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存在

2024-08-07

继续存在(精选10篇)

继续存在 篇1

2011年1月11日消息, 作为AMD的一项独门武器, 三核心处理器在与Intel的竞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凭借三打二、开核等亮点吸引了大量关注, AMD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这种独特优势, 尽管“推土机”时代如何构建三核心还不得而知。

AMD桌面产品市场总监Matt Davi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AMD在对PC用途进行深入市场调研后推出了三核心处理器。我们发现, 三个核心触到了大多数用户的‘甜点’。在多数情况下, 双核心计算能够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 再增加一个核心用于为操作系统服务, (PC应用中) 最显著的一个瓶颈就不存在了。”

Matt Davis承认“3”对处理器核心数量来说确实有些另类, 但他随后强调说:“三核心处理器会继续满足客户和消费者的需求, 在合理价位上提供突出的价值。只要业界和市场认为这些产品有价值, 并且需要它们, AMD就会予以满足。”

AMD现有的处理器架构下很容易屏蔽部分核心, 将四核心转化成三核心乃至双核心, 但是未来的推土机架构将改用模块化设计, 每个模块内包含两个不是那么完整的核心, 想要获得三核心甚至五核心就需要屏蔽模块中的一个整数核心, 能否以及如何做到尚未可知。

当然架构的转换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所以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 Athlon II X3系列仍会存在于市场上。

继续存在 篇2

张国安

(华中科技大学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 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在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着与发展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高校继续教育;体制;机制;问题;改革

1979年5月我国派代表赴墨西哥参加第一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后,“继续教育”这一概念被正式引进我国。1984年7月,我国首家继续教育办学单位——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挂牌成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继续教育己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继续教育的主力军,高校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和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在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在体制和机制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障碍性因素,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由于受到上级政策、市场竞争以及继续教育自身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环境面临着较大压力、办学空间受到一定限制。、上级政策的调整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历程中,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相关政策的变更对其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办学初期,高校继续教育凭借其良好的办学声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种有效途径,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构建学习型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随着近几年教育部对于继续教育办学有关政策的调整,尤其是对于部属高校开办校内成人脱产班和自考助学班的控制,给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较大冲击。此外,部分重点高校从学校整体发展考虑,严格控制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也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2、生源市场竞争激烈,招生工作面临巨大压力。目前,全国绝大多数高校都已开办继续教育。除少数高校凭借自身优势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外,如清华、北大充分利用名校资源占据了高端培训市场。其他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准确的市场区分和定位,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市场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无序竞争。近几年,普通高校扩招和高职院校与民办高校的迅猛发展,以及各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出现,使教育领域的竞争更趋白热化,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危机。继续教育的生源市场已经逐渐从卖方市场过渡为买方市场。、校外函授站点的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逐步萎缩的趋势。校外函授站通过异地办学,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受众面,尤其是有效满足了边远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受教育需求,一度成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强大支撑,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为了尽量降低办学成本,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部分站点没有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管理、安排教学,个别高校也放松了对函授站点教学质量的监控,站点的办学质量无从保证。另外,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快速发展,给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下的函授站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非学历教育起步晚、归口难、进展缓慢。过去,绝大多数高校在继续教育的发展中,将主要精力放在学历教育上,对非学历继续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在网络教育、成人教育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许多高校已经开始把非学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但是,由于起步晚、经验不足以及机制运行等多种因素影响,非学历教育开拓市场的动力和能力不强,多数高校现有的培训项目规模小、效益低,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无法产生规模效益。同时,相当一部分高校在非学历教育方面没有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各院系自行开展培训工作,分兵作战,无法形成合力,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二、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现行体制和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所谓体制,简言之,就是关于一个组织机构的属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的约定和工作运行要求等方面的有关制度。在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组织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范围及模式;预算管理体制主要确定预算收支、规模以及预算管理模式;资产与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涉及资产管理内容与日常培训项目经营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

所谓机制,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通常理解为机构和制度。机制有多重含义,简单地说,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具体到高校继续教育,是指其内部形成的组织机构、人财物等要素以及组织架构、有效运行、合理匹配等方面的制度。

体制、机制决定着一个组织发展进步的活力,决定着一个组织的创造力和竞争力。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存在着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个别环节甚至已经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管理体制与办学实际存在严重的不适应。高校继续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形式,具有办学层次多、学生规模大、教学运行成本高、各项工作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等特点。当前,面临继续教育办学领域的激烈竞争,高校现行的人事、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无法充分调动各方办学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多种办学形式的协调发展。尤其是高校继续教育今后要大力发展的非学历教育更是凸现了这个矛盾。如果各高校不能在用人及财务上给与继续教育以灵活的政策,难以保证高校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管理渠道不畅。一方面,在招生宣传录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要自行组织力量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在用钱、用人、用物等方面没有建立起符合继续

教育办学规律的规章制度,缺少足够的自主权和支配权。在教学运行上没有自己的师资队伍,要充分依托院系,而又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由于存在多头管理,加之部分体制的不顺畅,部分工作过多的消耗在打报告、开会议、搞沟通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从而错过了最好的发展机遇,严重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机构设置不合理,责权利不清。目前,各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大体上按两种模式来设置,一种是按条状模式来设置,一种是按照块状模式来设置。但是由于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一般成立时间较长,人员较多,加之办学层次多、业务分散、服务对象情况复杂,所以管理起来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成人教育、网络教育有关政策的调整,相当一部分高校对本校的继续教育管理机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因此,在实际工作运行中,经常会由于部门职责不明,权限划分不清,工作中的协调沟通不够,相互之间推诿现象时有发生,单位“内耗”较为突出,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组织机构从属关系和属性模糊。长期以来,大多数高校对于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从属关系和单位属性一直没有明确,许多高校对于继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只是把它作为一种创收手段,把继续教育的管理机构简单归于院系或者机关。导致配套政策没有相应挂钩,不利于有效调动各方的办学积极性。造成了“又要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的尴尬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更加类似于一个办学实体,不能简单地归于院系或机关,而应该是二者的结合。

(二)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用人机制欠缺灵活性。我国大多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职工组成一般分为正式职工和外聘人员两部分。由于各高校在正式职工编制上实行严格控制,许多高校从开拓市场、发展事业出发,逐渐加大了对外聘人员的招聘力度。但是由于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在外聘人员的待遇确定、招聘方式等方面自主权、灵活性不够,很难从社会上招到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相当一部分外聘人员只能满足机构正常运转的需要,无法从整体上推进机构人力资源的优化。同时,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以及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正式职工与外聘人员在待遇上差别较大,良性竞争机制还未全面形成,外聘的优秀人才流失情况严重。、分配机制没有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原则。受传统体制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内部在分配政策上没有充分考虑工作性质、工作强度以及工作责任不同,导致责权利脱离,“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情绪滋生,职工内部一定程度地存在“吃大锅饭”的思想,影响了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奖惩机制亟待建立。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广大从业者的个人利益二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事业大发展了,广大从业者的个人利益才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内部还未建立有效的考核、奖惩机制,职工在这方面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有些制度即使已经制定,在落实上力度不大,流于形式,激励和制约效果不明显。尤其是针对因工作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的惩处机制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几乎是一片空白。、监督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各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因为直接面对社会,是高校的“窗口”部门,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以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求生存、求发展、求效益。由于日常管理工作繁

重而琐碎,某一个环节不到位,就可能导致工作贻误,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与现代管理要求相比,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真空和死角,信息反馈渠道不够畅通,问责制度尚未形成,无法对工作实行有效的监督。

三、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今后体制和机制改革的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要实现我国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在体制、机制的变革上想办法、找动力,在改革发展中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一)在体制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逐步推行符合继续教育办学规律的管理体制。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继续教育办学重要性的认识,遵循继续教育办学的实际和特点,积极出台有关政策,对其发展在人财物的使用上尽量给予灵活的政策和充分的自主权。譬如在学习中心和站点的建设管理上,要把站点的办学质量、招生规模、所在区域等因素统筹考虑,在制定学费分成比例时区别对待,改变过去一碗水端平的做法,激发学习中心和站点发展的活力。2、推进归口管理。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归口管理。要积极争取有关政策,统一管理,整合资源,着力打造若干彰显本校特色的培训品牌。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教育资源调配的归口管理。要通过进一步健全不同办学形式的财务分配办法,形成对相关院系的激励和制约机制,以获得其对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支持。、实施非学历教育公司化运作。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实施非学历教育公司化运作的新途径,以全新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机制,推动非学历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体来说,在人力资源方面,要根据项目运行的需要引进优秀人才,并自行确定待遇;在财务政策方面,要有充分的财务自主权,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开拓培训市场的积极性;在项目运作方面,要施行项目责任制,成本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现机构设置的优化设计。要按照条块结合、高效运行的原则,不断优化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设置。要根据工作开展的需要来设立部门和岗位,因事定岗,而不能因人定岗。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职工的职责权限,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同时强调分工协作,加强部门间的协调沟通,不断提高职业化管理水平。

(二)在机制改革方面的具体措施、健全决策机制。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的领导班子建设,完善班子议事规则,不断提高班子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决策过程中,要建立发现问题——提出方案——成立论证小组——提交讨论这样一个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民主科学决策程序。要重视决策执行的跟踪反馈,根据工作运行情况,适时地调整和修正,以期达到最好的决策效果。、健全用人机制。要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转变观念,通过实行竞争上岗等多种方式和途径,用活用足高校继续教育管理机构内部现有的人力资源。转变职工“要我干”为“我要干”,使他们珍惜现有的岗位,形成爱岗敬业的良好氛围。、健全分配机制。分配机制的改革是最积极、最有效的改革,同时也是最敏感、最困难的改革。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职工实际工作状况以及考虑不同岗位差别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分配制度,并与严格的考核制度相配套,按照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的潜能,从而解决机构内部分配不合理现象,解决责权利脱钩的现象,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和市场开拓岗位倾斜,科学合理的内部分配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广大高校继续教育从业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因此,要充分尊重职工的劳动付出,体现他们的劳动价值,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在管理、项目开发、学生教育培养、招生、站点建设等方面实行创新举措为单位带来较大办学效益的团体和个人,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健全监督机制。要根据“管人、管事、管廉政”的要求和谁主管,谁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原则,切实建立健全监督的领导责任制。要进一步拓宽监督的信息沟通渠道,全方位、多渠道地了解社会、群众、站点对单位、部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要健全监督制度,强化监督措施,将监督工作落到实处。对招生、教务等关键部门要加强制度建设,防患于未然,堵住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漏洞。对于因工作失误造成重大损失的部门和个人,要实行问责制度,追究相关责任。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思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高校从事继续教育的工作者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快体制和机制改革,开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继续存在 篇3

【关键词】高校 继续教育 问题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87-01

一、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保障方法不完善

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主要有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只有建立内外结合的评估机制才能有效保障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当前,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体现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这种检查本质上离评估还有不小的距离,因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大多都是常规化的审批和监督,系统性和科学化的程度比较低,难以形成一种有效的保障办法。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障的方法不仅是要开展外部评估,更要实施内部评估,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保障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

2.观念上仍对继续教育有误解

有不少人认为继续教育是非正式教育,只是学历教育的一个补充,而非社会上不认可的主流教育。在这个观念的支配下,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思路也跟随着社会发展的需求。只是把继续教育作为一项“副业”,没有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对继续教育的研究与开发重视不够,从而使得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缓慢。

3.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历经几十年的沧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办学理念不端正、轻视教学质量、盲目追求数量、忽视硬件建设等突出因素,导致继续教育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大部分学员都是在职人员,他们来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是很明确,急功近利,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放在真正的学习上,这样严重影响了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

4.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继续教育目前还存在多头管理、缺乏统一规划与整体谋划。关于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规划,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与整体的规划,包括制度建设、管理措施、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议、质量监控等相应的政策措施出台,致使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缺乏规范管理、协调布局以及质量监控。高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与教学实体完全分离,相互之间很难协调。如高校普遍是继续教育学院维持性的管理人员居多,专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不足。对学科构建和课程设置不专业,必然形成“外行人管理内行人”的情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从而形成了“各教各”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5.教育投入严重不足

在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上,由于继续教育经费不在学校的统筹计划之中,或者占的比例相对小,而国家对高校继续教育又没专项资金投入,继续教育只能自力更生,从办班收入中留下有限的经费来满足日常运作的需要,这有限的积累只能维持低水平的运行。因此,对从事继续教育的师资的队伍的建设与作用发挥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6.保障内容不全面

继续教育管理人员招聘时的岗位针对性不够,对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的调查缺乏科学的设计等等。部分高校继续教育已建立或正在建立管理部门的质量保障制度,但是这些保障制度只对行政管理、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而对影响行政管理、服务质量的内部职责管理、人财物及工作环境管理、绩效管理等要素,几乎没有策划、设计,更谈不上实施。

二、高校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

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学习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如何建设终身学习公共体系中的高校继续教育是当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重要课题。针对高校继续教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1.完善高校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高校要推动继续教育相关法律进一步整合与完善。在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高校继续教育是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高校继续教育与国家建设密切相关,因此国家要加快完善和颁布继续教育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对高校继续教育实行倾斜政策,规范继续教育工作,制定继续教育培训标准,加强继续教育办学监管和质量评估,为继续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2.转变对高校继续教育的认识

继续教育是当前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想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必须要发展高校继续教育。高校继续教育要转变思想观念:根据终身学习的需要,把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从被动应付向积极探索方面转变,从单纯的暂时创收观念向人才资源建设长远服务方面转变。重视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工作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面对终身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各高校应逐渐认识到继续教育对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教育的地位不断向上提升,并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形成科学的战略选择,积极有效地开展继续教育。

3.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体制

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有效的管理机制是继续教育科学分布、合理规划、严格监督、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对继续教育创新管理进行积极探索,引入先进的项目管理理念与方法模式,实现管理科学化。如在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建立一个项目管理体系,设置项目总负责人及子项目负责人,实行项目负责制。各项目负责人接受学院专家评审组对项目的审核和评估。

4.加大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投入

继续教育发展滞后主要原因之一是投入不够,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但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展终身学习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发展终身学习,要深刻认识到继续教育是使人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关乎可持续发展、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必须整合高校的有利资源,国家要加大高校继续教育的投入,支持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

5.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保障

高校继续教育质量是高校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是高校继续教育的生命。教育品牌是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个性特色和风格的集中表现形式,是社会对学校教育功效最优化的公认与评价。高校继续教育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树立品牌的思想,大力加强培训项目品牌建设。

三、结语

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评估体系一样,都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高校继续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主要是指继续教育机构的主管单位对继续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开展评价的过程。因此,建立高校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必须分别构建科学的外部质量评估体系和内部质量评估体系,二者相互形成合力,才能够有效保障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延龙.我国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继续教育研究》.2012

作者简介:

继续存在 篇4

一、对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

当前对于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 陈旧化、单纯技能化的观念相当普遍。相当比例的初中体育教师未能认识到继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导致被动应付, 敷衍了事, 把难得的继续教育时间白白浪费;基层学校也存在认识上的模糊, 认为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影响教学, 不派体育教师参加, 或派出一些非骨干教师充数;一些地方继续教育机构同样存在认识上的错误, 把继续教育工作当作上级下派的任务, 管理松懈, 甚至把继续教育当作一种创收手段, 只重经济效益, 不抓管理、质量, 时间一到, 发证了事。此类现象的产生, 归根结底是由于不理解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含义所造成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初中体育教师和管理者都存在观念滞后的现象, 对继续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 对继续教育的价值定位不当, 从而影响了效果。参加继续教育的初中体育教师普遍反映:继续教育的内容大多是知识性的结论, 教学过程忽视优化学员的知识结构, 缺乏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过于注重可测可评的知识教育。这些做法实际上是教育者对继续教育的功能认识不足, 把教育的价值定位于知识本位上, 把目标定位在培养“知识仓库型教师”上, 而不是把目标定在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还有, 常常出现现代教育观念与现行的教育方式相背离的现象。同时, 很多一线初中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参加的动力源是主管部门的明令要求, 且有事关转正、聘用、晋级等诸多规定, 这也说明了初中体育教师存在对继续教育功能认识不足的问题。另外,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为数不少的教育部门注重对教师的使用, 忽视对教师的培养, 甚至把教学工作与教师继续教育对立起来。诸如此类, 陈旧的继续教育观念束缚着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继续教育机构不完善

目前江苏省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学校, 省教育学院, 师范大学, 普通高校, 地市级教育学院, 县、区进修学校, 电大、职大、夜大等, 这主要是因为现有继续教育的市场和培养机制还不完备, 组织机构绝大多数还局限于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各地方的教师进修学校的范围内。国外教师继续教育系统进修网络比较庞大完善, 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机构设置明显表现出单一性的缺陷。在日本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中, 有国家教育大学、综合大学、教师研修学院和教师研修中心等。其实我国教师继续教育机构不完善并不是学校缺乏这方面的条件, 而是各项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

三、教师继续教育和进修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 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呼声很大, 为“上级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的内容根本不符合实际需要, 缺乏实用性”。目前, 继续教育的内容基本忽视教师和教学的需求, 导致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学习兴趣, 继续教育的质量就大打折扣。在很多地方,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常常有这种情况:在组织继续教育之前, 一些参加继续教育的教授专家和组织者没有深入基层学校, 没有与一线体育教师充分交流沟通, 没有了解体育教师的教学需求;在继续教育内容方面, 基本都是以教授和专家的资料为中心, 忽视了体育教师的实际需求, 在上课时基本也是传授教育原则、观念, 理论性太强, 显得空洞乏味;忽视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特别是很少开设课程帮助教师自我更新和提高能力。

四、继续教育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

制约初中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深入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费短缺。长期以来, 我国教育经费短缺, 教育投资过少与教育事业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严重失衡。时间问题也是影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一个因素。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作为实施的保障。尤其缺乏严格的继续教育的师资认定制度, 目前各个地方对继续教育师资任职资格的要求都不相同, 少数地方基层组织管理部门把关不严。国外对师资继续教育机构的专任教师条件要求很高, 审批过程层层遴选, 我国在这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有着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随意性过大的缺陷。

五、不重视远程网络教育

继续存在 篇5

摘 要: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出现的新兴庞大群体,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在众多方面与城市生活存在巨大分歧,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过程遇到一系列障碍。如何推动农民工继续社会化,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农民工继续社会化过程中的障碍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继续社会化;融入城市;社会平等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97-02

农民工的出现,并不是中国历史的偶然,而是在各种必然因素下产生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城市化建设、各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工业化建设,使得大量劳动力成为必需品。由于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鼓励生育等原因,使得我国未能跟上世界的城镇化与工业化的潮流,我国的农村人口大幅度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 278万人。这个数量庞大的新兴群体,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们的出现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与进步,为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中大量农民工的涌入也导致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20世纪以来,城市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导致农民工面临着严重的继续社会化问题。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在其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他们进入城市,适应新环境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随着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民工的数量逐渐增大,但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并没有使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出现可观的局面,反而,由于价值观、职业选择、行为模式、社会基础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出现了一系列的困境。

一、农民工继续社会化的困境

(一)农民工的价值观及行为模式处于城乡夹缝状态,犯罪率高

农民工进入城市,其价值观念与城市存在很大的文化冲突。他们身上固有的农村旧习、陋习与城市的科技化、现代化不符,思想观念保守陈旧,难以跟上城市快节奏的信息思想更替。但是迫于生活压力,城市主流思想观念也在农民工的思想中潜移默化。所以比起普通意义上的农村人,他们的思想、价值观略显城市化。综合以上多种因素,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处于城乡夹缝这个尴尬的状态,其行为模式“半城半乡”,在趋向城市化的同时保持着乡村性。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其在物质方面的观念及行为,正在逐步向城市人靠拢,但是农民工固有的价值观和期望值和现实生活差距较大时,易产生较高的犯罪率。

(二)农民工职业选择性小、社会基础单薄,社会角色不明

农民工继续社会化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职业技能。但是在当今社会,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依旧低下。据统计,2009年农民工在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中的比重分别为39.1%、25.5%、17.3%,可以看出其职业选择依旧局限在第二、三产业中技能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这些因素导致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道路更加曲折。长期以来,由于坚固的城乡二元制,使得农民的身份成了终身制,社会基础单薄的他们在社会处于“草根”阶层,甚至被看成是愚昧落后的象征。如果将农民工三个字拆开,可以分成农民、工人。可见农民工是带着农民角色来城市打工的工人,社会对其定位不够明确,阻碍其继续社会化进程,导致农民工融城速度变慢。

(三)城市人及大众媒体对农民工的歧视与偏见

城市人作为城市的主人,在农民工用劳动创造美好城市的同时,并没有给予农民工应得的尊重。农民工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口,存在着普遍的“人在屋檐下”的心理,城市人对他们的漠视与偏见更是减弱了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使他们产生自己的城市资源被剥夺的心理。与此同时,大众媒体如报纸、网络等,片面看待农民工问题,在新闻上哗众取宠,过多报道农民工的不当行为。这些偏见与歧视,是阻碍农民工继续社会化的重要原因。

二、农民工继续社会化困境的反思

(一)农民工价值观及行为模式处于城乡夹缝状态的原因

价值观、行为模式的城乡夹缝状态,是由于农民工大多数文化程度低下,各个方面知识欠缺,导致其原有价值观、行为模式难以融入城市。但是长时间的城市生活导致其原有价值观、行为模式开始被城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改变,体现在他们在想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被自卑心理、过客心理阻碍其市民化进程。在想努力工作挣钱养家的同时,被农村的一些陋习如赌博、游手好闲等阻碍其上升进步。犯罪率高主要是由于农民工的法律知识淡薄、文化生活单调、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法律调控手段不力,并且社会贫富差距、社会地位差距使部分农民工产生失衡心理。

(二)农民工职业问题、社会基础、社会角色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民工职业选择性小、职业技术低下、职业环境“脏乱差”,这些是因为公司的入职前技能培训不到位,农民工初始社会化中教育普及程度、教育水平低,并且户口问题的不合理性、行业划分的误区、成分身份的划分,导致社会认识上的误区,再加上一些地方政策上的失误,社会上对人自然形成了“三六九等”。大多农民工只身来到城市,没有自己的家庭作为依靠,在适应城市生活的过程中,很难与城市人建立真正的交际往来。由于政策缺失、政策落实不到位等原因,使得农民工的社会基础不稳定,社会角色模糊。

(三)城市人及大众媒体对农民工歧视与偏见产生的原因

深层剖析城市人对农民工的偏见,首先,由于对农民工的社会认知存在偏差,他们在认知观察中很容易受到小样本的影响,而且还很少意识到小样本的偏差,因为这些小样本都是随机抽取的。例如一个农民工由于一时冲动法律知识淡薄而做出偷盗等不当行为,不代表所有农民工都是这样,大多数农民工还是保持着忠厚老实的社会性格。其次,城市人的看法存在着很严重的刻板效应,认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而产生难以改变的固定看法。由于大多数农民工的职业选择偏向于体力劳动,使得城市人产生的心理偏见难以磨灭,大多数城市人认为城市的“脏乱差”都是由农民工的到来造成的。再次,因为农民工这个群体存在着共同目标,相同的社会成员身份,共同的信息来源等,所以一旦有部分人做出不利行为之后,不正确的刻板印象就会形成,从而忽略个体差异。最后,媒体对农民工的负面报道也导致图式本身不易被改变,大众传媒作为人们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其对农民工不良事迹的报道对人们印象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

三、农民工继续社会化的有效出路

社会化的类型有五种,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在这里我们要讨论分析的是继续社会化也就是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对于农民工而言,继续社会化即需要农民工自身的改变与努力,也需要社会政府对他们的支持与理解。

(一)农民工自身转变价值观及行为模式,向城市化靠拢

农民工要努力进行自身的政治继续社会化、民族继续社会化、法律继续社会化和道德继续社会化,形成适合于城市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首先,农民工进入城市要形成城市所要求的政治信仰、态度和行为过程。积极学习政治知识,参与政治生活,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通过这些政治知识来保护自己在城市生活中的权益。其次,一些在少数民族地区聚居的农民工需要在平时注意尊重、接受本地区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并且有可能在长时间的共同地域生活中,形成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特征。再次,农民工要形成严格的法律观念,用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与他人,遵守法律。当自身的权益被损害时,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最后,农民工要形成与城市社会相符的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摈弃恶习,从而赢得他人和自己的尊重。

(二)从政府做起,改变农民工社会基础薄弱、社会角色不清的现状

政府首先应该在政策方针上对农民工的权益给予保证。不能存在歧视,应该保证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自由与权力。其次,吸纳农民工就业的单位和部门在其入职前应该对其做出相应的培训,增强农民工的职业素养。最后,社工机构应该对农民工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辅导与干预,从而加快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适应。

(三)消除城市对农民工的歧视思想,促进城乡人的真正融合

利用大众传媒的力量,消除城市居民对民工的误解与歧视。首先,要纠正传媒的立场,培育传媒的公平观念,促使其承担起消除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心理隔膜的任务。其次,要客观报道农民工的违法、违纪新闻,对其在城市的贡献、在城市的先进事迹要加大宣传力度。再次,要尊重农民工的文化与心理需求,营造一个被关怀的氛围,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而不仅仅是过客。通过播放公益短片、社区宣传教育等方式,增加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感恩意识。通过逐步纠正城市人的歧视思想,让农民工感受到城市的温暖,促进继续社会化。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过程中依旧充满障碍与坎坷。但是随着政策制度的完善、城市人态度的改变、农民工自身的改进等积极因素的整体推进,农民工继续社会化的道路依旧光明。农民工继续社会化这个社会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帮助和辅导农民工使其早日适应城市生活,真正被城市所接纳。

参考文献:

[1]钟蔚.新生代农民工继续社会化的问题及其障碍[J].科学社会主义,2012,(4).

[2]国家统计局农村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2-03-.

[3]谢建社.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冲突与分歧[J].广州大学学报,2007,(4).

[4]国务院研究室科研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J].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继续存在 篇6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及对策

自财政部1998年发布《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以来, 会计培训工作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同仁的大力支持, 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会计的职业道德深入人心, 会计人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充分体现了继续教育的积极作用。

1 继续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 会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性, 因此, 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也势必对会计继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各地对会计继续教育的教材不统一, 很多地方以县、市为教育单位 (甚至更小的单位) , 因而导致出现教学方法不一, 教学质量不一, 教学成果评价不一等状况, 在会计继续教育领域中, 新的理念, 新的需求, 新的规则, 新的问题不断出现,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迎接挑战, 而许多过去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继续教育理论, 经验和方法以往不适应新形势下的会计继续教育,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因此, 要进行改革就必须弄清楚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这样才能有效地的教育的对症下药, 不断地推动会计继续教育向纵深发展, 根据笔者调查了解, 目前会计继续教育主要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 培训教材一年一定, 缺乏计划性, 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来继续教育的调查分析表明, 每年的培训计划, 时间, 内容都是集中在下半年, 尤其是培训内容, 都是一年一度, 这样就连县级会计主管部门及基层培训单位对培训内容心中无底, 一般都是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进行操作, 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 呈现出等米下锅的状况。由于时间仓促, 表现出师资培训时间明显不足, 形成备课时间不足等连锁反应, 是培训前各项准备工作, 尤其是培训计划难以充分实施, 培训工作十分被动。

(2) 培训单位各自为政, 缺乏规范性和协调性, 就目前笔者所在地为例, 每当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开始后, 会计主管部门则委托驻地的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和具有培训资格的会计事务所及其他职业学校, 按指定课时教材进行培训。但由于全市会计继续教育分地域由多家单位承办, 彼此缺乏交流和沟通, 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问题, 导致不良的竞争, 使得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出现市场化的现象, 从而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3) 培训方式一成不变, 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对各类会计人员每年参加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实时间等内容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里做出了严格的规定, 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培训单位往往是采取一窝蜂, 集中式的教育形式, 并没有考虑培训对象, 行业, 内容, 时间, 地点的不同, 其结果是出现中级职称或工商企业会计人员听了不过瘾, 而初级职员称会计人员及行政事业单位或金融企业的会计人员听了不明白, 只能是被动学习, 导致学习者学习兴趣不高, 到课率逐年下降, 出现应付考试走过场的局面, 继续教育没有真正起到促进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水平的目的

2 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效果, 巩固培训, 教育取得的成果, 更好地促进继续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笔者认为需从如下几个方面认真做好工作。

(1) 科学规划, 构筑会计继续教育科学机制。这就要求我们: (1) 上级会计主管部门要按照各条条框框的 (行业) 特点编制3~5年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总体规划或教学大纲, 加强对继续教育的宏观指导; (2) 县 (市) 级会计管理部门要根据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分行业制定各年度培训计划, 组织指导培训单位实施; (3) 大的系统, 行业可以在年度培训计划范围内自行确定培训内容, 委托承办单位组织培训, (但培训内容须报及县 (市) 会计管理部门备案) 。同样, 其他单位或个人也可以选择与自己相关的内容参加培训学习; (4) 培训单位严格按照大纲或计划, 组织实力浓厚的师资力量认真组织教学实施

(2) 加强对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的管理, 保证培训质量。 (1)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会计管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各级财政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 应对会计继续教育进行规范, 监督, 检查和管理; (2) 培训质量是培训工作的生命线, 目前由于培训人数多, 时间集中, 效益高, 从而使得具备一定实力的单位甚至个人单纯为了谋求经济利益积极介入, 出现了不良竞争, 因此, 主管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 认真审查培训机构, 严格委托培训审批程序, 加强管理; (3) 对于缺乏师资力量, 培训质量难以保证的培训点, 必须予以坚决取缔; (4) 加强各培训点之间的协调沟通, 互相交流经验, 杜绝各自为政, 互为封锁信息的现象; (5) 逐年对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质量的评估, 为下一年度选择培训机构打下基础。

(3) 注重实效, 全面改进现行培训组织方式。 (1) 培训教材要同异兼顾。除了统一教材, 培训单位还要按行业特点和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制定分类培训计划, 编写培训必修教材和教案, 让会计人员根据其工作实际自主选择学习班次, 切忌公式化。根据学员需要, 可以结合新形势, 新情况, 新问题等。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给学员讲授一些前卫知识, 以使学员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2) 培训的师资配备要求合理, 承担中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学人员, 一般应选择具有高级职称或有相应水平的人担任, 而承担其他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任务的可适当降低标准; (3) 培训实际要集散结合, 除了集中教育培训学习外, 对会计人员参加成人学院会计专业学历教育, 上网学习, 财务会计专题讲座, 会计知识竞赛及财务会计相关论文发表与交流都应视同当年继续教育合格; (4) 培训单位要注重服务意识, 主动为偏远地区, 特殊行业, 农村偏远山区等提供教学上的方便, 并要牢固树立“重培训、轻考试”的指导思想, 注重培训效果, 确保让接受参加培训的会计知识有所增强, 业务技能有所提高。

总之,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必须做到目的明确, 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全体从业人员的认识, 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专业分明的、主题明确的培训活动。努力使会计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把自己培养成思想健康, 作风正派, 态度端正, 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人员。

参考文献

[1]王宇.现代远程继续教育概论[M].湖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庞学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继续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继续存在 篇7

( 一) 教师继续教育的自主选择权较小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过程中,许多教师都把它看成一种义务去完成,忽视了自身在继续教育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由于教师存在学历、教龄、年龄、职称等差异,他们有着不同的教育学习需求。作为继续教育的主体,教师有权选择自身所需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时间,甚至是培训教师,但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现状来看,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区域是被事前指定的,培训时间也相对集中在假期等。培训的形式虽然采取了专家讲座、专题研讨、说课试讲、参观考察等不同形式,但课堂讲授仍是主要的培训方式。通过调查,许多培训院校在培训方案中设置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专业知识拓宽、专业技能提升、教学理论更新、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但菜单式课程较少。此外,笔者在与教师访谈中了解到,许多教师都感觉培训内容过于注重教育教学理论知识。通过学习,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虽有一定提升,但教学实践知识的缺乏还是无法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困难。此外,较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阻碍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构建,影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 二) 教师继续教育的时效性有待提高

为了满足新的教育改革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是十分必要的[1]。但就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并不高。通过对近200名各科教师的调查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有过参训经历,但其参训目的有所不同。通过培训想要提高自身教育素质的教师占62. 2% 、为了晋职涨工资的32. 1% 、想要提高科研水平的占38. 3% 、还有13. 3% 的教师想要提高学历等。笔者在与教师的访谈与调查中还了解到,虽然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但每一次新的基础课程改革还是给一部分教师带来了巨大冲击,使他们已有的教学经验得到重构,面对新理念、新形势,他们还是常常感到手足无措。教学研究论文写作是中学教师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就河南省部分参加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师论文发表情况来看: 51% 的教师没有论文发表过,26% 的教师只发表过1篇,发表2 - 3篇的占22. 4% ,发表4篇及以上的比例较低。由此可见,中学教师的科研能力还比较薄弱,科研知识仍比较欠缺,教师参训的目的并没有达到,因此,继续教育的实效性仍有待提高。

( 三) 部分学校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重视不够、工学矛 盾突出

学校领导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2]。笔者通过对部分参加继续教育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得到: 对于继续教育,校领导非常重视的只占10. 1% ,比较重视 的占23% ,持一般态 度的占42. 9% ,还有24% 的校领导不重视。可见要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必须要端正思想,从学校的领导抓起,并兼顾各学科教师在继续教育中的共同发展。

由于我国现行教育制度的原因,各个学校都把提高升学率作为工作重点,而且有些学校的教师身兼数职、身教数科,教学、批改作业、试卷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导致师的工作时间与学习时间、工作地点与学习地点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用于继续教育,确有困难。教师继续教育工学矛盾突出,尤其是农村学校的教师更为明显。这种现象既制约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到教师参训的实际效果。

( 四) 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从事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组成多以高校的相关学科专家为主,有些地区为了提高教育质量还邀请国家级相关学科专家加入到师资队伍当中。国家级学科专家、高校专家虽有着最新的教育理念、较高的教育理论水平,但他们的工作环境却远离中学一线教学实际,对中学教学中的实际困难缺乏了解[3]。他们虽能够提升中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理念,但并不能直接地解决中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实际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构建[4]。在问卷调查中,让教师在“中学优秀教师、高校教师、各级教研员,国家级学科专家”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喜欢的培训教师,其中45% 的教师选择了中学优秀教师,选择各级教研员的教师也达到37. 2% 。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优秀教师和教研员不仅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和视野也较高。可见,合理的培训师资队伍应增加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比重。教师的职前培养主要是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而教师职后培训则主要集中于各级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的成人继续教育机构及各类教师进修学校,导致教师培养不衔接。

( 五) 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价和监督系统不完善

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工作带有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相应评价系统与监督机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较偏重社会效益,施训单位较偏重经济利益,而参训教师则偏重个人利益,所以就形成了“你来培训我接收”的局面。目前,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的评价多以考查为主,评价流于形式。在继续教育的考核过程中,许多时候是不严格的,也没有相关标准,所以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并没有起到诊断性的作用。许多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只注重教师的课时与作业完成情况,并不注重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实质性的提高,也不注重教师完成培训后在实际教学中自身的教学素养是否真有所提高,这种缺乏规划与规范的培训制约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

( 六) 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

经济是继续教育的有力保障,没有经济基础,继续教育无从谈起[5]。近年来,国家在教师培训中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中学教师培训,但仍是杯水车薪。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一直是困扰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与发展的瓶颈。尽管有关文件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列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前期的费用承担机制运行得比较流畅,但随着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 需要投入的经费越来越多,该机制在运行中就出现了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普遍反映政府投入缺口较大,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多数教师表示不愿参加继续教育就在于存在经济压力,个人负担较重。

二、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策略和途径

( 一) 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学校,拥有不同的学历、职称、教龄等。因此,在继续教育中, 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例如,年轻的教师,他们入职不久, 教学经验缺乏,课堂驾驭能力亟待加强,教学“三板”技能还需提高。但另一方面,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因此,继续教育中简单的计算机信息运用和软件操作课程并没有实质性地提高他们该方面的素养。那些职称较高和教龄较长的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课堂驾驭和课堂组织能力较高,但是计算机信息运用和软件操作是他们的短处。因此,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软件操作是他们急需学习的。在目前的教师继续教育中, 所有教师都学习同样的课程,课程的设置和学习没有针对性。因此,我们应该事先做好教师实际需求的调查,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并采用菜单式的选课方式[6],使教师课程的选择能满足自身需求。

( 二) 构建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1. 创新机制,开展网络研修,构建开放性的继续教育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交流学习已成为一种新趋势。我们可以将优质丰富的课程资源放到网络上, 建设“菜单式、自主性、开放式”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教师创造自主选择培训内容、时间、途径和机构的机会,让教师根据自身时间和需要去选择想要学习的课程,激发教师参训积极性。这样不仅调动了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还实现了学习资源的共享。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网络研修社区建设,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7]; 开展区域间教师网上协同研修, 促进教师同行交流; 培养网络研修骨干队伍,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培训常态化。

2. 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校本培训既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8],也是构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PCK) 的有效方法。校本培训立足学校,以教师为主体,教学为载体,在教师PCK构建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校本培训中,教师能将所学知识、教学经验与反思用于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这与教师PCK的经验反思性和实践性特点相契合。教师通过自身PCK的构建,既寻求了自身专业化的发展,也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 三) 多层面组建教师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决定教师继续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应该从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来组建多层次的师资队伍。教育部( 教师[2013]6号) 文件要求: “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增强为教师提供优质培训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建设培训专家库,并实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优秀培训者队伍。要注重遴选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者,将其承担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认定的培训任务计入教学工作量,并建立工作绩效考核机制。”首先, 我们要组建站位高、视野宽的省内外著名专家团队,从教育理论、学科发展前沿等问题进行教学[9]。其次,我们要组建高校学科专家团队,讲授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最新学科动态。再次,聘请相关学科的各级教研员和中学的特级、高级教师授课,尤其是一线优秀教师比例应该大于50% ,从他们的经验和教学实际出发传授教学知识和方法。此外,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聘请国外的相关学者专家,讲授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拓宽教师国际视野,提高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 四) 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效率

1. 加强立法,规范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目前,虽没有针对教师继续教育的法律,但在《教师法》与《教育法》中, 明确提出了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明确给出了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职责。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和完善相关的立法工作,使教师本身、政府、教育机构都能够更加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

2. 加强管理,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效率。很多参训教师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究其原因还是现有的考核制度存在问题,教育部门需要改变现有的考核制度。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实现教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学分互认[10]。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和职务( 职称) 聘任的必备条件,提高教师参训的积极性。同时教育培训机构也应该制定相关制度来规范教师在继续教育学习中的行为,保证教师继续教育的实现。

( 五) 考核评价多样化,完善监督体系

教师考核评价与继续教育发展联系密切,合理的考核评价会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反之,不合理的考核评价会制约其发展[11]。就目前继续教育考核评价来看,评价的方式、内容、主体是极其单一的,这样的考核评价阻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丰富评价方式,完善评价内容,多元评价主体。在评价方式上,可以将教师培训中的过程性考核和培训完成后的终结性考核以及教师回归教学工作中的追踪性考核相结合。在评价内容上,可以从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性的考核评价[12]。在评价主体上,可以采用同行互评、教师自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所在学校领导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国家已将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作为对各地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省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对 市县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督导,定期公布检查结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教师培训列入中学办学水平评估和校长考评的指标体系。针对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各办学机构也要加强教育质量把关,加大教育投入,真正落实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从授课教师质量到课程质量结合教学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继续教育监管体系。

( 六) 加大投入,保证继续教育的实施

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导致地区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许多地级市面临着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就目前来看,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和农村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建立健全、稳定、通畅的资金来源及运转模式才能保障教师培训质量的提高。各地要切实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新增财务教育经费要把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投入重点之一。中学按照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 安排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投入的监管力度,建立规范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监管体系。明确各级职责,发挥政府的作用,保证继续教育可以正常开展,多方承担继续教育经费,对于相对贫困的地区可以在财政上有所倾斜,增加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的机会。

摘要:文章就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从继续教育要有针对性、培训模式与考评方式多样化、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合理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提高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促进中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继续存在 篇8

在上世纪80年代,以成人学历教育为主要办学形式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已走过了三十年多的历程。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正向多元化、国际化发展。伴随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并且高校所承担非学历教育任务和学历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仍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教育服务中,担当着异常重要的角色,是社会服务活动的重要一环。

当前,随着国家提倡终身学习,大力构建学习型的社会,现代教育技术大量的运用在高校继续教育当中,以在线教育形式出现的高校继续教育已从原有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向开展高端培训项目转变。作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变,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成为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促进高校继续教育体系的改革与整合,使之成为社会教育服务的优先选项。

在社会教育服务各类活动中,高校或多或少都参与其中。对于社会教育服务而言,无论在人力资源、政策资源、物质资源等各方面,高校都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社会教育服务离不开高校的支持与参与,高校继续教育在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长期存在。

二、高校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高校继续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新形势下,高校继续教育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继续教育水平还处于低发展状态,令人担忧。

(一)高校存在对继续教育的误解

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高校继续教育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只占从属地位。各类高校规划当中虽有提及继续教育,但是并没有把继续教育当做工作重点,也没有安排一些优秀的教师致力于继续教育,对待继续教育只是敷衍了事。[1]在高校当中,继续教育被多数人认为是高校办学的一个补充,对其普遍存在轻视心理,视为“非正式教育”。

同时,高校的主要管理者也下意识地把继续教育驱离在高校主要办学体系以外。虽然在高校各种规划中,都或多或少有着继续教育相关的内容,但在继续教育是“非正式教育”这种观念的驱使下,高校的继续教育发展思路依旧只是把继续教育当作一项“副业”,没有对继续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因此,继续教育在高校的发展战略中只占有非常小的比例。由于高校缺乏对继续教育的规划、研究与开发,高校继续教育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

(二)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不高

我国的高校继续教育已开展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高校继续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尤其是以学历补偿为主的成人高校中的继续教育得到较为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高校没有形成高校继续教育办学理念规划,存在轻视教学质量,片面追求规模,轻视继续教育建设,过度追求效益的现象。同时,由于参加高校继续教育大多是在职人员,他们在接受继续教育的目的不明确,往往是急于求成,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学习上[2]。而高校在观念上,对于继续教育的理念不清晰,无形中放松了对自身继续教育的监管,从而严重影响高校继续教育的质量,导致继续教育总体教学质量不高。

(三)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当前,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中,管理制度往往依托传统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与整体的规划。无论是在教学制度建设、项目措施管理、培训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培训质量监控、项目绩效管理等都欠缺与高校继续教育相匹配的政策与措施。而高校继续教育的职能部门与高校各教学部门在继续教育活动中缺乏联动,相互之间很难协调,致使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有效的管理。

同时,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往往是管理人员居多,专业老师极其缺乏。缺少对继续教育的专业研究与认知。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在项目构建、学科研究、课程设置等各方面显得不专业。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高校对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联系研究甚少,从而形成高校继续教育课程不对口,项目缺乏吸引力,教学模式适应不了社会需求,继续教育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前瞻性。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只是简单的把大学课程进行简化作为培养计划,没有考虑到学员和社会的实际需要,重理论轻实践,甚至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3]。无法建设统一的继续教育各学科教学大纲,因此,在继续教育教学中形成“你教你的,我教我的”教学模式,严重制约了高校继续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还有,目前各高校就继续教育建立各类保障制度中,这些保障制度只考虑了继续教育中各项目的教学过程或项目管理中的行政管理、服务的过程进行控制和督导,缺乏对影响这些保障制度和质量以及内部职责管理的人、财、物及工作环境管理、工作绩效管理等各种要素的考虑,在各类管理制度上对相关要素没有策划、设计,更谈不上具体实施。从而使高校继续教育依旧处在低水平运作状态。

(四)高校对继续教育投入不足

在继续教育的投入上,高校仍旧把高校继续教育当作“副业”。继续教育经费没有纳入学校统筹经费规划当中,或者在学校统筹经费规划中占的比例相对小,甚至有的学校把继续教育作为学校的“提款机”。不但对继续教育没有资金的投入,通常利用继续教育为学校“输血”。[4]因此,高校继续教育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这样就使得高校继续教育往往需要自力更生,从高校继续教育各类的办学当中,获取有限的经费用于继续教育的日常教学运作开支。而继续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它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课程资源开发、培训规划、项目研发与培育、教学硬件、后勤保障等多方面进行投入。尤其是在现代化教育技术下的高速发展下,以在线培训为新型教学模式的高校继续教育,更需要大量的基础环境投入。如仅仅依靠高校继续教育各类的办学中有限的经费,是无法满足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这样就发挥不了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中应有的作用,也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自身的可续性发展。

三、高校继续教育的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提出要“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加快建设终身教育体系,高校继续教育在以终身学习框架下的公共服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如何优化和完善高校继续教育,建设终身学习公共体系中的是当前高校继续教育中的重要课题。因此,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一环,应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转变自身的继续教育观念,做好继续教育规划,提升继续教育质量,强化继续教育的管理,加大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提供支持。为推动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转变高校对继续教育的认识

继续教育是当前终身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大力提倡与鼓励人民积极参与终身学习中去。高校继续教育在社会服务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担当重要角色,在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中,高校继续教育是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此,高校要发展继续教育,关键在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高校继续教育才会在各种社会教育服务中迈出特色性的步伐,也只有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高校继续教育才会有创新的实践。

高校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要与时俱进,积极参加到学习型社会建设当中来,动员和吸引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因此高校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转变高校继续教育的认知,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把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被动应付向积极探索方面转变,从单纯的经济创收观念,向为国家及地区发展服务方面转变,从短期的项目培训教学向长期的人力资源建设服务方面转变。从而使高校重视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纳入高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当中来,逐步认识到继续教育对我国构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将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从而不断提升继续教育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地位,制定相应的高校继续教育整体发展规划,形成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发展战略,积极有效的开展高校继续教育工作。

(二)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继续教育要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继续教育模式,绝不能单纯照搬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要根据高校自身实际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制度。质量是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生命线,尤其是对继续教育的项目培育、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资源建设等,要更加注重继续教育在实际教学当中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以及教材选用的实效性和体系性。

在高校继续教育实施中,提升高校继续教育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学员的思想教育管理,明确学习目的,重点抓好继续教育的学风教育,引导学员认真学,让学员学有所获。其次要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管理,大力推动继续教育的教学质量督导机制的建立,要探索建立适合继续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构建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继续教育教育评估体系,完善任课教师的考核工作,从而确保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再有,高校要加大继续教育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师资队伍。既需要必备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丰富的实践技能。鼓励教师走入企业,更新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高校要为教师提供社会实践与学习机会,并建立保障机制,提高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最后要强化高校继续教育的品牌思想,教育品牌是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个性特色和风格的集中体现,因此要规范继续教育的各类标准,大力加强各继续教育项目品牌建设。

(三)探索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型管理体制

高校要对继续教育创新管理进行积极探索,要充分考虑在职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对项目实施分层级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增强研究与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确保继续教育科学管理,规划合理、监督有序、持续发展。

同时,大胆探索实施继续教育的项目管理责任制度。根据继续教育项目周期,设置项目总体目标以及项目分期目标,并依据职责落实负责人,实施项目责任制。保障各项目的责权利一体。在项目研发和验收,建立各项目负责人接受学校以及专家团队的评审组对项目的评审以及绩效评估,确保继续教育项目优质高效,从而推动继续教育良性发展。

高校在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中,还要充分考虑面向在职人员的特性,在继续教育的管理中,建立与各项目管理匹配的激励政策,并将相关制度与各项目管理的人、财、物、项目绩效等要素关联。确保各继续教育保障全方位覆盖,有力地促进高校继续教育的的健康有序发展。

(四)加大对继续教育投入

高校对继续教育的投入不足是高校继续教育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了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必须整合自身的有利资源,加大对继续教育发展的投入,把继续教育的纳入学校统筹经费规划当中,把继续教育硬件和软件建设作为继续教育预算投入的重点环节三更新高校继续教育的教学手段,并且设立相应专项资金,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继续教育实施专项投入运用在线培训手段,实施混合型的继续教育。

随着国家提倡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要求,个人自身素质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社会进步都离不开社会教育服务,终身学习必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继续教育的竞争将越发激烈。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社会教育服务的重要组成,要在加大自身对继续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积极借助高校在社会教育服务活动的地位,推动国家与社会增加对继续教育的投入,支持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葵花.成人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6-03.

[2]庞冠锋.高校继续教育在终身教育公共体系中的发展再认识[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3-6.

[3]王守城.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7.

继续存在 篇9

1965年1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次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上正式把终身教育作为一个理论提出, 不久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 已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学校要进一步向社会开放, 发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技术培训教育等多种功能。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强调相互间的衔接与沟通, 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次受教育的机会。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 形式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 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 21世纪的中国应该成为人人皆学之邦。”[1]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成为21世纪的教育发展战略, 教育也不再是一次定终身, 而是要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种教育, 从而构建完整的教育体系。继续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 在终身教育战略思想直接影响和运用中所出现的一种教育职能活动。它是继学历教育后, 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不断更新和补充, 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 完善其知识结构, 不断开发人的潜力和创造力, 是一种终身需要进行的教育。对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是指对会计人员的知识与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 完善其知识结构, 提高其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育。”[2]它是继学历教育后会计职业成人化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也是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的重要形式。会计继续教育是学历教育的延续, 更是会计人员接受终身教育、更新知识和提高技能的重要途径。

二、目前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对会计人员来说必须提高自身素养, 改变单一的知识结构, 将其逐步培养成为复合型的会计人员, 以适应新时期会计工作的需要, 这是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又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和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但是目前来看, 笔者认为会计继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对继续教育认识不足、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培训模式落后等几个方面。具体来看,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类问题: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态度不端正

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多数企业管理者对继续教育不够支持, 认为继续教育是一种消费投入, 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或个人的经济压力, 所以不愿投入时间和资金, 严重影响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二是, 多数管理者眼光不够长远, 认为外出参加培训, 会影响目前的工作。因此往往以不影响正常工作为借口, 把业务学习时间安排在业余或节假日, 并一再压缩学习时间, 使正常的业务学习难以保证。三是, 不少会计人员也认为, 继续教育可有可无, 既不影响晋升又不影响加薪, 将这种培训当成一种负担。由于工作忙, 本身也不愿参加继续教育, 即使参加也是敷衍了事。这些认识影响了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事实上, 虽然继续教育是一种投入, 但是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会计队伍的素质, 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 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

一是, 教学内容设置大都没有考虑会计从业人员知识水平高低与工作职责的不同, 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不论是高中毕业, 还是大专或本科毕业;不论是初级职称, 还是中级或高级职称;也不论是企业会计人员, 还是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或金融企业会计人员, 继续教育的内容几乎都是千篇一律的。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会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使他们认为这种培训无非是走过场。二是, 培训的内容不全面,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制度、会计理论、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涉及相关专业的知识和相关法规制度等几个方面, 而目前限于培训时间太短, 很多企业会计继续教育只局限在一或两方面内容。多偏重专业理论,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新知识, 如金融、证券、管理、信息技术等涉及甚少, 无法满足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三) 培训模式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

由于对会计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通过调查了解, 当前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基本上都采用老师讲授的方式, 一般采取大课堂教学, 教师讲授, 培训人员听、记, 学习方式比较机械。另外, 教学手段比较落后, 缺乏运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培训, 这样的学习不能充分调动起培训人员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所以教学效果非常一般。

(四) 管理力度不够, 管理机制不健全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由财政部门负责组织, 培训场所和师资队伍的组成由财政部门指定。但在实际执行中,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场所混乱, 管理缺乏规范性。比如:有的培训原定一周时间, 实际只上两三天课;会计人员培训都是上大课, 少则百人左右, 多则数百人, 课堂秩序比较混乱, 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有的培训班组织纪律松散, 学员自愿听讲, 想来就来, 想走就走;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健全, 考试流于形式, 学员随意说话或抄袭;参加继续教育人员的时间、内容等方面把关不严, 个别人员只报名不培训, 到考试考核时再去突击应付, 根本达不到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素养的目的。

三、会计继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要提高继续教育的质量, 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对复合型会计人员的要求, 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 正确认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宣传对象不仅包括广大会计从业人员, 还包括企业领导。只有企业领导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在时间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对于广大会计人员, 应深入领会知识经济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 树立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的理念, 将继续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需求。

(二) 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构建合格会计人才知识体系

一是, 由专家、教授、学者组成专家组,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会计工作的需要, 制定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规划, 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 适时地调整教育内容, 编写培训教材。二是, 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 根据会计人员所处行业、专业技术职称、文化程度、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工作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层次或不同群体, 以统一的培训规划和知识体系为基础, 分层次、分对象安排教学内容, 以满足各层次、群体会计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需要。

(三) 改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提高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不断拓展会计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互动性、自主性和适应性, 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和手段, 增强会计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广大会计人员提供快捷、, 便利和高效的学习环境与条件。

(四) 加大管理力度, 建立严格的管理机制

制定继续教育的学籍管理制度、教学计划、学员手册、考勤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 以保障继续教育正常进行。凡参加继续教育的学员、培训单位都要建立档案, 以便及时掌握学员的动态, 包括了解学员学习效果, 征求培训建议, 选好培训课程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实施计划, 严格考勤制度, 完善培训考核, 比如:考核可采取考勤、考试等多种形式, 考勤是必须的, 主要还是在于考试。对高级会计人员宜用开卷形式, 考核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中级和中级以下的会计人员采用闭卷形式, 题目不宜太难, 但考场纪律一定要严肃。成绩要登记, 确保培训质量, 使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深化, 使会计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

摘要: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此类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试图在分析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 使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关键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印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 (征求意见稿) , 2003.

[2]贾云萍, 艾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财会通讯 (综合版) , 2006, (12) .

继续存在 篇10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是国家为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 掌握和运用相关新法规和新技能, 提高会计人员专业水平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一、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内容设置不合理。一方面, 不论职称的高低, 继续教育的内容几乎是大相径庭;从而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也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 内容偏重专业知识, 对其他相关专业如金融、证券、管理、信息技术等最新知识没有或很少涉及, 无法满足当初社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要求。

教学方式单一。长期以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运用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 缺少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和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

教学手段缺乏层次性。目前, 不论你是哪个级别的职称,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基本上采取的是大课堂教学, 仍然是老师讲, 学生听的方式, 极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 受训学员学习状态比较被动, 继续教育教学效果和培训质量都不高。

二、创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针对当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中存的问题, 笔者认为, 可以在培训的内容、方式、手段上进行完善和创新。

(1) 以服务财务工作为中心, 创新会计培训内容, 增强会计培训针对性。

1、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调研, 做到会计培训内容与财务工作相吻合。

制定会计培训计划前, 必须进行需求进行调查, 双向互动, 广泛听取和充分考虑企业和行业的财务岗位工作需要, 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会计培训计划。在课程设置方面, 按照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始培训, 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要重点解决, 力求会计培训内容全面、科学合理。

2、围绕素质教育, 强化会计人员能力建设。

在课程开发上, 要与会计岗位需要紧密结合, 重点强化学习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管理能力等素质培训, 把单纯的学习知识转变成提高能力, 把单纯的提高素质转变成提高素质与能力。

(2) 以提升质量为原则, 创新会计培训方式, 增强会计培训实效性。

1、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在注重学习新知识、确保培训效果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把网络资源利用到实处, 开展各种网络教育培训等方式的远程教育;二是把普通培训转变成专题培训, 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拓展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2、突出理论性和实用性相结合, 努力实现学以致用。在向向受训人员讲解新会计知识的同时, 可精心选择、设计一些专题课程, 使培训最大限度地与会计工作需要相贴近。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可采取双讲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实现寓教于乐,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3) 以完善机制为保障, 创新会计培训手段, 增强会计培训规范性。

1、完善分级分类会计培训制度。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应分级次开展, 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级别。把会计人员分等级培训。可把具有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会计人员和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等单位的财务机构负责人、总会计师、财务总监以及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相关领导划分成一个等级, 并由省级财政部门组织, 带动整个会计队伍建设和会计行业发展;把具有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的会计人员划分为一个等级, 并由地市级财政部门组织, 进行专业及技能、法规培训;可把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以下的会计人员划分成一个等级, 重点培训实务操作。再者, 也可分行业进行。各级培训机构可依照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按需施教原则, 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重点。对培训内容有特别要求的部门、行业, 也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

(4) 完善师资队伍, 创新考评制度, 提高会计培训质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稳定师资队伍, 适时对培训单位的教师队伍进行知识更新, 有计划地将高水平人才引进会计培训队伍, 定期组织或安排他们到会计工作一线调研, 了解和熟悉基层财务工作情况, 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队伍增添活力。聘用理论水平高的会计业务骨干做兼职教师, 使理论课与业务课教学优势互补, 增强会计培训专业性。

2、加强对培训单位考核和监督, 教考分离。培训单位的施教水平直接关系到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 因此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培训单位的指导、监督, 引入学员意见反馈制度, 建立健全对培训单位的考核、评估体系。要高度重视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考试, 以考促学, 教考分离。

参考文献

[1]沈庆红, 对会计从业人员培训的思考, 《合作经济与科技》, 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 2009-12[1]沈庆红, 对会计从业人员培训的思考, 《合作经济与科技》, 河北省供销合作总社, 2009-12

[2]李倩, 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现代企业教育》, 山东省职工教育办公室, 2008-08[2]李倩, 完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现代企业教育》, 山东省职工教育办公室, 2008-08

上一篇:快速估算下一篇:定向运动的符号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