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开发

2024-09-04

体育开发(通用12篇)

体育开发 篇1

筅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秦泽平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 需要地方、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 开发出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因此, 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成为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一、体育课程资源阐释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 大致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 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1. 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

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 就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重点集中在竞技体育上, 这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来说, 高竞技、复杂规则限制的项目很难使之积极参与其中。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等, 又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 难以在学生中间展开, 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教材是体育课程基本的而又特殊的课程资源,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意志, 反映了国家对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 是学校落实《纲要》的参照性标杆和尺度, 是政策性很强的课程资源。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 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教材。”而传统的教材多以竞技项目为主, 以基本技术、基本战术、规则为主要内容, 缺少具体帮助学生参与锻炼、指导练习的手段与方法, 学生参考和利用的价值较低, 教师在选用教材内容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走入“教教材”的误区。因此, 全面、科学、优质、利用率高并具有特色的教材是体育课程急需开发的教材。

2. 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

通过参与体育活动,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特有的教育功能和锻炼价值,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 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适应”作为体育课程的目标之一, 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举措。以往学校体育只重视运动技术、技能的传授, 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课程改革不断向深度和广度推进, 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自然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拓展体育课程空间, 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 (如家庭、社区、校外俱乐部等) 、自然环境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 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社会体育竞赛等培养学生的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 同时对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 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 对体育课程的改革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 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

长期以来, 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 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 致使学校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而服务。而许多身体条件较为普通的学生特别是女生, 难以体验到体育设施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上难以突破, 以及一些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 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来的重要原因之一。体育设施作为体育课程实施中的条件性资源, 既要服务于运动基础好的学生, 更要服务于大多数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设施应有的功能。因此, 开发和利用适合大众型的体育设施资源将有效地促进体育课程改革。

4. 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传授, 被动地被评价, 缺少参与意识, 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和积极性, 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 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兴趣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 只有那些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5. 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也是课程的开发和研究者。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师资力量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 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 如何开发与利用, 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 凝结教师集体的教育智慧,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深度挖掘自身的潜能, 已经成为体育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开发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策略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身体健康为主线, 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因此, 要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开发与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以此为基点, 教学内容根据地域特征、学生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科学合理地加以选择, 保证这些素材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作用。

1. 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 一切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资源都可以成为体育课程资源。但事实上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都加以开发和利用, 而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 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 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 切忌选择那些技术要求过高, 学生很难完成的内容, 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的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无论体育课程如何改革, 体育教师仍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 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 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是人力资源开发中最重要的环节。在课改的进程中, 体育教师应当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 即从原来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决策者, 从一个“教书匠”转变为一个课程的研究者。角色的转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应当为体育教师创造条件, 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技术,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 积极思考, 参与教学研究, 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 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3. 挖掘潜在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 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 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 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的赋予, 方能进入显形课程资源领域, 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文化氛围, 开展学校体育知识竞赛、体育讲座等, 建立学校体育传统节日、体育传统项目,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 培养一批极具人格魅力的教师。完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 改善体育场地设施布局, 通过体育设施的便捷使用吸引学生, 这将大大提高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4. 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 使评价指标具体化, 能够给开发过程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 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而加以改正。同时, 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 互相学习和借鉴, 取长补短, 为更好地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 更好地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5. 共享校内外资源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 还应向校外 (社会、自然环境) 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 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 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 提高使用效率, 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 互相借鉴, 互相学习, 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 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总之,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体育课程的地位要进一步得到提高, 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有效地开发本课程的资源, 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 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科学筛选, 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深入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浙江体育科学, 2004 (3) .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3]刘旭东, 张宁娟, 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体育开发 篇2

[论文关键词]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小学体育;校本课程

[论文摘要]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课程调适、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模式进行了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并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及实践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各地方、各学校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传统等存在差异,教育部制订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只是将小学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给出了课程总体目标、领域目标及各领域内的水平目标,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而是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这使各个学校进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底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过系统学习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制订了学校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经过4年的实践和探索,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日趋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定、补充的内容及创编的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经过连续几年对学生体质的健康测试表明:身体强壮的学生多了,肥胖的学生少了;在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合作的场面多了,旁观的人数少了,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已经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主权,而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校的每一个体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或随从,所经历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理论,自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及教学方案,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专业发展就落到了实处。

(三)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整体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目前,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跳绳比赛、运动队的训练等各项体育工作已经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规化。

(四)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都是针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适应性改造,同时也自主进行一定范围的特色课程开发,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可划分为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创新模式。基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际情况,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了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等模式。

(一)课程调适模式

课程调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科教学规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的修改、补充和调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一种教材为蓝本,针对学科课程的某一领域或某个知识点,教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已有课程加以修改,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国家课程总体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教材内容体系为参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重进行了“跳绳”和“软排”两单元内容的补充和改编。具体的调适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课程内容的阶段划分。在年级的确定和内容选择上,确定“跳绳”在2-6年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主要是2-4年级跳短绳,包括并脚跳、单脚交换跳、单摇双跳、花样跳、合作跳等;5-6年级跳长绳,包括“8”字跳、正摇反跳、多人跳、双绳跳等。“软排”则参照排球的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要求,在1-6年级按照3个水平进行内容改编:水平一阶段的内容是玩软排,通过抛接球、地滚球等游戏熟悉软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阶段的内容是学软排,即掌握发球和垫球的基本动作,学会下手发球、自垫和互垫球;水平三阶段的内容是赛软排,即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制订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

第二,进行了课时的总体调整与分配。经过试验和调整,将“跳绳”和“软排”确定为每学期8课时,同时为了解决总课时不变而这两个单元课时增加的矛盾,重新调整学期教学计划。例如:将一年级的软排内容与体育游戏内容有机整合,以软排作为游戏教具;将中年级跳绳内容与投掷内容进行整合,把跳绳卷起来当作投掷的教具等。这些新的调整与分配,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了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确保了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专项技能。

第三,编写“跳绳”和“软排”单元教材及教学方案。在确定内容、划分课时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师集体研讨,编写了“跳绳”和“软排”两个单元各个年级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方案,对各个动作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操作建议,为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第四,进行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并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学校体育学科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进行了3年多的教学实践,采用边实践、边反思、边修改的方式,对调适的内容进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标准。例如:“跳绳”单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了具体的评价量表,用以检测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校在选择和确定课程调适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开发和调适的内容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应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在改编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经济条件、场地环境、时间空间限制等,所选择的内容应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二)课程整合模式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割裂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体育学科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也积极探索了课程整合模式,既有在体育学科内部进行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也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的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学科异年级的课程整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由几个领域构成,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同一个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在各个年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为学科内进行不同年级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例如:在学习“并脚跳远”内容时,让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学习,在五年级学生的帮助下,二年级的学生逐渐掌握了“并脚跳远”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级也在对二年级学生的帮助和指导过程中对此运动技能进行了巩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主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来进行。例如:与数学学科整合完成二年级教学内容《认识10000》,在体育课上由教师协助,家中由父母协助,让刚刚学习并脚跳小绳的二年级学生每天累计跳小绳的数量,直至达到1万次为止。这个过程学生既加深了对10000这个大数的体验,更强化和巩固了并脚跳小绳的技能,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体育学科还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生练习篮球运球动作的同时,加入不同节奏的音乐,体验节奏在运球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得到发展。

(三)课程创新模式

课程创新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以充分体现学校课程的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调整已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对学校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校体育学科活动课程的领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新的开发和探索。

第一,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将学生按年级特点划分为两组,在两个时间段分别做课间操,这就满足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和在全国推广的小交警韵律操之外,学校自主创编了时尚动感的搏击操、刚柔并济的武术操、活泼欢快的韵律操,在冬季还增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能运动。学校将滚圈、捉尾巴等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到学生课间活动中,由学校制作和提供相应的运动器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织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课间操和课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第二,体育节系列活动课程。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已经形成了以“金秋体育节”为载体的系列体育活动课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个星期进行的体育节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耐力、速度和柔韧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儿童趣味的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如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穿越隧道”“春种秋收”“迎面接力”,适合中年级段学生的“手舞足蹈”“传递圣火”“喜获丰收”,适合高年级段学生的“中国龙”“龙腾虎跃”“寸步不让”等游戏项目,同时,增加了适合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如“团结一家亲”“二人同心”“运球接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与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共融同乐的体育运动精神。

第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成立了体育兴趣活动小组10余个,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绳等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包括独轮车、轮滑、跆拳道等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在这些兴趣小组里,独轮车、轮滑等项目备受学生们的青睐,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以独轮车这项运动为例,正因为它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国内鲜有学校开展此项运动,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借鉴国外经验,大胆开发并设计了该运动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学生中推广。

三、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保障

(一)组建团队,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之前,先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各学科委员会被赋予课程自主决策的权力,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自主地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并进行内部的分工与协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科研引领,提升质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项目,聘请了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指导和监督体育学科课程开发整体规划、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使校本课程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推进。而在所开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科委员会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详细制订实施方案、评价计划,跟踪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随时调整实施进程,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从而推进了校本课程的深入实施,保证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三)资源支持,提供保障

体育开发 篇3

一、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意识培养的概述

1.校本课程与开发校本课程

著名教授董翠香认为:校本课程是体育老师教学的主体,在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中,通过正确评估学生需求与体质状况,进一步应用学校与社区开发的课程方案。开发体育校本课程是指运用已有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与社区资源,为实现健康与体育目标,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制定出适合学生条件与学校特点的课程开发方案。

2.终身体育含义

终身体育包含两个层面:其一是从生命萌生到结束,参与到学习与锻炼活动中,从而达到改善健康与体质的要求,在终身教育更加明确的基础上,让其成为生活的重要成份;其二是基于终身体育意识,利用中学体育的整体化、体系化与科学化为条件,在人生的不同的阶层、领域,为其提供更好的实践机会。社会与人之所以能得到发展,终身教育是其有力的基础,它也是终身体育的根本要求。

二、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生成终身体育意识之间的关系

1.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关键,它是快乐与成功的重要成份。开发校本课程可以看成以校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在这期间,以人为本更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尊重学生个体差距的同时,让其成为特殊的个体。体育类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认识到学生差距,在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最大程度的帮助学生发展。因此,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从学生需求、爱好与要求出发,整合已有的教学资源与课程行为。在实施校本课程时,要求结合学生的主动性与主体性,通过比较常规课程与校本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这也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部分。

2.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供了条件。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里面提到的目标与标准都是基础性要求,即:最低标准。为了帮助学生打造终身体育意识,运动兴趣是关键。从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来看:它很好的弥补了常规体育课的不足之处。体育校本课程要求各项运动技能学习更具有目的性,在需求的引领下,主动加入项目技能与技术学习中,这样不仅学生有了快乐与成功的乐趣,同时对焕发学习兴趣也有很大作用。

3.深化终身体育意识。在普通体育教学中,运动技术的传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也为学生加入项目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但是,从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学无所获,即使学过运动技术,却不能达到终身受用的要求。开发校本课程,则是从某个运动技术着手,慢慢掌握运动技能。因此,强化与开发校本课程,对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塑造终身体育具有关键作用。

三、增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

体育校本课程能有效帮助中学生改善学习水平,提高体育体验能力。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的体育技能改善过程并不理想,和高中生还存在很大差距。校本课程能有效帮助中学生提高健康意识与行为,在活动坚持与毅力得到改善的条件下,帮助其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因此,在现实工作中,必须整合体育校本课程与中学生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间的微妙关系,帮助学生弥补学习差异,改善体育学习效率。

1.坚定不移的执行《课程标准》,深化“三级课程管理”。虽然80%的老师都能正确的理解《课程标准》,但是课程改革还处在起始阶段,对《课程标准》的质疑此起彼伏。在教育部门与学校领导的配合中,《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同时这也让新课程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从中学反馈的信息来看:超过90%的老师认为将“三级课程管理”渗透到体育教学具有很大作用,随着下放课程权利与政策,学校拥有了课程开发的责任与权利,老师自然成了开发校本课程的主体,同时,学校也能结合实际情况,深化体育课程。

2.深化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虽然中学校本课程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运行与开发中,距离终身体育意识还有很大距离。对此,在现实工作中,除了要做好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理论指导外,还必须将理论与课程结合,生成学科理论,这样才能增强校本课程开发作用,深化终身体育意识。

针对部分中学缺乏成功范例的情况,为体育老师提供更多的培训与学习机会,在对外交流中,学习其他学习学校优秀的教学经验,并且应用到本校教学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项艰巨、庞大的工作任务,由于工作面广,所以必须正视校本课程开发。在基层老师访谈中发现:很多老师讲特色体育和校本课程混为一谈,根本没有将校本课程视为体育校本课程的内容。对此,必须加大宣传,让体育老师正视校本课程与特色教育之间的关系。

3.提高体育老师的认识。从影响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来看:排在前列的是场地设备、老师能动性、领导支持,这也说明老师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的作用。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作为学校的工作内容,如果缺乏领导支持,相关工作将很难开展,甚至可以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成败与领导有着直接关系。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与发展,当地教育和行政单位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让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科学的过渡,通过为其给予对应的支持与意见,做好管理工作。通过加大投入资金,尽量满足学校体育课程开发的设施与资金要求;通过增强学校体育老师、领导、科系老师、学生、家长与社会人士的支持,集结各方力量为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更好的服务。

体育开发 篇4

1 国内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上以景观体育为主题进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果只有47篇文章,分别是2004年2篇,2005年2篇,2006年6篇,2007年6篇,2008年6篇,2009年6篇,2010年5篇,2011年4篇,2012年6篇,2013年4篇。以上结果说明景观体育在我国受重视程度较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对于生态体育下景观体育开发研究的空间较大。

1 . 1 景观体育概念研究

对景观体育概念的界定,是景观体育开发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对有关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发现国内对景观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城市景观体育是指将本地所特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及标志性建筑等景观资源与体育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具有地域景观特色的体育运动,来展现城市魅力的一种体育活动[1]。

城市景观体育是一边品味静态的城市美景,一边参与动态的体育休闲活动,令活动更具文化性、表演性和社会性,达到一种人在景中、动静结合的活动效果[2]。

城市景观体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以具有象征性意义或标志性价值的地域景观为背景或场地,以宣传城市形象、提高知名度和推广本地特色体育项目为主要目的的城市体育活动[3]。

景观体育是体育活动与人文或自然景观的融合,是从场馆走向大自然的一个全新的体育形式[4]。

以上景观体育概念定义具有共同点,即为景观体育是城市景观与体育活动的有机结合,但是表现出“景观体育>景观+体育”的特点。

1 . 2 开展景观体育的意义

国内对开展景观体育活动所展现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研究表述。

以地域特色景观为切入点,认为景观体育是改变城市形象的外在核心因素之一,有计划地将体育活动与城市景观相结合,产生了动静相依的效果,从而更好的吸引参与者与观赏者的眼球,不但改变和宣传了城市形象,也提升生了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城市营销的目的[5]。

随着研究的深入,从景观体育的内涵、特征入手,阐述景观体育在丰富锻炼方法、增强全民体育锻炼意识、提高全民体育锻炼参与程度、实现免费观赏体育比赛、推动全民体育生活化进程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6]。

1 . 3 景观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景观体育在我国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通过整理分析,汇总出以下几点问题。

(1)我国城市景观体育由于受到国家、社会、个人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内涵不丰富,服务与保障体系不完善,缺乏本地特色与一致性沟通[1];并且城市景观体育活动的营销方式单一,手段较为落后,品牌竞争力不强,活动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欠缺专业性的管理人才[7]。

(2)城市景观体育活动的举办由于有些活动场地设施和使用条件的不确定性,致使活动风险增大,运动员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以及在景观体育活动事前宣传力度不够,媒体报道不足,使得活动影响力下降,以致造成资金的融入不足,影响活动正常开展。另外,景观体育的开发组织机构的运作不良和专业人才的缺乏,造成体育活动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导致活动运营结构失调,活动质量降低[8]。

1 . 4 景观体育在国内开展的形式

景观体育活动的举办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上海利用地理环境优势及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致使开展的景观体育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上海市景观体育开展的形式:2003年8月,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在上海南京路上成功举办;在2003年和200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世界级低空跳伞健将在“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大厦进行了国际低空跳伞的表演;2003年10月,上海国际龙舟邀请赛在苏州河上举行;2004年,Fl摩托艇世锦赛在上海黄浦江上成功举办;2005年8月,全国沙滩排球巡回赛总决赛暨十运会沙滩排球资格赛在东方明珠电视塔下举行;2005年“米高杯”上海自由式轮滑公开赛在上海的外滩成功举办[8];2007年中国国际摩托艇明星对抗赛在滴水湖上成功举办;2011年“滴水湖杯”国际友人邀请赛在滴水湖畔成功举行[4]。

其他省市地区同样对景观体育的发展十分重视,如:连续举办过多届的云南丽江、大理七星越野挑战赛;有“空中王子”之称的阿迪力2002年在北京怀柔举行的“高空极限生存活动”,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浙江省的千岛湖是我国乃至世界难得一见的水上运动场地,曾多次举办大型水上项目赛事,体育赛事与当地的自然风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2]。

以上都是在国内开展景观体育并取得一定功绩的案例。

1 . 5 国内专家学者为景观体育顺利发展所提出的建议

根据以上成功的案例,对其总结经验,专家学者对景观体育的发展提出不同建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出以下建议。

(1)从宏观的视角提出在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视域下,加强城市景观体育与城市特质相融合,注重城市景观体育的本地识别性,从而明确差异化的定位,构建和完善城市景观体育的发展模式和管理制度[6]。

(2)从微观的视角提出在建立景观体育活动品牌方面,必须迎合市场需求,做到周密计划,缜密部署,责任到人,从而将品牌做大做强;关于活动场地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场地周边环境潜在的危险性因素,选择安全舒适的活动场地;景观体育活动的形式要保障具有时尚性,挑战性与刺激性,同时注意活动要贴近生活,达到提高公民参与程度的目的;活动运行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要有长远的眼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保证体育活动顺利进行,做到景观体育的可持续发展[7]。

2 国外景观体育发展现状

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最早出现“景观”一词,被用来描写梭罗门皇城(耶路撒冷)的美丽风景。之后,经过动植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家Humboldt等专家对景观的研究,将其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8],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景观与体育的相结合,形成了现在的景观体育。

景观体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和市镇中发展较为成熟。如芝加哥举办的将赛事放到市中心的“野洋葱城市越野赛”;每年在泰晤士河上举办的英国剑桥、牛津大学划艇对抗赛;瑞士举办的特色滑雪比赛以及穿越阿尔卑斯山脉的环法自行车大赛等,都是景观体育的表现形式。“环法自行车赛”是景观体育成功开展的最典型例子,它将体育比赛和引人入胜的风景完美地相结合,吸引了全世界数以万计的体育爱好者与参与者,为法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5]

3 结语

景观体育因在唤醒公民健康意识,养成健身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展现城市精神和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被广泛开展。但是,国内关于景观体育的研究侧重宏观描述性研究,而对其开发实践的研究则相对薄弱,在今后的景观体育开发中,如何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生态学与系统工程的相关理论,最大限度的发挥景观体育功能,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对生态体育下景观体育的概念、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形式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提出未来景观体育开发的研究趋势,从而为景观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及其开发 篇5

我国体育无形资产及其开发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相关研究,梳理体育无形资产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因素.研究认为,我国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应当借鉴国外体育无形资产经营的已有经验,结合我国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从政治经济、法律保护、评估核算、市场营销等方面分析,制定体育无形资产开发的战略.

作 者:李太铼 李益群 LI Tai-lai LI Yi-qun 作者单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100061刊 名:中国体育科技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42(4)分类号:G80-05关键词:体育产业 无形资产 开发 中国

论体育与智力开发 篇6

【关键词】体育教学 智力开发 运动水平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205-01

一、正确理解和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教无定法,教学的方式、方法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要不断进行改进和创新。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阶段、教学环境,体育教师应当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定法虽无,常法则有”,这里的“常法”就是要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传授知识准确、讲解语言精练、示范动作规范是启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在教法选择和教学步骤的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和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体现出负荷与间歇的科学性。教学手段要紧紧围绕本课的任务和要求,解决好重点和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讲究教學艺术,唤起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了,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将看似简单的体育教学通过严密有效的组织,艺术化、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体育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动脑筋,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讲解生动形象、示范规范标准,从多方位、多角度来启发学生对运动技术要领的理解

体育教师要想方设法引起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学习兴趣,循循善诱地开阔学生的思路,用生动的语言把发展智力与积累运动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讲解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把智力培养寓于情趣之中。当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产生兴趣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插话、提问题,因为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

体育教师的讲解要联系动作的仿生或仿物特点,以加强形象性印象。体育教材中有不少仿生动作,教师在讲解时应引导学生联系所熟悉的形象,通过思维的想象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如讲解技巧中的鱼跃前滚翻动作技术时,可突出鱼跃离水面的动作形象,强调动作要有跃起腾空的特点;在教短跑后蹬技术时,强调模仿马蹄离地前的趴地动作;在进行排球扣球技术分析时,强调扣球时的赶马甩鞭动作。这样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助于运动表象的建立,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智力与体能得到协调发展。

教师讲解时要经常运用提问法组织教学。新课、复习课都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就是把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作为教学过程,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综合性和启发性,并且要巧于提问,增加趣味性,引导学生运用智能回答各种问题。当学生处于难以解决问题的某种心理状态时,教师要给予及时、正确的启发。如在分析排球扣球的鞭打动作细节时,就可以用马鞭来设问:为什么突然用力挥动鞭杆,鞭子会出现清脆的声音呢?这时教师需要向学生进行清楚的、有启发性的解释,使他们理解鞭杆突然用力挥动所产生的动量通过鞭穗传到鞭梢,由于鞭梢的质量较小,会获得较大的速度,因此产生清脆的声音。在扣球时扣球者的手要想获得大动量来击打排球,就必须使胳膊快速挥动,要想使胳膊挥动快,就必须用力收腹,按由自下而上的顺序发力,最后将最大的力量发挥在扣球上。

三、引导学生在体育实践中运用智力来逐步提高运动水平

体育教学不仅要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还要遵循形成或掌握技术动作的运动规律。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有阶段和步骤的,只有在不同阶段根据各自的特点引导和发挥学生的智能优势,才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初步掌握动作阶段,学生从教师的示范、讲解中获得初步概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做模仿动作。这时大脑皮层处于泛化阶段,教师应多做几次示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通过积极思维,尽快掌握动作环节的主要部分。在改进和提高阶段,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分化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动作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大脑来想象和理解动作,让学生在思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所学的技术动作。在巩固动作阶段,学生所学动作的动力定型已经形成并进一步巩固,这时候教师的指导是画龙点睛,有助于培养学生轻松自如、自然省力地完成动作的能力。

体育开发 篇7

体育设施的建设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物质基础。教育部于2004年8月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随着高校教学评估的进行,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都按要求配备了相应的场地器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高校体育教学训练学生自我锻炼要求,但也面临着因为经费不足而导致的维护困难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大学生体育锻炼需求迅速增长和社区体育的蓬勃导致了体育设施不足,一方面经费压缩导致建设、维护经费的短缺。传统体制下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建设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需要。所以说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这个有利的背景下很好的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是关系到高校的体育建设能不能提高自己的自身造血能力以及能否为自身体育设施建设发展提供足够的经费等相关的方方面面,这些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和现实作用也很大。这些都是值得研究和探讨。

1 高校体育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1.1 场馆资源分析

目前教育系统场地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不高。调查显示西安市人口数量大,高校数目多,拥有普通高校72所,高等院校数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三。第五次全国场地普查显示,现今很多的学校体育设施在社会整个体育设施体统中占了主要的一部分。举例来说,中西安各类体育场地总数为4827个,其中教育系统3566个,占73.9%,胡立君等调查在广州的6666个体育场馆中,有4215在学校系统,占总数的63.23%。然而现在的学校都在对体育设施进行封闭式的管理,没有向广大的外来人员开放,设施的使用者只是限于学生和老师这个范围之内。与此同时,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还没有做到充分的合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主要是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以及教职员工的运动训练等活动中,相比较而言用于比赛的训练场地的比例很低的。也就是说高校的体育措施还没有满足大众对体育场馆的需要。高校在这方面还做的不够,没有充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开拓筹措资金渠道。很大程度上使部分场地设备闲置。

1.2 组织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分析

体育活动的管理和参与是项系统工程,它包含着体育锻炼的指导和体育设施的管理。身体锻炼是一门科学,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教育系统基本都有比较完善的组织体育活动的办法、有完备的体质测试评价仪器。科学系统的指导锻炼的科学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体育组织管理资源的优势。人力资源对体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现实作用,也是进行科学化健身的人力资源保证。教育系统中基本都配备了相应的体育专门人才,特别是高校具有大量的研究性人才,但目前仅仅满足于基本教学和训练需要。没有充分调动体育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更好的发挥他们的作用。研究对象调查发现。仅有6.7%的体育教师担任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很多人疲于应付本单位各种考核考评,调查还发现半数的学校支持本校体育教师参加校外体育工作,整体上来说学校体育人力资源丰富,但不能充分利用。

1.3 市场资源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健身的行列,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投入一定的资金和时间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锻炼环境,但是由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和社区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很多群众无法实现自己的锻炼要求,于是出现一方面群众体育锻炼需求迅速增长和社区体育的蓬勃导致了体育设施不足,一方面体育爱好者想消费却苦于无法满足场地、专门人员服务。如何把两者协调解决是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因为高校体育场馆由于独有的锻炼环境,特别是人文环境吸引了很多体育锻炼者的目光,因此如何开发利用现有场地器材,提高管理水平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 高校体育产业开发基本思路

教育系统体育资源开发模式整体上要彻底实现社会化经营,针对整个经济结构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作方式目前主要的措施就是积极的采用体育事业发展和经营比较好的地区或者是单位的先进经营理念。努力使得体育设施满足大众的需要,做好公益性和社会性服务工作,在此前提下还要积极探索不断的开发利用自己本身的优势资源获得更多的财富来源,由此来补充学校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不断的促进体育环境获得良好的发展。

2.1 积极探索实现虚拟经营

虚拟经营主要是采取协作的方式,积极的融合外部经营资源与本企业经营资金,按照跨越空间的功能整合经营的方式促进企业实现其经营规模扩张的这样的效果。各大高校的体育场馆设备虚拟经营主要是采取信息技术把体育消费者、同行业、投资方这三方连接在一起而组成的一个暂时性的网络组织。这样一来,它没有必要被组织建立成一个系统的职能机构,就能够使得场地设施等资源被大众共同使用并从消费之和投资方之间获得相关的资金满足建设和经营的需求,以便更好的满足锻炼消费市场需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在对学校和社会资源进行整理和融合,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把他们联结形成的一个的组织,这样的比较省时省力,完全代替了传统的由一个社区、学校单独承担的功能。高校的体育场馆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运作的话就不仅仅是局限于原有的场馆设施,而是在此基础上与场馆资源组合在一起。这样一来就使得高校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身优势的同时,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场地设备经营范围,因而增强了自身了知名度。最为重要的是,由于经营的更加有效率,服务质量也大大的提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校体育场所的服务质量,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在根本上展现了虚拟经营理念:可以不追求自己物尽我有,只是尽最大可能的利用好现在的资源,以尽可能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效益。由此来实现“有限场馆,无限空间”的经营目标。

2.2 转变经营观念,加快管理社会化

体育产业管理有其自身特点,决策者们应划分清楚体育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明晰对资产的经营权,处置权及受益权,克服目前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学校是体育设施的拥有者,体育教学部门是体育场馆的经营者,但两者关系往往混淆不清,比较落后的观念觉得学校体育设施就只需要为教职工提供一个教学训练场地就可以了,没有具备一定的市场定位动机,没有想过和社会的交流和合作的打算。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持续发展的需求逐渐增大。这样的市场背景下,不能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要努力的使得高校体育设施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管理者,要建立足学校服务大众的意识,最大限度地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积极服务社会。以服务效益为核心,在学校监督体制下,经营者有自主权和决策权,施行独立方式运作,避免学校的行政干预。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作成本,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

2.3 开拓思路,使体育设施功能多元化,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近些年随着体育文化在大众生活中的不断融入,在设计理念上要转变观念,尽可能使现代体育建筑成为公益性和商业性的融合体。使体育设施全方位地服务于大众。因此在新建体育设施建设中要注重场馆的综合利用,充分考虑场馆的日后运营、维护和管理。使用功能方面,注意使用功能的多样化,而且在建设阶段就为多功能的使用预留设施条件;加大综合考虑,尽快能得对现有场地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使场馆设备也日益专业化,并自成系统;设计中重视节能和环保,考虑采用了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甚至设置能源回收系统,以达到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高校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除了必须注重中管理和硬件的改造之外。更要从简单的出租场馆设施的观念中走出来,充分挖掘高校体育设施和体育师资的优势资源,培育人们健康投资消费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的开发利用,创造最大的效益。开辟高校体育经费渠道,增加经费来源,增强高校自身发展的活力。

2.4 要处理好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过程中的公益性

高校体育设施开发经营,实行有偿消费,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目前场馆经费不足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措施是想要促进高校体育事业的完善,高校的体育措施是要在获得盈利的和公益服务的发展获得一个平衡点。据调查的有关数据证明,现今我国的体育场馆盈利的约占53.4%,持平的大约33.6%,亏损的仅占13%,这说明高校体育设施的开发前景和空间还很大。高校体育设施的有偿服务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在校学生的基本利益,又要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

3 结论和建议

3.1 高校体育产业可以体现为场馆资源、组织管理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等几个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

3.2 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思路,选取兼顾公益性和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变革。

3.3 高校体育资源开发一方面可以解决高校体育设

施建设中的资金不足,一方面缓解社区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3.4 高校新建场馆时不但要注重场馆的综合利用,充

分考虑场馆的日后运营、维护和管理。注意使用功能的多样化,更要加大对现存场馆的改造。

3.5 高校体育设施社会化经营势在必行,高校体育设施的经营管理要结合好盈利和发展两个方面。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现场调查法从场馆资源、组织管理资源和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几个方面对高校体育产业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转变经营观念,加快管理社会化、虚拟经营等运作模式,从而解决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维护、发展经费短缺的问题。促进高校体育场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虚拟经营,体育资源

参考文献

[1]胡立君等.体育场馆的虚拟经营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1,10-13.

[2]顾雪兰.学校体育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构思[J].体育学刊,2003.4,98-100.

[3]雷历.影响北京市高校体育场馆有偿开放赢利效果的因素分析[J].体育科学,2000.3,30-32.

[4]申秀芝.西安高校体育场馆设施配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时代金融,2011.9,211.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探析 篇8

一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基本认识

第一,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要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依据学校自身的环境、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体育资源, 为满足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发展需求和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

第二,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必须坚持学校性与地方性, 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与学校资源, 学校自行开发与实施的校本课程将进一步体现学校的办学传统与特色。

第三,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贯彻本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体育校本课程属于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单项课程开发, 只有纳入学校统一的校本课程体系, 才能确保课程的开发成效。

第四,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对学校自身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与评估。校本课程要以综合性、实践性、系统性的形式出现, 方便操作、容易实践, 能给学生思考与实践、探索与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第五, 开发体育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对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分析、科研能力的把握。一定要因地制宜, 从学校现有的师资条件出发, 让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融入体育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中, 而不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策略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是“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本”, 若想要开发出符合学校实际和让学生满意的课程, 体育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与需求。

第一, 选择的策略。要从众多可能的课程项目中决定付诸实施的课程, 这个过程是校本课程开发中最普遍的活动。一般来讲, 主要包括课程科目的选择、学习内容的选择、配套教材选择、学习方法的选择、评价体系的选择等。

第二, 改编的策略。校本课程开发中的课程改编, 主要是指导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正式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加以修改, 以适应他们具体的认知水平与课堂情境。它是一种以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而进行的课程资源的校本开发活动。可以改变课程内容的结构和顺序, 使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等。

第三, 新编的策略。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而开发出的全新的体育课程板块或课程单元, 形成的体育校本“特色课程”。可以探索一些自创运动项目的教材, 形成创新性的体育课程和自编教材。

第四, 优化的策略。可以针对个别教材内容或方法的优化, 如改编或自创课堂游戏、徒手操等, 形成课程文本。

第五, 整合的策略。整合是指以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 来安排校本课程的学习的开发活动, 其目的是减少项目和知识的分割和学科的隔阂。

第六, 拓展的策略。课程拓展是指以拓宽课程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 主要包括正规课程延伸和个性化拓宽。

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体会

第一,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提供了课程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学生选择权和发展权得到了尊重, 为个性发展建立了课程超市, 学生们有了课程选择权, 学生可以选择了自己所喜欢的课程, 从而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转变了教师的观念, 提升了课程改革的意识, 提高了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程实施的能力, 改变了传统的课程制约教师的现象。在校本课程中,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传统相比有了显著的变化, 教师有了课程决策权, 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设计学生需要的课程。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转变, 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中的双主体性变得清晰与自然, 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三,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教师发展空间不断释放, 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校本课程为体育教师个性化的教学提供了宽广的舞台, 教师的专业素养、个性特征和能力特长在校本课程中得到体现, 教学积极性高涨。教师们通过直接承担体育校本课程的策划设计、教材开发、组织实施、考核评价、成果展示、总结反思等工作, 提升了能力, 扩充了视野, 实现了个人的价值与意义。

第四,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突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课程弥补了基础课程相对于部分学生的需求所存在的不足, 也提高了办学的自主权。学生们通过参与开发和学习体育校本课程, 他们的主体参与意识、综合实践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和提升, 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创造、品味成功的意识, 引导学生自主追求高品位、高质量的人生规划和发展。

第五,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为学校和教师们提供了教改实验的平台。校本课程的教学是教师实现个性教学的舞台, 包括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的指导式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学生学业考核评估方式以及校本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都会为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庐山体育旅游开发研究 篇9

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已不满足于被动式的观光、更希望主动的参与,更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对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旅游是由体育和旅游交叉融合而成,是以欣赏、观看或者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体验式体育游览活动。它的这一特点恰好满足了现代游客对旅游的新需求,深受现代游客的欢迎。

近几年来,庐山旅游尽管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如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以观光产品为主;产品老化,游客参与体验式产品不多;旅游形象老化,游客重游率不高等。因此,庐山旅游产品的升级,结构优化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庐山体育旅游开发研究对于丰富庐山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品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庐山体育旅游资源分析

1、地质体育旅游资源。

众所周知,庐山是世界地质公园。它是由于地壳运动中断层的不断抬高而形成的,这种典型的“地垒式山体”非常适合用于攀岩运动。庐山上有山峰171座,峡谷20余条,这些山峰和峡谷绝大多数都是由大块砂岩累积而成,山体直而陡峭,且形势险峻,风光不但秀美而且十分适合攀岩这项体育运动。

2、溪川体育旅游资源。

庐山有溪涧18条,瀑布22处,湖潭14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水流大且急窜。而且九江庐山地区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16°C~17°C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降水量都在1300mm以上,水量充沛。这些条件形成了庐山在开发漂流旅游时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剪刀峡、三叠泉地区、碧龙谭、桃花源地区都是开发漂流体育旅游项目极佳的地区[1]。

3、水体湿地体育旅游资源。

庐山周边地区拥有水域面积达到了30多万ha,拥有湖泊近100余个,河流30多条。特别是庐山紧邻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其本身的水域面积就已经达到了3050km2。

由于庐山周边众多的河流湖泊,造就了它湿地资源的同样丰富,拥有29万ha的湿地面积,这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特别是庐山周边的鄱阳湖生态湿地,面积达到22400ha,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国际重要湿地、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地。庐山水体资源可以积极开展水乡观光、水上娱乐、观鸟等休闲体育活动[2]。

4、山林(草)体育旅游资源。

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的幽雅翠境。较为人们所熟悉的林区有莲花洞森林公园和天化井森林公园[4]。非常适合登山、森林游憩等体育旅游活动。

5、拓展运动体育旅游资源。

庐山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质构造,使其在开发拓展运动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比较知名的拓展训练基地有:石门涧大学生体育运动户外训练基地、东林大峡谷高空拓展训练基地,翠竹山庄拓展训练基地。

6、比赛项目体育旅游资源。

自2006年九江市成功的举办了“九江国际龙狮赛”后,龙狮赛每年都会在九江举行一次。同时在2001年庐山还成功的举办了第14届亚洲青年举重晋标赛和第6届全国女子举重赛。庐山石门涧景区还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国家攀岩赛事基地和全国大学生体育运动户外生存训练基地,举办了多次攀岩国际赛事[3]。

三、庐山体育旅游市场分析

1、体育旅游市场前景分析。

目前国际上体育旅游市场火爆,体育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的一股重要力量。相关数据表明:目前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和旅行市场每年的价值达1180亿美元,到2011年,旅游和旅行产业在全球GDP的比重有望达到10%,在一些国家体育旅游所创造的价值占旅游总收入的25%[4]。在中国,由于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普及,人们的体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类体育竞赛及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也在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目前体育旅游业在我国已开始呈现梯度发展的趋势,每年增长30%至40%。体育旅游的快速增长和多元化发展,必将促进体育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2、庐山体育旅游市场目标人群分析。

由图1可知,不同居住地人群首选的都是游山玩水,其次喜欢游览文物古迹,体育运动成为了人们的第三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市区到城镇再到农村居住人群,所选择的各种旅游项目的人数呈逐渐下降趋势,这说明旅游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同时也受消费观念的影响,由于农村居民经济条件和消费观念的不足,因此,虽然对于旅游感兴趣,却不能完全满足其需求[5]。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庐山体育旅游项目的目标人群定位应是城市的中高收入人群。城市居民由于经济发达,消费观念比较新,对于体育旅游项目,普遍比农村的居民认识更深也更易于接受;而中高收入人群对自身的身体健康更为的看重,体育运动和旅游项目结合的体育旅游自然能够更快的吸引他(她)们的眼球,成为日后旅游计划的首选。

四、庐山体育旅游SWOT分析

1、庐山开发体育旅游的优势(strength)

⑴体育旅游资源优势。庐山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主要的有:地质体育旅游资源、溪川体育旅游资源、水体湿地体育旅游资源、山林(草)体育旅游资源、拓展运动体育旅游资源、比赛项目体育旅游资源。仅地质体育旅游资源来说,庐山就有山峰171座,峡谷20余条,这些山峰和峡谷绝大多数都是由大块砂岩累积而成,山体直而陡峭,且形势险峻,十分适合攀岩体育运动。可谓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为体育旅游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庐山地处亚热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阳光充足,适宜体育旅游活动的时间长。

⑵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庐山是国内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庐山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已形成吃、住、行、游、购、娱齐全,供水、供电、交通、通讯便利的多功能服务体系,和以旅游为主,旅、工、贸、文综合发展的经济格局。

2、庐山开发体育旅游的劣势(Weakness)

⑴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开发层次不高。庐山拥有悠久浓厚的文化底蕴,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加之特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这些都是庐山成为名胜风景区的资源优势。但是与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反差的是庐山旅游的开发缺乏一个全新的态势,层次不高,产品结构单一,仅能满足游客的一般观光和游憩需求,附加值过低且缺乏新意,那些满足游客参与娱乐、获得“畅”游感和得到陶冶情操的深层次、高档次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庐山体育旅游的发展。

⑵专业人才的缺乏。体育旅游的开发需要多方面的人才,江西作为一个生源大省却不是一个人才大省。特别是缺乏尝试刺激类体育旅游的专业人才,那些懂经营、善管理的体育旅游人才更是凤毛麟角。缺乏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制约庐山体育旅游甚至整个旅游业继续发展的瓶颈。

3、庐山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体育旅游的需求增加。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为人们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休闲消费时代。休闲时代,人们更加重视生活和生命质量以及自身的发展,人们会更多地把金钱和时间用于旅游、健身、游戏、艺术、博览、影视文化、教育等休闲活动。体育旅游消费,是较为充分的满足人们在自身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的更高层次的消费。体育旅游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6]。

4、庐山开发体育旅游的挑战(Threat)。

随着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兴起,周边景区积极的开发了体育旅游项目,如武汉木兰天池的滑草,福建九曲溪和湖南张家界的漂流,湖北神农架的森林探险等系列体育旅游。由于其项目相似度,地域位置和知名度都对庐山体育旅游项目的发展构成挑战,区域间的竞争必将比较激烈。

五、庐山体育旅游开发

1、开发原则。

科学合理地遵循相应的开发原则,是做好体育旅游开发的前提。笔者认为庐山体育旅游开发应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特色原则。一个旅游项目必须拥有其自身的特色,才能有别于其他景区。体育旅游的特色是它所在区域旅游文化内涵。各个地区拥有着不同生活习俗和体育活动,这就是其体育旅游的特色所在。即使是同一种体育运动形式,但由于其所处地区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所以我们在开发过程中要遵循区域体育旅游的内在需求,将区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内涵挖掘出来,以展现给旅游者。

(2)联合开发原则。体育旅游的开发和经营涉及很广,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很强。因此,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注重体育旅游与其他相关部门的配合,与当地群众的配合,以及体育旅游产品内部的组合。

2、产品设计

(1)度假体育旅游产品。目前庐山地区存在着众多的度假村或山庄类的一般度假地,来庐山的游客大多数也只是抱着观光游览,疗养保健的目的。我们可以把体育旅游产品与一般度假旅游产品组合起来相互补充,进而形成富有庐山特色的绿色体育旅游项目如:探险、探秘,登山,划水,森林健身等。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在心理需求、身体需求、个性发展和健康恢复四个方面的需求,又可以延长游客滞留时间,提高消费水平。各个旅游度假村和山庄可以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各度假区的资源优势,完善度假区的体育功能,使旅游产品向更高的层次转化,从而增强旅游度假区的吸引力。一方面可以依托庐山独特的自然环境,以高端市场为目标,与体育休闲、气功养生相结合,推出“锻炼保健游”,“高尔夫度假游”等系列产品的品牌认同。另一方面大力拓展周边青少年市场,展现新生代文化风貌,建立一些青少年拓展运动训练基地,驴友野外探险自然区,攀岩爱好者训练场等新兴体育旅游项目,重点吸引假期的学生客源市场。

(2)城郊体育旅游产品。随着九江市城镇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观念的转换,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庐山离城市较近这一有利地理区位,在庐山建立城郊康体休闲产业,把健康休闲与体育旅游紧密地联系起来,其主要以郊游踏青、野炊为主。庐山城郊体育旅游必须充分发挥其离城市距离进这一优势,囊括时下流行的野营、攀岩、滑草等项目,加强城郊旅游的体育健身功能,实现城郊旅游产品与体育旅游产品的项目转化。

(3)节庆体育旅游产品。节庆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其主要特点就是参与性强,如果它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必将二者相互作用达到良性的循环。目前九江地区节庆旅游项目还是一片空白,这一方面与九江地区节庆特色不明显、气氛不浓郁有关;另一主要方面则是因为旅游开发商的不够重视。我们在开发节庆体育旅游项目时,一方面可以充分的挖掘九江本土或者江南地区本地区的节庆体育项目如:端午节龙舟赛,重阳登高。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引进一些“舶来之品”,根据庐山的自然环境引进一些能在庐山地区进行的节庆体育旅游项目,比如10月份的热气球节等“洋”节目[7]。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庐山体育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区位优势、可进入性强,客源市场广阔,这些条件为庐山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支持,庐山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为更好地搞好庐山体育旅游开发工作尚需加大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合理安排,统筹兼顾。

摘要:体育旅游开发是庐山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需要。首先对庐山体育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了系统地分析和总结, 然后运用SWOT法系统地分析了庐山开发体育旅游开发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庐山体育旅游开发原则、模式并进行了产品设计。

关键词:庐山,体育旅游,开发

参考文献

[1]李桦, 李翠军.浅谈庐山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对策[J].科技创业, 2005, (4) :7-8.

[2]刘凯, 柴新.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 (16) :112-113.

[3]李瑞峰, 戴健.庐山旅游举起“体育牌”[N].中国旅游报, 2001, (5) :21-24.

[4]徐洁.体验式体育旅游营销[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 2008:113-176.

[5]于素梅.中国体育旅游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7:354-463.

[6]陆元兆.广西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体育学刊2004, (2) :43-41.

高校体育档案开发利用探讨 篇10

一、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的意义

首先, 因为通过对高校体育档案的集中管理, 能全面反映高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所以如能对其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一方面可为高校今后开展体育工作提供翔实的参考依据和咨询材料, 另一方面通过高校体育档案作为高校对外进行广泛宣传的窗口, 使高校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能更为全面深刻地了解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进而逐步扩大高校的影响力和提升高校的社会地位。

其次, 合理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可为高校规范体育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高校体育教学档案主要是教师的业务档案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档案。这些档案既储存了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较为翔实的历史记录, 也记载了学生在校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情况。毫无疑问, 这些档案不但为高校体育教学管理部门能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自己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势与不足, 进而通过优化管理手段制订出切合本校实际的、能有效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体育素质的工作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而且也为高校能顺利通过国家本科办学水平教学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2]56。

第三, 合理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也可为高校规范体育科研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高校体育科研管理档案主要包括体育科研项目档案、体育科研成果档案和体育科研人事人才与体育科研机构档案等。其中, 体育科研项目档案包括不同级别的体育科研项目的申请写作规范要求、申报材料、经费管理、运作监督检查和结题验收等的历史记录;体育科研成果档案包括已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成果奖励、设计发明的体育器材和改进的比赛操作规程等的历史记录;体育科研人事人才与体育科研机构档案包括高校引进的人才管理方案、科研机构运作计划、科研团队活动、学术讲座与交流情况等的历史记录。显然, 上述体育科研档案能为现在和今后对学校成功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发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获得更高级别的成果奖励, 向上级主管部门或社会各界申请科研发展经费资助, 向社会给予更优质的科研服务等等提供启发或借鉴依据。

第四, 合理开发利用高校举行的各种运动会的档案和体育培训档案有利于加速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每年, 在不同的节日或季节, 根据自身或外界的需求情况, 各地高校都会举办一定数量、档次、级别和质量均不完全等同, 因而影响有别的运动会和体育培训, 如校运会、地方民族节日运动会、省全运会、地州 (或市) 全运会、体育新教材培训和“国培”等, 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高校体育经济的良性运行。通过查阅参考由上述运动会或培训活动形成的文书档案、图片档案、音像档案或实物档案, 可开启今后成功举办类似活动, 甚至吸引外资创办高校体育产业的活跃思路, 进而加速高校体育经济的发展。

二、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的原则

1.优先性原则。因为在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三个职能中“,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使命“, 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服务社会”是高校前两个职能的延伸[3]20, 所以在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时, 要优先考虑在可能的范围内最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和高校体育科研工作开展的档案。

2.保密性与特色性相统一的原则。在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时, 既要认真贯彻执行《保密法》和相关保密条例, 又要注意不失特色。这样, 既保证包括体育档案在内的高校档案开发利用时的保密性, 又有利于构建凸显自身独具特色的档案, 供未来作持续规划参考。所以, 有关档案开发利用的保密性与特色性是相辅相成的。

3.经济性原则。高校体育档案开发利用要尽可能花费最少的开支和精力, 达到最好的效果, 必须遵循经济性原则。如果要利用最少的经费取得最好的效果, 就必须尽可能开发那些不需要多少经费支出但又有同样效果的体育档案, 同时也要开发那些有助于当前教学科研活动实施的体育档案, 而不能一味等待更好的条件或时机。

三、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的策略

高校体育档案资料非常丰富, 为高校各项体育事业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重点对体育教学档案、科研档案和体育服务社会的活动形成的档案进行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

1.高校体育教学档案开发利用策略。高校体育教学档案是高校在体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学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体育教学文件材料。正因为它是体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 所以是评价体育教学效果和总结体育教学经验的依据。高校体育档案主要包括教师的业务档案和学生的体育学习档案。因此, 为了开发利用好高校体育档案, 进而打造高校办学特色,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 在教师所提供的业务档案中, 有关教改思路、教改实施过程及教改实施后的效果反馈, 以及教师在某方面的教学经验总结、发表的教研论文、出版的教研论著、获奖教研成果及所获得的教研立项项目申请书等, 档案工作人员要在进行系统编研后通过陈列或上传局域网等方式向全校 (院) 各系部公开, 供同行或有兴趣的研究者借鉴。 (2) 完整的学生在校体育学习档案包括:身体形态、机能和体能的变化;项目考试成绩;健身体验、本人的运动擅长和爱好、不适宜锻炼的项目、自我健身方案;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同学、老师、家长的评语;参加体育与健身活动及获奖情况的记录等[4]79。档案工作人员对这些内容要在详细收集并进行系统归类整理的基础上提供给体育教师, 供其作教学设计参考。

2.高校体育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策略。高校体育科研档案是指高校在体育科研管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及声像载体等材料。高校体育科研档案开发利用的实质, 就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要求, 采取恰当的措施, 将体育科研档案中所蕴含的信息资源适时地开发出来, 供高校开展各项与体育科研有关的工作使用。笔者认为, 可通过下列途径作为重点加强高校体育科研档案的开发利用。 (1) 及时收集整理存放既真实准确又完整齐全的体育科研档案材料。 (2) 对所收集的体育科研成果发表和获奖档案材料, 档案工作人员在通过因特网及颁奖部门验证后编制各年度发表论文目录汇编和获奖目录等检索工具, 用以指导全校 (院) 教职员工发表体育科研成果和申报体育科研成果奖项作参考。同时, 在编研、加工和贮存体育科研成果信息的过程中, 要深挖其中的潜在价值, 并适时提请主管领导和成果发表或获奖者, 及时创造条件将体育科研成果向服务教学或社会实践转化。 (3) 系统编研所收集的已获立项资助的体育科研项目申报材料并连同之后的开题报告会议记录及总结等公开陈列或上传至局域网, 供今后教职员工申报更有价值的体育科研项目借鉴。 (4) 将各体育科研人员的专业、已取得的成果、兴趣、爱好特长和国内外访学经历等档案材料上传至局域网, 用作体育科研主管领导组建或体育科研人员自由组建科研团队的参考依据。

3.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活动档案的开发利用策略。从本质上讲, 高校无论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人才, 还是通过体育科研发展科学, 最终的目的都是为社会服务。所以, 高校体育服务社会的活动形成的档案数量和质量, 可以作为高校职能发挥程度的标志。反之, 对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活动档案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将能持续促进高校各项职能的充分发挥。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促进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活动档案的开发利用。 (1) 在高校举行运动会、体育培训活动及其他各种招聘会和学术会议期间, 充分宣传展示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活动形成的文书、图片、音像和实物档案, 以对外彰显高校的体育文化特色和办学实力;并以这些档案为依据, 努力向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寻求发展资金支持, 或与有意向的企业联合创办体育产业等。 (2) 以现有的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活动形成的档案材料为依托, 编研提炼对外广泛宣传高校体育文化活动的信息, 加深社区和乡村对高校体育文化的了解, 逐步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如今, 全球已经入体育休闲时代,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逐步提高和城镇化的推进, 人们试图通过参与各类体育活动达到锻炼身体的同时获得轻松愉快享受的愿望越来越明显。但是, 代表较高水准的高校体育活动并不为居住在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的人们全面了解。所以, 我们如能以高校体育服务社会活动档案为手段, 走入农村和社区, 让人们在现实中而不是通过网络、报纸、电视新闻和广播等, 真切地了解高校体育, 进而引导、激发他们积极参与高品位的体育活动, 在增强自身体质的同时, 获得无尽的快乐, 提高人文素质。

摘要:在阐述高校体育档案开发利用内涵的基础上, 探讨了高校体育档案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须遵循的原则, 并提出开发利用高校体育档案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档案,内涵,开发利用,原则,意义,策略

参考文献

[1]邓皓轩.对体育档案重要性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5 (S1) .

[2]王建永.从教学评估引发对体育档案管理的思考[J].档案管理, 2008 (5) .

[3]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开发体育教学的潜能初探 篇11

1、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体育的促进

体育教学方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创造源泉,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造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势必更进一步影响着将来新的教学观念的产生,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创新教育与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的辩证关系,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不断深入、不断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了学生主体才可能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才可能举一反三,深刻理解知识,善于运用知识。反过来促进体育教学的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能极大地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不同的思维方式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多元化。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具有自觉性和独立性,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深层动机,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学习,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变得丰富多彩。创新能力的提高,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发挥学生最大的能力,使教学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2、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1激发体育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个创造性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着重开始人的创造潜力,把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控索性。让课堂充满创造力,即使学生产生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其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是在提高人们对体育活动意义认识的基础上促进他们对此发生兴趣、爱好,以致形成了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节奏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的重要部分。

2.2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最积极的教学因素,在体育教学中更应发挥其主动能力,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时,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要相信学生有能力支配自己的时间,同时给予的自由支配时间是学习任务的,是在教师精心策划下,用来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要给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与机会;教学难度的设计要有梯度,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内容。要时刻注意对学生提出让其能积极主动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其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只有在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各种知识、技术之间的联系,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才能使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得以实现。

2.3体育教学中倡导学生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从体验和反思中获得进步的学习方式。体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属于技艺类课程,其思维特征是以主体体验为依据的求同思维。我们日常所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通过体验习得运动技术的真实写照。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了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着一门道,往后就要通过自己不断地体验并对照教师及友伴的动作,结合自己以往的经验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感知,以获得新的感悟。

2.4充分利用有效的手段

(1)激发动机

教师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该课时或该单元的学习要求,对人的身体和心理有何必要,有何益处,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大胆亲历。并在此范围内发展、创新。

(2)预设铺垫

教师根据身体练习的内容确定相匹配的准备活动,设定相适宜的运动负荷,铺设逐步加大练习难度的台阶,作好相适应的安全保护工作,并通过尝试、展示等激发学生的想像。

(3)创设情景

情景既包括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也包括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而创设的情景。利用和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情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唤醒学生的积极体验,能促使学生的身体认知和主观感受。

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掌握创造力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所学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之间,既有其内在的联系,又有其本质的区别。根据动作技能的正負“迁移”规律和体育技能的表象特征,增加动作形象的刺激。因为想象是人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一定的感性形象是想象的思维基础。所以,多增加一些外界的感性形象刺激,为想象提供必要的思维前提,是提高想象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尝试、探求、研究,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研究这种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而充分体会到创新的愉悦。教师应多做示范,采用动态的图片、影视等,并采取类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确所学技能的表象特征和内部关系,为培养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奠定基础。

试析体育旅游的开发与研究 篇12

一、体育旅游的涵义及特性

1. 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 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类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也在各地蓬勃开展, 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旅游资源的稀缺性和独特性是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根本原因, 也可以通过开发形成新的经济优势。

根据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体育旅游分为三类: (1) 观战类:旅游者被异地重要的体育赛事所吸引, 如世界杯、奥运会等体育比赛均吸引大批的异地观众前往观战, 并带动当地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带来不菲的收益。 (2) 健身类:旅游者直接参与体育运动, 达到健康和旅游的目的, 如龙舟、爬山、滑雪等。能提供这些旅游资源的往往与当地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状况有关。比如湖南汩罗江的赛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传统旅游项目。 (3) 刺激类:指旅游者将体育刺激看作是享受, 参与到生活中难以经历的、使人惊心动魄的体育活动, 如蹦极、漂流、攀岩、野外生存等。

2. 体育旅游的特性

体育旅游具有娱乐、健身、调节情绪的功能, 也是对传统的观光旅游的一种充实。它既不同于体育运动也不同于传统旅游, 由于二者的结合赋予了体育和旅游新的生机。

首先, 赋予体育运动新的生机。第一, 体育旅游是在户外进行体育运动, 在野外的生态环境中进行有氧运动, 既健身又健心, 能缓解城市生活的压力。第二, 运动中可以观赏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避免了室内运动和单一运动的乏味。

其次, 赋予旅游新的生机。有人戏称旅游就是“上车睡觉, 下车看庙”;还有人感叹旅游景点雷同, 再不去第二次等。而有了体育运动的参与, 旅游就不局限于此了。一方面, 它极大的丰富了旅游的节目安排, 使旅游过程变得轻松。另一方面, 与以往旅游团队成员互不往来相比, 体育旅游由于需要旅游者的共同参与, 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团队气氛, 这将极大地加强旅游的愉悦身心的效应。再者, 与仅限于观赏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等不可重复的旅游方式相比, 参加体育旅游的消费者更加注重观赏比赛和参与的乐趣, 使旅游行为可不断重复。

二、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基础

1. 消费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 体育消费支出已成为可能。特别是文化娱乐消费水平提高较快, 我国1997年~2007年全国居民文化体育消费指数率增长率为6.1%, 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居民每人平均参加体育活动4.54项, 到体育场馆90%的消费者一次花费在50元~100元, 200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支出几乎位于日常基本生活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二位。我国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西安体育学院调查, 到2008年, 我国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中实物消费占60%, 劳务消费占40% (发达地区) , 劳务消费的比率远高于10年前, 这说明消费者去体育场馆次数增加, 外出体育休闲、旅游的次数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 收入水平的提高, 人们增加了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 而且已出现体育旅游消费活动。

2. 市场需求急剧膨胀

进入21世纪以来, 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 旅游市场急剧膨胀, 国际市场逐步扩大,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接待人数均名列世界前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休闲方式消费观念也发生着极巨的变化, 人们不再满足于看电视、聊天、串门、做家务等传统休闲生活方式, 活动内容逐渐丰富。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必选项目之一, 国内旅游发展十分迅猛, 特别是1999年9月我国实行了新的节假日办法, 延长了“五一”、“十一”、“春节”的放假时间, 由此兴起近年来假日旅游的火爆场景。

就参与活动内容来看, 旅游者不只局限于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旅游方式, 开始参与一些能够促进身体健康, 恢复体力精力, 加强体育锻炼意识的体育旅游项目, 如登山、游泳、滑雪、观看大型比赛等。体育旅游的消费观念已深入人心。鉴于此, 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的旅游主题定为“体育健身游”, 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的需求。随着2002年韩、日足球世界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 并激发广大国民更强烈的体育旅游消费需求。

三、我国体育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需求递进”与“个性满足”相吻合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分支已成潮流。需求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旅游需求是人们从事一切旅游活动的出发点, 能够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人类的需求具有前提性、递进性、能动性和永恒性。这一点同样适应人们的旅游需求。换句话说人们的需求 (包括旅游需求) 是永不磨灭的, 不断变化,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去激发人们从事某一些活动获得个性满足。

人们的旅游需求与体育旅游的满足能力相吻合。现代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身体活动方式, 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观光游览, 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融合 (自然、环保、生态、健身) 和人对自然的挑战 (积极、勇敢、愉悦、刺激) , 以达到回归自然, 增长知识、健身、娱乐、消遣、休闲、冒险等新、奇、异多种目的。而体育旅游作为人们在余暇时间为达到返朴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 以其活动主体的自选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以及活动效应的综合性等特点, 而具有其它文化形式所不具备的最广泛的“社会亲和性”满足了现代人的这一需求。

2. 体育旅游成为新世纪中国体育的新时尚

在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21世纪的体育与20世纪的体育相比, 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 更加注重主体需要。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同样具备前提性、能动性、递进性和永恒性, 亦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体育必须转型完成两个根本性的转变即从强调体育为政治服务转向体育既要服务于政治, 又要服务于大众;从强调体育的竞技价值, 转向“娱乐、休闲、放松、健身”的双重价值取向, 同时必须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 满足其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价值, 博得了人们的青睐, 试试用以下公式来说明:传统:体育——锻炼——发展体力 (体质强壮) ——做用于物质生产——财富。未来:体育——体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身心健康) ——作用于知识经济——财富。

这种情况足以说明人们对于体育追求不再是只满足于身体强壮而是追求一种更高、更深层次的目标——身心健康, 体育旅游的出炉引导了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潮流。

3. 体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旅游的发展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瑞士洛桑曾对欧洲几个发达国家进行了一次调查, 发现体育带来的经济效益仅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2%, 对旅游业的贡献则在4%~5%之间。这不难说明体育与旅游的完美结合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1994年以来, 中国体育旅游收入每年以30%~40%的速度增长, 2000年, 中国体育旅游的收入约占全国旅游收入的十分之一。2001年五一黄金周宁夏的金水园度假村举办了摩托车追逐赛、沙排赛和航空航模比赛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千余名车手和车迷, 由于体育旅游的介入, 宁夏旅游局统计, 黄金周前4天, 宁夏各大景点已经接待游客超过28万人次, 门票收入超过522万人民币, 比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根据美国经济学家R·F卡恩 (kahn) 提出的乘数理论, 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本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会拉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4. 世纪之初中国体育旅游面临的机遇

北京申奥成功给北京乃至整个中国带来了无限商机,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成功运作才能带来无限商机。据统计, 在奥运会准备期间, 每年旅游者可以增加20%, 旅游收入每年增加20亿美元, 7年就接近140亿美元的收入;奥运会期间再增加100万人, 收入约50亿美元。因此, 由于奥运会增加的旅游收入就达190亿美元。从已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来看, 这个数字还可能是保守的。中国地大物博加上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和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 其体育旅游产品开发所能带来的收入必将是空前可观的。

四、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完善体育旅游法律、法规建设

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提供公共服务, 通过规范体育旅游市场竞争秩序, 规范体育旅游企业和经营者经营行为, 提高服务质量, 提供体育旅游良好的软环境。体育旅游具有参与度高、专业性强等特点, 尤其湖州体育旅游的主打项目水上运动和极限运动带有刺激性、挑战性和危险性, 在这些项目的经营上, 要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建立经营者及导游的资格审查制度;建立安全检查制度, 对体育旅游的设备进行不定期安全检查, 同时还要大力宣传, 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在项目设计和组织中更要精心设计、规范操作, 使游客放心, 必须在确保体育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体育旅游。

2.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要把体育事业和旅游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尤其是和2008年奥运会结合起来, 以现有的旅游景点为基础, 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 制定体育旅游发展规划, 包括年度计划、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制订规划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 建立统一的体育旅游市场体系。

3. 体育和旅游部门协调, 促进体育和旅游产业共同发展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交叉的事业, 体育旅游中的体育活动, 旅游部门没有专业方面的管理能力;体育旅游的游览部分又不在体育部门管理范围。由于从属于不同和管理部门, 有可能出现扯皮现象, 造成体育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这就需要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协调合作, 在需求与资源之间架起沟通和平衡的桥梁, 共同推动体育旅游的发展。

4. 加大宣传力度, 积极培育体育旅游消费者

体育旅游经营者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人们体育健身的意识, 让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为;宣传体育旅游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 让人们更多的了解体育旅游;对各种体育赛事旅游做详细地报道, 增加体育旅游的吸引力。特别是利用2008年奥运会, 大力地、全方位地宣传中国的经济发展、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社会活动、旅游服务实施等内容, 来提高中国的旅游品牌形象, 扩大境外体育旅游群体。

总之, 体育旅游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项重要项目, 并有着巨大的旅游市场。开发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我国旅游业在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化浪潮的氛围中, 面临机遇与挑战, 我们必须正视挑战、合理规划、统筹安排, 深入研究体育旅游, 适度开发不同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 将体育内容融入旅游领域以达到1+1>2的效果, 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做最大的赢家。

参考文献

[1]童丽平: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J].体育文史, 2000 (8)

[2]常华军:我国体育旅游现状及前景浅探[J].体育文化导刊, 2

[3]杨培玉:21世纪初中国体育旅游开发研究.海淀走读大学学报, 2004

上一篇:三下乡社会实践下一篇:稳定基层兽医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