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存在

2024-06-09

音乐存在(共11篇)

音乐存在 篇1

音乐的存在方式决定了音乐表演的多纬度品质, 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可以从纵向的继时性、横向的同时性、纵深方向即深浅程度方面或者说音乐表演质量高低三方面来看。由此, 作为再创造的艺术种类之一, 我们可以对音乐表演的本质属性和本体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音乐的存在方式决定了音乐表演的多纬度品质, 音乐表演的性质决定了它是再创造的艺术。那么, 表演者在音乐再创造的过程中, 如何能表演的更为出色, 怎样做才能准确体现出作品的价

出了“集体无意识”这个概念:无论我们的思维模式怎样的西方化, 对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怎样的一无所知, 还是会莫名其妙的在听到本民族传统音乐的那个瞬间产生共鸣, 丝毫不觉陌生。这种“集体无意识”不需要“学习”, 它是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这是一个有趣的命题, 类似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看似简单却缠绕千年。讨论至此, 许多人便选择了折中的方式, 笔者也未能免俗。的确, 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 是人类为表达思想感情、交流信息而创造和选择的, 音乐活动的主体是人。因此, 寻找音乐的起源, 一方面可以从人自身入手。这个人类基因库里的音乐因子就像一颗种子一样, 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物种进化的不同阶段的遗传积淀才形成, 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就开始萌发。而相对于此来说, 生活就像土壤、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是种子萌发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种子”和“生活”两个方面共同值呢?在表演中应把握哪些原则呢?结合音乐的存在方式, 本文作出三方面的分析:

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感性, 泛指情感方面的问题, 从一般意义上说, 情感是人对外在事物、事项、事件的一种内在的体验, 根据布伦塔诺《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的区别》所言:“情感是建立在物理感受和心理感觉的表象基础上的, 也可以说是一种先在, 之所以先在, 就在于情感具相对的独立性;之所以具相对的独立性, 就在于情感是一种有自生机

的作用下, 音乐产生了。■

引文:

[1]孙焕英.如何理解“葛天氏之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6, (2) :36.

[2]李玉洁.葛天氏之乐反映的古代风俗[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3.

[3]王敏.葛天氏音乐考[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 :165.

参考文献: (古籍以著者朝代为序, 其余以出版年代为序)

[1]【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2]【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3]【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4]【晋】皇甫谧.帝王世纪[M].济南:齐鲁书社, 2010.

[5]【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6]【宋】丁度.集韵[M].北京:中华书局, 2005.

[7]【宋】罗泌.路史[M].北京:北京图书

制的感性结构。因此, 从外在状况观察, 情感这样一种感性结构, 虽然, 不会像声音物像和声音映象那样具有明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 情感是需要穿越并通过透视而把握的。”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也就是说音乐很擅长表现人类的情感, 无论是喜悦、欢乐的还是烦恼、哀伤的, 音乐能表达出用其它方式无法表达的情感。而情感正是感性的, 因为作为“人”是有情感的,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情感的存在。

理性, 在这里指表演者演奏时对音乐存在方式理性把握的性质。表演

馆出版社, 2003.

[8]【明】董斯张.广博物志[M].吳興蔣禮高暉堂, 乾隆26年[1761].

[10]【清】秦蕙田.五礼通考[M].江蘇書局, 光緒6年[1880].

[11]恩格斯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A].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附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学院.马克思恩格斯文选: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8.

[12]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 1984.

[1 3]徐蜀 (编) .《史记》订补文献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14]郭彧 (译注) .易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5]王秀梅 (译注) .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6]顾迁 (译注) .淮南子[M].中华书局, 2009.

[17]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 (第2版) [M].四川出版集团,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 四川辞书出版社, 崇文书局, 2010.

[18]高华平, 王齐洲, 张三夕 (译注) .韩非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0.

(中国音乐学院助理研究员) 者在面对一部音乐作品时, 有的是同时代的, 但大部分都是不同历史时代与风格的, 比如, 现代的表演家演奏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 这些时期的作品在体裁形式与表现方式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表演家充分的了解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与风格特点, 理性的把握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涵是进行音乐表演再创造的基础。

对音乐的理性把握, 首先是把乐谱作为最基本的依据。认真阅读乐谱, 在前面己经说过, 乐谱中记录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心中情感体验的“意象”, 通过乐谱符号的文本方式记录下来, 表演者要很理智的分析作品的形式, 把握其内涵, 音乐表演是否符合作品本身的意思是很重要的。对音乐形式理性的把握, 要从形式的一点一滴一个一个音符开始, 然后是旋律, 节奏、力度、速度和各种表情记号, 接下来是对音乐作品的整体的结构和体裁的把握, 小的作品往往比较易于把握, 而庞大的音乐作品, 例如奏鸣曲和交响乐等, 因为结构和体裁中反映了作曲家的音乐构思及创作意图宏大而丰富, 演奏家需要对作品的结构特征、主部和副部, 显示部和展开部等的变化, 要准确地抓住音乐的内在逻辑。音乐表演仅对作品形式有理性的把握是不够的, 它还需要有感性的情感结合, 感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对作品中情感的认识, 另一方面是在表演中情感的传达释放, 实现感性的情感与理性的形式的统一。

感性的情感, 一方面对作品中情感的感性认识。其中作曲家对生活的体验, 通过音乐形式手法表现出来, 这形式其中包含着作曲家的情感。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的那样, 音乐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我国的《乐论》认为音乐来自于情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白居易认为艺术必须依靠情感来打动的,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只有用恰当的方式把精神内容表现于有组织的声音形式, 音乐才成为真正的艺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认为“音乐是感情的一种独白”。表演者在理解作品中这些情感时, 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去感受和体会它的。

感性的情感, 另一方面表现在表演者表演时对情感的传达。表演者要有意识的把握自己的情感和理解, 在表演过程中要充分的表现出来, 要投入全部的技艺和热情, 不要毫无生气的机械性的复制音乐作品, 否则就太无意义了。著名指挥家亨利·伍德曾经说过:“谁要是在艺术上模仿他人, 谁就失去了作为指挥的存在价值。

二、再现作品与“自我”表现的统一

一部音乐作品固然离不开人的主观创造, 但也离不开客观的现实, 因此, 再现作品与“自我”表现的统一是音乐存在方式的又一蕴涵。

作曲家创作完作品, 以乐谱样式形成, 成为人的创造客体。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是作曲家再现生活体验的结果, 是将客观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呈现在艺术作品中, 表现的对象除了作曲家本人的亲身经历和生活阅历的一些情景, 还应当包括客观的社会生活。例如,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表现了作曲家本人热情奔放的情感和百折不挠的意志, 同时也表现了人类战胜黑暗, 追求光明的勇气和决心。

“自我”表现是音乐表演的特征之一, 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 这种“自我”表现——表情、语气、语态、创造性的感染力与真挚的思想表达, 都会让审美者感到美的享受。表演中的这个自我, 正象傅聪谈到的, “没有个性, 怎么可能有艺术?这个‘我’很重要。而这个我, 不能够是一个小我, 而应当是一个相当大的大我。”这是说“自我”要投入到音乐作品中的“我”的形象之中。表演者要把作品中的情感再现出来, 真切的投入并贴近作品的含义。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加尔顿 (Roman Ingarden, 1893—1970) 认为:“音乐作品一般是用不十分严密的规则‘记录’下来的, 由于记谱法的不完善, 这样的规则决定了它只是一种示意图式的作品, 因为这时只有声音基础的几个方面被确定下来, 而其余的方面 (尤其是作品的非声音因素) 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中, 至少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变化着的, ……。这些不确定的因素只有在作品的具体演奏中才能完全纳入意义单一性并得以实现。

这是说, 乐谱只是音乐作品的示意图, 所指示的只是创作者的一个大致的意向, 乐谱中有一些确定和不确定的东西, 确定下来的东西例如谱中的旋律、节奏……应依据并按着乐谱演奏, 而不确定的东西例如情感、风格的东西, 只有通过表演者的填充和丰富, 表演者的“自我”表现, 要尽可能的贴近作品的意义。

三、历史性与时代感的统一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代, 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 它必然受到历史时代风格的影响, 同时各个时代的作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任何音乐作品都不可能脱离它那个历史时代的风格特征。对于表演者来说, 如果要真实地反映出这部作品特征的话, 必须注意到作品的历史性, 根据作品的时代风格来处理乐曲的演奏。音乐作品特定的历史风格与表演者所处的时代精神统一起来, 是音乐表演的又一重要的美学原则。

历史性与时代感的统一是个很复杂、很困难的问题, 即要继承历史性的, 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 表演者在表演历史时代的作品时, 不可能完全脱离所处的时代, 总会自觉不自觉站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去看历史的现象及作品, 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他们对历史作品的理解和处理。特别是从现代释义学的观点来看, 音乐表演者要站在现时的时代上, 运用当代的审美观和艺术理念, 体现解释者在现代对音乐作品做出的新的理解和解释, 在音乐表演中更大限度地融入新的时代感, 这就提出了对表演者更高的要求, 即不脱离原作, 又要用现代人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去理解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意义, 使音乐表演达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要把二者的结合统一, 人们所持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同时也是很复杂的问题。历史性与时代感的统一在音乐表演中是要坚持的, 就是即要忠实原作的基础上, 更充分地发挥表演者的创造性, 给予表演者处理作品的适度的空间。只有把握好和求得二者的平衡, 才能获得较高的艺术价值。■

音乐存在 篇2

【关键词】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存在关系

音乐教育作为一项能够丰富人的情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教育方式,它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被纳入现代教育体系之内了。随着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的音乐教育也被赋予新的含义。对于中职学生的音乐教育要结合社会音乐教育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进行,因此,需要对学校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探讨。

一、我国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应试教育下,我国的音乐教育现状并不是十分乐观,音乐教育虽然在各个学校中基本都有开设,但是却往往没能够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音乐教育“名存实亡”。中职学校的音乐教育采取的教育模式还是将音乐教师当做“中心”的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同时,音乐教材更新的速度相对较慢,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并没有在学校的音乐教育中感受到新时代的气息,也就不能对音乐课堂教学产生足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校的音乐课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此外,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传授音乐知识的方式过于单调,没有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使得中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难以合理、有序地开展。

二、社会音乐教育的显著特点

社会音乐教育相对于学校音乐教育而言,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不会强制人们去学习,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而让人们主动的接受。人们会自发的参与到社会音乐教育当中。最近较为风靡的流行歌曲《小苹果》广泛被人传唱,就充分的体现了社会音乐教育当中的自发性。

同时,社会音乐教育也会促使有些家长为了跟风而盲目让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培训班而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这说明社会音乐教育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它有时会让人们失去基本的判断而去盲目选择。但是,由于社会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就决定了这种形式的音乐教育能够将更加丰富的内容收纳其中,还丰富了音乐的传承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自己想听的音乐。

三、分析社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之间存在的关系

1.学校音乐需要社会音乐教育作为支撑

当前的学校音乐教育所传授的内容大多是以艺术音乐为主,将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当做音乐教育的重点,这样就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学校音乐教育教授的始终是艺术音乐,这与社会音乐教育中的流行音乐看似是相悖的。但是,针对当今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不浓厚的现象,可以将社会音乐教育当中的流行元素借鉴到学校音乐教育当中,这样就扩大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对象,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广义的社会音乐教育包含学校音乐教育

广义的社会音乐教育是社会中所有形式的音乐教育的综合。那么,此时的社会音乐教育也自然是将学校音乐教育包含其中的。这就要求学校的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课时,要将社会音乐教育的相关内容进行融合。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同学们耳熟能详的歌曲,最近刚刚上映的电影《煎饼侠》中的插曲《五环之歌》就是借用了民族音乐的曲调,赋予现代的元素进行再创造,那么老师就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流行歌曲时,体会歌曲中的艺术元素,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3.学校教育的教育理解值得社会音乐教育借鉴

由于社会音乐教育中强烈的开放性,造成了社会音乐教育中盲目跟风现象的出现,这就需要利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规范制度对盲目跟风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利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一些教育理念为社会音乐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进而使社会音乐教育变得更加纯粹。同时,也能够使社会音乐教育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有力延伸。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的不断加强,学校音乐教育在对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引导作用会不断增强。同时,学校音乐教育也需要大力吸收社会音乐教育中的丰富内容进行创新,使二者之间互相补充,促进整个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使得学生学校音乐的积极性大力提高,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惠敏.中国音乐教育史理论研究现状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12.

[2]成华兴.论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在少儿素质教育中的互补作用[D].兰州大学,2013.

[3]陈越.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比较与互动——以中小学课堂和艺术考级教学为视角[J].音乐时空,2014(03).

音乐存在 篇3

音乐作品作为音乐意象物态化存在的方式, 也是音乐艺术、生产的基础。而主宰艺术活动的当然就是具有丰富感情的人类, 正是人们的行动让他们的感情融入到了音乐中从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得到了传颂已久的经典之作。

一、音乐作品是一种“物态性”存在

当你听到一段优美的曲调和丰富的和声的时候, 展现在你面前的状态, 一定不同于生长在自然中的一颗小树或是一幅优美的画面……差别就是音乐的非物质性。音乐艺术产生于人类行动层面的感情, 它并不是物质形态的。音乐还具有“物态化”, 就是说音乐在某种意义上说只能存在我们看不见的空间下, 并不是现实的可触可感的, 但是这一切来源于现实的人们生活生产中的思想感情, 并且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音乐作品, 深度的理解就是音乐。音乐作品虽然是一个非实在性的事物, 但它是创造者、表演者、欣赏者意向活动的产物, 以编码的形式存在于某种载体中, 还是存在的载体。音乐的物质材料是声音, 它不同于文学艺术的语言文字, 也不同于雕塑和绘画的线条。声音、音色和调式的改变产生音乐意象。音乐家们所构思的主要是“象”这个层面的, 然而优秀的音乐势必要与现实中的实物相结合, 得到这一切也就是“物象”, 所谓的得到这结果的过程就是音乐作品创作的过程。

上述得出, 把音乐意象与现实相结合就是我们所深知的音乐作品。由我们大家在不同环境下、不同感情下、不同身份者共同合作得到的产物。这就是人们对音乐作品的一种解释。

二、音乐作品是一种“意向性”存在

美学界与艺术学界的学者对艺术作品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宗白华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提出艺术意境的三层次说, 他认为, “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 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 活跃生命的传达, 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可以有三层次。”而李泽厚在《艺术杂谈》中提出了艺术作品的三层面, 即感知层、情欲层、意味层, 大体与宗白华的三层次相同。他们从审美角度, 提出了艺术作品的感相层、意象层、意蕴层等三个层面。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存在方式提供了启示。

波兰哲学家、美学家罗曼·茵格尔顿认为, 音乐作品是纯意向性对象。尽管对于意向性的概念有各种解释或争论, 但毫无疑问, 音乐作品是创造者、表演者、欣赏者意向活动的产物, 它的存在依赖于他们的意向性活动, 取决于他们意向性活动而存在。正是因为这种“意向性”, 才产生了物性与心性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作品感性层面, 才产生了自然与人文交织而形成的理性层面的艺术作品。比如, 《我的中国心》:“长江, 长城, 黄山, 黄河, 在我胸中重千斤!”作者把感情深深地融入到作品中, 把民族感情、把对祖国山河的深沉的爱深深地植入作品中。可见, 作者心里的东西对作品有着无比深远的影响, 而作品正是作者意向性活动的产物。

三、音乐作品是一种“审美意象”

所谓意象, 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以寄托主观情思的物象。意象来源于我们的丰富的想象力, 通过想象把一切完美化, 再加上我们的个人生活经验所得到的, 就是我们所谓的意象, 它是跟我们见到的客观现实有很大差距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对美好及完美的想象, 虽然这些不一定能够完全通过现实再现, 或者根本达不到,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 并且作者们用以不同方式加以表现了出来。其实意象层包括人物、性格、动作、情节、环境、情境等等是自然与人文的互融体, 艺术家有在这些方面运用他们独特的智慧、见解和经历, 创作出了各种的独特的作品。爱恨情仇是发自人内心深处的感情, 可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 不仅仅包括这表面迹象, 还包含着当代社会的文明生活等, 让一切映射在其中, 以创作出独特具有特色的作品, 同时弘扬文明。

四、结论

生活中的音乐作品它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性的, 不是人们口中的简单音乐, 它是存在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载体。在主体意识里, 它可以包括感相层、意象层和意蕴层, 在存在的方式中也包含了审美和非审美的互融互通, 音乐意象物态化就表现与此。

艺术学中关于音乐作品存在方式中指出, 不仅仅艺术产品的深层表意得到丰富, 更为形象化;而且, 音乐美学中的音乐作品的形式也得到的大幅度的发展, 在解决音乐美学的问题方面, 有了更好的见解分析之路, 期冀此文能抛砖引玉, 推进研究与讨论。

参考文献

[1]杨恩寰, 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1]杨恩寰, 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王耀华, 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王耀华, 伍湘涛.音乐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3]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3]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0.

音乐存在 篇4

小学音乐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邵分之一,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_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小学音乐教学;问题;对策

小学音乐教育是小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小学音乐教学应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力一法,培养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最终促进学生全而发展。

一、我国目前小学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小学音乐教育缺乏准确的明确的定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小学音乐教学未能充分挖掘音乐教育的功能,未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与艺术性,而是将小学音乐教育与其他“f,利一的教学简单地结合,从而淡化甚至抹杀了音乐的艺术特征,不符合音乐教学的根木宗旨,偏离了音乐艺术的教学目的。

2、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这卞要表现在错误的把音乐学习当作手段,而把音乐的辅德益智功能当成了目的。有些教师对教材中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以及音乐兴趣与音乐能力的内在联系理解不足,往往把音乐课上成了“娱乐”课,忽视了对学生全而音乐素质的培养,忽略了音乐性才是音乐教育其他作用和功能依附的根木和之所以产生的根源。

3、教师个人能力相对薄弱。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迅猛发展的学习条件下,一些小学音乐教师显现出不适应的态势,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能满足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新的要求。新时期小学教育要求老师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关注木学利一以及以外的文化知识,关注学利一与生活的关系和其他相关学利一之间的关系,但目前而言,小学教师能力不能满足。

二、完善小学音乐教学的几点对策

1、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创造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小学音乐教学中也不能例外。在音乐教”f,时,激情洋溢的演唱、雅俗共赏的音乐、生动活泼的舞蹈等活动都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在鼓励小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激励他们积极展现艺术个性和创作才能,同时对其创新思想进行赞扬,最终保证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新歌前,应先细致地分析钻研教材,找出难点、重点,把不易解决的拎出来,在基础训练中把它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可采取游戏,搞比赛等形式增添趣味性。

2、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卞动参与。(1)重视学生参与教学情景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参与教学的能力。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学生参与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可接受性,以及教“f,条件,设计出生动有趣的参与活动来。另外,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谈体会、说感受、想意境、添伴奏、做表演、搞创作、进行课外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来增加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开阔”f,生学习、思维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2)鼓励学生参与想象。教师应当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表现自己不断成功的机会,引导学生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的参 与热情。

3、积极对学习环境加以改善。学习环境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载体,好的学习环境对提高音乐教学效果起到}一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善学习环境,加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比如,对教室的环境进行完善,保持教室的清洁、整洁,给广大师生带来好的心情;再如,通过艺术作品中的生动形象和醒目的标语口号,向学生进行着潜在的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达到教育目的;又如,可以在布置教师环

境时加入艺术名家的作品展不或者名人名言,可以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价值观产生促进作用。

1、多渠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音乐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具体而言,教师的素养包括木学利一专业知识和}其它学利一的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等。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有专业以外诸多学利的知识;不仅是文化知识,还包括教学艺术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要情感饱满,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善于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教学中要注意语气与语言的运用,时刻保持谦虚、认真的态度,在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内容。

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关键词]音乐欣赏;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音乐欣赏教学通过教师简明、生动的讲解引导,让学生对音乐内涵进一步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鉴赏、评价音乐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但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

一、音乐欣赏课中存在的问题

1.对音乐欣赏课理解上的偏差

它不仅影响老师和学生对音乐欣赏作用的认识,而且影响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实施。

首先,对音乐欣赏内涵的理解上的偏差。如果不能正确认识“音乐欣赏”的内涵,就不会重视音乐欣赏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学生意识不到音乐欣赏的作用,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就会轻视音乐欣赏课,不能对音乐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因而,学生也就不能配合老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其次,不能把握音乐欣赏的作用,忽视音乐教学对学生艺术品格的影响,因此,音乐欣赏就会成为一种没有理念指导的教学实践,就不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音乐欣赏作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师生对音乐欣赏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晰上。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师生对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实践中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却没有充分的意识到。这样的音乐欣赏教学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 “音乐欣赏”成了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累赘”。

2.音乐欣赏的教学形式单一

音乐欣赏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音乐欣赏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拓展和压缩,特别是音乐欣赏的教学思路更是因人而异。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欣赏不是简单向学生播放特定的音乐作品,它需要音乐老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考虑以下诸多的问题。

首先,结合音乐教学的具体条件,考虑音乐欣赏的实践形式。如,在教学设备比较落后的地区,我们音乐老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相关的音乐欣赏过程;在教学条件稍好的地区,我们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向学生播放相关的音乐资源;在条件更好一点的地区,我们音乐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加一些大型的音乐会,使其在身临其境的环境中欣赏具体的音乐作品。

其次,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在考虑学生音乐知识水平的同时,对教材有选择性地应用,音乐教材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校的学生,并不适合每一次的音乐欣赏实践。因此,我们在具体的音乐欣赏实践中,既要“用教材”,又要“教教材”,特别是更要注意两者的配合。

二、解决音乐欣赏课问题的策略

1.把握教材解决问题

要想解决音乐欣赏中的问题,首先我们音乐老师必须仔细研讨音乐教材,音乐教材是我们依法施教的唯一媒介,如何根据音乐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针对学生的音乐水平,提高音乐欣赏效果就成解决音乐欣赏问题中最关键的环节。

研究音乐教材编写意图,不仅可以为音乐老师处理教材提供可靠的思路,而且还可以为音乐老师选择相关的音乐欣赏作品提供可靠的根据。只有音乐作品符合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挥出音乐欣赏的作用,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

2.通过适时教学评价解决问题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判定的一种教学实践。音乐欣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对其科学而客观的评价,不仅会影响到音乐欣赏的教学,而且也会影响到整个的音乐教学过程。

首先,要采用多样的评价标准评价音乐欣赏教学效果。面对不同的学生,音乐水平参差不齐,运用相同的音乐评价方法进行教学不可能取得一致的教学效果,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才能使评价的结果更接近于教学事实。

其次,对于评价结果中的共性问题,音乐老师都要给予高度关注。只有高度关注,才能从中获得音乐欣赏教学的反馈信息,才能针对这些信息改进我们的音乐教学。

3.改善教学策略中解决问题

在教学策略中关注具体的音乐欣赏及其相关问题更能解决好音乐欣赏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策略中关注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择问题,选择适合学生欣赏的音乐作品,更好地实现音乐欣赏的目的。

其次,关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结合具体的音乐作品,根据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和自己的教学特点,设置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完成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总之,音乐欣赏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是音乐老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对如何推动音乐素质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解决好音乐欣赏中的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参考文献:

[1]何湘华.多媒体技术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季明.音乐欣赏程基本理念分析与实践.D沈阳师范大学.2011.

浅议音乐艺术的存在 篇6

关键词:他律论,自律论,和律论,音心对映

汉斯立克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提出“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 不需要外来内容美……表现确定的情感或激情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他断言:“音乐的内容就是乐音的运动形式……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 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 都是比喻性的或者是错误的。……音乐只能作为音乐来领会, 只能通过音乐自己来理解, 只能从它本身来欣赏。”汉斯立克这一音乐美学思想的提出, 后人为之命名为“自律论音乐美学”。“自律论音乐美学”立足于从音乐自身的形式要素及其构成中寻找音乐的本质, 而不是从音乐与某些外界对象的联系中求得对音乐的解释。它完全把音乐独立起来, 割裂了音乐与人、自然、社会等等外界事物的联系。音乐是凭空产生的吗?当然不是。它是由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 人是有感情, 有意识的, 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及过程当中, 他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而他律论者则把乐音运动本身误认为是“感情的火焰”, 主张“感情在音乐 (实指‘音响’) 中独立存在, 放射光芒, 既不凭借‘比喻’的外壳, 也不依靠情节和思想的媒介。”这基本上是一种混淆审美主客体之区别, 排斥思想和理性的热烈的“唯情主义”理论。针对自、他律论看共同犯下的错误, 李曙明先生在《音心对映论》中提出了“和律论音乐音学”的思想, 并“从辩论唯物论者的立场指出把音乐艺术当作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来考察、研究, 将音乐艺术看成是物质 (乐音运动) 与精神 (心灵运动) 的动态对映系统”。

音乐艺术是一种动态的“音”与“心”的对映系统, 它的存在方式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关系甚为密切。那么, 音乐与人的意识 (即情感) 活动, 与周围客观存在之间有何微妙关系?要进一步认识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 我们还应该追溯一下有关音乐的起源问题, 看一下它的产生归咎何处。

在我国古代关于音乐的起源问题各家学派各持已见, 主要分为两类值得注意, 一种认为音乐音律, 源于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运动以及作为情感外化的语言声调。如《尚书》中“诗言志, 歌永言, 声依永, 律和声。”《乐记》中“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声。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 音之所由生也, 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凡音者, 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 声成文, 谓之音。”等。

另一种观点认为音乐抽象于自然声态、动态, 在自然宇宙运动中产生了天地、阴阳之气, 由天地阴阳运动产生了风, 由风运动产生了声, 再由声产生了律, 由律产生了音。如《淮南子》曰“乐生于音, 音生于律, 律生于风, 此声之宗也。”《乐记》中“地气上升, 天气下降, 阴阳相摩, 天地相荡, 鼓之以雷霆, 奋之以风雨, 动之以四时, 暖之以日月, 而百化兴焉。如此, 则乐者天地之和也。”《度曲须知》曰:“六律五声八音何仿乎?仿天地之自然也。自然者, 为于莫为, 行所不得行, 古圣固而律吕之, 声歌之。”等等。

无论是天或阴阳五行说还是人的内部生命情态的外化, 关于音乐的起源问题, 二者并不相互冲突。老子曰:“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庄子》曰:“天无为以之清, 地无为以之宁, 故两无为相合, 万物皆物。”由此可见, 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万物都是天地、阴阳之气蕴育造化而成。

至于天、地、阴阳五行学说虽然说是万物之“根本”, 但, 对于人类的生理体验以及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关系更为密切的应该是人的意识 (即情感) , 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支配于人类的意识情态, 而音乐又是自古以来众多文人墨客借以抒发情感之“物”。那么什么是“情感”呢?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中“情感 (feeling) , 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复杂而稳定的态度体验, 亦即具有稳定而深刻社会内涵的高级感情。它可分为道德感, 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 他们就会持欢迎的态度, 而体验到喜爱、愉快、崇敬的情感:”反之则会“体现到憎恨、愤怒、鄙视的情感。而这些“都是大脑皮层活动的主导作用下, 皮下中抠和内脏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包括机体内变化的机制、外部表情的机制和中枢过程的机制。情感和情绪具有适应生存、心理动力、组织调节和信息沟通四大功能, 它在人的整个心理生活和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乐记》中“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之“心”与现代的情感 (喜、怒、哀、乐、敬、爱) 实质上所指是同一的。并且“心” (即情感) 在音乐中的作用, 都不能脱离“人类的音乐艺术实践活动, 无论是创作、表演、还是‘欣赏’, 无不是音心对映系统运动过程。”

作曲家的创作是“感于物而动”之心的运动“通过技术技巧的中介去努力寻觅, 捕捉构成自身 (即‘心系统’运动) 的对映性音响 (即‘音系统’运动) 的过程。”作曲家的创作结晶, 以乐谱的形式体现, 它是音乐运动的静态符号或存在。这里体现的主要是作曲家“一心”之功效。

表演者 (包括演唱、演奏者) 根据作曲家“一心”之功效, 并结合“音乐艺术的文化历史规范, 自身的知识结构、真善美能力、修养、情操类型, 艺术技巧的储备以及‘超’时时空的‘幻想’、‘想象’水平, 对乐谱进行研究并将其转化成振动着的音系统过程。”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之“心”与作曲家之“心”。二“心”“神交”心心相映, 并转化为现实的充满灵感的音心对映系统。

对于欣赏者而言, 他们是“在根据听到‘音响’进行能动的自我心系统运动的对映性‘创造’。”“只要‘欣赏者’的心系统运动与特定作品的音系统运动, 具有‘弹性审美场’制约下的对映性, 真诚性, 个性, 那么, 这些千万种同异不等的‘心系统运动’就都具有不可代的一次性、权威性。”

作曲家之“心”是“感于物”而后动, 并“经过人内在生命情态内化过滤, 人的音乐审美意识的提炼, 概括、抽象”, 进而形成静态“音”系统, 是“一心一意”者, 这一对映系统离不开“心” (即情感) 之动;以此类推表演着 (演唱者或演奏者) 是“二心合一”, 欣赏者是“三心合一”。这也正映证了关于音乐起源于人的内在生命情态的运动以及作为情感外化的语言声调的说法。

综上所述, 就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 李曙明在其《天人心音论》中作出了精辟的解释“天根人本, 心意音象, 映化相生, 五美同和。”其中“五美” (即:缘美、构美、呈美、悟美、判美) 以及“映化” (即“诸方互向之信息对映”) 它们所体现的都是音乐艺术存在之“音心”对映的动态形式。这里的“形式”, 就是人们所常说的“音乐艺术” (实指音响) , 但它并不包含思想感情, 而是“对映着心灵, 借助心灵的功能, 在客观的物质世界中运动。”音乐艺术的内容 (即思想感情) “不在音响中存在, 而且对映着音响, 借助音响功能在人类的主观内心世界中运动。”“音心对映, 形神对映”内容形式之对映是谓人类音乐艺术的存在方式。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汉斯立克著, 杨业治译:《论音乐的美》,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0年第2版。

[2]李曙明:《音心对映论》, 《人民音乐》, 1984年第10期。

[3]李曙明、贾纪文主编:《天人乐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第8页。

[4]《老子.道德经》。

[5]《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271—272页。

[6]李曙明、贾纪文主编:《天人乐舞》,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9年版第17页。

当前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7

(一) 校外音乐教育的问题

校外音乐教育, 主要指的是音乐考级。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在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推动下, 在新形势社会对我们的要求下, 开始了音乐考级工作, 至今这项工作方兴未艾。音乐考级中所出现的问题太多了, 在我们内蒙地区亦如此, 例如说教师一成不变的教法、选曲、示范等等, 不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教学, 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与参与权, 应试教学法现象太严重;不按套路教学, “尊重”家长思路, 想更快、更强达到教学目标, 功利心现象严重;不以普及为教学意识目标, 以满足一部分家长及学生靠它能为将来考学择优校加分做准备, 正常的学习无可厚非, 变质的学习愿望不能提倡, 这样会助长一部分人的贪心欲;随心所欲让学生跳考, 无视教学基础、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助长了一部分学生考级成为跳板的心理等等, 这些现象太突出、太让人质疑音乐考级的宗旨到底是什么, 也让人

管理体系, 从制度上保证其教育管理的独立性。

必须给五年制高职学生制定单独的管理制度, 如早晚自习制度、卫生制度、请假和考勤制度、上网规范制度及家长联系制度等等, 制度容易制定, 关键要保证这些制度能严格执行下来。这些制度跟高中管理制度一样, 可以从思想意识上规范他们的行为和学习生活,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他们由初中直接步入大学后产生的心理不适应,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育和管理负担。

2、重视班主任工作, 使工作细化, 注重和家长沟通, 形成管理合力。

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班主任是关键因素之一, 尤其对五年制学生来讲作用更重要。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将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定要严把班主任入口关, 将工作责任心强、心思敏捷而平易近人有思想有、有思路的教师选拔出来担任班主任。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深入学生之中, 对所负责学生要做到了如指掌, 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班主任要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 做好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 解决他们的困惑。

3、重视激励机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正确评价, 适当表扬与鼓励是对五年制大专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与否的一种强化方式, 可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尊心等。根据他们的表现情况, 教师要注意教育的反馈, 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 使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 明确努力的方向。表扬时指出进一步努力方向, 批评时肯定其进步方面。

评价作为激励他们进取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持正确的观点, 特别是在涉及到个人自尊心的事情上, 一定要有理有据;其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 教师的评价若掺杂了主观印象, 而不是根据学生客观的现实表现情况, 或者批评不公正, 评价不仅不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再次评价必须注意五年制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与气质、性格和性别等特点, 不禁怀疑, 音乐的本质, 音乐是有形还是无形;是为人服务的还是让人利用的;行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是能力还是体力 (简单的肢体劳动付出) 的区别;是精神上的愉悦功能还是社会上物质工具 (是为得到某种认可的利用性工具) 功能。最初的音乐考级宗旨是良好的, 可是在我们这里被一部分人给歪曲了, 我们得快速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延误不得, 因为这些主力军可是我们这个地区音乐领域的未来希望啊!

(二) 学校音乐教育的问题

学校音乐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层面上:

1、小学阶段

从幼儿园到小学毕业前这个阶段, 无论是整体重视程度还是教师个人对待音乐教育的态度, 相对来说, 还是我区音乐教育的平稳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 不论是社会还是家庭对他们个人素质培养的意识是与时俱进的, 能在孩子的能力上下功夫挖掘、培养, 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氛围, 综合能力成为普遍教育培养意识。那音乐教育问题出现在哪里呢?首先是普遍性与特殊性音乐教育的矛盾。这一时期, 不分城乡、不分学校, 都大力普及音乐教育事业, 从师资的配备到音乐器材;从校内的各种文艺活动到社

对于学习自信心较差的学生, 要发掘他们的长处, 多鼓励和及时表扬, 而对过于自信的五年制学生, 应更多地提出要求, 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不足之处, 教师在作评价时要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 并注意他们的个性特点。

4、发挥榜样作用, 鼓励学生树立自信, 引导五年制大专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崇拜一些明星、伟人、名人。掌握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我们就可以积极塑造一些个人榜样来因势利导开展教育和管理。比如班级的学习之星, 文艺之星, 学校的学生明星等等, 通过他们的现实表现来引导大家积极进取, 促进他们的学习和管理工作。

5、培养良好的班风, 带动个人学习热情, 增强班级凝聚力, 减轻教育管理压力。

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对其所在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 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得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 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而提高。班级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级同学的集体观念, 在班级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所以, 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 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月第一版

[2]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通知, 教高司[2000]34号[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 教职成[2002]2号.

[4]彭丽华, 欠发达地区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 中国成人教育, 2006年第二期

作者简介

韩守东, 男, 1979年出生, 现为河南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办公室主任, 毕业专业为应用心理学。

会组织的各种赛事井然有序, 表面上是普及音乐教育的蓬勃景象, 骨子里却又充满着特殊教育的实质。课外活动小组的参与者基本上是经过音乐课上老师相中的学生参与, 自愿是有条件的;能替学校参赛露脸的是代表培养 (课外活动小组成员是所有在校生的代表, 普遍音乐教育中的特殊群体) 中的佼佼者 (特殊群体中的更特殊人才) , 剩余的学生, 每周一次奉行本分 (安排好的课) 。遇到教师中有职业素质的人, 是学生的一种福分, 因为这些人会在有限的时间段, 合理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教学服务意识, 更好地为她的学生做好音乐的启蒙与引导工作;遇上无职业素质的音乐教师, 是学生一时的无所谓, 因为音乐课不是心目中主要学科, 但是他们一生中永远的一个无奈与痛, 享受不到音乐为他带来更多的意想不到的东西, 包括教师自己, 他只能将这个美好的事业 (也能成人之美) 当成是不得已的简单体力劳动, 这样的教师数量具有普遍性, 上面的教师成了特殊者。大气候 (提倡) 的普遍性与小气候 (实施) 的特殊性的矛盾、教育者个人的教学意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矛盾, 纠结在一起, 成了矛盾的链条, 能意识到这些矛盾, 不解决, 链条不会断。其次是音乐教师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所带来的问题, 这一现象不需多说, 有再多的教学理念、再多的教学意识, 施教者个人素质达不到, 等于十面都受到埋伏、纸上谈谈兵而已, 别人帮不了, 只有靠自己解决。这个时期虽然相对表象得平稳,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 这些人群相当于是一张洁净的白纸, 你涂成什么再改, 难!

2、初中阶段

随着功课类型的增加、难度变大, 学生思想逐渐成熟, 初中阶段仿佛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期, 学校、家长不约而同的紧张。音乐教育虽然如期进行, 但是热衷度剧减, 随便调课、停课、让课现象比比皆是。音乐课, 就像是一个门面课, 有教学检查时, 看一下音乐教室环境、器材、设施、表演 (有条件的学校) , 也能为检查添彩;初四年级以下设置音乐课, 是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大号召;大部分学生上音乐课是调剂, 或是躲避繁重学习任务心理伪装的轻松环境而已。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又非常识时务, 轻松的工作环境成了音乐教师职业的良好选择, 没有成绩的约束、没有淘汰法 (其它科目存在不胜任自然淘汰) 的压力, 只要在一个比赛上拿个名次, 就万事大吉。至于音乐课的质量, 认真上音乐课的人好像是天外来客, 不正常;学生的家长更是随波逐流, 学习文化课成为一切生活的动力, 音乐教育被绝大多数家长所不耻, 少数家长选择让孩子继续接触音乐是无奈中的无奈, 文化课成绩离中考有距离、离靠名校有距离, 学习音乐等, 可以曲线救国, 了却家长及孩子各自心愿, 初中时期的音乐教育成了学生时期最颠簸阶段。

3、高中阶段

这个时期我们内蒙地区音乐教育显得最“简明扼要”, 取消音乐课仿佛是明智选择似的 (国家教育部号召响应, 美育功能重要性知道, 升学率更重要) , 各个学校 (极少数学校在高一、高二设置音乐欣赏课程, 但是绝对不会如期进行, 这已经很进步了) 不约而同做出了这种决定, 大多数学生哪里有时间理会音乐呢, 只是路上、路下的陪伴 (高中生耳插耳机上、下学路上听音乐是一道风景线) ;学生无暇, 老师又有什么用呢, 高中的音乐教师处在尴尬状态, 英数语外教师是主角, 音乐教师连配角都不成, 就像电影中跑龙套的人, 哪里需要哪里去, 也不清楚自己在干什么, 个别的音乐教学权威有幸成为学习不好、无出路的学子及家长的“成才”工具, 速成教学法应运而生, 音乐教育再次被部分人“利用”, 这种势头非但不减, 愈演愈烈。有一句公开的玩笑:学习不好就学音乐去。呜呼哀哉!虽是玩笑, 其实就是现在高中阶段音乐教育的真实写照。有许多高中学校增设了音乐特长班, 表面上是对音乐教育的推进, 实质则不然。首先是特长生入校选择上就不妥, 文化课成绩的大幅度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音乐门外汉, 临时抱佛脚的“音乐人才”大量出现。现学现卖的状态怎能保证学习质量, 文化的忽略与优惠在他们日后的学习深入中, 谁替他们买单?玩笑虽有演绎的成分, 但是不会空穴来风, 事实的做法, 已经给人们心理暗示, 学音乐可以文化降低水准, 文化程度低, 只要你愿意, 就有空间为你提供环境, 省去你后顾之忧, 继续你迷茫学业, 谁在考虑, 这是在为我国输送高级音乐人才?只要学生一个不剩的考个地方, 这就是我校的名与利, 就是向世人证明我们的实力, 学校教育有方。再次是授课教师更是五花八门, 名与利的诱惑可以使人的胆子变大, 可以让人丧失理智, 只要音乐方面还有些本事, 大包大揽教学法也应运而生。包你学会、保你考上、定向走人 (提前的活动, 要么学生早早撇家舍业去老师给联系好的外地教师那上专业课, 要么暗示家长花大价钱走考试中的关系) 等等不正当的做法, 让社会人士叹为观止;也助长了社会不正的风气, 学生本来是有专业水准的也变得无自信, 家长更是心甘情愿迎合这样的风气, 逆来顺受好像成了音乐教育中的“美德”。看似“简明扼要”的时期, 其中暗藏机关, 音乐教育显得庸俗化、复杂化了。其他地区这种现象严重, 我们内蒙地区更是山高皇帝远, 得抓一抓了, 拯救内蒙音乐的明天迫在眉睫!值得欣慰的是, 我国高尖端院校实施了特长考试制度 (既要求文化水准, 又要求专业水平的真正能力上的考核) , 总让一少部分学子、家长、音乐教师释怀, 无需废无用之神, 是你的只能属于你, 不要让高中的音乐教育出现断层的阶段!

4、音乐高校

相继内蒙地区成立了音乐教育的高级学府, 音乐教育到了纯粹阶段 (教学方向目标化, 培养音乐人才目标化等) 。按道理说, 此阶段问题不会象上述那些阶段那样显山现水, 可是实际中困惑越来越多。我相信, 大多数身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教师有这样的心里感叹, “一届不如一届”!六个字!却这么沉重!什么地方不如?不如什么?心里明白, 就是说不出的一种感觉。真是无法表达明白, 时间的积累, 风气的形成, 性格的积淀, 不良循环, 在日月穿梭中轮回, 不修正, 不会自动到音乐教育的期望中!十多年前, 两所音乐高校 (内艺及内师大音乐系) , 学生数不过一千, 如今各自在工作岗位尽职;现在, 内蒙土地上崛起十几所音乐高校, 学生数一个院校总量近千人!毕业该行、毕业无业, 这仅仅是就业竞争激烈的表现吗?人数与学校数字大幅度改变, 开设的学科名字变了又变!从我们的毕业证上就可以发现专业名称的变迁!音乐教育服务大众, 多角度提供服务, 这是它的进步!可是时下盛行的扩招、人云亦云的设置课程方式, 真的就符合音乐教育的宗旨了?音乐教育中还有重要的一条是“因材施教”, 内蒙地区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 虽然不能引领中国音乐教育, 那我们也不至于一味盲目迎合吧?再说学生的学习意识, 盲目攀高, 不注重基础知识的积淀, “重技轻理”现象比比皆是;学习导向失衡, 无目的、无目标、无层次学习;缺乏学习心理引导, 无力调整学习心态者大有人在。建立富有内蒙地区特色音乐教育体制的目标从现在就该着手调研了, 否则, 我们所面临的音乐教育局面是“高不成, 低不就” (眼高手低——高不成;学不致用——低不就) 。在这里, 我强调一下, 尤其是我们这个地区的音乐师范性教育为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绝不能忽视、掉以轻心!

以上是我们内蒙地区音乐教育领域中各种问题的显现, 不难发现, 它们既呈割据状态, 又能串连成链状态, 如何打破这种格局, 各个击破方为上策。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 音乐教育在取得丰富的成果的同时, 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文章就内蒙地区音乐教育分校内外两个线索, 针对校外音乐教育, 分析音乐考级存在的问题;针对校内音乐教育, 从四个层面分析音乐教育的缺失。

高中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篇8

一、高中音乐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设施跟不上时代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一些家庭已非常重视音乐教育, 如:为孩子添置了钢琴、电子琴或高保真立体声音响。而一些农村学校, 没有音乐教室, 没有好的音响, 更没有钢琴, 甚至连电子琴、风琴也没有, 他们只能靠唯一的一架手提录音机进行教学。有的连录音机也是破的, 只能教师教一句, 学生跟一句。另外, 虽然一些学校所在乡镇获得了教育先进称号, 又称经济如何如何地飞跃发展, 可这些学校的一些基本教学设施 (如多媒体设施等) 还是不能得到满足。从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 一些教师都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而走进真实的音乐课堂, 有多少人在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

2. 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音乐专业是技能技巧性很强的专业, 它不只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而且需要有相应的演奏、演唱技能技巧。如有一位音乐教师向学生讲解有关的乐理知识, 误将击拍图式或是指挥图式叫作指挥, 将复拍子叫作混合拍子等。在所听的各位音乐教师的授课中, 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基本知识、概念不准确, 视唱、视奏不过关的现象。

3. 学校对音乐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 是制度保障不够。音乐素质教育的正常开展需要一定的制度做保障, 主要包括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 许多学校在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制度建设上大多注重表面现象, 有的没有纳入正规渠道。其次, 是音乐教师素质偏低。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对相关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不只要有相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 而且要有较高尚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品质等。从目前各个师范学校的现实情况来看, 要达到专业化的素质, 显然是有差距的。

二、强化高中音乐素质教育的方法探讨

1. 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

音乐教学内容是音乐教学的依据, 是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所以, 音乐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代表性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学的各个内容是一个整体, 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它们一起构成了新课标的课程内容要求, 即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 通过听的方式来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获得精神愉悦的音乐教学活动。教师对音乐欣赏的内容要有所选择,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或者选择一些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优秀音乐作品。歌唱、器乐演奏、舞蹈都属于音乐课程内容的表现范畴。歌唱是音乐素质教育最基本的内容, 也是实践最多的一部分。歌曲本身包含了音乐的诸要素与歌词的结合, 内涵和表达感情都很丰富。通过歌唱能够让学生掌握优美的旋律, 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 同时歌唱能力得到训练和发展。器乐演奏的教育也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对器乐的学习和演奏的实践, 不只达到掌握演奏乐器的进度, 提高学生识谱、试奏能力, 促进眼、耳、手、足的协调发展, 同时通过演奏乐器也可以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

舞蹈教学是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音乐内涵的教学活动, 通过舞蹈教学也能了解到作品的民族文化、时代背景等相关知识, 它有着独特的表现力, 是音乐的“身体语言”。课外音乐活动是我们音乐教学中往往忽视的一部分, 比如说:活动的目的不明确, 内容方法不当, 随意性大等等。只将音乐活动开展在校内, 会极大地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协调好各方面因素, 在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下积极开展校外活动, 也是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音乐素质教育在学校中是不可缺少的, 因此, 为了顺利实施, 各级领导必须要转变头脑中传统思想、旧观念, 一定要认识到, 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在未来, 人文文化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长远的。学校培养的是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而不是考试机器。因此, 教育过程中, 一定要消除“急功近利”的思想, 降低这一思想带来的种种危害。重科技, 轻人文;重智力, 轻情感;重知识, 轻思维;重功利, 轻素质;重做事, 轻做人。这是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错误思想。“重”是对的, 但对人文、情感等方面不能“轻”, 学校教书育人, 重点在于育人。

2. 教师强化自我教育, 提高学生的兴趣。

高中生普遍认为课本上的歌曲、欣赏曲目太陌生, 曲调平淡, 歌词老化, 与当今时代相距甚远, 引不起共鸣, 而希望学唱流行歌曲。鉴于此, 我们不妨从国内流行歌曲入手, 针对学生的兴趣, 配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展开教学,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把国内流行歌曲适当引入课堂, 以便达到培养学生持久而稳定的兴趣。

音乐存在 篇9

一、当今高校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音乐美育不够重视

音乐美育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开发人的智力的功能。通过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热情,并能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2001年7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标准》)经教育部领导批准后正式出版。《标准》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小学音乐课程的国家标准,是21世纪我国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这一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于音乐教育的关注与重视。但要使得全国高校全面践行这条改革的路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全国高校对音乐美育还没有确立一个高度的认识。

(二)周期长、见效慢、高校实施较薄弱

音乐美育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与审美评价为基础的,如果对音乐不具备基本的知识积累,甚至不懂音乐的组成,是很难起到音乐美育的功能的。音乐美育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常识,经过长期的音乐训练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从基本的音乐符号开始,到能够进行音乐欣赏并对作品进行一定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影响人的身心,并达到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的作用,从而才能使得人的素质能够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但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高校实施音乐美育,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实施起来较为困难。

(三)师资缺乏,素质待提高

在音乐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的安排,对教学教育内容进行选择,运用何种教育方法,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手段等等的问题,都应该按照音乐美育中审美原则的要求,这就使得音乐美育教师应根据教育的目的,选择好相应的音乐作品,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合理的描绘,添加音乐的渲染,再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音乐美育教师不但具备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有较高超的教育能力,而且能够灵活掌握学生的心理需求,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具备相当高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充分感受和体验音乐美的基础上,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体作用。目前,国内专门从事音乐美育方面的教师并不多,且在各方面素质与能力上都有待提高。

(四)音乐美育课程安排不完善

作为一门通过音乐来激发人的热情,并有效地诱发人的创造性的课程,合理的课程安排及教材内容的选择就尤为重要了。当前国内,专门开设音乐美育这门课的高校较少,对其进行一定课时量的安排就少之又少。一般非艺术专业高等学校开设的音乐美育课都是作为选修课来安排,课时一般为学期36个学时,学生修完可获得两个学分,并且设置的课程比较单一,加上学时偏少,因此根本达不到音乐美育的目的。

(五)音乐美育的教材缺乏

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没有一个合适的标准,寻求一套既涵盖文化、美学,又体现音乐和其他艺术的教材更是凤毛麟角。优秀的音乐美育教材能够综合与比较的进行审美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继而纯化他们的审美,拓宽人生境界。目前,音乐美育教材大多理论性较强、抽象性高,缺少感染性和形象性;对于“美”的研究较多,“育”就偏少,没有很好地应用教育原理和方法;从内容上讲,缺少对美育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与大学生心理结合得不够紧密,缺乏创新性;不够与时代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等等。

(六)监督和评估体系不完整

作为一门学校开设的促进学生人格完善的课程,建立完善的监督和评估体系有利于促进此学科的成长和发展。由于音乐美育在高校整体发展不够完善,非艺术专业的高等院校对此更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督与评估体系,没能从学校管理、学生评价及教师个人角度安排相应的监督与评价机制。

(七)缺乏示范性学校

示范,就是起到带头先锋作用。创建示范性学校,无论是从课程的开设情况,还是教材的选择等方面,都可以有可参考的对象,各学校可以定期将本校的音乐教师送往优秀示范学校进行培训学习,通过学习后再根据本校的自身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此达到示范的作用。但目前,可供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参考的学校选择严重缺乏。

二、针对当今高校音乐美育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建议

(一)明确音乐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音乐美育是完整的人格教育,是促进学生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战略体现,高校必须迫切的认识到音乐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

(二)重视师资的建设。

教师,是一切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水平的各项活动,定期为学校音乐教师提供进修、深造的机会,对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进行考核,拓宽音乐教师的教学路径,保证音乐教师在业务与教育方法上都能过硬,通过音乐美育教师引导学生前往音乐神奇的国度,感受心灵的洗涤。

(三)完善音乐美育课程设立。

开设当今大学生倍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有利于提高审美意识的,起到陶冶情操并开发思维能力的音乐美育课程。将音乐美育课程由选修转为必修,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使得音乐美育课程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充实音乐美育教材。

对高校学生进行专门的研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人才整理出适应本校学生的教材和教学大纲,针对不同受教育者进行调整,将音乐美育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结合起来,达到在接受音乐美育的同时,激活其艺术灵感和创造力,辅助其专业的学习和进步,从而得以全面发展,这也体现了音乐美育真正的功能所在。

(五)完善监督、评估机制。

从教研室、教师及学生的角度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可以定期按照参与评价的主体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方法、态度和效果各方面的评价,可以使个人也可以是学生集体。他人评价较个人评价而言就更为客观、严格,在此过程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评价。

(六)建立示范性学校。

组织专业人员在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建立示范性学校,引导其他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对音乐美育进行开设与实施,从而起到示范的作用,在非艺术专业高等院校中彰显音乐美育特有的功能。

三、结语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将审美教育、文明教育、艺术教育进行到底。音乐美育在高校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促进我国教育的改革。通过对学生良好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成长。学校秉持以多样化、整体性、重内涵、重创建为原则,将美育全面融人学校教育生活,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力求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实现学校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显章.文化素质教育与创造性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参考,2000.

[2]徐希茅等.音乐美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篇10

在素质教育中,初中音乐教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音乐教育有助于积极地提高初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导致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鉴于此,如何有效地给予解决?从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初中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两个层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存在问题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80075

音乐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素质,但是在实际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音乐教学质量不高。面临这样的一种境况,如何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进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发展?笔者结合自己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现存问题剖析

1.应试教育的影响

现在,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为了语文、外语、政治等学科的升学考试,必然要耗费学生的精力。就当前而言,教育中的甄别考试一直是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的关注点。理论界一直倡导的素质教育,在实际教学中被逐渐变相为应试教育。作为艺术范畴的初中音乐教育,在这样的环境里必然不被重视,音乐教学常常要让路于应试的科目。这种育人的观念根深蒂固,音乐教学很难在这样的环境里得以发挥出其应有的育人功能。

2.教学方式有待改变

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就必须选取正确的方法进行施教,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开展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存在教法固定而单一的状况,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常常以教师为中心,对学生的学习感受、体验关注得太少,久而久之促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兴趣。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而教师只是一种引导的身份。

3.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够

初中音乐教材,基本上都是一些特别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跟学生有一定的距离,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距离,更有理解上的距离。这种距离的存在,造成学生和作品之间进行沟通有障碍。进而失去了对音乐的学习欲望、兴趣。再加上教师在教法上的程式化、简单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失去了学习的主体地位,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丧失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继而为初中音乐教学带来了难度。

4.学生观念存在问题

应试是中国教育的大环境,在初中阶段里,学生的学习活动明显要比小学阶段复杂得多,因为学科突然增加,考试的科目也一下子增加了,因而学生就将所学的科目进行了主课和副科的界定。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一些要考试的主要科目里,不自觉地放弃了对音乐的学习。由于学生有这样的观念存在,进而导致初中音乐教学有困难。

二、优化改进对策

1.学校积极转变育人的观念

作为一所学校,要想积极地促进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积极地育人。应试教育有应试教育积极的一面,毕竟存在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在对初中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应该积极地将音乐教学纳入学校重视的地位。尤其是对音乐的育人功能给予深入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促使教师重视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真正投入音乐的学习活动中去。 为了达到这一点,学校可以在校园里组织一些音乐晚会活动,积极地将音乐教学质量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之中。

2.教师积极革新教法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教师的教学而展开。教师负责对知识的讲授,整个课堂都是教师说了算,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灵动性。这样的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机会。所以,应该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提问,促使他们有思考的机会、有展示的平台、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3.积极开发音乐资源

由于初中音乐教材都是经典作品,跟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也就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这是客观的因素。所以,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开发一些音乐资源,积极对教材进行补充,充分开发出学生能够理解的教材。比如可以将学生比较喜欢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一袭歌曲选进课堂,通过学生喜欢的歌曲,对他们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这样做,一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就目前而言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方式比较陈旧、音乐课堂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不够、学生观念存在问题,只有积极地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些措施,让学校的育人观念积极地转变、教师积极地革新教法、积极开发音乐资源,相信一定会提升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

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11

一、当前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潜在问题

从当前初中音乐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教学模式与理念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方式过于传统。当前,很多中学使用了专业音乐教学的模式,虽然促进师生互动已得到了音乐教师的重视,但依然是以知识的单向传输为主,只是单纯地追寻技能与知识,使教学模式呈现出程式化、枯燥乏味、机械、单调等特点。对于喜爱新鲜事物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发展。

(2)教学观念落后,难以提高学习兴趣。从现行的教学结构来看,初中音乐教学有时会忽略音乐教学的美育宗旨,而音乐中的美育是文化素养提出的要求。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如果忽略了审美创造、想象、兴趣与情感,很容易影响音乐课程的艺术性与审美性,一旦教师的教学观念跟不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改善。

(3)音乐课形同虚设。虽然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与意义众所周知,但事实上很多学校的音乐课形同虚设。一些学校不注重音乐教学,认为音乐课可有可无,或者虽然设置音乐课,却被英语、数学、语文课所挤占,让音乐课始终处在边缘状态。

二、解决初中音乐教学问题的对策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丰富教学过程。学校之所以出现音乐课形同虚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校领导与老师的观念落后。对此,只有改善教学观念,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与效率。首先,校方应树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与思维,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这样才能培养出对未来发展有用的人才。其次,在音乐教学中,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优化设计,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步骤,不断强化观念。要将音乐课程设计成满含创造与美的学科,并引领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考虑到美感。可以通过评价、比较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趣味,让学生从中得到享受,以创造更多美好的事物。例如,在教学歌曲《歌唱祖国》时,除了为学生传输相关音乐知识,还应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歌曲的含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繁荣祖国、促进祖国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让学生在欣赏歌唱家演唱这首歌曲时,得到美的熏陶,从而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落实。

(2)改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从教学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学生反感教师的一言堂与满堂灌,音乐课也是如此。为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必须做好与学生的互动工作。例如,在教学“歌剧之夜”这一单元时,先让学生搜索歌剧相关的知识,再结合自身感受,在课堂上对歌剧的理解与知识进行阐述。学生通过讲解积极参与到了课堂讨论中,以更好地了解歌剧知识。学生讨论结束后,再由老师对歌剧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具体如:何为歌剧,歌剧和音乐剧的构成等。同时,这也是促进知识相互联通的一种重要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乐理课中适当添加音乐节奏与身体动作,让学生充分融入到音乐活动之中,这样不仅增强了对节奏的把控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多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通过调整教学规划,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也是满足学生需求、促进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式。

(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创新性教学。音乐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其中,网络与多媒体的整合为现代音乐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打破教条、单一的教学模式,让现代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达到完善音乐教学的目的。另外,通过整合现代教育技术,也能提高学生的创造热情与表现欲,以此帮助发展学生的才能。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日益发展的当下,各种录像、录音、电影、电视、多媒体等硬件随之出现,这些都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例如,在教学《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自制教学课件,让音乐与画面进行整合,在情景交融中,让听觉与视觉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让学生深入乐曲,得到更多的审美感受与体验。

三、结束语

音乐教学在现代化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对帮助学生全面提高素养具有重大作用。音乐教学历来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帮助学生塑造性格、提高审美情趣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在现代音乐教学中,必须整合已有的教学技术与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式,营造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凤琴.论高中音乐教学设计的问题及对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5).

[2]汤卢.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J].教学与管理,2016(04).

上一篇:新闻报道模式下一篇:胚胎停止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