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产业

2024-12-02

电影产业(精选12篇)

电影产业 篇1

1 IP大热背后的电影行业现状

电影作为一种承载影像内容和文化意义的娱乐方式,是影响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一环。中国现跃居为了拥有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的国家,近年来电影票房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2015年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国内观影人次同比增长约49%,国产影片票房占总票房的61.58%,但其中院线电影的上映率虽然逐年上升,国产电影的总产量却止步不前,还未达到2012年的水平。同时,观众观影需求的快速上升,造成了中国院线电影供需指数逐年下降,相较于中美院线电影供需指数,2013年开始中国每单位观影人次可供给影片数低于北美,且差距在拉大。

在院线电影产能无法满足快速增长的观影需求和中国电影市场特殊环境的大背景下,网络大电影出现便迅速大热,开启了电影市场新格局。经过几年发展网络大电影的年产量成倍增长,在2016上半年网大出现爆发式增长,全年预计上映的网大可达2 500部之多,而2016年上映院线电影数量预计在485部左右,网大的电影产量已远远超过院线电影,网大出品公司2016年上半年环比增长130.3%,截至2016年6月已达843家,是院线电影出品公司的2.1倍。2015年网大市场有3.5亿元的收入规模,随着中国在线视频会员市场规模可达402亿,2016年预计全行业收入规模将会超过10亿元。

网络大电影现定义的4个标准为:时长不低于60分钟、制作水准精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具备完整电影的结构与容量。网络大电影具有“小成本、差异化、周期短、面向中等规模受众”的特点,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现在的中国电影市场有些类似好莱坞的早期发展阶段,发展前期的网络大电影在内容制作上多是跟风院线电影蹭热度、选择擦边题材等,依靠低成本、低制作、打噱头的模式,影片同质化严重且缺乏在宣传营销上的探索,现今已步入日趋完善的产业链化流程,不断朝着精品化、多样化的方向走下去。2016年,网络大电影进入全面爆发期,其中不少大咖加盟明星助阵的影片,网络大电影和院线电影的界限也已不再十分明显,网络大电影已完全具备小院线电影的规模,题材上又超越了传统电影生产的框架,小院线电影也将大量的转战网络。

票房是证明一部影片是否受到观众喜爱的指标,并借由观众的消费达到基本获利。曾有预测称,中国将在近两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但2016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却因上映的国产影片中佳作数量不多、票房补贴减少等因素而表现并不及预期。在市场票房的高速增长下,电影行业却依然面临着缺乏剧本等优质资源,近年互联网时代的IP经济热潮涌现,市场上由网络小说IP改编的影视作品占据大多数。在之前市场中并未有明确的IP版权概念,各行业热门IP资源积累有限,因IP改编的影视作品自带读者粉丝,在票房盈利上将会更有保障,所以制片公司不惜花重金“屯”版权,过多的关注IP版权却缺少了对IP是否适合改编、其优质程度和价值等全方位考量;同时,过度地关注和资金购买致使版权价格翻倍增长,后续开发便有些急功近利。目前,中国整体的制作水平还处在上升发展阶段,中国还需要时间来达到观众、市场和技术的三者匹配。

2 漫威系列电影对中国电影市场的启示

2.1 影视产业链的革新

随着互联网的介入,中国视频网站迎来付费时代,“互联网+影视”的产业融合时代宣告到来,影视产业模式不断改造升级,未来的互联网影视必然向融合、开放和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传统影视产业在人口、制度、资源、政策和环境等方面的红利逐渐消退,以用户为入口的互联网影视产业正在从短期的一体化发展阶段向生态协同阶段过渡,从规模不经济切换至规模经济轨道。

传统影视行业被互联网不断颠覆改造,互联网思维重塑了人们原先的传统生活娱乐方式。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众多互联网性质的影视公司成立,传统企业纷纷寻求转型,与影视产业不断跨界、融合寻找更好的企业发展模式以求不被时代所淘汰,能在互联网风口下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网生代”成为中国影视从业者的新坐标,网络影视剧使其涌现出众多年轻“网生代”导演,给影视从业者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和发展机遇。影视产业链从创作投资到票务终端的每一个环节都发生着革新、扩展和延伸,为众多企业带来全新的盈利模式。

目前,电影是影视产业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和最完整的产业,互联网与电影均处于领跑地位,互联网与电影共处有三种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电影+互联网”到“互联网+电影”是消费互联网阶段到产业互联网阶段的跨越,未来的趋势将是朝着“互联网生态+电影”的生态互联网阶段迈进,未来互联网与影视之间将发挥协同效应,共建互联网影视商业生态。

2.2 漫威系列电影的品牌价值和启示

品牌的价值和定位一直被看作是企业或产品的代名词,业内人士关注着热门IP改编背后所带来的巨大市场,若将热门IP转化为品牌,与影视行业结合打造系列电影的力量将不容小觑。

传统院线电影的费用通常是30%用于支付演员费用,30%用于拍摄制作成本,30%用于影片宣发营销,上映的多数电影题材是全新题材,票房情况难以预估。现今IP版权的热潮更利于系列电影的长期品牌打造,《速度与激情》《碟中谍》《007》等都是好莱坞著名的系列电影,漫威的系列电影更是拥有品牌价值的典型代表,漫威拥有自身用之不尽的题材和庞大的观众群体,通过优质的影片内容、领先的制作技术、体系成熟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强大的衍生产品和周边产业链,使无数的影片系列诞生回归,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普及,成功在电影市场上打造了漫威系列品牌电影,形成自己的品牌盈利模式。而中国市场却一直缺少拥有品牌知名度的成功系列电影,《非诚勿扰》《澳门风云》《小时代》等均上映多部续集,但缺乏了作为系列电影的品牌影响力,成功打造了拥有品牌号召力的系列影片将会拥有自身的品牌传播力和庞大的观众群体,这是长期盈利的保障,是一条长久的利润产业链,系列电影类型也是当下IP资源缺乏的有效缓解之法。

据统计,中国西游题材的电影至少已拍摄过40余部,西游题材热度居高不下,多部影片上映后票房成绩不错,在票房突破10亿元的国产片中“西游”题材就占了两席。近年来或借助西游题材,或根据题材衍生出的故事,如《西游降魔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万万没想到》等兼具质量和口碑之作,借助西游题材与影视剧相结合衍生的手游、网游等众多衍生品都盈利颇丰。西游作为中国的一个强大IP,其本身拥有丰富的题材故事可供开发使用,注重将国内现有的大IP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IP的背景下打造系列影视作品和衍生产品,将IP成功转化为品牌,推出系列影片及周边衍生品,将把握住影视行业未来的盈利趋势。另外,如周星驰等知名的个人品牌是电影市场上的“金字招牌”,由周星驰主演或导演的影片极具有票房号召力,这样的票房盈利更说明打造系列电影品牌价值的力量。观众一直期待回归的经典题材故事如“龙门客栈”“仙剑奇侠传”等均可尝试将其打造为国内的系列电影。未来电影行业将不断涌现新力量,具有品牌价值的系列电影将越来越多元化,将成为影视行业的一大亮点。

在国外衍生市场的收入占到整体收入的70%以上,国内该收入却不足10%,中国的影视衍生市场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目前,比较成功的主要集中在一些动画片和PGC内容,大电影几乎微乎其微,另一方面却是互联网上盗版的影视衍生品大热,聚集了大规模的用户消费群体。随着海外影视IP陆续在国内各渠道落地,版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陆续健全、版权的保护力度增加等,中国衍生品消费市场体系也将逐渐发展构建。未来,中国衍生品消费市场与海外特别是美国市场将有较大差异,通过互联网连接的线上影视衍生品消费渠道将非常强大,发展成中国特色的线上衍生消费市场。

3 电影市场的营销概况

随着市场机制的完善,电影产业链向纵深化、专业化的成熟形态发展,电影营销逐渐从中独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价值环,属于中国特色的“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电影产业链条正在趋于完善。在互联网的全面介入下渠道变革和观影体验传播到信息认知的循环成为购票的关键,消费者在关键营销节点的选择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观影决策。

好莱坞的电影营销模式早于电影制作启动,营销费用与制作费用的比例大约是1:2,一部大规模影片会在北美花费3 000~5 000美元的营销费用,在全世界的营销花费一般在1亿美元,营销期与投入普遍长于国内。其中3/4的广告费用流向电视渠道(包括广播和有线电视),2015年上半年好莱坞共投放621个不同的广告位,共花费17亿美元,电视渠道投入远高于国内。

2015年国产电影票房过5 000万元的共有67部,其中48部由第三方电影营销公司进行营销,19部由片方自行推广,第三方营销影片票房整体表现优于片方自行营销。2015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40亿元,电影营销市场预计达38亿元,同时新媒体的营销费用增长速度减缓,占营销费用的15.2%,但新媒体营销市场规模却在短短五年内实现了近8倍的增长,新媒体渠道在电影营销中的地位逐步提升。

电影市场千变万化,宣传营销的方式随受众习惯和喜好不断更新,中国的电影从业者一直在研究如何将中国电影制作得更好,在国际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石村.新形势下媒体版权保护工作的意义[J].电视研究,2014(2).

[2]邱乐乐.民营影视企业价值链整合分析[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4.

电影产业 篇2

一、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比的优势:

1、成本低、周期短、发行方式简单

微电影的的成本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制作成本、二是发行成本。制作成本方面,微电影与传统广告相差不大,普通的微电影几万到几十万、广告一般几十万左右。但若明星代言,两者都需百万至千万。微电影在成本上的优势更主要是赢在发行上。随着广电总局限广令的实施,稀缺的广告时段遇上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广告费用被自然地推高、多家卫视2012年的广告招标总额都达到多年来的最高点,据业内人士称,“2012年的广告价格平均有10%的价格涨幅”。因此面对有限的天价广告时段,众多企业已是高不可攀。而微电影的发行则不同。微电影主要使用互联网平台推广,花费极低甚至免费,传播成本远远低于电视平台。

2、完整故事情节更能表现品牌价值

由于传统广告的昂贵费用,广告内容不得不最大程度地压缩,传统广告在宣传企业品牌上主要还是视觉上的冲击,通过重复播放增加品牌知名度,但实际上当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知名度已经不成问题,它们需要的是美誉度和忠诚度,需要和消费者进行很多情感层面的沟通,需要讲故事,而不只是卖产品,而用短至秒的广告讲品牌故事实在太难了,传统广告不能满足次方面的要求。而微电影时常可从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虽不能与传统影视相比,但足够充分阐述品牌故事,从而与顾客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沟通。

3、借助用户主动传播,提高传播效率

微电影表现力强,适合新媒体的沟通方式,其特有的受众价值,可以覆盖传统的媒体平台难以覆盖的高端人群、中坚人群、意见领袖人群。而通过新媒体的转发等各种特色功能能迅速传播、跨越地区的壁垒。各企业厂家和广告商家之所以宠爱微电影,正是因为它可以轻松赢得千万点击量,引起巨大关注。

二、如何进一步发展商业定制微电影

1、内容为王,创意制胜

微电影的标准:第一是故事性,第二是能够与消费者产生共鸣,用户看完一个微视频后愿意转发和评论,愿意分享,甚至愿意寻找故事中出现的人和品牌。好的微电影触发用户愿意做出相应的动作,这是核心,而不是企业自说自话。如果说传统电影强调意义,那么微电影则侧重于趣味性,微电影的“微”决定了它必须在短时间内高效地吸引观众并让观众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这就对微电影的内容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容上不仅要新鲜有趣,而且要贴近生活和社会热点话题,适当采用较为诙谐的网络语言。

而随着观众审美趣味、欣赏水平的提高,它的深度也不容忽视。如果微电影缺乏一定的思考和人文关怀,那整部电影将成为广告的附庸,失去思考的力量和社会关注价值,继而失去观众兴趣,沦为庸俗娱乐。现在的微电影多是噱头大于创意,但是好的微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创意。虽然明星可增强微电影的可看性,但绝不能走“明星轰炸”的老套路,否则只会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只要题材创新、形式灵活、制作精良,即使起用新人也能收到很好的播出效果。

2、差异化经营,打造微电影品牌

各大网站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不同的策略和方向,可以走高端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也可以选择亲近平民的“草根”路线;可以拍单集的电影,也可以拍系列的网络剧;可以以校园爱情、星座为主题,也可以采用旅行、城市的话题。业界的新浪、优酷、网易、奇艺等网站已率先走上了差异化经营的道路。

微电影是大众流行消费产品,大众品牌消费的今天,必须创立自己的品牌。微电影品牌的塑造尤为重要,品牌效应将带来更长远的收益。可以打造网站自身的品牌,如在业界具有良好口碑的“优酷出品”、“奇艺出品”,也可以利用明星、导演的品牌效应,还可以通过改编微小说、畅销书、名著来形成品牌效应。

3、丰富微电影类型,培养微电影人才

目前出品的微电影,以剧情片、爱情片、喜剧片为主,话题也多集中在青春、爱情、梦想、亲情等方面,而微电影要想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在影片类型上进行多种尝试,如纪录片、动画片、音乐片等。公益微电影、院线电影番外篇也应成为新类型的思路。贾樟柯监制、联想集团出品的公益微电影《爱的联想》,就采用了纪录片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联想公益计划支持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草根公益团队的成长历程和感人事迹,在传播微公益理念的同时,也塑造了企业良好的形象。而由网易打造的电影《东成西就2011》番外篇、《雪花秘扇》番外篇《闺蜜》在创造高点击率和转发率的同时,更是带给微电影创作一个新的思路。微电影的创作从剧本到导演都需要源源不断的新人加入,特别是品牌营销类的微电影,要求创作人员兼具电影和广告两个领域的知识,对人才的要求更高。各大网站和企业要通过电影大赛、影人计划、微电影节等平台发掘新人,培养微电影人才。

4、扩大传播效果,实现规模盈利

由于微电影时长的局限,要想收到好的传播效果,在制作上可借鉴美剧边拍边播的模式,即采用预告片、正片、花絮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看到预告片后先产生兴趣和期待,同时也可根据观众反馈及时调整拍摄内容。在平台选择上,要利用微博、人人网等社交网络传播,一是注重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二是通过设置奖品等形式鼓励网友转发,扩大微电影的人际传播。

微电影要实现规模盈利,就要走产业化道路,使获利方式更加多元。除了依靠广告、点击率外,还可开拓周边产品、微电影版权、艺人经纪、微电影节等获利渠道。同时,还应加强与影视公司的合作,实现自身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

5、完善赢利模式、吸引更多商家

电影产业东方崛起 篇3

中国大陆:中国电影新的集散地

2008年底,影片《非诚勿扰》(If You are the One)登陆大银幕。这部影片以强劲的势头一直热映至2009年1月,并最终以3.25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收入打破近10多年来由《泰坦尼克号》(Titanic)保持的票房最高纪录。然而这只是个开始,仅几个月之后,这一最新纪录就被《变形金刚2:堕落者的复仇》(Transformers: Revenge of the Fallen)再次刷新。《变形金刚2》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突破了4亿元人民币大关。

不论这些成就是得益于某些电影制作人的明智决策,还是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利好变化,中国商业电影的市场前景无限广大。据中国电影网预计,2009-2010年票价可能突破100元人民币的华语影片多达十几部,而在两三年前,这样的华语影片仅有两三部。这些影片既有在中国内地拍摄制作完成的,也有在中国香港和台湾拍摄制作、但以内地为目标市场的。许多香港著名电影人已经移师内地,到中国电影产业的“重镇”北京大展拳脚,这其中就包括著名导演吴宇森、陈可辛、徐克和陈嘉上,也包括陈德森以及著名制作人黄英华等。

这引发了关于香港逐渐失去其亚洲电影中心地位的担忧。不过,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像嘉禾电影有限公司这样的大型电影公司退出电影制片业,随着老式低成本的粤语片在亚洲市场逐渐式微,香港已经在失去其亚洲电影中心的地位。于是,不少香港电影人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中国内地。还是用数字来说话:

今年7、8两个月,共有11部香港影片或香港、内地合作拍摄的影片在内地上映,而去年只有5部这样的影片在内地上映。而且,这些影片所带来的票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加80%。这些影片包括麦兆辉和庄文强联合执导的《窃听风云》(Overheard)、邵氏电影近22年出品的首部影片《变节》(Turning Point)。

麦兆辉说:“去年我们推出了影片《大搜查》(Lady Cop & Papa Crook),当时,为了更加适应内地电影市场,赢得内地观众的青睐,我们曾做过许多努力。不过,在拍摄《窃听风云》时,我们又回归到香港影片的制作模式。我想,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新出路,那就是进入一个新的市场,要在保持自己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做适度调整。”

韩国:强势回归

本世纪初,韩国电影异军突起,迅速成为世界电影的又一核心。但两年前,韩国影片的制作预算有些失去控制,雪上加霜的是,来自风险资本基金的热钱逐渐失去了对电影的投资热情,国内外影迷也对“韩潮”影片也失去信心。

不过今年,韩国电影大有强势回归之势。韩国电影投资和发行公司CJ娱乐推出的灾难片《海云台》(Haeundae),上个月成为韩国电影历史上第五部观看超过1000万人次的影片,同时也是近三年来惟一一部观影超过1000万人次的影片。此外,影片《超速绯闻》(Speedy Scandal)的观看人次达到830万,《国家代表》(Take Off)的观看人次突破500万,《七级公务员》(My Girlfriend is an Agent)的观看人次达到400万,恐怖片《食人猪》的观看人次也相当可观。

CJ娱乐国际部负责人Mike Suh说:“我们现在相当满意,风险资本又开始为我们投资了。不过,虽然电影票房增加了,但我们的相关产业还是很落后。”

日本:本土影片市场份额增加

长期以来,日本的娱乐市场规模在全球一直位居第二。尽管有不少评论文章认为,日本的娱乐产业停滞不前,即将被中国或者印度超越,但在今年上半年,在没有宫崎骏动画大片上映的这六个月时间里,日本本土票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还是增长了17%,本土影片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0%左右,而不再是与好莱坞影片平分秋色。

今年上半年,日本的票房大片包括:《菜鸟总动员:毕业》(8500万美元)、《名侦探柯南电影版》(3700万美元)、《生命最后一个月的新娘》(3300万美元)、《热血高校2》(3100万美元)、《二十世纪少年》(3100万美元)。中日合拍的影片《赤壁:下集》(Red Cliff: Part 2)票房收入5850万美元,成为日本今年票房收入最高的合拍影片。《赤壁:下集》由日本Avex巨额投资和联合发行,是一部多方合资的华语影片,也是亚洲电视史上最昂贵的影片。

不过,日本电影市场也遭遇了和韩国电影市场相类似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表现最突出的便是影片的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影片通常都是由热门漫画作品改编。而与此同时,许许多多或本土或引进的小成本电影和独立电影,却经营惨淡,乏人问津。

亚洲电影融资

与欧洲和美国相比,近几年,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电影融资相对比较稳定,因此,亚洲的电影人们可以放开手脚,拍摄一些预算相对较大的影片。

亚洲的电影融资为什么比欧美更为稳定呢?

第一个原因是,亚洲电影人并不过分依赖银行贷款,而是通过普通股权基金等方式筹措资金。而且,亚洲国家对电影产业的公共补贴和减税优惠很少,不像欧美国家那样普遍,不过新加坡和韩国例外。

第二个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因素”。中国的电影融资几乎无迹可寻,通常是来自于与电影产业毫不相关的其他产业。这些投资者对电影艺术和电影制作知之甚少,他们经常出资拍电影,但也仅限于此。当然也有例外,陈可辛导演的人人电影、光线传媒以及上海广播电视台(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都能脚踏实地,为中国电影产业做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

中国正在一步步崛起为亚洲电影的中心,今年六月份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便是一次生动的例证。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许多国外电影人参加了一次关于“合拍片”的专题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讨论主题最终演变为中国电影人如何才能开拓更大的市场,中国内地如何吸引更多来自中国香港、台湾的资金和专业人才。

近来,在中国制作、发行和投资电影的权利似乎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而微妙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针对美国音像制品在中国的准入问题做过调查。今年8月份,世界贸易组织做出裁决,要求中国加强对音像制品的版权保护条例,这让好莱坞电影在中国市场有了更多的准入机会。不过,短期来看,这一问题可能不会轻易得到解决,因此,中国本土电影市场发展太快了,几乎不需要拓展美国市场以取得“互惠”效益,简而言之:好莱坞电影需要中国市场,但中国市场并不那么需要好莱坞电影。

美国媒体娱乐融资公司Screen Capital International常务董事大卫·摩尔纳(David Molner)表示,如果今年没有外商投资,好莱坞或许就会因资金匮乏而减产。

“要么吸收亚洲投资,要么我们只能停产。”大卫·摩尔纳说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亚洲国家很可能最快走出经济危机,最快实现经济恢复。”

电影产业 篇4

2009年9月, 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标志着中国对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全面认同, 特别是“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了文化产业的概念。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 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 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 全国各地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文化产业中的核心产业, 电影产业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化产业的成就。2010年1月,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推出了大力繁荣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新型企业、继续扩大院线经营规模、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努力增强国家影响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和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十项举措。《意见》认为大力繁荣发展电影产业, 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对于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0月,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文化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对电影公益事业及电影产业都有明确的要求, 充分说明了电影产业在国家文化建设以及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地位。2011年12月15日《电影产业促进法 (征求意见稿) 》发布, 其对电影产业发展原则、电影创作、摄制, 电影发行、放映, 电影产业保障, 法律责任等做了相应的规定, 标志着电影产业的发展进入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时期。

二、我国电影产业现状分析

(一) 我国电影产业基本情况

1、电影产业的制片、发行和放映。

电影产业是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院线和影院的整体链条的统称, 它反映的是电影产业单位公司之间的经济生态系统。具体可以包括影视制片、制作、发行、营销、放映、影视服务传统产业内容以及电影新媒体、演艺经纪、电影旅游项目以及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和市场培育等新型产业内容。目前, 中国电影产业主要分制片、发行和放映三大领域。中国电影产业的投资主体主要由六大电影集团公司为代表的国有电影企业和以华谊兄弟等为代表的民营电影企业组成[1]。所谓“六大电影集团”就是指在过去的北京、上海、长春三大电影基地上, 加入广东、西安、成都三地, 成立六个电影集团, 并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以及峨眉电影制片厂分别担任六大集团的龙头。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是中国大陆一家知名综合性娱乐集团, 由王忠军、王忠磊兄弟在1994年创立, 全面投入传媒产业, 投资及运营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唱片、娱乐营销等领域, 并且在2005年成立华谊兄弟传媒集团。目前, 中国电影产的的融资渠道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以及企业上市。中国电影发行格局比较多元化, 全国拥有国产电影发行资格的单位有2000多家, 拥有境外影片发行资格的只有中国电影集团发行公司和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民营发行机构的领军企业是博纳国际影业集团, 其他如星美传媒、光线影业、华谊兄弟等也逐渐在发行的蛋糕上追逐市场份额。在放映方面, 支撑中国院线市场的三股动力是:民营电影院线、国有电影院线和各影院投资管理公司。万达院线、中影星美、中影影院投资公司是三方势力的龙头代表。

2、电影产量、银幕数量、票房收入、电影消费需求情况。

从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开始, 中国电影踏上了慢慢的发展征程, 从2002年院线改制开始, 民营企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时期, 中国电影产业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全年我国故事影片产量达到526部, 较2009年增幅达15%;同时生产动画影片16部, 纪录影片16部, 科教影片54部, 特种影片9部, 电影频道出品数字电影100部。2010年全国新增影院313家, 新增银幕数1533块, 平均每天新增4.2块屏幕, 增长率达32.5%。

2011年全国城市影院总票房达到101.72亿元, 较2009年增长63.9%。国产电影的海外销售收入为35.17亿元, 较2009年增长26.9%。从数量上看,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影生产大国, 电影产量已突破500部, 进入电影百亿大国, 位居世界第三。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与之相对应的精神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升。电影消费需求持续上升。2010年观影人次达2.5亿人次, 相对于2009年的2.1亿人次以及2008年的1.7亿人次有了较大水平的提升。

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的电影产业目前发展的态势十分迅猛,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总的来看, 主要有电影全产业链意识不够、海外市场需要进一步开拓, 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资源整合力不够, 本国资源被他国电影市场抢占、技术支撑存在瓶颈等。就产业链上、中、下游的统筹发展来说, 中国的电影产业还有长足的发展空间。例如好莱坞的电影营销主要以非票房营销为主, 票房营销为辅, 影院收入只占三分之一而我们国家95%以上完全来源于票房。这一方面影响中电影产业的经济价值, 另一方面导致我国电影票价较高, 不利于人民走进影院、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美国《哈利波特》制片商的投资在电影开映前就已经收回了。包括院线播放电影的版权、哈利波特形象使用权、《哈利波特》书籍的出版、电影的首映权、录制电影原声唱片、附属商品制造权等。目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主要在国内, 国际上并未占领足够份额。中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急需全方位统筹、整合这些文化资源, 这一方面是抢占市场,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捍卫文化的话语权。例如, 花木兰是中国的传统故事, 被迪斯尼制作成动画电影《花木兰》创造了全球1.2亿美元的票房。另外, 电影制作技术及配套服务技术跟不上电影产业的发展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近日, 著名导演冯小刚网上抨击中国的电影航拍公司临时掉链子, 最后不得不高薪聘请国外团队完成拍摄, 损失达千万等。中国电影要想真正与国际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竞争, 引进消化吸收别国先进技术, 进而形成自己的技术领域与核心团队是目前需要突破的瓶颈。

三、电影产业对文化产业的影响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大连作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城市、环渤海经济带的中心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 素有“国际花园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浪漫之都, 时尚大连”、“北方明珠”、等美称, 地理位置优越、环境宜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交往广泛, 这些都为大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具有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少污染或无污染, 可以多次开发、重复开发、不断转换的文化产业, 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产生强大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完善城市服务业, 改善城市形象进一步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大连市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 确立了文化产业的战略性地位, 大连不仅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当龙头, 更要在高起点上谋划大连未来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把大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和文化名城。

(一) 大连市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大连市文化产业主要包含媒介产业、科教产业、休闲产业、信息产业、体育产业等, 每一部分都占有重要的产业份额, 而且各部分互相渗透影响。2010年, 大连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5亿元, 占GDP比重的3.5%,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连续多年超过全市GDP增长幅度。大连的文化产业生发出很多亮点。如影视剧作《闯关东》、《北风那个吹》等, 2011年7月, 高满堂工作室在大连成立。辽宁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唐军亲自为工作室揭牌;大连动漫产业基地;大连发现王国主题公园、大青文化、大连老虎滩圣亚旅游等旅游文化产业以及大连国家服装节、夏季达沃斯年会、国际软件交易会等文化会展业品牌。但总体来说, 大连市的文化产业相对全国其他沿海城市较弱, 主要体现缺少资源有效整合、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活力不够、投融资渠道过于单一以及文化产业人才供应不足等方面。

(二) 电影产业对大连市文化产业的影响

电影产业对大连市文化产业的影响主要可以从经济指标和文化责任以及对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作用三种视角来看。

1. 从经济指标和份额来看。

2010年, 大连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75亿元, 年产值过亿元文化企业达10余家。数字表明, 文化产业已占到大连市GDP的3.5%, 虽然仍低于全国沿海城市5%一10%的水平, 但已经呈现出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大连文化产业有它的优势, 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集群——电影产业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大连的电影院线收入在长江以北仅次于北京, 2010年银幕数量从20多块猛增到60多块, 拥有4个电影院线公司、影院近20家、银幕数量近百块。2010年全国电影票房大约在100亿元左右, 其中东北三省贡献4亿元票房, 而大连市的电影票房就超过2亿元, 占到了全国电影票房的50分之一, 东三省的一半。与此同时, 影院带来的实际利益有“1∶15”的带动作用, 即电影院收入1元可带动集餐饮、购物、娱乐等为一体的商圈收入15元。例如, 沙河口区西安路商圈的罗斯福购物中心, 是拥有集商场、餐饮、五星级影院、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商圈。在人们观看电影的同时, 会享受购物、吃饭、休闲为一体的消费方式。有力的刺激了居民消费。

2. 从文化责任视角来看。

2003年由政府主导并出资、涵盖城市所有文化内容的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大连”正式启动, 推出了“公益电影进山乡”活动, 使公益电影走进了农村敬老院、农民工聚集地。大连在东北率先完成了“2131”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31”更在今年升级为“2151”, 令大连市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电影进城镇、进乡村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 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 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大连市文化产业整体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对其他文化产业的联动作用

电影产业, 对大连市的其他文化产业如动漫游戏业、旅游会展业、演出娱乐业、影视图书音像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联动作用。大连市是“国家动漫游产业振兴基地”和“国家动画产业基地”2010年, 动漫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8亿元, 动漫原创及动漫应用方面共计出产作品555部。电影产业与动漫产业可以积极整合资源, 力争创造出优秀的动漫影片, 开发具有大连特色的文化衍生产品。大连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大连市的海洋文化、广场文化、节日文化、绿地文化等特色文化都需要电影更好地宣传和传播。并且积极开发影视旅游。在影视旅游方面, 韩国走在前列。韩国的很多影视拍摄的外景都会很好的保留下来, 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发旅游主题馆以及与电影相关的衍生产品。大连目前也意识到影视旅游资源的宝贵, 开发了闯关东影视基地等旅游场所, 但还远远不够, 需要更好地统筹、规划。

摘要: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 其发展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电影产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以实证研究的视角分析大连市电影产业对其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影响。

关键词:电影产业,文化产业,影响

参考文献

[1]、叶朗.2011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社.2011.8

《电影产业促进法》五大亮点 篇5

11月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电影产业促进法共六章60条,对电影创作、摄制,电影发行、放映,电影产业支持、保障,法律责任等分别作了详细规定。将于3月1日起施行。

电影产业促进法是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可谓亮点纷呈,不仅为电影产业健康繁荣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也必将对我国电影产业、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亮点一 审核权下放至省,审核时间缩短至三十日

电影产业促进法将电影审核权下放至省一级,且规定国务院电影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查决定。以前由广电总局进行电影审核,周期非常长。

“这就意味着市场准入门槛降低,而政府的监管将更多地体现在发放电影公映许可证的审查上。”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表示。

亮点二 保护电影知识产权

当前中国电影创作对于IP的依赖严重,跟风行为频发,原创乏力。电影产业促进法有不少条款激励电影创作创新,鼓励电影技术发展。

电影产业的核心是版权保护,保护电影产权也是立法的重点。本次出台的法规倡导从事电影活动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增强知识产权意识,提高运用、保护和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并大力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开发电影形象产品等衍生产品。

对于电影科技的研发、应用,制定并完善电影技术标准等,法规明确了应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电影技术创新体系。

电影知识产权保护一直备受关注,本次不仅明确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还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做出规定,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知识产权执法的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依法查处侵犯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行为。例如规定电影院侵犯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亮点三 整治“票房神话”、票房注水

电影产业促进法对电影销售中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和行业中的不规范现象,加大了处罚力度。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虚报瞒报票房的,将对其采取按倍计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将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其许可证。

电影产业促进法明确规定电影发行企业、电影院等应当如实统计电影销售收入,提供真实准确的统计数据,不得采取制造虚假交易、虚报瞒报销售收入等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观众,扰乱电影市场秩序。

发生上述行为的,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电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违法所得五十万元以上的,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情节特别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

这些处罚规定不仅有利于惩治不规范行为,还将产生巨大的震慑力,将违法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亮点四 不得插播广告

电影产业促进法规定电影院在向观众明示的电影开始放映时间之后至电影放映结束前,不得放映广告。但鼓励电影院在向观众明示的电影开始放映时间之前放映公益广告。

亮点五 规范电影投融资服务

中国电影产业需要构建科学、完备、专业、系统的电影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电影产业促进法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鼓励中外合作、境外投资,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电影产业投融资机制。

电影产业促进法鼓励金融机构为从事电影活动以及改善电影基础设施提供融资服务,依法开展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并通过信贷等方式支持电影产业发展,还鼓励保险机构依法开发适应电影产业发展需要的保险产品,对于融资担保机构依法向电影产业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方式分散风险也持鼓励态度。

本次审议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还对贷款期限和利率以及境外合作、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规定。

电影产业的税法供给 篇6

(一)作为产业的电影

电影作为光电与声乐的艺术载体,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勃勃的生机。接踵而来的就是这个产业的迅猛发展。作为产业的电影一开始就表现出与传统产业完全不同的地方。它极大地满足着人们对梦幻世界的需求,如同其它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一样。但电影又超越了一般产品的价值,它丰富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却又尽可能的减少了对成本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最重要的是电影作为一个产业还不断的随着时代与科技进步,时时向观众展示多彩的内容。正如此,有许多国家和地区才将电影产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来发展,美国、韩国、法国、印度、中国的香港都莫不如此。中国也正在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因为这背后是与电影相关的旅游业、制造业、包括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二)多重价值的符号

(三)世界各国发展电影产业,其意义绝对不局限于其带来的巨大利润,最主要的还在于电影承载着一个国家多重的价值符号,它包括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等。国家通过电影从文化上不断的向世界推销和展示自己,在此基础上则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二、电影产业税法供给的理论意义

(一)税法供给的经济分析

税收作为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国家对社会财富分配与再分配过程的介入,从社会成员中直接、无偿、强制地取得一定份额的社会财富,并借此影响到社会分配活动的实现与社会财富的实际占有状况。因此,税收的征收与否、起征点的高低、纳税环节的多少、税率的高低等直接与纳税义务有着紧密关系。作为经济意义上的税法具有相当的灵活性,不但能从时间上进行调节,还可以直接作用于产业之上。获得税收支持,电影产业将获得巨大发展,税务负担较重则会极大阻碍产业的发展。

税法制度会从经济上引导产业资本流向电影产业。世界各国普遍都给予电影产业以优惠的税率来促进资本流向电影产业。同时,对于电影产业,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补贴措施来发展自己的电影产业。从财政上来说,可以加大对落后淘汰产业的征税力度,将补贴运用于对电影产业的支持上。

(二)税法规定的法律分析

税法的法律意义在于,通过税法对电影产业的保护,电影产业获得的税收方面的优惠是持续和不受侵犯的,这种侵犯往往会来自政府本身。通过税法对电影产业的保护,电影获得了相对于其他产业的税收优势,电影产业就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电影,从而促使电影以及与电影相关的产业获发展。法律的预测作用还可以告诉身处电影产业的从业者,在电影产业可以获得持久稳定的收益,这将有利于电影从业人员的稳定。

三、电影产业税法供给的现状

我国现在已将电影产业的增值税税率以由17%下调到13%,因转让著作所有权而发生的销售电影母片、录像带母带、录音磁带母带的业务免征增值税,音像制作(电影母片)企业实行25%的比例税率。

目前我国整体上对电影产业实行了一定的税收优惠。在我国,由于正版电影音像制品是著作权人、发行人的智力成果,具有极高成本和收益。在此基础上,电影音像发行商要交纳13%的增值税,5%的营业税,25%的所得税,以及7%的城建税,3%的教育附加税。按照这些纳税规定。电影音像制品出版批发单位如果要给客户发货就要上增值税,而业内惯例是退货率较高,拖欠货款严重,出版发行单位发货上税容易退货却难退税,造成了电影音像产品实际税率过高。

过高的税负导致了电影产业的发展受到了资金的制约,电影产业一方面要缴纳过高的税负,一方面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还要面对猖獗的盗版行为,其生存状态可想而知。虽然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我国的税法还处在不断的调整当中,但是从实际来看电影产业的税负依然还是很重。

四、电影产业税法供给的国际比较

对于如何通过税收手段来促进本国电影产业发展。各国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经验。法国电影工业自1948年起享受电影工业财政资助账户。该项资金并不直接从国家预算中支出,而主要以税收的方式从影院、电视、录像等行业征收,以此项收入来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1996年8月,俄罗斯通过《国家电影法》,将国家支持电影的措施、国家对电影的投资、国家对电影活动实行的调节关税的政策等以法律形式加以确立。国家对影片生产和发行上的支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俄罗斯民族电影的生产,提高了独立公司在影院上映本国电影的积极性。

澳大利亚为投资方提供了一项优惠政策,即投资一部电影将100%免除其税收。要获得减免税收资格须具备以下条件:1在法案规定允许下获准成为其中一个电影生产类别:2,完全或基本澳洲化,或是一个官方合资影片,且包含大量“主要是澳大利亚的内容”。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为外国电影制片商制定了可退还性税收抵消政策(Refundable Tax Of fset)。这意味着在实际拍摄阶段会减免12.5%的税收,而后在后期制作阶段就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这些电影要么是澳大利亚国产片,要么是与澳大利亚有着官方贸易协议的加拿大、法国、爱尔兰等国家的联合制片。

1997年11月,韩国通商事业部宣布电影业及相关产业属于风险投资产业,享受较高的税收优惠条件,这必然带来多方面的好处。首先。它促使了风险投资对电影产业的追逐,有力的解决了电影产业的投资不足的问题。其次,对于电影的创作者而言,电影是否会获得市场的认同就是关键的问题,对于地域狭小的韩国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获得海外市场的认同。最后,从长远来看,国家亦会获得丰厚的回报。

美国近年来。由于经济增长的不景气,越来越多的州认识到,电影产业除了可以对外出口而外还可以换回大量的旅游、餐饮收入。“到目前。全美50个州已有43个州出台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州政策上的变化,使加拿大对影视公司的吸引力减弱,很多原本计划在加拿大拍摄的美国电影电视片都改在国内拍摄。”

五、我国电影产业税法供给的完善

(一)鼓励电影产业发展,调整相关行业税率

目前国家税务部门已经将电影产业的增值税税率由17%下调到13%,但是从实际税负来看还是偏高,还有下调的空间,以10%左右为宜。斗辱《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等政府政策要落到实处。电影制片企业应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免二减二”后按15%税率上缴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于电影制作企业所承担的营业税、城建税、教育附加税予以重新考虑适当地减免。

(二)通过税收优惠,设立电影产业发展基金

法国、韩国等电影产业发达国家都设立了相应的电影发展基金,对于投入电影产业的基金予以减免相关的税收。对于基金收入所得也可以减少相关的所得税,这样从两头扩大电影产业的基金收入。只有电影产业的基金收入多了。电影产业才会有更广泛的资金支持,才会有可持续的发展。

(三)以税收优惠引导中小企业介入电影产业

电影产业是一项投入与收益比弹性很大的产业。即可以选择大制作大投入,也可以有小投入大收益的现象存在。以中国的国情来看,大投入大制作的方式不值得推广,或者说只适合少部分资金雄厚的制片人。要对电影产业引入竞争机制,离不开大量中小企业的参与。以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吸引中小企业的介入,必将有利于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电影产业中的差别税率政策

我国电影产业税收政策研究 篇7

电影产业是指以电影制作为核心,通过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放映以及电影音像产品,电影衍生品,电影院和放映场所的建设等相关产业经济形态的统称。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具备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环境污染小的特点,被认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电影产业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前,这一时期的电影几乎全部是主旋律电影,形式相对单一,电影作品具有浓烈的时代气息;第二阶段为20 世纪80 年代后期至90 年代后期,这一时期电影的创作开始多元化,但是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院观影人数急剧下降,电影产业发展相对滞缓;第三阶段为20 世纪90 年代末期至今,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电影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动力,电影产量和票房收入不断增加,院线和影院发展迅猛。据统计,2013 年我国电影产量638 部,相较于2001 年的88 部,增长了近7 倍;票房收入更是从2001 年的8.7 亿元增加到217 亿元,增长20 多倍。截至2013 年底,全国影院数量已经超过3000 家,银幕数量达1.8 万块,这一数据也是10 年前的近10 倍。我国电影产业虽呈现出巨大的投资潜力与广阔的未来前景,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问题。

1、电影产业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2013 年,全国内地观影人次为6.5 亿次,同比增长40%,纵向比较来看,这一数据的确令人振奋,但是和北美地区近几年平均近20 亿次的观影人次相比相差甚远,如果再考虑人口总额的差异,这种差距更加明显。另外,高额的票价使我国电影票房收入主要集中在收入相对较高的大城市,中小城市贡献的票房份额非常少。可见,我国电影产业市场规模仍然较小,具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2、电影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近年来,我国的票房收入中有接近一半都是进口影片贡献的,2013 年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观,但是进口影片占国内总票房的比例仍然达到40%。国产电影产量虽高,但优秀作品匮乏,能够进入国际电影市场的影片少之又少,即使能够海外上映,普遍也是票房惨淡。2013 年我国海外销售电影仅有45 部,累计票房和销售收入仅为14 亿人民币。国产电影缺乏创意、类型单调、制作水平落后、配套设施不足,使我国电影产业仍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缺乏竞争力。

3、电影产业链条发展不完整

电影产业链有两种,一种是系统内产业链,包括电影的制作、发行以及放映三个环节;另一种是系统外产业链,包括前端电影的投融资和后端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在我国,系统内产业链已经基本形成,但是系统外产业链的发展非常缓慢,国产电影的衍生品还停留在片头广告、光盘发行、电视播映上,相应的图书、游戏、玩具等衍生品少之又少,电影的收益主要靠票房。反观电影产业比较发达的美国,其电影产业总收益的80%都来自电影衍生品。片面追求票房,忽视关联产业的培育阻碍了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

4、电影产业市场环境不健全

从电影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看,虽然国家为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最重要的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仍然不健全,而电影产业作为创意产业,说到底是一种版权经济,由于当前缺少对版权的有力保护,使得盗版横行,尤其是在网络宽频业务中,肆意盗播和免费下载的现象可谓触目惊心。盗版泛滥使电影制作者们的合法权益受到巨大损害,也让社会资金和投资者丧失投资电影业的信心,这些都严重制约了电影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电影产业税收政策分析

1、我国电影产业税收政策的发展演变

2005 年3 月29 日,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2 号),规定对试点地区新办文化企业,自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免征3 年企业所得税,对从事数字广播影视、数据库、电子出版物等研发、生产、传播的文化企业,凡符合国家现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规定的,可统一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批准成立的电影制片厂或电影集团及其成员企业销售的电影拷贝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电影发行企业向电影放映单位收取的电影发行收入免征营业税。

2009 年3 月26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34 号),规定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对其转制中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上述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包括从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化艺术的事业单位。与此同时,鉴于财税〔2005〕2 号文在2008 年12 月31 日到期,为了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关于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9〕31号),对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

2009 年7 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2010 年3 月11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营业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6号),规定电影放映单位营业税为全额计税,上缴的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不得扣除。

2012 年12 月4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等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财税〔2012〕86 号),将试点地区的电影业纳入到营改增的范围,同时规定对试点电影企业转让电影版权免征增值税。

2013 年5 月24 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在全国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13〕37 号),明确从2013 年8 月1 日起,将全国范围的广播影视服务业纳入到增值税征税范围。

2、我国现行电影产业税收政策

(1)现行税收政策介绍。在增值税方面,由于广播影视服务被纳入到增值税征税范围,电影业的制作、发行、放映业务由之前缴纳营业税改为缴纳增值税,并以年所得是否达到500 万元为标准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分别适用6%的税率和3%的征收率。为了实现政策的平稳过渡,规定在2013 年12月31 日之前,继续对经批准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转让电影版权、发行电影以及在农村放映电影取得的收入免税。电影衍生品诸如相关图书、电子出版物的销售按照增值税13%的低税率纳税。

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规定的电影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电影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按照规定在计算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在进出口方面,出口环节上,电影企业在境外提供电影的发行、播映服务以及向境外单位提供电影制作服务免征增值税;出口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电视完成片可以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进口环节上,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件,免征进口关税。

(2)现行税收政策评价。营改增改革使电影行业所负担的流转税发生重大变化,许多电影公司税收负担得到明显减轻,2013 年初即开始营改增改革试点的上市电影企业公布的数据证实了这一点。以光线传媒和华谊兄弟为例,2013 年第一季度营业税金及附加分别较去年同期减少70.61%和57.87%,税务成本下降明显。这是因为:在营业税税制下,电影企业制作、发行业务按照“服务业”缴纳5%营业税,放映业务按照“文化体育业”缴纳3%的营业税。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电影企业按照6%缴纳增值税,虽然税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增值税可以抵扣相关购进货物和劳务的进项税额,比起全额计税的营业税,税负仍会下降。另外,比较营业税重复征税的弊端,增值税只就增值额征税的模式有利于电影行业的细分和专业协作发展,助推了电影产业链条的发展壮大。

现行的电影产业税收政策能使大部分企业税负减轻,在促进产业发展上也有积极作用。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增值税可抵扣范围较窄。电影行业作为服务类行业的一种,有别于普通的工商企业,实际可以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项目和数量都较小,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较少。以电影制作企业为例,拍摄影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剧组成员伙食费、交通费、住宿费等支出,都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最大的成本支出———演职人员的酬劳,更不可能抵扣进项税。随着影视技术不断提高,开支日益增大的特技制作费目前也未被纳入增值税征税范围,无法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电影制作企业最可能抵扣增值税的支出主要集中在购买机器设备、服装、道具、布景方面,但此类支出在整个成本中所占比重非常小。而对于营改增前就已经成立的电影放映企业电影院,较大的支出是其在成立之初购置的放映设备,而这笔支出现在已经不能抵扣进项了。增值税抵扣范围较窄,使营改增给电影企业带来的减税效应打了折扣。

第二,未配合产业链形成政策体系。电影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制片企业、中游发行企业以及下游放映企业。营改增改革之前,电影市场的票房分账规则是在票房总收入的基础上扣除5%的电影发展专项资金和3.3%的营业税及附加,然后再按照一定比例在制片方、发行方以及院线和影院之间分配。由于对电影版权转让和发行收入的一系列免税政策,各个环节上的电影企业在缴纳完营业税及附加之后不再缴纳其他流转税,使这种分账模式下税费由各方共同承担。营改增后,理论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单独缴纳增值税,但相关政策并未进行协调,这就使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电影企业税负发生了变化。2013 年12 月31 日之前,由于电影制片方和发行方能够继续享受免税的优惠,营改增对他们的影响不明显,但是下游企业电影院由于无法从正在享受免税政策的上游企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无法抵扣进项税额,税负可能会增加。2013 年12 月31 日后,免税政策不再延续,由于可以抵扣的进项税较少,处于中上游的制作和发行企业税负也很可能增加。不管是哪个环节的电影企业税负发生变化,都可能会影响到现有的票房分账模式,如果没有企业愿意让步,那就只有通过提高电影票价的方式将税负转嫁给消费者承担。我国目前电影票价已经偏高,如果再提价,必然会影响观众的消费动力,进而给刚刚起步的电影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第三,优惠政策较少、优惠时间较短。不管是营改增之前还是之后,电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都是集中在流转税方面,虽然也有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但却是一般企业都适用的普遍性政策,并没有专门针对电影企业的所得税优惠。关于房产税等小税种的优惠,也仅适用于“事转企”的转制电影企业。即使在流转税方面,很多优惠政策在2013 年12 月31 日也都已经截止。显然,对于还处在起步阶段尚没有真正产业化的电影企业来说,税收优惠政策的扶持力度还不够。

第四,没有对电影从业人员的税收优惠政策。电影从业人员主要包括台前的演员和幕后的编剧、导演等,我国目前没有针对他们的税收优惠政策。表面上,个人获得工资等报酬需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并不构成企业的负担,和电影企业无甚关联,但实际生活中,电影制作企业支付给演员的报酬,其个税实际上由企业承担,由于演员片酬较高,其税率大多达到40%,构成企业一大负担,并且这笔个税支出还不能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更是加重了企业负担。另一方面,虽然一般情况下编剧、导演等幕后人员的个人所得税不由企业负担,但是劳务报酬高达40%的税收负担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优秀人才进入电影行业。

三、我国电影产业税收政策的调整思路

1、推动电影产业链发展的税收政策

营改增后,增值税仅对增值额征税的特点有利于电影行业的细分和专业化,促进产业链的发展。除此之外,考虑到电影产业链各环节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税收政策在推动其发展上仍大有可为。

(1)适当延长增值税免税政策。为进一步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可以适当延长在2013 年12 月31 日截止的制片发行环节增值税免税政策的有效期,同时为了保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建议采取增值税即征即退的办法,这样既可以减轻制作企业的税负,又可以保证其能向下游企业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税负的减轻。

(2)对电影衍生品给予税收优惠。目前我国电影产业链条中,衍生品市场发展缓慢,在整个电影产业中的地位极低,而这一市场却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建议除了对图书、音像等产品实行增值税低税率外,对电影衍生品营销取得的收入再投资于电影市场获得的利润,予以享受企业所得税退税政策,支持电影关联产品的生产,引导电影产业链条全面发展,以真正实现电影全产业化。

(3)支持电影产业基地的发展。我国已在天津、无锡等多地建立电影产业基地,对于基地所在地区,可以授权地方政府一定的地方税种优惠政策调整权,在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融通资金、创新成果保护方面出台优惠政策,支持电影产业基地的发展,鼓励电影产业基地与其他科技园区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以形成电影产业集群,发挥聚集效应。

2、增加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税收政策

电影产业作为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理念的创新和新技术的运用,因此兼具创意与技术的综合性人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电影在技术方面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突破,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明显。很多电影为了获得较好的特技效果和画面质量,不得不借助国外的技术和人员,往往忽视了国内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扶植,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国内优秀人才的培养需要税收政策进行引导。一方面,对电影从业人员给予税收优惠。对电影从业人员,尤其是编剧、导演等高级人才取得的收入,比照高科技行业优秀人才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对于影视人员以创意入股取得的股权收益在一定时期内减免个人所得税,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才进入电影行业。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电影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电影企业自身来说,其职工教育经费的税前扣除方法可以比照软件企业,允许职工培训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职工教育经费的计提比例从2.5%提高到8%。对于电影人才培训机构,在对高校学历教育收费免征营业税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举办培训中心,对其取得的培训收入在一定时期内免征营业税。

3、完善电影产业资金需求的税收政策

电影产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其高科技含量的特点也促使企业需要投入较多的创新资金。税收政策的激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电影行业的资金需求。可以比照创投企业税收优惠,对达到一定年限的对电影企业的投资,其投资额的一定比例可以抵减企业应税所得,以此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电影行业;结合电影业风险大,收益不稳定的特点,可以允许其设立一些准备金(例如风险准备金、技术开发准备金等),并允许一定比例的准备金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4、营造健康市场环境的税收政策

作为“创意为王”的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版权保护对于电影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打击盗版的主要手段是完善知识产权法规的立法,但是税收政策也有可为,例如侵权企业的罚款支出不得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列支等。除此之外,可以在条件适宜的地区,鼓励设立专项反盗版基金,对其基金收入以及基金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加强对电影知识产权的保护。

5、鼓励电影产业国际化的税收政策

电影产业国际化是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税收政策应鼓励电影企业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首先,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协作,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应代收代缴的预提所得税给予优惠,对进口国外先进的拍摄放映设备免征或减征关税,缩小我国电影和国际电影在制作水平上的差距。其次,聘请国外优秀的电影创作人员来华讲学、培训或工作,对其取得的工资或劳务报酬给予个人所得税的优惠,让海外优秀创作团队的先进理念给我国电影创作注入活力,为我国电影走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再次,鼓励我国电影参加境内外举办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电影展会,对参展电影展览期间取得的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鼓励企业开拓海外电影市场。

摘要:现阶段我国电影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产业受到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政策的扶持。营改增对电影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继续完善电影产业相关的税收政策,可以进一步促进电影业的繁荣。

由电影产业的“微笑曲线”论起 篇8

所谓的“微笑曲线”其实就是“附加价值曲线”, 即通过品牌、行销渠道、运筹能力提升工艺、制造、规模的附加价值, 也就是要通过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渗透来创造更多的价值。本文中, “微笑曲线”理论被用来阐释电影产业中存在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等要素对产品价值的提升问题, 并拟从产业自身、产业环境、产业属性、产业保证———人等四个角度, 对其展开论证, 及至升华之宏观学意义, 均是对此理论的创新挖掘。

目前, 从核心竞争力角度而言, 我国电影产业在整体文化产业中尚属弱势, 在国际上亦不具备竞争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的综合竞争力与全球化大背景融会在一起, 形成了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多维情境。

一、中国制造崛起东方

中国电影置身其中的宏大现实语境之一便是全球化。以开放的心态、主动的姿态、自信的神态迎接它, 不只是主观上的理念, 更是有所作为的良时。“中国制造”是品牌、是标志、是信心、是勇气。

(一) 创意产业:影音文化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电影属于“创意产业” (creative Industries) 。电影产品的核心魅力就是汹涌的创造力和无边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果便是灵动涌现的创意念头转化成现实的、可感的、质地坚硬的计划与产品。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更是电影产业安身立命的根本。电影产业的“哥顿神结”如不挥刀砍去, 只能徒然自封, 囿于既有。

同时, 中国电影承担着民族国家赋予的历史重任———传播时代的、民族的文化精神, 树立国际传播视野中的现代“中国形象”。 (2) 所以, 电影本身的时代前瞻性与回顾性, 电影承载的政治学意义与意识形态命题, 在电影特有的影音传媒属性与符号印象标志里, 因了无限的创造力与激情, 收获了形而上的基调。电影为有着悠久历史积淀的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宣泄与表达的出口, 东方情怀与特有神韵的影像空间连结, 无不满溢着激情与感悟, 无不累积跬步, 一跃以千里。

(二) 环境重构:政策引导与法规保证

一个人逐渐形成自己世界观的过程, 可以被表述为“对真实的社会建构”;而一个社会逐渐走向文明有序的过程, 则可被表述为“对虚拟的环境重构”。

在电影产业的“环境重构”中, 政府主管部门不断推出促进电影发展的各种政策、规定, 希望通过降低电影行业的准入门槛, 开放电影产业和市场, 有限改善电影审查尺度和环境, 改善“评奖办法”、基金管理办法, 促进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和走出低谷。从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的资格准入, 到外资进入中国电影业, 调整电影审批制度都做了若干更加有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新调整。在这一轮循环中, 政策与法规对环境的重构发挥了先导和保障的效力。“环境重构”由此有了深切的现实意义:由于人们头脑中储存的信息是有层次地组织起来的, 在纲举目张的明晰主题下, 一种重要的“构造”方法可以应对危机限定责任、“美化”后果, 从而有望正确引导舆论, 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质。所以, 在未来的电影产业改革中, 政府主管部门的行为至关重要。

(三) 双重本位:民族本土性与世界多阈性

“求同存异”的传播策略与文化诉求正是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最佳落脚点。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 本土文化虽受到强烈影响, 但属于文化深层结构的精神传统仍保持强大的力量, 顽强地进行历史延续, 其深层结构仍作为文化基因和遗传内容而存在, 并作为新的基点承袭了下一轮的涅磐, 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轮回。

“越是民族的, 越是容易走向世界。”一部成功走向世界的中国影片虽有着典型的东方影像语言与民俗符号, 但使其最终折桂的关键却是影片本身渗透的人文主义情怀及对历史文化的思虑:人性美丑、专制文明、追求沉沦、恨爱情仇……世界受众的通感, 才有体贴的共鸣。若如此, 以中国式的特有代码作为破解世界立体几何的辅助线, 对丰厚多维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感性观照与理性深剖, 将传统与现实、冲撞与协调、继承与超越完美结合, 则目标已成。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际、融合、竞争、互补、渗透、消融, 在这个轮回当中, 对“体内”固有基因的强烈认同、既有遗传编码的热烈推崇, 成了取胜的基石与关键!

(四) 涵化分析:人是最根本的维度

“涵化分析”, 简言之, 即人与人的对垒与交流。可见人是一系列产业要义中最根本的因子。

1. 电影制作层面———表演者与运筹家

一个好的表演者常积聚十年功力只博台前的刹那辉煌, 虽短尤不悔。作为电影产业链的上游, “制作”是基石的事实, 常人常知。真正有内涵和影响力的影片才是提升附加价值、获取利润最大化的根本———中国电影产业的核心, 首要发展的必然是电影制作行业。如果没有内容作为产业继续的支撑, 则徒具一空空如也的皮囊。归根结底, 你要提供给世界什么样的影像来表达创造的真实, 过程的残酷。中国传统文化的绵远悠长与深远意境, 给了表演者更广袤的舞台, 对此潜心挖掘与创造性地运用, 是运筹的前提。只有真诚的本土情怀, “确实的中国文化精神”才能历久弥新, 愈之甘醇。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得最高奖的故事片是《红高粱》, 充盈着感性生命的躁动, 人的热烈追求, 色彩浓厚、符码分明的影像, 炽热的情感, 雄浑的调子, 可谓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 电影发行放映层面———把关人与企业家

所有参与电影产业运行的人都可以称为“把关人”, 作为电影产业链的关键一环, 成败的验金石即在于此。内容为王的时代, 卖“出去”才是真正的胜利。“把关人”不仅控制“进”的渠道, 更要考虑“出”的漂亮。所以, 电影产业的运行只能也必须借助现代整合营销手段, 那么其成为消费风尚、流行元素、文化旗帜, 指日可待。惟如此, “把关人”的角色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然而, 激烈的市场硝烟弥漫, 不免显得势单力孤, 最佳拍档“企业家”的身份增添了不可低估的“杀伤力”。于是乎, 有着多种策略手段、擅长“画龙点睛”的“企业家”隆重登场。招数常有———协作基础上的分权经营 (贝塔斯曼) ;购并与扩张的一体化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 ;强强联手, 集团化媒体大鳄 (时代华纳) ;资本运营稳健扩张 (甘乃特) ……在这些迤逦背后, 竞争带来的热闹喧嚣与花团锦簇称得上是企业家的良谋深算。

3. 电影后产品研发层面———设计师与公关专家

所谓“品牌”的建立, 即在市场化背景下, 极致性挖掘内容和形式的实践可能。在创意时代, 品牌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它所辐射的范围, 不但突破了自身的影响力, 延至产业链的纵深, 并且波及与之相关的一切:电视节目、音像产品、图书报刊、主题公园、游戏娱乐、玩具、文化生活用品……无米不成炊, 正是在已有主料的基础上, 强调利索的刀法, 才煮出美味的感动:当大目标与分目标定位清晰准确;资金、人才、经验的累加与再利用的循环良性运行;品牌价值形成了基础信任链;主攻关键阵地巩固了已有业绩……那么, 当很多人和你判断一致的时候, 你是略有委屈的赢了;当你面对很多不同声音很多反对意见, 仍一力挺之, 你就是最权威的设计师!

如此打造的传媒必是强势的, 而强势传媒的标志之一便是它的公关能力, 上至国家, 下至受众, 简言之:资讯的分析整合;人的交流对峙。当丰富的实践表象和内在诉求都在倾向的事实———全球化的语境包围了发展的空间, 握住时代的脉搏, 生产知识共识与意志共识的精英们应清醒地看到:我们需要团结起来, 打造华人世界生生不息的精神之河、传承广袤深厚的文化血型。

二、内涵延展:文化力与公共领域建设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经济和军事是硬实力, 文化和传媒是软实力, 都是不可缺少的必备的存在基础。电影产业作为文化的中坚, 承载了更多形而上的意义。

(一) 消解文化帝国主义的利器———“软力量”的抵制

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院长, 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所称的“软力量”, 即意识形态文化和道德诉求, 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诱惑去干想干的事情。软力量依靠的是某种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根据特定的价值标准和政治制度设置别人的议程的能力。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美国等西方国家文化帝国主义的严峻性, 采取措施化解危机尤为紧迫。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包容力, 以中国文化为基础衍生的影像空间凭敏锐的触角、独特的代码、精妙的文本策略、深邃的厚重感、凌厉的叙事, 可将外来文化逐渐纳入自己的体系和框架, 使之逐渐同化, 破除外国 (主要是西方) 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战。

(二) 人文环境建设的途径———公共传媒的属性表达

公共传媒的属性表达, 特别是在媒介市场经济背景下, 最为重要的是:一个合理而健康的国家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公私分明、自由和责任界限清晰的社会, 这也是一个社会人文建设的基础。电影媒介在凝聚民族性、培育公民社会、塑造文化认同、树立民主风尚以及启蒙公众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其属性表达至为关键。

传媒应明确和维护自己的社会公器角色, 成为公众的信息平台和公共论坛, 防止在不良政治和经济势力的侵蚀下退化。电影传媒本身的影像属性与文化意义, 使其自然而然成为公共传媒的一支生力军:不仅要知晓和发扬自己传承文化、寓教予众的角色, 成为代言民族性、融会世界性的交点与抒发真知灼见的舞台, 更要防止镜头苍白、消极表达所带来的宏观层面的被动甚至“落魄”。电影传媒是电影人挥洒聪明才智的介质与平台, 也是将其理解用以丰富人文层次的途径, 其对社会人文环境建设的撞击作用在于它可以辅助完善地建构社会空间, 是塑造公共领域的一个主要手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 通过电影所构建的公共舆论空间, 是一股不可小觑的社会力量。

一个有利于电影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与竞争环境等交织缠绕的背景, 在这个情景中, 电影作为一项产业, 是现实的呼声、实践的命题。回述到“人”的根本维度上, 中国的电影传媒人在世界的多边主义传媒格局中, 应秉承集体主义与英雄情怀, 以独立的、傲然的姿态应对危机、迎接挑战, 建设一个公共意志自由表达的场所和平台, 将电影传媒真正地做大做强。

摘要:作为现代传媒之一翼, 文化产业的中坚, 电影产业的意义匪浅。在全球化以各种方式呼啸着席卷世界的今天, 电影产业——承载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载体, 凭其独有的影像学意义与符号学代码, 以先发制人的积极姿态待之, 是特定责任也是恒定命题。本文试图从电影作为物质形态的经济属性谈起, 试分析各个层面之于提升电影产业附加值及品牌最优化的途径, 并探究其内涵的外延, 以期为电影产业的成熟运行与饱满扩张提供借鉴。

关键词:电影产业,微笑曲线,中国制造,软实力,公共传媒

参考文献

[1].《南方周末》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2].中华传媒网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

[3].《现代传播》杂志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4].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版

[5].[美]沃纳·赛佛林等著《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4版

[6].郭庆光、孟建主编《媒介战略管理案例分析》华夏出版社2003版

电影产业 篇9

一、影视创意产业发展所依赖的土壤———大众文化

电影起源于欧洲, 兴起于美国, 现如今早已风靡全球, 并成为大众文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影视创意产业之所以能产生和发展, 离不开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受到的空前的欢迎与追捧。而美国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美国好莱坞影片的商业模式的成功运作不仅繁荣了大众文化, 也让人们因此初次领略到影视创意产业所拥有的令人惊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 其影片拍摄、后期制作再到宣传放映的各个阶段, 背后都是市场化运作在维持整个流程的正常运转。一切都以影片的票房盈利为主要目标, 这也是造成影片的商业性的加强而艺术性的减弱的原因之一。

既然影视创意产业植根于大众文化, 反过来它亦会促成大众文化的广泛传播。两者这种相辅相成的密切联系使得在影视创意产业的商业机制下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在形式上是丰富多彩, 令人眼花缭乱的, 而在内容上却经常是肤浅的、通俗的;从而观众在影片观看上获得的是一种短暂的、感官刺激上的享受或宣泄。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组合方式也是目前不少影视产业制作的基本模式。如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誉满全球的1997年拍摄的影片《泰坦尼克号》 (Titanic) , 豪华壮观的影片场景与凄美的爱情故事给无数人一场视觉艺术上的盛宴和精神心灵上的震撼。但在影片内容上除了一段虚构的爱情故事剧情外, 影片中的大部分场景都是从英国兰克影视公司于1958年拍摄的《冰海沉船》 (ANight t o Rem em ber) 中模仿甚至可以说是复制而来的, 这部影片的主要卖点还是在于高科技的制作。影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对纯艺术类的影片造成一定的影响, 然而影视走向产业化道路却迎合了丰富大众文化, 满足社会大众基本的精神生活上的需要, 并在此基础上赚取客观的利润, 创造社会财富。总之, 大众文化是影视创意产业得以繁荣兴盛所赖以生存的土壤。

电影《泰坦尼克号》海报

二、影视创意产业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困境———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

说到影视的产业化, 首先人们便会想到影片的商业属性。毕竟影视创意产业的产生和存在的首要目的就是谋取商业利润, 创造社会财富。目前, 电影业的内容提供商与渠道商均有向上、下游延伸的趋势, 力图以“制片+发行+院线”的模式赚足每个环节的利润。但是, 这种产业化的倾向也会对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造成冲击与挑战。电影从诞生之初作为一项技术发明,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也逐渐成为一门新兴的艺术形式, 意大利人乔托·卡努杜于1911年在《第七艺术宣言》里首次将电影同绘画、雕塑、诗歌等传统艺术一道纳入了“艺术”这一范畴。但是, 以美国好莱坞为首的商业性电影在世界各国的大行其道, 似乎所谓的“票房”成为衡量一部影片好坏的唯一标准。“高票房”等几乎等同于“好影片”。另外, 所谓的“大片”用巨额投资、高科技制作、众多明星大腕加盟以及铺天盖地的宣传方式来攫取受众的注意与关注也屡见不鲜, 诸如美国的《变形金刚》 (The Trans fo rm ers) 、《蜘蛛侠》 (Sp ider-M an) 等。这种好莱坞商业大片模式也越来越被其他国家所模仿和借鉴。

针对这一现象, 社会各界一直是存在着各种争议, 对此种商业宣传手段也褒贬不一。但过度的商业化、娱乐化对影视作品艺术性的削弱是毋庸置疑的, 用票房来衡量一部影片的好坏也是片面的。电影作品的艺术性与其质量等方面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过度的炒作和宣传只会让影片的内容更加低俗化和媚俗化。从更深层的角度上来讲,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与产业, 不仅具有商业价值, 它的社会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 包括从个人层面到国家层面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巨大影响力。电影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从美学上得以展现, 也更多的是从对现实的反映与深思等方面给观众启示并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影视的产业化却让影视作品的这一价值减色了。事实上, 艺术性和商业性对电影作品来说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只是根据影视作品的类型将其生硬地归类为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 而这正是现在各国影视创意产业所欠缺的。但电影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两者实际上的确是难以互相兼容:不少艺术片在文本叙述、拍摄手法以及思想内容等方面难以被社会大众所理解与接受, 因此无法从根本上保证影片的票房收入。票房的高低虽不能完全衡量一部影片好坏, 但对于影视的商业化与产业化却起着相当关键性的作用。尽管这种提议在现实社会中显得有些理想化, 但是影视创意产业的发展确实不能以过度的商业化来牺牲其应有的艺术性, 不应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毕竟用哗众取宠的方式来取悦社会大众的影视创作, 也不是影视创意产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三、西方发达国家影视创意产业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影视创意产业亟待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长处和经验, 但中国的国情与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国家是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而且创意产业最忌讳的就是完全地照搬照抄式的发展。“影视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 文化生产的任务, 不是重复生产已有的东西, 而是生产没有的东西, 即创造人类所没有的新的文化特质。”所以要想大力发展我国的影视创意产业, 提升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就要从具体的实际情况出发, 适当借鉴外国的有益的管理和市场营销等之类的经验, 找到合理化的发展路径:

(一) 整合内部资源, 探求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这与前面所提到的内容基本一致。实现内部优化, 做好正确定位是影视创意产业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以此为基点才能保证影视创意产业合理有序的发展, 从而不断探索出更具长远战略的发展思路。我国的影视创意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 目前只对影片本身过度关注而对其周边产品的开发有所忽视, 这说明目前国内对于影视创意产业在认识与理解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在影视作品的基础上注重整条产业链的研发才能求得影视创意产业的全面的、系统的发展。

(二) 树立品牌意识, 注重影片的质量与社会效益

除了创新意识所起到的关键性的作用外, 影视创意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打造自身的品牌, 才能凸显自己的特色与优势,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拥有一席地位并立于不败之地。同时, 在影片的选材、拍摄与制作等一系列的生产流程中也要把好关, 注重影片自身的质量———无论是在艺术表现还是主题表现上, 努力打造出经典的影视作品, 而非只是取悦大众、昙花一现。还有像“注重技术高于内容”的好莱坞商业性大片用高科技营造出的视觉艺术的冲击力所耗费的高昂成本对于目前的中国创意影视产业来说也是有很大的困难。因此这些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要求中国影视创意产业务必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品牌特色。

(三) 加强受众分析, 开发更有潜力的文化市场资源。

国外的影视创意产业为了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因此对受众分析这一方面也是非常重视。但这一点我国目前在此也是有所欠缺。通过相关的调查和了解, 可以及时地掌握受众喜好的动态变化方面的信息, 这对于影视创意产业在探索新的、富有前景的市场发挥着强有力的作用。离开了受众需求一切创新也都只会是空中楼阁。在抵制低俗化、媚俗化和庸俗化的同时, 我国的影视产业也要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创造出为国内民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四) 建立合作关系, 实现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的目的。

“合作”在这里既可以是国内企业的合作也可以是跨国、跨地区的合作。这种合作在现在早已成为一种流行和趋势, 合作双方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我国的影视业这几年关于这方面的合作也有, 但还需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此外, 通过合作也可以加强交流与学习, 并在合作中加强对自身的了解与定位。这也是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影视创意产业提出的机遇与挑战。

结语

电影最初从一门技术发展成为一门艺术, 再到作为一个特殊的商品, 以及之后影视创意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出现。不得不说这是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朝阳产业, 但是也自始至终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与层出不穷的挑战。对于目前正处于萌芽状态之中的我国影视创意产业来说, 必须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 既要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的策略与方法, 还要结合实际作出正确合理的决策与目标, 保证其走上健康长远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郑亚玲、胡滨:外国电影史[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2]约翰·哈特利:创意产业读本[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微:影视文化产业: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电影评介》2009.7

[4]张振华:影像文化通论[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电影产业 篇10

经历了电视普及、国外大片进入的冲击及市场化改革的阵痛之后, 中国电影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票房连续多年高速增长。但电影产业的收入结构也呈现出过于依赖票房的失衡状态, 造成收入来源单一、产业下游环节发展缓慢、产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相对不足。行业的国际竞争仍在加剧, 给中国电影带来更大挑战。如何改变收入结构失衡, 提升抗风险能力, 有待从产业发展的角度予以解决。

二、电影收入结构及产业政策分析

(一) 电影收入的构成

电影发展至今, 已形成了多样化的收入渠道。其中, 好莱坞成熟的电影产业链开拓出丰富的收入渠道:除了国内票房、海外票房之外, 好莱坞通过电影后产品的开发, 拥有电影播映、网络播映、电影广告、音像、软件、游戏、玩具、服装、主题公园等众多的收入渠道, 且电影后产品的收入往往可占美国电影综合收入的80%。由此可见, 美国电影产业有较为均衡的收入结构, 从而使其拥有较高的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在中国, 由于电影产业链仍处于培育阶段, 产业对下游环节的开拓并不充分, 国内票房成为产业最主要的收入渠道, 其他各项包括电影版权海外销售、电视播映 (含传统电影频道与数字电视电影频道) 、网络播映、电影广告、音像制品、衍生品等的收入远低于国内票房, 对产业贡献不大, 形成了如今产业收入结构失衡的局面。

(二) 电影产业政策

好莱坞成熟的电影产业链是在美国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之下逐步形成的。相关政策有:倡导宽松自由的产业发展政策, 保证资金来源充裕;积极推动电影等文化商品的贸易和投资领域自由化, 利用国际政治优势支持其输出, 支持企业海外扩张;设立专用款项支持产业发展;减免赋税;为知识产权等提供法律保障。

同样, 韩国、欧洲各国等也制定各项扶持和促进电影产业链发展的政策。

三、我国电影收入结构失衡的分析

(一) 失衡的收入结构

中国电影综合收入已连续多年高速增长。虽国内票房、海外销售、电视播映等各项每年都在增长, 但国内票房增长的速度远超其他。

数据来源:艺恩咨询

由表1可见, 国内票房收入的影响数年间迅速扩大, 已成为支撑中国电影高快速增长的行业支柱, 而海外销售和电视播映所占比例却日益降低。

在国内票房独力支撑之下, 资金流入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市场充满活力, 并在2012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票房市场。然而, 当国内票房遭遇风险, 其他收入渠道也无法为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电影必将遭受沉重打击。

(二) 收入结构失衡的原因

收入结构失衡是产业链还不完善造成的。在中国电影市场化进程当中, 资金主要集中在产业链前端, 而处于产业链后端的各收入渠道并未受到重视或受到限制, 因而, 当中只有国内票房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自2003年启动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进程, 制片市场逐步向民间资本和外资开放、实行院线制等极大地提升了电影市场的活力, 成为首轮票房增长的触发点。随后, 高票房对制片、放映等环节的回馈、外界资金的流入等成为新一轮票房增长的原因。在此阶段, 影院投资回报优于商业地产。房地产、煤炭、外资等加大对影院的投资, 使新建影院、新增银幕数量高涨。2007—2011年间, 全国银幕总数从3 527块跃至9 200块, 增加1.6倍, 而同期国内票房增加约3倍。此期间投资影院和银幕效益非常高, 拉动作用明显。

下游各项却没有这样的机遇。海外销售受文化门槛、销售渠道单一及全球金融危机等影响而发展迟滞;数字电视电影频道受制于混乱的数字电视产业环境, 没能迅速增长;电影新媒体版权收入增长势头迅猛, 2011年已高达3.2亿, 却因版权成本高涨加快视频网站资金消耗速度, 没能产生合理利润;其他如电影音像制品萎缩严重, 衍生品则发展缓慢。

因此, 中国电影的各项收入中, 只有国内票房实现了持续多年的高速上涨, 成为产业最重要的收入支柱, 其他则发展乏力, 形成了电影收入结构失衡的局面。

四、收入结构失衡对电影产业的影响

(一) 触发收入结构失衡连锁反应的原因

如今, 国内票房即将面临增长降速。对影院和银幕的投资倾向于投放在人群最集中的地段, 造成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影院密集、竞争激烈, 中、西部及广大中小城市影院建设落后、银幕数量不足等分布格局。其结果是一度高速增长的观影人流在2011年增速明显放缓。是年中国银幕数量增长48%, 已高于票房增长率, 放映场次增长54%, 但观众人次只增长29%, 单块银幕票房收入同比下降约20万元。现阶段依靠加大投入、增加规模来拉动票房的发展模式已没有发展空间, 电影票房终将达到大致饱和。一旦票房增长停滞, 热钱将离开, 而其他收入渠道没能及时补上缺口, 必将引发连锁反应。

更深层的影响体现在国产电影与进口电影之间的博弈上。国产电影票房10年来首次被进口电影反超, 其核心原因是国产电影缺乏盈利能力, 过去两年只有《画皮2》、《泰礮》、《失恋33天》等少数影片通过国内票房收回成本。其次, 中国电影市场集中度非常高, 大量制片和排片资源被浪费。此外, 国产大片市场号召力明显下降, 过亿票房也不能确保通过国内票房实现成本回收。而进口电影对票房的蚕食将加速国产电影的萎缩。进口分账大片是国内代理发行公司极好的利润来源, “批片”的投资额度和回报风险也远低于在国内投拍电影。也因此, 院线和影院资源倾向于进口电影, 从而挤占更多排片档期。因而, 进口电影带来的是全线的挤压, 渗入产业链每个环节, 对国产电影票房进行蚕食。

(二) 收入结构失衡的后果

当电影收入结构失衡时, 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较低。票房增长停滞则电影综合收入难以得到有力支撑, 也就难以通过产业协调反哺制片。此时, 资金流向更有保障的大片, 普通电影项目则融资困难, 制片环节因而缺乏活力。由于国产电影普遍缺乏盈利能力, 国产大片有时难以自保, 因此, 尽管国产影片数量众多, 也有“保护月”等措施保护, 进口电影仍通过利益杠杆渗入产业链蚕食中国电影市场, 加剧了国产电影盈利的难度。制片质量受资金问题拖累, 质量提升困难, 加重了盈利困难的困境, 发行和放映环节对国产电影更加缺乏信心, 更加容易偏向于国外电影……这一循环的结果将是国产电影逐渐萎缩, 培养多年的中国电影市场逐步被好莱坞电影占领, 如同欧洲、韩国等之前的经历。

五、解决结构失衡的对策

(一) 实现收入结构均衡的基本思路

与美国成熟的电影产业链相比, 中国电影产业链在成长过程中由于资源集中在前端, 而下游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 造成了收入结构的不均衡, 因此抵御风险的能力差, 成长动力不足。

产业链的相关理论指出, 产业链延伸是产业链成长的模式之一。中国电影产业目前的现状是, 产业链延伸并不到位, 没能延长价值增值的链条, 形成有效的赢收渠道和利润来源。因此, 解决的重点在于切实保障产业链的有效延伸。

(二) 延伸电影产业链的模式建议

数字电视、网络播映、电影广告等在各类电影后产品中最具增长潜力。

数字电视部分是指CHC家庭影院、CHC高清电影、CHC动作电影3家数字电视电影频道, 以用户付费获得收入。参考美国市场, 收费电视 (相当于中国的数字电视) 的贡献占电影业总收入的8%。CHC家庭影院等已覆盖全国137个省、市级有线电视网络, 已有超过约4 500万数字电视用户, 家庭影院频道还在“付费频道市场订购指数”等排名中居于首位。2013年全国数字电视用户已超1.37亿, 3家频道已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如能发展至美国的水平, 将为产业贡献约14亿元。

电影网络版权价格也渐趋于理性, 2012年北京春季电视节目推荐会和上海电视节等交易状况显示, 影视网络版权费用下降明显。业界认为, 随着版权价格的下降, 视频网站行业有望迎来盈利期。

电影广告包括影前广告、植入广告、贴片广告等。2010年中国申影广告收入达9.6亿元, 其中, 植入广告达2.3亿元, 影前广告达4.2亿元, 均在高速增长。影前广告目前正逐步取代贴片广告, 据预测, 受新政影响, 2012年其收入规模将达9.4亿元。

可见, 以上三项在市场规模、政策环境、获利空间、产业成熟度等各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 均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三) 相关政策建议

针对电影产业下游环节的开拓, 政府的产业政策调整可包括以下方面:

1. 放宽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限制, 鼓励创新, 鼓励资金进入。

2. 加快数字电视的市场化进程, 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捆绑机制, 适度放开融资, 促进数字电视频道经营的活力。

3. 加强知识版权保护, 促进互联网内容的合理监管;加快建设作为公共事业的信息网络, 降低互联网接入的带宽限制, 改进网络条件。

4. 通过税收、融资等政策, 鼓励下游厂商资金向电影的创意和制片环节流动, 支持上、下游联合开发电影等文化类项目, 提升项目的市场效率, 并推动项目开拓衍生品市场。

此外, 政府还可以制定政策, 加大进口电影国内票房缴纳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比例, 通过均衡收益分配来调整发行和影院对国产电影的支持力度等。

六、总结

总的来说, 中国电影产业仍须继续深化市场化进程, 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增长模式、资金投入和电影创作之间的均衡发展。而更迫切的是必须尽快实施产业链延伸的产业链成长策略, 着手梳理有利于产业下游环节的发展政策, 清除机制性障碍, 引导资金投入关键环节, 帮助形成新的收入支柱, 推动电影产业收入结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保启, 杨丽.产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3]彭祝斌.中国电视内容产业链成长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4]韩洁平.数字内容产业成长机理及发展策略研究[M].长春:吉林出版社, 2011.

[5]童清艳.传媒产业经济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电影产业“互联网+” 篇11

3月19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做好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5〕610号)。 《通知》指出,在全球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形势下,互联网在促进创新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具有独特地位。“互联网+”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放大效应,大力提升实力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互联网之影响力正渗入到各行各业。今年上半年,互联网公司与影视公司之间的竞合动作频频。

IP盛宴

内容方面,网络小说改编潮轰轰烈烈,当下的影视公司张口必谈IP。《综艺报》不久前的特别策划《网络小说潮涌影视》调查发现,目前比较有改编价值的网络小说版权已然被抢购殆尽,影视改编版权价格也在一两年内翻涨了五六倍。因此,今年上半年不少影视公司开始将目光盯上经典流行歌曲。《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你的背包》《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小情歌》《小苹果》,都已被立项将改编成电影。关注几大电影公司近两年的片单也不难发现,很多项目都源自网络IP。比如中影的《御姐驾到》《合租时代的爱情》,乐视的《甄传》《鬼吹灯》,光线影业的片单更是一口气囊括了《何以笙箫默》《盗墓笔记》《左耳》《东宫》《我叫TM之勇士战恶龙》等10多个改编项目。其IP除网络小说,还来自网络游戏等其他渠道,影片类型涵盖青春爱情、盗墓探险、动画等多个类型。但掌握IP并非一劳永逸,一方面不是所有的知名IP都适合改编成电影,同时IP“电影化的过程很艰辛,最后还得看它能不能成功地转化成一个电影。”强调自己是产品经理的导演张一白表示。

IP项目运作模式上,也由单一的电影项目向电视剧、网络剧、游戏、漫画、衍生品等多元方向发展,各大公司力图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发挥IP最大价值。例如乐视影业不久前宣布的项目《睡在我上铺的兄弟》,不只将拍摄成为电影,同时还将拍摄网剧,并围绕此“IP”发起覆盖北上广深200所高校的校园音乐“挑赞”赛。《秦时明月》也陆续拍摄了动画电视、动画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业务也在进行。《何以笙箫默》的电视剧和电影也于今年相继上映。打通各产业链的多元化经营方式虽然可以通过各端口相互影响,增强IP生命力,但目前国内市场上还鲜有成功的典型案例。很多时候,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只是为电影宣传造势或者资本市场里的噱頭。

“披着金融外衣的团购”

项目融资方面,早在一年前,阿里巴巴就通过“娱乐宝”将电影的融资平台与互联网捆绑。2014年,12部电影通过娱乐宝获得投资,总投资额3.3亿多元,投资项目整体票房近30亿元。2015年,娱乐宝又相继推出了5-6期产品,融资主体分别为电影《天将雄师》、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马上天下》、刘江执导的电影《咱们结婚吧》,以及《赤道》《万物生长》《临时演员》。由百度发起的同类产品“百发有戏”却在进入2015年后寂然无声。

当下,对于网络众筹,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是:众筹的营销意义远大于融资意义。更有人将众筹比喻为“披着金融外衣的团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也曾表示,“娱乐宝”的精髓就是让消费者和内容创意者建立深刻联系,从而产生广义上的粉丝经济。

发行花样翻新

影片发行方面,继前两年的网络购票热潮后,今年电影与互联网又开始尝试新的联姻模式——网络院线的付费点播及同步上映。今年,光线与360合作的视频网站即将上线,该平台主要尝试电影的付费点播业务。今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第一天,导演王晶又和爱奇艺达成合作,双方宣布将合作6部影片——《淘得有情人》《澳门风云3》《十二金刚》《濠江奇侠》等。此6部电影将在院线和网络同步上映。此外,今年上映的《冲上云霄》和《左耳》都率先尝试了“零窗口期”登陆网络院线。

下游终端也不甘寂寞,5月21日,星美集团与百度糯米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发行“星美百度联名卡”。“星美百度联名卡”具有“线上充值、线下消费”的特点,可在星美旗下所有电影商城及星美汇社区店使用,并同时享受百度糯米电影和星美影院的折扣。此外,淘宝电影还与金逸院线达成合作,未来将在淘宝平台帮助金逸院线旗下影院销售会员卡,此项业务有望在各大院线全面推广。不过,以上合作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在线售票”,只不过形式更加灵活,销售产品也更加丰富。

BAT与影视公司深入布局

公司布局层面,电影与互联网更是“郎情妾意”“频通款曲”。

阿里巴巴于去年年中完成了对文化中国的收购,更名为阿里影业。2014年11月,阿里与腾讯共同参与了华谊兄弟的定增,两家巨头均以8.08%的持股比例并列成为华谊兄弟的第二大股东。2015年3月,阿里购入光线传媒8.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4月,阿里影业以8.3亿元的价格购入影院计算机售票管理软件提供商广州粤科软件。4月23日,阿里巴巴移动事业群宣布正式推出新业务阿里文学。

此前,阿里已经布局了娱乐宝、淘宝电影和视觉云,淘宝电影也已完成了对全国2000余家影院的覆盖。自此,阿里已经基本打通电影产业内容提供、融资、制片到发行的产业链。

当然,阿里的“野心”并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作为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阿里还希望电影与电商共赢,操作模式有广阔的想象空间。目前“边看边买”已经在电视领域和视频网站率先试水。据悉,阿里旗下电商品牌将对电影植入业务全面开放。

与阿里的步步为营相比,腾讯的战略性大动作只有三个:一是2月收购大众点评20%股权,加入到在线选座的血战里;二是2014年9月,成立影视事业部“腾讯电影+”——3月30日,腾讯互娱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公布了文学、游戏、动漫、电影四大板块的战略设计;三是4月,与万达、文资华夏等共同向“微影时代”(微信电影票)投资1.05亿美元。腾讯的优势在于丰富的IP资源,旗下的文学、游戏、动漫、电影品牌都可相互打通,实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开发。

BAT三巨头之一百度也积极推进电影业务。1月8日,百度宣布成立电影业务部 “百度影业”,糯米团队被划入该部门。百度影业将专注于垂直O2O领域的电影在线选座和购票业务,以及参与影视投资等。今年其参投的首部电影为《重返20岁》。但与阿里和腾讯相比,百度对于电影行业显然还未大举进军。

此外,传统电影公司也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逐步完成产业布局。以光线为例,其先后收购了天神互动、热锋、仙海、妙趣等游戏公司,以及彼岸天、玄机、灵力、蓝弧等动漫公司,布局网络院线、呱呱、阡陌等新媒体平台,并计划建立自己的网上售票系统。光线还贮备了大量版权,计划成立IP管理公司“青春光线”,在内容制作上也将涉足网剧。从光线的布局来看,其目的是要打通各产业链的IP端口,打造影视产品互联网渠道的制、发、售垂直链条。

电影产业 篇12

一、电影旅游的营销效果

虽然电影不是为吸引游客而拍摄的, 但电影加强了拍摄地的吸引力,提升了观众对拍摄地的好感度和美誉度,能够起到对拍摄地全方位宣传促销的作用。[1]通过录像、影碟和电视对电影的再播映,可使这一效应得到进一步加强。 一部成功的电影可以依靠其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而对拍摄地产生极佳的宣传效应。[2]

1、电影旅游对景点、区域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效果

纽约的帝国大厦在1957年上映的 《金玉盟》、 1989年上映的《当哈利碰上莎莉》、1993年上映的《西雅图夜未眠》、1933年上映及2005年重拍的 《金刚》 等电影情境的塑造下, 变成了恋人约会的象征地,引来游人如织。[3]随着电影的热映,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广东开平碉楼建筑旅游景观在全国的知名度快速打响,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4]电影《阿凡达》2009年末在全球上映后,因片中潘多拉星球原型大部分取景张家界而备受国际关注。《阿凡达》问鼎世界电影票房之冠,张家界也因此国际知名度大增。至今,阿凡达之旅仍是张家界的主打旅游产品之一,而“阿凡达太远, 张家界很近”则是该旅游产品最响亮的宣传语。 电影 《卡萨布兰卡》公映以前,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是个无太多旅游资源的海滨小城。 影片成功上映后,卡萨布兰卡一跃成为浪漫、怀旧的旅游之都。[5]

2、电影旅游对国家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效果

新西兰利用电影《指环王》的巨大成功,其政府各部门协调战略,对新西兰进行联合推介。 政府投资1860万美元,将新西兰打造为“中土之国”。 时任首相海伦·克拉克甚至设置了“指环王部长”这一职务,以负责围绕电影《指环王》的旅游营销。 新西兰旅游营销的内容不仅局限于自然风光,同时也涉及新西兰的时尚、音乐、葡萄酒、食品、工艺品和艺术等领域。 “《指环王》系列电影上映三年,给新西兰带来了11.5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6]

澳大利亚旅游产业在和电影产业建立互动上也非常积极。 如借电影《海底总动员》和迪士尼电影公司展开合作,使澳大利亚成为第一个通过动画片进行电影旅游营销的国家。 2008年11月,由本土影星妮可·基德曼和休·杰克曼主演的电影巨制《澳大利亚》登陆全球院线,澳大利亚也借此同名电影投资数百万美元展开对外旅游推介。 此旅游推介活动的主操手亦是同名电影的导演,针对澳大利亚的主要客源国,推介活动持续数月,推介时间与电影的宣传和发行时间相吻合。 电影除了拥有张力十足的故事情节外,也展现了澳大利亚令人惊叹的自然风光。 澳大利亚旅游官员希望借此电影,让澳大利亚作为旅游目的地征服全球影迷,并将其塑造成潮流旅游目的地。 虽然电影《澳大利亚》票房成绩平平, 但借此电影的旅游推介活动效果显著,尤其在美国和英国等主要客源国市场引起强烈共鸣。

二、电影旅游全过程合作营销机制的运用

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与电影产业的合作,从电影选景开始,一直延续到电影上映后。[7]本文所指的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除了包括旅游目的地政府设立的旅游 目的地营 销组织 (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外 ,还涉及旅游景点 、饭店 、旅行社 、航空公司乃至旅游书籍出版商等。 而电影产业则包括电影制作公司、电影发行方、电影院线和影院等整个产业链条。 具体来说,可在四个不同的阶段展开合作,进行营销活动,即:电影拍摄前阶段、拍摄中阶段、电影上映前阶段、上映中及上映后阶段。

1、拍摄前阶段

在此阶段, 旅游目的地营销组织需要从电影对目标市场的营销价值上评估电影, 选择能在风景或文化精髓上展现目的地、 并能产生轰动效应的电影作品。 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要为电影拍摄方在选择拍摄场景等方面热情服务,还可通过降低拍摄收费、 提供税收优惠等手段吸引电影公司前来本地区拍摄。 旅游目的地营销人员更应“密切关注电影动态, 主动与摄制组建立合作关系,主动推介旅游景点,使旅游目的地”的显著性地标融入电影情节。[8]英国旅游局在电影选景阶段非常积极, 鼓励电影制片人将电影放在英国拍摄。 如英国旅游局将目光聚集到印度宝莱坞制片人身上, 通过吸引他们到英国选景拍摄, 为英国旅游业带来经济利益。 宝莱坞电影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广受欢迎,电影中的英国影像可以极大地提升英国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在国内,也有不少地方政府或景区主动和电影制作方联系。如《非诚勿扰2》就让观众对三亚整座城市充满向往。[6]

2、电影拍摄过程中

在电影拍摄过程中, 目的地营销组织可以在住宿、租车、就餐、向导、翻译和获取电影拍摄许可上给予电影制作方协助。 韩国观光公社是韩国的目的地营销组织, 韩国观光公社甚至雇佣专门职员在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为电影制作方提供协助。苏格兰文物局为电影制作方提供的后勤服务则包括协助片方在苏格兰地区的城堡拍摄、 协助办理电影拍摄许可费免除手续、提供现场向导服务、为片方提供停车许可和停车场地等。 “电影进入拍摄阶段后,旅游目的地应与电影剧组保持良好公共关系, 确保在对外宣传中传递电影的拍摄地就是目的地的”信息。[6]事实上,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尤其是好莱坞大片,拍摄地有很多被宣传的机会, 电影方可不断发出拍摄地为优质旅游目的地的信息。 如在《指环王》拍摄期间,电影方发给媒体的简报不断提及该片在新西兰拍摄, 紧紧将电影和拍摄地联系在一起。 影片主演们也对新西兰大赞有加, 推介首都惠灵顿的时尚和咖啡馆文化,从而对新西兰产生了正面旅游宣传效应。

3、电影上映前阶段

目的地营销组织在电影上映前,应积极与电影制作方、发行方发展营销伙伴关系,并制作电影地图、拍摄地旅游宣传册、旅游指南、旅游网站等旅游营销材料,以深化观众对拍摄地的旅游认知,激发观众的旅游动机。 2005年,英国旅游局和索尼影业在电影《偷心》(Closer)上映前展开合作(《偷心》的主演包括裘德·洛、茱莉亚·罗伯茨等好莱坞一线影星)。 在英国旅游局的官网上,访客可下载《偷心》的电影地图,地图标示了电影中伦敦的知名景点。 有些景点也参与到了营销活动中,如伦敦水族馆对下载该电影地图的游客在门票上提供20%的折扣。 英国旅游局官网有索尼影业官网的链接,索尼影业官网主页上也有关于《偷心》电影地图的宣传。 同年在加拿大,育空地区(Yukon)旅游部门和电影《最后的猎人》(Le Dernier Trappeur)法国、意大利、德国发行方展开合作,以开拓欧洲国家旅游客源市场。 虽然 《最后的猎人》是一部英语电影,发行方对该片进行了法语、意大利语和德语配音,以便更有效地进入育空地区旅游业的目标市场。 这部电影一方面展现了育空地区摄人心魄的自然风光,同时电影中充满异域风情的故事情节,极大激发了电影观众对拍摄地的认知热情。 在片尾或片头字幕提及拍摄地名称是电影行业的惯例,育空地区旅游部门和电影发行方协商,在电影开头字幕中重点提及电影拍摄于加拿大育空地区,强化电影和拍摄地的联系。 加方给予电影欧洲发行方6万加元的资助,以换取其对育空地区在欧洲国家旅游推介上的大力支持。 电影官网将育空旅游部门和加拿大旅游局列为其“合作伙伴”,并附有介绍育空地区的网站链接。

4、电影上映中、上映后阶段

在此阶段, 目的地营销组织需要将观众对电影的兴趣转化为对电影拍摄地的兴趣, 进而使观众产生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6]旅游产业各利益相关者应充分利用各种营销材料,积极调动和电影制作方、 电影发行方、院线等的合作关系,开展电影旅游营销活动。 苏格兰旅游局在电影《勇敢的心》上映期间,在影院为电影观众准备有苏格兰旅游宣传资料以供取阅。 而电影《指环王》的电影光碟中,则附有新西兰旅游局制作的“新西兰旅游指南”。 在此阶段其他营销工具还有向导旅行,把“电影中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和主要地点串进旅游线路的设计当中, 游客可沿着这些路线,身临其境,重温电影”中演绎的情调。[9]电影《摩托车日记》(Motorcycle Diaries)是一部追踪切·格瓦拉建立革命之心起源的公路电影。英国一家涉及拉美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在电影上映期间, 组织了一次为期三周的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秘鲁首都利马的向导旅行。 旅行社和该片英国的发行方合作, 提前为英国旅游媒体记者安排私人放映会,为电影及电影中的拍摄地宣传造势。

2010年 ,由茱莉亚·罗伯茨主演的电影 《美食 、 祈祷和恋爱》(Eat, Pray, Love)上映,电影基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同名畅销传记,讲述作者离婚后放下一切出国旅行, 在意大利尽情品尝美食, 在印度修行,在印尼巴厘岛再次遇到爱情,找回自我,获得身心平衡的故事。 电影《美食、祈祷和恋爱》的推出为电影拍摄地的旅游推介带来了契机。索尼影业、世界学生青年旅行社、 旅游指南出版商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和连锁书店博德斯(Borders)就此电影展开合作。孤独星球创建专门网站,就拍摄地观光景点和住宿选择做出推荐。 世界学生青年旅行社举办围绕电影拍摄地的竞赛活动,获胜者可获得赴意大利、印度和印尼为期21天的免费旅游奖励。索尼影业将世界学生青年旅行社列为其官方旅游伙伴, 共同推介电影和电影拍摄地。 拍摄地的酒店和旅行社乃至旅游书籍出版商也借此契机, 推荐并提供从自助到奢侈在内的各类型旅游产品。很显然,这本传记的读者不仅喜欢传记的内容, 在拍摄地电影旅游营销的引导下,也身体力行,追寻作者寻求内心的足迹。

三、结语

尽管很多旅游目的地已意识到电影能强有力地塑造目的地形象,但目的地旅游营销组织在电影旅游营销上仍有诸多掣肘。 一方面,目的地营销组织在预算上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即使可以为电影方提供支持,在回报上也难以量化。 一些目的地营销组织对电影中拍摄地的呈现角度心存顾忌。 目的地营销组织应主动和电影制片方联系,争取拍摄地得到正面的呈现,但拍摄地不能要求电影制片方将电影做成关于拍摄地的旅游宣传片。 沦为拍摄地宣传工具的电影会失去其应有的可信度和观赏性,反而会使电影观众对拍摄地形成负面印象。[10]

电影和旅游产业利益相关者从电影拍摄前到电影上映后全过程合作,进行联合营销,双方可以借力发力,在营销效果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拍摄地还可以将本地区营造为“电影拍摄友好型”(“film friendly”)地区,从而形成电影和旅游产业双赢的局面。

摘要:电影中的旅游目的地会激发游客的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电影旅游是一种可以有效推介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方式。本文主要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电影旅游对包括景点、区域乃至国家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效果;并探讨了电影和旅游产业在电影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全过程合作,是进行电影旅游营销的重点和形式。

上一篇:同步封层下一篇:学院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