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疗效与价值

2024-11-24

临床疗效与价值(共10篇)

临床疗效与价值 篇1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为较为常见的急腹症, 其主要出现在城市中的成年人群中, 且肥胖女性发病率较高[1]。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 严重时给患者生命带来一定威胁。基于该疾病病理特点, 笔者为详细了解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疗效与临床价值, 特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4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4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 其中, 男42例, 女52例;年龄21~68 (44.52±1.03) 岁。按患者住院尾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7例,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 具体方法如下:实施硬膜外麻醉或是气管插管进行麻醉, 指引患者选取仰卧位, 头部偏高同脚部呈20°, 待患者麻醉成功后, 建立13~15mm Hg气腹。之后采用四孔法实施规范性操作, 通过吸引器刮吸法对胆囊三角实施钝性分离, 从患者胆囊壶腹部沿胆管方向分离, 将胆管分离, 并对胆囊管进行处理。在患者胆囊上三角将胆囊动脉分离, 结扎钉夹闭后对其实施切断处理, 在胆囊壁浆膜层下电凝以及钝性分离后, 将胆囊切除, 手术完成后在患者右肝下留置引流管。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为较为常见的疾病, 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病情严重的威胁患者生命。基于该疾病的病理特点, 应及时给以有效、科学的治疗,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生活质量[2]。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为手术, 传统的手术具有创伤大、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长、住院时间长等特点, 因此不利于患者康复。腹腔镜手术可有效解决传统手术出现的弊端, 其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及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促使患者早日康复[3]。本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治疗组患者, 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采用传统手术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P<0.05) 。

综上所述, 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临床效果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磊, 刘春庆.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1 (13) :520-521.

[2]靳晓.腹腔镜治疗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7 (4) :136-137.

[3]陈绍发.腹腔镜手术治疗75例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观察[J].吉林医学, 2009, 3 (7) :864-865.

水火烫伤膏的制备与临床疗效观察 篇2

【关键词】水火烫伤膏; 制备; 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29-01

水火烫伤膏是我院验方自制的外用膏剂,具有清热、解毒、燥湿、生肌的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各种烧、烫伤,疗效较好,制备和使用方法简单,便于掌握,值得推广,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05年1月~2010年12月用自制的水火烫伤膏治疗了121例烧、烫伤患者,以三度六分法和“中国九分法”[1]确定烧伤深度和面积,浅II度烧烫伤63例,深II度烧烫伤58例,烧伤89例,烫伤32例,最大面积11%,最小面积3%,男72例,女49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8个月。

1.2 处方组成:大黄50g,黄柏60g, 当归150g,生地360g, 丹皮90g,紫草60g, 没药70g,生山茶油5000g,块状石蜡1500g。

1.3 制备方法:将炮制合格的大黄、黄柏、当归、生地、丹皮、紫草、没药等7味中药饮片装入纱布袋,置于生山茶油中充分浸泡24小时。用武火煮沸,改用文火煎煮至生地等药材全部炭化,滤净药渣,于80℃下将捣碎的石蜡加入上述药液至完全溶解,混合均匀, 制成6000g药膏,115℃热压灭菌30min, 即得。

1.4 治疗方法

1.4.1 创面处理:各类创面均先包扎,后半暴露。创面清创消毒后, 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剪破水泡,使泡内液体流尽,尽量保存泡皮,感染創面去除坏死组织,用消毒纱布吸干创面。

1.4.2 局部治疗:用压舌板将本药膏均匀涂于创面约1mm-2mm厚,履盖无菌纱布或绷带包扎,每日1次。再次换药时只将创面消毒后,用压舌板无创除去液化物和坏死腐皮,继续如法包扎换药。当创面进入修复期,肉芽组织生长好,伤后1周开始半暴露疗法,直接向创面涂药膏,每日2次。对焦痂较厚、坏死组织和正常组织难以分离应逐步清除,污染较大的创面,应在基础麻醉下行彻底清创,用药膏涂于创面,烧伤创面愈合,敷料与组织分离,即告烧伤创面愈合。

1.4.3 全身治疗:①对较大面积烧烫伤,在治疗中有脱水指征者,应按烧伤补液公式给予补液;②有明显全身感染者可予全身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及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确定使用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用药时间不超过1星期。

2治疗结果

本组121例患者全部治愈,没有一例发生严重感染。浅II度烧烫伤平均9天痊愈,深II度烧烫伤平均21天痊愈,无明显疤痕或疤痕面较平整,效果较佳。

3讨论

大黄、黄柏、当归、生地、丹皮、紫草、没药的有效成份可以溶解于油中,因此该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合理。水火烫伤是热毒所致,大黄、黄柏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活血祛瘀之功效[2]。大黄含有蒽醌类衍生物、芦荟大黄素、大黄酸等,有抗病微生物的作用,对多种病原菌有抑菌作用,还有解热抗炎作用,对炎症早期的渗出、水肿和炎症后期的结缔组织增生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有防治烧烫伤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的功效[3]。当归、没药具有活血止痛,排脓,消肿生肌之功[4]。生地、丹皮、紫草性寒,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解毒透疹的功效[5]。根据观察结果认为水火烫伤膏,制作简单,其治疗烧、烫伤的清热、解毒、燥湿、生肌作用明显,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燮生.MEBO纱布治疗200例II度烧伤的总结.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01,13(4):222.

[2] 凌一揆,颜正华.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4,6(1): 42~71.

[3] 李仪奎,姜名瑛,等.中药药理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3月12日,82.

[4] 凌一揆,颜正华.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4,6(1):151~232.

临床疗效与价值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脂肪肝患者及体检正常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记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260例,男180例,女80例,年龄16~77岁,平均(43.4±2.8)岁,无病毒性肝炎及其他肝胆系统的基础疾病;对照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25~63岁,平均(46.7±3.2)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行肝部CT检查,具体操作为: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 MSCT进行平扫,层厚5 mm,窗位45 HU,窗宽200 HU;从膈顶端到肝下端,包括整个肝脏,反复平扫多次,根据密度测量CT值;如需进行增强检查的患者从动脉或静脉注射有机碘,可以使病灶更加明显。观察组于治疗后4周进行复查,再次行肝部CT检查。

1.3 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标准分组:肝/脾CT比值>1为正常肝;肝/脾CT比值0.7~1.0诊断为轻度脂肪肝;0.5~0.7诊断为中度脂肪肝;小于0.5诊断为重度脂肪肝。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CT检查定量值比较

依据诊断标准,观察组中轻度脂肪肝116例,中度脂肪肝90例,重度脂肪肝54例;轻、中、重度组CT检查各定量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各组肝功能异常情况比较

轻度组与对照组肝功能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组肝功能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观察组治疗后CT定量值及肝功能异常率变化

治疗后,轻、中、重度组肝CT值提高,肝功能异常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 讨论

脂肪是人体物质构成的重要部分,仅次于糖类与蛋白质,脂肪的吸收、转化、分解、合成及氧化等各类代谢反应,主要是由人体的肝脏器官完成,从而保持人体脂类的动态平衡[2]。临床研究表明,健康机体其肝内脂肪含量约占器官重量的5%,其构成有磷脂(2/3)、胆固醇(0.5%)、甘油三酯(1%)等;若肝脏器官内的脂肪含量超出正常值,蓄积的脂肪将造成器官发生生理变化,诱发脂肪肝[3]。近几年来,受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良好的膳食习惯逐渐被摒弃,人体摄入的高纤维素物质越来越少,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的物质则更受人们的喜欢,加之人们缺乏运动,超重、肥胖人群越来越多,致使脂肪肝发病率逐年上升[4]。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患有脂肪肝的人数超过人口总数的10%~39%,不同地区、人种及人群层次中,均存在大量的脂肪肝患者,平均患病率高达20%左右[5]。

虽然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且不明,但发病的重要原因在于脂肪代谢出现异常,受到诸多因素影响,肝细胞摄入的脂肪数量不断增多,而氧化代谢反应则不足,代谢发生紊乱,肝脏内脂类物质不断蓄积,造成肝细胞发生脂变[6,7]。脂变的肝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变形、断裂,致使主要存于肝细胞的线粒体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通过通透性增加的肝细胞膜或缺血性坏死的肝细胞,释放入血液中,使血清酶活性增加,转氨酶升高,从而诱发肝纤维化及肝硬化[8]。

依据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肝硬化、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等早期肝功能异常疾病,脂肪肝患者的发病率大大增高,其中5%~15%的患者存在以上病变[9,10]。本研究中,轻、中、重度脂肪肝患者中,出现肝功能异常的比率分别为6.03%、14.44%、37.04%,进一步证实了肝功能异常与脂肪肝存在相关性。采取有效的诊断方式,早期发现潜在风险,做好相应的治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保障患者健康[11];近几年,国内外诸多学者加强脂肪肝的诊断研究,对比CT定量、超声检查、MRI诊断等多种方式,结果表明肝脂肪诊断最为敏感的方式为CT定量诊断,尤其针对轻度脂肪肝患者,CT量化诊断的准确率远超过彩超诊断[12,13];此外,CT定量诊断费用较MRI诊断要少,检查时间短,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于MRI诊断[14];基于此,现阶段的临床实践中,CT定量在肝脂肪诊断中应用最广[15]。本研究中,所有研究对象均经CT定量诊断,对照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的肝CT值及肝/脾CT比值依次减小,ALT/AST异常率依次增加,且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CT定量诊断与肝功能损伤存在相关性。同时,治疗4周后,肝CT值依次提升,肝功能异常率显著降低,CT定量诊断在临床疗效评价中存在实际价值。

临床疗效与价值 篇4

关键词 聚维酮碘 糖尿病足 护理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神经病变合并感染而引起的足部疾病, 其发病机制复杂, 治疗效果差。临床表现为足局部缺血, 神经营养障碍, 经久不愈且合并感染, 致残率很高,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1] 。为提高糖尿病慢性创面治疗效果、缩短疗程、减少致残率,我科采用聚维酮碘软膏外敷治疗的方法,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科2005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60例, 其中男31例, 女29例;年龄35~82岁, 平均59岁。1型糖尿病13例, 2型糖尿病47例。糖尿病病程8个月~22年, 平均8年; 发生病足病程5天~1年。发生部位:足趾19例, 足背及足底41例。溃疡面积最小3cm×3cm, 最大13cm×18cm, 以>7cm×8cm为大面积。所有患者伤口均为湿性感染, 伤口感染分度[2]:轻度15例, 有溃烂或形成溃疡;中度35例,溃烂已波及肌肉肌腱深部组织, 分泌物较多; 重度10例, 局部坏死, 肌肉肌腱破坏严重, 坏死组织较多,可形成大脓腔及骨质破坏。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小面积22例, 大面积8例), 对照组30例(小面积23例, 大面积7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伤口感染分度无明显差异。

方法: 两组病人均采用人胰岛素(优泌林)强化治疗方法控制血糖, 同时静脉滴注有效、适量的抗生素控制感染。血糖控制标准:空腹血糖(FBG)<7mmol/L,餐后血糖(PBG)<9mmol/L。 治疗组用3%过氧化氢溶液反复冲洗伤口, 大面积重度伤口采用分次蚕食法祛除坏死组织、痂皮及不正常的肉芽组织, 再用无菌生理盐棉球消毒创面, 然后采用有效碘含量为10%的聚维酮碘软膏敷于创面上, 外面用无菌纱布包扎, 每天1次。 对照组创面作同样常规消毒及清创后用利凡诺湿敷, 外层用无菌纱布包扎。要做好病房空气消毒,保持病室空气清新,避免赤脚,鞋袜要轻柔,宽松适宜并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适当抬高患肢, 足部轻柔按摩, 并注意足部保暖。

结 果

愈合: 局部组织修复完好溃疡面结痂并脱落; 好转:溃疡面明显缩小, 长出正常的肉芽组织, 炎性渗出减少或停止; 无效:溃疡面及渗出无明显变化。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及溃疡愈合时间比较见表。

讨 论

聚维酮碘(providoneiodine), 为消毒防腐药[3], 是碘与表面活性剂聚维酮(1一乙烯基2一吡咯烷酮均聚物)相结合而成的松散络合物。聚维酮起到载体和助溶作用, 不仅增强了碘的水溶性, 还是一个持续释放碘的储存库。本品含有效碘9%~12%, 其中80%~90%的结合碘在溶液中可逐渐解聚成游离碘, 直接使病原体内的蛋白质变性、沉淀, 以致病原体细胞死亡, 从而达到高效消毒杀菌的目的。

本治疗组对局部创面处理采用聚维酮碘软膏外敷治疗方案, 由表1可见,无论是大面积或是小面积,与对照组比较,P<0.05,均取得良好的效果。而根据创面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换药方法在具体的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对小的溃疡可以彻底清创, 大范围的坏死组织则要采用分次蚕食的方式进行清创。在换药清创的过程中, 双氧水具有抗菌、清洗创面痂皮的作用, 对厌氧菌也有显著效果。实践表明,聚维酮碘软膏外敷疗法配合正确的换药清创方法,能够明显提高糖尿病足的治愈率, 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生活质量。而且护理操作方法简单,费用低,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0:345~349

2 董砚虎,钱荣立,主编.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当代治疗.山东:山东科学出版社,1994:183~189

临床疗效与价值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调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收治的80例住院患者, 其中肺癌患者作为肺癌组, 非肺癌患者作为非肺癌组, 各40例。肺癌组男25例, 女15例, 年龄37~67岁, 平均年龄 (50±5.7) 岁, 均经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活检等确诊, 小细胞肺癌12例, 鳞癌15例, 腺癌13例。非肺癌组男28例, 女12例, 年龄35~65岁, 平均年龄 (45±6.6) 岁,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10例, 慢性肺急性感染9例, 痰菌阴性肺结核8例, 结核性胸膜炎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检测项目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分别检查1次CEA、CYFRA 21-1、NSE水平。

1.2.2 检测方法

血清CEA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提供RIA试剂盒;CYFRA 21-1、NSE测定则由天津技术公司提供RIA试剂盒;根据说明书即可。指标正常值:CEA<20 ng/ml;CYFRA 21-1<3.3 ng/ml;NSE<14.5 ng/ml。

1.2.3 治疗方法

肺癌组中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为IVP (IFO+VDS+DDP) 方案, 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方案为MVP (MMC+VDS+DDP) 化疗, 每例接受2个周期化疗, 1个周期28 d。非肺癌组实施对症、支持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2]

根据KPS标准评价:满分100分, 死亡0分, 评分越高, 表明健康状况越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肿瘤标志物与肺癌诊断之间的关系

2.1.1 肺癌组与非肺癌组3项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

两组患者的3项标志物测定水平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2.1.2 两组血清CEA、CYFRA21-1、NSE阳性率比较

CEA、CYFRA21-1、NSE阳性率, 肺癌组分别为15.0% (6/40) 、7.5%% (3/40) 、12.5%% (5/40) , 非肺癌组分别为52.5% (21/40) 、40.0%% (16/40) 、55.0%% (22/40) , 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肿瘤标志物与肺癌化疗效果之间的关系

2.2.1 肿瘤化疗治疗后3项标志物与疗效比较

有效组与无效组的3项指标检测值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2 肺癌化疗后KPS变化与3项标志物关系

KPS下降组与上升组3项标志物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两组比较, P<0.01

注:两组比较, P<0.05

注:两组比较, P<0.05

2.3 肿瘤标志物与肺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本次研究中肺癌40例, 接受2个周期化疗治疗后3个月内, 死亡8例, 化疗后3项标志物检测与化疗前相比, 上升1项1例, 上升2项2例, 上升3项4例。

3 讨论

肿瘤标志物主要存在于癌组织、宿主体液中, 是细胞在癌变发生发展、浸润、转移过程中产生的活性物质。传统的观点认为检测肿瘤标志物仅仅是为了诊断疾病, 随着当前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免疫学的不断发展, 检测肿瘤标志物的目的从传统的诊断, 延伸到评判疗效、预后方面[3]。CEA为代表性胚胎抗原, 其本质为腺癌的标志物, 因此肺癌患者阳性值百分比高。因此肺癌诊治的一个常用指标为CEA。NSE对小细胞肺癌而言, 为一项具有高特异性以及高敏感性的标志物, 但不能作为早期诊断指标, 因NSE血清值增高主要为晚期患者。CYFRA 21-1为正常上皮细胞表达, 源于上皮细胞肿瘤, 血清值明显增加。从表2中可以看出, 所检测3项指标对肺癌化疗效果判定均具有一定意义, 化疗有效血清值下降, 无效则上升, 两者有明显差异。从表3中可以看出, 化疗后标志物测定下降, 则KPS上升。关于其预后评价, 化疗后标志物测定值上升, 预后不良。但不能单凭本次研究而判定肺癌预后, 临床应对肺癌预后相关影响因素不断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 测定肿瘤标志物水平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冀衡.椎旁阻滞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外周血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中国肺癌杂志, 2015, 18 (2) :104.

[2]陈阳阳.晚期肺癌患者一线化疗后6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意义.临床检验杂志, 2015, 33 (2) :124.

临床疗效与价值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于本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治疗的已明确诊断为原发性CNG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88例,对照组中男53例,女39例;年龄25~68岁,平均(45.2±9.8)岁;病程2~18年,平均(11.7±3.4)年;伴氮质血症62例,伴肾功能减退47例。观察组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24~66岁,平均(43.1±8.3)岁;病程2~21年,平均(12.1±3.8)年;伴有氮质血症者55例,伴肾功能减退者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有无氮质血症及有无肾功能减退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制定的关于原发性CNG的诊断标准:起病隐匿,病情进展缓慢,病程迁延,肾功能进行性恶化并出现贫血、血压升高等,最终发展为CRF;同时出现高血压、水肿、血尿、蛋白尿或管型尿等异常表现,伴或不伴有氮质血症,伴或不伴肾功能减退[4]。排除标准:(1)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遗传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其他肾脏疾病;(2)心、肝、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损害者;(3)药物(阿魏酸哌嗪类)过敏者;(4)治疗依从性差者;(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者[5]。

1.3治疗方法在两组常规治疗期间,采取以下治疗措施:(1)对照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通用名称:盐酸贝那普利片;商标名称:洛汀新;英文名称:Benazepril Hydrochloride Tablets;规格:10 mg×14片×1盒;生产企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10 mg(1片),1次/d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保肾康(通用名称:阿魏酸哌嗪片;商标名称:保肾康;英文名称:Piperazine Ferulate Tablets;规格:50 mg×50片×1瓶;生产企业:湖南千金湘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00~200 mg(2~4片),3次/d口服联合治疗。(2)血压测量:3次/d(早、中、晚各1次)对两组患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测量,计算出每日血压平均值。(3)尿液检查:每隔2周测量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4周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及治疗总有效率。

1.5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关于原发性CNG的治疗效果分级:(1)完全缓解,尿蛋白<200 mg/24 h和/或高倍镜下血尿消失,肌酐值正常;(2)基本缓解,24 h尿蛋白减少50%以上和/或高倍镜下轻度血尿(红细胞≤3个/HP),肌酐值基本正常(与基础值差值的绝对值<15%基础值);(3)部分缓解: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25%和/或高倍镜下轻度血尿红细胞≤5个/HP,肾肌酐值稍微改善;(4)无效:以上指标水平无改善甚至恶化。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基本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6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两组治疗前后血压比较治疗前,两组血压

2.2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治疗前,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2%,高于对照组的78.26%,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CNG)是临床内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临床上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6,7,8]。原发性CNG患者病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长期迁延不愈[9,10,11,12]。近年来,原发性CNG的发病逐渐趋向于年轻化,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对于重症患者须行人工肾脏替代治疗方可延缓病情恶化[13,14,15]。据大量国外文献报道,中医药在改善肾功能、延缓肾功能减退及降低尿蛋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16,17,18,19]。文献[20-23]亦表明,中药在降低原发性CNG患者尿蛋白方面效果尤为显著。莫成宇[24]将260例原发性CNG患者进行随机对照研究后发现,在采用贝那普利结合中医与肾炎康复片综合治疗的130例观察组患者中,84例患者症状有所缓解,21例显效,15例好转,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3.12%;而在仅采用西药贝那普利的130例对照组患者中,17例患者症状有所缓解,35例显效,8例好转,7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47.15%。观察组患者血压和尿蛋白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证明,采用肾炎康复片联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CNG的临床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可有效提高治愈率。另有学者韩法珍[25]研究结果显示,肾炎康复片+中医辨证治疗联合常规西药(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CNG的疗效显著,尿蛋白等指标明显改善(P<0.05),不良反应轻,患者耐受良好。以上学者的研究均证明了中药肾炎康复片与西药贝那普利联合治疗原发性CNG的良好疗效,充分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原发性CNG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并比较两组血压、24 h尿蛋白指标情况及治疗总有效率后得出:治疗前,对照组血压(139±12)/(78±7)mm Hg,观察组(138±11)/(80±9)mm 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压(136±10)/(76±7)mm Hg,观察组(135±10)/(78±8)mm Hg,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1.87±0.62)g,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1.92±0.67)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0.89±0.45)g,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0.61±0.41)g,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2%,高于对照组的7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认为,贝那普利联合保肾康治疗原发性CNG在降低尿蛋白方面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该研究结论与以上学者的研究大致相同,再次证实了中西医联合治疗原发性CNG在降低尿蛋白、提高治疗有效率方面的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贝那普利联合保肾康治疗原发性CNG可有效降低患者尿蛋白,提高治疗有效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保肾康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其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已明确诊断为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92例和观察组88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盐酸贝那普利片+保肾康联合治疗,4周为一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4个疗程。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前,对照组血压(139±12)/(78±7)mm Hg,观察组(138±11)/(80±9)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压(136±10)/(76±7)mm Hg,观察组(135±10)/(78±8)mm Hg,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1.87±0.62)g,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1.92±0.67)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0.89±0.45)g,观察组24 h尿蛋白定量为(0.61±0.41)g,两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2%,高于对照组的78.2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保肾康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降低尿蛋白效果明显,可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

临床疗效与价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89例经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存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其中男69例,女20例;年龄29~81岁,平均(62.11±9.30)岁。所有患者均予氟伐他汀(诺华公司生产)40 mg/d,晚间顿服,12个月后复查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通过治疗前、后对照的方法研究氟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每1个月复查肝功能1次,如出现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2倍以上者或有明显肌瘤、血清CK值明显增高者则终止治疗。

1.2 方法

1.2.1 扫描技术

使用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比剂为优维显(370 mg/m L)。扫描范围:气管分叉下10~12 mm至心脏膈面,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4.0 m L/s的速度注入造影剂70~80 m L造影剂,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参数:120 kV,500 m As,准直器宽度0.75 mm,床进动208 mm,螺距0.25,球管旋转1周0.42 s,扫描时须患者1次憋气完成。

1.2.2 后处理方法

常规重建R-R间期25%~75%(间隔5%)10个时相进行横断面重建,重建层厚1.0 mm,层间距0.5 mm。以冠状动脉显示连续,边界清晰,运动伪影小,分支显示清楚为最佳重建时相,使用Wizard高级工作站的冠状动脉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具体技术包括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所有血管显示情况及粥样斑块定性由1名心血管临床医师和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讨论完成。依据CT值对斑块进行定性分析。

1.2.3 血脂测定

所有患者在入选前、随诊期间及随诊结束,清晨空腹12 h取血测定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C和TG的测定采用酶法定,HDL-C、LDL-C采用遮闭法直接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氟伐他汀对血脂的影响见表1。

表1显示,氟伐他汀调脂治疗前后,TC、LDL-C、TG下降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HDL-C改变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2.2 氟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见表2。

表2显示,氟伐他汀调脂治疗前后,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和混合斑块缩小情况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尤以脂质斑块缩小明显;钙化斑块缩小不明显,差异无显著性。

3 讨论

多层螺旋CTA方法具有安全、方便、准确、无创等特点,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较理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1]。多层螺旋CTA不仅能发现小的非钙化斑块,还可通过测量CT值区分冠状动脉的钙化斑块和非钙化斑块[2]。16层螺旋CTA图像后期的重建模式有以下几种技术特点,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成像后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走向,区分动脉管壁的硬化性钙斑及管腔内造影剂,从多方位、多角度直观观察评判受检血管。通过Wizard工作站影像后处理不但能显示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还可判断病变部位粥样斑块的性质,双能量CT脂质X线衰减能量依赖性变化可以在识别脂质斑块特征中发挥潜在性作用,可有效评估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改善情况,提高冠状动脉CTA的预后能力。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A检查具有造影剂用量明显减少,肾毒性减小;检查时间缩短,患者接受辐射量减少;显示病变范围扩大等优点,是临床医生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或介入并外科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大量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具有调节血脂、减少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稳定及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防止斑块再生长,改善动脉内皮功能、拮抗炎症反应等多种作用,同时当血浆LDL-C<1.9mmol/L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即可停止[3]。有研究表明,当血清TG和LDL测定值较低时,以及HDL测定值较高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易于发生[4]。氟伐他汀通过HMG-COA竞争酶的活性部位,抑制HMG-COA还原酶作用,阻碍胆固醇的合成,刺激细胞表面LDL受体合成增加,促进LDL、VLDL通过受体途径代谢,降低血LDL水平。本研究表明,使用氟伐他汀治疗12个月,能够使TC、LDL-C、TG明显下降,其中以LDL-C降低最为显著,而且同时使HDL-C略有增加。通过16层螺旋CTA对斑块的定性检查发现,治疗前后斑块缩小的显著程度依次为脂质斑块、混合斑块、纤维斑块、钙化斑块,与不同斑块中的脂质含量相关,因为氟伐他汀主要作用于粥样斑块中的脂质成分[5,6]。脂质性斑块稳定性差,容易破裂,能明显增加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合理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有效地逆转和稳定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对于防止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因他汀类药物对对动脉粥样硬化疗效已有定论,涉及医学伦理问题本文未另设对照组,而是用前后对照的方法,不能排除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并且本组病例观察时间较短,更长时间的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缩小甚至消除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同样令人期待。

参考文献

[1]张兆琪.心血管疾病64排CT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4.[1]ZHANG ZQ.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64-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diagnostics[M].Beijing: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company,2008:224.Chinese

[2]ABDULLA C,KALRA MK,SAINI S,et al.Pseudoenhancement of simulated renal cysts in a phantom using different muitidetec-tor CT scanners[J].AJR,2002,179:1473-1476.

[3]ILLIAMSKJ W,FEIG JE,FISHER EA.Rapid regression of atherosclerosis:insights from the clinicaland expcrimental literature[J].Nat Clin Pract Cardiovasc Med,2008,5(2):91-102.

[4]BROWN BG,ZHAO XQ,SACCO DE,el a1.Lipid lowering and plaque regression.New insights into prevention of plaque disrup-tion and clinical events in coronary disease[J].Circulation,1993,87:1781-1789.

[5]钱均,孙葆青,张惠萍.氟伐他汀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志,2004,32(6):533.[5]QIAN J,SUN BQ,ZHANG HP.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Fluo-rine simvastatin subsidise neck atheromatous plaque[J].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2004,32(6):533.Chinese

临床疗效与价值 篇8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免疫功能,疗效评价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T)指的是彻底切除肿瘤前先进行系统性药物治疗。20世纪70年代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治疗,20世纪80年代逐渐应用于可手术乳腺癌的治疗[1,2]。目前,常用的评价新辅助化疗的方法主要有临床触诊、影象学测量及病理检查方法,但各有利弊。本研究通过检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外周血免疫功能的变化,并探讨与化疗疗效的关系,为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我院进行首次治疗的113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病例组,AJCC肿瘤分期为Ⅱ期和Ⅲ期,年龄40~70岁,平均年龄51岁。所有患者住院前没有接受过免疫抑制药物治疗,无病毒性疾病,均无化疗禁忌症,化疗前血象、肝肾功能正常,其中有4例患者合并冠心病,但心功能正常,无其他系统疾病。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6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年龄38~65岁,中位年龄49岁,无乳腺癌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近期未使用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

1.2 方法

病例组患者在确诊为乳腺癌后,于新辅助化疗前、后采用临床触诊、乳腺超声和乳腺钼靶等方法测量肿瘤最大径和垂直径,同一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开始及第3周期末用以上方法监测。免疫功能测定为对照组及病例组均采清晨空腹血,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病例组化疗前及新辅助化疗3个疗程后和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每周期化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化疗后每周查血常规及评价全身状况。

在患者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后,行化疗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表阿霉素(EPI)80 mg/m2,仅在第1天静脉注射;环磷酰胺(CTX)500 mg/m2,仅在第1天静脉滴注;5-氟尿嘧啶(5-Fu)500 mg/m2在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间隔21天,此为1个化疗疗程,共3个疗程。

1.3 试剂和仪器

单克隆抗体抗CD3FITC、抗CD4PE、抗CD8PE及CD16和CD56PE,均由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CD3+、CD4+、CD8+、CD16+和CD56+分别代表T、TH、TS和NK细胞。红细胞裂解液由BD公司生产。FASCCan流式细胞仪由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

乳腺超声检查仪为美国GE730高频超声诊断仪,乳腺钼靶检查采用芬兰乳腺钼靶机,临床触诊采用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业医师使用游标卡尺于新辅助化疗前后行乳腺肿瘤直径测量。

1.4 疗效评价标准

临床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采用WHO可测量实体瘤疗效统一标准[3]:CR:临床检查肿瘤完全消失;PR:肿瘤最大直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0%以上;SD:肿瘤最大直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减少<5 0%,或增加<25%;PD:肿瘤最大直径与其最大垂直直径的乘积增加>25%及其他转移征象。其中CR+PR为新辅助化疗有效,SD+PD为新辅助化疗无效。

病理检查评价标准依据国际常用的Miller和Payne分级系统进行癌组织的病理评价[4]:1级:数量无变化;2级:数量减少比例≤30%;3级:数量明显减少比例介于30%~90%之间;4级:数量减少比例≥90%,仅有少数残余的癌细胞散在分布;5级:所有切片均无浸润性癌残存,可有残存的导管内癌成分。1级+2级为新辅助化疗无效,3级+4级+5级为新辅助化疗有效。

免疫功能评价标准:新辅助化疗后CD4+/CD8+比值升高为新辅助化疗有效,比值不变或下降为新辅助化疗无效。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AS 9.2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和比较,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免疫功能比较

病例组CD3总T淋巴细胞数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病例组化疗前后,CD4+、NK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D8+T淋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见表1。

2.2 病例组中化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新辅助化疗前后与对照组免疫功能比较

病例组113例乳腺癌患者中,其中88例为化疗有效的患者(CR8例,PR80例),新辅助化疗后较化疗前CD3+、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均升高(P<0.05),其中CD4+/ CD8+显著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化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例化疗无效的患者(SD18例,PD7例)辅助化疗后,CD3+细胞、CD4+、CD4+/CD8+及NK细胞较治疗前下降(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见表2。

P>0.05。病例组化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为P<0.01,#为P<0.05;病例组化疗前后比较

2.3临床新辅助化疗评价方法与免疫功能评价方法比较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方法的比较见表3。本研究发现,临床触诊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低 (76%、40%和77%),假阳性率为60%;乳腺超声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较高(86%、68%和82%),假阳性率为32%;免疫功能法评价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较高(84%、60%和79%),假阳性率为40%;而乳腺钼靶评价新辅助化疗疗效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 (80%、52%和73%)高于乳腺临床触诊法,但低于免疫功能法。另外本研究发现,2例病理完全缓解的乳腺超声及乳腺钼靶提示为SD,而免疫功能法提示新辅助化疗有效。

病例组化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为P<0.01,#为P<0.05;病例组化疗前后比较,△P<0.05,▽为P<0.01。

3 讨论

3.1 乳腺癌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现代免疫学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宿主的免疫状态有关,机体的免疫由T淋巴细胞介导,T细胞分为CD4+T细胞和CD8+T细胞。CD4+T细胞可以分泌大量细胞因子辅助CD8+T细胞及NK细胞杀伤肿瘤,而且CD4+T淋巴细胞在肿瘤免疫中具有免疫记忆和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5],CD8+抑制性T淋巴细胞,具有抑制体液和细胞免疫的功能。NK细胞是机体天然免疫的主要承担者,可以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正常情况下,CD4+T细胞与CD8+T细胞所代表的两大类最主要的T细胞亚群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二者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只有在比值正常时,才能发挥抗肿瘤作用[6]。

恶性肿瘤患者因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CD4+/CD8+比例失调,从而出现细胞免疫功能低下[7]。本次研究中,113例乳腺癌患者与60例正常女性的T淋巴细胞比较,CD3+、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较正常组明显降低,而CD8+细胞升高,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8]。有文献报道[9],恶性肿瘤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其免疫功能可能恢复。本组中113例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免疫功能较正常对照组低,经过3周期CEF化疗后,化疗有效者88例,无效者25例。其中化疗有效的88例患者经新辅助化疗治疗后,CD3+、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较治疗前明显提高,而CD8+细胞较治疗前降低,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25例化疗无效的患者,治疗后CD3+、CD4+ T淋巴细胞及NK细胞较化疗前明显下降,CD8+细胞较治疗前升高,提示本组中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可能的原因是对化疗方案药物有耐药性,肿瘤恶性程度高,肿瘤细胞数量增加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抑制了CD4+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的形成。

3.2 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方法

目前,用于新辅助化疗的疗效评价的方法包括:病理评价和临床评价。临床触诊是临床医生根据个人经验对新辅助化疗前后肿块的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及粘连情况发生的变化做出的综合评价。这种评价方法受限于医师的临床经验,容易出现误诊。乳腺钼靶X线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乳腺检测方法,通过观察相应的肿块影大小、肿块周围清晰度、肿块边缘毛刺和微钙化灶等征象的变化来评价化疗疗效,其客观性评价优于临床触诊。但乳腺钼靶X线摄影对腺体丰富致密的乳腺评价效果欠佳,且X线摄影对一些贴近胸壁的肿块及多中心病灶的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10],有报道提示[11],其对新辅助化疗后肿块大小评价的准确度为70%,本研究提示为73%。超声检查可以提示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形态、回声特征、浸润状况及钙化灶,多普勒超声可以反映肿瘤的血流情况。超声检查对乳腺没有放射性损伤,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过程中可以反复使用,但是在评价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上均存在其局限性:一是对于乳腺癌病灶的测量不准确;二是不能对化疗后肿瘤残留和化疗引起的纤维化做出鉴别。Ediken等[12]发现,18个乳腺癌患者中经新辅助化疗后超声显示肿瘤无残留者16例,其中2例病理检查有肿瘤细胞残留。Carla等[13]报道,新辅助化疗后,3例病理完全缓解者超声影像仍见肿瘤残留。

临床疗效与价值 篇9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介入治疗 药物治療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26-02

腹腔积液的超声分析与临床价值 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08年—2012年收治126例腹腔积液患者,男84例,女42例,年龄23岁~76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有症状的61例,65例为其他原因行超声检查发现;39例的腹腔积液产生原因经临床手术证实,87例行腹腔定位穿刺脱落细胞学检查证实。

1.2仪器和方法

使用西门子X-300PE、麦迪逊6000-CM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7 MHz。患者多采取平卧位,对腹腔各脏器进行常规检查,对肝肾、脾肾隐窝、膈下、双侧髂窝、子宫直肠陷窝重点观察,根据积液声像及各相关脏器的声像表现,初步作出定量及定性诊断,必要时做腹腔定位穿刺。

2结果

2.1所有病例和临床对照,腹腔积液大致原因分为以下几类。

2.1.1癌性腹腔积液62例,胃癌25例,卵巢癌12例,肝癌8例,食管癌7例,结肠癌4例,网膜脂肪肉瘤2例,腹腔交界性间质瘤2例,库肯勃瘤1例,鼻咽癌1例。其中26例是常规检查时发现腹腔积液,穿刺检查出癌细胞。网膜脂肪肉瘤、腹腔交界性间质瘤、库肯勃瘤超声检查时除了发现腹腔积液外,提示病灶多为恶性可能,经手术全部证实。

2.1.2肝源性、肾源性腹腔积液21例。

2.1.3腹腔实质性脏器破裂17例,其中异位妊娠破裂9例,创伤致肝脾破裂6例,脾脏自发性破裂1例,肾脏因碎石破裂1例。经手术证实15例,1例追踪及随访符合临床诊断,1例误诊为阑尾炎,诊断符合率为94%。

2.1.4胆源性、胰源性腹腔积液12例,结石化脓性胆囊炎4例,8例胰腺炎,均经手术证实。

2.1.5结核性腹膜炎11例,3例经手术证实,7例经腹腔定位穿刺及结核杆菌培养证实,超声有10例符合临床诊断,1例因积液量少而未能明确原因,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

2.1.6良性肿瘤、卵巢纤维瘤3例,经手术证实。

2.2各类原因致腹腔积液的超声表现见表1。

3讨论

3.1腹腔积液是临床很多疾病的共有症状,其可分为渗出性及漏出性两种类型[2]。漏出性腹腔积液为非炎性积液,形成的主要原因有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内流体静脉压升高;淋巴管阻塞,前两种多为浆膜腔积液,常见于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外观为淡黄色,透明或微浑浊,后者常见于丝虫病或肿瘤压迫等,此时积液可呈乳糜样。渗出性积液为炎性积液,形成主要原因是感染性,如化脓性细菌等;非感染性,如创伤、化学刺激(血液、胰液、胆汁和胃液),此外恶性肿瘤、风湿性疾病也可引起类似渗出液的积液,其外观因原因不同而分为草绿色、血性、脓性等,多浑浊。超声检查时除要详细了解病史外,要看积液透声,先大体分出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再进一步查找,必要时行细针穿刺检查明确诊断。

3.2超声对腹腔积液有100%的检出率,根据液性暗区的回声状况和其他超声特征及病史是病因诊断的主要依据,超声医师只要做到检查仔细到位,思维拓宽,应该不难给临床提供较为有意义的诊断。一些较特殊的腹腔积液要仔细探查,特别是胰腺炎时小网膜囊是敏感积液部位[3],空腔脏器穿孔时膈下游离气体伴积液;少量腹腔积液要在全身低凹处反复探查,要与含液的肠管、含液的实质性肿物、囊肿、潴留的膀胱相鉴别。本组报告65例无积液症状,为其他原因来行超声检查发现,而其中的39例因发现腹腔积液针对原因进行手术治疗使患者康复,及时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所以超声对腹腔积液的原因分析快捷、简便,能第一时间给临床提供较可靠的信息,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分析腹腔积液的超声表现及对于初步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6例腹腔积液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结果 62例癌性腹腔积液,其中36例有症状,26例为其他原因行超声检查,经细针穿刺检查出癌细胞,诊断符合率为100%;肝、肾源性腹腔积液21例;17例腹腔脏器破裂积液,15例手术确诊,1例追踪随访符合临床诊断,1例误诊为阑尾炎,符合率为94%;胆源性、胰源性积液12例,经手术证实;结核性腹膜炎11例,3例手术证实,7例细针穿刺查出结核杆菌,1例因积液较少而未能明确原因;3例良性肿瘤所致积液,经手术证实。结论 超声对腹腔积液的原因分析快捷、简便,能第一时间给临床提供较可靠的信息。

关键词:腹腔积液,原因,超声分析,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声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80.

[2]陈文彬,潘祥林.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7-369.

上一篇:黑瞎子岛下一篇:预算及报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