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感染

2024-07-06

术中感染(精选4篇)

术中感染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骨科术前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措施有效性。方法 采用优化护理方式对本院200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护理,与普通护理方式进行比较,总结临床骨科手术的护理的有效优化措施。结果 优化护理组手术切口感染概率为1.5%,与普通护理组手术切口感染率3%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且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切口的类型有一定关系,优化组与普通组均集中在Ⅱ、Ⅲ类切口的患者,分别为0.5%、1%和1%、2%。优化组与普通组在Ⅱ、Ⅲ类切口的患者中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优化护理组能提高普通护理组预防感染的概率。结论 优化护理措施对骨科术前术中进行护理,能有效的预防骨科手术感染的发生概率,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骨科,预防感染,护理措施

手术感染历来是医院感染管理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1],如何预防和减少手术感染的概率,手术前、手术中的护理至关重要,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我院手术室采取了一系列优化的护理措施运用于预防骨科手术感染,取得了满意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院手术室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骨科手术病例共300例,其中男180例,女120例;年龄13~79岁,平均41.3岁;手术切口Ⅰ、Ⅱ、Ⅲ类各选择100例。其中采用回顾性方法抽取2008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骨科手术采用手术室普通护理的病例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15~79岁,平均42.1岁;手术切口Ⅰ、Ⅱ、Ⅲ类分别为30、30、40例。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采用优化手术室护理骨科病例200例,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13~77岁,平均40.5岁;手术切口Ⅰ、Ⅱ、Ⅲ类分别为60、60、80例,普通护理为患者的基础护理、手术室内的管理护理、术区护理、切口保护,而优化护理加上了患者的心理护理、手术室内外环境的管理、营养支持等手段,观察优化护理组与普通护理组手术感染的概率变化情况。

2 结果

优化护理组手术切口感染概率为1.5%,与普通护理组手术切口感染率3%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且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切口的类型有一定关系,优化组与普通组均集中在Ⅱ、Ⅲ类切口的患者,分别为0.5%、1%和1%、2%。优化组与普通组在Ⅱ、Ⅲ类切口的患者中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优化护理组能提高普通护理组预防感染的概率(表1)。

3 讨论

自2009年3月采用全面整体的优化护理方式以来,发现有明显的减少和预防手术感染的概率,故观察了采用全面整体护理方式的临床效果,特对2008年3月到2009年3月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本研究发现优化护理组手术切口感染概率为1.5%,与普通护理组手术切口感染率3%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且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与切口的类型有一定关系,优化组与普通组均集中在Ⅱ、Ⅲ类切口的患者,分别为0.5%、1%和1%、2%。优化组与普通组在Ⅱ、Ⅲ类切口的患者中有明显差异(P<0.05),说明优化护理组能提高普通护理组预防感染的概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2,3],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借鉴。其优化护理组的预防性护理措施讨论叙述如下。

3.1 加强手术室内及周边环境的管理,避免交叉感染

手术室是医院手术集中的地方,对环境的要求特别严格,其涉及注意:优化护理组与普通护理组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的科室及病种较多,患者更多,不同科室不同严重程度的手术患者的探访亲友,在手术室外的情绪等共同构成了医院手术室的特殊易感环境。故其室内环境和周边环境至关重要,容易造成各类细菌及患者情绪的污染,造成不良的影响,故加强手术室内外的环境管理和消毒尤为重要,在护理过程中采取:不同类手术的患者严格手术室区域管理,对于骨科无菌手术患者与感染伤口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区别开放手术室的时间和区域,如确实区域无法分开者,必须在时间上作相应调整,严格消毒和卫生清扫,同时教育医务人员和患者均不能随意串房、吸烟、随地吐痰等。对于室外探访人员要求保持安静,注重不良习惯和情绪影响他人,每日病室定时通风,空气用紫外线消毒,并作好记录,对手术用品等严格消毒灭菌,杜绝不合格及过期包,合理选择灭菌的方式也是保证骨科手术物品消毒灭菌质量的关键,必须保证灭菌质量,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原则,使用后的医疗废物要分类放置处理,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注意:优化护理组与普通护理组比较*P<0.05有明显差异

3.2 做好术前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骨科多数患者来说均是非常重要的,源于骨科患者的焦虑、恐惧状态,无法适应突发骨折、创伤等现实状况,也无法预知将要发生什么而极度悲观,故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澄清和讲解患者显示的状况,术前术后将要做什么,术后的病情如何等内容,它应该是贯穿治疗始终的一个护理内容,对于稳定患者情绪,缓解其压力,更有利于配合医务人员完成手术和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等都有重要意义。

3.3 做好术前术区基本护理及营养支持

术前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和术区的准备预防感染的关键环节,骨科手术对术区的护理准备要求较高,一旦发生感染后果将很严重。手术前对患者的个人清洁卫生予以督促和检查,如洗澡、更衣、剪指甲、理发、卧床患者的定时翻身促血液循环,防褥疮等。骨折患者卧床时间长,特别是年长体弱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应及时并积极加强营养支持,必要时可输血、白蛋白,甚至静脉营养支持,以纠正患者营养状况,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手术切口的早日愈合,患者营养状况与切口愈合、切口感染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如皮肤准备时切忌将正常皮肤刮破,术区皮肤有皮肤疾病应请相关科室先予以处理后再行手术。对于关节置换的患者,还应于术前夜晚和术前早晨进行术区皮肤清洁消毒并进行固定包裹。

3.4重视对手术切口的保护[4],防止因手术时间长以及附近毛发、皮脂腺邓分泌物对切口的污染,减少感染的机会,尤其是手术巾铺巾时间超过4h的,应重新更换,随时保持其干燥卫生,防治细菌的滋生。

参考文献

[1]黎庆莲.骨科手术中感染的预防及护理管理[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4):118-119.

[2]余钦仙,黄丽萍,林碧霞.浅谈降低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护理对策[J].福建医药杂志,2001,23(5):188-189.

[3]龚平.骨科手术中如何预防和减少感染[J].中外医疗,2009,28(2):41-42.

[4]许艾珍,谭爱平,陈秋辉,等.骨科手术过程中护理配合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96-97.

术中感染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无菌手术操作中出现感染的患者, 男38例, 女27例, 年龄1.5~78岁, 平均年龄 (45.8±8.3) 岁。其中60岁以下45例, 60岁以上21例, 体重指数>30者16例, <30者49例。其中胆囊胆管手术18例, 结肠直肠手术15例, 骨科手术18例, 阑尾炎切除术14例。患者感染均符合我国《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相关标准[1]。其中Ⅰ类切口11例, Ⅱ类切口29例, Ⅲ类切口25例。

1.2 方法

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 通过翻阅医嘱单、病程记录、体温单、切口分泌物培养基各种辅助检查, 对患者切口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并进行统计记录。

1.3 统计方法

以切口感染为因变量, 以年龄、性别、使用抗菌药物、手术时间、糖尿病史、麻醉方式、住院消耗费用为自变量, 作多元回归分析。同时各统计分析在PC机上应用STATA8.0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患者手术时间为35~410 min, 平均时间为 (143.3±28.8) min, 其中手术时间>180 min者46例, <180 min者19例;其中胆囊胆管手术18例, 结肠直肠手术15例, 骨科手术18例, 阑尾炎切除术14例;患者均在手术前30 min使用抗菌药物, 其中手术时间>180 min者均加用1次抗生素药物, 患者均在术后24 h内使用抗生素。其中感染发生在术后24 h者15例, 发生在1~3 d者36例, 发生在4~7 d者14例。

2.2 基础因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采取A=0.05水平, 对患者手术时间、年龄、糖尿病史对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 见表1。

2.3 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

患者临床标本送检, 送检率为92.3% (60/65) , 阳性检出率为86.7%。共培养出7种35株, 其中G+需氧菌26株 (74.3%) , G-需氧菌6株 (17.1%) , 其他3株 (8.6%) 。

3 讨论

术中感染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包括手术操作及患者自身因素, 无菌手术操作中不与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道相通, 因此不会受到这些部位细菌的影响, 因此手术中细菌感染主要来源于手术室环境[2]。手术敷料、器械, 手术操作人员及患者皮肤, 因此可知, 手术时间越长, 患者受到细菌感染的几率越大, 同时一些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全身免疫力较低, 因此切口愈合难度较大, 切口感染几率加大, 年龄较大患者易出现心脑血管及其他系统疾病, 患者机体免疫力明显下降, 因此周围血管对炎症的反应能力降低, 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趋化性及杀伤力明显降低, 同时手术作为侵入性治疗, 因此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有效缩短手术暴露时间, 规范无菌操作流程, 保证缝合的准确性, 不留死腔、提高机体免疫力、术前治疗糖尿病是减少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途径[3]。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 手术切口种类与切口感染具有一定的关系, Ⅰ类切口作为非创伤性切口, 是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手术, 不会引起炎症反应, 不会对组织产生破坏, 因此切口感染率比较低。Ⅱ类切口虽然为创伤性切口, 但不会产生炎症反应, 同时组织破坏较小, 因此切口感染率约为3%~6%。Ⅲ类切口感染是创伤性切口, 同时会伴随较为严重炎症反应, 对机体破坏较大切口感染率一般在4%~20%之间。Ⅳ类切口一般不计入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对术后感染的发生亦有着一定的联系, 抗生素使用时间的长短与切口感染无直接关系, 然而术后抗生素药物种类及使用量与术后感染的有着重要关系。

切口感染能够通过多种方法预防: (1) 术前对易感染人员给予抗生素药物, 能够保证组织及血液较高的浓度, 从而有效的预防感染发生。 (2) 术前医护人员严格消毒, 同时对患者手术部位的表皮进行彻底清洁处理, 同时要保证医疗器械及敷料进行彻底高温灭菌。手术操作中要严格规范手术流程, 减少术中人员走动, 同时手术室空气质量进行净化。手术后要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严格观察, 同时做好基础护理工作, 避免切口受到污染, 避免出现院内感染。同时术后要适当选用抗生素, 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

手术操作作为侵入性治疗, 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避免的创伤, 因此多会出现术中感染, 外科手术感染是临床最为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 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大, 因此, 对术中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在患者围术期内给予患者有效的措施, 对于减少术中感染发生率有着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提高手术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娟, 杨春.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3, 30 (6) :563-564.

[2]项大业, 连永生.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42, 22 (6) :1150-1152.

术中感染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5年10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术前检查均正常;(2)术前排除已发生感染的患者;(3)无手术禁忌症;(4)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5)排除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史或意识障碍史的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4年10月~2015年4月)及观察组(2015年5月~2015年10月)各60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范围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45.6±3.4)岁;手术类型:胃肠外科手术16例,骨科手术15例,妇产科手术13例,肿瘤切除手术10例,泌尿系统手术6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范围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龄(45.9±3.2)岁;手术类型:胃肠外科手术16例,骨科手术14例,妇产科手术15例,肿瘤切除手术10例,泌尿系统手术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护理目标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2.1 制定住院期间手术患者目标监护体系

实行护士长-护理组长-责任护士负责制,并以患者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为总目标,根据总目标制定分目标,并要求每个护士正确掌握小组责任及监护体系,由专家组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让小组成员了解手术术后感染的控制及预防。

1.2.2 调查现状,分析原因

小组成员通过召开会议、运用鱼骨图原因分析法、头脑风暴法,从人员、制度、事物及方法等方面对手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共识评价一致认为:①护士对手术术后感染预防指南了解不够;②科室缺乏预防手术术后感染的具体标准流程;③医护人员对手术感染认知水平不足;④缺乏系统性预防手术术后感染的培训方案;⑤缺乏有效的质量监督措施;⑥医护缺乏沟通,责任不明确。

1.2.3 制定改进措施

①动员、强化医护预防意识。管理小组成员在晨会、小组会议、科务会议等场合中反复强调手术术后感染预防的意义。在小组会议上,要求各小组成员制定可行的预防控制方案,并肩负起监管职责;在科务会议上反复宣传,提高医护人员对手术术后感染的重视程度,并做到查漏补缺,相互提醒,并在相互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及讨论,并提出具体改进目标及要求;②定期对医护人员培训。利用晨会、科务会等多种场合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学习,内容包括术后感染预防指南、预防措施、病例分析等,将培训内容记录在电子档案中,以供查询。对医护人员定期考核,并对考核不合格者再次培训,直至达标;③制定护理目标管理流程。患者入院后由主管医生对其进行评估,并识别出高危人群(包括合并基础疾病、妊娠期营养不良、妊娠期体重过重),同时制定相关的预防控制措施,并对患者全程监控;④制定医护健康宣教手册。参照文献资料及各指南,同时咨询多名感染科领域的研究专家,并通过调查了解患者对产后感染知识的需求,制定手术术后感染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应图文并茂,使患者通俗易懂;⑤加强医护合作。医护共同进行查房及交班,共同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及诊断。为了增进医护间的交流,建立电子病历系统,通过电子病历系统让医生指导护士用药,而护士则有责任协助医生检查药物开具情况;⑥持续质量改进。每周召开一次小组会议,共同讨论医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制定新的护理质量控制方案,以提高患者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实施手术室护理管理前后术中切口感染发生率,并由专业人员组成调查小组,拟定问卷调查表,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测定;②比较两组手术室各方面情况的改善,包括:护士的无菌意识、护理技术及医护配合程度,均以满分100分的评估量表进行评分,同时统计对比手术空气细菌含量、手术刀使用时间等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获取的数据均通过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中切口感染率与患者满意度观察比较,见表1。

观察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3 两组手术室各方面情况改善比较,见表2。

观察组的手术室各方面情况与对照组相比,护士无菌意识、护理技术及医护配合程度均明显提升,空气细菌含量降低,手术刀使用时间减少,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3.1 手术切口感染作为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延长患者康复时间,还会加重病情,甚至诱发全身感染,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与痛苦。手术室是实施手术的场所,亦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所在,故如何控制感染率已成为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最终目标[3,4]。

3.2 引起手术室患者切口感染因素较多,常见的因素包括:

①手术时间过长导致切口暴露于空气中的时间延长,细菌侵犯的风险增加,而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器械接触细菌的机率亦明显提升,进而增加切口感染几率,同时术中牵拉、组织损伤、抵抗力下降为细菌侵犯提供了条件;②急诊手术或接台手术是影响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急诊手术准备仓促,术前评估不足,接台手术则因间隔时间短、消毒工作不够充分,导致感染风险增加;③室内人员的消毒情况直接影响手术质量。人体是细菌的主要携带者,若室内参观人员较多,则可能通过呼吸、皮肤分泌等方式对室内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增加感染率;④手术室内空气细菌含量亦会影响手术切口预后,若空气细菌数多,手术过程中切口暴露于空气中必然会接触细菌,增加切口感染率。强化手术室护理管理是近年新发展的管理措施,它需要管理者充分考虑目标实施的人力、方法、财力、物力及技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调节及控制[5]。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手术室护理管理,首先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合理规划手术室分区管理流程,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并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制度的落实进行监督,使得制度更为行之有效;其次通过对手术人员的管理,强化无菌观念,提高工作人员技术与手术契合程度,力争加强无菌操作并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加强手术室内的器械、物品与参观人员的管理,提升手术环境的质量,最终达到降低切口感染率的目的[6,7]。

3.3 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满意度则高于对照组,护理工作者的无菌意识、护理技术、配合程度均得到了提升,空气细菌含量减少,手术刀使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能有效改善手术室情况,降低切口感染率。实施手术护理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术后感染预防控制意识,增强护士工作责任感及使命感,从而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改善了护理管理质量工作[8]。通过共同培训,强化医护意识及制定术后感染预防控制措施,使得医生、护士及患者能够充分重视产后感染的预防,同时对各个环节加强管理,使得人人参与到疾病管理中,提高了护理效果。此外,给患者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水平,使得家属能积极配合治疗,并在执行过程中采用护理质量控制表对患者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提高护理管理效果。

综上所述,优化手术室护理管理可明显改善手术室各方面情况,对防控患者术中切口感染,提升护理质量有着积极作用,适合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沙家梅.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关系及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7):252-254.

[2]徐永勤,徐颖,黄丽华.手术切口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关系及防范措施[J].西部医学,2014,26(10):1405-1407.

[3]张芬菊.手术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4):634-635.

[4]赵丽华,刘耕,王静博.手术室管理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与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214-216.

[5]陈利红,来金君,王晶晶.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3):662-663.

[6]王燕,张爱华.手术室管理对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与控制[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9):1127-1128.

[7]李春燕,陈华鸿.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方法[J].吉林医学,2014,35(35):7938-7939.

术中感染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34例, 对照组32例。观察组:男20例, 女14例, 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 (34.28±4.32) 岁;疾病类型:坏疽性阑尾炎9例, 化脓性阑尾炎15例, 单纯性阑尾炎6例, 穿孔性阑尾炎4例;患者而从发病至入院时间8~21小时。对照组:男18例, 女14例, 年龄:21~64岁, 平均年龄 (35.20±4.82) ;疾病类型:坏疽性阑尾炎6例, 化脓性阑尾炎13例, 单纯性阑尾炎8例, 穿孔性阑尾炎5例;患者从发病至入院时间9~22小时。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 切口类型均为Ⅲ类。排除伴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妊娠以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行常规阑尾切除术, 关闭腹膜。根据患者病情做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或麦氏斜切口。观察组:关闭腹膜, 用生理盐水对切口实施彻底清洗处理后, 用注射器将0.5%的甲硝唑50ml和庆大霉素8万单位同时浸润注射在手术切口边缘肌层和皮下层内, 之后小心谨慎缝合切口。对照组:关闭腹膜, 碘伏擦洗切口后, 用生理盐水对切口实施彻底清洗处理后逝干, 小心谨慎缝合切口。所有患者均术前30min预防性给与抗生素, 手术所有过程保证在无菌条件下完成, 术后均给予0.5%甲硝唑抗感染治疗5~7天。

1.3 观察指标:术后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感染情况及住院时间。切口感染评价标准:术后切口出现红、肿、热、痛, 白细胞计数升高, 切口部分或全部裂开, 有脓性分泌物, 或体温≥38℃。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切口感染情况比较:由表1可知, 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 (15.6%) 明显高于观察组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中切口感染的分别为坏疽性阑尾炎1例, 化脓性阑尾炎2例, 穿孔性阑尾炎2例。

2.2 两组患者体温恢复情况比较:术前, 对照组体温 (38.4±0.6) ℃, 观察组 (38.5±0.5) ℃,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 (5.1±1) d, 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 (3.3±0.5) d,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阑尾切除术为外科常见术之一, 其术后并发症以切口感染为主, 研究显示, 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主要有:切口选择、病程长短以及病人的年龄、肥胖、心理准备等[2]。为降低切口感染率,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给予抗生素, 手术过程强调严格无菌操作, 保护切口[3,4]。甲硝唑为硝基咪唑类抗生素, 其可阻断细菌DNA的合成, 从而产生抗菌作用, 是治疗厌氧菌做有效的药物, 据统计甲硝唑为阑尾切除术中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 使用频率达98%[5];庆大霉素为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主要抗菌机制为与细菌核糖体30S亚基结合, 以及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其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 对绿脓杆菌有效。有研究显示, 两种二联合应有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6]。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 (15.6%) 明显高于观察组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 (5.1±1) d, 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 (3.3±0.5) d,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提示阑尾切除术术中局部给予甲硝唑联合庆大霉素可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 缩短体温恢复正常所需时间。

综上所述, 甲硝唑联合庆大霉素可有效降低阑尾切除术的术后切口感染率, 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术中局部给药预防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阑尾炎患者6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关闭腹膜后, 行甲硝唑联合庆大霉素手术切口同时浸润注射治疗;对照组常规行阑尾切除术, 未给予甲硝唑和庆大霉素。结果: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明显高于观察组 (P﹤0.05) ,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中切口感染的分别为坏疽性阑尾炎1例, 化脓性阑尾炎2例, 穿孔性阑尾炎2例。对照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 (5.1±1) d, 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平均 (3.3±0.5) d,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5) 。结论:甲硝唑联合庆大霉素可有效降低阑尾切除术的术后切口感染率,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阑尾切除术,切口感染,甲硝唑,庆大霉素

参考文献

[1]王玮莹.急性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相关因素与预防措施[J].健康导报:医学版, 2015, (4) :167.

[2]刘晓明.引起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5, (03) :440-442.

[3]陈红卫, 王云峰.局部甲硝唑应用预防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的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2) :23-24.

[4]杨向前.奥硝唑局部冲洗预防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学, 2011, 17 (3) :328-331.

[5]尹会义, 刘瑾琨.阑尾炎手术切口感染后抗菌药物治疗的应用[J].四川医学, 2012, 33 (4) :689-691.

上一篇:桥梁试验检测下一篇:善待后进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