的职责要求和必然措施。而档案异地备份是优化档案管理的重要措施, 有助于保护档案数据。这项措施可以有效避免数据受到外部因素的破坏, 从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一、加强对档案异地备份重要性的宣传

宣传是向人们传播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有关信息、思想, 从而影响人们行为的过程。具体而言, 就是向广大档案工作者宣传和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对其进行思想教育, 向社会宣传档案异地份工作, 以增强社会意识的一种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性质的工作。宣传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宣传动员、教育和激励档案工作者, 使他们积极投身于档案异地备份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同时, 通过宣传扩大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影响, 增强社会意识, 使社会各个方面均能关心、重视和支持这项工作, 使得档案异地备份工作与其他工作协调发展, 并有效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第一, 开展档案保护理念普及化的宣传。深入宣传档案异地备份保护工作, 以及通过利用这项工作所实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便更好地了解认识这项工作, 并从中得到启发或线索。在更大范围内向社会传播异地备份的理念, 传播异地备份的知识, 使异地备份工作能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认识, 并支持异地备份工作, 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第二, 寻求社会帮助。档案异地备份应该属于社会服务工作, 并不是只有档案馆、档案工作人员参与, 应该积极寻求社会帮助和合作。各地档案管理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的地质、气象特征,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加快档案异地备份保存的实施, 努力调动社会广泛的人力、物力, 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档案的异地备份;为了确保全部档案的安全保管, 要积极寻求地质专家、气象专家、建筑专家等社会精英的沟通与合, 并积极寻求政府机构的帮助与协作, 开展文献遗产保护合作, 制定一个全面的多元化合作的保护策略。

二、建立档案异地备份长效机制

档案异地备份工作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 需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首先, 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实施必须坚持全面、系统的指导思想。在某些情况下应当注意一些档案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它们协调配合地得到贯彻执行。其次, 档案异地备份工作需要依靠有关方面的努力才能顺利实施。一方面, 要靠有关单位或部门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政策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保证;另一方面, 要依靠有关部门和单位做好实施标准的宣传、解释和教育工作, 提高实施档案异地备份工作的意义。在实施过程中, 还应定期组织有关异地备份的科学性、合理性的讨论与研究工作, 不断推动我档案异地备份的开展

三、挖掘馆藏档案价值, 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档案部门在实施档案异地备份工作中, 资金问题突出。因此, 档案部门应当采取各种办法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第一, 努力结合馆情, 创造自身价值。首先, 发挥档案价值的扩展率, 挖掘特色档案资源, 筹集资金。档案价值的扩展率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能与档案发生关系的人群逐渐增大, 档案利用者及其需求范围扩大, 从而导致档案价值的升值。档案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特色档案资源, 向社会上人员或相关的单位提供租借查阅服务, 为备份工作筹集资金。其次, 档案馆工作人员主动提供向各单位尤其是企业提供档案收集、鉴定、整理、保管、统计检索的服务, 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吸引企业了解档案异地备份工作, 并支持异地备份工作。最后, 加强宣传, 提高社会档案认识, 呼吁社会支持异地备份工作。第二,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由于档案部门是非盈利性的社会服务单位, 很难依靠自身积累满足可持续发展中异地备份工作的经费需要, 因此异地备份的工作更需要积极依靠政府, 以为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冰一.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研究与思考[J].中国档案, 2010.6

[2] .赵亚婷.我国档案异地备份保存探讨[J].档案管理, 2010.3

[3] .赵生辉.档案灾备需求的特殊性探析[J].档案管理, 2010.4

[4] .宁文档.居安思危防患未然——首对城市互建重要馆藏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基地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档案, 2010.8

[5] .陈梅.从城建档案管理脉络延续的视角论档案异地保存体系的建设[J].城建档案, 2010.3

[6] .赵亚婷.我国档案异地备份保存探讨[J].档案管理, 2010.2

高校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策略探讨 篇2

目前,档案数据备份工作已引起高校档案馆的高度重视,无论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度如何,各馆基本都建立了较完备的本地备份和离线备份制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档案数据异地备份还未引起高校档案界的足够重视。

1 高校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档案数据安全在档案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系统中的档案数据时刻面临着各种威胁和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灾害风险。档案数据面临的灾害风险包括火灾、水害、电源灾害、气象灾难以及地质灾难,除气象灾难和地质灾难外,其余风险发生概率都较高,而气象和地质灾难对档案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目前,虽然这些突发性灾难未涉及高校档案馆,但其危害性和残酷性应该引起高校档案馆的重视,灾害一旦发生,本地保存的档案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的损失,因此,为了降低档案安全风险,必须对档案数据进行异地备份。

1.2 人为因素。在数字时代,数字化档案信息的安全与长久保存问题是档案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了避免因网络恶意攻击、破坏性病毒入侵、操作失误、蓄意破坏、设备故障等带来的档案系统崩溃、数据损毁问题,必须开展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工作。

2 高校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各高校建校规模不同,建校历史长短各异,馆藏档案数量差异很大;各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馆藏数据量差距也很大,难以形成共识;高校档案馆之间协调机制不健全,普通高校隶属于各级教育部门,而档案业务工作接受所在城市的档案局指导,同一省区内的高校档案部门之间联系尚且无法畅通,不同省份的高校档案馆之间更是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渠道,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高校档案馆之间进行档案的异地备份保管,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各高校档案馆数字化程度和规模各不相同,使档案的异地备份保管在费用协调方面也存在难度。

2.2 经费与技术人才欠缺。档案部门在高校内部属于教辅单位,办公经费本就勉强维持运转,档案数字化加工又要占用一大部分经费,难以承担异地备份及备份后续管理所需的费用。同时,档案数据异地备份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选择何种备份方式、何种备份介质、如何确保备份数据的安全与长久保存问题都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高校档案部门由于种种原因,缺乏这方面的技术人才。

2.3 对异地备份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异地备份是一项高投入而几乎无产出的工作,由于突发性、地域性灾难发生的频率很低,使得许多高校档案馆认为档案数据异地备份也许永远不会用到,因此,不愿意在上面花费太多的金钱和精力。

3 高校档案数据资源异地备份的具体策略

选择同一省份、不同地区的,规模相近的高校档案馆,而且,档案数字化规模与进度相近,最好是使用同样的档案管理软件的高校之间建立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合作机制,并通过签署协议来明确异地备份的具体实施细节和双方的责任及义务。目前,“南大之星”档案管理软件在高校中用户多达四五百家,并且,各个高校用户可以通过软件开发公司建立的QQ群保持联系,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方便地寻找合适的有异地备份合作意向的高校。

3.1 数据备份中异地和载体的选择

3.1.1 异地的选择。“异地备份”中“异地”的选择是异地备份工作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如果“异地”选择不当,等于没有异地备份,容灾能力几乎为零。选择“异地”时,首先,应保证两地不处在一个地震带,不处在一个大河流域。其次,要通盘考虑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3.1.2 载体选择。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的载体选择问题也非常重要。备份载体要选用较耐久的材质,使数据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以维持更长的可读时间。目前,在档案异地备份中运用较多的是移动硬盘和光盘。移动硬盘具有存储量大、读取速度快等特点,是备份电子文件与数字化档案信息的重要载体;光盘具有存储容量大,可靠性高,存储的信息不能被轻易地改变,存取速度快,保存管理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能满足确保档案信息备份的需要,也是目前档案机构运用较多的备份载体,但是,光盘也有使用寿命短的缺点。

所以,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要想最大限度地保证异地备份数据的安全,最好能保存尽可能多的数据备份,多种备份介质并用。比如,可以将备份数据在服务器或工作机上复制一份,移动硬盘上保存一份,然后,再用光盘刻录一份保存,避免因某种存储介质出现问题后导致数据丢失。

3.2 异地备份方法选择

3.2.1 馆际互备。选择规模相近的高校档案馆,双方经协商建立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合作机制,通过移动硬盘、光盘等存储载体进行档案数据互存储备份。这种互存方式的好处是存储介质轻便,所需空间小,所需费用也相对少一些。

3.2.2 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数字档案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选择异地高校档案馆作为数字档案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的互存单位进行互存,实现实时备份、互为备份,在紧急情况下可保证正常档案信息服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采用虚拟磁带异地备份库进行数据备份与恢复,可以实现对档案系统在发生自然灾害、战争、人为因素、硬件故障等情况下,及时有效地恢复数据库数据,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其缺点是前期投入大,后期系统维护、更新的费用更高。

两种方法相比,前一种因可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的安全,而且,成本低、安全性高,更易于被多数高校档案馆接受。不过,这种档案数据异地备份方式的难度在于合作模式如何长期保持稳定,所以,需要合作高校之间充分沟通,并通过签署协议来明确异地备份的具体实施细节和双方的责任及义务。

3.3 异地数据备份的时间选择及具体策略

3.3.1 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完全异地备份。完全备份是将所有数据库文件和应用软件复制到备份设备上。高校档案工作周期性强,每年暑假前主要接收上一年度的管理类档案,寒假前整理完成科技类档案,所有这些档案的目录录入和扫描电子文件上传档案管理系统都会在假期之前完成,之后,这些数据基本不会发生变化,比较稳定。所以,将异地完全备份时间放在每学期结束前,既可以避开档案查询利用的高峰期,又可以将整个学期的档案数据完整保存。

备份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购买同样容量的移动存储设备,如300G或500G的移动硬盘,将本馆档案数据库完全备份下载到移动硬盘上,定期互寄或人工传递,如果数据量过大,也可以约定只备份重要的档案数据,或剔去占用空间较大的声像档案。然后,将收到的移动硬盘中的数据保存到服务器或电脑硬盘中,也可以根据约定刻录成光盘保存,在下一个学期结束时,再将下载有新的备份数据的移动硬盘互相寄回,可以通过协议约定双方各自负担的费用。

3.3.2 每月进行一次差量数据备份。高校档案数据库在学期中间变化不大,进行一次完全备份后,每月可以通过远程桌面连接或ftp进行一次差量数据备份,把与前一次备份新增加或改变的数据进行备份即可。这种备份的优点是数据量较小,备份所需时间短,可以通过网络在线完成。备份完成后将数据下载至移动硬盘脱机保存。

3.3.3 每周进行一次目录数据备份。一般的档案管理系统目录数据库数据量较小,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数据备份,电子文件往往是以附件的形式与目录挂接,所以,通过手动的远程桌面连接或ftp远程数据传输,每周进行一次目录数据备份,远程目录备份应放在与完全备份数据不同的文件夹中以示区别。

3.4 异地备份数据的管理。备份数据的保管和维护是实施异地备份工作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双方通过协议约定异地备份数据的保管和维护,必要时,可以对部分重要档案进行异质保存,所需费用由双方约定解决。对异地备份的档案数据还要定期进行抽检,如光盘、移动硬盘,要定期检查看是否能正常读取,发现问题应及时与备份合作单位沟通,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高校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必须树立防范风险意识,提高灾害应对能力,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备份方法与策略,并能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改进,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 来稿日期:2011-12-15)

档案的异地备份 篇3

一、档案异地备份的需求分析

1. 防患各种灾害对档案安全威胁的需求。

我国是一个灾害多发的国家, 各种灾害对档案信息的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总体上看, 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灾害类型多种多样, 既有自然灾害, 也有人为灾害与社会灾害。自然灾害, 如地震、海啸、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等, 是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最不可抗拒的因素。人为灾害, 如工作人员操作失误、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 是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威胁性较隐蔽、容易忽略但又多发的灾害。社会灾害, 如战争、暴乱、恐怖袭击等, 是不可抗拒且很难预测的灾害, 近年来社会灾害频发, 越来越成为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潜在因素。各种灾害发生后, 保存在本地的档案资料有可能会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 为了降低灾害对档案信息安全的威胁, 在异地对档案信息进行备份是非常必要的。

2. 应对数字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的新挑战的需求。

随着电子政务的快速推进以及档案信息化的持续发展, 电子文件与数字化档案信息大量产生, 这给档案信息存储与利用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给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数字档案信息具有系统依赖性、载体与信息的可分离性等特点, 通过对档案实体的控制而实现对档案信息内容的控制的传统手段已经不再适用于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因此, 为了应对数字时代档案信息安全的挑战、维护数字时代的社会记忆, 有必要采取更为严格的措施对档案信息进行安全管理, 而实施档案信息异地备份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 实现灾后档案信息快速恢复的需求。

档案异地备份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在异地保存的方式降低灾害对档案信息的破坏力, 维护档案信息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灾后档案信息的快速恢复, 为档案业务活动的重启奠定基础。灾害发生后, 保存在本地的档案信息、档案建筑与设施等遭到损毁后, 包括档案利用等在内的档案业务活动也必然停止, 这不仅影响档案部门的正常业务活动, 也将对灾后的社会档案利用需求造成极大的影响, 从而造成二次伤害。因此, 为了降低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现灾后档案信息的恢复与档案业务活动的重启, 满足公众的档案信息需求, 必然要在异地对档案信息进行安全备份。在设计档案异地备份制度的时候, 也必须要考虑到灾后恢复的问题, 使实现灾后档案信息的快速恢复成为档案异地备份的重要功能。

二、档案异地备份的实施策略

1. 备份对象的确定。

由于各个档案部门在馆藏档案内容、结构及经费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对于档案异地备份对象的选择不可能会有统一的标准, 各个档案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送往异地进行备份的档案内容。首先, 内容的层次性原则, 也就是说进行异地备份的档案不仅要包括能够反映本地区、本部门的历史与特色的档案材料, 这部分档案主要是政务档案, 还要包括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档案材料, 这部分档案主要是户籍档案、婚姻档案、知青档案等关系民生的档案。其次, 载体的多样性原则, 也就是说进行异地备份的档案在载体上不能单一化, 不仅要有数字化的档案信息、电子文件, 还要有纸质档案的副本及缩微档案材料。

2. 备份方式的选择。

目前, 比较通用的备份方式有完全备份、增量备份与差分备份, 档案部门可以选择完全备份与差分备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异地备份。完全备份是利用备份介质对所有数据与系统进行备份, 这种备份方式虽然耗费的时间较长、资金较多, 但是对维护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最可靠的。鉴于档案信息对完整性与真实性的要求较高, 档案部门在首次实施异地备份时, 可以选择完全备份的方式对需要备份的全部存量档案信息及其系统程序进行备份。差分备份是对上一次完全备份后修改或新增的数据与系统进行备份的方式, 这种备份方式是对完全备份方式的有效补充。档案部门在完成一次完全备份后, 可以采取差分备份的方式定期对新增的需要异地备份的档案信息进行备份。

3. 备份载体的选择。

目前, 使用的比较广泛的备份载体有磁带、磁盘、光盘、缩微胶片、纸质副本等, 其中磁带、磁盘与缩微胶片是比较适合用于档案异地备份的载体。磁带是一种经过较长时间检验的安全性较高的备份介质, 虽然它的存取速度较慢、查阅不方便, 但是由于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成本低等优点, 仍然是目前档案异地备份中使用较广泛的备份载体。硬盘具有存取速度快的优点, 能够满足存量与增量档案信息快速存取的需求, 已成为档案异地备份的重要载体。缩微胶片不仅具有存储密度大、技术成熟、稳定性高、安全性好等优点, 还具有法律凭证作用, 能够满足档案信息对真实性与完整性的要求, 是档案异地备份中非常重要的备份载体。但是, 由于缩微胶片的成本较高、查阅不方便, 目前主要用于对需要永久保存且利用率不高的重要档案信息进行异地备份

参考文献

[1].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档案学研究, 2010.3

档案的异地备份 篇4

关键词: 民国档案 数字化 异质异地备份

档案,特别是历史档案,是国家的特殊战略资源,与其他资源不同,档案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损毁将造成无法估量的严重后果。档案安全在档案工作中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我馆的前身是于1951年2月1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其任务是搜集、整理和保管1912年至1949年期间南京临时政府,广州、武汉国民政府,民国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和汪伪政权中央机关的档案。所存档案都是孤本,任何闪失都会让我们遗恨千古。唯有实施异质异地备份,方可倍增档案的安全系数,确保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记忆永不消失。

传统档案安全保护主要是针对温度、湿度、霉虫、纸张、字迹等威胁档案实体安全的环境和技术因素而展开的,目的是为了延长档案本身的自然寿命。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影响档案安全的因素远不止这些,有的甚至是毁灭性的。

根据国外的调查机构对发生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损比率为1:5.4,损失大部分是由自然灾害造成的,这表明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2008年的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灾害导致几十万卷档案被毁。这些由地震、海啸、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和台风、龙卷风、洪水、雷击等气象灾害所引发的自然灾害无疑是在提醒我们:要确保档案万一,就必须早做准备。

有鉴于此,实施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保管,不仅是档案安全保管的重要措施,还是防灾减灾的必要手段。

所谓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就是以防范风险、安全管理为目的,将原始档案信息通过专门的技术手段复录到其他介质,形成不同载体的多份信息存储,并将其与档案原件分别保存在不同地点的工作过程和管理形态。我馆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是新形势下我馆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可行性和紧迫性

我馆直属国家档案局领导,为中央级档案馆,所以在档案异地备份方面优势十分明显。我国幅员广阔,地理环境丰富,地形结构多样,为我馆实施异地备份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现代信息技术和档案保护技术日趋成熟和广泛应用,为异质备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馆档案异质已由过去单纯复印发展为缩微、数字化、高仿真复制、馆用小型服务器存储等多种手段和方法,形成胶片、计算机网络、光盘等多种载体形式的备份。我们可以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形成多套异质备份。

我国是个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早在隋唐时期就有明确档案备份的制度。当时皇家珍贵档案都要求抄写几套甚至几十套放在不同的地方,以确保安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战争时期,党中央的所有档案都要求准备三套,分别存放在三个不同的机关保管。国外也有不少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如二战时期,英国为了在战争中保证国家档案的安全,将国家档案备份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

近年来,我国国家档案安全建设和异质异地备份的工作进步较快,为此,国家档案局还专门召开了会议指出:“档案的安全备份,既是要防止火灾、虫灾、盗窃、温湿度损害等较小范围破坏对档案的损害,更主要的还是防止地震、洪水、战争、群体性事件等较大范围破坏对档案的损害。”所有这些理论探索和历史实践,都为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提供了很好的历史对照和策略选择。异质方面,从1985年开始,我馆就开展缩微复制工作,至2008年年底,对馆藏南京临时政府档案、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档案、广州和武汉国民政府档案、国民政府行政院、国立中央大学、国民政府总统府和战史编纂委员会等全宗档案和海关档案史料选编、山西省情报军事档案选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等专题档案进行缩微复制,共计4264盘胶卷、1千多万画幅。从上世纪九十年末我馆就开始利用光盘作为档案信息的存储介质,至2008年,本馆档案光盘制作并存贮的总画幅数已达760多万画幅。从2009年开始我馆根据国家档案局的要求,全面加快了馆藏民国档案数字化工程建设速度,重点开始启动馆藏民国档案全宗档案整理、全宗及专题全文数字化、各类数据库建设。异地方面,我馆更有优势,由于我馆是国家级档案馆,在异地备份方面有更多选择,既有北京的国家馆和一史馆可选,又可选择全国的任一省馆相互结对,可以省略一大部分经费,由此,在我馆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已经具备了比较可靠的基础,时机已经成熟,而所要做的就是抓住机遇,全面展开,尽快落实。

二、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一)基本原则

1.因情而异。目前我馆所收藏的档案生成的年代不同,载体不同,记录的方式不同,保管条件不同,完好程度不同等,决定了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确保质量效益。

2.稳妥可靠。确保档案载体和信息安全是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唯一目的。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绝不是简单的异质异地存放,而是针对各种风险、极端情况采取的预备措施。异质异地备份档案应与档案馆馆藏档案的日常管理一样,同时具备恒温恒湿、防虫防霉、防火防盗等综合防护能力,使备份档案始终处于严格的监控之中。

3.突出重点。异质备份是异地备份的基础和前提。我馆收藏的民国档案共有1354个全宗、220多万卷,要将如此众多的民国档案全部数字化、缩微化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抓住重点,按照先重要后一般,先历史后现行,先使用率高的后使用率低的档案顺序,分步实施,对已经异质备份的档案,可以先行进行异地备份。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脚踏实地,防止急功近利。

(二)实施方法

目前,实施档案异质备份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复制。目前主要包括静电复制和高仿真复制。静电复制也就是复印机复制,但纸墨寿命有待验证,这个方面我馆很少,可以忽略不计。高仿真复制可以以假乱真,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技能才能实现,成本太高,我馆主要用在特别珍贵档案的备份,数量也很少。

2.数字化。速度快,占用空间小,能够生成多套备份,检索也方便,便于安全利用档案信息。缺点是技术依赖性太强,需专门的设备和系统环境支撑,而且容易篡改。目前我馆有自己的服务器,有一批专业人员,有比较可靠的技术支撑。

3.缩微。存储容量大,保管寿命长,醋酸片可使用百年以上,聚酯片更可使用五百年以上,设备依赖性小,使用方便。缺点是开展速度慢,消耗材料巨大。

上面所列述的几种异质备份各有利弊。笔者认为应该以着眼未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档案数字化是历史潮流,光盘以其存储适量、不可更改、寿命较长、价格低廉、便于查找、数据可监测和寿命可监测等突出优点已经在档案行业电子文件保存方面得到普遍认可。我馆从2009年开始了以光盘为档案信息主要载体的工作。

三、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我们必须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要强化我馆员工的安全意识。有什么样的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实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首先要树立思想的安全防线,强化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统筹规划。应当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认真做好整体规划,组织实施才能有顺序展开,避免资源的无谓消耗和浪费。

(三)要制定好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标准。标准体系的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当前,我馆在实行档案异质异地备份的纸张、照片、缩微品、声像,以及电子光盘等新型载体的异质标准方面有缺乏;异质备份库的建筑选址的标准;备份库建设的标准;恒温恒湿的标准等方面都还存在不少空白。

“为史存真,唯安是本!”,在追求技术领先与可靠安全这一对矛盾统一体中,档案工作者解决的侧重无疑应该是后者——安全,而异质异地备份恰恰起到了这种维护档案安全的作用。我们相信,异质异地备份将会证明中国档案对世界档案的作用不仅在于组建了全世界最宏大的档案事业体系,更在于它对人类文明传承所作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档案.

[2]档案学通讯.

[3]百年潮.

档案的异地备份 篇5

发展, 城建档案的电子化管理日益普遍。现在, 在许多档案馆内能够进行高效的网络浏览,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城市建设信息, 方便了相关工作的进展。然而, 社会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性, 以及信息系统在人为攻击和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 日益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汶川地震给城市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促使档案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加快推进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 以防火灾、水灾等自然灾害给数据带来损害或计算机系统中其它部分出错造成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故障、人为错误、计算机病毒和其它不可预测的因素所带来的系统间断、数据丢失等等事故。

从技术层面考虑, 数据保护有多种实现方案, 但可靠性的提高意味着设备成本和人力的同步增加, 档案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数据的重要程度设计分类型、分级别的备份方案, 防范各类数据破坏的威胁。

建立完善的网络数据备份系统必须包含以下内容。

1. 简单的数据拷贝

主要有硬磁盘保存法、磁带保存、光盘保存。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和有关文件系统部分或全部拷贝到上述介质, 保存后介质保管在与应用环境相对隔离的场所。这种方式技术简便、经济易行, 基本能够满足小型档案部门的需要。但这类保护的缺点也很明显, 一是不适合大中型档案机构的信息容量, 二是管理技术停留在人工与自动结合, 并且以人工为主的模式, 无论备份、保存和恢复都要求复杂, 三是数据不能动态更新, 只能获得间隔时段的备份, 这也是最主要的不足。

2. 磁盘阵列方式

在大中型档案系统中, 每时每刻都可能有大量信息的发生, 如果在某一时刻出现死机等故障, 不仅当时的数据肯定作废, 更严重的是不清楚计算机信息系统到底处在那一个状态, 什么工作已完成, 什么信息尚未进入计算机。这就提出了动态跟踪系统的思路。在信息系统中, 最具有威胁性的故障无疑是磁盘故障。为了防止磁盘损坏造成永久性损失, 磁盘阵列技术是首选方案。磁盘阵列是为计算机配置多个磁盘, 组成海量存储器, 从而解决了容量的问题。存储过程由计算机统一自动管理, 其中部分磁盘可分配为互为备份, 用于存储关键信息。当重要信息存入计算机时, 磁盘阵列将信息分别存入到两个磁盘, 从而在任意时刻计算机都存有一份当前最新状态的备份。计算机对磁盘阵列实行实时监控, 一旦发现磁盘存在不同程度的故障, 就会把故障报告管理者, 及时进行处理, 从而避免数据损害。由于监控由计算机管理, 故障点非常明确, 信息恢复过程会较为简单, 数据损失也比较小。

3. 双机热备份方式

在某些特别重要的部门, 如大型档案馆的网络服务系统, 不仅要保证数据不受损失, 连系统服务也不允许中断。当然, 永远不会出错的系统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技术上追求的是极小的故障概率。这种技术选用两台计算机同时提供服务, 并且相互不断对另一台机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 出现故障后立刻将业务从一台主机转移到另一台机器。采用双机热备份方式可以提供极高的计算机服务器及可靠性, 但投资代价也相对大。

4. 双机异地热备份方式

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 磁盘阵列和双机热备份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 这就是双机异地热备份方式。该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两地的设备远程互为备份, 突破了以往备份设备局限于同一计算机机房的限制:两地的计算机可以单纯作备份, 也可另外运行其他软件, 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由于存储在两地进行基本上可以防止如火灾等自然灾害和暴力破坏。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 世贸双塔内的许多公司因计算机毁坏损失了宝贵的商业信息, 业务陷于瘫痪。而有些存储技术领先的公司因采用可异地备份技术, 在次日就恢复了业务, 从而避过一劫。

二、异地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策略,

是将原始数据完全一样地复制, 严格来说应复制两份, 保存在异地。在原始数据丢失或遭到破坏的情况下, 利用备份数据把原始数据恢复出来, 使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建议在相互自愿的前提下, 建立相互电子档案的保存基地。同时双方应建立一定的协议和制度以保证双方的利益。

首先。要定期 (半年或一年一次) 将制作数据的备份存放在异地, 最好以光盘为载体的形式, 便于管理。

其次, 备份的数据必须指定专人负责保管, 数据保管员必须对备份数据进行规范的登记管理。备份数据保管地点应有防火、防热、防潮、防尘、防磁、防盗设施。

最后,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采用双机异地热备份方式。该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两地的设备远程互为备份, 突破了以往备份设备局限于同一计算机机房的限制:两地的计算机可以单纯做备份, 也可另外运行其它软件, 因此可以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由于存储在两地进行, 可以有效防止自然灾害和其它不可预测因素对档案信息的破坏。

三、日常工作中, 档案管理人员十分

重视档案保密, 工作尽心尽职, 但由于在传统的保密观念影响下, 档案工作普遍存在着重保轻用、利用不足的现象。机密档案应该保密, 但保密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利用, 是有时间、地点、范围限制和利用, 保而不用只会失去保的意义, 失去档案的价值。当然, 利用必须是在保密基础上的利用, 无限制的利用会给党和国家的安全和利益造成危害。所以, 对档案工作来说, 保密与利用两者都十分重要, 决不可偏颇。

1. 在进一步做好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

要正确对待档案开放中的保密工作, 一成不变地看待档案的秘密性, 无视其秘密性的时效和范围, 是不对的;但如果缺乏保密观念, 对涉密档案无视其秘密性, 无限地扩大开放利用范围, 也是错误的。因此, 在开放档案为社会各界所利用的同时, 应当做好:相应的保密工作。

2. 要做好档案的审查工作

其主要任务是科学而准确地区分、判定档案的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对这项工作可以分三步进行:一是初审, 档案馆工作人员根据标准, 对开放期限内的档案逐件进行审查, 初步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范围。二是中审, 由具有较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同志, 重点审查初审中没能判定开放与控制使用的部分档案, 以确定其取舍。三是终审, 由有关领导, 根据初审和中审的情况, 权衡利弊, 进行综合分析、审查, 最终决定与批准档案的开放与否。

3. 要做好档案的解密工作

确定档案的密级, 就是为了让档案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密级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最大限度地提供利用档案。但是秘密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旦秘密保管期限届满, 便失去了它的保密价值, 为此我们就不能按原有的保密文件管理, 而应该按照公开文件进行管理。这就是档案保密的时效性。向社会各界开放的档案, 必须是到了一定时限的档案, 要开放, 毖须先进行划密解密, 把未解密的列入控制使用的范围。过去, 许多档案馆, 对其所保管的注有密级的档案, 没有定期解密, 影响了档案的开放利用。

4. 要做好档案开放前的基础工作

一是要提高开放档案案卷的内在质量:二是要建立健全档号;三是要编制检索工具;四是要准备好副本。

摘要:自然灾害和其它不可预测因素的存在影响档案资源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电子档案的异地备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档案馆可以从实际出发, 设计和实施不同的备份方案, 以备不测, 方便利用。同时强调如何做好档案保密工作。

档案的异地备份 篇6

一、档案数据异地备份的概念及原理

档案数据异地备份是指为避免档案遭受火灾、地震等不可抗力因素破坏, 而采取将数据备份存储在远离事故可能发生地的一种安全措施, 它是最基础的容灾备份机制, 是化解档案安全潜在威胁的极为有效措施。其备份过程原理如下:

档案数据从本地产生, 经复制再传输到异地备份中心存储。通常, 业界将数据异地备份分为四个等级。

零级:本地备份。这一级实际上没有灾难恢复能力, 它只是本地数据备份, 本地保存, 没有送往异地。

一级:本地磁带备份, 异地保存。在本地将重要数据备份, 然后送到异地保存。灾难发生后, 按预定数据恢复程序恢复系统和数据。这种方案成本低、易于配置、易于实现。但当数据量增大时, 存储介质管理的难度增大, 当灾难发生时, 存在大量数据难以及时恢复的问题。

二级:热备份站点备份。在异地建立一个热备份站点, 通过网络进行数据备份, 即通过网络以同步或异步方式, 把主站点的数据备份到远程站点。

三级:异地备份中心。在相隔较远的地方分别建立两个数据中心, 它们都处于工作状态, 并进行相互数据备份。

二、档案数据异地备份是档案保护的一剂良方

随着我国档案数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档案数据存量的不断增加, 档案实体与档案数据的同地存储必然带来极大的风险性, 再严密的安全制度、再稳妥的技术措施, 也难以消除不可抗力因素 (如地震、火灾等) 对档案安全构成的威胁。因此, 异地备份档案数据成为化解威胁的最有效措施。自汶川地震以来, 国家档案局要求重新启动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在2008年12月19日召开的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 杨冬权指出, “在危害档案安全的突发社会事件和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 我们必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 提高灾害应对能力, 采用新的手段, 重新实施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 在不同的地方存放重要档案的重份或缩微品、光盘等复制品。”、“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备份, 特别是安全系数较低的电子文件, 一定要普遍实行异地备份。”笔者认为, 对档案进行异地数据备份, 是确保档案安全的极为有效措施, 必将成为今后档案信息安全工作的发展趋势之一, 理由如下:一是从安全角度来看, 档案数据异地备份极大增加了档案保管的安全系数, 即使实体档案遭受毁灭性损毁, 其新载体形式依旧存在。二是从空间需要来看, 与实体档案异地备份相比, 档案数据异地备份所占空间小, 因此, 备份站点的选择和建立都比较灵活。三是从备份效率来看, 由于数字档案的不断产生, 决定了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必然是动态的, 与实体档案的备份效率相比, 借助网络传输技术对产生的数字档案进行备份, 可极大地提高档案数据的备份效率。四是从成本来看, 虽然数据异地备份价格不菲, 但是与档案彻底毁灭所带来的各种损失累加起来相比, 是微不足道的, 尤其对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档案部门来说, 采取这一手段是可行的。五是从档案的提供利用来看, 建立档案数据异地备份中心, 可进一步开展提供利用工作, 形成档案部门特别是档案馆的“镜像”, 极大地提高档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的效率。六是从国际档案界的工作趋势来看, 档案数据异地备份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最为安全的档案保护策略, 开展这项工作有利于使我国档案安全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异地备份策略

1. 异地备份站点的选择。

虽然数据异地备份是保护档案免受毁灭的有效措施, 但是如果异地备份站点也同样遭受突发灾害、事件, 保护目的就达不到了。因此, 异地备份选点尤为重要, 应召集相关专家对选点地区进行风险分析。异地备份场所, 以“相距300公里以上, 不属同一江河流域、同一电网、同一地震带的地方”为宜。

2. 异地备份站点的建设。

这项工作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如备份/恢复数据量的大小, 应用数据中心和备份数据中心之间的距离和数据传输方式, 灾难发生时所要求的恢复速度, 备份中心的管理及资金投入等因素。其中, 技术因素无疑是最关键的部分。一般来说, 异地备份站点建设, 主要涉及到互联技术、远程镜像与快照技术, 以及存储虚拟化技术。互联技术是指把数据产生地与备份地之间连接起来的技术。目前,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光纤通道连接, 因光纤通道连接可以提供很高的性能, 所以成本较高。另一种方式是新兴的IP互联技术, 包括FCIP、IFCP、ISCSI等。远程镜像是指把磁盘 (或磁盘子系统) 中的数据完全复制到另一磁盘 (或磁盘子系统) 中, 数据在两处的存储方式完全相同, 数据镜像首先应用于本地操作, 由于异地备份对距离的要求, 便发展成为远程镜像技术, 即生产站点与冗余站点的数据存储方式一致。而快照技术是在某时间点对磁盘系统中数据的扫描, 它不包含所有数据信息, 但是用户通过快照与时间信息可以完全得到该时刻的完整数据。存储虚拟化技术则为异地备份提供了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 原因在于虚拟化方案在“虚拟”的各类设备之间可以实现备份功能。存储虚拟化技术不仅可改善数据管理和提高利用率, 还可以实现更高层次的管理功能。利用虚拟化特性, 数据管理工具就可以更好地处理快照、复制、按需配置容量等工作。

3.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档案的异地备份 篇7

为贯彻落实国家档案局“安全第一”战略目标, 云南省积极推进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制度。截至2012年底, 全省147个综合档案馆均建立了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制度, 其中省档案馆、16个州市档案馆和97个县级档案馆全部完成异质异地备份协议签署工作, 互结为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基地, 占全省综合档案馆总数的78%。

为确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绝对安全, 云南省档案局将实施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制度列入了《云南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加快推进各级档案馆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2011年省档案局增设电子文件备份管理处, 负责组织和管理全省各级综合档案馆重要档案的异质异地备份, 管理全省电子档案数据容灾管理体系, 加大了对异质备份工作的研究和部署。2012年下发了《云南省档案局关于开展重要档案异质异地备份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明确了异质异地备份工作目标和技术手段等, 使云南省异质异地备份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同时云南省重要档案和电子档案异地备份库建设项目立项申请获得云南省发改委批准。云南省将在2013启动异地备份库建设工作。异地备份库建成后, 云南省将实现全省国家综合档案馆和省级、州市、县三级重要档案数据的远程异地容灾备份与恢复功能。 (施晓明)

上一篇: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研究下一篇:工作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