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2024-09-28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精选9篇)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1

摘要:目的建立从脐带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脐带经剪碎置于α-MEM培养基中培养至细胞爬出,细胞生长达80%培养皿底后传代,整个过程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绘制生长曲线,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细胞免疫表型并研究其冻存及复苏。结果脐带组织经直接贴壁培养法可培养出成纤维样细胞,免疫表型分析CD44和CD90阳性,冻存复苏后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增殖能力强,和未冻存过的传代细胞具有同样的生长特性。结论脐带组织培养可获得大量间充质干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应用于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细胞来源。

关键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性状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来源于发育早期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具有高增殖、多分化潜能的特性,可被广泛应用于多系统疾病的治疗[1]。研究发现,MSC在人胎儿和出生后的骨膜、脂肪、羊水、真皮、牙、胎肺、胎肝和脐血中广泛存在。但是,胎儿的应用受到道德伦理和传统观念的限制;脐血含有MSCs,但传代培养困难,不易大量获得[2];骨髓源MSC细胞数量及增殖分化潜能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病毒感染率较高。因此,寻找新的MSC来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通过实践探索,本实验室成功地从健康胎儿脐带中分离扩增到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hUC MSC)并研究其形态及生长特性,可作为MSC的重要替代源[3]。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二氧化碳培养箱(日本SANYO),细胞培养瓶(美国CORNING),倒置显微镜(日本Olympus);胎牛血清(Hyclone公司);牛血清白蛋白(Sigma公司),α-MEM培养基(Hyclone公司),胰蛋白酶(GIBCO公司),FITC标记的CD44和CD90(购自CHEMICON公司)。

1.2 方法

1.2.1 hUC MSC的分离与培养

无菌取足月剖宫产健康胎儿脐带,采集后6 h内处理。用加双抗的PBS洗涤至无血迹变白。剪成4 cm左右小段,纵向剖开,去除血管后剪成小片。将几片脐带组织放在直径3.5 cm的小培养皿里剪碎成泥状后转入50 m L离心管中,加PBS,1 200 r/min,10 min,洗涤3遍。洗涤完毕将沉淀用少量培养基浸润混匀后,种到直径10 cm的培养皿中于5%二氧化碳培养箱内培养。48h首次换液,培养第5天、第8天和第11天再换液,第10天可看到有细胞从组织块边缘爬出,到第13天细胞长满皿底,此时用PBS冲掉组织块,5 m L0.25%胰酶消化贴壁细胞,进行传代,种到培养瓶内于5%二氧化碳培养箱继续培养,此时记为P1代。传代培养过程中二三天换液,直至贴壁细胞彼此融合,铺满整个培养孔的底面,再用胰酶消化1∶3传代培养记为P2代,以后以此类推。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生长情况,并适时照相。

1.2.2 hUC MSC生长曲线的测定

取生长良好的P1、P5和P10细胞,用0.25%胰酶(含1 mmol ED-TA)消化,以2×107/L接种于24孔板,每天各取3孔消化计数细胞,取平均值,连续培养6 d。以培养时间为横轴,细胞数为纵轴,绘制生长曲线。

1.2.3 hUC MSC表面标志的测定

取生长良好的P5细胞,用0.25%胰酶(含1 mmol EDTA)消化,以5×107/L接种于预先放置盖片的6孔板中,待细胞贴壁3 d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CD44和CD90并设同型对照)。于6孔板中加入4%的多聚甲醛固定细胞10 min,吸去固定液,PBS洗涤3次,37℃烤箱烤片至干。加入牛血清封闭液,将玻片放入湿盒中,37℃孵育1 h。吸去封闭液,加入稀释好的荧光标记,37℃孵育1 h。吸去抗体,PBS洗3遍,封片剂封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1.2.4 hUC MSC的冻存及复苏

收集生长良好的细胞,取少量细胞悬浮液(约0.1 m L)计数细胞浓度及冻前存活率。将细胞加入到含10%DMSO和30%血清的新鲜培养基中用无菌塑料冷冻保存管(Corning)放入到程序降温盒中,于-70℃24 h后转入液氮保存。30 d后,复苏细胞,用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活性,于37℃、5%的二氧化碳培养箱中培养,每日倒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细胞生长状态及数量)。

2 结果

2.1 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

原代脐带组织贴壁7 d后可见少数细胞从组织边缘爬出,第10天已有较多细胞爬出并倍增,见图1。第13天可爬满皿底。传代后细胞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生长,见图2。

2.2 生长曲线分析

传代的细胞生长较原代要快,一般4、5 d左右能达到90%以上融合。传代培养20代内细胞无老化征象。通过对第1、5和10代细胞的生长曲线观察,发现3代细胞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传代培养的潜伏期约为24 h,对数增殖期约为2~4 d,对数增殖期后第4、5天进入平台期,见图3。

2.3 细胞表面标志检测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后细胞膜着色明显,CD44和CD90阳性率均大于90%,见图4、5。

2.4 细胞冻存及复苏生长特性分析

台盼蓝计数细胞存活率90%以上,增殖能力强,和未冻存过的传代细胞具有同样的生长特性。

3 讨论

脐带包括一条静脉和两条动脉,外层由羊膜来源的上皮包裹。近来资料显示,从脐带不同组织(包括脐带静脉内皮和内皮下层,以及血管及其周围组织)中可分离得到MSC[4,5]。以往多采用双酶消化法来获得h UC MSC,本实验采用组织贴壁培养的方法,可以直接从整个脐带组织中获得大量的MSC。脐带MSC的含量可能比骨髓和脐血更为丰富,其增殖能力也较成人骨髓MSC更强[6,7]。hUC MSC的形态及生长特点与以前培养过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极为相似[8]。hUC MSC表面不表达造血前体细胞标志抗原CD34、白细胞标志抗原CD45淋巴细胞表面抗原CDll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表面抗原CD14等,证明脐带来源的MSCs为非造血类细胞。另外脐带来源的MSC不表达HLAⅡ类抗原,不表达或低表达HLAⅠ类抗原,并通过细胞接触分泌细胞因子对移植排斥有抑制作用[9,10]。有鉴于此,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采用h UC MSC的共移植治疗成为大家青睐的方法[11]。MSC表达的表面标志具有非单一性,它表达间质细胞,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的表面标志物,CD44、CD90和CD105是它的标志抗原。本研究以组织块培养法成功地分离出脐带MSCs,方法简便易行,能更好地保持细胞活力,减少污染机会。由于hUC MSCs来源方便、容易培养、免疫源性低等优点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来研究并应用其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等[12,13,14],其未来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2

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的间充质组织中,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和多项分化潜能.单独或联合使用某些细胞因子、生长因子、激素、维生素、抗氧化剂和抗肿瘤药物等,可诱导MSCs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向某一谱系细胞分化.鉴于MSCs的上述特点,使其有着非常诱人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以用于许多种疾病的治疗.本文从MSCs的生物学特性、MSCs的分化诱导、分化调节机制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评述.

作 者:唐文洁 李玛琳 洪岸 作者单位:唐文洁(昆明医学院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31;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510632)

李玛琳(昆明医学院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昆明,650031)

洪岸(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510632)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3

据“中国医药报”9月24日报道, 上海市 (复旦大学附属) 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医学监护科主任王介非教授等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证实,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法”安全、有效, 或可成为治疗肝衰竭的新方法。这是近日从上海举办的长江三角洲肝衰竭临床救治协作网论坛暨第六期危重症肝炎诊断救治新进展学习班上传来的信息。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指存在于脐带中的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发现, 这种“本领超强”的干细胞具有亚全能分化潜能, 能分化再生为心脏、肝、肾、肺、胰腺、神经、骨骼、肌肉、脂肪等多种组织细胞, 几乎涵盖了人体的所有组织细胞。为证实这些“特质”会给肝衰竭患者救治带来希望, 王介非团队应用经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法治疗肝衰竭大鼠模型, 发现移植后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使大鼠肝细胞明显出现再生功能, 肝衰竭好转。进一步实验证实, 这种移植法安全可靠有效。在多年动物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王介非团队与深圳北科携手合作, 继续深入研究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肝衰竭方面的奥秘。他们对12例放弃肝移植的肝衰竭患者通过外周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结果表明, 肝衰竭患者的疾病临床表现得到改善, 且证实外周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确实安全有效, 并证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直接参与了患者肝细胞的再生。目前该成果已发表在《中华传染病杂志》上。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增殖的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体内、体外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可将其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以此来替代坏死的.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防治各种缺血性心脏病,减少心肌重构等,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 者:邵华 金秀东 SHAO Hua JIN Xiu-dong 作者单位:牡丹江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黑龙江,牡丹江,157011刊 名:医学综述 ISTIC英文刊名:MEDICAL RECAPITULATE年,卷(期):14(4)分类号:Q813.5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 分化 心肌细胞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5

1 临床资料

1.1 UCB-MSCs的分离与培养

9份脐血标本均来源于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 均获得产妇同意。以等量的PBS缓冲液混匀, 缓慢滴入到等量的淋巴细胞分离液 (Fercoll, 1.073g/mL) , 650g离心15min。抽取白膜层细胞, 以等量的PBS缓冲液洗涤离心, 基础培养液 (DMEM/F12, 10%胎牛血清、100U/mL青霉素和链霉素、2mmol/L L-谷氨酰胺) 重悬, 接种至100mm培养皿, 置于37℃、饱和湿度、5%CO2的培养箱内培养。第5天首次全量换液, 之后每周2次换液, 2周后达60%~80%融合时, 0.25%胰酶 (含0.02%EDTA) 常规消化传代。

1.2 UCB-MSCs细胞表面抗原分析

分别取第1、5、9代细胞, 胰蛋白酶消化, 制成单细胞悬液。含2%牛血清白蛋白的PBS缓冲液冲洗细胞, 室温下分别与CD29-PE、CD34-PE、CD44-PE及CD45-PE单克隆抗体避光孵育15min。PBS缓冲液冲洗细胞, 离心, 弃上清。加入含1%多聚甲醛的PBS缓冲液0.3m L, 使用同型对照单克隆抗体确定背景标记,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抗原。

1.3 UCB-MSCs体外增殖能力检测

分别取第1、5、9代细胞, 胰蛋白酶消化, 接种24孔板, 每孔1×104个细胞/mL。胰酶消化并计数, 每天计数3孔, 绘制细胞的生长曲线。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处理, 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细胞形态学观察

原代细胞接种5d后首次换液, 细胞呈圆形或短梭形。9d后细胞进入增殖期, 形成细胞集落, 细胞形态也逐渐向长梭形改变。2周后基本达到70%融合状态, 传代培养。传代后细胞分布均匀, 呈成纤维样细胞形态, 4~5d后可达80%融合。

2.2 细胞表面抗原分析

不同代次UCB-MSCs表面抗原检测结果见表1。第1、5、9代细胞的CD29和CD44均呈较高表达, 阳性率在50%~70%左右。CD34和CD45则呈低表达, 阳性率不超过5%。

3 讨论

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是组织工程研究中较为理想的种子细胞, 是研究人工组织工程材料的必备条件。以往的文献报道和研究证实, 骨髓作为MSCs的来源已经得到证实, 并针对骨髓源性的MSCs进行了一积极的探索[1~3]。但随着年龄的增加, 骨髓中MSCs的含量明显减少, 且受病毒感染机会显著增加, 获得骨髓的过程也会造成一定的二次损伤, 这些均限制了骨髓源性的MSCs的应用, 寻找替代的间充质干细胞来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虽然脐血MSCs占脐血单个核细胞 (mononuclear, MNC) 的比例较小, 仅有约25%的脐血样本的MNC含有并经培养后出现MSCs, 但脐血MSCs有85%以上处于细胞周期的G0/G期[6]。因此, 从脐血中成功分离扩增出MSCs, 将作为一种新的MSCs的来源应用于科研和临床。

参考文献

[1]郑德宇, 张玉华, 姚素艳, 等.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基因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复合生物活性玻璃陶瓷修复颅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 13 (34) :6705~6708.

[2]郑德宇, 秦书俭, 姚素艳.PcDNA3-hBMP2转染骨髓基质细胞及其稳定表达[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4, 22 (2) :210~213.

[3]StuteN, HoltzK, Bubenheim M, et al.Autologous serum for isola-tion and expandsion of hum 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clini-cal use[J].ExpHemato1, 2004, 32:1212~1225.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6

实验使用UCB-Ms 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患者,观察UCB-Ms Cs移植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神经功能的效果及中脑黑质磁共振波谱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11年1月至12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细胞中心与华北油田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均经过英国皇家医师学会帕金森病诊断与管理指南的帕金森病UK脑库诊断标准确诊,男16例,女14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6岁,Hoehn-Yahr分级为Ⅱ~Ⅳ级。按2005年国务院《医院管理条例》第33条规定对患者的治疗及风险进行如实告知[3],患者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干细胞移植适应证:原发性帕金森病,Hoehn-Yahr分级在Ⅱ~Ⅳ级,排除其他系统重大疾病。干细胞移植相对禁忌证:(1)有高度过敏体质者;(2)合并肿瘤者;(3)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4)血清学检查阳性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梅毒等;(5)有严重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按患者意愿,3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对照组,15例/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UPDRS运动部分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临床检查: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第1周进行常规检查,30例患者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腹部B超,肿瘤全项标记物、胸片、心电图)均正常;4例患者血糖略高,经饮食控制及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控制良好;7例患者血脂异常,主要为胆固醇升高,给予瑞舒伐他汀钙降脂治疗后血脂控制正常。

治疗组患者采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进行药物治疗,根据患者反应适当调整用药剂量。细胞移植组在其基础上给予UCB-Ms Cs移植。移植前及移植后12周分别行中脑黑质磁共振破谱分析。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UCB-Ms Cs由青岛奥克生物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经脐血采集、分离、扩增2~3代后,细胞数量为1×109/L。UCB-Ms Cs移植患者自第2周起应用UCB-Ms Cs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患者取左侧卧位,屈髋屈膝,屈颈双手抱膝,选取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后铺无菌洞巾,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以9号穿刺针垂直刺入蛛网膜下腔,待有无色清亮脑脊液流出后首先缓慢注入地塞米松2mg,然后在10min内缓慢注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5m L(干细胞数目1000万),观察患者无不适症状后拔出穿刺针,穿刺点敷以无菌敷料,治疗结束后嘱患者去枕平卧6h。

磁共振MRS检查方法检查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常规进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SE T1WI和轴位TSE T2WI扫描,1H-MRS采用T1WI轴位定位于帕金森患肢(或症状重侧)对侧中脑黑质层面,选取正方体感兴趣区(Vo I)(图l、2),体素大小为10mm×10mm×10mm,并在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上观察,使所选择的VOI尽量避开侧脑室及脑沟池内的脑脊液。选择点解析波谱序列(PRESs)采集波谱,所测定的代谢产物主要包括NAA、Cr、Cho。用配套软件测量各峰下面积并分别计算NA/Cr、Cho/Cr和NAA/Cho的比值。

辅助治疗:常规给予改善循环、抗自由基、营养神经等治疗。分别在移植前、移植后1个月和移植后3个月,采用帕金森统一评分量表(UPDRS)进行评分,其中主要指标为UPDRS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评分和UPDRSⅢ运动检查总评分及其相对基线的变化,移植组中脑黑质磁共振波谱分析。次要指标为UPDRSⅠ精神、行为和情感及UPDRSIV治疗及并发症总评分相对基线的变化。治疗效果评定[4]采用(治疗前UPDRS总分-治疗后UPDRS总分)/治疗前UPDRS总分×100%。结果>30%为显效。5%~30%为有效,<5%为无效。

1.3 统计学分析

由第一作者采用采用SPSS 13.0软件.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动态分布的多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移植前后治疗效果的比较:通过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移植组UPDRS总分和UPDRSⅢ评分均值在4周,12周均显著低于治疗组(P<0.01),移植组UPDRSⅡ评分均值在4周,12周低于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见表2;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均为为100%。移植组总显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移植前后磁共振波谱比较:移植组患者移植后其症状对侧黑质NAA/Cr,NAA/Cho较移植前的相应比值均值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但移植组移植后其症状对侧黑质Cho/Cr较移植前相应代谢比值均值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移植组有2例患者出现移植后低热,体温不超过38.0℃,伴有头痛或腰痛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均完全缓解。15例患者均未出现移植物抗宿主病。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均好转。治疗组出现的不良反应有头晕4例、恶心2例、呕吐4例和异动增加2例,移植组无上述不良反应,经比较上述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所有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均好转。

3 讨论

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学改变是由于中脑黑质细胞变性而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左旋多巴类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且最为有效的药物,但随着用药量和病情的进展会逐渐产生运动波动、晨僵、少动、开关现象和异动症等不良反应[5]。核团毁损术PD对于中晚期PD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长期疗效相对较差。脑深部电刺激(DBS)手术疗效确切,但DBS的不仅价格高昂,同时手术本身也存在着风险,这限制了其临床管饭使用。无论是内科治疗还是外科治疗,都只是缓解症状的对症治疗,并不能阻止和逆转DA能神经元的变性。

干细胞替代PD患者黑质内缺失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是治疗PD的关键。UCB-Ms Cs移植治疗后,能促使神经元突触延伸至损伤位点。对残余的神经轴索起到保护作用,并刺激内生的神经前体细胞产生,说明其具有神经保护和促神经重建功能[6]。MRS是测定人体内化学物的一种非损伤性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磁共振现象和化学位移作用对一系列特定原子核及化合物进行分析。MRS可测定多种代谢产物,如NAA、Cr、Cho。NAA主要存在于神经元及其前体细胞,是被公认的神经元标志[7,8],其含量可以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态。Cr和Cho同时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但它们在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浓度远高于在神经元中,故Cr和Cho峰值升高提示胶质增生[9]。Cho是细胞膜磷脂代谢成分之一,反映细胞膜的代谢;Cr波峰值总是非常稳定的,常用来作参照值。移植后患NAA/Cr,NAA/Cho较移植前升高提示神经元再生。

UCB-Ms Cs是一种具有未分化细胞的特性,能高效率的自我更新,并且有着向多种成熟细胞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必须具备:(1)取材方便,脐带在各大医疗机构均容易获得。(2)在特定培养条件下,细胞增殖能力强,可大量扩增,扩增后的子代干细胞数量过亿。(3)能分化成足够数量体细胞,包括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并具有分泌,调节等功能,多巴胺能神经元能够释放多巴胺。(4)安全可靠,没有肿瘤形成证据,或分化的神经元细胞进一步破坏黑质-纹状体通路。(5)无免疫源性,所以不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UCB-Ms Cs细胞移植治疗,能有效的改善帕金森患者的临床表现。目前认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机制可能有:(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脑后,能分化成表达特定神经标志性蛋白的神经元样细胞或星形胶质细胞,如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等,产生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可在受损部位或周围存活[10]。(2)间充质干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微环境下通过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或者刺激损伤部位产生内源性因子来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并减少细胞凋亡[11]。(3)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和细胞外基质,促进受损部位新生血管的发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12]。(4)脑内本身就是适宜干细胞扩增、分化的微环境,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后,能替代受损的细胞并重建神经功能区和传导通路[13]。关于UCB-Ms Cs治疗帕金森病能否保持长期疗效,因本课题观察时间较短,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帕金森病神经元细胞的修复与重建。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12月枣庄市妇幼保健院与华北油田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均经过英国皇家医师学会帕金森病诊断与管理指南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确诊,男16例,女14例,年龄4566岁,平均年龄56岁,Hoehn-Yahr分级为ⅡⅣ级。按患者意愿,30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对照组,15例/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UPDRS评分运动部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住院治疗,第1周行常规检查,自第2周起移植组患者应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进行鞘内注射移植治疗,1次/周,4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患者采用常规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进行药物治疗。采用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移植组细胞移植前及移植后4周,12周分别行中脑黑质磁共振破谱分析。用配套软件测量各峰下面积并分别计算NA/Cr、Cho/Cr和NAA/Cho的比值。比值越高提示神经元修复越好。结果 移植组UPDRS总分和UPDRSⅢ评分均值显著低于治疗组(P<0.01),UPDRSⅡ评分均值低于治疗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患者移植后其症状对侧黑质NAA/Cr,NAA/Cho较移植前的相应比值均值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修复与再生作用,可以一定程度地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我科收治的22例确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B级或C级, 其中男16例, 女6例, 年龄33岁~57岁, 病程7年~12年。所有患者均经内科常规治疗后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在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患者签定知情同意书后给予脐带血干细胞移植治疗, 同时口服中药。治疗前排除感染、活动性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癌及其他系统疾病。

1.2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来源

本研究所应用干细胞浓度为1.0×107/m L悬液, 量约30 m L, 由国家 (天津) 细胞中心提供。

1.3 煎服中药

于治疗当天开始给予中药汤剂口服, 共10 d, 所有中药请老中医据患者临床情况辨证施治。

1.4 移植途径及方法

经外周静脉穿刺建立静脉通道, 以输血器滴入生理盐水, 再连接复温的细胞袋输注UC-MSC悬液30 m L, 悬液滴注10 min再滴入生理盐水10 m L冲洗管道, 4次为1个疗程, 每次间隔1周。

1.5 观察指标

分别于联合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1, 4, 8, 24周进行肝功能检测, 包括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 、白蛋白 (ALB) 、纤维蛋白原 (FIB) 、凝血酶原时间 (PT) 、总胆红素 (TBi L) ,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腹水变化, 同时比较患者食欲、体力、腹胀、腹水等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肝功能及实验室指标变化

与治疗前比较, 联合治疗后1周ALT、ALB、PT和TBi L指标并无明显改善 (P>0.05) ;4, 8周患者的ALT、ALB、PT和TBi L指标均有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移植后24周ALT、ALB、PT和TBi L指标并无明显改善 (P>0.05) 。见表1。

注:、q、P, q1、P1, q2、P2, q3、P3分别为移植后1, 4, 8, 24周与移植前比较检验值。

2.2 术后影像学表现

治疗后4, 8, 24周患者肝脾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肝左右叶大小、脾脏大小与移植前对比均无显著改变。

2.3 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 移植后第4, 8周患者症状缓解较明显, 至移植后第24周, 患者自身症状有所反复 (见表2) 。

2.4 不良反应

22例患者均成功输注UC-MSC悬液, 输注过程中均无明显输注相关不良反应, 有1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 (Ⅱ期) , 2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 治疗后均好转。

3 讨论

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多因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及肝癌而死亡, 临床治疗困难。肝移植是目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最好选择, 但由于供肝缺乏等因素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所以目前迫切需要一种可以短期或长期替代肝脏功能的方法, 干细胞治疗成为一种新的选择。干细胞来源有骨髓、脐带、自体外周血等, 目前已有关于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前及临床研究, 均证实干细胞治疗肝硬化安全有效, 但是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有学者研究发现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及小鼠体内诱导生成具有肝细胞样细胞形态及功能特征的细胞[1,2]。研究证实经外周静脉输注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使四氯化碳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肝功能恢复[3]。另外, 已有研究证实中药制剂及其单体成分有促使干细胞增殖、定向分化等功能[4]。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资源优势以及临床适应证的广泛性等, 可以弥补骨髓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不足;另外, 脐血干细胞移植不涉及社会、伦理及法律方面的争论[5], 已成为国内外细胞治疗的研究热点。

研究表明, 黄芪等中药对试验性肝炎有保护作用, 体内及体外试验证实黄芪注射液可以促进人脐血干细胞生长并分化为肝细胞, 减轻肝脏损害, 增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的效果[6]。有学者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结合口服中药治疗慢性肝功能衰竭可使肝功能恢复[7]。本研究初步探讨了口服中药联合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 结果显示在移植后短期内对改善患者肝功能有效, 移植后第4, 8周肝功能指标改善, 患者临床症状缓解, 移植治疗后第24周发现肝功能及临床症状有所反复。结果提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口服中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短期内有效, 治疗后第24周发现病情反复, 未再次进行中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 长期多次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验证。其机制可能和中药促进干细胞增殖、分化为肝干细胞有关。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口服中药, 为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及等待肝移植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但有关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移植细胞的数量、疗效、肝脏组织中干细胞进入和定位及安全性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ee KD, Kuo TK, Whang-Peng J, et al.In vitro hepatic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mesenchymalstemcells[J].Hepatology, 2004, 40 (6) :1275-1284.

[2]BeerheideW, MachM, RingelM, etal.Downregulationofp2-microglobulin inhumancord blood somatic stem cell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to livers of SCID-mice:an escape mechanism of stem cells[J].Bio Biophy Res, 2002, 294 (5) :1052-1063.

[3]Burra P, Arcidiacono D, Bizzaro D, et al.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a novel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opulation accelerates the resolution of acute liver injury[J].BMC Gastroenterology, 2012, 12 (1) :88.

[4]陈雪丹, 周丽萍, 龚青青, 等.中药对间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影响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0, 28 (10) :2093-2094.

[5]唐晓鹏.脐血干细胞治疗重型肝炎的研究进展[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05, 21 (4) :248-250.

[6]张永红, 曾妍, 唐晓鹏.黄芪注射液促进脐血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 2010, 14 (1) :103-107.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8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的细胞,目前研究较多的干细胞种类包括胚胎干细胞、神经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诱导产生的多能性干细胞等。由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且具有获取简便、无伦理学争议、增殖力强、来源广泛、不导致免疫排斥等优点[3],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于我科就诊接受干细胞治疗的99例MND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64例(64.6%),女35例(35.4%)。年龄32~73岁,平均(52.9±9.3)岁。病程4~120个月,平均病程(26.0±19.5)个月。依据1994年世界神经病学联盟在西班牙EI Escorial会议上制定的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诊断标准[4],本组均为确诊ALS。

1.2 评分

1.2.1 ALSFRS(A)评分

ALSFRS评分包括语言、唾液分泌、吞咽、书写、切断食物和使用餐具、穿衣和卫生保健、在床上翻身和整理衣物、行走、攀登楼梯以及呼吸共十个项目,总分0~40分,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损害越严重。但是此项评分方法的缺点是对于延髓功能的评测指标太少,只有一项指标。1.2.2 Plaitaks(P)评分以及改良Plaitaks评分由于ALSFRS评分方法存在不足,因此本项课题同时又使用另一种临床评价方法——Plaitaks评分,此项评分在详细地评价四肢肌力的同时,还对延髓功能做了专门的评价。该项评分方法的满分为165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轻,但是通过临床验证,我们发现此方法还存在着不足——缺少对躯干活动以及呼吸功能的评分,因此本课题在此基础上稍加改良,以便达到更好地对ALS运动功能进行评价的目的。改良的Plaitaks(满分204分)评分在原有评分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评价:(1)在脊髓功能项中增加了对双侧的颈部屈曲、颈部伸展和耸肩的运动功能评价,每项评定采用6级分法;(2)延髓功能中增加了咀嚼运动。除了脊髓功能和延髓功能两项外,还增加了一大项——呼吸肌力量,包括吸气运动和呼气运动(正常3分,轻度损伤2分,中度损伤1分,严重损伤0分)。

1.3 干细胞治疗

1.3.1 干细胞来源

采自健康的正常孕周的剖腹产产妇的脐带,孕妇术前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检查结果都正常;梅毒和艾滋病抗体阴性;无甲、乙、丙型肝炎;无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病史。

1.3.2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培养过程

具体方法:经孕妇签署书面同意书后,于剖腹产手术中取脐带约10 cm,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传代。收集第4~6代的细胞,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进行鉴定,然后用于移植。

1.3.3 间充质干细胞应用到临床的标准

应用到临床之前,首先对干细胞进行各种检测,包括:(1)细胞形态学检测;(2)细胞表面标记检测;(3)无菌检测;(4)支原体检测;(5)内毒素检测:鲎试剂检查法结果阴性(根据2000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1.3.4临床治疗过程术前收集干细胞并用生理盐水将其制备成2 m L细胞悬液,细胞浓度为0.5×107/m L,将其吸入1 m L注射器。常规进行腰椎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缓慢采集2 m L脑脊液,然后将2 m L细胞悬液缓慢注入。患者去枕平卧6 h。监测患者血压、心率、血氧、呼吸24 h。1周以后重复1次,总共进行4次。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经正态性检验,治疗前后ALSFRS评分、原始Plaitaks评分以及调整Plaitaks评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治疗前后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病例资料结果

在99例确诊ALS患者中年龄最小的32岁,最大的73岁,平均(52.9±9.3)岁,且住院时的病程为4~120个月,平均病程(26.0±19.5)个月。这比国际上公布的平均发病年龄(55岁)要早。另外性别比例男64例(64.6%),女35例(35.4%),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2.2 流式细胞学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物

CD90+100%,CD44+99.82%,CD73+100%,CD105+99.95%,CD45,CD34,CD19,CD11b表达率小于2%。

2.3 干细胞治疗结果

99例患者在移植前以及移植后分别进行A评分,P评分以及改良的P评分,三种评分结果在应用统计分析后结果P值均<0.001(表1),说明干细胞治疗ALS是有效的,并且统计学上有显著意义。

2.4 随访结果

99例ALS移植治疗后随访半年,失访19例(19.2%),死亡10例(10.1%),症状改善25例(25.3%),病情进展45例(45.5%)。在有效随访的人群中改善率为25/80(31.3%)。随访半年~1年,患者死亡25例(25.3%),症状改善4例(4.0%),病情进展41例(41.4%)。随访1~2年,患者死亡28例(28.3%),症状改善1例(1.0%),病情进展16例(16.2%)。

3 讨论

MSC用于临床应用研究的种类主要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这两类细胞都具有MSC共同的特点即低免疫源性。与成体阶段与多种细胞共同生存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比,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发育阶段更早,其所生长的组织环境更为单纯,因此便具有更强的增殖能力与分化能力,更低的免疫源性,更加强大的分泌因子能力,加之大量的细胞来源、方便的提取提纯以及易于体外培养等特性,是选择其为细胞来源的主要原因。

Mazzini等[5]应用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ALS,将培养好的干细胞悬浮于自体脑脊液中,外科暴露胸段脊髓,在平T7~9水平脊髓局部移植。分别在移植后3~6个月行MRI检查,没有发现脊髓结构改变和异常细胞增殖,且一半的患者的下肢肌力减弱的趋势渐趋缓和。而且长期观察已经证实BMSC的培养扩增和移植入人脊髓是安全的,在ALS患者可以耐受[6]。Karussis和他的同事在经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后,利用静脉或者鞘内注射MSCs治疗ALS或者多发性硬化[7],证实了两种方法治疗神经系统变性病是安全有效地。因此本课题从安全角度考虑下选择了使用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的方式移植干细胞,操作简单、安全、创伤小。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发现,患者接受干细胞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且移植前后的评分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说明干细胞治疗ALS是有效的,通过临床观察,治疗后患者的改善主要是(1)肌肉力量的增加;(2)四肢肌张力下降;(3)肌束震颤次数明显减少;(4)言语及吞咽功能明显好转。考虑到MSCs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是(1)神经替代作用;(2)神经营养作用;(3)激活自身干细胞。人们利用添加某种递质(如神经营养因子)或者与人类神经元共培养的方法诱导出神经样细胞,并且证明诱导的神经样细胞存在某些神经功能[8]。GDNF具有与运动神经元高亲和性的特性,能够预防神经元的死亡。Suzuk等[9]证明在大鼠身上证实了移植入肌肉的h MSCs能够在肌肉中存活,并且可以不断分泌GDNF,给予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持续的神经营养支持,从而减少ALS大鼠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丢失,改善生存以及神经功能。接受干细胞移植的部分ALS患者最短在移植后4 h即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有研究证实ALS患者在运动神经元以及神经胶质细胞受损之前,伴随神经肌肉接头受损同时,有60%前根受损[10]。因此考虑干细胞如此早的发挥神经修复作用可能与干细胞分泌神经营养物质有关。

在治疗结束后的半年随访结果:失访19.2%,死亡10.1%,症状改善25.3%,病情进展45.5%,在有效随访的人群中改善率为25/80(31.25%)。可以看出大部分患者症状出现反复,病情复又进展。这说明干细胞治疗ALS在短期内确实有效,但是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从随访情况来看有效期维持在3~6个月,大部分患者在干细胞治疗半年后又开始出现恶化趋势。这是否从临床方面说明了干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是神经营养或者免疫调节呢,亦或是干细胞在体内的生存期大概在半年左右呢,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实。

从安全角度来看,所有的患者住院20余天期间没有发现任何不适症状。随访中发现大部分的死亡患者死因为呼吸衰竭,其次为饮食导致的窒息。没有发现任何因为免疫排斥或者肿瘤导致的死亡。说明了干细胞移植治疗ALS是安全的。

参考文献

[1]Rowland LP,Shneider NA.Amyot 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N Engl J Med,2001,344(22):1688-1700.

[2]Miller RG,Mitchell JD,Lyon M,et al.Riluzole for 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ALS)/motor neuron disease(MND)[J].Cochrane Database SystRev,2007,(1):CD001447.

[3]Le BK,Pittenger M.Mesenchymal stem cells:progress toward promise[J].Cytotherapy,2005,7(1):36-45.

[4]Brooks BR.EI Escorial world federation of neurology criteria for the di-agnosis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J Neurol Sci,1994,124(Suppl):S96.

[5]Mazzini L,Fagioli F,Boccaletti R,et al.Stem cell therapy in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 methodological approach in humans[J].AmyotrophLateral Scler Other Motor Neuron Disord,2003,4(3):158-161.

[6]Mazzini L,Mareschi K,Ferrero I,et al.Autologous mesenchymalstemcells: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J].Neurol Res,2006,28(5):523-526.

[7]Karussis D,Kassis I,Kurkalli BG,et al.Immunomodulation and neu-roprotection with mesenchymal bone marrow stem cells(MSCs):a pro-posed treatment for multiple sclerosis and other neuroimmunological/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J Neurol Sci,2008,265:131-135.

[8]Kim HJ,McMillan E,Han F,et al.Regionally specified human neural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from the mesencephalon and forebrain undergoincreased neurogenesis following overexpression of ASCL1[J].Stem Cells,2009,27:390-398.

[9]Suzuki M,McHugh J,Tork C,et al.GDNF secreting human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protect dying motor neurons,but not their projection tomuscle,in a rat model of familial ALS[J].PLOS ONE,2007,2:689.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篇9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荧光二抗 (购自武汉博士德公司)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 、音猥因子 (SHH)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 (FGF8)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D-NF) (购自RD公司) , Tryple酶和N2因子 (购自GIB-CO公司) , 维生素C (Vit-C) 和抗-TH抗体 (购自美国Sigma公司) , 抗-BDNF抗体和抗-β-微管蛋白Ⅲ抗体 (购自abcam公司) , 抗-神经元核抗原 (Neu N) 抗体 (购自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 DAPI (购自碧云天公司) , 倒置荧光显微镜 (为Olympus公司产品) 。

1.2 方法

1.2.1 脐带MSCs的分离培养:

本实验遵照伦理学标准及国家有关规范。在无菌条件下收集足月产健康新生儿脐带, 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并剔除脐动、静脉, 剥离出华通氏胶后将其剪碎至1 mm3大小, 接种于DMEM培养液 (含10%胎牛血清) 中, 置37℃、5%CO2饱和湿度的孵育箱内培养。16 d时用Tryple酶消化, 见胞质回缩时加入DMEM培养液 (含10%胎牛血清) 终止消化, 将细胞悬液放入离心管内, 800 r/min离心8 min, 生理盐水洗涤2次, 原代以1∶2的比例进行再次接种培养, 记为P1代。P2代以后按1∶2或1∶3的比例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拍照。

1.2.2 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

将P3代脐带MSCs以1×104个/孔密度接种24孔细胞培养板。培养24 h后更换神经诱导液[DMEM/F12、50μg/ml Vitc、250 ng/ml SHH、100 ng/ml FGF8、50 ng/ml b FGF、N2 (100×) ]。诱导9 d后, 再往诱导液中加入50 ng/ml的BDNF (加入BDNF时, 24孔板中的诱导液不换) , 继续诱导3 d, 每天观察, 拍照, 未诱导的脐带MSCs作为对照。

1.2.3 诱导后细胞冻存、复苏与存活率检测:

冻存时, 采集诱导后细胞加入含10%二甲基亚砜 (DMSO) 的细胞冻存液, 混匀后转入冻存管, 放入4℃预冷程序降温盒, -80℃冰箱过夜后转入液氮中保存。复苏时, 取出细胞冻存管立即放入37℃水浴箱, 轻度摇动令其快速融化, 将融化的细胞悬液转入含生理盐水的离心管中, 离心去上清。取部分复苏细胞检测存活率:将细胞与台盼蓝混匀, 计算细胞存活率 (%) =活细胞总数/ (活细胞总数+死细胞总数) ×100%。

1.2.4 免疫荧光检测β-微管蛋白Ⅲ、Neu N、TH、BD-NF蛋白表达:

将P3代脐带MSCs以8×103/cm2的密度接种入铺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培养24 h。采用上述神经诱导液诱导12 d后开始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鉴定;已诱导的冻存细胞经复苏后, 在铺有盖玻片的6孔板中贴壁生长后即可进行免疫荧光检测。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 min, PBS清洗3次, 每次3 min。加入含有0.1%Triton X-100的山羊血清室温孵育30 min后, 分别与β-微管蛋白Ⅲ抗体 (稀释浓度为1∶500) /TH (1∶1000) /Neu N (1∶100) /BDNF (1∶1500) 孵育过夜;行荧光双标时与一抗混合液孵育过夜:鼠抗-TH和兔抗-BDNF/兔抗-TH和鼠抗β-微管蛋白Ⅲ;加入DAPI (稀释浓度为1∶500) 及相应二抗孵育120 min。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随机抽取3个视野进行细胞阳性率计数。

1.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表示, 各实验组间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脐带MSCs诱导前后形态学观察

传代培养2~3代后, 可见细胞形态较为一致, 为细长梭形细胞, 呈克隆样生长。见图1。

2.2 UCMSCs诱导后分化为多巴胺能样神经元

2.2.1 细胞形态观察:

经诱导分化后可见细胞胞体变大, 逐渐伸出突起并伸长, 表现出神经细胞样形态。见图1。

2.2.2 免疫荧光鉴定神经细胞标记蛋白:

对照组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 未诱导的MSCs可表达β-微管蛋白Ⅲ, 阳性率为 (21.24±0.97) %, 但Neu N、TH和BDNF均无表达。诱导组免疫荧光检测DA能神经元的特异性标志, TH阳性细胞表达率为 (17.65±1.91) %;神经元标记物β-微管蛋白Ⅲ及Neu N阳性细胞比率分别为 (55.54±11.67) %和 (70.00±7.52) %, 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0.05) 。用免疫荧光分别检测2组细胞内BDNF表达情况, 对照组中无BDNF表达, 而诱导组细胞中可见BDNF表达, 阳性细胞比率为 (14.15±3.04) %。复苏后的诱导细胞仍可稳定检测到β-微管蛋白Ⅲ、TH和Neu N的表达 (图2, 3) 。

2.2.3 已诱导细胞复苏后细胞存活率检测:

细胞存活率为 (92.5±1.83) %, 复苏后状态良好, 可在培养剂中正常生长。

3 讨论

PD患病率在>60岁老年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位居第二, 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 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异常。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变性、缺失和死亡是PD的主要病理改变。但是, 目前的常规治疗 (包括内科及外科治疗) 仅能控制症状, 并不能延缓、阻止PD病理的进展[1,2]。所以寻找针对PD的病因治疗手段已成为当前该领域临床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 能在体内存活, 分泌细胞因子, 并替代死亡或者衰老的细胞。此外, 干细胞源性DA能神经元行移植治疗还可补充脑内TH的不足, 促进脑内DA的合成, 因此, 目前认为PD是最适合进行细胞替代治疗 (cell replacement therapy, CRT) 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5]。目前认为, 多种类型的干细胞都可向DA能神经元诱导分化, 但脐带MSCs有明显的优越性, 其来源广泛、易培养、免疫源性小、无伦理道德争议及移植后能够长期存活, 从而决定其可作为一种优秀的种子细胞[6]。

本实验采用脐带MSCs行两步诱导法, 首先应用SHH、FGF8、b FGF等特定细胞因子使其诱导分化形成成熟的神经元, 分化比例约为70%, 并可明显表达β-微管蛋白Ⅲ及Neu N等神经元特异性标志物;再应用BDNF使其定向诱导分化形成多DA神经元, 比例约为17.65%, 并可明显表达特异性TH, 诱导效率良好。诱导细胞可通过低温保存, 复苏后细胞存活率高达 (92.5±1.83) %, 且能够稳定表达TH、β-微管蛋白Ⅲ和Neu N。

本实验检测了诱导前后细胞中BDNF的表达, 发现诱导前无BDNF表达, 而诱导后细胞中可见明显BDNF表达, 且BDNF与TH共定位。大量研究表明, BDNF对DA能神经元有营养、促分化和保护作用, 应用反义核酸阻断BDNF表达可导致黑质内DA能神经元缺失[7,8], 提示BDNF可能与PD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同时有实验证明, 在PD模型鼠黑质内行人MSCs移植治疗后, 脑内BDNF含量明显增高[9]。另外, 在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细胞替代治疗研究中发现BD-NF与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治疗[10]。目前普遍认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在干细胞治疗PD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而近期的研究表明, 在PD小鼠模型中, GDNF对DA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Pitx3介导的细胞内BDNF合成而实现的[11]。上述研究均提示, BDNF能提高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并且可能是该疗法的作用机制之一。我们对比了诱导前后细胞内BDNF的表达, HUCMSCs无表达, 而诱导后细胞表达比率为 (14.15±3.04) %。该结果提示, 诱导后含部分DA能神经元的细胞可能较HUCMSCs更适合PD的细胞替代治疗。

综上所述, 脐带MSCs经特定的诱导剂作用后可部分定向分化为PA能神经元, 此类DA能神经元内不仅能有效表达TH, 还可表达BDNF, 因此不仅有可能补充脑内DA的生成不足, 还可能发挥神经营养与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为今后应用此类细胞进行PD的细胞替代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 PD细胞替代治疗的疗效不仅取决于干细胞供体, 可能还与其体内存活率、分化潜能以及微环境与干细胞的相互影响等因素有关。所以, 仍需在今后的在体实验中进一步观察, 以明确此类来源于HUCMSCs的DA能神经元在PD细胞替代治疗中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艳玲, 苏炳银, 陈康宁.帕金森病发病免疫机制的研究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 2009, 23 (2) :150-152.

[2]华智强.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疗效观察[J].实用老年医学, 2010, 24 (6) :498-500.

[3]Somoza R, Juri C, Baes M, et al.Intranigral transplantation of epigenetically induced BDNF-secreting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implications for cell-based therapies in Parkinson&apos;s disease[J].Biol Blood Marrow Transplant, 2010, 16 (11) :1530-1540.

[4]Jin GZ, Cho SJ, Choi EG, et al.Ra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crease tyrosine hydroxylase expression and dopamine content in ventral mesencephalic cells in vitro[J].Cell Biol Int, 2008, 32 (11) :1433-1438.

[5]Brundin P, Kordower JH.Neuropathology in transplants in Parkinson&apos;s disease: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the future of cell therapy[J].Prog Brain Res, 2012, 200:221-241.

[6]Shetty P, Thakur AM, Viswanathan C, et al.Dopaminergic cells, derived from a high efficiency differentiation protocol from umbilical cord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lleviate symptoms in a Parkinson&apos;s disease rodent model[J].Cell Biol Int, 2013, 37 (2) :167-180.

[7]Baydyuk M, Xie Y, Tessarollo L, et al.Midbrain-derived neurotrophins support survival of immature striatal projection neurons[J].J Neurosci, 2013, 33 (8) :3363-3369.

[8]Porritt MJ, Batchelor PE, Howells DW, et al.Inhibiting BDNF expression by antisense oligonucleotide infusion causes loss of nigral dopaminergic neurons[J].Exp Neurol, 2005, 192 (1) :226-234.

[9]Cova L, Armentero MT, Zennaro E, et al.Multiple neurogenic and neurorescue effects of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an experimental model of Parkinson&apos;s disease[J].Brain Res, 2010, 1311:12-27.

[10]王海燕, 朱晓峰, 王丽敏, 等.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07, 22 (6) :340-345.

上一篇:低透气煤层增透技术下一篇:科学计算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