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2024-09-14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共12篇)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1

一、引言

2014年12月31日, 国务院以国发[2014]63号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 为建立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和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框架体系打下了基础, 是对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贯彻落实。而2015年1月1日, 正是新《预算法》开始施行的时间, 新《预算法》赋予了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债融资的权利。本文以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和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为例, 分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关系, 并对我国通过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二、美国市政债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

美国国际开发总署 (U.S.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 SAID) 在一份关于帮助俄罗斯、捷克、波兰、印尼、菲律宾、南非、津巴布韦等发展中国家建立市政债券市场经验的报告[1]中指出“缺乏信息披露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会制约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事实上, 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发展几乎与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内容的变革发生于同一时期。

从市政债券发展来看, 尽管美国市政债市场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 但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市场规模仍旧较小, 且投资者主要为商业银行, 主要原因是持有市政债在资本利得和利息收入的税收方面的优惠, 但1969年的《税收改革法案》 (Tax Reform Act) 和1982年的《税收公平与财政责任法案》 (Tax Equity and Fiscal R esponsibility Act) 使得银行丧失了上述税收优惠, 导致银行持有比例不断下降, 而个人投资者直接持有或通过共同基金间接持有市政债的比例不断上升, 同时市政债券市场规模也急剧增长[2]。

从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发展来看, 早在二十世纪初期, 美国就有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呼声[3], 当时主要是为在美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防止腐败, 然而尽管地方政府债券在随后的大萧条时期出现大量违约, 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政府会计制度仍未发生根本变化, Zimmer man[4]将其归咎于会计改革带来的收益不足以覆盖改革成本。1984年成立的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Gover nmental Accounting Standar ds Boar d, GASB) 发布了针对州和地方政府的公认会计准则 (GAAP) , 并在1999年GASB 34《州和地方政府基本财务报告》 (Basic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State and Local Gover nments) 中明确了权责发生制下的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准则。为便于在市政债券市场融资, 越来越多的州和地方政府实行该GAAP以获得由市政财务官协会 (Municipal Finance Officers Association, MFOA1) 颁发的一致性认证 (Certificate of Conformance2) [5]。

从上述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和政府会计制度发展历程来看,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个人投资者逐渐占据市政债市场主导地位且市政债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而政府会计制度也几乎是在同一时期开始发生实质改变。

三、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关系

决定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披露程度的过程是一个公共选择的问题:详细的财务报告显然更容易使得投资者掌握地方政府的还款能力, 进而增强债券流动性、缩小收益率的风险溢价, 但进行综合财务报告也会给地方政府带来一定的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 于是财务报告的详尽程度取决于政府编制报告付出边际成本 (包括经济成本和政治成本) 与债券利息节约边际成本。

从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决定角度看, 无论在微观[6]还是宏观层面[7], 债券收益率风险溢价都与其发行人财务杠杆水平正相关, 但是地方政府债券与一般企业债券也存在不同:巴罗-李嘉图等价定理表明在某些条件下政府通过发行债券或通过征税筹资的效果是等价的, 但显然居民在有限理性的条件下会较少关心政府未来为偿还当前债务而增税的可能, 因而政府选择在现期发行债券融资效果好于在现期增税, 但同时政府通过过高的债务负担进行投资会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挤出效应, 从而降低居民对增长的预期并影响政府征税能力, 因而政府债务负担率存在临界值, 例如Rogoff等人通过对过去200年来44个国家3700多个年度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一国债务负担率 (即当年政府债务余额与GDP的比值) 高于90%时会对产出产生明显的负效应[8];另一方面, 区别于一般企业, 政府的盈余也并非越多越好, 而是应以为居民提供公共品、提高居民效用为目的。综上所述, 虽然地方政府债券收益率的决定与一般企业大致相同, 一些分析企业所使用的财务指标和比率依然适用, 但仍有许多地方政府财务或非财务的信息会决定地方债的收益率和流动性。

机构和个人投资者作为债券市场中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使用者, 所关注的信息也不尽相同。Downs[9]认为, 比起自己得到的政府提供的公共品, 居民更容易感知政府为了提供该项公共品所从自身征收的成本, 基于上述假定Chan、Rubin[10]以及Lüder[11]等人认为, 在累进税下,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作为公共品的净贡献者, 将更为关注政府的成本 (即税收和债务) , 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作为公共品的净受益者, 将更为关注政府的支出。以此类推, 从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角度看, 机构投资者和境外投资者会比个人投资者更为关注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 而个人投资者特别是发债地区的居民将更为关注发债资金的用途。从美国市政债券市场的实证来看, 由于目前市政债券的主要持有者是当地居民, 而地方政府承担的公共职能与当地居民的利益紧密相关, 因此个人投资者对发债资金的使用情况更为关注。同时, 由于居民缺乏对专业财务报告的分析能力, 因此部分地方政府也在研究、编制针对个人投资者的财务报告。

从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涵盖的对象来看, Chan和Rubin[10]指出财政学理论通常假设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数量是由政府为提供该公共品所需增加的专项债务或税收决定的, 然而实际操作中政府支出通常由一般债务或税收覆盖, 因此投资者很难从一般债务或税收中获知获得某项特定公共品的成本。上述理论解释了美国市政债券经历了从简单的一般责任债券 (General Obligation) 到具体项目收益支持债券 (Revenue Bond) 发展的原因, 即由于一般责任债券是由政府征税权作为还款来源, 投资者无法获知一般责任债券的投向和偿债途径, 因此难以判断债券的信用风险, 导致一般责任债券的流动性差于具体项目收益支持债券。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于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根据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数据, 截至2014年末, 我国全部银行间及交易所未到期债券余额约44万亿元, 累计成交金额24万亿元, 平均换手率约为55%, 而地方政府债余额3.4万亿元, 累计成交金额759亿元, 平均换手率仅为2.2%, 远低于市场其他品种债券的平均水平, 商业银行作为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购买者, 通常选择将其持有至到期, 因此目前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流动性很低;反观城投债, 截至2013年底, 我国城投债数量已超过1100只, 占企业债总量比例超过60%, 且每日成交占全部企业债成交的比例已经超过85%, 流动性已高于一般工商企业发行的企业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债类似于美国的一般责任债券, 信息披露十分有限, 因此流动性较低;而我国城投债类似于美国的项目收益支持债券, 募集说明书中对发债资金用途和偿债来源有较为明确的披露, 加上地方政府的信用背书和较高的票息收入, 使得城投债成为近年来机构投资者较为青睐的信用债券品种。

四、结论

本文以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和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为例, 分析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关系。从我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的角度看, 通过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进行全面反映, 既有助于投资者判断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风险进而提高其流动性, 也有助于地方政府明晰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合理规划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同时, 我国居民储蓄率较高, 信用风险集中在银行体系内部, 从美国市政债的经验看, 本地居民是市政债最大的购买群体, 通过编制面向个人投资者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提高政府公信力, 积极引导储蓄进入地方债市场, 不仅可以降低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也可以真正解决地方政府发债融资的问题。

摘要:2014年末, 国务院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 全面推进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翌日, 新《预算法》开始施行, 开启了地方政府直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融资的大门。本文以美国市政债券市场和地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发展历程为例, 分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与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关系, 并对我国通过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地方政府债券

参考文献

[1]P.Phelps.Municipal Bond Market Development.United State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USAID) , 1997.

[2]S.G.Feldstein, F.J.Fabozzi.The Handbook of Municipal Bonds[M].John Wiley&Sons, 2008.

[3]R.H.White.Governmental accounting:past, present, and future[J].Journal of Accountancy, 73-79, 1975.

[4]J.L.Zimmerman.The municipal accounting maze:an analysis of political incentiv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5, 107-144, 1977.

[5]J.H.Evans, J.M.Patton.Signaling and monitoring in public-sector accoun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5, 130-158, 1987.

[6]R.C.Merton.On the pricing of corporate debt:the risk structure of interest rates[J].Journal of Finance, 29, 449-470, 1974.

[7]B.S.Bernanke, M.Gertler, S.Gilc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M].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vol.1, pp.1341-1393, Elsevier, 1999.

[8]C.M.Reinhart, K.Rogoff.Growth in a time of deb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0 (2) , 573-578, 2010.

[9]A.Downs.Why the government budget is too small in a democracy[J].World Politics, 12 (4) , 541-563, 1960.

[10]J.L.Chan, M.A.Rubin.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a democracy and in government operations:the public choice methodology[J].Research in Governmental and Nonprofit Accounting, 3, 3-27, 1987.

[11]K.G.Lüder.A contingency model of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innovations in the political-administrative environment[J].Research in Governmental and Nonprofit Accounting, 7, 99-127, 1992.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2

报告人:李志华

一、什么是政府工作报告

1、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

2、报告由各级政府的办公机构拟稿,如国务院办公厅、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区政府办公室等。交由政府领导审阅后,正式在“两会”上由政府正职领导人宣读,并发布印刷稿。之后也会通过各类媒体向大众公布全文。

3、政府工作报告的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

(1)一年来工作回顾

(2)当年工作任务

(3)政府自身建设

(4)其他

国务院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一般还包括外交和国际形势方面的内容。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后,将会按照地区或行业分为几个小组,进行分组讨论和审议,就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稍后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主席团会对报告进行审议,并形成审议意见反馈给政府。

各位人民代表可以借此把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以及乡亲们的心声说出来,让人民的意愿在报告中更多的体现出来,以达到更好的维护人民利益,反映民众意志。

4、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并非仅仅在中国才有。其他国家政府也需要履行相关职责,只不过名称不一样。你比如美国和俄罗斯称作“国情咨文”,日本和韩国则称之为“施政演说”。他们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是其目的和作用基本上相同。今后再看新闻的时候,看到其他国家在发布“国情咨文”和“施政演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他国政府在做政府工作报告。

二、回顾一下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情况

1、首先请我们大家把记忆拉回到1949年。这一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10万军民参加的开国盛典,同时今天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日子。而中央人民政府做的第一个全国政府工作报告却是出现在1954年9月23日。为什么会发生六年没有作一次报告的现象呢?政府工作报告属于人大会议的一项议程。没有作政府工作报告是因为还没有召开过一次全国人大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新中国成立之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被确立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但建国初期,由于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各种社会政治改革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济也需要一个恢复时期,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尚不成熟,因而采取了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过渡办法。

1952年,上述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国范围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已经结束,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也顺利实现,古老而饱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焕发出勃勃生机。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决定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建设转向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经济、政治制度随之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在这种背景下,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等问题开始纳入中共中央的统筹考虑之中。

1952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尽快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1952年12

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拟于1953年9月召开。

但后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没有在1953年召开,而是推迟到1954年?因为一是1953年部分地区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生产救灾工作成为当时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更重要的是,当时要制定的宪法是过渡时期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时过渡时期一系列重要内容还没有解决,宪法也就无法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就无法召开。

1954年8月11日,中央决定于1954年9月15日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就这样,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15日在北京举行。9月23日,作为第三个议程,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大会上作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政府工作报告。

2、有关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统计

(1)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共成功举办1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按理说应该是有55个政府工作报告才对。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并非这样。

1964——1974年第三届全国人大由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只举行了一次会议。

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举行第一次会议,1976年由于周恩来、朱德、毛主席相继去世没有召开人大,1977年召开党的11大确立了党的领导班子,到了1978年就召开了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中间3年时间。

(2)都有哪些总理做过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1954——1977年第一二三四届人大是周恩来总理;1978年1979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上是华国锋;1981、1982年的五届人大四次五次会议和1983——1987的六届全国人大共8次会议都是赵紫阳,1988年——1998年的七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八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九届全国人大1次会议都是李鹏,1999年——2003年九届全国人大共四次会议和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是朱镕基。2004年——2012年全国人大十届全国人大共四次会议和十一届全国人大共五次会议是温家宝。

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每个人的身上都印刻着共和国的足迹,叙说着共和国的历史。

3、每一个政府工作报告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印记。

(1)1958年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我们满怀着信心,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多、快、好、省”的指示,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一九五八年度的国民经济计划而奋斗

(2)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有这样一段话:

在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中,各族人民广泛开展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群众运动,提高了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上层建筑领域的斗批改取得了重大成就。老中青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密切了和群众的联系,大批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茁壮成长,以革命样板戏为标志的无产阶级文艺革命深入发展,教育卫生革命生气勃勃,广大干部和工农兵学商坚持五七道路,上百万赤脚医生成长起来,近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农兵参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正在壮大。这一切新生事物的涌现,在上层建筑领域加强了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3)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有这样一句话

从1978年三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到我们这次会议召开,已经一年零三个月了。这是团结战斗的一年零三个月,是波澜壮阔的一年零三个月,是成效卓著的一年零三个月。经过这段期间的继续努力,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抓纲治国已经大见成效。国务院根据去年十二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策,从今年起,把全国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转变。

(4)1990年七届人大三次会议:有这样一句话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1989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国各族人民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和严峻的考验,战胜了重重困难,在拥有11亿人口的中国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1997年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有这样一句话

各位代表!敬爱的邓小平同志不幸逝世,是全国各族人民不可估量的损失。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6)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朱镕基)

1998国内生产总值比97年增长7.8%,虽然略低于8%的预定目标,但这是在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战胜国内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

四、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

五、认真做好金融工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八、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

(7)2010年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去年这个时候,国际金融危机还在扩散蔓延,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出口大幅下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有的甚至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农民工大批返乡,经济增速陡然下滑。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顽强拼搏,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纵观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感受很深。它们不仅是一纸公文,更是一部历史书籍。它记载着党的伟大创业历程,记录着共和国的酸甜苦辣,它展示着祖国的丰功伟绩,昭示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明天。经常看看政府工作报告,可以让我们能时刻回顾历史,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从历史中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找到我们自己未来的方向。

三、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并研究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人民网上的的一篇人民时评文字)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

这是我们熟悉的中国表情,凝重、深刻,这更是一次集体倾诉、举国检阅,共和国总理在认真地作报告,我们每个人都是倾听者,每个与会的代表都是聆听者、审阅者。

我们为什么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原因在见仁见智。沉入其中就会发现,政府工作报告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都是在场的当事人,政府这一年乃至未来几年的政策走向都在政府报告里毕现无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就是关注我们自己,就是关注公民的点滴权利,就是关注这个国家的既往和未来,就是关注民众的生存状态。因此,当我们都以权利者的身份去观测、阅读这份报告时,就可以窥见权力走向,体味权利旨归,就会觉得报告的沉甸甸重量。政府工作报告立足民主,聚焦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本身即是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听政于民的集体结晶,政府工作报告处处以还原和保障公民权利为目标。为此,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参与其中,以昂扬公民权利的名义,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四、让我们一起重温2012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1、2012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约18600字,这篇报告从2011年11月18日开始起草,2012年1月4日形成了讨论稿,并报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后经过继续修改完善,形成了提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的送审稿,然后起草组按照常委领导同志的意见进一步修改,1月中旬形成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1月31日,国务院召开全体会议,决定将《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发送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党政军群各部门征求意见。

2月6日至10日,温家宝在中南海先后主持召开5次座谈会,分别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2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3月5日上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的讲台上,庄重地宣读了这份经过反复修改的报告。将近两个小时中,大礼堂里掌声阵阵,传递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期望。(用时将近4个月时间的起草成文过程,对于从事办公室工作的同志来说应该是感同身受。)

2、报告共分三部分:

一、2011年工作回顾;

二、2012年工作总体部署;

三、2012年主要任务。

3、这份报告的总基调“一快一慢”:放慢经济增速,加快改善民生

4、温总理在报告中披露了十个核心数字,他们勾勒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在2012年的发展脉络。

(1)7.5%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这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即GDP预期增长目标自2004年8年以来首次低于8%。我们的经济增长在让世界感受了“中国速度”以后,也要开始慢下来。之所以要减速,用温总理的话说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

(2)4%即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CPI大于3%属于通货膨胀,大于5%属于严重通货膨胀。2011年我国CPI全年同比上涨5.4%,严重的通货膨胀让国民切实感受到了物价带来的压力。经济发展与控制物价本身就是一个两难的命题。我国政府之所以要把CPI控制在4%而不是更低或者更高,也是出于多方权衡,实事求是做出的一个决定。

(3)900万 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这一数字与去年持平,不过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之际,能稳住就业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说也是意义重大。

(4)50% 即中国城镇化率超过50%。虽然这一数字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的城镇化率,但是对于中国来说确实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

(5)8000亿 中国2012年拟安排财政赤字8000亿元。财政赤字是指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状况,是财政入不敷出的一种表现。适度的赤字规模一般是有利于刺激经济发展的。赤字规模一般用赤字率表示。按照国际标准赤字率3%通常被视为财政安全线。按照今年预算的赤字规模,赤字率只有1.5%左右,远低于国际上公认的警戒线。但是,地方性债务将会引发的危险已经引起了中央政府的关注。

(6)14% 即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这个数据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种反映。它一般通过汇率的调整、准备金率的调整、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来达到调节市场货币量的目的。从而防止市场上货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或者货币过少不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7)10% 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出口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推动产业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乏力,再加上国内佣工成本的增加直接构成了影响我国外贸发展的双重压力。10%这一数字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努力保持外贸稳定发展的信息和决心。

(8)2.5即“PM2.5”监测首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颗粒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比较大。温家宝强调,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换取经济增长。这是我国政府坚持科学发展的又一举措。

(9)700万 新开工700万套以上保障性住房。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正处于关键阶段。保障房建设的推进,既能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其带动的投资又能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10)12287亿 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八连增”,连续5年超万亿斤。三农投入的持续增加,说明中央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同时也说明了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依然是中央政府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5、报告中热议问题关键词

GDP、就业、物价、三农、小微企业、经济政策、经济质量、经济发展方式、行政成本、地方债务、连片扶贫、土地确权、pm2.5监测、城镇化、民族教育、财政性教育经费、校车安全、创新、社会保障、新农合补助标准、尿毒症8类大病保障、肺癌12类大病保障救助、继续房地产市场调控、改革、阶梯电价、收入分配、腐败、外贸发展、民族、宗教、国防、香港、澳门、海峡两岸、外交

报告中提到的每一个问题关键词都是老百姓关注关心的问题,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关键问题,总理的每一句话都牵动着国民的神经,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国民的心里,每一句话大家都愿意听,也都能听懂。这也是这个报告的魅力所在6、报告怎么样

下面我们可以通过四种人的反应来回答这个问题

(1)参会代表的反应:

记者注意到,在温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1小时50分钟内,共响起26次热烈掌声。

(2)网友的反应:

网友热议政府工作报告,称目标更贴近实际,期待交出满意答卷

(3)媒体的反应:

众多中外媒体都做出了积极评价,称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代。

(4)我的感受:三点:一是成就辉煌,鼓舞人心,二是心系群众,情暖民心,三是着眼长远,彰显决心。

五、总理的话

1、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

2、我也树立了一种信念: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不畏艰险,勇于攀登,一定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3、一个聪明的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特别是在困难中学习的民族。因此,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经验、教训和启示

4、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又要树立信心,信心就像太阳,充满光明和希望。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3

摘要:目前,很多企业由于政府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性原因进行拆迁并从政府取得拆迁补偿。对于企业取得这些拆迁补偿时如何进项账务处理和纳税处理,很多企业财务人员觉得很困难。本文主要进行企业收到政府拆迁补偿时的财务处理研究。

关键词 : 企业政府拆迁补偿财务处理

一、引言

(财企[2005]123号)关于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有关财务处理问题的通知。据一些地方和企业反映,企业因城镇规划、库区建设等公共利益需要搬迁而收到政府给予的相应补偿款,其有关财务处理规定不明确,不便执行。为此,现就有关企业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财务处理问题通知如下:1企業收到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作为专项应付款核算。搬迁补偿款存款利息,一并转增专项应付款。2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损失或费用,区分以下财政部文件情况进行处理: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企业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总额及搬迁结束后计入资本公积金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当单独披露。

搬迁过程相关事项财务处理:1、因搬迁出售、报废或毁损的固定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清理业务核算,其净损失核销专项应付款;2、机器设备因拆卸、运输、重新安装、调试等原因发生的费用,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3、企业因搬迁而灭失的、原已作为资产单独入账的土地使用权,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4、用于安置职工的费用支出,直接核销专项应付款。搬迁补偿款节余的会计处理,企业搬迁结束后,专项应付款如有余额,作调增资本公积金处理,由此增加的资本公积金由全体股东共享;专项应付款如有不足,应计入当期损益。搬迁补偿款的相关披露,企业收到的政府拨给的搬迁补偿款的总额及搬迁结束后计入资本公积金或当期损益的金额应当单独披露。

二、企业收到政府搬迁补偿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 资本。企业在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款时首先要区分政府补助和政府资本性投入,对于政府补助,又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 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政府补偿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性投入,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在专项应付款核算,待工程项目完工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对未形成长期资产的部分,借记“在建工程”等科目,拨款结余需返还的,借记“专项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第四条规定,对于企业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进行搬迁,收到政府从财政预算直接拨付的搬迁补偿款,应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即参照上述规定先作为政府资本性投入处理。其中,属于对企业在搬迁和重建过程中发生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损失、有关费用性支出、停工损失及搬迁后拟新建资产进行补偿的,应作为政府补助,自专项应付款转入递延收益,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进 行会计处理。企业取得的搬迁补偿款扣除转入递延收益的金额后如有结余的,应作为国家资本性投入,计入“资本公积”科目。因此,企业因搬迁收到的政府补偿时,应首先分析是否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的规定,判断是否属于因城镇整体规划、库区建设、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等公共利益而进行搬迁收到政府补偿,即是否因公共利益而搬迁,如是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规定处理。

三、纳税处理

1.企业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有关企业所得税处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118号)文件对企业取得的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规定:企业应根据搬迁规划,异地重建后恢复原有或转换新的生产经营业务,则企业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建造与搬迁前相同或类似性质、用途或者新的固定资产和土地使用权(以下简称重置固定资产),或对其他固定资产进行改良,或进行技术改造,或安置职工的,准予其搬迁或处置收入扣除固定资产重置或改良支出、技术改造支出和职工安置支出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企业没有重置或改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或购置其他固定资产的计划或立项报告,应将搬迁收入加上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变卖收入、减除各类拆迁固定资产的折余价值和处置费用后的余额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利用政策性搬迁或处置收入购置或改良的固定资产,可以按照现 行税收规定计算折旧或摊销,并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企业从规划搬迁次年起的五年内,其取得的搬迁收入或处置收入暂不计入企业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在五年期内完成搬迁的,企业搬迁收入按上述规定处理。

2.营业税。根据国税函(2008)277号文件,土地使用者将土地使用权归还给土地所有者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3.土地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因国家建设需要依法征用,收回的房地产,免征土地增值税。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企业收到政府搬迁补偿款后相关会计处理.财务与会计.2009(23).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4

一、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意义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指: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以政府财务信息为主要内容, 全面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运行成果和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等的综合性年度报告。我国目前仍然实行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核算体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仅仅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年度预决算报告无法科学、准确、全面反映政府财务行为, 且现行体制存在局限性, 不利于建立现代的财政体制、降低政府运行成本、加强政府资产管理、管控政府债务风险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在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下, 世界很多国家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据统计, 近一半以上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成员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制度, 先进制度的采用对这些国家政府财务核算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快的国际大背景下,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政府财务预算报告制度缺陷逐步暴露, 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因此, 加快推进政府会计制度改革, 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1) 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利于全面反映政府财务家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政府综合财务报表, 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费用表等;二是政府财务报表附注, 主要说明财务报表中各项目的列报方法和明细内容, 以及未在财务报表中列报但对政府财务状况有重大影响的事项;三是政府财政经济状况, 主要以政府财务报表为依据, 结合国民经济形势, 分析政府财务状况、运营情况, 以及对财政中长期可持续性进行分析;四是政府财政财务报告管理情况, 主要是反映政府财政管理相关情况、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等。通过上述四项内容, 能够完整地反映政府所有的资产和债务, 真实反映政府财务家底。

(2) 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利于开展政府资金绩效评价。在收付实现制的传统体制下,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能够准确反映政府行为的成本及费用, 更不能满足开展绩效评价的要求。通过权责发生制的引入,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核算政府提供的管理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成本及费用, 有利于开展政府资金绩效评价, 从而正确评价政府活动的成本, 促使政府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

(3) 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经济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使市场充分发挥其作用, 一个首要前提就是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因此就要政府建立能够清晰、完整、准确反映其资产、资源的核算制度。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从制度上明晰了政府报告的内容、范围、披露事项等, 对政府财务状况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 摸清财政资金投入对经济运行起到的作用, 理清政府资本与市场资本的比例, 为分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

(4) 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有利于建立现代财政体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建立现代财政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需求。目前, 我国存在着多项预算会计制度并行局面, 这对于建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现代财政体制是一种制约。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资产、负债、运营成本, 能够使财政资金运行更加高效, 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水平, 有利于推进现代财政体制快速建立。

二、目前我国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1) 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存在制约。一方面, 由于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仍然是收付实现制, 政府披露的财务信息大多数还以政府工作报告、预决算报告等形式, 只能简单反映政府财务的收支情况;另一方面, 目前仍然实行的预算报告模式存在着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预算会计制度三大主体制度, 这三种制度各自有不同的核算方式及报表, 无法直接进行合并, 不便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形成。

(2) 编制范围、内容及质量有待完善。从范围上来看, 虽然在2013年将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范围扩大至23个省市, 但目前仍然有10多个省未开展试编工作, 编制范围还相对较窄;从内容上来看, 试编工作还是在原有的收付实现制的报表基础上进行合并, 距完整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还有一定差距;从质量上来看, 编制真正意义上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要彻底将权责发生制引入会计核算体系中, 目前各地区平时经济计量还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 在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时再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调整, 难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 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中的真实性及可靠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3) 报告并未对外界进行公开。截至目前, 我国试编的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并未对外界公开, 仅仅是在财政系统内部使用。公众无法获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内容及数据, 造成了该报告的实用性没有充分发挥, 致使外界对政府财务状况的监督作用不到位, 不利于政府资金使用效率提高。

三、对我国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工作开展的建议

(1) 建立完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 首次明确了行政事业核算应兼顾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 在反映受托责任的同时, 兼顾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 并规定部分经济业务或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但这仍然达不到全面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要求。目前试编工作采取的方法虽然能够通过数据转换、对接、调整等手段达到编制目的, 但也只是满足近期需要的暂时办法, 不应长期坚持。因此, 必须尽快建立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基本制度, 通过制度明确政府核算的原则, 统一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计量标准, 为全面反映政府财务状况打牢基础。此外, 还应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加快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决算、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改革进程, 使政府会计制度真正与财政管理相结合。

(2) 尽快扩大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范围。通过这两年的探索, 有些省市已经对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积累了一些经验, 要将这些经验推广出去, 尽快将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范围扩大至全国。据了解, 在试编省份, 编制工作也只是停留在省、市的层面, 县 (区) 级政府还未开展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工作, 因此还应加快推动试编工作向各级政府发展。同时, 要组建专家组, 对已经编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进行研究和评估, 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查找原因, 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修改完善, 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编制方法。

(3) 加快政府会计体系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化建设是建立现代财政体制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支撑。在试编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实际过程中, 各地区主要还是依靠人工来进行计算、核对、编报。由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数据量大、繁杂, 再加上数据转换和调整, 难度很大。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支持, 既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又难以保证报告的质量。据了解, 目前多数的财政工作业务都有相应的信息系统予以支撑, 如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工资统发系统、预算执行系统、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等, 应考虑研究开发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信息系统, 运用科学的手段保障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顺利编报。系统开发成功后, 还要将该系统纳入财政信息化大平台, 实现各个财政业务系统的融合、衔接, 形成自上而下的信息汇总和合并报告体系。

(4) 稳步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公开。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除了供各级财政部门实施财政管理使用外, 还应当为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监督管理权、开展政府行为进行决策等工作提供基础信息, 同时还应满足社会公众对监督政府的信息需求。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进行公开, 是政府解除公共受托责任的客观要求, 也是实际需要。由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所载内容重要、涉及面广, 因此也不能草率公开, 要通过科学评估、鉴证、审计等程序后, 依照信息公开法律规定, 按照法律程序, 适时、依法、逐步对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进行公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2011年度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办法的通知.2012.

[2].新会计编辑部.我国政府会计的根本性变革――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解读综述.新会计, 2015 (1) .

[3]张璐源.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2014.

[4]冯任佳.关于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思考.经济研究参考, 2014 (5) .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5

第一章 总论

一、高档酒盒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2.承办单位概况

3.高档酒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高档酒盒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ool

二、高档酒盒项目概况

1.高档酒盒项目拟建地点

2.高档酒盒项目建设规模与目的3.高档酒盒项目主要建设条件

4.高档酒盒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

5.高档酒盒项目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三、项目可行性与必要性

四、问题与建议

第二章 市场预测klm

一、高档酒盒产品市场供应预测

1.国内外高档酒盒市场供应现状

2.国内外高档酒盒市场供应预测

二、产品市场需求预测

1.国内外高档酒盒市场需求现状

2.国内外高档酒盒市场需求预测

三、产品目标市场分析

1.高档酒盒产品目标市场界定

2.市场占有份额分析

四、价格现状与预测

1.高档酒盒产品国内市场销售价格

2.高档酒盒产品国际市场销售价格

五、市场竞争力分析

1.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2.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劣势

3.营销策略

六、市场风险

第三章 资源条件评价

一、高档酒盒项目资源可利用量

二、高档酒盒项目资源品质情况

三、高档酒盒项目资源赋存条件

四、高档酒盒项目资源开发价值

第四章 高档酒盒项目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

一、建设规模

1.高档酒盒项目建设规模方案比选

2.推荐方案及其理由

二、产品方案

1.高档酒盒项目产品方案构成2.高档酒盒项目产品方案比选

3.推荐方案及其理由

第五章 高档酒盒项目场址选择

一、高档酒盒项目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高档酒盒项目地点与地理位置

2.高档酒盒项目场址土地权所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高档酒盒项目场址建设条件

1.地形、地貌、地震情况

2.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3.气候条件

4.城镇规划及社会环境条件

5.交通运输条件

6.公用设施社会依托条件(水、电、气、生活福利)

7.防洪、防潮、排涝设施条件

8.环境保护条件

9.法律支持条件

10.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条件

11.施工条件

三、高档酒盒项目场址条件比选

1.高档酒盒项目建设条件比选

2.高档酒盒项目建设投资比选

3.高档酒盒项目运营费用比选

4.高档酒盒项目推荐场址方案

5.高档酒盒项目场址地理位置图

第六章 高档酒盒项目技术方案、设备方案和工程方案

一、高档酒盒项目技术方案

1.高档酒盒项目生产方法(包括原料路线)

2.高档酒盒项目工艺流程

3.高档酒盒项目工艺技术来源

4.推荐方案的主要工艺(生产装置)流程图、物料平衡图,物料消耗定额表

二、高档酒盒项目主要设备方案

1.高档酒盒项目主要设备选型

2.高档酒盒项目主要设备来源(进口设备应提出供应方式)

3.高档酒盒项目推荐方案的主要设备清单

三、高档酒盒项目工程方案

1.高档酒盒项目主要建、构筑物的建筑特征、结构及面积方案

2.高档酒盒项目矿建工程方案

3.高档酒盒项目特殊基础工程方案

4.高档酒盒项目建筑安装工程量及“三材”用量估算

5.高档酒盒项目主要建、构筑物工程一览表

第七章 高档酒盒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材料供应

1.高档酒盒项目主要原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高档酒盒项目主要辅助材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3.高档酒盒项目原材料、辅助材料来源与运输方式

二、燃料供应

1.高档酒盒项目燃料品种、质量与年需要量

2.高档酒盒项目燃料供应来源与运输方式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

1.高档酒盒项目原材料、燃料价格现状

2.高档酒盒项目主要原材料、燃料价格预测

四、编制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第八章 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

一、高档酒盒项目总图布置

1.平面布置

2.竖向布置

(1)场区地形条件

(2)竖向布置方案

(3)场地标高及土石方工程量

3.总平面布置图

4.总平面布置主要指标表

二、高档酒盒项目场内外运输

1.场外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2.场内运输量及运输方式

3.场内运输设施及设备

三、高档酒盒项目公用辅助工程

1.高档酒盒项目给排水工程

(1)给水工程。用水负荷、水质要求、给水方案

(2)排水工程。排水总量、排水水质、排放方式和泵站管网设施

2.高档酒盒项目供电工程

(1)供电负荷(年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

(2)供电回路及电压等级的确定

(3)电源选择

(4)场内供电输变电方式及设备设施

3.高档酒盒项目通信设施

(1)通信方式

(2)通信线路及设施

4.高档酒盒项目供热设施

5.高档酒盒项目空分、空压及制冷设施

6.高档酒盒项目维修设施

7.高档酒盒项目仓储设施

第九章 高档酒盒项目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二、能耗指标分析

第十章 高档酒盒项目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第十一章 高档酒盒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高档酒盒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高档酒盒项目生产过程产生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二章 高档酒盒项目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危害因素和危害程度

1.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2.危险性作业的危害

二、安全措施方案

1.采用安全生产和无危害的工艺和设备

2.对危害部位和危险作业的保护措施

3.危险场所的防护措施

4.职业病防护和卫生保健措施

三、消防设施

1.火灾隐患分析

2.防火等级

3.消防设施

第十三章 高档酒盒项目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高档酒盒项目组织机构

1.高档酒盒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高档酒盒项目管理机构组织方案和体系图

3.高档酒盒项目机构适应性分析

二、高档酒盒项目人力资源配置

1.生产作业班次

2.劳动定员数量及技能素质要求

3.职工工资福利

4.劳动生产率水平分析

5.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6.员工培训计划

第十四章 高档酒盒项目实施进度

一、高档酒盒项目建设工期

二、高档酒盒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高档酒盒项目实施进度表(横线图)

第十五章 高档酒盒项目投资估算

一、高档酒盒项目投资估算依据

二、高档酒盒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1.高档酒盒项目建筑工程费

2.高档酒盒项目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

3.高档酒盒项目安装工程费

4.高档酒盒项目工程建设其他费用

5.高档酒盒项目基本预备费

6.高档酒盒项目涨价预备费

7.高档酒盒项目建设期利息

三、高档酒盒项目流动资金估算

四、高档酒盒项目投资估算表

1.高档酒盒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高档酒盒项目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高档酒盒项目分年投资计划表

4.高档酒盒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第十六章 高档酒盒项目融资方案

一、高档酒盒项目资本金筹措

二、高档酒盒项目债务资金筹措

三、高档酒盒项目融资方案分析

第十七章 高档酒盒项目财务评价

一、高档酒盒项目财务评价基础数据与参数选取

1.财务价格

2.计算期与生产负荷

3.财务基准收益率设定

4.其他计算参数

二、高档酒盒项目销售收入估算(编制销售收入估算表)

三、高档酒盒项目成本费用估算(编制总成本费用估算表和分项成本估算表)

四、高档酒盒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高档酒盒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2.高档酒盒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3.高档酒盒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4.高档酒盒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五、高档酒盒项目财务评价指标

1.高档酒盒项目盈利能力分析

(1)项目财务内部收益率

(2)资本金收益率

(3)投资各方收益率

(4)财务净现值

(5)投资回收期

(6)投资利润率

2.高档酒盒项目偿债能力分析(借款偿还期或利息备付率和偿债备付率)

六、高档酒盒项目不确定性分析

1.高档酒盒项目敏感性分析(编制敏感性分析表,绘制敏感性分析图)

2.高档酒盒项目盈亏平衡分析(绘制盈亏平衡分析图)

七、高档酒盒项目财务评价结论

第十八章 高档酒盒项目国民经济评价

一、高档酒盒项目影子价格及通用参数选取

二、高档酒盒项目效益费用范围调整

1.高档酒盒项目转移支付处理

2.高档酒盒项目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计算

三、高档酒盒项目效益费用数值调整

1.高档酒盒项目投资调整

2.高档酒盒项目流动资金调整

3.高档酒盒项目销售收入调整

4.高档酒盒项目经营费用调整

四、高档酒盒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1.高档酒盒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2.高档酒盒项目国内投资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五、高档酒盒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1.高档酒盒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

2.高档酒盒项目经济净现值

六、高档酒盒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第十九章 高档酒盒项目社会评价

一、高档酒盒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

二、高档酒盒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

1.高档酒盒项目利益群体对项目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2.高档酒盒项目各级组织对项目的态度及支持程度

3.高档酒盒项目地区文化状况对项目的适应程度

三、高档酒盒项目社会风险分析

四、高档酒盒项目社会评价结论

第二十章 高档酒盒项目风险分析

一、高档酒盒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

二、高档酒盒项目风险程度分析

三、高档酒盒项目风险防范和降低风险对策

第二十一章 高档酒盒项目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高档酒盒项目推荐方案的总体描述

二、高档酒盒项目推荐方案的优缺点描述

1.优点

2.存在问题

3.主要争论与分歧意见

三、高档酒盒项目主要对比方案

1.方案描述

2.未被采纳的理由

四、结论与建议

第二十二章 附图、附表、附件

一、附图

1.高档酒盒项目场址位置图

2.高档酒盒项目工艺流程图

3.高档酒盒项目总平面布置图

二、附表

1.高档酒盒项目投资估算表

(1)高档酒盒项目投入总资金估算汇总表

(2)高档酒盒项目主要单项工程投资估算表

(3)高档酒盒项目流动资金估算表

2.高档酒盒项目财务评价报表

(1)高档酒盒项目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估算表

(2)高档酒盒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3)高档酒盒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4)高档酒盒项目损益和利润分配表

(5)高档酒盒项目资金来源与运用表

(6)高档酒盒项目借款偿还计划表

3.高档酒盒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报表

(1)高档酒盒项目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2)高档酒盒项目国内投资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6

关键词: 翻译伦理 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特色用语

一、引言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中国正越来越多地吸引国际社会的注意。一年一度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中国政府前一年或五年的工作成果,并对来年或未来五年的工作做出总体部署,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民生等多个方面,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国情和发展动态最权威的信息来源。因此,报告的翻译至关重要。

政府工作报告中存在不少中国特色用语,这些用语植根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在译语文化中很难找到对应项。如何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报告中中国特色用语的内涵,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翻译是两种文化交流的媒介,涉及语言、文化等诸多因素,对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处理,离不开伦理的指导。王大智认为,翻译活动的诸要素都具有社会伦理属性,伦理性是翻译的本质属性。本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指导,分析数字缩略语、文化负载词、四字词及俗语等中国特色用语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伦理模式在中国特色用语翻译中的体现

切斯特曼(2001)提出翻译的五种伦理模式,即再现伦理——再现原作内容及原作者意图;服务伦理——完成与委托人协商后达成的要求;交际伦理——与“他者”进行交流;基于规范的伦理——满足目的语文化的期待和规范;承诺伦理——履行翻译的职业道德规范。该文是迄今为止对翻译伦理研究贡献最大的一篇杰作(骆贤凤,2009)。在翻译实践中,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译者不可能同时遵循上述五项模式,只能依具体情况,择一项或几项而从之。

例1.原文:加强“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工业废水废气废渣治理。

译文:We strengthened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water pollution in the key watersheds of the Huai,Hai,and Liao rivers and Tai,Chao,and Dianchi lakes,and improved the control of wastewater,gases and residues from industry.

例2.原文:積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译文:We will make substantive progress in developing motor vehicles powered by new energy sources and in integrating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s,cable television networks,and the Internet.

分析:数字缩略语的大量使用是国内党政文献的一大特色,简洁、易读、易记,是汉语本族语者乐于接受的风格。然而,由于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国外受众很可能不了解原文中的数字缩略语。译者在翻译时增添了相关信息,将“三河三湖”和“三网”的具体内容呈现给读者,帮助读者把握原文内涵,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例3.原文:……保障“米袋子”、“菜篮子”安全。

译文:...and ensure the security of the “rice bag”(grain supply) and “vegetable basket”(non-staple food supply).

分析:“米袋子”和“菜篮子”都是中国特色用语,指粮食(如大米、小麦等)和副食品的生产与供应。此处,译者采用直译、意译相结合的策略,不仅保留了原文生动形象的风格,还以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方式传递了原文信息,是再现伦理与交际伦理共同作用的结果。

例4.原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有保有压,把钱花在刀刃上。

译文:We will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expenditures,maintain expenditures in some areas while reducing them in others,and spend our money where it counts the most.

分析:四字词语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简短精练,包含完整的意义。译者在翻译例句中的“有保有压”时,根据政策内容及原作者意图,将其内涵完整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符合交际伦理。另外,“把钱花在刀刃上”这一俗语如若直译,必然会给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障碍,译者采取意译策略,以受众能够理解的方式传达原文内容,也是交际伦理的体现。

三、结语

译者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用语时多遵循交际伦理模式,以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达原文内涵,帮助读者把握原文信息,促进中国政府与国外受众交际活动的实现。可以看出,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渗透了译者对译文读者文化背景、思维习惯等的考量,是翻译伦理制约翻译行为的产物。

参考文献:

[1]Chesterman,Andrew.Proposal for a Hieronymic Oath[J].The Translator,2001,(2).

[2]骆贤凤.中西翻译伦理研究述评[J].中国翻译,2009,(3):13-17.

政府层面财务报表编制可行性研究 篇7

一、政府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财务职能与关系

(一) 政府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财务职能

行政单位主要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纯公共物品或服务, 行使国家规定的各项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如果消费者的总收益大于提供公共物品的总成本, 某种公共物品就是合乎需要的。但如何为这种公共物品筹资, 判断的标准是, 如果不限制进入, 那么政府必须通过征税来支付公共物品的开支。行政单位所从事的公务活动普遍具有这一特征, 即政府预算拨款是政府行政单位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资金来源渠道。我国的各级行政单位主要通过政府预算获得经费, 同时能够获得可观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由于我国政府集中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还未全面实施, 财政资金仍然采取层层下拨的形式, 大部分行政单位仍然在银行开立账户。而在国外, 由于普遍采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行政单位没有创收任务, 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 其一切收支活动都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并以政府预算形式直接由财政供给经费。

(二) 政府与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的财务关系

公共事业单位主要提供准公共物品, 它们与各级政府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财务关系。计划经济条件下, 国家财政对公共事业单位财务实行“统收统支”的作法;在“六五”到“八五”期间, 国家根据各事业单位的收支情况采取过全额拨款、差额补助和自收自支三种资金管理方式, 并采取经费包干使用、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具体管理办法, 这使得公共事业单位具有创收的积极性, 但公共事业单位仍然依赖于国家财政;在市场导向的公共事业单位改革背景下, 1997年开始实施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统一资金管理方式, 建立大收入、大支出的全收全支的财务管理模式, 使得公共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在我国, 公共事业单位是由政府管理的。一方面, 我国的事业单位往往隶属于某一级政府并由其主管;另一方面, 事业单位一般由财政预算提供部分资金。

二、我国政府间财政关系的考察

(一) 从预算收入的角度

我国实行的分税制, 建立了中央主导型预算收入结构, 中央预算收入占全国预算总收入的比例, 由1980年的24.5%和1993年的22.5%, 大幅提高到1994年的55.7%, 经过近十多年的小幅波动, 目前基本稳定在分税制改革初55%的水平上;地方预算收入占全国预算总收入的比例, 则由1980年的75.5%和1993年的78.0%, 大幅降低到1994年的44.3%, 目前基本稳定在45%的水平上。

(二) 从预算支出的角度

改革开放以来, 中央采取的是一种不断向地方转移支出责任的策略, 中央预算支出占全国预算总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54.3%逐年降低到分税制改革之初1995年的29.2%;同期, 地方预算支出占全国预算总支出的比重则由45.7%上升到70.8%。进入21世纪, 中央与地方间的预算支出责任开始渐趋稳定, 大致保持在“三七”开的水平上, 上下波动区间不到1个百分点。其中, 55%以上的预算支出责任又是由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单位承担的。

(三) 从财政独立性的角度:中美比较

在美国, 一是联邦、州和地方政府都有独立的税收立法和征收管理权。各级议会可以在宪法范围内确定自己的税收法律和制度, 可以自行决定税收种类和征收标准;二是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具有独立的预算管理权。美国实行财政联邦制, 各级预算相对独立, 均在各自范围内独立预算管理, 彼此不交叉。在中国, 一是财政自主权极其有限。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 各地执行的是国家统一的税法, 虽然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 地方应具有相应的财政自主权, 但实行分税制以后, 税收立法权、解释权、开征停征权、调整权、减免权等均由中央决定;二是预算管理权受到限制。预决算实行汇总审批制, 各级预算编制内容区别不大, 地方预算除国防、外交支出, 其他项目与中央预算基本相同, 缺乏自身特征, 大量财政性资金游离于预算之外。

(四) 从财政依存性的角度

从财政的依存性角度, 我国和美国存在相似性。美国联邦政府对州和地方政府提供大量的拨款, 州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联邦拨款。这种拨款实质上是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的转移支付。而我国自分税制以来, 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总规模逐年递增。转移支付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在1994年以后逐年下降, 在1997年达到最低点后又逐年回升, 意味着这几年我国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相对于国家资源的份额在不断扩大。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不断下降, 直到2001年才有所增加, 但在2002年却又大幅下降, 并低于2000年的水平, 这表明中央在转移支付的力度和政策上都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转移支付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 从1996年后稳定在40%左右, 并且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 这表明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已成为地方财政收入中重要且较稳定的来源。

三、行政单位、公立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纳入政府层面财务报表的形式

(一) 行政单位财务报告纳入政府层面财务报表的形式

在美国州和地方政府, 由于普遍采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行政单位没有创收任务, 也没有类似于我国行政单位的预算外资金收支, 其一切收支活动都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并以政府预算的形式直接由财政供给经费, 其行政单位的业务活动通过各种类型的基金直接纳入政府会计体系, 并通过“组成单位”等形式纳入主要政府的政府层面财务报表体系。

(二) 公立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纳入政府层面财务报表的形式

公立非营利组织属于特殊目的政府。同时从事行政类型和业务类型活动的特殊目的政府, 应当提供基金层面和政府层面的财务报表;仅从事业务活动的特殊目的政府, 要按照企业基金的模式提供财务报告。而实务中公立非营利组织通常作为政府的企业基金报告, 基本上运用企业基金会计原则, 按照与企业基金相同的方式纳入相应级别政府层面的财务报表体系。

四、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纳入政府层面财务报表的考察

(一) 财政资金活动的运行流程

政府会计应当全面完整地反映、跟踪和报告财政资金活动。财政资金的取得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活动, 就构成财政资金活动。财政资金活动就是“纳税—付款”阶段形成的财政资金流动过程。财政资金经由付款阶段最终流出公共部门之前, 在公共部门内部存在一个复杂的流动过程。财政资金从民间部门流入公共部门, 该过程需要通过政府的收入会计系统来追踪, 税务会计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资金流入过程相对应的资金流出过程可用“支出周期”概念来描述, 它包括拨款、承诺、核实和付款四个阶段。财政资金要经由这四个阶段后, 最终才流出公共部门进入民间部门。

(二) 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要求

我国当前的预算会计体系由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组成, 且与国家政权结构和行政区域划分相一致。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实质是各级预算部门 (即财政部门) 从各级政府整体的角度, 利用总预算会计账户记录拨款阶段的交易, 它能够通过逐级汇总的方式报告政府整体的预算执行情况, 但无法产生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行政单位会计的实质是, 从机构层面 (支出机构) 即各级行政单位的角度, 通过行政单位会计账户记录其所发生的付款交易, 并通过逐级汇总的方式提供各级行政单位财务报告。一方面, 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只是记录拨款交易, 公共资金进入公共组织后的运作过程 (从承诺到付款阶段) 无法进行跟踪、记录和报告, 这使得财政部门无法在集中的层面上追踪机构层发生的财政交易。另一方面, 支出机构包括公共行政和事业单位确实也记录财政交易, 但是由于它们使用不同的账户体系, 导致所记录的交易和数据类别与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记录完全不同。

(三) 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

我国当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各级政府与相应的公共行政、事业单位之间存在一定的行政隶属关系和财政缴拨款关系。如果按照这种关系构建财务报告主体, 将单位会计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财务数据合并, 形成相应级别基本政府的财务报告, 在当前的预算会计模式是不可行的。基于政府间财政关系, 可编制一份中央政府财务报告, 将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公共行政事业单位通过一定的方式融入其中;同时, 为每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 编制一份省级政府财务报告, 将隶属于省级政府的公共行政事业单位以类似的方式融入其中, 这种模式类似于美国联邦政府, 又鉴于我国属于单一制国家, 还可以将中央政府财务报告和省级政府财务报告进一步合并, 形成一份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要实现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还有许多微观的事情要完成, 要整合预算会计各个分支的账户体系、调整各自所记录、反映、跟踪和报告的交易类型, 使信息更具有可比性。政府会计是反应性的, 其必须与财政管理体制相配套, 特别是部门预算、政府集中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实施和日益完善, 必将为我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完善扫除障碍。

参考文献

[1]王雍君:《政府预算会计问题研究》,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8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项目前期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如何把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贯穿于项目前期、建设实施和竣工全过程, 对所发生的成本费用支出有组织、有系统的进行预测、规划、核算、对比、分析、控制, 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健康的发展, 是政府投资领域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的中心任务。

一、加强投资工程前期阶段的财务监督工作

项目前期工作是从建设项目酝酿决策到开工建设以前进行的各项工作, 主要包括项目建议书的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 以及按照管理权限提请有关部门审批这一时期, 它是我国基本建设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项目前期工作一般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专业设计研究部门进行实施, 财务人员很少参与, 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基本是空白的, 财务监督职能作用无从谈起, 从而使部分项目出现预算超概算, 投资规模一再突破的现象, 有的项目甚至出现因资金短缺导致停工的半拉子工程。因此, 在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加强对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财务效益的预测分析和评价, 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评价分析指标体系, 落实项目资金来源, 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十分必要。建设项目在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 重点是对建设项目技术上、经济上是否可行进行研究, 采取需要--可能--可行--最佳步骤对项目进行科学决策。在项目立项、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 根据国家的现行财税政策和价格体系分析、计算项目的财务效益和费用, 编制财务报表, 计算评价指标、考察项目赢利能力、偿债能力及外汇平衡等财务状况, 以判断项目的财务可行性, 并结合国民经济评价进行综合考虑, 提出投资决策建议。根据不同筹资渠道的特点, 计算项目资金综合成本, 提出策略和合理组合。目前我国财务测算分析指标体系主要有: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借款偿还期、投资回收期 (动态、静态) 、财务净现值 (率) 、财务内部收益率等等, 这些分析指标体系能够满足项目财务效益评价的需要, 财务监督就是对所做的财务预测分析要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评价, 对收益的预测不宜过分的乐观, 对项目风险要尽可能预计, 防止人为提高财务收益来达到项目建设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发生, 在源头堵住“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确保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二、加强投资工程实施过程中财务管理和监督

项目实施阶段是指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经有关部门批准, 项目被政府列入年度投资计划 (预算) 后, 开始建设到项目建成投产移交阶段。项目能否在政府批准的概算投资内按质按量完成, 投资效果的好坏是检验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好坏的标准, 因此在建设项目实施环节应从几个方面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

(一) 加强项目招投标的财务监督和管理

项目招投标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主要是对参与竞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评价, 重点分析评价企业的资金流动状况、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经营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等, 如流动比、速动比等指标体系, 以确认竞标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足够财务履约能力, 保证项目能够按合同约定的工期完成, 提高投资效果。

(二) 加强项目的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

规范建设项目会计基础工作, 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 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 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结合国家现行法律法规, 健全各项财务管理规章制度, 保证建设项目资金监管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提高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质量和财务管理工作水平。同时, 建立完善的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 按照制定的各项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对项目的资金管理、工程进度、工程质量等进行检查, 并对现存的内控制度进行评价, 达到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

强化建设资金监管。建设资金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资金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 因此资金管理是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的重点。根据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 建设单位要合理安排和使用建设资金, 建立有效的资金运行机制, 强化建设资金使用的控制和约束, 具体有:

1、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

建设资金必须用于经批准的建设项目, 按照批准的概算预算控制和使用各项建设资金, 资金实行专户储存, 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和挪用。

2、落实建设资金监管责任人。

《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 因此建设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建设资金监督、管理、使用负责, 建设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按职责分工落实建设资金监管的各项职责,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共同监督管理。

3、建设资金监管按照效益原则进行。

建设单位的建设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实行规范化管理, 确保节约, 防止损失浪费, 降低工程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工程价款结算管理和监督。工程价款是施工企业实际完成工作量的货币表现形式, 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合同规定条款、价格进行结算。加强工程价款的监督和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审核工程价款结算的手续是否完备、结算审批程序是否规范。二是审核结算凭证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防止高估冒算和虚报冒领。

三、加强投资工程竣工阶段财务管理和监督

项目按照批准的建设内容和设计全部完成后, 要求组织竣工验收, 编制竣工结算财务报告, 并进行资产移交。为确保项目新增资产价值的正确全面反映, 对项目竣工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竣工项目财产物资、债权债务的清理。项目完工后, 应对各种物资、材料、设备、债权债务及时清理, 处理的财产物资收入按照规定冲减相关成本, 做到工完账清;报废工程需按规定的程序上报有关部门批准。

编制竣工结算财务报告。根据项目竣工决算审计报告和项目建设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合理合法的工程支出, 编制项目竣工结算财务报告, 以此作为资产的入帐依据。核实各项资产, 按有关规定办理资产移交。

基建结余资金的管理和监督。项目实际到位资金与建设成本之差就是基建结余资金, 加强基建结余资金管理和监督应从几个方面进行:一是严格按照财政法规进行分配处理, 该上交的要全部上交, 不得截留和挪用;二是建设单位留成收入要按规定计提和开支范围使用。

综上所述, 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特殊性--财政或公共性资金, 决定了不仅需要外部监管, 更要建立内在的管理和风险约束监督机制, 从建设项目前期阶段、建设实施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全过程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 有效控制建设项目投资成本, 确保财政或公共性资金的有效、合理、安全使用, 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结束语

近几年, 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我国政府投资工程建设也越来越多, 项目投资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如政府资金发放不到位, 贪污受贿等现象频发, 导致政府投资工程不能按质按期完成, 严重影响了政府投资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保证投资工程资金的安全、有效、合理利用, 政府必须加强监督, 特别是财务方面的监督, 确保投资工程资金落到实处, 实现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陈爱芳.加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财务监督[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 (17)

[2]、段保明.浅谈政府投资基本建设财务管理[J].会计之友.2006 (10)

[3]、蔡勋, 金红, 王群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实行财务监督[J].审计与理财.2005 (10)

[4]、刘萍, 张妍, 刘国亮.政府投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务监管模式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7 (12)

[5]、韩英.财政性投资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工作的探讨[J].经济视角.2006 (09)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9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提出了迫切要求

1 .地方债务风险的根源

地方政府的债务由来已久。自分税制改革以来, 地方政府一直受到财税体制的影响, 事权与财权并不匹配。而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不规范的融资方式和不恰当的对外担保导致地方政府承担了数额庞大的隐形负债而奇迹般地运行至今。这是因为我国地方政府一直执行旧预算法, 只追求收支平衡、量入为出, 不列出赤字, 而且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财务信息披露机制, 致其失去了最有效的监督方式, 使地方政府数额庞大的债务风险得以一直隐藏在面纱之下而不为人知。新预算法的出台, 揭开了这层面纱, 使得地方政府的债务不得不暴露在阳光底下, 更可怕的是, 由于中央政府的不救助政策, 地方政府的信用岌岌可危。

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和构建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至今, 一直具有隐蔽性、大量性和单一来源性的特征。近年来, 受中央政府政策导向和商业银行自身效益鼓励,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规模扩张。地方政府为了建设公共事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常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项目融资。这些项目融资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多为公益性较强的领域, 这些项目主要依靠财政资金投入,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主要来源。这些项目贷款较多地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作为担保, 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 其主要来源即为土地出让金和地方税。地方政府之所以能在高负债率下维持运行, 本质上是一种信用透支。在旧预算法下, 地方政府债务有中央政府的隐性担保, 能够持续运行, 获得源源不断的财政收入, 偶尔还能指望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 从而永不破产。但新预算法打碎了地方政府的梦想, 中央政府不再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负责, 等同于默认了地方政府破产的可能性, 从而将地方政府的债务治理变成了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地方政府的债务治理, 必须建设完善的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 将地方政府的债务市场化, 利用利益相关方的监督来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所以制定一个确切的政府债务会计准则, 实行确切的政府债务会计核算与报告制度, 对于治理政府债务问题至关重要。

二、地方债务治理视角下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构建

1.服务地方债务治理的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框架体系构筑

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处于不断扩张的态势, 为进行地方债务治理, 必须寻求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框架体系的构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浪潮, 追求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来改造政府结构, 提高公共部门的运行效率, 强化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 纵观国际社会, 政府会计从现金制向应计制过渡和建立绩效导向的综合财务报告体系已经是大势所趋。基于公共治理、受托责任和应计制改革的视角, 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的框架体系应该是一个导向明确化、主体清晰化、载体具体化、行为合规化的整合的理论系统。

2.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的具体要素选择

既然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的框架是一个导向明确、主体清晰、载体具体、行为合规的理论系统, 那么适应该理论系统的披露机制的具体要素选择就应该着眼于财务信息披露目标、披露主体、披露载体和披露行为等四个方面。目标具有导向性, 目标的选择必须基于全局性的考量。而根据现阶段我国国情, 地方政府进行财务信息披露的目标包括两大主要方面。一方面信息披露的目标应体现政府公信力的建设, 另一方面所披露的财务信息应当满足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财务信息披露主体的界定一直是一个难点, 就我国实际而言, 应当坚持控制原则和受托责任相结合的界定标准, 即判断一个主体是否能够成为披露主体, 不仅仅从政府是否对该主体施加控制这一点出发, 还需要判断该主体的运营是否承担了公共受托责任;披露载体主要是政府所出具的一系列财务报告, 因此在建设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的同时也应当完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披露主体的披露行为受到披露目标的约束, 为建设政府公信力和实现受托责任, 披露主体必须主动而合规范地完成财务信息披露行为。

三、我国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路径设计

1.完善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的责任制度

为更好地进行地方政府债务治理, 化解财务风险, 必须建立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责任。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互相辖制的上下级关系, 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享有无条件的控制权, 地方政府必须对中央政府负责;而另一方面, 政府是纳税人的代理人, 地方政府也必须对所有纳税人负责。这种双重代理人的身份必然导致地方政府的目标函数多元化, 使得地方政府往往会产生层出不穷的投机行为。要解决如此复杂的委托代理问题, 必须通过合意的制度设计, 建立恰当的激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规范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而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就是据以实施激励和惩罚的依据。

要建立财务信息披露机制, 要使得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真正起到控制地方债务风险的作用, 除了完善地方政府财务报告机制以外, 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财务信息披露的责任制度。地方政府应对其披露的债权数量、偿还期限和用途负责, 而不能依靠中央政府的预算软约束。由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巨大且来源单一, 这就把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一旦地方债出现偿付危机, 将对地区金融稳定产生毁灭性打击, 而中央政府面对这种情况不可能坐视不理。部分地方政府出于这种由中央来兜底的心态肆意扩张地方债规模。因此, 要完善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的责任机制, 就要把政府性债务作为一个硬指标纳入中央对地方的政绩考核, 要明确责任主体, 各地政府要对本地的政府债务负责, 政府主要负责人要作为财务报告的第一责任人, 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可靠性负责。

2.建立地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的反馈体系

西方学者尼斯凯南的研究证明, 官僚的效用是预算规模的增函数。公共选择理论认为, 在公共领域内的政府行为仍可应用经济学法则进行分析。因此, 地方政府的经济人假设表明它们都具有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倾向, 而为了增加效用最简便快捷的方法就是扩张预算规模, 这是地方政府扩张财政支出、连年负债的内在动力。

不仅如此, 地方政府的这种扩张行为有时还会得到来自于中央政府和公众的支持。中央政府为实现政绩或者暂时性挽回经济颓势, 会对地方政府的这种扩张行为采取默许态度, 促使其更大规模地举借债务, 增加财政支出。为了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必须斩断这种不健康的委托代理链条, 建立财务信息披露的正反馈体系。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偿还期限、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必须予以详细披露, 且地方政府必须独立对其举借的债务承担偿还责任, 中央政府不能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同样地, 当地方政府面对民众时, 由于不透明不完善的财务报告体系和财政幻觉, 使得民众对政府信用无条件依赖, 对政府所负担的债务却知之甚少, 从而盲目支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扩张举动。因此, 地方政府的财务信息披露应当满足可比性、可靠性、可理解性等基本财务报告要求, 让社会公众能够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政府举债状况。应通过建立财务信息披露机制将政府债券市场化原则, 仿照公司债券信用评级制度为政府债券进行信用评级, 从而逼迫地方政府对投资者负责, 建立受托责任观。

参考文献

[1] .潘俊, 陈志斌.政府财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构筑.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11 (5) .

[2] .郭庆旺, 贾俊雪.地方政府间策略互动行为、财政支出竞争与地区经济增长.管理世界, 2009 (10) .

[3] .朱福兴, 上官敏之.论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的影响.财会研究, 2008 (3) .

[4] .黄国桥, 徐永胜.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传导机制与生成机理分析.财政研究, 2011 (9) .

[5] .贾康, 刘微, 张立承, 石英华, 孙洁.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对策.经济研究参考, 2010 (14) .

[6] .李建发, 张曾莲.基于财务视角的政府绩效报告的构建.会计研究, 2009 (6) .

[7] .刘光忠.关于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建议.会计研究, 2010 (12) .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10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完成任务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具体而言就是会计核算要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资料,以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需要。其核心是如何提供使用者需要的、能够保障质量的会计信息。

一、政府会计目标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从目前通用的会计理论看,会计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不同观点。这两种观点从根本上是由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和他们对信息需求的不同产生的,有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根据政府会计中资金运动的特点,两种观点应该互相结合,侧重点在受托责任观。也有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现行的预算会计制度许多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这一现状促使我们必须进行预算会计的改革。在分析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缺陷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建立政府会计,现代我国的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政府必须向人民公布他们完成受托责任的情况,计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评价绩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政府会计的建立不断完善,并逐步与国际趋同。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IPSASB)于2006年启动了公共部门会计概念框架项目,计划用2007年到2012年6年的时间,划分四大阶段,其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就是对财务报告目标进行研究。随着新公共管理(NPM)运动的兴起,政府的管理活动已经从传统的行政“旧管理”发展成了商业化的“新管理”,强调其应当承担起由成功和产出衡量的财政绩效的受托责任。综合国外一些对政府会计目标的研究成果,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英美模式;二是德法模式。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政府财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使用者:第一,评价政府的受托责任;第二,做出经济的、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决策等,评价受托责任是政府财务报告的最高目标,其他目标的都必须与之相符合。德国的会计目标为:满足立法机关的信息需要,是“立足导向的”,用于“财政”目的而不是“管理”目的。法国则认为,所有的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政府会计信息必须先确认政府部门自己的需要是最重要的。

二、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的影响因素

政府没有直接的所有者,也不以盈利为直接目标,政府的目标是多元而且复杂的,不仅包括了政治方面的,还包括了社会的、经济的、国际的等多重目标。企业的组织目标虽然是多元化的,但多是围绕经济利益,如利润最大化、所有者权益最大化、市场份额最大化等。政府和企业会计所处的会计环境不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需求者也不同。因此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根本上存在共同点。

(一)环境差异。

现代的企业是处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的,生存和经营都不能离开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所有提供和需求长期资本的机构都与其有关系,企业会计必须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符合资本市场运作的规律。

政府是政府会计所反映的主体,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发展会受到政治市场的制约,政治市场作为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场所是影响政府会计的重要因素。政治市场的需求方是选民和纳税人,供给方是政府的官员们。不同国家政府设置、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民主进程状况等方面都影响着政府会计的系统设计。因此各国的政府会计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我国主要是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天人合一”、“和为贵”、“以人为本”。我国政府目标的选择是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会计目标的定位亦离不开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需求差异。

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目前主要划分为三类:债权人、投资者和其他的使用者。投资者最为关注投资的风险与收益,为了避免逆向选择的存在,要求有足够的信息以支持他们的投资决策;债权人为了保证能按时收回自己的本金和利息,需要利用相关信息以支持借贷给哪个企业,借贷的金额与期限等。

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各级人大和政府、政府管理者、立法机构代表与社会公众。政府首先要为全体公众提供公共管理服务,各级政府需要会计信息去有效履行管理,以便更好地做出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监督和决策,对国家进行宏观的经济管理;立法机构代表公众对政府进行收支审核和监督;社会公众主要是指广大的纳税人,还包括了政府债券的购买者、缴税人和选民,与政府有着直接的委托代理关系。特别是纳税人,他们有强烈的了解税款使用情况的需求。这些都反映了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政府会计信息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从而并做出相关的决策以维护自身的利益。此外,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主要信息使用者之一的各级政府部门,过去主要对预算执行信息存在需求,如今已经转向了对反映预算执行信息和公共服务成本、公共管理绩效、财政可持续性等财务指标的需求。

三、政府与企业会计目标的比较

(一)企业会计使用决策有用观。

在客观环境因素方面,相对于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较适用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并在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会计环境。受托责任的定位是围绕资源的维持、使用与增值。随着融资渠道的变化和拓展,现代企业股东人数较多并且股权高度分散,导致企业委托代理关系逐渐模糊化。同时资本市场的不断变化使得委托方决策方式和渠道发生变化,并开始用决定是否持有或抛售公司股票代替是否聘任或解聘管理企业。企业处于高度发展的资本市场中,因此,资本市场是决策有用观形成与发展的摇篮。决策有用观主要是对企业提供信息的保障,决策有用观的定位:信息的提供、利用和推动管理。强调信息要有用,便于理解。企业投资者在信息需求方面,目光从企业资本保值与增值上转移到资本市场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上,大部分债券上市,企业投资者会与债权人关注大致相同的信息。因此,对于企业的会计目标来说决策有用观得到普遍认可。

(二)我国政府会计目标以受托责任观为主。

现代社会政府税收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并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等方式获取资源,以集中配置和使用社会公共资源。公共资源来自纳税人和社会公众,政府负责对其管理和使用,之间暗含着一种“社会契约关系”。公众通过政府的报告获取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通过建立完善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可以激励和监督政府按照公众利益选择行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国为了五年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将把“富民”摆在重要地位。因此,要通过社会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博弈的背景下指导界定政府会计目标。我国政府财务报告基本目标应界定为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根据公共部门存在的广泛信息需求,可以把政府的受托责任归纳为合规受托责任、财务受托责任和绩效受托责任。

政府会计人员应披露有利于公众评价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从而提高政府的透明度,真正实现向服务型、透明型政府的转变。政府系统在政府会计活动及其管理活动中,与各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的利益博弈关系和责任配置关系,政府会计目标的构建应该符合我国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政府会计目标与企业会计目标一体化趋势。

通过对比政府会计与企业会计,不难看出两者在技术层面具有较多的共性,即政府和企业都是以受托责任为基础的,只是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受托责任和多元资源的理论指导下,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需求的情况出发,政府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已有的成果。

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篇11

目标>>GDP与居民收入同增12%

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左右。外贸进出口额增长15%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

文化>>吉视传媒在主板市场上市发行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省图书馆新馆、省京剧院大众剧场建设,对外开放省科技文化中心综合馆,开展省演艺中心筹建前期工作。

吉林促进文化大发展将

实施100个重点文化项目

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实施意见中确定的各项任务,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政府扶持和体制改革两加强,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繁荣。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吉林特色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王儒林强调,要加快发展吉林特色的文化产业,搞好规划布局,实行扶持政策,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区、产业带建设,培育壮大一批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歌舞演艺、动漫与创意等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主题公园、文化遗址公园和文化商业街建设。制定实施松花石产业发展规划,建设松花石产业基地。依托吉林省旅游资源、科技教育、汽车发展、农业生产等优势,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开发文化衍生品,提高文化产品的精深度和附加值。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变化,鼓励创作生产更多文化精品,着力把吉林歌舞、“二人转”、吉林影视、吉林期刊、吉版图书、朝鲜族舞蹈等独特优势文化打造成为具有吉林特色、反映时代风貌、社会知名度高的文化品牌。

王儒林强调,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市(州)、县(市)文化行政管理主体整合,上半年完成文化广播出版部门组建。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全省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任务,推动已改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吉视传媒在主板市场上市发行,加快吉林出版集团上市步伐,组建吉林期刊集团。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发展民营文化企业。

民生实事>>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

建设2000个农村文化大院和25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送戏下乡4000场。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建立贫困村、民族村屯、边疆哨所书屋400个,向全省农民工提供生存技能和保障类图书200万册、期刊200万份。完成420个自然屯、10900户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以提速度、广普及、降价格为目标,实施“宽带吉林”工程,全省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420万户,实现农村300个行政村通宽带。

增加公共服务能力。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优援。新增5万个视频监控探头,达到全省县(市)以上大型超市、商场、医院等单位监控无死角。

今年扶持建设2000个农村文化大院

结合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内容,省文化厅厅长林君对2012年吉林省文化事业发展进行了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加快图书馆新馆、京剧院大众剧场建设”,对此,林君表示,2012年力争实现省图书馆新馆项目建设整体竣工,并做好省演艺中心项目启动工作。巩固图书馆联盟、东北三省博物馆联盟创新成果,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工作。

今年还要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扶持建设2000个农村文化大院、“送戏下乡”演出4000场。按照省里要求,到2013年年末实现全省行政村农村文化大院政府扶持建设覆盖。

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快发展吉林特色文化产业”等相关内容,林君指出,将围绕吉林歌舞、动漫、二人转开展专题研究,制定专项政策。

林君说,今年将组织申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相关工作,推进图们江中国朝鲜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纳入国家级保护区行列。做好“长白山采参习俗”申报世界非遗名录有关工作、满族说部的后续保护工作。

(图/焦淑满)

政府财务报告研究 篇12

1.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机制现状分析

现阶段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体系看似比较完善, 但其实对于各事项的监督制度不够详细, 只有笼统的概括而没有具体的规范。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 资产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家, 对国有资产管理也没有引起很多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足够重视。由此出现较大程度地国家资源浪费, 不清晰的财务科目、账簿和报表, 待健全的财务监督和审核制度, 缺少监管力度等现象。大部分单位的确内设了监督部门, 但在这些部门里, 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和法律意识缺乏, 判断能力不足, 存在通过采购或造假、偷换报销票据等各种途径骗取单位资产等现象。这些单位财务监督部门管理不严, 对于事业单位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对不法行为不能严格按照规则制度执行, 直接造成财务管理低效和国家资金的丢失。由上可知,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现状已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公益职能得不到很好地彰显。

2. 事业单位改革中财务监督存在的问题

第一, 监督体制不完善。在财务监督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各种问题。比如, 财务管理不严, 审核草率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体制不健全。第二, 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突出表现在业务能力不高和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这种综合素质无法满足岗位的要求, 容易造成单位内部的财务监督不严。第三, 事业单位内外部监督力度不大。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监督制约作用弱化, 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 管理松懈, 内部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 外部财务监督管理部门无法充分监督。一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缺乏一种理财意识, 缺乏监控约束力。例如, 资金管理松散, 供应范围太宽, 内部制度不健全, 财经纪律观念淡薄, 执法制度不严明, 资金分配、支出审批容易, 货币资金管理方法不完善, 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等。二是外部监管缺失。财政、审计部门是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较少, 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难以有效执行实质性检查, 偏重于监督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的进行。三是监督技术不足并且监督效果不佳。许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没有使用计算机技术, 使得有的工作难以通过信息公开, 造成现代技术跟踪和监督财务管理工作难以进行。同时, 因为监督工作费时费力, 监督人员责任心不强, 监督工作不到位, 监督工作难以见到成效。此外, 由于财务违法违纪的主体是实权干部, 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往往能够采取各种手段掩盖问题, 加上惩罚措施不足, 致使监督效能无法真正发挥。再者, 由于内部财务监督人员自己的前途命运掌握在单位领导手中, 从而不敢严格履行监督职责。

二、政府会计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影响的SWOT分析

SWOT (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 分析法, 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 通过对被分析对象的优势 (strength) 、劣势 (weakness) 、机会 (opportunity) 和威胁 (threat) 等加以综合评估与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 清晰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资源优势和缺陷, 了解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 从而在战略与战术两个层面进行调整, 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本文借用SWOT分析法的内在本质和基本方法, 从四个方面展开了政府会计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影响的分析。

1. 优势分析

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不仅可以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供直接的信息, 也可以适时对政府财政明细做出系统的反映。新政策中, 把基本支出、项目支出科目添加进“财政补助收入”, 以这样的科目, 依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里“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 做核算;以“基本支出”科目, 依据“日常公用经费”、“人员经费”, 做核算;以“项目支出”科目, 依据具体项目, 做核算。并且, 新的政策规定, “事业支出”科目不仅依据“项目支出”、“基本支出”、“非财政补助支出”以及“财政补助支出”等层级做明细核算, 而且要依据《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里“支出功能分类”的款级科目, 做明细核算。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一步步改进, 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更加精细化、科学化, 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更加透明和公正, 奠定了政府收支分类全方位改革的基石。

2. 劣势分析

这次政府会计改革影响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比如,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政策和特殊行业事业单位会计政策, 较集中地体现出预算管理、政府宏观管理体制等的要求, 而有关会计管理自身的要求却有待健全, 特别是不同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复杂性、行政事业单位经济行为的多样性, 使得公共财政改革仍在摸索前进, 任重道远。

3. 机会分析

目前, 按照政府会计改革要求, 政府单位及其下属各机关单位建立内部控制, 这是内部控制制度改革和内部控制体系建立的重要方面。政府及非营利组织涉及的财政资金的数额是巨大的, 因此迫切需要强化监督和管理。而现行的各种规范和监督, 大部分针对公司企业, 而不是政府和各非营利组织。所以事业单位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一套自己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建立内部审计部门, 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 同时也可以引入注册会计师咨询工作和对财务报告进行外部审计。

4. 威胁分析

首先, 无法全方位、客观地反映出政府固定资产现状。只能反映资产的历史成本, 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净值, 对各会计期间的固定资产管理情况不利。其次, 政府对国有股权投资支出管理的缺失。政府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公司的投资自发生财政拨款支出后, 便与政府完全剥离。脱离了政府的预算管理, 不能为国有股权投资的管理和调控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再者, 无法全方位反映政府负债情况。政府负债问题越来越突出,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 只记录已经支付现金的实际支出部分, 排除了已经发生, 但尚未进行现金支付的“隐形债务”。这种情况客观上扩大了政府真正可支配财力, 不利于各类调控政策的制定, 掩盖了相关债务的存在, 弱化了政府防风险意识, 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有效实施路径

1. 完善财务监督机制

第一, 完善内部监督。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在财务管理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规则进行管理, 坚持权责一致, 根据岗位和职权做到权责对等。其次, 内部会计监督有必要完善对内部控制、内部约束机制, 加强单位法人的会计责任, 减少会计工作人员违法乱纪现象, 敦促会计工作人员按照规定提供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最后,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建设亟待逐步健全, 内部审计部门的水准也需要逐步提高。要增强内审机构权威和独立性的培养,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内审工作效率, 避免来自其他领导层的干涉, 提高审计的权威和效率。第二, 完善外部监督。首先要完善事业单位监督体系的建设, 确保监督有法可依, 执法从严, 组织专门人员制定的会计监督规章体系要与单位内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不能让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个人或者某个部门手里, 做到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然后, 要完善财务制度。财务规章制度很容易制定, 关键在执行, 要确保财务制度的权威。

2. 财务会计人员的约束

第一, 财务会计人员的单位约束。行政事业单位可以从领导干部、会计人员职工三个层面加大宣传, 形成财务监督的氛围, 形成财务监督的好习惯, 使人人做到严于律己。要提高领导干部思想上的认识;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技能, 并要重点加强其法律意识的培养。可否顺利进行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一批高素质的优秀会计工作人员。因此单位要尽可能地为会计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条件, 提升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提高其学习意识和业务技能, 以提高其综合素质。第二, 财务会计人员的自我约束。本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单位负责人或法人代表, 对财务会计报告和年终决算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承担主要责任。要树立“第一责任主体”意识, 即单位负责人对财务日常工作和会计监督机制的加强, 单位职工对会计监督必要性及重要性的认识, 从根本上杜绝无预算支出、超预算支出和不按预算支出的问题。

3. 保证财务信息透明公开

第一,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使财务信息透明化, 利用网络等多种渠道, 公布信息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一些对于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有重大影响的信息, 还应在新闻媒体上发布。事业单位需要公开化的信息有:年度工作报告、绩效评估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重大决策及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等关系公众集体利益的信息。信息透明应该具备完整、及时、准确和真实这四个特点。运行时, 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 都要通过听证会等方式, 进行充分地民主论证, 积极地让社会各阶层监督。第二, 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组织机构要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在监督时, 需保证信息的对称, 必须保障沟通渠道的畅通无阻, 否则将无法按时准确地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到工作人员的手中。会计监督是一个人人都该加入进来的整体, 良好的沟通渠道是职工勇于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的必要条件。也只有这样, 纪检机构才能更加准确地获取到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摘要: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现状以及问题, 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角度分析了政府会计改革对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机制的影响, 并从完善财务监督机制、财务会计人员的约束、保证财务信息透明公开等方面, 提出了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机制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政府会计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维青.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之我见: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2 (22) .

[2]吕谱宏.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形式[J].水利天地, 2013 (7) .

[3]王虹, 蔡兵.事业单位监管方式创新的思考[J].机构与行政, 2014 (02) :42-43.

[4]郭原.杜海娥.建立健全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制度的若干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 2014 (01) :152-153.

[5]何瑛.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24) :200.

[6]杨洪.行政事业单位加强会计监督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21) :132、286.

[7]严静.浅论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与监督[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2) :130-131.

[8]刘华.浅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监督的加强与实现财务行为的规范[J].改革与开放, 2014 (10) :85-86.

[9]谢永红.对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思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8) :8-9.

上一篇:光伏储能下一篇:网络电台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