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影响

2024-10-31

网络影响(精选12篇)

网络影响 篇1

信息技术教育的飞快发展,使得计算机网络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计算机网络也像其他事物一样,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这不仅对学校的传统德育工作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而且对尚不具备判断力和自制力的青少年在身心的健康发育和成长方面,可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弱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中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在各种信息观点自由表达的网络上,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实用主义等西方价值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追求奢侈等腐朽生活方式以及注重感官刺激的庸俗情趣,乘信息大潮汹涌而来。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还没有成熟,还没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大量地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和西方文化,并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产生动摇,进而动摇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同时,因特网上信息传播的隐蔽性,使部分学生在网络上容易放松对自己言行的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例如:语言亲昵、挑逗、煽情、粗俗、辱骂等,使得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2.影响现实人际交往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思想异常活跃,他们渴望获得与成年人同等的交流自由。由于网络具有间接、虚拟、平等、自由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中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己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痛苦。中学生的性格尚未定形,长期迷恋网上交友,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他们与真实世界的交往能力,严重的还能导致心理疾病,患上“自闭症”。

3.迷恋上网严重影响学业

部分中学生自控能力差,也不善于取舍。一上网就下不来,将大量时间用在网络游戏上,痴迷于“聊天室”、沉迷于“网恋”而不能自拔,做了网络的俘虏。长期下来,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4.影响身心健康

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期,若长时间与计算机相处,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脊椎也易变形,还可导致神经衰弱,情绪不稳,严重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同时,由于网迷对上网有很强的依赖性,时时刻刻脑子里想的都是网上的虚拟世界,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世界间的角色转换,形成心理错位和行动失调。不仅如此,长期与网络打交道,又阻滞了认知———逻辑的良性发展,导致认知惰怠,思维迟钝,自我评价降低。

二、防范措施

1.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

面对网络上良莠参差的信息流,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监控机制。可以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控制信息源头,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及早研制出能“过滤”有害信息,为青少年学生输送科学、正确、健康信息的软件。同时,学校和家长联合起来,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上网把好关,成为学生网络生活的导航者、心灵的守望者。

2.加强网络道德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精彩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网页,通过校园网和网络德育课,向学生介绍和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网络安全管理条例》等,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查找,了解一些相关的法律知识和制度措施,在头脑中建立起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意识,认识到浏览网页上的色情、暴力信息对未成年人的危害,知道哪些行为会触犯法律、违反法律,自觉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自觉遵纪守法。加强对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免疫力。

3.加大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力度

首先,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品格。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写字、运算等基本功的操练,不能用计算机和网络来代替写字和运算。再次,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前只点击鼠标就能驰骋在因特网中,手脚活动减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最后,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先预习,运用计算机制作有关课程学习的课件,好的予以采纳,及时鼓励表扬,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而且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还减少了学生浏览其他网页的时间。

4.通过网络进行心理咨询,开展健康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但羞于启口。教师和家长对于某些敏感的问题,不便在公开场合宣讲或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建立健康教育的专题网站,设置心理学知识介绍、青春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心理测试或心理学专业教师在线指导等栏目,使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或家长交流、谈心,通过网络来获得帮助与指导。由于网络交流具有隐蔽性,学生可以匿名,因此他们就少了几分顾忌、多了几分坦诚,可以大胆地向教师或家长说出自己的隐私和心理疾病,以获得最大的帮助,保证身心的健康成长。

总之,网络对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

网络影响 篇2

思礼一中

刘艳峰

网络的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这将根本改变体现人的本质特征的信息生产、传播、继承方式,必然带动社会整体的变迁,由此引发的社会变动将是根本性的。由于建立在计算机网络之上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显著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深刻影响,在我们充分利用它提供的历史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直面急剧上升的网络犯罪和道德失范问题,积极思考对策抵御其负面效应。所以,中学德育必须要面对由网络延伸所导致的青少年在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以及在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上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变化。

最近,中央电视台《社会经纬》播报了一期关于17岁少年黑客利用自己高超的电脑网络知识设计了一个黑客网站,使登陆这个网站的上万台计算机陷入瘫痪,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而面对警察的询问,它竟然轻松的说,“我只不过是在网络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证明一下自己的价值,这难道也犯法吗?况且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能造成多大损失呢?”看完这个节目,然后联想近来在株洲发生的几起网络违法犯罪案件,觉得网络违法犯罪与我们的中学生已经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一个值得我们中学德育工作者警觉的信号。

一、网络给学校德育带工作来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信息具有及时性、虚拟性、交互性、共享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对用户来讲,使用时又具有匿名性;再加上青少年心理具有不成熟、不愿承担责任、又好新鲜、追求刺激、自由时髦的特征。所以上网成为青少年学生最为时尚、最合口味的学习娱乐休闲方式。一些学者在青少年网民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承认自己“曾经”浏览过色情网站的占34.6%,承认“经常”去看有4.9%。其中很多青少年因此而荒废学业,成为“电子海洛因”的吸食者,对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损害。而在对接受调查的人的统计中,90%以上的青少年都是因为缺少外界的有力约束力,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而频繁的去访问色情站点„„武汉市公安部门调查显示,进入网吧的以大中小学生为主,约占70%,大专院校周边可达90%,热衷聊天室的占76%,选择玩游戏的占35%,只有不到20%的学生上网是搜索信息或下载软件。因此,我们在分享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道德法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对中学德育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的虚拟性、开放性等特征给中学生带来了自由宣泄的广泛空间,因而容易带来学生人格分裂、道德失范等问题。

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说,上网已不只是一种时尚,而是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带来巨大社会效能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出严峻挑战。良莠并存的信息对于自制力不高,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初步形成的中学生而言,其影响尤为显著。同时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等特征,言行不直接受道德和纪律法制的约束,很多人容易形成自由放荡、言不符实、崇尚虚无的品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无视已经在青少年身上发生的一系列网络社会问题,更不能容忍由于网络社会问题日渐引发青少年道德失范问题。

网络言行随意放纵。调查发现,有18.8%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有61.8%的学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论坛中曾遇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对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动机的调查显示,6.6%的学生出于“好玩、表现个性”,21.3%的学生是因为“不痛快的时候发泄一下”,22.3%的学生是“别人对我用时我才用”,5.2%的学生是“大家都用我也用”。此外,有6.3%的学生偷看过别人的电子邮件,6.9%的学生私自用过别人的帐号上网。

网络价值观念模糊。在调查“你认为在网上最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道德品质”时,有66.1%的学生没有选择“诚实守信”,有55.1%的学生认为在网上聊天“可以欺骗对方,但只能以保护自己的隐私为限,而不能伤害别人”

甚至有13.2%的学生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互相欺骗是很正常的”。对于不文明语言,有22.4%的学生认为“网上可以使用,但是现实中不可以使用”,有10.6%的学生认为“网上和现实中都可以使用”。有35.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是不道德的行为,有16.1%的学生不认为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是不道德的。

人格冲突突出。调查显示,45.6%的中学生希望自己在网上成为“和现实中不一样的人”,其理由从高到低分别是“放松自己,新鲜、自由、轻松、刺激,有意思、不受限制”、“表现自己另一面,改变自己,完善自己”、“网络是虚拟的,神秘的,不信任、怕受骗、保护自己”、“尝试新的感受”、“体验不同于现实的生活,寻求另一种感觉”、“逃避现实,对现实不满”、“无聊”等等。

相当一部分生活在网络中的青少年存在双重人格的倾向。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当前青少年学生还没有完全协调好网上与网下的关系,他们对自己在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道德要求不一样,实行的是双重道德标准。因为网上的道德失范会影响现实人格的健康发展,今天的失范最终会铸成他们终身发展的遗憾。

2、网络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共享性对传统德育工作内容、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挑战。

在网络世界中,人的社会角色和道德责任都与在物理空间有很大不同,人将摆脱诸如校园角色、现实直观角色等物理实在中制约人们的道德环境,而在超地域的范围内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这意味着,在传统社会中形成的道德及其运行机制在信息社会中并不完全适用。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我们不能为了维护传统道德而拒斥网络世界闯入我们的生活,但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世界的道德无序状态,或消极等待其自发的道德机制的形成,因为它将由于网络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密切联系而导致现实道德失范。如何在网络世界中引入传统道德的优秀成果和富有成效的运行机制?如何在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明的促进的同时抵御其消极作用?如何协调既有道德与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使之整体发展为信息社会更高水平的道德?这些均是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建设面临的重大挑战。

当今网络的优势赢得了人们的青睐和追逐,也自然伴随着产生了内容的多元性。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匿名传输是网上信息传输的一大特色。这不仅使别有用心者在摆脱了道德约束的状态下获得了同样便捷制造流言与谣言的可能,增添了法律约束的难度,而且极易使痴心迷恋者受到蛊惑和诱导,跌入各种美丽的陷阱。在网络社会之外,人们对于黑客和窃贼也采用了不同的伦理标准:公开讨论和研究黑客的攻击方法能够被社会所接受,而对偷窃技术的公开讨论研究则不为社会伦理和法律所接受。事实上,BBS站点上众多黑客讨论区和各种黑客攻击方法的出版物的公开存在便鲜明地表达了社会对黑客更多的宽容。尽管有人认为这些讨论区可以增强防范黑客的意识和技术,但如果有人以增强防盗意识为名而公开讨论和出版印刷各种偷窃技术,无疑会招致各方的责难。此外,当某人被偷窃了,无疑会赢得很多的同情,而当某公司的服务器被黑客攻破,社会的同情心却很少放在受害者身上,反而对黑客的技术报以敬佩。现实社会中的学校德育工作与网络虚拟社会存在着巨大的冲突。显然,在此背景下,德育教育的主导性理念受到多元信息流强烈的冲击、挤压与挑战。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又空前增强,多样化的社会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形式和社会生活方式,必然会带来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情感评价。这些同样会在网络信息中以各种面目出现。因此,德育以什么样的对策来保证自身理念转输的主导性地位,就成为摆在眼前的挑战之二。

3、是网络成员沟通的交互性对现有教育方法的单向性的挑战。

在开放式系统中网络成员之间沟通的交互性。聊天室内,你可以毫不负责地说三道四,指点江山。每个上网者既可以接受信息,又能制造信息,既相互沟通,又相互感染;而构成公众广泛参与、积极投入的暗含前提,就是在网络交互性中沟通双方的主体资格平等。由此导致个体的心声可以纵情张扬而不用担心“无人喝彩”。

有些中学生在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时候,有些中学生有在网上搞“网恋”的现象,有些看黄色网页,但这在学校是不允许的。

在网络所构建的这样一个交互式平台上,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被极大地调动和刺激起来,并将使其认知方式与情感评价产生连贯性的感染。这对我们德育传统的单向的教育方法的冲撞是最为突出的。所以,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途径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挑战之三。

4、网络发展形式的创新性对现有教育模式的滞后性的挑战。

网络是创新的产物,其创新的形式,使信息的传输过程变成参与者主动的认知过程。然而,与青少年学生的内在需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某些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在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师自身素质等关键环节上,自身改革的速度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空泛的高谈阔论与媚俗的市井传闻都在我们的德育教育中并存。中学德育以什么样的形象来适应这个创新的时代,是摆在我们眼前的所以,学校应该发挥核心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加强联合行动打击网络犯罪,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各种犯罪行为。首先,要不断加快立法进程,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加强规范,依法管理,保障和促进信息技术和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其次,对网络违法犯罪,特别是针对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办法加以解决。预防在教育,治理在执法部门,教育与惩处相结合,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再次,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起对青少年教育、监护的义务,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只有这样才能够扬网络之长而避其短,“三位一体”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建立起现代化德育网络体系。

当然,学校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在迎接网络时代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时,理应站在时代前列,做出积极的探索。

第一:

德育工作理念要有新的突破。一般来讲新事物的出现在人们心理会呈现三个阶段性特征:第一“好奇”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尝试的心理对它进行观察、应用,一直到熟悉了它的性能,产生稳定的情感(喜欢或厌恶等)。如果时好的产品或是有生命力的新事物,人们就会对它形成第二个心理阶段即“趋之若鹜”阶段。这时期人们对它抱着喜好的心理对它进行最大可能地应用,这个时期一般也是产品的完善期。第三“习惯”、“冷漠”期。这一时期只有稳定的消费者进行习惯性消费,感情逐渐趋向冷漠。中学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楚的知道现阶段互联网在青少年心中正处于第二心理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特点,因势利导树立现代德育网络体系观。

第二:

德育工作方法要有新变化。在当今这个开放的时代,各种观念、思想不但碰撞,交互更新。对中学生这一不成熟的群体,进行适当的观念灌输是必要的。但一味灌输势必会适得其反,令人产生反感。特别是现在各种媒体以各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在占有我们的学生,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过于简单,就不可能在一些“华衣化”错误观念面前正确、有效地引导和占领我们的学生。所以,我们应积极探索新手段新方法来推进我们的德育工作,特别是要把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有效地利用起来。如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大力开发旨在培养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网络游戏和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素质养成的社会生活情境模拟的软件(模拟法庭、模拟社区活动等)。在教学方面,教师更应该破除传统,以生动活泼的讨论、演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代替沉闷枯燥的“填鸭式”教学,增强课堂吸引力;大力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风,让学生们自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教学上应加强道德养成方法的教育,实现“授鱼”向“授渔”的转变,培养学生养成“内省慎独”的道德修行法,加强自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网络虚拟性带来的“不在现场不担责任”的道德危机。

此外,构建校园德育网络体系,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并开辟学校德育的虚拟阵地。实现全国范围内学校之间、至少在地区范围内学校之间的德育网络体系的贯通与一体化,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创造在学校上网的合理机会,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社会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并通过强有力的网络环境的感染力量实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总之,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学校德育工作一定要把握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重点,抓住机遇迅速把德育与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学校德育网络体系,保持学校德育的有效性,实效性,持久性,为网络时代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浅谈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姓名:刘艳峰

单位:济源市思礼一中

网络影响 篇3

关键词:创新网络 核心企业 网络权力 创新绩效

1 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及其分类

学术界对“创新网络”的学术概念的探讨,始于创新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Research Policy”第20卷第6期关于“创新者网络”的研究专集。在该期的论文中,作者使用“创新联网”这一概念表示创新过程中企业的联网行为[1]。在创新网络中,一些成员企业往往对于其他成员企业有着较大的影响力,掌握着网络中重要的知识、资源、技术等,处于创新网络的核心位置,这些企业被称之为核心企业。而核心企业的网络权力是来源于核心企业所拥有的关键资源以及核心地位,核心企业通过运用、分享这些关键资源,在协调、领导网络技术创新活动中支配、影响其余成员企业行为。

对于网络权力的具体分类,张巍,党兴华则从权力配置的角度将网络权力分为知识权力和位置权力[2]。我们认为,权力的本质是一种依赖关系,而这种依赖关系的产生,其根源便是依赖被依赖一方对任何关键性资源的控制[3]。在这种不平衡资本的作用下,依赖双方存在着一种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于是我们认为核心企业网络权力的分类应该从资源控制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因此我们更愿意接受张巍等人的观点。但同时我们认为核心企业自身魅力也能对网络成员企业产生一种约束力,在这里我们命名它为感召权力。本文中,我们将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网络权力分为三类,分别是知识权力、位置权力以及感召权力。

1.1 知识权力

知识权力是指由于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拥有知识、技术等资源(主要是知识资源)优势所具有的影响其他网络成员企业的能力。对于创新网络来说,首要的条件便是资源。我们认为知识权力的产生是拥有知识的行为主体(核心企业)在对知识的使用、传播、分享、创新活动中,对知识的作用对象(其与创新网络成员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力。

1.2 位置权力

位置权力主要是指创新网络中由于核心企业所处的网络关键位置从而所被赋予的权力。这种权力通常是网络成员企业所公认的,相当于创新网络中一个契约、规则。成员企业在网络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服从核心企业的指令与安排。

1.3 感召权力

感召权力是核心企业的自身的魅力使得其他成员对于核心企业产生的一种认同感以及跟随性,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网络权力。我们将感召权力定义为创新网络中由于核心企业独特的魅力而使得网络其余成员企业所对其产生的认同感。

2 网络创新绩效以及评价指标

2.1 技术创新绩效

绩效包含有成绩和效益的意思。高建认为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效率、产出的成果及其对商业成功的贡献,包括技术创新产出绩效和技术创新过程绩效[4]。我们赞同高建的观点,认为创新网络的技术创新绩效是指网络在创新过程中的收益,包括创新成果收益,企业知识水平提高以及网络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增强等等。

2.2 技术创新绩效指标

技术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的研究就是确定网络技术创新绩效的具体维度。例如汪江华在研究中技术创新的投入、技术创新的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效果三个方面构建了11个评价指标[5]。我们认为创新网络中创新绩效应该从整体以及个体的两个角度去分别进行研究,其中网络整体绩效是指创新网络作为一个整体从事技术创新活动所获得的收益,包括:网络创新成果收益、网络创新能力以及网络品牌效应。而网络个体绩效是单个成员企业在网络创新活动中所获得的收益,包括:成员企业创新收益、成员企业知识水平以及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度。

3 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对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

3.1 知识权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1.1 知识权力对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

核心企业知识权力在网络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核心企业的知识权力越大,对其他成员企业的控制力就越强。Panda和Ramanathan等人指出企业与外部(培训机构、咨询机构、科研机构等)的互动可以有效弥补企业自身劣势,有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6]。同时,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的知识权力越大,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则会越快。我们得出结论,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权力越大,其对于网络整体绩效的贡献就越大,网络整体绩效则会越显著。

3.1.2 知识权力对网络个体绩效的影响

对于成员企业来说,核心企业的知识权力越大,他们则会在网络中更愿意服从核心企业的指示。Maloni等学者在研究权力对供应链整合的影响时认为,关系质量对供应链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7]。核心企业的知识权力越强,成员企业的行为就会越规范。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知识权力越大,网络的个体绩效就会越显著。

3.2 位置权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2.1 位置权力对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

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通过位置权力,可以很好的控制技术创新成果顺利投入市场,收获利益。而在创新成果的产出中,核心企业可以运用位置权力去指导成员企业的创新行为,提升网络的技术创新能力。同时,在创新成果市场化的过程中,位置权力可以很好地规范成员企业出现损害网络品牌的行为出现,从而很好地营造的网络的品牌效应。因此,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网络的整体效益。

3.2.2 位置权力对网络个体绩效的影响

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主导技术创新成果的分配,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越大,成员企业对于利益分配的抱怨就会越少。但是,这并不代表成员企业对于不公平的感知就会越少。同时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的大小并不能影响成员企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另外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可以有效规范成员企业间的合作。因此核心企业的位置权力对于网络个体绩效的影响是微弱的正相关。

3.3 感召权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3.3.1 感召权力对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

感召权力是指创新网络中由于核心企业独特的魅力而使得网络其余成员企业所对其产生的认同感,可以使得成员企业更愿意存在创新网络之中,接受核心企业的领导。核心企业的感召力越强,核心企业就越可以被成员企业接受。同时,核心企业的感召权力可以很好的巩固网络的品牌效应。因此核心企业的感召权力越大,网络整体绩效就会越显著。

3.3.2 感召权力对网络个体绩效的影响

核心企业的感召权力增强了网络的整体凝聚力。核心企业的感召力越大,成员对于核心企业的信任度越高。成员企业就会越愿意去接受核心企业的指导,成员企业间的合作意愿也会越强烈我们认为核心企业的感召权力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网络的个体效益。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得出了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网络权力对于网络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的结论。我们认为核心企业应该不断向外部学习扩展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证技术创新活动顺利开展。其次核心企业应该谨慎运用自身的地位权力,坚决不过度使用,从而保持创新网络的稳定性。最后,核心企业应该重视培养自身的感召权力,从而得到核心企业以及其他成员企业的肯定,促进网络中成员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1]Freeman.v.C Networks of innovators:A synthesis of research issues.Research Policy,1991,(20),363—379.

[2]张巍,党兴华,企业网络权力与网络能力关联性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网络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7期.

[3]Aghon E, and Tirole J.,“ Formal and real authority in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1),pl—29.

[4]张仲英,胡实秋,宋化民,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法[J].统计与决策,2000年第7期.

[5]Panda,H.,Ramanathan,K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ssessment of a firm in the electricity sector.Technovation,1996.10(16):561—588.

[6]MALONI M, BENTON W C. Power Influences in the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2000,21(1):49—73.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4

1 网络与大学生成长之间关系日益密切

作为信息传播新媒体的网络,与传统媒介相比,具有实时性、跨地域性、个性化、交互性等特点,与大学生具有活力的内在特点、渴望知识的需求相契合。网络以前所未有的自然亲和力吸引着大学生,冲击着大学生的传统生活方式。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他们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场所。网络信息的丰富多样以及信息传递的交互性,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上网调查结果显示,93%的学生上过网,其中有48.3%的学生经常上网,有26.8%的学生曾经上过网,9.3%的学生很想上网,但限于条件而无法实现。此外,还有15.6%的学生对上网持无所谓的态度。

这充分说明网络在大学里的普及程度,但大学生上网为哪般?(参与调查1200人)在回答上网主要是为什么时(可多选),收发邮件156人78%,搜索所需资料68.5%,看新闻及评论65%,发送贺卡58%,用oi cq、i cq、mi r c聊天识友57%,下载软件44.5%,阅读文章42.5%,进聊天室38.5%,在线看电影35.5%,管理或关注有兴趣的论坛(BBS)、贴帖子35%,下载音乐34%,在线玩游戏、棋牌(如联众、中国游戏中心等)22%,纯为看新鲜而浏览五花八门的网页21%,更新个人主页15.5%,看招聘信息12.5%,炒股8%,投稿7%,订购喜爱物品5%,在某些社区或网络城市“存活”2.5%,远程教育、入网校进行电脑知识培训(如天极网网校)1.5%,收听广播1.5%,尝试拍卖或交换物件0.5%。

2 网络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从正面影响来说,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拓宽了他们的视野范围、思维空间和学习阵地。

首先,网络为学生求知提供了超出课本以外的更辽阔的空间,为学生搭建起了一个全新的接收平台。大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快速、大量地从网上获取各种知识信息,独立地进行学习、交流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眼下因特网上已有百万门E-Lear ni ng课程,其中正规的在线课程有3万多门,而在t el ecampus门户列出的有2万2千余门。E-Lear ni ng包括在线学习、网络培训、虚拟大学和虚拟教室、数字化合作(di gi t al col l abor at i on)和技术支持的远程学习。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M-l ear ni ng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M-l ear ni ng不是对传统教育的替代,而是一个重要的补充。网络突破了时空限制,以先进的电子技术手段向学生适时传播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使青年人在一个比以往更加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积累社会知识,参与社会生活。网络上的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地参与讨论,主动获取各种信息资源。

其次,发展个性、促进创新,有利于自主意识的加强。网络为大学生个性修养与完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网络交往过程中,参与者拥有主动性,具有独立自主意识,可以独立地做出判断和选择,自主地进行思考和评价,这就为上网者独立人格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互联网给大学生带来了虚拟学校、虚拟图书馆、电子商务等新鲜事物,引起大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这在增强大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知识、探索未知念头的同时,也将有利于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

第三,网络带来了新的交往方式。网络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它不仅是一个信息的载体,作为媒体,它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各种各样的读者论坛、聊天室,“虚拟社区”使读者间可以直接交流思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使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结交”各式各样的朋友。目前在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渴望与人交流,有自己的交友空间,但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中心位置,走出家门在交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苦恼。在大学生心理障碍中,人际交往的恐惧和烦恼几乎超过学习方面。再者,现代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爱好各异,加之学分制的实行,传统的班组概念越来越弱,每个人都具有相对独立的生活和空间,对待朋友既希望他能招之即来,同时有时也需要挥之即去,“君子之交淡如水”已是越来越多大学生追求的境界。网络上的隐蔽性、不担负责任正可以满足大学生的交友需求。用一个代号、一个化名,可以在网上广交朋友,与朋友交谈既可以推心置腹,又可以恣意调侃,也可在虚拟世界抒发情感,交流思想,派遣空落。

但是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其不利因素也表现的日趋严重,网络在为大学生带来方便快捷和无穷乐趣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3 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西方思想渗透和文化侵蚀。网络是一个没有国界和地域的全新媒体,具有全球性和开放性特点。但是,网络语言环境、信息流量和价值判断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根据有关统计,互联网在语言使用上,英语的内容约占90%,法语的内容占5%,其他国家的内容占5%;在信息的流量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占95%以上,我国则不足1%。此外,在信息技术和软件投资上,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平均每年投入高达600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垄断了互联网上的大多数信息资源,继而形成了以少数发达国家的语言、思想和文化为核心的全球传播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掌握的先进信息技术,在网络上大肆宣传他们的意识形态,宣扬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宣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将产生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判断形势、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大量接受这类信息,势必影响他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取向,使他们逐渐认同西方民主及文化,进而动摇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造成思想观念重心的偏离。

(2)违法和不道德行为。由于网络具有的隐蔽性和虚拟性,网民以“隐性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操纵,他们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等约束,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这使得网络空间各种思潮泛滥,暴力、金钱、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颓废的内容充斥其间,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青少年网上犯罪呈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和网络诈骗等案件逐年上升,而偷看他人私人邮件、查阅黄色图片和文字、发布不可健康信息等不道德行为也成为网络公害。某些大学生由于自律性差、好奇心强等,有可能利用网络进行网络攻击、网络盗窃、网络破坏、网络诈骗等活动,需要引起教师和家长的警惕。

(3)最大的网络侵蚀就是黄色污染严重。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0%与色情有关。调查发现,19.2%的学生曾经无意中去过色情网站,12.2%的学生因好奇偶尔点击色情网站,甚至有8.5%的学生经常光顾色情网站。

(4)心理健康的影响。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冲击,容易造成他们情感自我和角色自我的迷失,影响其心理健康,并诱发出种种心理障碍。首先是网络成瘾症,电脑网络成瘾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突出。网络成瘾的大学生似乎对上网有强迫倾向,上网就兴奋异常,上不了网就“网瘾难耐”,在网上留连忘返,根本无法关机,整天沉溺于网络,甚至通宵达旦,网络成瘾症与吸烟、酗酒甚至吸毒等上瘾行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一些大学生因上网过度,导致体能下降、生物钟紊乱、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模糊、头晕眼花、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不良生理反应,面容憔悴,情绪低落,并伴有莫名其妙的言行。再次就是人际交往障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大不相同,有时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大学生们在网上的交往以间接形式为主,以符号化为特征,其交往活动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热衷于虚拟交往使得部分学生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社会产生了距离感。更有甚者,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交往中一旦受骗,容易导致对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怀疑、敌意和悲观态度。此外,长时间的网络交往,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和淡化,使人趋向于社会分隔化和个人孤立化,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疏淡,交往能力的下降,个人又容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漠等健康问题,削弱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导致新的心理障碍的出现,将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和生活。

4 避免网络侵蚀,给大学的几点建议

(1)学校做疏导,加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对有关方面的认识,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校建立起自己的绿色网站。凭借对大学生心理的深刻了解,建立起具有极度吸引力的校方网站,也是解决大学生网络侵蚀的一种良方。

(3)与社会建立起桥梁,共同关注大学生上网问题。

参考文献

[1]何尚文.关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3,(3).

[2]张文峰.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政法学刊,2003,(4).

[3]杨治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3).

网络对教育的影响 篇5

比尔.盖茨描述了未来网络时代教育将出现的一些特点,例如,教育机会将可能对全球所有的人开放,任何地方的学生都能学到最出色的老师教的最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教育水平;信息高速公路使家庭学校变得更简单,允许学生从一系列具有各种质量的课程中挑选内容;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自己获取信息并进行交互活动……事实上,不仅是比尔?F/盖茨,更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在世纪之交预测和展望21世纪的教育图景。许多研究指出:当电脑技术、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广泛进入学校和千家万户后,教育传播媒体已不再仅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学习者将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由于网络的逐渐生长,学校将突破明显的校园界限,向无形的方向发展。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限制,社会成员将能获得更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还将在电脑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把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

网络时代将产生教育模式的“三大裂变”:

1.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线性的文本阅读,将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以链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单纯的文字阅读将发展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有机结合。通过在多媒体软件、因特网、电子数据库和电子百科全书中交互式阅读,极大提高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现在市场上一些多媒体光盘、电子图书、光盘杂志等电子读物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逐渐普及开来。

2.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方式走向键盘、鼠标、光电扫描、语音输入等电脑写作;单纯文字写作转变为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写作;学会进行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交互式的写作。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或电子出版物的开发。

3.计算方式的变革。由单纯手工数学计算走向学会使用电脑高速计算;电脑语言将成为文化,去整合传统的读、写、算;图像、声音和影视的数字化,使虚拟现实变成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字化将强烈地影响到教学。

由此网络时代对教育提出了三种培养模式:

1.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很强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 、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材;

2.培养内容应侧重使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使之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而不强调直接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并确保有较高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以便与“知识爆炸”和知识迅速更新换代的发展趋势相适应;

3.培养方法应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网络对行政监督的影响 篇6

关键词:网络 监督 舆论

一、网络监督与传统行政监督的区别

1.监督的动力:行政监督的动力就是利益。传统的监督形式在信息传递不便时,无暇顾及他人利益,多半为自己的利益。现在信息沟通方便了,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与社会共同体意识的普及,也为了别人的利益去监督。

2.监督主体。网络的出现为多元监督主体的形成提供了平台,包括分散的网友评价、专门的网络论坛、网舆情监测室、政府官方網站等。

3.监督的客体:即被监督的对象更多元。如陕西安监局局长杨达才落马,不仅本人遭到了质疑,中纪委、陕西省纪委、陕西省财政厅都被卷入反腐风波中。

4.监督的影响力比传统途径更大,主要体现在:(1)点击数多;(2)波及面广;(3)涉及主体多;(4)影响力更深。

5.监督的形式多元:传统的监督共同点是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进行监督。而在网络化的社会里,舆论监督以网络为载体,以信息的传递为主要机制,丰富了行政监督的渠道。

6.监督的内容非设定,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被软化,在网络中,网民只要“有图有真相,赚得关注度”,就可以自主选择甚至创造信息和焦点,大大拓宽了监督的内容。

二、网络化对于行政监督的正效应

网络监督作为媒体监督的一种新兴形式,具有诸多优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反腐监督的主体权归还于公众。实现从上至下到由下而上监督方式上突破,大众成为了反腐监督的主体,形成一种以平民为监督主体的自下而上的民主式的反腐监督。这是一种技术发展带来的政治上变革,为公民权利与对公权力的制约提供了平台。

2.在信息的获取方面。网络可以提供获取更多的反腐线索。网络爆料、网络调查等形式,为有关部门提供了丰富、具体、直接且不易灭失的反腐败线索,拓展了反腐败工作的信息来源。

3.较强的时效性、普及性。网络没有规范的新闻审查和甄别制度,而且追求点击率,所以会在腐败事情露苗头的第一时间曝光。同时网络监督没有空间局限性,比传统媒体的监督空间更为广阔。而且网络新闻不需要付费,且不受时间的限制,普及性非常明显。

4.提高了行政监督的安全性。传统媒体由于自身的制度和规则,揭发腐败分子的人其自身的安全性无法保证。而网络属于虚拟世界,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身份来畅所欲言,不会担心受到报复。

5.降低了行政监督的成本

(1) 从经济角度,传统的监督方式多为严格的按照特定程序去发现、调查问题。而在网络中,敲击键盘或点击鼠标就可以传达个人意见,网友们上传的文字、图片、视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验证消息的真实性,大大降低了监督的成本。

(2) 从时间角度,。任何一个会文字录入的人只要拥有一台联通互联网的电脑,就能迅速发表自己的反腐意见并及时传播到其它地方,这种传播速度之快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三、网络化对行政监督的负效应

1.监督主体中代表性的缺乏。我国网民结构比较年轻化且大多分布在发达地区和城市,缺乏网络的偏远地区,以及不经常使用网络的人,他们的监督权及意见得不到充分的表达,这使得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代表性还很不够。

2.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降低了监督的效率。对于真实信息的传递,网络起到了降低成本的作用,但同时由于过滤机制的缺失,虚假信息的出现会干扰对事件原貌的还原,在监督信息、资料的收集上需要进行筛选,这就造成了成本的增加,效率的降低。

3.网友缺乏理性判断。在对官员的监督中存在盲目性。专家学者的良性引导固然存在,但依然有很多网友缺乏理性判断,盲目跟风容易造成诽谤诬陷,引起混乱。

4.其他信息的出现容易偏离舆论中心,网络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公众的兴趣又是极不稳定的,同时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很多有关对官员监督的问题往往不了了之。

5.网络反腐有可能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大多数网民在对官员的监督中都是站在一个言论自由的高度,尽其所能地揭发贪官的腐败行为,却没有意识到即使是贪官和其他犯罪分子也有其人格尊严、隐私权和名誉权。在证据不确凿的条件下,将当事人的资料不负责任地公开,对个人和家属都会造成重大伤害。

四、良性利用网络促进行政监督的措施

1.政府角度。成立专门的反腐网站,有针对性的设立分网,以专门的法律机构为依托,设置专门工作人员进行管理并及时回复,将网民的意见集中起来,在一个平台上共同打击腐败行为。同时,工作人员要实行实名制,更加公开、透明地进行反腐工作,以便于接受公众的监督。(1)注重对焦点议题的关注。关注哪些网民们关心哪些话题,然后主动应对,进行考证,随时公布调查的进程变被动为主动回应。(2)建立与传统制度反腐之间的链接。政府与网民一起努力,形成政府、社会、网民之间的统一体。

2.网民应该自律,可以表达情绪,但还是应该根据考证来陈述事实,不可将自身的不良情绪蔓延。

3.意见领袖的引导。专家学者首先可以提供技术性的帮助。其次可以提供理性客观的建议,既研究问题又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例如对信息公开制度的呼吁。

4.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制建设。为网络舆论监督提供基本的法律规范和法制保障。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尽快明确网络监督的合法性,将网络监督视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以认真保护。要特别注重厘清与网络监督相关的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与党政机密、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法律界限。对违反有关网络管理或侵犯公民人身权、隐私权、名誉权的行为,有关主管机关要依据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媒体自身的过滤机制,由于媒体带来的社会效应,处于各种考虑或者各方压力,有些信息会屏蔽不予以显示,但对于利于监督腐败或违法现象的信息不应该屏蔽。

6.媒体的公共议程设置。议程形成大概分为两种方式,一是政府主导,一是公民推动。,媒体不仅要承担对网上信息的拼凑重组的职能,还应承担起将偏离议题的现象重新拉入正轨的职能。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华夏出版社,2000.

[3]蔡雯,戴佳.对话麦库姆斯:议程设置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国际新闻界,2006(2).

[4]任建明,杜治洲.腐败与反腐败一理论、模型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57.

[5]咎玉林,许文贤.引导网络舆论—现代思政工作导向功能的发展[J].思政教育研究,2005(11).

网络对翻译的影响 篇7

一、提高翻译效率

网络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翻译效率。首先, 在翻译工作中, 词典可谓是侠士手中的倚天剑、屠龙刀。可以说没有哪个翻译工作者可以在词典阙如的情况下遨游两国语言、文化, 以及专业领域之间, 无拘无束, 如鱼得水。即便是精通两国语言, 拥有两国文化背景以及长年实战经验的译者也难免遇到拦路虎。这些拦路虎通常包括以下种类:术语、专有名词、新词、含有丰富文化色彩的词汇或者表达方式。这些情况都容易造成译者的理解障碍, 而理解是翻译的第一道程序。因此, 各种词典对于翻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武器。但传统词典存在更新慢, 内容有限的问题, 而互联网上的各种搜索引擎和电子词典却相当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互联网的一大特点是开放性及包容性, 网络容纳天下人之见, 并供天下人思考借鉴, 网络本身只起一个归纳展示的作用, 并不对这些意见加以评论筛选。因此只要善用网络, 译者就可以查阅各门知识, 借鉴众家之长, 根据自身目的, 做出较为妥善的选择。

如作者在去年的翻译实践中遇到的两个新词:tawsome、hacktivism, 这些词在传统的《牛津双解》等等权威词典中没有, 但是却可以在Wiki、urbandictionary、onlineslangdictionary上查到。前者是totally awesome——非常棒或者酷的缩写, 后者指非暴力地采用非法或者界定模糊的工具以达到某些政治目的。

再以权威搜索引擎谷歌 (Google) 为例, 译者在翻译中, 难免遭遇自己不了解的知识, 谷歌可以把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所有相关信息, 包括语言定义、图片、用途, 或简洁、或详尽地呈现在译者面前以供参考, 需要的话还可以采用不同语种。

难怪近来在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googlefu。该词根据中国功夫的英语Kongfu演变而来, 意为使用谷歌查询资料的技术和能力, 善于运用谷歌的人就像功夫高手一样被称之为googlefu高手, 不言而喻, 互联网时代的每个翻译者都必须是googlefu高手。

除了作为资料查询的利器帮助译者理解之外, 在翻译术语和专有名词的时候, 网络也可帮助译者进行适当的选择。如果一个术语有不同的对应译入语, 谷歌可以统计出不同翻译方式被采用的次数并提供背景, 译者可从中选择采纳。

二、丰富了翻译题材以及风格

由于互联网的宽容性, 网上译者的人数越来越庞大, 层次和水准也越来越多样。这些译者中不光有传统意义上的以翻译为职业, 翻译成果最终会变成纸质出版物的专业译者、以互联网为通讯和工具的兼职自由译者 (freelancer) , 更有大量出于兴趣或者以练习为目的, 成果的最终形式就是网络作品的业余译者。这就使翻译的题材、水准及目的大为丰富, 并促进风格和手段的多样化。

以在青少年中大受欢迎的网络视频为例。在中国大陆, 点击量比较大的影视网站有土豆、优酷、pps、pplive、风行等。大量电视剧集都是由字幕组 (Fansub group) 义务翻译。所谓字幕组是指网上为外国电视剧或电影义务制作字幕的小组, 其成员大多是学生或者外国影视的年轻粉丝。他们的目的不是赢利而是出于对剧集的热爱。目前比较活跃的字幕组有破烂熊、人人影视、伊甸园、风软等, 也许因为成员都是一腔热血的年轻人的缘故, 字幕组虽然无钱可赚, 组与组之间却存在激烈的竞争。热门剧集的新集一出, 各大字幕组立即通宵达旦地工作, 力争第一, 新集在国外播出后24小时之内, 就可以在国内推出汉语字幕版。但速度并不是竞争的最终目的, 点击量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此, 为了吸引观众, 各大字幕组也是各出奇招, 比如, 人人字幕组推出的方便英语学习者的双语字幕, 伊甸园字幕组以翻译俚语粗话见长, 而人人则含蓄委婉。当然总的来讲, 由于受众的关系, 翻译风格不会一板一眼, 庄而重之, 而是力求活泼幽默时尚, 各种雷语土话网络词汇荟萃一堂, “央视”、“给力”、“哥”, “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等等屡见不鲜。

由于翻译和观众都是粉丝的缘故,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对剧集的情节和人物都有相近的认知和感情, 因此有时候字幕组会在翻译的时候开一些“内部玩笑”, 未必符合翻译标准, 专家看了不以为然, 却能引得观众会心一笑。一些热门剧集《六人行》、《豪斯医生》、《邪恶力量》等, 还有专门的字幕组, 只翻译该剧或者相关内容;不光推出正式版, 还有“恶搞版”、“剪辑版”以搏人一笑, 也可以说是宣泄众粉丝对该剧的喜爱。

视频之外, 网上还存在大量的文字翻译, 如小说翻译。近年来网络写手大量涌现, 其他姑且不论, 仅影视小说作品的粉丝就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写作队伍, 以至于“粉飞客” (源自fanfic) 在几年前就已继闪客、黑客之后成为一个网络词语。在全球化的今天, 中国的年轻网民们当然也紧跟国际潮流, 开始纷纷创作、翻译自己喜爱的文章。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宽容性, 如此百花齐放的翻译风格, 丰富的题材, 迅捷的速度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促进翻译方法的变革

根据功能翻译理论, 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结果的行为, 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 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 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由于翻译目的的不同, 翻译时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在晚清时期, 严复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而特别为进步知识分子翻译的《天演论》采用了典雅的文字, 以及摘译、改译、编译、译述、述评的多种翻译方式。同样, 林纾等文人因为时局的黑暗, 当政的腐败, 看中了小说的教化力量而采用外国小说作为宣传政治思想的工具, 因此晚清的小说翻译大量采用增、删、改写等方法。他们的目的都是在于唤醒以民众, 因此对于译作的忠实并不苛求。

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 网上各种翻译材料的数量、种类、译者人数的剧增、目的的多样化, 以及读者群的特殊性显然会促进翻译方法的变化。从人名的翻译就可以看出网络翻译和普通传统翻译在翻译方法上的差别, 在1940年傅东华版《飘》中, 人名都是采用“归化”的手法译成中文姓名, 如郝思嘉、白瑞德、卫希礼。后来的很多版本则按照英文的读音翻译为斯嘉丽、瑞德、艾希利。说明随着时代的变化, 1、英文作为世界通用语, 地位日渐显著;2、中国读者对外国文化越来越熟悉。如今在针对欧美影视粉丝的翻译中, 人名的翻译往往原封不动照搬英文, 但同时在电视或杂志报纸等传统媒体上出现的外国人名则仍然采用音译法翻译成中文名字。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使用英文名字的中国年轻人日益增多;2、网络英美剧集和小说爱好者这一特殊人群中包括大量英语专业学生及英语从业者。这进一步说明由于网络翻译的受众与传统翻译的目标受众相比, 具有本身的特点, 使得译者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四、促进译者之间、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

互联网作为全球性的交流平台联世界为一体, 自然也为译者之间以及译者和读者 (观众、客户) 之间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平台。

各种翻译网站和网络群体, 如qq群, msn好友群等, 给译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在这些网站或群体中, 译者之间, 译者和客户之间, 以及译者和读者之间可以就不同话题进行快捷的交流。如翻译网站“中国翻译论坛” (http://www.fane.cn/) , 设有求职招聘、资源分享、同城联译、翻译理论、精品下载、翻译超市、翻译网站等等栏目, 囊括了客户、译者、读者三方的互动。

注册人数达到102412人, 发帖总数273949, 软件总数257。论坛定期举行竞赛等活动, 对于兼职翻译和翻译新手来说, 更是开展锻炼、求助、求职等各种活动的便捷平台。

总结

翻译就其本质来说是人类交流之一种, 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 跨越地域限制的交流工具, 必然对翻译起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作为互联网时代的译者, 只有适应形势, 最大程度地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才能跟上时代, 不至于被行业抛弃。

参考文献

[1]http://www.urbandictionary.com/

网络对文学的影响 篇8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 是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是整个文学活动系统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 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 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接受的主要形式有: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这四种类型, 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文学阅读和文学欣赏。文学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创作, 它属于精神领域范围内的具有审美价值和功能。震撼读者并给读者带来精神愉悦、人格自由和心灵净化的价值属性。

在此, 我主要谈及一下网络对文学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网络的广泛普及, 网络对文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任何事物的影响都是一分为二的, 网络对文学的影响也同样如此。其中积极地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网络的出现使文学走向普及化、大众化。自从网络出现以后, 作家主体的创作从原来的精英阶层、知识分子走向平民百姓;从文本形式走向电子形式;从经典形式走向快餐化, 走向民间的餐。扩大了生活的外延, 与以往相比, 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也提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文学走向更加通俗化做出了贡献。

第二:网络的出现丰富了文学的创作题材。由于网络的传播力量, 为作者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例如玄幻题材、穿越题材等, 这些题材都是在网络发展以后, 借鉴了历史、科幻、武侠等多种文学元素, 从而不再拘泥于单一的文学题材类型。

第三:网络文学具有开放性、及时性、互动性的特点。当作家主体在网上发表一些相关资料时, 读者们通过阅读会参与其中, 并对作品留下自己的体会。这样, 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励着作家更好的创作。

文学作品是一种消费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 生产与消费是辩证统一的, 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也同样如此。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需要商品流通这一中介才得以实现, 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需要文化市场的最终环节才得以完成。然而, 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具有反作用, 文学消费的目的和动力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 文学消费是文学生产的最终环节。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创作活动, 他的消费也具有二重性。他的二重性是指它既是一般的商品消费, 同时又是特殊的精神消费。他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消费是在于一般的商品消费纯粹是一种价值之耗损, 满足的是人们物质的上的问题, 而文学消费在物质的层面上, 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提高了人们的素质,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提高了人们的审美价值。

网络对文学的负面影响表现如下:

第一:网络对文学产生推动作用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仍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目前发展水平仍旧不是很高, 而经济是基础, 影响并决定了其他的发展水平。因此, 在经济发展相对不高的条件下, 决定了文学的发展站方向与规模。在文化市场的推动下, 在利益的促使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导致了文学发展良莠不齐的局面。

第二:随着网络媒体的出现, 也出现了对文学作品的摘抄以及抄袭现象。我认为这种现象是极其不道德的, 抄袭指窃取他人的作品当做自己的, 包括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 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 这样也抹杀了自己的想象力。

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总之, 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网络, 因为他是时代的特征。

网络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是多元化、多方面的。网络对语言也有一定的影响。它对我们的汉语产生了一些积极的影响:第一:网络语言的发展补充了现代汉语的浩瀚的词汇;第二:网络语言的兼容性, 凸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方向;第三:网络语言的幽默特点增强了现代汉语的现代性与幽默感;第四:网络语言使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简易化;第五:网络语言使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网络语言是一种具有强适应性和强生命力的语言。虽然存在着许多优点, 但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 我们应该做到趋利避害,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使其正确健康的融入到现代汉语当中。古有“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 在当代的社会当中, 网络在此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于是出现了“今有宅男宅女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 因此, 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 也是潜移默化的。就举一个身边的小例子吧!在上大学之前, 各科老师为了检验同学的作业以及学习情况, 于是, 每科都会安排一个课代表, 一切都要由他来打理, 上大学之后, 同学们的作业稿件等一切都是网上沟通, 它不仅仅省时, 而且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 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同时, 利用互联网也可以了解到国内国际的常识,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说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吧!记得有一次的偶然间上网, 在人人网上找到了一个好久都无法联系到的老朋友了。古语曰:“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朋友不仅可以排忧解难, 更重要的是它是我们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与竞争, 不但缩小了生活的圈子, 还是我们陷入了抑郁的门槛。但是有了互联网这个重要的交流工具, 使我们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我们去自由翱翔。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互联网的出现虽然有某些负面影响, 但从全局来看, 他的出现还是利大于弊的,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交流工具。作为时代的特征,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的, 例如, 影响了文学、语言学。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21世纪的当代大学生, 我们要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我们能做的是不断完善网络传媒的监管机制, 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 不断规范网络传媒的发展, 这样, 中国文学必然能受到越来越多新兴媒体的积极影响, 避免向过度商业化发展。随着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 网络的开发度个自由度日趋提高, 复杂化、商业化、多元化日益加强, 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是求生存谋发展的有力武器。是每个青少年都能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 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总之,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吴伯凡.狐独的狂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张抗抗.网络文学杂谈.[N].中华读书报, 2000-03-01.

网络影响 篇9

关键词:网络亚文化,恶搞文化,青少年,网络人格

互联网的发展使网络亚文化得以形成,并凭借网络的特性广泛传播。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对网络的使用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对于正在建立三观的大学生来说,优秀的网络亚文化对自身的成长、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部分劣质的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互联网亚文化传播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构成

(一)网络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次文化”,是相对于主文化的一种文化,伴随整个社会中某个特殊群体产生,并非一个人,是这些特殊群体拥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表现。互联网的发展,更是为这些具有相同兴趣的人提供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同时为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式和传播平台。网络亚文化的表达方式更加多元化,出现了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新形式的传播载体,在类型上融合了图片、音频、视频等,具有独特性。

亚文化在互联网中的传播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线上、线下传播。线上传播主要是指依靠网络途径的传播。以使用表情包的网民为例,这种亚文化主要是通过网络社交产生,表情包原本只在有这种制作和使用兴趣的人群中传播,但随着使用人群和制作人群的不断扩大,就构成了一种亚文化,接触到这种亚文化的人群也越来越多。线下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就大学生群体而言,上课时间宽松,上网时间较多,所以通常在宿舍的夜谈、吃饭、上课路上的交流,所涉及的内容大都是自己在网络上接触到的内容,而且也会将网络上的一些行为带到现实生活中。

网络与手机媒体互相传播。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媒介也延伸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使用媒介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于是,网络亚文化的呈现方式不再拘泥于开始的文字表达,渐渐融合了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在社交中,手机比电脑更具有随意性,并且人们通过微信群、微博群、QQ群等更容易建立起兴趣相同的圈子。

(二)大学生的网络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情感、道德品质、行为等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性格表现。网络人格则是人们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来的性格行为。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群体性等特点逐渐培养起了人们的网络人格。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青年人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追求玩乐,想法新颖,思想跳跃,乐于追求新事物,具有反叛精神。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网络人格表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社会化。网络为现实社会中各个阶层提供了一个公共交流的平台。大学生能够在网络中接触到不同年龄段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转变为一个社会人,从接触社会环境到影响社会环境,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从个体走向社会公共生活,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

第二,两面性。这里的两面性是指大学生人格出现分化,即大学生在现实和网络中存在两种人格,甚至在网络中也会存在两种甚至多种人格。戈夫曼提出的“拟剧理论”中给人划分了前台形象和后台形象,认为人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是一个表演的过程,在前台呈现的是一个能够被观众所接受的形象,而在观众看不到的后台又是另一个形象。

第三,其他特性。由于大学生刚从高中这种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走出来,还没有过多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未形成成熟的生理和心理,所以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中存在一定的模仿性。另外,一些有倾向性的评论或投票,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形成导向作用。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中对人和群体的关系进行了一种论述,他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社会中其他群体对自己的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像一面镜子。在网络中,大学生对于一些事件的评价与大多数人意见相同,但只是寻求让大多数人认同并非出于自身本来的意见。

二、网络亚文化传播对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影响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渐建立的阶段,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有关。对于三观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优秀的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网络人格。但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空间,缺乏辨识度的大学生容易受到网络亚文化中所隐含的劣质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会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人格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网络人格的形成

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意愿的充分表达,使人格的个性化得到表达。从近期生成的网络亚文化内容来看,其特点具有一定的个性化。比如网络直播文化、网红文化,以及之前的快闪文化,有的是大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有的是大学生通过对已经接触到的网络亚文化内容的个性化再次创造、再次传播。这种个性化的创作过程,不仅构建起了大学生个性化的网络人格,同时使网络亚文化更加丰富,发展更加快速。

(二)网络亚文化助长网络人格虚拟性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虚拟社会。对于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来说,接触网络中的事物不能像接触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一样实现感官直接接触,在网络的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虚拟性,容易造成与现实社会脱节的后果。网络亚文化诞生于网络中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的小群体,只存在于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中,大学生容易局限于与这些群体中的个体交流,而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因而容易助长网络人格的虚拟性。

(三)过度沉迷,迷失自我

网络亚文化的多样性容易使大学生沉迷其中,与现实生活相比,网络环境下产生的新鲜事物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如今,人自身在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对信息的筛选存在困难,所以人们通常根据他人的选择获取信息。大学生容易因为相同的兴趣建立小团体,当接触到自己感兴趣的视频文字时,通常会与小团体中的其他成员一同观看、分享。而这种通过他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容易造成自我的迷失,失去自主寻求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思考分析能力。

(四)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网络亚文化中不缺乏劣质内容的存在,如恶搞文化、情色文化、黑客文化等。虽然这是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但对大学生群体来说,这种劣质、恶俗文化不仅具有较大的趋同倾向,而且存在极大的隐患;恶搞中存在大量的恶俗语句和图片,情色文化的传播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崇尚黑客的人,认为他们是计算机天才,甚至通过这种技能进行网络犯罪。这些亚文化中的缺陷阻碍了大学生文明素质的建立,更加不利于大学生网络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环境下对亚文化传播的思考

网络亚文化的传播依靠全媒体进行了渠道的扩展,不再分国界、等级、种族。虽然网络亚文化的诞生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但在文化的传承上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威胁。大学生占网络使用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乐于分享且热衷于对网络亚文化的创造、接触和传播。如何正确使用和传播亚文化?主流媒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主流媒体要坚持自己的立场,正确看待受众热衷亚文化的现象。在使用网络亚文化时须把握好尺度。其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亚文化消费。对于网络亚文化的价值,要肯定其质疑、反叛精神中的积极成分,肯定其在形式上的创新价值并加以合理的引导,要使青少年认识到如何正确地进行媒介消费。在提高青少年对网络亚文化的识别能力的同时,促使他们对优质网络亚文化的创造和传播,从而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发展。最后,媒体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使在网络社会中也要做到传递社会正能量。所以传统媒体要积极参与到网络中,通过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在积极参与网络亚文化传播的同时对网络亚文化择优传递,对网络亚文化进行健康引导,从而增强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网络亚文化创造和传播时的分辨力和责任心。

参考文献

[1]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仁[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0-102.

[2]程鹏程.试论青年亚文化影响下的大众传媒[D].扬州大学,2013:7-8.

[3]马中红.国内网络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及反思[J].青年探索,2011(04):5-11.

影响网络广告发展的因素 篇1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广告的出现及其广泛应用给传统广告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同时, 网络广告的负面影响也阻碍了它自身的发展。本文从网络广告的受众与网络广告的设计因素方面分析了影响网络广告点击率的原因, 试图为网络广告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网络广告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发布传播的商业广告。目前, 网络广告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网络广告发挥的效果也越来越显著, 这都离不开互联网给网络广告带来的生机。作为新兴的广告载体, 网络广告的发展形势是较为乐观的。

而想让网络广告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 取得人们期望的业绩, 必须得到来自受众和广告主双方的认同。任何做广告的企业都希望取得良好的广告效应——提高知名度, 增加影响力, 促进销售等等, 而且希望广告效果越明显越好。通常, 所有的广告效果都必须通过广告的受众来体现:只有被受众接受, 才能实现广告的效果;网络广告同样如此。

为什么会出现网络广告点击率下降呢?从内外因辩证关系上来说:内因是网络广告在设计形式、广告内容、视觉要素都不尽人意。而外因是受众有自主权, 大多数受众只浏览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只点击自己感兴趣的广告。同时企业在选择网络广告时, 也难免心存疑虑, 因为他们对网络广告究竟有多大效应没有把握。

一、网络广告内因的影响因素——设计因素

大部分人认为网络广告的效果是通过点击率进行评价的。人们认为点击率的高低能充分体现网络广告效果的好坏。因此, 在很长时间内, 网络广告从未进行过革命性变革。传统广告的表现形式, 以及几年来从未进行过革新的行业标准, 使得网络广告无法跟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 也使得网络广告的广告主无法完全体会到网络广告的好处[1]。

(一) 网络广告内容与形式的影响

网络广告内容对网络广告的点击有着很大的影响。在网络上, “娱乐、体育类广告”, “知识、教育、学习信息类广告”、“有奖促销类广告”的点击率较高;“商业公司信息”、“公共服务信息”、“健康医疗信息”等广告点击率较低。

网络广告的形式多以旗帜广告、按钮广告、弹出式广告等为主。网络广告多得可不胜数, 只有有创意的、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广告才能打动人们的购买欲望, 激发受众的消费需求。一般网络广告的弹出式广告、浮动广告和垃圾邮件为获得广告的高收入和高频率的点击, 他们就像扔不掉的膏药一样屡封不绝。形式百出的弹出窗口广告在互联网上高度活跃, 让受众不堪其扰。众多广告屏蔽软件的兴起正是对这种无视受众心理广告的有力回击。

(二) 网络广告投放位置与投放网站的影响

广告的投放位置是广告从业者精心研究的问题。它涉及到心理学、平面广告的版面、视频广告的播出时段等等, 对网络广告的点击率有重要的影响。网络广告的投放位置, 更多的靠的是设计者的主观判断,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广告的传播效果。

广告投放在哪一个网站也是长期困扰广告主的一大难题。网络广告中, 新闻网站投放的广告受众点击的可能性最大。而传统观点认为, 门户网站广告信任度高, 所以其点击率最高;游戏类网站、BBS、搜索引擎居第二;还有国内发展很快的QQ, 其点击率也不差上下。

(三) 网络广告基本视觉要素的影响

网络广告的点击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视觉要素的影响。视觉要素在网络广告中主要是以图形图像、色彩、文字、编排设计、创意等元素组成。

现在网络广告在视觉要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图形图像的粗制滥造与缺乏创意的造型, 甚至让人一点儿也看不懂的所谓“创意图形”;在色彩的运用上胡乱搭配, 分不清受众的心理冷暖感情;文字设计缺乏对造型的了解, 文案创作上经常是风马牛不相及;版式编排有点儿过于机械, 缺乏美感;对广告作品整体创意缺乏应有的创新意识等等。所以, 在网络广告的点击率上应注意对广告视觉要素的理解, 应找到合适的符合受众审美需要的规律来表现广告的意境。

二、网络广告外因的影响因素——受众的接受态度

对于网络广告的效果评估不仅仅局限在“点击”这一层面上, 更重要的是要触及目标受众能直接引发的购买行为上。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对新异的刺激物最为敏感, 人的注意力和兴趣往往是被外界的新异刺激物所引起。喜爱内容新奇的广告, 这是消费者的普遍心理[2]。然而受众对网络广告的信任还或多或少地产生怀疑, 对一些极端性的侵犯性的问题还持有厌恶感。

(一) 受众对网络广告信任度低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本来受众对传统广告的信任度就很低, 加之在这种虚幻的空间里, 人们少了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感, 自然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不信任。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用户对目前网络广告最不满意的就是广告的真实性无法保证[3]。虚假广告让受众对网络广告的信任度大大降低。网络广告要想顺利地发展, 从商家来考虑, 只有诚信方能铸造品牌, 虚假广告影响了诸多合法经营的企业形象和品牌, 不利于行业的整体发展。

还有, 在网络上, 只要你的电子信箱地址被发布者广泛知晓, 你就无法拒绝广告。电子邮件形式的广告便成为了产品促销的场所。本来电子邮件因其速度快, 覆盖面广, 成本低,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广告方式, 但因其管理的混乱, 法制的不健全和商家一味地受经济利益所驱使而使得滥发垃圾邮件现象比较严重, 网络空间中充斥着大量垃圾商业邮件。滥发垃圾邮件给用户和商家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它不仅占用了带宽, 浪费了网络资源, 而且邮件服务商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来治理邮件垃圾[4]。垃圾邮件的增长速度无法遏制, 导致了受众对网络广告的信任度大大降低。

(二) 强迫性广告侵犯消费者权益

互联网信息中心、日本电通公司的调查显示, 绝大多数网民都非常讨厌“弹出式”广告形式[5]。弹出式广告曾被业界认为是广告效果最好, 点击率最高的广告形式。但有很多广告是被无意中点击到的, 还有的则是不用鼠标点击, 弹出的窗口就不会消失。这种被迫映入人眼帘的广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页浏览, 久而久之, 人们对强迫性广告深恶痛绝, 只要出现弹出式窗口, 就毫不犹豫地立刻关闭。随着人们对这种广告无奈的强迫性, 各个拦截软件相应推出。如3721的“上网助手”;Alexa、Google、雅虎也先后推出了AlexaBar、GoogleBar和Yahoo!Companion浏览器, 在自己的软件中加入了拦截弹出广告的功能, 一时间ACtiveX控件窗口、Messenger信使广告窗口都受到了冲击。

在拦截广告软件相继出台的同时, 强迫性广告对受众的侵犯却越来越烈, 从起初的可以找到关闭按钮, 到现在根本没有按钮, 这些广告像是和拦截软件在相互比赛, 弄得网民们苦不堪言。强迫式广告虽然在广告的点击率上很高, 但是, 真正的广告效应却很差。当一个网页页面上不停地出现一些强迫性、侵犯性的广告时, 网民可能会把这个页面关闭, 从而导致点击率下降;点击率的不理想, 网站的收入就可能会下降;同时也会失去广告主的投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所以, 强迫性、侵犯性的广告对企业和产品的宣传都是无益的。对于强迫式广告的失策, 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评价:它激怒了所有人, 人们正在使这种广告失效。我们看到了它取得的成绩, 但是那只是荒唐的数字游戏[6]。

(三) 网络广告的记忆程度降低

网络广告中受众不仅对广告的点击率很低, 而且在网络广告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由于在网络上受众的主动权较传统媒体大得多, 他们对网络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极少数对网络广告进行重复浏览与点击, 因此受众对网络广告的记忆率很低。网络广告一方面要通过互动性的表现形式, 吸引受众的点击率, 另一方面, 还要通过对网络广告视觉语言的基本视觉要素设计来提高广告的记忆率。

除此以外, 广告监测是评估广告效果的必要手段, 但目前我国对网络广告效果进行测评主要是基于网站自身提供的数据, 缺乏专业的第三方的网络审计和认证评估机构, 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测评标准也不统一。科学的广告效果监测和评估对促进广告的策划、设计和制作能起到重要的激励作用, 也是设计人员和广告客户进行设计沟通的重要参考。

作为网络广告的设计人员, 应该认清形势, 跟踪互联网的最新动态, 研究网络对信息传播、消费行为的影响, 灵活应用广告基础知识, 力争在这烽烟四起的网络广告大战中占得主动。

参考文献

[1]刘佳璐.网络广告研究[D].2005

[2]秦宇新.网络广告互动传播与受众接受关系研究[D].2004

[3]彭虹.网络时代广告什么[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0

[4]吕学典.网络广告理性思考.江苏商论[J].2003

[5]祝玉华.网络广告.郑州大学出版社[M].2008

论网络会计对审计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网络会计;审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87-02

1 审计重要程度的加强及风险的增大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基础,它对计算机系统强烈的依赖性潜伏着巨大的威胁,控制不灵、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并且存在计算机病毒和“黑客”的肆意侵袭、计算机犯罪等等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因此,审计人员不仅要对经济业务活动产生的数据是否真实、正确、合法进行审计,而且还要对网络会计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而对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与有效性等方面进行审计,从而指出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管理和控制上的薄弱环节,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有效地利用计算机随意篡改会计数据或破坏磁性介质上的数据等舞弊行为的发生。因此,这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中,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以望。同时,电子商务和经贸活动的网络化使企业与外部的信息交换更为频繁、快捷,经营周期大大缩短,交易活动呈现很强的实时性。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而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理论上讲,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组成。电子商务环境下,审计风险日益复杂:

(1)过渡依赖网络系统。电子商务环境下,主要审计证据来自于网络,其可靠性高度依赖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而网络系统的开放性导致审计控制风险更加难以确定。

(2)病毒与黑客风险。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可以从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攻击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给系统造成破坏,导致固有风险增大。

(3)审计线索模糊。电子商务环境下,网络财务会计系统的设计可能使一个完整的交易轨迹只保留一段时间或设计成计算机可读性,可以人为修改数据而不留任何痕迹。因此,私人违规接触会计数据或修改数据以及接触资产而又不留下显见证据的可能性增大。审计线索的不可见性,使检查风险增大。

2 审计线索和审计方式的改变

审计线索对审计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正是通过跟踪审计线索,审核有关经济业务和收集审计证据的。而审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收集、鉴定和综合运用审计证据的过程。在传统商务活动过程中,每笔交易都有一个完整的审计线索,交易的每一环节都有文字记录,都有经受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审计人员可以从原始单据开始,对交易事项进行追踪,一直到报表为止,也可以从报表开始,追根寻源,一直追溯到原始单据,从而形成了顺查、逆查等审计方法。但是,在网络会计系统中,传统的单据没有了,纸质记录消失了,代之的是粗有数据处理资料的磁盘、磁带、光盘等,这些存储在磁性介质上的信息是机器可读的,它们不再是肉眼所能直接识别的了。审计所需的线索和证据完全可能由审计人员通过网络从其他有关方面获得。从而实现了审计线索、审计证据来源的多样化。

在网络世界里,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组织形式将处于多样化,并随着不同交易事项自由合成新的经营主体-虚拟企业(Virtual Firms)。虚拟企业存在于计算机网络之中,它是一种临时组成的,没有固定形态和明确空间范围的结合体。它可以随业务活动的需要,由若干相互独立的公司经过整合、重组而成,也可以随交易业务的完成而随时中指。电子商务使得虚拟企业的交易可以在瞬间完成,虚拟企业也就可能在交易完成后立即解散。网络社会的虚拟企业,其存续的时间可以很厂,长达几年或几十年,也可以很短,只存在几秒钟。故虚拟企业的快速结合与解散,要求审计工作必须随时、随地进行,实时、即时提供审计信息,而不能按照传统的审计工作要求,定期提供审计信息。

3 审计内容的拓宽

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审计的监督职能并没有改变,使审计的内容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网络会计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内容必须包括对网络会计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以证实其对交易事项的处理是否真实、合法及安全可靠,这是传统审计所没有的;其次,由于网络会计系统已经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再对它进行修改优化,要比在系统设计阶段对它改过困难得多,代价也昂贵得多。因此网络会计系统的设计应有审计人员(一般是内审人员)的参加。在系统设计开发阶段,审计人员要提醒开发人员注意并监督审查下列问题:

(1)系统的功能是否恰当、完备,能否满足用户商务活动的需要;

(2)系统的数据流程、处理方法是否符合有关贸易法规;

(3)系统是否建立了恰当的程序控制,以防止或发现无意的差错或有意的舞弊。

4 审计方法与技术的改进

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大量的证据都存储在肉眼不可见的磁性介质上,对这些证据,审计人员只能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审查、核对、分析、比较等各项审计工作,从而提高审计的效率与质量。在对会计活动进行审计时,单机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方法有的已不使用。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审计软件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为审计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审计方法与技术。具体来讲,审计方法应具有以下特点:

(1)从审计数据获取来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接口软件直接获取数据,同时可以通过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网络浏览、电子公告或新闻组等网络工具远程获取信息;

(2)从审计信息的加工处理来看,可以借助各种审计软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快速、准确地加工和处理;

(3)从审计报告阶段来讲,可以利用网络发表审计报告,提高报告的时效性,同时扩大审計报告的适用范围。

5 对审计主体的相关要求

审计主体即实施审计监督的执行者,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网络系统的发展应用,使得审计人员必须渗透到网络系统的设计、实施、计算机的应用程序,甚至到每一个数据文件中去。为适应网络会计的发展,审计人员应该树立起全新的思维观念:

(1)树立创新意识。网络会计本身是创新的产物,而且远未成型,正处于不断创新和变革之中,同时也源源不断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挑战。审计人员必须树立创新意识,针对网络会计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全新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模式,积极探索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测试、审计准则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这既有利于解决审计面临的难题,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

(2)树立竞争意识。网络会计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行业壁垒,同样的业务可能为多种行业共享,审计在开展此类业务时将无法享有专有权,尤其计算机网络系统鉴证等业务,其他非审计职业人员同样可以提供此类服务。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外会计师事务所机构已经开始进入国内,对国内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也形成挑战。国内审计人员必须洞悉市场竞争的变化,调整竞争策略,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取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刘峰.试论电子商务对审计的影响[J].软科学,2002,(3).

[2]梁心杨.浅论电子商务对审计的影响[J].河北审计,2000,(10).

[3]姜灵敏.网络会计安全问题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网络对大学生消费的影响 篇12

近几年随着电子杂志、电子广播、数字电视、移动通讯的发展,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尤其是计算机的普及以及网络技术的完善, 大学生群体成为了一个深受网络技术影响的人群。大学生自身的性质是大多比较前卫, 敢于去尝试新的事物, 挑战新的理念, 课余时间相对较多, 大部分的时间都会花费在网络上, 所以, 网络上流传的信息和观点都会深深地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本文以网络媒体为着眼点, 分析其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具体行为, 从而为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这个工具发展大学生消费市场提供参考。网络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力调查显示, 现在大学生接触最为广泛的媒体就是网络, 曾经的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都逐渐地淡出了大学生们的视线。网络媒体的优点非常多, 可以说网络媒体融合以上各个媒体形式的优点, 并且具有即时性和生动性, 能够让大家在第一时间更为形象生动地了解到新闻, 并且可以加入到相关新闻的互动中去。很多的调查显示:如今很多的院校中, 没有电视, 没有广播, 没有相应的报纸杂志等, 取而代之的是网络。由此看来深深影响着大学生行为的就是现代的网络群体, 当然也会影响到学生们的消费观点。当代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具体表现1.网络适应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在网络的不断影响下, 大学生们的消费心理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首先表现在对于奢侈品的崇尚。在当今的大学生群体中, 来自网络的各种时尚风潮, 深深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人们开始逐渐地对于各种名牌非常的关注, 追求品牌和地位,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所使用的品牌来提升自己的独立的品味和地位, 在众多大学生潮流的影响下就形成了现代的追时尚潮。当大家在一起时, 看到别人的名牌, 一些同学难免会去羡慕, 并且模仿, 这些都是网络影响的形成因素。另外, 现代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非常便捷的媒体对当前发生的事情进行快速的了解, 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开始追求时尚。通过对于一些时尚类节目的观看, 渐渐地希望自己也能够时尚起来, 所以就会根据网络上边流传的时尚类型进行自己的消费打扮。还有就是大家开始注重享受生活, 这是网络带给大学生们的又一个生活观念。在网络这个信息共享的平台里, 各个地区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会被大学生们去模仿, 这就形成了一类网络的生活潮流, 学生们就会纷纷去购买各种生活型的商品, 以此来进行生活的享受。2.网络媒体对于大学生消费习惯的影响在当今的网络中, 各种网络银行的出现使得网上交易成为了又一个流行的交易平台。在网络的交易平台中人们的商品买卖更加地方便, 更加地便捷。这种网上购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们的时间, 并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购物的体验, 所以, 网络购物也不断地被人们所追捧。网络购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 网络上的商品繁多。众多的商家看到了当今网络的市场, 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开始向网络市场进军, 这就使得网络市场形成了一个非常丰富的购物环境, 在各种网店中消费者们可以选择各种自己想要购买的商品, 进行网上交易, 这种丰富的商品资源也让大学生们更加地喜欢网络商店。其次, 网络购物的便捷性。在网络商店购物中, 我们可以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约束, 即使是深夜在家里同样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在如今的生活节奏中, 人们都在忙于工作和学习, 尤其是学生群体, 在大学期间可能会因为学习或者各种社团活动, 所以没有时间去逛街, 网上购物就给这个群体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 可以随时地购物。还有就是网上购物价格都非常便宜, 对于大学生这个人群来说, 没有自己的收入, 一直都在花父母的钱, 所以如果能够节省一部分钱用作其他的事情当然是更好的。最后就是当前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时尚, 成为大学生快节奏生活的一部分。网络这个渠道的信息平台具有更新快的特点, 这与大学生不断追求时尚的快节奏也是密切相关的, 而且还有网络上边分类合理, 便于人们对商品的分类和查找, 所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从实体店向网店转型, 开始关注网店的购物。网络购物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有其自身的特点, 众多的优点是现在实体店所不能提供的, 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开放的群体, 不断追求新的事物, 不断地去模仿新的生活方式, 所以, 网络对于大学生消费起着非常大的影响作用。

上一篇:自我管理执行能力下一篇:《火烧云》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