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意识(共12篇)
高效意识 篇1
在推动胜利油田实现“百年创新, 百年胜利”愿景目标的进程中, 二、三级机关作为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桥梁、协调各项工作的纽带, 其主要职能就是服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如何强化作风意识、服务意识、学习意识, 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 不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 努力创建管理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服务热情, 让领导、基层和职工群众满意的服务型机关, 是摆在机关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强化作风意识, 树立良好形象
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到机关服务质量, 影响到机关形象。机关工作人员应强化“服务工作无小事”的思想, 加强作风建设, 讲究服务实效, 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为领导、基层和职工群众高质量服务上来, 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培养良好的机关作风和干部作风。
一是强化求真务实的作风。机关工作人员应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汇报工作、反映问题, 要言之有物、论之有据, 杜绝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服务基层、服务群众, 要有始有终、确保落实, 不搞形式主义, 不做表面文章;贯彻上级指示, 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不照搬照抄, 不搞变通;对待本职工作, 要淡泊名利、甘愿奉献, 保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 全身心投入, 尽量做到百密而无一疏;为人处世, 要真诚、坦诚, 靠良好的人格力量赢得同事的尊重, 靠扎实高效的服务赢得基层的信任, 靠文明诚信的言行举止赢得职工群众的满意。
二是强化勇于创新的作风。机关工作人员应认真分析新形势、新任务, 围绕中心工作, 在创新上下功夫, 在深层次服务上做文章, 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机关工作的新途径。要创新工作思路, 善于用多元思维思考问题、谋划工作, 善于在理论与实践、上情与下情结合上下功夫,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转变观念, 彻底摆脱传统思想框架的束缚, 敢于创新、敢于突破、敢为人先, 变经验性、习惯性思维为创新性、立体性思维, 实现由被动型服务向主动型服务、由事务型服务向智慧型服务、由参与型服务向参谋型服务的转变, 开创机关工作新局面。
三是强化严于律己的作风。机关工作人员应做遵守劳动纪律的典范, 各部门应加强考勤、值班制度建设, 杜绝迟到、早退现象的发生。要加强道德修养, 规范自身行为, 强化廉政意识。要增强政治意识, 反对自由主义, 杜绝无事生非、信口开河、不讲原则的现象。要增强自律意识, 养成简朴的生活作风, 真正做到不该说的话不说, 不该做的事不做, 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
二、强化服务意识, 建设服务型机关
机关工作人员应以服务发展、服务领导、服务基层和服务职工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正确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 勿把权力当作谋取个人私利的资本, 坚决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和推诿扯皮、服务不力等现象。
第一, 强化超前意识, 提升服务效率。机关既有政务性、业务性工作, 又有事务性工作, 机关工作人员绝不能被动应付, 必须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 以超前的意识赢得工作主动权。要增强政治敏锐性, 学会换位思考, 善于从企业长远发展的高度超前思考问题。要增强主动性, 想问题、办事情要“早”字当头, 主动考虑一个时期、一个阶段应抓的大事, 该解决的问题, 畅通为基层和职工群众服务的渠道, 切忌“推一推, 动一动”。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准确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前瞻性、方向性、全局性、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要增强自觉性, 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上级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领导安排的事要尽快办, 未安排的事要主动办, 由疲于应付转变为自觉开动脑筋、主动提供服务。
第二, 拓展服务内容, 提高服务标准。服务中要按照“手续齐全立刻办、手续不全指导办、紧急事项加班办、特殊事项跟踪办”的标准, 拓展限时服务、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加班服务等服务内容, 公开服务项目、依据、条件、程序、时限和纪律, 提高服务标准。在当前形势下,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基层存在的困难有清醒地认识, 主动协调解决他们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杜绝“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现象的发生。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 带着感情、充满亲情地妥善处理一线人员的家庭难题,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使他们安心、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第三, 深入调查研究, 确保服务质量。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机关各部门应充分利用调查研究这门武器, 根除从文件到文件、以会代会的坐而论道、闭门造车的做法, 提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方位服务。在纵向服务上, 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对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市场开拓、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深化改革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全面调研, 掌握第一手材料, 找出存在问题, 挖掘内在规律, 制定应对策略, 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 沉到基层一线, 真正了解基层和职工群众在干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 摸清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更好地为基层和职工群众服务。在横向服务上, 各部门之间应增强团结和协调意识, 在为基层和职工群众服务上互相支持, 提高效率, 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三、强化学习意识, 提升服务水平
勤于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新时期的机关工作人员, 只有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坚持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提高, 才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首先, 要正确处理工学矛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机关工作人员应切实端正学习态度, 不能动辄以“工作忙”为理由疏于学习, 导致工作能力提升不快, 服务水平不高。要坚持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 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我, 在做好本职工作、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 想方设法克服工学矛盾。在学习内容上, 要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 增强政治意识、全局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要注重计算机、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学习, 掌握现代化办公手段, 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率;要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 提高胜任本职的能力。在学习方法上, 要坚持工作学习化和学习工作化, 把学习贯穿于工作全过程, 建立统一组织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体系, 结合实际制订短、中、长期学习计划, 营造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氛围。要加大考核监督力度, 增强学习动力, 使机关始终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 要坚持学以致用,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 也就是不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实践。实践是一个知识的运用过程, 这个过程甚至比学习更重要, 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思。这就需要机关工作人员在学习先进理论的基础上, 深刻领会其内在实质, 把理论知识与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难点、热点问题紧密联系起来, 力求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努力提高运用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各部门领导应不断调整工作方法, 敢于给工作人员交任务、压担子, 进一步提高他们作为参谋助手所必须具备的“站起来能讲、坐下来能写、下基层能指导工作”的水平, 提高他们抓中心、议大事、谋全局、当高参的能力, 使他们在摔打中不断成长, 在实践中提高素质。
第三, 要善于把握内在规律, 在服务中提升服务水平。尽管服务工作千头万绪, 甚至会出现许多棘手问题, 但仍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哪个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应该重点抓什么, 什么时间进行重心调整等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机关工作人员应利用与领导接触多的有利条件, 多动脑筋, 注意观察, 善于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苗头性的问题, 及时发现并如实反映不易进入领导视野的潜在问题, 多做事前准备, 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切实做到多“未雨绸缪”、少“亡羊补牢”, 多当事前“诸葛亮”、少放“马后炮”。要发挥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运用科学手段, 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趋势准确地预测、分析和判断, 提前做好各种预案, 超前谋划, 超前准备。要定期开展“回头看”活动, 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认真梳理工作中的成败得失, 坚持有序性与随机性、被动性与主动性的统一, 在随机中把握有序, 在被动中争取主动, 进一步提升机关服务水平, 为胜利油田的创新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高效意识 篇2
建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者/ 李友平
摘要: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建构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语文; 高效 ;建构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新课改中语文课堂教学从低效走向高效是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建构一个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科学分组,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具有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放弃努力,还是希望老师指导,还是需要寻找伙伴,共同协作解决,这需要教师针对性地引导。开展语文合作学习,就应该组建学习小组,科学分组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所有学生依据考试成绩、活动能力、个性特点等分为几个小组,这样可以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建立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在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成果中,学生代表发言,要及时关注同组成员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一次“小先生”,这样,学生参与质量和能动性都得到了提高,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小组各成员创立一个利益共同体,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保证每一次语文探究学习的质量。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之后,大部分能够解决问题,只要让组内成员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师稍微点拨一下就能达到目的,节约大量宝贵的时间,让学生在训练中巩固知识的发展。现代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种问法或同一问题多种解法,在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之后安排小组讨论、辩论、沟通、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精炼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设计的问题应有一定的价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索,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太浮于表面的问题不要提,这样的问题太过浅显,学生不经思考就能找出答案来,起不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相反,难度太大的问题,即使学生进行了拓展思维也达不到解决问题的高度,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起到相反的作用。例如在《爱如茉莉》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统摄全局的中心问题:从文章中哪些语句能表现出如茉莉一样的真爱?学生结合问题,从课文中的每一个字、词、句入手,哪怕一个眼神、动作和画面也不放过,认真阅读课文,仔细品味,不但理解了课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且体会到了利用字词传递文中情感的妙用,通过品读课文,体验到了纯洁无瑕、平平淡淡如茉莉般的真爱。课堂教学主要围绕开始时的精炼提问,锻炼学生的动手书写、动口表达、动脑思考的.能力。为了提出精炼的问题,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培养正确的提问理念,精心设计、合理利用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形成灵活、有效的提问模式,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充分利用文章留白之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文学创作一向注重委婉含蓄,许多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都喜欢下意识地留下一些悬念或空白,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思考空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带领学生对作者的留白仔细揣摩,并进行合理的延伸,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如在学习《丰碑》这篇课文时,文章中就有三个地方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首先是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这个时候将军在想什么?其次是军需处长在牺牲之前,自己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在想什么?第三是每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下发的棉衣从这座丰碑经过时他们会说些什么?想些什么?通过这些留白的思考和补充,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把留白不断地展开和延伸,让课堂内容丰富化、具体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好地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四、注重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其心理特征趋向于儿童,自我约束力差,爱玩是他们普遍的特点,他们对生活和自然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想象,而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寓教于“玩”,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比如,在教学《云房子》一课后,我鼓励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画出自己所梦想的房子,于是很多同学在纸上画出自己想象的云房子,并将其描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使他们很快地背诵课文。还有,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讲一讲,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还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具有一种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本能,他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语文课堂教学,正确地面对存在的问题,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追求高效灵动的课堂,没有固定的模式。高效课堂的构建,非一朝一夕完成的,我们要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而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和积累。
参考文献:
[1]谢南华。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成功(教育)。(9)。
[2]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培养创新意识 打造高效课堂 篇3
一、营造宽松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敢于思考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例如在讲授《热现象》一章的概念时,每个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对着手心吹气,感到凉快,对着手心哈气,感到暖和,但他们不会去思考到底为什么,这时,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会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一物理现象,最终使他们明白,原来对着手心哈气感到暖和是液化现象,对着手心吹气感到凉快是汽化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多样情景
何谓创新精神?我认为,就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折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一)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呢?不断创设疑问情景,引导学生质疑是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重要形式。
如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现象,每个学生对这些现象都有印象,经教师引导,唤起他们的回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联想,原来平常坐在车上观察到路旁的树向后运动是相对运动,而看到驾驶员不是相对静止。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困难。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二)创新人格的培养
创新人格其内涵应包括创新探索的志向和责任心,追求科学的顽强毅力和坚定意志,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献身精神。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呢?
1,在教学中根据课本的相关内容设置一些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引进物理方面的新发现、新发明、新进展,介绍当今世界物理科学研究前沿和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物理在工业、农业、航天、国防、医疗、环保等方面的应用。结合教材加以介绍,增强学生为的责任心和勇于创新的顽强意志。
2,可创设一些要求高、难度大、有一定危险的实验。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规则准确操作,并鼓励失败者继续努力。从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勤奋、百折不挠的精神。
3,让学生从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中探究物理理论。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教师可做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更让学生明白了“万有引力定律”也是从苹果落地中来的。
三、有机结合教材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像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等形成了创新能力。创新能力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能力,即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能力,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前所未有的。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能力,即对个人来说,是新颖的、独特的。中小学科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一)想像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则包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它推动着人类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有意识让学生联想。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对学生意想不到的想像,老师要加以肯定和称赞,因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也可以适时补充内容帮助学生实现想象。如讲述“激光”一节时,介绍美国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激光窃听器:“它发出一束人眼察觉不到的激光,射到被窃听房内物体或汽车玻璃上,当房内或车内有人谈论军事秘密时,其物体或玻璃将随声波振动,而与此同时在反射回窃听器的激光中也含上了引起振动的声波信息,最后将反射激光束进行调解,便监听到了密谈的内容。”
(二)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一是思维方向灵活,善于从不同角度和方面思考;二是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从综合到分析,全面灵活地进行综合分析;三是迁移能力强,能举一反三,多解求异,进行发散式思维。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例如:讲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时,介绍美国桑托斯公司的超级市场,在出入口处的转动门的轴上连接了一套发条式的能量收集及转化器(包括发电机和蓄电池等)。每天众多的顾客进进出出都要用手推转动门,公司就可由此得到大量的电能而增加利润。介绍这些,不仅能使课堂内趣味充盈,还能引起学生有益的发散思维,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火花。
(三)观察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
创新观察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部分。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与创新的桥梁。培养这两方面能力,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要求学生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课堂演示实验中,要留有“空白”、“开发区”让学生去发现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造实践能力。结合平抛运动规律的教学,可借助教室内唾手可得的粉笔头完成这样一个实验:将一粉笔头置于讲台边缘的操作平台上,用米尺敲击一下粉笔头,使它沿水平方向飞出,并在水平地面上留下痕迹。若用米尺,怎样才能求出粉笔头沿平台面飞出时的速度?应该测量哪些数据?用米尺也能测出速度。此实验能很好地诱导学生探究平抛运动规律的兴趣。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实践,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高效意识 篇4
一、确立简单明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学生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自学前一定要快速明确自己的任务, 才能步入有目标的学习。所以, 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简单, 让学生一目了然, 并且要易于理解。教师一定不要用一些理性的词汇去迷惑学生, 以免学生对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三维目标可以先印到预习学案上, 或板书于黑板上, 而重难点是预定的,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外, 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二、设计由易到难的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基本上是由与课本紧密结合的一系列问题组成的。根据问题, 学生可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 避免了通读一遍课文后没有什么印象的弊端。问题的设计应由易到难, 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充分发挥学生性格上积极向上的优点,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应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分为几个先学后教板块, 并在自学指导中明确自学时间、内容、学法及达到要求。教师可先提出目标和问题, 学生后学, 小组讨论, 最后, 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如第一次以解决生字词, 流利读课文, 整体感知为主;第二次以疏通文义, 把握行文思路为主;第三次以深入理解和分析为主。
三、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在自学指导的指引下进行紧张有序的自学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在此环节中, 学生与新知初步接触, 通过阅读课文形成了对新知的初步印象, 为下一步的理解记忆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为了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安定的环境, 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对那些在课堂上不能集中精力阅读课文的学生及时提醒, 对自学态度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因此,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进行巡视是有必要的。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制造紧张的气氛, 使学生能加速完成该完成的任务。而且, 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 以便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并在必要时做适当的解题讲解。
四、后教环节
此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方法及提升能力的主要环节。在完成对新知的初步了解后, 教师首先对自学指导上的问题进行提问, 其一是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 其二是在正确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答案规范、简单、系统化, 以便于记忆。后教不是漫无目的教, 而是在学生先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凡是学生能讲明白的, 教师不必重复, 但是教师要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学生回答不全面, 教师要多鼓励, 再要求其他学生补充和更正。教师还要在关键处点拨启发, 或把大问题分解为若干小问题, 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通过这种活动, 既能加深学生对新知的印象, 又能培养他们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
五、当堂训练
当堂训练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逐步达到牢固和熟练运用知识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 要对本节课的习题进行精心选择, 选出高质量的、有层次的练习题。学生对本课的疑问全部解决后, 通过短暂的巩固记忆, 然后闭卷做本课的练习作业。作业可分为必做和选做, 形式上可以是日清小卷, 也可以是练习册上的精选习题, 并最好是限时完成。程度较好的学生, 能够在课堂上完成两部分的作业;较差的学生, 能够将必做完成就算是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了。
高效意识 篇5
一、关注学生学情分析、实现教与学的左右逢源
每一个教师在备课时都会备学生,但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的是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还应关注、了解学生的其他需求,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之间达成默契,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一、关注兴趣需求,激发情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应是紧密配合、紧密联系的,应是很有趣味的,是可以激发学生的一种情感动力。
第二、关注知识需求,满足求知愿望。在进行知识教学当中,从知识的角度看,学生可能会有些什么样的需求,老师要有一定的预见,并且把这种预见纳入到我们的备课过程当中去,然后在课堂教育当中给予体现,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他的知识需求的一种满足。
第三、关注思维需求,促进思维发展。老师在备课的时候,设置的问题情境要通过克服定势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第四,关注认知误区,避免造成隐患。老师在教学中不要留给学生一个认知定式、一个认知误区,而要让他觉得世界上的事情是变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僵死的。第五,关注解决问题的需求,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老师设置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让学生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
第六、关注隐性需求,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隐性需求,就是学生明明应该有这个需求,但是他就是说不出来这种需求,这个必须靠老师去发现,靠老师去预见,是很重要的。
二、走进数学,感悟生活,实现社会生活与数学教学的有机统一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的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知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学“认识分数”时,结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经历,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可以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所以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也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按照习惯的说法,上面两种情况都可以称为是一半。生活中常会遇到分东西或物品不是整数的情况,在学生学过的数中除了上面的分数可以用来表示一半外,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呢?此时就要学习新的数——小数,小数又该怎样写,怎样读呢?这样,学生对学习小数有了一种强烈的需求和愿望,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自身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应用活动。其中数的产生、空间与图形的构建、统计与概率的由来,无不渗透着数学在现代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数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三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新课的引入就是以天安门和比赛奖杯的实例来的,进而抽象到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再抽象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和特征。再如:三年级下册有许多的数学实践活动,如美丽的花边、奇妙的剪纸、我们的试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等都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应用与生活,让学生真切的体验到现实世界充满着图形。
(三)、设计问题情境,增强应用情趣。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巧妙的设计问题情境,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把问号装进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去描述客观的事物与现象,寻找与数学有关的因素,主动的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在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掌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的,但是学生往往忽略横式答案的书写格式,常会忘记写余数,缺乏对运算实际意义的理解。
(四)、搜集应用事例,体会运用价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自己搜集有关教学资料并介绍给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应用的事例,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广泛应用,进一步了解数学的发展,感受数学的文化魅力,体会数学应用价值。(五)、创设应用机会,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亲身体验过的知识才会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身实践。
三、做有底蕴的教学设计 建构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一)数学化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数学大众化的教育思想,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二)问题化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问题化理念,问题化理念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
(三)活动化设计理念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如果我们能将静态的教学内容,通过我们的创造,将其设计成动态的过程;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设计成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凡是形如以上的以及其他的更多的将教学设计成“动脑思考与动手操作并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设计思想,我们认为这就是贯穿了活动化的教学设计理念。
现今,在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技能”、“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创造”、“经历过程”等词语几乎处处可见,这些词语的出现,给了我们强烈的信息就是,我们的数学教学再不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这种传统方式了。这里举一个著名科学家李政道的
牢记“五项意识” 构建高效课堂 篇6
对此,政治教师要顺应现实的教学需要,变革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地发现和研究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和挖掘问题的突破口,打造高效的政治课堂。根据政治课的内容实际和教学要求,笔者认为应该着力坚持“五项意识”。
一、舍得意识
有人说:“计较眼前的人,会失去未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必须在掌控教材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取舍,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要做到主次分明。对于重难点教学内容,要求教师能够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突破;对于一般了解、知道和简单识记性的基础知识,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完成,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事事躬亲。
如笔者在教学“新时代的劳动者”这一知识点时,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劳动的含义、地位,就业的作用、意义,正确的就业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途径”等基本内容。对于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则引导学生从自身、企业、国家三个角度去讨论、归纳总结。从实际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均能通过自主学习很容易地掌握本课的基本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合作讨论学习,学生对“如何解决就业”这一重点也能够理解和应用。
二、纠错意识
众所周知,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坚持纠错意识,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接近学生的认识现状。比如,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汇率变化对币值的影响、四种投资理财方式的异同等知识均是教学难点,学生对此易混易错。具体教学时,笔者的思路如下: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学习—归纳总结—成果呈现(图表)—质疑纠错—达成共识。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把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变得简明、直观,便于学生掌握。
三、思辨意识
所谓思辨意识,就是指主动思考和深度辨析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即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处理教学重点时不仅要求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还要强调: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等等。切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树立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意识。对此,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创设思考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设想、大胆创新。我们的教学就是应该在学生的思维碰撞中寻找突破口,帮助学生培养思辨意识,最终形成全面的大家一致认可的结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将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师生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以“企业的经营”为例,笔者在处理“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这一教学重点时设置了以下情境。甲乙两公司生产相同商品,甲公司经过市场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组织生产,追求新工艺,注重产品的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正在强力打造“以诚信为企业经营理念,以回馈社会为公司理想”的企业文化。结果甲企业不断兼并弱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已成为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乙公司设备陈旧,产品更新较慢总不能符合市场需求,公司员工工作热情、积极性不高。虽然乙公司也加大了广告宣传,企图挽救公司的命运但收效甚微。最终,乙公司举步维艰,而等待它的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甲公司的条件,被甲公司兼并;要么自己向法院申请破产。以上两家公司相反的境况能够给学生思考造成巨大的反差对比。学生都能各抒己见,通俗的道理、理论化的表达、专业的视角层出不穷。总之,学生在情境中、讨论中,甚至在争论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想象、不断地质疑、不断地创新,最后他们在归纳总结时超出了笔者的想象,原来决定公司经营成功的因素是如此的丰富多彩、如此的复杂多变。同时学生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了诚信的重要意义。
四、限时记忆意识
记忆能力的培养是我们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相关理论、专业术语是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而得出的“一般性、普遍性”科学理论。教学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记忆是很有必要的,具体可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中“互查”的优势,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背诵任务并能够熟练地默写。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都知道“理解的东西可以增强记忆,记住的东西可以加深理解”。具体教学中要求教师能给学生在记忆的方法和技巧方面给予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
在学生记忆重点知识时提倡“精要化”。如记忆“决定企业成功的因素”,可以将知识点概括为:战略、创新、科技、管理、诚信、形象。学生记住要点后就很容易由“点”连“线”进而成“面”。
在学生记忆易混知识时提倡“直观化”。如对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之间关系的准确记忆就可以采用直观的图示。
从上图可知: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无关;个别劳动时间与商品的价值总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为了便于记忆可以进一步总结为:交叉则无关;外侧成反比;内侧成正比。
在学生记忆一些必须全面理解的重要知识时提倡“逻辑化”,即引导学生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逻辑顺序去理解知识。比如“如何全面理解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学生则可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三个方面加以理解。这种记忆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所学知识,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规律,所以效果明显。
理解与记忆是相互促进的,为此要求学生在课堂中限时记忆、强化记忆,这对其今后熟练地运用专业术语和基本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都是必要的,对提高课堂效率更是不言而喻的。
五、落实意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评价课堂效果好坏的尺度,而要衡量学生的掌握程度则必须靠实践来检验。针对性课堂练习是测试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试金石”,因此练习的设计要求生活化、情境化,并且针对性强。此外,还可以布置一些可操作性强的实践作业,通过这些作业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消费心理、消费观”后,可以让学生调查本校学生的消费状况,并用所学知识加以说明,最后要求学生形成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具有生活性、实践性、趣味性,同时还加强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意识。
总之,一节高效的政治课形式也许多种多样,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也会千差万别。但是,我们如果能够坚持“五项意识”,我们的课堂效率一定会大幅提高的。
高效意识 篇7
一、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转化”意识
数学的内容是在不断发展的.新的问题中往往都闪烁着旧的问题的影子, 积极而正确的联想与类比将有助于解决“似曾相识”的数学问题.在“三角函数的值域”教学中, 借助图像, 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一个”正余弦函数的有界性这个概念.即│sinx│≤1, │cosx│≤1, x∈R.而后举出:例1若关于x的方程
经过上述“多维点化”式教学, 学生认识到解题的成功是在不断转化过程中完成的.转化意识的形成必然伴随着难点的突破, 而联想与类比是实施转化的重要手段.深入观察、分析题设的“表”及“里”, 是进行合理联想, 多角度、多渠道地发现向熟悉的或已知的问题的转化途径的关键.
二、在训练中培养学生的“目标转化”意识
解题过程实际上是发现并转化差异的过程.但面对具体的问题, 学生往往不知如何下手?向何方前进?为此, 在三角变换教学中, 我采用“问答式”, 引导学生思考诸如:“你的目标是什么?”, “条件与目标有何差异?”“如何清除差异?”等问题,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意识的监控和调整, 使之自然找到突破口, 逐步向目标逼近.
通过上述过程, 学生认识到:为了确定解题的起点和方向, 就必须抓住目标, 抓住了目标, 思维变得具体, 推理也就有了目的性和针对性, 从而为减少或避免思维中的多余“回路”, 迅速解决问题提供了保证.实践表明, 引导学生经常地对思维活动进行监控和评价, 将逐步形成并强化其目标转化意识, 从而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
三、在数形结合中培养学生的“领域转化”意识
三角与代数、几何的关系可说是“藕断丝连”, 恰当地进行命题所在领域间的转化, 常可化繁为简.对于培养和积累解题的机智和灵活, 形成发散性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例3】 求函数
对于这样一个熟悉的问题, 通过移项平方化成二次方程后, 用判别式法 (纯代数法) 或借助一元二次函数图像讨论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理论 (数形结合法) 均可解决, 但却使大多数同学感到复杂和困难, 教学时, 我先引导学生循上述思路求解, 让学生陷入繁杂或受阻的思维环境中, 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被开方式的形态, 促其发现它与正、余弦间平方关系的“形似”.从而介绍“三角换元”——这是又一种具有领域转化意识的简便解法.然后, 我将学生分成三级, 分别按照上述三种思路求解, 促其“比较分优劣”.
四、在专题训练中培养学生“形式转化”的意识
高效意识 篇8
1. 目标多元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制定明确、具体、层次清晰的多元化教学目标。在制定目标过程中要心中有“纲”,即要积极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因为“历史乃人生之记载”,对人的发展而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于能力和知识而言更应受到重视;对历史教学而言,遵循此目标才能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更好地综合起来。例如我在制定《美苏争锋》这课目标时,除了考虑知识能力等目标外,更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目标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史实及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的学习,学生认识到了美苏的“冷战”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了解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从而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2. 自学反馈
自学包括学生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自学讨论。“自学讨论”,即在教师辅导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议论合作等手段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我们第一要注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允许不同观点、不同声音的存在;第二,学生讨论时时间一定要有保证,有时甚至需要事前给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即学生应有一定相关知识的储备;第三,加强学生自学方法的引导,注重调动学生全部的心智主动地参与,自主地发展;第四,教师应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活动,并力求成为自学活动的指导调控者和学生活力的激发者,改变教师是“闲人”的错误认识。
3. 问题探究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自学反馈的基础上,敏锐地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尽可能利用语言情境、影像情境等设疑。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新的高度。问题的设计更需要直观形象的有力支持,要力求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式缩短学生与历史、与教材的距离,架起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桥梁。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扮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历史人物,围绕“在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如何治理国家”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辩论。这样的情境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贴近了学生的生活,体现了历史的生动。
4. 艺术精讲
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并非排斥教师的“讲”,而是对“讲”提出了更艺术更科学化的要求。所谓的“艺术精讲”,是指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讲解。教师在讲解时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精讲点拨。讲那些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后仍然惑而不解的问题,讲教材的重难点。第二,要艺术讲授。教师要特别讲究语言艺术和非语言艺术,做到戏剧般地、妙趣横生式地讲解;第三,要结合时事。司马迁言:述往事,思来者。历史教学为现实服务的根本使命,决定了主体探究性的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和特征就是关注和思考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或者说是焦点和热点问题。
5. 课堂拓展
主体探究性的课堂教学应该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要实现历史课堂有效教学,教师首先要有打破沉闷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胆识,不断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因为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我们应本着“知行统一”的原则,让学生主动地由课内走向课外,走进生活,走进真实的历史,感悟历史的“真实”,从而实现课内与课外历史课程学习的有效结合。结合具体课堂,我们可设计灵活多样的“探究性作业”,如历史博物馆的学习参观;历史遗址和遗迹的考察调查;历史资料和图书的查阅摘抄;历史人物的专访;历史文物的绘制仿制;历史小报的编辑出版;历史资料片的观看;网络资料的查阅……种种拓展作业,使历史学习的天地变得异常广阔和充满生气,学生的学习能力必定会得到发展。
实践证明,这种高度关注学生个体学习过程和活动方式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开发学生潜能,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体现“关注个体生命质量”的课程理念并充分彰显当下高中历史课堂的活力和高效。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侧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接受学习的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可采用主体探究型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历史教学过程作为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的双边互动交流的过程,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高效意识 篇9
一、组织创新性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欲望
要调动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靠以往的教学方法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是课堂的主宰,课堂教学注重老师的讲解、无视孩子们的学习。孩子们在传统课堂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探究意识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必须改变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动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只有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学生的成长,初中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以他们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二、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调动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
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自主性的发挥,探究创新型课堂,我们需营造民主、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语文活动常常是老师的活动,甚至是自己的表演。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被忽视,他们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意识被压抑和抹杀, 很难发挥, 也没有发挥空间和余地。这样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师生关系不好。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到的只有死知识, 但丢掉的却是快乐的天性和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中创造条件开展一些语文活动,还要把一些课堂活动变为小组活动,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一些课外实践。通过这一系列课外社会实践的开展, 学生的实践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习,效果显著。
三、培养初中生思维的发散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思维活动, 发散性思维对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就必须解放思想,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思维被束缚在应试的狭窄范围内, 老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思维僵化,不利于他们发散思维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解放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只有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得到培养, 才能在头脑中形成思维的碰撞,才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所以我们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的和谐环境的同时,注重发挥孩子们的个性特点,肯定他们的不同意见,鼓励他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有效讨论,进而达成共识,实现孩子们发散思维的碰撞,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创新精神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及合作性有机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在课堂中要结合初中语文的自身特点,激发孩子们的思维创新。初中语文是以实际应用为基础的,语文应用形式多样而有趣,既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自我展现的机会,给他们搭建合作、探究、创新的舞台,这样既能培养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探究创新能力。
四、积极创造初中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条件
应试教育之所以不利于孩子们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因为老师主导课堂,讲解霸占整个课堂,很少有时间留给孩子们。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即使有了一些想法,也没有时间表达,同时老师也不允许孩子们展开讨论和表达,他们认为这是浪费时间。时间长了,孩子们的创新性思维就在我们的无情干预下一天天消失,他们的创新热情也一天天被磨灭。所以, 我们必须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对问题产生质疑并由此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这正是孩子们自主创新的开始,这种开始比背那些死知识更重要。我们要倍加重视并给予保护。孩子们从开始质疑到提出问题、再到解决问题,是他们积极主动进行思考探究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也是孩子们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一些具有创意性问题的提出、探究和解决,就是他们的创新过程。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留给孩子们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使孩子们有时间、有空间对关心的问题展开小组研讨。并且要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和释疑,积极引导孩子们讨论,并根据活动情境教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方法, 帮助他们不断提高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有很好地发挥初中生的自主性,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能真正培养初中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 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 大力推进创新教育, 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摘要:信息化时代,社会对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基础教育的第一任务。为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大力推进创新教育,激发初中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努力构建初中语文高效教学。
高效意识 篇10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前延阵地”
许多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对课前预习环节不够重视, 这是教学的一大误区。课前预习环节既是要求学生提前熟悉教材、解决常规难点的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意识与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这一方面的要求, 首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要求学生在地理新课程学习之前开展必要的预习, 逐步形成习惯并坚持下去。其次, 笔者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活动提出了明确目标, 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前, 要求学生从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上搜集人类活动对自然影响、与自然灾害形成之间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资料, 课堂上相互交流提高学生的知识面, 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进行, 既能够获得详实的学习资料,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力。
二、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优化载体”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应当为学生创设与此相对应的学习载体, 让学生在这样的载体之中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 依靠自己的深入思考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 来实现学习目标任务。笔者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载体进行了优化设置, 将班级学生按照6-8人一组的规模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小组, 小组的成员之中涵盖了优秀生、中等生与学困生, 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实现了均衡分布。在每个小组里面都安排一名地理学习较好、思维敏捷的学生总牵头, 组织本小组学生开展深入思考以及相互研究分析活动。这样的学习载体打破了学生单打独斗的地理学习模式, 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活跃起来, 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开动脑筋、深入思考问题, 并且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分析研究, 较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总结, 对学生地理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三、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设置线索”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应当发挥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作用, 将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入到正确的方向与轨道之中, 为教学目标任务的圆满实现奠定良好基础。笔者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中, 针对教学目标任务进行了提炼, 以一组探究题或者思考题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 作为驱动任务交给学生去自主合作完成。如教学《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时, 笔者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产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怎样? 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为何明显加快?二战后人口“爆炸性”增长原因是什么?人口增长模式由哪些指标构成?四个人口增长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有何特点?是何成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点有何异同?这样的增长带来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导下, 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具有了明确的线索, 整个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能够有序开展, 对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互动促进”
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并非否定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而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多兼顾学生的自主地位, 多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与机会, 这一过程中还应当体现教师启发引导作用的促进功能, 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与自主能力的提高。首先, 在学生对照思考题进行独立思考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深入到学生之中检查学生的学习开展情况, 重点了解学生在小组自主学习活动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给予技巧与思维方式的点拨, 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深入性, 提高学习效率。其次, 教师还应当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开展交流与辩论活动, 每一个小组都需要在全班汇报学习的成果, 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还要进一步探究与辨析。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发挥好“主持人”的作用,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细致的引导, 而不是简单地充当“裁判员”, 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深入进行。
五、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当“换位体验”
学生在高中地理学习中的自主意识培养, 除了在课堂教学环节给予学生自主思考、合作研究的平台之外, 教师还应当另辟蹊径,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讲述自己是如何理解地理知识点、解决学习难点的, 以及介绍自己是如何学好地理的, 重点交流自己在地理学习方面的经验技巧, 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共享。这一新颖的方式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的激发具有积极作用, 活跃了地理课堂教学氛围,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以及综合学习能力。笔者在教学中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在趣味性的地理课堂上开展学习活动, 既能够提高地理教学的效率, 同时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自主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促进功能。
综上所述,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促进学生地理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
摘要: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 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能够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参与度与实效性, 对于教学成效的提升能够发挥有效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课前预习活动延伸培养的环节, 并在教学环节设置自主合作学习的载体, 提供自主学习的线索, 师生互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并尝试角色的转变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学习能力。
高效意识 篇11
[关键词] 高中历史 探究意识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104
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改变过去侧重学科知识传授的做法,注重学生情感体验、自主探究与互动交流合作。要把历史教学的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的过程。要营造质疑研讨、思维探究的环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打造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课堂。
一、巧妙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学习源于疑问,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挖掘教材,整合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心设计出具有创意和价值的问题,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锻炼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开辟新航路》时笔者精心设计问题,以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你想知道新航路是怎样开辟的吗?它的开辟有什么历史意义?阅读迪亚士航行的历程,思考是什么推动着他去冒险?为什么人们要冒险去寻找黄金?迪亚士向南航行到好望角,达伽马走到了印度,哥伦布却南辕北辙,他的依据是什么?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影响?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探求世界的过程,教师巧妙设疑并贯穿始终,把教学同步为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使遥远的历史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自觉对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影响进行细致地分析,在研究问题中激发了探究的兴趣。
二、独立探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要给他们创造适合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课题资料展开分析,在自学过程中搜集资料,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科学严谨的推理判断,得出结论、解决问题。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笔者注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入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的专题研讨中。首先是分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其次是了解新文化运动爆发的时间与标志。学生研读其内容和代表人物,分别列出四个人物及其作品。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白话文与文言文哪一个更适应社会,如何辩证看待打倒孔家店”这两个问题,再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得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即引发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新文化运动的探究,教师设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其真实感受到历史对生活的影响,认识到新旧势力的交锋和历史的前进不可分割。尽管新文化运动存在不足,但其对中国思想的解放起着不容置疑的推动作用。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提高了阅读、推理、表达和评价等能力。
三、互动交流——开发学生探究的思维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意识时,在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还要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们展开平等的交流。教师在历史课堂引入一些争鸣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讨论,集思广益,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时给予客观的评价。
比如教学人教版高中历史《世界多极化趋势》时,笔者根据教材的内容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代表美国、法国、苏联、日本和中国;小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和研究这些国家对朝鲜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立场和态度,思考主宰战争的因素是什么。回顾这两场战争,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国家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组代表美国,发言人振振有词:我们代表正义和自由,维护弱小国家利益和地区的和平。这一说法立刻引发听众鄙夷的嘘声。法国代表发言:为了国家的经济发展,朝鲜战争中听从和跟随美国,对伊拉克战争表示谴责。日本诉说自己的苦衷:被美国占领成了附庸,因没有军队而无能为力,不过从中也有利可图。苏联同情朝鲜但经济困难,谴责美国的霸权行为。中国表明立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主张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
新课程要求凸显学生主体性,倡导自主探究的课堂主旋律。教师要善于挖掘教学资源,整合教材,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
[ 参 考 文 献 ]
[1] 郑林.论历史活动探究课的定位、目标与组织形式[J].历史教学,2005(3).
[2] 张道权.高中历史“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实施[J].教育导刊,2008(6).
[3] 何德法.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高效意识 篇12
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发问意识、解题意识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引领。那么, 何为“问题意识引领”?
问题意识引领是指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设置于有意识的问题情境中, 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 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构建问题。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有效地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策略。同时, 发展知识基础和基本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索意识、习惯和能力。
教师的设问意识是引领学生的前提。“以问代授”、“以问引问”是问题意识引领的核心。因此, 教师在设问时应注意三项基本原则:有效性原则、阶梯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一、设问的有效性原则是指设问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为教学服务, 以教学重、难点为靶向, 引领学生朝既定方向思考, 不为问问题而设问。设问有效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的精准把握, 对教学大纲的深入解读和对所教内容重、难点的正确定位。只有明确我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 才能设计出有效的问题。
以《归园田居》一课为例, 为了引起学生对作者的深入思考, 我以“猜猜看”的形式导入新课, 给出二条提示信息:1.辛弃疾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他有关;2.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继承了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思想。设问:为何诗人们在几百年之后, 乐于用自己的诗文与他隔空对唱?以此来引发学生对陶渊明其人的探讨品评。再结合对文本的学习, 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向对本课重、难点的思考。
二、设问的阶梯性原则要求教师做到三点:第一, 教师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要么是基础水平的差异, 要么是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差异。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设题, 问题兼顾到每一个层级的学生, 让每位学生的都有思考的机会, 也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思考后得出答案的喜悦。第二, 要重视知识之间的跨度, 通过问题的设置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所设问题应有利于学生平稳、顺利跨越知识间跨度;第三, 保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设问题也应是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三、设问的整体性原则是指即使每个问题都针对教学目标, 也不可以将问题随意、无序地抛给学生。所设问题既要对学生产生引领作用, 也要对整堂课起到衔接作用。因此,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预设问问题时的情境, 将问题内化成课程本身, 又外化成一种形式。让学生在自然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 而不是机械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语文课堂上, 如何实施“问题意识引领”?
一、只有有效激发, 才能达到正确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离不开教师的激发。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特征, 引领方式也是不一样的。高中阶段, 学生的学习独立性得到了基本的提升, 独立自主的学习性更强。因此, 教师的引领层次性要强。
教学内容是既定的, 学生之间的差异也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学生特点, 将教学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设问, 启发每个学生思考, 这就体现了“问题意识引领”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精心设问”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设问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例如, 在学习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时, 我设计了四个问题:1.项羽是如何从主动走向被动的, 刘邦又是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的;2.什么是扭转人物命运的主要因素;3.你是为刘邦庆幸, 还是为项羽惋惜;4.刘、项二人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四个问题的设计成梯度, 层层递进。第一问难度低, 面向全体同学, 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第二问在第一问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的探究就能得出结论, 即性格决定命运。第三问是开放性问题,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也为第四问做铺垫。第四问让学生认识到, 任何人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从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四个问题, 有的面向全体, 学生能独立完成;有的稍有难度, 需要合作探究;有的呈开放性,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四个问题的设计, 既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又引发学生的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价值观。
【高效意识】推荐阅读:
高效课堂如何高效09-01
谈增强问题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06-03
高效导学促进高效学习05-16
纪律意识规矩意识08-27
英语高效课堂下的高效练习07-28
文本意识与文体意识09-20
大局意识等四个意识05-13
高效药物07-15
集约高效07-15
高效圈养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