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传承

2024-06-21

记忆传承(共7篇)

记忆传承 篇1

摘要:自1924年9月5日,雷峰塔因塔砖被盗而倒塌以来,是否应该重建雷峰塔、如何重建新塔或者修复旧塔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甚至2002年雷峰塔新塔竣工后争论仍在继续。文章围绕雷峰塔的保护或新建的争论,就中国和西欧传统建筑观对于建筑记忆在实体虚体中传承的方式展开讨论。通过引证-对比的阐述逻辑结构,以期为后续研究做相关铺垫。

关键词:原真性,文化对比,实体虚体

What happens if we try to think...An architecture whose objective would be not the ordering of dimensional extension but movement and duration?1

——Ignasi de Solà-Morales

Thus,the past which continues to animate Chinese life in so many striking,unexpected or subtle ways,seems to inhabit the people rather than the bricks and stones.2

——Pierre Ryckmans

1.回到过去,哪个过去?

自1924年9月5日,雷峰塔因杭州市民持续不断的盗窃塔砖用于加建自家宅屋而倒塌以来,是否应该重建雷峰塔、如何重建或者修复雷峰塔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甚至在2004年雷峰塔新塔竣工后争论仍在继续。但是有一个问题双方一直没有明确的共识:我们所反对或支持重建的雷峰塔,到底是哪一座雷峰塔?

雷峰塔起源于977年吴越王妃筹建的七层八角“黄妃塔”;北宋年间毁于方腊战火,又于南宋重建五层塔院建筑;明嘉靖年间倭祸大火,木质塔檐等全被烧毁,只留五层砖质塔身;再到民国年间,因塔砖盗采而坍塌3。在其一千余年的历史中,经历了七层八角塔——五层八角塔——五层砖塔身——倒塌废墟四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在雷峰塔修复保护方案意见征集中,应该恢复到哪个“原貌”也没有压倒性意见,这就会给古建工作者带来很大的疑惑——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应该参考哪一座雷峰塔?

但当我们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建筑观来看,新的塔像哪个时期的旧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塔重新被看到、被登临,让“雷峰夕照”和“一湖映双塔”的西湖历史记忆被今人所感受。在中国传统语境下,建筑本身是否维持原初的状态无足轻重,这与《威尼斯宪章》中体现的西欧经典保护观是截然不同的,经典的西方建筑理念认为稳定性、永久性、空间性(stability,permanence,spatiality)是建筑的三大特征4,但部分西方人如Mote也意识到:在中西方文明中,用于保存和转译古迹价值的城市纪念碑式建筑的角色是不一样的。5

我们更熟悉的西方经典建筑与保护理论,如Fergusson所言,a building…consistent in the first place with the requisite amount of permanent mechanical stability6,希望实体的永续让后人面对遗迹时产生记忆的联想。中国传统重视建筑记忆非实体的部分,因为实体是变化易朽的,当后人能直接置身于原有建筑的活动、继承建造者的感受时,实体原真与否已经不重要了。Pierre Ryckmans将这总结为“中国的建筑历史,在精神上永续,而在建筑实体上无形”。7

Eilert Christie于1872年起对挪威尼达洛斯主教堂的遗址修复工作就是对这一“忠实性”理念的很好体现。在重建已经倒塌的教堂主塔楼时,他采用的维修而非翻新的方法,注重考古细节以将所有的墙体碎片重新归位,是将部件以原有的方式重新组合起来,不添加新的变化,“以保证修复设计中不得不重建部分的精确性”8。Christie的用意,在于让后人通过完全忠实于四个世纪前状况的墙体,产生对14世纪以来这座教堂作为丹麦统治下挪威国家象征的记忆。

而在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五行”中,实体是不存在永恒的,它一直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中,只存在现时的阶段和未来的走向。只要建筑载体表达的活动和功能是延续的,建筑的记忆便能够在载体的不断更新变化中得到传承。日本的替造制也深受这一哲学观念的影响,建筑更替中保存的是一种方式,一种建造的仪典9。这就能解释中国建筑常常出现的更替现象:在建筑上进行增减改动成为日常,如果原有建筑无法支撑活动功能的表达,甚至用新的建筑来替代古建筑也是常见的,例如五台山台怀镇诸寺,没有任何单体建筑是唐代遗构,甚至部分建筑为清代以后所建,但这并不妨碍五台山这一唐朝以来佛教圣地的集体记忆的延续,因为文字、绘画、宗教活动这些非物质的要素是延续的。

中国传统对于虚体的重视也导致历代对于实体遗存的不断增减改动。相对虚体,实体上各个时期的痕迹是平等的,载体也成为不同时期痕迹的集合体。就像倒塌前的雷峰塔,它具有宋代的砖身、明代的内饰和明代大火的痕迹,还体现了吴越塔的一部分形制特点。西方强调遗迹作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或背景的证据:由于是体现过去某个特定历史时刻的实体证据,而具有了历史价值10。为保存、凸显这一证据,往往会将特定的历史断面放大保存,甚至会遮掉其他的断面。Heinrich Schilemann 19世纪对特洛伊古城遗迹的发掘就是一例,为寻找目标的“特洛伊层”而破坏掉其他历史时期的痕迹与记忆,最有可能是《伊利亚特》描绘的特洛伊城的5、6或者7层遗址反而被发掘活动破坏了。对于某个实体纪念物的过度追求,会导致非目标实体痕迹的破坏,进而破坏历史记忆的客观性和完整性。从这一角度看,过度注重回到某个历史片段的“复原”是因小失大。

2.雷峰新塔与西湖旧景

雷峰新塔的在新世纪的又一次建造,正如南宋那次重建,塔的新建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雷峰塔,无论是完好的木质楼阁塔还是残破的塔身,由于文字与绘画的描述,“雷峰夕照”已成为整个西湖的一个集体记忆,是从南宋一直延续到民国塔倒塌时的精神遗产与集体记忆传承,期间经历了塔本身的数次变动(大火,倾斜),但“雷峰夕照”的精神内涵并不改变,说明这种传承是部分脱离于物质载体的原真性的。塔倒塌后,如果仅仅选择保护坍塌的遗址(实体的原真性),那么这一延续千年的记忆传承(虚体的原真性)从此终断,所剩下的不过是塔砖所表现的砖出炉后数百年的痕迹罢了(实体的非永久性)。恢复雷峰塔作为西湖历史记忆的一大重要景观构成要素、引起古人今人的情感共鸣,是直接对建筑记忆虚体部分的传承。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语境下,雷峰新塔的建造并不需要成为哪一座历史古塔的复刻品,也不需要、也无法对哪一个历史时期的具体细节或痕迹忠实,因为新建的塔在物质上与旧塔是五行更替的两个阶段,也不存在尼达洛斯主教堂那样丰富的原物遗存让原有部件按原有方式重新组合的状态的可操作条件。即使是完全模仿某一阶段的旧塔重建,实体上的历史价值和年龄价值已经丢失了。这种模仿旧式的重建,在John Ruskin看来是一座建筑所能遭受的最大破坏了11。本质上,雷峰新塔应是一座全新的塔,但继承着曾在雷峰上矗立过的塔逐代流传下来的建筑记忆。

新塔的设计者也坚持“新塔不再属于任何一个朝代,而只属于现代”的观点,认为一个全新的非文物建筑,具有当代建筑的特定,又与雷峰塔的形象有某些联系12。新塔的设计也部分体现了这一新建筑的观点:新塔内部使用了钢桁架结构和电梯。但设计者外部对旧塔的形制诸多继承,例如采用遗迹推算出的原塔尺度,湖面上很难看出新塔为现代建筑,这一模糊性对后人认知新塔的真实性存在误导的危险。

3.记忆传承的中西方探索

早于雷峰塔的新建30年,Robert Venturi在1972-75年对富兰克林纪念馆设计中,使用金属框架来“复原”原有建筑,用铺地标识表现原房屋平面,不修复任何的实体,而通过新实体的介入让参观者感受到原址上的生活活动.相对于按照考古证据重新建造一个足尺的修复品,这种新的保护展示方式注重“意”的表达而不纠结于实物的复原。这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对脱离实体保留局限的一次里程碑式的尝试。

雷峰新塔落成后十年,南京大报恩寺新塔方案出炉,新建的轻质遗址保护塔具有完全现代的外观、材料与结构,进一步脱离了原塔的形式桎梏,但又在佛教教义、景观功能和城市记忆等虚体传承上与旧报恩寺塔形成了良好的接续与发展,这种蕴含中国传统建筑非物质记忆传承的建筑思想与设计哲学,在建筑思想的全盘西化时代后,正重新回归到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而这种非物质性的传承——建筑记忆恰恰是本土建筑实践的源泉。

注释

11.Ignasi de Solà-Morales,“Liquid Architecture,”in Anyhow,ed.Cynthia C.Davidson(Cambridge,MA;London,England:The MIT Press,1998),36-43.

22.Pierre Ryckmans,“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the Past,”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39(March1989):1-16.

33.路秉杰,《雷峰塔的历经》,《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第4期,1页

44.Ignasi de Solà-Morales,“Liquid Architecture,”in Anyhow,ed.Cynthia C.Davidson(Cambridge,MA;London,England:The MIT Press,1998),36-43.

55.原文“Chinese civilization…and Western…the functional roles of the city’s monuments in preserving and transmitting the values of antiquity,differed.”F.W.Mote,“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Form,Time,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Rice University Studies 59,no.4(Fall 1973):35-65.

66.Edward Ford,“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mpermanence:The Illusion of Durability,”Harvard Design Magazine(Fall 1997):12-18.

77.原文“the Chinese past is both spiritually active and physically invisible.”Pierre Ryckmans,“The Chinese Attitude Towards the Past,”Papers on Far Eastern History 39(March 1989):1-16.

88.Dag Nilsen,“The Cathedral of Nidaros,Building a Historic Monument”,Future Anterior(New York:GSAPP,2010):Volume 7

99.Botond Bognar,“What Goes Up,Must Come Down”,Harvard Design Magazine 3(Fall 1997):33-43.

1010.原文“……historic value,that is to say the evidence the work presented of a particular historical moment”Adrian Forty,“Memory”,Words and Buildings:AVocabulary of Modern Architecture(London,England:Thames&Hudson,2000):206-219.

1111.原文“the most total destruction which a building can suffer”John Ruskin.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Theory(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89):p.252.

1212.郭黛姮,《雷峰新塔设计理念的思考》,《建筑史论文集》,第13辑,189页

记忆传承 篇2

革命传统是需要我们永远继承的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学校、家庭对提高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很重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道德教育,特别是没有把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放在应有的位置。这对于学生的成长,对于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对于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际,我们“红色之旅”服务团高服务的旗命老区,列的活动熏陶思想精神生德境界、才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

在实践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看到了一些问题。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热衷于革命教育问题,并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现将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做以下汇报。

革命教育举为人民帜,深入革通过一系在实践中感情、充实活、提高道增长知识

一、实践现状

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军故乡、红色土地、红旗不倒的地方。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Xx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红色小上海”。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何叔衡在英勇就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Xx2万多名优秀儿女参加了红军,涌现出了老将军13名,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1932年,第一个Xx省苏维埃政府、中共Xx省委、Xx军区等机构在Xx成立,Xx成为Xx革命运动的政治、军事中心。Xx县共有全国重点保护的革命遗址7处,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省级革命建筑物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Xx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革命传统气息给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

革命教育现状,在实践活动开展前,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当地中小师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的看法,了解了当地革命传统教育的现状。我们联系了Xx省Xx县中区小学、龙山中学以及Xx县第一中学的师生,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现状”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革命传统教育现状并不乐观。大多数学生对历史革命人物以及革命历史的了解并不多。另外各学校对革命传统教育也不是那么重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较少。由于平时接触到的有关革命传统的知识较少,超过1/3的人认为对于

革命传统教育他们难以产生共鸣。但令人欣慰的是,多数师生对革命传统教育持赞成态度,绝大多数师生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在实践活动之前,我们通过走访当地教育机构、团县委以及革命遗址等相关部门,取得了我们预备展开调研的学校、革命遗址的初步资料。

县中区小学被誉为“将军母校、冠军母校”,学校以传统教育和个性化培养为特色,还确立了“弘扬传统,激发情感,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整体科研课题。每年清明节前后,Xx县中区小学都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一般为拜谒瞿秋白烈士牺牲地和碑。由于式不够化,绝大生的积不断下拥有学历史,纪

活动形多

多数学极性也降。百年办毕业生遍布五洲四海,立勋军政学商。近年来,一中组织人力自编了本课程《红旗〃红军〃红土地》一书,设置“三红”教育课程,规定由历史、政治、语文老师或班主任授课,学生学完后要进行开卷考试。由于高中课业压力大、校本课程课时较短以及学

生对开卷科目不重视等原因,大部分学生对“三红”教育课程还停留在简单的有所了解这一层面。

拥有多处革命教育基地,但参观、学习人数不多,利用率不高。

革命教育现状,我们“红色之旅”革命教育服务团的实践活动旨在达到以下两个目的:

通过一系列革命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生动、多样的活动形式中学到一些在书本上感悟不到的道理,弘扬现代主旋律。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参与革命教育活动,促进其自信、自尊的培养和自我发展。

通过调研,提出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并与教育局等相关教育机构合作,力图推进革命传统教育的进程,提高革命传统教育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世代相传的优良革命传统,这就是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爱国志士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用鲜血和生命创造出来的英雄业绩和革命精神。这些革命传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升华;是我们增强信心,战胜困难,争取胜利的重要武器;是教育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提高政治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

奋斗的巨大动力。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他们确定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素质关系到我们祖国的前途和命运。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使广大青年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高尚品德,争做适应时代需要的“四有”新人。同时,革命传统教育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部分,是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和近现代史国情教育的一部分。能否做好革命传统教育,事关青少年能否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事关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我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及革命遗址现状

当年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之一,是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地处山丘,背靠山,地形难攻易守,便于游击战、运动战;农副产品较丰富,且群众基础好,是理想的游击区。这里一度是中共苏皖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等重要领导机关驻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遗迹及其文物。中原局旧址、中共苏皖省委旧址、刘少奇旧居瓦屋薛是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原局旧址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还有刘少奇亲自召开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第一次军政干部大会遗址,海东大坝遗址,黑狼庙战斗遗址和林英坚烈士墓,大韩战斗遗址和大韩烈士墓等多处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

我区革命遗址背景及现状:

目前海东大坝尚存,但未立碑。此外,四、五支队以及此后成立的二师许多工厂也山区。据当人介绍,被在北窑,肥医药库设在刘,兵工厂山冲,医院刘。徐海东还在太平村创办了抗日小学。

黑狼庙战斗遗

林英坚等烈士是1941年冬在章广黑狼庙战斗中牺牲的。1941年11月27日,桂系171师分三路向章广黑狼庙的新四军五旅13团阵地进攻,因敌众我寡,我军伤亡较重,团长林英坚等指战员阵亡。当时因情况紧急,烈士们被就地安葬。1972年,公社党委决定在大冒对面山上修建烈士墓,并立了一块纪念碑。1982年烈士墓重修了一次。1990年,原县级**市委计划将烈士墓修建成烈士陵园,有关部门已将占地12亩的规划图编制好,后因为地改市、分区,修建陵园计划搁置。目前烈士墓杂草丛生,规模小,破旧不堪,亟待维修、扩建(林英坚,安徽金寨

下属的曾设在地知情服厂设皂厂、东

设在黄设在郑

人,1908年出生,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入党,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四次反围剿和长征,牺牲前为新四军二师五旅13团团长,牺牲后,江北指挥部于1941年12月15日在岗村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张云逸副军长致悼词)。

5、珠龙南山头战斗遗址和烈士纪念碑(南山头)

1945年11月初,为阻止国民党军队向津浦路西根据地的主力部队和地方党政机关进攻,定滁全

二、革命遗址保护面临问题及原因

以刘少奇旧居、中原局第一次会议和苏皖省委旧址为主的大量革命遗址尚存,但原物、原貌都发生很大变化。有的地方已遭到一定破坏,有的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如林英坚烈士墓原先周围有松树,现已被原**乡卖给私人,树被砍,墓址周围已变成私人承包山场。江北指挥部第一次军政干部大会遗址,2007年春卖给私人已栽松树。

其问题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客观方面主要有:一是受战争环境破坏和解放后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而改变现状。窝子李村庄当年是徐海东大将养病的地方,曾被敌人放火焚烧成灰烬,后来又发动战士上山砍树割草重新盖房,解放后村民居住的草房已翻盖成砖木结构的瓦房或平房。刘少奇居住瓦屋薛薛宗元家的房,因年久失修,原四合院房已扒重建平房。刘少奇当年居住两小间西厢房也是两次重新修建。二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黑狼庙战斗遗址,当年战士们挖的两米多深的壕沟

民间记忆的现代传承方式 篇3

关键词:韩剧胎梦传承

近几年来,“韩流”已是席卷东亚的文化现象.《初恋》、《看了又看》、《人鱼小姐》、《加油,金顺!》各个都高高跃居收视率榜首。笔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到一个细节:韩剧中经常出现胎梦的场景,这是韩国文化的一个侧影。有关胎梦的内容在连续剧中表现,是民间记忆在现代传承的方式之一,其有效性、传承性都值得我们花时间研究一番。

胎梦是妊娠期女子所做的梦,即根据孕妇在梦里见到的特定的动物、植物或一些无生物,预测将要出生的孩子是男还是女,并预测将要出生孩子的特征和所具备的才华。在朝鲜族生育文化中,关于胎梦的风俗直到现在还存在,主要是关于生男还是生女的胎梦。如:孕妇梦见龙、虎、蟒蛇、公牛、猪、公鸡、狗等动物就会生男孩。梦见母牛、马、猫、母鸡蛇等动物则会生女孩:孕妇梦见地瓜、辣椒、萝卜、茄子、胡桃、松蘑等植物就会生男孩,梦见柿子、香瓜、西瓜、花等植物就会生女孩;孕妇梦见斧头等金属也会生男孩等。但对胎梦的解释方法,各地不完全一致。

韩剧中有为数不少的胎梦,此篇仅以《人鱼小姐》例:

《人鱼小姐》中有三个胎梦:

梦一:玛琳在去济州岛的飞机上做了个梦,梦到一群海女把一条很大的鱼扔进了她的怀里。相应的是:虽然当时玛琳以十万韩元的价格把梦卖给了芮莹。但最后还是玛琳自己怀上了孩子。

梦二:雅俐瑛做梦梦到她和妈妈站在一棵大树下.雅俐瑛看着大树说:“这棵树长这么大啊!”她妈妈说:“我把这棵树交给你了,他一定会长成苍天大树的。”说完人就消失了。相应的是:雅俐瑛怀了美旺一她的第一个女儿。

梦三:朱旺他妈做梦梦到一条金黄色的大蟒蛇.差不多时间朱旺他爸梦到他赶了一群猪进家。相应的是:雅俐瑛怀了儿子,即他们的孙子。

韩国民间释梦里,认为梦是可以买卖的,从这个行为里可知.自己做或持有美梦可以梦想成真,而有的梦最好不要盘根问底。也就是说大梦、吉梦说出来的话可能招来不幸应不要解,要缄口才能美梦成真的意思。第一个胎梦中玛琳能以十万韩元的好价钱把梦卖给芮莹即反映了此内容。

一些胎梦也有长辈的参与,特别是逝去的长辈。新生命是家族的延续,更承有长辈的血脉。第二个梦。树象征了新的生命,由去世的雅俐瑛的妈妈带给了雅俐瑛,也暗示了外孙女是她生命的延续。

荣格说过:“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心理事实:一个人可能與其他人或客体具有潜意识的统一性。”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第三个梦,孩子的爷爷奶奶几乎同时预示了孙子的到来,即便是意料之外。

胎梦一直位列于韩国文化的历史传承谱系之中,在古籍《三国遗事》中就有很多此类记载:

(1)出处:卷一,纪异一,金庾信

梦者:高句丽王

梦的主题:秋男(高句丽的占卜人)扑入金庾信母亲的怀里

释梦:预示性的(胎梦)

(2)出处:卷二,纪异二,孝昭王代竹旨郎

梦者:述宗公

梦的主题:夫妻同梦死者进屋

释梦:胎梦

(3)出处:卷二.纪异二.驾洛国记

梦者:王

梦的主题:得到熊妃

释梦:生儿子(胎梦)

(4)出处:卷四,义解五,慈藏定律

梦者:母亲

梦的主题星星掉进怀里

释梦:胎梦

(5)出处:元晓不霸

梦者:元晓之母

梦的主题:流星流入怀里

释梦:胎梦

(6)出处:明朗神郎

梦者:义安大德的母亲

梦的主题:吞绿玉

释梦:胎梦

可以看到,梦见逝者早就是胎梦的主题,与现代剧的主题不谋而合。而天、动物、珠宝等也是现代胎梦的常见主题,特别是关于动物的,如猪、蛇、龙,更是电视编剧笔下的专宠。

求子息自古及今都是韩国重要的社会诉求,无论是宗教的形式还是文化的形式,目的是一致的。深受儒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文化浸淫,香火的延续也得到韩国民众头等人生大事,这自然深埋每个人的心底,转化为一种心理诉求。这种心理诉求必需通过各种途径得到释放和安慰,胎梦就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人们通过胎梦,仿佛得到了上天的一个允诺.从此可以放心地等待属于自己的孩子,这种心理暗示的效用是巨大的。这样的心理暗示无疑能给人巨大的安慰.从而使其成为一种顺其自然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便成了为韩国民众所信服的社会信仰之一。

民族的心理构成有着古今的贯通性,而梦作为预示性的先见被韩国民众广泛接受并传承至今。胎梦是最典型的预示梦之一,在当代影视作品中成为一个可以时常运用的题材。各个胎梦主题就是一个个密码,对应着或儿或女的希望,一代代传承不休,表明了这个民族潜意识中最大的恐慌——无子以及最大的满足——有嗣。

在韩国自古以来一般都很迷信胎梦。做了胎梦就以为能有身孕,就要极力追究其预示的意义,所以胎梦及其解释在韩国梦论里占很大的比重。可以看到的是,韩国历来就有胎梦可释的信仰和民俗,并且这种信仰渗透到普通百姓的世俗生活中,成为韩剧特有的风情,脉脉然又自然而然,让观众领略到异于过往的生活体验,为韩剧凭添几抹亮色。

中国传说也有很过关于胎梦的《史记·高祖本记》:“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身动,遂产高祖。”而前秦宣昭帝苻坚是母亲苟氏梦见与西门豹交合,不久有孕,过了十二个月生了苻坚。大量的帝王将相感生传说以及有关帝后帝妃帝女感月而生的神话传说,为统治者蒙上了权威的色彩。

传承记忆的历史文本之于教育 篇4

1 历史文本的故事性原则:教育从兴趣开始

所谓真正了解历史,正如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是“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发于同一境界,而对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学者萧公权把“以学心读,以平心取,以公心述”,作为座右铭不无道理。

任何教育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使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内容感兴趣。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十几岁的青少年,最易于接受情感性的知识,最易于被生动的、妙趣横生的故事所吸引。历史的本色是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如此生动具体的历史,怎么一写到教科书上,却会变得不能被阅读者感知和玩味,找寻不到学习的乐趣呢?教材的“繁、难、偏、旧”,无疑是首先要为造成这种万马齐喑局面负疚告罪的。

我国当今历史教材专家认为,成功的历史教科书“应当像一本好剧本那样,吸引看戏的观众如痴如醉,和角色一起进入剧情,使学生爱看喜读”。要做到这一点,除了文笔上注意文采,编排上丰富多样,最重要的就是在内容上要生动具体,有人物的活动场面,有扣人心弦的情节,也有许多发人深思的悬念。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本身就是故事,为什么不能把历史教科书写得更符合历史本身,更富有故事性的叙述呢?

2 变教师之教本为学生之学本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本是重政治,轻人文;重阶级分析,轻生产力分析;重知识结构,轻情趣描述,这种纯粹的“教本”是不可能受到学生欢迎的。“历史学习,追求的主要不是结论,而是得出历史判断的思维能力。因此,教科书应尽可能地少写现成的结论,就是写结论也是以介绍观点的方式,重视的是引导学生自己依据材料去得出认识”。

事实上,无论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如何精益求精,如何趋于完美,它始终也只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参考阅读书籍”,也就是说,它首先是为学生的学习而服务的,教科书应当完成由教师的“教本”向学生的“学本”的转化。

3 绝对化的教条式评论:先入为主的偏颇

在现行的历史课本中,那种绝对化、公式化的结论还有不少。在编写新教材时应彻底摆脱这种观念的束缚,不写或少写空洞结论。胡适说:“凡先存一个门户成见去看历史的人,都不肯实事求是,都要寻求事实来证明他的成见”。只有全面地对文献史料进行抉剔爬梳和条分缕析,才能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防止出现观点先行及简单化地贴政治标签的弊端。这些原则也应成为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指导原则。

4 教科书编撰工作中所应重视的几点原则

(1)趣味性。即应该设法增强历史课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

(2)典型性。要使学生对史事有一个明确的了解,必须用具体的典型事例,否则叙述过程就难免显得抽象、苍白。

(3)实用性。历史课本要拒绝教条和枯燥,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以新鲜有趣的事例、与现实社会相关的问题,来引发学生学习思考的欲望。

从一定意义上说,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决定着历史学习者的需要,决定着历史教科书内容的选择。正因为如此,一个时代就有一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

(4)情感性。过分强调认知目标(知识传授),使得相应的情感目标(思想道德教育)被弱化,这是历史教育过程中的大忌。

著名史学家白寿彝说过,历史教育关键有三条。第一条是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是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5 历史教育文本的旨趣

历史教育文本给予人们的其实是生存、生活、发展的智慧。人们凭依历史中的先验性的知识学会思想、学会生活,更重要的还在于学会在历史的悖论汪洋中怎样避免跌入非此即彼的误区,渐渐养成公正地看待一切的价值观,同时向他人、向社会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在历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心理、民族关系等是相互联系的,但这几个主要方面又各有独自的变化方式。正是这种社会生活系统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社会的整体及人类历史的变动。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样才能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在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同时,也要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教育相结合,用多元文化的教育来培养国际意识。

国外出版业的专家们一般认为,历史教科书的“半衰期”为10年,以后这些书即使还没有被市场完全淘汰,也会很快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因此,每隔10年左右历史教科书就要进行一次修订或新编。不过,并非每次编写的要求都一模一样。有的时候只是增添一些史学研究和考古发现的新成果,删去一些陈旧的内容而已;有的时候却需要在编写理念上有大的改革,展现与过去不同的面貌。

参考文献

记忆传承 篇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5题。

⑴假设你有写日记的习惯,从五岁开始,每天写两千字的日记,一直写到一百零五岁,那么,你一共写了七千三百万字。一万三千本这样的日记,也只不过刚好能填满薄薄一片存储器。它只有指甲盖大小,只有半克重。如果有人想要在一百年内读完这片小小存储器中的文字,他需要不眠不休,并且每秒钟扫过三百字才行。

⑵我们用一个更轻飘飘的数字来描述它的容量,就是2TB。这个个位数的描述,却意味着五十万首MP3歌曲,或者六十七万张一千万像素的照片,这是五百年前最博学多识者也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却能轻轻地放在我们的指尖上,一不小心就可能乘风飞去。

⑶在这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的存储装置面前,浩如烟海算得了什么,汗牛充栋早已成笑谈。它足以记录几代人毕生的所学所想,并可以很容易地传诸后世。

⑷人们一直试图为后人留下些记忆。从公元前一万五千年的岩洞壁画开始,这种设想才逐渐成真。文字的发明是一大革命,它让人们可以将自己的经验与知识简单方便、明确快捷地置于身外,使之有机会代代传承。岩石、金属、泥陶、骨骼、皮革、布帛、竹木都曾被用于记忆的传递,而人们也一直在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以便能够将所有在险恶生涯中艰难累积的智慧记录下来,不致遗失。

⑸从纸张、印刷术到磁、光、半导体存储设备,存储密度变得越来越高,存储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今天的人们可以用很少的代价,将自己的记忆完全交给这些不会忘记的金属、半导体和塑料,解放自己的.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无论是对机器还是对人来说,这可能都是最好的分工。

⑹世界上数据存储量正在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几乎每两年就会翻一倍。在追求更高存储密度、更低能耗、更长久保存的存储设备上,人们似乎永不满足。这又是一个相互纠缠而发展的范例:当我们拥有更多存储设备的时候,就会发现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存储;而这又使得我们不得不添置更多存储设备。这像是一条不归路,却也许正是进步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⑺虽然今天的存储设备已经能够达到惊人的效率,但是研究者们依然在不断努力,试图创造出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当这种介质被发明出来的那天,也就意味着人类的群体记忆,将会与人类这个物种延续最少同样长的时间。

(取材于科松《记忆传承,信息永生》)

1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现在使用的只有指甲盖大小的2TB存储设备,能存储古人无法想象的庞大信息量。

B.为了有效传承人类艰难累积下来的智慧,人们一直在努力地寻找更轻更快更好的载体。

C.存储设备的改进,让人们可以放心地把记忆置于身外,解放大脑让它去做更擅长的工作。

D.当完美的存储设备发明出来时,人类的群体记忆将可能保存到人类这个物种消亡之后。

15.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堪称完美的存储设备的特点。要求:分条概括,写序号。不超过10字。(4分)

参考答案:

14.(3分)

A(我们现在使用的有误,原文数年之内即将面世表明这样的存储设备尚未面世)

15.(4分)

①密度高②能耗低③保存久

【评分参考】①意思对即可。

②三个要点答全得4分,少一个减2分,少两个减3分。

③超过10字不得分。

为城市留存记忆,为文明传承守望 篇6

在天津河西区,有个美丽的天鹅湖,湖边有座线条流畅,极富时代感与艺术性的建筑,这就是天津博物馆。它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场馆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层叠错落。建筑外形好似从湖面振翅欲飞的天鹅,是天津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天津博物馆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馆藏各类文物近20万件,藏品数量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馆内设有《天津人文的由来》(古代天津)、《中华百年看天津》(近代天津)和《耀世奇珍——馆藏文物精品陈列》三个基本陈列,还有多个文物艺术品专题陈列。

喜爱书法的同学们到了这里更是会一饱眼福,这里有赵孟頫的小楷书法代表作《高上大洞玉经》、行书《洛神赋卷》,杨维桢的行书《梦游海棠城记卷》等,下面我们就选出有代表性的,和书法相关的几件藏品,和同学们“见见面”吧。

《寒切帖》

说到书法,“王羲之”这个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幅《寒切帖》,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是“书圣”王羲之晚年所写的草书佳作。全文有五行共五十一字:“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这篇尺牍是王羲之写给好朋友的回信,有人推断“谢司马”就是东晋著名政治家谢安。大意是告之近况:“收到您的两封书信,得知您对我的问候,甚感欣慰。现在天气严寒逼人,近来都好吗?您长期操心劳累,我一直挂念在心。我进食很少,身体衰弱。还要勉力作书给谢司马,其他的就不一一说了。羲之答书。”此帖书体遒劲妍润,沉着流动,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了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其精妙。

由于王羲之书法真迹早已失传,天津博物馆的《寒切帖》是唐人钩填本,直接从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最为接近王羲之书法原貌,因而尤显珍贵。在卷尾还有书法家董其昌、娄坚的题记。

《录苏轼太白仙诗》

介绍完了王羲之的作品,接下米要介绍的书法家同学们可能没有那么熟悉。他就是明代书法家张弼,被人评为“颠张复出”。原来啊,张弼和“草圣”张旭一样,擅长狂草,史书记载说他酒酣兴发,顷刻能写数十张纸,疾如风雨,矫如龙蛇,世人认为他是“颠张”(张旭)复出。

张弼流传下来的墨宝很少,天津博物馆的这幅《苏轼太白仙诗》内容分为三段,首段为张弼临苏轼李白诗两首,第二段是金代文学家蔡松年的跋,第三段是张弼自书题跋。纵观此卷,笔墨饱满,势态飞动而流畅,笔画的提按起收均富有变化,形成了跌宕的独特书风。

荷鱼朱砂澄泥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欣赏完书法作品,天津博物馆里的一方砚台也迫不及待要和同学们认识一下。可别小瞧它,这方“明代荷鱼朱砂澄泥砚”被陈列在“耀世奇珍”馆藏精品展里,足见其珍贵性。看它的外形,是憨态可掬的鱼形砚身,泥质细腻,砚背衬以荷叶,荷叶及鱼身周边是黑色,又搭配鲜艳的朱红色,黑红相映,荷鱼交辉,浓艳与沉着相得益彰。

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砚”。它细腻的质地犹如婴儿皮肤一般,而且具有贮水不涸,历寒不冰,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如今,古澄泥砚极为稀少,上品更是难求。而这方“荷鱼朱砂澄泥砚”,不仅造型美,还有浓浓的文化意蕴。因为“鱼”与“余”谐音,寓意连年有余。而“荷”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这么一说,同学们是不是也要夸这方砚台构思巧妙,别具匠心呢?

博物馆浓缩和荟萃了各个时代、各种门类的艺术精华和成果,为城市留存记忆,为文明传承守望。同学们,有机会到天津,别忘了去参观天津博物馆饱饱眼福哟!

记忆传承 篇7

关键词:社会变迁,记忆,武术,传承

1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及民众参与武术的价值追求

1.1 武术文化的传承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的传承开始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走向大众传播。传统武术的传承是“线性的”,现代武术的传承实现了由“线”向“面”的转化。在传统社会中,武术传承和传播的范围较少,主要集中在按照传统规矩建立的宗族体系之内,呈现的是一位师傅带徒弟的精英教育模式。传统“线性”以血缘和模拟血缘为主体的传承体系,优点在于维护宗族传承体系,使武术技艺的传承达到了极致;缺点在于这种传承体系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和抑制性,不利于武术的推广和普及。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习武人数的增多,随着现代式传播方式的建立武术的传承也开始突破传统方式。依靠血缘关系和模拟血缘关系而进行的父子传播和师徒传播关系开始淡化,师承制的传承方式开始在建立契约关系的基础上的师生传承所取代。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之上的师生传播模式成为现代武术的传承的主体。

1.2 现代时期民众参与武术的价值追求

社会环境的变迁促使民众参与武术的价值追求也发生变化,不同的年龄阶段对武术参与的价值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在青少年群体中,以强身健体和自卫的目的较多,有少部分人选择了竞技成绩和实现社会流动,对于文化传承的选择只限于家传或者个人兴趣爱好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习武的健身价值重视程度也随之提升。重点集中在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传承文化和个人兴趣方面;改革开放后,多重信仰和精神元素开始涌入,打破了传统社会较为单一的信仰体制,人们的习武价值观也呈现多元化追求。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武术所拥有的商业价值被发挥到极致,在传统社会里曾被习武之人视为“不耻之事”的打拳卖艺,在现代社会里成为诸多武艺传承人获取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大批武术表演团体和武术馆校相继成立,诸多拳师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设馆收徒。在这种开放思维的影响下,传统武术也开始逐渐进入大众视野。

2社会变迁对传统武术文化记忆与传承的影响

2.1 生存环境与社会环境对武术文化记忆与传承的影响

连年战乱,与激变恶劣生存环境促使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强悍尚武、好气任侠的社会文化习俗。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时期武术活动有以下特点:第一,习武成为谋生和获取安全环境的手段之一,传统社会的护镖押运、看家护院、团练防卫,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武术的技击功能得以彰显;第二,习武成为实现社会流动的主要途径。在传统社会,武举制给普通习武民众提供了博取功名的机会,因此,在尚武之风的影响下出现了一大批武状元;习武改变了“穷文富武”的格局,使武术的表演化和观赏性得到进一步发掘,武术传习进一步大众化。进入近代社会以后,由于火器的出现,西方列强依靠坚船利炮打开了旧中国的大门,武术作为古代战争中的搏杀技艺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于是,武举制在清代后期废止。进入20世纪以后,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发展,华北地区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交通枢纽,京汉、津浦等铁路相继建成通车,加上海关、邮局等部门的出现,传统社会的镖局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武术的技击功能在战争中的淡化,武举制和镖行的退出弱化了武术的社会价值,依靠习武实现社会流动的机会相应减少,武术逐步由传统社会的生存技能向现代社会的健身运动转变。

2.2 建成环境变迁对武术文化记忆与传承的影响

建成环境主要是指实体环境或城市规划环境,包括街道设计、建筑密度、区域空间格局等。由于城镇化的发展,传统的习武场所“打谷场”、“把式场”以及活跃在田间地头“忙时种田、闲时打拳”的武术传习活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城镇化出现后的现代体育项目和健身武术。建成环境的改变对传统武术本身以及受众群体带来以下改变:第一,人们对待传统武术的价值认识发生了改变。第二,传统武术的活动地点和时间发生了改变。第三,传统武术传承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改变。第四,传统武术习练的器物形式与练功方法发生了改变。

3社会人口组织结构变化对武术记忆与传承的影响

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活压力较大,农村地区的青年劳动力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导致村里留守的人群主要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这种人口结构上的变化给武术文化的传承带来危机。此外,原本生活在传统村落的武术传承人,利用武术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纷纷外出开办武术馆校,实现了跨区域的社会流动。在现代,社会阶层趋向多元化,利益格局也发生明显的变化。传统的武术的传承人纷纷向外推广传播武术,一大批武术馆校迅速建立。虽然此时的地缘结构和血缘结构下的传承体系依然存在,但是,此时的门派意识和师徒观念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开始趋于淡化。随着武术竞技活动和一些商业化赛事的兴起,拳种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加强,特别是我国在参照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基础上开创了现代化的标准竞技模式,武术被分为套路运动、搏击运动和功法三种主要表现形式。武术传承的组织结构也开始由过去的自发为主转向为自发、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等多元组织体系。

4价值观念的变迁对传统文化记忆与传承的影响

上一篇:市场博弈下一篇:二次电流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