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价值研究(共11篇)
临床价值研究 篇1
近年来, 安全、高效及合理地用药, 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1]。促进合理用药是医疗机构确保医疗质量、提升临床药物治疗水平以及保障医疗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可降低药品毒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 有效地保障患者的身心健康, 同时它也是预防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以及缓解国民经济负担的一大民生之计[2]。本研究分析与研究了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价值。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360例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 其中, 男202例, 女158例, 年龄10~75岁, 平均年龄 (45.34±14.12) 岁。将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分别采用常规用药管理法与临床药师全程用药管理, 每组均为180例。经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用药管理法,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临床药师全程管理的方法。
1.2.1门诊处方干预法 (1) 对院内各级临床药师及护理人员定期开展合理用药培训; (2) 完善和加强对临床药师的培训和考核, 提高其科学审核门诊处方的基本素质; (3) 每月召开一次探讨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的会议, 参照《药房处方管理办法》, 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 制定符合我院实情的门诊处方审核标准、规范; (4) 医务科每月公布门诊处方的评价结果[3]。
1.2.2临床合理用药管理办法 (1) 鼓励和督促临床药师积极参与院内的日常医嘱审核工作, 若发现和存在不规范或者不合理用药现象, 应立即与责任医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2) 临床药师务必每周对院内的用药情况及用药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汇报和总结, 然后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议。此外, 临床药师需定期开展临床合理用药的宣传, 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 提高患者用药的规范性[4,5]。
1.3 生活质量评价
选择1990年制定的生活质量评分草案进行评定,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评分, 分数1~5分, 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主要包括睡眠、食欲、自理能力等生活质量方面。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费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处方分类统计情况, 以及管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卡方检验) 计数资料, 以t检验计量资料, 算出P值, 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
观察组住院时间、抗菌药费用、住院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情况对比
观察组不合理用药处方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管理后生活质量对
观察组管理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质量的医疗水平及服务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项重要保障[6]。相关调查结果显示[7], 近年来, 我国医院不安全用药事件发生率逐年上升, 特别是由抗生素过敏而发生危险的患者例数逐年攀升。为更好地适应医疗机构发展的变化, 临床药师一定要熟练掌握药理学方面的知识、常见疾病诊断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8]。弥补对药学专科知识结构存在的漏洞与不足, 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药品, 在临床的不断实践中发现问题,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9]。以便及时纠正某些不合理的临床用药现象, 提升医院医疗服务水平以及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10]。本研究结果显示, 临床药师全程管理患者用药情况可显著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各种费用 (包括住院费用及抗生素使用费用等) , 降低处方差错的发生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方面均显著优于常规用药管理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临床合理用药的促进价值。方法:将360例入住我院各科室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每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用药管理, 观察组由临床药师对患者用药全过程进行管理。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抗菌药费用、住院费用及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均小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处方记录不规范、剂型书写错误、规格数量不规范、字迹不清、处方涂改及未使用专用处方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管理后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医院临床药师用药管理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用药管理,临床合理用药,生活质量,处方差错,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良华.药品调配差错的原因及对策[J].海南医学, 2011, 22 (19) :28-29.
[2]蒋宇利, 张长荣.我院2007-2009年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 :76-77.
[3]米良荣.我院7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5 (9) :1243-1244.
[4]黄丽明.临床药师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3, 11 (4) :66-67.
[5]代大顺, 李晓坤, 吴桂月.临床药师培养初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9) :286-288.
[6]代大顺, 魏松长, 江岚.临床药师在关节外科的药学服务实践与体会[J].医药导报, 2012, 31 (4) :532-534.
[7]俞恩珠.回顾性分析本院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13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1, 27 (12) :983-986.
[8]马光晔.临床药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评价[J].中国药房, 2012, 23 (22) :2097-2098.
[9]赵庆军, 张艳华.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思考用药安全性问题[J].中国医药导刊, 2015, 16 (3) :292-293.
[10]冯变玲, 杨世民, 王杰鹏.2004-2009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文献源统计分析[J].医药导报, 2011, 30 (4) :56-58.
临床价值研究 篇2
【关键词】CT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06-01
对于女性患者来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妇科病,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病症的特殊情况之一[1],这些年的医学数据表面,我国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关于此病的临床影像资料却并不是非常多,本文以2011年3月-2013年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方面CT检查的临床价值,现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以2011年3月-2013年9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40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过病理学检查后确诊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2-58岁之间,病程为3个月到1年,出现临床病症的时间为手术后的1年到3年不等,其中有23人的临床症状为规律性的下腹痛,有18人的临床症状为严重的痛经,有7人的疼痛感与月经无关;有32人有剖宫产的手术经历,3人曾经有子宫肌瘤剥离或者摘除病史。
1.2CT诊断方法
对所有的患者通过CT扫描进行病情的诊断,在本次研究资料中,我院采用的CT机是由东芝公司提供的16层的螺旋扫描仪。
首先要求患者采取平躺的姿势仰卧于病床,然后利用CT机在其腹部进行扫描,在扫描过程中,按照以下参数对CT机进行设置,扫描电压为120KV,扫描电流为180-219毫安,扫描厚度为1公分、5毫米和1毫米[2],此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对个别患者采取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前需要通过高压注射器从肘部中间位置的静脉注射100毫升左右的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使药物的注射速度控制在每秒钟3毫升,然后进行多次的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应该以轻度的增强扫描为主。最后得到CT影像资料,有经验深厚的医生进行验片,观察患者腹壁子宫内膜的肿块的大小、位置、密度、形状、强度等特性,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2 结果
2.1CT影像分析
在本次研究的40名患者中,通过CT影像资料的分析后发现,所有的患者的下腹壁的手术位置或者手术位置的周围出现了内膜异位的症状,而且发病部位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并不是非常的清楚,其中发生异位的最大病灶的尺寸为3公分、2公分、2公分;
患者中有27人是单发性子宫内膜异位,有13人是多发性子宫内膜异位,病变组织一般都比较软,而且没有发现有病变区钙化的病例,但是病变区域内部的结构分布不均匀,低密度区可见,不过边缘比较模糊,内部病变患者的病灶边缘比较清楚,并延伸到脂肪层中,呈现出絮棉状态。
2.2手术及病理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的患者确诊后都进行了手术切除治疗,切除后的病灶的结构、形态和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和CT影像所见基本上类似。
其中病灶的结构和界限不清晰的患者经过手术以及病理学诊断后认定是含有囊腔的实心肿块,而且呈现为层状的腔内有黑色液体流出来,液体的组成成分是新旧不同的血液;结构比较清晰的患者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只是不含囊块的实心肿块。
对CT检查法各病理学分析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后发现,二者的检查的准确率接近,具体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在子宫内膜异位病症患者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占有3%左右,目前关于此病的发病原因研究并不是非常成熟[3-4],现阶段大众比较认可的一种观点是剖宫产过程中有一些肉眼比较难以辨认的子宫内膜的碎片落在了腹壁,然后种植于其中,逐渐的扩大并出現一定的病变,在本次研究,有32名患者曾经有过剖腹产手术史,占到所有患者的80%,这就说明剖宫产是导致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与王正磊[5]等人的研究结果是相一致的。
在本文中,笔者对40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CT临床检查资料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发现通过CT检查后得到了与手术治疗后相近的诊断结果,对患者进行后期治疗时切除的异位肿块与CT影像中看到的是一样的,不论是肿块的密度、尺寸、形状还是强度都有着极高的相似性。关于疾病的治疗,应该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这样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后期愈合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的是,CT诊断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中具有显著意义,尤其在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的临床诊断中应该加强CT检查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振龙,姚传会.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诊断[J].中国当代医药,2014,23(09):123-124.
[2] 刘爱光,张希中,王清华,李奋保,杨瑞民,张铭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CT诊断[J].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12,18(10):213-214.
[3] De JoliniA re J B, Bernard J M, Gianaroli L, et al. Endometriosis: A New Cellular and Molecular Genetic Approach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thogenesis and Evolutivity[J]. Frontiers in Suegery, 2014, 27(1).
[4] Main J, Nezhat A. Comment on "Unravelling the ovarian endometrioma pathogenesis: “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 across the various theories"[J]. Journal of Endometriosis, 2014, 6(2): 119.
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病临床价值研究 篇3
关键词:半夏泻心汤,胃病,临床价值
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所有年龄段患者均可患病, 且通常难以彻底治愈。随着现代生活压力的加快, 胃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临床通常采用西药联用方法治疗胃病, 虽有一定效果, 但病情容易反复。笔者发现, 在常规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泄心汤治疗胃病患者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3年10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100例胃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诊断确诊, 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7例, 女23例, 年龄18~35岁, 平均 (28.6±2.3) 岁, 病程1周至5年, 平均 (2.3±0.5) 年;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性29例, 女性21例, 年龄17~36岁, 平均 (28.7±2.1) 岁, 病程1周至5年, 平均 (2.2±0.6)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四联疗法治疗, 即铋化合物、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灭滴灵及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持续治疗3周。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泄心汤治疗, 基本组成为半夏、干姜、黄芩、甘草、党参各9g, 红枣、川连各3g。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加减, 其中寒偏重者加干姜;热偏重者加生地15g, 丹皮、升麻、知母各10g;脾胃虚弱者加党参、淮山药各15g, 白术10g, 茯苓12g;兼有湿邪者加茯苓、薏苡仁各15g, 扁豆10g, 砂仁6g;胃阴亏虚者加北沙参15g, 冬麦、石斛、玉竹各10g;肝气犯胃者加白芍、枳壳、佛手各10g, 柴胡、青皮各6g;反酸者加乌贼骨20g、瓦楞子10g;溃疡者加白芨20g, 蒲黄、当归各10g, 丹参15g。1剂/d, 早晚分服, 持续治疗3周。
1.3 疗效标准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 且舌像正常, 胃镜检查示患者黏膜正常且溃疡面愈合;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且舌像基本正常, 胃镜检查示黏膜基本正常且溃疡面大致愈合;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进行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对照组50例患者中17例显效, 26例有效, 总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50例患者中23例显效, 25例有效, 总有效率为96.00%,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n (%) ]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胃病成为日常生活常见病。胃病作为多种疾病的总称, 临床主要包括慢性胃炎、胃溃疡、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结石、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良恶性肿瘤、急性胃扩张、胃黏膜脱垂症即幽门梗阻等[1]。胃病的主要共同症状包括上浮胃脘部疼痛、不适、嗳气、饭后饱胀、反酸, 甚至呕吐、恶心等。胃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健康, 因此临床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2]。
临床治疗该病通常采用四联疗法, 即联用铋化合物、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灭滴灵及质子泵抑制剂等, 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病情较易反复[3]。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在常规四联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泄心汤能有效提高治疗总有效率[4]。半夏泄心汤出自《伤寒论》, 具有理气化湿、清热降逆及散结除痞的功效, 对于寒热错杂及虚痞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半夏可有效调节胃肠功能、保护胃黏膜、调节机体免疫力、抑制胃癌细胞等[5]。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治疗, 对照组50例患者中17例显效, 26例有效, 总有效率为86.00%;观察组50例患者中23例显效, 25例有效, 总有效率为96.00%,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泄心汤治疗胃病患者能有效提高临床总有效率, 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永平, 吕红权, 于治凡, 等.柴胡疏肝散加半夏泻心汤治疗2型糖尿病胃病68例[J].光明中医, 2010, 25 (11) :2025-2026.
[2]朱翠菱, 石桥, 周丽娟, 等.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2) :347-349.
[3]姚春杨, 周学华.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病8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0, 18 (6) :406-407.
[4]曾水英.护理人员在循证中信息获取的能力及应对措施[J].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2) :141-142.
临床价值研究 篇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biopsy success rate and safety of high frequency color ultrasound-guided biopsy in neck mass.Methods Four hundred and fifty cases of high frequency color ultrasound-guided biopsy in neck mas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ccording to histopathologic results,the biopsy success rate was discussed,and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Results ①Biopsy success rate was lower in smaller mass.Biopsy success rate of three groups were:86.27%in group A(<1 cm),96.93%in group B(1~2 cm),and 97.08%in group C(>2 cm).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86.27%vs 96.93%,χ2=7.818,P=0.005),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 B and group C(96.93%vs 97.08%,χ2=0.007,P=0.933).②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15 mm and 22 mm sample(88.62%vs 98.47%,χ2=21.457,P<0.001).③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16G and 18G needle(96.68%vs 94.41%,χ2=1.368,P=0.242).④The complication was pain slightly in part of patients,and no severe complication was found.Conclusion High frequency color ultrasound-guided biopsy in neck mass is a safety,easy,inexpensive and minimally invasive sampling method.It can provide important information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neck mass.
【Key words】
Ultrasonography; Color Doppler; Neck mass; Biopsy
颈部包块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是许多疾病的局部表现,明确其性质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包块内血流动力学信息,但明确包块的性质有时较困难,而超声引导穿刺活检可以取得包块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诊断,从而能明确包块的性质,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4]。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近几年来高频彩超引导下颈部包块的活检资料,旨在探讨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月至12月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450例,均进行了高频彩超引导下颈部包块穿刺活检术,其中男289例,女161例;年龄12~73岁,平均49岁;病灶直径7~49 mm,平均18 mm;其中采用16G活检针271例,采用18G活检针179例;取材长度为15 mm的123例,取材长度为22 mm的327例。
1.2 仪器与方法 仪器采用百胜DU-8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LOGIQ 9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立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7.5~10 MHz线阵探头,美国Bard Magnum自动弹射式活检枪,16G和18G活检针,取材长度15 mm及22 mm。方法:穿刺前检查血常规、凝血4项,正常者方可穿刺活检;穿刺前超声检查了解病灶位置、大小、血流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选择进针方向及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1%利多卡因局麻,在高频彩超引导下进针,每个病灶取材2~3次,所取组织样本放入4%甲醛溶液中固定,送病理学检查。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均经SPSS 13.0统计软件处理,两种组织条长度及两种穿刺针对取材成功率的影响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三种不同大小的包块对取材成功率的影响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取材成功率 本组共450例,其中取材满意能进行病理学诊断共431例(95.8%),19例(4.2%)因组织量太少或组织液化坏死较多不能诊断。
2.2 不同大小包块对取材成功率的影响见表1。
根据包块大小不同,将本组病例分为3组:A组<1 cm;B组1~2 cm;C组>2 cm。A组取材成功率(86.27%)与B组取材成功率(96.93%)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取材成功率(96.93%)与C组取材成功率(97.08%)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同组织条长度对取材成功率的影响见表2。
15 mm组织条长度取材成功率(88.62%)与22 mm组织条长度取材成功率(98.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活检针粗细对取材成功率的影响见表3。
16G活检针取材成功率(96.68%)和18G活检针取材成功率(94.4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 并发症 穿刺过程中有部分患者感觉胀痛,尚能忍受,无一例出现大出血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表1
三组不同大小包块取材成功率比较(例)
组别取材成功取材不成功总例数取材成功率(%)
A4475186.27
B221722896.93
C166517197.08
注:A组取材成功率与B组取材成功率相比较,χ2=7.818,P=0.005;B组取材成功率与C组取材成功率相比较,χ2=0.007,P=0.933
表2
两种组织条长度取材成功率比较(例)
组织条长度(mm)取材成功取材不成功总例数取材成功率(%)
151091412388.62
22322532798.47
注:两种组织条长度取材成功率比较,χ2=21.457,P<0.001
表3
两种活检针取材成功率比较(例)
活检针粗细(G)取材成功取材不成功总例数取材成功率(%)
16262927196.68
181691017994.41
注:两种活检针取材成功率比较,χ2=1.368,P=0.242
3 讨论
颈部包块最多见的是颈部肿大淋巴结,其病理较为复杂,可为肿瘤(原发或继发)、炎症、结核等,单凭影像学诊断并不十分可靠[5-7]。在不知病理的情况下,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寻求一种简单快速的.方法获得病灶的病理学诊断尤为重要,高频彩超引导下穿刺活检能得到原发灶的病理结果,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临床价值研究 篇5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HPV);子宫颈癌;HC2检测的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088-02
宫颈癌是仅次于乳腺癌的最常见的妇女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发病率在女性生殖道系统恶性肿瘤中高居首位。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10000例的宫颈癌新发病例,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9.8%。而且其中78%的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0万,占世界宫颈癌新发病例的1/4。近年来我国宫颈癌患者的数量逐渐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已经HPV感染,特别是高危型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必要因素。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由渐变到突变的过程。从宫颈癌前病变,发展到宫颈癌,大约是10年时间。由于宫颈癌有较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因此可以使宫颈癌得到早期诊断。从而对于降低宫颈癌发生率,具有重要价值。大量的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资料显示,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与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有密切关系。是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如何进行有效的检测及预防,是本文的主要综述。
1HPV的分子生物特性及致癌机制
1.1 HPV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HPV是一类特异感染人的皮肤和粘膜的双链闭合环状DNA病毒,具有很强的嗜上皮性,高度的组织特异性和宿主特异性,在人和动物中分布广泛。HPV-DNA编码5-8个开放阅读框架,依次为E6、E7、E1(E8)、E2、E4(E3)、E5。具有参与病毒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调控和细胞转化等功能,E1涉及HPV-DNA的复制, 在病毒开始复制中起重要作用。E1的突变能够导致病毒基因组织的破坏。E2涉及病毒DNA转录的反式激活。E4与病毒成熟胞质蛋白有关。E5编码一种与细胞转化有关的小蛋白。E6蛋白在E6相关蛋白的介导下与P53蛋白结合,导致P53降解失活。E7与Rb蛋白结合使其失活。E6和E7蛋白与HPV致癌的关系极为密切。
1.2HPV的致癌机制。
HR-HPV E6,E7基因编码的E6,E7原癌蛋白是导致宫颈癌的重要原因。HR-HPV E6蛋白通过E6-Ap能特异性结合P53蛋白,促使P53蛋白降解失活,启动细胞周期,抑制细胞凋亡,使细胞过度增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E7蛋白与Rb蛋白结合使E2F和Rb复合物解离,从而使E2F发挥转录因子的作用。转录CA期进入S期所需基因,使细胞周期失控而发生永生化。研究发现,HR-HPV E7蛋白同Rb的结合能力比低危型HPV E7蛋白高5-10倍。
2HPV型别与宫颈癌的关系
从20时纪70年代Zur.Hausen教授提出HPV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有关的设想后,研究表明99.7%以上的宫颈癌组织中,存在HR-HPV。而在HPV感染的人群中,仅有2%的感染者最终发展为宫颈癌。宫颈癌的发生,被认为是持续反复的HPV感染并合并其他因素的结果。HPV持续感染,能够提高宫颈癌风险的250倍。
HPV是人类致瘤病毒中最具多样性的一种。其中发现有35种型别与生殖道感染有关。约20种与肿瘤有关。生殖道感染的HPV,根据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致癌性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两类。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和68 等13种型别被认为是HR-HPV(高危型),与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HPV16 和HPV18型。而HPV6、11、40、42、43、44等是低危型。低危型与生殖道湿疣等良性病变及宫颈上皮内低度病变相关。对宫颈癌组织标本的研究发现,HPV16 和HPV18型感染率最高。HPV58.52在中国妇女中检测率最高。1999年由LABC组织在10各国家进行了针对引起浸润性宫颈癌的HPV类型的调查,组织学确诊为宫颈癌的1035万例中,由99.7%发现HPV-DNA阳性。其中HPV类型主要是HPV16(53%)和HPV18(15%).几乎所有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研究数据均表明,HR-HPV与子宫颈癌高度相关,是子宫颈癌的发生的首要病因。
临床敏感度的验证。采用不同研究设计和临床终点指标,在发现与HR-HPV有关的临床感染,不典型增生,癌前病变和宫颈癌方面,大量研究都证实了HC2方法的敏感性。还有些研究采用各种不同的,以PCR为基础的检测方法,与HC2检测直接进行比较。但通过26个已有研究的比较结果,可以明显看出,HC2方法在临床敏感度的优越性。因为有临床验证的阳性判定标准,在癌前病变方面,HC2方法的平均敏感度高达94%。而PCR方法的平均敏感度只有82%。HC2这种稳定的临床敏感性,使其不仅适用于分诊时的风险评估,同时适用于宫颈癌的初筛。
5临床判定标准帮助癌症风险的评估
作为一个检测方法,必须有一个可靠临床制定标准,用以发现能够引起临床高度病变的HPV感染。而不是单纯检查HPV -DNA的存在。HC2以5000个病毒DNA拷贝为临床判定标准,大于这个拷贝含量的定义为阳性。意味着有临床病变存在的可能。而PCR方法缺少这样一个阳性诊断值。因为高危型HPV感染能否导致宫颈癌,除了与病毒持续感染有关,还取决于病毒DNA的含量。临床上,一过性HPV感染或病毒含量过低不足以导致细胞发生改变,这些患者使用PCR方法检测的结果很可能为假阳性,进而造成临床上的“过度治疗”,如不必要的诊断性锥切术。
另外,除了能客观诊断真正有罹患宫颈癌可能的高风险患者外,HC2方法的优势还在于其阴性结果的准确性, HC2 HPV检测的阴性预测值(NPV)100%。如为阴性,在检测的时候及随后的几年内,其罹患感染高危型HPV而引发的宫颈高度病变的风险几乎为零。
6总结
事实和数据都表明,采用HC2方法检测高危型HPV用于宫颈癌的初筛和分流具有显著优越性,而且HC2方法是常规高危型HPV诊断的世界标准。目前,宫颈癌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宫颈癌理论上是可以预防的,但是缺乏有效的预防措施。公众关注的焦点过度集中于两种HPV疫苗,从而忽视了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包括在健康策略的探讨中。但是,即使疫苗能够广泛使用,也应该进行宫颈癌的早期筛查。因为我国目前接受宫颈癌的初筛人群比例还很低,而且较多还采用巴氏涂片进行早期筛查。巴氏涂片检测的敏感性只有50%左右。所以,如何提高HC2预防性筛查中的使用,将会给广大妇女健康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姜敏,于民.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刊.2011,38卷第四期.
[2]程国梅,李肖甫.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新乡医学院学报.2009,26卷04期.
[3]王步军,郑飞云.HPV检测,TCT及宫頸刮片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8,23卷05期.
[4]周玉球,李文典.人类乳头瘤病毒的分子诊断和基因分型.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3,14卷06期.
[5]朱一剑.人乳头瘤病毒的基因分型及HPV16亚型L1,E6和E7基因的克隆和需类分析.四川大学.2007
[6]赵燕.人乳头瘤病毒渔宫颈癌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07,26(6:319-322)
临床价值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到我院接受彩超检查诊断的63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 男性42例, 女性21例;年龄16~73岁, 平均 (41.6±2.4) 岁。临床症状主要是腰腹疼痛、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GE LOGIQ C5Premium和迈瑞DC-3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 探头频率为3.5~5.2 MHz。在检查之前, 喝水充盈膀胱, 必要时让患者做好肠道准备后再充盈膀胱检查。肠道准备方法包括番泻叶10 g泡水饮用、服用50%葡萄糖溶液20 m L并饮500 m L水, 灌肠, 目的在于更好地排除肠胃道黏液、气体等带来的干扰, 此法主要是针对输尿管结石患者。
2 结果
本组63例患者通过彩超检查诊断发现, 单发单侧结石24例, 多发双侧结石39例。具体为: (1) 输尿管结石40例, 包括上段结石9例, 中段结石13例, 下段结石18例; (2) 膀胱结石9例; (3) 肾结石14例, 包括上盏结石3例, 中盏结石4例, 下盏结石5例, 肾盂结石2例。彩超声像表现: (1) 输尿管结石, 表现强回声, 并在后方存在声影, 同时大多结石处有闪烁现象, 伴或不伴同侧肾积水; (2) 膀胱结石, 表现为可移动强回声, 同时在后方存在声影; (3) 肾结石, 表现为强回声点、团, 并在后方有声影, 同时不伴或伴肾积水。对于4 mm以下的结石一般为淡声影或者无任何声影。
3 讨论
如今, 泌尿系统结石已成为我国成年人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据调查, 在我国泌尿系结石患者中, 男性多于女性, 男性的发病年龄高峰一般在35岁左右, 而女性的发病年龄高峰期则为30岁和55岁。该病不仅会引起患者的泌尿系感染、血尿、尿痛, 还对其肾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因此, 选用无创伤、无不良作用、经济、便捷的泌尿系统结石诊断方法极为必要。
目前临床上一般采取分段探查来诊断泌尿系统结石, 该法能快速、准确、有效地明确结石部位[2]。在本研究中, 输尿管的上段、壁段部位结石容易检出, 尤其是上段和膀胱壁部位有较高的阳性率, 而输尿管中段则有一定难度。因此, 对于髂血管上、下段须更认真、全面, 以提高输尿管结石的检出率。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能够准确有效地内检出结石位, 通常是先开展肾及输尿管上段的检查, 如未检查到有结石, 再对其他段开展检查。在检查中, 应积极开展多个体位和切面系统的检查, 特别是对输尿管狭窄部位必须予以重点检查。
输尿管结石90%均是在肾内生成而降入到输尿管的, 原发性输尿管结石较罕见。通常在影像学检查中, 输尿管影像难以全面而有效地显示, 往往只有在输尿管中出现结石梗阻、排尿受阻时, 才可相对清晰显示出不同段输尿管的图像, 这也成为该处结石诊断的主要依据。值得注意的是, 在彩超检查和诊断输尿管结石中, 存在4方面的影响因素: (1) 结石在0.3 cm以下或碎石治疗中被碎小结石停留于输尿管, 但不存在扩张, 彩超探查难以发现; (2) 肠道内存在气体会影响诊断; (3) 肥胖患者彩超显示不佳; (4) 膀胱不充盈。
综上, 彩超诊断有着无创伤、不痛苦、影像清晰、可重复、便捷操作等特点, 可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相对准确的判断依据, 同时可在患者实施排石治疗后对结石有无全部排出予以动态检测观察, 而彩超相对经济的优势也易被患者接受。因此, 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 彩超是第一选择, 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和实践价值。
摘要:目的 深入分析彩超检查诊断泌尿系统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到我院接受彩超检查诊断的63例泌尿系统结石患者临床资料, 总结并归纳彩超检查的诊断信息。结果 通过诊断, 在本组63例患者中, 单发单侧结石24例, 多发双侧结石39例;输尿管结石40例, 膀胱结石9例, 肾结石14例。结论 对泌尿系统结石, 应用彩超进行临床诊断, 图像清晰, 可有效明确结石部位, 为临床治疗给予重要指导, 且操作简便、无创伤、经济实用, 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彩超,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董慧琴, 陈芳.彩超在泌尿系统结石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18) :4260-4261.
临床价值研究 篇7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接受产前超声检查并在我院分娩以及引产的胎儿8 462例,孕妇年龄22~41岁,平均(28.33±5.06)岁;妊娠周期18~39周,平均(24.11±5.09)周;经产妇2 821例,初产妇5 641例。
超声检查:所有孕妇均应用Phi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检查,探头的频率1.0~5.0 MHz,应用产科检查软件进行检查。检查时孕妇常规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常规按顺序对胎儿畸形检查,全面观察并且测量胎儿各脏器(头面部、胸腹部、脊柱、四肢、脐带、胎盘以及羊水)是否正常,然后采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进行四肢检查。扫查自肢体的近端开始,并连续追踪直至肢体的末端,评价肢体以及内部长骨是否存在缺损,包括长短、形态、结构、数目、活动、姿势与位置关系等,并对短轴切面进行追踪观察。检查方法为将每个肢体均分成3个节段,其中,上肢分为手指与手掌、前臂与其内部的尺桡骨、上臂与其内部的肱骨3个节段;下肢分为趾与足、小腿与其内部的胫腓骨、大腿与其内部的股骨。针对每个肢体的每个节段按照自近端向远端的顺序进行连续性追踪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则参照产前超声检查对胎儿畸形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全面检查是否存在其他部位异常,如具备检查条件,可进行三维超声检查。
随访:详细记录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包括家族史、产次,妊娠早期是否与可能导致畸形的因素接触,有无既往不良孕产史等。在产前超声诊断以后,孕妇均在我院分娩以及引产,通过查阅孕妇病历,了解其分娩以及引产情况,并详细登记和整理最终的随访结果。
结果
胎儿肢体畸形检出情况:本组8 462例接受产前超声检查,共经分娩和引产证实为胎儿肢体畸形22例(0.26%),其中产前超声诊断准确18例,误诊1例,漏诊3例,诊断准确率81.82%,其中3例足内翻合并其他肢体畸形。本组误漏诊率18.18%。其中,多指1例、缺趾1例以及上肢血管瘤1例,1例误诊为足内翻,见表1。
其他系统畸形:22例肢体畸形胎儿中,有13例(59.09%)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其中神经系统畸形2例(9.09%),包括脊柱裂和脑积水各1例;循环系统畸形2例(9.09%),包括Dandy-walker畸形和心脏畸形各1例;消化系统畸形2例(9.09%),包括腹裂与十二指肠闭锁各1例;泌尿系统畸形3例(13.64%),包括多囊性发育不良肾、后尿道瓣、无肛门以及外生殖器各1例;颜面部畸形3例(13.64%),包括唇腭裂、小下颌畸形和颈部水囊瘤各1例;胸腔畸形1例(4.55%),为膈疝。
讨论
胎儿肢体畸形属于临床常见先天性畸形之一,约占围产儿先天畸形的26%[2]。肢体畸形与泌尿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等畸形不同,多无法进行手术治疗,出生后将对家庭以及社会造成严重负担[3]。因此,早期准确筛查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非常必要。超声是目前临床产前检查的重要手段,对于先天性畸形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产前超声畸形筛查已成为临床产前检查的重点项目之一。
胎儿的肢体在宫内具有较大的活动度,缺乏固定姿势,超声检查容易受到胎头位置以及胎儿躯干位置等的影响。传统超声检查手段容易漏诊,特别是对于肘关节以及膝关节平面下的肢体畸形漏诊率极高[4]。因此,在产前胎儿肢体畸形超声筛查中,遵循一定的检查顺序对于完整、全面地评价胎儿的四肢情况非常必要。应用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进行检查,对四肢畸形分节段按顺序、连续性追踪观察,同时从肢体近端观察至肢体远端,有效提高了超声图像的全面性与完整性,从而提高肢体畸形诊断准确率[5]。本组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检出胎儿肢体畸形18例,与产后或引产证实符合率81.82%,诊断符合率与大部分报道接近。
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对于手畸形、短肢畸形以及桡骨缺如/发育不良的诊断准确率较高,通常只要遵循其诊断原则不会发生漏诊。但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对于部分少见肢体畸形,例如缺指(趾)、多指(趾)以及合并指(趾)等的诊断难度较大[6]。本组误漏诊率18.18%,主要为多指1例、缺趾1例以及上肢血管瘤1例,1例误诊为足内翻,认为手足畸形是产前超声诊断的难点所在。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中晚期胎儿的手部多呈现握拳状,且羊水较少、孕周较大、胎儿异常或者肢体受压等,均将影响超声显像。此外,当胎儿存在多发畸形时,在超声检查过程中检出一种畸形后往往忽略对其他畸形的筛查,从而导致漏诊[7]。本组有1例患儿经产前超声检查误诊成为左足内翻,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受子宫壁限制,导致胎儿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也可表现为足内翻姿势。为降低误诊率,在检查时应待胎儿运动以后进行观察,以便确定胎儿的足是否能够恢复至正常位置。此外,胎儿在孕晚期的活动幅度较孕早、中期有所减少,容易造成误诊。胎儿肢体畸形常合并其他系统畸形,例如心脏畸形、神经系统畸形以及泌尿系统畸形等,可能与部分非整倍体或者一些综合征有关。本组有59.09%的患儿合并其他系统畸形,其中,神经系统畸形9.09%,消化系统畸形9.09%,泌尿系统畸形13.64%,颜面部畸形13.64%,胸腔畸形4.55%。因此,在产前超声筛查出胎儿肢体畸形时,应重视对其他部位畸形的筛查,避免导致其他部位畸形漏诊,以便指导临床决策与胎儿预后评价。
结合相关研究报道及本研究资料认为,连续性追踪超声检查法对于胎儿肢体畸形的产前筛查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四肢短小畸形、桡骨缺如/发育不良、手缺如/畸形等四肢长骨畸形较容易检出,但对于四肢末端畸形,例如缺指(趾)、多指(趾)以及并指(趾)的筛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8]。为提高超声胎儿畸形准确诊断率,要求在超声检查中严格按照肢体的扫查顺序进行顺序、连续性、完整性追踪观察,自肢体的近端扫查至远端,严防肢体畸形漏诊。临床研究发现,孕周对于超声筛查胎儿肢体畸形的准确性具有较大影响。在孕早期(妊娠11~13+6周)时,测量胎儿的颈顶透明层最为适宜,主要是该阶段即能显示胎儿的四肢长骨健全与否,对于四肢长骨畸形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该阶段的孕周较小,胎儿的四肢长骨尚未完全骨化,故对于长骨的显示还不够清晰,仅能够隐约地显示肢体末端,故对于肢体末端畸形的诊断不理想[9]。在孕中期(妊娠20~24周),羊水量以及胎儿的大小适中,且胎儿在宫内的活动度相对较大,比较容易观察到胎儿的四肢情况,被认为是胎儿肢体畸形超声检查的最佳时期。但由于在该阶段,胎儿的手指张力明显增加,手多为握拳状,对于手指分辨效果不佳。因此,原卫生部建议胎儿系统性超声筛查的最佳时间为18~2孕周[10]。在检查过程中,宜动态观察并进行多次复查,尽量排除胎儿肢体受压、活动空间受限等因素所致假阳性。对于胎儿肢体姿势异常并且不随时间、运动而变化者,应高度警惕肢体畸形。一旦发生肢体畸形,应加强对其他系统畸形的筛查,尽量避免导致合并畸形的漏诊。必要时可加行三维超声成像,以减少漏诊或误诊。
综上所述,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进行胎儿肢体畸形早期筛查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误漏诊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勤,刘志伟.胎儿肢体畸形的产前超声检查最适时间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2):167-170.
[2]李远.规范产前超声检查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4,6(21):83-84.
[3]詹林,文桂琼,林毅,等.产前超声筛查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8(3):213-216.
[4]李婧宇,王斌,蔡爱露,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5):1039-1042.
[5]邱思花,赖加京,陈淑金,等.超声筛查在胎儿肢体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3(11):1843-1846.
[6]石志波,耿爱红,赵峰,等.产前超声筛查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的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9(7):4225-4226.
[7]管雯娜,马娟,王娟,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结果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3,21(3):204-206.
[8]张成秀.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肢体畸形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3,14(5):359-362.
[9]李莉蕊,陈振喜,陈宝霞,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肢体畸形23例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1,10(1):63-64.
X线诊断脊椎骨折的临床价值研究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诊的脊椎骨折患者90例, 其中, 男56例, 女34例, 年龄16~73岁, 平均48.1岁, 所有患者均经CT诊断确定为脊椎骨折, 其中脊柱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并且有麻木、疼痛不适感, 运动、感觉、肌力以及生理反射等均正常者, 定为脊椎骨折轻度组, 共30例;生理反射部分减退或消失, 感觉部分减退或缺失, 肌力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表现为不完全瘫痪者, 定为中度组, 共30例;受伤平面以下或双下肢出现肌力为0级, 感觉完全丧失, 运动功能完全消失, 生理反射全部消失, 大小便失禁, 表现为完全瘫痪者, 定为重度组, 共30例。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本组所有纳入患者受伤原因包括摔跌伤、高空坠落伤、车祸伤、暴力伤以及压砸伤等, 其中, 13例患者伴有腰臀部的疼痛, 15例患者伴有腰骶部的疼痛, 56例患者伴有腰部疼痛。
1.2 方法
所有观察对象均经螺旋CT确诊为脊椎骨折, 作为阳性判断的标准, 之后行X线检查, 所用仪器为飞利浦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 (DR) , 患者检查体位取侧卧位, 腰椎体的上缘作为基线, 周边连续轴进行X线片拍摄, 拍摄取片后, 从患者的椎体旋转脱位、附件骨折、骨折线错位、椎体压缩以及骨折片突入椎管等方面进行观察, 并将各个方面的严重程度分为3级, 分别记为1~3分, 将患者所有分数相加, 患者最高分数为15分, 分数值高表明其疾病严重程度高, 与螺旋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 比较X线检查的临床价值。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进行处理与分析,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90例脊椎骨折患者, 螺旋CT检出椎体旋转脱位8例, 附件骨折15例, 骨折线错位37例, 椎体压缩17例, 骨折片突入椎管13例, X线检查检出椎体旋转脱位8例, 附件骨折15例, 骨折线错位37例, 椎体压缩17例, 骨折片突入椎管10例, X线诊出率为83.3%。其中, X线对椎体旋转脱位以及椎体压缩诊断率最高, 达100% (见表1) ;所有观察对象分为轻、中、重组, 轻度组X线诊断结果为 (6.79±1.41) 分, 螺旋CT诊断结果为 (7.75±1.64) 分,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中、重度两者诊断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脊椎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外伤性疾病, 在全身性的骨折 疾病中约占5%~6%[2], 多见于胸腰段脊椎, 常见的损伤原因包括摔跌伤、高空坠落伤、车祸伤、暴力伤以及压砸伤等, 多伴有腰臀部疼痛、腰骶部的疼痛以及腰部疼痛等体征, 脊椎骨折类型包括脊柱骨折-脱位、屈曲-牵拉型损伤、Chaece 骨折、不准定性爆破型骨折、稳定性爆破型骨折以及单纯性契形压缩性骨折等[3], 由于脊椎骨折分类较为复杂, 且不同骨折类型其稳定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临床上诊断脊椎骨折的金标准仍是螺旋CT诊断, 但是由于经济等方面的原因, 螺旋CT还不能在所有大、中、小型医院普及[4], 因此, X线检查凭借其价格低廉、诊断较为准确等优势在临床诊断脊椎骨折上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也是诊断与筛查脊椎骨折最为基本的方法[5], X线平片对于损伤部位、范围以及椎体序列能够较好的诊断, 并且骨折后导致的脊椎曲度变化以及椎体压缩程度也能够较客观地反映, 能通过椎体上下缘与后缘连线清晰显示椎间隙的变化, X线平片上看到的影像是重叠后的影像, 因此, 对于骨折线不易显示的轻微脊椎骨折不易诊断[6], 同时对于骨折类型、严重程度以及外伤范围缺乏足够的敏感性, 因此较容易造成漏诊, 在本研究中, X线诊断率为83.3%, 与CT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但X线对椎体旋转脱位以及椎体压缩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 将观察对象按照损伤程度分层后, 轻度组均为稳定性骨折, 属于单纯屈曲型骨折, 无脱位、椎管狭窄, X线诊断结果为 (6.79±1.41) 分, 螺旋CT诊断结果为 (7.75±1.64) 分,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明X线区分轻度骨折上具有较好的价值, 中度组与重度组多为较为复杂的损伤, 有脱位和椎管狭窄, X线诊断结果与螺旋CT诊断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X线检查在中重度脊椎骨折的严重程度区分上仍有不足, 可能与评分量表细化程度不够有关。
综上所述, X线平片具有经济、快捷、图像直观等优点, 对于脊椎骨折的临床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对于椎体旋转脱位以及椎体压缩的诊断最为有效, 但是对于脊椎骨折严重程度的诊断还存有不足, 尤其是对于中、重度骨折患者, 因此, 不同程度的脊椎骨折患者应该加强联合诊断, 以保证对骨折程度的准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黄参南, 黄松.脊柱骨折的X线和CT扫描影像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5, 16 (5) :301-303.
[2]陈珑, 冷考远.脊柱爆裂骨折的X线与CT诊断及评价[J].放射学实践, 2000, 15 (2) :121.
[3]Duan Y, Seeman E, Turner CH.The biomechanical basis of vertebralbody fragility in men and women[J].J Bone Miner Res, 2010, 16 (12) :2276.
[4]赵红卫, 方煌, 陈安民, 等.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椎管形态改变与脊髓损伤的关系[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8) :51.
[5]余卫, 姚金鹏, 林强, 等.胸侧位像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断忽视原因浅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0, 44 (5) :504-507.
临床价值研究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96例
肝病患者, 上述病例符合肝炎的诊断标准。根据肝炎的严重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类:急性肝炎16例, 慢性肝炎48例, 肝硬化20例, 重型肝炎12例, 男58例, 女38例, 年龄24~64 (38.2±5.8) 岁;另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96例健康者为对照组, 男54例, 女42例, 年龄23~65 (37.6±6.2) 岁;上述所选人员无其他脏器官损伤和内分泌疾病, 两组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体检方式等不存在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本次试验采取对照性研究策略, 采集血液, 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两组的血脂水平进行检测, 主要的检测指标包括甘油三酯 (TG) 、血清胆固醇 (TCh)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和载脂蛋白 (APo) , 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比较, 分析血脂水平对肝病治疗的临床意义。
1.3 检测方法
1.3.1 血液采集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接受检测前3d, 控制其饮食, 一般进食清淡食物, 检测当日清晨保证空腹后采集5m静脉血, 对血清进行离心分离, 并于当日上午测定。
1.3.2 检测方法
仪器选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德国欧宝, XL ̄600) , 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检测。具体方法:硫磷铁法检测TG和TCh,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HDL ̄C和LDL ̄C, 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载脂蛋白, 各项指标均需检测三次, 然后计算各血脂指标的平均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数据软件SPSS 16.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应用t检验对数据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结果显示重型肝炎、肝硬化和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的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急性肝炎和轻度慢性肝炎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 (P>0.05) , 随着炎症程度的加深, 血脂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见附表。
3 讨论
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炎症,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肝病患者的肝功能发生异常导致体内各代谢的变化。本研究对肝病患者体内脂代谢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 急性肝炎和轻度慢性肝炎患者的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所下降, 但幅度微弱, 重型肝炎、肝硬化和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体内血脂水平变化显著, 6项血脂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肝病严重程度的提高, 血脂水平即随之降低。上述结果和已有报道[2]基本相符。对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认为急性肝炎和轻度慢性肝炎患者的肝脏损伤相对较小, 肝脏组织的各项功能仍然可以保证脂代谢的正常进行;中重度慢性肝炎患者肝细胞受损时间较长, 是的细胞再生功能严重下降, 导致参与脂代谢功能的细胞变少, 因此血脂水平变化较大。研究结果发现甘油三酯在不同肝病患者中的变化相对来说并不显著, 研究[3]认为这是体内其他组织部分参与TG的结果, 这些组织平衡了TG代谢。体内的HDL ̄C是由肝脏合成, 临床检测结果证明这两种血脂指标和肝脏功能的关系极为密切;载脂蛋白是体内转运脂类物质的载体, 肝病严重患者体内总胆固醇水平降低的同时导致了APo的减少, 因此, HDL ̄C和APo都可以作为反映肝脏受损程度的诊断指标。
综上所述, 血脂水平对肝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HDLC和载脂蛋白是更为有效的诊断肝脏疾病的血脂指标。
参考文献
[1]Negro F.Abnormalities of liPid metabolism i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GUT, 2010, 40 (9) :923-929.
[2]谭友坤.不同肝病患者血脂水平的比较与临床意义研究[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2, 20 (7) :260.
临床价值研究 篇10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小腿静脉丛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临床价值
剖宫产,也就是俗称的剖腹产。它是一类隶属于外科的手术,在手术中,医生是要将母体的腹部和子宫切开,将脐带剪断后直接将婴儿从母体中取出,以这种人为干预的方式来达到生产的目的。一般的情况下,采取剖宫产可以避免母亲因为自然生产而产生的各类子宫、阴道病症,也可以降低婴儿在出生时的危险,保证婴儿的健康。近几年来,剖宫产正在被人们所熟知,而且正在逐步代替自然生产。而世界卫生组织却抱有不同的看法,其认为,剖宫产的比例不应该超过百分之十五,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之间是最好的。随着我国不断升高的剖宫产率,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形成率也呈逐年升高的趋势,一旦发生可导致其它关联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出现肺静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不可预计后果,所及尽早准确诊断下肢静脉血栓就变得尤为重要了。文章通过对我院112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小腿肌间静脉丛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进一步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临床中的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3年4月妇产科主诉小腿疼痛症状的病人112例,患者年龄结构为24-40岁,平均年龄36岁,疼痛出现时间为手术后2-20d。21例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例。本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手术后突然出现双侧或一侧小腿疼痛、无力、肿胀,患者伴有晨起症状轻,进过小量活动后症状加重特性。对病人小腿进行检查发现小腿部增粗不明显或小量增粗,患者皮肤正常,肌肉组织张力过度,一部分患者的患病肢体带有局部压痛感。
1.2 仪器选取 所用仪器为GE-LOGIQ7、PHILIPS-IE3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线阵探头,频率5.0-8.0MHz,体型肥胖者使用3.5-5.0MHz的凸阵探头。
1.3 方法 對病人进行检查时选取俯卧位和仰卧位,使患者双下肢充分暴露,对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在对患者小腿肌间静脉进行检查时,检查腹侧肌群及小腿背,对患者小腿部疼痛部位着重进行检查,针对不能进行翻身的患者可将小腿抬高或屈曲,发现肌间静脉丛增宽后应用探头进行纵断和横断多方位扫查,与局部探头加压技术相结合,血管近心端及远心端挤压技术,对B-flow图像、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进行观察。治疗后复查超声,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及内径变化。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调查。
2 结 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明确诊断出肌间静脉血栓92例及小腿肌间静脉扩张20例。肌间静脉扩张患者小腿部肌层内可见1条或多条肌间静脉迂曲扩张≥5mm(正常小腿肌间静脉内径≤3mm),管腔内可见血流自显影,探头加压管腔可压瘪,应用B-flow图像、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可对患者的血流信号进行有效探查,但流速<5cm/s。诊断为小腿肌间静脉扩张者,治疗后每3天进行1此超声复查,20例患者3个月内随访观察可见管腔内红细胞自显影现象消失,呈无回声,CDFI检查彩色血流充盈良好,频谱多普勒测得血流速度正常。
经过为期3个月的动态监测结果显示20例小腿肌间静脉扩张病人痊愈;92例肌间静脉血栓病人中治愈74例(血管彻底畅通),18例病情好转(血管部分畅通),没有出现未愈病例(血管通畅程度无变化)。
3 讨 论
超声诊断是诊断产褥期、妊娠期妇女产生静脉血栓最直接的方法,其可以有效地对患者的静脉血流缓慢或不规则血流、静脉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进行判定,并且将血栓的位置、形状、内部结构等都体现在医护人员的面前,从而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并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在对患者的病灶区域进行扫描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认为肌间静脉扩张是血液高凝状态或血栓前改变,医护人员可以以这些差别为基础判断患者的病情,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出现,这时就需要医护人员的基本技能了,医护人员要结合患者的病情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判断,但必须做到谨慎仔细,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对剖宫产术后患者小腿肌间静脉丛病变进行准确的诊断,还可以对肌间静脉血栓的演变和肌间静脉扩张的演变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临床疗效评价及有效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临床诊断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袁蓓蓓.妇科盆腔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华全科医学,2009,7(3):326.
[2] 李斌义,包剑锋,陈兵,等.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J].江苏医药,2010,36(21):2532-2533.
临床价值研究 篇11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甲状腺癌患者158例, 男33例 (20.89%) , 女125例 (79.11%) , 男女比例1:3.79。年龄19~73岁, 平均 (42.25±3) 岁。
仪器与方法:使用彩色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7.5~10 MHz, 患者取仰卧位, 使其颈部充分暴露。采用直接扫查法, 先进行横向扫查, 再进行纵向扫查, 仔细观察甲状腺内部状况, 确定并记录结节的大小、位置、形态、数量、内部回声等情况, 并注意观察颈部血管周围有无淋巴结转移的情况, 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 (CDFI) 检测甲状腺结节内部和周边的血流情况, 对于甲状腺内部阻力指数用脉冲多普勒测量。
血流分布情况分型: (1) 内部无血流; (2) 内部少血流, 彩色血流数2条或5点以下; (3) 内部及周边部有血流; (4) 内部及周边彩色血流丰富, 彩色血流数3条或5点以上。
结果
158例甲状腺癌患者中,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51例 (95.57%) , 滤泡状腺癌4例 (2.53%) , 髓样癌2例 (1.27%) , 未分化癌1例 (0.63%) , 与病理手术对比, 超声检查的诊断符合率93.67%, 误诊率6.33%, 其中结节性甲状腺肿8例, 甲状腺腺瘤2例。158例甲状腺癌中, 单发结节117例 (74.05%) , 多发结节41例 (25.95%) , 结节总数199个。17例 (10.76%) 伴颈部淋巴结转。
超声声像图: (1) 结节大小与位置:199个癌结节大小2 mm×1.5 mm×1mm~75 mm×60 mm×40 mm, 平均20.35 mm×15.73 mm×11.69 mm。其中三条径线都≤10 mm的结节90个 (45.23%) :左叶45个, 右叶43个, 峡部2个, 称微小结节;结节纵径在10~20mm 43个 (21.61%) :左叶22个, 右叶19, 峡部2个, 称中等结节;结节纵径>20 mm 66个 (33.17%) :左叶33个, 右叶31, 峡部2个, 称大结节。甲状腺各叶所占癌结节比例:左叶100个 (50.25%) , 右叶93个 (46.73%) , 峡部6个 (2.84%) 。 (2) 结节边界及形态:199个癌结节中边界清晰56个 (28.14%) , 边界不清晰143个 (71.86%) , 形态规则30个 (15.08%) , 形态不规则169个 (84.92%) 。 (3) 结节与内部回声情况:低回声结节151个 (75.88%) , 其中82个小结节, 23个中结节, 大结节46个。等回声结节11个 (5.53%) , 其中2个小结节, 4个中结节, 5个大结节。高回声结节22个 (11.06%) , 其中2小结节, 9个中结节, 11个大结节。混合性回声结节15个 (7.54%) , 其中小结节4个, 中结节7个, 大结节4个。所有癌结节中伴有钙化的108个 (54.27%) , 微小钙化灶101个。
转移情况:颈部淋巴结转移21例, 其中在颈内静脉周围出现17例, 在胸锁乳突肌周围出现实质低回声或等回声光团4例。
讨论
在内分泌系统的恶性肿瘤中, 甲状腺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在头颈部肿瘤中发病率占首位, 且有逐年上升趋势[2]。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以及延长患者的生存率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测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的正确率逐年提高[3,4]。
本组资料显示回声情况: (1) 低回声结节151个 (75.88%) , 其中82个小结节, 23个中结节, 大结节46个。 (2) 等回声结节11个 (5.53%) , 其中2个小结节, 4个中结节, 5个大结节。 (3) 高回声结节22个 (11.06%) , 其中2小结节, 9个中结节, 11个大结节。 (4) 混合性回声结节15个 (7.54%) , 其中小结节4个, 中结节7个, 大结节4个。由此可知高频超声中出现钙化及低回声结节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5]。
摘要:目的:研究高频超声对甲状腺癌诊断价值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甲状腺癌患者158例, 回顾性分析其高频超声及彩色多普勒的特征及血流特点。结果:在158例甲状腺癌中,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151例 (95.57%) , 滤泡状腺癌4例 (2.53%) , 髓样癌2例 (1.27%) , 未分化癌1例 (0.63%) , 诊断符合率94.32%。158例甲状腺癌中癌结节199个, 低回声78.34%, 微小结节中低回声出现率96.88% (93/96) ;所有癌结节中伴有钙化的108个 (54.27%) , 微小钙化灶101个, 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21例 (13.29%) 。结论:高频超声中出现钙化及低回声结节对甲状腺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甲状腺癌,低回声,高频超声
参考文献
[1]唐丽娜, 任永富, 阎若元, 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癌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3, 19 (6) :266-268.
[2]Litile J W.Thyroid disorders PartⅢ:neoplastic thyroid disease[J].Oral Surg Oral Med Oral Pathol Oral Radiol Endod, 2006, 102 (3) :275-280.
[3]韩明, 谢耀萍.超声联合CT、ECT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亚太传统医药杂志[J], 2011, 7 (6) :133-134.
[4]李春艳, 赵小艳.ECT和超声检查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J].海南医学, 2010, 21 (6) :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