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2024-09-30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精选10篇)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篇1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DCM) 近年日渐增多, 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发病率居心肌病首位, 占45.6%~66.7%, 已成为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较常见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心脏病协会 (WHO/ISFC) 1995工作组公布的关于心脏病定义及分类的报告, 心肌病的定义为:伴有心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心肌病的分类:依据其病理生理或病因学/发病机制为基础, 分为: (1) 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伴收缩功能障碍; (2) 肥肥厚型心肌病 (HCM) :左心室或双心室肥厚, 常为非对称性肥厚并累及室间隔; (3) 限制型心肌病 (RCM) :单侧或双侧心室充盈受限和舒张容量下降为特征, 收缩功能正常; (4) 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ARVC) :右心室进行性纤维脂肪变; (5) 未分类心肌病 (UCM) :是指不符合上诉各类型的心肌病 (如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非致密性心肌病等) [1]。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需与风湿性心脏病、心包积液、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肺心病、继发性心肌病等相鉴别[2]。由于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原发性心肌病预后较差。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表现有:进行性心力衰竭, 常有心律失常、血栓栓塞及猝死, 且疾病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因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 预防其病程的发展对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54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资料, 以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误诊的原因, 从而提高诊断率,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2010年入住合川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且临床诊断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4例, 其中男32例, 女22例, 年龄46~76岁, 平均 (68.6±8.1) 岁, 其中<50岁4例、50~60岁31例、61~70岁14例、>70岁7例。病程1~25年, 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19例, Ⅲ级20例, Ⅳ级15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WHO/ISFG标准及1999年全国心肌病研讨会制定标准。所有患者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需选择性排除缺血性心脏病。全部患者均观察症状、体征、心脏彩色超声、心脏放射性核素检查、心电图。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表现

胸闷、气喘54例 (100.0%) , 间断双下肢水肿45例 (83.3%) , 端坐呼吸21例 (38.9%) , 心尖部SMⅢ级以上杂音11例 (20.4%) , 肝淤血肿大16例 (29.6%) , 舒张期奔马律10例 (18.5%) , 腹水8例 (14.8%) 巩膜黄染3例 (5.6%) , 晕厥1例 (1.9%) 。

1.3.2 冠状动脉造影

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发现缺血性心肌病11例, 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有10例, 其中4例为2支血管完全闭塞, 1例为左主干闭塞。共进行左心室造影51例, 均提示左心室收缩活动弥漫性减弱, 3例心脏彩超提示室壁瘤形成的患者左心室造影均得到证实。

1.3.3 心脏彩超

均有左心扩大, 室壁运动减弱, 室壁变薄或正常。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61~91 (69.35±14.63) mm, 左室射血分数 (LVER) 0.18~0.49 (0.29±0.10) , 左室短轴缩短率 (LVFS) 0.10~0.20 (0.19±0.04) 。其中26例患者存在中至重度二尖瓣返流, 面积11.2~17.9 (13.7±3.2) cm2。患者中左室附壁血栓2例;发现室壁瘤形成2例;发现心肌致密化不全3例:左室后壁、下壁、心尖部呈蜂窝状改变, 均可探及错综排列的肌小梁和大小不全深陷的小梁隐窝。

1.3.4 心肌Te99mSPECT检查

心肌灌注显像可见多节段性花斑状改变或弥漫性灌注降低, 无再分布现象;心肌池扫描显示心脏扩大, 室壁搏动减弱、以放射计数面积=心肌不可逆放射性缺损区面积/靶心图总面积×100%, 核素心肌显像不仅对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而且还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

1.3.5 心电图

ST-T变化41例, 窦性心动过速24例, 异常Q波23例, 左室肥大和左室高电压20例, 频发、多源室性早搏15例, QRS低电压13例, 心房纤颤11例, Q-T间期延长11例, 左束支传导阻滞8例。

2 结果

该组患者心脏彩超的敏感性为94.1%, 特异性为84.4%。心肌坏死面积低于左心室正常计数的40%为阈值。应用靶心图对改组患者进行坏死心肌定量分析, 其中坏死面积>40%的患者有45例, 心肌坏死面积为28.3%~75.5%, 平均 (50.5±8.1) %, 其中呈花斑样改变的有36例。心肌Te99mSPECT诊断的敏感性68.0%, 特异性为80.9%。本组54例患者共误诊10例, 误诊率为18.5%。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程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主要有呼吸急促、心动过速等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及心室扩大、心脏杂音、心律失常等体征[3], 病程多数进展较缓慢, 因而临床上极易误诊, 尤其病程短者尤易误诊。本组2例患者经彩超发现心肌呈蜂窝状改变, 诊断为心肌致密化不全。心肌致密化不全与扩张型心肌病两者临床表现、体征非常相似, 极易误诊, 鉴别诊断有赖于心脏彩超。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病理特点为心肌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萎缩, 间质结缔组织增生, 病变主要累及左室, 部分病例右室或左右室同时受累[4]。而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主要特点为左室或右室腔内可探及无数突出增大的肌小梁, 错综排列, 小梁间见大小不等深隐的间隙。以左心室心尖部、外侧壁多见, 而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基底部心肌结构基本正常。本组共有46例患者心电图存在各种异常, 可能与交感神经末梢纤维的损害造成心肌对儿茶酚胺类超敏感、心肌电不稳定性增加、左心室功能减退致左室张力增加等因素有关。本组患者中有3例室壁瘤形成, 主要原因可能与病毒持续性感染引起炎症在心脏不同区域损伤严重程度不一致有关。发现左室附壁血栓1例, 可能与血流速度、左室心肌的收缩力、瓣膜返流程度、血液的高凝状态、是否服用抗凝药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组54例患者误诊10例, 误诊率为18.5%。本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 术后8例患者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 均存在冠状动脉多支、多处弥漫性病变。而该8例患者均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冠心病等危险因素, 更无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病史。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与伴有左心室扩大的缺血性心肌病 (IHD) 常有相似的临床特点, 但其二者的治疗原则却大不相同。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彩超表现为左室增大, 伴流出道增宽, 左室游离壁、室间隔活动幅度降低。缺血性心肌病心脏彩超表现为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核素门控心室造影和心肌灌注显像能对大部分缺血性心肌病和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进行鉴别, 其能够从心脏形态、心功能参数、室壁运动和心肌灌注多方面提供客观准确的技术指标。缺血性心肌病病核素显像表现为节段性相位空缺办周围延迟, 提示血管病变以左前降支为主, 其心功能下降也主要以左室为主。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核素显像以全心扩大为主, 左右心功能均明显下降, 心肌灌注呈弥漫性分布不均, 心肌呈弥漫局灶性、轻微纤维瘢痕病变, 但极少有透壁坏死。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是鉴别两者的“金标准”。缺血性心肌病大多冠脉病变严重而弥漫,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则冠脉基本正常。

对于心脏扩大、心力衰竭, 疑诊为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 不管有无冠心病病史及冠心病危险因素, 均应行冠状动脉造影, 以防漏诊缺血性心肌病, 可及早进行再血管化治疗, 以改善冠状动脉血供, 争取尽早挽救更多缺血及频临死亡的心肌细胞, 从而延缓瘢痕形成和心室重构, 改善患者预后,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DCM) 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 帮助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54例患者被初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根据心脏彩超、心肌Te99mSPECT、心电图、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及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病史进行确诊。结果 本组患者心脏彩超诊断的敏感性为94.1%, 特异性为84.4%。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 临床上极易误诊, 主要应与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肌致密化不全仔细鉴别。

关键词:心肌疾病, 充血性,诊断

参考文献

[1]李万镇.扩张型心肌病诊断的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 2006, 30 (17) ;60.

[2]雷淑月.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与鉴别[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1, 6, 18 (2) ;28.

[3]张敏, 王仁平, 王雷, 等.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治进展[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08, 16 (5) :79.

[4]李志民, 毛颖, 胡强, 等.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与血浆B型利钠肽的关系[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5) :535.

扩张型心肌病如何治等 篇2

我儿子27岁,2006年底因感冒引起胸闷、气短、呕吐。到医院做B超、彩超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住院十余日好转出院。遵医嘱服用倍他乐克、螺内酯、双氢克尿噻(氢氯噻嗪)、辅酶Q10胶囊5个月后好转停药。2007年春节出现腹泻、呕吐,诊断为心肌炎复发。现在又开始服用上述4种药。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下侧壁T波改变,左房扩大。彩超提示:左室、左房略大,左心收缩功能降低。X线片提示为扩张型心肌病。请问:1.是否需要长期服用这几种药?2.有其他治疗办法吗?

河南汤阴 薛现荣

薛现荣读者:

目前对于扩张型心肌病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如果您儿子的心肌病是由心肌炎引起,今后应注意预防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减少心肌炎复发的机会,以免病情进一步加重。如果没有不良反应,倍他乐克、螺内酯、双氢克尿噻等药物均应长期服用。注意避免剧烈运动,但病情稳定时可以进行一般强度的体育训练。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教授 胡大一

>> 我的心脏病该怎么治

我70岁,有多年高血压病史,血压长期为140~160/85~95毫米汞柱, 同时患有冠心病和心律不齐,现病情有所加重,饭后或活动后每分钟心率达80多次,每分钟停跳3~4次。我5年前曾有中度脑中风,治疗后好转,现在可步行,但右侧肢体麻木,同时伴有腰酸腿软。有便秘史,饮食喜热怕冷,中医认为是阳气亏虚。请问应如何治疗?

江西大余钟远来

钟远来读者:

因您提供的资料有限,所以无法准确判断您的病情,根据您的临床症状,考虑诊断为心律失常,早搏的可能较大。心脏早搏以室性早搏较多见,它可见于正常人,冠心病、高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患者等,在情绪激动、紧张等情况下较易发作,严重者甚至能导致晕厥、猝死。建议您做心电图检查以确定早搏的具体性质,然后才能对症施治,这样才有利于您的康复。

来信提到您阳气亏损,建议找专业中医师咨询治疗。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心内科教授 司良毅

>> 直肠癌术后无性功能怎么治

我2006年解大便时发现肛门发胀,每天解便4~5次,后在解便时有淡血出现,经检查诊断为直肠癌,做了切除手术,但手术后一直无性功能。请问应如何治疗?

重庆璧山 王××

王读者:

直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多发于45岁以上人群,与直肠慢性炎症、良性肿瘤及不合理 (多脂、多肉、低渣等) 的饮食有一定关系。直肠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但可出现排便不适、排便不尽感、排便次数增多等排便障碍。排便时大便表面带有脓血,而且变形、变细,当肿瘤侵犯骶前神经时,可出现持续性疼痛,到晚期可有腹水、黄疸、贫血等恶病质表现。

直肠中、下段癌与肛管括约肌和骶前神经丛有密切关系,手术有不保肛手术和中段保肛手术,这两种手术难免损伤骶前神经丛和骨盆神经丛,尤其是骶前神经丛受损后,可造成男性患者阳痿和不射精。为了提高男性直肠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手术时应注意尽量保留肛门及其功能(包括性功能)。

即使手术后无法正常勃起,也可以采用西地那非(伟哥)、伐地那非、他地那非等5型磷酸二酯酶(PDE5)的选择性抑制剂进行治疗。无论血管还是神经因素所致的勃起功能障碍,都可以使用这类药物治疗,效果不错。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男性科教授 马晓年

>> 脂溢性角化病如何治疗

我近来在阴阜部位发现有突出物,但患处无痛痒,手术切除后诊断为“脂溢性角化病”。请问:1.该病的病因是什么?2.切除后是否会复发?

河北邯郸 李××

李读者:

脂溢性角化病是老年人易发的一种常见病,俗称老年斑或老年疣。它实质上是基底细胞乳头瘤(良性肿瘤),一般情况下对身体没有害处。本病通常好发于人体的暴露部位,如面部、上肢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治疗后一般不易复发,虽然在其他部位仍然可以发生,但通常情况下不用过于担心。有些皮损增生明显或者长得比较特殊,则需要去医院诊治,以便与扁平疣、基底细胞上皮、鳞状细胞癌、色素痣和恶性黑素瘤相鉴别。

浙江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潘卫利

>> 肾囊肿如何治疗

我女儿14岁,2008年1月出现遗尿症状,3月22日做B超检查在左肾上探及大小约13mm×13mm的囊状液性包块,包膜完整,囊液透声好,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左肾单发性囊肿。曾服用三金片、黄柏胶囊,至今未愈。请问:1.肾囊肿严重吗?2.它与遗尿是否有关?3.应如何治疗?

云南 周××

周读者:

“遗尿”与肾囊肿没有联系,因此服用三金片和黄柏胶囊不太合理。而“遗尿”与“尿失禁”是有区别的:前者指婴幼儿由于自主神经尚未发育完好,在夜间睡眠时发生的不自觉的尿床;后者是指在有意识状态下尿液不能控制地从尿道排出。“遗尿”是一种正常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有了自主神经意识的控制后,就不会再出现夜间遗尿。遗尿又分为夜间遗尿和白天遗尿两种,一般以前者为多。成人白天在有意识状态下的遗尿都称为“尿失禁”。不知您女儿“遗尿”的具体情况,建议您带她去医院进一步诊治。

肾囊肿可以分为单纯性肾囊肿和多发性肾囊肿两种,前者在肾囊性疾病中最多见,也是症状最轻的一种,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常见于成年而罕见于小儿,后天性的病因更为多见。肾囊肿可分为孤立性或多发性,多见于男性左肾。多发性肾囊肿常为双侧发生,有时常与先天性家族遗传有关,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病肾的实质和表面布满大小不等,含有黄色液体囊泡,肾体积增大,同时伴有肝、脾、胰腺囊肿。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和肾功能衰退、尿毒症,大多在40岁以后发病严重后才发现。您女儿B超发现13 mm×13 mm大小肾囊肿,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可做CT平扫加增强,以进一步证实,如果确系单纯性肾小囊肿,可作定期随访观察,不一定需要治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教授 江鱼

>> 肾上腺皮质腺瘤术后为何有骨痛

我儿子2006年行腹腔镜下微创手术切除左肾上腺皮质腺瘤,2007年查皮质醇为333,2008年查皮质醇低于90;术后仅服用中药。近1年来每天上午9~10点30分感觉全身骨疼痛,非常难受。请问:1.出现全身骨痛的原因?应如何诊治?2.肾上腺皮质腺瘤切除后要注意什么情况?

广东郁南康××

康读者:

术前诊断肾上腺腺瘤可分为有功能性和无功能性。根据临床观察,无功能性的肾上腺腺瘤居多,手术后有可能对其功能无影响。皮质醇的分泌是有节律的,应检测皮质醇节律或进行尿检以准确评估。

肾上腺皮质不仅分泌皮质醇,还分泌盐皮质激素、性激素等,对这些激素也应作相应的评估。骨痛的原因比较多,比如激素、营养、年龄的问题可引起各种代谢性骨病,一般高龄骨痛患者最常见的病因为骨质疏松症,但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亦可引起骨痛。建议您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便准确治疗。

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兵

>> 髋关节疼痛怎么治

我54岁,因右侧髋关节疼痛3个多月去医院检查,肝功、血常规均正常,髋关节及附近骨质X线未见异常。使用洛索洛芬钠片(进口非甾体抗炎药)、地塞米松后无明显好转,现在有时还牵扯到大腿疼痛。请问:髋关节疾病是否会产生严重后果?应如何治疗?是否需要补钙?

四川富顺 周永胜

周读者:

根据您所描述的右侧髋关节疼痛症状及相关检查结果, 目前还很难作出准确诊断。

五十多岁男性发生髋关节疼痛的较常见原因为髋关节部位的炎症,包括髋关节骨关节炎及髋关节局部的软组织(如韧带、关节囊)炎症。但除了髋关节的疾病,还应注意排除腰椎疾病,因为腰椎的某些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也有可能引起髋关节及大腿的疼痛。建议您到正规骨科医院就诊,请经验较丰富的骨科专家进行诊治。切忌盲目使用药物,尤其是应慎用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等),因为不适当地使用激素类药物有造成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合并症的潜在危险。

无论是上述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或软组织炎症,还是腰椎疾病引起的髋部疼痛都是可以治愈的,也不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不必担心。

补钙对于五十多岁的男性一般也无必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教授刘忠军

>> 腹内产气是何原因?该怎么治

我60岁,近1年来常有腹胀并有排气,有时伴腹痛,排气后好转,但上述症状反复出现。胃镜检查提示患浅表性胃炎; B超检查提示胆总管内有0.7厘米的结石、 轻度脂肪肝; 肝功能正常。请问腹内产气是何原因?与胆结石有关吗?如何治疗?

辽宁 陈月

陈月读者:

结石不会使腹内产气,脂肪肝和浅表性胃炎一般也不会产气。腹胀、腹内产气的原因很多,如:(1)肠道物质酵解。因为肠内寄殖着多种细菌,能分解食物中的氨基酸、脂肪酸、糖而产生气体;有些蔬菜(如卷心菜、芹菜、韭菜和菠菜等)和豆类(如大豆、豌豆、豇豆和扁豆等),含有大量不易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糖)和纤维素,在结肠可被细菌酵解产生气体。(2)喝含气体饮料。碳酸饮料(如人们常喝的可乐、汽水等)含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多饮可产生腹胀。(3)幽门螺杆菌(HP)感染。此菌能产生大量尿素酶,分解胃黏膜上的尿素,从而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4)消化和吸收不良。如慢性胰腺炎、乳糜泻等,均可产气而导致腹胀。有的人喝牛奶后也会因产气而出现腹胀。(5)便秘。它也可使腹腔积气而出现腹胀。

腹胀的治疗方法如下:(1)不吃或少吃产气食物。(2)不喝产气饮料,喝牛奶易出现腹胀者不喝牛奶或改喝酸奶。(3)积极治疗便秘。(4)药物治疗。如乳酶生可用于助消化,治疗腹胀和轻度腹泻;吗丁啉能使胃肠蠕动增快,助消化并将体内气体排出;药用炭片可吸附气体,减轻腹胀;干酵母片用于助消化,食物可不产生或少产生气体;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杆菌;服中药木香顺气丸、香砂养胃丸和保济丸等。

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科教授张禹

>> 膝盖痛如何治疗

我54岁,常有双膝疼痛(坐半小时后起立时容易出现),右膝更明显,活动后可缓解。有时下坡也痛,扛重物时疼痛加剧。膝盖无红肿,但夜间曾“抽筋”,吃了2个月的钙片后有所缓解。疼痛与气候变化无明显关系,但一般在劳累后加重。请问我膝盖痛的病因是什么?应如何治疗?

重庆忠县 张××

张读者:

从上述症状分析,您可能患了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它是一种常见的退行性关节软骨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因膝关节的局部损伤及炎症、慢性劳损等引起膝关节软骨变性,软骨下骨板反应性骨损伤,导致膝关节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它又叫退行性关节炎(相当于中医说的“膝痹”)。本病好发于长期劳作、体位不当者,易因天气变化、调摄失宜而诱发。目前还不能完全治愈,但采用中医综合治疗可以较好地控制症状。

中医综合治疗包括针灸、推拿、小针刀、中药内服外敷、中药熏洗等,通过临床观察,确有较好疗效。中药内服、外洗能较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疼痛、肿胀、功能受限的症状,现将治疗本病的内服、外熏洗处方介绍如下,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内服方(膝舒汤):狗脊30克,党参20克,熟地、当归、川牛膝各15克,独活、威灵仙各12克,鳖甲10克,土鳖虫6克。风寒湿阻者加防风、秦艽各12克;痰淤内停者加薏苡仁30克,赤芍15克,桃仁、红花各10克;气血失调者加丹参15克,香附10克;湿热阻络者加土茯苓30克,黄柏、木通各15克,苍术、地龙各10克;肝肾亏虚偏阴虚者加枸杞、菟丝子各15克;偏阳虚者加杜仲、淫羊藿各12克。水煎3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1次,每日1剂。5剂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2日,内服1~3个疗程。

外洗方:川牛膝、海桐皮、伸筋草、透骨草、鸡血藤、土茯苓各15克,红花、桂枝、防风、威灵仙各10克,乳香、没药各6克。风寒湿阻者加五加皮、桂枝、独活适量;痰淤内停者加薏苡仁、木通、泽泻适量;气血失调者加当归、香附适量;湿热阻络者加木通、路路通、蒲公英、土茯苓各30克,蜂房20克;肝肾亏虚加淫羊藿、川断适量。将诸药置于盆中,加水2500~3000毫升,先浸泡30分钟,煎沸20~30分钟,将患肢放在盆口上方高于药液30厘米左右,并在膝关节处盖上毛巾,熏蒸10~15分钟(注意防止烫伤),待药液温度降至60℃左右时,将患膝放入盆中浸洗,边洗边按摩膝关节,并作主动伸屈关节的运动直至药液变凉。每日1剂,早、晚各熏洗1次, 5剂为1疗程,可熏洗2~3个疗程。

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应注意不久站、久行,注意膝关节保暖,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锻炼方法。锻炼以主动不负重的活动为主,练习关节活动,增强肌肉力量,以保持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稳定关节的平衡力。通过功能锻炼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护、增强软组织的弹性及韧性,减少发病机率,延长疾病发作间隔时间。

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软伤科主任中医师 郭剑华

>> 细菌性阴道炎如何治疗

我患细菌性阴道炎5年,久治不愈。白带多,呈灰白色,浆液性,有腥臭味,阴道坠胀、灼热。白带常规检查无滴虫、霉菌,上皮细胞(++),白细胞(+++),杂菌(++),清洁度Ⅲ度。用灭滴灵口服1个月、阴道上药3个月均无效。外用药用过康复特栓、保妇康栓、氧氟沙星栓、莪术油(栓)、甲硝唑栓等,均无效。2005年10月在医院妇科做冲洗-雾化-微波-晚上阴道上药治疗。治疗时症状消失,停止治疗不到2天又复发。又用乳酸杆菌制剂阴道上药,用了3个月后仍无效。请问:我的病还能治好吗?如何治疗?

广西 周××

周读者:

对您的病有如下建议,供参考:

1.您首先要明白,年龄不同,可能治疗方式也不同。

2.应当做细菌培养,明确细菌感染的类别,也可以做药敏实验,确定对哪种药物敏感,再对症用药。

3.如果您处在育龄期,治疗应当注重增强抵抗力,选用阿希米类药物,还可以用拜复乐,以调节阴道菌群。

4.如果您已绝经,您的病可能与激素有关,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雌激素,局部控制症状,但应观察子宫内膜和乳腺。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妇产科教授 李力

【有问必答】

泉州陈振金读者:我看到过3种关于体重指数(BMI)的标准范围的说法(18.5~24.9、18.5~22.9、18.5~23.9),请问为何同一参数会有3个标准?我国应参考哪个标准?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篇3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例患者中, 男5例, 女6例, 年龄21~86岁。初发症状至出现心衰时间为30d~6年, 平均3.5年。其中2例于1~3年前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诊断依据:采取排除法[1], 凡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心电图示室内传导阻滞、心肌损害, 有心衰及栓塞史, 并除外其他心脏病及继发性心脏病者。

1.2 临床表现

心衰8例 (2例以左心衰为主, 6例为全心衰) , 心律失常3例。X线表现:11例心/胸均>0.5, 其中普遍性增大占64%。心电图:左束支及分支阻滞8例 (73%) 、右束支阻滞3例 (27%) 、左室肥厚伴劳损5例 (45%) 、ST-T改变4例 (36%) 、室性早搏4例 (36%) 、房颤3例 (27%) 。超声心动图:左室内径增大11例 (100%) 、右室内径增大7例 (64%) 、左房扩大6例 (55%) 、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搏动幅度明显减弱9例 (82%) 。

1.3 结果

死亡3例 (27%) , 其中2例死于顽固性心衰, 1例频发多源性室早死于室颤。

2讨论

本病起病隐匿, 即使心脏已增大, 仍可多年无自觉症状。本组从初出现症状至出现心衰平均时间为3.5年, 说明本病代偿功能时间较长, 如能早期发现, 可提高治疗效果。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关键是心脏增大的鉴别诊断。本组心电图改变中左束支及分支阻滞占第1位, 左室肥厚劳损占第2位。[2]左心室肥厚、电轴显著左偏、左束支阻滞伴左室显著扩大的患者, 排除冠心病、高血压及其他心脏病后, 高度提示扩张型心肌病的存在。结合本组资料, 中等度以上心脏扩大并有室内传导阻滞者, 应高度怀疑本病。超声心动图对各房室大小的确定意义较大, 对于本病的诊断和疗效随访有重要价值。本病的后期几乎都表现为心力衰竭、心脏扩大及心律失常。Olshausen及Diaz认为, 本病左室功能损害与猝死危险性的预后有关[3]。组织学资料亦表明, 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存在, 常提示心肌组织病变程度较重。本组3例死亡原因, 主要亦是顽固性心衰及室性心律紊乱。而上呼吸道感染常是发生心衰的诱因和加重因素, 因此, 治疗上除应加强监护改善心功能, 控制心律失常外, 积极防治上呼吸道感染也是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马长生, 主编.心脏病学实践2007——新进展与临床案例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87.

[2]赵玉生, 王士雯, 吴兴利, 等.年龄与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预后的影响 (J)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3, 2 (3) :196.

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药物治疗 篇4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药物治疗;并发症治疗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285-01

扩张型心肌病是指由混合性(遗传性或非遗传性)心肌疾病导致的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以全心衰竭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栓塞和猝死[1]?由于病因不明,治疗的中心是控制心衰,延长生命,除心脏移植外,无彻底治疗方法,症状出现后5年生存率仅40%?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8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28例,其中男20例,女8例,年龄 31~69岁,平均41岁?症状出现至入院时间6 d~18个月,平均病程9个月?均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急症状,血压均正常,15例有胃肠道症状,12例有肝肿大,7例有胸痛,3例有栓塞?中均有心电图异常,以非特异性ST—T改变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28例,其中频发室早20例,多源性室早6例,短阵室早2例;房性心律失常包括阵发性房速9例,房颤2例,窦房?房室束枝传导阻滞6例;病理性Q波2例?

1.2 方法:应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洋地黄制剂要慎用,适用于心房颤动?室率增快?心脏增大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经应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治疗后,仍未能有效控制心力衰竭症状,而无应用禁忌者,可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地高辛每日0. 125mg口服,防止发生洋地黄中毒?洋地黄治疗的终点:①心室率下降,休息时60~70次/分,活动后80~90次/分或心率增快<10次/分;②窦性心律患者以心衰症状消失为标准;③呼吸困难改善?呼吸频率降低?肺湿啰音减少或消失;④心脏缩小,心音有力,奔马律消失;⑤尿量增加,水肿消退,肿大的肝脏缩小;食欲改善,胃肠道症状好转?达到治疗终点后可改为维持量治疗?

2 结果

28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治疗,25例病情缓解,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3例死亡,死于心衰1例,2例死于猝死?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其病理特点以心腔扩张为主,室壁多变薄,常有附壁血栓形成,镜下以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纤维化混合出现?临床表现以全心衰竭为主,部分患者可发生栓塞和猝死?扩张型心肌病以心脏扩大[左心室和(或)右心室]?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栓塞为基本特征?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内纤维组织增多,使心脏收缩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心残余血量增多,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起病缓慢,多在临床症状明显时才就诊,如有气急?端坐呼吸?浮肿和肝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时,始被诊断[2]?部分患者可发生栓塞或猝死?扩张型心肌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无特效治疗措施?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心衰和并发症的治疗?其他还包括外科的心脏移植手术?

药物治疗常规运用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硝酸甘油类制剂,但应慎防洋地黄中毒?据报道ACEI可明确延长患者生命,在不明显降低血压和无明显不良反应的前提下,应逐渐加大剂量至患者能够耐受的最大剂量?经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无传导阻滞等禁忌证,而又伴有窦性心动过速者,可试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但应严密观察对心肌收缩的负面作用?近来报道具有联合阻滞β受体和α受体的卡维地洛可明显延长此类患者的生命?对左心室射血分数<30%,既往有栓塞史,或室壁有附壁血栓,尤其合并心房颤动者,应运用华法林抗凝,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保持在2~3 INR?心衰的机械辅助治疗如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心室辅助泵/血泵?全人工心脏?体外超滤法?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防治栓塞对有心房颤动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发生栓塞性疾病风险且无禁忌证的患者,要长期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每日100~300mg,或氯吡格雷75mg,每曰1次?注意出血和白细胞减少?对于已经有附壁血栓形成和发生血栓栓塞的患者必须长期抗凝治疗,口服华法林,凋节剂量使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间比值保持在2~2.5之间?通过上述综合治疗,可以使扩张型心肌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缓慢型心律失常:应用长效硝酸异山梨醇酯20mg,每日2次,加用氨茶碱100mg,每日2~3次?或者安装起搏器?特别是对于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建议植入永久起搏器?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律失常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时需要电复律,无明显血流动力学紊乱者可采用药物?导管射频消融术和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3]?经上述治疗效果仍差者,可静脉运用多巴酚丁胺3~10μg/(kg·min)静脉输注?或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对部分经心肌活检证实有明显淋巴细胞浸润的病人可试用糖皮质激素,但不宜常规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对快速型心律失常,尤其伴血液动力学障碍者,应选用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止猝死,但应慎防心功能抑制和致心律失常作用?虽无明确验证,但辅酶Q10左旋肉毒碱?二磷酸果糖?维生素C等,也常用于改善心肌代谢?起搏器治疗,极少数患者经安装双腔起搏器(DDD)症状得到改善,尤其适合于伴有心动过缓的病人?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有指征者可考虑安装体内自动除颤器(AICD)?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623-1627.

[2] 付卿卿,袁王景,廖玉华,等.扩张型心肌病的病因分析与针对性治疗[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7):491-493.

扩张型心肌病90例临床分析 篇5

扩张型心肌病 (DCM) 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占原发性心肌病的45.6%~66.7%, 发病率居心肌病首位。近年来该病在国内外均有增多趋势。我院自1996年1月-2007年12月共收治扩张型心肌病90例, 现就其具体诊治体会报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男60例, 女30例, 年龄6~72岁, 中位年龄45岁。病程7d~15年, 平均2.7年。

1.2 临床表现

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40例, 过度劳累者30例;9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易倦;其中心悸、气急80例, 胸痛15例, 晕厥4例;颈静脉怒张55例, 舒张期奔马律23例, 心尖部收缩期杂音52例, 肝肿大60例, 水肿72例。

1.3 辅助检查

(1) 心电图检查:左室肥大20例, 左房扩大17例 (18.9%) , 右室肥大11例 (12.2%) 。室性早搏40例 (44.4%) , 右束支传导阻滞17例 (18.9%) , 左束支传导阻滞6例 (6.7%) , 左前半分支阻滞12例 (13.3%) , 房颤20例 (22.2%) , 房室传导阻滞30例 (33.3%) ;ST-T改变67例 (74.4%) 。 (2) X线检查:肺部正常10例 (11.1%) , 肺淤血80例 (88.9%) , 其中轻度46例, 中度30例, 重度4例。肺梗死3例, 胸腔积液20例。心脏形态正常2例 (2.2%) , 普大型60例 (66.7%) , 二尖瓣型16例 (17.8%) , 主动脉型8例 (8.9%) , 球型2例 (2.2%) 。心胸比率均大于正常。左室增大88例 (97.8%) , 左房增大80例 (88.9%) , 右室增大45例 (50.0%) 。 (3) 超声心动图检查:90例均显示左室内径明显增大, 流出道增宽, 左房、右室内径亦增大。两室壁及室间隔厚度变薄或正常。M型显示二尖瓣呈小菱形, 开放幅度低。二维示心尖圆钝, 二尖瓣如喇叭状, 形成所谓的“大心腔小瓣口”特征性改变, 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呈弥漫性运动减弱。本组病例均符合扩张型心肌病心动图改变。

1.4 误诊情况

本组中15例误诊为其他心脏病, 误诊率16.7% 。其中风湿性心脏病6例、冠心病5例、肺源性心脏病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例、心包积液1例、克山病1例。

1.5 治疗方法

90例均采取以下措施: (1) 控制体力劳动; (2) 纠正心力衰竭, 包括强心、利尿、扩血管; (3) 纠正心律失常; (4) 抗凝; (5) 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等综合治疗。

2 结 果

临床治愈32例, 好转40例, 总有效率为80.0%。死亡18例 (20.0%) , 其中5例为猝死, 13例因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治疗无效死亡。

3 讨 论

3.1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

目前对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其临床特点, 先决条件是除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即临床上凡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 严重心律失常, 出现不能用常见心脏病作出解释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电图异常, 或有体、肺循环栓塞、奔马律者应考虑心肌病的可能, 须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3.2 鉴别诊断

结合本组资料, 扩张型心肌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 风湿性心脏病:本组误诊6例。扩张型心肌病由于心室腔扩大, 瓣环扩张引起二、三尖瓣相对关闭不全。心力衰竭时第三、四心音融合似短促舒张期杂音, 当有房颤时易误诊为风心病。扩张型心肌病当心力衰竭好转时, 收缩期杂音常随心力衰竭的控制减弱或消失。风心病心力衰竭纠正后, 二尖瓣收缩期杂音随之增强, 并可有风湿热史, 血沉增快, 抗“O”阳性等有助于诊断。超声心动图示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瓣膜正常, 前后叶呈异向运动;风心病示舒张期二尖瓣前叶呈“城垛样”改变, 前后叶呈同向运动。 (2) 冠心病:本组误诊5例。扩张型心肌病与冠心病均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脏扩大, 故应鉴别, 以免误诊。冠心病发病年龄偏高, 40岁以上, 有易患因素 (心绞痛发作或心梗史) 。X线心影呈主动脉型, 心脏呈轻度增大;心力衰竭纠正后, 心腔缩小不明显。扩张型心肌病常双室扩大, 呈普大型, 以右心力衰竭为主。早期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后期可有房颤, 而冠心病则相反, 超声心动图冠心病可见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或呈相反搏动。扩张型心肌病心肌运动呈弥漫性减弱, 冠脉造影可排除或肯定其诊断。 (3) 肺源性心脏病:本组误诊1例。肺源性心脏病与扩张型心肌病均可表现为右心力衰竭。肺源性心脏病由于缺氧、血容量增加及肺动脉支气管动脉分流, 增加左心室的负荷而出现左室扩大, 故应与扩张型心肌病鉴别。肺源性心脏病常有慢性呼吸道病史, 双肺呼吸音减低, 肺气肿、杵状指 (趾) 等体征。血氧饱和度明显降低。超声心动图示:右室腔增大, 壁增厚, 右室流出道增宽, 前壁搏动幅度增强,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呈同向运动, 肺动脉内径增大。X线示右肺下动脉增宽≥15mm, 肺动脉段膨隆。 (4) 高血压性心脏病:本组误诊1例。扩张型心肌病由于心力衰竭、水钠潴留、患者紧张等因素在心力衰竭发作时可表现为血压升高, 故应与高血压性心脏病鉴别。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常有长期血压高病史, X线示心脏呈主动脉型, 当心力衰竭纠正或无心力衰竭时血压也高;扩张型心肌病当心力衰竭纠正后血压即恢复正常。 (5) 心包积液:本组误诊1例。心包积液与扩张型心肌病心浊音界都向两侧扩大, 心尖搏动减弱, 心音低, 故应鉴别。X线示扩张型心肌病可见肺部淤血, 而心包积液少见。超声心动图更易鉴别。 (6) 克山病:本组误诊1例。克山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的表现相似, 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均很难鉴别。主要鉴别点是克山病有其流行病学特点, 即地区、时间、人群发病特点。有时伴有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或地方性氟病。

3.3 辅助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应用价值

(1) X线检查:本组资料显示88.9%的扩张型心肌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肺淤血, 淤血程度可随心力衰竭的纠正而改善, 此X线征象对扩张型心肌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66.7%病例的心脏形态呈普大型。97.8%的病例心脏增大, 且以左室、左房增大多见。这些改变对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都有重要的价值。 (2) 超声心动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主要手段, 也是排除其他心脏病的重要鉴别方法之一。由于心肌病是广泛性心肌病变, 故心脏各腔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 超声心动图可准确测出其数值。部分病例由于左室扩大、房室口增大形成功能性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时, 在二维超声和脉冲多普勒均可显示。“大心腔小瓣口”是扩张型心肌病的特征性改变。该方法无创, 可重复, 故可做为心肌病诊断的首选方法。 (3) 心电图检查:本组资料显示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约60%左右。以室性早搏, 房室传导阻滞及房颤最多见。ST-T改变占74.4%, 主要为ST段下移, T波低平或倒置。这些改变对心肌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等均有一定的价值。

综上所述, X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检查与临床资料相结合, 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正确诊断率将会明显提高。

3.4 治疗

本病原因未明, 除心脏移植术外, 尚无彻底治疗方法。目前治疗原则主要是针对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各种心律失常。结合本组资料具体措施是: (1) 限制体力活动。吴可光等[1]报告长期卧床休息可以改善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预后。休息本身可使心率下降, 心界缩小, 每搏量增加, 心壁张力下降, 因此, 休息对该病来说应是一项主要的不可忽视的治疗方法。 (2) 强心、利尿、扩血管纠正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常以难治性心力衰竭为主要表现, 洋地黄和利尿剂仍为第一线药物。但心肌病患者对洋地黄较敏感, 易中毒, 应小量使用。利尿剂应间断应用, 避免大量利尿剂致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压发生。血管扩张剂能通过扩张容量血管和外周阻力血管而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减轻心肌耗氧, 而改善心室功能。目前认为,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如卡托普利等应列为首选, 但应从小剂量开始, 不应与钾盐或保钾利尿剂联合使用, 以免发生高钾血症。钙阻滞剂有不同程度的负性肌力作用, 应与地高辛等联合使用较为安全。对于心力衰竭急性发作, 或难治性心力衰竭可加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和硝普钠或硝酸甘油等静脉滴注。 (3) 抗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中除室性早搏, 房室传导阻滞和房颤多见外, 同一患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 故应选用对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都有效的药物, 如普罗帕酮、乙胺碘呋酮等, 同时应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对缓慢型心律失常, 当影响心排血量出现晕厥或有猝死危险者, 应及时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 (4) 抗凝。对有房颤、中度以上心力衰竭和有血栓栓塞史的患者, 如无禁忌证时, 应长期服用抗凝剂。如华法林、阿司匹林等。定期复查凝血时间, 延长至正常值1.5~2倍为宜。 (5) 改善心肌细胞谢。辅酶Q10 、维生素E、1, 6-二磷酸果糖等药可改善心肌细胞代谢, 有利于心脏功能恢复, 可适当选用。 (6) 心脏移植是该病晚期患者惟一能延长生命的方法。成功的移植术1年和5年存活率分别超过70%和50%。

本病预后不良, 死亡原因多为心力衰竭进行性加重难以纠正和严重心律失常所致。有研究报道对病死率有主要预测意义的因素有: (1) 年龄≥55岁, 病死率为97%; (2) 心胸比率≥0.55, 病死率为85%, <0.55者为47%; (3) 心脏指数<3.0L/ (min·m2) 病死率为89%, >3.0L/ (min·m2) 者为35%; (4) 左室舒张未压≥20mm Hg (1mm Hg=0.133kPa) , 病死率为87%。这些指标可作为该病预后判断的参考[2]。

参考文献

[1]吴可光.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治程序和经验[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1989, 9 (9) :455-456.

电击伤引起扩张型心肌病1例 篇6

患者,男,34岁,工人。被电击伤后出现胸闷、心悸一日入院。查体.T36.2℃,P100次/分,R26次/分,BP17.3/10.7kpa。意识清,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正常,心率100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6-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性早搏。心脏超声未见异常。给予利多卡因、黄芪、维C静点,治疗一周后胸闷、心悸缓解,早搏消失出院。三年后病人因胸闷、心悸,夜间不能平卧,再次入院。查体:BP14.7/10.0Kpa,P126次/分,R28次/分,意识清,半卧位,颈静脉怒张,双肺下野可闻及湿性啰音,心率126次/分,心律齐,心尖部可闻及房性奔马律,腹软,肝右肋缘下3.0cm,质软,双下肢轻度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Tfv1阳性,STv3-v5下移约0.1mv,T波倒置。心脏超声示:LV68mm,LA42 mm,LVEF30%,确诊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3级。给予强心、利尿、扩张血管、营养心肌等对症治疗,住院12天,症状缓解后出院。

2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冠脉病变1例 篇7

1 病例报告

郑某,男,63岁,2011年7月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无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咳嗽咳痰。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4年,无高血压、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酒精性心肌病和心脏瓣膜病等病史。2012年7月入住我科,入院查体:心率80次/分,血压120/70mmHg,两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浮肿。住院期间查肺功能、肌钙蛋白、BNP均正常,心电图: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脏超声:LA47mm,LVIDd 63mm,EF 43%,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左房、左室大,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低。冠状动脉造影示LM、LAD、LCX、RCA均未见狭窄改变。

当时诊断为1.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Ⅱ级2.型糖尿病。住院期间及院外规律口服美托洛尔等药物治疗,偶有劳力性胸闷发作,日常活动轻度受限。2年后,即2014年9月,患者再发压榨样胸闷,位于心前区,持续3小时,心电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BNP242pg/ml,肌钙蛋白3.812ng/ml,超声心动图:左房、左室内径较前进展(LA50mm,LVIDd 65mm,EF49%,二尖瓣、三尖瓣轻度反流,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2014年9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LM (一),LAD远段80%狭窄,LCX中段30%狭窄RCA大致正常。于LAD远段植入Exce12.5×14mm支架一枚,术后胸闷症状缓解。院外规律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贝那普利、美托洛尔、螺内酯等药物,仍反复发作活动后胸闷,每次持续数分钟,2015年1 1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左室内径呈继续进展趋势(LA45mm,LVIDd 70mm,EF35%,左室壁运动弥漫减低)。

2 讨论

本例患者初次入院行冠脉造影未发现狭窄性病变,结合既往病史,可排除其它继发性心肌疾病,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但并没有完全排除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二次住院期间冠脉造影发现有明确的冠脉狭窄病变并积极干预,但1年后复查超声心动图仍提示心脏继续扩大,EF有下降趋势,且合并心肌弥漫性运动减低;结合冠脉造影结果,左室弥漫性运动减低难以用前降支远段病变而且是在积极干预后来解释,遂考虑该例患者有扩张型心肌病及冠脉病变同时存在。

Hedrich等人[1]认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可因病情发展而继发冠脉病变,甚至出现心肌梗死。本例患者2年后在扩心病基础上出现冠脉病变即证实了这一点。但同时,该患者有2型糖尿病病史,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冠脉病变是扩心病本身病情发展所致亦或是危险因素发展所致尚不明确,遂关于扩心病患者继发冠脉病变的相关机制还有待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参考文献

扩张型心肌病56例临床治疗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中, 男32例, 女24例, 年龄32岁~72岁, 平均45岁, 60岁以上10例, 60岁~69岁25例, 40岁~59岁17例, 32岁~39岁4例;病程4d~21d, 平均10.5d。

1.2 临床表现

入院收缩压≥140 mmHg (1 mmHg=0.133kPa) 23例, 舒张压≥90mmHg 15例, 低血压7例, 颈静脉充盈或怒张23例, 下肢水肿38例, 肺部湿啰音、哮鸣音22例, 肺水肿12例, 肝脾肋下1cm~5cm 16例。以冠心病收入院13例。主要临床症状见表1。

1.3 心功能分级

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分级, 心功能Ⅰ级2例, Ⅱ级10例, Ⅲ级30例, Ⅳ级14例。

1.4 并发症

电解质紊乱33例, 低血压2例, 肝功能损害19例, 胸腔积液9例, 心律失常37例。

1.5 辅助检查

X线胸片示心脏扩大46例, 胸腔积液20例。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均扩大, 分别为 (49.21±8.97) mm, (70.12±10.02) mm;左房增大14例, 射血分数 (EF) <30%18例;30%~45%23例;>45%15例;心包积液 (>1cm) 5例;冠脉造影排除冠心病5例。心电图结果见表2。

1.6 生化检查

B型钠尿肽 (BNP) 96pg/mL~2 010pg/mL。肌钙蛋白轻度异常7例, 最高达0.39ng/mL。

1.7 治疗方法

56例均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ARB) , 分别选马来酸依那普利5mg~10mg, 每日2次, 不能耐受者选氯沙坦钾50 mg, 每日1次;有β受体阻滞剂应用指征者用酒石酸美托洛尔6.25 mg~25mg, 每日2次, 或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11.875mg~47.5mg, 每日1次, 最大剂量为100mg, 每日2次或190mg, 每日1次。5例室速患者, 其中2例给予利多卡因转律后并维持, 3例给予胺碘酮转复。用地高辛32例, 口服螺内酯44例, 静脉注射利尿剂38例, 抗血小板聚集剂药阿司匹林17例, 华法林10例。用硝普钠32例。

2 结果

56例中, 好转出院47例, 自动出院6例, 死亡3例。病程4d~21d, 平均10.5d。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起病隐匿, 进展缓慢, 表现为心脏逐渐扩大, 心功能逐步下降, 易合并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目前该疾病病因不明, 考虑与家族遗传性、特发性、病毒感染或免疫损伤有关。病变常为弥漫性, 累及双侧心室。早期为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继之出现收缩功能下降, 表现为泵功能不全, 射血分数降低, 舒张期容量与舒张末期压力升高, 进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治疗原则是保护心肌代偿能力, 纠正心力衰竭, 控制心律失常和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 阻止或延缓病情进展, 提高生存率。近年研究表明, 联合应用ACEI、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醛固酮拮抗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率, 使由心力衰竭引起的远期死亡率下降50%[1]。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休息及避免劳累, 如有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者更应注意, 宜长期休息, 以免病情恶化。有心力衰竭者采用强心药、利尿药和扩血管药。地高辛是唯一被美国FDA确认能有效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洋地黄制剂, 地高辛至少在不增加病死率的前提下, 使用安全, 能显著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恶化率和住院率[2], 而老年患者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这一点应值得注意。有体液潴留或原有体液潴留患者均应给予利尿药。对心力衰竭伴轻、中度水肿者可口服利尿剂, 重度水肿和 (或) 合并肺水肿者短期静脉应用利尿剂, 但应监测血钾, 以免发生低钾血症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ACEI类药物是血管扩张剂, 具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的作用, 可减少醛固酮分泌, 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改善心脏和血管重构。COPERNICUS、MERIT-HF和CIBISⅡ在内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3,4,5], β-受体阻滞剂能显著降低病死率并改善生活质量, 符合心力衰竭治疗的最高目标, 并奠定了β-受体阻滞剂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近年来发现本病有心力衰竭时用β受体阻滞剂有效, 其机制是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受体, 减慢心率, 降低心肌收缩力, 减少心肌耗氧量, 防治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 从而改善心脏和血管的重构。ACEI、β受体阻滞剂在应用时要个体化, 从小剂量开始, 有效后逐渐增加至最大耐受量, 长期应用。同时β受体阻滞剂应避免突然撤药, 如需要时应缓慢减量, 以免产生反跳。各类心肌营养药如曲美他嗪、环磷腺苷葡胺等可优化心肌代谢, 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心功能, 可作为扩张型心肌病等辅助治疗。Komura等[6]、Cazeau等[7]报道指出, 对于严重的心力衰竭心脏同步紊乱患者用心脏再同步治疗 (CRF) 治疗能有效地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猝死危险。各药物在应用过程中注意其不良作用, 合理应用药物, 提高患者生存率, 减少住院率。

摘要: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2年8月住院治疗的5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6例中好转出院47例, 自动出院6例, 死亡3例。病程4d~21d, 平均10.5d。结论 联合用药可显著改善症状, 提高生存率。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

参考文献

[1]Bristow MR.Beta-adrenergic receptor blockade in chronic heartfailure[J].Circulation, 2000, 101 (5) :558.

[2]郭建星, 李海燕, 张慧旭, 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11, 25 (8B) :2118-2119.

[3]CIBIS-ⅡInvestigation and Committee.The cardiac insufficiency Bi-soprolo StudyⅡ (CIB IS2Ⅱ) :A randomised trial[J].Lancet, 1999, 353 (6) :9.

[4]MER IT2HF Study Group.Effect of metop rolo CR/XL in chronicheart failure:Metop rolo CR/XL randiomised intervention trial in-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MER IT2HF) [J].Lancet, 1999, 353 (6) :2001.

[5]The Carvedilol Prospective Randomize Cumulative Survival StudyGroup.Effect of carvedilol on survival in severe chronic heart fail-ure[J].N Eng1JMed, 2001, 344 (6) :1651.

[6]Komura S, Chinushi M, Kudo M, et al.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dilated cardiomyopathy-a Niigata multicenter study of DCM[J].Circ J, 2004, 68:1104-1109.

50例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分析 篇9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0.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793-01

扩张型心肌病(DCM) 为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 以左室(占多数)或右室或双室明显扩张、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特征。该病严重威胁人的健康, 病死率高,其五年生存率为40%~50%[1]。现对本院2008年至2012年就诊的5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 进行临床资料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18-75岁,平均46.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我国1999年修订的诊断标准[2]。按照纽约心脏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II级7例(占14%),III级35例(占70% ),IV级8例(占16%)。

1.2 临床表现:扩张型心肌病起病缓慢,病情进行性发展。主要有疲乏无力、气促、心悸等临床症状,病晚期可有肝大、水肿、腹水等心衰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生血栓栓塞或猝死。该组50例患者中,心衰43例(占86%),下肢水肿37例(占74%),夜间高枕卧位5例(占10%), 肺部感染12例(占24%),气促25例(占50%),大多数患者伴腹胀、纳差。

1.3 并发症:电解质紊乱27例(占54%),胸腔积液10例(占20%),腹腔积液18例(占36%),心包积液1例(占2%),合并心律失常38例(占76%)。

1.4 辅助检查:50例均行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所有病例胸片均提示心影扩大,心胸比大于0.5,其中43例(占86%)显示肺淤血。所有病例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提示心室腔明显扩大,以左心室腔扩大为主,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EF)均小于正常值,其中33例EF小于30%(占66%)。心电图以左心室肥大多见,其中42例(占84 %)有各种心律失常, 以室性心律失常、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及束支传导阻滞多见。

2 治疗及结果

2.1.1 一般治疗: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低盐饮食。因该组病例多伴有心衰,而呼吸道感染常为其诱发或加重的因素,故12例(占24%)肺部感染者给予三代头孢菌素控制感染。

2.1.2 药物治疗:50例病例中有42例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每日2-4mg,有8例因使用该药但不能耐受咳嗽而换为厄贝沙坦每日150mg。无β受体阻滞剂应用禁忌证者,待心衰症状稳定后均给予美托洛尔每日12.5-200mg。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每日10-20mg。以上药物均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至患者最适剂量(其中使用β受体阻滞剂监测患者静息时心率55次/分、收缩压达到90mmHg)。另外43例(占86%)给予速尿每日20-40mg(口服或静推,酌情加量);13例(占26%)给予洋地黄制剂:地高辛每日0.125-0.25mg 口服或西地兰每日0.133-0.4mg 静推;9例(占18%)给予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或硝普钠静滴;4例(占8%)使用华法林抗凝(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用量,维持INR在2.0-3.0之间);其余再辅以黄芪、辅酶Q10、曲美他嗪等药物。

2.2 结果:50例中,46例(占92%)好转出院,心脏功能明显好转;1例(占2%)住院期间死亡(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3例自动出院。 49例出院患者中我院门诊随访有41例(占83.7%),平时口服药物维持疗效。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 其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 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3]。该病需尽早诊断,治疗主要针对临床表现,有效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缓解免疫介导的心肌损害,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观望目前DCM的治疗进展,免疫干预与免疫吸附有显著疗效,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心脏功能,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之一, 基因治疗与细胞移植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但在基层医院,,很多治疗手段及研究方法无法开展,基本治疗仍以药物治疗为主,故以上内容在此不再赘述。参考国内相关文献及临床实践发现:早期、联合、适量使用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存率。ACEI或ARB可扩张外周小动脉及小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心室重构;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降低儿茶酚胺水平。β阻滞剂可恢复心脏对β受体激动剂的敏感性,与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等)有协同作用;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可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醛固酮拮抗剂在心肌细胞外基质重塑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可防止醛固酮逃逸现象。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在应用时要注意个体化, 小剂量开始, 起效后逐渐增至最大耐受量, 长期应用。同时β受体阻滞剂应避免突然撤药, 若病情需要时应缓慢减量, 以免产生反跳。在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加重期可给予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改善症状;而正性肌力药,如口服地高辛可减慢心室率,缓解心力衰竭,静推西地兰可用于心衰合并心房纤颤者;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衰可小剂量、短期应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而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由于血流瘀滞、心肌收缩力低下时心室切变率降低,易患全身性血管栓塞或肺栓塞,有指征时应及早应用抗凝药物。

综上述,对扩张型心肌病的治疗,应充分考虑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 郭涛主编.心血管前沿[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378.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心肌炎心肌病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6):408- 412.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对策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00例(2012年6月-2015年8月),这100例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已经确诊。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患者50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小儿患者男女比例为29/21,年龄在4个月-1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9±2.29)岁。对照组小儿患者男女比例为28/22,年龄在4.5个月-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2.31)岁。2组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基本资料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接受基本护理,即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相关的注意事项,嘱咐患者多休息,适当的进行运动等。实验组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接受优质护理,即:

1.2.1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保证充足营养的重要性,若患者不存在浮肿的情况,则患者进行常规的饮食,若患者存在心衰的情况,则应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患者应减少盐的摄入量,多食用新鲜的水果蔬菜,以此防止患者出现大便干燥的情况,若患者存在心衰的症状,且伴有水肿,则患者应保持无盐饮食。若患者的心衰症状得到控制,则可适当为患者增加盐的摄入量,防止患者出现低钠血症。

1.2.2临床症状观察密切对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若患者存在水肿的情况,则应保持患者皮肤的卫生、干燥,防止患者出现褥疮。若患者存在发绀、四肢厥冷的情况,则应给予患者适当的保暖护理。若患者存在咳痰、咳嗽或者呼吸困难的情况,则帮助患者取半卧位或坐位,并适当给予氧气来改善缺氧情况。若患者存在心脏功能失常的情况,则应及时帮助患者纠正心衰,按照医嘱给予患者治疗。

1.2.3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治疗的具体措施,并多为其列举治疗效果极好的案例。若患者较易出现烦躁的情况,则可以通过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或电视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此增加患者治疗的舒适度以及依从性。

1.3观察指标

对2组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比较,将小儿患者护理的效果分析显效、有效以及无效这3个等级,即: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护理前明显改善,经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心腔有所减小。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护理前有所改善,经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心腔有所减小。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护理前无明显变化,经影像学检查,患者的心腔大小较治疗前基本无变化[3]。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统计学具有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如表1所示。

3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是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以及死亡率[4],对小儿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给予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效的治疗十分必要。

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其有效的护理干预对提高患者治疗的效果十分有益。饮食护理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合理的饮食,根据小儿患者的临床症状合理为患者调整饮食结构,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临床症状观察主要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为小儿患者实施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此减少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小儿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理护理通过告知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治疗的具体过程以及治疗效果案例,可以缓解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不良的心理症状,增加患者治疗的信心[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经优质护理,其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护理的总有效率为76.00%。实验组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护理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小儿扩张型心肌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患者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接受有效护理干预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十分有益。优质护理干预可以缓解小儿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丹,王涛.小儿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7):195.

[2]王丽娟.小儿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5):296-297.

[3]徐海玲.小儿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3):328.

[4]郭希娟,梁涛.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6):513-515.

上一篇:工业连接器下一篇:综采成套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