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模块

2024-11-03

素质模块(共7篇)

素质模块 篇1

引言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和整个社会的全球化发展,旅游市场人才需求空前高涨,尤其是涉外旅游业的发展更是前所未有的繁荣。旅游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尤其是对涉外国际旅游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旅游英语教学尚未达到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成绩评价等方面存在着重课堂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重分数、轻应用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当前旅游英语教学“费时低效,学用脱节”等问题。而模块教学理论为当前旅游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模块教学理论

模块教学理论基于美国贝塔朗菲提出的系统论观点,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作为整体优化理论。模块理论应用于教学,就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所谓模块教学就是先确定教学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该目标将教学课程分解为若干模块,以实现不同的分目标。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操作技能以及活动方式、方法、方案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以实现具体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它一出台就在许多国家、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加拿大荷兰学院的CBE (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以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比较成功的模块教学模式。该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完善,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教学模式并广泛应用于北美的职业技术教育中。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转向“市场”,中国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该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关注。

二、旅游英语人才素质模块的构建

(一)旅游英语人才素质模块的教学目标

目前,高职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和旅游酒店等现代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与服务工作,主要具体岗位如下(见下表):

(二) 旅游英语人才素质教学模块的内容要求

1.重新划分和整合课程模块。

模块理论的思想是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结合起来组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 一个专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 而每个大模块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每个小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成,从而使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教学模式。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旅游英语课程模块设置如下(见下图):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旅游英语课程模块设置图

模块教学课程有利于按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形成特色的课程内容,通过知识、技能、应用三者的整合,使课程内容适合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要求,及时反映旅游管理专业当前最先进的参考资料,具有主动性和超越性。

本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并形成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2. 加强专业技能实践教学模块。

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是旅游英语模块教学实施对象。根据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内容要体现学以致用,即将专业的职业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与行业发展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整合为课程内容,使高职院校成为酒店和旅行社的岗前培训的重要基地,适应贴近职业岗位,为社会培养动手动口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的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训、校外实训、社会实践和撰写毕业论文。

校内实训。校内实训是对学生进行普通话导游服务、英语导游服务、餐饮服务和前厅客房服务等技能操作技艺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校内实训,使学生初步掌握普通话模拟导游、英语导游、餐饮服务和前厅客房服务操作规程和技能技艺,巩固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为进入毕业实习和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校内实训的具体内容:一是进行导游模拟实习,使学生掌握规范的导游服务、导游词讲解的技能技巧和带团程序与技巧;二是进行餐饮服务模拟实习,使学生掌握餐厅迎送、端托、餐巾折花、摆台、斟酒、上菜、分菜等能力;三是进行前厅与客房模拟实习,使学生掌握客房预订、接待、问讯、商务服务、客房迎接、客房整理、西式做床等能力。实训内容均随课进行。

校外实训。校外实训是对学生进行导游服务和景区经营管理服务等技能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校外实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导游服务的工作规程和景区服务的基本技能。巩固提高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毕业后参加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对形式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情教育,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社会生活、艰苦奋斗、自立自强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以及适应能力。安排在寒暑假期间。

毕业实习也是本专业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期间,组织学生直接参加实际操作、顶班劳动,了解旅游企业生产、服务、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全过程,熟悉生产、服务与管理的规范和具体要求,掌握地陪、全陪、领队和景区景点导游服务的技巧及普通话现场导游、英语现场导游的能力,掌握中高等旅游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并取得实际工作的初步经验。毕业实习中要十分重视综合技能的强化训练与考核,在实习后期,均应进行综合技能强化训练与考核,以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与答辩是教学过程中最后阶段的重要实践环节,应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中的有关业务方面的基本要求。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定的课题收集资料,也可由学生自定题目,但都必须紧密结合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

3. 加强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教学,整合课程模块。

旅游市场调查表明导游资格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又有一定的市场需求,符合学生的就业定位,因此有必要把专业技能实践课与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结合起来,根据导游资格证考试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要求毕业时学生应取得以下证书: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A级证书;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全国普通话乙级甲等以上证书;全国普通话导游员资格证书或英语导游员资格证书。

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就是按照旅游管理职业资格要求,将课程设置与旅游管理职业资格考证结合起来,即授课内容与旅游管理职业资格认定相融合,整合成模块课程,使学生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就能参加有关的旅游管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涉外导游活动实际操作课程应融合到中英文导游资格证书的技能考证要求中。

4. 利用多媒体技术实地导游,创新教学手段。

高职旅游英语是一门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要求本专业的学生不仅熟练掌握英语,还要有广博的旅游文化知识。就高职旅游英语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及教学手段的有效性而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有助于语言学习、文化学习和语言实践与运用的紧密结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5. 改革考试评价体制。

在考核中加大实践性的考核,如:引导学生自制课件,模拟实地场景,用英语进行导游讲解,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评比打分。而后引导学生开发周边资源,现场实践评比,结合两项给出综合成绩。通过改革考试手段,开拓学生思维创新、动手动口能力。

结语

模块理论从新的视角分析了旅游英语人才素质的构建,旅游英语模块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岗位职业能力切块培养,提高语言模块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在模块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行业发展,合理划分模块,通过模块教学实践,更好地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模块教学的内涵,增强职业岗位技能。

摘要:涉外旅游业的发展要求旅游英语教学要重视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和应用。模块教学理论为构建旅游英语人才素质模块提供了理论依据, 旅游英语课程模块是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能力素质模块和技能实训模块构成;而专业能力素质模块又是由专业素质、旅游服务与管理和酒店服务与管理三模块构成。模块教学课程体系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课程体系。

关键词:旅游英语人才,教学模块,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丹, 崔蓉蓉.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探[J].教育探索, 2006, (11) .

[2]李丽君.旅游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路与实践[J].焦作大学学报, 2005, (10) .

[3]邹照兰.从旅游业的发展探讨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1) .

[4]林艳丽.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 2005, (10) .

[5]杨群.高职旅游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 2004, (5) .

素质模块 篇2

目的要求: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途径和方法

3、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开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途径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幼儿素质教育重要性,并实践中使其得以贯穿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有关教具、交互式平板电脑 教学时数: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幼儿教育观的内容,但还不够系统化,尚缺乏一定的学习深度。

教学进程: 讨论问题导入:

1、如何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

2、对于幼儿教师虐童事件有何感想?(播放幼师虐童事件视频)讲授新课:

学生自己看书,三分钟,尝试回答素质教育概念。

教师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想对比,举例说明:以往的高中教育、重点班教学等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区别,回归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上。

1、教师简要概述素质教育是内涵及意义

(1)素质教育包括四方面内涵,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将考试重点划出。(2)素质教育的意义包括内外两方面,与素质教育内涵结合起来记忆。

2、着重讲解幼儿教育及幼儿素质教育的相关内容

(1)讲解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其中给学生举例讲解“关键期”的含义,推荐学生看动画视频《小威向前冲》。

教师引导学生记忆方法(首字相连法)来识记幼儿教育的四大特点(生、游、活、潜)。

(2)幼儿素质教育内涵,要求学生重点知道‘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教相结合”的原则’。

3、重点讲解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途径和方法

讨论:如果你是一名幼儿园园长,你如何在本园开展素质教育?

要求学生掌握“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五大基本要求以及开展途径和方法”,教师指点学生将关键考试重点划出,要求学生记忆。案例分析练习:

幼儿园中开展素质教育,园长认为素质教育应该从幼儿抓起,李老师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就是要尖子生,幼儿萧萧感觉比以前累多了,他已经不爱去幼儿园了。请你分析此案例。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主要讲解了幼儿素质教育和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途径和方法,学生学完本节课,能够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懂得在未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作业:

1、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五大基本要求以及开展途径和方法

交互式平板电脑板书计划:

第一章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概述(内涵和意义)

二、幼儿教育概述

三、幼儿素质教育

四、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五、幼儿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的途径和方法

(一)树立理念

(二)提高水平

(三)落实到教学中

(四)日常生活中培养

(五)三方合作

课后反思:本节课为学生第一节课,学生对于学习内容很感兴趣,尤其是虐童视频的播放。由于本人交互式平板电脑的使用不够熟练,还需要加强灵活运用。

模块一 第二章 儿童观

目的要求:

1、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关思想

2、掌握“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

3、理解何为“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学会在实践中运用“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在保教实践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 教学重点:“育人为本”的涵义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树立“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课型:新授课

教学准备:教材、交互式平板电脑 教学时数:1课时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具备现代儿童观,需要进一步将“育人为本”的观念加以内化 教学进程:

复习提问导入: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 讲授新课:

问题导入:你是如何看待“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概念的?

(一)讲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基本内容 问题讨论:我国树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对面?

(二)讲解什么是“育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具体内容的讲解 “育人为本”的儿童观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举例当前幼儿教育当中出现的错误儿童观,例如:虐童事件基本观念。

学生就目前经常发生的恶性幼儿教育事件作讨论、分析,要求学生从育人为本的儿童观来说明这些案件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哪些。交互式平板电脑案例分析练习:

某市教育局2006年暑假前夕下发通知,明确要求:任何幼儿园都不得以幼儿的家庭经济和幼儿的先天条件方式选拔新生。分析该案例。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简略讲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观点,重点讲述”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作业:在幼儿园教育中,“育人为本”的儿童观如何体现?

交互式平板电脑板书计划:

第二章 儿童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旧式分工问题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育人为本”的涵义

育人为本的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诉求。

(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坚持以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为本

(三)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为本

(四)关注人人接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

(五)满足每个人接受教育的个性需要和期望

三、“育人为本”的儿童观

(一)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二)理解和宽容幼儿

(公平对待每一个幼儿,因材施教 师幼关系 “虐童”事件 例题详解P16

素质模块 篇3

关键词:高职;综合素质;模块化教学

作者简介:王卓亚 (1974-),男,河南禹州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机电系副主任,讲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机电;李东辉 (1981-),男,河南夏邑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直属学院机电系,助教,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函数论方向。(河南 郑州 450000)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指出“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9年11月17日,刘延东在考察时指出:“进一步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把学做人和学技能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诚信教育和爱岗敬业教育,使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欢迎、企业放心的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高职学生核心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一、高职素质教育实践的由起

1.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属性是高等性和应用性的结合”。[1]既然其本质属性是高等性和应用性的结合,那么“高等性”的集中表现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具备较高综合素质还是个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

2.现实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及发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中,高职教育规模占据大半江山,高职教育所肩负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责任就显而易见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也不断推出新的标准,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这是现阶段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原因。

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熟练的技能以外,最看重的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企业文化形成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据有关调查显示,有85.6%的企业招聘毕业生时把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作为最重要的因素进行考虑,思想道德水平则是第二重要的因素。根据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到人才市场的实地考察和求职学生的反馈信息显示:高职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认知能力和特长的问及率高达76.3%,此外企业还很看重求职者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化素质、个人修养、反应是否机敏、知识是否全面。这是我们想要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直接原因。

3.改变高职素质教育两极化现状

目前,一般高职院校的综合素质教育存在两个极端现象:一是仍照搬传统学科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二是简单粗化的岗前培训模式。传统学科体系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知识政治化、思想专业化,使素质教育陷入枯燥无趣的境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简单粗化的岗前培训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素质功利化、人才培养简单化。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把教育和培训等同了起来,从而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也背离了教育提所具有的高国民素质的职能。

由于我们的高职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成熟,高职院校都过分关注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或者是没有合理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有损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使得一些高职学生的发展没有体现“高等性”、“全面性”和“可持续性”。为此,我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素质教育模块化教学。

二、高职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结构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是:高职学生先天遗传的禀赋与后天环境影响、高职教育作用、学习内化和结合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和质量水平,[2]它主要表现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综合素质教育应当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结构)、主动性(注重开发学生智慧潜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和差异性(切实提倡因材施教)。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一门或几门相近课程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及其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功用将其分成若干模块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执行中一定要注意各模块知识的耦合。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化的思路是:在我们业已形成的“突出核心技能、突出核心课程、突出综合素质”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根据素质教育自身的特点、现实社会及企业要求、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进行细化、具体化后而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完整性。

在讨论此教学结构时还必须考虑我国高职学生的一个实际特点,就是因各种原因造成的高职学生的学习素质整体偏低、缺乏自信和活力、比例相对较高的心理问题、自我效能感不强等,这些影响个体发展的问题也应尽量在综合素质教育中将其克服。

根据上述情况分析,高职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结构采取两个课堂、各有侧重、灵活执行的培养模式。第一课堂主要使学生获得知识,这是基础;第二课堂主要使学生的知识在实践活动中丰富和深化,同时一以贯之,形成习惯。模块化分为以下9大模块:思想品德素质模块、能力素质模块、理论素质模块、心理素质模块、文化素质模块、审美素质模块、身体素质模块、礼仪和沟通模块、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模块。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高职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安排

三、高职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解析

思想道德素质模块的主要课程为一般高职院校按照有关规定制定教学计划时的公修课程。对新生开展为期六周的“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懂得感恩的人在生活中才能不失其修身之本,具有很好的协作精神、理解他人的能力。我们的活动简称“七个一”感恩教育活动,七个一是指:每周唱一首感恩歌曲、每周看一部感恩电影、办一场感恩演讲比赛、算一笔对父母对自己的投入、写一篇感恩文章、思一滴水(平时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写一封信(给自己最应当感谢的人)。

能力素质模块的主要部分则是所学专业理论课和实训课,它们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都不是本文的论述重点,这里也就不再赘述。

基本素质理论模块。素质是指一个人从纷繁芜杂的社会和自然现象中看到其本质原因、迅速做出正确反应并能正确表达出来的内在基质,它具有很强的知识属性和社会属性。毋庸置疑,高职学生也属于知识分子的队伍,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一定的理论基础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必备素质。而高职学生的理论素质普遍偏低,政治敏感性不强,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往往容易偏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来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高职学生对现实社会问题容易偏激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不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没有接受正确的引导和系统的训练。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理论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至于在学校里很多条幅、通知、倡议、海报等的遣词造句中出现错误,高职毕业生在职场和社会上的表达能力也不尽如人意。常见应用文的写作正是培养高职学生现在和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正确认识及正确行为的表现能力。《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所训练的是高职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解能力和正确表达自我理解的语言规范。《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是很好的训练素材和载体,必须对其有组织、系统的学习,不可流于形式,这一环节被定为辅导员的日常工作。

心理素质模块。通俗地讲,心理素质是指一个人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反应和态度及对现实压力的承受能力。由于高职学生相对于本科生而言,学习素质不高、高中时受老师的关注不够、职业前途理解不够、社会的期许程度不高,导致不少高职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在我们对高职一年级520名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的过程中发现,8%的学生或多或少的存在心理问题,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中6名学生有轻生的想法,1名学生因为精神问题已经休学。这应当引起教育者和全社会的关注,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第一课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老师的直接教育往往效果不佳,为此应当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来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以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辅导员与心理老师还设计了多种心理游戏让学生们在娱乐中体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效果很好。

文化素质模块。有知识不一定有文化,知识如果没有文化来点缀就大大失去其魅力。文化底蕴是一个软实力,它对个人魅力的塑造和事业的成功有出奇制胜的效果。一个人如果论述问题能旁征博引,则其说服能力、领导能力、个人魅力就能引起旁人的钦佩,对其事业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主要利用第一课堂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及贡献、思想流派等,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习惯。第二课堂则组织“班级文化大比拼”、“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形成较浓的文化氛围,抵御“读书无用论”的侵袭。

审美素质模块。审美素质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所培养的是学生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美的事物的发现和理解能力,它直接影响到高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个人修养的提升。音乐和美术是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的直接感受,它们是全人类无差别的交流。为此,我们开设“音乐欣赏”课程,并组织由学生亲自创作的摄影比赛和书画展等活动。

身体素质模块。身体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无法支撑起人生和事业的巨大航船。我们除了开设每周2课时的体育课外,还积极提倡学生参加早操,并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锻炼身体。组织常规的体育比赛和运动会以及趣味运动会,并开展内容丰富的兴趣小组活动。

礼仪和沟通模块。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人无礼则不立,古今皆然。一个人要想获得必需的信息和资源,必须进行交流和沟通,掌握一定的社会礼仪和沟通技巧是高职学生顺利融入现实社会的切入点。我们在第一课堂讲授一些必需的生活礼仪、求职礼仪、商务礼仪等。教学方式主要采用了现场模拟、观看视频讲座等形式。

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模块。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不仅是高职学生顺利就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还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发展和高职教育的成败。就业能力是高职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第一次展示,职业素质是高职学生质量和品格的最终体现,是成功的关键因素。要培养较高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直接目的和落脚点,同时也是统领和耦合各个模块的关键。我们讲素质教育贯彻始终,从本质上讲就是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教育贯彻始终。“职业规划”可使学生了解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目标,必须具备怎样的能力和素质。了解行业文化和所应聘单位的企业文化是个人发展和成功的必要因素。

四、实践总结

通过两年时间对河南广播电视台大学直属学院机电系2007级学生进行模块化训练综合素质的尝试,从自我调查以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的情况统计来来看,同时对比2006级学生的情况,2007级学生的就业状况比2006级有明显改善,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信心都有相应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部分学生自身定位不准、与社会脱节的弊病,能从多方面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素质模块化教学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个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整体概念,每一个环节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果顾此失彼,或者仅仅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将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模块化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在于找到各个模块之间的有机耦合点。由于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及时进行调整,不断吸收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思考和创新。实施的关键在于正确有效地组织和指导,由有较高个人素质和社会经验的教师长期负责,并以“关心学生长期发展”为目的形成综合素质培养的浓郁氛围,让学生认识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是必须和必要的,并自觉、自发、主动地参与进来。当然,还会有一些问题制约高职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如:高职院校的师资水平、对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培养的权衡水平、对模块化教学的执行能力、企业的不同需求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新民.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及其本质[J].教育与职业,2008,(2).

[2]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3]刘雷.论新形势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中国包装科技博览,2009,(7).

素质模块 篇4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教育目标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1], 人文素质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起点和关键是课程目标。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把握未来社会发展对幼儿教师的要求, 参考幼儿教师职业标准确定。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职业人”和“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的统一。学前教育专业既有职业教育的共性, 又有教师教育的特性, 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 其人文素质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教师职业精神和健全人格, 把未来的幼儿教师培养成既具备教师职业核心能力, 又有良知、智慧、美好情感、温暖情怀和健康人格的人。

二、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容建构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教育目标, 结合工作岗位———幼儿教师的工作内容分析, 把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分解为人文通识素质、人文专识素质和人文特识素质三大模块。按照学前专业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阶段性培养目标, 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进行层递化设计, 最后形成学前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一) 人文通识模块———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通识素质模块着力于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培养, 旨在关注学生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 以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旨归。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社会与人生, 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人文学科, 目的在于浸润文化传统, 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养。第一, 文学是最具有人文性的学科。饱读诗书的教师具有儒雅的气质、人性的光辉, 学生受益良多。第二, 历史从本质上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教师不仅要关注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 而且要关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更要关注人类文明成果的接续。第三, 哲学是研究人对待世界、对待自身的学问。教育要把人的解放当做理想的目标, 正确引导学生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第四, 美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 审美教育让学生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 生活得有情致、有活力、有价值。

第二部分为沟通与表达, 内容涉及自我心理素质、人际沟通和合作、信息采集与处理、演讲与口才, 设置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第一,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是与他人沟通合作的前提, 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素质。第二, 人的根本属性在于其社会性, 人际沟通和合作能力是社会人必备的素质, 是教师教育儿童的先决条件。第三, 信息采集、筛选和整合的技术与技巧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 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三部分是形象与礼仪, 内容包括自我形象管理、礼仪与人际交往、职业道德、职业形象。高职学生未来的岗位形象取决于在校形象的塑造。大学生形象内涵的三大基石是道德、学识和健康的心理。道德是大学生形象的第一块基石, 是最基本的基石, 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礼仪是形象的外延, 是形象塑造的关键要素。大学生以自我形象塑造为基础, 成就未来职业形象。

(二) 人文专识模块———提升学生教师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

根据教师教育专业的特性, 进一步设置与教师教育专业相关的人文专识模块, 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学生以未来教师的身份, 从教师角度进行演习, 强化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人际沟通和合作部分, 注重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角色演练。演讲与口才部分, 强化教师口语的学习与训练和教学语言的应用实践。形象与礼仪部分, 重点训练教师礼仪, 塑造未来教师形象。

第二部分着重教师职业理念和人文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包括以下内容:第一, 对学生的关爱情怀。人文意义上的爱是对“人”的尊重与珍视, 是教师发自心灵深处的、指向终极的关爱。第二, 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拥有教育理想才能立足现实、改造现实。第三, 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本。教师要提升教育质量, 让学生在现实学校生活中积极勤奋, 心灵充实, 为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四, 有浓烈的生命意识。教育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是生命的和谐、充盈与完满, 教师既尊重学生, 又关注自身, 师生共同享有完整的、发展的、健康的生命教育过程。

(三) 人文特识模块———改进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

特识模块将幼儿教师的文化素质要求及人文精神内涵引入人文素质课程, 为学生将来尽快适应和融入幼儿教师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部分继续以通识模块为基础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演练。与专识模块着重教师人文素质不同, 人文特识模块将幼儿教育理念、幼儿园日常管理规范引进课堂, 模拟幼儿教育现场情境, 引领学生认知、熟悉幼儿教育。人际沟通和合作、演讲与口才、形象与礼仪部分, 则重点加强与幼儿教师直接相关的各项能力的训练。特识模块的设置, 使学生高仿真地生活在幼儿园文化中。

第二部分着重培养人文主义的思想方法。人文方法是教师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在模拟的幼儿园教育情境中, 培养未来幼儿教师三方面的人文方法:第一, 直觉。对幼儿状况和幼儿教育进行直接觉察, 培养对教育教学问题的敏感性、解决问题的流畅性和灵活性。第二, 体验。既从教师角度体会、品味、觉察未来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从幼儿角度出发感受、经历幼儿的学习与成长过程。第三, 内省。省察自己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 反省自己是否符合幼儿教师规范和标准, 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应用效果。

三、学前教育专业中高职人文素质模块化课程衔接的实现

(一) 通识———专识———特识, 人文素质职业化衔接。

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构成金字塔式模块课程体系。底部是人文通识模块, 针对职业教育, 主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提升社会文化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中部是人文专识模块, 主要针对教师职业, 培养幼儿教师需要的精神及文化素质, 提升学生的教师职业理念和职业精神;上层是人文特识模块, 针对幼儿教师职业, 提升学生学前教育人文方法。三层模块课程由普遍职业到教师职业, 再到幼儿教师职业, 实现人文素质课程的职业化衔接。

(二) 能力基础———初级能力———中级能力, 人文能力提升式衔接。

模块化课程内部根据中高职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 设置层级化能力标准, 逐步提升学生人文素质与能力。以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心理素质为例, 其总体目标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 发展学生优良个性, 健全学生人格。根据中高职学生的年级不同, 将中职目标定位为培养适应能力、自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及初步的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一二年级在巩固自理能力的基础上, 重在培养活动能力、情感调节能力;高职三年级重在培养社会化心理和工作能力。

(三) 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 人文内涵递进式衔接。

教师的人文素质包含递进式的三部分内容, 即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其中, 人文知识是基本组成材料, 人文精神是核心要素, 人文方法是人文精神得以实现的手段。学生人文素质只有经历知识习得、精神涵养和方法演练, 才能真正实现由外在规范到内在价值的转变, 内化为个体生命的内容。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的模块化建构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中职阶段主要积累人文知识, 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高职一二年级重在涵养学生人文精神, 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方法;高职三年级训练人文方法的同时, 结合专业教育不断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学前教育专业兼具职业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双重特性, 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非常重要。以职业化方向、模块化设置和人文精神与方法的目标定位, 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文素质课程体系, 将在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新版)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3.

[2]武怀军.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对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改革的启示[J].职教论坛, 2005 (7) .

素质模块 篇5

关键词:学分制 课程模块 网络考核体系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高校教学中“一考定成败”的现象比较普遍,一门课程的成绩完全取决于期末考试成绩。在这种评分标准体制下,学生学习的最终目标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获得高分,因而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很难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独立思维、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近年来,教育部提出要深化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各高校正在积极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我校也在积极探索更合理的考核体系。在充分考虑各类课程教学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这一平台来构建课程模块式考核体系,把课程考核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在学分制条件下自主个性化学习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程考核改革意义

各级各类学校中,考试是“教”与“学”的指挥棒:课程考试是监测教学效果、调节控制教学过程、掌握教学平衡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教师教研活动的开展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课程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影响。考试任务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有很大的关系,学生会采用不同的学习行为来对付不同的考试任务,若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为了获得高分,势必会造成学生只会考试,考试过后把所有的知识又还给老师的后果,这样就很难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独立思维、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要进一步深化课程考核改革工作,把课程考核改革作为引导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课程考核内容应覆盖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内化形成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素质。通过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

三、模块式考核体系的构建

1.课程模块式考核体系的内容。课程模块式考核体系是指改变传统闭卷笔试的单一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根据课程体系结构特点及学科性质,将课程考核目标分解为若干比例不同的考核模块,针对不同的模块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考核方式。我校基于考试系统平台的课程网络化考试,目前主要以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试题为主,由计算机自动评阅成绩。在课程期末考核中,绝大多数的课程均按照模块式考核要求,通过对课程的分析,将网考与其他应用能力考核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如“网考+论文”“网考+操作考试”“网考+调研报告”“网考+方案(作品)设计”“网考+笔试”等,并且将课程考核与教学过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以突出课程考核对于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向作用。

2.建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考试组织方式。学分制的实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同时也为课程考试组织方式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随着完全学分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同一课程教学班级的学生可能来自许多不同的专业,采取预约网考的方式,可有效解决学生所学课程差异大、考试时间难以统一的问题,同时有利于推进教考分离的实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安排学习进程。因此,逐步建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的考试组织方式,是实施课程网络化考试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试点课程逐步实施在一定考试时间段内的学生自主预约网考,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对考试管理的要求。

3.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考试题库。试题库建设是课程网络化考试改革的基础性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并决定着课程考核改革的成效,也是模块式考核的核心。我校选择稳定性强、学生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或专业基础课程作为改革的试点。题库建设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突出题目设计的灵活性,既有检测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试题,也有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试题。要求每门课程按照章节分成不同的知识点,每道题分成不同的难度系数,试题库的总量不小于3000道题。试卷根据每章的知识点由计算机自动组卷而成。

四、实施效果

以《机械原理》课程为例,该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机类、近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它能够培养学生对于机械结构综合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机器进行动力学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典型机构的运动设计进行类比设计和综合设计的能力。对于该门课程,除了研究对象是由实际机械抽象出的机械学模型外,研究的角度、方法、手段、目的及研究问题的性质各不相同,虽然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但基本理论上没有密切的呼应关系,也没有较强的系统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顾此失彼,接受上往往有杂乱、纷繁感。因而觉得这门课程很难学,加上以往的考核都采用的是“一份期末试卷”定成绩的方式,所以最终导致该课程的不及格率是相当高的。为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为此,开发了《机械原理》网络课程。包括《机械原理》课件、各章习题练习、在线自测、历届考研试卷、在线答疑系统等,使学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在线学习。

2.开发网络化考试平台,采用“网考+笔试”的考核方式,网考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题目覆盖了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一次授课时就告诉学生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网考占40%,笔试占60%。当新的考核模式进入学生的脑海中后,当他知道光靠考前的临时抱佛脚已经无济于事时,学生就会非常注重上课的效果,课后密切关注网站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的。

3.与先进的设计分析软件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现代设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当用先进的设计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与工程实际是如何联系的,把學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地调动起来,为以后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用实例说明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已学基本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基本方法,让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融于一体,能大大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束语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我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在改变,注重学生成长过程和全面发展的考核机制正在形成,学生某门课程的最终成绩都结合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作业完成、网络考试、笔试等方面给予了恰当的权重,建立了多元的、综合性的综合考评制度,实行了综合的成绩评定方法。目前已有30门课程采用了网络化考试的综合考核模式,实施效果很好,下一步正准备有选择地逐步推进。目前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使课程网络平台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辅助工具,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奇.深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陈君生,周玉明.凸显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的重大课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0).

[3]叶华松.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文化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4]阮源萍,章慧.强化研究技能训练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生综合实验》课程介绍[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2010.

[5]王路路,陈昌云,孙璐,陈凯.因特网上化学游戏教育资源的分类与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2010.

[6]金东.新课程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贵州卷),2010.

素质模块 篇6

关键词:高职,工学结合,模块式,流程实施

我国正处于经济和产业转型时期, 技术工人短缺, 尤其是高级技术人员尤其匮乏。技能型人才的紧缺制约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 尤其是金融危机导致了大量没有一技之长的失业者的同时也促使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这些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会;与此同时, 职业院校的数量增加尤其是越来越多的民营高职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高职市场竞争态势。适者生存, 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学生成为职业院校的共识, 对各院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挑战, 正视竞争的威胁与压力, 主动改革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市场营销人才的教育教学的培养模式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改革的背景

1. 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迅速。在“渠道为王”、“客户是财富”的今天,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尤其是构建企业的销售网络, 使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在每年全国各地的人才需求榜上, 市场营销专业人员需求量一直名列前茅。而未来几年, 预计熟练掌握行业营销技能的人才将成为“抢手货”。

2. 用人单位对营销人才业务技能与素质的重视程度增加。

我们在做人才需求调查过程中, 各个用人单位均对学生素质与业务技能提出了要求, 综合企业的意见, 对营销人才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内容:

(1) 素质方面。企业对素质尤其是品德的要求很高, 对有才无德或者有才缺德的学生非常排斥, 甚至远远超过对职业技能的考核标准。营销专业的学生将以公司代表的身份与客户沟通、并且很有可能会掌握一定数量的货款, 品德不佳的学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预想不到的损失。因此, 营销专业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与功底、身心健康, 而且诚信守纪、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品德素质也是重要的培养内容。

(2) 专业技能。据调查, 企业普遍反应学生技能掌握不够, 无法实现“零距离”就业, 尤其是处理问题能力较差, 应变水平不够, 社会经验欠缺。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相脱节, 掌握技能纸上谈兵, 无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在校期间实操部分没有落到实处, 实训机会很少, 职业资格证拥有率不高。尤其是许多企业觉得营销专业的学生要真正做到“零距离”就业, 必须首先要掌握将来要工作的行业产品知识与营销技能, 否则很难马上进入营销状态, 因为不懂行。

所以,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立足于教会学生做人做事, 从政治思想、专业能力、身心发展、行业知识等多方面立体提升其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3. 原有的课程体系有待调整。

高等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课程教材的现代化、教育评价的科学化等各个方面。因此, 在进行学校教育改革时必须整体考虑、综合设计、逐步推进。教育改革的目标、方向最终必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中, 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因此,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居于核心地位。

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高职教育课程模式中, 影响较大的有三块式课程模式和“集群式模块课程”模式等。虽然模式有其独特的优点, 但是上述课程体系在营销专业中加以应用时, 出现了工具类板块的教学与职业群专业类板块的教学相脱节、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之间联系不紧密、对毕业实习的重视不够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市场营销直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亟待加以调整与变革。

二、“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含义

“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指的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由“素质”、“能力”、“就业”三个一级以及若干二级、三级模块所构成, 课程体系所包含各个模块都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征。

1. 素质模块:

在综合素质这个模块中, 我们利用军训、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企业专业认知实训、基础课课内实践教学等方式贯彻“工学结合”理念。

2. 能力模块:

营销专业学生应具有高级应用型人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包括基础职业能力、职业技能、行业营销技能三个二级模块, 不同二级模块涵盖不同的课程。通过社会调研、产品推销、商品展销会、农博会、模拟推销、模拟谈判、实训基地顶岗实训等各课程课内实训、停周专业实训等方式来实现“工学结合”。

3. 就业模块:

在就业模块中, 主要有就业指导、毕业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 这些环节都是跟企业的合作中进行, 为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提供保障。

三、营销“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流程

1. 确定专业基本职业能力和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专业定向教育, 表现出职业性的特点。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对象的现有水平、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 从职业岗位分析出发, 首先根据市场调查确定专业适用职业岗位 (群) ;其次再分析岗位 (群) 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基础职业能力;最后综合考虑职业技能和基础职业能力、教育对象现有能力水平和国家相关政策要求确定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

2. 确立课程模块体系。

(1)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构建课程体系的“三个一级模块”对应“素质、能力、就业”, 并对一级模块中“能力模块”进行细分, 拟定“二级模块”。如模块二———能力培养模块是依据“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 “职业技能为主线”, “行业营销技能为保障”对应“能力培养核心”, 分为三个二级模块:职业基础能力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行业营销技能模块。

(2)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 对每一个“二级模块”加以细分, 拟定“三级模块”。如二级模块中的职业技能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营销职业技能为目标, 与考证相结合, 下分市场调研能力、销售业务能力、营销企划能力、客户管理能力等四个三级模块, 并为不同的模块设计课程, 如营销企划能力模块包括的课程主要为:营销策划、广告实务等。

(3) 对三级模块进行细分, 确定各“三级模块”的多重“子模块”。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 培养真正具有特色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 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其培养目标, 将课程体系中各主要的功能性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课外实训 (集中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 三个“子模块”, 在各子模块中凸显“工学结合”的特色。

四、“工学结合”多重层级模块式课程体系的实施

“工学结合”模式根据市场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态对课程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重组后, 一方面加强了课内实验实训, 实现了理论讲授与课内实训的同步交叉进行, 夯实了基本实践能力, 保证营销专业学生“能说会做善写”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课外实训, 保证了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增强了学生岗位针对性。

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不断调整课程模块体系。

“工学结合”模式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 紧紧依托社区、各人才市场和相关企业等开展市场调研, 随时了解市场人才需求状况, 并根据市场调研的结果不断对课程体系加以调整, 以突出市场需求的相关岗位 (群) 能力的培养。比如通过市场调研以及对企业专家的访谈, 依据市场行业当前以及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及各行业的营销人员的需求、行业的前景等调整行业营销能力模块中的行业选择, 将就业方向更贴近学校以及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状况。

2. 职业技能模块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针对市场营销专业是培养高等直接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以及综合素质, 更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技能。随着劳动力市场运作越来越规范, 各行各业都将使用准入制, 因此, 培养人才的目标就要求学生既要拿到大专文凭, 又要求学生都必须参加并通过一种或多种专业资格证的考试, 如助理营销师、助理电子商务师、助理物流师等, 使学生具有“双证”在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 职业技能模块的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岗位专业能力为主, 实施过程中, 对各岗位 (群) 的教学进行大胆有效的改革, 使各模块中的主要课程与考证相结合, 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 侧重于对考生的实际业务岗位技能的培训和考核, 以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 真正做到教学与考证相结合, 在提高学生岗位 (群) 适应能力的同时, 大大提高了学生各种考证的通过率。

3. 四个行业就业方向选择, 保障了“通”与精”的和谐统一, 考虑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在做到“双证结合”的同时, 通过“以职业基础能力培养为基础, 以职业技能为主线、行业营销技能为保障”的“能力模块”的构建, 要求学生除了熟练掌握营销基本岗位能力并获取相应岗位资格证书以实现“通”外, 还必须通过选修形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的设计以及个性、兴趣等在“房地产、装饰建材、汽车、电子” (在图示中用A、B、C、D表示) 四个行业中任选一行作为切入点, 掌握这一行业的产品知识与行业营销技能, 实现“精”, 以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4. 教学过程淡化抽象的理论讲授, 凸显实践性教学, 实现“工学结合”。

从企业反馈的信息得知, 企业对营销毕业生的要求就是“来则能干”。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素质与营销岗位的这一要求相差甚远。因此, 必须加强营销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 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手段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以实现把学生培养成直接应用型营销专业人才的目标。

(1) 强化课内实训, 使课内实训成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工学结合”模式中的绝大部分课程均分为理论讲授、课内实训与课外实训三个“子模块”。在每一门课程的相关理论讲授中, 都不追求理论的完整性, 而以本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 删除一些过难的理论知识, 强调应用性知识的掌握。通过对抽象理论讲授的淡化, 大大提高了各“三级模块”课堂教学中“课内实训子模块”的份量, 大大增强了对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力度, 夯实了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

(2) 开发多种实训手段, 加大校内课外集中实训力度。在加强课内实践性教学的同时,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等实训场所与模拟软件, 增加仿真模拟实训手段的使用。通过在校内外对各门专业课程进行课后为期1~2周的集中实训, 使学生在模拟仿真的岗位 (群) 工作情境中熟悉相关岗位 (群) 的操作流程与技能, 进一步为其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铺平道路。

(3) 利用本身以及社区活动的条件, 设计开发许多不同的实训方式。企业实训:此类方式适合于订单培养班同学以及本身就利用课余的时间在企业兼职同学, 由企业安排其实训工作。校园商品展销会:适用于有一定资金投资的同学, 把校园作为一个市场, 首先对市场需求进行调研, 写出调研报告, 然后根据调研的结论, 从校外的批发点批发回适合学生需求的产品, 在校园内摆摊设点, 销售商品并盈利, 过一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小老板”瘾, 从而克服推销恐惧症, 积累销售经验。二手货交易市场:适用于没有资金经营的同学, 代销二手商品, 首先对同学们的二手货的供应与需求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 然后采取搜集同学们的二手商品代销的方式, 赚取佣金, 做一回“经纪人”。会展营销:用长沙每年一度的农博会的契机, 与农博会的组委会以及参展的商家联系, 由同学们为主体, 在农博会开展之前即布置同学们进入会展中心, 向参展的商家推销自己, 赢得“应聘的经验”, 在应聘成功之后, 就在农博会期间参与企业的布展、参展、推销、洽谈的整个过程, 真正做到“工学结合”、“顶岗实训”。校园手工艺品展销会:我们还采用将同学们分组, 模拟注册公司, 设计企业的概况, 并进行新产品 (手工艺品) 样品的开发与制作, 然后对产品的营销策略进行设计, 并在全院范围内举行模拟展销会, 对产品进行宣传与推广, 并进行销售洽谈与签约, 邀请老师、企业现场专家等作为模拟顾客身份来参与展销过程, 并对实训进行考核评分。

(4)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确保校外实训与毕业实习正常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的毕业实习打造一个良好的平台, 提供“工学结合”的场所与依托, 使学生能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完成上岗前的多形式系统的训练, 极大地提高实践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最终形成学生“零距离”就业的综合能力。

(5) 订单式培养, 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共同发展”的原则, 创建双赢的合作培养模式即订单式培养。学院根据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修订教学计划, 公司协助学校对“订单班”的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管理, 双方共同开发相关课程和与实际紧密结合的特色教材。企业为同学们提供大量的顶岗实习以及实训的机会, 并由企业派出指导专家对同学们进行跟踪指导, 提供“一对一”的实训指导, 学生除学习基础课程外, 还定期接受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特定要求方面的培训和考试。通过该企业实训考核的同学成为该企业的准员工, 在第六学期顶岗实习期间该班同学就可以直接就业, 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易兰华, 邬移生“234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2].林晓亮.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的高职课程体系[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9)

[3].张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 2007

[4].丁佩芬.面向职业岗位的系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

[5].陈金梅.广西高等职业技术工学结合的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008

素质模块 篇7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体育教学中, 轻视甚至否定体能练习和发展学生运动能力的情况时有出现, 在一些体育教学观摩活动中, 身体素质练习课也几乎销声匿迹。“身体健康”的课程目标正在一点一点地被“虚无化”了。学生的体质持续下降, 已经得到大家的关注, 所以发展学生的体能、提高学生的体质成为了目前大家所关心的焦点。

二、研究目的:为什么技能教学与发展学生体能要有机结合

模块选项教学将中心转移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专项技能上来, 忽视了学生的体能发展。有许多项目学生没有体能方面的训练, 一堂课轻轻松松就结束了。这就要求学校在开设这类课程时应注意技能与体能的训练相结合, 否则学生在选修时就会选择那些轻松的项目, 体育课就失去了意义。当然一些优雅的课程也可以开设, 但在课堂上一定要增强体能训练, 注重项目的特点, 如高尔夫课还要兼顾力量训练, 瑜伽课则要增加力量和速度的训练, 等等。

三、研究方法:技能教学与发展学生体能的实践与探索

(1) 我校情况。我校在实施选项模块教学时, 一方面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一般身体素质练习, 包括速度素质训练, 力量素质训练, 耐力素质训练, 灵活性素质练习等;另一方面根据不同项目技能的要求来发展学生专项体能。

(2) 具体做法。以我校排球选项为例: (1) 首先, 要遵循技能、体能发展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技能与体能发展的规律是不同的, 不能用发展技能的时间去挤占发展体能的内容, 而应从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入手, 根据学生体能分组教学, 有计划地安排发展学生的体能, 坚持“课课练”, 使学生在提高技能水平的过程中同时提高体能水平。在学生有很好的体能前提下, 学生会更轻松地学习和掌握更多、更难的技能。如在排球模块教学中, 根据动作技术难易程度的差别及技能要求安排不一样的体能练习。在排球模块教学中, 学习的技能包括基本姿势、移动、垫球、传球、发球、基本战术等, 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在教学过程中, 专项体能主要发展学生的柔韧性与灵敏性以及速度, 对于力量、耐力的要求相对较低, 所以安排内容时, 针对上课内容设计体能练习内容。如利用各种移动步法进行灵敏性协调性练习;在练习垫球手法时, 设立许多要求, 练习步法的变化和移动。在学习移动垫球时, 要迅速准确地移动到位, 必须得提高自身的髋关节、腿部的灵活性及协调性。根据排球运动的特点, 要以发展腰髋和下肢柔韧素质以及灵敏性为主, 所以在准备活动过程中就提出韧带关节拉伸的任务, 并且把这个练习贯穿于整个模块教学。在发球的教学中, 为了加快出手速度, 势必要提高爆发力及协调性, 在教学中加入快速推举重物、冲刺跑等练习, 结合专项特点进行一些快速、小幅的鞭打练习。排球的扣球难度相对较大, 一些扣球动作及战术的练习需要一定的专项力量、灵敏性和耐力。在练习的时候利用辅助手段, 发展学生上、下肢力量时进行俯卧撑、立卧撑、原地抱膝跳、3米线移动、36米移动练习等。 (2) 其次, 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做到精讲多练。一堂体育课时间十分有限, 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发展学生的体能, 又要学生掌握多种体育技能, 这要求合理安排体能、技能的教学内容。例如:排球垫球接龙, 练习灵敏性和协调性, 即既练习技术, 又练习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36米移动, 既练习学生的灵敏性, 又练习学生的腿部力量和耐力。 (3) 再次, 要注意体能的个体差异, 即注重个体差异, 区别要求与对待, 合理地安排体能练习。在排球练习中, 有的学生可能由于柔韧性或者速度、灵敏等专项体能跟不上, 制约着技能水平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组, 相近水平的学生为一组, 在进行练习时, 教师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 进行分项目、分强度、分负荷的体能练习。如练习正面上手发球, 有少数学生由于肩关节柔韧性差, 动作不到位。发展柔韧性是完成这一动作的要素, 在练习中, 其他学生进行速度练习时, 这些学生可以进行柔韧练习。 (4) 发展体能要重视学生的后续发展。当学生对技术基本掌握和熟练后, 可适当提高动作的技术要求。让学生有合适的技能目标, 自己主动地投入到体能训练中去。在课堂上, 教师教给学生一些结合提高技能的体能练习方法, 课后布置体育家庭作业, 使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养成每天锻炼的好习惯。如排球扣球教学中, 把扣球的击球点提高, 要求的技术难度加大。学生要想提高, 力量、韧带是第一位, 所以在课上安排力量训练和韧带拉伸练习时, 教给学生许多新颖的拉伸方法和手臂力量的练习方法, 并鼓励学生为实现目标课后每天坚持练习, 不断提高。

四、结论

上一篇:专业方向和职业能力下一篇:幼儿园教学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