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方法谈

2024-10-19

小学生作文方法谈(精选12篇)

小学生作文方法谈 篇1

初中是整个中学学习的初级阶段, 也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们追求独立的个性日益突出, 想学但基础簿弱, 还很幼稚:对生活、社会、客观世界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 但认识不足。学生的写作能力仍然偏低。许多学生对作文感到害怕, 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痛, 针对这种情况, 我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一.教育学生展示真我, 突出个性。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就是说话, 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 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中学生作文也是这样, 学生应观察生活, 应有自己的生活经历, 情感体验, 应该用作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和思考的需求, 应该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 表达真情实感。要学生展示一个真我, 就是要学生说真话, 说实话, 说心里话, 而不是说假话, 说大话。这既是作文个性化的要求, 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人错误地认为, 只有编造的故事才够生动, 才能打动人, 立意才高远, 考试才能得高分。有同学写“母爱”, 就残忍的虚构父母离异, 进而讴歌后母的伟大;还有同学写“助人为乐”就恰巧拾到了巨款等等, 这样做都是大错特错的。的确,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极平凡、极细小的事, 其实让我们感动的往往就是这些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写作文不是做文字游戏, 学生应为真情而作文, 为兴趣而作文。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不同, 个性爱好不同, 因而写作素材也不同, 只要是心里话, 真心话, 事事都可议论, 都能抒情。作文有“我手写我心”的优良传统, 学生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反映生活的真感受, 真体验, 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也只有这样的本色作文才能获得高分, 说假话, 说空话的作文是绝对得不到什么高分的。

二.指导学生读好书, 勤动笔。

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成长中的青少年正值读书的好时节, 应该用民族及全人类最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他们。歌德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们应尽量给学生创造和提供与伟人交流的机会和氛围, 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阅读是积累写作的基础。积累的知识越多, 写起来就越得心应手。要写出好文章, 必须多读好文章, 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经验。古时曾有人向文学家欧阳修请教作文之道, 欧阳修道:“无他术, 唯勤读书而为之, 自工。”勤读书, 多作文, 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 此外别无蹊径。可见, 阅读是写作的先导, 没有读书的“耕耘”, 就没有写的“收获”。但现在学生压力很大, 广泛阅读的时间有限, 所以尽可能选择合适学生阅读的书籍, 多读一些名家名篇, 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正是阅读积累的重要作用。其次, 还要指导学生勤于动笔。俗话说的好:“打铁要靠本身硬”, 老师要让学生多写作文。写的多了, 自然积累也多, 日久天长, 不愁作文无材料可写。

三.做生活的主人。

任何作品, 都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反映。因此, 以饱满的激情热爱生活, 感悟生活, 洞察生活, 才会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才会有深刻的文章立意, 才会有奇特的想象和联想, 才会有新颖独特的语言, 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 这是出好作品、成佳篇的又一基础。热爱生活, 就是要热爱我们的社会, 热爱我们的时代, 热爱我们的祖国, 热爱我们的家园, 热爱我们的学校, 热爱我们的同学、老师, 有了这份感情, 才会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才会闻社会的进步而喜, 见家乡的新貌而笑, 知同学、亲友的伤痛而悲, 察社会的邪恶而怒, 感家乡的落后而忧, 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了这份感情, 才会促使自己关注生活, 直至走出校门, 走向社会。进行深入的社会调查, 才会有丰富的人生阅历, 深厚的生活积淀, 才能为写作提供前期准备。

我们知道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是一全方位的综合性的问题, 也是一个旷日持久的问题, 只有形成全方位的综合能力, 并持之以恒地加以练习, 才能写出让自己、他人首肯的佳作来。

小学生作文方法谈 篇2

如何打造高效的作文课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们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一直是困惑我们语文教学的课题。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做好平时的准备工作

古人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要想打造高效的作文课掌,一定要在平时做好一些准备工作。一是我们应该做好学生语言的积累工作,要求学生平时多背诵古诗词,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在背诵的过程,体会写作方法、抒情手法,积累优美语言等。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积累词汇、句子。学生的写作过程中,如果恰当地引用一两句古诗词、名人名言、谚语、歌词等,便会提升文章的语言品位,使文章鲜亮起来,文才飞扬,熠熠生辉。二是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观察人和事。作文要靠细节、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吸引读者,我们要求学生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时时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下雪了,就写一篇关于雪的文章,雪中的景色,雪中的心情;校园里的海棠花开了,写花的千姿百态,领悟花的神芸,描写赏花的情致,以及花在风中凋谢的情景;开运动会了,观察运动员矫健的姿态、拼搏的神态,揣摩竞赛者的心理,记录观众的热情……只有在生活的基础上,写作才可能厚积薄发,言之有物,栩栩如生。

二、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在作文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本次作文的相关资料,比如写《成长的烦恼》这篇作文,笔者给学生就布置相关的思考题:你有哪些烦恼?经过删选,现在最困扰你的烦恼是什么?如果把烦恼讲给别人听,你准备开头怎么讲?详细讲解什么?结尾怎么讲?如果动笔写,你又准备怎么写呢?在上课前,学生对作文课就有一个大致的考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在课下解决了,这样就给课堂留下了写作的空间,使我们的课堂上集中解决学生需要老师指点的问题,集中精力去写文章,从而实现作文课高效课堂的目标。

三、课堂上要做好如下环节

首先要使每个学生都要拥有我能写好作文的信心。在作文课堂上,要多注重表扬这个有效地教育手法,要注意表扬学生从各个角度来表扬:比如有的同学作文立意好,有的同学选材有特色,有的同学修辞用的好……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同学的闪光点来表扬,使每一个同学都充满了自信,觉得自己只要认真写,就一定能写好作文。

只要同学们对待作文课有了浓厚的兴趣,气势上先胜一筹,写文章必然会更顺利一些。

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乐于表达自己。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不能以自己的水平去评价学生。我们相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观点也是多种多样的,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大胆表达自己。在课堂上巧妙运用改写使学生发挥创新才智,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有一个学生改写古人的诗,“中国,你就是一朵牡丹花朵,只有当你开放时,你才显得仪态万方,风姿绰约!”

读着学生改写的诗句,让我们明白在我们的不经意间,又不慎忽略了一颗心,这些学生也许是被她们忘掉的一个阶层,他们渺小的就如一颗草、一粒尘土,可他们又是多么渴望老师的温暖、关爱呀,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棵开花的树,他们都在努力的生长、丌花,并以最美的姿态向老师展示自我,他们每人都有美好的前途,每一个教师应该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

再次,在教法上,更不要志记告诉学生如何立意谋篇,如何结构叙述等,要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想法列出提纲,在大框架的基础上,教给学生如何拟题、开头;如何巧用题记、妙用小标题;如何前后照应、如何结尾点题升华深化等。提醒学生不要忘记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点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引用等手法,用真情实感来行笔,使语言生动活泼,真切感人。学会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音,“老师,请蹲下身来,倾听每一棵树开花的声音”。记不清哪位学者说:“中学教学教育应当为学生建立起一种理想主义浪漫的亮色,人文教育能给生命一种亮色,有了这点亮色,才不至于走向绝对虚无。”为了这点亮色,我们每位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奇思妙想,学会用笔和学生搭建起交流的平台。

在课堂上完成作文。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写,往往容易集中精力,作文写的认真,效果比较好。而如果把作业留在课下,学生则很容易写得虎头蛇尾,匆匆收笔。所以作文的写作,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完成。

四、做好作文的点评工作

作文的点评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有不少授课老师在点评作文时,都是先出示优秀作文,让学生分析文章好在哪里,然后出示优美小片段,让学生学习修辞手法,最后出示问题作文,诖学生分析这篇作文为什么不成功等方法。其实,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角色是观赏者,而不是实践者。好文章不是他们的,好片段不是他们的,问题作文也不是他们的,他们在课堂上~直研究别人,而不是实实在在地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不能真正触动自己的心灵,往往会出现走马观花、隔靴搔痒的现象。

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个自评表,让学生评价自己的文章。自评表的内容包括:题目跟内容有关吗?全文至少分三大部分吗?开头是怎么样写的?吸引人吗?文章有主题吗?写出了什么?文章有没有写成了流水帐?文章是不是使用了很多“概括性写作”?文章的结尾有没有回应主题?是如何回应的?有没有升华或深化主题?文章是用第几人称写的?用其他人称可以吗?为什么?等等。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分析自己的文章,也分析别人的文章,这样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对自己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在课堂上就有所提高。

有了这样交流的平台,课堂上的抒写,阳光下的交流,这样默契的情感交流,是我们作文课堂所追求的。让我们用自己的爱在教学中飞撒出一圈圈音符般的涟漪,用自己的爱心架起斑斓的彩虹桥。

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方法 篇3

关键词 小学作文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070-01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

一、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例如习作《一次的小实验》,要求选择你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定顺序把实验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实验时人物的心情。但这次习作有一部分同学写得不够理想,这显然就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观察不够仔细,平时实验做得较少而造成认识水平较低、认识上的不足。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二、备课要有创意

备课要有创意也就是说作文备课要和以往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几乎全是教师单方面的劳动:上作文课,在老师精心简短的讲解之后,立即让学生动笔,这时学生既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内容准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义的内容抛在一边,去根据老师的要求凑合成文。这是作文教学费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明确习作内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细地设计好每一步教学。例如,习作《同学之间》,其要求是:①根据题意写一件在同学之间的事,要写出真情实感。②内容要真实,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语句通顺、连贯。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要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必须把创意性、创新性作为备课的主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首先应该把(1)选材立意和(2)材料组织作为着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同学”你是怎样理解的?②同学和同学发生过很多事情,那么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③在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有新意?④这件事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这些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设计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同学的范围是很广的:既指现在的同学也可指过去的同学;还可以包括校内同学和校外的同学,如在少年宫兴趣小组一起学习的同学等等。这样选材范围不是扩大了吗?第二个设计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说得越多,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作文有内容可写;第三个设计是在第二个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从众多的事件中选择真实的,而且又比较新颖的材料,第四个设计是在前两个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文章中心的确定和挖掘。为了达到组织好材料的目标,我在教学中又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即①你打算怎样安排选定的作文材料?②除了这种写作方式外,还可以怎样安排你的材料?③你觉得采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突出你所表达的中心?不难看出,前两个问题,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学生集中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中选优。

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我的做法有以下两点:(1)开展丰富多样的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2) 第二个做法是: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 篇4

一、从生活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写成什么文字。”因此,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我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经常安排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如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亲身体验一下父母平时的辛苦, 并把劳动的过程、父母的反应、自己劳动后的心情和感受写下来;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把它的样子特点、生活习性和自己之间发生的有趣事情, 以及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

二、鼓励学生大量阅读

阅读是作文的基础, 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 但这远远不够, 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并做好读书笔记。我除了通过教学课文进行语言积累外, 还鼓励学生大量阅读有益的书籍, 如《十万个为什么》《童话故事》《爱的教育》等。训练学生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优美片段分类摘抄在采集本上, 进行读、背、记在心中, 加强体会, 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三、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对于小学生来说, 虽然是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 也知道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所想的写下来, 可是一动起笔就不知道该怎么写, 写出来的作文总是不具体。这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范文, 学习范文的写作思路、特点、方法, 根据范文的语句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模仿, 习作起来就有了兴趣, 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具体。

(一) 仿写对话练习

对于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小学生而言, 能够把对话描写好是很不易的事, 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注重对话描写的训练, 并结合课文来练习。《小摄影师》一课, 抓住三个典型的句式:1.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 说:“一切准备停当。”2.“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肯定地说。3.“是的。”小男孩站起来, 鞠了个躬, “请让我进去吧!”学生们不难发现, 人物对话的三种形式, 即提示语在前、在后、在中的不同变化, 孩子们感到作文中的对话描写也不是那么难了。在此基础上, 我又把其他课文中出现的句子展示出来, 让学生知道, 提示语中还可以加入神态、动作、语气等, 这样可以把对话描写的更生动, 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 我让孩子们写个小练笔, 重点练习对话描写。这样对话描写掌握之后, 对于今后写大作文中的对话描写也就不难了。

(二) 仿写一段话或句群的表达方式

例如学生在作文《童年趣事》时, 有的同学就把单元介绍中的“童年是一幅画, 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 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 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引用到文章的开头, 正因为这位同学在课文学习中积累了材料, 使文章的语言变得生动有趣了。

(三) 学会布局谋篇

从语文教学实践看, 学生从读学写, 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在讲课的过程中, 我从中心句抓起, 例如在讲《秋天的雨》一课, 段的开头“秋天的雨, 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让学生明白这一段的其它句子都是围绕这个句子描写, 这样的句子就是中心句, 它的位置有时在一段的最前面, 叫段首中心句;有时它在一段的末尾处, 叫段尾中心距。这样在理解之后, 学生很快就画出其它段的中心句。然后, 让学生练说, 并希望在写作中运用。除此之外, 我还利用讲读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让学生学习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以及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布局谋篇。同时让学生理解、比较两篇文章尽管结构相同, 但写作顺序却有所不同。《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的, 《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这样, 孩子们借助这两篇文章对布局谋篇有了初步的认识, 于是, 我进一步进行了小练笔, 写一写家乡的一处景物, 用上学过的写作方法。这样一来, 孩子们的写作就有了依托, 感觉不是特别难了, 写出来的文章也好了许多, 我和家长们都很惊喜。如学习了《假如》这篇课文, 让学生模仿这一课的写法写了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学生写出的作文用词恰当, 表达清晰, 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愿望, 充满了一片纯洁的爱心。这样就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了作文教学当中, 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 学会表达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 让孩子们学习写作的范有很多。例如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一课, 写作上很有特色: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使文章条理清晰:A由远到近作者在描写大榕树时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由总到分先总写后具体写枝、根、干、叶的位置和颜色。C由面到点在写鸟的活动时, 先写群鸟, 再突出个别鸟。2.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结合课文在描写大榕树时, 以静态描写为主, 突出它的美丽、高大。描写鸟的活动时, 以动态为主, 动静结合增添了情趣, 让人感到一种蓬勃向上的活力。教学时带领孩子们领悟这些写作特点, 并学习实践, 让孩子也写一段文章用上这节课学到的写作方法, 效果相当不错。再比如小学生要写好游记, 就要学会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景物的不同方面, 那么, 如何教会学生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写呢?我们不妨带领孩子们学习《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 把每段开头提示脚步移动的句子勾画出来, 相信孩子们一下子就会明白, 写游记的框架就出来了, 不再为写游记而发愁。

其实, 小学课本中还有很多文章都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借鉴写作方法, 可以学习文章的同时, 教会写作方法, 不一定在作文指导课上来教, 这就需要老师们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真正做到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 篇5

〈一〉摘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为了使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我认为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展丰富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积极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将学生优秀习作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喜悦。其次,作文备课要有创意: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从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然后,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注重学生日常观察能力的培养,注重日常的阅读教学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注重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注重日常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加强作文指导课范例的剖析。最后,改变以往作文评改的方式: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让学生也来参与自己作文的评改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的评语要有新意和激励性。相信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如果一切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学生为本,在不久之后许多学生一定会消除对写作文害怕的情绪。

〈二〉关键词:

写作兴趣、仔细观察、创新思维、口头训练、谴词造句、评改

〈三〉正文:

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小学生作文水平提不高、害怕作文的一个最主要原因---他们感到没有素材可写,或者有了素材但由于平时好词好句积累的量较少而感到无话可写。出现这种现象关键在于他们不善于捕捉素材,对于眼皮底下的好材料往往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对于自己谴词造句的能力培养更是不重视。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然而,要教好学生的作文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也有一定的要求。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虽然我们语文教师花费了大量精力,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大大削弱,作文缺乏真情实感。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战线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受到的效果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老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常常求全责备,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色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严重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教学在普通教育过程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问题,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语言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也就是说作文教学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那么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呢?我将从以下四方面谈谈我对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的研究。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作文是语文学习中最复杂的脑力劳动,如果小学生没有写作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调动写作积极性。我的做法有以下几点:

(1)开展丰富多样的 交流活动。我经常在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交流活动。有时,我充满激情地朗读学生的优秀作文;有时请学生上台来自己放声朗读;有时要求各组分别围成一圈儿,每个人都选读一至两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组员听评其作文的长处和短处,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充分肯定的评价中,在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学生逐步树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觉得自己行。(2)我还积极鼓励学生自己

向报刊投稿。开学不到一个月,班级已有两位同学在《作文大王》上发表了自己的作文。当这两位学生拿着刊登着自己作文的书的时候,我大力地表扬了他们,在肯定他们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鼓励其他同学:他能发表,你们也能一定行!这不仅调动了发表优秀作文小作者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其他同学的写作积极性。(3)第三个做法是: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在班会课上,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教师一定要给予保护,即使有些学生写的是“三言两语的流水帐”教师也不要责备求全,让学生感到写作不是“难于上青天”,这样才会大大增强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二、备课要有创意

备课要有创意也就是说作文备课要和以往有所不同,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指出“作文是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过去的作文教学中,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几乎全是教师单方面的劳动:上作文课,在老师精心简短的讲解之后,立即让学生动笔,这时学生即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内容准备,大部分学生把自己平日看到的有意义的内容抛在一边,去根据老师的要求凑合成文。这是作文教学费时效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在明确习作内容及训练要求的前提下,要找出本次习作的有创意、有创新的部分,并把有创意、创新的思维作为激发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重点,详细地设计好每一步教学步骤。例如,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S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作文习作《同学之间》,其习作要求是:①根据题意写一件在同学之间的事,要写出真情实感。②内容要真实,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语句通顺、连贯。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要使学生把作文写好,必须把创意性、创新性作为备课的主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那么,首先应该把(1)选材立意和(2)材料组织作为着手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同学”你是怎样理解的?②同学和同学发生过很多事情,那么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③在这些事情中,哪件事情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最有新意?④这件事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这些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第一个设计的目的在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其实,同学的范围是很广的:既指现在的同学也可指过去的同学;还可以包括校内同学和校外的同学,如在少年宫兴趣小组一起学习的同学等等。这样选材范围不是扩大了吗?第二个设计的目的也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说得越多,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使作文有内容可写;第三个设计是在第二个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中思维,目的是让学生从众多的事件中选择真实的,而且又比较新颖的材料,第四个设计是在前两个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选材料对文章中心的确定和挖掘。

为了达到组织好材料的目标,我在教学中又分别设计了三个问题,即①你打算怎样安排选定的作文材料?②除了这种写作方式外,还可以怎样安排你的材料?③你觉得采用哪种方式更有利于突出你所表达的中心?不难看出,前两个问题,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个问题则是在学生集中思维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多中选优。可以说这种备课始终围绕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思维规律,我认为这样的作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备课充分表现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创意和独具匠心。

三、指导要从细处入手、点滴抓起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提高认识

小学生从家庭到学校,所见所闻是有限的。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观察是认识客观世界,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作为语文教师要在平时就注意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然而,由于小学生受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往往观察不细致,认识不深刻,写出的文章缺乏真情实感。例如S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作文习作《一次的小实验》,要求选择你平时最感兴趣的小实验,按一定顺序把实验写清楚写具体,注意写出实验时人物的心情。但这次习作有一部分同学的作文写得不够理想,这显然就是因为学生日常生活观察不够仔细,平时实验做得较较少而造成认识水平较低、认识上的不足。因此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事物、积累经验,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这要在平日里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提高认识。平时,如果我们很注意教给学生仔细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味道,人物的衣着、神情以及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等方面的特点细致观察`````要求学生善

于思考,勤于积累,平时收听广播和收看电视节目,或者在生活中见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时记下来,每天利用晨会和午会时间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讲讲“所见所闻”,学生学会了观察,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

2、注重平时的阅读教学,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作文要与阅读教学紧密配合。”所以,在教学中要牢固树立阅读为写作服务的思想,在平时把阅读教学始终贯穿于作文教学之中。无论是低年级的用词说话,看图说话,还是中高年级的读段、写段和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这一系列的作文训练,都要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阅读中的作文知识有效合理的切入,通过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这一个个训练环节,来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

如在教学S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三棵银杏树》时,让学生体会三棵银杏树静态的描写及作用之后,让学生练写《校园里的梧桐树》。梧桐树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十分熟悉的,但是有些学生笔下的梧桐树确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毫无文才可言,然而通过要求学生把凡是描写银杏树的句子能运用到描写梧桐树上的全部摘录下来,进行仿写,就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教学《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时,就要让学生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方法

另外,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还要多开展读书活动,学写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活动,注重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读书与作文相结合。在课内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在课外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读书知识进行广泛的阅读,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模仿习作,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通过读书活动得到的学习效果:(1)学生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语言材料和作文素材一是来源于生活,二是来源于阅读。二者缺一不可;(2)积累思维材料。学生在读书中,凭借阅读材料,精心思维,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3)积累写作知识,如:文章条理清晰、主次、详略、开头结尾、过渡等。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不能抛弃作文知识的积累和作文能力的训练,要把作文与阅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阅读是输入,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表达的方法。作文是输出,要运用所学的方法用语言表达,抓住语言这个共同点丰富学生的作文知识,培养作文能力

3、重视日常口头作文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语言方面则是口头语言的发展先于书面语言的发展。抓住这一特点,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时,充分发挥学生说的这一优势,让学生先说多说,说全说细,在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去写。学生说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说习作要求。进一步明确习作的具体规定,提高审题能力。二是说自己的准备材料。目的是检查他们习作前的材料准备的情况。三是口头作文。该项结合习作指导过程又分为说题目、说提纲、说作文。说作文可采用个人自说、同桌对说、班内口头作文交流等多种形式。通过说不但解决了学生作文的内容问题,而且还解决了他们的语言表达问题。4在日常中加强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

谴词造句是习作的奠基石。谴词造句的基本要求:一是用词准确,二是句子完整。它的步骤是:①理解词义:理解词语表达意义,明确词语的运用范围,分清词语的感情色彩。②选择材料:选取一些新鲜的、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用词要灵活,内容要丰富。③培养造句能力:一个完整的句子至少是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这就是句子的主语部分。后一部分说的是“做什么”、“怎么做”或“是什么”这就是句子的谓语部分。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当把话说的具体明白,让人一看就懂。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在平时加强以下两点谴词造句的训练。(1)句子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是造好句子的前提。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部分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或造句时说出的句子是不完整的。一个完整的句子不仅要能回答“谁在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更要能够回答“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或“什么时候,什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怎么干?”如果我们在平时就坚持不懈地强调句子的完整性,我相信学生写出不完整的句子的次数会大大下降。(2)内容要生动:文章是由句子构成,为了使文章生动句子的表达首先就要生动具体,必须加上适当的修饰语。如教学“抚摸”一词造句时,有学生说:“朝阳抚摸着土地”,就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在怎样的季节里,在怎样的天气条件下,朝阳如何抚摸着什么样的土地?”经过引导学生造出“深秋的早晨,薄薄的雾气正慢慢散去,朝阳柔和地抚摸着一望无际的土地。”显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表达得更准确、鲜明、生动。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谴词造句能力的培养为习作打下牢固的奠基石。

5、指导课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

只有在指导课上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才能让学生有所收获。那么怎样才能加强指导课作文范例的剖析呢?即从两个方面进行指导:(1)展示优秀作文,明确好作文的标准。在指导课上,简要复习作文要求之后,展示优秀作文范例,对照要求让学生讨论这篇文章是否符合这次习作的要求?你认为哪里写得好,从分析中使学生明白好作文的标准和自己要努力的方向。(2)分析作文的病例,明确病因。在作文指导课上分析作文病例要比展示优秀作文更重要,通过让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作文中的病例,使他们认识到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怎样进行修改,同时反思自己的作文中是否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总之,在指导课上坚持不懈地加强作文范例的剖析,学生的作文质量一定会提高得很快。

四、重视作文评改

小学生作文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一种内化的过程,即使是表达生活中平淡的事情,也是对学生一次极好的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过程,都要给以积极的鼓励、激发,建立一个新的评改模式和评价标准,一定要改变以往评改作文时间过长,教师单方面参与的状况。

在评改作文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来改变作文评改的现状。(1)学生方面:叶圣陶明确指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是属于作文的本人,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改革精神,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的表现。”然而在以往作文评改中只注重教师的单向评价,而忽略了学生自己的评价,学生才是习作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着主体的作用。在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可以采取两种方式①自主评改和②交互评改。①自主评改:学生写完作文后的第一读者应是自己,习作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初学写作的小学生,他们在习作时尚未考虑到词语的锤炼、修辞的应用,但通过推敲,自己还是可以修改的。我们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自主评改的意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使他们乐于、善于评改自己的习作。②交互评改:学生在小组中通过合作相互评改,同年人之间,学生无拘无束,乐于交流,敢于阐述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一个小问题,他们也会争的面红耳赤。他人评价时,无疑能让自己大受启发,以广阔的视野对习作进一步修改;评价他人时,亦能使自己得以借鉴,吸取他人的闪光点。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既利于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又使学生在自改作文过程中尝到了“自改成果”,产生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学生就愿去钻,乐去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活”起来。(2)教师方面:当前作文教学“费力多,收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在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评价上。①评价的随意性大,不够客观公正。许多老师在批阅作文时并没有客观的作出评价,只是凭借对学生的大体印象确定作文的好坏。因此有些作文能力较差的学生即使偶尔写了一篇好文章也往往会被老师所忽略,难得好评。因此,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坚持精批、面批的原则。对每个学生的作文都进行认真地批改,尤其对作文能力偏差的学生更要实行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词、句段、篇及标点存在的问题,同时又要批改出学生习作中的好词好句和优美片段,写出眉批、段批和总批,使学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里,差在何处。只要坚持这条批改原则一定会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②教师给学生的作文评语太老套无激励性和新意。“什么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句通顺”这样的评语缺乏指导性和启发性,失去了批改的意义。还有的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支,配写出尖刻,过于偏激的评语,如“乱七八糟”“话都说不清”来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当同学看到这些评语时,当然随便把作文本扔到书桌上,因为学生看够了这些话,有的甚至厌恶这些话。如果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的作文,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欢愉,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白自己的文章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应怎样努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因此我们在平时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写好学生作文的评价,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写出不一样的评语。对于优等生,首先要肯定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使文章谴词造句更加准确、生动,布局谋篇更加严谨的高标准的指导意见。对于中等生要着重在其文章的各个方面能否达到习作要求上加以批改指导并多用商量讨论式的评语。如,一位学生在写春天的景色时,写了这样一句话,“春天是万物蓬松的季节,大自然显得生机勃勃。”在这句话中,“蓬松”一词用得不恰当,我先在旁边给他写出了“蓬松”的意思是:形容草、叶子、头发、绒毛等松散开。然后写出了评语,“你推敲一下,‘蓬松’在这里用得合适吗?换一个什么词更恰当呢?”当这个学生看到评语时,拿着作文本找到我,告诉我他知道了“蓬松”这个词

用的不当,应改为“复苏”,我给予了肯定。商量式的评语能达到一种和谐的民主气氛,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以后作文遣词造句时注意推敲,做到用词准确。对于差生,也要及时的发现表扬其作文中的闪光处,如发现一字、一词或一段写得精彩,要画上记号,进行评点。凡是有一点一滴进步,就大大赞赏,“××,你的作文在大踏步前进!”相信在进行一番鼓励后了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定会增强。总之,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要多用激励性的评语,使他们尝到写作的甜头,这样不但充分调动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认识。

小学作文教学方法谈 篇6

一、自由与统一相结合

许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自己的要求作文,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利于批改,便于评讲,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们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都是统一要求的作文啊。不错,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量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

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多年来,更重视课外作文。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努力丰富学生课外作文的内容,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的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学生要特别关注自己,以敏感的心去体察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

三、多向对话与单向传授相结合

我一向认为作文知识和能力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我的作文评讲课是“沙龙”式的,就一个作文题或一篇作文,展开广泛的对话。作者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不同意见可以辩论,老师也只是其中普通的对话者。不是说我就完全丧失了教师的角色,不发挥我应该有的作用,而是说我不以自己的意见为核心,学生常常和我的意见相左,而且批评我的作文评价标准“太旧”“太实用化”“框框太多”,我既据理力争,也虚心接受。

四、张扬自我与统一标准相结合

在作文评价上,我从不用统一刻板的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以自己的喜好为尺度去评价,而是在考虑写作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评价尺度,尊重学生的写作个性,更为看重学生的自我表现。文章是表达思想感情最重要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能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说清楚,就应该是好的文章;能表达一种不同一般的思想认识或独特的生活体验,则更为优秀。

总之,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其终极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篇7

刚开始学作文,学生的写作基础和潜能各不相同,起点也就各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分层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实行因人而异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尽可能地发挥出最好的习作水平,让他们都能够摘着“果子”,树立起写作信心。如后进生的作文我常采用“降低要求,差中找优,小处着手”。只要有一个词用得生动,或一句话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就给予鼓励,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由“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二、鼓励学生在习作中有创意表达

1.在生活的精彩处表达

生活是精彩的,就在于会不会去发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课外生活,看似平淡无奇,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大事可写,但只要热爱生活、用心品味生活,生活处处有精彩。如有的同学写课外生活,写放鞭炮、写捉迷藏,写起来平淡无奇,不具有什么创意。我是这样引导的: “放鞭炮,既喜欢又害怕,既逞强又特别的胆怯,你看到吗? 抓住这精彩瞬间,把它写下来, 就是有创意表达。又如,捉迷藏,藏在什么地方? 怎么找到的? 也有精彩的镜头,可以具体地把它写出来,像电影的特写镜头,特别精彩。”经过指导,同学们都能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精彩,把它表达出来。

2.在事物与联想的引发处表达

事物与联想,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假如能在事物与联想的引发处表达,就能使表达有创意。比如,雨点打在雨伞上,雨中的马路积水,雨中打伞的行人,照直写来,会使人索然无味。有个同学在作文中运用了联想,就使习作充满情趣,作文是这样写的: 黄豆大的雨点在我的小伞上跳舞,又急又密,发出“嘭嘭”的响声,雨中的马路顿时变成了一条闪闪发光的小河,上学的、上班的,人人都打着五颜六色的雨伞,仿佛是浮在水面上的朵朵花瓣。把生活表达得如此美丽,如此赏心悦目,这就是创意。

总之,自由表达与有创意表达,是基础和提高的关系,在指导自由表达的同时,要关注有创意表达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三、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寻找题材

1.在生活中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如单元作文训练《家乡的变化》,我让学生走出校园,贴近生活找事例。学生深入到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去,或看,或听,或想,或问,捕捉到各种写作素材,有惊,有喜,有趣,学生有内容写,就能写得无拘无束,多姿多彩。有的写家乡色彩纷呈的广告牌、有的写爷爷爱好的变化,有的写晋江机场,有的写家乡特产土笋冻走向全国,有的写安平别墅区,有的写校园变化,有的写旧街老貌换新颜,有的写妈妈学英语、学开车,有的写家里工厂举办的网上博览会,还有的写外来人口的涌入 ……学生走进生活,思想活跃了,呈现出“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情景。

2.在回忆中找

实践证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坚持写日记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这也会给学生造成较重的课业负担。我让学生将“日记”改为“日忆”,养成 “每日一忆”的好习惯。只要求学生在入睡前,把一天中经历的事情回想一下,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想想用它可以写成什么作文。如果每天都能“忆”起一两件可写之事,动笔时就不愁“无米下锅”。

四、老师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1.观察周围的事物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教学放在首位。让学生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和生活的过程中,事事处处做个有心人,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 动脑去想。在观察时,教师要多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要有重点、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在观察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新发展的独特见解和新鲜感受,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2.写之前先说一说写作内容

说是写的基础,在写之前让学生把准备写的内容说一说,降低写的难度说的大致要求是: ( 1) 内容具体,叙述中恰当地运用学过的词汇,做到言之有物。( 2) 有一定条理,做到言之有序。叙述后让同学们提出意见,帮助纠正叙述中的不当之处。

3.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手法表达出内容

在说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再写的过程中大力提倡学以致用,鼓励学生恰当运用学过的词语和写作方法汲取课本中的营养,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尤其是对初学习作文的学生,要充分利用课本,可以依照课本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

五、集思广益,更上一层楼

作文要流光溢彩,焕发生命活力,必须在打好草稿后不惮其烦、反复修改、精心打磨。采用自改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议、循环修改等办法,可以集思广益,“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做对提高作文水平大有裨益。让他们对自己的写作成果自改自评,自我检省。能进行自我完善的地方先自己修改,觉得有不满意的,又无法自我修改的地方要做上记号。 在进行讨论,学生畅所欲言,主动参与,学会了接纳,学会了汲取,也学会了进取。最后,择取部分习作,在班上进行集体评议。

六、老师对作文进行评价

在作文讲评课中,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意见,要多顺少改。较好的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修改文章,也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之后,将他的作文抄在黑板上或用投影机又放在屏幕上,师生共同修改,这种方法直观、 效果好。

在讲评课中,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要抓住重点。教师讲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这样在能对全班同学都有启发和帮助。二是要注重鼓励。 对作文较好,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使他们进一步努力。对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一句一段的点滴进步,也应加以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更加努力,喜欢写作。

摘要:写作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一个过程。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写做能力,就要从学生的身边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把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说到作文,有的学生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写作时快快乐乐落笔,轻轻松松作文呢?对此进行了探讨。

小学生作文方法谈 篇8

我们认为, 教师要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 首先应明确小学作文的性质与任务, 其次学习掌握作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最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郭根福教师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 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以看出,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简明的, 无须过度深化。我们认为小学作文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这些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提高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学会质辩、生疑、想象、创造, 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同时, 教师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实现上述任务, 又不可操之过急, 因为这些任务既是小学教育的任务, 也是中学、大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众多的研究都告诉我们, 学生个体千姿百态, 生理、心理各不相同, 生活环境也不相同, 因而理解力与感悟力也不相同。这些研究也告诉我们, 学生的能力是构建的而不是灌输的。知识内容本身不重要, 重要的是发现知识与应用知识。所以在作文的教学中, 不可以“一视同仁”, 而应该在小学六年的时间范围内,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应于小学作文任务目标) 得到长足的进步, 为进一步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文教育不要求学生个个写出范文, 但要求学生个个取得进步, 要求所有具备正常智力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后都能写出语句通顺、中心突出、逻辑正确的文章来。

对此, 我们认为对小学生作文教学需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原则

真实原则表现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学文先学做人。真实是“真、善、美”的第一要素, 是形成优秀人格最重要的基础。小学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小学生们一开始都揣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一颗一心向善的圣洁之心, 这是人性之本源。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不遵守真实原则, 学生便会疑惑, 对“善”与“美”的事物产生怀疑。如果发现为人不真实可以得到好处, 心智便有可能朝着不“真”、不“善”、不“美”方向发育, 最终就有可能毁掉他 (她) 的一生。如果这样, 我们教师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在一次家长会上, 一位家长告诉我们小孩这几天很烦恼, 原因是语文教师告诉他写作文可以写假的东西, 小孩思想斗争得比较厉害, 不知该不该做诚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位教师的方法必然事与愿违, 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真实原则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作文需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包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物, 而且还包括他 (她) 们的行为、情感、想象以及思维世界的一切事物。对于真实原则, 有的教师存在误区, 认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们反驳的理由有二:一是描述“真实”的重点在“体验”, 重视体验必能扩展思维, 打开想象的空间;二是“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没有价值, 事物总是有规律的, 即使是神话故事也存在生活的线

索。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通过图、音、形等媒介提高美文、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故事、对话、争论、说理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辨能力, 从而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

二、积累原则

积累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写作文有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要循序渐进, 把握好每个年级的任务。一、二年级要重视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低年级,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三、四年级要着重训练词句的组织与片段写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象能力, 着重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高年级要突出篇章训练, 通过教学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 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 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以及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 最终能写出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二是作文教学要教学“积累”的方法。有调查数据表明, 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上一是“觉得没东西可写”, 二是“有东西写不出来”。为此, 一要从引导观察入手, 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在这方面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 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和交流, 提高认识。二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材料, 开拓思路。方法之一是指定阅读材料, 撰写阅读心得。三要重视平常片言片语的记录。这里既包括平时阅读的好句好段, 更重要的是像博客 (实际操作也可要求学生写博客) 那样, 把所见、所得、所思、所感等通过几句话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定能文思敏捷、下笔如有神。

三、主动原则

主动原则表明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构建“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局面。例如, 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广泛运用自由作文法,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尽可能写满一张白纸, 或利用音乐等其他媒介来促进自由写作, 或尽量写出与题目有关的所有想法。也可以采用探索作文法, 教师提供一组材料, 如图片、实物、情节、观点、信息、影片等, 或设计一种两难情境, 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探索意见, 去发现意义, 探索自己的直觉。从大的方面来看, 作文教学强调智能训练、个性表达、创造性表述;写作形式力求多样化, 包括快速作文、开放型作文, 实用作文, 即使是命题作文, 也要多渠道、多风格、多姿多彩。小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会用不同于成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这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啊!世界在他们心目中是如此得不同, 不要给他们一个我们自认为的标准答案。孩子们的世界是如此真实、如此美丽, 让我们一起维护这种美丽吧。

四、创造原则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阿诺德认为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创造,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 作文教学要在扎扎实实中锤炼基本功, 在不断提高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包括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

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质:发散、质疑、想象、求异、变通、独创。针对作文教学, 发散意味着思维活跃, 质疑产生矛盾与问题, 想象建构文章思路, 求异变通是手段, 独创是目的。在上述六个特质中, 想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想象的培养要始终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例如, 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从汉字的表意中建立想象、从古诗词的意境中建立想象、从故事的描绘中建立想象、从动画的场景中建立想象、从音乐的背景中建立想象、从艺术审美中建立想象……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激发了兴趣, 写作热情自然高涨起来, 文章的思路也就新颖独特了。

小学生作文方法谈 篇9

一、悉心观察,让人物“神韵”丰满起来

人物“神韵”要丰满,离不开表情刻画。而表情的刻画来源于对生活的悉心观察,将一个个表情贮存于记忆里,以备写作时调用。当然,这些表情在适当的时机,借助适当的写作技巧,在作文中展现出来,会使人物丰满起来。

一是在悉心观察中积累人物表情。观察不仅仅是观看与记忆,还需要透过表情去揣摩背后的情感,使记忆更加深刻。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外婆时常露出满脸笑容,但有一次外婆扭伤了腰,在疼痛中仍然绽放出了笑脸。当学生描述这个情节时,教师则启发学生去挖掘外婆笑容背后的情感世界,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外婆身上坚强的精神。在写作中,学生便借用了教师的分析,以坚强的品质作为描写外婆的切入点,并以微笑作为外婆的象征性表情,使人物表情丰满,富有神韵。

二是在环境渲染中刻画人物表情。同样是描写笑容,还可以运用环境渲染,与人物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来刻画人物,更加深入人心。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为例,文中描写李时珍师徒二人翻山越岭,历尽艰辛寻访药材,却要夜宿破庙,饮凉水,啃干粮充饥,在这种环境的渲染下,作者描写了李时珍的笑,使人物身上增添了坦然与乐观,不禁令人肃然起敬,使人物形象深刻。学生可借鉴这一方法,在上面的案例中,渲染外婆腰痛的人物经历,在环境对比中描写外婆的笑,人物神韵则更加丰满。

二、揣摩心理,让人物“语韵”鲜活起来

语言是心灵的窗子。所谓“言为心声”,刻画人物即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出其情感变化,才能使人物读来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而不只是作文中的一个形象。人物语言的刻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更加紧密直接了。

一方面,语言要符合人物特征。什么人说什么话,在日常生活中这是常见的情况。如学生在描写一位成年人时,语言不能过于幼稚;而描写一位同龄的小学生时,语言又不能过于成熟,要突出儿童的童真,尽量减少成人化的语言出现。如上面的习作案例中,学生在描写外婆称赞食物好吃时,写道“这东西味儿不错”,基本上符合成年人的语言习惯;若写成“这个东西太好吃了,下次我还要吃”,就过于儿童化了,不符合外婆的年龄特征。

另一方面,语言要留出遐想空间。所谓“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语言描写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人物语言描写需适当、适度,给读者一定的遐想空间,反而比全部交代出来收效明显。如上面提及的课文中,作者描写了庞宪见要在破庙夜宿时失望地没有再说话,此处缺省的语言描写,反而比语言描写中的“失望”给人印象更加深刻;与李时珍从容淡定的语言相比,更加突出了一代医圣的胸襟。又如上面所提到的习作案例,学生在写外婆扭伤腰时,如不刻意用语言来体现疼痛,而是用微笑和沉默来表现外婆的坚强,反而达到了衬托人物形象的效果,这里“无声”比“有声”更具有表现力。

三、空间想象,让人物“体韵”灵动起来

肢体动作是使人物立体、灵动的重要表现力。动作描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年龄层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写作前教师启发学生酝酿情感,想象人物的肢体动作,可以从生活中寻找人物原型,通过迁移等写作技巧,使之作用于人物身上。

首先,细化人物动作,突出人物特征。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中,作者描写李时珍品尝草药时,没有直接写“品尝”的动作,而是将整个过程细化。先用“端详”一词,进而用“嚼嚼”,深化了对待科学研究严谨认真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其为事业的奉献精神,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灵动起来。

其次,多维度描写动作,突出人物的生活化。人物描写要生活化,除了语言外,肢体动作也要具备常态化,过于书面的肢体动作,会使人物动作显得僵硬,缺乏灵性。如上面提及的习作中,学生在描写外婆走路的肢体动作时,写道“外婆腰痛,总是捂着腰”,未免有些生硬,人物动作设计欠缺想象力。若改用“弓着身子”或“弯着腰走路”,则突出了外婆腰痛的症状,动作设计则生活化许多,一下子使人物“活”了起来。

小学生作文方法谈 篇10

小学,正是儿童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好奇心强,思维活跃, 充满幻想,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唯有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通过不断实践社会活动,培养孩子留心生活,观察生活, 鼓励孩子脑海中存储更多素材,让孩子经常“异想天开”,拥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想象力才能不断提升。

一、厚积薄发,引导学生丰富阅读

学生在作文课上不应只是简单写字,在作文教学课中,为了培养学生想象力,需要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积累素材。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学生来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让他们想象, 书本中的小故事变成具体的画面,想象主角的神态和说话的语气, 再在全班同学面前讲述这个故事。例如小学一年级课文《春雨的色彩》。第一句描写春雨的动态,还伴随着声音。第二句则在说小鸟们叽叽喳喳,讨论春雨的颜色,第三句燕子认为春雨是绿色的,第四句麻雀认为春雨是红色的,第五句黄莺认为春雨是黄色的。

其中,小学生脑海中需要转化5个画面。教师通过在教室中播放春雨的沙沙声,营造气氛,再安排小学生进行场景扮演,让小学生们进入特别的情境中。

此外,除了语文课本外,教师还应在小学生消化课本的情况下, 给小学生讲述同类型的故事,引导小学生进行想象,告诉小学生, 事物不只是这一面,它多种多样。相信长此以往,学生的世界会变得丰富多彩,思维也会比较活跃。

二、热爱生活,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

想象多来源于学生的情感,而情感又更多来源于日常生活。例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会看到双目盲人,但她未必能马上明白盲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哪些问题,这时就需要通过日常体验来获得一些感受。

在讲述海伦凯勒双目失明时,教师可引导小学生用布蒙上双眼, 表演起床,吃饭,和辨别东西,从而引导小学生对光明和生活的热爱,再让他发挥想象,写类似于假如我双目失明之类的作文。

出于实际限制,小学课本中一些内容,存在与小学生生活相差太远,甚至脱节的情况,教师有必要营造相关氛围和情境,让小学生更了解这一事物。例如,在课本中描写橄榄的味道,小学生未必知道橄榄是什么,老师可通过图片形式让橄榄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更具体,刺激学生的视觉。同时,教师还可进行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学生对生命和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会不断增强。例如在写季节的作文中,提出春天与夏天有何不同?引导小学生进行想象,同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室外进行细细观察,通过观察学校周围的事物,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作文更生动。据说,莫泊桑曾师从福楼拜写小说时,福楼拜让莫泊桑先不要动笔,而是出去走2个小时回来再写,一年之后,莫泊桑终于写出一篇非常不错的小说。

布置作文前,教师可通过带领学生去春游,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小学生更充分全面认知事物,才能想出特别的独特的素材。

三、通过悬念,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留白,古代文学作品中善于运用的文学方式,通过卖个关子, 没透露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引导读者想象。正如中国山水画中,几笔带过,勾勒出一丝风貌,却不见全景,让人不禁联想,云山遮掩处是怎样一副景色旖旎?让观者欣赏时充满无限遐想,又韵味无穷。教师在教授语文作文课时,可巧用留白,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通过合理想象,形成一个特有的故事语境,再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例如,《龟兔赛跑》这个经典故事中,故事只写到乌龟的坚持不懈打败了骄傲自大的兔子,就止笔了。而至于兔子不服气之后会有什么想法?会不会再拉上一帮朋友,举行动物运动会?乌龟约上兔子一起比赛游泳,谁输谁赢呢?教师可让孩子发挥想象,写出龟兔赛跑后传的作文。

四、破除思维定势鼓励创新,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生活久而久之会产生思维定势,阻碍想象力的发展。一旦遵循思维定势,社会将会停滞不前。如果没有约翰列侬的想象,摇滚王国如何建立?如果没有凡·高的想象,《星空》又会怎么会被描绘出来?如果没有山本耀司的想象,那些代表东方韵味的时装又怎么能设计出来?通过不断创新或教导孩子多样的学习方法,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避开思维定势。

教师在教小学生写作文时,要告诉学生,作文一定要写得有趣生动,不能千人一面,也不能和之前的作文类似,要有特别之处, 这才是一篇好作文的基础。同时,在评阅小学生作文时,留意一些学生写出的富有个性的作文,并在班上进行表扬和朗诵,通过鼓励支持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韩愈曾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 , 学海无涯苦作舟”,培养学生想象力,并非一蹴而就,慢慢积累,细细雕琢,学生想象力才能不断提升。

摘要:想象力是创造之魂。小学,正处于智力萌芽阶段。培养想象力,需从小学抓起,这已成为社会认同和强调的发展趋势。本文作者拥有多年语文教学经验,注意不断培养学生想象力,积累心得体会,希望通过本文阐述一些培养想象力的方法,使更多教师或家长获取灵感,从而开发更多学生天赋和才能,让他们更优秀。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方法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0084-01

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既是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就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阅读,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能力

每学期开始,我总会要求学生准备日记本和摘抄本,引导学生学会动脑、动口、动手和认真观察,并学会积累词汇和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的积累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读读背背”积累语言,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语说:“好脑瓜不如烂笔头。”学生往往阅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变成自己的却不多。指导学生摘录好词好句、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学生边读边记,边写笔记,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发表观点,陈述看法,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上好口语交际课,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首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学生的准备,老师要事先把说话的目的、要求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二是老师也要做好说话的准备。其次是老师要作好示范讲述。示范讲述要求讲得思路清晰,语言简练,用丰富的感情把学生带入叙述的意境中,然后再让班上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选择与老师示范讲类似的材料进行试讲,在了解其效果后,老师有的放失地进行帮助。说话训练后再让学生共同评议,这是为了让全体学生开动脑筋,激发求异思维,促使说话内容更符合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情趣。最后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即使能力差的学生也会找到话题。时间是有限的,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讲,所以可以采取同桌讲或分组讲,然后推荐代表讲,让全体学生都成为演讲者,都当裁判员,以便提高全体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做好说话训练的评价,以激发学生下一次的说话欲望。

三、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写作情境,如预先布置学生去观察某一特定的景物,或参加某一次活动,或记述熟悉的某一个人,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容易完成作文。其中,生动幽默的导言或猜谜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途径。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并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在班上宣读或展出,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能带给自己满足感、成功感,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每学期我都会把班上的优秀作文打印成册,让学生感受收获的喜悦。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优秀作文变成了铅字,漂亮、工整地从打印机打出,再配上美丽的、富有联想的插图,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在班会课上,我组织学生互相借阅、讨论、评议,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四、注重作文教学,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教师应该将作文教学贯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每篇课文就是很好的范作,在学生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人家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的。同时教会学生认真审题,搞清本篇习作的范围和写作重点,在作文教学中,通常接触到的是记叙文体,所要学的内容又以人物、事件、环境为主。但人物、事件、环境这三者往往是互相揉和在一起的,却又各有侧重。所以必须让学生搞清每篇习作的侧重点,避免离题万里或千篇一律。要使学生作文时有话可说,教师要进行充分备课,明确写作目的、要求,注意猎取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和事乃至周围环境,切忌作文题目往黑板上一写,简单几句要求一说了事,应该及时指导学生编写写作提纲。

五、互批互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传统式的精批细改,导致教师花费了巨大的功夫,并且总是那么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语,学生反而会失去写作的欲望。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因此,我们教师要把权力交还学生,老师对作文‘批中有评,学生之间‘批评,甚至学生可以对老师的‘批评提出质疑。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学生只有根据教师提出的具体修改意见,进行同学间的互批互改,在对照中尝到修改的甜头,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小学生作文方法谈 篇12

一、重视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 由于考试并不考, 很容易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被忽视。但是口语表达能力是将来学生走向社会适应工作需要的内在要求,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 口头作文是书面作文的基础。所以我在作文课中, 特别重视口头作文。

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有些学生相对来说胆小、害羞, 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加之有些地方方言口音比较重, 这样就给学习普通话, 培养表达能力造成了严重的障碍。因此, 在训练学生的口头作文时, 教师应把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放在首位。

二、提供广泛的阅读材料和作文材料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 多数都是思想性、艺术性较强的范文, 它在立意谋篇、遣词用语等方面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教师还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阅读材料, 多找一些与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作品, 里面优秀的词汇、语法, 修辞更容易被学生掌握。久而久之, 读的多了, 学生就能从比较中有所认识, 受到启发, 产生写作兴趣, 萌发写作欲望。古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因此,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必须在语文教学中把“读”和“写”结合起来, 重在“读”。

引导学生多“读”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就要做到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 都要多角度引导学生读好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中哪些内容可以借鉴, 哪些形式可以模仿, 等等。总之要“以书为书”, 充分发挥阅读的提高思想、增长知识、丰富语言、指导写作的作用。如结合“解题”教给学生审题知识、要求学生作文时注意审题, 讲读中对文题思想、选材、组材、详写略写、篇章结构、语言特点的分析, 有目标地联系学生作文的实际, 相应地进行作文的指导和训练。通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写法的熟悉了解, 触类旁通, 让他们受到启发, 从而进一步巩固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 用于作文实践, 提高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兴趣, 除教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外, 还必须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讲解写作方法时要精心设计导语, 善于引人入胜, 在启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 让其对语言、对文章产生一种吸引力和向往, 这是一个课堂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过程。有位理论家曾经说过, 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教师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 让学生把知识加以运用, 例如写日记、写读后感、课堂口头作文, 开展积累词语, 片段荟萃的练习, 也可以经常组织作文比赛并及时给予他们精神鼓励, 物质奖励, 使他们时时刻刻享受到写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荣誉。作文的兴趣日益浓厚了, 就能够让学生养成正确良好的作文习惯。

四、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就是要培养学生为达到一定的表情达意的效果而形成一种写作上的自动化倾向。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可以使学生受益终身。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写日记的习惯

教师首先要讲清楚写日记的重要性, 还要给学生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日记内容, 使他们明白日记的内容非常广泛, 街头见闻, 喜怒哀乐, 无所不能写;并采取适当的检查措施, 使学生由不自觉变为自觉, 尤其要引导学生写一些跳动着时代脉搏的内容, 让“时代的活水”流进学生的心田。

2. 比较写作的习惯

写作时, 学生爱模仿, 但属于低级的机械模仿, 为走出这个误区, 应让学生学会比较写作。通过结合阅读和自己的生活, 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教师要着重留意这样的阅读材料并巧设文题, 加以正确引导, 是会达到较好的写作效果的。

3. 抄写的习惯

教师可从学过的阅读材料中指导学生抄一些名篇、名段、佳句分析、名言警句等, 并引导学生分析、消化、吸收。在此点训练上应培养学生养成一些抄写好习惯。如培养抄写格式的习惯, 培养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习惯, 培养纠正错别字的习惯, 培养整洁书写的习惯等。

4. 培养写作多样化的习惯

写作不仅要认真完成课文中规定的问题, 还应使写作多样化。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才能使写作书面表达训练得到广泛的开展, 持续的开展, 才能保证写作练习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五、加强书面表达训练

有了丰富的习作材料, 怎样用魅力的词句、布局成片, 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是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1. 首先要注意作文训练的量

作文书面表达训练, 首先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承受能力, 同时又要兼顾优生和差生之间的承受能力, 做到因人而异, 根据实际情况配合教材要求的书面表达训练的次数, 坚持写日记或周记, 同时穿插其他形式的训练, 但量次不宜过繁过重, 应根据学生实际, 灵活量定。

2. 注重作文训练的序

按照运筹学的观点, 对事物运动的程序安排有个科学的线性规划, 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就目前教材编排顺序上看, 整体上是按照记叙文写作, 说明文写作, 议论文写作, 应用文写作的大序排列的, 这符合人们认识的规律, 但我们教师在指导训练时, 还必须注意微观上的小序, 注意从小的方面入手, 按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由分项到综合的进行训练。

3. 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作文是语言和思想结合的产物, 要想写的实在并富有想象力, 那就必须想的实在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一个学生想较好的学习写作, 就一定要更好的学习思考。因此, 在作文训练中, 应该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把思想、情感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把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 再把两者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结合起来,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

摘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也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大难点。目前中学作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师命题, 然后主要讲解文章写法, 学生写, 老师改。最后造成学生觉得作文难, 写作枯燥, 没有兴趣, 语言贫瘠, 无话可写, 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因此, 笔者在本文着重探讨了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要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 通过提供广泛的阅读材料和写作材料,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加强书面表达训练。

上一篇:成本综述下一篇: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