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形态

2024-06-14

古村落形态(精选6篇)

古村落形态 篇1

摘要:简要介绍了横樟古村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历史沿革,分别对该村的空间形态、建筑格局、传统文化与工艺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并做出了价值评价,以期为研究古村落发展变迁提供例证。

关键词:古村落,历史沿革,空间形态,传统文化

1 简介

横樟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南部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文物古迹保存较多,类别较齐全。坛庙祠堂、家塾书院、宅第民居、水碓作坊、牌坊、古道古桥等,都记录了该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村民信仰儒、佛、道三教,观音殿、社公殿至今保存完整,香火不绝。该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共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丰富,是一个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

2 环境与沿革

2.1 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横樟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南部山区,坐落在海拔1 198 m的留明山下,四面环山,海拔237 m。村庄处在东坑中段小谷地,地势北高南低,发源于留明山的东坑婉转穿行村中,村南老鹞岩如一列屏障镇守村庄水口。古村落布列在东坑两岸,呈块状布局,古村落保存完整,历史建筑原汁原味,现在全村268户,858人。无论旧时还是现在交通均十分便捷。历史上,横樟村采矿冶炼,制香(敬神用)作坊和商贸活动较发达。现代经济粮林并举,以林为主。包氏子孙恪守耕读传家,秀者为士,朴者为农为工为商之道。为官者清正廉明,为农工商者,勤俭节财,为富举义,乐善好施,造福乡邻。崇文重教的家风、村风孕育出传统村落形态,生动地展现着传统乡村生活体系。

2.2 历史沿革

横樟村村民大多姓包,尊南宋绍熙癸丑(绍熙四年,1193年)科进士,大理寺右评事包仁为迁松始祖。包仁致士后,从浙江兰溪乡头迁至松阳蛤湖,其11世孙包继昱于明末从蛤湖迁横樟肇基。此前横樟村以张潘两姓村民为主,后来潘姓迁往3.5 km外的山徐。目前,村中张姓不足100人。据1996年新编《松阳县志》载,横樟村自明代至20世纪60年代均为乡治驻地,明清时期为移风乡;民国初沿用旧制,民国19年(1930年)为归正乡;民国33年(1944年)改为留茗乡;解放后,1950年改为横樟乡;1958年,成立红星公社横樟大队;次年改为石仓公社横樟管理区;1961年,改为横樟人民公社;1964年,归并给石仓人民公社;现属大东坝镇。

3 空间形态与建筑格局

横樟村坐落在东坑中段小谷地,四面环山,空间形态呈山环水抱之势,充分体现了传统聚落择地筑基的理想格局。横樟古村落街道,村道呈不规则走向,这里布列着明末至民国所建的宗祠、书院、香火堂、观音殿、社公殿、水碓作坊、民居古建筑、商业店铺近20余座。民国时期有旅舍、南货店、香烛店等店号十几家。村庄外围保存完整的历史遗存有古道、古桥、牌坊、古银矿洞等。

横樟村现存历史建筑,清代为多,古民居毗邻而建,建筑立面依旧,泥墙青瓦,硬山顶封火马头墙,中轴线上对称布局是其共有特点,平面布局均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式二层木结构楼房,梁架结构保持原貌。门座、倒座、厅堂、楼房的雕刻装饰艺术五彩纷呈,各具特色。装饰种类有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墨书墨画、卵石拼花等。雕刻工艺有镂雕、圆雕、浮雕、剔底凸起、平面阴线刻等。雕刻题材有狮子滚绣球、鹿回头、双凤朝阳等祥禽瑞兽,八仙、财神等人物神像,读书论道的人物故事,松柏长青、桃李芬芳、卷草花卉等吉祥花果、四季花卉,琴棋书画,楹联匾额等精致儒雅装饰,其造型庄重严谨、古色古香、如意吉祥。

4 传统文化与工艺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版《松阳县志》载,“宋辟举包佑之掌处州银铁冶场事”。横樟村周边的马料湾、枫树湾、后畲等地山上有银矿分布,宋代至明代曾有较大规模的开采。目前已知古矿洞有10余处,其中,枫树湾有3处矿工题刻:山涧岩壁上刻“请口休妻入口时容/易出时难/淳熙十三年(1186年)汤入舍记”;1号洞题刻“时/成化四年(1468年)二月/恨”;4号洞口题刻“正德七年”(1512年)。古矿洞遗址、古冶炼遗址,摩崖题刻和职官记载为研究处州采矿冶炼工业提供史料。

横樟村传统制香(敬神用香)工艺。制香是家庭作坊生产,其工序和工艺如下:首先,在夏秋之交采集香气浓郁的山苍子树叶晒干,送水碓研磨成粉备用;其次,将秋冬之交采摘的油茶子壳晒干,送水碓磨粉备用;第三,剖削各种规格的毛竹签作香杆;第四,将山苍子树叶粉一份,油茶籽壳粉两份,加水兑匀,用毛竹签粘香料滚压成型晒干,制香成品完成。

横樟不仅会制香,敬神进香礼仪文化积淀也很深厚。除夕新年,四时八节祭祀活动依然隆重,祭祀礼仪保持原汁原味。春播插田(插秧)首日要举行开秧门仪式。户主要准备丰盛的菜肴招待雇工和客人,吃插田饭的人越多越好,多一人吃,秋后会多收一担谷。秋天稻谷收成后,要举行尝新米仪式,用新米饭祭祀社公、土地、祖宗,保佑来年有更好的收成。每年冬闲时节要进行闹冬活动,请人戏班或傀儡戏班演出,称闹冬戏,酬神娱神又自娱。新年扎制37节大板龙于正月初八开始在本村及周边各村舞演,正月十五日至县城舞演,正月十六日收灯,新年活动结束,人人投入新一年的生产活动。

横樟名胜有四景,包仁25世孙邑禀生包庭芝作诗赞之。景之一,西岭青松。诗赞:“物表亭亭百尺松,经年经世高峰。冬心吝许竹梅订,春色羞争桃李浓。气壮山河光夏社,枝欺冰雪傲秋容。行人莫恃依栖便,鳞甲修成即化成。”景之二,三台拱秀。诗赞:“天外山峰似飞来,地方灵秀拱三台。门前佳气葱葱郁,帐下贵人叠叠开。 壁立千寻应列宿,雨过午夜送春雷。 蓬莱此去无多路,一色春岚不染埃。”景之三,古松月夜。诗赞:“依傍古松静结庐,渊明宅外树扶疏。三更兔魄时惊鹤,百岁龙鳞不类鱼。影射林间闲对酒,光分楼隙夜观书,难忘最是中秋夜,老干枝头舞玉蜍。”景之四,屏南横翠。诗赞:“东南气象倍光昌,叠障层峦护一方。春水波浪资砥柱,比天星斗射光芒。群峰翠滴社公雨,数笏横斜孝子岗。闲向溪桥翘首望,诗情尽意霎时忙。”

横樟村民信仰儒、佛、道三教,旧时,在家塾内供孔夫子像,让儒童顶礼膜拜。观音殿、社公殿至今保存完整,香火不绝。

横樟包氏秉承先祖遗训,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灿烂的传统文化孕育出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形态,生动地展现着传统乡村生活体系。

5结语

横樟村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在步行肩挑的年代,横樟村处在松阳到龙泉,乃至福建的交通干线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朝历代都把横樟作为乡治驻地。横樟包氏子孙遵循耕读传家,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横樟村工贸也较发达。在历史上横樟村是松阳南部山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包氏宗祠内书香气浓郁,与包仁同年进士,授健康军节度判官,浙江永康人陈亮题的“翰墨流芳”匾高悬厅堂。包氏子孙奖读措施写入祠规,分等奖励。族内子孙入泮者,赏给花红洋银一元;补廪者赏给洋银二元;拔贡优贡者赏给洋银二十元;入泮后进省考试每名给资付洋银二元;中试者赏给洋银三十元;中进士赏给洋银六十元;鼎甲则赏给洋银一百元,出士后照数捐廉入祠。

横樟古村落的古道、古桥、坛庙祠堂、民居、商铺、牌坊摩崖,矿冶遗址基本保持原貌,不仅立面依旧,其梁架结构,装修雕刻艺术构件也基本保持原有特色,显示出文物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印记。人文景观与周边山峦、坑流、农田、林地等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村庄格局风貌保持原真性,是研究古村落发展变迁的实物例证。

参考文献

[1]松阳县志[Z].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

[2]松阳县志[Z].民国十五年(1962年).

[3]松阳县志[Z].1996.

[4]松阳县民政局.松阳县民政志[Z].1993.

[5]松阳县交通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3.

[6]横樟包氏宗谱[Z].民国十四年(1925年).

[7]山徐潘氏宗祠[Z].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古村落形态 篇2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

1、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围绕着古村落,谈如何对待古村落。审题的关键一是“古村落”,一是“如何对待”。

2、如果由“古村落”引申开来,涉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应该都属于切合题意。即:古村落——古遗址、艺术品、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

3、“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要不要保护、怎么保护?要不要开发、怎么开发?

三、例文 1号文

遥远的绝响

驴友的偶然发现却让自身又喜又忧,喜于繁华野草处仍残着清幽小村,忧于生怕被外人侵扰,变成一处被明码标价的“文化囚牢”。

江南水乡余韵悠长,丽江春色流连忘返。只生怕这静谧的古村成为了一种绝响;只生怕离我们如此相近的风景却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遥远。

当余秋雨担心魏晋风流、士人精神已不复存在时,便将他们形容成一种在时空上离我们遥远的绝响。而我,在这个将一切历史遗留的古迹沦为“废墟”,将一切文化明码标价的时代,担心某些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遥远的古村却因人为的过度开发,侵扰和利益化下,渐渐的变成了遥远的绝响。

当对古村落的吟咏成为遥远的绝响时,是人心的离初衷的遥远,是保卫的赞歌成为了绝响。丽江春色使人心醉,凤凰古村民风淳朴,可这已成为过去,成为被人工翻新的“古街”,被“表演”的文化舞蹈,被价值化、同化的“记念品”。越是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那么,蝴蝶便离你远去。没有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钱利诱,民风变了;用人工翻新一一“做旧”,文化的韵味也变了。

追回遥远的绝响。当我们放弃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蝴蝶便静静的停在我们的肩上。没有一处古村的韵味是上天所赋予的,它们积淀了文化的记忆,传承了淳朴的民风。然而,人们的过度开发却让这种在静谧中的吟咏成为了绝响。我们应尝试去发现、去保护、去歌颂每一处在我们周边被遗忘的古迹,追回失落的遗址。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民风与人情。

保卫遥远的绝响。驴友的沉默是值得认可的,并非自私,而是保卫。一旦将位置公诸网络,游人一多,素质便参差不齐。或许,的确有文化的行家,但也必定有素质低劣的破坏者,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然而,长远之计必定是提高自身素养,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照相机简单的留念与粗暴的刻下“到此一游”的炫耀。

他们就在我们的周边,静谧而安详的存在着,并不遥远。切勿因人心浮躁,金钱利诱使之成为遥远的绝响。

2号文

金谷残颜仍需护

桃花夭夭,烟柳飘飘,纵繁华随水而去,仍留素颜清秀,稀缺古村落的惊艳重现,引人唏嘘议论,于我而言,虽“金谷”繁华已逝,勿让其再默默无闻。保护古建筑,时不我待。

古村落重现而引起轩然大波,正是由于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慎。尽管王尔德曾赞:“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但无悉心保护,古时的高山流水,古时集工匠心血的金銮宝殿,古时凝智者智慧的典籍文化,只能在记忆中不受伤害,时光荏苒,终也渐渐模糊了它的残颜,开放性保护,使紫荆宫门庭若市,使苏州园林游人如织,使古村落生机盎然。

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拍脑门的一时发热,不是拍胸脯的信誓旦旦,而是群众、政府、社会的实际性行动,是深入观念的古文化保护意识。曾记否,三峡大坝的蓄水淹没了白帝城;曾记否,断壁残垣的倒下,倒下的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思想迸发?后悔莫及须谨记,建立起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规法立法,方能于烟雨中隐见南朝四百八十寺。

保护,一项大工程,政府社会的门面不可少,可基石仍是由个体堆积而成。美国女孩朱丽娅希尔力护红杉树,竟居树上两年多而使太平洋公司放下砍刀,斯德哥尔摩学生组成人墙,终也能使市政铁路绕过“王国花园”。普通人也有大力量,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每个个体的文化价值意识,保护观念,而不是视之为历史遗留废墟而熟视无睹,更不是以之为稀而贵者而加以过度开发,刻意守护。

反观当今社会,“到此一游”已成为别样题字,拉萨景区内悉心雕琢的小人像也被顺手牵羊,文化价值观像新鲜血液一样亟须注入民众体内,从小培养其对古建筑珍视与尊重,勿让金谷那繁华残颜也灰飞烟灭。

既然已不见绚烂在漠北的紫薇花,就不要荒芜了轮回的春夏。“美是无功利性的,不应把它作为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而加以利用”,黑格尔警醒着我们,美的古建筑,美的文化,需要守护。

3号文

小村落求名还是求静?

古朴的小村落因几名驴友的照片而受到网友的追捧,是应该让小村落成为旅游景点,还是让它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我想,在保持小村落原有的悠长古韵的同时,发展舍名求静的旅游业,使其与旅游业和谐地相适应,便是解决之道。

小村落原是艳不求名的陌上花,如今却成为人们争相寻找的旅游热点,这不禁让我想到原来鲜有人问津的东极岛,因电影《后会无期》成为旅游景点,是人们被岛上风光吸引也好,还是电影的影响也罢,都让东极岛就此成名。然而,在人们为得到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庆贺之余,更需要思考,如何让小岛在人头攒动中保持其原有的宁静,是否其能在云烟过后,岛屿依旧?

若说人们对村落的开发是为了保持它的风貌,这种保护却在无形之中被戴上了功利的帽子。康德说:“美是无功利性的。”人们的开发,却让美不可避免地被功利所侵染,这使得美依存着某种功利而存在,这不仅没有保护美的价值,反而在掩盖美的价值,甚至成为地方管理部门的摇钱树。回想近年来多地旅游景点的宰客现象,淳朴的人民如此利欲熏心,怎能不让人痛心。

无论是怎样的小村,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当游客来袭之时,游客们身上的文化特点很可能对村落原有文化造成文化的侵略。想起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灯红酒绿的酒吧街竟成主流,游客们的喧闹打破了苍山洱海的静谧,苍茫圣洁的雪上染上了尘世的喧嚣,这种矛盾更是由人们对自然价值的曲解所导致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认为旅游开发就一无是处,旅游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衰落的继续,但适应小村落旅游方式是倡导人们自己寻找目的地,旅游远不是为了一张纪念照的一句“到此一游”,而应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拿着地图穿梭于熙熙攘攘的游人之中,怎能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旅游业的开发,应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实质性的保护,更要配以文化的重视与坚守,这不仅是村民的责任,也是游客的责任。

愿终有一天,旅人的目的地不再是旅游景点,而是自然,在一片林或一座山之后,发现一片豁然开朗,古朴清幽的世外桃源。

4号文

古村落何去何从

河流之流不动,山垸之梦无醒,秋意早来,花香迟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古村落如同睡着一般,安详于尘世之外。

当古村落的美在不经意间流落人间,我何其庆幸那位驴友未曾透露她沉睡的地点。曾几何时,我们还能感受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回想朱自清先生的感叹——平伯是初泛,而我是重来了;曾几何时,我们还能品味江南园林檐角斜飞的一抹悠然;曾几何时,月牙泉的粼粼波光还闪耀着千年前的梦幻,莫高窟飞天的壁画还未曾斑驳„„太多太多的美好被草率地揭开面纱,呈现在众人面前,猝不及防惊醒时发现自己已满身伤痕,再不复从前。

作家纪伯伦曾写道:“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她的眼里,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人类的劣根性即在于此。而我所担心的,是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再一次回到繁华的人间,会遭到愚昧之人的践踏,会受到商业烟火的侵蚀,正如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如今的凤凰,岂是先生笔下那个“野性且温存,质朴且斑斓”的湘西小城?傩送定然是回不去的了,因为翠翠守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

若没有完善的保护制度,我宁愿古村落永不苏醒。卢浮宫依旧伫立,翡冷翠的风华依旧如昔,漫步于剑桥之上,笔者仍敢断言:“红桥与翠藤可以为证,半部英国文学史,不过是这剑河的回声。”时间似乎格外宠幸这些古迹,似水流年漫漶而过,仿佛不过给她们增添一缕风情。也许有人认为西方名胜之所以能淌过千年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全在于她们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在我看来,这更在于当局的重视和维护,更在于每一位公民的日常呵护。而我们盼望的所谓文化自信力也就有这点滴生活催生而出。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每个人有一颗慈悲之心,来欣赏古村落的宁静古韵,包容她不合时宜的破败与残缺,懂得残缺背后时光的底蕴;如果当局能做好充分的维护工作,我想,此时我们才有权利将沉睡的古村落唤醒。

惟有在众人的呵护中,经岁月雕琢的美才能再现往日荣光;惟有在向往她的人的眼里,古村落才能绽放更绚丽的美。此时,当河流之流已动,山垸之梦初醒,秋意自然晚来,花香岂会迟到?

5号文

顺其自然,岁月静好

某驴友上传了几张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在网友的追问下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具体的位置,生怕因过度开发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破坏了村子的本来面目。

读至此处,不得不钦佩该驴友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因为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而大肆宣扬,而是想得更远:如果古村落遭遇过度开发,那么其原有的宁静祥和会不会从此“一去而不复返”?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的凤凰,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河两岸的吊脚楼静静伫立,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然而近些年,过度的开发与商业化使得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间流转的是金钱、利益与算计。人们开始为利而来,为益而往,为票价争吵不休,为交易尔虞我诈,小城再不复当年纯朴模样。过度开发的九寨沟,一日接待数万游客的故宫,难道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反观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谁又能保证,这个村庄不会因为开发变成下一个凤凰?

筱敏曾在《捕蝶者》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是被做成标本名扬天下,还是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其实,不用太多刻意为之的保护,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手段。顺其自然,保护的是一种原生态。颓态的建筑上记录的是岁月的变迁和沧桑,为何还要去做那重绘重彩,翻旧为新的画蛇添足之举?顺其自然保护的是看不见的人文情怀。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守住那一壶酽茶,在香气氤氲中慢节奏地生活,花开花落,远离喧嚣,一世安然,岁月静好。

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村落中静静伫立,远离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许才是让它长久留存本来面目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吧,让这份宁静祥和永存,让它从古至今,都保留它原本最初的模样。6号文

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

一面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迂回保守,一面是猎奇心态驱使的迫切探询。两方对古村开发与否的热烈讨论,杂烩了各种利益冲突。

在我看来,适度的开发保护是宣传古村历史生命与延续古村清幽氛围的上佳选择。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好河山亦如此。过度的宣传与开发有时招致的除了唾手可得的名利,还有对古村落古建筑文化生命力的消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曾抒发了(对)文人的鼓吹消解山水意境的悲叹。自徐志摩的《庐山矿工歌》就宣告了庐山在中国文化栖息地位的衰落。诚然,开发可给古村注入经济活力,换回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与流连忘返。但是,试问当你在凤凰古城的电梯上仰视着电梯内黑压压的后脑勺时,你还会生出一丝留恋吗?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过度开发带来的利益不过是如梦似幻的镜中花与水中月罢了。仅有开发之意,毫无保护之心,(这)无疑可以回答“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重叩问了。如果千百年前的祖先看见当今世人为了区区利益去争去抢,争得灰头土脸,抢得丑态百出,不知作何感想啊?

与之相反的做法——不改造,不保护,不添加任何人为的痕迹,则是对古建筑保护的惰性思维。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一砖一瓦都浸润着祖先的智慧。而我们明明知道脆弱的屋梁承载不起时间的威压;斑驳的青砖抵挡不住和风细雨的侵蚀;“吱呀”作响的木板门熬不过狂风暴雪的敲击,仍美其名曰“让古村落、古建筑经受时间的打磨”而不干预。这与亲自将莫高窟的佛像涂上白漆,并点头哈腰地将名贵字来拱手相送的王圆箓相比,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反观当今社会,我们还在为韩国抢先为“暖炕”申遗大动肝火、口诛笔伐之时,有没有花一点精力关注到西安近千座古塔仍孤零零地在黄沙漫天的荒漠等待着可能是今生最后一次的注视呢?

物极必反,古村落的“改头换面”与沉寂消亡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延续古村生命并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开发方法。不停留在大刀阔斧的重建阶段,让古村落、古建筑回归到承载历史的意义上。

探秘粤北古村落 篇3

鱼鲜古村就在重建的花林禅寺旁边。漫步鱼鲜,四处都能发现宋朝至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老残缺的灰瓦青砖墙一幢连着一幢,蜿蜒的青石小路和碧绿的水塘又将它们分隔。深深的院落里,巨大的房梁、精美的雕花石柱、古拙的门厅、高高的门槛……丛生的荒草难掩数十座气派古建筑曾经的华贵风采。

古 江左名家晋宋遗韵

据鱼鲜村王氏族谱记载,该村建于南宋干道五年(1169年),村中可以见到的许多与“槐树”有关的堂匾,源于村民都姓“王”,而“王祜手植三槐”的故事在宋朝时流传一时,故此地民风以尊槐为荣。

循阶而上直至祠堂正门,正门上方堂匾题“驷马荣登”的下方,直接用双龙拱珠浮雕,中间圆形珠匾,又直接雕刻先祖官服坐像。按理说这种大胆而明显至尊的造型,在封建社会是算犯上的,若不经当朝皇帝特许,恐怕无人敢随便使用龙形图案的,可见当年鱼鲜村王氏家族的显赫非同寻常。先祖堂,其建筑结构之奇特,雕刻艺术之精美,文化内涵之深厚,直到现在仍然令人赞叹不已。

这里有一间非同凡响的古祠堂——世盛堂,高高的祠堂门前方牌楼额匾上用红粉石刻着“古晋名家”四个大字。“古晋名家”的含义如同“江左名家”一样,都是因晋代的王导出名而得。世盛堂的牌楼建筑艺术堪称一绝,人物、石窗、文字的雕刻都显得特别的精细。石雕、亦称“石刻”,是中国古代的石雕、陶雕、木雕、铜雕、泥雕等五大传统雕塑之一,它与其他雕刻一样,有着辉煌的历史。

鱼鲜村古建筑在古朴恢宏之外,又有着和当地传统客家民居截然不同的风格。一幢用两株秀雅鲜花雕刻所簇拥的“槐树芬芳”清代古屋前,秀丽的女性笔迹、纤细的门楼,阴柔婉约的风格令人仿若置身于一个古时少女的闺房。对于崇尚含蓄与大气的中国古代建筑而言,很少会直接将少女的闺房情思如此直接地在建筑上表现出来。

珍 村民家中都有宝

鱼鲜村民家中珍藏着许多“传家宝”。在一位村民家中,笔者看到被视作村中珍宝的两块清嘉庆年间木制雕版。它们是选用当地纹理细腻的硬木经过特殊处理后制成的,虽经数百年保存仍不裂不腐,通体幽黑发亮,加上油墨,仍可以印书印画。

村民们说,这些雕版是2012年5月份在清理旧屋时从一间阁楼上发现的,当时共发现了28块雕版。可惜由于当时保护意识不强,大部分都被人买走或遗失,目前仅留存有最后两块。

险 毛贼夜盗古钟未果

尽管小村鲜为人知,但许多文物盗贼仍通过各种途径获悉了神秘的鱼鲜村所在。在村中的花林禅寺,村民们指着一座巨大的明代古钟告诉笔者,不久前曾有毛贼在深夜潜入庙中,爬上房梁割裂了钟索试图盗钟。沉重的古钟一头扎向地面,将坚固的青砖地砸得四分五裂,被巨响惊醒的村民们蜂拥而至,使古钟避过了一劫。

如今,这座600多斤重的铜钟仍高悬于花林寺那自宋代建造以来便从未更换过的房梁上,音质优美,钟声悠扬可传数里之外。

红 令人骄傲的红军标语

1932年7月,红军与国民党粤军在鱼鲜村附近的水口镇开展了著名的水口战役。战役结束后,部分红军在鱼鲜村驻扎休整,鱼鲜村留下了的多处红军标语和漫画:

在王瑞东家的住屋楼上,写有多条标语:“粤军弟兄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屠杀工农”和“粤军弟兄暴动起来拖枪来当红军”……标语的落款那里还署下了“红军I45甲A”的部队名字。

在水楼西墙上,写有“农民组织游击队,夺取地主武装”、“收缴豪绅地主民团枪支”等标语。

在该村王瑞安屋的楼壁上,画有一幅高1米、宽0.80米的漫画,画面内容是:一洋人左手拿鞭,右手拿绳牵着一条狗(写着何应钦)。在画面的右上方写着“反对帝国主义军阀何应钦、陈济裳(棠)来进攻苏区和红军”。

为抢救和保护这些标语、漫画,让几十年来南雄革命老区人民保存下来的红军墨迹展示出来,1996年,南雄文化馆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通过现代技术,将包括鱼鲜村在内的南雄100多条红军标语和漫画截取下来展出。

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于1999年4月到南雄视察时,对南雄的红军标语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今的红军标语展馆,已成为南雄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钱岗古村落 篇4

目录钱岗古村落钱岗糯米糍珠江江城图“孝行流芳”牌坊钱岗古村落

钱岗古村落位于太平镇钱岗村,始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比从化建县还早200多年,所以未有从化,先有钱岗。钱岗古村从建村至今,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等多个朝代,800多年来变化不大,保持了古而不拙、稳而不踞的古朴风貌。 钱岗古村有四座门楼,九间书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楼。村子外有―条“护村河”。古村内 的巷子多又深,且迂回曲折,房舍、祠堂、棚厅、水池等一应俱全,是保存得较为完整的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 钱岗古村居民大多姓陆,据考证,钱岗陆氏是南宋名臣陆秀夫之后裔。陆秀夫为南宋抗元名臣,和文天祥、张世杰一起被后人称为“宋末三杰”。祥兴二年(1279年),宋军在崖山(今广东新会南)为元军所败,他宁死不降,毅然负帝投海而亡,悲壮献身。 古村内有广裕祠,是南宋陆氏族人的宗祠。与北京故宫同年修建的,至今已有近6历史。广裕祠已被广东省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在中国古村落群中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

钱岗糯米糍

糯米糍又名米技,为广东价值最高的品种,是闻名中外的广东特产果品。味极甜,香浓,糯而嫩滑,品质优良。为消费者最喜爱的品种。7月上旬成熟。 从化糯米糍以钱岗村出产的为最佳。钱岗种植糯米糍荔枝的历史已有200多年,面积多亩,涉及农户458户,产品主要销往珠三角、华中、华东以及欧美、东南亚等市场。钱岗糯米糍荔枝及其干果享誉国内外市场,获得广州市名优农产品称号,被从化市评为“一村一品”专业村。 该村的气候环境优越,所产的鲜果果型大,单果24克以上,色泽在红,果型美观,皮较厚,果肉白腊色透明,肉厚软滑,焦核率特高。

珠江江城图

这是一幅清代的`木雕刻画,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清晰的刻画了清代珠江岸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清代中前期广州都市和珠江河上繁荣景象,极具重要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专家推崇为“广州清明上河图”。 在“珠江江城图”上,镂刻了清代广州珠江沿江二十里地的景色,总共刻画了清代广州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景象,有河边下棋的、钓鱼的老头,有戴高帽的洋人等各种人物49人,及各种船只29艘,浮雕从左到右可以看到西炮台、广州的老城门归德城门、花塔、五层楼、海珠炮台、天字码头、东炮台、赤岗塔等广州史籍中记录珠江北岸常见的景物,各类房屋、城门、城墙、城垛,有的还掩映在婆娑榕树之中。在海珠炮台与天字码头之间有一处西洋商馆区,尤为引人注目。在图上还雕刻着当年广州郊区的乡村生活风情,牧羊、砍柴一片田园风光中,呈现农耕风貌。据专家考证,“珠江江城图”表现的应是1733年至1757年间广州珠江两岸的风土民情。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历史文物。 由于长年的风吹雨淋,这块工艺精湛、价值极高的封檐板已经濒临腐烂,由广州博物馆拆下收馆永久保存,作为从化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有力依据。我们看到的是该文物的复制件。

“孝行流芳”牌坊

梦回“古村落” 篇5

当我背着晨曦站在古村落的不远处时,鞋子早已沾满了露水和草屑,怀揣着一颗期待的心,我站在那里,轻轻地阖上双眼,张开双臂,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使劲地张开鼻翼深吸一口气。吸到肺里的都是清凉湿润的气息,有点凉,却恰好使我焦躁的心逐渐平静。

此刻,我只想张开自己所有的毛孔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风和空气中,融入这世外桃源般的古村落中。

这里的房子都是传统的青砖盖成的,一阵雨后,墙上残留的干苔的上面长出了新苔,有些砖还有微微的裂痕,我忍不住伸手摸摸,指腹传来了粗糙的感觉,这是历史的斑驳的痕迹。当我把耳朵轻轻贴在墙壁上的时候,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或许是时间静止了。我只能听到心跳声,一声、一声……但我分不清楚这是我自己的还是古村落的。只是,听着这清晰的似远似近的心跳声,我莫名地觉得欣喜,为古村落这悠远绵长的生命力,也为我能听到这个声音而感到欣喜。

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土一石,一花一草,一虫一鸟,都渗透了宁静悠远的气息,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浮躁的人流,真应了那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些,都是时间赋予的财富,历史留下的瑰宝。

我走近了一家小院,院门是木栅栏,敞开着,一位老奶奶正坐在小木凳上择菜,安静又美好。在我喊了声“奶奶”后,老人家热情地迎我进了小厅,屋顶有块瓦破了,阳光从瓦缝倾泻而下,温暖却不刺眼,屋中的摆设陈旧而简单,却古朴又好看。她端出了一份点心,笑着对着我說:“尝尝这里的米糕吧,这是我自己做的,城市里买不到,现在的年轻人都嫌制作麻烦,不愿学做米糕……这传统不能断啊……”奶奶说完后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岁月在她脸上刻的痕迹让她的容貌被遮掩,但挡不住她笑容里带着的感恩,自豪,以及淡淡的惆怅……这米糕白白的,软软糯糯,清甜却不腻喉,颇有“君子之风”。

吃完米糕,告别了老奶奶,我又向前出发……尽管很想在这里待到地老天荒,但我却是来自另一种“文明”。

当我背着夕阳再次走到村口的时候,看着那个被袅袅炊烟笼罩着的古村落。我认真地回忆了今天看到的一切一切,尤其是老奶奶最后那个复杂的笑容。我知道,老奶奶也在担心现代化会碾碎他们代代传承的村落。而我,一个误入桃花源的现代“武陵人”,或许会打破这份宁静。

就让这个古村落继续在时光的消磨下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逝去与诞生,就让村民们静静地在村里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就让这古村落的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而我这个现代都市人,就永远保留这个美丽的梦吧——“此村落不足为外人道也”。

【点评】本文以歌词切入,到描写古村落的景色,再到“房子青砖的青苔”“老奶奶的米糕”,点面结合用法娴熟;再从村里的一草一木的略写到去拜访老奶奶的详写,详略得当。点面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详略得当彰显了文章的结构。文章在优美的笔触的基础上,以“我”为观察者将一个远离现代都市文明的古村落与现代都市进行了对比。在这种对比中,作者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尤其是结尾化用《桃花源记》中的“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更增加了文章深意:作者是想保护着濒临灭绝的古村落呢?还是想守护一个都市人亲近自然的梦呢?而现代人又终将何去何从,或许值得所有人思考。

我的古村落情结 篇6

历史记忆中的龙门古镇

去到龙门古镇,便可领略到孙权家族千年来形成的浓厚的孙氏文化。这里有江南地区保留最完整且极为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村里到处是卵石铺成的小路,还有卵石作墙垣的民宅民居。那些用原木本色建筑的厅堂门庭宽广、通风,处处散发着山村的粗犷与清新。这些明清时期的功能各异的建筑物在历经沧桑和战乱之后,仍在保留并发挥着生存作用。年复一年的伴随着乡村田野、山色水声、义门流芳、砚池夜月、深巷幽居、参天古木、溪畔人家和小桥炊烟而渊源流长。

龙门古镇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雕牌楼3座和1座古塔以及1座寺庙。镇内屋舍房廊相连,长街曲巷连贯相通,镇外的人进入镇里,如入迷宫。有条穿村而过的龙门溪濡养着千年古镇,宅舍傍溪而筑。这里的民风质朴淳厚,邻里和睦可亲,世袭耕读传家遗风。古色民居沿溪排列,参差高低,前后呼应,错落有序。还有区别于其它古镇的地方,就是在古镇溪道两旁没有一家店铺,谢绝了市侩商陋习气的烦杂。人们在这里生活,感受到清淡、安逸而单纯。

龙门古镇是浙江富阳最大的自然村落,现有居民2000多户,6000多人口,其中90%以上为吴王孙权的后裔,沿袭至今已是65代了。龙门古镇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明清风格建筑与古街风貌至今保存完好。这里周边的龙门山及主峰杏梅尖雄伟峻拔。龙门瀑布有虚悬白练、飞珠溅玉、声如雷鸣、势态壮观。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得名。

千岛湖观白落日象霭湾霞

今年元旦,群里摄友自驾去淳安千岛湖的白象湾摄影。那是游览千岛湖途中的一处景点,有一座几百米的白象湾大桥。它呈C形的弯势,大幅度地连接着山水两端的洼地。洼地草泽丰满,田径纵横,有郁绿的菜地,森森的桑木和微微流淌着的塘溪。已是傍晚时分了,见河塘对面的村子里炊烟正在袅袅升起。我们归心全无,追随着残阳余辉,四散各自取景。在构图上有夕阳像咸鸭蛋黄挂在树梢上的,有落辉散漫在桥岸灯杆上罩着的,有余光霞晕在骑族背后用光圈托出的剪影,还有西阳落在水里搅出片片银鳞闪烁着波光的,等等。大家正摄在兴头上且行且远。

忽听得领队江南清风老师在桥旁的一处高高的土石坡上呼唤大家集中,说这里是拍摄日落最佳的地理位置。摄友们迅速从四方聚集过去,追逐着千金一刻的落日余辉,按下快门。眼看着太阳快沉没了,忽然间,拽扯空中的暮云,它又倔强地泛出绚丽的色彩。时而艳红,时而淡灰中夹着炫紫,时而绛红中有蓝色和金色的图案,一眼望过去,前景是满满的一大片哦!我们欣喜而惊叹,浑身就像披上霓裳,坐在色彩缤纷的云朵上缥缈,从心里享受并辨识着老天爷给予的那块神秘的画板和涂料:大红、橙红、浅黄、金黄、杏黄等等。此时我不由想起上小学时,有篇课文叫《火烧云》,今天总算眼见为实了。随之这份前铺后涌伴之而来的激情热辣辣的,真让人热血沸腾。群里摄影构图一贯以“简约”为理念的天一老师及时提醒我们后退几步,用低机位拍摄站在高坡边沿摄者的身影,成像效果是以人物做前景,以瞬息万变的霞彩为衬景,真可谓“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样的构图好有味道!摄友阿梅的这张构图,人物抓拍适时,整体布局丰满,背景霞色璨烂,获得师友们的一致赞扬。

第二天拂晓,当村庄还在沉睡中,我们便简装出行,前去白象湾拍摄晨景。走不一会儿,雾露就把我们团团围住了,细蒙的湿气铺面而来,睫毛沾上了清柔的水珠,凉凉地润到了心底。透着朦胧腾升的雾气,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跨越在田埂中。望中前山苍翠,田野微茫。近前垄上的蔬菜大叶布满了霜,溪流也结有薄冰,那座千岛湖白象湾大桥在弥雾中若隐若现。这次虽然没能如愿拍到日出,却意外拍摄了晨雾下的村庄,静美而不失气韵回肠,犹如画卷一般。那些草木、青桑、村落看似层层叠叠,隐隐约约,浓浓淡淡,远远近近,其实距离就在咫尺间。画者山庄水磨老师眼光独特,他以为“照片的色彩以棕色,灰色组合最为高雅”。我的这版以浅灰色为主调的晨野构图典雅、素净、委婉,在以后群里的作品讲评会上,得到了老师和摄友们的认可和鼓励。摄友们有寄托、有爱好、有辛苦、有付出、有收获,我也是不虚此行哦!有诗词感之。

乙未元月千岛湖淳安行

【行香子】江南古村行

一列裘装,凤起龙翔。淳安道,千岛湖光。土花娥黛,石卵烟桑。正沿山溪,过村陌,到前庄。盈虚斋舍,承恩香殿。酒黄旗,村口桥旁。松风偕兴,梅鹊同冈。看夕霞里,华胥地,古贤乡。

【清平乐】观白象湾晚霞

参差日落,光绪从谁错?望里寒山云漠漠,天有红霓一角。

趁如意越年年,五羊迭起风烟。乃敢皇城不谒,此时梦里霞间。

【采桑子】晨摄

微星晓露齐轩宇,君早山边。君早山边,满目清平气韵宽。亦将风水安怀抱,紫瑞添鲜。紫瑞添鲜,飞镜重磨无限看。

【清平乐】观千岛湖白象湾水雾

蓬莱小寄,阅尽平生意。鸥鹭过云鱼跃水,惹起弥波玉霁。

曙月浮岭山巓,雾星卧水桥湾。十里桑麻带廓,且行且远天边。

nlc202309041037

大山中的世外桃源阳产土楼群

跟随江南摄影群,我曾先后两次探寻大山中的阳产古村落。阳产土楼群属于新安徽派文化,迄今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了。相传宋时孟留公狩猎到阳产,跟随猎犬卧于阳产山坳不愿返回。郑公见其四面环山,溪泉清澈,古木参天,认定是方风水宝地,决心率郑姓部落迁移定居阳产。这便有了如今这个依山而建的村寨。

阳产古村的地势恰如一个“瓢勺”,围绕在周围的是连绵不断的山峦,这里茂林葱郁,轻雾缭绕,空气新鲜。以前出山是靠翻山越岭,行走于羊肠小道,交通十分不便。现在进山的道路坑洼颠簸,也只有一车驶向。所以两头进出车辆发车的时间段是固定的,当地车都知道尽量避免在途中交会。深山中的土楼是阳产的最大特色,一座座,一排排,层层叠叠,栋栋相连令人目不暇接。土楼以黄土砌墙,青石板铺地基,巷子或青石梯阶曲曲弯弯、高低不平,直矗眼前。无论是一座单体的土楼,还是整个村落的土楼群,都扬洒出一种古朴、神秘、雄浑的乡土气息。

当我们扛着脚架早出晚归,沿着挑夫经过的阶梯蜿蜒而行的时候,抬见山巓红迈,竹木绿殷、流水有意、禽羽相还。从清晨见到的第一缕阳光一直捱到傍晚满目的余辉,日头从各个角度落洒在“瓢勺”的溪桥土巷和柴扉老屋之间。这里的老人们伴着鸡鸣狗吠,或三五成群在村口望风聊天,或独自坐在门口用着大碗就着咸菜喝粥。我们沿着土巷寻觅,见到在泥墙上有些“文革”时期或更久远年代的书墨遗迹,曾一度作为国策的计划生育的宣传标语是处可见。作为徽派建筑特点的白墙黛瓦,马头墙及砖雕门户、宅院和祠堂也剩几家,想必此原是大户人家的居舍,如今看来已是茅草丛生,黄粱梦远。回味巷里昔日忽风忽雨的往事,年代留给了人们苍凉之感。现巷的两侧多数大门已铁锁紧闭,当地人中的年轻人和儿童为谋求自身发展,多数去了外地打工或上学。也有本土人家看准了旅游发展的商机,留在此地办起农家乐,提供吃住行一条街的旅游服务。

千百年来,阳产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经历了独自的民居建设和发展,体现了人的意志和自然环境的融洽,创造出了山区浓郁的民居建筑风格特色。土楼冬暖夏凉,人们习惯了鸡叫出工,日落炊烛的田园生活。在四季中,红红的是秋叶,青青的是玉黍,黄黄的是柿子,白白的是雪霁。冬去春来,秋高夏爽,它无时不在画卷中与梦时同。土楼群地处的偏远和静谧更是为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随着一批批摄影爱好者、画者和学者的到来,它已经在世人的眼光中焕发出新意,从而翻开并解读了新安文化在历史长卷中神奇、壮观的一页。

【古村落形态】推荐阅读:

形态指标07-14

审美形态07-15

元素形态07-18

地域形态05-29

形态特性06-02

形态分析06-24

显微形态06-25

作品形态07-04

知识形态07-04

形态研究07-07

上一篇:矿井救援系统下一篇:稳定性仿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