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通用10篇)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1
一、学校合作课程文化的现状
1、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不够
教师是推进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 因此教师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在我们所调查的学校中, 很少能形成多层次的教师合作机制。如教师在备课遇到困难时, 有时找别的教师, 实在不能解决的, 就放在一边, 这说明, 学校的合作文化不健全, 学校还没能打破原有孤立封闭的体系, 即使有合作, 也只是本组教师的合作。这与新课程所要求的合作文化的理念相差较远。
2、师生合作不够
新课程的理念要教师与学生合作, 共同参与课程, 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题性, 然而, 这样的理念在学校中落实的也不是很理想。我们发现, 学校也做了一些工作, 如有的学校设计了一些调查问卷, 涉及到你喜不喜欢的课程, 教师是否采用讨论等方法等问题, 希望从中了解学生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但还是比较肤浅, 没有深入事物的实质, 从讲课过程中就能反映这样的一种状况, 课堂教学改变的少, 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学生参与的较少, 师生的合作没有实质的进展。
3、家长和学校合作不够
家长和学校的合作是合作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进新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学校中作为学校领导人的校长也充分注意到这一点。也开展一些活动, 如开家长会等, 以获取家长的支持。然而, 实际上, 校长和家长对于课程变革的说法是不一致的, 校长认为家长理解课程改革, 支持课程改革, 而家长的观点是学校不向家长告知课程改革, 家长也不了解课程改革。从两种矛盾的说法中, 我们至少能得出这样的认识, 排除个人的因素, 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还不够深入。现在, 最为重要的是建立家长和学校之间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 以促进新课程的发展。
二、原因分析
从以上问题, 我们得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合作课程文化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至少没有形成稳固的合作机制。我们分析原因如下:
1、学校中的领导和教师对课程文化的理念理解不深入
课程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 合作性的课程文化知识只是新课程所要求的文化的一部分。学校的领导人, 特别是校长对合作课程文化的理解方面有偏差。广大的教师对合作课程文化的了解又少, 在实践中即使理解了, 学校如何运作也是一个大问题。打破孤立封闭的学校文化, 实行新的课程文化, 建立起一定的合作机构需要较长的时间。
2、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宣传力度不够
这次新课程改革充分体现合作课程文化的理念, 也进行了宣传, 如在实验区发放家长问卷等方式, 但总的说来, 宣传的效果有限。一是时间比较短, 因为课程改革对大多数的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 要在极端的时间内, 让社会各界和家长转变延续已久的观念是不现实的, 因此课程改革这种理念的宣传, 要有长期性, 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二是, 缺乏具体的操作模式。作为新课程来讲, 最大的问题就是操作的层面。让学生参与课程, 学生参与到什么程度?家长如何参与?拥有哪些权利, 如何参与?这些都涉及实际的层面, 但是这种指导性的东西几乎没有。因此在实践中, 一些学校只好少作或者根本不做。
3、学校原有传统的制约
长期以来, 学校中教师形成的职业文化的特点就是个人孤立主义。教师之间是各自独立互不往来的, 形成教育教学中各自独立的状态, 这种封闭的职业文化对课程改革来起阻碍作用。教师长期形成的职业习惯, 在短期内很难打破, 要形成合作的课程文化需要一段时间。另外在学校长期的发展中, 随着制度化学校的形成, 学校逐渐的走向封闭。学校俨然乘客社会中的小社会, 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运转, 形成自我封闭的一个系统。因此, 人们心目中形成这样的定势:无论是课程改革还是教育改革, 那是学校的专利, 与自己无关。因此家长参与课程的意识也不强, 这样使课程所倡导的课程文化很难形成。
三、解决对策
1、建立学校内部的合作课程文化
富兰认为教师是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 因此教师合作随课程实施的影响会更加深远。变革需要教师的参加, 但不是脱离合作, 教师孤立的加入。在日益复杂的变革中, 任何单个教师绝不能解决复杂的问题。在学校组织之内的合作是分层次的, 单个教师的合作, 教师小组的合作, 全校教师的合作。单个教师的合作, 可以解决课程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小组合作, 是解决单个教师之间不能解决的问题。而较大的问题, 有全校教师共同协商解决。教师合作对课程改革的影响是极大的, 只有利用集体的力量, 让每个教师都参与课程改革, 才能推动课程改革的发展。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是课程实践非常重要的因素。要形成这种合作的机制, 就要求改变以往形成的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课者、是被动的接收器的状况。改变教师教什么, 学生学什么的状况, 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
学校内部的合作主要是教师的合作, 另外教师与学者之间的合作也不容忽视。这种合作文化的建立, 需要领导和教师转变观念, 共同协调, 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与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学校组织内部的合作性课程文化。
2、学校组织外部合作课程文化的建构
学校组织外部的合作有家长、专家和社会人士的合作, 这里主要谈论学校与家长合作的问题。学校与家长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到理念之一, 通过这种合作家长本身的角色地位发生转变, 通过参与学校的课程, 推进课程改革的进程。
实现家长角色转变, 家长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认识, 由外人变成局内人, 自己是课程改革和学校共同体中一员, 是学校的决策人之一。这需要大力宣传, 使家长有所认识, 自己的决策也会对课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 新课程要求家长享有对学校课程的知情权、建议权和评价权。通过合作, 学校应告诉他们孩子在学校中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让家长更了解学习的内容, 让家长知道对学习如何评价, 从家长自己的想法出发对课程有一个真实的评价, 同时为课程改革提出建议, 以便有力地推动课程改革。
第三, 家长的职责。与学校合作主要是通过家长观察和了解子女的学习需要, 对学校或学习态度以及素质报告等评价学校的质量, 与小教师取得联系, 采取适当的教育行动, 弥补学校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 家长既参与学校课程决策, 有要承担学校课程所不能达到的那一部分内容。
另外, 学校与专家的合作主要是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 创造机会让教师参与专家的对话, 建立相应的合作机制。
学校还要寻求与其他学校的合作, 解决共同的问题, 进行相互交流, 保持学校之间能经常吸取新的知识。
总之, 学校合作课程文化的建立是多层次、多方位的, 这种机制的建立要经过一段实践的努力才能完成。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2
多家企业围绕原始创新的技术标准,成立产业联盟,成为中关村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2002年10月,中关村首个产业联盟——TD-SCDMA产业联盟成立。从那以后,闪联、长风软件联盟、SCDMA产业联盟、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创意产业联盟等相继诞生,产业联盟成为中关村自主创新力量中新的活跃因子。
一、产业联盟,中关村亮丽的风景线
3年的时间,中关村已经涌现出十多个产业联盟,分布在IT、新材料、环保等多个产业领域。
2002年10月,TD-SCDMA产业联盟——由大唐电信、联想、普天、华为等八家单位发起成立,目前成员已发展到26家。目的是为了更快地推进TD-SCDMA的产业化进程,早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多厂家供货环境。
2002年10月,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由航天长峰、时代集团等十多家中关村医疗器械企业组成,目的是采取代理销售或捆绑销售等手段促进企业产品销量。
2002年12月,龙芯产业联盟——由中科院计算所、海尔集团、长城集团长软公司、中软股份、中科红旗、曙光集团、神州龙芯等国内七大厂商及科研机构发起成立,旨在推进龙芯技术的产业化。
2003年6月,闪联工作组——由联想集团、TCL集团、海信集团、长城集团、康佳集团等5家企业发起成立,目前已有23家成员单位,核心目标是制定出IGRS(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的标准协议。
2003年7月,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由联想移动携同手机技术平台研发商、PDA芯片、模块设计等产业链环节的16家手机技术研发企业组成,旨在逐步形成中国手机产业的技术研发中心从而加强北京地区手机厂商的竞争力。
2003年8月,新材料产业联盟——由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协会和北京新材料发展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让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并成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2004年8月,SCDMA产业联盟——由信威通信、大唐科技等11家单位发起成立,旨在推进SCDMA技术的产业化。
2004年9月,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由中关村国际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牵头成立,目的是推进清新空气产业技术应用和发展、增进全民对室内空气健康的意识。
2005年2月,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由天地互连、清华比威、网通、长城战略咨询等11家企业发起成立,目的是推进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互联网市场先机。
2005年3月,中关村IT服务业联盟——包括联想、方正、同方、紫光等二十一家知名的IT企业,是中国第一个把IT服务业推向产业化的“服务航母”。
2005年4月,长风软件联盟——包括平台软件厂商、应用集成商以及第三方机构共20多家单位,旨在携国产软件企业打开以政府采购为首要目标的市场。
2005年5月,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包括中关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腾讯等70多家企业,目的是推动以科技和文化结合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在中关村地发展,打造创意产业基地。
二、中关村产业联盟的三种类型
中关村的产业联盟数量众多、形态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产业化前的联盟。这类联盟大多由大型企业发起成立,以制定行业标准为基本手段,为进入新兴产业做准备。闪联是其典型代表。闪联制定的IGRS协议涉及到信息设备、家电设备和通信设备等多个领域。联盟确定了各会员企业的分工,并按照IGRS 标准的技术构成划分了不同的技术组及确定相关负责人。经过2年多的努力,在2005年6月取得突破性进展:闪联标准1.0版正式通过国家信息产业部审批,成为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是国内第一个“3C协同产业标准”,于9月1日正式开始实施。12月18日,“闪联信息技术工程中心”正式揭牌,推动和落实闪联标准产业化进程的企业实体开始正式运作。
产业化过程中的联盟。这类联盟大多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以推进产业化进程为核心目标,TD-SCDMA产业联盟、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是其典型代表,还包括龙芯产业联盟、SCDMA产业联盟、中关村IT服务业产业联盟和中关村创意产业联盟等。2000年由大唐提交的TD-SCDMA标准成为世界三大3G标准之一,但与另两项标准相比,其产业化基础相对薄弱。在TD-SCDMA产业联盟的推动下,产业链逐渐完善,过去观望的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开始实质投入开发。2005年年底在上海的3G现场试验中,已有多家系统、芯片和终端厂家参与TD-SCDMA的试验网,为2006年国家3G组网运营做好了充分准备。为了抓住与国际同步发展机遇而组建的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工程(CNGI工程)2005年启动的项目中,有9家联盟企业参与了其中11个项目,占企业参与项目总数的四分之一。
产业成熟阶段的联盟。这类联盟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开拓市场为核心目的,长风软件联盟是其典型代表,还包括中关村手机产业联盟、中关村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联盟、新材料产业联盟和中关村清新空气产业联盟等。自2004年10月长风联盟筹备成立以来,首批加盟成员在联盟的支持和协调下,相互协助,互为代理,销售突飞猛涨。
三、产业联盟的启示
从内部创新走向外部联合创新。全球技术进步加快和专业分工的复杂化使得企业必须把创新的目光从企业内部转向外部,产业联盟的出现为企业打开一条渠道,通过企业之间的资源互补和合作开发实现联合创新,提升创新空间,挖掘创新潜力。
降低技术创新风险,协助开拓市场。中关村以中小企业居多,产业联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与联动,共同抵御技术创新风险,打造出整体品牌,形成合力参与市场竞争。
产业联盟是产业集群的基础。产业资源丰富但整合无序是提升产业整体能力的一个瓶颈。中关村的产业联盟横向能够维护良好的竞争生态,纵向能够整合产业链产业资源,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基础。
第三方机构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方机构在联盟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中关村产业联盟的显著特点。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就是由长城战略咨询最早策划、组织、促进相关企业成立的,并担任该联盟的秘书长。这种不以赢利为目的的中立的第三方机构更具公信力,能够获得用户的认可及政府的支持。
政府支持从点到面。以前政府对产业的支持总是针对单个企业或单个项目,提供点对点的支持。产业联盟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聚集到一起,政府对产业联盟的支持体现了对整条产业链的支持。产业联盟的出现解决了困扰政府部门多年的一个难题。
产业联盟、产业集群、重大技术突破、政府支持是中关村高新技术细分产业走自主创新道路的四个重要环节。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为中关村自主创新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执笔:郭洪、邵顺昌、苏理顺、徐正祥)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3
关键词: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商品契约;要素契约;组织形式
中图分类号:F32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3-0033-05
专业合作组织形式的选择是影响合作效率和合作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形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专业协会经常被认为是松散、不稳定的合作组织,并有观点认为,随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合作组织的形式将逐步从松散的专业协会向紧密、成熟的合作组织形式过渡。笔者在认同合作组织形式重要性的基础上,同时又认为,各种不同的专业合作组织形式是各有优势的。究竟是哪一种形式更为有效,不能一概地认为越为紧密和复杂的就越好。将复杂的合作组织形式运用于简单的合作关系将增加不必要的成本,降低合作效率,甚至将威胁合作组织的稳定性;而将简单的合作组织形式运用于复杂的合作关系会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导致合作组织的解体。林农在组建合作组织时,应当科学合理地选择合作组织的形式,才能保证合作组织运作的效率和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将借助契约理论,初步探讨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选择问题,以期有利于林权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内部契约的类型
我国林农的丰富实践已经创造了形式多样的合作组织,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A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股份合作组织,即股份制和合作制相结合的专业合作组织,是资本和劳动的双重联合,其通行的做法是:(1)由龙头企业、基层农技部门或少数经营大户等出资作为股东,再吸收少量的股金组建而成;(2)林农人股和退股往往都有条件限制,同股同利,股份往往可有限转让;(3)财产实行共同共有和按份共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4)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投票方式多样化,一人一票或一股一票,或者按人投票和按股投票相结合;(5)分配上实现按劳动分配和按资本分配相结合,即按股分配和按交易额分配相结合,按股分配为主,甚至有的就是纯粹的按股分配。
B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严格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它是农村同类林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是在“入退自由、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由社员共同缴纳会费建立,它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林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其通行的做法是:(1)进入自愿,退出自由;(2)在种养环节上仍然以一家一户(或单个企业)为单位,在加工和销售环节上统一商标、统一品牌、统一销售;(3)社员缴纳会费,比较复杂的专业合作社内部,社员也缴纳一定的股金,但缴纳的股金大致相等,股份不可转让和交易;(4)分配上首先提留合作组织的公共积累,合作社内部有一定的不可分配的积累基金。盈余主要按社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额比例返还,缴纳股金的合作社内部实行按股分红和按交易额分红相结合,但以按交易额分配为主;(5)决策机制通常实行一人一票。
C型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专业协会,它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现的专业服务组织,最初主要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林权改革之后,林业漫长的生产周期和管护的困难催生了大量为管护服务的专业协会,使专业协会的服务和组织形态更加多样化。林业专业协会是比较简单、松散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是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协会会员一般也缴纳一定的会费,协会自主经营,其宗旨也是为会员的生产经营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或产前、前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协会通常是非营利性的组织,但协会的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它在市场上不追求利润,而是指协会与组织成员的业务是“在非营利或成本基础上”经营,它通过对成员的低成本服务或基于惠顾的盈余返还来增加会员的收入,依法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
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林农通过一系列或松或紧的长期契约关系所组成的组织。不同的专业合作组织形式,其内部契约也不尽相同。在股份合作组织的内部,成员主要是通过要素契约关系形成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可以直接支配成员投资所形成的资产。成员可以获得两部分的收入,一是股份所带来的分红,即资本收入,二是按交易额分配所带来的分红,实质上按投入的劳动量分配;在典型的专业合作社内部,成员则主要是通过商品契约形成合作。成员缴纳会费或份额大致相等的股金,合作社为成员提供相关的服务。利润分配实行按交易额分配或按股分红与按交易额分配相结合,在二者相结合的组织中,仍然以按交易额分配为主;专业协会则是典型的商品契约,协会会员缴纳一定的会费,协会为会员提供低成本的服务来增加会员的收入。因此,根据合作组织内部契约的对象和性质的不同,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应地也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要素契约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二是以商品契约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是典型的商品契约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契约的角度看,林农在组建和参与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对合作组织形式的考察和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合作组织内部契约类型的考察和选择。
二、影响林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契约选择的因素分析
与商品契约相比,要素契约具有直接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若单从要素契约的这一特点出发,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股份合作组织是较为稳定的组织,专业协会是较为不稳定的组织,而典型的专业合作社则介于二者之间。选择以要素契约为主的合作组织形式似乎是最优的。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初期,专业协会的不稳定性又似乎印证了这一推论,因此也就有观点认为,专业协会只是过渡性的合作组织,随着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专业协会最终要向紧密型、稳定性的合作组织过渡。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4
一、导致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频发的主要内部原因
所谓的金融风险就是因为机构外部市场环境和经济条件发生变化并对机构造成了不利影响, 使得其经济利益受损的因素,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机构产生金融风险有内外两方面原因, 文章主要分析究其内部原因进行分析。
(一) 农村合作机构的产权制度仍然有待改进
虽然我国农村合作机构的产权制度已经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里面还是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因为相关制度对持股人比例和数量的规定, 使得合作银行的股东多、股权比例小, 造成合作机构的股权过于分散, 进而给其机构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也使得其所有人的产权不够明晰。另外, 由于我国农村自然股东缺乏监督合作机构的动力, 使得大部分银行都被其内部人来进行管理和掌控, 缺乏对主管人行为的监督和控制效果, 另外, 农村金融机构的股权还存在流通不畅的问题, 尤其是在其股权转让和退出的制度和操作执行中存在阻力, 造成股权流动不大, 进而影响合作机构的经营和发展, 使得其经营风险增大, 增多。
(二) 农村合作机构的法人管理结构有待健全
农村的合作机构中的法人管理机制名不副实, 里面很多社员表决会议形同虚设, 只做表面工作, 在加上农村信用社的理事会员的权力过大, 也没有相应的监督控制机制, 无法在其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制衡机制, 虽然产权改制对其进行了改善, 但是在制度的实行上仍然缺乏力度, 其所在权还是虚置, 银行董事长的工作职责和权利义务也没有进行明确界定, 使得机构的董事会、股东会以及监事会都没有发展其制衡和协调的作用, 造成了管理内部的一言堂, 进而使得其银行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 却无法有效规避。
(三) 农村合作机构的监督奖惩机制有待改善
我国农村合作机构大多管理人或经营代理者都是有社员委任的, 但是却缺乏一定的监督和奖惩机制, 使得其经营者在其日常活动中缺乏工作激情和动力, 同时也没有一定的竞争压力, 无论经营效益如何, 其经理人的薪酬不变, 且加上很多高层管理都是内部人员, 很容易出现贪污现象, 这都导致了经营管理缺乏上进心, 进而影响其项目决策的准确性, 从而提高了其经营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四) 农村合作机构内部稽核和管理观念有待加强
大部分农村合作机构缺乏正确的经营管理观念和内部稽核制度, 在其发展过程中, 胡乱追求规模存款最大化, 没有准确定位其发展市场和战略观, 使得其资金流转使用风险增多, 抗风险实力下降, 再加上其内部防风险的稽核机制不够独立, 却不够权威, 服务范围和实力都比较低, 造成其整体预防风险, 控制风险能力低下。
二、控制和防范措施
(一) 完善合作金融机构内部产权和经营管理机制
首先就要完善其机构股权结构, 制定合理的股权机制, 促进股权结构向着多元化发展, 避免出现一言堂现象, 可以有计划的逐步取消部分不允许退股或转股权的规定, 然后针对农村合作机构股权的不流动性, 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股权交易平台, 并形成一个网络系统, 通过适当调整股权来提高合作金融机构产权的市场性和规范性。与此同时, 也要完善其经营管理机制, 只有这样双管齐下, 才能够有效的降低其经营风险, 提高其抗风险能力。可以健全其存款业务管理机制、贷款业务管理机制和财务会计管理机制, 并实施责任制, 提高其工作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并通过实施风险预防和控制反应机制来提高其抗风险能力, 并严格控制其机构的资金流动情况和比例, 能过有效地察觉风险和防范风险。
(二) 完善合作金融机构内部制衡和监督控制机制
要想使得其内部制衡机制发挥作用, 提高其监督控制效果, 达到降低经营风险和预防风险的效果, 就必须要建立规范、科学的股东会、理事会以及董事会等管理制度, 明确划分其职能范围和权利义务, 制定相关规定提高机构员工参与管理决策的积极性, 从而全面提高内部相互监督制衡和制约的效果, 使得其项目决策的风险性降到最低, 准确性达到最高, 也要实施一定的奖惩机制, 提高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 促进他们发挥其岗位职能, 使得合作结构能够稳步发展, 合作共赢, 也有利于预防其资金和经营风险。
(三) 完善合作金融机构内部稽核机制
针对合作金融机构揭露和预防其内部贪污腐化现象的稽核机制, 也要切实提高其整体实力来使得其防范风险的能力得到应用和发挥。可以根据合作机构运营情况, 创新其稽核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提高其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以及客观性, 同时加强提高其工作人员水平, 扩大其机制的应用范围, 从而全面提升稽核机制的应用实力, 切实发挥其预防风险的功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金融风险, 但是各大金融机构要积极应对这种危机, 不断改进优化其内部管理和监控预防机制, 提高其控制防范风险的力度和能力, 从而能够达到有效规避金融风险的目的。
摘要:在我国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 其农村合作社和信用社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外部环境逐渐复杂, 其经营的风险也随之增大, 为了有效规避其经营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经济风险, 我国政府也对其产权和经营管理体系进行了改革, 也取得了一定的防范效果, 但是在其经营的操作金融风险还是较多, 因此, 文章深入分析造成我国农村合作金融风险频出的主要原因, 并就这些原因提出了控制和防范措施。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风险,内部成因,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邓艳芳, 洪卫.我国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改革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2) .
[2]徐炜炜.论农村信用社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防范[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2) .
[3]周泽炯.农村合作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研究——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思考[J].农村经济, 2010 (07) .
如何加强社团内部合作 篇5
姓 名: 职 务:
年月
社团干部培训会是一次很好的契机,提供给作为学生干部的我们一个很好的沟通和互相学习吸取经验的机会,从本次培训中,不仅感受到学生干部的职责重大,也对如何完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加强协会内部建设——主要是部门间合作,将协会带领的更好,走的更顺利有一定新的认识。部门之间关系处理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到协会的运转效率。根据我们协会目前工作的状况,部门之间关系的处理工作还需要不断加强。
1.各个部门齐头并进
通过各种有意义、有组织、有活力的活动使协会有条不紊地运做起来,使得各部门之间达到最好的协调,做好配合,为更多团队意识的比赛和其它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石。各个部门肯定是有明确而精细的分工的,这一点我在后面也会分析到,但是基于各个协会立足的根本都是,干事和干部都是为了学习和锻炼自己来到这个部门,然后再是根据自己的擅长和爱好选择了部门。但是由于协会中心不同,在各个部门的发展上往往会厚此薄彼。所以也是学习型、服务型社团的宗旨,保持各个部门的齐头并进是提高协会整体实力、良好协会团结氛围的根本,所以将这一点放在第一。
2.处理好各个部门间的关系
2.1分工明确但不要分工绝对化
各个部门都要有明确的,哪一类工作具体由谁负责。这些分工之间不可能完全独立,中间肯定有衔接和配合的环节。这个环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分工绝对化,各个部门只负责自已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无法把控活动整体的进行情况,这是也我们协会每年运作初期都会遇到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目前有一些处理途径及构想。
第一,部门之间需要增进了解。
但是由于沟通途径不够,片面性的信息往往会在某一问题暴露后,引发类似用人、工作量、职责的讨论,而这讨论的结果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疏通,极易造成相互间的隔阂。从协会目前状况看,沟通途径和效果比以前有了提高,但沟通的途径还是不够,需要不断加强。我们现有的沟通途径主要是专题会。而大家参与这些会议,一般都比较谨慎。一些细节问题很难在这种会议上体现出来。可以考虑采取茶话会、内部联谊会、培训会等多种方式,通过不断变换讨论主题和环境,增进沟通,使部门之间能够增进了解,也使得各种问题能否充分暴露出来。
第二,及时更新和完善相关制度
部分岗位职责、内部制度的内容还不齐全,不够完善。协会虽表面上有一套管理体系,并且这种管理体系的运行在现阶段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但如果想进一步提升协会的管理水平,这些必须进行完善,及时更新。
制定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发生人员变动时,能够通过规范的流程避免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使日常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运行。而现有的岗位职责和管理制度中,有的已经不适应现行要求,或是规定本身超出了可执行的范围,这种过时的或不可执行的规定犹如形同虚设。作为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日常工作之一应该是经常审视身边的各类文件,找出其中的不足,发扬民主集中的原则,及时进行完善。使得内部流程更加科学规范。如果作为中间最重要的环节都没有做好,上层的装饰即时华丽无比,想必也无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是建立在科学规范的管理基础之上的,否则只能是空谈。其实,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少人也有去改的想法,之所以没有去做,主观原因比较多,比如担心一个文件的变更会引起其他部门或人员工作的调整,从而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还存在。因此,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还要有一项,那便是鼓励大家相互“挑毛病”,对于新思想、新思路要大力提倡和表彰。
2.2精细化管理
基本部门职责制定好了,剩下的便是强调科学精细的管理了。对每一个岗位,制定标准,对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这一环节必须建立在前一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基本解决的基础上,并且由于第一环节所需时间较长,往往会形成一种习惯,而这一环节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管理浮于表面,深入不下去。首先需要号召每个部门的委员有主人翁意识,组织好各个部门的各项活动,使得各项工作和活动都能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各个干事的能力和积极性。
部门之间接口工作要规定好相应的职责,并对职责的履行情况定期沟通。现有的状况是,部分接口工作虽然一直有人在做,并且也有相应的分工,但相互之间没有相应的约束力,什么时候做完,完成到什么程度有的没有详细规定,或完成的部分达不到下一环节的需要,或是出现问题相互推诿。部门之间或是接口人员之间容易产生矛盾。而这些矛盾是可以通过进一步细化流程避免的。有如下处理办法: 确立部门之间接口工作的有效衔接。协会管理的纵向指挥相对容易,横向协调却相对困难。据调查统计,协会的内讧70%是来自横向矛盾,主要原因是部门责权不清,碰到交叉的工作,相互都不主动配合,甚至还处处设障,相互推委责任。其次,不恰当的激励政策也会因不公正或不能平衡公众利益而引发争端和分歧。
2.3提高工作效率
责任到人,并规定在指定的时间完成,培养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2.4遵守纪律
制定并完善协会既定的工作管理制度,比如物品的借还做好登记、每一笔财务的报账不仅有电子稿还有文字记录,做好每项工作,争做表率,树立好学生干部的形象。
3.建议
(1).采取各种惩罚措施有一定的必要性,但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现在我们强调合作,不相互扯皮推卸,那我们是否制定了相应的工作流程,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和职责了呢?“惩罚”是堵截,“流程”是疏导。所以,一个规范的工作流程和明确的责任范围是十分必要的。
(2).避免推卸的另一个办法是,工作书面化、表格化。在工作交接的过程中把关键的内容落在纸面上,这样以后有了问题一查就十分的清楚了。(3).建立一个协调交流的平台。如每周工作例会。这个会不是听会长一个人说,而是让大家都要说,把问题摆出来,统一协调解决。并且要有会议纪要,以便大家查询,并遵照执行。
(4).坚持同理心沟通的原则
同理心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能站在沟通对方的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同理心沟通的前提是协会有共同目标,成员相互尊重,各部负责人有牺牲局部的大度、有克服路径依赖的果敢。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6
一、合作出口业务财务内部控制的意义
近年来, 合作出口业务飞速发展, 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合作出口业务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经营模式, 本质来说合作出口业务是一种代理业务。合作的一方为委托方, 主要负责提供销售渠道、客户资源以及产品资源;合作的另一方为代理方, 主要负责产品的经营, 利用委托方提供的各种资源将产品销售出去, 进而达到盈利的目的。代理方通过收取代理费获取利润, 委托方或得剩余的产品利润。在业务经营过程中, 资金的支付有委托方调配, 因此实际操作中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严格控制合作出口业务的内部财务, 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或是将风险降低到双方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 进而使双方都获得利润。
二、合作出口业务的方式
(一) 结汇方式
在合作出口业务中, 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结汇方式。结汇方式指的是委托方按照净收汇美元乘以汇点确定增值税发票的开票总金额。结汇方式主要受六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汇率;其二是合作手续费, 合作手续费由合作手续费率和汇率决定, 如汇率为1:7, 合作手续费率为2%, 那么合作手续费就是7乘以0.02等于0.14;其三是退税时间;其四是退税利息率, 退税利息率只向委托方收取;其五是退税率;其六十退税款。在结汇方式中, 结汇点的计算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1、提前支付退税款。
这种方式之得是代理方在未结算前先行支付退税款, 那么代理方在扣除提前支付款利息后, 将全额支付给委托方增值税发票上的金额。
2、实退后支付退税款。
这种方式的计算相对简单, 因为不涉及到计算提前支付款的利息, 只需要计算结汇点和合作手续费, 然后确定最终的增值税开票金额。
(二) 纯代理方式
纯代理方式相对简单, 对货物的转移也不是很多。一般来说, 代理方扣除合作手续费后, 将所剩余款汇给委托方。
(三) 其他方式
除却上面两种方式, 代理方也扣除先行支付税款退税利息、合作费、结汇款等后, 将余额汇给委托方。在实际操作中, 代理方要在确保收回退税后, 才将退税款支付给委托方。
三、台账管理
台账最初指的是柜台上供人们翻阅的账簿, 所以也形象的称其为台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台账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数字账目记录资料, 而是包含了账目、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一系列的相关资料的综合信息库。在合作出口业务中, 台账管理被用以控制和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 对合作业务的每一个过程进行控制管理, 其基础单位为出口发票号。
(一) 台账的格式和主要内容
台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预算情况, 预算情况主要涉及到业务员、合同号、出口发票号、退税率、利率、合作方式等因素;其二是业务流水, 业务流水对实际的业务状况进行收集、整理, 它主要涉及到合作费、退税额、费用交付、结汇等因素。在实际的运用中, 台账所涉及的内容不尽相同, 其格式也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 台账的流程
台账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元素, 其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结汇情况的统计。
台账最根本的部分就是结汇。在台账的实际使用中, 首先要从相关外汇统计程序中获取结汇的基本情况, 接着在银行去得水单, 依据发票号做成台账。在这个过程中, 必须避免重复认定外汇业务。
2. 计算合作手续费。
合作手续费由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以及合作手续费率共同决定, 其中汇率是实际情况下的汇率, 合作手续费率则根据台账预算部分得出。合作手续费就是合作手续费率和汇率两者的乘积。
3. 确定贷款总值项目。
贷款总值项目的确定来源于已经登记的业务部入库单。
4. 退税额和退税利息的确定。
退税额由贷款总值和退税率共同决定;退税利息由退税额、利率以及利息占用时间共同决定。
5. 特殊情况下的合作手续费的计算。
在实际业务中, 往往会出现入库手续延后但合作业务已经结汇的情况, 对此可采取根据结汇水单计算合作手续非的方式, 并在增值发票税补齐入库后统一结算。
6. 应付款的确定。
合作出口业务中, 有些款项是通过费用的形式支付。其具体的计算方法为:应付费用=净结汇金额+退税额-应付贷款余额-合作手续费-应扣退税利息。一版来说代理方不垫付资金, 因此应付费用不能小于零。
(三) 应付款的支付
从合作方式上来说, 应付款的支付方式有三种:其一是纯代理方式, 这种方式的计算很简单, 直接用净结汇金额减去合作费, 从而得出应付款费用;其二是结汇点方式, 这种方式相对于纯代理方式来说更复杂, 所涉及的方面也很广, 财务员在实际运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其三为其他方式, 其他方式也是一种最常用的应付款计算方式, 它和结汇点方式支付的不同之处为增值税发票, 其他方式通过预估计算出增值发票的金额。
四、加强出口业务财务内部控制的几点建议
(一) 全面预算
合作出口业务是一种很特殊的经营模式, 这种业务的发展在我国的运用还在起步阶段, 不论是理论知识的积累还是专业人员的培养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因此, 在合作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时刻警惕。对合作业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仔细检查, 率先对合同的每一笔资金流动进行预算、评估, 并作出正确的财务预测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测, 确保企业在运作中获得最大的利润。
(二) 熟悉具体的业务经营状况
俗话说:“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这句话对合作出口业务也同样适用。合作出口业务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 双方对彼此的业务经营状况不了解, 因此, 代理方应该定期对委托方的工厂进行访问掌握委托方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注意淡旺季, 及时调整公司的方针。
(三) 明确货物的出口的实际情况
在合作进出口业务中, 代理方应该清楚出口货物的实际数量以及其他情况, 利用平台的优势, 掌握产品的实时情况。
(四) 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我国颁布了一些列的合作进出口业务法规, 以确保合作进出口业务的持续发展。在实际合作中, 合作双方应签订相关的合同, 确定双方的权力以及义务, 对索赔方案作出立出明确的条款, 从而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
(五) 风险管理
任何业务的发展都存在风险, 企业在发展中应加强风险意识, 防范于未然。合作进出口业务是一种独特并全新的经营模式, 其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因素, 因此在实际的业务中, 企业应该率先对业务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作出科学的预判, 进而减少风险发生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五、结语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发展方向将逐渐走向国际化、合作化地路线, 合作进出口业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领域, 是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熟悉合作进出口业务的经营模式, 加强其财务内部的控制, 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 这将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
参考文献
[1]刘欣.关于合作出口业务的财务内部控制[J].国际商务财会, 2011, (7) :77-79.
[2]陈鑫.对加强外贸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思考[J].理论界, 2009, (12) :174-175.
[3]刘佳佳.现代制度下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J].河北企业, 2011, (9) :30-30.
[4]孙琛华.探讨外贸企业财务风险与特点[J].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0, (22) :168.
[5]胡颖.探索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J].中国市场, 2012, (13) :76-77.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7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关系不仅受经济基础发展的影响, 也受到社会制度和自身的理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16世纪以后, 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促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为了帮助所有者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真实性的判断, 产生了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现代外部审计。20世纪早期, 国与国的竞争、企业与企业的竞争十分激烈, 为了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 现代内部审计应运而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 由于战后日本、欧洲出口导向型经济实体迅速发展, 美国经济呈现相对疲软的势态, 美国各大公司纷纷关注企业内部控制。美国政府也从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出发, 于1977年颁布了《反国外贿赂法》。该法的宗旨是指导外部审计师关注内部会计控制, 强调作为确定财务报表检查范围的基础, 外部审计师需要测试他们所依赖的会计控制。同时, 该法要求管理层以及内部审计师有更宽的考虑范围:设计和维护一个内部会计控制系统, 从而为交易的授权和记账, 以及资产的安全提供合理的保证。可见,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法律及其相关准则要求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共同关注, 使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联系变得紧密起来, 相互之间在内部控制尤其会计控制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成为双方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后期, 全球经济在以美国为首的信息技术大国的推动下又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 经济全球化、经济组织多元化, 金融工具不断创新。这些变化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增强了企业审计的难度。美国在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SOX法案) 更是在审计具体目标、审计内容、审计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将内、外部审计无形地融合起来。该法案尤其突出一个基本的理念:审计委员会、管理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四大重要基石。可见,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因为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共同关注而变得越来越密切。2010年11月, 我国财政部发布修订后的审计准则,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向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内部控制缺陷》是本次修订中唯一新增的准则, 该准则强调外部审计师应向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通报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识别出的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而通常作为内部控制评价主体的内部审计部门, 在这一沟通中无疑需要与外部审计进行更多的协作。
纵览审计发展历史和制度变迁的过程, 我们发现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发展和联系, 既受到经济发展和国家监管制度的影响, 又受到自身的职业特点和行业发展目标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速度和模式是决定因素, 它不仅影响国家的监管制度, 也促进审计理论的发展, 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根本动因。
二、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协作的基础
(一) 二者合作的法律基础
由于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服务的主体不同, 很多国家为了保证外部审计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对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合作进行限制。但由于企业的经营业务日趋复杂, 外部审计受成本和技术的限制很难对企业经营活动和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和鉴证。《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五条明确规定, 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进行内部控制审计, 也可将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进行 (以下简称“整合审计”) 。在整合审计中, 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 以同时实现下列目标: (1) 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其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发表的意见; (2) 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 支持其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控制风险的评估结果。随着我国在上市公司中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 未来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作将有更大的空间。
(二) 二者目标和职能的相通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确保企业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 外部审计的目标是评价并确保企业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但是, 内部与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内容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 这就决定了内部与外部审计总体目标的一致性, 即评价和确保企业总体受托经济责任的有效履行。总体目标的一致性为“整合审计”提供了可能, 是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作的内在驱动因素。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具体目标上存在许多交叉和重叠的方面, 因此, 加强协作显得尤为必要。
(三) 二者审计范围和重点相近
现代企业外部审计主要包括鉴证和咨询等业务, 审计的重点也由过去的鉴证为主逐步转变为咨询为主;现代内部审计业务范围涉及所有提供与财务、经营、保证、咨询、治理以及舞弊相关的服务, 审计的重点是为企业的增值提供咨询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上逐渐接近, 从而导致相互之间在审计底稿、审计报告、审计程序以及审计技术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相互交流与分享的可能。
(四) 二者审计方法一致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具体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基本都是相通的。内外部审计在互补与协作中相互推动着审计技术与方法的发展, 使其共同经历了一个从账表导向—系统导向—风险导向的演进过程。
三、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协作的领域
由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目标内涵重叠, 并且审计方法和程序一致,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的领域也逐步拓宽, 二者的协作领域集中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内部控制评价、财务报表审计、经营业绩审计、揭示和防止舞弊审计。其中, 内部控制评价是进行审计工作的基础, 同时也是财务报表审计、经营业绩审计的必要准备环节;外部审计侧重财务报表审计, 内部审计侧重经营业绩审计, 揭示和防止舞弊审计是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关注的领域。
(一) 内部控制评价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审计的基本内容之一。当外部审计认为内部审计采用了适当的方法进行风险评估并能够提供内部控制健全的肯定的保证时, 外部审计可以利用这一信息决定审计程序的程度和范围, 从而大大减少重复工作。
(二) 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是外部审计的主要职能, 但由于财务报表审计辐射面广, 外部审计人员受成本和时间的限制, 很难有效地控制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通常会进行一些相关的特定工作以保证编制财务报表的相关系统得到很好的控制, 同时在风险评估中还会考虑影响财务报表的重大错误和违规事项。内部审计的这些工作可以为外部审计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所用, 外部审计在实施审计程序以形成审计意见时, 一定程度上会考虑和依靠内部审计对相关控制的评价意见和所作的特定检查工作。同时, 在这方面内外部审计师也有机会进行联合检查, 以服务于双方的目标。
(三) 经营业绩审计
内部审计可以考虑把业绩评价作为日常系统审计工作的组成部分, 或者被要求检查业绩评价系统, 或检查业绩评价的结果。外部审计也可能被邀请对报告的业绩评估结果发表意见, 如果能保证内部审计相关工作的标准, 外部审计在一定范围内会依赖内部审计的活动, 以减少所需的新工作量和避免审计活动的重复。
(四) 揭示和防止舞弊审计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都有责任阻止和发现舞弊。内部审计比外部审计在这点上承担着更广的义务和责任, 它可以执行系统审计, 包括对阻止和发现舞弊的内部控制的存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 以及像考虑财务经营系统审计的常规风险一样考虑舞弊风险, 内部审计也可以参与任何特定的舞弊的调查。外部审计则更为关注舞弊可能引起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外部审计在评估财务报表背景下舞弊风险时应考虑内部审计关于舞弊的检查活动。
以上四个领域, 存在着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合作的实践机会, 但内、外部审计能否在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 还取决于双方开展协调有效的审计服务的积极态度、经常性的磋商机制、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等。因此, 要保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有效合作, 还有赖于建立起多维度的战略性协作的方式。
四、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协作的方式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的方式是保证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相关领域有效协作的关键, 而双方的协作方式不仅受到审计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推动, 同时也受到审计组织体系、审计对象、审计人员素质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发展阶段, 审计工作也相应呈现其特殊性:在审计体系方面, 外部审计主要是由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部门为主体的政府审计组成;内部审计主要是由各大中型企业及上市公司建立的内部审计组织进行的。在审计对象方面:国家审计主要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业务对象是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在审计人员素质方面, 我国社会审计业务和内部审计业务均起步较晚, 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审计经验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在审计组织体系有待完善、审计资源分散、审计人员素质薄弱的审计环境下,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方法不仅要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还应当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为此, 借鉴先进国家的内外部审计合作的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笔者认为我国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协作应当更加广泛和谨慎, 进而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整个审计组织体系, 将两类审计形成合力, 在人力、法律、技术手段、信息资源等各个方面相互利用和借鉴。
(一)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双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目前, 我国高素质的审计人员和相关审计资源十分稀缺, 通常外部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审计方法, 但对企业的具体经营业务不是十分熟悉;内部审计人员则恰恰相反。再者, 如果没有特殊原因, 企业不能随意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故此, 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可以签订长期的战略合作协议, 建立双方协作的机制。这个协议应当包括:双方协作的内容、方式、权利、义务及双方应当承担的责任等, 甚至包括双方的相互培训、定期沟通、项目人员协调等。内外部审计双方的战略合作协议, 需要经过双方的最高权力机关批准, 这样不仅为双方的合作建立框架基础, 也有利于保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同时也提高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使内部审计的结论更具客观性。
(二) 审计人员的培训协作
外部审计要依赖内部审计人员协助工作, 需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指导和检查。同样, 对于某些必须由外部审计人员独立进行的较为特殊的审计项目, 内部审计人员也有必要向外部审计人员培训企业相关业务的特殊性。而且我国法律规定,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年报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 导致注册会计师在年底和年初十分忙碌, 而其他时间段相对充裕, 因此培训协作不仅是年报审计的例行工作之一, 双方更应该建立定期培训沟通的机制, 以降低审计风险, 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素质。
(三) 协商制定审计计划、合并相关审计项目计划
注册会计师在进行审计计划时, 首先应该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充分的沟通, 判断是否可以参考内部审计的一些资料。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尽可能征求内部审计部门的意见;同样, 内部审计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时, 也需要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的工作成果, 征求外部审计的意见, 对于一些双方共同覆盖的审计领域, 在保证审计客观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 双方可以相互支持协助, 甚至可以互相委托进行, 合并审计项目计划。审计计划阶段的合作为双方以后实质性合作提供了指导, 而且这种合作是建立在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 不仅不会影响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结论的客观性。
(四) 采用相同审计技术和方法, 共享有关信息, 交换部分审计文档
现代审计技术发展, 导致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趋同, 只不过内部审计更侧重于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方面, 外部审计侧重于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合规性。双方采用基本相同的审计方法, 不仅有利于节约审计时间, 降低审计成本, 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审计结论的相互验证。
(五) 协作性支持
外部审计通受常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限制, 决定了其对被审计单位的具体业务在现实情况下无法进行非常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分析, 内部审计则可以根据需要对相关具体业务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尤其是一些与企业相关性很强的特殊项目审计。同样, 根据双方的合作协议和审计计划, 内部审计在进行审计时, 由于受专业知识和独立性所限, 对于一些重要的审计项目也可以请外部审计人员给予协助。
(六) 审计发现的支持性跟进
无论是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在审计过程中往往由于受审计目标和成本所限, 对于许多发现的问题没有进行更深入的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关注对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 利用自己的特长进行进一步审计, 往往会得到一些十分重要的审计证据, 发现一些重要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双方当前的审计工作, 更有利于双方以后的审计工作和长期共赢的协作。
由此可见,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协作, 从纵向上讲是贯穿审计始终的, 从审计计划开始, 到审计实施、包括后续跟进;从横向上讲, 既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等鉴证性业务, 也包括业绩改进等咨询性业务。合作方式既包括信息共享, 也包括相互培训及人员协调, 合作目标既包括降低审计风险、节约审计成本, 还包括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随着经济的发展, 在内、外部审计的目标和方法实质性趋同的促进下, 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合作基础将逐渐扩展, 双方将在内控评估等方面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为此, 在坚持各自的内在优势下、保持客观和独立的基础上, 双方进行广泛的合作, 不仅对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自身发展有利, 也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和成本, 促进企业稳健发展, 并为资本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保障。X
参考文献
[1].杨宏霞.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研究[D].兰州商学院, 2009.
[2].傅黎瑛.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协作问题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 2008, (3) :42-46.
[3].戴耀华, 杨淑娥, 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 2007, (2) .
[4].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8
近几年,校地合作办学的逐渐发展,为地方经济的腾飞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然而办学规模的扩大,随之出现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使教育质量的保障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由于高校外部不可能监控教学工作的所有要素和环节,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归根到底需要依靠学校内部的全体师生员工,依靠他们希望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愿望和行动,构建一个在质量上能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改进、自我发展的内部监控体系得以实现。
一、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现状
前些年,教育部开展了对全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评估工作,但是这种从高校外部对其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把提高教学质量的主体———高校摆到了被动监控的位置,高校要使教学质量监控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不自觉变为自觉,就必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合作办学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其教学质量内部监控还没有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体系,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质量监控认识不到位
注重学院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着急扩大招生的专业数量和学生规模,不能够重视专业建设、师资建设和教学投入,使办学的硬件建设达不到要求。单一注重外部评价结果,关心上级部门评价结果对学生招生和就业的影响,忽视教学过程的内部质量监控。
(二)质量监控队伍不健全
注重教学过程的常规检查,忽视质量监控的机构建设。往往把质量监控当作教务管理部门的一项兼职工作,只用日常的教学检查替代质量监控,缺乏自身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或已建立机构的人员也存在自身思想认识不明确、专业素养不健全和管理水平不科学的情况,再加之受学院客观条件的限制,组织机构人员的队伍稳定、专业构成、力量配备等各方面也不能够满足需要。
(三)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质量监控的主客体关系不顺,目标定位不准确,指标体系不健全,信息收集不充足,运行机制不通畅,分析方法不科学。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大纲的执行、教学内容的处理、学生学习的反馈、教师教学的管理等全方位的动态监控,缺乏合理的质量监控体系和制度,忽视了合作办学的实用型和特殊性。
二、构建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原则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高等教育理论的要求和地方经济的实际,本着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的要求,构建目标明确、系统科学、规范可行、特色鲜明的质量监控体系。
(一)目标性原则
教学质量监控的前提是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确定教学质量监控目标并不断纠正偏差来实现质量控制。因此,在教学质量监控时,应紧紧围绕其全过程,建立灵活高效的目标机制,协调各类监控力量,合理选择质量监控体系,并对发现偏离目标的现象制定相应的预防和纠偏措施,实现有效的目标监控。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理论要求实现教学质量监控最优化,即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对教学质量监控对象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联系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得以有效监控,确保监控体系之间紧密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全面、持续、动态的有机管理整体。
(三)规范性原则
规范性是指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以国家教育教学的法规法令条例为依据,通过建章立制,依法实施管理,克服工作过程的主观随意性,使教学质量监控的各项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从而实现对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有效控制。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是指建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首先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适合监控的目的和功能,能被理论检验和证明;其次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具有明确的观测指标和评价标准,能被方便操作;再次在效果上具有可行性,监控能被为部门、教师和学生接受和认可,并能激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监控的过程中来。
(五)“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指在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应正确认识人的价值,挖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适当地张扬个性,教师充分地表现才华,管理者大胆地创新方法,营造友好的教学氛围,让人积极而非消极、主动而非被动、灵活而非僵化地去参与教学和管理。
三、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在科学理论指导下,依据一定的原则,结合高校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构建时应注意把本科教学较为抽象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具体化,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形成直接可以操作、考察和分析教学运行状态和质量标准的监控体系,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的管理状态,实现教学管理的精细化。
(一)主体导向与决策
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应该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的指导下,由院长主持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并同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教学督导组和教务管理部门研究对教学管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大决策进行审议和咨询;确定办学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确定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确定工作的近期规划和远期目标,确定教学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规划监控的教学目标、内容、环节和制度,督查教师的教学情况、 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管理情况和教学质量的发展水平,制定和优化各种实施方案,解决决策目标和实际的差距,形成教学质量检查、督导、评价和反馈的长效机制。
(二)目标定位与观测
质量目标定位与观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校地合作办学质量监控的目标设计时,应针对区域经济对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科学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应用特色。建立包括教学输入质量、教学运行质量、教学输出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等在内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教学工作全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该制定出科学的观测标准,以便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过程。比如:在教学输入质量方面,主要观测办学思想定位和教学中心地位、师资队伍数量结构和教学资格水平、教学设施建设和教学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等;在教学运行质量方面,主要观测备课、上课、辅导等“教”的环节,预习、上课、复习等“学”的环节,以及“考”的环节;在教学输出质量方面,主要观测毕业率与学位授予、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考研率和人才评价;在教学管理质量方面,主要观测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队伍结构、规章制度、目标任务、水平能力等。
(三)教学检查与督导
教学检查与督导是教学秩序正常的保障。教学管理和督导队伍通过教学前监控(青年教师培训、教学日历检查、教案讲义督查、教学设施巡查),教学过程监控(随机听课、教学过程检查、教学督导信息反馈、学生信息学院信息反馈),教学后监控(学生评教、期末教学检查、考试环节管理、试卷及成绩分析),教学激励(讲课比赛、评优选先、教研教改立项)和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质量满意度调查、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分析、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督导。
(四)信息采集与评价
信息采集与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教学质量信息采集包括各项教学检查、专家学者评教、学生评教、师生座谈会等。通过多种信息渠道汇集大量有关教师教学水平、专业课程建设、学生学习质量、 教学教研活动、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真实信息,并及时整理、汇总、分析、评价,找出问题的原因及存在范围, 反馈到组织领导部门以便及时进行调控指导和部署下一步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同时将教学中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为改进教学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综上所述,在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应积极寻求保障教学质量的路径和对策,构建科学的校地合作办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充分发挥其决策、观测、督导和评价的功能,保证校地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玲子,曲艺,李珠霖.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与监控保障体系研究[J].经济知识,2015,(1).
[2]周晓波.多校区办学模式下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探讨[J].求知导刊,2014,(6).
[3]张子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9
合作创新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是由于很多产业, 企业面临着一个越来越复杂和充满竞争的环境。知识创新既是创造新价值的最根本途径, 也是产生和维持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最为可行的战略[1]。实践表明, 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难度越来越大, 投入越来越大, 风险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采用合作创新方式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合作创新是指由两个以上的企业或者机构联合建立的一种致力于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活动的组织。
Spence [2]的研究表明:传统的创新激励措施, 也就是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成本很高。知识产权保护过强, 虽然有效地消除了技术外溢对创新激励的弱化, 但同时也阻碍了创新的有效传播。Kaze[3]发现当潜在创新者是市场竞争对手同时技术外溢效应很大时, 合作创新有利于总体研发水平效率的提高。Aspermont & Jacquemin[4]通过建立线性双头垄断竞争模型表明在产业技术外溢效应很高的情况下, 合作创新行为有利于外溢效应的内部化从而保持对企业创新的激励, 同时还能有效地避免重复性创新行为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并且如果允许这种合作行为由研发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将使均衡研发水平达到最优。Poyago-Theotoky[5]研究了研发合作企业的最佳规模。Petit & Tolwinski[6]则对 AJ模型进行了非对称的动态化。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合作技术创新问题展开了讨论分析[7,8]。
在我国, 很多企业集团内部都拥有一些科研机构及生产企业, 他们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将会更好地发挥集团内部各企业的优势, 达到集团整体效益的优化。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的合作创新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由集团公司牵头组织几家内部企业专门注册一个新的实体进行前沿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 也可以由集团公司牵头建立一个多成员的虚拟组织, 由各成员企业经过协商后, 制定研究和发展计划。本文考虑企业集团内部有上下游供需关系的两个企业开展合作技术创新的情况, 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了一个零件供应商和一个集成制造商通过合作创新的收益及其分配问题。
1基本假设与利润模型
设集成制造商对应的市场需求为d, 通过合作技术创新, 整个合作创新组织的成本降低额为rmθ, 固定分配给制造商的比例是λ, 则分配给供应商的比例是1-λ, 技术创新费用是1/2Iθ2, 其中I为一个较大的正常量, θ表示供应商技术创新的努力程度, 0≤θ≤1。
模型的基本假设是:首先, 市场需求d为供应商的最大生产能力且保持不变;其次, 制造商为激励供应商进行技术创新, 承诺承担一定的技术创新费用, 转移支付比例为t (0≤t≤1) 。因此通过技术创新集成制造商、零件供应商和整个合作创新组织所增加的利润可分别表示为:
πm=λ·rmθ·d-t·1/2Iθ2
πs= (1-λ) ·rmθ·d- (1-t) ·1/2Iθ2
π=πm+πs=rmθ·d-·1/2Iθ2
2成员企业同时行动博弈的纳什均衡分析
当企业集团的合作创新组织同时行动时, 研究非合作博弈的情况。参与人是集成制造商和零件供应商;制造商的战略是技术创新费用转移支付比例t的选择, 供应商的战略是技术创新的努力程度θ的选择;每个参与人的支付是各自增加的利润的函数。在非合作博弈情况下, 给定了对方的战略, 两个参与人都是要采取是自身利润函数最大化的战略。因此问题可归结为:
maxπm=λ·rmθ·d-t·1/2Iθ2, 0≤t≤1 (1)
maxπs= (1-λ) ·rmθ·d- (1-t) ·1/2Iθ2, 0≤θ≤1 (2)
显然最优转移支付比例为零即t=0。
令undefined
且由t=0得:undefined
因此集团公司内部合作创新组织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同时行动非合作博弈下的纳什均衡为:
undefined
3非合作博弈的斯坦克尔伯格均衡分析
当集团公司内部合作创新组织中的集成制造商为领导者而零件供应商为跟随者, 建立一个具有行动次序的非合作博弈模型。集成制造商首先承诺对供应商的技术创新转移支付比例t, 之后零件供应商再根据已知的t选择θ。这种非合作博弈的解称为斯坦克尔伯格均衡。需要用逆向归纳法, 公式 (2) 中对θ求一阶导数且令其为零, 得:
undefined
可以看出零件供应商技术创新的努力程度θ与集成制造商装移支付比例t正相关, t越大θ越大。将 (3) 代入 (1) , 得:
undefined
同样, 为使利润函数最大, (4) 求对t的一阶导数并令其为零, 得undefined。此即为集成制造商的最优装移支付比例t2。
代入 (3) , 得:
undefined
因此得到斯坦克尔伯格均衡为:
undefined
将 (1) 和 (2) 中分别代入t1和t2可得:
θ1:undefined
θ2:undefined
undefined
当undefined时π′s<πs, 当undefined时πs<π′s
结论:①t与λ正相关;②集成制造商不愿意同时行动博弈, 当undefined时零件供应商也不愿意同时行动博弈。
4协同合作创新的合作博弈均衡分析
4.1合作博弈的均衡分析
在协同合作的情况下, 是以整个集团公司合作创新组织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因此要使整个合作创新组织最优需对π函数的θ求导并令其为0, 得:undefined。
技术创新帕累托最优激励机制为undefined
但是要满足技术创新帕累托最优还需要一定的条件, 即集成制造商和零件供应商都不愿意接受比非合作博弈情况下更小的利润, 因此, 有效帕累托最优技术创新方案集合要满足:
(t3, θ3) ={ (t3, θ3) |πm (t3, θ3) ≥π″m, πs (t3, θ3) ≥π″s}
令:Δπm=πm-π″m=4λ2-4λ2- (λ2+2λ-3) t3≥0
Δπs=πs-π″s=5λ2-6λ+1- (λ2+2λ-3) t3≥0
得:undefined
显然在给定条件下 (t3, θ3) 非空, 因此在此激励机制下总存在有效帕累托最优。
令Δπ=π-π″=Δπm+Δπs=7 (λ-1) 2t3>0, 可以看到, 通过协同合作创新, 集成制造商与零件供应商都能获得比非合作博弈情况下更多的利润, 而πm和πs都与t3有关, 因此此时企业集团的合作创新组织的合作创新效益分配的关键是t3的协商确定。
结论:①协同合作博弈时的技术创新规模大于非合作时的技术创新规模。 ②集团公司合作创新组织总存在帕累托最优, 与非合作创新相比集成制造商和零件供应商偏好于协同合作创新。
4.2合作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
企业集团内部合作创新中集成制造商希望转移支付比例t较小, 而零件供应商则希望较大。现用Rubinstein的讨价还价模型来讨论t如何确定。Rubinstein证明在无限期轮流出价博弈中存在唯一的子博弈精炼均衡结果:
undefined
其中, δ1, δ2分别表示集成制造商和零件供应商的贴现因子, 也称耐心程度。因此在其它情况不变下, 越有耐心的人得到的份额越大。δ1, δ2已知时, 集成制造商和零件供应商可获得的系统剩余利润分别为:
undefined
5结论
企业集团内部的合作技术创新可以有效地发挥集团内部各成员的优势, 创造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合作创新成本的分配是合作创新能否成功并健康持久地持续下去的关键。本文运用博弈理论在不同行动的假设下进行了创新成本分摊和收益分配问题的研究, 结果表明:协同合作博弈时的技术创新总收益要大于非合作时的技术创新收益;集团公司合作创新组织总存在帕累托最优, 与非合作创新相比集成制造商和零件供应商偏好于协同合作创新;合作创新的收益可以运用Rubin-stein的讨价还价模型在集成制造商与零件供应商之间进行分配。
参考文献
[1]Kirk, A.P., Curtis, M.G., Adopting newtechnologie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2003, 39 (2) :95-121.
[2]Spence, A.M.Cost Reduction, Competition, and Industry Per-formance[J].Econometrica, 1984 (52) :101-121.
[3]Katz, M.L.An Analysis of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86 (17) :527-543.
[4]d Aspremont, C., Jacquemin, A.Cooperative and Noncoopera-tive R&D in Duopoly with Spillovers[J].American EconomicReview, 1988 (78) :1133-1137.
[5]Poyago-Theotoky, J.Equilibrium and optimal size of a ResearchJoint Venture in an oligopoly with spillovers[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95 (43) :209-226.
[6]Petit, M.L., Tolwinski, B.R&D cooperation or competition[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9 (43) :185-208.
[7]朱少英, 齐二石.技术联盟合作创新的信誉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 2008 (02) :23-27.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 篇10
关键词:农村合作社,内部会计控制,问题,对策
农村合作社是农民依法自愿联合组成、不以盈利为目的、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为其成员提供生产经营服务的经济合作组织。21世纪的农村经济是一种规模效益的主导经济。规模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和致富的效果。我国农村经济正经历着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社, 既是当前农村公共管理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 也是一个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法库县农村合作社的发展背景进行研究, 给予农村合作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恰如其分的定位, 并通过对农村合作社在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 对症下药, 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为农村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铺平道路。
一、农村合作社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合作社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截至2009年11月30日, 法库县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39个, 带动农户38463人, 其中, 以土地入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个, 会员1219人, 以土地入社面积5539亩。按行业划分:种植业161个, 林业15个, 畜牧业333个, 渔业1个, 农机服务业29个;会员总数达到12826人, 其中, 农民会员12749人, 团体会员4人, 其他会员73人;注册资金达到52269.4万元, 会员出资总额52792.4万元, 其中, 农民会员出资52269.4万元, 其他会员出资523万元。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施行以来, 法库县深入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为依托, 全县上下高度重视,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动员发动, 遵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思路, 并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突出科技引领作用、提供金融支持、注重培养典型等方式, 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 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覆盖面和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内在功能不断拓展、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作用日益显著的良好局面。
(二) 农村合作社内部会计控制的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个别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等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财务制度不健全, 会计核算不规范、盈余分配制度不合理、成员账户没建立、没有内部控制制度;理事长和管理人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不高, 特别是财会人员多数是兼职而且不懂财会业务, 给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等建设带来一定影响。其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管理载体地位须进一步加强。
当前农村合作社虽然作为农村社会重要的管理载体, 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 由于我国的市场化体制还不完善, 几千年来的宫本位思想还未扫清, 农村合作社的管理载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干预和影响。从而造成农村合作经济的不健康发展。 (1) 地方政府有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因此, 在地方政府的直接管理和干预下建立的各种农村合作社, 受到地方政府的直接控制和管理, 农村合作社的发展不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服从于地方政府的要求, 在发展的方向、速度、形式等方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偏好。农民的许多联合与合作, 经常以非正规组织的形式存在, 一旦要正规化, 就得挂靠政府的某个部门, 为自己找一个行政上级。大部分农民组织被迫以较高的成本取得与地方政府的合作, 以失去独立来换地方政府的保护或者获得地方政府权利资本的支持, 最终农村合作社失去了独立性甚至偏离了合作制的方向。 (2) “求政绩、求发展、求利益”的压力使地方政府很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行为, 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发展农村合作社, 往往造成合作只有徒有其表, 而无实质性内容。农村合作社只作为政府的政绩工程而搞的红红火火, 而没有真正起到为老百姓服务的作用。这种问题在实践中十分普遍, 在这种背景下, 大多数农民失去了合作的积极性, 只是简单的被动应付。比如某省某中型乡镇在工商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村合作社共有12个, 其中协会8个, 合作社4个, 另外还有几个没有经过正式登记注册的协会。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村合作社基本能发挥其服务职能, 但有一些在内部管理上还不规范。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几个协会, 只是徒有其表, 形式上是协会或合作社, 但是基本只是摆摆样子, 没有真正发挥协会和合作社的功能。
2、桥梁和纽带作用须进一步发挥。
农村合作社上接政府, 下连农户, 在政府和农户之间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很好的服务了政府和农户, 在农村公共管理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农村合作社是市场中企业组织的一种替代形式, 是具有一定社会功能的特殊经济组织。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农村合作社有企业化发展趋势。 (1) 合作经济组织的股份化发展。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 合作经济组织为了在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而不得不大量融资, 但合作经济组织的自有资本增加远远不能满足融资增加的需要。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 以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逐渐减少, 而以证券为主的直接融资收益扩大。为适应资本市场的这种变化, 合作经济组织为解决资金问题便引入了股份制, 从而出现了合作制中的股份化倾向, 即出现了所谓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虽然不同于传统合作组织的集资方法, 但它仍然具有合作组织性质。 (2) 追求营利的企业化行为。传统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为社员实行有偿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原则。但是同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合作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 进而迫使合作经济组织在提供服务的同时, 必须注重效益, 提高盈利水平。这是因为:第一, 在市场竞争中, 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存在亏损的市场风险, 这就决定了合作组织的经营者, 为在竞争中求生存, 应尽可能追求利润最大化, 以弥补可能的亏损。第二, 企业成长有两种:内部成长和外部成长。用积累盈余扩大再生产即为内部成长, 合作经济组织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追求利润是合作组织内部成长的压力使然。第三, 由于现代合作组织中引入了多元化的资本, 有些资本实行了公司等企业资本的经营原则, 必将影响到全部合作组织的资本。同时, 贷款偿还和利息支付的压力也迫使合作组织追求营利。
总之, 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农村合作社也需不断地发展、革新, 合作经济组织要存在、发展就必须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这就要求合作组织要有利润和积累, 农村合作社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发展的考虑, 就会在利益取舍中不能充分考虑政府和农民的利益, 从而弱化了桥梁纽带作用。
二、加强农村合作社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
(一) 建立健全内部组织机构
要使农村合作社健康有序的发展, 充分发挥其职能, 必须建立科学的内部组织机构。完善农村合作社机构应该包括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机构, 并且各自职能分工明确。据调查了解, 某市150个农村合作社中, 内部组织结构真正都健全的占不到一半, 真正能够起作用的占不到三分之一。另外像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组织会议几乎不能够及时召开。由此看出市委市政府对农村合作经组织内部机构建设的重视。农村合作社要想发展, 内部组织机构健全是前提。只有内部组织机构健全了, 然后才能谈农村合作社的发展。
(二)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是强化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管理, 把民主管理与能人管理相结合, 充分调动社员自我管理、为合作组织发展贡献力量的积极性。其次是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劳动、人事管理制度, 约束和规范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 真正实现民主管理。作为一个“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经济组织, 农村合作社要真正做到“民受益”, 就必须解决好“民管”, 也就是民主决策问题, 以确保社员的主人翁地位、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按照“经营者和所有者同一”和“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 农民社员必须在合作组织内部占有绝大多数股份, 政府部门和其他经济实体可以占较大的股金比例, 但持股比例不能过大, 以防止政府扶持政策和合作组织盈余过分向少数人集中, 一般会员难以真正享受到合作组织带来的好处。另外, 创新产权机制。设立身份股和投资股, 身份股实行“一人一票”, 投资股在享有分红权的同时也可设想赋予一票决策权, 以便于吸引外来资本。
(三) 完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机制是合作经济组织运行和发展的核心问题, 科学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不仅能促进农村合作社自身的发展, 而且还可以增强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农村合作社要依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确定公积会、公益会及风险基金的比例。农村合作社的利益分配机制应包括三个层次: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初次分配、局部范围内的利益调整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再分配。其中初次分配和局部范围内的利益调整属于农村合作社的内部调整。建议我国农村地区根据自身实际, 以产权为基础, 采取按交易额返利和按股权分红相结合的办法, 创新利益分配机制。第一, 土地入股, 按股分红。创新土地流转机制, 引导会员以土地折价入股, 合作社按照股份根据组织盈利情况给会员分红。第二, 资会入股, 保息分红。入社会员可凭股会取得分红, 同时还可获得由合作组织按照惠顾额进行的利润返还, 投资股成员按股份参与分红。第三, 统一购买生产资料, 优惠让利。合作社统一为会员采购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 以低于市场价提供给会员, 降低会员生产成本。第四, 保护价收购, 收购让利。合作社以高于市场的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使会员的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第五, 统一营销, 结算返利。统一收购运销会员农产品, 将增值部分扣除销售费用和公积会后按照收购量对会员结算返利。
(四) 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合作组织的监督约束机制既包括社会监督, 也包括合作组织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必须依法进行, 必须改变以往以行政手段实施监督的做法。内部监督主要是实行社务、财务公开制度, 充分发挥监事会和社员的监督作用。监督约束机制和农村合作社发展是辩证的统一。有了好的监督约束机制能使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同时健康的合作经济组织能更好地促进监督约束机制健全和完善。安丘的农村合作社要想健康快速发展, 首先, 加强社会的监督, 充分发挥农村合作社以外的组织团体和个人的监督作用。在社会监督中, 政府作为主管和监管部门, 应当通过正当的法律渠道, 从法律上、制度上去监管和约束农村合作社中的不规范行为。其次, 合作组织内部也应该加强自我监督。通过召开社员大会、监事会、理事会等内部会议形式, 让社员和监事会对社务进行监督, 真正使合作经济组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各项内部事务。
总之, 当前农村合作社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 成为了农村工作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在具体的内部会计控制中, 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政策扶持力度,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合作社的管理和监督, 注重发挥农村合作社的管理功能, 切实体现农民自愿与政府推动相结合, 实现“两结合, 两促进”。
参考文献
[1]、郭晓鸣, 曾旭辉.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与地方政府的角色[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6) .
[2]、徐加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人学学报, 2005 (2) .
[3]、李长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责任研究[J].法商研究, 2005 (4) .
[4]、何福.深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J].重庆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5]、赵凯.中国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舞美设计内部的合作】推荐阅读:
新时期舞美设计的特点10-09
舞美设计中的创造性10-31
舞美设计与绘画基础07-13
戏曲舞美设计创新意识10-03
戏曲舞美设计系统论08-26
电影中的舞美09-26
舞美专业好的大学排名10-11
舞美创新06-13
传统舞美11-20
舞美中心简介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