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小学

2024-10-10

试点小学(通用12篇)

试点小学 篇1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签署了《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签署的合作协议, 环境保护部和新闻出版总署将共同成立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工作领导小组, 研究制定绿色印刷行动方案, 制定发布印刷环境标志标准, 完善绿色印刷评价体系, 在印刷企业中推广执行绿色印刷标准, 优先开展中小学教材的绿色印刷工作。

2010年秋季中小学教材共有100种1400多万册采用了绿色印刷, 覆盖20余个省 (区、市) 。

试点小学 篇2

试点校实施方案

垣曲县新建小学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山西省教育厅关于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的意见》精神,落实2015年市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独特优势,创建基于网络环境下创新育人模式试点校,根据《运城市教育局关于创建基于网络环境下创新育人模式试点校的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试点校创建,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改革实验,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根本转变的重要意义,探索信息网络技术在推动教学改革方面的新途径、新方法,构建基于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新模式,为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和推广积累经验。

二、目标任务

结合学校实际创建两个试点班,每个班确定两个试点学科开展人人通应用实验,通过创建试点班要达到如下目标:

1.建立较为完善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信息技术环境是支撑人人通应用重要的物质基础。环境建设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逐步改进和完善,积极构建一个“能用,够用”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确保师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应用环境。

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空间人人通”的 基础上,配齐、配足计算机设备,满足教师学生随时随地使用计算机开展学习的需要,把学校带宽从20M扩容至50M,首先在选定的试点班配备无线网络设备,逐步实现无线网络学校全覆盖,最大限度的支持教师开展网络教研和学生开展网络学习。

全校师生都要在“山西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注册,获取个人网络学习空间账号密码,教师要积极对自己的个人空间进行个性化的建设,把电子备课、课件、导学案等资料上传至个人空间,学生作业等。

2.构建课堂教学新模式。

以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为目标,积极利用“先学后教”“导学案教学”等现有的经验成果,结合实际构建符合教情、学情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完成作业,交流思想、共享成果;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完善和改进教师学习空间的功能,使教师学习空间成为服务指导学生学习的新渠道。利用信息技术改革 “教”和 “学”的方式,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应用到综合应用”的规律,逐步把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在全校推行。

三、领导机构 组 长:张俊良 副组长:闫金莲

组 员: 代磊明 王燕 赵张丽 赵杜鹃 王冬梅 职责:

1、组长负责试点班各项经费投入筹措,负责试点班实施的全面工作。

2、副组长负责试点班各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各项任务的考核,以及 总结和推广工作。

3、成员具体负责试点班各项业务培训和试点班各项工作的落实。

四、具体实施(1)培训学习

组织试点班各任课教师对平台的使用,进行全方位培训。培训采用集体培训,骨干带动等方式,真正让每位教师熟悉平台、熟练掌握平台的运用。

(2)网络空间备课

试点班所有任课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个人学习空间进行备课。提倡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要求每周每位教师至少要利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上两节课。年级组、教导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检查,每周总结通报督促教师完全实施电子备课。

(3)网上完成作业

从完成家庭作业入手,引导学生使用网络个人学习空间。每周每个试点学科布置1-2次网络家庭作业,探索网络环境下完成家庭作业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

(3)网上课前预习

学生充分熟悉网络学习空间时间为期八周,学生熟悉空间后适时加入课前预习内容。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前预习,提供学习资源,选准学习时间,探索课前预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方法与经验。

(4)网络课中教学

深入探索课堂展示交流方式,积极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过程创造条件,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 学习能力。

(5)网络特色应用

充分利用网络空间展示、交流和虚拟功能,积极开展网络空间特色应用,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①作品展示

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书法、绘画、摄影、手工制作等作品展示活动。②作文教学

根据不同年级作文教学要求,从主题拟定到材料收集,再到完成写作、展示、互评等,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探讨网络环境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新经验。

③专题学习

根据校本课程教学需要,利用网络开展网络学习活动;以课外兴趣活动小组为核心,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开展专题学习,如开展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等;在学科教师指导下对某学科等一类知识或某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通过网络开展校际合作探究学习交流活动。

四、推进策略

人人通应用实验不增加教师、学生负担为前提,以“便捷、有效,自愿”为目标,把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变成广大师生新的行为习惯。总的策略是:降低门槛,夯实基础;一点突破、循序渐进;典型引路、整体跟进。

1.降低门槛、夯实基础。所有教师通过集体培训、骨干引领等途径学会网络空间备课的基本方法,掌握多媒体设备基本功能操作,扎扎实实搞好班班通应用,促使班班通应用制度化、常态化。

2.一点突破、循序渐进。人人通教学应用主要解决的是“课前、课中、课后”问题,选择较为容易解决的“课后”问题为突破口,逐步解决“课前”与“课中”问题。这一过程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问题的解决都必须以前一个阶段的实践积累和经验形成为前提,间隔时间以一个学期。

3.典型引路、整体跟进

试点班教师要为人人通应用不断创造新经验,带领更多的教师参与这一新的变革,学校将不断采取措施适时推进,让新的教与学方式惠及所有师生。

4.构建人人通应用实验三级梯队。第一梯队为实验教师,第二梯队为学科骨干教师,第三梯队为其他任课教师。在应用上要在不同层面有所侧重,在技术上有所衔接,在整体推进上有所呼应,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层层叠加的推进格局。

5.引导和支持学生利用网络技术,随时随地学习,培养学生网络自律能力,养成文明上网,理性用网习惯,学会正确看待和辨析网络信息。

五.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和学生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需要建立一套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评价目标的设置要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方法的采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要把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把阶段性评价和实时评价结合起来。评价结果的采用,要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学校在体制机制、经费投入、技术支撑、评价激励等方面建章立制,形成较为完善的保障体系,确保试点班工作的持续开展并有效向全校推广实施。

七、实施步骤

试点班实验周期为三年,分三个阶段:

(一)启动阶段(2015年5月--2016年元月)。

1、今年上半年启动试点班工作,制定试点班建设标准,确定试点班,制定实施方案。

2.完成试点班任课教师培训任务,启动试点工作。3.完成应用环境建设、制度建设等,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二)实验阶段(2016年元月--2017年7月)。1.开展课题研究。2.提交阶段性研究报告。3.召开试点班工作经验交流会。4.对试点班工作进行中期评估。

八、2015年工作安排

1.10月初起草试点校实施方案。2.10月份开始组织实施。

3.11月迎接市专家组对试点校工作进行第一次巡查指导。4.12月参加全市试点校工作经验交流会。

试点小学 篇3

河南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朱自峰介绍:“初步规划,明年省内7所开设有小学师范教育类专业的高校将通过高考首批招生1 000人。”

一直以来,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都存在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譬如体育、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紧缺学科教师短缺。

“受师资所限,河南很多偏远地区的老师不得不身兼数职,此次我省开展试点,就是希望培养出一批‘全能’老师。”朱自峰介绍,启动实施河南省免费师范生政策试点,为农村教学试点培养全科教师。对于教师资源匮乏的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全科教师”有利于学校开齐所有的课程,而不需要针对音乐、体育等课程,再配专门的教师。

“全科教师”还可以避免小学教育过早“学科化”。朱自峰说,全科教师带班,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更多的体验和认识,学科间融会贯通的教学方式也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乐趣。

朱自峰介绍,全科教师将作为定向就业招生计划,纳入普通高等学校年度招生规模,专业名称为小学教育(全科教师方向),本科学制4年,专科3年,师范类。录取时,实行单列类别,本科层次在本科二批录取,专科层次随专科录取,类别为农村定向小学全科教师。被录取的全科免费师范生学习期间免除学费、住宿费,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在校期间户籍仍保留在原户籍所在地。“全科教师”参加普通高招统一录取后,要与县(市、区)政府、培养高校签署协议,承诺毕业后到农村教学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间不少于6年。服务期的全科教师不在协议地从事教育工作的,须退还已享受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50%违约金;超过缴纳时限,还须支付滞纳金。同时,将违约事实记入个人诚信档案。此外,全科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服务期满后,可报考在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予以学费优惠。另外,河南省还将在评先、表彰、职称评聘方面给予全科教师倾斜支持。

国内首颗大学生自主研制管控纳卫星上天

《中国青年报》消息 9月20日7时01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发射,将20颗卫星送入距离地球524公里的轨道。据了解,20颗卫星中的“紫丁香二号”是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该卫星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团队完成。

据悉,“紫丁香二号”是哈工大研发的第五颗卫星,重12公斤,对探索微纳卫星在未来航天装备和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卫星旨在构建飞行软件在轨试验平台,在空间环境中,对FPGA软件的可靠性等进行验证;同时,基于星上电子设备,可以进行全球航班、船舶等状态信息的收集和大型野生动物踪迹跟踪等任务;卫星还携带了一个工业红外相机,可实现对森林火灾、极端天气等造成的地温变化进行成像与监测。另外,作为试验平台,卫星搭載了两组新型超轻高精度敏感器,先期开展在轨测试,确保该产品在后续其他型号成功实施。

据介绍,哈工大学生研发团队负责人、该校博士生韦明川在大二时萌生了做卫星的梦想。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和几个有同样梦想的同学开始摸索。2011年,他们主动申请加入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参与的QB50工程。QB50工程由比利时冯·卡门流体动力研究院联合欧空局等机构于2010年提出,邀请全球高校参与,采用50颗立方体卫星组网,“紫丁香一号”就此诞生。机遇不断,就在“紫丁香一号”的研发期间,国内某项目启动,高校学生自主研发的卫星有机会发射。哈工大高度重视,再次投入财力、物力,全力支持。2014年3月,该校纳卫星研发团队正式提交参与此项目的意向书,这就是本次发射的“紫丁香二号”。据了解,“紫丁香一号”预计于2016年年底发射。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研究 篇4

编者按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受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和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委托,开展了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研究,从研究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市,北京市西城区、广东省中山市、山东省潍坊市等地随后跟进试点。2011年,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纲要精神,教育部选定广东省中山市、山东省潍坊市作为试点,上升为国家层面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的试点。现在,江苏、安徽、贵州、四川等省市也在纷纷开展试点工作。各地在试点过程中,取得了改革中值得借鉴的经验,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困难。

本专题从校长职级制现状、效果、问题、政策剖析与建议等角度进行梳理,对深化和完善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工作,对在国家层面上制订校长职级制的相关政策决策有参考价值。

试点小学 篇5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毕节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等文件精神,完成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义务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基本需求

毕节地区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2010年教育部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协议共建的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是贵州省唯一承担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的地区。

2010年末,全区常住人口约654万人,生产总值600.85亿元,财政总收入127.57亿元,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7.9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62.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54元。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省仍然靠后。

(一)发展现状

全区现有小学2519所,教学点312个,教职工44098人,在校生1100915人;初级中学282所,九年制学校76所,教职工20846人,在校生431870人。其中:寄宿制小学2所,寄宿生459人,占小学在校生的4‰,寄宿制初中213所,寄宿生88407人,占初中在校生的20%。学生宿舍建筑面积33.71万平方米,其中小学宿舍0.41万平方米、初中宿舍33.3万平方米;学生食堂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其中小学生食堂0.36万平方米,初中生食堂7.74万平方米。

(二)存在问题

1.农村学校尤其是村级学校办学条件较差,20%左右的村级学校无围墙和校门、活动场地未硬化、教学仪器设备配置不全不齐。

2.城镇学校“大班额”现象比较突出。2010年,全区小学班额在66人及以上的班级有3062个,初中班额在66人及以上的班级有2082个,“大班额”现象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3.教师队伍建设数量上基本满足,但学科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英语、音体美等学科兼职教师约占学科教师的15﹪左右;寄宿制学校缺宿管人员、医务人员等编制。

4.农村小学寄宿制学校数量少,全区仅有2所,无法满足学生住宿学习的需要;农村初中寄宿制学校条件差,生均宿舍和食堂面积远远低于省颁标准。

(三)基本需求

毕节试验区属于典型的山区,山高路陡,人居相对分散,现有学校服务半径、规模班额、办学条件等仍然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要,农村孩子“上学苦、吃饭难”的问题突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难度大。因此,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立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是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1.根据省教育厅颁布的寄宿制学校生均宿舍建筑面积标准(小学、初中均为3平方米/生)和生均食堂建筑面积标准(小学、初中均为1平方米/生)测算,全区现有初中寄宿制学校仅能解决11.1万名学生住宿,小学寄宿制学校仅能解决1300名学生住宿,初中生食堂仅能解决7.7万名学生就餐,小学生食堂仅能解决3600名学生就餐。

2.按照《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和《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毕节地区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现有在校生情况,“十二五”期间,全区小学将调整为2000所左右,初中将增加到500所左右,小学在校生保持在100万人以上,初中在校生增加到45万人左右。按照《贵州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区寄宿制学校至少要满足70%的初中生和30%的小学生的住宿需要,因此,今后五年至少还要解决20万名初中生和30万名小学生的食宿问题。按照省规定的生均宿舍面积和生均食堂面积测算,至少需要新建初中学生宿舍60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90万平方米、初中学生食堂20万平方米、小学生食堂30万平方米。

3.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编委办等部门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管理意见的通知》(黔府办发〔2011〕79号)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区至少需补充小学教职工3500人、初中教职工7300人;至少需配备寄宿制学校各类管理人员9000人,其中初中宿舍管理人员1000人、安保人员1000人、心理咨询员500人、医务人员500人;小学宿舍管理人员2000人、安保人员2000人、心理咨询员1000人、医务人员1000人。

二、改革试点任务和目标

(一)改革试点任务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规定毕节地区承担的义务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是:“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我区将结合实际,重点进行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革实践。

1.探索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

(1)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为切入点,解决农村学生“上学苦、吃饭难”问题;(2)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搭建覆盖全区学校的教育综合信息平台,为农村学校师生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条件;

(3)以加快农村教师、校长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学校办学水平;(4)以构建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和支教为手段,引领和扶持农村义务教育提速发展;(5)以加快城镇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培育和优质资源合理配置为契机,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和“择校”问题;

(6)以鼓励社会力量适度参与举办义务教育为辅助,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入和办学体制,解决城镇化迅速发展而导致的孩子“读书难”问题。

2.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机制

(1)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得起”的投入机制;(2)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得好”的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机制;(3)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用得活”的办学机制。

(二)改革试点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为主要抓手,以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师资队伍建设工程,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力争到2017年底,90%以上学校办学条件达到贵州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所有学校教职工与学生的比达到贵州省教职工编制标准,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弱势群体义务教育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义务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到2020年,达到基本均衡。

2.阶段目标

从2011年起,以黔西县作为毕节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的先行试点县,总结经验,探索路径。2012年在全区全面铺开。

(1)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到2011年底实现农村中小学(除教学点外)“校校有食堂”。

(2)强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宿舍建设。到2015年农村小学在校生寄宿率达30%、初中在校生寄宿率达70%。

(3)加快推进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到2015年完成1.6万套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任务,实现农村教师“安居乐教”。

(4)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到2015年教师数量基本达到贵州省教职工编制标准,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升。

(5)大力提高义务学校办学水平。到2012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2%,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3%。到2015年,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84%,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到2017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形成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农村义务教育环境。

三、改革措施

(一)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 1.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模式改革

(1)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解决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相对集中和贫困山区农村孩子“上学难、上学苦、吃饭难”问题;

(2)积极推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发展”或“协作发展”,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

(3)适度推进城区优质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探索城区民办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办学+托管”的管理模式;(4)引入社会力量和爱心人士在城区建设和举办以农村学生为对象的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让农村贫困学生享受城市优质教育教学资源。

2.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1)按照国家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中小学教职工,优先解决农村薄弱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学科不配套的问题,配齐配全寄宿制学校宿管人员、安保人员、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员等。

(2)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教师校长全员培养培训机制。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十二五”期间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校长进行新一轮全员培训,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3)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常态培训和专业培训机制,实施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

(4)建立健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及薄弱学校之间教师交流的制度。

(5)建立健全城乡学校校长轮岗交流制度。选派优秀校长和校长后备人选到薄弱学校挂职支教,选派薄弱学校校长到城镇中小学挂职锻炼,校长轮岗交流的比例每年不低于20%。

(6)选派公办学校优秀教师支持办学条件较好的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支教。3.建立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治理机制

(1)建立健全城镇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学生就近入学制度,按划片区和户籍安排小学毕业生就近就读初中。

(2)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制度。城区中学原则上只招收各自招生服务区范围内的学生,到2012年,各县(市)城区中学择校生控制在招生数5%以下,2015年城区各中学择校生比例控制在招生数2%以下,2020年基本消除城区学生择校现象。

(3)建立控制“大班额”制度。2012年前,初中班额控制在60人以内,小学班额控制在54人以内;2015年前,初中班额控制在56人以内,小学控制在50人以内;2017年底,实现初中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小学班额控制在45人以内的目标。

(4)建立合理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和培育机制。调整城镇义务教育学校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培育优质教育资源步伐,逐步推进办学水平均衡。

4.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远程开放式教学改革

(1)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教育综合信息平台站点“校校通”和多媒体网络教室“班班通”工程,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2)加强“平台”资源开发利用以及与省内外优质学校的合作,建设义务教育信息资源库,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分享现代优质教育资源创造有利条件。

5.推进“六个三”工程实施,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育人新模式

(1)加快推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三维和谐教育”;

(2)加快营造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德育环境、课课渗透品德教育的“三维德育环境”;(3)加快搭建学校、家庭、社会(社区)有机统一的“三维育人平台”;

(4)加快构建人格与人性化、科学与民主化、制度化与文化等有机结合的“三维学校管理体系”;

(5)加快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育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三项改革”;

(6)加快实施强健学生体魄、健全学生人格和增强学生智力(学力、思考力和创造力)的“三维学生成长模式”。

(二)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1.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投入体制

(1)建立完善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分担机制,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常态投入和倾斜支持;

(2)争取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发展义务教育,鼓励社会力量捐资举办寄宿制学校;(3)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寄宿制学校基本建设征用土地、规费减免等方面享受最优惠的政策;

(4)利用闲置校舍置换资金等途径筹措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2.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机制(1)合理规划布局农村寄宿制学校;

(2)建立城镇化建设、城镇新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与义务教育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机制;

(3)建立完善县级政府统一规划,乡镇负责征地和“三通一平”,教育部门牵头,国土、规划、建设等部门配合的寄宿制学校建设机制。

3.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使用机制

(1)建立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乡级政府监督管理、相关部门配合管理、学校具体使用管理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

(2)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三全”(全程跟踪、全面监管、全员参与)、“三防”(物防、技防、人防)、“三沟通”(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管理体制机制;

(3)完善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安全隐患日排查制度、及时整改和限期整改制度,设立寄宿制学校警务室,落实24小时轮流值班制度、教职工“一岗双责”责任制和安全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师生安全应急能力培训机制,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开展安全自救自护演练活动;

(4)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与医疗机构及时沟通救助机制、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以及寄宿学生疾病预防报告制度;

(5)加快农村教师周转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解决农村教师“住宿难”问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食堂“低成本”运行模式和贫困寄宿生资助机制(1)建设寄宿制学校小农场,实现降低学生生活成本和开展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由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组织协调乡镇人民政府和农村村民委员会按照学校规模就近为当地中小学校调剂、划拨一定面积的土地,一般为1亩/100人,由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果蔬种植和猪、鸡、鸭、鱼养殖,鼓励寄宿生勤工俭学,解决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肉食果蔬供应问题,降低学生生活成本。同时,在寄宿制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渗透。

(2)建立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全部免除农村家庭经济特困学生、孤残学生生活费,所需费用列入县级财政预算。

(3)建立贫困家庭学生以实物折合生活费用的机制。家庭贫困学生自带生活物资,由学校按市场价格将生活物资折合为生活费。

(4)减免寄宿制学校50%的水电费,免收学校食堂经营管理的所有税费。5.创新农村寄宿制学校文化娱乐活动形式

(1)构建全方位渗透的寄宿制走廊文化、围墙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班级文化;(2)建立寄宿制学校学生兴趣活动小组,开展书法、绘画、舞蹈、手工、体育等活动;(3)因地制宜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4)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礼仪、德育和区情教育等活动。

四、进度安排 2011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食堂20万平方米、小学生食堂30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

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

5.制定毕节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初步建立切合县域实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

2012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22.5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

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2013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22.5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2014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22.5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

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2015年:

1.新建、改扩建初中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小学生宿舍22.5万平方米。

2.补充小学教职工700人、初中教职工1460人、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人员600人、安保人员600人、心理咨询员300人、医务人员300人。

3.建设初中寄宿制学校小农场100个、勤工俭学基地100个。4.新建农村教师周转房3200套(每套35平方米)。

5.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基本形成符合地方实际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6.对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评估验收,召开全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会,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表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先进典型,建立健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五、配套政策

(一)制定《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

(二)制定《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

(三)制定《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编制及聘用办法》;

(四)制定《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小农场建设实施方案》;

(五)制定《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贫困生资助办法》;

(六)制定《普通高中“配额生”招生办法》;

(七)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后勤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办法》;

(八)制定《“六个三”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办法》;

(九)制定《城镇新区开发建设预留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管理办法》;

(十)制定《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及实施方案。

六、保障条件

(一)组织保障

1.成立毕节地区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行署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专员任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区教育局,负责统筹全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和管理实施等工作。2.将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工作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地委行署年度工作重点、“十件民生实事”,每年与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签定目标管理责任书。

(二)经费保障

1.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的常态投入和倾斜支持。2.确保地、县级财政教育经费“三个增长”。3.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4.“十二五”期间,行署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支持各县(市、区)探索寄宿制学校“建、管、用”试点经费。

5.将教师培训经费列入县级政府财政预算,按每年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比例单列教师培训经费,确保生均公用经费的5%以上用于教师培训。

(三)制度保障

1.建立完善各级政府定期向同级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义务教育工作制度;建立完善县级政府主要领导和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义务教育工作职责的考核制度。

2.地区将寄宿制学校建设纳入各县(市、区)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3.制定边远山区学校教师补贴政策、优秀教师奖励政策和农村教师住房优惠政策,改善教师工作生活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4.建立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建办学制度。5.建立完善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和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制度。

七、责任主体

地区行署、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及其教育行政部门。

八、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

(一)风险分析

1.农村寄宿制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增加学校管理难度,影响办学水平提升;寄宿制学校管理成本增加,学校难以承担管理所需经费。

2.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管理制度不健全,增加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的风险。3.农村寄宿制学校建好后入住率低,导致教育资源闲置和浪费。

(二)应对措施

1.多渠道筹措寄宿制学校建设经费,加强义务教育学校基础能力建设。

2.各县(市、区)每年按照常住人口设立人均不低于1元的经费,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补助。

3.同步实施寄宿制学校基础设施、师资队伍、管理制度“三项建设”,在建好基础设施的同时,确保教学和管理人员到位,管理服务制度到位。

4.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农村家长放心地送孩子到寄宿制学校住宿和学习。

九、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

(一)预期成果。预计到2015年底,全区60%以上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寄宿制学校基本能够解决70%以上的初中生和30%以上的小学生的食宿问题,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苦”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

试点小学 篇6

这一次会议的召开,确定在国家电网每一个省公司选择一家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试点单位由3家扩展到27家,标志着国家电网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从个别试点迈向全面试点。

这次会议的重点,是试点单位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的“15333”工程,“15333”工程有什么意义?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中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电网对外联络部(品牌建设中心)主任石玉东。

什么是“15533”工程?

《WTO经济导刊》: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国家电网公司创造了首发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等多项“第一”,2008年。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工作,现在又提出了“15533”工程。请问“15533”工程是什么意思?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中有什么意义?

石玉东:我们希望通过深入开展“15333”工程,系统提炼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成为国资委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典型经验。

其中“1”是制定和实施“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外充分展现试点单位着眼发挥国家电网整体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的核心领域、主要内容、重要行动和绩效目标;对内积极引导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转变发展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企业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5”是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试点单位要做表率,创造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的有效实践、管理经验和长效机制。

第一个“3”是推动决策管理、流程管理和绩效管理“三项”基础管理融合社会责任管理理念,推动公司重大决策不但考虑“技术可行、经济合理、能力可及”,而且考虑“社会接受、环境友好、价值优越”,优化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内容、管理标准、管理程序、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

第二个“3”是开展公益管理、利益相关方管理、沟通管理“三项”社会责任管理专项工作。这三项管理既是公司管理的薄弱环节,也是公司推进管理创新的重要方向,做得好,完全能够做出特色、做出经验、做出亮点。

第三个“3”是系统梳理“三方面”管理成果。各省公司要指导试点单位总结提炼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创新成果,向公司总部及时报送三方面的管理提升成果,包括特色履责实践、社会责任管理实践和社会责任感人故事。公司希望通过深入开展“15333”工程,系统提炼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成为国资委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典型经验。

《WTO经济导刊》:2012年国资委主任王勇提出在中央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您如何看待深化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和管理提升的关系?

石玉东:2012年国资委主任王勇提出在中央企业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作为国资委指定的13个重点管理创新领域之一,社会责任管理是实现中央企业“十二五”发展目标和开展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的重要内容。

最近,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和刘振亚总经理对公司管理提升活动作出了全面部署,社会责任管理不仅直接是公司管理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其他专业和领域管理提升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公司作为实施《中央企业“十二五”和谐发展战略实施纲要》的示范单位,更是对公司深化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和重大机遇。社会责任管理是公司管理提升的重要领域和重要方向,也是推动公司全面管理提升的重要动力和重要手段。

转变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公司发展方式既要求夯实公司硬实力和经济基础,也需要提升公司软实力,推动电网发展和公司发展赢得社会理解和认可,加强价值理念引领、品牌形象引领,建立和谐的利益相关方关系。同时社会责任管理作为国际一流公司的普遍实践,也是公司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作为创建全球一流品牌的核心内容,社会责任管理在建设“责任央企”表率、创建全球一流品牌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保障和支撑作用。社会责任管理具有重要的“价值发现、价值传播、价值提升”功能,能够显著增进关键利益相关方对公司和电网发展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推动广大员工和社会各界深入理解、信任和支持一个负责任的可靠可信赖的国家电网公司,全面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的“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

《WTO经济导刊》: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提到的“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也是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吧?

石玉东:是的。

从管理人手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全球一流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最新方向,也是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制高点。

2008年起,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内率先探索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并先后在公司总部、天津电力、江苏无锡公司、浙江嘉善县供电局开展四级试点,提出了“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目标模式、“领导表率、专业融合、班组建设”的推进路径、“社会责任指标与经营管理指标有机融合”的责任绩效管理理念,推动了员工素质和企业管理素质的提升,推动了试点单位员工工作方式、企业运营方式、社会沟通方式的积极变化。这不但为公司初步总结了社会责任根植基层的有效模式,为开展更大范围的试点积累了经验。

2012年4月,国资委主任王勇第三次对公司社会责任作出批示,高度肯定公司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明确指出:“国家电网的实践很好!国资委要加强对企业的指导,使更多的企业像国家电网一样,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工作,更好地树立央企的良好形象”。公司对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分别荣获了第十五届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名列首位、两届中国管理学院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特别大奖、中央企业优秀任务责任实践、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领袖奖、全球契约-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优秀创新奖等一系列荣誉。

nlc202309031457

《WTO经济导刊》:您刚才说“5”是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请问“五大”体系指导什么?这和服务公司核心业务是什么关系?

石玉东:“五大体系”,就是“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和三集(人财物集约化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是“两个转变”(公司发展方式和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的核心内容。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能积极服务“五大”体系建设。有助于深入挖掘“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建设的社会贡献和综合价值,凝聚发展共识,积极争取广大员工和社会各界对“五大”体系建设的理解、信任和大力支持。

同时,也要积极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五大”体系。各省公司推进“五大”体系建设要充分考虑社会责任理念,融合追求综合价值最大化、统筹平衡社会期望和利益相关方要求、有效管理社会和环境风险、制定沟通策略和保证运营透明度等社会责任管理要求,实践和展现“负责任的规划、负责任的建设、负责任的运行、负责任的检修、负责任的营销”。

此外,我们还要总结传播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的实践案例、管理案例及成功经验。国家电网各省公司要和公司总部共同推进实践案例、管理案例及成功经验进政府、进媒体、进高校、进客户。

全面试点的意义

(《WTO经济导刊》: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工作一直走在中央企业的前列,为什么现在要提出“深化”的要求?

石玉东:国家电网公司在社会责任工作方面做了些超前的探索和实践,但是与全球一流公司社会责任实践的最新发展相比,与国资委和公司党组的最新要求相比,与创建“世界一流电网、国际一流企业”的需要相比,与牢固树立“责任央企”表率形象、打造一流“国家电网”品牌的需要相比,还必须进一步深化提升,实现创新突破。公司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组和刘振亚总经理提出的“深化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要求,大力推进社会责任工作转型,推动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从“个别试点”转向“全面试点”,推动公司从“注重总结传播社会责任实践”转向“更加注重实施社会责任管理”,努力开创公司社会责任工作新局面。

国家电网公司率先探索实施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从管理着手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代表了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大潮流、大方向、大趋势,在理念上占领了全球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制高点,当前迫切需要一流实践成果的有力支撑。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全面试点,深入实施社会责任管理,创造世界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中国经验”。

《WTO经济导刊》:这次会上引人注目的,还有试点单位由3家扩展到了27家,从量上来看是一个很大的突破。请问这27家是如何选定的?下一步如何开展工作?

石玉东:这27家试点单位的选择程序是这样的:按照省公司推荐,经国家电网公司总部审核和公司领导同意,在每一个省公司选择一家地市级供电企业开展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

此外,“推进工作方案”还要求各省公司、大型供电企业、试点单位必须要在2013年4月底之前编制和发布年度社会责任实践报告。

《WTO经济导刊》:具体到2012年,工作重点是什么?

石玉东:推进社会责任工作转型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上下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我们在2012年的工作重点是“围绕一条主线、抓好一个中心、推动两大目标、贡献三项成果”。

围绕一条主线,是指以“工作转型”为主线,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动公司社会责任工作从“注重总结传播社会责任实践”转向“更加注重实施社会责任管理”。

抓好一个中心,是指以“全面试点”为中心,在每一个省公司确定一家地市级供电企业作为公司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单位,并把开展试点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推动两大目标,是指以“两个融入”为目标,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服务“五大”体系建设,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和促进公司全面管理提升。

贡献三项成果,是指以“三项成果”为载体,展现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成果,服务“国家电网”品牌建设,包括总结提炼适合全面推广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建设覆盖各专业、各层级、各岗位的社会责任管理创新体系;推出一批具有重要社会影响力的特色履责实践、社会责任管理案例、社会责任故事。

社会责任实践和管理传播的区别

《WTO经济导刊》:您刚才说社会责任工作要从“注重总结传播社会责任实践”转向“更加注重实施社会责任管理”。请问“社会责任实践”和“社会责任管理”,还有我们常说的“社会责任传播”有什么关系?

石玉东:我们首先来说说社会责任“实践一管理一传播”三者的关系:总结提炼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责任实践是公司重要的社会责任基础工作,也是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和重大社会责任传播的重要内容,但是只有通过社会责任管理,才能根植企业社会责任,提升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优化管理流程、管理制度,才能有可持续的社会责任实践,也才能真正支撑社会责任传播,特别是高端传播,从根本上避免形象工程和空洞宣传误区,形成“实践支撑传播、传播提升实践,管理保障实践、实践支撑管理,管理丰富传播、传播促进管理”的良好局面。

《WTO经济导刊》:您这样一说,就清楚多了,那“社会责任管理”和“品牌建设”又是什么关系?

石玉东:社会责任管理既是品牌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保障。社会责任管理可以显著推动品牌传播,通过发挥“发现价值、传播价值、提升价值”功能,丰富品牌传播内容,优化品牌传播方式,变业绩表达为价值表达,变自我宣传为社会沟通,变单一视角为多元视角。社会责任管理可以实质支撑品牌维护,通过深度论证公司重大决策是“价值创造规律使然”,而不是“企业偏好选择结果”,是最大限度地为国家和人民创造综合价值的必然选择,能够从根本上防止出现颠覆性的社会舆论危机;通过推动公司重大决策统筹考虑社会期望和利益相关方诉求,能够显著减少各种“发热点”和“出血点”,最大限度避免出现不利舆情,控制好社会和环境风险。

具体到国家电网公司,社会责任管理是塑造一流“国家电网”品牌的根本途径。建设一个负责任的可靠可信赖的国家电网公司,成为责任央企表率是“国家电网”品牌的根本,社会责任是“国家电网”品牌的核心要素。同时保持公司社会责任的持续领先地位,形成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引领企业的公众记忆和品牌联想,也是提升“国家电网”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的重要方式。社会责任管理是充分发挥品牌建设“服务、保障和支撑”三大功能的重要保障。服务的核心是对公司重大决策的有效传播,根本在于向社会各界深度剖析公司重大决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价值;保障的核心是推动公司重大决策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根本在于让社会各界认同公司重大决策是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最大化;支撑的核心是夯实保障公司重大决策顺利实施的社会基础,根本在于争取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社会责任管理是其中的关键。社会责任管理关注“底线、共赢、价值”。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是建立“利益认同”的根本;寻求共同利益、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是建立情感认同的根本;输出主流价值理念,彰显公司的综合价值创造功能是建立价值认同的根本。

《WTO经济导刊》:你们用什么措施来保障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深化工作的顺利进行?

石玉东:我归纳为5个方面的保障:思想保障、资源保障、加强能力建设、管控保障、机制保障。思想保障是高度认识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前瞻性和战略性,资源保障是为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能力建设是要把提升各专业、各层级和各岗位的社会责任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作为推进全面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管控保障是要全面加强社会责任管理信息报送和工作交流,最后一个就是机制保障。

具体来说,机制保障就是社会责任管理推进工作,特别是试点单位工作将纳入省公司品牌建设工作年度考核和社会责任评优评先工作。国家电网公司将组织评选2012年度优秀社会责任实践报告、优秀特色履责案例、优秀社会责任管理案例、优秀社会责任故事,表彰社会责任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得分计入各省公司品牌建设考评结果。

试点小学 篇7

吴剑英介绍,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一起开展了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试点。目前, 两部正在总结试点的经验, 下一步将研究进一步推进改革试点的方案。

吴剑英说, 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 一是统一中小学教师系列, 过去中学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系列, 这次要统一在一起成为一个系列,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地位。二是完善评价标准, 把师德作为评聘教师职称的首要条件, 同时突出教育教学工作的实绩和实践经历, 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三是创新评价机制, 靠同行专家, 主要是一线教师来评价中小学教师的水平和能力。四是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 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 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合理使用和跨校流动。

“在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方面, 我们会同教育部一起抓紧推进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 加强聘后管理, 实现制度的全面入轨。同时进一步落实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办法, 会同教育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办法, 探索教育行业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聘用制度的具体办法, 加强分类指导。”吴剑英说。

试点小学 篇8

一是健全制度体系。统一原来中学、小学分设的职称制度, 形成一个统一制度。在这个制度里增加正高级的职称系列, 使制度更加合理。

二是完善评价标准。新的制度体系提出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标准, 会更加注重师德、教育教学的工作实绩和实践经历, 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论文、学历的倾向。

三是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 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 规范评价程序, 提高评价的公正力和公信力。

试点小学 篇9

近日, 俄罗斯教科部部长德米特里·利瓦诺夫表示, 3-4 年后, 俄罗斯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系统将投入运行, 目前正在面向普通教育机构的5-9 年级学生开展相应的试验和试点工作。 德米特里·利瓦诺夫强调, 在国家层面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数字化学校将完全符合国家教育大纲的教育教学要求, 提供中小学所有课程的网络资源, 同时为提高虚拟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将邀请国家功勋教师和知名学者进行知识讲解。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系统将向所有俄罗斯人开放, 居住地不在俄罗斯的人将能够通过这一网络教育平台按照国家教育大纲进行学习。 对于在现实课堂学习知识的学生来说, 虚拟教学系统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补充型教育资源。 未来, 俄罗斯教科部将重点建设和完善学生知识评价体系, 包括通过虚拟系统提交作业、 参加考试和获得课程成绩, 同时为完成国家人才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程学习并达到要求的学生颁发相应阶段的毕业证书。

试点小学 篇10

一、顺势而为, 以试点带动学校教育创新

学校选择“信息技术促进民族地区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作为命题, 是基于以下因素的思考:

一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下简称“纲要”) , 《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这是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 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表现, 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高度重视。《纲要》进一步指出:“要创新网络教学模式, 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 (下简称“规划”) 明确提出了“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 以建设、应用和共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为手段, 促进每一所学校享有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纲要》与《规划》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为学校做好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指明了方向。2012年9月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 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 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 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学校选择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民族地区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探索这一命题, 旨在探索民族地区学校如何加快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 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以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加快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 加快从以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全面实现教与学的“双重革命”。

二是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学校始建于1935年, 其中苗族学生占44%、土家族学生占38%。学校作为第一批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 在“八五”、“九五”、“十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领域里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运用“三机一幕”开展的“童话引路、提前读写”实验教学成绩斐然, 享誉国内外。在新技术、新资源、新理念不断更新的信息时代, 湖南省凤凰县箭道坪小学作为民族地区学校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以加快从“初步应用整合”向“深度融合创新”迈进的步伐, 实现跨越式发展, 进一步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差异,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 支撑教育创新发展?也就成了信息化环境下亟待研究及解决的问题。

二、模式构建, 以信息技术带动试点工作

凤凰县箭道坪小学试点工作的目标有三点:一是探索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及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 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二是探索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及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 构建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教学模式。三是依托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 结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师生个人学习空间, 提高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主要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开展语文、数学教师备课策略的研究。二是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资源开展语文阅读教学及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三是利用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与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帮助教师建立个人学习空间, 达到资源的双向推送, 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试点工作的研究从以下三个层面开展:一是以教研组为单位, 形成子课题组, 组织各学科教师从应用层面开展资源的应用策略研究。二是以学校州、县学科带头人为骨干, 围绕试点工作重点研究, 指导并参与各教研组开展阅读教学与数学新授课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三是依托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 结合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利用国内最新的成果指导试点研究活动, 实施试点工作。旨在探究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构建民族地区小学语文、数学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 实现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转变, 从课堂教学为主向多种方式学习转变, 以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为导向, 多渠道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 全面提高该校教育教学质量。

三、建用结合, 全面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实现“三通两平台”目标

目前, 学校建立了有省、州、县专家指导小组和工作实施小组等人员保障, 并提供了一定的经费保障外, 已构建了“三大基本保障体系”, 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加大投入, 确保信息化设施基本到位。目前, 学校已经实现了100M网络宽带进校园, 100%的教师及四、五年级学生注册开通了学习空间, 建有无线局域网络连接, 网络覆盖整个校园;所有教学班均安装了电子白板、短焦投影, 实现了多媒体班班通, 33个教学班的建好校园广播系统。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一间,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达到1人1机;建有多功能媒体报告厅一间, 语音室一间;教师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 并为每个教研组办公室装配了两台以上台式电脑;建有校园数字化电视台, 配备了三台高清摄像机, 能够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实录的直播和转播。目前学校配有中央电教馆教学资源库400多G, 自主开发资源软件达120G;语、数、科学及综合科目教学资源各三套。现在, 学校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湖南基础教育资源网实现无缝链接。

二是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确保试点工作有序进行。首先是充分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这个平台创新学校备课管理工作, 建立了备课管理模块。其次是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对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成果以及学校举办的各类研讨活动进行专项管理, 建立了教育科研管理模块。第三是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空间, 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同班级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空间里发布各类通知, 教师可以在此空间里进行学生的学习成绩管理、学生电子档案管理和学生作业管理, 也可以依托班干部协助教师每天对班务进行管理, 对班级的班务工作及时总结, 提出整改意见。最后学校还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中学校管理员空间, 建设学校的德育管理、学藉管理、财务管理、图书管理等模块。充分利用好信息化这条快速通道, 提高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规划、统筹、卸掉和执行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 引导教师积极参与试点工作。首先是学校对试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 以听课、教案评比、教学论文评选、评优课等考核方式, 对各项工作实行定期和随机考核。其次是对于踊跃投身于试点工作, 积极承担试点工作任务的教师, 为其创造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第三是完善学校奖励制度, 对于完成试点工作成绩显著的教师, 给予奖励, 并在评优评先时优先考虑。

四、专业引领, 创新信息化发展机制

从试点申报报批到试点工作正式启动, 凤凰县箭道坪小学精心筹备, 认真组织, 强抓落实, 目前开展并完成了以下工作:

一是突出领导和专家的支持。自接到试点通知后, 学校积极向县委、县政府及州教育行政部门汇报, 取得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从试点申报到试点实施, 部属领导、县委、县政府及州、县教育局领导多次到校开展调研工作, 全力支持试点工作。2012年12月,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及湖南省电教馆陈德平馆长等领导来校视察工作。2013年3月, 湖南省电教馆技术部王劲松主任带领专家小组来校指导教师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开展“在线备课”工作。

二是抓好专题学习, 明确试点任务。我校多次召开学校行政人员会议制定修改试点工作申报报案以及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组织召开了学校行政人员及全体教师工作会议, 学习了《箭道坪小学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箭道坪小学试点工作2013年度工作方案》, 明确试点工作的目标、内容、人员、职责, 让所有教师明了试点工作, 支持试点工作、参与试点工作。

三是举办多层次培训, 提升试点工作能力。为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学校多次分层次对全体教师进行网络技能应用培训及“班班通”双板教学操作培训。2013年4月对全体班主任、青年骨干及实验班级教师进行网络技能应用培训和专用工具应用培训。同时, 利用小学生信息技术课对学生进行打字、WORD文字处理和绘图软件的使用培训, 教会了学生学习空间的使用, 学会上传下载。

四是围绕试点工作重点, 强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目前学校已制定了实验班教师教研制度, 确定了实验班级, 并进行了前期测试;对参与实验班研究的骨干教师进行了教学模式专题培训;制定出教学模式量表, 详细调查研究建模之前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关系。目前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第一轮建模研究顺利进行。语文学科主要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阅读教学“三段十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其内容主要是以“课前收集—课内研读—课外拓展”为主线, 通过整合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中的资源, 为学生架起一座课内外阅读的桥梁,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拓宽学生课内教学容量的研究;其特点是突出了资源应用于“课前、课内、课外”三个阵地, 突出“主题、课程、空间”三种资源。数学学科主要研究在信息化环境下“学—展—点—练—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五是开展网络备课, 推进网络研讨。2013年春季学校两次组织全体教师对“在线备课”平台使用进行培训, 全面使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在线备课”平台备课, 目前, 我校上传教案数量已经达到2182篇。4月完成了对“在线备课”前期上传教案进行网上检查记载。同时, 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 在每周教研日开展集体备课研讨活动, 对超前教学设计及配套课件进行讨论或对上过教学内容进行反思总结修改, 确保上传教案的质量, 教研组分管领导每周进该活动进行检查记载。

六是指导师生完成注册, 开通建设师生学习空间。目前, 学校全体教师对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进行了注册登录, 全体教师及四、五年级学生对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注册登录, 建立了师生学习空间。

五、结语

凤凰县箭道坪小学克服学校地处偏僻、师资薄弱、理念滞后、设施不足等诸多困难, 在今后的试点工作中, 学校将以应用为中心, 以构建模式为重点, 以空间建设为突破, 推进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开展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平台资源普及性应用活动, 通过在学校内举行“骨干教师多媒体示范课”、“教师多媒体合格课竞赛”、“教师优质课竞赛”等活动, 积极组织教师各级优质课比赛, 承办各种赛课、观摩课、研讨课等活动, 给教师提供成长空间和舞台。在教师个人空间开辟“优质课堂成果”栏目, 参赛教师把参赛内容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反思等上传到栏目中去。二是进一步开展语文、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验证性研究, 初步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数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加大空间建设与研究。鼓励教师们在个人学习空间书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心得体会、困惑与思考, 在教师空间为教师开设读书笔记栏目, 鼓励教师勤写读书笔记, 或摘抄精彩片段或发表感想。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 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是参与、互动、探索的研究过程。试点工作既是机遇, 也面临着不少挑战。有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 有全校教师的勤奋努力, 试点工作一定会结出丰硕成果。

摘要:本文以湖南省凤凰县箭道坪小学为案例, 分析了在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 从明确任务目标、构建保障体系、多种手段落实等方面出发, 对基于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实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智慧城市试点启动 篇11

目前,我国已有超过50个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目标。仇保兴认为,应从3个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第一,从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系统谋划城市的发展;第二,从可执行的角度来分析,实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可执行、可落实、可检验、可考核,其中,必须关注并解决产业、民生、环境、行政、资本这5个问题;第三,要从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角度来思考,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成果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同时,仇保兴强调要多方面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在数字城市管理方面,我们要多用信息,少用能源,用信息替代能源。在智能电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城市。”

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也出席了此次会议,他指出,智慧城市之所以十分重要,在于其恰好处于中国面临的五化交集,将直接而深入地推动信息化与城市化、工业化之间的融合,并且给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产生重大影响。从这一点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智慧城市恰好和中国的管理结构相吻合,中国有一个强大的市政管理,而智慧城市是一个极妙的抓手,有利于推动城市化又好又快地发展。”潘云鹤说,“当前,从中国东部开始的大批城市已经自发吹响了建设智慧城市的号角,IT各种企业纷纷踏歌而行。这将是一项宏观而广阔的工程,其影响不可估量。”

格力:试点1229小时 篇12

从2013年1月12日14点至3月4日18点, 时间停驻1 229个小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1 229只是一个普通的数字。而对于格力来说, 1 229个小时见证着格力自主研发的离心热泵替代常规集中供暖的技术取得了预期的成效。这一见证的体现则是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项目。该项目选用格力2台直流变频热泵离心机, 3台采暖水泵, 按照10℃温差的设计。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工业余热热泵供热项目应用试点, 余热全部来源于中石化石家庄炼化分公司工艺循环水, 已经成功运行了一个完整冬季。

由格力研发的“双级压缩变频热泵技术”, 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王浚、天津大学教授马一太等行业专家的一致认可。将此技术应用于采暖, 能够突破温度极限, 适用范围覆盖了南北方地区。据国家节能环保制冷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测试, 双级变频热泵技术突破了传统热泵技术超低温制热的限制, 双级增焓变频热泵空调解决了普通热泵空调低温制热衰减大、能效低等技术难题, 拓宽了产品使用范围, 大幅提升了低温制热量。从超低温制热性能来看, 能够适应我国绝大部分寒冷地区的供暖需求。

在丽景湾试点工程中, 从炼化厂出来的水温在20~35℃, 由近10 km的管道输送到丽景湾项目小区, 再通过热泵技术收集这些工业余热, 并提升余热从而制取40~70℃的热水, 热泵技术可以将原本低温的工业余热提升到完全符合居民冬季的供暖需求。在丽景湾小区的样板房里, 居民住宅室内的最高温度达到了24℃, 平时温度也都高于18℃, 这个温度已经高于政府规定的标准, 项目示范作用已经逐渐凸显。

从成本上计算, 丽景湾项目自运行测试以来, 最终折合平均11.95元/m2, 这要比采用燃气热泵的20.02元/m2便宜8.07元, 比锅炉房集中供热23.6元/m2便宜11.65元, 运行费用要优于其他采暖形式。而且可以更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减少粉尘、废气的排放。

但是问题在于, 1 229个小时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个设备运行的最终情况。测试只是在设备运行负荷75%的状态下, 与会的专家也建议将设备运行时间延长, 如果通过满负荷状态、一年的试验, 将每个时间阶段的数据详细记录下来, 作为研究资料, 这对能不能大面积地推广非常重要。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暖通设计总工程师伍小亭认为, 如果此种采暖形式能够大面积推广, 类似炼油厂这样的备用热源必须考虑, 以及周边的工业规划、布局都应该考虑在内。此外, 集中供暖是一项民生工程, 包括与能源公司之间建立怎样的利益关系, 财务成本的测算都是应该要考虑的内容。“如果格力离心热泵技术集中采暖能够在全国推广, 那么北方传统的集中供暖改造工程以及南方如何采暖等棘手问题, 可能就迎刃而解。”伍小亭如是说。

目前, 北方城市供热依然是中国建筑能耗最大的领域, 集中供热是北方城市主要供热方式, 占到70%, 采暖热源主要来自热电联厂、燃煤、煤气、电。其中, 燃煤、燃气锅炉耗能最大, 且易对环境造成巨大污染。近年来, 北方连续的雾霾天气以及PM2.5超标都与热电厂的燃煤锅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让天空更蓝, 大地更绿”, 这是格力电器第4个阶段的广告语, 不同于前一个“格力电器掌握核心科技”, 格力空调如今更加关注绿色、节能、健康。前不久于北京, 正在参加“两会”的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发言说道, 南方集中供暖是2012年冬天大家热议的话题, 但是如果继续按照北方的这种供暖方式, 采用锅炉供暖, 那么会加剧PM2.5的严重程度, 所以必须改变供暖方式, 必须利用创新技术实现无污染供暖。格力双级变频热泵技术, 可以在低温下保证很好的制热效果。政府应引导和鼓励新增供暖需求单位采用双级变频热泵技术进行供暖, 并逐步对集中供暖进行改造, 一来可以节约能源, 降低消耗, 二来也能减少环境污染。

早在2011年12月, 格力自主研发的全球首台双级高效永磁同步变频离心式冷水机组顺利通过专家组评审, 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比常规产品节能40%以上。江亿院士称格力掌握了国外企业都不具备的核心技术, 打破了国外企业在中央空调领域的垄断。

的确如此, 格力电器总裁助理、副总工程师谭建明在会上听完专家的提议之后称, 专家的建议是格力坚持自主创新、技术研发的动力, 格力对于技术创新的坚持, 多少年都不曾改变过。

“珠海工厂有一幢大楼, 采用的离心机并不是由传统的电力驱动, 而是太阳能, 这种太阳能驱动的直流变频离心机正在试验中, 未来我们还将研发地源热泵离心机。”谭建明如是说。

格力正是执着于自主研发科技, 不断刷新行业领先技术, 技术创新是格力最坚实的基础。2012年格力电器全年营业额突破1 000.84亿元, 每年花在空调研发上的经费均超过30亿元。以双级变频压缩技术为例, 这是一项格力拥有100%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在荣誉的背后, 包含了格力20多位工程师4年多时间的300多次标准试验。

上一篇:电商促销下一篇:跨国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