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课堂

2024-10-26

校园课堂(精选12篇)

校园课堂 篇1

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在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是新时期德育的必然选择。三合乡中心学校地处防风故里下渚湖畔, 是一所人文资源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辉的乡村学校, 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然而, 在学校推进过程中, 新的文明形式与传统德育手段之间存在着冲突和矛盾, 主要有:

1.社会层面:中国最美湿地开发、保护母亲河活动的深入与经济支柱产业石矿开采、生猪养殖之间的矛盾, 使生态现状不容乐观, 学生认识产生偏差。

2.学校层面:轰轰烈烈搞生态教育, 扎扎实实抓教学质量, 往往流于形式, 疲于应付, 缺失了乡风野味和乡土人情, 因此缺乏生命力, 不接地气。

3.师生层面:身边的风景, 因为熟, 所以不觉其神。再加上传统的广播、黑板报、告家长书、标语横幅的形式, 缺乏新鲜感和渗透力, 难以激起师生的保护热情, 因而缺乏自豪感和保护意识。

生态文明教育, 绝不能只停留在“爱我家乡、保护环境”的口号上。学校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 如何使社会、学校、师生三者和谐共存、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呢?

可喜的是, 我们没有坐而论道, 而是起而立行, 在实践中反思, 在挫折中前行, 以“三个课堂”建设为依托, 构建了教室、校园、社会三位一体和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系统教育网络, 称之为“防风文化生态园”工程, 使生态文明教育呈现出课程化、艺术化、活动化、生活化的新局面。2011年, 我们将其写入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 提出了清晰的管理体系和操作流程:

三年来, 我们踏实工作, 大胆创新, 以三空间活力课堂为突破口, 多措并举, 走出了富有校本防风文化特色的生态文明教育之路。

夯实第一课堂:教室课堂, 快乐学习地

“同学们, 让我们摆上瓷盖碗, 配上绿茶、烘青豆、卜芝麻、胡萝卜丝儿、橘子皮, 沏上热水, 防风神茶就新鲜出炉了!这可是德清三合独有的, 我们的祖先防风氏喝后神力大增, 治水功成。我们也快来品尝一下吧!”

这是我校三年级语文“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口语交际课中的生动一幕。一杯防风神茶, 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兴趣盎然。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 也是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最佳的途径, 我们组织各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尽量联系家乡的一草一木, 采用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形式进行教学,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拓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堂, 生态培育室

防风书画社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以下渚风景、防风神话为绘画题材, 或以水粉颜料、或以农家五谷, 附着于农家的竹匾、瓦片、河蚌壳、葫芦瓢之上, 稚拙可爱;教学楼前的大片绿地, 变成了生机勃勃的蔬香乐园, 孩子们种植、管理、收获, 每次农作物的丰收都凝聚着汗水, 都带来惊喜:青菜、大蒜、萝卜、蚕豆……这些活动源于生活, 体现乡土, 富有情趣, 特别为学生所喜爱。这就是三合中心学校别具一格的半日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三合》。

校本课程内容以“认识三合”、“研究三合”、“发展三合”为主题, 介绍了家乡三合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神话故事与民间传说、风俗节庆、丰富特产、优秀诗文等, 不仅知识丰富, 同时也留给了学生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

让孩子们在有滋有味的活动中成长, 闪耀着学校的育人智慧。这种智慧, 在三合中心学校里随处可见。学校立足防风文化, 申报立项市级课题《依托防风文化资源开展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音美教师结合乡土资源, 积极撰写教育论文, 如《开凿方塘源、美育引活水》、《广开源·巧借势·善谋略》等均获好成绩, 生态文明教育往纵深发展, 成了提升师生素养的培育室。

延伸第三课堂:社会课堂, 成长大舞台

“小脚丫, 走家乡, 青山秀水人人夸。我是湿地小导游, 大家跟我一起走。下渚湖, 绿盈盈, 水草丰美鱼儿肥。芦苇摇, 莲儿睡, 白鹭蹁跹野鸭游。防风山, 历史远, 神话传说景点多。百丈崖, 蝙蝠洞, 人杰地灵显神韵……”

听, 湿地小导游生动有趣的讲解获得了游客们的一致称赞;看, 防风书画社的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 行走于三合的山山水水间, 或摄影, 或写生, 建立起了以下渚水光、防风山色25处风景为主要内容的自然风光素材库, 形成了以神话唯美、巧夺天工、淳朴民风等为主要内容的19个人文景观题材;瞧, “悠悠禺溪传古韵”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同学们, 攀爬计筹山, 寻访子昂碑, 呼吁村民及时清理河道, 回程中受到父老乡亲的邀请, 参加杨坟村的打茶会, 正喝着香气扑鼻的烘豆茶呢!在社会大课堂中, 学生成为了最有收获的人。

三合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理念从教室小课堂突围到社会大课堂, 显然领先了一步。更难得的是, 学校并没有使之孤立起来, 而是通过开辟防风艺苑、防风文化墙、防风文化长廊, 开展防风艺术节等形式, 开发“三合春色”、“湘溪之夏”、“下渚秋意”、“防风冬情”等主题, 及时地物化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果, 使学校洋溢着浓郁的有情有趣的防风文化。

从德育走向课堂, 从课堂走向课程, 从课程走向社会, 我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我们期待, 绿色生态的理念能进一步覆盖到对办学的要求、对区域绿色生态课程的要求、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要求, 使我们的学校时时散发成长的气息、充满生命的活力、呈现绿色的态势。从这一点上来说, 我们的工作永远是未完待续……

校园课堂 篇2

11月25日早晨,来到了上海财经商学院,财大附属教育集团的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了我们,带领我们参观了校园,并进行了合影,在开班仪式上,带领我们的领导发言并致谢。这次的收获颇丰,本次学习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既涵盖了工作心态教育、团队高效执行力,又在解读最新税收政策的同时,将稽查与法律,稽查与风险防范结合起来,给我们一个实实在在的大课堂。

异彩纷呈,讲座全面理性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姜进章教授报告:“阳光心态建设”对我们在实际工作有很大帮助,让我们的心灵接受阳光,告诉我们在工作有好的心态就有好的收获。他的“如何打造团队高效执行力”,让我们懂得团队的力量和如何利用团队。马涛教授的讲座,热情洋溢,对当代社会经济形式的发展,中国社会面临的改革都有一个诠释。在“最新税收政策解读”的课堂上,一丝不苟的朱为群教授,将最近几年税收政策的变化,以及税制改革的方向、核心都做了细致的讲解。听了李文波关于税务稽查的讲座,我深深体会到了知识在税收工作中举足轻重,懂得了做行政就是做证据的执法理念,意识到税收风险无处不在,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发现风险、消灭风险。

学无止境,提升业务素质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这次培训,既增长知识,拓宽了工作视野,又学会了诸多工作方法,明确了今后的工作重心和工作思路。我局通过这次培训,不断加强业务技能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工作,开拓创新,务求实效,尽心尽力做好工作,为税收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让我们借市地税局开展“学习培训”的东风,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税务工作者努力学习、努力工作。

数字化校园改变了音乐课堂 篇3

一、数字化校园直观了教学展现,激发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学习兴趣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让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教师们在课堂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如在音乐欣赏课时,可以把各种题材内容相近、相似的音乐作品结合在一起来分析,采用现代化的多想、视、画、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置身于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例如,可以把贝多芬《月光奏鸣曲》、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以及刘天华的《空山鸟语》放在一起欣赏。在这部分内容欣赏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光盘,要向学生介绍作曲家生平时,只要进入打开教材配套光盘,找到本课的作曲家介绍,我们就可以看到作曲家的画像,见到关于作曲家的文字介绍。我认为,这样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很多知识,教师也完成了教学任务。欣赏内容时教师对比讲解,网络清晰,边听边看,边看边讲,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数字化校园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音乐学科总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美不是虚幻的,不是空口说出来的,是需要听觉、视觉感知的,更需要以物质材料为载体的。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一架钢琴加一块黑板的音乐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大都是“被动学习”。但是当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增加了电脑教学软件后,学习方式也从被动接受转向自主、合作、探究。

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后,引导学生在歌曲处理中将歌曲中添加几处“呱呱”的鸟叫声,进行不同强弱力度的变化,来表现小乌鸦在妈妈的怀抱中不断长大的情境。高年级的学生们可以先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编创音乐故事。然后根据音乐故事的需要用鼠标拖曳强与弱这二种不同的图形符号,设计出不同的力度处理方式。最后学生们用口风琴吹奏、歌唱、打击乐伴奏等不同的表现形式集体表演。学生们对参与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感到新奇而兴奋,看到自己创作的图形谱能够被小组同学和全班同学共同演绎,感到成功和满足。

三、数字化校园拓宽了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

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是有限的,教师可以利用数字化音乐教学资源,挖掘教材中的音乐人文知识,选择部分合适的资源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拓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音乐课《七彩版图》这课时,学生首先欣赏到的是视频版的歌曲《爱我中华》的范唱,视听同步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团结,喜欢歌唱的同学可以跟着视频中的字幕学唱歌曲。接着学生们交流自己对祖国和民族的认识后,学生欣赏到的是民族舞蹈版《美丽的星座》,舞蹈演员们用肢体语言表现着中华民族大团结让人民过上了快乐的生活,喜欢舞蹈的同学们模仿着舞蹈中舞蹈动作一起表演。然后学生们仔细聆听民族乐队演奏版的《瑶族舞曲》音乐片段,并猜一猜,乐曲由哪些乐器演奏。喜欢乐器演奏的同学可以用动作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交流对乐器音色的感受。最后学生们在熟练哼唱主题旋律的前提下,进行歌曲改编创作活动。喜欢创作的同学在电脑软件的帮助下,改变乐曲的速度、节拍,表现草原宁静的夜晚、草原舞会等不同的生活情景。多元化的学习活動丰富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也为学生们提供了个性化的才能展示平台。其中多元化的数字化音乐教学资源作为学习支持材料,它的支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让“共享式”课堂绽放校园 篇4

我国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把课堂师生关系比作“喂食”, 归纳为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填鸭式”。即教师不顾学生的感受, 直接将“食物”灌给学生, 而不管学生是否能承受。第二种是“诱导式”。即教师不直接将“食物”灌给学生, 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 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言语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 以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学生的食欲, 使他们垂涎三尺, 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 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第三种是“共享式”, 即面对美味食物, 师生共同进餐, 一道品尝, 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 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 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 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统一的口味, 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这愉快的共享中, 师生都得到满足, 都获得营养。

其实, 这个问题是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难。难在何处?当然是观念。打造“共享式”课堂, 首先要求教师的观念重新更改, 角色重新定位。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不是抽象的学习者, 有巨大的潜力, 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向主动的对话者、知识的建构者转变。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 是积极参与的共同体, 学生也要成为教师的合作者。面对这样的转变, “师道尊严”不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了, 教师必须进行观念更新。教师只有从求知者的角度出发, 才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只有把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 才不会把课堂变成教师的个人舞台, 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 教师要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题, 怎么建立?关键是要把学生看作有独立思想和能力的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课堂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育应有人情味, 爱心、热心和责任心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源泉, 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 平时多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遇事多鼓励、引导, 少指责, 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 互相信任;教师要走下讲台, 走到学生中间, 拉进与学生的距离, 真正地俯下身子, 和学生心贴着心, 听他们心中的疑惑, 了解他们心中的喜怒好恶, 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当他感到教师的真诚关心、教师接受他的看法、建议的时候, 他就会主动亲近教师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再次, 是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课堂上, 教师过去只重视终结性评价, 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全班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保持自己的尊严, 更多的是指责、批评。好一点的, 也只是紧绷着个脸, 冷冷地说个好。而现在要打造师生共享式的课堂, 这种落后、呆板的评价方式一定要摒弃。注重过程性评价, 由教师的单一评价转向多样化的互动评价, 尊重个性差异, 注重反馈、激励功能, 更关注学生的整体、全面发展, 评价具有了全面性, 由甄别好坏转向激励、提高。这种评价方式多注重赏识教育, 既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 又促使他们主动地去思考自己的错误原因, 迅速改正。使课堂学习不再是一件“苦差事”, 学习的尽头就更足了。而教师则可以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公正评价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也可以搞课堂争星活动, 让不同爱好、不同特长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挥, 创造成功机遇, 促进了孩子的成功感。研究表明: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赏识教育就是要我们对孩子多肯定。

最后, 打造共享式课堂, 教师要搭建互动平台, 为学生营造宽松活跃的氛围, 给予学生自由, 让学生随意地发表自己的思想, 允许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使学生在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的、和谐平等的对话氛围中主动参与对话场面, 让教室成为师生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舞台。这种互教互学、互动交往的课堂教学, 对于教师而言, 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 而是一种与学生的学习共享, 教师不再仅是单向付出, 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对学生而言, 他们也从繁重的学习任务中解脱出来, 具有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会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 师生及学习伙伴儿间都彼此敞开心扉, 相互接纳, 相互理解。

在“共享式”的课堂中, 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构建者, 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参与者。“共享式”课堂体现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 在“共享”中师生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最终共同进步。

摘要:所谓互动共享教学模式, 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师生进行的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 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的一种教学基本结构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 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 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 以产生教学共振, 师生共享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成果以及情感、体验、价值观等, 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搭建互动平台, 给学生自由, 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篇5

让器乐走进校园课堂

仙桃市张沟镇新里仁口中学

代丽

摘 要: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得到提升,使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以发展。经过多年的改革,逐步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方面加大力度,各学校都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器乐教学已慢慢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重要内容,器乐教学是当今一热门话题,对器乐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器乐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让器乐教学进入音乐课堂进行了探讨让教与学密切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音乐课堂。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重视器乐

器乐教学

音乐课堂

在我国随着音乐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器乐教学已逐渐普及并被国家教委正式列入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举措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历史。当前对器乐教学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事实上它本身就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内它为我们音乐教学提供了独特而令人高兴的音乐教育价值、效果的可能性。

一、器乐教学的必要性及意义

素质教育中要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升,乐器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想象,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其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电教“五优”论文

随着信息手段的不断发展,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手段越来越丰富,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每天都在充斥着学生们的视野,所以现在的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程度要远远比80、90年代的中小学生了解世界的程度还要深。器乐进课堂正好使学生们掌握的技能得以发挥,为了学生的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促使学生们自信心的建立。所以器乐进课堂是中小学生音乐技能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器乐在课堂的作用

1、用乐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

中小学生器乐不论是口琴还是竖笛,还有葫芦丝等,学习起来都不是很难,怎么才能让他们在枯燥的练习中找到乐趣呢?教师不但要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计划,还要会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会几个基本的常用弦律之后,我们可以选几首学生们喜欢的歌曲如《孔雀舞》、《荷塘月色》、《老男孩》等让他们演奏,这些作品非常简单,一听他们要演奏当红流行歌曲,学生们的热情都很高,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设立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青少年普遍有参与器乐演奏的欲望,他们希望通过器乐演奏来实现自我表现,以引起他人的关注。尤其是嗓音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更需要通过器乐演奏的途径来参与音乐活动。在器乐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领略到演奏乐器时的欢乐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调动了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用乐器来培养孩子的自信。

2.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生活中,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现在的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以自己为中心,不知道团队合作。对此,我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唱,另一部分为唱的同学伴奏,然后双方互换,比一比谁唱得好,谁伴奏得好。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需要学会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团队的努

电教“五优”论文

力收到最好的效果。这样学生既巩固了乐器的使用和音乐知识,又从中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渗透到他们的性格中去,长大了带入社会,懂得合作精神的孩子会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集体操作,并发挥积极作用。

3.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

中国孩子有的具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可往往却不敢大胆表现出来;而美国的孩子却能够大方地谈论自己的想法和表演自己的“绝活”。可见,我们的孩子缺乏的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意识。人人都有表现欲,天真活泼的孩子更是如此。课堂表演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别看小小的乐器貌不惊人,可是在音乐教学中起到的作用还真不小,它使孩子们从“被动”走向“主动”,自觉拿起这陌生的学具,也使每个孩子有了发挥自己才能的天地,有了尽情表现自己的舞台。

4、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器乐合奏的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怎样在演奏的时候协调这种关系呢?有的却胆子很小,通过仔细的观察,了解了孩子们的性格,我就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去指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和他们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不但在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以外我们也不知不觉成为朋友。

三、器乐进课堂的问题思考

1、学校家长重视程度不够。现在的中小学校,由于升学压力的不断增加,学校往往会更加重视一些“正课”所以一些老师也会不重视音体美等科目,有些音体美老师也不太重视,认为学生难以学好课时不够且耽误学习,学生家长与教师心态一致,这就是学生对器乐乐的积极性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且学习需要一定的物质保障,也就是说,电教“五优”论文

一般情况下,学生需要的器乐需要学生自备。如果学生家长不支持,器乐进课堂就成了泡影。

2、教师本身素质不过硬。中小学教师在学校及其上班期间很少接触乐器,所以有些教师不熟悉乐器,有些熟悉但不能完全掌握其技能,所以乐器进课堂教师应再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掌握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及教材的基本脉络和编排体系,做到有的放矢。选择好恰当的教学形式与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才能更好的完成器乐教学的任务。

四、器乐教学的策略与实施 1 教法的选择与应用

器乐教学中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善于结合器乐教学的特点与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实际演奏水平选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选用恰当、运用熟练、可以加速器乐教学的进程,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特别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器乐教学法,不仅能采用各种有效的器乐教学形式与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器乐的兴趣,而且能培养对器乐的综合表现力和创作能力。近年来,我国社会器乐培训机构逐步壮大,他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学习借鉴推广使用。优化课堂组织环节

音乐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器乐教学活动,培养学习器乐的兴趣和习惯,兴趣是少年儿童学习音乐、认识事物的倾向和需求的原动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的,授课教师首先要撰写器乐教学计划,钻研教材,分析与了解学生学习器乐的基本状况,并与全学期音乐教学工作的总计划相联系起来,进行全面的安排,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合理安排,使器乐教学任务落到实处。其次,要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确立重点难,从实际出发,使教案的设计做

电教“五优”论文

到有的放矢。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创设一些符合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有趣”教学形式、内容、将其贯穿在“器乐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更好地完成器乐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巧用校园资源,激活思想政治课堂 篇6

关键词:政治;校园;资源;课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恰当运用各模块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努力将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最重要的场所,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校园,善于发现校园中的素材,加以提炼、整理,为新课程实施注入新活力。

一、关注校园环境、校园设施,挖掘“环境”资源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要让学校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就是要设法使校园的每一幅图画,每一条标语,以至学生接触的每一种信息和活动,都能发挥启迪学生、萌发良知、认识自己应负责任的作用。

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从校园中提炼出的教学资源是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课堂素材。学校中发生的一切都会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和谈论的话题;学校的各种硬件、软件设施,如,校园建设、学校规划、学校发展、学校活动、校训、多媒体、图书馆、体育室等等,也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

如,在《文化生活》“文化对人的影响”教学中,可以将学校的黑板报、宣传画、标语、校训、名人名言等挖掘为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体会到校园氛围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避免空洞的说教,具有较强说服力,不仅能使枯燥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关注课堂教学过程,抓住课堂生成资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过程蕴藏着大量复杂多变的生成信息,教师要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课堂中的细节,合理进行引导、挖掘,不但能有效地推动教学创新,促进教学反思,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生动、精彩。

1.利用疑难问题,开发“问题”资源

课堂上,学生时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如果能抓住时机、适时引导,“问题”也可成为“资源”。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运用自己的机智和胆略,鼓励学生质疑,不失时机地捕捉智慧火花,使这些鲜活的质疑资源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对于学生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应巧妙地施以诱导点化,使之成为点燃全体学生创新引擎的动力;对于学生的一些“怪异”问题,教师要学会倾听,思考他们为什么这么问。他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问题导致他有这样的想法,积极有为地将其演绎成一份份精彩、惊喜,使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2.要善待错误,捕捉错误的价值,使错误成为有价值的教学

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也是很常见的,这直接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情况下,只要学生经过思考,错误中总会包含着某种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隐藏着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反射出智慧的光芒。教师若能引领学生体验错误,反思错误,感悟新方法,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错误中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与欣赏,并顺着思路的合理成分激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作出修正,帮助其走向成功的道路。那么,“错误”也可以变成宝贵的教学资源。

3.抓住偶发事件,挖掘“偶发”课堂资源

课堂教学中出现偶发事件、意外情况也是经常性的、难免的,教师如果能慎重地、妥善地处理、因势利导,合理利用,趋利避害,那么,“意外”将成为点亮课堂的星光。

三、关心学生生活,挖掘校园“生活”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和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及校园学习、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

1.学生经历、经验,是最具“说服力”的资源

人的经历和经验对他的思维方式、态度及行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充满着与教学相关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学前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收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感悟。

例如,在《政治生活》“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探究过程中,可以把学生“选班长,制定规则”经历挖掘为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学生就会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一旦与其生活经历、体验相同或相似,就会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的“思维共振”,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认同感。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热情,激活学生沉睡的心智,使课堂焕发不朽的活力。

2.关注学生“差异”,强化“比较优势”,挖掘学生的“优势”资源

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会因差异而形成矛盾,但“差异”在比较中更能凸显“优势”,如果我们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善用学生“差异””去强化“优势”,会让学生意识到教师对他的欣赏和关注,激发学生自尊、获得自信,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这样的课堂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3.重视“榜样”,使榜样成为一种“激励”资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把“榜样”带进课堂,对学生的感知所起的刺激作用,会激励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参与、主动探索知识。教师要学会迎合和掌握学生的心态,寻找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榜样”,特别是有点“瑕疵”的榜样,让学生在认知上接受他、情感上理解他,从而产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叹服,进而内化成激励的力量。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充分挖掘校园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激活政治课堂,使之成为学生真正喜爱的课堂。

(作者单位 福建省德化八中)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 篇7

什么是校园文化?目前还没有一个人们普遍认同的定义可供参考。但不管怎么说, 校园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无非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并且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校园精神文化是核心, 物质文化是基础, 制度文化是保障。物质文化包括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美化绿化等;精神文化包括传统、校训、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制度文化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最具核心竞争力是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校园文化的隐性内涵是师生“共同遵守的特别约定”, 显性标志是师生为人处事以及学习生活的行为方式。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和精神, 激励师生不断反思、积极进取、不断超越。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校园文化具有规范性、情景性、互动性、趣味性、渗透性、传承性、灵活性等特点;具有文化熏陶、教育促进、价值导向、社会整合等功能。

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首先是促进师生员工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其次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最后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创建一种生机勃勃, 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 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校园文化的优良中差, 主要通过哪些要素表现出来?主要通过学校历史、形象标志、建筑、内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和行为、校训、校风、学风、活动仪式、师生关系、校园环境、美化绿化、办学思想、管理理念、学习工作态度、士气、生活方式等来表现。具体可以概括为九个方面的问题来区分:1.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目标是什么?———不空喊口号, 具有可行性;2.实现工作目标优先采用了哪些管理方式, 组织了哪些活动?———管而不死, 活动扎实有效;3.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制定了哪些规章制度和决定?———科学实用且人性化;4.学校成员对学校的认同程度如何?——总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协调一致;5.学校上下级关系, 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睦?———公平、公正、公开, 得以很好体现;6.学校管理中对人的关注程度如何?———以人为本, 以生为本;7.师生员工的进取心、革新精神如何?———具有奉献精神和创新能力;8.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是否体现了学校的特色?———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9.学校对外开放度, 即掌握外界环境变化并及时对这些变化作出反应的程度如何?———体现学习型校园的特点。

课堂教学

什么是课堂教学?这个概念人们并不陌生, 但如果说给它下个定义, 恐怕不一定都能说得清楚。综合各种说法, 概括一下就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 编成固定人数的班级集体, 然后再按各门学科国家规定的内容, 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最后是根据固定的时间和地点, 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 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 学生问答, 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新课标指出,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它的本质是由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实践过程。一节课, 如果老师只是讲得精彩, 我们不能说它就是好的课堂教学;只是学生回答得漂亮, 也不能说它就是好的课堂教学。最好的教学就是学生在课堂里进行了有效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中的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 而且要学习如何做人, 如何面对生活。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应具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传授过程的探究性、知识的系统性、学习过程的创新性、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学生间的合作性等特征。

新课标下的课程内容, 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教学中,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做到既要统筹兼顾, 又要有所侧重: (1) 兼顾继承与发展, 侧重于问题性、思想性、联系性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2) 兼顾问题与情境, 侧重于感受悬念、趣味、矛盾、顿悟和喜悦等教学情境的创设; (3) 兼顾三维目标, 侧重于过程、情感; (4) 兼顾接受与探究, 侧重于探索研究; (5) 兼顾师生互动, 侧重于学生参与; (6) 兼顾形式与本质, 侧重学科本质; (7) 兼顾内容与结构, 侧重逻辑结构。 (8) 兼顾练习与活动, 侧重多元活动; (9) 兼顾教情与学情, 侧重学法指导; (10) 兼顾知识与文化, 侧重于文化价值。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 要实现四个“突破”和“着眼”: (1) 突破教材的束缚, 着眼于学生的实际; (2) 突破灌输式的束缚, 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 突破所谓标准答案的束缚, 着眼于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 (4) 突破课堂教学高度计划性的束缚, 着眼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要使课堂教学具有实效性, 首先, 需要教师树立现代课堂教学理念,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应关注学生、关心学生、关爱学生, 尊重差异、尊重人格、尊重选择权利;其次, 教师需要有坚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 包括学科知识的精通, 学科技能的熟练, 课堂教学基本素质的养成与扎实性等, 在此基础上, 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和教学过程调控艺术。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校园文化与课堂教学两个似乎毫不相干的概念, 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课堂教学隶属于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个大概念, 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方面内容, 而课堂教学则主要是精神文化的内容, 虽然物质与制度的“文化”也要靠课堂教学来传播。

精神文化所包括的传统、校训、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内容, 集中体现在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创新精神、爱岗敬业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追求卓越精神等方面。而这些“精神”的获得, 对于学生而言, 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教师的这种“精神”也需要课堂教学来体现。师对生而言, 要“以生为本”。

包含课堂教学在内的校园文化体系, 是适应素质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墙壁文化、雕塑文化等各种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为学校落实素质教育、培养人才、大展教育宏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了这个空间, 学校也就能够成为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教育摇篮。

2. 虽然上下级, 地位却平等, 各有各的工作, 互不替代。课堂教学体系以课本为固定载体, 其功能在于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校园文化体系在于强化育人环境, 载体灵活多变, 其功能在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课堂教学是一种共性的教育活动, 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一种发展兴趣爱好, 发挥特长, 为学生施展才华, 发展个性提供特殊教育的活动舞台。通过这些活动来挖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 进而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 也可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 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

与课堂教学的直接教育不同, 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 无论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文化, 还是设施文化对学生的影响都是潜在的, 既不是生硬灌输, 也不是通过纪律来实施的, 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 这种潜在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就是一种暗示, 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是在较为自在、愉快、不自觉的状态下接受教育的。

和课堂教学的“有形教学”相比, 校园文化及其营造的教育氛围更像人们所说的“无形课堂”。无论是素质教育, 还是专业培养, “有形课堂”与“无形课堂”同等重要。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无形课堂”上, 校园文化的“主体”自觉接受了先进文化理念, 智慧自然会得到启迪, 学习也自然会得到促进。

3.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无论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还是塑造健全的人格, 都不是凭单一的教育手段能够完成的, 必须通过多种途径, 调动各种力量, 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才能达到目标。在校园里, 课堂教学无疑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涉及到方方面面, 在诸多因素中, 校园文化的影响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同课堂教学相比, 校园文化具有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 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 校园文化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以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沟通课内课外、衔接学科间的关系, 补充书本知识的欠缺, 有利于巩固学生的课堂知识, 最大限度地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推动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以校园文化浸润来提升学生素质, 一方面需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文化浸润应该是把课堂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结合起来, 并且校园文化建设更应引起重视。因为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关注课堂教学改革的多, 关注校园文化建设的少, 重课堂教学改革, 轻校园文化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

4. 课堂教学改革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课堂教学不改革, 不创新, 质量不提高, 校园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校训、校风、假山池沼、壁画雕塑、名言警句、考勤制度、会议制度、奖惩制度等一切物质的、制度的东西就成了空中楼阁。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力开展教学研究, 努力提高教学效益。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 开全课程, 开足课时;大力开展校本教研,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不仅涉及课堂教学的改革, 事实上还隐含着课堂教学的改革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整合。这种整合后的“大文化”是要依托课堂来沉淀于学生头脑之中的, 为此, 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又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要把教育、教学工作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瞻远瞩、努力探索、大胆实践。

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 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首先, 必须全面审视课堂教学的功能, 真正改变以往“学科中心论”的观念。认真研究课堂的功能;研究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辩证思维的水平;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探索精神。其次, 必须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的民主氛围, 和学生平等地进行对话和交流, 研究如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领会合作、互助、倾听、尊重等做人的道理, 激发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批判意识, 养成学生的自信、开朗、乐观、阳光的性格, 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最后, 必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启发式、讨论式或研究式等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课堂真正成为展现学生生命活力的场所。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是校园文化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共同探讨的课题。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从项目及内容上看, 一般包括文化长廊、文学沙龙、校园广播、文艺演出、书画展评、知识讲座、读书报告、科技制作、体育比赛、演讲朗诵比赛、作文竞赛和知识竞赛等。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的兴趣爱好广泛,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 渴望丰富的精神生活。假如学校学习的生活单调、枯燥, 教学只追求升学率, 其他一切都不顾, 那么, 各种错误的、庸俗低级的东西, 就会乘虚而入。为此, 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进行素质教育, 不仅要局限在课堂以外, 还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活动。不管是何种形式和途径的教育活动, 都要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 以科技、文娱、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 结合学校的传统与实际, 建设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以寒暑假、重大节日和各种纪念日为契机, 开展传统性教育活动, 如庆祝元旦活动、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五一书画比赛、教师节和迎国庆的诗歌朗诵比赛、消防日消防演练活动、法制宣传日宣传讲座活动等;结合学校实际, 开展经常性的学校传统活动, 如每年校田径运动会、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科技节、艺术节、手抄报比赛、乒乓球赛、秋季登山比赛、百科知识竞赛等;与校外共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区公益劳动, 如举办禁毒夏令营、红领巾基地、科技夏令营、“八一”慰问、街头宣传咨询、交通安全活动、慰问孤寡老人、名人报告、社区演出活动等。此外,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优势,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 如学生文学社、科技制作小组、书法班、美术班、篆刻组、摄影组、集邮组、舞蹈组、篮球队等, 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还可以利用周末组织专题讲座、辩论会、音乐欣赏等活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 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又净化了校园的精神环境, 既增长了学生的才干, 发展了个性, 又使学生接受了教育,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让校园文化走进数学课堂 篇8

一、充分挖掘总理精神, 让德育教育进入数学课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 努力为人民服务, 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东源小学是周恩来同志亲笔题词“中华民族新希望”之学校, 被县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一极其宝贵的德育教育资源, 是其他学校不能比拟的.为了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我在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 在课前, 先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调查纪念厅、总理题词纪念碑等相关资料进行交流.

在运用生活实例, 让学生认识了“年、月、日”后, 安排了一道拓展练习:周总理 () 年 () 月为我们学校题词“中华民族新希望”, 这一年是 () (闰年或平年) , 这个月是 () (大月或小月) .

为了深切怀念总理, 丽水地委、青田县委拨款在 () 年 () 月兴建周恩来同志题词纪念碑, 这一年是 () (闰年或平年) , 这个月是 () (大月或小月) .从总理为学校题词至今, 请你推算出:经历 () 个闰年, () 个平年.

最后课堂总结时, 将德育教育推想高潮:周总理为我们学校题词“中华民族新希望”, 蕴含何意?我们无数的先辈, 在总理精神的鼓舞下, 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得到接力棒的我们, 应该怎样报答总理的殷切教导?

二、收集校园资料,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为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地收集一些发生在校园内生动的教学情境,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 把校园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校园文化, 为数学课堂引来源头活水.

三、运用学校活动, 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许多的教育理论中强调: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学生们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 才有可能把所学的知识学好, 而利用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途径.

如:我在设计一节实践活动课时, 发挥小组的合作.活动方案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将要到了, 学校学生很多, 而活动场所有限.为了让每一名同学体会到活动的快乐, 全校按年段安排时间, 每名学生有40分钟的游玩时间 (活动项目及游玩每项需要的时间见表格) .请同学们设计一个最佳的游玩方案, 并向其他同学介绍. (选择的, 打上一个“√”;选择两次的, 打两个, 依次类推.)

同学们经过讨论很快设计好了方案.我把他们设计好的方案一一进行投影, 让同学们“比一比, 哪个小组的设计方案最佳?为什么?”有的小组把所有的项目都玩过了, 还用剩余的时间把有的项目再玩一次, 合计正好是40分钟.但有的小组也玩了40分钟, 可设计的水平不高.针对此事, 我引导学生进行大讨论.“玩是我们学生的天性, 人人爱玩, 但你能玩出高水平吗?说明什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四、用数学的眼睛看校园文化, 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

厉以宁教授曾经讲道:“学生入学时的成绩都相差很少, 但毕业之后或若干年以后相差很远,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如果这名学生在校期间养成了良好的洞察力和对科学的直觉, 他就可以寻找好的方向, 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 他今后就有后劲;如果学生没有培养出洞察力和直觉, 他对科学没有感觉, 只能老师教他什么他学什么, 这样的学生今后就没有多少后劲.”培养学生敏锐的科学洞察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何从体育课堂入手创建和谐校园 篇9

学校环境是指在特定的校园里围绕在学生周围有助于其学习、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素质形成的时空、条件及各种因素的总和。一般来说,学校环境主要包括制度形态的学校环境因素、物质形态的学校环境因素、精神形态的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一种“无声之教”的作用,它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质、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良好的学校环境有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而不良的学校环境则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并降低其效果[1]。

如何创设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的机制,环境是一个紧迫的社会命题。法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拉斐尔变成画家。美国创造学家史密斯主张,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中,“教育者的第一个作用就是设定开发创造性的条件,创造性所需要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知识环境”。反思我们的现实教育改革,我们认为,从实践操作的角度,着手创设、营造鼓动创造性的和谐教育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2]。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之一,所以,体育教学有义务与其他学科一样承担创造和谐校园的重任,体育教学对和谐校园环境的创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 体育课堂与和谐校园的关系

2.1 体育课堂对和谐校园的意义

2.1.1 教育内容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则可以决定校园和谐环境的建设。创造性的培养或者创新教育并不排斥知识教育,更不否定知识的价值,问题的关键在于获取的是什么知识,以及如何获得知识。这些知识的取得不仅对学生本身素质有提高,更对学生所处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体育学科是在室外进行,也是学校的门面,在体育课堂上不仅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也应该传授人文知识,提高他们的文明交往,活动时本着友谊第一的原则,体现出整体向上,生龙活虎的体育氛围,所以体育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体育技术技能,还要包括体育道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隐形内容,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内涵素养,这样有利于校园环境建设埋下根基。

2.1.2 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决定和谐校园环境的成败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讲,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统一性和一致性,喜欢用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程式。而要培养以自主、多样、探究为特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则必须对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进行调整,辅之以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课堂教学方法更是灵活多变,随时都有不可预料的变故,如,天所变化,器材变化,场地变化等,可能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化等,如果方法得当,可以很好的解决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可能会化险为夷,也可能让一个本来成为教学事故的教学变成为无险,在最大限度上解决了因此而带来的麻烦,为维护教学秩序提供保障,同时可以为整个校园环境保持在稳定状态。

2.2 和谐校园对体育课堂的意义

学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基地,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最重要的机构,自然也应在创新环境条件设定上作出科学的分析、恰当的布置、有机的结合,以此成为高效率的创新性人才的“孵化器”。学校环境设定包括这样五个环节。

2.2.1 物质环境体育课堂的前提

一般包括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是实施创新教育,实现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通过在这些校园物质载体上进行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创新教育的氛围,客观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课堂与其他学科不同,除了需要其他学科相同的教学硬件设施以外,还要需要特殊的课外设施,包括体育活动场地、场馆、体育器材、服装等等,这些是保证体育课正常进行的物质保障。如果这些硬件齐备,将有助于体育课堂教学。

2.2.2 思想环境是体育课堂的隐性动力

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学生“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民主、自由、平等、和谐、尊重,要求管理民主、师生平等、学术自由、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自由精神”。无论是体育课课堂与体育课外活动都需要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才可以轻松地参与活动,在友好、信任的环境中交往,有助于形成一个固定的活动小团体,在活动中也有助于相互帮助,不仅仅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学生的交往能力,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2.2.3 管理环境是体育课堂的保障

传统的管理方法的特色在于“管”,把学校办成了“军营”,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服从的个性,创新教育则要求解放学生个性,实行开放式的管理,形成宽松和谐的氛围以利于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实行儿童创造力“六大解放”的主张。其中第四是解放儿童的空间,即不要将儿童局限在课堂中,而要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设施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让儿童在自由的空间里掌握知识。大学生更是需要自主、独立、创新,充分发挥其特长,其个性特点更应该得到发挥。体育课堂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是身体参与活动,其场所都是在室外,在对学生管理也与文化课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体育是一个学校的门面,到一个学校看其管理好坏,从体育课上就能看出,如果体育课死气沉沉或者管理混乱都不利于和谐校园环境的创设。体育课堂应该是活泼的、有序的、有创新性的,能给校园增添生机的。如,上课时学生积极参与、夏天活动时男生无光上身现象,在活动中体现和谐而无骂人吵架现象等等。

2.2.4 学校环境对体育教师的影响

体育教师是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与竞赛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如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课堂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及习惯的形成。而长期以来,在“重文轻武”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师的社会劳动与社会声望不匹配,领导不重视和其他学科教师鄙视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学校环境对体育教师的影响非常大,好的环境可以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对体育教育工作充满激情,但如果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则体育教师没有了进取心,得过且过,体育教学也就名存实亡。

3 从体育课堂入手创设和谐校园环境的途径

3.1 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师生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老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条件下,学生可以解放自己的思想,大胆地思考,勇于创新,老师则鼓励他们不要被老师所束缚。在学习上,生活上都有自己的主体意识,真正让他们去尝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2 体育教师从自我做起,以身为范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所以学校中作为引领学生成长的老师起着主导作用。首先要有一个创造型校长,这是形成和谐校园的关键因素,任何一所学校,是否有良好的教育环境,校长是关键,只有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行为的校长,才能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和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其次,要有一个团结进取,乐于奉献的体育教师团队。老师要有创造性地使体育教学保持先进性,掌握最新体育教学动态,有更科学的教学方法,善于发现教学中的教学规律,不断创新;还要富于爱心,能及时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和情感;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能接受新事物、新思想;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认真备课、上课,对体育课堂认真负责,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起到以身为范的作用。在老师的带领下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团体,共同在这个环境中进步。

3.3 加强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

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的合理程度,也是影响创设和谐校园环境的重要物质条件之一[3]。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总是要借助于知识经过“物化”获得一定的物质形态进行的。知识的“物化”形态的获得,受到教学资源状况的制约,在教学资源丰富的条件下,可以把知识“物化”为多种形态,满足学习活动的多种需要,在教学资源贫乏的条件下,只能把知识“物化”为单一的形态,学习活动的多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要实现这种对教学活动的调节控制,需要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基础条件,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从教学内容的处理到教学方法的选用都会受到限制,以教学的调节控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难于实现。比如说,农村学样教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就较差,这就是因为缺少必要的物质条件。体育教学需要一定的体育器材,如果没有体育器材的体育课,是缺失的体育课,学生不能体验运动器材带给他们的另一种感受。但是农村学校却蕴含着很大的潜力,体育器材获得也非常廉价,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体育器材以满足体育教学需要。

所以体育教学中学校环境中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理念要遵循以下二点:第一,兼顾学校美化和体育教学的需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间学校的建设要考虑体育器材、场地的规划,不有利于教学又不破坏学校的整体环境的美观,真正起到既美化学校又有利于体育教学的作用。充分利用有限的校园,在角落、空闲的地方安排锻炼设施为好。第二,符合教学实践的需要开发出来的用于教学的体育教学场地应分为不同项目活动板块,每个板块有不同的功能,有利于在教学时我班级不相互干扰,有利于体育器材的取舍、搬运、布置。有效利用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体育的隐性课程,在体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隐性课程是校园文化中的一部分,如果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则对创设和谐校园环境有着很大的潜力。例如,体育场馆的布置,场地人性化的建设,体育器材的有效利用,体育广播新闻的传递,体育标语、画像的张贴等等都对学校体育文化有促进作用,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可以增强锻炼意识,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去。

3.4 创造一个有凝聚力的体育教学课堂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更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所以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合作教育非常重要,同样,体育课堂是创造有凝聚力、合作能力的最佳场所,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与同伴的合作,与对方的竞争,在频繁的交往中培养这些精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些项目是需要集体的合作,如篮球、足球、拔河等项目需要同伴默契的配合,通过与兄弟班级的比赛或者与兄弟学校之间的比赛,都能形合力。在凝聚力强的班级里,有利于形成积极活跃,协调融洽,轻松愉快的风气,有利于形成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和挖掘。每个班级有强有力的凝聚力,整个年级、整个学校都会充满合作的空气。

3.5 把体育课堂推向家庭、社会家庭和社会要随时关注中学生的成长和心理健康状况,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注意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兴趣和习惯[4]。要想让学校体育活动得到家庭与社会的支持与关注,就要从体育课堂入手,注重体育锻炼。具体做法可以,对外开设体育公开课,与当地教委取得联系,邀请其他学校的老师听课,还可邀请学生家长前来观摩,让他们知道孩子的身体是与体育活动紧密想联系的。以体育课堂为龙头,积极宣传学生体育,吸引社会各阶层对学校的关注。另外还要经常走出去,参加各种比赛,也可以承办体育比赛,体育展示等,让学校之间加强体育交流,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从而构建有声誉、有影响的校园环境。

3.6 加强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鉴于教育内容的跨学科特点,以及学校教师按学科分组的现实,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教育是实施和谐教育环境的一条重要途径[5]。许多教师自发地在自己所教的学科中挖掘教育的内容,寻找渗透教育环境的机会,这是好现象。但各科教师“各自为政”的做法明显,存在分散、不成体系、交叉重复、传递视角单一等弊端,因此环境教育的实施单靠教师在本学科范围内的探索和实践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不能形成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所以,要想使教育环境的综合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在实践中真正得到体现,相关教师的跨学科合作必须加强。目前,有些学校和教师在此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实践尝试。例如,有的职业技术学院把海事专业的体育课教学同他们的专业特点联系起来,进行特殊的训练,还常带上英语教师进行专业术语的熏陶。还有的大多数中学校不是按学科划分办公室,而是按年级划分,或者把几个学科的老师聚集在同一办公室,把音乐、体育、美术称为艺体组,真正实现了艺体不分家的良好教学环境。在工作中相互取长补短,如美术老师可以为音乐老师设计精美的教具,音乐则可以为体育教师的舞蹈、武术操配乐等合作。

4 结论

校园要和谐,也要靠发展。学校领导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重视体育教育工作,努力改革和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应当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对待,防止和杜绝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彻底消除“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体育老师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与其他学科一样努力,彻底改变体育课堂,让体育课成为学校生存不可少的重要一部分,让体育课堂为创设和谐的校园环境而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王秋香.学校环境与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7,(6):202.

[2]公续亮.创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和谐学校环境[J].理论学习,2007,(8):33.

[3]肖海鸥.构建创造型学校环境,培养创新能力[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1):28.

[4]曹淑忠,等.体育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体育教学,2005,(6).

校园是生物教学的大课堂 篇10

一、以教材为本, 讲授校园生物知识

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其中有许多知识与校园生物有关。为此, 备课时我挖掘教材中潜在的绿化校园因素, 找准教材与校园生物的渗透点。这样, 学生不仅能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知识, 也知道一些生物的理论, 激发了学生对校园绿化的参与意识。如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时, 讲述植物压条、扦插、嫁接等原理, 并把课堂设在校园, 让学生亲自实践。在学习《植物的开花和结果》时, 通过观察校园中的扶桑花让学生了解花的结构, 使课本上的知识直观化。介绍课本中植物的多样性时, 可让学生辨认或考察学校中的很多树种并适时适量渗透我国古人以树喻人, 以树喻情的故事, 使学生知道植树造林, 绿化江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以校园为教室、教材和教具, 组织生物课堂教学

生物学科的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而发现的。有些实验是不完全能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完成的, 如植物的种植、扦插、果树的嫁接等都需要在室外进行, 而校园则是最为理想的基地选择。例如, 在《含氮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实验中, 我们的课堂就设在校园, 学生设计出实验组和对照组, 按照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实验, 而且利用课余的时间对实验进行观察、记录, 最后得出结论:含氮的无机盐使植物长得粗壮, 颜色鲜绿。通过这次实验使学生认识到, 植物生长不仅需要含氮的无机盐, 还需要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并对它们的作用加深了解, 从而进一步了解合理施肥的原理、目的。通过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也培养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技能、技巧。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 我也把课堂搬到校园, 利用校园里的盆花作教材和教具, 让学生动手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理解抽象的生物理论。在学习《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时, 我组织学生在校园中观察各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点, 通过观察, 使学生理解自然界的生物以不同的方式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适应。在学习《生态系统》时, 让学生观察、研究校园里的一片草地、一个花圃, 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 加深学生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了解有关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生物和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等。

三、创造生物教学大课堂, 加强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生物技能的培养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 中学生物教材中的实践对学生有很强的诱惑力, 教学中我们除千方百计地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实践内容外, 还利用课余时间以班为单位, 进行校园绿化的实践,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如花木栽培。我们特别注意“见缝插绿”, 充分利用学校内和校门周围的空地, 把空地整理变成植物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亲自动手进行移栽、浇水、施肥, 进行定期观察并记载, 这样可以历经一次植物栽培的过程, 同时也学会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 不仅使学生提高了科学素质, 还培养了爱劳动、爱自然、爱校园一草一木的美好情操。

在学习《绿化, 我们共同的行动》这一节时, 我告诉学生, 学校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 美丽的校园需要有良好的绿化, 这样, 当我们漫步校园时, 就会深切地感受到绿色的生机以及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然后组织学生根据校内自然地理条件、建筑物的分布、用途等进行树种搭配并配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校园绿化设计, 学生根据要求纷纷参与活动, 有的翻书查报, 有的上网查找, 提出了很多方案。有的学生从思想教育出发提出校园绿化要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生机勃勃、和谐美好的意境, 这样才能发挥校园绿化的教育作用, 例如, 种植一些我国的珍稀植物, 如水杉、银杏、金钱树、香椿、喜树等;有的从观赏游憩着眼提出校园绿化要注意大门和教室周围的绿化, 学校大门是要重点绿化和美化的地方, 绿化和美化得好, 就可以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教室周围的布置一定要保证教室内有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给人以明快舒适的感觉。道路两旁应种植行道树和不同花期的花卉, 使校园处处绿树成阴、鲜花盛开, 例如香樟、国槐、梧桐、垂柳、龙柏、桂花、海桐、紫荆、木槿、麻叶绣球等;有的从净化环境着想提出选用抗污力强的树种, 如夹竹桃、龙柏、无花果等, 有的学生提出公共厕所周围应种些黄槐, 可以吸收一些异味;还有的从经济价值着手, 选用桃、橘子、荔枝、龙眼等树种。通过规划、设计, 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为校园绿色工程建设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四、设牌挂签, 普及绿化知识

根据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知识”的要求, 我们对校园的主要植物设牌挂签, 以便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和类群, 促使他们更好地参与校园绿化建设。例如, 桃树:蔷薇科, 桃花寓意大展宏图。三角梅:紫茉莉科, 三角梅代表热情、坚忍不拔、顽强奋斗的精神。紫荆花:别名洋紫荆, 红花羊蹄甲, 豆科, 人们用紫荆花来比拟亲情, 它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洒金榕:别名变叶木, 大戟科, 洒金榕是自然界中颜色和形状变化最多的观叶树种。这样, 对校园植物挂牌设签, 展示它们的名称、科属及特征, 对学生认识植物, 理解教材内容, 激发他们参与校园绿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以校园为生物课堂,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为人处世、心理情感培养等方面得到发展

在学习《植物的无性生殖》时, 利用校园里的植物资源, 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嫁接的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学会了合作、竞争与交流, 同时还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感性认识, 提高理解和思维能力。

在校园绿化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注意把知识引入到活动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兴趣, 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活动过程中, 让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情感, 获得美的享受而提高审美能力。在实作中, 教育学生爱护劳动工具, 勤俭节约, 珍惜劳动成果, 渗透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作中体验生活, 培养坚强的意志, 树立艰苦奋斗、劳动光荣的思想观念, 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和其中的学问。

把低效、无效、负效课堂赶出校园 篇11

一、具体表现

(一)教学目标不明或目标不具有实际意义,授课重点不突出,难点无法突破。

(二)知识点处理孤立化,新旧知识联系断层化,知识网络形成散乱化,知识规律总结表面化。

(三)以讲代练,以练代讲现象严重。

(四)课堂沉闷无生机,满堂灌,无启发诱导,教师上课无激情。

二、成因

为了查找无效、低效、负效课堂存在的原因,我们开展座谈近500人次,查阅教案、导学案材料300份,又进行了问卷调查,总结出以下原因:

(一)学校领导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够。有的学校领导很少走进教室听课,对学情、教情只听汇报,结果盲目乐观。有的学校领导把自己定位在一个单位的行政领导,只管外部事务,不管内部事务;内部事务只管后勤,不管教学。更有甚者,只是把学校当做自己临时休息的场所,在学校的时间还没有在外面多。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学校领导对课堂有效性的重视不够,就容易导致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强。

(二)学校职能部门之间、教研组与年级组之间关系不顺,教研组的作用没有积极发挥。学校工作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各职能部门都应该围绕这一中心,但有的学校把教学工作当成年级组老师的事,或者当成教导处的事,其他人则高枕无忧。各部门并不是通力合作,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教学,这样大大挫伤了教学人员的积极性。

(三)教师基本素质不高,教师责任意识、目标意识不强。有的教师不善于学习,课堂上遇到问题就绕着走,讲课肤浅;考前对学生的考试技巧教育不够。有的老师上课没有自己的个性,讲课照搬教材,或者按照教学参考书来照本宣科,或者盲目借鉴名家的光盘,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有个别教师利己思想严重,上班时间没有好好把分内事干好,而是思索如何外出补课、挣钱,把金钱放在第一位,这样让别的教师形成心理反差,也无法安心于本职工作。有的教师没有把教育当做一项事业来看,而是当成了一项职业,上班来人,下班走人,全然不顾学生学得怎么样。

(四)备课流于形式,落实不力,检查不到位。有的学校缺少教学管理制度,备课时老教师不引领,学科组不合力,没法形成学术争鸣氛围,结果人人故步自封。集体备课只安排进度,不研究重点怎样解决,难点怎样突破,更别提设计教学方法与技巧了。有的学校学术氛围不浓,治学不严谨,教师随意上网听歌,备课不专心。课堂效果没检查、没评价,无效、低效、负效课堂就形成了。

三、整改措施

(一)各学校领导要真正沉下心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全新的梳理,分清主次。校领导要专门留出思考教学、研究教学的时间,带头深入教学一线作调查,要思考自己的管理是否科学、当前学校存在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哪些、怎样真正调动师生的积极性,还要思考备讲批辅等环节是否有漏洞、各环节检查是否到位、检查结果是否定时公布……各学校要铁腕抓备课,推门去听课。领导以听课督上课,老教师以听课促提高,新教师以听课促成长。

(二)大力推行新理念,积极开发教学资源。现代课程论主张教师不能只是被动执行新课程,而应积极开发课程、建构课程。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过去“教教材”的思想,树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打通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实现文本、学生、知识的交叉生成、交叉互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前的课程体系要求教材已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应了解许多的社会知识,还要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寻找适合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并对教材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导学,从而拓宽和活用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波浪式推进教学,有波峰也有浪谷,这样的课堂教学留出了充分的空白,让学生去认识、联想、体会,沉入意境。节奏调控使课堂教学时间优化了,学生思维密度匀称了,参加时间增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因而课堂效果也落实了。

(三)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推行集体备课。在个人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同级段、同学科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把握每一节课的重难点,明确教学目标,探讨课堂结构的设置、环节的安排,如何灵活使用教材、激活课堂教学等。备课要发挥老教师的引领作用,要让教研组长参与进去,把握好备课的深度,不能浮光掠影,而且学校要安排人员进行检查,真正把备课落到实处。同时要做到时间必须有保证,人员必须齐,安排必须到位,要点必须解决。

葫芦丝进校园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篇12

葫芦丝引进学校、引入课堂两年多来, 我校在实践过程和课堂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究。为此, 笔者谈谈我校葫芦丝进学校进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营造氛围,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动机产生的重要内因”。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求学的欲望。因此, 我校邀请葫芦丝专业教师来校现场演奏, 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利用课余时间播放葫芦丝经典名曲, 让学生感受葫芦丝吹奏的乐曲美;在校园文化宣传橱窗中开辟专栏, 介绍葫芦丝的来源、发展、构造、发音原理和演奏特色, 让学生感知葫芦丝的音响特征;音乐课上, 播放“非常之棒葫芦丝”视频, 让学生感受葫芦丝音乐风情;上辅导课时, 老师示范演奏学生熟悉的曲子, 让学生投入到乐曲当中。学生从优美的葫芦丝乐声中得到感染, 激发了学生学习葫芦丝的学习热情和强烈兴趣。

二、开设校本课程, 实施普及推广

2012年, 我们只有一个五、六十人的葫芦丝兴趣小组。2013年, 我们在全校推广葫芦丝艺术, 并作为校本课程开发, 鼓励学生人人参与, 引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学, 相互合作,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坚持面向全体, 兼顾个体差异, 分层分类辅导, 力求学生人人都有所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 “一帮一”、“少带多”, 互学互促, 共同提高, 共同发展。

三、开展艺术活动, 搭建展示平台

成功的表现是支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为孩子搭建展示舞台, 让水平高的同学登台表演, 展示自己的特长, 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 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 心里更加喜欢葫芦丝。因此, 我校每学期举行“快乐生活、葫芦丝相伴”艺术展演, 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舞台;通过葫芦丝演奏比赛, 引领学生边学边练, 以练促赛, 以赛促练。通过竞赛, 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能力。

四、成立葫芦丝兴趣小组, 培养学生特长

结合“2+2”活动, 各班成立葫芦丝兴趣小组, 学校成立葫芦丝艺术演奏队, 有计划地开展训练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五、开展评优活动

人人争当明星。每个班每月评选葫芦丝小明星。学校每学期评选“十佳葫芦丝吹奏手”, 在学校举办的的艺术节活动中, 都有一场“十佳葫芦丝吹奏手”专场表演。评优活动大大推动了学生学习葫芦丝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了学生葫芦丝的吹奏水平。

六、将葫芦丝艺术教育与社会相结合

学校无论承办各级各类的什么内容的活动, 我们都要努力为孩子搭建一个小小的展示舞台, 让学生露上一手, 向兄弟学校展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同时, 带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 向社会汇报葫芦丝艺术教育成果, 参加乡 (镇) 、县组织的文艺活动, 把葫芦丝艺术教育推向社会。

七、编写葫芦丝校本教材

葫芦丝教学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为了能更好地进行葫芦丝教育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葫芦丝教学正规化、系统化、科学化, 我校组织相关教师, 结合他们自己学习葫芦丝的感受和教学葫芦丝的经验, 阅读关于葫芦丝演奏及教学的书籍, 结合我校实际, 制定了葫芦丝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分年级教学目标, 编写了《快乐葫芦丝》校本教材, 免费发放给学生学习。教材由易到难, 从葫芦丝基本演奏法, 葫芦丝的选购、保养及维护, 葫芦丝基本发音练习, 常用基本技巧入门及练习, 练习曲及乐曲, 葫芦丝名曲欣赏到葫芦丝演奏的艺术体现, 语言力求简洁、易懂, 使学生有信心学会、学好葫芦丝。有了教材, 老师们教学起来会更有方向性和指导性。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校全体教师将继续不断努力和探索, 积累教学经验, 把我校的这一艺术特色办好,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掌握掌握葫芦丝的吹奏技能和技巧, 让家长满意。通过乐曲欣赏和参与表演, 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 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达到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的目的。愿葫芦丝能带给孩子们一份开心、一份自豪、一份自信、一份荣耀。愿葫芦丝音乐能在我们学校每位师生心底流淌, 让美妙的天籁之音飘向远方。

摘要:“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 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精神, 结合我校实际, 我校将葫芦丝引进学校, 引入课堂, 营造了全校师生学葫芦丝、吹葫芦丝的文化氛围, 将创建民族特色文化校园与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挖掘, 特长得到了发挥。

上一篇:示范研究下一篇:农产品进出口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