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口语交际能力(共12篇)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1
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 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然而传统的日语教学中注重语法规则的讲授却不注重语言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较好地掌握日语规则, 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 但是日语口语表达能力却相对薄弱, 在和日本人进行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很难用日语准确、流利、得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因此, 在大学日语教学中,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愈来愈受重视,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大学日语教学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提高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1 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
许多教师在授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单词、语法、文章的意思, 基本上都是用母语在讲解。其实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有时候很难找到与其完全匹配的对应关系。如果做过多的日汉对译讲解, 会使得学生很难摆脱母语表达方式的束搏, 这就难以养成用日语思维、直接用日语表达思想的习惯。因此, 教师在授课时, 尽量多用日语进行讲解。开始的时候学生可能会不适应, 尤其是对一些较长的表达会一时间反应不过来, 会有沮丧的心里, 此时教师不应该放弃, 可以通过重复的方式并结合一些手势语和丰富的表情来鼓励学生, 增加他们的信心。此外, 还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直观教学手段, 为学生创设形象、生动的语言交际情景,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反复、大量的语言刺激来培养学生的日语语感, 逐步形成用日语思维、直接用日语表的思想的习惯。
2 听与说有机结合
听是语言最基本的输入方式, 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 也是进行语言交流的基础。只有在听懂的前提条件下, 才能够进行“说”的交流。从听到说、从理解到表达, 是学习外语的客观规律。因此, 教师应该将培养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 进行听与说并行的口语教学。首先, 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尽可能的多说日语, 尤其是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听说氛围, 教师能够讲一口流利标准的日语, 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学生听的多、听的准, 才能说得出, 说的对。其次, 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开口说日语的习惯, 在课堂上要为学生多创造说日语的条件, 鼓励学生勇于开口说话。
3 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过于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恐惧感和焦虑心理。加之紧张、沉闷的课堂气氛, 导致学生怕说不好而不敢说, 越不敢说, 就越说不好。口语教学很难开展下去, 口语交际能力更得不到提高。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 积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口语训练氛围, 根据不同的学习材料, 采用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方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入到学生之中, 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与学生一起共同创造出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只有消除学生紧张忧虑的情绪, 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根据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不同及个性差异适时适度的调整教学内容。要把好学生和差学生搭配起来, 兼顾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学生, 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 给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 不论什么项目的口语训练, 都不要放弃差生, 不忽视性格内向的学生。对他们的每一次进步, 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教师的赞许和肯定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自尊心, 还能够使学生产生成就感,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心里障碍, 使学生大胆的运用日语进行口语交流, 在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中逐步提高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5 加强文化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能脱离文化而孤立的存在, 语言的交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文化的交流。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由于不了解中日两国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经常会说出一些不恰当、不得体的表达方式, 其语言结构本身并没有问题, 而是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说出的不符合日本人习惯的表达方式。交际能力的培养就是使学生在与对方交流中, 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 即语言得体性。这种能力反映出学生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加强与语言有关的日本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习俗的教学, 帮助学生通过文化背景知识来理解所学习的语言内容。避免在实际语言交际中由于语用失误而导致的语言交际障碍, 从而到达理想的交际目的。
总之, 学生的日语口语交际能力如何, 决定着其外语水平如何。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使其成为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日语口语交际能力是日语教学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作为日语教师, 必须要把日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 切实做到真抓实干。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适合口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9.[1]魏永红.任务型外语教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9.
[2]孙铭.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74.[2]孙铭.英语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74.
[3]赵平.如何提高外语口语教学的质量[J].江苏高教, 2008, (4) .[3]赵平.如何提高外语口语教学的质量[J].江苏高教, 2008, (4) .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2
口语交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现代人社会生活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因此,教师要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把口语交际向家庭、学校、社会延伸,不断拓宽口语交际空间,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全面提升口语交际能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把口语交际向家庭生活延伸,学会倾听
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不会倾听是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问题,往往注意力难于集中;
二是没有明确目的,未能养成听的习惯。倾听是口语交际中的一项基本能力,是进行正确应对和表达的前提。
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生活中的倾听大致分为两类:无目的性的随机听和有目的的倾听,要重点培养的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倾听。教学中带有目的性的倾听又不外乎两种方式:
一是日常生活的留心倾听,这种听没有明确的目的,或是自己喜欢的奇闻异事,或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等。
二是带着任务听,这种听目的性非常明确,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倾听别人的讲话,更要适时让学生带着任务听,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因为倾听不光能知道别人讲什么,更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二、把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学会表达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方面要注意教给学生表达的技巧及方式方法,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择口语交际的内容,让学生有话可说,在学生有话可说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把话说好,让学生会说。书本上的口语交际内容只是一个范例,如果只靠那几节课是无法真正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师除了要讲好书本上的内容之外,还要把学生的口语交际向校园生活延伸。可以说,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生活的大部分时光,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由于受年龄、知识等的限制,对于一些陌生话题不感兴趣或难以理解表达,而对于自己的校园生活他们再熟悉不过,不会让他们无话可说。因此,校园生活是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宝贵资源。
教学中,以校园生活为中心,通过话题辩论、情景剧表演、校园生活剖析、调解专家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活动的特点:
一是预设,就是事先设定好的,是每学期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它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课堂教学的补充。
二是随机,就是根据发生的事情和校园生活需要临时决定的话题。
随机话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是针对班级中出现的某一种现象或问题,也可以是校园中发生的某一件事情;可以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对话。再比如发现学生随手乱扔杂物,就立即让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再让其他同学对这一行为进行评价,同时想想如何说才能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等。其实,生活中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非常丰富,关键是我们要做个有心人,善于用身边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学会应对口语交际能否顺利、有效的进行,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学会应对。
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应对能力相对薄弱,是造成口语交际不能顺利、有效进行的主要问题和症结,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加以训练。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在社会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口语交际教学和训练都离不开社会生活。
教师要把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与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口语交际向社会生活延伸,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应对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社会生活话题搬进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现场,又要让学生把学会的应对能力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口语交际从社会生活中来再到社会生活中去,逐步学会应对,形成口语交际能力。教师要针对低年级学生爱模仿、善于模仿的特点,捕捉社会生活话题,为学生建立模拟的口语交际场景,让他们以不同的身份在模拟场景中进行交际,再通过师生共同的评价,来领悟不同话题的应对策略。
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懂得要正确应对,就必须做到倾听时要听明白、抓重点,表达时要有针对性、完整性。比如,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接待客人、购物、旅游、指路等问题,可以通过建立模拟场景将之搬进课堂,教给学生基本的应对方法,然后再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去运用和体验,从而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应对。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3
关键词: 中职学生 口语交际能力 强化训练
口语交际能力是用有声语言的形式,伴以合适的非言语手段,恰当、机敏地以听与说为实现方式,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能力。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社会选用、聘用人才的一项重要条件。正如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卡耐基所说的:“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85%取决于他的口才和人际交往能力。”
正是意识到口语交际的重要性,近年来,国家对现行中职语文教材进行了多次改革,使教材内容更具职教特色,更有利于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尤其新教材把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明确了口语课的课时占阅读课的35%,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教学在整个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分量。不仅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对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今后择业就业、促进社会交往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就现状来看,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发言讨论不主动,课后交往言语贫乏,实习、面试时口语表达不流畅,态度拘谨,难以将自己的特点恰到好处地传递给用人单位,从而失去许多实习、上岗机会。即使有机会实习、上岗,也有不少学生因为难以和领导、同事恰当地沟通、交流,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除了学生原有语文基础薄弱、口语交际能力较低外,更主要的是中职学校口语交际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语文教师仍然沿袭传统教学模式,没有脱离以传授知识、分解字词句篇章为重点的普通中学语文教育模式,重读写,轻听说。这种教学模式造成中职学生毕业时口语交际能力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不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因此,强化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多年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强化中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途径有两种,即强化课堂教学和拓展课外训练。只有精心设计、有效组织,才能切实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强化课堂教学
强化课堂教学要从强化听力训练、强化说话训练、强化朗读训练、强化演讲训练四个途径进行。
1.强化听力训练
倾听是口语交际的重要手段。王尚文教授曾说:“听是语文学习的精髓。”听的能力具有独立性,会说的人不一定会听,反过来,会听的人不一定说得好。“说话是人生的需要,听话是人生的艺术”。这句话告诉我们“听话”比说话难,因为“艺术”总比“需要”复杂。强化听力训练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注意力,从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所以必须对听力进行单独训练。
在听力训练时要求学生做一个专注的听话者,听话时听准说话者的说话内容,把握说话者的动机,分析说话者的弦外之音。教学中可以设计复述、听评等形式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课前安排讲故事,学生听完后复述故事,要求能说出故事梗概、主题思想等。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挑出一篇自己认为最好的习作,在全班口头发表出来,请同学们欣赏;然后,大家共同评析,就这篇文章谈感受、提意见或提问题。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较易把握的评析标准,使训练目的明确。要求学生做到:(1)认真听别人的作品,谈谈自己听完文章之后有什么感触、收获和联想。(2)指出成功应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3)评点文中展示了怎样的个性和具有什么独特的东西?一些学生常犯“千人一面”的毛病,缺少自信和独立品格。需要教师在评析鉴赏中加以引导。
以上这些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2.强化说话训练
说话是口语交际的主要方式,是人们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桥梁。说话是否得体,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文化水平、素质高低等。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曾说:“善于说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具备很多能力,其中要有敏捷的驾驭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进行说话训练,全班轮流,人人参与。在说话训练前,根据中职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知识水平等选择说话话题,选择那些他们能说、愿意说的话题。如校园、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日本核辐射”等。在说话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说普通话,注意语音和语法规范;要得体、适合语境;要有礼貌,体现真诚、谦虚、大方;要适当运用表情、手势、眼神等。
当课前演说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后,可以尝试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经过精心准备,上台为大家讲课、讲评练习题,或做考前、赛前动员等。实践证明,被动学习十次不如主动讲授一次。特殊的场合(课堂)、特殊的角色(教师)、特殊的关系(师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应对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3.强化朗读训练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是运用清晰的普通话语音,有感情有技巧地读。朗读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前,应重视读法指导,让学生明确朗读要求,诸如语速、语调、重音、停顿等,通过这些显性要求,学生达到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目的。教学中训练学生在普通话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感情基调,多读多练,从而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与听者共鸣。如李白的《將进酒》要朗读出诗人的豪情逸兴和集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蔑视富贵、及时行乐于一体的复杂情感;又如《雷雨》一文,文中共出现了十九个“哦”,这个词有时表示疑问,有时表示感叹,有时则带有恍然大悟的意味,读的时候要做不同处理:或语气上扬,或语调下降,或拖长音调,或简短音调等。通过课堂上这种长期的强化朗读训练,使学生逐渐掌握朗读技巧,养成有感情地进行口语交际的习惯,切实有效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4.强化演讲训练
演讲又称演说、讲演,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宣传某种主张的一种讲话方式,是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密切配合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宣传方式。以口头语言为主,以态势语言为辅,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技巧和心理素质。具体步骤如下:
(1)引导学生学习演讲范例
可以观摩演讲录像或朗读名人的演讲词,提高他们对演讲的认识。我国有许多著名革命家,同时又是著名演说家,如孙中山、毛泽东等。他们的演说曾经吸引和教育了亿万人民群众,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他们的演说词并加以分析和揣摩,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
(2)指导学生搜集演讲材料
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引导他们搜集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演讲材料,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自信心。所选材料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具有时代感。如汽车专业学生可搜集与汽车文化相关的演讲材料,旅游专业学生可以搜集与旅游资源相关的演讲材料等。
(3)帮助学生练习演讲
有好的材料,不一定就能讲好。中职生必须反复练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练习演讲时要先把演讲稿熟记于心,然后抛弃演讲稿自由地说。演讲时要有应变能力,随时掌握听众心理;要根据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需要,设计表达方式,确定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做到声情并茂;还要恰当地设计和使用态势语言,确定一些必要的动作、手势等。
除了安排命题演讲外,在课堂上还可安排即兴演讲。即兴演讲形式灵活、不拘一格。既可以利用课前三、五分钟举行,又可以让学生随堂讲述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如“我的同桌,我的老师,我的父母”等。通过口述其外貌、个性特征等,培养学生连贯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拓展课外训练
课外训练是对课堂教学有力的补充。拓展课外训练有三个途径:辩论、戏剧表演和模拟应聘。
1.辩论
辩论是围绕一个或几个话题,正反双方通过激烈的争辩捍卫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观点的一种口语交际训练活动,是一种层次高、难度大的说话训练方式。它是培养学生聪明睿智、才思敏捷、表达流畅而富于说服力的较高层次的听说活动。参与者既要倾听对方的意见,又要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需要敏捷的思维、广博的知识、流利的口才和随机应变的临场经验。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力、思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论证表达能力和处变不惊的胆量。通过论辩,学生明辨是非,磨砺意志,拓宽视野,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交际习惯。
教师应该从组织准备、辩论技巧和注意事项等方面给学生具体指导,并且提供有关的学习参考资料。辩题不宜太难,小到班级,大到社会、人生,只要是热点、焦点问题就行。最好能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引起辩论兴趣,然后循序渐进地加大辩题难度。如“中职学生应不应该交异性朋友?”“同学过生日送礼物好不好?”“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吗?”,等等。
2.戏剧表演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集语言、动作、歌唱、舞蹈于一体,反映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戏剧表演就是将戏剧文学剧本中的人物台词和人物动作搬上舞台,进行再创造的表演过程。根据戏剧情境,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是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活动。教材中的《雷雨》、《茶馆》、《威尼斯商人》等优秀篇目可让学生表演。进行戏剧表演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角色分析
角色扮演的要诀是设想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学生可能常常因为不知道怎样进入角色而发愁。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自问自答帮助自己找到感觉。如《雷雨》一课中,扮演“繁漪”这个角色,可以问自己“她是谁”,也就是弄清她的人际关系网,她是谁的妻子?谁的情人?谁的母亲?谁的主人?还需要问“她的性格怎样?”“她为什么有这样的性格?”“她要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角色分析时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透彻地了解一个角色的性格。
(2)角色选择
角色分析之后就要进行角色选择,也就是为不同角色选配表演者。需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谁的外形和角色比较相像?二是谁更有潜质表现人物的性格?
(3)排演
首先是每个演员背台词,在每个人熟悉台词之后,演对手戏的演员要面对面地对台词。接着全体演员一起配一遍台词,然后是走台,也就是在舞台上对一遍台词,并确定位置。最后是演出,这时需要服装、道具、灯光、布景等各方面配合,并观察实际效果。
进行戏剧表演要把握戏剧中心思想,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性格。学生根据人物身份、地位揣摩人物心理活动,模拟人物对话,在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口语交际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模拟应聘
应聘是求职者为谋求工作而向用人单位做的自我推荐,这是学生在就业实习时推销自己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应聘时应注意的问题,除了服饰仪表、注重礼仪之外,学生面试时的谈吐更重要。可以结合学校每年开展的供需见面会形式,开展模拟求职应聘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应聘者和招聘者两组,就招聘面试现场进行模拟训练。回答问题时要体现真诚、谦虚、实事求是、从容回答;说普通话,声音清晰;要揣摩对方心理,回答内容贴近对方期望的答案。这种训练比自我推销更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因为模拟招聘的问题是现场提出的,回答是即兴的,问题回答是否具有技巧,反应是否灵活快捷,对学生都是极大的挑战。这种训练既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同时是对所学知识、能力、礼仪等方面的一次综合检验。
强化中职口语交际教学,可以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提高一方面可以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素养以适应今后择业就业、促进社会交往,另一方面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能促进素质教育落实。所以,中职语文教师要强化口语交际教学,全面提高中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修订),2009.
[2]吴俊玲,刘万顺.口语交际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09.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4
关键词:大学日语,教学,口语训练,口语测试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 是多年来大学日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一直以来, 在公共日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更多地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忽略听与说能力的培养。由于日语中使用相当多的汉字, 对我国学生来说, 阅读与翻译技能的培养, 与听力、会话、写作相比, 明显地容易见效。因此, 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阅读和翻译能力, 却连最基本的会话能力都不具备。再加上, 目前国内实施的各类日语水平考试, 如大学日语四级、六级考试、国际日语水平测试1-5级、实用日语检定A-D级、E-F级等大规模考试中, 均不设口语或会话考试, 这也无形中加剧了阅读技能的发展与口语等其他技能发展的脱节现象。而随着近年来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信息产业的技术和经济全球化, 以及就业面试中对外语听力与口语的要求越来越高, 使人们认识到了提高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一、日语教学中口语训练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在日语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正确处理阅读与听、说、写、译之间的关系, 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 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 努力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同时, 还要进行一些测试手段的改革, 将口语测试纳入日常的教学和期末考试中, 以督促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口语实践活动。
(一) 口语训练的原则
《大学日语教学大纲》 (第二版) 指出, 语言是交际工具,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进行笔头和口头交际的能力。因此, 教学中要传授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 教学活动要有利于语言能力的训练。同时, 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和交际活动, 以利于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大学日语教学正在贯彻新的教学要求, 大力培养学生日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与说的能力。这对日语教学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推动。日语教学, 不仅要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使用日语处理日常和涉外活动的能力。因此, 在日语教学中要求教师突出打好语言基础与培养应用能力并重、语言基本技能训练与培养从事涉外交际能力并重的教学原则。
(二) 口语训练的基本要求
口语教学是指在日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说的能力是用外语进行交际的必备技能。口语训练占课堂教学的时间比较多, 构成了语言学习的基础。
口语训练要尽可能用对话的形式进行练习, 并且尽可能结合真情实景进行口语交际。在口语训练过程中, 要用亲切引导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说、多说。对于较难的提问, 可以先集体回答, 然后再个别回答。在做归纳大意、口头转述等项目训练时, 要先进行模仿性口头表达, 再逐步过渡到创造性口头表达。
在口语表达练习时, 要正确处理精确与流畅表达的关系。对于交际能力来说, 准确与流利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准确, 流利便失去基础, 实现不了交际任务;没有流利, 便难以有效地进行交际, 准确也就失去了交际意义。因此, 教学中必须要二者兼顾。
二、日语口语训练的形式和方法
日语教学中常见的口语训练形式和方法有:
1.以听带说、以听促说、听说结合:学习任何语言要学说必先听, 听的准备比较充分, 说的学习才比较顺利。大学日语四级和六级考试和其他国际考试中, 均有听力考试。因此, 听力训练也是目前大学日语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应要求学生把听到的内容讲出来, 可以达到以听带说、听说结合的训练的目的。
2.朗读:朗读是外语教学的常用手段, 对于口头表达有很大帮助。上课前后的朗读, 尤其是早读, 应作为每个学生口头练习的基本要求。课堂训练朗读的形式可分为齐声朗读、角色朗读和个别朗读等。
3.对话小组活动:对话是口语练习的主要形式, 一般由同桌或邻桌学生组成对子进行对话。
4.背诵:背诵对于口头表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口头表达时, 一经背诵过的语言能够脱口而出。因此, 对于较短的课文和对话, 应要求学生背诵, 并不定期检查和抽查。
5.复述:对所学语言材料进行口头重复陈述。复述要求大意不变,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 避免把复述变成背诵。
6.操练:操练的目的是保证学生正确迅速地说出所学新语言材料。操练的形式和方法可以多样化, 如全班或分组操练、单人操练等。操练的方法有重复、替换、问答、句型转换、句子合并和句子扩展等。
7.各种口头交际活动:包括游戏、角色扮演和情景对话等。有条件时还可以进行配音比赛, 鼓励学生积极实践。
三、日语口语测试
口语测试应准确反映口头交际能力, 必须充分反映考生掌握交际情景、交际语境、交互性和通过语言交际功能体现的语言知识等基本特征的能力。
《大学日语教学大纲》 (第二版) 规定, 高等学校学生必须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全面语言技能。这些技能符合当前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的需求。口语测试的设立, 就是为了贯彻教学大纲的要求, 检测学生应用日语进行日常和有关方面的工作能力。口语测试试题的设计应本着内容适用、试题易操作的原则。
口语测试的内容和方法有:
1.日常交际:包括介绍、问候、感谢、致歉、道别、指点、接受、拒绝、问讯等。
交际主题有本人简历、自我介绍、学习状况、家庭、爱好、学校生活、天气、健康、问路、交友等。限时3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讲内容, 提出2-3个问题, 让学生回答。
2.即兴朗读:由学生抽签选定文字材料 (《新大学日语》课文段落或相应难易度的课外材料) 。朗读时间为2分钟。
3.看图说话:选定一幅图画、照片、图表等, 准备3分钟, 对所选材料进行描述。限时3分钟。
4.情景模拟对话:内容包括日常涉外活动如迎送、购物、参观游览、就诊、安排日程及活动、介绍公司历史及现状、介绍产品等。可按照情景角色要求, 选定人员数量, 准备3分钟, 3分钟完成。
5.讨论:2至3人为一组, 抽选话题。准备3分钟后, 对所选话题发表评论或看法。限时3分钟。话题选择应以大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及热点新闻为主。
口语测试成绩可以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期末总成绩。对于同一学生在不同学期, 试题的形式与难度要有区别。口语测试可安排在每学期期末进行。
大学日语教学改革改进了以教师为主体、以提高阅读能力为重点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 使日语教学朝着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新的教学模式的引入对学生的日语学习提出新的挑战。学习主体的自信心、态度、动机、学习策略等因素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应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将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起来, 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 使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能够成为符合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日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肖惜.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国際センター.外国人教師のための日本語教授法[M].日本埼玉県: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国際センター, 1992.
[4]林大, 田中望.日本語教育と日本語.日本東京:アルク, 1987.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5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低年级儿童如何培养和训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突破。一、课堂训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口语交际训练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训练。因为课堂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科学有序的训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面对面的口语交际,可以丰富口语交际的知识,掌握口语交际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听、说交往的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指导看图、回答问题、讨论、复述等,学生的这些活动都是在“听”了老师的“指令”后进行的。学生“学”得怎样,教师必须从他们的“话”中得到反馈,这就是“说”。由此看来,利用课堂训练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应该重视并加以利用的必要做法。1、看一看,说一说。这里的“看”是指观察。即让学生观察图画,观察实物,观察动作,观察自然等等,然后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用口语表达出来。“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好就很难说好。苏教版小语低年级教材图文并茂,新颖活泼,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看图,创设语言环境,诱发学生说话,是进行口语训练最有利的时机。一年级学生入校时间短,写字姿势的“三个一”很难落实,必须反复抓,抓反复。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察小朋友画画的姿势(同时录像),把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作为口语交际的情境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回校后,让学生边回忆边看录像,在仔细观察后描述错误的写字姿势,讨论写字姿势的危害,从而进一步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2、画一画,说一说。在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富有思考性的提问,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给学生以更多的答问说话的机会,使他们的口语更有针对性,更有说理性,更有条理性。如,第二册练习中的口语交际《春天来啦》,教学时,我先带领学生在校园内“找春天”,引导学生观察具有春天特征的事物,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先用彩笔画下自己找到的春天,回来后,把画的内容讲给大家听,比一比谁找得多、谁说得好。最后回到课本上,按顺序说说“春天来啦”。这样,把课堂搬出教室,走进自然,学生乐于表达,训练扎实有效。3、对一对,说一说。低年级学生说话前言不搭后语,这是常见的现象。为了让学生把话说得连贯,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相互联系的小问题,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逐一回答,然后再把回答的话连起来说一段话。这就是“对说”。如,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小玩具,我们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①你有什么玩具?②你最喜欢什么玩具?③你为什么喜欢这个玩具?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就可以说出这样一段话:“我有塑料水枪、战斗陀螺、遥控汽车等玩具,
我最喜欢的玩具是变形金刚,因为它能变成各种各样的机器人。”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下悬念,也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如,有一名学生经常上学迟到,原因却没有说清楚。我马上说了一句话:“这件事让老师想起一个小故事。”正当大家翘首以待时,我提出要求:“大家可以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故事,猜对了老师就讲给大家听。”同学们议论纷纷(这也是一种训练),有的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猜想的故事,还谈了故事要说明的道理。这样,借助一个悬念,给学生提供了话题,创设了发展自我的“时空”,进行了口语表达的训练。二、实践锻炼。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且好胜心强,抓住这一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实践活动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这是口语交际在课堂训练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因此,我们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机会,并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1、演一演,说一说。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表现自己也是每个孩子本能的欲望。通过组织学生尝试进行合作表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巧妙地使他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在自主合作的活动中全面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角色意识”,从而自觉学说,大胆表达。如,第一册练习3中的口语交际,把“打电话”的口语交际训练置于模拟表演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从实际生活中选取说话素材,又将所学到的交际语言运用到生活中去,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口语交际能力。2、玩一玩,说一说。“儿童永远是生活在游戏中的。”低年级儿童喜欢做游戏,把口语交际训练融于各种戏之中,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活跃起来,增加了学生练说的机会,扩大了口语交际的“面”与“量”,有利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如,组织学生开展吹泡泡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同学吹的动作、泡泡的颜色和形状,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吹。接着,趁学生余兴未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描述吹泡泡的语言训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做一做,说一说。苏霍姆林斯基的“做中学”告诉我们:儿童感知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运动,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动手做”。通过开展问路、购物、做客等课外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把自己参加活动的所见、所想讲给同学听,把做与说结合起来,使他们不仅有兴趣说,也有话可说,促进了口语交际与实践的结合。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动态语言实践中进行。无论采用哪种训练形式,只要把握原则,坚持不懈,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6
【关键词】日语教育课程 文化 交际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61-02
前言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的世界,不仅是经济、政治上的多元性以及交融性,还包括文化方面的多元性和交融性。在多元文化中,实现各国之间的交流十分不易,其中,跨文化交际能力更是不容小觑。尤其是我国与日本当下的局面所迫,对文化于跨交际能力的人才更是十分重视,因此,大量的日语教育课程在我国出现,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满足我国在这一方面的需求。
一、跨文化交际解释
跨文化交际,顾名思义就是跨越文化隔阂的交流。具体含义解释为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对于同一个事物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并且,采取自己的方式进行理解、处理,导致最终结果的差异。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各国都是十分重视的,尤其是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更是如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了当下对外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外国语言是最关键的一点,想要学好一门外语,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是单词、语法的问题,还需要对该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习俗等进行了解。因此,开设外语教育课程也需要注意到这一点,不仅仅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实际指导,还需要一定的语言环境。
二、我国日语教育课程的现状
我国的日语教育课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在此主要研究的是几种主干的课程,例如:《基础日语》、《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本文化》与《日本概况》。这几种主干课程基本上已经涵盖了日语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因此,就借这些主干的课程对我国日语教育课程现状进行分析。
1.《基础日语》与《日语精读》
《基础日语》与《日语精读》就是日本教育课程中的最基本的常识,这两种课程涵盖了日语中的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课。在这两种课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课程内容的不妥,其内容明显就是对日语语言的基本知识进行了简单的誊抄,完全没有语言环境。而且其内容就是一些语法、词语、句子的,所给的翻译并不明确,也较为笼统。基于这种日语课程学习环境,想必大多的学生都无法进行真正的理解,知识对其内容进行公式化的背诵罢了[1]。这样,就会使得人们无法与日本人进行简单但是正确的交流,也就无法培养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日语会话》与《日语听力》
《日语会话》与《日语听力》这两种课程是稍微深入的课程学习,其意在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日语语言的学习拥有更好的认识。《日语会话》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在这一方面出现的主要问题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够养成学生良好的开口交谈习惯,课堂教师精力有限,无法做到对学生的全面检查,而课后学生又没有进行日语交谈的自觉,所以在这一点还是很失败的。《日语听力》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于日语的听力,在这一课程上,教师会对日语听力的内容进行复述,这样太过于机械化,毕竟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了解还是很浅的,无法通过一定的语境来领会日语索要表达的内容。
3.《日本文化》与《日本概况》
《日本文化》与《日本概况》相比前几种更为深入,目的在于通过对日本文化、概况的讲解,为学生传达一种更为具体的语言学习环境,方便更好地学习日语。《日本文化》这一课程在整体的日语学习中占据了很大的地位,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是由教师对课本的内容进行朗读,其意思的讲解却没有到位。而且在教师的讲课中往往是只有自己,没有与学生参加互动,无法真正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日本概况》这一课程的地位也很重要,通过课程的讲解,使学生对日本的文化、地域风情进行了解,方便学生的日语学习。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在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对日本的文化没有进行功课的预备,这就使得教师在教课中不能够很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
三、日语教育课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引进优秀的日语教材资源
在日语课程的教授中,优秀的日语教材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在此,笔者结合深入的调查分析,对日语教材的选择提供两点参考方面,以方便优秀日语教材资源的引入。
对日本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开设专栏。这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形式出现定型观念,使其思维受限,这将对其日语的学习大大不利。因此,开设专栏就可以对一些内容进行精编以及归类。另外,所选择的教材必须对日本的实际生活进行详细的描写,因为,当下进行日语学习的人对于日本的实际生活都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教材上生活环节的描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对日本文化进行了解。
2.对日语教学的教师进行能力的培养
在日语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十分重要,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教师的整体水平一般,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帮助学生了解日本文化。因此,有必要加强日语教学教师队伍的培养[2]。首先,需要对教师进行日本文化的深入普及,通过对日本文化的深入了解,才能够更好地对日语教学的教材进行更好地解析。另外,还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一些小的活动,发挥教师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实践,因此,需要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在此方面,建议日语教育课程引入日语活动,例如:日语唱歌比赛、日语辩论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学生的日语交流。另外,还需要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语言氛围,让日语学习者加强日语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对日语进行学习。除此之外,还有就是社会性质的一些日语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的额接触到日本人,更好地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束语:在全球性文化大融合的北背景下,日语教育课程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大力为国家培养具备优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是其关键。因此,建议有关方面可以为其提供充足的便利,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所需人才。
参考文献:
[1]曹美兰,杨宁. 日语教育课程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03(06):175-176.
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篇7
随着我国与日本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中日跨文化交际成为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日语人才的培养将变得日益重要。2001年出版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应成为日语人才培养的核心,应该全面渗透于日语各类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当非常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冲破自身文化的局限和约束,去领略、认可或接受日本文化。
二、我国日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既然日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呢?
贾玉新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能力系统组成。基本交际能力系统主要指交际个体为达到有效交际所应掌握的能力,具体包括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能力、文化能力、相互交往能力和认知能力。情感能力主要指移情能力,即以别人的文化准则为标准来解释和评价别人的行为的能力;关系能力主要指交际双方满足彼此自主和亲密交往的需求,或通过妥协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从而取得共识的能力;情节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根据实际交际场景不断调节交际行为的能力;交际方略能力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因语言或语用能力有缺陷、达不到交际目的或造成交际失误时采用某种技巧来补救的能力。
参照以上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我国目前的日语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具体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一般都是采用“讲解词汇、分析语法操练句型”这一教学模式,偏重于阅读理解和口语的流利程度,而忽视语境、语用等问题,使学生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常常因不会根据场合和对象灵活使用日语而造成交际失败。
在文化教学中,教师常把文化仅仅看作是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事实的综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介绍日本的知识文化方面,忽略了交际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使学生缺乏跨文化差异意识和移情能力,在与异域文化的人们进行交际的过程中,不自觉地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外族文化,或按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选择言语行为。如中国人在对自己迟到的行为道歉时,多以「急用があります」、「バスに遅れた」等作为理由。这种对迟到的解释在中国人眼里看起来合情合理,然而日本人却把这种理由看成是一种耻辱,是说不出口的。很显然,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就有可能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
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教师特别着重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相互交流性和共同作出性,忽视了对学生交际双方合作精神和技巧的培养。语言是交际的工具,而交际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日语教学需要一种相互学习的氛围,而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交际、学会与人相处,也是外语教学责无旁贷的责任。但在现实的日语课堂教学中,学生人数多,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让每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结果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发言的机会就集中在几个人身上,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就无从谈起。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需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标。现代教育关键是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质量的复合性人才,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适合我们的教育目标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
三、日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培养学生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应转变教学观念,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中日文化的差异融会到日语教学中,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那么我们如何通过教学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呢?笔者将从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来谈谈具体的操作。
1. 语言能力的培养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任何交际过程都包含着一定的语言形式。没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就不可能获得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讲授日语词汇时,教师应注重介绍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伴随的文化差异是制约外语学习者学好外语的一大因素。有些词汇虽然在汉语和日语中所指代的意思相同,但在文化上却存在着不同的内涵。如“龟”,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的解释,我国古代的人民常用“龟”来比喻长寿,如《抱朴子·对俗》:“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道(导)引以增年。”但是,现代汉语中的“龟”却多用于消极的场合,特别是多用来骂人、贬低人,如“你是乌龟王八蛋”。然而,“龟”在日本无论是在古日语中还是在现代日语中,都是“长寿”的象征,多用于褒义,「鹤は千年,龟は万年」(鹤有千年、龟有万年之寿)之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如果我们不知中日文化的这种差异,当日本人送给你一个龟形礼品时,尽管这礼品精致乖巧,可能也会觉得莫明其妙,日本人怎么会送这玩艺儿给自己。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日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主观评价。对那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
另外,在语法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中日文化差异的对比。以往的日语语法教学只注重语言结构的讲解,对于句型要求死记硬背,而不和汉语中的语法进行比较,找出异同。作为一种语言,都与其他语言有其共性的东西。日语的句子成分就与汉语句子成分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在让学生分析较难的句子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其翻译成汉语,看看汉语的结构,再对日语句子进行分析,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不同处,这样学生在与人交际过程中会避免许多中国式日语,母语就不再成为学生学习日语的干扰因素。日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体系的语言,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日语语法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进行日汉之间的对比,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借以提高学生学习日语的成效,从而培养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2. 文化能力的培养
日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要使他们了解日、汉两语中常见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并自始至终把文化教学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而且应该把交际文化作为侧重点。如在日本,人家特意为你做点事情,通常应该说「すみません」来表示感谢,而不是按照汉语的思维说一声说「ありがとう」。这时如果你说「ありがとう」,对方会并不一定高兴,因为听到这句话似乎就有一种给你做点什么你认为是应该的,这时假如你说「すみません」,听者就会很高兴,因为你的话似乎是说不该劳你大驾,但却给你添了不少麻烦,真是对不起。由此,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方法去发现日语和汉语中交际文化的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及对文化的宽容性和灵活性:先安排学生看一段中国人到日本人家中做客、日本人到中国人家中做客的生活录像,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中人物在生活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看完录像之后,通过讨论了解哪些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会引起摩擦或误会,并掌握避免摩擦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的相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并促使学生开展有关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差异的比较和文化价值趋向的大讨论,借以促进他们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3. 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是能够在真实情景中运用外语进行得体的交际,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而要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角色扮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它可以使学习者在模拟的社交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获得交际能力,为以后在真实社会环境中运用外语打下基础。著名教学工作者何家宁认为,“角色扮演的情景可以选择集中反映学生需要的社会礼仪或那些可能导致文化误解的话题”。这样的情景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以避免不恰当地运用外语。日语教材中许多交际文化项目如打电话、问路、看医生、就餐和中日文化差异等,教师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导入。在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要提醒各小组学生必须根据本组扮演角色的人际关系来组织对话,如果小组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朋友关系的话,组员就得使用简体进行练习;如果扮演的角色之间处于陌生人关系的话,对话时自然得用敬体;如果扮演的角色社会地位不同的话,对话中不仅有简体、敬体,还得有敬语表现。教师在演出之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终引导学生明确地认识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身份、年龄不同的谈话对象如何用合体的日语进行交际。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能真正地将语言知识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可以切实理解并感受日本文化的内涵,跨文化交际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当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和手段还有很多。目前,在日语教学中关于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课题已得到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结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校日语教学的现实而具体的跨文化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郭举昆.共同学习原理与跨文际能力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3, (4) :44-4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480.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8
一、句型导入环节
句型导入阶段实际上是教师介绍, 学生理解新句型的发音、语法构造、意思、用法的过程。如何在这看似枯燥的语法讲授中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呢?可以试采取以下方法:
(一) 在与学生的日常对话中自然地导入新句型。
例如, 讲授“~たり~たりする (动作的列举) ”这一句型时, 可以通过教师和学生就“昨天做了哪些事情”这一问题的实际交谈中导入新句型。例如:
教师:李さん、きのう何をしましたか。
学生:日本語を勉強しました。
教师:日本語の勉強だけですか。
学生:買い物もしました。本を読みました。テレビを見ました。
教师:たくさんしましたね。全部は大変ですから、2つ言いましょう。テレビを見たり、日本語を勉強したりしました。
(二) 教师口述提供句型的使用场景, 让学生在使用交流场景时学习和理解新句型。
例如在导入“~かもしれません (也许) ”时, 教师可以选定“还会不会下雪”这一场景。
教师:もうすぐ4月です。でも、昨日は雪が降りました。とても寒かった。また雪が降りますか。降りませんか。わかりません。もう1度降るかもしれません。
通过以上教师的话语, 自然地引出了句型“~かもしれません”, 而且把这一句型表达的“担心的心情”这一实际使用场面也传递给了学生。
二、句型练习环节
在学生基本理解新句型后, 就进入练习环节。可以说初级日语的句型教学中练习占很大比重。练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新句型的形态和意义。那么如何在句型练习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呢?
(一) 简单采访, 主要是选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话题,
在学生之间相互简单采访 (即提问和回答) 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例如, 在练习“可能表现”时, 让学生每四五个人组成一组, 每组发一份“以下能力你具备吗”的调查问卷, 让学生相互询问完成调查问卷的内容。 (图右一)
通过采访者询问组员类似“Bさんは泳げますか。Cさんは辛い料理が食べられますか”等表格内提示的问题, 学生们既掌握了句型 (可能形) 的构造 (动词可能形) 和意思, 还参与到练习中, 听说能力得到提高, 能在特定的场景中运用日语进行实际的交流。
(二)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教师在角色卡片上写明学生要扮演的角色, 需要采取哪些行动, 学生按照卡片的指示完成对话。例如, 在练习“~てください·ないでください”的时候, 可以选用在医院看病的场景。我们知道这一场景首先是病人和医生的对话, 通常首先是医生向病人询问病情, 病人告知后, 医生给病人建议, 最后医生和病人相互寒暄、告辞。那么, 教师可以根据这一场景制作角色卡片, 发放给同桌二人, 一个是卡片A, 一个是卡片B, 并要求学生不要看对方的卡片。
会话例:
A:どうしましたか。
B:昨日からのどが痛くて、熱が少しあります。
A:そうですか。ちょっと口を開けてください。…ちょっとかぜですね。薬を飲んで、ゆっくり休んでください。
B:はい、わかりました。
A:じゃ、お大事に。
B:どうも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した。
综上所述, 在以句型为重点的初级日语教学中, 以上四种途径都可使学生在设定的场景下自由地选择词语、完成有创造性的会话, 模拟体验生活中的实际交流, 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新句型的理解和使用新句型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際交流基金.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教授法シリーズ9——初級を教える[M].東京:ひつじ書房, 2007.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9
一、影响高职学生日语口语的主要因素
1. 语言环境因素
目前, 我国日语学习不像英语学习那样普及, 加上学生和家长对日语的重视程度也没有英语那么高, 导致了学生日语基础薄弱, 基本上是零基础, 就以目前我所在的高职院校而言, 经调查发现, 除少数学生喜欢日本偶像, 知道一点点日语外, 大部分学生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日语, 对于日本的文化、风俗习惯也一点都不了解, 其中, 知道一点点日语的同学, 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 对日语的发音也存在误差, 这也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
2. 社会因素
由于现如今, 对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还是集中在试卷上, 导致学生只重视单词的记忆、语法的掌握、阅读的训练而忽视了对日语口语的训练和加强。再加上, 就业单位对学生硬件的需要, 导致学生一味的寻求考试过关, 希望拿到日语等级证书, 但是在日语考试中, 主要部分还是以题目形式, 而没有对学生的口语进行考核, 所以导致学生口语能力差。也有些同学只想将来拿到文凭, 没有考虑到应用, 所以存在有的学生的日语书面成绩很好, 可是口语发音却不标准的现象。
3. 心理因素
很多高职学生对日语口语还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不敢大声地说日语。由于高职学生现在处于成年期, 好面子, 怕出错, 怕出丑, 这样严重阻碍他们的日语口语练习, 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 鼓励学生大胆地说日语。
4. 文化因素
由于中日文化差异, 导致很多学生在说日语的时候, 会出现汉语化的日语表达方式, 也会出现语言表达不恰当等现象, 出现表达错误现象, 这样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的热情。
二、提高高职学生日语口语能力的对策
1. 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
“期盼理论”认为, 教育者的期盼对受教育者学习成功与否产生巨大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 要真诚地寄希望于每一个学生, 往往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都有可能燃起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 尤其是那些底子薄的学生, 更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鼓励, 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也能勇敢地去“说”日语。好的学习氛围也可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日语口语的兴趣, 兴趣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具有积极作用, 它往往是推动一个人积极地去获取知识的正能量。
2. 采取多种手段训练他们的口语
2.1首先是强化正音训练。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地方, 还有很多学生带有地方口音, 导致连基本的单词都读不准, 就更谈不上语言的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所以, 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重视学生的发音, 严格把关, 使学生养成准确表达的好习惯, 直到学生发准每一个音。
2.2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高职学生日语口语表达最大的障碍就是喜欢先把对方表达的日语译成汉语, 再把自己要表达的含义译成日语, 与对方进行交流, 这种思维模式完全是受母语汉语的影响, 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日语用语, 所以教师必须要纠正和改变学生的这一思维特点。
2.3多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可使文字更加清晰, 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实际上, 在日语课堂上, 90%的学生都有口语表达焦虑症, 但是如果我们多采用图片、三维动画等手段, 就能够使学生所学东西更加生动形象, 再加上声音的设置, 就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也能调动学生“说”的热情。
2.4培养学生在口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洞察力, 弥补跨文化交际的差异。文化与语言是不可分割的, 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本身就是文化教学, 教师可在教学中穿插讲授词汇、语篇以及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让学生多了解语言国家的风俗用语习惯等等, 避免用语失误等现象。
3. 给学生创设口语实践的机会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 对于教育来讲, 实际运用比抽象理论更为重要, 他主张学生通过“做来学”, 给学生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 我们提倡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仅有渊博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 日语口语是需要不断练习的, 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不断加强口语实践, 并及时纠正口语中的错误发音。再加上,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练习的内容和对象都有一定局限性, 因此, 要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作为补充, 比如学校可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面对面交流, 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社会生活等, 或组织学生利用和挖掘身边的资源和环境等, 有意识地创造课外口语练习机会, 如参加日语沙龙、日语论坛等活动, 收听日语广播电台、欣赏日语歌曲或观看原版日语影片等, 使学生善于从日常口语练习中耳濡目染, 积累经验, 总结规律, 循序渐进。
综上所述, 随着跨文化交际逐渐进入我国日语教学的课堂, 这种教学理论建立在语言学家海尔莫斯提出的交际能力的理论上, 这种理论认为交际能力不但应具有语言知识, 而且还应具有运用语言的能力, 尤其应掌握语言运用的得体性, 只有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才是真正地掌握语言。因此, 只有教师认真分析影响学生日语口语的根源所在, 并不断探索, 不断追求, 不断创新, 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摘要:语言作为重要的交流工具, 提高学生口语能力是所有日语教学工作者一直研究的话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学生语言知识的综合体现, 它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基础、地道的发音、灵敏的反应能力, 以及熟悉和了解语言国家的文化差异和风俗习惯。本文主要是根据高职学生的日语口语学习现状分析提高日语口语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日语,口语能力,对策
参考文献
[1]、刘娜, 浅谈高职日语视听说课程教学改革[J], 科技信息, 2012.10
[2]、李杰, 日语教学与文化导入[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2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10
一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行为的范围较广, 包括不同种族间、不同民族间、同一意识形态内的不同群体间及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际等。本文的跨文化交际是指中日之间的国际性跨文化交际行为。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能够认识到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障碍, 并有针对性地跨越和回避, 得体、有效地利用日语同日籍人士进行信息和情感上的互动交流和表达等方面的交际能力。
二日本文化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情感与逻辑的统一。学习日语, 必须对日本文化有深入的了解, 避免母语迁移现象的负面影响, 逐步消除词汇为日语、表达逻辑为汉语的“中式日语”。
例如“我认为……我觉得……”等观念、看法的表达, 汉语的表达方式是“我觉得……我认为……”等语法结构, 逻辑上相对应的日语为“……と思う”。然而实际的会话过程中, 日本人秉持暧昧、模糊的态度, 往往不想让对方觉得自己 (说话人) 是在强加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会把“思う”改为被动态, 以“……と思われる”的形式表达, 直译为“这件事被认为是这样的”, 暗含一种“其实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 我也一样”的感觉。这种表达方式削弱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增强语句的客观性, 减少强加意志于对方的感觉。要理解和把握日本民族语言的模糊性, 就不能仅限于词汇和语法的记忆、习题的练习, 深入了解日本文化, 才能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使用日语同日籍人士交流的过程中, 不但要注意语法、词汇等正确的使用, 同时还应注意尊重日籍人士的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 保证语言的得体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日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就要注重日本文化课的设置。
三目前日本文化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
学习者的学习功利性较强, 忽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较短, 一般只有两年学习时间, 其间还有大量的非专业课程需要学习, 专业课程量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客观上使得学生更想学习能够直接用于工作的知识, 而忽视了需要长期积累日本文化课的学习。
日本文化课程设置需要改进。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因为学习者的不重视, 教师也往往难有积极性。教学内容大都是日本的地理、历史、政治等以旁观者角度审视的知识, 与现实生活几乎没有交集;教学方式依然按照备课、宣读PPT、考试这一传统教学模式, 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更加忽视对日本文化的学习, 教与学陷入恶性循环。
四调整课程内容, 改变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关注日本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 当下流行的“吐槽”“达人”“伪娘”等词汇都来自于日语, 学生对于这些词汇是如何产生的却知之甚少。比如“吐槽”的日语表达为“ツッコミ”, 来自日本“漫才” (类似于中国的相声艺术) , 是指把对方言语或某些社会现象等一些不良或有趣的地方, 用调侃或讽刺等语言进行抨击或赞扬。“ツッコミ”的罗马音为“tuccaomi”, 词汇先传入台湾地区, 台湾当地人按汉语的读法, 音译为“吐槽”, 后经过网络流传至大陆。从这个角度切入, 讲解日本的漫才等传统艺术, 古老与流行相统一, 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以微观的角度深入生活, 比较异同。从生活中体会和学习日本文化, 通过比较异同的方式, 将课程的内容从“介绍”转变为“学习”。如在讲解日本交通的相关知识时, 从细节入手, 引导学生学习斑马线、十字路口、天桥、地下通道等词汇, 讲解中日之间文化的不同之处。比如, 日本的私家车向行人鸣笛, 是表示让对方先行, 而在中国则是提醒有车通过, 行人回避。再如讲解日本饮食时, 先引导学生学习就餐礼貌用语, 并就广为流传的“我开动了”这一用语的误解进行讲解。“我开动了”的相应日语是“いただきます”, 是动词“得到”的敬语, 表示得到自然馈赠的食物或者是做饭人的馈赠, 而不是表示自己开始吃饭了。微观深入、异同对比的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改变教学过程。以往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 这是课程学习不可缺失的环节, 但全过程如此就成了“填鸭教学”。设置开放性作业, 让学生做学习行为的主体。让学生分组或个人选择一个话题, 进行一至两周的研究与准备, 并让代表或小组在课堂上以演讲、放映PPT等方式进行学习成果展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 找到切入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摆脱“填鸭教学”的桎梏。
参考文献
[1]陈岩.谈中日跨文化交流中摩擦的主要原因[J].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2 (1)
[2]刘慧云、李玉华.浅谈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 2007 (3)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11
关键词:评价方案;课堂评价;交际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366-01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口语交际教学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并列成为语文五大教学内容之一。考试作为最常用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书面测试来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但这种书面测试对口语交际的评价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因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甚至是多方)的互动过程。那么,怎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呢?为此,我们竹苑小学《小学语文开放式口语交际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探索的同时,对小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不断尝试。
一、制定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案
课题组的老师们经过近三年的探索,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可操作性强、 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案。从评价内容出发,我们主要从交际态度、交际习惯、交际能力三方面制定了《竹苑小学小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评价表》,对学生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表现性及普通话水平给以评价。评价还根据时间、场合及评价者的不同,区分出师评、生评、家长评、自评与互评。
二、激励为主,实施课堂评价
学生有兴趣,才有交流的动机;有兴趣,思维才会活跃。而培养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激励”。课堂上,我们的老师的评价表扬多,批评少,激励多,指责少。
(一)语文课堂上的口语交际评价
课堂是规范和发展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的主阵地。不管是口语交际课,还是阅读教学中,或是作文评讲课,我们都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交际情境”,并在交际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1、教师评价
教师是评价学生的主导因素 ,平时的语文课堂评价,教师更多的是使用口头的评语评价。在口语交际评价中,我们一直注重有针对性地运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去鼓舞和激励学生,如“你一定能说好,老师相信你,鼓起勇气再来一遍!”这样能使学生长期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你的观点真新颖,如果声音再响亮些,让大家都能听清楚就更好了” ,“你敢于反驳他人的观点,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值得同学们学习,如果能组织好语言,表达的会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等等。这样,学生便能通过教师的评语评价掌握更多的口语交际的技巧。 除了每节课上教师言语的评价之外,我们的老师每周都会针对每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口语能力填写评价表,经过跟踪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上敢说、乐说,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
2、口语交际课堂上学生自评、互评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评价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课堂不应是教师评价的独角戏。充分展现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的课,才是真正的口语交际课。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经过长期训练,竹苑小学的学生不仅善于倾听、判断,善于赞扬、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还习惯反思、质疑,敢于给别人提出好的建议。自评与互评,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增强学生在团体中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
(二)、其他学科的口语交际评价
我们学校将口语交际教学拓展到学校的其他学科之中。所以,我们的评价也就自然延伸到了各个学科的教学课堂。首先,课题组主要负责人培训各学科科组长如何在课堂上规范学生的交际语言、行为,然后科组长再根据自身学科特点与科组老师商定课堂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的方式。各学科教师在学期末均会在评价表中对每位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进行评定。在竹苑小学的任何课堂上,我们都能看到学生声音响亮、仪态端庄、充满自信的表达。
三、鼓励参与,实施活动评价
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口语交际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竹苑小学“就地取材”,创造性的把学校德育活动纳入到口语交际教学的合作范畴。口语交际的评价也自然延展到学生的校园活动中。
每周升旗仪式上轮流演说的“值日小校长”、全校学生轮流的“礼仪小天使”、“清晨之音”主持、“关爱空巢老人”的学生志愿者、“慈善义卖会”的“店长”、“推销员”、“顾客”,学生活动中的口语实践均被纳为评价对象。每次活动结束之后,无论是学生自评、互评的星级评价,还是教师就不同活动内容针对性的评定,都能灵活多样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热情投入到丰富多样活动的交际之中。
四、延伸学校,家长参与评价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母)”。家长对孩子的习惯、能力、个性非常了解,又对孩子的发展充满期望。我们学校充分发挥家长的督促、评价作用。家长参与评价主要通过家长联系卡、家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家长协同教师参与评价,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家中进行口语实践活动的表现,有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语文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的建议,以便家长和学校协同对学生给予有效的指导。
五、终结性评价,开发口语交际评价试题
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综合评价应该是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综合评价。以上的评价都是过程性的评价,如何通过试题进行终结性评价,我们也在进行着尝试。我们为每个年级拟定两份试题。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的形式抽取题目,自由交流。评价试题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试题四部分内容。评价过程中每个教师负责观察、评价一个小组,并认真填写“口语交际试题评价结果”。在肯定的同时更要指出每个孩子在口语交际方面的努力方向。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 篇12
一、革除鹤立鸡群弊病, 发挥学生的合作交流作用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每位学生不仅有说的任务, 还有倾听、补充的任务。所以, 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指导上要面向全体, 培养合作意识, 应积极营造面向全体的交际氛围, 注意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 传情达意, 让学生真正嘴动、体动和心动。
在有些公开课上, 由于力求教学过程完美, 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参与度, 频频让班上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的学生亮相, 情感的交流也自然而然地向他们倾斜, 这种鹤立鸡群的做法, 导致那些更需要帮助的学生经常被闲置于一边。长此以往, 不善言辞的学生更缺乏自信心, 觉得课堂是圣殿, 是牢笼。而能说会道的学生更是口若悬河, 觉得课堂是表演的舞台。这与“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课改理念背道而驰了。
为了实现面向全体学生, 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应让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分工, 同桌、小组乃至全班之间都有进行有效沟通的机会, 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 从而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尤其要特别关注学有困难的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有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同时要有意识地让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有困难的学生共同进步。同桌、四人小组中的情感交流、好朋友间的沟通、师生间的互动, 都能营造一种良好的交际氛围。教师还要留心关注各合作小组, 用榜样的作用带动全班学生学会良好的人际沟通和文明交往。在课外的交际实践活动中, 教师要学生以自愿组合的形式组成由自己命名的合作小队, 如雏鹰小队、蓝猫小队、成长小队、阳光小队等, 学生在合作、互动中能取长补短。这样, 每个学生都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克服了鹤立鸡群的做法。
二、革除材料单一弊病, 发挥资源的多维碰撞作用
口语交际活动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教师要改变仅单一依靠教科书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做法, 注重口语交际资源的开发利用, 用心捕捉生活的各种现象, 注意与学科课程的衔接与沟通, 拓展学生口语交际的范围, 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学情景的设计上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想说、乐说的欲望, 在多维材料的碰撞中, 口语能力的提高才会更快、更好。
1、发掘现实生活素材, 激发表达欲望, 提高交际能力。《课标》强调:“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 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在交际中, 要通过再现生活情景, 充分调动生活中已有的知识储备, 发掘其想说的欲望。如可以利用每天早会课的“一分钟即兴演讲”,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 养成广积生活素材的良好习惯。可以注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实践, 带领学生到生活中寻源。如指导学生以主持人身份走进同学中, 采访学生心中的榜样;可以就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 如“上网好不好?”“说善意的谎言好不好?”组织辩论会;鼓励学生走上演讲台参与中队或大队的竞选演说, 锻炼胆量, 训练口才;带领参加宣传环保重要性活动, 感受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
2、拓展学科教学空间, 增强语言实践, 提高交际能力。口语交际要与识字、阅读、作文教学及其它学科紧密结合, 并渗透在其中, 让孩子不仅在口语交际课中有语言实践活动, 在其它课的教学中同样有这种活动, 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能持续得到提高。在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课件, 将故事情节、画面等较抽象的内容化为具体的、可体验的生活场景, 使学生置身其中并畅所欲言。如上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 教师动情地说:“在寒冷的冬夜里, 小女孩乘着祥云飞到天空。她往下一看, 看到了蜿蜒在崇山峻岭的万里长城, 这是她向往已久的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她内心一阵欣喜, 于是飞到中国, 来到我们同学中间……”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就是让学生跨越时空, 跨越国度, 将小女孩的命运与自己的幸福生活联系起来, 在虚拟的情境中, 设想小女孩与同学们一起读书、唱歌、画画、做游戏……尽情享受童年的快乐, 对小女孩寄予更深的同情。美丽的童话故事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 他们纷纷倾吐心中许多美好的愿望, 在发表各自真实感受的同时, 发展了语言能力。
三、革除评价挑刺弊病, 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作用
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中, 我们常见许多老师以成人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 挑三拣四, 目的是想让学生知不足而改进。但这种单一挑刺的评价手段, 无益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课标》在新课程评价中明确指出:“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 采用激励性评语, 从正面加以引导。”每个人都需要一种成就感, 时时感受成功的喜悦。评价的目标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因而, 改进性与激励性评价、过程性与多样性评价在口语交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教师在课堂上“你说得真棒!”“相信你能行!”“你的话富有诗意, 简直是个小诗人!”等赞赏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价会使平时胆小、内向的学生鼓足勇气, 走上演讲台, 他们会凭着自信一步一步迈向成功。而在平时、期中、期末的评价方面, 可从习惯态度、表达能力、合作精神三方面来进行评价, 强调学生在合作小组 (队) 中的表现, 适时进行评定, 以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进一步增强。采取星级评、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评等,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日语口语交际能力】推荐阅读:
日语口语教学10-31
日语口语词汇12-30
职场日语口语:新人自我介绍07-27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06-27
口语交际能力训练10-24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12-26
小学英语口语交际能力09-21
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06-08
口语交际中的能力培养07-16
浅谈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