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的适用性

2024-08-21

规范的适用性(通用9篇)

规范的适用性 篇1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众多, 不同的法律所针对的对象也不同,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 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行政法和民法, 从性质上来看可以将其看作为是公法和私法, 两者各自有自身独特功能, 当前社会发展环境中, 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加强, 私法公有化和公法私有化趋势越来越凸显, 如何将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科学适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行政法和民法规范之间的关系分析

行政法和民法规范之间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的适用范围不同, 行政法主要集中在行政方面, 是调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与行政机关之间关系的法律, 它属于是公法的一种;而民法规范则是调整或处理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 它属于私法的一种, 这种不同是由于它们的主体差异形成的, 两者同属于基本法体系[1]。在实际运用中, 两者又是紧密相关的, 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如果民事诉讼纠纷事件的严重性达到一定程度后, 民法规范就很难尽善解决, 这就需要借助行政法来进行协调。

行政法的适用是在行政主体在行驶职权时与其相关的行政法律监督主体之间所产生的关系进行体现的, 一般可以将其划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第一, 一般行政法;第二, 特别行政法。这两种法律形式都遵循公正和平等原则, 共同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和争议, 从这方面来讲, 在民法规范中所适用的原则和制度, 在行政法中也可以适用, 例如法人制度等。

二、行政法中民法规范适用的必要性分析

(一) 有利于贯彻私法精神

从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构成来看, 在行政法中应用民法规范是十分有必要的, 它可以有效缓解当前社会法律体系中存在的漏洞, 对缺少的私法精神起到补充作用。具体表现就是在经济体制下, 过度的国家观念会导致大大削弱普通群众的社会作用, 在社会身份上也只能是作为国家中的一份子, 独立人格的体现也就会受到忽视, 在行政法中应用民法规范, 有利于贯彻一些私法精神, 增强群众的社会作用。

(二) 推动行政法新理论的合理运用

在社会发展相对较为和谐平稳的状态下, 社会主体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一致性和行为之间的协调配合性, 使得行政主体的服务和与其相关合作逐渐成为了行政法的新理论。过去传统的服从命令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趋势, 取而代之的则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一种平等性关系,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法规范可以更好的在行政法体系中科学适用, 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三) 防止寻租行为的出现

当前很多行政部门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制定一些对自身有利的特别行政法, 这种现象就是常说的寻租行为。这种特别法一般是有一定执行范围的, 如果将其直接作为一种“法”的话, 就会改变依法行政的本质, 会有很强的专制性色彩。因此,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种寻租行为的发生, 就要适当的应用民法规范, 实现民法规范和行政法的有机融合, 从而更好的完善现行行政法规体系。

(四) 行政法中的司法现象存在

降低民法诉讼的成本也是减轻法院负担的一种体现, 基于此, 就要根据形势发展将司法和行政两者充分融合, 这种融合也会促使行政司法现象的产生。众所周知, 在行政仲裁和调解中, 都是针对于民事争议来讲的, 并不是所谓的行政争议,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在行政司法的执行过程中, 必须要将民法规范作为最基本的参考依据, 也就是本文所讲的将民法规范适用在现行行政法中, 实现两者的作用互补。

三、行政法中民法规范适用的具体体现

(一) 民法总则方面

1.基本原则

在我国现行的民法规范中, 很多原则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 也是人们生活工作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例如公序良俗原则、诚实信用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在行政法中也是可以发挥特定效用的, 这样就可以看出在民法规则中适用的规范原则同样也可以适用于行政法, 可以作为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

2.法律主体

从法律主体角度来说, 不论是在行政法体系中还是在民法规范体系中, 两者的法律主体在权利和义务上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法人和自然人都具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民法规范在对法律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确定时, 需要充分结合行政法的自身特点, 保证不会与其有较大冲突, 从而使民法规范更好的适用于行政法中[2]。

3.法律行为

在行政法体系中, 它的行政行为概念和民法规范中的法律行为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相对的, 两者之间有密切联系, 这样就使得民法规范中对法律行为的规定也可以在行政法中对行政行为的规定相适合, 两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特点。这种在法律行为方面所明确的规定相似性, 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

(二) 债权法方面

1.对于合同法的规定

首先, 合同生成要件。在行政法合同制定中, 合同当中的一方当事人也是必然的行政主体, 但是, 这种行政合同和普通合同一样也要以合同双方的意愿为基础和标准, 不能违背双方意志, 特别是在合同法中对有关要约和承诺原理等方面, 行政法合同和民法合同之间存在有很多相似之处。除此之外, 在合同的效力生成方面, 行政合同的生效条件也同样适用于民法合同[3]。

其次, 对于合同担保权的规定。在合同的担保内容中, 保证、抵押、留置以及定金等等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而民法规范中对于这些要素的相关规定也同样适用于行政法中。在金钱债券方面, 行政法和民法规范之间也有一系列共同点, 也就是说在和合同担保上相关的规定也同样适用于行政法之中。

第三, 对于合同的执行履行。在现行行政法中, 对于两人以上共同承担义务的规定有很多, 并且根据所承担义务的不同, 在具体规定上也有相应的调整, 而且在连带性质上也有和民法规范相似之处, 有一种异曲同工之妙。此外, 合同法中的合同执行规定, 也可以适用于行政法中, 但是, 这种适用并不是全面化的适用, 在具体的执行原则上还是有一定差异, 民法规范的执行一些执行原则并不适用于行政法, 主要是因为行政法中债券所具有的强制性造成的[4]。

第四, 对于合同的解除规定。合同解除是合同后期内容规定, 在这一内容中, 民法规范中对于具体解除的规定事项也适用于行政法, 例如民法规范中的代位清偿原理就可以在行政法中运用体现。

2.对于债券行为的要求

对于债券行为方面的规定和要求, 民法规范和行政法两者在存在着很多相似之处的同时, 两者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 例如在具体的侵权行为性质确定上, 行政法方面的侵权性质确定相对来说较为严重, 因此, 两者是不能适用于统一法规体系中的。

四、结语

任何一项法规制度, 它的制定和执行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维护社会长治久安。民法规范和行政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在当前社会发展态势下, 将民法规范适用于行政法中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两者的融合可以有效弥补行政法中的不足之处, 从而使法规制度的约束作用更有效发挥, 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

摘要:在现代社会发展中, 法律制度在保障人民利益, 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同法律制度所适用的范围和对象也各不相同, 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态势来看, 公法和私法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 由此也对行政法和民法的二元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行政法和民法为分析对象, 阐述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性。

关键词:行政法,民法,适用

参考文献

[1]裴国升.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05) :307.

[2]冯歆然.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J].法制博览, 2016 (15) :198, 120.

[3]陈碧瀚.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适用性探讨[J].法制与社会, 2016 (18) :20-21.

[4]江河.行政诉讼中民法规范的适用[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5 (01) :87-95.

规范的适用性 篇2

一、民法与行政法概述

(一)什么是民法与行政法

民法主要针对是国家社会、人民群众当中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的处理协调,它是以平等公正为原则,规定并调整公民间、法人间与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民法通则》是民法的一般法,它从总体上规定了民法的细则。行政法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行政职权和接受行政法制监督过程中而与行政相对人、行政法律监督主体之间发生的各种关系,以及行政主体内部发生的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它分为一般行政法与特别行政法两种法律形式。

(二)民法与行政法之间的关系

简单来说民法与行政法的区别是民法是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行政法是人民群众与官,官与官之间的关系。民法属于私法,也属于一般法,行政法也是指一般法,二者的主体不同,民法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行政法的主体可以是人民群众,也可以是具有执法能力的国家机关。二者也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当民事诉讼纠纷严重性上升到一定层次上的时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民事诉讼案件了,不能适用民法来解决,有可能就会运用到行政法。二者都是依照平等公正的原则,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民法中的一般原则与制度可以直接适用于行政法。

二、在行政法中适用民法规范的重要性

一个不争的事实,行政法在解决行政纠纷时,会出现漏洞。任何法律都是有漏洞的,不可能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能够适用于所有纠纷案件。民法规范就可以针对行政纠纷时的漏洞,弥补缺陷,行政法在某些方面缺乏规范,民法能够弥补行政法在某些规范的不足。民法能够在行政法中适用,是因为二者具有共通性,并不违背民主与法治的原则。

三、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应用

(一)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直接应用

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的.直接应用分为一般法律原则与法律制度的运用。一般法律原则指的是诚实信用原则。既尊重客观事实,秉公执法,将实际事件与法律结合起来,公平处理,以维护人民群众之间的根本利益,化解官民之间的矛盾。关于城市信用原则没有在行政法中体现,但是在民法中出现了对诚实信用原则的阐述,在《民法通则》中规定把这个原则作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一般法律制度是指民法中的某些法律制度适用于行政法的应用,这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法理,在有些案件争议纠纷的处理问题上,二者具有相通之处,可以利用民法中某些规定的法律制度来解决行政纠纷。另外法律技术性的规定也可以直接应用于行政法的执行。在行政裁判中关于法律技术是有约束性的,通常采用民法期间的计算规则来解决[2]。在当事人的个人信息方面的处理上都是遵循《民法通则》上的规定。

(二)可直接适用的判断标准

当然民法与行政法之间是存在区别的,民法不能全方面地适用于行政法,不能一概而论,其适用是有一定的判断标准,通过判断才可以考虑是否在行政法的运用当中采用民政法。从法律关系的性质来说,民法不适用于公法,但一般法原则规定公法和私法可以适用作为一般法之一的民法,或者在处理行政案件中,对法律技术性的约束性规定,就可以应用到民法当中的期间计算法则,这两种情况下可以适用民法规范。从行政特殊需要来说,民法规范是否适用行政法,其判断标准是要看民法是否与解决行政争议相适应。从法律规范与法律关系属性来说,行政上的法律关系分为权力性和非权力法律关系,民法规范的一般原理、制度等在没有特殊情况和特别规定下适用于行政活动。从法律关系的内容来说,民法属于私法,行政法属于公法,从某种程度来说二者的相通性较少,但在财产价值上,二者性质上有相似之处,在公法关系中财产价值的处理上,二者有共通之处。

四、结语

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适用分析 篇3

关键词:民法规范;行政法;适用

法院、行政机关均属于适用法律的国家机关,法律从属性特征表现非常明显,存在各自适用的义务。在法律中,行政法、民法具备不同功能,如果行政法存在规范性漏洞,则适用民法规范非常有必要,民法规范需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法律适应者而言,不仅有适用的必要,而且还需履行适用民法规范的义务,便于将纠纷问题解决。

一、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适用范围

1.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适用条件

部分民法中的总则性规定、基本原则可直接适用于行政法中,这部分民法并非专属于民法,而是属于特定法律部门,因此,能够直接适用于行政法中。部分民法可通过类推形式适用,符合以下条件即可:①以一定衡平、公理、政策需求作为基础;②行政法存在相应漏洞,经适用公法规定可弥补该漏洞;③与民法中类似的,可包括某事件、某行为的具体规定、原则。

2.民法、行政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尽管民法、行政法两者存在共通性,不过它们的功能、出发点并不同。民法的出发点为个人意思自治,主要负责对公民已出现的利益冲突、潜在利益冲突进行调整。行政法的任务则是对行政相对人、行政机关间的权力义务关系进行调整,使国家权力界限、基础更加规范化。在不违反相关条件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通过私法形式进行活动,不过禁止私人自治现象的出现。

3.适用范围

民法规范中与财产关系相关的内容能够适用于行政法中。从财產关系上看,财产权包括行政法上与民法上的财产权。民法、行政法两者在财产关系的描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若法律关系的性质相同,则必须由相同法律规范进行约束,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就财产关系而言,民法规范能够适用于行政法中。

行政法具有容量大、涉及面广的特征,其他法律部门难以与其比拟,它有着极强的技术性、专业性,且富于变化,要想实现统一行政法典的制定,难度较大,这一特征就决定了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适用很有必要。民法中包含的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等原则均可直接适用于行政法中,这些原则既属于行政法范围内,也包含在民法范围中。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适用必须遵循相应原则,既要明确行政法与民法两者的差异,也要了解两者的共通性,知晓适用条件与使用范围。

二、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具体应用

1.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直接应用

从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直接应用情况上看,可将其分为法律制度运用、一般法律原则两种情况,其中一般法律原则实际上就是诚信原则,需做到秉公执法、遵循客观事实,将法律、实际事件两者紧密联系,对纠纷进行客观、公平处理,对人民群众利益进行维护,使矛盾得以化解。在行政法中,并未体现诚信原则,不过民法中充分体现了诚信原则。

一般法律制度所指的就是民法中部分法律制度在行政法应用中适用,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两者有共通的部分,可采用民法中相关法律制度,将行政纠纷问题解决。除此之外,法律中的相关技术性规定也能够在行政法执行中被直接应用,法律技术(行政裁判中)具备约束性特征,可利用民法期间计算规则,将问题解决。

2.判断标准的直接适用

行政法、民法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民法并不能够完全适用于民政法,两者不可一概而论,行政法中民法规范的适用存在判断标准,经判断后,才能够确定民政法是否能够在行政法中适用。就法律关系性质而言,民法不能够在公法中适用,不过一般法中规定,私法、公法两者可适用当作一般法之一的民法,在行政案件的处理过程中,也存在法律技术性的相关规定。

3.一般制度、一般原理在行政活动中的适用

就行政特殊需求而言,民法规范在行政法中是否适用,需由民法与解决行政争议是否相适应决定。从法律、法律规范两者的关系属性上看,可将行政上法律关系分为两种关系,分别为非权力法律关系、权力性法律关系,在不存在特殊规定、特殊情况的条件下,民法规范中的一般制度、一般原理在行政活动中适用。然而从法律关系的角度而言,行政法性质为公法、民法性质为私法,两者间存在的相通性并不多,不过两者在财产价值上具有一定相通性。

三、结论

规范的适用性 篇4

近年来, 由于房地产价格的高位运行, 使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决普通老百姓的住房难题, 经济适用房这一带有社会福利性质的住宅应运而生。经济适用房是政府推出的新型房产种类, 是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商品住宅。经济适用房具有经济性和适用性, 经济性是指住房价格相对市场价而言是适中的, 能够适应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适用性是指在住房设计及其建设标准上更强调住房的使用效果, 而不是降低建筑标准。

目前, 我国的经济适用房主要包括平价房、安居房、解困房等类型。经济适用房是政府扶持的社会保障性住房, 是政府解决高房价与中低收入群体安居矛盾的重要举措。对于经济适用房项目, 政府免收土地出让金, 其他应征收的各项费用减免50 %, 对成交价格、购买对象、住宅面积有明确的规定, 并对开发建设单位的利润进行限制。

1 我国经济适用房的现状

1.1 经济适用房的投资量逐年减少

我国从1998年开始经济适用房的供给、分配, 目前来看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经济适用房的投资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以山西省太原市为例, 2006年前9个月, 太原市房地产投资达44.95亿元, 其中住宅投资28.75亿元, 比上一年同期增长42.3 %。尽管住宅投资持续增长, 但经济适用房的投资却不断减少。2006年1月至9月, 太原市的经济适用房投资为1.62亿元, 比上年同期下降25.3 %, 经济适用房占住宅总量的比例也下降到5.6 %。

1.2 经济适用房的供给结构不合理

1998年以来, 太原市通过土地划拨、以政府建设的方式, 开发了兴华北小区、汇丰苑、东华苑、滨河小区、文华苑等几个经济适用房小区之后, 就没有再新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面向社会销售的经济适用房小区。经济适用房更多地是以集资建房的形式进行投资, 普通市民在2004年后基本上就买不到经济适用房。

1.3 经济适用房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 经济适用房到底经济了谁?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区位较好的经济适用房小区, 宝马、奔驰等高档轿车随处可见, 20万元以上的私家车占据主流, 住宅面积100 m2以上是普遍现象。可见, 这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群体才是经济适用房的拥有者, 是社会住房福利的享受者。而区位较差的经济适用房小区, 多数住宅用于出租。有数据表明, 经济适用房有45 %被用于出租。据搜房网报道, 位于北京昌平区的回龙观、天通苑两大经济适用房社区内, 房屋出租率占全区租赁交易总量的78.8 %, 近八成的经济适用房对外出租。可见, 多数购房者不仅不缺房子住, 而且把购买经济适用房当成了一种“投资”。

(2) 购买难度大。排队买号是经济适用房出售的主要方法。在排队大军中, 哪些是应该站在这个队伍中的, 哪些是不应该站在这个队伍中的, 并没有具体的规定。目前, 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政策有些宽松, 绝大多数的本地人可以去购买, 倒卖房号现象严重。

另外, 在经济适用房发售过程中, 总会隐约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那些排队买房的人, 最终得到的或许只是一些位置或户型不佳的房子, 但也有一些人则不需排队, 却能买到非常好的经济适用房。例如, 某市一经济适用房项目放号, 只从第163号开始, 前162号留给1期已交定金但未选房的客户。至于这162位客户的信息, 则属于不能公开的秘密。

2 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取向

对于经济适用房政策的存续问题, 目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应当取消这种福利房制度, 建立真正的房地产市场经济体系, 由市场来决定住宅的供给。另一种观点, 也是政府的政策导向, 即加强经济适用房的监管, 重视经济适用房的建设, 通过经济适用房政策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难题, 改善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

3 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的几点建议

由于我国土地政策的特殊性, 目前的土地市场还是以国家配给为主要的供给方式, 政策性强于市场性, 所以, 房地产市场还不可能完全受市场规律的主导, 经济适用房还有存在的必须性。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分配、交易等各个环节, 完善经济适用房发售制度, 是房地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建设环节

(1) 政府持续稳定地提供经济适用房划拨土地。

增加经济适用房用地可能会减少地方财政收入, 但会增加居民的幸福指数。稳定的土地供应是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前提和保证。为了避免因中低收入者居住太过集中而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经济适用房小区的规模一般不宜太大, 土地供应也不宜过多地集中在城郊。因为这样会加大购房者的居住成本, 使经济适用房难以销售。

(2) 严格控制开发成本和户均面积。

经济适用房的相关信息、开发成本应当公开, 严格按照《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控制成本, 避免出现经济适用房不经济的现象。对于开发商而言, 经济适用房的销售不存在问题, 合理的利润还是能够获得的。经济适用房的建筑面积应以中小户型为主, 便于满足普通老百姓的需求。

3.2 分配环节

(1) 审核。

严格审核制度, 建立住房档案和个人信用制度。只有符合要求的中低收入无房户和住房困难户才有资格购买, 例如已婚者、未婚大龄者、户人均居住面积<20 m2者等。在住房档案和个人信用制度尚未建立的情况下, 管理机构应当采用网上公示的办法, 以加大透明度。公示内容应当包括每个申请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职务、目前居住状况及配偶的相关情况等。只有在公示无异议的情况下, 才能成为经济适用房的预购人。

(2) 价格。

在确定经济适用房政府指导价的基础上, 再进一步确定购买人的住房面积标准。例如, 可按级别或职称来划分标准, 标准以内的按照经济适用房价格购买, 超过标准的部分则按市场价购买。

(3) 购买。

借鉴杭州市的做法, 购房采取轮候制并实行等额摇号, 按预登记人员《准购证》的顺序号为序, 依据提供的房源数来确定中选人员范围, 然后实行等额摇号, 通过摇号确定选房的顺序号, 最后在网上进行公示。若参加摇号后放弃购买, 《准购证》作废;今后仍需购买的, 《准购证》重新编号, 其号码轮至末尾。

3.3 上市交易环节

(1) 经济适用房转让。

目前, 多数地区规定经济适用房5年内不准转让, 转让时要缴纳一定比例的补地价款。这样做, 可能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凡是符合上市条件的经济适用房, 卖房者必须按转让时的市价足额补交土地出让金及所享受的税费减免。也就是说, 经济适用房的出售者, 只能获得转让时购买同样经济适用房的价格, 以还经济适用房安居的本质, 减轻政府的负担。

(2) 经济适用房的出租。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个人购买的经济适用房, 在未向政府补缴收益前不得用于出租经营。如果出现经济适用房出租经营的情况, 政府可以采用原价回购再分配的办法。回购也适用于经济适用房的所有者拥有其他类型住宅的情况。

4 结语

经济适用房建设是解决房地产价格偏高和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的重要手段, 这不仅是经济问题, 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经济适用房政策关系到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 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经济适用房政策应该以计划经济为主, 或者说在一定时期内, 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分配应该采用完全计划经济的模式, 这并不是倒退, 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Roland G.转型与经济学[M].张帆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Carn N, Rabianski J, Racster R, et al.房地产市场分析方法与应用[M].张红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3]谢经荣.房地产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曹正良, 高晓慧.中国房地产业发展与管理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5]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CEI中国行业发展报告 (2003) —房地产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执法程序文书适用规范0506 篇5

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及交通运输部颁布实施的《交通行政执法规范》,现就路政案件办案程序与路政案卷文书适用规范规定如下:

一、路政案件办案程序

(一)路政案件处罚程序

1、路政案件处罚简易程序;

2、路政案件处罚一般程序;

3、路政案件处罚听证程序。

(二)路政案件许可程序

1、路政案件许可简易程序;

2、路政案件许可一般程序;

3、路政案件许可听证程序。

(三)路政案件处理程序

1、路政案件处理简易程序;

2、路政案件处理一般程序;

3、路政案件处理听证程序。

二、路政案件处罚程序应符合《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

(一)路政案件处罚简易程序应符合《行政处罚法》第三十三条规定。

1、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下(含五十元)、单位处一千元以下(含一千元)罚款或警告可当场作出决定;

2、执法主体合法,二名路政人员办案并出示执法证件;

3、属本机构法定职责范围,依法应当处罚的案件;

4、应告知当事人违法事实、处罚理由和法律依据;

5、罚款金额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6、执法文书送达当事人的回执证明;

7、使用国家统一票据,罚缴分离;

8、报所属行政机关备案。

(二)路政案件处罚简易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交通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

2、询问笔录

3、勘验(检查)笔录及现场照片(任选一种);

4、送达回证;

5、票据凭证;

6、结案报告。

(三)路政案件处罚一般程序应符合《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1、对个人处五十元以上(不含五十元)五百元以下(含五百元)、对单位处一千元以上(不含一千元)二万元以下(含二万元)罚款,适用一般程序;

2、执法主体合法,二名路政人员办案,并出示执法证件;

3、属本机构法定职责范围,依法应当处罚的案件;

4、主管领导批准立案并确定办案人员;

5、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使用文书完整;

6、作出处罚决定前,执法人员就案件的事实、理由、违法及处罚依据,向领导提出处罚建议;

7、充分听取当事人的陈述、申辩和质证意见;

8、路政案件承办人应拟定调查报告;

9、主管领导对调查报告提出意见;

10、集体讨论形成统一的处罚决定。

(四)路政案件一般处罚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

2、立案审批表;

3、现场笔录;

4、勘验(检查)笔录(示意图);

5、询问笔录;

6、现场照片;

7、回避申请书;

8、同意回避决定书或驳回回避申请决定书;

9、违法行为通知书;

10、陈述申请书;

11、陈述、申辩笔录;

12、案件处理意见书;

13、领导批示意见;

14、案件讨论笔录;

15、交通行政送达回证;

16、票据凭证;

17、结案报告。

以上十七种文书根据案情需要选择使用。

(五)路政案件听证处罚程序应符合《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

1、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不含五百元)、对单位处二万元以上(不含 二万元)罚款,适用路政案件听证程序;

2、举行听证会七日前向当事人送达《听证会通知书》,并注明时间、地点;

3、当事人有要求听证会主持人回避的权利;

4、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外,路政案件听证应公开进行;

5、听证会由主持人、案件承办人、当事人或代理人、旁听人、书记员参加;

6、听证会主持人由公路管理机构行政负责人指定人员担任,必须是非路政人员;

7、听证会应制定纪律;

8、陈述、申辩,最后应让当事人作最后陈述;

9、听证会应制作笔录并由参会各方签字认可;

10、根据听证会笔录拟定听证会报告并提交主管领导审查批示;

11、根据听证会报告和领导批示意见集体讨论形成处罚决定;

12、依据执行结果拟定结案报告。

(六)路政案件听证处罚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交通行政处罚决定书;

2、立案审批表;

3、举报记录;

4、现场笔录

5、勘验(检查)笔录(示意图);

6、现场照片;

7、询问笔录;

8、检测凭证;

9、责令车辆停驶通知书;

10、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11、抽样取证凭证;

12、违法行为通知书;

13、陈述申辩书;

14、委托鉴定书;

15、鉴定意见书(或评审结论);

16、听证通知书;

17、听证公告;

18、听证委托书;

19、听证会笔录;

20、听证参会各方提供的证据及相关材料;

21、听证会报告书;

22、听证会报告领导批示意见;

23、重大案件集体讨论笔录;

24、分期(延期)缴款申请书;

25、同意分期(延期)缴款申请书或不予分期(延期)缴纳罚款通知书;

26、文书送达回证;

27、票据凭证;

28、结案报告。

以上二十八种文书根据案情需要选择使用。

三、路政案件许可程序应符合《行政许可法》相关的规定。

(一)路政案件许可简易程序应符合《行政许可法》第三十四条规定。

1、当事人书面申请及相关材料;

2、路政机构审查材料并实地勘察核实;

3、材料不全或有误的可当场或限期补齐或更正;

4、补齐、更正完整,符合法定形式应予受理;

5、行政领导批示后签定协议;

6、送达许可决定,十日内颁发许可证。

(二)路政案件许可简易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交通行政许可(当场)决定书;

2、立案审批表;

3、交通行政许可申请书;

4、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

5、交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决定书;

6、交通行政管理协议书;

7、路政管理许可证;

8、送达回证;

9、票据凭证;

10、结案报告。

以上十种文书可根据案情的需要选择使用。

(三)路政案件许可一般程序应符合《行政许可法》第三十五条至四十一条规定。

1、当事人书面申请及相关材料;

2、路政管理机构审查申请及相关材料并实地勘验核实;

3、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机构职责范围的,及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说明理由;内容错误或有缺失的,允许当事人补齐或更正;申请材料 不符合法定形式又不能当场补正的,应在五日内要求当事人一次性补正。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即为受理。

4、承办机构审查申请时,发现申请事项与他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及时告知利害关系人。利害关系人自接到通知之日起五日内提出意见,逾期不提出意见的视为放弃权利;承办机构应将利害关系人的真实意见反馈给申请人。申请人有权陈述申辩;承办机构做出许可或不予许可时,应听取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5、承办机构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许可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许可决定的,经本级行政领导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及时告知申请人。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6、承办机构作出许可决定依法需要鉴定、专家评审、举行听证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原法定期限内,承办机构应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

7、承办机构作出不予路政许可决定时,应以书面通知为准并说明理由和依据。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8、承办机构作出准予或不予路政许可后,应在十日内送达书面决定或路政许可证。

(四)路政案件许可一般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交通行政许可决定书;

2、申请报告;

3、交通行政许可申请书;

4、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法人资格证明、代码证书、设计图纸、技术资料、施工方案、安全承诺,土地、规划、城建、环保、消防等部门的相关证明资料复印件);

5、交通行政许可申请补正通知书;

6、补正材料;

7、实地勘察、示意图、相关照片等;

8、交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决定书;

9、交通行政管理协议书;

10、补充协议书;

11、路政管理许可证;

12、送达回证;

13、票据凭证;

14、结案报告。

(五)路政许可听证程序应符合《行政许可法》第四十六条至四十八条规定。

1、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实施路政许可应当听证的事项;

2、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的;

3、路政机构认为需要举行听证的;

4、路政许可事项涉及公共利益或他人利害关系的;

5、当事人、利害关系人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五日内提出听证申请的,承办机构应在二十日内组织听证;

6、承办机构应在举行听证前七天将举行听证的时间、地点通知申请人和利害关系人,同时予以公告;

7、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路政听证公开举行;

8、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认为听证主持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有权要求回避;

9、听证时,承办人员应提供审核意见的证据、理由和依据;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依法可以出示证据并进行陈述、申辩和质证;

10、听证会应制作笔录并根据笔录拟定听证报告;

11、行政领导应对听证报告作出批示意见;

12、依据听证笔录和领导批示意见,集体讨论后作出决定。

(六)路政案件许可听证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交通行政许可决定书;

2、立案审批表;

3、申请报告;

4、交通行政许可申请书;

5、申请人提供的相关材料(法人资格证明、代码证书、设计图纸、技术资料、施工方案、安全承诺,土地、规划、城建、环保、消防等部门的证明资料复印件);

6、交通行政许可申请补正通知书;

7、补正材料;

8、法人委托书;

9、受委托人身份证明;

10、交通行政许可申请受理通知书或不予受理决定书;

11、实地勘察检查笔录;

12、现场示意图及相关照片;

13、交通行政许可征求意见通知书;

14、交通行政许可听证会通知书;

15、交通行政许可告知听证权利书;

16、听证公告;

17、听证申请书或放弃听证权利申请书;

18、延长交通行政许可期限通知书;

19、交通行政许可期限法定除外时间通知书; 20、交通行政许可听证会笔录;

21、交通行政许可听证会当事人各方提供的相关证据材料;

22、交通行政许可听证报告;

23、听证报告领导批复意见;

24、鉴定结论或评审意见;

25、交通行政许可听证案件讨论笔录;

26、路政管理协议书;

27、补充协议书;

28、路政管理许可证;

29、送达回证; 30、票据凭证;

31、结案报告。

以上三十一种文书应根据案情需要选择使用。

四、路政案件处理程序应符合《民法通则》相关规定

(一)路政案件处理简易程序应符合《路政管理规定》第三十一至三十三条规定。

1、二名以上路政人员办案并出示执法证件;

2、认定违法事实、处理理由及法律依据;

3、路产赔偿金额在五千元以下(含五千元)、当事人无异议;

4、允许当事人陈述申辩;

5、对当事人的复核请求当场口头答复并记录在案;

6、依法当场作出处理决定;

7、告知当事人在二年内有权提起民事诉讼;

8、执行完毕结案归档。

(二)路政案件处理简易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公路赔补偿通知书(当场);

2、勘验(检查)笔录或现场照片(任选一种);

3、询问笔录;

4、送达回证;

5、票据凭证;

6、结案报告。

(三)路政案件处理一般程序应符合《路政管理规定》第三十四至三十七条规定。

1、赔偿金额在五千元以上(不含五千元)二万元以下(含二万元);

2、发现公民或法人行为违法的;

3、二名路政人员办案并出示执法证件;

4、调查询问、勘验取证、证据保全、鉴定结论;

5、《立案审批表》应由主管领导批准;

6、案件要经集体讨论并制作笔录;

7、向主管领导递交《交通违法行为调查报告》;

8、根据领导批示意见制定赔补偿决定;

9、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

10、书面复核决定;

11、告知当事人二年内有提起民事诉讼的权利;

12、执行或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13、根据执行结果拟定结案报告。

(四)路政案件处理一般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公路赔补偿通知书;

2、立案审批表;

3、勘验(检查)笔录(示意图、照片);

4、询问笔录;

5.责令车辆停驶通知书;

6、抽样取证凭证;

7、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8、案件调查报告;

9、调查报告领导批示意见;

10、违法行为通知书;

11、当事人陈述、申辩或放弃权利笔录;

12、案件讨论笔录;

13、不服赔(补)偿决定复核申请书;

14、公路赔偿复核决定书;

15、送达回证;

16、票据凭证;

17、结案报告。

以上十七种文书可根据案情需要选择使用。

(五)路政案件处理听证程序可参照《行政处罚法》和交通部《交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的执行。

1、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证照;

2、赔偿金额在二万元以上(不含二万元),当事人要求听证的;

3、路政管理机构认为案情复杂,需要进行听证的;

4、举行听证会七日前书面通知当事人听证的时间、地点;

5、当事人有要求听证会主持人回避的权利;

6、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外,听证会应公开举行;

7、听证会主持人由行政领导指定法制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担任;

8、听证会由主持人、案件承办人、当事人或代理人、证人、旁听人、书记员参加;

9、听证会各方在听证会上提供的证据,是最后产生法律效力文书的依据;

10、听证会应制作笔录并由参会各方签字认可;

11、根据听证会笔录和参会各方提供的证据拟定听证会报告;

12、听证会报告应由主管领导审查批准;

13、路政管理机构应根据听证会报告及领导批复意见,集体讨论形成赔偿决定。

(六)路政案件处理听证程序适用文书规范

1、公路赔(补)偿通知书;

2、立案审批表;

3、询问笔录;

4、勘验(检查)笔录(示意图、照片);

5、抽样取证凭证;

6、证据登记保存清单;

7、证据登记保存处理决定书;

8、鉴定意见书;

9、违法行为调查报告;

10、违法行为通知书;

11、当事人车辆停驶通知书;

12、检测凭证;

13、调查报告领导批示意见;

14、当事人陈述、申辩或放弃权利申请或笔录;

15、不服赔偿复核申请书;

16、十五日内作出复核决定;

17、听证通知书;

18、听证申请书;

19、听证公告; 20、听证会笔录;

21、听证会各方提供的相关证据及材料;

22、交通行政听证报告;

23、听证报告领导批复意见;

24、听证案件讨论笔录;

25、送达回证;

26、票据凭证;

27、结案报告。

五、治超案件组卷文书规范

(一)2010年1月1日前的治超处罚简易案件组卷顺序:

1、案卷封面

2、卷内目录

3、结案报告

4、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

5、勘验笔录(三超)

6、询问笔录

7、磅单(A4)

8、发票复印件(A4纸)

9、送达回证

10、案卷备考表

以上文书根据案件需要选择文书。

(二)2010年1月1日后的治超处罚简易案件组卷顺序:

1、案卷封面

2、卷内目录

3、行政(当场)处罚决定书

4、询问笔录

5、勘验笔录(三超)

6、磅单(A4)

7、发票复印件(A4纸)

8、送达回证

9、结案报告

10、案卷备考表

以上文书根据案件需要选择文书。

(三)2010年1月1日前的治超处罚一般程序案件组卷顺序:

1、案卷封面

2、目录

3、结案报告

4、行政处罚决定书

5、立案审批表

6、违法行为通知书

7、听证告知书

8、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听证权利申请书

9、勘验笔录(三超)

10、询问笔录

11、责令停驶通知书

12、物件保存清单

13、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申请减免案件、重特大处理[罚]案件、复杂类案件)

14、收费计算单

15、磅单(A4)

16、发票复印件(A4纸)

17、送达回证

18、案卷备考表

以上文书根据案件需要选择文书,复杂类路政事案中的其它文书按下发文书时间顺序放在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后。

(四)2010年1月1日后的治超处罚一般程序案件组卷顺序:

1、案卷封面

2、目录

3、行政处罚决定书

4、手工填写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机打卷使用)

5、立案审批表

6、询问笔录

7、勘验笔录(三超)

8、抽样取证凭证

9、证据先行登记保存清单

10、鉴定意见

11、案件处理意见书

12、违法行为通知书

13、听证会通知书

14、听证公告

15、听证笔录

16、听证报告书

17、收费计算单

18、磅单(A4纸)

19、发票复印件(A4纸)(物件保存清单、责令车辆停驶通知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记录适用 申请减免案件、重特大处理[罚]案件、复杂类案件,当事人放弃陈述、申辩、听证权利申请书和其它复杂类路政事案文书等按下发文书时间顺序排放)

1、送达回证

2、结案报告

3、案卷备考表

以上文书根据案件需要选择文书。

(五)(说明)治超案卷中可以即有机打文书又有手写文书。暂扣当事人道路运输证的必须下发物件保存清单。机打案卷中增加1张手工填写的行政处罚决定书,作为告知当事人卸货决定的文书。

一起路政案件既有路政处罚,又有公路赔(补)偿内容的应以路政处罚为主体办理。但是,文书种类应根据处罚与处理两种性质填写各自归档的送达回证,以符合司法应讼程序的要求。

规范的适用性 篇6

关键词:行政协议;案件;民事法律;适用原则

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条对行政协议案件的审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指出人民法院有权利对具体的行政行为合法性进行审查,这些规定对人民法院法律范围的把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人们法院只能够依照法律整体来判断行政行为正确与否,其中法律的整体宪法、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的规章制度,由于这些法律性质有所不同,制定机关也不同,最终使得其法律效力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法律的使用需要根据案件审理的具体情况确定。

一、民事法律需坚持的三点基本原则分析

一般情况下,民事法律的适用应该坚持三点基本的适用原则,可以保障法律适用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坚持例外适用原则,其次应该坚持直接适用原则,最后需要坚持区别适用的原则,在这些法律适用原则的基础上变相适用法律条例,不仅能够起到案件审理的效果,同时还不会违背法律的规定效力。下面对这三种原则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一)坚持补充适用原则

补充适用原则是在行政法律规范缺失的情况下,适用民事法律规范相关条例作为补充条件来完善法律的缺失。还有一种是民事法律以私法的活动形式存在于行政协议案件中,这种存在形式只有在例外的情况下才将其确定为适法。虽然我国的行政诉讼法中有引入行政协议诉讼,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行政协议诉讼的应用相对极少,并且对于行政协议诉讼缺乏理论研究,因此,在行政协议案件审理过程中适用民事法律的范围还是极大的。

(二)坚持直接适用原则

关于民事法律规范在行政协议案件中的直接适用,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学者吴庚将这种原则分为两种,一种是类推适用,还有一种是将民法规定看作是一般的法律规范直接适用。之所以出现第二种适用现象,主要在于一些民法中规定的法律条例虽然被归类到民法典范中,实际上这些法律条例并不属于民法。准确的说,民法中的一些本不属于民法典范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坚持了私法关系共通适用和公法关系遵守的规律。

二、行政协议案件审理中对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

(一)民事法律规范的适用界定

民事法律规范在行政协议案件审理中的适用,不能违反行政法以及行政诉讼法的强制性规定要求。契约自由原则作为私法自治原则中的最主要运用形式,同时也是私法自治原则最典型的表现方式。很多人认为这种契约自由并非完全受法律约束,还有部分内容不会受到法律约束,因此,需要受法律优位原则之限制,如果受到法律保留原则的限制,本质上需要对行政处分中的法律保留作不同方式的处理。此外,如果法律允许缔结行政契约,行政契约内容的形成也不能够违反有效的法规。

(二)民事法律规范的引用途径

民事法律规范在行政协议案件中的援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法律制度优先于法律原则的原则,解释方法优先于类推方法的原则。具体方法的应用还应该坚持正确的思路,先发现行政规范中存在的漏洞,并且对漏洞进行分析,观察其是开放性还是隐蔽性,然后判断具体的援引领域,如果漏洞能够援引民法,则可以使用类推方法对行政规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为了确保民事法律规范援引的有效性,可以分成两种方式作为引用途径的突破。

1.确定法律漏洞类型

法律漏洞具体指的是行政法体系中存在既违法立法意图又影响法律功能的部分。情形一,法律对事例没有规定,情形二,法律中对生活事例做出的规范存在矛盾,情形三,法律中对生活事例的规定不妥当。一般情况下,法律漏洞的类别相对较多,被分为开放性、隐蔽性、自始性以及嗣后漏洞等,在此选择开放性和隐蔽性漏洞作为行政案件中援引民事案件的途径。在行政法中,开放性漏洞是应用行政规范对某一种特定的事实进行调整而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类推方法将民法中的其他法律原则引入行政案件中作为补充内容。行政法中的隐蔽性漏洞可以理解为某一特定事件,虽然有相关法律规范调整,但是这些法律规范对该事件并不合适,这样就可以采用解释方法进行填补,例如可以将民法理念融入到行政登记中。

2.寻找两种法律之间的共通性领域

在上述直接适用原则中已经说明了两种法律之间存在一定的共通性,因此,法律的援引应该寻找出法律共通性领域,行政法律中引入民法就需要考虑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性质。例如个人权利保护领域,公司法会受到不同原理的支配,但是在人与人之间利益的规范方面这两种法律有共同性质。例如行政法规范适用于私人对抗公权力,为了更好的在公权领域保护私人价值的实现。这与民事法律规范在维护私权领域有着一致性。对于个人权利的保护,无论是权力性法律关系还是非权力性法律关系都会存在这种现象,在引用时需要考虑到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性质,但是不能仅凭借法律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就引入民法规范,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三、结束语

行政协议案件的审理过程中,不能够仅凭行政法对案件的内容及其法律效力进行判断,需要综合整个案件的实际情况进行考虑,决定适用的法律条例。由于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有着很多的共通之处,无论是在个人权利的保护领域、责任保护领域还是对部分行政权力性质的转变领域,行政协议案件和民事法律规范都存在一些共通的地方,可以通过一系列方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在不违反行政法的条件下确定民事规范的适用,这样才能够使整个案件审理更为完整有效,既能够节约司法审判的资源,同时还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减少当事人对案件的上诉,提高整个案件的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史卫民.论我国行政调解的适用范围与法律效力[J].理论月刊,2012,(1):114-116,138.

规范的适用性 篇7

1 适调制图内容, 注重规范细节

机械制图应该是解决图纸——形的问题。就是要学生掌握机件的表达方式及熟悉国标中的相应规定, 最终达到能用平面图形准确、完整地表达出机件的结构、形状, 并标注出尺寸。主要存在问题:图纸大小比例、视图布置、标题栏、明细栏的设置等不当。如轴类、盘类零件轴线不是水平放置, 也没有安照加工位置原则或是安装位置原则来进行。图纸仍有不少是A4纸横打, A3纸竖打。标题栏、明细栏的不规范, 特别是代号一栏的填写上, 学生基本上不填或乱写。

2 加强金材热处理, 重点提倡实用性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专业性、实用性比较强的课, 比较枯燥。教学中, 如果一味按书来讲, 理论太多, 实用性不强。对普通学生来说, 以后是不会去研究什么材料组织的, 有个了解就行了, 而常用材料选择、力学性能、使用范围及价格、热处理工艺等理解掌握显的更为实用。我们常用的零件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此外, 还有些热处理基本常识也要注意, 比如说20钢, 不能直接淬火;45钢调质HRC44-48, 明显也是不对的;HT200, 一般零件也不淬火, 做导轨面时高频热处理一下……当然也不是像个别学生认为的, 所有的零件都要进行热处理。如零件压板最好用45钢做, 调质一下, 而压板下的垫块可以用Q235或是20钢做, 不必进行热处理了。

3 掌握常用公差——能运用, 会查手册

零件公差对加工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学可能重点讲如何查上下偏差, 怎么计算公差, 最大间隙, 最小间隙等等。而实际使用的关键在于会结合生产实际选用公差, 这洽是现在学生的弱项, 大部分学生是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要么全部不标, 要么不符合实际需求的乱标, 根本不能用于生产。要知道同一个零件的加工成本会因为公差不同有几倍, 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差距。学生要全部掌握这些公差的使用是有一定困难的, 但如果把重点和范围缩小集中到一些常用的公差上, 我想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常用尺寸公差、表面粗糙度如下表:

注:1、配合公差优选基孔制

2、公差等级一般常用7-9级, 精密6级。5级以上慎用

常用尺寸公差

此外还有几点要注意:1) 就算图上没有标注形位误差, 它像尺寸公差一样, 也是有它特有的自由形位公差要遵守。2) 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三者之间的协调, 一般尺寸公差要求高的零件, 表面质量、形位公差也相对高一点。3) 就是要会查手册。比如说有些同学标注公差值不查手册, 随心所欲的标, 粗糙度3.5;尺寸公差装配图标ø20f6, 零件图直接上偏差-0.01, 下偏差-0.05。另外查手册还要查一些与标准件配合有关的尺寸公差, 比如说轴承、孔用、轴用挡圈、键、密封圈等。4) 公差要求在满足实际使用的条件下, 尽量选取较低的公差等级, 多从单位实际生产条件、经济性考虑。

4 设计的零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

机械制造工艺对设计、绘制的图纸也有比较重要的实际意义, 它主要是为了让零件在质量、生产率、经济性之间达到一个良好的平衡, 而对多种工艺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优化, 提出较为合理的工艺。如果一不注意, 有些图纸零件虽然设计出来了, 画出来了, 但未必能加工出来, 或是比较难加工 (不符合实际生产加工) , 造成生产成本增加。下图是学生画的一个立柱, 如果要加工出来, 就要用ø150mm棒料来加工, 浪费材料不说, 还要把ø150的棒料车到这么小, 加工成本也比较高, 如果可以改成焊接件或是组合件的形式就比较好, 加工也方便多了。再进一步分析, 立轴只有中间一个ø50是有用的, 如果ø65不影响, 那么可以把ø65改成ø63, 因为如果ø65, 就要用ø70的棒料来加工, 如果是ø63的话, 只要用ø65的棒料就可以了。工艺方案, 零件结构的提高, 除了在正常课堂教学之外, 实践显的尤为重要, 学生还应具备加工、装配和测量等方面的实际操作技能。多下车间, 有些东西是教学书上所没有的, 或是由于教材过于落后 (现在先进的设备、工艺更新还是很快的) , 有些东西与书上介绍的也有所不同, 只有亲自动过手了, 才会对工艺有更好的理解。

这几年我们的技工院校发展很快, 随着办学层次的不断提高对我们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纸作为很好展示我们学生个人全面专业能力的综合作品, 越显重要。相信通过我们广大专业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学生的图纸质量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澄, 吴天生, 闻百桥主编.机械制图.

[2]单小君主编.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3]陈于萍, 周兆元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规范的适用性 篇8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eometrical Product Specifications简称GPS) 是机械制造业的最重要基础标准之一, 其中公差原则的正确应用对产品的性能及扩大零件的合格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任何一个零件图样上注出的尺寸公差和几何公差都要根据其功能要求按照公差原则标准 (GB/T 4249-2009) 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 (独立原则和包容要求) 。几何公差标准 (GB/T 16671-2009) 则规定了相关要求 (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可逆要求) 的具体内容, 科学地选择公差原则中的各种相关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独立原则选用

一般情况下。零件图样上给定的尺寸公差和其相应几何要素的几何公差按其功能要求大都均可独立, 也即大都可按独立原则进行标注。但此处必须重申, 从几何要素的形状误差与其相应的尺寸公差的关系而言, 有的必然受尺寸公差所约束。如偶数棱圆形造成的圆度误差, 轴线无弯曲时圆柱面素线直线度和素线平行度误差;有的本不受尺寸公差所约束, 如奇数棱圆形造成的圆度误差, 轴线直线度误差。所谓尺寸公差和相应几何要素的几何公差相互独立, 严格来讲, 是针对本不受尺寸公差约束的几何误差而言, 对于必然受尺寸公差约束的几何误差无独立可言。国家标准可以严格的概括规定, 但使用者必须根据零件结构和工艺方法的不同对此有清楚的概念。

除了未注几何公差均采用独立原则之外;对于非配合件某些尺寸公差要求较大, 而几何公差要求较严者也宜采用独立原则。对于虽有配合要求, 但配合性质要求不严的孔、轴、其尺寸公差和相应几何要素几何公差之间的关系亦可采用独立原则。

相关要求选用

如果零件图样上对某些尺寸公差和其相应几何要素的几何公差按其功能要求需要使其相互有关的, 那就要视其具体的功能要求、结构特点和生产情况选用相关要求中的包容要求, 最大实体要求 (包括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 或者最小实体要求 (包括可逆要求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

1. 包容要求选用

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之间的关系按其功能要求需要遵守包容要求时, 单一实际要素 (如单一圆柱面或两平行对应平面) 应遵守其最大实体状态, 其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出最小实体尺寸。

包容要求主要用于单一圆柱面或两平行对应平面相配合

的孔、轴必须保证配合性质者, 用孔、轴的最大实体状态保证最小间隙或控制最大过盈;而且使其局部实际尺寸不大于孔的最小实体尺寸 (孔的最大极限尺寸) , 不小于轴的最小实体尺寸 (轴的最小极限尺寸) , 以控制最大间隙或保证最小过盈。除上述主要应用场合外, 还可用于非配合的孔、轴、如光滑极限量规、某些位置量规的工作部位。

2. 最大实体要求 (包括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选用

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之间的关系按其功能要求遵守最大实体要求时, 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 (均为中心要素) 相应轮廓要素遵守其最大实体实效状态。若可逆要求不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其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出最大实体尺寸和最小实体尺寸, 若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 当被测要素的几何误差值小于给出的几何公差值时, 允许其相应轮廓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超出最大实体尺寸。

最大实体要求在连接件 (用螺钉、螺栓等进行连接) 中应用十分广泛, 尤其对大批大量生产的产品。它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装配互换性, 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允许几何误差超出其给出的公差值, 对可逆要求用于最大实体要求还允许相应的尺寸公差增大, 因此又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合格率。

3. 最小实体要求 (包括可逆要求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选用

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之间的关系按其功能要求需要遵守最小实体要求时。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 (均为中心要素) 相应轮廓要素应遵守其最小实体实效状态, 若可逆要求不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其局部实际尺寸不得超出最大实体尺寸和最小实体尺寸。若可逆要求用于最小实体要求, 当被测要素的几何误差值小于给出的几何公差值时, 允许其相应轮廓要素的局部实际尺寸超出其最小实体尺寸。

最小实体要求与最大实体要求同样具有既可以有效地保证装配互换性, 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允许几何误差超出其给出的公差值, 对可逆要求用于最小实体要求还允许相应的尺寸公差增大, 因此又可进一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品合格率。但最小实体要求不能用功能量规检验, 要用诸如三坐标测量机等测量仪器测量并计算出体内作用尺寸, 以此判断被测孔、轴的实际实体状态是否超出其最小实体实效状态。而且最小实体要求纳入我国和国际标准的时间不长, 应用经验尚有不足, 再加上他的适用场合有些特殊, 所以目前应用尚不够广泛。

结语

在生产实践中应用《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PS) 几何公差GB/T 16671-2009》时, 要着重理解相关要求中尺寸公差与几何公差之间关系转变的关键点, 但重中之重的是掌握最重要的基本术语 (最大、最小实体状态;体内、体外作用尺寸;最大、最小实体实效状态) 。由于相关要求允许几何误差可以超出其给定的公差值, 可逆要求还允许相应的尺寸公差可以增大, 因此又最大限度地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但要真正理解最新国家标准对公差原则的规定, 还要仔细研究国际标准ISO2692:2006在这方面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形状和位置公差[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1996:67~88.

[2]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产品几何技术规范 (GPS) 几何公差[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6~27.

[3]赵则祥, 赵卓贤.几何产品技术规范有关尺寸要素的发展及其实用性分析[J].上海:制造技术与机床, 2006, (7) :41-44.

规范的适用性 篇9

《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环境污染责任”是关于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相关规定。环境侵权, 是指因产业活动或其他人为原因, 致自然环境的污染或破坏, 并因此对他人人身权、财产权造成损害或又造成损害之虞的事实。[1]

环境侵权责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它是因环境污染所造成的责任。环境污染行为同时具有私害性和公害性。其二, 它是因环境污染导致特定民事主体损害而产生的责任。其三, 环境污染责任的主体常常具有多重性。环境污染经常不是由单一的污染者产生的, 而可能是多个污染者造成的, 正因为如此,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67条专门就数个污染者的责任承担问题作出了规定。

二、从《侵权责任法》第65条分析环境侵权的构成要件

从《侵权责任法》第65条的条文规定可以看出, 环境污染责任适用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这也是世界各国环境侵权普遍适用的原则。

(一) 污染环境的行为

构成环境侵权, 首先应当有污染环境的行为。这种行为多表现为积极的作为, 例如, 散发有害气体、粉尘、传播噪声、震动等。但是, 污染环境的行为有时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 例如密封器的自然损坏。[2]因此, 不论是作为或不作为, 都可以构成环境污染行为。

此处需要讨论的就是, 在确定环境污染侵权的案件中, 是否应当以行为违法性作为判断的标准笔者较为赞成广义违法性说。超过排污的标准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害, 无疑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并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但要注意的是, 哪怕行为人的排污行为没有违反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规定, 但是其排污行为污染了环境, 并造成了他人受损的事实, 那么也就违反了保护他人生命健康权的法律规定。

(二) 客观的损害事实

即污染危害环境的行为致使国家的、集体的财产和公民的财产、人身和环境受到损害的事实。这种损害的结果有其自己的特殊性, 主要表现在:

1.损害的滞后性

相较于其他侵权行为,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并非即时显现, 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经过以及多种因素的积累, 才能看出损害的结果。司法实践中的很多案例就是如此, 受害人的病情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污染, 致病因素得到一定量的累计才得以显现。这种滞后性的特点, 也使得对环境侵权损害结果范围的界定存在一定的难度, 往往需要通过较为专业的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而不能简单的以时间远近为标准进行判断。[3]

2.损害的广泛性

作为公害类案件的一种, 污染环境造成的损害往往具有此特征, 具体表现在: (1) 受污染地域广泛; (2) 受害对象广泛; (3) 受害的民事权益广泛。传统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是指以生态环境为媒介而造成民事主体的人身、财产损害的环境损害 (damage through the eco-system or environment) 。但还有一类称之为“生态损害”的环境污染, 它是指对于生态环境本身造成的物质性损害 (damage to the eco-system or environment) 。这类环境污染是否属于侵权法上的损害在学术界颇有争论。法国在2008年1月就著名的埃里卡 (Erika) 油轮污染案中作出判决, 承认“生态损害”, 并判决船舶经营人、船舶所有人、船舶评级机构、道达尔集团等承担1.92亿欧元的连带赔偿责任。[4]但笔者认为, 《侵权责任法》所保护的权益须具有确定性, 损害赔偿是以特定主体所遭受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损害的存在为前提的, 在没有造成特定民事主体损害的情况下, 原则上不能要求损害赔偿。[5]

(三) 污染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对于侵权责任的认定向来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客观关系在环境侵权案件中也表现其自有的特殊性。我国《侵权责任法》在第66条的规定中明确说明, 应当适用因果关系推定规则, 即应当由污染者而不是一般侵权中的受害人对该要件进行证明。这一规定的出台意义重大, 因为环境污染案件往往专业性强, 证明难度高, 不论是从证据远近的角度还是公平正义的角度考量, 将此要件的证明责任归属于原告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三、从《侵权责任法》第66条分析环境侵权的证明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66条主要是对环境污染侵权案件证明责任的相关分配规定。结合环境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先将其分开阐述如下:

(一) 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

根据侵权责任法的一般规则, 受害人应当对侵权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侵权人有过错承担证明责任, 侵权人应当对免责情形承担证明责任。但是鉴于环境侵权案件采用无过错原则, 因此就免除了受害人对于对方过错的证明。另外, 该法第66条又明确规定了由污染者证明因果关系不存在。由此可知, 剩下的侵权行为和损害事实还是应当由作为原告的受害者来证明。

(二) 免责及减责事由

这一点《侵权责任法》66条给予了明确规定, 这些事项由污染者承担证明责任, 这与一般侵权的归责一致。此外, 结合我国相关立法, 现将环境污染侵权的免责及减责事由归纳如下:

1.不可抗力

《环境保护法》第41条第3款:“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 仍然不能避免造成环境污染损害的, 免于承担责任。”《大气污染防治法》第63条:“完全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并经及时采取合理措施, 仍然不能避免造成大气污染损失的, 免于承担责任。”

2.主管部门的行为

根据《海洋环境保护法》第92条, 由于负责灯塔或者其他助航设备的主管部门, 在执行职责时的疏忽, 或者其他过失行为造成污染损害, 经过及时采取合理措, 仍然不能避免, 有关责任者免予承担责任。

3.受害人过错和第三方责任

《水污染防治法》第85条第3、4款:“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 排污方不承担赔偿责任。水污染损害是由受害人重大过失造成的, 可以减轻排污方的赔偿责任。

水污染损害是由第三人造成的, 排污方承担赔偿责任后, 有权向第三人追偿。”

(三) 因果关系

不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界, 环境污染责任构成中因果关系要件的证明责任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 有很多学者在理解第66条的规定时, 将其解释为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倒置, 笔者对此并不赞同。笔者主张此类案件应当适用因果关系推定, 其是一个有关证明方法的动态过程, 放到环境侵权案件即是指, 受害人首先需要对因果关系的成立进行较低程度的证明, 证明完成后, 如果污染者不能提出因果关系不成立的充分证据, 那么法官将推定因果关系成立, 进而可能做出对于污染者不利的判决, 总结来说, 这是一个对于因果关系证明责任的减轻。例如, 河水上游的工厂排污, 污染物中含有汞的成分, 河水下游的居民引用该河水后汞中毒, 尽管这种证据不能证明受害人的汞中毒就是污染者排放的汞所致, 但具有这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是很大程度的盖然性。被侵权人没有相当程度盖然性的证明, 不能直接推定因果关系。[6]在受害人证明了损害与被告的污染行为之间具有可能性之后, 接下来应当由污染者反证证明其污染行为与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这里的证明责任要显然高于受害人的证明责任, 即要达到高标准的证明, 即要以“极大的可能性”来推翻因果关系的存在。如果污染者无因果关系的证明是成立的, 则推翻因果关系推定, 不构成侵权责任;污染者不能证明或者证明不足的, 因果关系推定成立, 具备因果关系要件。[7]

参考文献

[1]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 (下卷)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453.

[2]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06, 4:572.

[3]梅夏英.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讲座[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03, 1:293.

[4]石桂友.论侵权责任法的预防职能[J].中州学刊, 2009, (4) :101.

[5]竺效.生态损害的社会化填补法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77.

[6]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11.06, 4:584.

上一篇:宿舍不良关系下一篇:材料力学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