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培养

2024-08-02

高效培养(共12篇)

高效培养 篇1

课堂教学效率低, 学生“读死书, 死读书”, 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 教师应适应新的形势, 积极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高效课堂, 实施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使他们成为现在的学习主人, 未来的社会主人。现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在民主愉悦的氛围中诱发创新思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释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 并且使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由此看来, 教师应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师生民主平等的观念, 尊重、热爱、信任每个学生, 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 让学生心理自由,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轻松、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下, 引发想象力, 激发思维力, 诱发创造力。

民主的语文课堂就是要打破学生对老师的迷信, 不要让学生把老师当作权威, 把老师的话当作“真理”, 要让他们用质疑的态度听取老师的讲解, 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民主的语文课堂, 就是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做, 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学中, 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此时, 教师如果给予严厉地批评或训斥, 那么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思维火花就会受到压抑, 从而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我一直记得李鉴蕙老师的“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 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 没想好的允许再想, 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 争辩到炽热化时允许学生自由抢接话茬发表意见, 这样无疑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创新氛围, 正是这种氛围真正给与了学生自由, 放松了学生的身心, 还给了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 让学生思维的翅膀呈现美的独特的飞翔姿态。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引导学生书空识记“看”字时, 突然一个小男孩打断我的上课, 走上讲台竟然表演起了孙悟空表示看的典型动作, 并说:“把手罩在眼睛 (目) 上就是表示看, 所以‘看’是由手和目组成的, 只是这手变了点样了。”多好的记忆方法啊!我暗自庆幸自己没有阻拦学生上台, 否则我将亲手扼杀了该同学由此创造性地发现一种同学们还没用过的动作演示巧记汉字的好方法。

在教《草原》一课时, 我这样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同学们, 你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草原, 说一说, 议一议;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边读边画一画草原的美景;收集资料的同学, 可以相互交流;喜欢朗读的同学可以尽情地读……”我话音一落, 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 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他们有的大声朗读, 有的埋头作画, 有的圈圈划划, 有的热烈讨论……最后在全班交流时, 既有个别代表小组交流的, 也有整组参与交流的。交流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有读、听、问、议、答……方法之多, 方法之妙, 令听课老师惊叹不已。正是在这种民主宽松的环境下, 我们的课堂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 学生们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二、在质疑探究中激活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创新意识起源于学生的质疑问难。“疑者, 觉悟之机, 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巴甫洛夫说:“怀疑, 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索的动力, 是创新的前提。”因此,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敢于自主探究、大胆表达、自由争辩, 在质疑探究中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达到激活创新思维的目的。

如在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 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有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为什么是借箭而不是骗箭呢?借是在要征得别人同意的前提下使用后再归还。而文中的箭既没征得曹丞相同意, 也不需归还。所以我觉得这不是借箭而是骗箭!”这是个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我抓住这一契机, 当即把问题抛给全班同学, 让他们仔细读课文找出相关依据共同去释疑。有的说有借有也有还啊, 诸葛亮利用曹操的箭击败了周瑜的阴谋, 在交战中又如数归还了;有的说“借”更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体现他是个足智多谋的政治家;有的说“借”是贬义词, 用来形容诸葛亮, 有损他的形象……正是在质疑探究中既极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 使学生富有个性的思考得到发挥、发展。

其次, 教师要能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 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 设计出一系列、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 发展学生横向、逆向、求异、类比、联想等思维, 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 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探索、去创造, 增进他们创新思维的深度, 培养创新能力。

如在教《凡卡》一课结尾时, 引导学生讨论:凡卡给爷爷的信寄出去后, 他的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积极思考, 设想了种种可能。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爷爷能不能收到凡卡的信?凡卡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学生结合课文, 联系生活实际, 认为因地址不详, 又未贴邮票, 爷爷收不到凡卡的信, 所以凡卡的愿望不能实现, 这显然是思维的表层。接着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即使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 接他回乡下, 他是否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逐步引领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使教学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教师的相机诱导常常能燃起学生思维的熊熊火焰, 激起学生情感的层层浪花。在学生无疑时, 要诱导生疑、挑疑;在学生有疑时, 要诱导探疑、释疑;浅尝辄止时, 要诱导登堂入室地探讨;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 要诱导学生另辟蹊径, 去探求“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三、在大胆想象中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之母”。创造离不开想象, 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思维定势是创新思维之大忌, “习以为常”就会产生思维的惰性。因此, 在教学中就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思维束缚, 不“唯教材是经”, 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同时, 教师要善于找准启发想象的切入口巧妙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之花尽情绽放, 这样,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如在品读《云房子》中“云朵像花儿慢慢地开放着”这句话时, 可引导学生尽情地想象云朵的美丽:像清纯的茉莉、雍容的牡丹、灿烂的玫瑰、热烈的美人蕉……

又如《狼和小羊》中最后一句:“说着就往羊身上扑去……”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寻求不同的结果, 教师有意提问:“狼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这一质疑为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大家展开了大胆的想象, 有的说:“狼向前一扑, 小羊机灵地一侧身, 而狼由于用力过猛, 一头撞死在前面的树桩上。”有的说:“狼往前扑去的时候却永远地倒下了, 原来猎人的枪打中了它。”还有的说:“狼向小羊扑去时, 小羊一闪, 狼重重地掉进了陷阱里去了。”……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呈现出多元态势……

四、在勇于实践中深化创新思维

如果说创新是由问题开始的, 那么问题就是从实践中来的。创新和实践是紧密联系的。在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重知识, 轻技能, 忽视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 我们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 提倡课内课外一体化。立足课堂, 放眼课外, 拓宽活动空间。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索、去实践。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 有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 根据本文故事性强的特点, 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学生从编写剧本台词到人物特点、朗读风格、表演技巧、选择角色, 都一一斟酌酝酿。为了演好课本剧, 在小组里互教互学, 互演互讲;为了演好课本剧, 有的还邀请老师当他们的艺术顾问, 与老师一同研讨。结果上台表演时, 他们把胸有成竹的孙膑, 得意洋洋的齐威王及垂头丧气的田忌演得栩栩如生。正是这种创造性的语文活动, 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 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灵感, 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

总而言之, 我们教师要守好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创造性地教, 让学生创造性地学, 使每个学生都是创新之人。

高效培养 篇2

结题报告

青州市逄山初中课题组

“语文高效阅读能力培养”子课题

《推广高效阅读,为语文课改提速》

结题报告

经过专家组的审查和评议,课题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准予结题。对该课题评价如下:

1、该课题研究方案目标明确、过程清晰、措施具体、结论客观。课题经过两年的认真研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思维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借鉴国内传统的优秀读书方法和国外盛行的快速阅读法,并结合中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速度与理解水平从而最终达到了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在培养目标、原则、途径、方法和具体操作过程符合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意识,为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课题提出的必须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你所阅读的材料上、必须明确自己阅读的目的、要能够正确地读出每个词语并且懂得它的意义、要善于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阅读速度、必须理解阅读的内容、必须懂得阅读材料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阅读时必须充分运用想象力、要能够从众多的细节中辨别出那些是重要的、不要把自己的学习手段局限于阅读,不要把自己的学习范围局限于书本知识的原则;与比较阅读法、求解阅读法、质疑阅读法、创造阅读法均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所倡导的精神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具有可操作性和创新性。

3、课题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用计时阅读训练激发学生的紧迫感和效率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紧张的作风,增强时间观念。同时由于在阅读中要加强记忆,思维活动空前活跃,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加强。探索阅读规律,实现阅读训练规律化。所谓规律化,实际就是条理化、系统化。知识结构越是归纳为定理法则、定义公式,有条理,有系统,有规则,就越好学,越容易理解,其适用性就越普通,越有用,越能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越能无师自通。有了规律化,再加以系统训练或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为技巧,就可以在精读理解中既快又准了。有了规律,根据教育学上的定势原理,让学生把这些规律在脑海里强化记忆,形成固定的阅读程序,当然就会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加快。快速高效阅读法的独创性在这一点上也充分显示了出来。比如,以迅速捕捉信息为目的的速度固定程序而言,据定势理论可知,当某一事物在脑子中形成定势之后,如果经过多次反复出现,就会使不断变动的状态变成一个固定不变的形象,人们所形成的这种习惯性的固定概念,在以后就可以轻易地、自动地、不加思索地加以利用。根据定势理论,快速高效阅读法把阅读的过程基本固定为七项内容或称七个步骤(1.标题;2.作者;3.出处及发表时间;

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事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新观点新思想及读后启示)。每次阅读时,基本上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久而久之,这七项内容在脑子里就形成了“定势”。只要看出,就会自然地、习惯地循着这七项内容去读。由于这七项内容包括了一般读书,甚至搞科研读书时所寻找的内容,又由于这七项内容

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略过其对已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在阅读速度提高的同时,理解率、阅读效率也相应得到提高。用量化训练实现快速高效阅读训练科学化。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往往是在开始阶段,只是对事物的经验型的估计,进一步是定性的形容和描述,最后研究它们量的规律性,转入科学的定量分析。只有进行精确的定量研究,才能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快速高效阅读训练实现量化后,一则可以通过反馈更好地控制训练过程;并且可以进行比较和选择,根据需要和可能定量地确定出最优目标,运用最新技术手段和处理方法,把整个系统逐级分级,分成不同等级、层次结构,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和目标服从系统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总体优化。借鉴相关学科原理,克服影响速度与效率的弊病。阅读时是否用手指指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读、阅读时是否摆头、阅读时是否要复视,这就大大影响阅读速度。

4、通过实验变量的确定,培养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自学能力和运用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少不了学习方法的作用,也少不了自学能力的约制,更少不了创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因变量分为“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解题质量”等语文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造思维力等。自变量界定包括师生关系、课堂主体、教学方法、课程配伍、评估机智;应变量的界定,学习能力的发展少不了学习方法的作用,也少不了自学能力的约制,更少不了创造思维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因变量分为“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解题质量”等语文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创造思维力等。

5、通过课题的开展,培养和锻炼了教师,一方面补充和加强了学校的教研力量,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逐步成熟起来的教师必将成为新课改的中坚力量。

培养展示技能 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和谐是学生乐于展示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可以成为创新的摇篮,也可以成为创新的坟墓。那种不民主的、压抑的教学气氛是窒息创新火花的主要因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与学生之间多对话、多合作、多沟通,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大胆探索,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所以,学生课堂展示时,教师应多找学生的闪光点,少质疑,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让展示的学生感到没有压力,让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尽情展示,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展示欲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课堂教学的面貌,师生关系融洽,才能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因此就课堂教学而言,没有别的选择,必须去创设一个良好的、健康和谐的环境,去构建一种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为特征,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为目标的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课堂氛围就是教师、学生的情绪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得以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而我认为让孩子学会倾听,是营造和谐课堂氛围的基础。

二、自信是学生乐于展示的关键

由于教育模式的影响,山区长大的孩子长期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多学生胆子小,缺乏自信,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展示自己,点名了也不敢大胆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对这类学生,教师首先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畏惧的心理,鼓励他们“课堂因我而精彩”。展示活动初期,教师可以并且应该循序渐进,先从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入手,让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而且不要求脱稿展示,甚至可以照本宣科,先锻炼他们的胆量,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帮助他们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我在班上找出一些学习基础差但愿意大胆展示自己的学生,激发和鼓励其他的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大胆去展示自己。让他们逐渐克服自卑心理,从而树立自信,有了自信,学生就有了展示自己的欲望,才敢大胆的去展示自己。

三、评价是学生乐于展示的法宝

恰当的评价能让学生对展示更积极主动,更能促进学生课堂展示水平的提高,它直接影响到学生课堂展示的积极性。当其展示完后,教师应抓住学生展示的闪光点,给予客观的、中肯的评价。多给学生鼓励,多用赞美的语言,多用欣赏的眼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感到自我展示得到肯定,进而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激发其展示欲望。比如“你的想法很新颖”“你的表达很清晰”“你的见解与众不同”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进而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促使其积极上进。

四、竞争是学生乐于展示的动力

这里所讲的竞争,既指开展小组与小组间的竞争,也指小组间的成员个人进行竞争。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和组员分别张榜表扬,一个月小结一次,期末评选最佳展示小组和最佳展示个人。引导学生在展示中竞争,在竞争中展示,让学生在倾听别人的发言时,捕捉瞬间跳跃的思想,大胆阐释自己的主张,在对抗中探寻真谛,在竞争中激发展示的热情和欲望。

总之,打造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教学的方式要进行改进,教师不但要有效地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因材施教,又要有灵活的方法,收效显著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互助、合作交流,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和学生交流,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培养自学能力构建高效课堂 篇4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 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能力。”“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吕叔湘先生也曾说过:“语文要记忆, 要有点背诵功夫, 但是这也应该是主动的。”语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培养主动、自觉学习能力的学习活动。

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魏书生、于漪、宁鸿彬等教育界的许多前辈早已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里借鉴他们的经验, 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 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一种教学民主的思想。魏书生老师说, 教学民主“主要是解决学生愿学的问题,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进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人者, 人尊之”。语文教学中常有师生间对立、不协调的时候, 这时要告诫自己和学生, 不要从对立的角度固执己见, 而要从统一的角度分析、思考, 通过必要的让步, 达到新的统一。一节课“和学生一起商量, 商量商量就顺手了”。统一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这是提高学习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

其次, 教学科学化。让学生学有所得, 这是调动积极性的一个重要方法。“教会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中至为重要的任务。” (《于漪语文教育论集》) 可见, 科学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

目前, 多地都在进行教改试验, 提倡把整个课堂交给学生, 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 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对此, 我不敢厚非。但有一点很清楚, 那就是教师要科学地引导。

我认为, 要做到“少教多学”, 必须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 必须指导学生预习的内容和方向, 并对超前学习进行检查。这样做, 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放任自流, 另—方面是为了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他们对教材的掌握已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而后者显得更为重要。有了这样的前提, 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和讨论就不会局限于独立思考和练习阶段, 而是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教师可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使他们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参与教学都有所发展;学生可以通过答疑、自测、自结等环节, 有效地完成一堂课的学习任务。

“‘教’不是统治‘学’, 而是启发学生‘学’, 引导学生‘学’, 为学生学习中闪现的智慧火花吹氧、鼓劲。”只有教师科学地教, 学生才能学会科学地学, 才能真正培养自学能力, 我们才能构建起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

当然, 让学生对教师的指导言听计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亲其师, 信其道”, 要想让学生信服还须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做起。“要想打动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需悉心琢磨自己的广博深厚的知识基础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只有对学生、对教育事业有着特别深厚的感情, 有广博的知识基础、火热的激情、开拓创新精神的教师, 才能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名师习惯培养高效细节》读后感 篇5

——李鹏

假期里读完了《名师培养学生好习惯的高效细节》这本书,感觉这本书虽然篇幅很长,但脉络清晰,道理浅显易懂,案例生动典型.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将我读的其中的第二篇和第三篇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第二篇:好习惯造就好品质——品质习惯的培养

内容包括十四项,分别为: 爱护公物、诚实待人、爱祖国、助人为乐、遵守规则、相信自己、珍爱生命、持之以恒、尊重隐私、学会分享、鼓励竞争、除旧创新、保护环境、学会倾听。

这一篇主要讲的是品质习惯的培养,我们大家都知道,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而培养健康人格的最佳选择,应当从习惯培养开始。从儿童教育来说,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要成就学业、事业,要拥有美好人生,必须养成好的习惯。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先培养习惯。只有在孩子还是儿童的时候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孩子将来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全面发展的人。

平日里看新闻报道以及身边学生的表现,我发现现在的孩子不懂得珍惜,个人物品都不好好保护,对于保护公物他们更是嗤之以鼻。所以当我在读到“爱护公物”这一节的时候,感受特别深。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损坏公物的现象:在墙上乱写乱画,随意践踏花草树木,摔打课桌椅等等。那么如何培养孩子养成爱护公物的好习惯呢?书中为我们举出了很好的事例。这些都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抓

住教育的契机,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公共财物是大家的,而不是个人的,不能独自占有,更不能随意损坏,要教育孩子树立爱护公物的观念。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如搬桌椅要轻拿轻放,整理好卫生用具等。同时还注意在学生中树立爱护公物的典型,发挥同伴榜样的作用等等。

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习惯,是品德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授给学生科学知识一样重要,是影响学生终身的好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重视起来。

第三篇的主题是:好习惯打造好人生——生活习惯培养

内容包括:自觉的习惯、优秀的习惯、节俭习惯、遵守交规的习惯、热爱体育锻炼的习惯、不挑食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正确消费和理财的习惯。

有句话说的好,习惯是所有伟人的奴仆,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伟大,得益于习惯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习惯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也就是说,成功和失败,都源于你所养成的习惯。在我们注重了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同时,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生活习惯的培养。

书中阐述了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是要让学生,树立自信、确定目标。

目标是人们期望达到的行为结果,孩子的认知结构并不成熟,还没有完全的独立能力,不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因而在学校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信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首要条件。学生的自信是在一次次成功与鼓励中逐步形成的,一切要从学生身边事做起、小事做起、遇到困难,作为教师就要耐心的给予指导,从简单做起,对学生中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的给以表杨,遇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中体会劳动的乐趣。

二、重视细节,加强熏陶。

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结合审美和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以美诱人,以美感人,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目的。使学生在困难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三、加强管理,强化训练。

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开始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善于“导行”诱导学生自觉的加强训练,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去指导、去规范,才能形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还需要家长、社会的大力配合,我们要本着良好的习惯要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定会找到小学生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

培养创新意识 打造高效课堂 篇6

一、营造宽松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敢于思考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热现象》一章的概念时,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对着手心吹气,感到凉快,对着手心哈气,感到暖和,但他们不会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物理现象,最终使他们明白,原来对着手心哈气感到暖和是液化现象,对着手心吹气感到凉快是汽化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多样情景

何谓创新精神?我认为,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一)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如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现象,每个学生对这些现象都有印象,经教师引导,唤起他们的回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联想,原来平常坐在车上观察到路旁的树向后运动是相对运动,而看到驾驶员不是相对静止。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物理方面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物理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物理在工业、农业、航天、国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应用。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2,可创设一些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精神。

3,让学生从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探究物理理论。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更让学生明白了“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从苹果落地中来的。

三、有机结合教材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即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中小学科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一)想像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包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推动着人类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对学生意想不到的想像,老师要加以肯定和称赞,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适时补充内容帮助学生实现想象。如讲述“激光”一节时,介绍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激光窃听器:“它发出一束人眼察觉不到的激光,射到被窃听房内物体或汽车玻璃上,当房内或车内有人谈论军事秘密时,其物体或玻璃将随声波振动,而与此同时在反射回窃听器的激光中也含上了引起振动的声波信息,最后将反射激光束进行调解,便监听到了密谈的内容。”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讲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美国桑托斯公司的超级市场,在出入口处的转动门的轴上连接了一套发条式的能量收集及转化器(包括发电机和蓄电池等)。每天众多的顾客进进出出都要用手推转动门,公司就可由此得到大量的电能而增加利润。介绍这些,不仅能使课堂内趣味充盈,还能引起学生有益的发散思维,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火花。

(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唾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培养“读数学”能力高效复习 篇7

一、积极地培养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让学生想读

首先,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阅读的价值,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数学阅读的重要性, 例如, 在刚进入总复习阶段复习实数及其运算时, 笔者所教的5班的一位数学成绩中等的男孩, 在课堂解答:

(2010山东莱芜) 的倒数是 () .

他选了C选项, 让他再仔细选时, 他噢了一声说:“我知道了, 正确答案是A, 我看错了.”这种现象在考试完后经常出现, 总有一些同学因种种原因, 成绩不尽如人意, 当笔者与这些同学交谈, 询问基础题出错的原因时, 得到的答案大部分是“题没看清”、“理解错了”、“没读懂”, 遇到这种情况时让学生再读题, 再思考, 对于基础题他们又往往能得到正确答案, 对于应用题、证明题这部分学生也能找到解题的大致方向.在批改作业或试卷时一遇到学生的错误就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 要求学生反复读题,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其次, 让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像阅读文学作品时欣赏作品的魅力般那样去阅读、欣赏、感受、体验数学中的各种美学意义, 如对称美、和谐美和奇异美等, 其次要引导学生充分体验数学阅读的乐趣;再次, 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阅读对自己数学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帮助, 充分感受到数学阅读的效果.例如, 在复习课上有意识地灌输阅读意识, 复习定义、公式、定理时要求学生注意细节, 咬文嚼字, 理解每个字的含义, 弄懂概念的内涵;复习应用题时要求学生圈出关键词, 把文中一些特殊或关键句子勾画出来, 打上横线, 以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理解;对于学生课后完成的天利38套2011广东省中考试题精选, 批改后要求学生每天认真阅读配套的试题详解, 再回顾解题的思路, 思考错题错误的原因, 将学生自己的解题过程与详解比较, 看哪种方法简单;另外, 教师通过紧扣概念设置疑问等方式引导, 还可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数学阅读”, 通过对照阅读让学生解决问题或发现新问题以及新结论, 从而获得阅读成功的愉悦感, 通过各种方式逐步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 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主动性.

二、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数学阅读

阅读方法分为有“略读”、“细读”和“精读”.“略读”可以浏览一遍教材, 并知其内容大意, 了解学过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等条件、结论, 是一种粗糙的、不甚精确的、低水平的阅读, 可以区分学过内容的主次;“细读”是对内容逐字逐句地读, 还要钻研阅读的内容如数学概念、公式和法则, 能够正确掌握例题的格式, 对重点语言进行词语解读并分析重点内容的外延和内隐意义;“精读”则是要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 进而深层次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 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和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进而达到对有关概念、原理的精确认知过程.以上三种阅读方法适合于阅读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数学内容, 也适宜于不同数学程度的学生.当教学接近学生生活实际, 内容浅显易懂, 而且数学语言流畅时, 可采用粗读方式;而当数学知识点较复杂, 需要通过想象或者是逻辑推理才能得出时, 就须采取精读.粗读可整体把握内容, 细读可逐个击破, 精读可灵活采用.对于复习课, 阅读时要留意下列4个方面的内容: (1) 本章 (节) 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2) 可否把前后知识串起来, 综合成一个适合自己掌握的网络图; (3) 学习到的新方法和新技巧; (4) 哪些疑问没有解决等.

三、加强应用题教学

近年来出现了用普通语言表述的实际问题及开放型应用题, 由于缺乏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由于数学应用题往往涉及实际生活及其相关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了解现实生活, 了解其他相关知识, 丰富自身阅历, 克服解决应用题中出现的词语与情境障碍.针对学生畏惧应用题的情况, 首先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将数学语句予以代数式的处理, 这个内容主要包括了如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1) 数学语言代数式化, 比如和差积商等等; (2) 把“比……大”、“比……小”等语句化为代数式; (3) 把倒数、整除、逆运算等数学概念化为代数式; (4) 把“两数的平方和”、“两数的差的平方”等这些有约定的语句简化成具体的代数式.还可组合上述几种情况, 进行复杂问题的构建, 比如上面 (1) ~ (4) , 将语句代数式化的处理等等, 这些是问题解决的基础.另外, 还应该让学生慢慢地学会由语句列式的应用, 如把实际问题中的自然语言先转化为数学语句, 再列出代数式或根据相关的关系, 进行公式的总结, 比如货价问题中的总价、件数、单价之间的关系, 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工程问题中的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之间的关系, 等等, 直接把实际问题中的自然语言转化为代数式或等式.还要训练学生借助图形和表格理清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根据图表语言列数学式子, 这是一个重点, 也是一个难点, 在进行应用题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由易到难, 让学生慢慢地学会借助于图表语言列数学式子.具体案例如下:

案例:复习方程与不等式的应用

例题: (2010北京) 某体育用品商场预测某品牌运动服能够畅销, 就用32000元购进了一批这种运动服, 上市后很快脱销, 商场又用68000元购进第二批这种运动服, 所购数量是第一批购进数量的2倍, 但每套进价多了10元.该商场两次共购进这种运动服多少套?

师:要求两次购进运动服的套数, 你们打算如何做?

生:设第一次购进运动服x套, 利用方程求解.

师:还记得上新课时, 老师如何教你们找等量关系的吗?

生:记得, 借助表格.

师:好, 下面就请你们在系统复习用书上借助表格列出方程.

(学生画表格列方程, 一学生上黑板板演)

学生板演如下:

解:设商场第一批购进x套,

解得:x=200.

答:商场共购进600套.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检查一下, 黑板上的表格、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生:正确.

师:再仔细看看, 认真想想.

生:噢, 没有写检验.

师:是的, 解分式方程都要求验根, 另外在设、答时表述要完整.

师:请问对于列方程解应用题而言, 解题关键是什么?

生:解题关键是找等量关系.

师:列方程或方程组解决应用型问题的显著特征是题中的量是不变量.解题关键是通过分析找出题中的已知量和未知量以及将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起来的等量关系.接下来, 我们再看屏幕上:

(2010株洲) 老师布置了一个探究活动作业:仅用一架天平和一个10克的砝码测量壹元硬币和伍角硬币的质量. (注:同种类的每枚硬币质量相同)

聪明的孔明同学找来足够多的壹元和伍角的硬币, 经过探究得到以下两个探究记录:

请计算一枚壹元硬币重多少克, 一枚伍角硬币重多少克.

老师:本题目, 作为一道中考试题, 不但考查了同学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考查了同学们将文字语言、图表语言及符号语言进行很好的转换的能力, 以及对信息的迁移能力, 请同学们自己思考, 独立解决问题, 然后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很好的交流汇报.

培养思维习惯打造高效课堂 篇8

一、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 老师讲, 学生听;老师问, 学生答的现象很普遍。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变得思维懒惰, 只是被动地听从老师, 机械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而没有自己的思考, 提不出问题。甚至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 也想方设法从各种资料中寻找答案, 根本不愿去思考, 只是照本宣科。像这样的学习, 效率低是很自然的。

古人曰:“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可见, 产生疑问是学习的重要前提。怎样把学生从僵化的思维中拯救出来, 积极质疑, 主动学习呢?我从两个方面做了探索。首先, 唤起学生的好奇心, 养成存疑的习惯。我尝试着改变课堂教学, 每节课的第一课时, 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 让学生根据文本提问。我告诉学生能提出问题的孩子是最会学习的孩子, 鼓励学生提问。大部分学生不会提问, 开始的时候, 不少学生只是围绕字词的意思提问, 或者明知故问, 问一些一读书便可以理解的问题。只要敢于提问, 老师都进行表扬, 并且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 从中筛选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评价, 结合文本和学生讨论提问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由不敢问到敢问, 由不会问到会问。使学生逐步形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其次引导学生和文本, 和作者对话, 提出更深入的问题。要想使课堂高效, 提问必须有深度。在学生具有初步提问能力的基础上, 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考, 对文字要反复咀嚼, 学会和文本对话、和作者对话, 提出有持续追问价值的问题。为此, 我每节课都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 一步步走进文本, 走近作者, 品读文字, 领会内容。不光带领学生学习课文, 也组织学生讨论老师的问题是从哪个角度设计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题的能力。在长期的引领下, 学生的提问能力一点点增强了。

二、让学生紧张地投入到各个环节的学习中

教师在备课时, 对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有目标的。这些目标能否达成, 关键看学生在课堂上能否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们经常看到的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得有声有色, 不少学生似听非听;个别学生起来回答问题头头是道, 相当一部分学生却是事不关己地各干其事。不会听讲, 不能参与课堂互动是课堂低效的主要原因。原洋思中学校长蔡林森说过一句话:“每堂课都要让学生像考试一样紧张。”这里的紧张不是让学生精神紧张, 而是说让学生像考试那样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 认真倾听, 积极思考。

倾听和思考是课堂学习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我非常注重这两个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 我经常在课堂上安排听写的练习, 听写的形式经常变换。有时我三个三个词语听写, 学生在听写过程中不敢分神, 否则会忘记一个;有时我用按原文填空的形式, 让学生写出词语, 学生必须认真读句子, 回忆课文内容才能够填出词语;有时我只描述出词语的意思, 让学生写词语, 学生必须经过分析、概括才能写出词语来。这些形式不仅让听写词语的过程变得丰富起来, 也让学生始终处于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为了培养学生静心听讲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在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让学生齐声回答问题, 尽量减少齐声朗读。备课时, 都预设好每一个课堂环节中学生的学习状态, 或听讲、或读书、或思考问题、或交流等, 课堂上, 老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 从学生的神态、发言、朗读等方面判断学生是否投入地学习。每一个问题提出后, 都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课堂上宁可让大家默不作声宁静地思考, 也不让学生不加思索地随意发言, 来营造轰轰烈烈表面繁荣的课堂。

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参与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基本途径,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考理解与别人分享, 同时也从别人的发言中有取舍、吸收, 补充并完善自己的理解。有组织的小组学习是一种优质的学习途径, 但是不少课堂上的小组学习则是散乱的, 有的是优秀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余学生被动接受;有的则是由组长点名, 几个学生轮流发言, 彼此不交流、不补充, 更没有反驳。我还看到一些课堂的小组学习, 几个孩子为“谁先发言”而争论不休。诸如这些, 小组学习仅仅是一种形式, 根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样的学习注定是无效的。究其原因, 学生对所要讨论的问题, 根本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 没有自己成熟的见解, 进入小组后, 他既没有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 也没有倾听别人发言的念头, 小组学习只是课堂的一种调剂, 让几个孩子有了凑一起说话的机会而已。

培养高阶思维追求高效教学 篇9

一、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是新课标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程改革将原来课程的单一知识性目标改为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定强调了对学生能力, 尤其是思维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各门新课程的标准都把培养和促进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很多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依旧仅仅停留在低阶能力、低阶学习和低阶思维的层次上, 如此下去, 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也难以有效地塑造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质。

二、教师的深度教学设计是实现高阶思维教学的有效途径

有效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有赖于教师恰当的教学设计支持。教学设计是情境特定的、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教师应该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 有意识的引领学生从“就事论事”到“借题发挥”, 就这样层层递进, 在课堂上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深刻”和“创新”的层级。我们的教育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怀疑、学会解决真实的问题, 而不是交给学生现成的结论或答案, 因此, 有必要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尤其是以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意识。

诗歌鉴赏对于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其实对一首诗的解读关键是情感的把握, 学生需要明确诗歌寓情于景、寓情于言、寓情于象、寓情于法的特点, 所以在诗歌鉴赏复习的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环节, 即以诗析结, 以对所学知识的回顾进而总结解读诗歌的相关要素, 全面关注信息, 寻找有效切入点, 引导学生自主归纳解读诗歌情感的方法。我选了一首比较典型的诗, 唐代刘禹锡的《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学生结合此诗自主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读诗要寻找有效切入点, 关注所有信息。读标题, 知类明调;看注释, 破解难点;看作者, 知人论世;以上只是诗歌情感的初现。接下来是对文本的解读:看意象, 体察情感;看结构, 起承转合;析手法, 带动情感;找诗眼, 品味诗情;重结句, 理解诗歌;结合这些我们可以对诗歌的情感进行定位。然后再当堂以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和陆游的《鹧鸪天》进行提分专练, 形成生成式课堂教学评价。

最适合思维的教学, 是以思维为基础的问答策略, 也就是说, 教师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手段。

三、以问题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实现高阶思维能力的手段

难度适宜的问题求解任务是“激发”学生高阶思维训练发展的关键。叶圣陶老先生告诉我们“教师之教, 不在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 老师不要急于把问题的结论交给学生, 而应该想方设法诱导学生对同一问题作多方面的思考探究, 以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最佳方法。

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设计问题, 首先要明确问题设计的目的, 并非为了设计问题而设计;其次改变提问方式, 围绕课程和教学单元, 把大量的知识进行重新组织, 摒弃僵化的思维定势, 设计精良的问题, 允许学生生成真问题, 深入探讨问题, 以激发学生全身心探究学习, 对所学的知识深刻理解, 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以《荆轲刺秦王》为例, 教学过程中可将课文环节设置为总结归纳篇、质疑探究篇、拓展延伸篇等。在总结归纳篇中,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文言知识, 并引导学生探究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的规律, 进而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在质疑探究篇中, 要着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善于去质疑。学生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当然, 在和学生共同解决疑难时, 教师也可以适时追问, 提出自己的值得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问题, 让探究更精彩, 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在拓展延伸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一个原本从民间闾巷走来的小人物荆轲, 为何能在千载之下被众多文人墨客吟咏歌颂频频点击呢?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 辩证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教师再适时追问,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刺客文化为何会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形成?这样就把文本中没有被读者挖掘出的隐性问题、时代背景问题巧妙地引出。从思维的深刻性、开放性角度设计追问的话题,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向理解的“深度”“广度”探究。

培养学习兴趣,缔造高效课堂 篇10

关键词:英语,学习兴趣,教学策略,高效课堂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某种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但是大多数职高学生由于基础差,一上英语课就害怕,更不用说对英语的兴趣了。所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就是职高英语老师所面临的急切任务。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来缔造高效英语课堂呢?笔者想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通过让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开学的第一堂英语课上,我就首先让学生知道英语不但是一门科学文化知识,而且是我们获取世界上各种信息、进行国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工具。特别是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学好英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青年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而且,英语也一直贯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在计算机各种程序中都会运用到大量的英语;再如人们常提到的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国民生产总值)和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就是在未来生活中英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学习就是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也为未来的生存发展做准备。明白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学生自然就有了要学好英语的愿望和决心,就会产生在学习上刻苦钻研的劲头,也就会激起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用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是一种双向活动,它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且也是教师和学生双方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向成年转化的特殊时期,也是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作为职业高中的英语老师,我很注重与学生的感情交流,能在教学中和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和谐关系。对于那些不用功、课堂上又不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不是很端正的学生,我从不在班上批评他们,而是利用课余时间接近他们,与他们谈心,找出问题所在,帮他们克服思想障碍,改进学习方法。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我总能及时发现,充分肯定,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如果哪位同学能积极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我就会说,“How brave you are!”;如果回答是正确的,我就会表扬说“What a good job!”;如果回答错误,我从不直接说“No,you are wrong”,而是鼓励说“Use your head,and you will have an idea.”或“Think about it again please.”等。对于那些在课堂上有出色表现的学生,我则送去欣赏的目光、真诚的赞许和会心的微笑。这些赞扬和鼓励本身就会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这些心灵的沟通会让学生觉得老师很亲切,因而拉近了他们与老师的距离,使师生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在这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他们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参与的热情,同时也激起了他们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产生对英语课堂的热爱和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英语课堂更为高效。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会让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

中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知识他们不愿意乏味地坐在那里被动接受,而是希望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在透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处理,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处理。如在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英语》第一册Unit 6 Food的导入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给学生展现出像香蕉、牛奶、巧克力等各种食物的图片,让他们去联想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事物。学生一看到这些食物的图片就很感兴趣,议论纷纷,很快就猜到将要学习什么样的内容。在Unit 2中Warming up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用头脑风暴的形式让学生用已学过的形容词来描述朋友的“traits”,学生们都兴趣很浓,热情很高,纷纷主动站起来列举出自己的形容词如:honest,brave,cool,strong,easy-going,humorous等。在第二册Unit 5的课文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六人一组自由结合,要他们分别扮演the woman,her husband,her daughter-in-law,Wealth,Success和Love,并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戏剧来表演。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合作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各小组积极排练,争相上台表演,课堂效果就更不用说了。

四、通过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满足来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习心理学》中提到,“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当学生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后,就会产生一种喜悦和满足,使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增强,进而变成获得更大成功的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姆在他的《学生观》中提到,“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使学生学地有趣,越学越有信心”。对于学生来说,成功就是学有所得,就是得到老师的肯定。我在备课时就很注意备学生,为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在课堂提问时,简单的问题让程度稍差的学生回答;稍难一些的问题留给程度较好的学生;最难的题留给尖子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另外,我还养成表扬学生的习惯。我常常表扬那些在学习上有(哪怕是有点滴)进步的学生、那些能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的学生、能与他人协同完成小组任务的学生、在学习上乐于助人的学生和那些作业完成情况良好的学生。我还特别注意表扬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和在学习英语方面缺乏自信的学生。老师的表扬、肯定和鼓励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功,成功使人自信,也就增添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和兴趣,也就会让我们的英语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总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和成功的满足感都会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变得对英语更感兴趣,从而缔造出更为高效的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英语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2].李俏语言习得中的学习自主性及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培养课程教材教法2007

重视课堂高效 培养数学趣味 篇11

一、高效课堂的建立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提高课堂效率、建立高效课堂,首当其冲是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解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思想方法,优化思维模式,化繁为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稳、准、快”地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购物活动中的打折问题。

甲商场九折销售,乙商场“买八送二”,丙商场“买一百返三十”。每个乒乓球3元,要买200个,到哪家购买较合算?

解:(常规算法)

甲:200×3×■=540(元)。

乙:8×3÷(8+2)×200=480(元)或200×■×30=480(元)。

丙:200×3×■=420(元)或600-200×3÷100×30=420(元)。

∵420<480<540,

∴到丙商场购买。

解:(高效算法)

充分理解原题,充分理解打折的意义,即甲打九折,乙打八折,丙打七折,显然到丙商场。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兴趣盎然,从中领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建立高效课堂。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名人名言激励者,数学典故激励者,数学游戏激励者,多媒体激励者,等等,不论何种方法,我认为“兴趣激励”才是发自内心的激励,才会使学生主动、愉快地“会”学习,而不是在“苦”海中“挣扎”。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启发指导,自然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结论的兴趣。

比如,有根绳长77米,分成每段9米或4米的共13段,分成的9米或4米的各有多少段。

解:(方程法)设9米长的有x段,

有9x+(13-x)×4=77,

x=5。

(假设法)①设全部是4米长的,则(77-4×13)÷(9-4)=5(段)。

②设全部是9米长的,则(9×13-77)÷(9-4)=8(段)。

还可以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列表列举等。

学生老师都能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促进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即实施了高效教学。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学习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同样,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为学生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拓展引申,增加探索性教学

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有趣、神秘的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在五年级下的小学数学“典中典”,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例:3+1.5=4.5,3×1.5=4.5,2+2=4,2×2=4。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学生给出:0+0=0,0×0=0……以后就很难再举出其实例了。

其实,这道题就是说:两数之和等于两数之积,找这样的规律,即有a+b=ab,a=■+1。确定数b,即可求出a,如b=4,a=■,等等。

同理,若求两数之差等于两数之积,同样也可以找出规律:

1/2-1/3=1/6,1/2×1/3=1/6;

1/3-1/4=1/12,1/3×1/4=1/12;

a-b=ab,a=a/b-1,

如b=1/5时,则a=1/4,显然a>b.

诸如此类,有趣、神秘的数学题,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正如高尔基所言“饥饿的扑在面包上”,学生有了这种感觉,才能真正学数学、爱数学。

通过以上几点尝试,教师把学生引入了数学的王国,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样的数学教学,双赢!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不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成就感,进而激发更大的动力。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这一信念使许多人终身受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苦教”,学生的“苦学”,都是“苦”为先,也许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但何“苦”呢?只要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为什么不改变观念,在宽松、祥和、活泼有趣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呢?

一、高效课堂的建立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提高课堂效率、建立高效课堂,首当其冲是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解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思想方法,优化思维模式,化繁为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稳、准、快”地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购物活动中的打折问题。

甲商场九折销售,乙商场“买八送二”,丙商场“买一百返三十”。每个乒乓球3元,要买200个,到哪家购买较合算?

解:(常规算法)

甲:200×3×■=540(元)。

乙:8×3÷(8+2)×200=480(元)或200×■×30=480(元)。

丙:200×3×■=420(元)或600-200×3÷100×30=420(元)。

∵420<480<540,

∴到丙商场购买。

解:(高效算法)

充分理解原题,充分理解打折的意义,即甲打九折,乙打八折,丙打七折,显然到丙商场。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兴趣盎然,从中领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建立高效课堂。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名人名言激励者,数学典故激励者,数学游戏激励者,多媒体激励者,等等,不论何种方法,我认为“兴趣激励”才是发自内心的激励,才会使学生主动、愉快地“会”学习,而不是在“苦”海中“挣扎”。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启发指导,自然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结论的兴趣。

比如,有根绳长77米,分成每段9米或4米的共13段,分成的9米或4米的各有多少段。

解:(方程法)设9米长的有x段,

有9x+(13-x)×4=77,

x=5。

(假设法)①设全部是4米长的,则(77-4×13)÷(9-4)=5(段)。

②设全部是9米长的,则(9×13-77)÷(9-4)=8(段)。

还可以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列表列举等。

学生老师都能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促进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即实施了高效教学。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学习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同样,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为学生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拓展引申,增加探索性教学

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有趣、神秘的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在五年级下的小学数学“典中典”,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例:3+1.5=4.5,3×1.5=4.5,2+2=4,2×2=4。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学生给出:0+0=0,0×0=0……以后就很难再举出其实例了。

其实,这道题就是说:两数之和等于两数之积,找这样的规律,即有a+b=ab,a=■+1。确定数b,即可求出a,如b=4,a=■,等等。

同理,若求两数之差等于两数之积,同样也可以找出规律:

1/2-1/3=1/6,1/2×1/3=1/6;

1/3-1/4=1/12,1/3×1/4=1/12;

a-b=ab,a=a/b-1,

如b=1/5时,则a=1/4,显然a>b.

诸如此类,有趣、神秘的数学题,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正如高尔基所言“饥饿的扑在面包上”,学生有了这种感觉,才能真正学数学、爱数学。

通过以上几点尝试,教师把学生引入了数学的王国,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样的数学教学,双赢!

(责编 金 铃)endprint

不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在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从而体会到成就感,进而激发更大的动力。大文豪托尔斯泰就曾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这一信念使许多人终身受益,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的“苦教”,学生的“苦学”,都是“苦”为先,也许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但何“苦”呢?只要能达到同样的目的,为什么不改变观念,在宽松、祥和、活泼有趣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呢?

一、高效课堂的建立

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里要提高课堂效率、建立高效课堂,首当其冲是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学生解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思想方法,优化思维模式,化繁为简,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从而“稳、准、快”地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购物活动中的打折问题。

甲商场九折销售,乙商场“买八送二”,丙商场“买一百返三十”。每个乒乓球3元,要买200个,到哪家购买较合算?

解:(常规算法)

甲:200×3×■=540(元)。

乙:8×3÷(8+2)×200=480(元)或200×■×30=480(元)。

丙:200×3×■=420(元)或600-200×3÷100×30=420(元)。

∵420<480<540,

∴到丙商场购买。

解:(高效算法)

充分理解原题,充分理解打折的意义,即甲打九折,乙打八折,丙打七折,显然到丙商场。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兴趣盎然,从中领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建立高效课堂。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

如何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名人名言激励者,数学典故激励者,数学游戏激励者,多媒体激励者,等等,不论何种方法,我认为“兴趣激励”才是发自内心的激励,才会使学生主动、愉快地“会”学习,而不是在“苦”海中“挣扎”。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启发指导,自然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能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索结论的兴趣。

比如,有根绳长77米,分成每段9米或4米的共13段,分成的9米或4米的各有多少段。

解:(方程法)设9米长的有x段,

有9x+(13-x)×4=77,

x=5。

(假设法)①设全部是4米长的,则(77-4×13)÷(9-4)=5(段)。

②设全部是9米长的,则(9×13-77)÷(9-4)=8(段)。

还可以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列表列举等。

学生老师都能在课堂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举一反三,一题多解,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促进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即实施了高效教学。

教学不仅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同样是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学习过程。人总是有感情的,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积极激发学生的情趣,必然能激活和加速学生的思维认知活动;同样,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积极的鼓励,会心的微笑,殷切的期待,为学生创造的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必然会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条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的拓展性,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拓展引申,增加探索性教学

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知识的过程,通过有趣、神秘的实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主动参与,发现规律,解决问题。

在五年级下的小学数学“典中典”,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实例:3+1.5=4.5,3×1.5=4.5,2+2=4,2×2=4。你能举出这样的实例吗?学生给出:0+0=0,0×0=0……以后就很难再举出其实例了。

其实,这道题就是说:两数之和等于两数之积,找这样的规律,即有a+b=ab,a=■+1。确定数b,即可求出a,如b=4,a=■,等等。

同理,若求两数之差等于两数之积,同样也可以找出规律:

1/2-1/3=1/6,1/2×1/3=1/6;

1/3-1/4=1/12,1/3×1/4=1/12;

a-b=ab,a=a/b-1,

如b=1/5时,则a=1/4,显然a>b.

诸如此类,有趣、神秘的数学题,让学生学得津津有味,正如高尔基所言“饥饿的扑在面包上”,学生有了这种感觉,才能真正学数学、爱数学。

通过以上几点尝试,教师把学生引入了数学的王国,学生用内心的体验和创造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这样的数学教学,双赢!

创新人才培育机制高效培养人才 篇12

1. 强烈的事业心。

我国的知识分子热爱本专业的工作, 把追求事业的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作为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 他们勤奋学习、刻苦攻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 甘心情愿地献出青春年华。

2. 重视职称、荣誉。

我国知识分子特别强调精神需求的满足, 非常重视专业技术职称、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工程设计等奖励以及各种社会的荣誉称号。

3. 珍惜研究成果。

知识分子从事的脑力劳动, 是一种非常艰苦复杂的劳动, 一项研究成果的获得, 往往要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呕心沥血和不懈的努力, 所以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研究成果, 不惜一切代价加以保护。

4. 追求情感需求的满足。

我国知识分子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们热爱祖国、眷恋故土、追求爱国、思乡等情感需求的满足。他们往往不为优厚的物质待遇所诱惑, 却愿为祖国、民族、家乡效力乃至献身。

二、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高效培养人才

高效的人才培育机制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 是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是解决好以人为本、人才强企的现实需要。

当今时代, 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抢占了人才的制高点, 谁就拥有竞争的主动权。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这个目标, 充分发挥我国企业界人才资源优势, 以提升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 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 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 着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人才问题的关键是人才机制问题, 创新人才机制是实现人才战略工程的关键环节。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适时调整和完善人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规章制度, 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 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当务之急。

企业人才机制创新必须紧紧围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来进行,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抓紧建立和完善具有企业特色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工作机制, 努力使人才政策更加科学合理, 人才工作机制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为高素质的企业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

1. 建立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

正确选人、用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合理的人才选用机制是造就人才群体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人才选用机制。但仍需要进一步优化选用条件, 规范选用程序, 强化选用责任, 以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选用机制。要制定用人失察、失误的追究制度, 既要兴举才之风, 又要明确用才之责。把对企业发展有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胆地推荐到关键岗位。在事业发展中培养人才, 在事业建设中造就人才。

2. 要在发展的实践中培养人才。

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鼓励人才有理想、有激情, 在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服务于企业、奉献于企业。坚持抓人才工作与抓事业发展相结合, 让人才创新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使事业发展与人才工作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要围绕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队伍建设规划和工厂规划建设, 确立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 制订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 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要充分发挥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高级技师在生产经营方面的主导作用, 使他们真正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尤其是产品开发的重要力量。要坚持依法治企、科学决策、民主办企, 让人才在参与企业管理的各项工作中享受事业发展的乐趣,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 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抓人才管理。

对人才极端的热忱, 对人才工作积极负责。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把人才放在适当的岗位, 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不拘一格, 坚决打破部门、地域的界限, 破除门户之见和文人相轻的陈旧观念,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选才和用才。要坚决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 确立“德才兼备、重在实绩”的选才标准, 把实践作为衡量人才的根本标准, 作为发现和识别人才的根本途径。要信任和爱护人才,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对人才不能以偏概全, 求全责备。要坚持唯才是举, 充分尊重人才的个性, 扬其所长, 避其所短。

4.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要进一步探索有利于团队建设发展的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子。按照“按需设岗、公平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原则, 加快推进以职工聘任制为核心的全员聘任制改革, 形成职工能出能进、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局面。要进一步完善职工考核评价机制, 鼓励进取、激励创新。要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从注重提高个人待遇向更加重视支持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转变, 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摘要:文章简述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特点, 论述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对创新人才培育机制, 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N].温州日报, 2003.12.21

[2].余世仁.西部开发人才先行[J].经济论坛, 2000 (12)

上一篇:护理实习生下一篇:新媒体盈利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