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复习

2024-10-15

文言复习(共12篇)

文言复习 篇1

1. 梳理好知识网络。

复习时, 教师要以高考语文科《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为“经”, 以高中语文课本 (含归类练习) 介绍的文言虚词用法为“纬”, 以“词性—用法—意义”为序列, 对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进行一次梳理, 让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知识网络。在梳理过程中, 要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主干”知识, 避免烦琐分类;二是突出“常见”用法, 避免偏难冷僻;三是突出“具体”运用, 避免名词术语。在此基础上, 编制一张“常见文言虚词用法表”。

2. 精选好典型例句。

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 仅仅记住空洞的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 必须将其与典型例句的理解有机结合起来, 即把语法规则带进典型例句中去阐释, 从对典型例句的剖析中总结出语法规则, 达到互相印证, 相得益彰。

精选典型例句, 有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课本中的文言文基本篇目, 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基本篇目都是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典范作品, 而且还因为, 这些作品是《课程标准》规定的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娴熟掌握的作品。近年来, 高考试题选用的课本例句基本没有超出这个范围。二是课本归类练习中的例句, 因为这些例句都是教材的编写者精选出来的, 而且从近年来高考试题所选用的课本例句来看, 有相当一部分就直接取材于这些例句。2007年高考试题选自课本的39个例句中就有近40%直接取材于这些归类练习, 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精选过程中, 还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精选用法比较典型、能充分体现古代汉语语法规则的例句, 不要选那些在语法上尚有争议的;二是要选字句比较浅易的, 不要选那些字句冷僻的, 因为例句本身是为了帮助考生掌握语法规则的, 不要“旁生枝节”, 再在“语法规则”之外添置字句理解的障碍。

3. 训练好迁移能力。

近年来, 高考文言虚词考查题体现了由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良好导向。为此, 师生在平时的训练中, 要有意识地进行迁移能力的训练。高考试卷目前采用的基本都是“4词4组8句, 选出意义和用法 (不) 相同的一组”的题型, 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 可适当加大训练量, 改用“4字8组16句”的题型, 即每个“虚词”都设计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和不相同的一组”, 让考生既寻同又析异, 用课文例句中的虚词用法去解读选文中的“虚词”, 再带着对选文中“虚词”用法的揣摩到课文例句中找“娘家”, 通过双向迁移, 反复比较, 不断增强自身的迁移能力。

以上是文言虚词复习的大致要点, 旨在明确复习范围, 指点复习方法, 提高复习效能。

文言复习 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

2、初步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3、正确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初步掌握文言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教学方法:

借用多媒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古文阅读向来是大家的弱项,大家唯恐遇到看不懂的文言文,其实,只要大家能掌握文言词语的意思,那么想读懂古文,就不会觉得很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文世界,复习中考文言文中实词的翻译。

二、出示考试目标

师:文言文实词考试的范围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呢?首先让我们看看2011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语文学业考试的说明 古文阅读考试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的意思。

(2)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

(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师:这是浙江省的考试说明提到的考试目标,那么我们温州市复习导引中提到的学习目标又是如何呢? 复习导引学习目标:

(1)积累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初步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能正确理解这些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理解课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在课文中的意义或作用。

师:首先让我们看看文言文词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区别是什么,实词是相对于虚词来说的。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师:明确了什么是实词后,让我们来看看近年语文中考实词翻译的题型如何。

明确:填空题和选择题

三、解题方法讲解

师:看似简单的题型,但在平时的考试中,老师经常还能发现大家会把实词的解释弄错,我们应该如何让实词的翻译更加准确,更符合文意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在练习中寻找解题的方法。(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既而风定天青,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聪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

高八分有奇。

“有”通”又”,连接整数与零数。

选贤与能。

“与”通”举”,选拔。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祇”通”只”,只是。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肢体。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咐。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披着,穿。

教师明确:要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参照现代意思推断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克:攻克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

塞:阻塞

3、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失马》)

塞:边塞

教师明确:要参照现代意思推断。把单音节文言实词组词成现代汉词语,比较鉴别后确定其意义。(3)、根据句内语法推断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名之者谁(名词活用为动词)

2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做状语)

3将军身被坚执锐(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5猛浪若奔(动词活用为名词)

6父利其然(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认为„„”)

7无案牍之劳形(使动用法:译文“使„„”)

教师明确:要理清词类活用的现象,根据句内的语法推断。(4)、古今意思对照推断

学生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

今义:为正义事业献身

3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4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今义:品质恶劣

教师明确:要理清古今异义的现象,通过古今意思对照推断。(5)、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一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去。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富人病且死

()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②不复有故态

()

②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③孝基怪之

()

③ 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已

《陈涉世家》

教师明确: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6)、结合文中语境推断

阅读课外句子——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翻译“过”字(过:拜访)

教师明确:利用上下文中所包含的情节脉络、人情事理推断词义 教师小结: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式:

一、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二、参照现代意思推断

三、根据句内语法推断

四、古今意思对照推断

五、联系课内积累推断

六、结合文中语境推断

四、做题步骤:

师:针对实词的翻译,我们不仅要有方法,同时还应注意解题步骤,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实词的翻译应该遵循怎么样的解题步骤才更翻译得更准确。

1、回忆课内出现的相应用法,根据相应用法选择。

2、审清文言词语中的语法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

3、结合文中语境做出判断

4、检验,是否与原文文意保持不变

五、课堂练习

师:掌握了实词翻译的方法和解题步骤后,我们要学以致用,请大家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鼠画逼真

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解释下列句子蓝色字体的词。

①东安一士人善画(善:擅长)

②漫悬于壁(漫:随意)

③屡悬屡坠(屡:屡次,多次)

④令怪之(怪:对„„感到奇怪)

⑤莫不然者(然:这样)

六、教师小结:

文言文实词复习韬略 篇3

一、根据词语的语法功能翻译词义

200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翻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

D项中“樵”,提供的答案是“打柴”,但是如果把它和前面的动词“取”联在一起看,就成了“取打柴”,这在现代汉语的语法里是说不通的。因而可以断定此项有误。而将其他三个选项的意思放到原文里都是讲得通的,这就是常说的“代入检验法”。

二、比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的异同

《察今》上说:“有道之士,贵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为什么呢?因为“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说“理”是这样,绝对没有错,但若用于解决文言文阅读的字词问题就不见得正确了。高考所考查的词语的意义一般说来侧重于古今不同的词义方面,这几乎是一条不成文的定律,但是也不能绝对化,否则将会带来失误。

例如1999年第11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密走(私访),别获盗者B(资产)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见则谈问玄理,(应对)肃静D人灾,(绝食)者千有余家

“私访”、“资产”、“应对”、“绝食”这四个词语现代汉语都有,但是“绝食”的意义是“断绝饮食(表示抗议或自杀)”,显然不适宜这里的语言环境。因为发生了“人灾”再去“绝食”显然背情逆理。

再比如2001年第1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

“反间”,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原指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获得虚假的情报,后专指用计使敌人内部不团结”;“南面”今指“南边儿”;“鼓噪”的解释是“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以壮声威。今泛指喧嚷”;“扰乱”今意是“搅扰,使混乱或不安”。结合语境看,很显然,后三者的解释是错误的,只有“反间”一词和现代汉语相同。

三、词语互释

古人写文章讲究辞采,力避重复,因此在遣词造句时,其相同功能的词语大都是锤炼再三,力求殊“词”同“义”。如贾谊的《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势,并吞八荒之心”一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四词词意基本是相同的。但如重复使用同一个词,那就单调乏味,毫无文采可言,也不利于制造语势。像这样的例子在课文里非常普遍,不再一一列举。下面以高考题为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199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有“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这一句,其中的“逆”和“忤”都是“不顺从、抵触”的意思。

另外还可以利用词语的“左邻右舍”意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去相互解释。如《鸿门宴》中“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其中的“督”和“过”词义相同,都是“怪罪,责怪”的意思。199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每宴飨费千金”这一句,“宴”“飨”都是“招待人吃饭”。再如1998年高考中出现的“虽矜饥馁,恐罪累府君”一句中,“饥”和“馁”同义,可释为“饥饿”。这两个例子虽然没有以试题的形式测试,然而理解了它们必然有助于吃透全文。

四、题文(课本内容)判断正误

高考中有些知识点的考查可以直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这类题目在试卷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只要课本吃得透,做这类题就会从容自如,得心应手。

如1994年第12题:下面加点的字的正确意思是:扬州辟为从事。其中的“辟”可直接参考《张衡传》中“连辟公府不就”之“辟”,两处意思完全一样。再如“母何自勤如是邪”与“勤而无所”(前者是考题,后者是课文中的句子。下同),两个“勤”都可解释为“辛苦”;“朕之恨深矣”的“恨”与“臣子恨,何时灭”中的“恨”都翻译为“仇恨、怨恨”;“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与“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这三句话中的“故事”都可理解为“先例”;又如,“得全首领以没”与“不然,令无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齐人追亡逐北”与“追亡逐北”;“齐人未附”与“怀敌附远”;“城之不拔者二耳”与“已拔赵”、“其后,秦伐赵,拔石城”;等等,后四例中“题”与“文”的意思毫无二致,就不再详加说明。

另外还可以直接结合成语加以判断。如“吾亦望汝副其此心”可以结合“名副其实”这个成语,其中“副”是“符合”的意思。

五、学会推断词义

客观上说,虽然有一定数量的考查点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但是还有占一定比例的试题不能从学过的知识中直接得出正确的答案。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拥有牢固的课本知识作为前提,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推断。

例如,1996年高考试卷中第12题:或遂寝而不行寝:止息;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 贾祸:消除祸患。“寝”“贾”所考查的意思在课本中从未出现过,但是我们学过“暮寝而思之”,这句中的“寝”是“休息”,稍稍引申一下,就不难判断出“止息”的解释是正确的。再如“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贾人”是做买卖的人,其引申义可能是“招致”,而不可能是“消除”。

六、用好最后一道文言文试题

一般地说,一份严密的试卷是不允许题目之间存在相互解题提示的,但有时为了降低试题的难度,命题人有意无意之间在一些题的表述上客观地作了某种暗示,聪明的学生会敏锐地抓住这一点加以利用。

如2000年第16题中的A选项: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砺名节,品德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其中,“砥砺”一词就是所考文言文试题中“厉”的现代汉语意思。C选项: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质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威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真相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里的“免去”即是对原文中的“除”的解释。

七、用造字法知识解释词义

造字法讲了六种,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其中“形声”用处最多,如“于败堵丛草中”(《促织》),句中“堵”的意思不好理解,但是如果利用形声字的知识,它的意思就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此字从土,再结合上下文就可以猜到它的意思是“墙”。这种释义方法,用于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的词语意义很有效。

如2001年高考文言文材料: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绛缯”是什么意思呢?这两个字都与“丝”有关,初步揣测出它可能与丝布相关。明白到这一层,必将有助于理解材料。

八、联系情理理解词义

前面谈到的方法不少,最后还需要加上两个字,那就是“情理”。这一点似乎有点虚,但是不管做什么样的题,都得把这一条加上。因为古今同“情”,远近共“理”。

文言复习 篇4

一、强化目标,抓考纲

我们知道大战在即,信息第一。《考试纲要》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为了少走弯路甚至是不走弯路,我们首先要认真解读《考试纲要》,明确文言文的考试方向,同时对我省近几年中考文言文试题进行研究,把握命题走向。

首先,《考试纲要》中明确提出来文言文的考试内容与要求:“知道浅易文言文中常见实词与虚词的意思;正确翻译浅易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的句子;概括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初步领悟古诗文的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我省在《考试纲要》中明确给出了必背优秀古诗文40篇,其中文言文13篇,每年略有变化,如今已趋向稳定。从考纲的要求上我们看到了文言文考察的范围和方向,这是我们复习的总指向标。

同时,对我省历年中考试题中的文言文阅读进行分析,以考纲为准绳和指导,中考文言文阅读一般有以下规律:一、在考题设计上,一般总分值为15分,题型分为四小题:即一般相应是重点实词解释与辨析五个,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各一个,还有一个作为机动考察对象;重要句子翻译两句,句子的翻译关注关键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省略句倒装句)、注释中整句作注的难句;文章内容的理解或评析;文章内容辨析或拓展;后两种题型一般考察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文章主旨理解、阅读文章后的启示等,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主要考查学生对选文的了解掌握、感受体会、启发收获等,回答“依托文本及教参等相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对此,应指导考生紧扣文言文的中心和写作特点来作答,力求切实有理有据,不要泛泛而论。二、在选文上,主要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推荐的优秀古文为主,偶有涉及课外的材料也是短小、浅易的,与学生已学过的文言知识相关。其中又以比较阅读为主。选文注重内容的教育性和故事的浅易性。

除此以外,老师也要带领学生认真学习《考试纲要》中所列考项,明确目标,认真完成纲要中所给的例证性试题,一步步去触摸中考的脉搏,使复习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将复习工作与中考靠到最近。

二、抽丝剥茧,凸重点

文言文知识点多、杂,复习时间紧迫,如果我们不学会分析、不重视方法,只一味的盲目的记诵,随着记忆的东西越来越多,学生可能会把知识点记得越来越乱,本该记住的重点反倒模糊了,所以在复习阶段我们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依据考纲抽丝剥茧,在纷杂的知识点中凸出重点。

根据对《考试纲要》和近几年中考卷的分析,复习一篇文言文我一般采取如下方法:首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回忆原文,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根据《考试纲要》中对重点字词的考察方向,将文中的重点字词进行分类: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及除以上四类外的重点字词,这样条理清晰,使原本该背诵的杂且多的字词变得一目了然。那些不重要的字词要大胆的舍弃,这是我凸重点的第一步,这样做的好处是复习完所有的文言篇目后,随机抽取一篇,学生会根据分类很快的回忆出这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

其次,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意义的背诵重点句的意思,哪些句子能算是这篇文章的重点句呢?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根据对考纲的把握,对试题的研究,我认为一般如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文笔优美的句子,还有特殊句式及注释中整句作注的难句都是学生关注的重点。这样就使学生打有准备的仗了,不再是盲目的。

最后,在对文章内容的考察上,考纲上给出了明确的方向,这里我们要注重教给学生解题方法。

三、强化训练,重落实

在复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无论我们采取何种方式方法,都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文言文复习的最终目的是对重点字词句的记诵、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因此强化训练、落实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首先,根据艾宾浩斯的“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告诉学生及时复习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老师带领复习之后,立马回顾所复习内容,在第二天上课之前拿出上节课所复习的内容进行再回顾,以达到强化记忆的效果(每节课复习以一篇文言文为宜)。

其次,在复习下一篇文言文之前,花5-10分钟,让学生拿出专门的听写本,对上节课所复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听写,然后同桌互改,这样既达到了督促落实的目的,也深化了学生的记忆。

最后,润物细无声。在第一轮文言文复习结束之后,强化训练,整理出历年文言文真题,以《考试纲要》中规定的篇目为范围,每篇文言文准备一篇文言阅读真题,印发给学生,每天花10-15分钟练习其中一篇,目的一方面强化记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把握住做题的规律、出题的方向,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总之,要想上好文言文复习课,真正做到有效,破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就应该紧抓考纲,摸索规律,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突出重点,以减少学生的复习负担,再通过强化训练,真正的落实到位,完成我们的复习目标。

摘要:对面临即将中考的学生而言,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分。但在文言文复习上却出现了一些误区,使文言文复习变得耗费精力多,却收效甚微。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应该做到紧抓考纲,强化目标,以突出重点,使学生复习思路清晰。同时,强化训练,以完成我们的复习目标,真正做到实效。

文言文复习教案 篇5

1、理解词义:理解实词的含义;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辨析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

2、翻译句子。

3、理解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4、体会思想感情,理解文章观点。

5、联系时代、生活,挖掘现实意义。

6、谈从古文中得到的启示或阅读情感。

7、比较两篇文章特点和情感。

二、阅读技法点拨(中考指导第34页)

1、整体性阅读:首先通观全文,了解文章所要阐发的观点和道理。

2、调用知识储备:阅读课外文言文,要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调用平时的记忆储存。3、紧扣语境推断:无论是词语的理解,还是句子的翻译,都要联系上下文意,仔细琢磨。从易到难,进行推断。切忌望文生义,牵强附会。

4、准确链接现实。对于表达感受的开放性问题,要认真揣摩出题意图,紧密联系文段主旨和感悟点,选准角度,联系实际,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三、阅读八年级上册《岳阳楼记》,自己找出考点,然后和同位交流。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2)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通“俱”,全、都).(3)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人之述备矣(详尽)...(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一起).(7)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2、翻译句子

(1)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此事。)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4)前人之述备矣。(前人已经记述的很详尽了。)

(5)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3、作者用两段文字来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其用意是什么?(意在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和高尚情操。)

4、作者认为一个人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黄冈竹楼记(王禹偁)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①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②。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虚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披鹤氅③,戴华阳巾④,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⑤。江山之外,第⑥世虑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注释]①比屋:家家户户。②状:描述。③被鹤氅(chǎng):披着用鸟羽做成的披风。被,通“披”。④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⑤世虑:世俗的杂念。

⑥第:只。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选文有改动)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__ ..(3)不可具状

具:__ .(4)亦谪居之胜概也

胜概:____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B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烟云竹树而已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①处江湖之远

D①然则何时而乐耶 ..

②竹工破之

文言文复习方法举要 篇6

一、多读课文,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

叶圣陶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古人也有“三分文章七分读”的说法。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牢固而丰富的感性认识,促进语感能力的发展,获得良好的文言语感。诵读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节奏和断句上,还体现在以音辨义上。如《口技》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句中的“中间”应该分开读,而且“间”读“jiàn”,义为“夹杂”。要提高断句和翻译上的得分,诵读不容忽视。

但现在很多学生尤其是理科生会经常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来学习语文,抛弃诵读,搞题海战术,结果可想而知。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能力不是靠做几道题就能提高的,语言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离不开诵读。有些急功近利的学生认为,朗读费时费力见效慢,远不如做几道题有效,这是极其错误的观念。试想,哪位国学大师是靠做题做出成就来的?

当然,诵读重要,也不是否定做题的价值。试题要做,但是不能因此而忽视诵读的重要作用。高中生应该利用课堂或早读时间,把练习过的课外文言文多诵读几遍。这样下来就会发现语感强了,学过的知识也记得更牢了。总之,遇到文言文先读它几遍没错。

二、考场“默读”应有两个“意识”

知识点分布意识。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者常常是用有限的题目量来涵盖较多的文言文知识,这样可以使考查的范围更大、知识更广。命题者的命题策略也正是我们复习和考试的策略,即同一个“知识点”在同一份试卷中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整体把握意识。文言文句子翻译需要了解修辞格、文化意义,以及人物、事件、观点等。古人在写作时,受所处社会的政治氛围、道德规范、文化背景、民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作品染上了较明显的时代色彩,这是我们“默读”时需要注意的。

三、端正心态,细水长流

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比其他学科慢,尤其是文言文。其实语文能力的提高快不快,要看你确立怎样的时间范围。一星期或许不行,但一个月或者一学期绝对不比其他功课慢。语文成绩提高慢的重要原因是在语文上投入的精力与时间远远低于其他学科。进入高三,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要多给语文一些关爱,相信它一定会“投之于木桃,报之于琼瑶”。高一高二的语文学习主要是打基础,还没有真正进行应试训练。历届高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体会:高三的专项复习见效最快。只要按教师的要求认真去做,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语文成绩会有明显提高。

四、利用教材,学会古诗文阅读

到了高三,有部分教师认为高考古诗文考的是课外阅读,没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复习,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在高一高二阶段学生所学的古诗文知识是零散的,如果能够采用他们熟悉的教材来对文言现象进行整理归类,尤其是掌握分析文言现象的方法和规律,结果会事半功倍。

五、不陷题海,把握要点,一击即中

文言文复习,要结合语境、字形、修辞方式等推断词义,做到以少胜多。对做过的试卷不能只求解题,还要做到逐词逐句翻译,结合语境、字形、修辞方式等推断词义,勤翻词典,真正弄懂。对古文翻译,要按照“字字落实”的直译要求,认真做到书面表述,对照老师的讲解认真分析自己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这样做题数量可能不是太大,但能够以少胜多,有利于强化积累、训练语感。

历年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尤其是辨析虚词意义和用法以及名篇默写,其中的例句基本都是课文原句,所以必须加强课本复习。复习名句名篇,对国家考试中心规定的30篇基本篇目一定要会背诵会默写。考生要对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篇目逐篇落实,加强抄写、默写,力求准确无误。

六、 简练沉思,忙里偷闲

简练,要平常练习,不要沉入题海。题目是要做的,但要紧的是有效。“沉思”很重要。在做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迁移,举一反三。“简练”的目的是要考生不把时间排得过满,“练”而不“简”,太满了,反而不能发挥应有的水平,不能腾出时间进行“沉思”。“沉思”太重要了,以上谈的所有内容最终靠深入的思考,才能决胜于考场。即使在最忙的时刻,也不要忘了翻翻报纸杂志,玩玩自己喜欢的运动,使自己的脑子处于“活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临场发挥。

高三文言文复习策略初探 篇7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题, 学生普遍将文言文视为畏途, 教师苦于教学效果不理想。随着江苏高考对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的提高,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难以满足考查要求, 至于文言文阅读能力更是无从谈起。从应试的角度看, 如果文言文能力无法提高, 诗歌鉴赏就无从谈起, 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就上不去, 作文更难出彩, 甚至语言平淡, 基础分都难以得到。对于选修历史的学生而言, 影响则更大———附加题的文言文阅读同样不会得高分。所以, 文言文对于高三语文复习来说,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那么,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到底面临怎样的瓶颈呢? 仔细思考, 可以将问题概括为:在高三文言文复习课堂上, 教师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 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体验。文言文教学模式化严重, 教学流程僵滞, 教学形式呆板, 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学习文言文全无主动和兴趣可言, 完全为考试所迫, 极为被动和功利, 导致文言文复习课堂上学生昏昏欲睡, 课堂了无生气。

基于以上考虑,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 我谈谈生本理念下的高三文言文复习的做法。

一、以生为本, 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培养学生 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不喜欢文言文, 甚至厌恶文言文不能成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借口。难道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排斥不是教师的责任吗?或者有老师会说, 高三了, 谁有时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可是, 反过来想, 高三了, 如果教师没有抓住这最后的机会, 还有机会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吗?

当然, 培养兴趣不是一句空话, 也绝对不是课堂上的哗众取宠, 讲几句笑话简单活跃课堂气氛就能实现的。真正要做起来, 我想, 首先是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心理———没有人会努力学习自己无法理解的知识。某些学生认为:“古文之难, 难于上青天。”特别是三星级学校的学生, 认为文言文的120个常见实词、18个常见虚词及一大堆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名言名篇等的积累太难;价值观念、官场文化、风俗制度等无不与现实世界迥然不同, 文言文理解太难;练习考试不从教材中选篇, 考察琐细, 处处陷阱, 文言文试题太难。学生在老师面前壮语豪言, 在古文面前直叹好烦, 因为难所以怕, 因为怕所以毫无兴趣, 背书拖拖拉拉, 上课一问三不知, 练习考试题题留白, 知识掌握不了, 能力提高不上, 考试成绩可想而知。教师每每在课堂上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其实文言文一点都不难”, 恐怕只会拉开师生距离, 不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更不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高三文言文复习的起点可以低一些。先从必修课本入手, 将附加题的文言文复习与正卷的文言文复习结合起来, 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先从必修课本中选几篇典型的不需要背诵的篇目, 如《秋水》、《秋声赋》等, 精选语段, 先从断句开始练习语感,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断句, 则说明对文言文语段的内容是大致理解的。然后可以一边练习, 一边鼓励学生自己命题。长期坚持, 学生会逐渐消除畏难心理。多鼓励学生, 简单一些的题目, 让学生自己讲解。

二、以生为本, 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良好的学 习氛围。

“语文即生活”[2], 但是当前一个严重的问题是 :语文是语文, 生活是生活, 我们把语文搞得越来越远离生活, 把文言文搞得越来越远离现实。其实, “文言和白话的分别并不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大”[3],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的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4]。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 但绝不会如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在文言文课堂上, 特别是高三文言文课堂上, 教师不需要把文言文讲的如同外语那样, 每个字都讲, 应放手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小组讨论等形式自己理解语段内容。教师要从课本及高考试题中走出来, 将文言文复习与生活联系起来, 拉近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有利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氛围。

文言文虽为前世之作, 但它并没有随古人的身体而死去, 相反, 高中生接触到的文言文章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流传千古的经典名篇, 如果我们充分地认识并积极地开掘, 将是一座语文学习的宝库, 也是语文联系生活的宝库。在高三文言文复习时, 可以采取改写、仿写、续写等形式, 将文言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紧密相连, 以期让学生认识到文言文的重要价值及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可以采取评论、概括人物形象、行文思路、写作特色的概括等形式将文言文与语言运用、现代文阅读等复习联系起来, 做到学以致用;也可以换一个角度, 采用探究主题、改换时代, 换成是你将如何等形式, 拓展学生的思维, 打破思维定势, 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言文在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又可以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三、以生为本, 培养学生自主命题的能力, 掌握学习主动。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 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传统的“教、学、考”模式中, 学生始终是处于“学”与“考”的弱势地位。在这种模式下, 学生只能被动学习, 被动接受考试。丝毫没有主动权, 更不要谈学习的主体地位。

题海训练之后, 学生更茫然:文言文的考查到底是为了什么? 命题者的意图又是什么呢? 所以, 应该试着从题海中将学生“解脱”出来, 变“被动挨打”为“主动出击”, 让学生选择文言文章或者语段, 分组合作命题并商讨答案。这样教师既可以从学生的命题及答案设计上, 看出学生对文言文的把握程度, 又可以让学生在命题的过程中了解命题者的意图, 得分点的设置规律。通过对题目障碍及答案的设置, 可以增强学生答题的规范意识。坚持下去, 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教是为了不教”,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无论是哪种能力的培养, 都不能离开以生为本的前提。我所做的探索和尝试, 就是试图“找出一种教育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5]。这是我永不止步的追求, 我将朝着这光明的未来不懈探索、前行。

摘要:在高三文言文复习阶段, 课堂的应试性得到了极致的体现。但是, 一味讲究解题技巧, 机械地进行强化训练, 不但不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 而且违背教育的本质。在高考的现实面前, 高三语文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在生本理念的指导下, 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 营造良好的文言文学习氛围,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生本理念,高三文言文,复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 5, 第1版.

[3]朱光潜.我与文学及其他.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6.

[4]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1997, 第3版, 第1册.

中考文言文有效复习的策略 篇8

一、把握最新命题特征, 找准复习方向

2007年和2008年杭州市中考文言文阅读部分 (下称07卷或08卷) 值得关注。这部分有四个小题, 其中两个客观题 (实词解释和虚词辨析) 和两个主观题 (翻译句子和人物评析) 。虽只有四小题, 但涵盖了初中文言文大部分知识点和能力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常用虚词, 及特殊文言句式翻译、文本的思想内容、人物性格特征、情感主题等内容。

试卷命题呈如下特征:一是考查深度有所加强。文言文知识性试题数量减少, 而对文言文阅读基本技能的考查增强, 试题的可操作性更强。除了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等基础能力的考查外, 还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性理解阅读, 如07卷“结合文中材料, 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08卷“詹懋举喜琴, 钟弱翁好字, 而两人的品性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回答”等问题, 这些题涉及对选文的品味、鉴赏、拓展等方面, 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二是阅读量略有增加。由07卷单篇阅读材料变为08卷两篇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 阅读量有较大的增加。三是考查范围逐渐扩大。这样一方面考查了学生迁移、运用文言知识的能力, 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起师生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 改变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注重文言知识的积累, 注重对文言文的整体理解。

这些试题呈现出新变化、新特点, 从积累、识记、诵读、理解的感性层面和思考、分析、综合、联想的理性层面来设题, 命题取材的重心虽着眼于课外材料, 但命题中出现的知识点仍在课内。因此, 复习时应指导学生依托教材, 抓住每个知识点与能力点, 运用比较和分析等方法逐步构建知识体系, 并通过各种手段实现知识点与能力点的迁移。

二、定制个性复习菜单, 夯实基础

在紧张而有限的复习时间里, 不少学生往往会有一个误区: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课堂复习, 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上他们只在“面”上掌握了一些知识, 而没有真正落实到“点”上, 不利于构建知识体系。因此, 我们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 帮助他们制定个性复习菜单, 真正由“面”及“点”地细化文言文知识点, 夯实基础。

菜单一:文言片段的背默。任务是要求学生把教材中的37篇文言文“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颠倒语序”地背诵一遍, 并把重要语句片段, 一字不差地默写出来。首先, 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 既可强化对文章的再熟悉, 又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其次, 每篇连续背诵三遍以上, 达到熟练地掌握全文;第三, 画出重点句子背诵;接着, 把已画出的重点句子进行默写;最后, 对默写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强化记忆。

菜单二:文言词语的梳理。此菜单主要是掌握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首先, 大声朗读已整理好的特殊实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性活用和一词多义) ;其次, 整理并朗读课下注释中的实词;第三, 在家长的帮助下, 进行即时检测;接着, 把检测中错误的词语集中后再记忆, 加以巩固;最后, 可用课外材料中的实词来提升知识和能力。文言虚词的梳理步骤可与实词复习类似, 但要注意文言虚词往往是概念性的知识面, 需要把这些知识面落实到具体语境中去。另外, 复习时要及时把这些词语补充到归类列表中。

菜单三:文言句子的翻译。菜单三要特别注重句中关键实词的理解。首先, 整理文中的名言警句, 抓住体现中心主题的关键性句子, 因为考试中翻译的也往往是这样的句子;其次, 整理课文中带有“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的句子, 并结合课堂中老师讲的这些特殊句式的一般特征;再次, 抓含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实词的句子;最后, 进行相应的练习和纠错。

菜单四:课内语段的把握。首先, 概括每篇课文的中心, 划分段落层次,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并概括段意;其次, 找出文中重点段落 (能反映中心或体现作者心情的段落) , 体会它带给人们的启示、蕴涵的深刻哲理;再次, 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点段落中的关键句, 并体会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后, 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语言的特点等。

菜单五:课外语段的拓展。拿到一篇从未阅读过的短文, 首先, 把文章浏览一遍, 浏览的同时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其次, 第二遍再仔细阅读, 要字斟句酌, 仔细推敲, 具体把握文章意思;再次, 根据练习题再次阅读文章, 联系上下文, 完成练习题;最后, 根据答案进行比对和纠错。

另外, 定制个性复习菜单有几个原则:首先应具有可操作性, 其次应具有监督性, 第三应有一定的灵活性, 最后是须将文言文复习纳入语文整体复习计划之中。

三、适时运用有效诵读, 获得情感体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张必锟先生在《把诵读放到文言文学习的首位上来》一文中指出:“正因为深深受益于诵读, 所以我在此后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格外重视学生的诵读习惯,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要把诵读放在一切教学的首位。”从07卷和08卷来看, 所选择的语段材料取之于课外, 但其考查知识点却在教材基本篇目之中。这就要让学生读懂课内文章, 读懂知识点。因此, 诵读在文言文复习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复习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

课内语段“细读”法。学生在课内语段复习中, 可以采用“细读”法进行阅读。细读新授课时的笔记, 细读课文注释及其他资料, 细读课后练习及自己的答案等相关复习点。在这样的细读中, 有效地梳理、识记和理解了知识点, 为构建文言知识系统打下基础。

课外语段“五读”法。学生在平时复习中碰到课外语段, 可采用“五读”法进行阅读。首先是“倾情听读”, 用心倾听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 感受文言诵读的魅力;其次是“有情诵读”, 学生自己诵读体验乐趣;接着是“激情品读”, 加强了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 从而感悟文本的意境;然后是“用情研读”, 把握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最后是“深情悟读”, 在感悟和思考中,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

考卷语段“三读”法。由于考试时完成练习的时间有限, 因此可以采用“三读”法进行阅读。第一遍“速读”, 梳通字词, 了解文章内容, 把握文章主题及思想情感;第二遍“选读”, 根据试题要求, 找到并阅读相关部分的内容, 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阅读, 从而得出有价值的答案;第三遍“回读”, 根据答题时间, 可以选择这个步骤, 对文章进行回读, 主要是为了准确把握文章的相关内容, 检查已完成的答案是否正确。

四、强化题型分解指导, 实现能力迁移

中考文言文“着重考查文言文知识及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而能力不能用讲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这也是我们在备考中特别强调的策略。我们在复习时根据文言文命题的四种题型, 注意加强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知识和能力系统的分解指导与训练。这种针对考点进行的分解指导与训练, 更具有复习的实效性, 也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以下以07卷为例谈谈具体做法。

1. 文言实词的理解

第19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朝夕把玩, 令其故暗 (陈旧)

B.有右军真迹, 宝之已久 (珍爱)

C.许而不出, 得非诳乎 (答应)

D.昨所至数纸, 幼时书 (文章)

解题思路:此题用选择题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要整体把握文章, 并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

复习建议:采用“分类整理, 理解积累”的思路进行文言实词复习, 就是根据实词分类, 将六册教材中的文言实词通过比较、归纳仔细地分类整理出来, 扩大词汇量, 从而提高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

2. 文言虚词的掌握

第20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以呈邕必以分人

B.萧疾其掩己其如土石何

C.因谓李曰宅边有五柳树, 因以为号焉

D.子细看之当余之从师也

解题思路:本题用选择题形式来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程度, 内容为常见虚词“以、其、因、之”等。每项中前一个为选文中的虚词, 而后一个则是课内教材中的虚词。

复习建议:采用“依据规律, 逐条掌握”的思路进行文言虚词的复习。以课文为载体, 将文言虚词的用法、意义、作用及典型例句逐条整理, 找到其规律, 使知识系统化。

3. 文言句子的翻译

第21题: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在坐者咸以为然。 (2) 何故呼为真迹?鉴将何在?

解题思路:此题是文言句子的翻译题, 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正确的翻译应反映句子句式的基本特点, 同时要落实句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复习建议:可采用“掌握句式, 渗透训练”的思路进行翻译文言句子的专项复习。

4. 人物性格的评析

第22题:结合文中材料, 对李邕这一人物作简要评价。

解题思路:这是评价人物题, 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整体把握和理解。要从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入手, 归纳其品行。

文言文复习的“源头活水” 篇9

如:2006年全国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 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联系课本苏洵《六国论》:“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 可知“视”有“看待、对待”的意思, 再联系上下文语境, 可知答案为C。

再如, 2008年江西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克救也 克:能够

B郑伯如晋 如:到……去

C非无贿之患, 而无令名之难 贿:贿赂

D子产使都鄙有章, 上下有服 鄙:边远的地方

联系课文《氓》:“以尔车来, 以我贿迁”, 可知“贿”的意思为“财物”。故答案为C。

但实词的考察并不只局限于一道选择题, 翻译题的重点实词也可以从课本中找到影子, 如;

2007年广东卷翻译题, “但以浓墨洒作巨点, 淋漓满纸。郭异之, 持以白王”一句里, 关键词“白”与《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 徒留无所施, 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中“白”的意思一样, 都为“告诉”之意;“异”的用法也在《桃花源记》的“渔人甚异之”一句中出现过, 可译为“对……感到奇怪”。

打造中考文言文复习有效课堂 篇10

一、以学生为本位, 有效呈现考点

教师不妨把近几年的中考文言文原题印发给学生,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 设置两个问题: (1) 你发现了近几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常常出现什么样的考题? (2) 你的发现给你的文言文复习带来了什么启发?就第一个问题, 学生不难发现:有的是比较阅读, 有的是纯课外阅读, 有考加点字的意思, 有考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 有考句子翻译, 有考对材料的理解、概括, 有联系链接材料或联系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看法…… 教师还应适时引导学生, 试试不看参考材料来解答部分题目, 然后再进行较深层次的发现。 诸如:有的加点字不看文章, 单纯看所在句子就可以得出答案;有的就是考通假字、词类活用, 是课内出现过的词, 只不过换了语言环境。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 教师再给予理性的归纳。

文言文考核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文言文内容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 (1) 朗读节奏的把握; (2) 关键词语的意义与作用 (实词的解释、虚词的比较) ; (3) 主要信息的筛选与处理; (4) 文言句子的完整理解与准确翻译。二是在读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倾向的把握及写作特色的发现与分析等。

以上归纳总结, 是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的, 让学生探究规律, 找出问题的本质特征, 感受到自己的想法与教师的不谋而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激励和肯定,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会切实感受到 “不能丢开书本”, “以内养外”是文言文复习的重要途径。

二、逐册精选复习, 有效地夯实基础

逐册精选复习, 目的在于有效地夯实基础。这“基础”一为“基础知识”, 一为“基本规律”。

依据考点, 我们可以用四个复习板块来构建复习课堂: (1) 文学常识; (2) 划分句子朗读停顿的节奏; (3) 实、虚词解释, 句子翻译; (4) 内容理解。制作教学PPT, 每册书复习1~2课时。

板块复习是课堂复习的一条主线, 适时的“旁逸斜出”, 又能使课堂复习内容更加充实, 学生的思维量增大, 有效性增强。如复习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板块中《黄鹤楼》一文, 教师情境设问:“最近正如火如荼进行的‘青歌赛’, 问‘江南三大名楼’, 你答得上来吗?” (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和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 复习到《两小儿辩日》, 问:“出自哪里?体裁?我们还学过出自《列子》的哪篇寓言?”复习《黔之驴》, 问唐宋八大家;复习到 《爱莲说》, 问还学过哪些“说”? (《捕蛇者说》)

复习课本知识, 绝不是照本宣科, 简单提问书本白纸黑字现有的内容, 那是低效的。有效的复习课, 好比织网, 有经有纬, 疏密得当;有效的复习课, 要温故而知新, 举一会反三。

三、关注课堂细节, 有效地激发活力

1.关注情境, 使学生在激励中进步

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 教师评价活动的本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 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绪, 使他们充满获得成功的信心, 帮助他们奋发上进, 纠正错误, 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记得上一届初三的文言文复习, 正值央视第十五届“青歌赛”的盛大举办, 于是笔者就在课堂上设置情境, 模拟素质考核进行文言文知识复习,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样, 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节目, 也非常适合复习课的情境设置。用一点小智慧, 给学生一些轻松, 让他们在一次次的鼓励中品尝到成功的愉悦, 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复习课就有了生命的活力。

2.关注后进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文言文复习课上, 把那些最基本的又常在试卷中出现的知识点, 专门留给一部分后进生来回答, 也是教师要经常关注的地方, 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的解释。在复习课上, 教师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节约”掉后进生回答问题的时间, 忽略掉后进生的客观存在, 要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

3.关注课堂作业, 有效地巩固复习

心理学认为,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 对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断和估计往往不同, 因而产生不同的情绪和情感。不同的作业环境下, 学生在作业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体验。实践证明, 课堂作业与家庭作业, 其正确率、书写工整率以及“水分”大相径庭。许多教师习惯课堂“一讲到底”, 而把课内作业安排到课外让学生集中完成, 往往会影响作业质量, 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在课堂上要舍得留时间给学生写作业, 趁热打铁, 在课内完成, 对于巩固复习更为有效。

无论是怎样的复习课堂, 我们都应秉承这样的观念:“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 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使学生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 多些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

摘要:近年来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比重有所增加, 难度有所加大。打造高效的文言文复习课堂, 以学生为本位, 有效呈现考点。逐册精选复习, 有效地夯实学生的基础。关注课堂细节, 有效地激发学生活力。

文言文复习之翻译方法 篇11

1.不明古义。古义不明,容易犯以今释古的错误。

2.囿于常义。文言词常常是多义的。有些义项,在古代是通常义,而现在则为冷僻义。翻译时,不可局限其常义。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3.不合事理。有些译文,违反常理,令人啼笑皆非,此乃阅读粗心所致。

4.不通语法。古汉语中时常有词类活用现象,如若不慎加审视,就会有误译的可能。

针对这些错误现象,笔者认为只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才能尽可能多地得分。下面笔者就针对文言文的翻译原则和技巧做一些浅薄的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翻译的要求

1.字字落实。不随意添加成分,不遗漏。

2.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译出语气。译句的语气要与原文一致。

4.合乎事理。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符合事理逻辑。

翻译的原则

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文句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的是:找准和译准句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即考试中的“给分点”。文言文具体的翻译方法很多,也很活。通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切实可行、卓越有成效的有下面五种方法:

1.保留原词

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都可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删除原词

文言文中有些只是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3.增补词语

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

4.替换词语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例如:

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赤壁之战》

5.调整词序

翻译时就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曾经和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六国论》

翻译的难度

翻译讲究要字字落实,要求直译。但在遇到修辞的时候,却要灵活处理。要有技巧的处理一些修辞格。

①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要译为“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②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③借代。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高中文言文一轮复习方法及技巧 篇12

一、立足要高远, 思维要打开

古文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呈现。我们知道, 古人把自己所描写人物的思想、个性彰显在古文中, 表达了自己的爱恨和憎恶。

1.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了解很多人物事迹,

如大智大勇大德的蔺相如, 知错就改的廉颇, 忠诚的爱国志士苏武, 博学多能、疾恶如仇的张衡。因而, 我们能学习古人身上高贵的品质。这些能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提升一个高度, 开阔我们的视野。

2.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学习古人运用得那恰到好处的写作技巧。

例如, 传记中多样的叙事写人手法。 (1) 正面描写:人物语言、行动、细节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等。 (2) 侧面描写:对比, 如《师说》中三组对比, 论证老师的重要性。衬托, 如《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 文章大篇幅地运用侧面描写。 (3) 材料的选择、剪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等的选材。

3. 在古文中, 我们可以学习到凝练、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辞曰‘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这句, 使文章波澜起伏, 可见烛之武之智慧。

总的来说, 立足高远, 思维打开后, 对我们的文学素养、思想认识、视野开阔、写作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诵读, 加强积累

文言文, 毕竟距离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了, 我们一定要注重诵读。古人在学习中一直强调对文章的诵读。“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 只有反复诵读, 我们才能加强对文章的熟悉。高考都依据于课本, 源于课本, 都能从文本中找到影子。所以, 我们要对文言有很好的语感。

对于文言文的复习, 应以积累为主。在实际复习中, 我们可以先用一定时间带领学生把高中已学过的重要文言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梳理一遍。然后, 我们要带领学生整理过考纲中曾提到过的18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以所学课文为例做整理筛选。这样既复习了课内文言文, 又梳理了虚词用法。因为高考考查的虽是课外文言文, 但常用词汇的积累主要是在课内。所谓陌生的文, 熟悉的词正是这个道理。此外, 我们要让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课外文言篇章练习, 进行一定量的词汇积累, 提升语境意识。此外, 我们应合理安排文言文的复习时间。比如高三每周的三个早读, 可以分别安排一次语文基础知识练习, 一次默写, 一次文言文练习。这样就会关照全面, 合理推进。

三、翻译方法

1. 我们要让学生在读、背、积累的基础上, 培养语感。

2. 翻译要具有语境、采分点意识, 并熟练运用一些技巧。

除了大家熟知的“信、达、雅”标准中“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逐字逐句”原则外, 我们要让学生具有语境、采分点等意识, 并熟练运用一些技巧。 (1) 语境意识。因为句不离段, 词不离句, 所以古文翻译一定要放到语境中前后联系, 对照原文, 力求直译。直译不便, 酌情意译。 (2) 采分点意识。在翻译题中, 几乎每个需要翻译的句子都包含几个重要的采分点。在做题时, 我们应找出采分点, 并结合语境去推敲就能够准确翻译。这样做, 考生就能取得不错的分数。

3. 翻译技巧。

具体来说, 有以下一些技巧。 (1) “留、替、补、删、调、增”技巧。①“留”即保留。这是指凡是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要保留, 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等。②“替”即代替。这是指代替词语意义已经发展、变化的古语为今语。我们在翻译时要用相近的现代汉语词语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③“补”即补充。文言文中常常承前、启后省略句子成句。因此, 我们在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补出来。尤其是要注意省略的主语、介词“于”、宾语等。④“删”即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这些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里是没有相应的词替代的, 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 翻译时可删除。如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⑤“调”即调序, 是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定语后置句等时一般应调整语序, 以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⑥“增”即增加。在翻译过程中, 有时虽已经遵循了上述方法及技巧, 但句子仍不通顺, 这是因为缺少一些词语。这时, 我们就应该根据语境增加一些必要的词语。 (2) 其他一些翻译小窍门。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会遇到有个别词难以翻译。这时, 我们可以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尝试从以下几种情况展开联想:①是不是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组词 (组成语) 等。②在句子结构相同的句子中, 我们要考虑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的情况:词相关或相反, 是否是偏义复词;词相关, 或为同义词连用 (只译一个就可) 。③个别句子翻译不通顺是不是“特殊句式”的问题。

上一篇:应用商店下一篇:微污染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