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流通供应链

2024-07-02

农村流通供应链(共7篇)

农村流通供应链 篇1

1 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现状分析

我国的医药行业脱胎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药品按国家计划生产,统购统销,价格上实行国家统一控制、分级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医药行业逐渐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药品生产领域向外资开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药品流通行业一直没有对外资开放,出现了大量经营分散、市场竞争能力差的批发企业,使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呈现出“市场分散、地方割据、企业规模小、流通秩序乱、整体竞争能力弱”的基本特点。在我国承诺向外资开放药品分销业即将到来,弱小的药品流通企业即将与在资金、管理和技术上占优势的国外流通巨头进行面对面竞争的时候,重构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大力发展医药物流与医药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2 政府主导的供应链架构--广东省阳光采购模式

2.1 广东省药品阳光采购模式

为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药品采购环境,促进全省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工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省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以及有关专家,经过多次论证和反复修改,制定了《广东省医疗机构药品网上限价竞价阳光采购实施方案(试行)》。

方案通过贯彻“统一、规范、简捷、高效”和“质量保证,价格合理”的原则,力求将药品虚高价格降至合理价位;通过监管药品交易价格和票据流向,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净化药品流通环境,促进医药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加强医疗机构用药情况监督,促进合理用药,使之成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阳光工程。

整个方案实施过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准入阶段,一个是网上交易阶段。其中对准入阶段有如下定义:

1)限价

限价竞价目录中的所有品种,报价均要求低于或等于按规则制定的限价。

2)竞价

限价竞价目录品种同一竞价组内有3个或以上厂家的,根据厂家数目不同,确定不同竞价入围比例。报价结束后,将报价由低到高排列,按比例选择价格低的品种入围。

3)价格谈判

纳入价格谈判的品种,组织专家进行价格谈判,公开整个谈判过程,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特邀监督员、社会群众代表现场参与监督。

而对交易阶段有如下定义:采购方式:通过药品网上采购系统实行。

也就是说,在整个模式中,重点部分在于准入,在于对医药流通领域进入电子商务平台可进行交易之前进行一道把关。

如图1所示,从流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首创“面对面谈判”模式。

进入面对面谈判的品种主要是议价品种。通过面对面“讨价还价”的方式可使专家和企业有充分的沟通,了解企业药品的各种成本构成,能有效地压缩药品价格的虚高成分。

2.2 阳光采购的主要作用

1)降低药价,严格准入

据统计,政府定价品种专利层次有182个品规报价竞价,153个入围,21个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8个淘汰,入围率84.1%;原研层次有229个品规报价竞价,217个入围,12个进入重点监控限额采购目录,入围率94.8%。市场调节价品种专利层次入围率相对往年招标来说有一定数量增加,尤其是名优产品、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绝大部分都已经入围,可以更广泛地满足临床需要。

2)入围价平均下降了13%

专家将此次入围结果与去年省属药品集中招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入围价平均下降13%。随机抽取已入围的常用药品进行比较,降价尤为明显。例如:消化系统用药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某厂去年省属招标的中标价为26元/支,今年的入围价为12.11元/支,下降了53.4%;抗生素类药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某厂去年省属招标的中标价为27.26/支,今年的入围价为13.39元/支,下降了51%。

3)保护5000余廉价老药

同时,针对廉价老药,广东药品采购建立“绿色通道”,大胆设立不限价不竞价目录,由生产企业报价后直接挂网提供给医疗机构采购。目录品种2006年12月30日进行报价并挂网,涉及药品品规共有5395个。

2.2 阳光采购模式存在的不足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政府主导的医药流通体制重构的模式中带有明显的政策主导和规定的色彩。

其重点在于,将流通体制中的整体环节一份为二。设定门槛,强调准入,由于药品是特殊商品,所以整个模式以保障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的前提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价格。

整个模式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发展。因为电子商务嵌入整个医药流通领域中除了准入之外,主要是通过电子商务的交易手段减少流通环节。而我们可以看到,阳光采购模式中网上采购流程中,对于流通环节的控制并未作出实际意义上的改变,此模式的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充其量叫做使用了电子商务手段的传统交易模式,而真正降低的只是医药流通领域中的药价虚高。

3 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医药流通供应链

从上一章可以看到,医药流通供应链的重构,由政府主导使用行政手段进行,并不能说完全意义上的重构。因此,提出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概念,以第三方为主导,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能联系整个供应链的医药流通系统。

3.1 医药电子商务的涵义

医药电子商务主要是指以医疗机构、医药公司、银行、药品生产商、医药信息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机构等网络成员,通过Interne网络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开放并易于维护的医药贸易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的商务行为。他主要利用Internet网络进行全部的贸易活动,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降低商务活动的成本,由于商务活动实时在网上进行,能使政府监管部门实时监控商务活动的全过程,及时发现商务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

通过电子商务技术,建立一个覆盖整个医药购销过程的虚拟市场,是的药品流通中的买卖双方平等的面对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渠道。虚拟市场平台的运营者不应该是药品交易双方,而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来承担,第三方不应该与药品交易的收益直接挂钩,可通过提供与交易相关的服务获取利润。

3.2 基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医药流通供应链模式

这一新型医药商品流通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供应商与分销商通过医药电子商务平台直接进行网上价格撮合;成交信息直接传递到区域配送中心,通过地区配送商进行配送;分销商通过区域结算中心直接与供应商进行结算,并支付医药电子商务提供商和配送商相应的费用。此外,区域配送中心有一套相对独立的配送信息系统与供应商和分销商相连。在这一模式中,医药电子商务平台(虚拟的医药电子商务市场)与交易各方相连,是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居于核心位置(图2所示)。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通过与真实的物流配送系统和区域结算系统相互协调的运作,实现医药商品的高效流通。归纳起来,这一新型交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易方式电子化

通过医药电子商务系统的虚拟代理,医疗机构和零售商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与药品生产企业直接进行交易,商流变得公开、透明,批发环节将不复存在,因而减少了中间环节,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

2)交易手段信息化

改变原有信息采集和流动的低效和无序状态,采用信息化交易手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完整性和及时性的特点,使信息流变得有序、透明,从而大大降低收集和处理医药商品信息的时间和成本。

3)物流系统扁平化

将原来多层、分散、杂乱的批发商经过科学整合,改造成以中心企业为极点,覆盖整个区域的配送网络,彻底改变原有物流系统混乱无序、效率低下的状况,使之成为一个设施完善、技术先进、层次简单、运作高效的物流系统。

4)采购形式多样化

既可以进行独立的分散采购,又可以进行集中的联合采购,兼顾个性化需求和降低成本的要求。由于可以进行实时采购,因此可以缩短采购和储存周期,减少库存,既满足临床需要,又尽可能减少了市场风险,增加经济效益。

5)政府监管现代化

政府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对医药市场进行全程监控,彻底改变政府监管手段严重滞后,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状况,各种市场监管信息公开、透明,市场准入机制严格、规范,使医药商品的质量和临床用药安全有可靠的保证。

总之,电子商务被引入医药行业后,将形成一个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这一虚拟的医药电子交易市场将整合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成为整个医药行业的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其信息资源可在行业内共享,从而为我国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重建与医药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通过第三方电子商务重构的医药供应链,使得企业信息渠道大大缩短,市场信息传递变得更为准确及时,可以直接对各个配送中心和销售企业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人力成本大幅降低。容易获得所有供应商的产品信息,在对供应商的信誉,产品质量,价格和服务全面衡量后,择优签订供货合同,操作公开透明,由第三方的介入可以保证其公正性。

重构后的供应链中,原本经销商逐步转变为各地区的配送中心,对于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保证,库存压力减小,和资金周转率提高。

通过与银行的合作,与CA认证服务商的合作,使得实时交易实时付款成为可能,大大减轻了生产厂家的资金压力,并且能够杜绝购销过程中的资金黑链,使得整个医药流通供应链趋向正常化。

4 结论

利用电子商务重构医药流通供应链主要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传统医药市场管理的框架下,通过对交易双方,以及运营电子商务平台的第三方信息机构进行合法资格的认定,实现对交易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交易结果的时候审查,达到有效管理医药流通市场,加速我国医药流通市场规范化的目的。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政府、医药相关机构、IT公司、银行、第三方中介等部门的不断发展和共同合作。

电子商务在医药行业中的发展不可逆转,它将对传统的药品零售业批发业进行价值链改造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必将给百姓带来真正的实惠和便利,从而成为医药流通领域企业向前发展的推动力。

本文通过对整个医药流通领域及现有的不同形态的电子商务重构模式进行研究后得出以下结论:

1)在电子商务重构医药流通供应链的过程中,不同的机构侧重点不同,应当尽量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情况下,结合先进的技术不断的提高整体医药信息产业的模式,并不应该在一成不变的情况下发展。

2)在利用电子商务架构新的医药供应链模式的过程中,依靠政策,重视监管。提高整个交易过程的透明,公开,数据交换的安全性。并且要重视在相关法律的完善。

3)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推荐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构建新型医药流通供应链。结合政府部门严格监控,保证医院,人民群众的用药健康。

摘要:以电子商务理论为基础,分析医药行业供应链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促进这一转变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途径。通过对社会现在产生的几个不同的模式,例如广东省的阳光采购模式,不同角度的应用做出分析,并试图构建一个新型的医药行业供应链系统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与物流配送方案。

关键词:电子商务,医药电子商务,行业供应链,阳光模式,物流配送

参考文献

[1]祁明.电子商务实用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吴应良.电子商务原理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夏丽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李宪法.政策与模式(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述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5]Peppard J,Rowland P.业务流程再造[M].2版.高俊山,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6]祁明.电子商务安全与保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杨天翔,邵燕华,薛誉华.网络金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8]Satzinger J W,Jackson R B.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9]关永宏.电子商务法[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0]冯华,张淑梅.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农村流通供应链 篇2

农村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业。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流通体系建设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比较落后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而且,由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技术滞后,导致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较高。

(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已经制定了整体规划,但由于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不够,造成农村商业网点整体规划缺失。

(三)政府指导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随意性大,“订单农业”发展迟缓,部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农民丰产不丰收。政府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大。

(四)缺乏监管,假冒伪劣产品肆虐农村市场

由个体商户构成的农村流通体系,其运行方式和交易行为很不规范,政府监管难以到位,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加之农民鉴别能力低,致使假冒伪劣商品肆虐农村市场,给农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农民吃的(如盐、味精、奶粉等)、用的(如牙膏、化肥等)、种的(如种子)假冒多,劣质品多。

(五)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缺乏后劲

至2006年底,湖南益阳市农民专业组织720个,这些专业经济组织为助农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小、散、差等诸多问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纪人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尚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村流通的需要。

(六)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不少农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部分农村市场的管理比较滞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尽快制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应将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门人员开展全面调查,为出台政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根据商务部2006年10月20日出台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及相关文件,制定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将农村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网点规划统筹考虑,纳入整体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并成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机构,就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二)加强宏观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政府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2、政府应给予资金扶持,一方面对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财政贴息,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扶持(如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系统),并逐年递增。

3、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手续,放宽市场准入。

4、政府给予税费政策优惠。

5、执行优惠电价政策。

(三)加快农村现代消费品网络建设

要抓住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机遇,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形式,以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为特色,逐步形成以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纽带,以镇村两级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引导信誉好、实力强劲的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创新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新网络、新模式;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鼓励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活跃农村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形式,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和流通效率。

(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要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办法,引导和支持订单农业发展,逐步提高我市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五)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村流通经纪人队伍

采取政策措施对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予以支持和引导:一是加强对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营销人员和经纪人队伍的培训;二是给他们创造公平的信贷环境;二是对合作组织的自主品牌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或扶持;四是对农村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奖励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引导和支持农村合作组织逐步建设成法人经济实体,鼓励农村合作组织按地域和行业或专业进行横向并联和纵向串联,从而将其迅速做大、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强。

参考文献:

农村流通供应链 篇3

果蔬类农产品供应链是依靠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围绕核心农业企业,对果蔬类农产品实行有效的运输、仓储加工、装卸搬运、包装及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活动,同时利用信息系统将果蔬类农产品生产商加工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整体的网络结构模式通过完善果蔬类农产品的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及产品损耗,以提升物流服务水平。

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复杂冗长,每一个环节都有几个企业参与或者不同的子环节,涉及原材料供应商、采购商、加工企业、物流企业、销售商等等。所以如何实现信息流动畅通,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种植,引导供需平衡;如何围绕核心企业计划、组织、实施高效的物流活动,保证果蔬的新鲜与质量,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一、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现状及问题

1.产品生产标准化程度低

在近年来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者是最为薄弱的环节,却是整个供应链体系的基础。农户经营分散,基本上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形成带动农业的规模经济,相比于其它环节的加工、流通集约化、规模化,它在供应链中处于一个弱势地位。同时农业生产标准化和产品规格化低,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滥用农药化肥等导致产地土壤污染严重,这那以实现产品的优质化生产和加工。

2. 农产品流通换环节过多

农产品的都会经过这样几个主要环节:生产者—产地市场—运销批发商—销地市场—零售商—消费者,而大多数农产品都是未经过深加工的新鲜果蔬,所以环节的过多造成层层加价据测算果蔬农产品流通中每增加一道环节,大约增加5%的成本。

3.信息化程度低

需求信息沿着供应链向原始供应商传递时,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信息失真与滞后,造成需求被扭曲放大,形成牛鞭效应。在当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没有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各环节的节点企业都是独立运营,畅通的立体信息网络还未形成。如:目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多处于一个孤立的状态,信息闭塞,仅凭自己以往经验和对市场的感觉来进行种植,缺少及时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传播机制,导致农民无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决策、计划组织生产,加大了生产者的市场风险,供需不平衡,造成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

4.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大

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说,有25%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美国蔬菜水果物流则更为典型,产品可以一直处于采后生理需要的低温状态并形成一条冷链,产品损失率仅为1%~2%。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冷链物流技术、设施落后,这都极大了造成产品在运输,配送过程中的损耗,严重影响产品品质,加大了产品成本,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体系1.以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动因

果蔬农产品与其它普他货物供应链体系有很大不同,果蔬农产品从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必须高效的组织协调性,才能保证果蔬的新鲜度与质量。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在运用高新冷链技术、提供优质服务、提升产品附加值、降低产品成本、加速资本周转等方面有突出的优势。而在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中,涉及生产者、采购企业、加工企业、连锁超市等,将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交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负责,使供应链多个上游、下游环节高效连接以及果蔬产品冷链与市场流通对接,实现利益享、风险共担。

2.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

此供应链体系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独立承担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实现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果蔬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基于利益分配原则构建供应联盟,在生产环节:有效引导、组织农民构建农业公司、生产基地、合作社等形式的集成式生产联盟;在流通环节:整合中国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将众多分散的采购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市场、第三方物流企业等资源集中起来形成战略联盟,以信息技术为纽带,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實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高。

3.一体化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机制

组建生产联盟管理中心,实现对生产基地、农业公司、合作社标准化管理,利用物流企业先进的信息网络获得需求信息,同时建立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相关节点企业的无缝连接,使农产品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到达生产者手中,指导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使农业生产更加有规划性,发挥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关系。政府投资搭建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吸引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工企业批发商入驻;与行业协会合作,构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由这几个环节中管理能力较高的企业担任物流中心核心管理人或者由政府指导管理。产地的采购企业、加工企业、根据制定的需求指导计划,直接深入生产联盟的田间地头进行采摘。采购的农产品可以直接发往批发市场进行产地销售,也可以利用物流中心的仓储入库,进一步生产加工,然后再运往产地物流中心,根据终端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类和配送。

参考文献:

[1] 陈科,乐毕君.基于农超对接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模式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0)

[2] 黄桂红,饶志伟.基于供应链一体化的农产品物流整合探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1(2)

[3] 周游,季丁.供应链管理中信息共享平台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9(1)

[4] 刘畅,安玉发,中岛康博.日本生协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变革及其对中国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1(4)

作者简介:

农村流通供应链 篇4

一、流通企业的概念

流通企业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专门从事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的企业。广义的流通企业还包括从事饮食、服务业务以及直接为商品流通活动服务的企业。流通企业通过商品买卖活动,把商品从生产领域送到消费领域,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并获得利润。根据企业在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而根据企业规模,又可分为大型流通企业、中型流通企业和小型流通企业。

二、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

(一)流通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供应链管理是借助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将供应链上业务伙伴的业务流程相互集成,从而有效地管理从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到交付给最终用户的全过程,在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各企业的效益。与一般的制造企业不同的是,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并不包含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制造,其上游只包含产成品的采购。

流通企业是最终顾客服务的直接提供者,是影响顾客满意度的核心因素,体现了供应链的服务水平。而流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与生产企业(供应商)关系的管理,二者的对立关系转变成为一种合作关系,建立起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二是与客户的关系,而与客户关系链的管理中,物流成为了最主要活动。通过流程的改进,降低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上的成本,如各种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通过节约成本,使流通企业提高盈利空间。

(二)供应商管理的概念

供应商管理,是建立在对企业的供方以及与供应相关的信息完整有效的管理与运用的基础之上,对供应商的现状、历史、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沟通、信息交流、合作关系以及相关业务决策进行全面的管理与支持。供应商管理包含两个最重要的领域: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供应商关系管理。流通企业在实施科学合理的供应商评价与选择方案后,如何与所选择的供应商结成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使双方共同获得利益成为可能己成为关键性问题。而流通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应是一种伙伴关系,是指在没有共同所有权情况下达到横向系统集成效果的有效方法。

三、流通企业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供应链的整体思想

目前,流通企业拥有较大的渠道权力。零售企业由于议价能力的增强,不可避免地产生要挟供应商、挤占供应商的利益行为,阻碍了双方建立伙伴型的合作关系。流通企业在思想上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没有追求包括所有渠道成员在内的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尚未由单赢变为双赢或多方共赢,尚未有目标的选择合适的战略供应商。

(二)战略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全面性的标准

由于流通企业是面向终端消费者服务,为给消费者提供多样的选择,同类商品的品牌数目繁多,因此供应商数目繁多。但我国流通企业供应商的评价标准与量化指标主观性较强,指标没有最终形成体系,往往过于简单,只注重质量或价格,缺乏综合的立体维度。更有甚者,供应商的确定靠采购人员所获得回扣数量的多少来定夺。严重影响了供应商管理的绩效和流通企业的经营业绩。

(三)缺乏供应商的分类管理

流通企业在进行供应商管理时,没有引进分类管理的思想,不管重要次要、长线短线,不分需要量大小、单价高低,都采用同一管理模式给予同等的注意。即时引进了供应商分类管理的思想,也仅仅是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进行ABC分类,即按照管理对象提供的产品价值的不同将其分类。而没有考虑供应商提供产品的重要性,流通企业对供应商供货要求的紧迫程度,同时也没有考虑供应商市场的复杂程度。

(四)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缺少资源共享

目前,我国流通企业与供应商缺少资源共享的机制,最基本的销售数据与供应商的生产数据、库存数据,更不用说双方的生产能力了,都没有建立起来共享的机制。而数据的透明度低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库存压力增加,产品缺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不灵。

四、流通企业供应商管理的对策

(一)战略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

在供应链思想的指导下,流通企业与供应商应是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因此在对战略供应商的评价中应关注战略绩效指标,其指标包括成本、质量、时间和柔性,同时也要考虑组织因素的影响。战略供应商绩效评价网络分析如下图1所示。

(二)流通企业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1. 供应商的分类管理

根据供应商提供的物资的重要性程度和供应商市场的复杂性程度,把不同供应商细化,分为重要战略型供应商、大额合作型供应商、瓶颈供应商、普通供应商。重要战略型供应商:对于流通企业非常重要,这类供应商掌握产品的关键技术,且这种技术对于流通企业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公司战略发展所必需的少数几家供应商。大额合作型供应商指交易数额巨大,通常又必须与其合作,其中又可分成增长型和缩减型。大额合作增长型是随着企业的成长有可能发展成为未来的战略型供应商;大额合作缩减型供应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核心业务发展的需求所淘汰,逐渐转变为普通供应商。瓶颈供应商:一般是其产品独具专有技术,虽交易数量小,但是又是企业运作所必须的供应商。普通供应商:其产品对流通企业也很重要,其提供的产品价值很高,但市场获取方便。

2. 不同供应商的管理策略

重要战略型供应商属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可采取双赢策略;大额合作型供应商属可采取管理成本最小化,对于增长型和缩减型的供应商采取不同的策略;瓶颈供应商属稳定长期合作关系,可采取灵活策略;普通供应商属一般合作关系,可采取低成本策略。

3. 建立流通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全面的资源共享

(1)流通企业销售数据与供应商生产数据共享。流通企业提供供应商商品的各门店销售数据,帮助该商品供应商编制其下一步的生产计划。同时作为交换,在流通企业进行不同商品的长短期销售预测时,如果得到供应商方面可供货能力的确认,还将帮助流通企业科学管理库存,有效控制市场热卖商品的缺货率。

(2)生产能力共享。流通企业与其战略合作供应商共享生产能力,即利用各自的优势能力,由合作供应商生产以流通企业品牌出售的商品,并结合流通企业的市场销售数据对供应商自有品牌和其生产的流通企业品牌商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不断调整两种品牌的市场定位,保证即充分利用供应商的生产能力提高其规模效益。

(3)库存数据共享。由流通企业与关键供应商共同分析一段时期内商品库存数据的变化,通过与供应商的及时沟通确保其库存能对重要的市场需求信号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同时流通企业还可以不定期召集供应商进行诸如商品配送效率、商品品类调整等等专题讨论,向合作供应商及时提供流通企业市场需求的最新动向和该供应商最畅销商品的销售情况,帮助供应商制定各个区域市场营销方案。

总之,流通企业是供应链系统的核心,而供应商管理是实现整个供应链系统利益最大化的最重要一环。只有加强供应商伙伴关系的建立,使流通企业与其供应商的关系从简单的以利润分配为核心的对抗转变到致力提高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双方互利合作关系上来,才能更好地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不断降低运营成本,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霍佳震,马秀波,朱琳婕.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及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谢家平.供应链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3]龚颖彩.供应商分类方法在供应商管理中的应用[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

农村流通供应链 篇5

——— 山东莒南调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1日 21:16

来源:《求是》期号:2006.12作者: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研究室

山东有个莒南县。那里的供销社把超市办进农村,大力发展综合服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以供销社网络优势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路子。

把连锁超市办进农村社区

莒南县供销社所属企业45处,员工6600人,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曾一度陷入困境。2002年,县供销社领导班子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生产生活领域,更表现在流通领域。由于商业成本大,外资和城市大型商业无意或者无力将触角延伸到村,而供销合作社的主要阵地在农村,以现代流通方式对现有组织体系加以改造,供销社就可以全面提升农村流通水平。因此,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对供销社是发展,对农民就是服务。根据这一认识,他们决定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实施经营网络“十百千”工程,即在县城办10家大型超市,在乡镇办100家直营店,在村级办1000家便民超市或农资连锁店。2004年9月19日,第一家村级超市连锁店——淇岔河村开元超市开业,当天营业额就达4万多元。首战告捷使连锁店迅速发生连锁反应,不到两年时间,县供销社就在全县主要村办起了990多家农资连锁店和日用品超市,成为莒南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十百千”工程实施过程中,莒南县供销社始终注意运用“龙头企业+基层供销社网络”,搞好资源整合。一方面对天添乐、开元、华天等商贸流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提升经营档次,强化龙头地位;另一方面依托龙头企业改造整合系统内资源,利用基层社场地,建设日用品和农资超市。目前,全县18处基层社,每个基层社都至少建有一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日用消费品超市和多处专业经营加盟店、连锁店,还分别建起了营业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农资超市。同时,采取融资多元化、用人社会化、经营连锁化、管理科学化的方法,对全系统900多个村级经营网点进行全面改造,使之成为连锁经营网络终端。

莒南县供销社办农村超市,经济效益超过了他们当初的预想。1000平方米左右的直营店,年销售额在400万元以上,面积越大,销售额越大,店与店之间并无明显差别。加盟店营业面积一般都在100平方米左右,最少的也有50平方米。农村超市给农民提供了舒心的消费环境。一是超市里商品排列整洁有序,秩序井然,进店都有迎宾员微笑相迎。这对习惯于到土台子、黑屋子购物的农民来说,逛超市无疑是一种文明的享受。二是为农民提供了放心的消费环境。以往农民到小商店购物,经常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至于过期商品就更为常见。农村超市不存在这些问题,农民走亲访友,都愿意到超市买礼品,认为提着印有超市标识的塑料袋送礼,上档次了。三是为农民提供了购物方便。以往镇上的小商店只有200多种商品,现在的超市直营店有1.2万多种商品,农民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大到冰箱彩电,小到针头线脑,要啥有啥,应有尽有,农民足不出村,各种需求都可满足。

店社合一,综合服务

把超市办进农村社区,迅速凝聚了人气,逛超市成了村民的一种休闲方式,并促其产生了更加广泛的服务要求。恰值此时,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提出了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发展思路。莒南县供销社抓住机遇,制定了在全县建100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规划。

所谓综合服务中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服务社,即在供销服务的基础上,努力拓展餐饮、洗浴、信息、培训、娱乐、休闲、医疗等综合服务,形成类似“服务超市”的服务园区。供销社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计划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并把这个计划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每办成一个中心,财政贴补一万元。不到半年时间,莒南县已建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46处。全县最大的厉家寨村社区服务中心,综合经营面积2000多平方米,包括一个660平方米的日用消费品超市,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农资超市,两个土产杂品和农机具商店,一个农副产品收购站,一个澡堂,一个理发店,一个卫生室,一个拥有1000多册图书报纸的村民活动室,一个安置了体育健身器材的大院,还有一个由当地村民发起的樱桃协会。这里不仅是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供应中心,也是当地农产品购销中心,同时还是农业科技信息、法律咨询、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的服务中心,成为当地村民活动的好去处。

莒南县供销社在兴办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过程中,坚持做到:一是依托农村连锁超市。服务中心立足农村实际,依托供销社的网络、资金、人才等资源,以统一配送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连锁超市为基础,根据农民需求和消费习惯,逐步添置其他经营性、公益性和中介性服务项目,为农民提供商品、技术、信息、中介等各种服务,并为农民开展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和设施。二是坚持“党委政府领导、供销社主办、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每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投资约为20万—50万元。建设资金来自基层供销社投资、职工集资、经营者预付租金和上级扶持等多个渠道。图书资料、体育健身器材、卫生室、中介服务项目则由相关部门提供和设立。整个服务中心由供销社统一管理,采用市场机制进行运作,鼓励和吸引农民和各类市场主体进入中心从事经营服务。

推动农业产业化

作为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应该而且必须把农村流通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对接起来。为此,他们在各超市连锁店都设立农产品销售、加工专区,把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生产的粮食、蔬菜、猪肉、禽蛋、茶叶、花生、煎饼、馒头等当地农产品摆上货架,并通过物流配送中心打入各大城市市场。为提升入市农产品的质量,他们把“农产品进超市”与“为超市生产农产品”结合起来,建立农产品定点生产加工基地。

为确保生产的标准化与质量可追溯化,莒南县供销社以龙头带动的方式,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近年来,他们先后发展了花生米、茶叶、禽蛋、果业、大蒜等各类专业合作社20多处,成立了生猪、花生、农资流通、再生资源、烟花爆竹、大蒜、樱桃等10多个专业经济协会,并以县联社为依托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合作社对社员进行物资供应、技术指导、产品销售“三统一”、“三到家”服务,每年以低于市场价优惠供应入社社员专用化肥和低残留农药。2005年,果业合作社为江苏大润发、苏果等超市定购鲜桃50多万公斤,每斤为果农增加收入0.2—0.4元。2006年,该合作社加入了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计划扩大果品销售渠道,将无公害果品打入国际市场。

几点思考

现代流通网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农村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流通落后。流通活,百业活;流通兴,百业兴。莒南县供销社的发展经验表明,构筑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实现农村流通现代化,不仅可以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而且可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并在改变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引导作用。

市场化运作是始终需要坚持的一个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钱从哪里来,用在何处?仅仅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对于建设新农村来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信贷和民间投资向农村转移。这就要求我们赋予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地位,并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各类企业给予财政、信贷等多方面的扶持和优惠。莒南县农村经济社会之所以获得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从一开始就把依托供销社作为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重要途径,把其纳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筹资渠道多元化。

农村流通供应链 篇6

关键词:乡镇流通企业;农村消费市场;农村消费水平;流通体系;流通组织;交易成本;企业劳动生产率;企业数量规模

中图分类号:F014.5;F7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131(2015)01-0016-07

一、引言

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业态,乡镇流通企业肩负着城乡之间农产品和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任务。随着国家对农村扶持力度的加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经营方式和连锁超市、大型商店等经营业态在农村出现且得到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乡镇流通企业的市场结构存在着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低、服务差异化低和进入壁垒低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流通企业、生产者以及消费者之间商品的交易和流通关系;其次,从市场行为来看,我国乡镇流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没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不紧密,市场主体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流通效率低下;再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乡镇流通企业之间仍然是低水平的过度竞争,只注重价格,忽视产品质量和服务,再加上商品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农村消费者对于所消费的产品质量认识不清,质量低劣的商品充斥农村商品市场,影响到农村居民的生活;最后,从市场绩效来看,由于农村人口密度小、居住分散、交通设施不发达以及商业网点少,使得乡镇流通企业效益低、利润少。乡镇流通企业的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流通效率,影响了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阻碍了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因此,探讨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农村流通组织对农村地区消费的影响,国内外专家学者都有大量的研究。在国外研究方面,James et al(1986)指出如果零售商了解农村消费者的购物取向和惠顾行为,那么将对农村消费者的购物倾向和外出购物产生重要的影响。Clifford(1991)将农村流通组织的终端网点分为个体零售店、合作社、加盟店以及大型卖场;并通过对威尔士农村和市区食品和杂货价格的波动的分析,认为食品和杂货价格波动与该商店所在的位置无关(位于农村或城市),价格的变动主要是由流通组织(商店)的隶属关系所决定的,如合作店或连锁店的价格最低,而完全独立的店价格最高。Home(2002)从改善农村流通组织的角度认为,通过提供补充业务(跳蚤市场)、区域联合营销组织、零售连锁店和村民合作计划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终端网点的采购和运营成本,使有限的农村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Nancy et al(2003)以美国275个农村小型零售商和商业服务公司为样本,通过路径分析表明社区管理因素对小型零售商绩效评估的重要性。Folsom(2003)认为农村消费合作社也是农村流通组织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共同创建组织结构来满足社会需要的能力使其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Paddison et al(2007)从零售地域角度将农村流通业态划分为集镇商店、乡村商店和独立零售业态(农场店以及特种商品农村零售网点)。Findlay et al(2008)认为新的零售地点、形式和正在变化的消费能力和行为等因素会促进农村居民从农村转向城市购物,农村地区的零售服务提供正在下降,在农村地区发展新的大型零售商店是繁荣农村集镇的一种方法。Amanor-Boadu(2009)基于农村消费者视角认为,消费者的购物价值是由所选择购物地点的吸引力和可访性决定的,并且最接近消费者居住地的购物地点能提供最大的购物价值。

在国内研究方面,徐从才(1991)认为流通组织的形态是企业,提高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和流通效率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消费的增长;高涤陈等(1995)认为产销联合体作为流通组织的一种形式,能够推动小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促进生产、流通的现代化和规模经营,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效率,是值得在农产品流通中因地制宜地加以推广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姜立新(2000)认为建立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李彤彤(2000)认为应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曹利群(2001)认为流通组织能够较大程度地缩短流通时间,节约买卖双方的搜寻成本,从而在农产品流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宋则(2002)认为流通组织和流通业态创新更能发挥流通对社会经济的功能;黄春玲(2007)分析了我国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不利地位,指出流通组织创新是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奏效的前提和基础;徐从才等(2008)从分工深化和生产者服务业的演进规律出发,指出流通组织创新与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从而流通组织创新可以推动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宋宪萍等(2009)认为流通组织的发展规模要受到生产组织和消费市场的影响,并认为商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组织演进的外在驱动力;许蔓菁(2011)认为农产品流通组织是整个流通环节中最薄弱的,这会导致物价上涨和农产品的浪费;周庆(2012)探讨了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其运行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提出应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主体作用;林秀清(2012)以福建省的实际情况为例,指出了现阶段农村流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的影响。吴学品:乡镇流通企业发展与农村地区消费增长

上述文献中,国外对乡镇(农村)流通企业的研究主要从微观视角出发,关注的重点是流通企业如何有效地实现商品由供应地到使用地的转移,包括如何构建商品的流通渠道,如何建立与维护流通渠道中的零售商和中间商关系,如何降低流通成本,如何提升影响力,如何提高流通效率等,但未直接针对农村消费进行研究。而国内学者则从宏观流通组织的角度,重点论述农村流通组织对农产品运输、仓储、保鲜、成本、价格以及收益的影响,但研究对象并未具体针对乡镇流通企业,也并未针对其对农村消费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事实上,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乡镇流通企业承担着城乡间农产品和商品双向流通的主要任务,乡镇流通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当地农村消费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机理,并采用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对农村消费增长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以丰富和拓展相关研究,并为促进我国农村消费和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乡镇流通企业影响农村消费的机理

流通企业的本质是交易的专业化生产者或提供者,主要经济功能在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提高社会福利和促进消费增长。流通企业与消费市场紧密相关,随着消费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是流通企业演进的外在驱动力,反之,流通企业的发展也影响到消费的增长和消费市场的变化。我国乡镇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主要承担着“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上市”的双向流通任务和功能,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农村消费:

第一,我国农村的人口密度小且居住分散,使得农村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相互之间寻找的费用很高,过高的单位搜寻成本会导致农村消费者放弃购买所需要的商品,也不利于生产企业的产品销售。而农村流通企业可承担主要的搜寻费用,并传递商品的需求信息和供给信息,进而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第二,农村消费者远离城市,且大多数农村交通设施不发达,直接购买商品的单位运费很高。而乡镇流通企业可以利用专业化和规模化优势,以最小的费用和最短的时间把商品从城市运到农村,这不仅使得农村商品的有效供给增加,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单位商品的运输费用。

第三,因空间距离或收入等原因,农村居民对某种商品的消费往往滞后于商品的生产时间。而乡镇流通企业通过对商品的储存和保管,可有效协调农村消费与生产在时间上的滞后关系,确保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并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易时的储管费用,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第四,相对于农户本身而言,乡镇流通企业可以依靠自身信息、资金和技术等优势,通过系统化、市场化的手段快速、高效地推动农产品的上市销售。“农产品进城”是“工业品下乡”的前提,农民只有完成农产品销售并获得收入后,才有能力进行消费。同时,专业化的乡镇流通企业也会促进农产品生产从小型化和分散化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户收入提高,确保农村消费的顺利进行。

第五,专业化的乡镇流通企业对商品营销方式的变革也会对农村消费观念、消费结构及消费行为产生影响。近年来,许多乡镇流通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专门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从商品质量、价格、品种、服务、购物场所等角度进行创新,并通过商品的展示、试用和分期付款等方式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引导农村消费向文明、健康、科学的方向发展,促进农村消费增长。

第六,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大大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流通企业的领域,网店的存在使得流通企业可以虚拟化,也使得农村居民对商品的购买可以不受农村流通硬件落后的影响,也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同时,以现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也促进了乡镇流通企业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的创新,不断缩小农产品产、供、销三方信息的时间差、距离差,减小农产品上市的风险,保证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进而实现农户收入的稳步增长,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

综上所述,乡镇流通企业通过节约交易双方搜寻费用、降低单位商品运输成本、提高交易速度、扩大交易频率和交易半径、改善交易方式和交易规模经济性以及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等途径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

三、乡镇流通企业影响农村消费实证分析

1.变量选择和数据说明

流通组织的基本形态是企业。乡镇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流通组织,也是我国“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主要承担者,对我国农村消费的影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探讨乡镇流通企业对我国各地农村消费水平的影响,本文采用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cum)作为农村消费水平的代理变量,采用从事批发、零售、餐饮和运输业的乡镇企业劳动生产率(Prola)作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该农村流通组织发展越好,流通效率也越高。 ,采用乡镇流通企业数量(Size)和营业额(Income)作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规模(数量规模和产值规模)的代理变量,并采用农村人均纯收入(Pinc)作为控制变量。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2001—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乡镇企业与农产品加工年鉴》,数据样本为2000—2011年27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因数据缺失等原因,本文的数据仅包括我国27个省区,不包含港、澳、台地区以及上海、天津、贵州、西藏。 。其中,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纯收入按农村常住人口平均计算,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为流通业总产值与流通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值。为了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2000年为基期,用价格指数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人均纯收入和企业营业额进行调整;为消除异方差并使得数据更加平稳,对各个变量的数据都取自然对数。为了更好地分析我国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影响的地区差异,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模型估计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西部地区包括陕西、云南、重庆、四川、广西、宁夏、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 。

2.单位根检验

本文的所有计算都运用EViews6.0。在估计面板数据模型之前,需要对模型中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LLC检验、Breitung检验、IPS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5种方法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限于篇幅,检验结果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东部、中部和西部模型的各变量均为一阶平稳,即为I(1)。这也说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和营业额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协整检验

理论上,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越高、流通组织网点数量规模越大、营业额越高,越能推动农产品和工业品在农村与城市间的双向快速流通,从而提高农村消费水平。所以,从现实经济意义考虑,乡镇流通企业的各个变量与农村消费水平之间不存在伪回归现象。本文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进行协整检验,结果见表1。在Pedroni检验中,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较其他统计量具有更好的小样本性质,本文研究样本属于小样本,因此主要参照Panel ADF-Statistic和Group ADF-Statistic来判断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判断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收入、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和营业额在三个模型中均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4.面板数据模型形式的确定

为了确定所建立的面板模型的具体形式,把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流通企业数量和流通企业营业额作为解释变量,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公式计算(见表2),无论是东部模型、中部模型还是西部模型,统计量F2都大于临界值,F1都小于临界值,即拒绝建立混合回归模型的假设,并接受建立变截距模型的假设。因此,对东部、中部及西部都建立固定效应的变截距模型,模型形式均为:

5.模型估计结果

我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的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结果见表3。其中,在东部模型和西部模型的拟合过程中,发现较为严重的自相关,于是在模型中加入AR(1)项来修正自相关,修正后AR(1)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因我国不同区域的乡镇流通企业的指标值波动较大,为了避免出现截面异方差,在三个模型的估计中都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估计。从表3可知,各个模型的拟合优度都比较高,F统计量都大于临界值,D.W值都接近2,表明方程无序列相关。从拟合优度R2和F值可以看出所建立的三个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非常显著,表明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乡镇流通企业对农村消费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各区域的农村人均纯收入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都比较高,说明收入仍然是影响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提高农民收入能迅速促进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但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收入对消费的弹性系数比东部和中部更大,说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农村消费具有极大的潜力。除收入以外,各模型中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影响最大的流通企业变量为营业额,这与事实是相符的。流通企业的营业额越高,说明流通企业对农村销售的商品量就越大,农村消费也就越大。

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弹性系数都为正数,东部地区最大,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62%;中部地区次之,劳动生产率每提高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17%;西部地区最小,且不显著。可见,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在社会环境、城市化及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一方面,东中部的乡镇流通企业受体制约束小,较为活跃,劳动生产率处在较高的水平;而西部企业受体制、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发展缓慢,利润率较低,劳动生产率也处在较低水平;劳动生产率高意味着乡镇流通企业能提供的商品流通服务、消费品结构以及商品质量等均处在较高的水平。另一方面,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相比,东部农村的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等都更高,此时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也就更大。

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东部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对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人均消费支出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弹性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来看,西部地区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最大,企业数量每增加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21%;中部次之,企业数量每增加1%,农村消费可以提高0.004%。可见,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不同地区农村消费的影响程度与营业额是相反的,即流通企业数量对西部农村消费的影响比东部农村大。事实上,我国东、西部地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存在巨大差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乡镇流通企业发展迅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一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乡镇流通企业已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和消费需求,只有那些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流通企业才能对农村消费产生影响,这时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已经不是影响农村消费的关键因素;而对西部农村而言,乡镇流通企业发展缓慢,数量不多,加上农村居民收入不高、农村基础设施的缺乏和落后等使企业流通成本高、利润低,因此,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同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存在巨大的差异。如上海、江苏等地区的农村流通体系较为完善,小型超市、连锁店等流通业态非常普遍,流通服务质量、商品的多样性等与城市相比没有太大的差异,“家电下乡”“万村千乡”等国家扶持的流通政策也得到很好的实施;相比而言,河南等地的农村流通业态比较单一,大多为个体商店、夫妻店等,且商店数量少、商品品种单一,超市、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态鲜有见到,商店数量的缺失对当地农村居民的消费有很大的抑制作用。 。

四、结论和启示

本文使用2000—2011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数量和营业额对农村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乡镇流通企业的数量、劳动生产率和营业额以及农村人均收入与农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均存在协整关系;目前,收入仍然是影响我国各地农村消费的主要因素;对农村消费影响最大的乡镇流通企业变量为营业额;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数量对农村消费有正向的影响,但地区差异显著,乡镇流通企业劳动生产率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减弱,而乡镇流通企业数量对农村消费的影响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增强。

根据以上结论,我们有如下的政策启示:一是加强对我国落后地区乡镇流通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改变其规模偏小、经营粗放和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二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流通企业发展应有所倾斜,从政策、贷款资金、技术创新等层面给予支持;三是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改善农村流通投资环境,为乡镇流通企业的建立及发展创造环境;四是推进城乡流通业投资的均等化,改变我国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重城市、轻农村”的现状,缩小城乡流通业投资环境差距;四是加大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力度,促进乡镇流通企业的快速发展;五是加速城市化进程,为乡镇流通企业发展提供条件;六是提高乡镇流通企业管理水平,引进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乡镇流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消费的增长。

参考文献:

曹利群.2001.农产品流通组织体系的重建[J].学术月刊(8):30-35.

高涤陈,荣炜.1995.产销联合体与农产品流通组织形式的选择[J].财政研究(4):1-4.

黄春玲.2007.农产品流通组织创新的途径和对策:基于市场结构理论和组织创新的成本收益分析[J].生产力研究(1):25-31.

姜立新.2000.建立农村民间流通组织是搞活农产品流通的有效途径[J].金融与经济(4):43-44.

李彤彤.2000.完善农副产品流通组织体制:开拓农村消费市场[J].管理世界(2):173-178.

林秀清.2012.培育流通组织促进福建农村居民消费升级[J].中国农学通报(5):168-172.

宋宪萍,孙茂竹.2009.流通组织演进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生产力研究(1):34-35.

宋则.2002.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流通创新[J].财贸经济(4):49-53.

徐从才.1991.流通组织创新:传统流通组织的改造与新型流通产业集团的发展[J].财贸研究(6):1-8.

徐从才,原小能.2008.流通组织创新与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J].财贸经济(1):101-106.

许蔓菁.2011.我国农产品流通组织研究[J].北方经济(5):16-17.

周庆.2012.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于交易成本分析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化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9):105-110.

AMANOR-BOADU V. 2009. 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Shopping Value:The Case of Rural Consumers[J].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31(3):589-603.

Clifford M. 1991.Urban and Rural Contrasts in Food Prices and Availability a Case Study in Wales [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7(3):311-325.

FINDLAY A,SPARKS L. 2008. Weaving new retail and consumer landscapes in the Scottish Borders[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4:86-97.

FOLSOM J. 2003. 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Cooperatives in Minnesota [R].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HOME N. 2002. Rural consumers patronage behaviour in Finland [J].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12(2):149-164.

JAMES R,JON M,WILLIAM R. 1986. Shopping Patterns of the Rural Consume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pping Orientations and Out shopp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4:63-81.

NANCY J,TERRY L,LUANN R,STEPHEN G. 2003. Sapp,Community and managerial predictors of performance in small rural US retail and service firms[J]. Journal of Retailing and Consumer Services,10:215-230.

PADDISON A,CALDERWOOD E. 2007. Rural retailing:a sector in declin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35(2):136-155.

农村流通供应链 篇7

一、供应链系统在商业流通企业运作中的作用

在全球竞争的格局下, 横向一体化管理催生了供应链的管理理念。企业将其上下游业务纳入自己的战略发展规划中, 在全球化大生产的竞争环境中, 以增强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1、供应链系统管理促进产销一体化, 奠定企业大规模定制经营模式的基础

随着近年来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顾客的需求开始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这给流通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带来诸多挑战, 销售市场上供需结构性矛盾就是零售商面临的一个较大困惑。尽管流通企业对产品的销售信息有着清晰的定位, 但流通企业只是一个中界桥梁, 不具有生产和产品研发能力, 对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没有能力加以改变, 只能起到商品买卖的信息沟通作用, 这给零售商带来极大的经营风险。

2、供应链系统管理整合物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扩散和移植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基于整体利益上建立起来的供应链管理系统能促进企业价值和顾客利益两者之间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状态, 此种供应链管理模式无疑是流通企业的最佳选择。一气贯通的流程效应不仅能及时满足顾客的需求, 同时也有利于供应链上各企业发挥整体优势。

3、供应链系统促成企业结成社会关系网, 提高企业的无形资本

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形成较为默契的合作关系, 在无形之中就能拓展企业的社会关系资源。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了追求共同的利益目标, 在经过长期合作以后将会给企业带来特殊的社会资源, 这些资源和关系网一旦结成, 是不能轻易转移和流失的, 再通过长期的培养这种关系能力可以成为流通企业的专有竞争优势。

二、供应链管理中的协调模式分析

1、价格折扣策略

供应链中的购买方利用供应商的价格折扣会选择大量购买产品, 这样可以节省货款和与订货相关的费用, 这是大量采购的一个优势, 但是, 大量采购也会带来库存风险和存储费用的增加。要使这些费用达到一个均衡状态, 购买方需要确定一个最优的订货数量, 使两者成本最低。

2、供应链中信息共享

信息在供应链的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息共享, 从流通企业的角度来看, 主要包括库存信息共享、销售信息共享以及订单状态信息共享这三个方面。如果供应商与零售商之间没有信息互动, 对零售商来说, 将会缺乏对市场需求商品货源情况的了解和掌握, 保守的零售商可能会采取增加库存量以满足市场的销售需求, 但这样也会增大库存管理的风险, 而激进的零售商可能由于过度乐观估计市场供应关系, 导致缺乏货源的采购风险。如果供应链管理中积极协调好彼此之间的信息沟通, 实现信息共享, 将会减少上述两种情况发生的次数。

三、实现电子化供应链管理, 优化商业流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

1、电子化供应链管理在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应用领域

(1) 订单处理。通过电子化管理系统进行订单设定和订单状况管理, 供应链可以极大地减少订单成本和订单处理的出错率, 缩短订单的循环周期, 大大提高营运效率。

(2) 采购管理。通过电子化管理, 有效地实现与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的快速传递。通过互联网提供给供应商有关需求情息和商品退回情况, 同时获得供应商的报价、商品目录、查询回执, 从而形成稳定、高效的采购、供应体系。

(3) 配送与运输管理。通过电子网络管理, 对配送中心的发货进行监视, 对货物运至仓库进行跟踪, 同时实现对配货、补货、拣货和流通等作业的管理, 使配送的整个作业过程实现一体化的物流管理。此外, 还对运输资源、运输方式、运输线路进行管理和优化。

(4) 库存管理。通过电子化管理, 使库存管理者和供应商能追踪现场库存商品的存量情况, 获得及时的信息;实现对存储物资有效管理, 及时反映进销存动态, 并实现跨区域、多库区的管理, 提高仓储资源利用率, 进而促使降低库存水平, 减少总库存维持成本。

(5) 客户管理。利用电子系统, 流通企业可通过互联网接受客户投诉, 向客户提供技术服务, 互发紧急通知等。

(6) 支付管理。通过电子系统, 与网上银行紧密相连, 用电子支付方式可以大大降低结算费用, 又可加速货款回笼,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基于电子化供应链管理环境中商品流通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对策

(1) 建立业绩评价机制。要保持商业流通企业长期的竞争能力, 科学地评价企业业绩是非常重要的。在电子化供应链管理下, 系统可以进行及时准确分析, 使业绩评价可以细化到每一位员工以及每一个流通环节的指标值, 使企业更能及时发现价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全面、合理评价方式可以自觉约束企业的行为同时激发企业活力。

(2) 引入金融机构, 盘活企业资产。对于商业流通企业来说, 现金流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大量资金占压在库存上, 企业可能失去活力, 甚至威胁到生存。而在电子化供应链管理下, 库存融资变得容易实现。由于使用电子仓库, 银行或担保公司通过接入供应链即可实现对保有库存的监控, 而企业也可自由地收发货物, 无需履行复杂程序, 企业也盘活了库存, 减少了资金占压的风险。

(3) 实施专业化产品行业性的代理销售权。加强与厂商形成的供应链纽带关系, 对大的国际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实现在行业内的代理销售。借助世界级公司的经济实力, 结合国际品牌的技术先进性, 促进自身的技术提升与应用衍生, 并承担相应的售后服务形成贸易公司的长期稳定收入。

参考文献

[1]、刘巍、高延鹏、孙佳, 《基于现代流通企业供应链模式的供应商管理研究》, 商业经济, 2010.08

[2]、吕波、魏国辰, 《基于“点对面”理论的流通行业供应链整合平台构建》, 商业时代, 2010.09

上一篇:中石油下一篇:饲养母猪的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