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责任

2024-09-21

环境责任(精选12篇)

环境责任 篇1

全球变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等生态问题已引起人类共同的关注。美国最新一项调查显示, 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是全世界面临的头号危机。为解决危机, 世界各国各尽其能。2009年末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各国共同探讨气候环境问题, 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我国政府也积极应对环境生态危机,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因此,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 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 作为社会系统的有机部分, 作为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 作为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的社会组织, 必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环境社会责任。

1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 (CRS) 的理念源于20世纪初美国关于企业对其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的研究。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对CRS社会已达成共识, 即企业除了对股东承担经济责任以外, 还应该考虑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 如员工、客户、供应商、所在社区、政府、以及环境的责任。因此,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还应当承担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对社会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近年来,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企业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成为人们普遍的期望和要求, 也同时赋予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更重要的地位。2009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构建的“四位一体” (即责任管理、市场责任、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中, 把环境责任作为评判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如果把企业承担的对股东的经济责任、员工健康与安全等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承担的最低限度责任的话, 那么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最高目标的追求。

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包括:

1.1 节约资源能源

企业在各类资源的使用过程中, 尽量减少不可再生、不可回收资源的使用率, 同时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企业要想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就要节约原材料及能源, 改进工艺,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消耗, 更替消耗量大的旧设备。

1.2 控制污染

污染对人类及整个环境的危害极大, 因此企业要下大力气来控制污染。企业要改进技术来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防止有毒物质和致病因子进入环境, 同时要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工艺, 对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及污染物要积极投入设备予以净化, 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1.3 减少排放

企业在生产中可以排放多种有害物质, 即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 废气、废液和废渣。这些有害物质, 若不经妥善处理, 如未达到规定的标准而排放到大气、水域、土壤中, 就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破坏生态平衡, 甚至会危及人类健康。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 中国政府为了表示环境治理的决心, 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这个目标的实现, 必然有赖于各类企业有效控制排放, 更好的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2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由来已久, 但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企业社会责任讨论的焦点在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 才有学者开始提出企业的环境责任。Frederick在企业社会响应中添加了价值和伦理维度, 提出企业不仅要有效而准确地处理公共关系, 更应全力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Zenisek描述了连续的、不断增强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阶段, 提出第三个阶段即是环境责任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企业不能销售不安全的产品, 企业必须投入财力并努力支持当地的社区建设, 企业不能使环境恶化。

在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理论提出后, 不少国际组织也开始关注环境问题。1972年, 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 大会成立了独立的委员会, 即“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该委员会于1987年出版了“我们共同未来”报告, 这篇报告首次引进了“持续发展”的观念, 敦促工业界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1993年成立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 开展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化的制定工作, 以规范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的环境行为。到目前位置, 已制定出ISO14000 (环境保护管理系统认证) 系列标准来促进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欧盟2001年公布了一份文件《推广欧洲企业社会责任模式——绿皮书》, 成为近年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该文件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内部维度和外部维度, “管理环境与资源”成为重要的内部维度之一。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及推动下, 众多企业开始响应持续发展号召, 建立各自的环境管理方式, 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

3 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的重要意义

3.1 强化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吉化“11.13”特大爆炸事故、兰州石化工厂爆炸事故、江苏大丰电池企业铅污染事件等一系列企业的环境污染事件, 不仅严重危害了公众健康, 而且对企业造成了不良影响, 企业形象受损、企业信誉受到社会拷问。在竞争日益激励的市场环境下, 牺牲公众利益、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 是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成长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环境意识的增强, 政府部门、公众、媒体、员工、消费者、社区等企业利益相关方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觉醒, 从各个角度以各种方式向企业施压。因此, 企业只有顺应潮流, 不断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浪费, 提高环境保护的能力, 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2 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 它是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融, 从而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高速发展却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的加剧以及生态透支为代价的。据中科院测算, 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 超过了9%的经济增长, 即绿色GDP为负值。面对环境污染已经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严峻的挑战, 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实现这个目标, 企业就要减少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 走一条既能节约资源, 又能使人与环境友好相处的经济发展之路。因此, 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3.3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是新时期赋予企业新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后, 中国成功的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目前, 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 这一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 社会进步与环境和谐之间的矛盾也会愈加凸显。因此, 企业被社会赋予了新的历史角色:不仅是创造财富的经济组织, 也是维护和谐的社会组织, 更是保护环境的责任主体。近来, 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界正在开展“绿色营销”活动, 即企业以环境保护观念作为其经营哲学思想, 以绿色文化为其价值观念, 以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为中心的营销策略。绿色消费的策略不仅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而且能促进企业健康长期有效的发展。绿色营销活动, 说明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 对环境保护的态度已由消极的应付转变为积极的参与。

4 强化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具体途径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承担单凭企业自觉是很难实现的。因此, 需要内外兼修来培育、监督、促进企业践行环境社会责任。

4.1 加强企业内部的环境责任教育

通过教育与培训, 帮助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和员工树立一种新的企业发展观, 即企业社会形象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如果企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 是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那么企业的社会形象就会大打折扣, 甚至会威胁企业的生存。因此, 只有使企业的社会责任理念成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后, 企业才能通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方式来自觉履行其社会责任。

4.2 加快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建设, 让企业承担环境社会责任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目前, 对企业环境保护实行规范的法律法规有《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总体看来, 这些法律法规立法层次较低, 只有《环境保护法》一部国家基本法律, 其他大多是各部委制定的行政法律, 法律效力较差。其次, 上述法律法规制定的时间久远, 很多已经不能适应对现代企业的环保要求, 如《环境保护法》是1989年制定的, 《大气污染防治法》是2000年再次修订的, 距离最近的法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是2005年修订的, 所以加快对相关环境保护立法的修订, 制定符合现代企业环境社会责任要求的法律规范势在必行。

4.3 推行适当的激励机制, 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弥补企业为履行环境责任付出的经济成本, 从而极大的鼓舞企业自觉履行环境社会责任。奥尔森在研究集体行动的逻辑时指出, 集体行动的激励可以通过“赏罚分明”的制度, 实行“有选择性激励”来解决。他同时指出, 经济激励并不是唯一的激励, 声望、尊敬、友谊等方面的“社会激励”同样有效。依据这一理论,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信贷等物质激励和给企业提供荣誉、地位、社会声誉等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手段来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4.4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督促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指企业利用公开财务报告、网络媒体和其他方式向外界说明企业环境政策、环境影响和环境绩效等相关信息。它是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关于环境信息的披露, 我国目前的法律只规定企业向政府环境管理部门和投资者披露, 而且只要求披露重污染和突发事件的信息, 对非重污染企业的环境信息是自愿披露, 披露的内容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 在实际的执行中, 只有少数业绩较好的企业有一定的环境信息披露, 而大部分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中并没有相关环境信息。总体说来, 现在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行为还很不规范, 缺乏相关的法律的规定。为此, 政府相关部门有必要不断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规范披露的内容与方式, 建立环境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美大学评出当今世界十大最紧迫问题[N].科学时报, 2008-7-15

[2].林仲豪, 高红贵.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及践行途径统计与决策[J].2008.269, (17) :172~174

[3].Frederick WC.Moving to CSR4[J].Business and Society, 1998, 37 (1) :40~60

[4].Zenisek 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3) :359

[5].European Commission.Promoting a European Frame-workfor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Green Paper[EB].European Commission Employment&social affairs, 2001, http://europa.eu.int/comm/employment-social/publica-tions/2004/ke1103002-en.html

[6].周祖城.企业伦理学 (第2版)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206~208

环境责任 篇2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大家要爱惜它。在地球上的一个角落里只有一个黄骅,所以我们也要爱惜它。­

古往今来,地球像一个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哺育着一代一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子孙们装饰得楚楚动人,青山绿水碧水蓝天。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利益,乱砍乱伐,乱补乱杀.....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在地球的一方土地有一个国家叫中国,正在重视着,讨论着“环保与发展”的问题!而在中国的这片土地上,有这么一小城——黄骅,也正在为环保做着什么!记得小时候,那时的黄骅虽然经济条件落后,但周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空气清新,水质纯净,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自己总感觉好像和书中所学的“鱼米之乡”的江南差不多。经过了不断的发展,现在除了人多了,钱多了,工厂高楼多了,同时人们忽略了保护周围对环境,污染也多了。城市边缘大片大片绿油油的田野再也见不到了,树木砍伐的也差不多了,走在道上,眼前见到的除了厂房还是厂房。常年受噪音、废气的侵袭,废水的排放,河水不再清澈,脏得不能洗东西,养不了鱼虾河蚌!曾有人这么说:“如果靠这样占用农田造厂,污染环境来发展经济,那我们宁愿贫穷一些”。多么诚挚的感言啊!确实,这种状况不光是我们这里有,也是我国目前普遍的社会现实问题!国家也渐渐重视起来!­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大家的口号是喊起来了,我却很为黄骅小城的恶化而感到担忧。每当走在大街上,有的地方,垃圾桶内空空如也,垃圾桶外却堆积如山。有的地方,垃圾桶等设施也遭到严重破坏,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每当刮起大风,风中间杂冰糕袋,飘着广告宣传单,地上滚动着饮料瓶,这些现象又是因何而来?生活放松逛街时,时不时会看到路人随口吐痰,商场内随地嗑瓜子皮,有的人为了取得孩子或伙伴的开心,去折树枝花朵,人们又为何有此举动?答案只有一个——人们的思想大多还是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严重性。有的人会认为,我不就扔了一个塑料带吗?不就扔了一个塑料瓶吗?是呀你一个我一个他一个,结果又怎样!而有的人嘴上喊的比谁都响,但实际行动却出人意料!我想:作为小城的一分子,如果每天只是喊口号,而不去认识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我们可以从少丢一份,多弯一次腰捡一份垃圾,少坐车,倡步行,骑单车。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节约水电,修旧利废等小事做起。真正检验我们对环境的贡献不是言辞,而是行动。虽然我们现在做得只不过是一些微小的事,但是我坚信要是我们人人都有保护环境的责任心,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身边的朋友,一染十,十染百,共同携手保护我们的家园,自然会给我们应有的回报。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黄骅小城的环保卫士。­

公民责任与环境保护 篇3

梁先生先后从中国人口、自然资源、工业发展、社会体制等不同角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中国的环境状况,列举了大量的实例和数字加以解释。梁先生讲到,环境保护不仅是国家的事,更是人民的事,只有全国上下亿万公众把环境保护作为自己的一种日常行为习惯,才能符合中央提出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可持续地不断向前发展。

作为梁启超之孙、梁思成和林徽因之子,梁从诫从祖、父辈那里继承了责任感与挑战意识。他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不仅积极宣传环境保护,而且使环保从绿色高调变成身体力行。讲座中大家了解到,梁先生的名片是用废纸复印而成,不用一次性筷子,在外吃饭每次都要打包等等。因为他始终坚信一句话:“每一个人,我们能做的很少,但我们联合起来,却能改变世界”。

本次讲座吸引了来自本市不同地区的读者百余人,大家听完讲座后,都深深地被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对环保的无限热爱和执着精神所打动。讲座的主办方听了梁先生的讲座后也同样深受感动和教育,大家都决心对待环保要真心实意、身体力行,继续把环保讲座办得越来越好!

浅析政府环境责任 篇4

一、环境保护的立法现状

我国立法向来以赋予政府权利为主,却缺乏对于政府责任的规定,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方面,这是我国立法中的失衡。目前我国现行各单项环境资源法律多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为主要调整对象,而规范和约束政府行为的法律规定非常有限。同时对于政府领导者的责任也缺乏法律依据,即使有法可依,也多数会因为责任分配不明而无法追究;为了让环境方面的法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其立法基本都是粗放型的,环境法律体系从某些方面说已经基本健全,与粗放型的法律相配套的法律也应跟上脚步;试验性立法也大量存在,应尽快把试验性立法转向常规性立法,增强其稳定性。

政府领导者往往会为了地方经济发展过分追求GDP增长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政府主导环境立法体制,导致环境立法从政府利益出发,成为政府谋求管理的一种手段;政府既是法律的制定者同时又是法律的执行者,一些政府部门把环境立法当作谋取权力的手段,当利益比较多时相关部门争相管理,当没有利益时则不管不问,从而形成在立法中争权的局面;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暴露出环境立法的又一弊端,即部门之间权责划分不明。

规定行政部门及其有关人员环境法律责任的主要是一些地方立法,这些立法将法律责任加到了不履行或不当履行法定职责的环境决策者、管理者、执法者身上,建立起了环境质量责任追究制。这些法规所规定的法律责任主要为行政处分,责任形式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等。政府领导者首先以法定形式承担行政责任无可厚非,但广大环境污染受害者却没有得到实际的补偿,虽然政府救济会缓和形势,但相对于受害者的损失来说,远远不能弥补。同时这种救济实际上具有过多的不确定性,救济的程度多是由政府官员的主观考虑决定,或受媒体的影响,而不是对污染受害者进行合理的足额的赔偿。无论是政府行政责任,还是政府官员引咎辞职,还是政府救济,对于污染受害者来说都是没有实质性的保障意义。

二、政府环境责任缺陷的原因探讨

虽说现代社会中的政府救济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仁政”,而是宪法赋予政府的职责,但当今社会仍把它作为一种恩赐行为。政府环境责任不健全主要因为政府主导的专制主义传统。完善政府环境责任与专制主义的法文化传统存在着背离,结果导致完善政府环境责任受到制约。政府权力主导、行政相对人义务先行的现行环境立法发展并巩固起来。这一点在环境法律制度中非常明显,典型的如限期治理制度。明确了政府的限期治理权,被限期治理的企事业单位承担的只是如期完成治理任务的义务,却没有追究政府的相关责任。责任政府就意味着自身承担的责任与拥有的权力成比例地发展,如今这种情况显然不相符合。

完善政府环境责任是从重政府权力到重政府环境义务,从重行政相对人环境法律责任到重政府环境法律责任,从重政府对行政相对人的管理到重政府对公众的服务,从重政府环境主导到重公众环境参与。

三、政府管理环境的优势分析

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较,政府在行使环保职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政府有征税权:政府可对污染企业和绿色企业实行差别税,也可对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征收差别税来引导生产和消费,并对环保产业给予必要的补贴;政府有禁止权:通过法律法规制度禁止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如我国在森林资源保护中实行的禁伐,在野生动植物的保护中实行禁猎、禁捕和禁采;政府有处罚权:政府通过立法对破坏环境者进行处罚,如对企业违规偷排污水处以罚款和停业,甚至可以追究刑事责任;节省交易费用:政府通过要求参与来对付环保中的搭便车者,对于那些可从公共物品中获利的人,则要求他们支付相应的成本,特别是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环保体系后,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充分、逆向选择和搭便车所提高的交易费用,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费用。

同时环境问题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非独占性的特点。需要政府这一强势的公权力的介入,推动环境保护这一公共品问题的合理解决,完全依赖市场价格机制来谋求环境与经济的协调是不现实的,在环境资源领域建立排他性的产权和市场的交易费用太高以至无法由市场自发来提供,在使用上容易形成“公地的悲剧”,使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基于环境的公共性,加强政府环境责任,让政府为环境负责,其优势显而易见。

四、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路径

1、从行政法制监督关系来看

在环境领域,传统的行政强制管理方式,直到今天仍然是大多数国家不可或缺的和处于主导地位的管理方式,可以说这种管理方式为保护人类环境发挥了重大的、基础性的作用。但环境善治要求政府与公众进行公共协商来解决环境问题,环境民主落实的具体体现就是公众参与环境立法。一是环境问题涉及广泛的利益冲突,这些利益冲突单靠强力的压制是难以解决的,解决的出路只能是公共协商,通过沟通来交换各方的意见,依靠公共理性最终形成解决方案;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与公众通过公共协商找到可接受的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公共协商的主要目标不是狭隘地追求个人利益,而是利用公共理性寻求最大程度满足所有公民愿望的政策。

行政立法的最大特点是“封闭式立法”,政府自我设定权力、加大行政相对人义务的情况经常发生,所以环境行政立法绝大多数是管理性质的。对此,除了加强立法机关的控制外,关键是公众参与到环境行政立法程序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规定:“行政法规在起草过程中,应当广泛听取有关机关、组织和公民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

公众参与是行政主体之外的个人和组织的参与,其中个人参与虽然是公众参与的基础,但由于个人的精力、能力有限,所以要做到长期、有效的参与有一定难度。民间环保组织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但从整体上来看这类组织在我国还是非常弱的,公众参与较低,在完善政府环境责任方面所起的作用也非常有限,究其原因在于合法性困境,通过立法给予这类组织法律支持无疑会推动环境保护,同时推动完善政府环境保护责任。

2、从行政管理关系来看

改变传统的一味由政府主导的观念,把保护环境看作人民和政府的行政契约,明确区分不同部门的责任范围,加强政府环境保护责任,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引导环保路线,建立环保经济政策,同时应建立资源补偿制度。

3、从行政救济关系来看

环境整治责任书 篇5

为了深入贯彻全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精神,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在全县开展“整治城乡环境、建设最美乡村”活动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提升发展环境质量和整体形象,切实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等突出问题,彻底改变城乡环境面貌,不断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现与镇域各村签订“整治城乡环境、建设最美乡村”活动责任书。

一、主要任务

按照实施意见确定的环境综合整治主要内容和标准,各村要全力抓好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1、编制规划。各村要认真编制辖区内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整治重点、完成时限和保障措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村庄为基本单元,实施污染治理项目,不断加强辖区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2、综合整治。各村要动员群众主动参与,对所辖区域、村庄进行全面整治,对道路沿线各村坟地统一进行植绿遮挡绿化,全力消除各村辖区内通县公路两侧可视范围内影响环境面貌和对外形象的“脏、乱、差”问题。高标准实施辖区内主干道路、村庄绿化、硬化、亮化、净化和美化,确保达到“五净四无三有”的要求,对辖区内主干道和村庄道路两侧墙体,组织专业队伍,统一按照“黄墙、灰裙子、红带子”的风格要求进行粉刷。

3、处置垃圾。各村要彻底清除辖区内主干道沿线裸露垃圾,多方筹集资金建封闭式垃圾台(屋)确定垃圾填埋点,配备一定数量的垃圾清理车;所有村组街巷都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垃圾桶(箱),全面推广户存放、组收集、村拉运、镇处理、县监管的垃圾处置模式,做到垃圾每日清运,逐步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目标。

4、污水处理。按照“早建设、早投用”的要求,各村组所有排污明渠一律进行衬砌、加盖,及时接入镇区排污管网。同时加快推广农村污水处理大型或分户沼气建设,在人口集中的村庄推广微动力、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人工湿地等污水处理模式。

5、生态创建。各村要以“村有最美街道、镇有最美新村、一线两路,建成最美乡村游廊”为目标,坚持“净化先行、绿化跟进、硬化强基、美化提升、亮化增色”的思路,广泛动员,攻坚破难,聚力推进各村环境整治,做到分层建设、分层推进,全力晋级升等,努力推进各村环境综合整治向纵深发展。

6、污染防治。各村要全面加强辖区内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划定水源保护区,清除保护区内排污口,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科学划定养殖区,对禽畜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有效防治禽畜养殖环境污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切实减少面源污染;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加大督察处理力度;要坚决杜绝“十五小”、新“五小”企业落户,违法生产。

二、责任考核

1、责任主体。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村党支部书记对辖区整治工作付总责,村主任全力配合,要明确专职人员,夯实责任,全力抓好本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的落实。

2、制定方案。各村要按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每年制定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方案,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确保环境整治工作取得实效。

3、建立机制。各村要大力营造全民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大工作推进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措施,逐步建立组织领导、综合整治、资金保障、舆论宣传、督促检查等长效工作机制,确保各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长效化推进。

4、强化考核。镇政府将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纳入各村目标责任制考核、干部工作实绩考核和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工作考核,并实行动态管理,严格奖惩。镇政府将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巡回检查,对措施得力、成效显著的村给予通报表扬;对行动迟缓、工作滞后的村实行挂牌监督;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在全镇范围内通报批评、公开曝光并追究责任,以确保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柳林镇人民政府

导(签字):

____________村

负责人(签字):

二零一二年四月十二日

柳林镇开展“整治城乡环境、建设最美乡村”活动

江森自控:勇于担负环境责任 篇6

江森自控在全球范围内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江森自控的核心价值观,也成就了其在商业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不论在公司内部或外部,江森自控都致力于合理高效地利用资源,在创造营收的同时,为客户、所在社区乃至整个地球的环境负责。

记者了解到,有三大关键战略推动江森自控的环境可持续发展行动——一是减少运营产生的环境足迹;二是增强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发展;三是增加环保产品和服务的收益。

江森自控还通过支持社区教育、组织各种环保活动、开展领导力发展及社会服务项目,推广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的理念。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江森自控全球十几万名员工为优化建筑物的能源效益和运营效益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提供铅蓄电池和高级电池;为汽车行业提供专业的汽车内饰系统。从最初设计、生产到最终交付客户,所有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都凝聚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帮助客户更有效地利用能源。

多元化推动增长

《新民周刊》:能具体说说江森自控怎样依靠多元化,推动可持续的获利增长吗?特别是在中国,江森自控是如何做的?中国对于江森自控的全球多元化来说,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

查尔斯·哈维:企业内部的多元化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达到全球业务增长目标。正如江森自控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斯蒂芬·罗尔先生所说:“我们致力于成为多元化发展的先锋。我们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业务,会面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客户和员工,唯有重视多元化发展才能帮助我们赢得不同地区的市场,在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成为一家成功的跨国企业。”

多元化项目主要依据以下四大战略板块进行规划: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创建良好的工作环境,鼓励员工积极投身工作;汇聚不同观点、文化和经验,为创新奠定基础;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公司文化、各类规章制度及合规体系,从而创造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

江森自控开展了员工亲和力网络 (Employee Affinity Groups)项目,旨在帮助公司强化团队多元化的战略思想,有利于在公司内部创建兼具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工作氛围。

亲和力网络的成员拥有相似的背景、经历或特点,并且都愿意为职业发展、优化公司文化、提升业务表现出一分力。最初,他们自发组成支持小组或社会网络,而后逐渐发展成为企业的部门,为公司完成业绩指标提供战略支持,同时促进公司的多元化文化,拉近公司与所在社区的关系。

该小组为江森自控的10年发展战略提供支持,帮助公司开发业务、促进创新、塑造世界领先的企业文化;吸引、构建并且不断完善多元化的员工团队强化与社区的合作,参与更多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及活动。

在亚太地区,我们的女性亲和力网络将各业务部门的女性员工团结起来,共同探讨各种有意义的女性话题。在美国总部,我们设有亚太区亲和力网络,专门从事推动亚太各国分支机构的员工多元化发展。在中国,我们的战略是尽可能地聘用中国当地的员工和管理人员。根据公司全球的发展情况,我们也会将来自世界各地的员工派遣至中国工作。这种多文化的组合,保证了我们在中国各地的員工的多元化性。

有保证的节约

《新民周刊》:我们看到,江森自控通过减少能源消耗,2011年有保证地节约了75亿美元。这是个非常大的数字,如何做到“有保证的节约”?

查尔斯·哈维:自1997年以来,江森自控建筑设施效益业务所执行的合同项目累计创造了75亿美元的资金节省,帮助楼宇业主通过改建工程实现经济效益。平均而言,江森自控的每个楼宇能效项目每年能够节省20%-40%的能源。

《新民周刊》:江森自控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而各国的法律松紧度并不同。比如欧盟会在相关环保法律中要求得更紧,第三世界国家会更宽松。公司如何掌握这一尺度?仅仅做到不违法,还是有更好的企业良心?

我们的客户来自世界各地,它们希望我们能够遵循更高的合规标准,在业务交往中保持绝对的诚信。我们的职业道德政策决定了我们如何以公平、公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彼此,并且通过可接受的、合适的方式方法为所有员工提供指导。另外,我们还开展了形式生动的各项活动,帮助增强与客户、员工、供应商及社区之间的联系。每年,我们会对职业道德政策进行审核,以确保在公司发展过程中该政策能够为全球不同市场面临的各类问题提供指引。

《新民周刊》:江森自控为纽约帝国大厦创新建筑改造项目实施一年以来,已经节省开支240万美元,超额5%,达成了首年能效签约保证目标。它对中国的建筑有何借鉴意义?江森自控准备在这个领域,在中国有所拓展?

查尔斯·哈维:纽约帝国大厦创新建筑改造项目实施一年以来,据估计已经减少碳排放4000吨,相当于750英亩松树林每年的碳汇能力。所有的租户空间都完成升级后,大厦每年将能够节省440万美元,能耗降低38%,未来15年间的碳排放将减少10.5万吨。过去几年中,绿色建筑在中国经历了迅猛增长。根据江森自控2012年年度能源效益指数,来自建筑设施领域的高管均表达了对能效技术的浓厚兴趣。92%的高管认为能效管理对于其所在的企业非常重要,而在2011年,这一比例为84%。92%的高管愿意比2011年投入更多资金用于能源效益项目。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安全性、优化现有能源政策是目前中国建筑能源效益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尽管高管对于绿色建筑的兴趣日趋浓厚,但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应用于帝国大厦的可复制化改建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一些问题,包括启用新技术来计算和证明节约量、绩效合同的签订以及项目回报论证等。

青年友好环境使者在行动

《新民周刊》:江森自控对环境保护问题如何的传承和发展做了些什么?

查尔斯·哈维:江森自控拥有数个与环保相关的慈善项目。其中之一便是生态保护领导力项目,旨在培养全球各地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们成为宣传环保理念的大使。该项目已涉及1800名青年学生,他们来自于7个国家的8个项目。在中国,作为全球生态保护领导力项目的一部分,江森自控赞助了“千名青年环境友好使者”项目,并且是该项目的唯一赞助企业。我们中国区的员工积极参与青年环境友好使者的培训,教授他们如何向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的知识。

其实,江森自控的志愿服务很有特色。2012年,我们投入1390万美元参与全球各地的慈善活动,员工志愿服务累计超过15万小时。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刍议 篇7

科技的进步促使社会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在给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 一系列环境污染致害的侵权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有关环境侵权的概念众说纷纭, 基于各种学说, 可将环境侵权的涵义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 环境侵权是由人的行为造成了对环境的影响, 从而产生的法律事实, 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而形成侵权之债法律关系, 构成环境侵权的主要内容。第二, 环境侵权的成立不要求人身或财产受有损害。只要行为人的行为有造成环境损害的危险, 就成立环境侵权。第三, 环境侵权具有私害性和公害性的双重性质。环境侵权的客体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和环境权, 侵害对象既有特定的少数人的权益, 也有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权益, 乃至全人类的利益。因此不同的环境侵权应有不同的救济方式及途径。同时还须结合环境法、行政法及国际法等共同解决环境侵权问题。

二、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是对民事侵权归责原则的补充。目前我国对环境侵权的归责原则并无定论。有观点认为应采取过错责任原则, 行为违反国家有关环境防治污染的规定的, 即认定行为人有过错, 就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有观点认为应区别对待, 即对环境侵害者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对污染环境者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此观点将环境侵权行为分为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行为, 针对不同的侵权行为采取不同的责任认定及责任承担方式。还有观点认为应采严格责任原则。这样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者的环境权益。笔者认为环境侵权具特殊性, 应充分考虑环境侵权的广泛性、复杂性、价值性等, 同时还要兼顾及我国国情, 确立以无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兼具的二元归责原则制度。

三、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制度的完善

(一) 建立惩罚性赔偿制度

所谓惩罚性赔偿, 是指责任人对受害人所负担的赔偿数额, 超过受害人的实际损害数额所进行的赔偿。惩罚性赔偿制度目前在我国尚未确立, 但该制度已受到法学界的普遍关注, 同时在我国立法及司法实践中均有体现。例如在《食品安全法》中, 就规定了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或者销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的, 可以向生产者或者销售者要求支付价款十倍的赔偿金。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度逐渐加大,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等诸多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因此在处理环境问题上, 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律价值日益凸显。

(二) 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环境公益诉讼是赋予特定法人、自然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环境侵权救济主体的资格, 为维护环境公共利益进行诉讼。司法实践中, 许多环境污染行为并未直接使特定公民、法人或组织的权益受到侵害, 这会导致民事诉讼法中“直接利害关系”或“直接受到损害”的原告条件无从实现, 原告丧失诉权。此外, 即使公民享有诉权也常会因各种原因不起诉。再加上环境行政部门执行力的缺乏, 使得环境侵权问题屡禁不止。环境公益诉讼的出现能够为社会公众积极有效参与国家事务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便利, 促进环境的改善,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 推行环境责任保险制度

环境责任保险又称“绿色保险”, 是以被保险人因污染环境应承担的损害赔偿和治理责任为标的的责任保险。通过保险合同, 环境侵权受害人可在发生因投保人的责任导致的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事故时, 根据保险合同, 获得保险人代替投保人支付的赔偿金。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能有效对环境损害风险予以分散, 减轻企业的过度赔付负担, 提高加害人的赔偿能力, 及时对受害人进行赔偿, 缓解社会矛盾, 解决环境侵权问题。因此, 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逐渐成为解决环境侵权损害赔偿问题的有效方式。

(四) 设立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环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是指在环境污染事故中, 因污染源不明, 污染者赔付不足或根本不具偿付能力时, 由基金向受害人进行偿付, 并对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整治。在基金对受害人予以补偿后, 享有对侵权人的追索权。基金制度可很好地将环境损失转嫁给基金出资人, 实现风险分担。同时, 在基金制度建立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是基金的来源, 首先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投资, 其次是政府要合理地向公民征收环境费。通过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来构建和完善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基金制度。

(五) 完善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在环境侵权民事救济体系中, 精神损害赔偿必不可少。我国的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都有相关规定。同时在司法实践中也经常据此作出判决, 由侵权人承担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但有关其赔偿原则、赔偿标准等仍存在较大争议。作为环境侵权救济体系中的重要救济方式的精神损害赔偿, 应与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原状等救济方式相结合, 共同运用于司法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邹雄.环境侵权救济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探析 篇8

关键词:法律责任,企业环境责任,企业环境法律责任

1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界定

企业环境责任又被称为“企业环境保护责任”, 所谓企业环境责任, 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应谋求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平衡发展, 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企业环境责任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在广义上, 企业环境责任分为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和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企业环境道德责任即在道义层面上企业应当承担的责任,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 由于怕受到社会的谴责和舆论的压力而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 这类责任多表现为公众对企业保护环境的期望, 并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即由政府制定的强制性的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一旦违反相应的环境义务或者侵犯他人的环境权益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2]。在狭义上, 企业环境责任指的就是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本文从狭义上研究企业环境责任, 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目前我国在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履行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 如何解决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成为人们争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国外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践

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 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各国的“心头病”。英国、美国、德国等国对环境污染问题迅速做出反应, 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遏制环境污染并取得喜人的成绩。

在立法方面, 英国、美国、德国可以说是出类拔萃, 英国是最早颁布环境立法的国家, 美国的环境立法起步较早, 德国拥有最完备、最严格的环境立法。这些国家通过立法对资源的使用加以限制, 对环境的保护加以防范。在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方面, 更是明确规定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责任主体、责任范围、惩治措施, 要求企业使用可再生能源, 寻求方法循环使用不可再生资源。在公民环境权益方面, 明确规定切实维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完善公民的环境权益保护制度, 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执法方面, 每个国家所采取的措施不同, 英国采取绩效报告制度;美国实行公司违反环境法规定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次数与日数并罚制度;德国实行环境标志制度;日本采取执法机关与企业签署合同制度。这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执法的力度, 维护了环境立法的权威。同时这些制度也规定执法人员必须做到公平执政、公正执政, 切实维护每个企业、每位公民的环境权益。

在司法方面, 英国、美国、德国等为了保证经济的正常发展, 在处理环境问题的同时, 提出司法救助制度, 对于那些没有对环境造成影响并且处于生存危机中的企业实行司法救助, 保障企业正常运作。

在法律监督方面, 为了提高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意识, 许多国家制定并完善《环境资源评价法》、实行公司对环境损害的公开制度、建立公民环境监督机制, 将企业、个人、社会等有机结合, 提高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3 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实践

企业环境责任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 只有在处理好环境责任问题的前提下, 才能处理好环境问题。但是我国企业在承担环境法律责任方面有诸多的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3.1 企业环境法律义务责任立法不够完善

立法中规定企业环境的内容较少, 甚至还停留于消除已经产生的危害。企业环境法律义务责任是指企业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违反法律,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排放符合国家标准指数并且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废物[3]。这属于一种消极义务, 以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为主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如今的企业已经开始由起初的污染及时消除慢慢朝着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 在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还会想办法采取措施防治污染, 自觉履行好保护环境的义务。虽然现在立法规定排放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推行“三同时、三废、四化”建设, 但从源头上控制, 相对于国外较晚。例如对电池的处置, 在国外很早以前就有规定, 而我国在2008年刚刚立法, 实施却在三年后。

3.2 执法机关对企业执法方面的欠缺

首先, 执法机关与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浅薄, 未形成环境法治观念。因为企业是地方的经济支柱, 政府只注重经济的发展, 而忽视生态环境的恶化, 他们大多数认为经济发展必然会导致环境污染。更令人费解的是, 政府为发展经济对企业放宽政策, 致使“小人”得志。

其次, 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存在缺陷, 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人员法律素养较低, 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掌握得不够熟练, 在执法过程中导致执法不严。我国法律明文规定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企业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未能在执行中及时准确体现, 致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3.3 司法权威性不强

在现实情况中, 我国的司法权威并未得到证明, 司法救助制度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 面对现在突出的环境问题, 我们有必要提升司法权威, 用国家的根本大法去制约污染损害者,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3.4 企业承担环境法律责任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除了行政执法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外, 社会公众也应当对企业进行监督, 还有各级的环保组织也应履行好自己的监督职责[4]。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3.5 企业自身环境法律责任意识不足

企业为了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忽视环境问题, 在他们心里, 一直固守着“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自私想法, 认为环境保护法形同虚设, 在违反环境保护法有关规定时, 往往采取贿赂行政执法人员的方式以蒙混过关, 这也是行政执法人员长期执法不严所带来的后果。

4 我国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完善

4.1 立法层面

制定、完善、修改环境保护基本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的承担必须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保障实施。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公民基本权利, 法律法规与制度相结合。我国目前有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 但内容不够完善, 可操作性不强, 强制力不够[5]。其中的环境责任规定多为原则性规定, 内容笼统要求不够详细。

(1) 环境法的内容多附在民法、行政法中, 所以内容欠缺, 通过对环境法的修改, 细化, 整理出一部完整的环境法, 作为处理环境问题的依据。 (2)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 进行整理, 细化, 将法律法规的企业警告、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行政处罚方式纳入到环境法的条例当中, 这样大大增加打击力度, 更好的惩治环境违法犯罪。 (3) 针对自然人遭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事实, 将公民环境权纳入法律, 由此可以从根本上保障公民人身权和健康权不受损害。 (4) 由于地方政府及人大各部门对本地区实情较为了解, 地方政府及人大各部门针对本地实情制定可行性地方性规定。 (5) 现如今高科技已经步入各行各业, 建议企业信息公开, 大众进行监督, 让企业更好地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

4.2 执法层面

在我国环境保护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需要及时调整与改正, 提高环境执法的权威性。

(1) 提高政府的环境保护意识, 各地方政府应当正视环境立法, 摒弃“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理念, 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 并正确引导、鼓励、支持企业经济发展,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2) 环境保护部门、行政执法机关及其人员积极学习并熟练掌握环境保护法的有关规定, 提升自身环境保护的境界, 做到公正执法。 (3) 政府建立严格检查机制, 对于污染环境或可能存在污染隐患的企业限期责令其停业整改, 对于不合格的项目坚决不审批。彻底铲除企业的侥幸心理。 (4) 建立奖惩机制, 对积极遵守环境的应当给予奖励, 对于污染环境的及时处罚。

4.3 司法层面

政府想要提高经济收入, 就会对企业姑息, 任企业破坏环境, 从而获取经济利益最大化。法院在政府的压力下就很难做到公正判案, 如此存在隐患, 长时间发展下去很容易发生重大事故,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 真正树立起司法权威, 建立健全司法救助制度, 让司法在法律的实施中发挥最大作用。更好地体现司法本身最强的强制力和最高震慑力。 (2) 鼓励受到环境污染损害的自然人、法人、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等进行公益诉讼进行维权, 同不法侵害作斗争。公益诉讼具有不确定危害的人数, 目前成为一个新趋势, 但是维权难度较大, 我国现在也没有经验供参考, 所以我国应当建立健全公益诉讼机制, 维护受害者合法权益。

4.4 法律监督层面

执法监督是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各执法部门根据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等, 做好本职工作, 保护生态环境。

(1) 强化工作职能, 严厉惩治污染环境, 构成刑事犯罪的, 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2) 检察机关应当严惩利用职务之便收受由于破坏环境而获得报酬的人员。 (3) 针对损害公共利益的损害行为, 支持提起公益诉讼。 (4) 增加信访举报平台, 建立完善的舆论监督机制。 (5) 加强宣传, 增强企业和公众环保意识, 自觉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4.5 企业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

(1) 企业应摈弃传统经济发展理念, 提高生产技术, 改革企业发展模式, 同时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2) 建立与完善企业环境保护机制, 在公司制度中规定企业应承担环境责任[6]。在环境问题发生时, 杜绝企业环境法律责任主体推脱责任的现象。 (3) 企业自身加强学习环境法律知识, 提升企业文化内涵。

5 结语

企业应当承担环境责任是无可争议的,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我们的社会发展依附于环境、资源、文化等诸多方面, 如今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正在遭受损害, 资源日益枯竭, 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只有将资源的循环利用应用到企业中, 才能有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企业作为利用诸多资源促进自身利益增长的获利者, 理应承担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要勇于敢于且自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环境责任。

参考文献

[1]王述勋.论公司的环境法律责任[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9.

[2]邓可祝.公司环境责任概念及存在问题研究[J].行政与法, 2010 (2) .

[3]崔彩娜.企业环境法律责任问题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 (3) .

[4]苏银华.公司环境法律责任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0.

[5]胡红云.论我国企业环境责任的完善[D].甘肃政法学院, 2014.

企业环境法律责任浅析 篇9

(一) 我国企业对环境影响的现状

2008年, 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71.7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1.7亿吨, 占废水排放总量的42.3%。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991.3万吨, 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8%, 工业烟尘排放量670.7万吨, 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4.4%。工业粉尘排放量584.9万吨。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5月1日, 世界500强、中国100强中有18家企业下属的25家工厂存在向水体中排放超标污染物的情况。

“十五”期间广西最大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四江” (即郁江、邕江、左江、右江) 水污染综合整治项目, 总投资近百亿元。希望解决广西最突出、涉及面最广、关系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最密切的环境问题。但截至2006年9月, 自治区人大环资委组织相关部门到南宁、柳州、玉林等地考察了水污染防治情况, 发现邕江、柳江、南流江水质仅达Ⅲ类标准, 有时甚至出现劣于Ⅲ类标准的情况, 说明当前污染物排放总量仍明显高于江河的自净能力。工业污染尤其是小企业排污依然严重。在检查中, 有关部门发现, 糖厂、纸厂、淀粉厂等工业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造成的污染仍然是广西污染治理的难题。此外, 小企业违法排污现象也不容忽视, 如柳州市柳北区的小钢渣加工厂、北流市的小制革厂等, 偷排或超标排放污染物的现象屡禁不止。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细胞, 也是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企业作为经济生活的重要一员, 在为社会生产商品的同时, 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二) 造成现阶段我国企业污染严重的原因

1. 企业盲目追求经济效益, 社会责任感不强, 忽视环保。

为节约生产成本, 企业没有或不正常使用环境保护设施, 逃避政府环境监管, 偷排和超标排放污染物。

2. 监管不善, 执法不严。

有些地方政府只注重GDP增长, 追求政绩, 官员只看重任期内的经济增长, 而不能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由于审批把关不严, 环境执法不力, 以及政府的包庇纵容, 致使已有的一些制度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在企业的市场准入方面还存在环保审核的空白点。

3. 相关法律不健全, 缺乏可操作性。

我国虽已形成环境立法体系, 也颁布了一些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 但由于其调整的对象和范围过于广泛, 需要多个行政机构间的分工合作以及政府部门利益协调, 使得实际执法困难重重, 造成一些案件多个部门抢着管, 一些则无人问津的情况。在我国环保立法和执法实践中, 缺乏具有可操作的规定。现行的法律法规并无企业环境责任方面的内容, 造成这方面无法可依。

4. 公众的环保意识较弱, 企业缺乏公众监督。

由于缺少实际具体的法律规定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 公众难以参与监督。我国公民环境保护参与目前只处于宣传教育阶段, 社会监督力量还很薄弱。

5. 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及改造意识。

一些企业和个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 逃避应尽的社会责任, 违规违法, 污染环境等, 违背了诚信经营的准则, 违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

(三) 企业环境责任制度的完善和改革方向

1. 转变企业经营观念, 加强企业的道德约束。

完善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同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构建企业环境伦理思想, 促使企业主动保护环境。在经营活动中把企业伦理作为一种规则性的管理制度, 协调经济活动中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对待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企业利益与社会利益。当企业环境伦理得以建立时, 不仅可以约束企业自身行为, 也可以约束对方企业的行为。在这个竞争的社会, 企业的环境形象、企业声誉和企业产品形象所构成的企业整体形象, 关系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2. 通过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 对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打击, 提高企业违规的成本。

企业活动以赢利为目的, 当企业发现违规操作无利可图时, 就会自觉遵守法律。如法国的《环境法典》第514·26条规定:“当主管行政当局发现经营者未完全遵照第511·54条的要求办理经济担保, 立即催告他办理。催告发出1个月后无果, 负责环境的部长可以决定处以经营者一项行政罚款。此项罚款的金额为应办理经济担保的金额与实交金额之差的3倍, 最高不超过2亿法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企业污染环境行为处罚过轻, 不能起到抑制作用。

政府部门还应制定相应完善的制度促进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1) 各级环保部门制定有利于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的政策措施, 对于评价结果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 通过国土、工商、银行及证券监管部门进行赏罚, 环境行为评价好的企业, 在银行申请贷款、申请股票上市、环境标志产品、能源效率标识等方面可优先考虑, 而对环境行为评价差的企业, 则严格限制其生存和发展, 不准其参加任何官方评优活动。

(2) 建立健全市场准入的环保审核制度。我国需从公司法或相关企业法入手建立和完善具体可操作的环保审核制度, 如可以要求企业在其章程中体现出环保内容, 在登记注册时增加环境承诺环节, 书面告知申请人对某一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或达到的环境保护条件、标准及要求以及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申请人书面认可后, 才给予登记注册。事后进行跟踪监督, 对未达到要求的企业采取措施。

(3) 健全资源利用制度, 改革排污收费制度, 使用经济手段鼓励企业选择绿色环保的原材料, 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控制污染物的产生。促使企业主动提高资源利用率, 推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完善企业信息公开制。鼓励企业自觉公开环境信息, 完善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监管体制, 制定强制的最低环境信息量公开标准, 明确对环境问题的界定, 特别是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加强立法工作, 对环境信息公开的主体、内容、期限、对象、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及救济方式加以规定。

3. 完善相关立法, 从法律高度明确企业环境责任。

首先, 在宪法层面上明确公众的环境权。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 人们才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而宪法是根本大法, 任何法律法规不得与之相抵触。唯有在宪法中明确公民的环境权, 才可不被下位阶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地方性法规所规避。

我国目前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主要是《环境保护法》以及《水法》等单行法律法规, 并无企业环境责任方面的内容。因此, 我们必须在法律中明确详实的规定有关企业环境责任和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方式。明确各个部门的职权范围, 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调工作。随着法律社会化运动兴起, 刑法的价值取向也应当适度转变,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对环境和生态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可以考虑在刑法中增加环境危险犯等。在国外, 已有不少此类法律法规, 如韩国的《水环境保护法》第57条规定:“任何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应处一年以下监禁或五百万韩元以下罚金: (5) 没有根据第45条第1款取得废水处理业或相关的变更许可而执业的”, 再如法国《环境法典》第511·20条规定:“当一位环保设施的监察员或由负责环保设施的部长指定的专家查证落实证明某一环保设施的经营者未遵守强制执行的法律、法规时, 除对之科以必要的刑罚之外……”

4. 完善公众舆论的传导路径, 充分利用各家媒体进行舆论导向。

完善相关部门信息采集机制, 及时采取行动, 对污染行为及时制止, 加强公众对监督机制的信心。在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 充分发挥媒体的曝光作用, 及时曝光污染行业, 引导公众关注企业的环保行为, 促使企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只有媒体广泛正确宣传, 才有可能提高整个社会对环保责任的重视, 进而提高企业的环境责任感。

建立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我国环境保护法第六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但同时, 我国民事诉讼法认为只有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人才有原告资格。在民事诉讼中, 只有与案件有直接厉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才能成为原告。在实践中, 人们向有关部门举报企业的污染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 并要求企业赔偿。有关部门调查后, 移交到检察院, 检察院常常因为不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而被人民法院驳回起诉。环境保护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 可以更好的监督企业行为和保护公民的环境权益。

5. 引入西方发达国家理念, 改变我国的一些落后观念。

加强环保道德宣传, 努力让企业员工及高层认识到所在企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使企业上下在制定计划, 进行生产时自觉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强化石化、钢铁、交通、能源、电网、电镀、印染等污染严重行业的工人的环保意识。改变传统企业业绩的评价标准, 引导企业自觉自愿承担环保责任, 进行企业改造。

企业进行绿色改造, 实行以“绿色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模式为核心的循环经济, 彻底改变“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传统模式, 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 也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 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的融合起来。“十一五”以来, 得益于循环经济对传统产业发展的绿色改造, 我国单位工业增加能耗和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逐年降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其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率, 循环经济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当自然资源的耗竭率低于自然资源的再生速率, 就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努力向低碳经济靠拢也是企业寻求长期发展的出路。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 充分利用光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提高能源利用效益, 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发展低碳经济, 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 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 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 发展新兴工业, 建设生态文明。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 中国企业能否有长足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

摘要: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应对社会承担的义务。主动承担环境责任, 是一个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保证, 更是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国家制定可行的法律政策, 推出有效的措施, 促使各个企业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环境的义务。企业主动进行绿色改造, 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道路, 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企业环境责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习人.绿色和平调查发现:18家企业隐瞒污染物信息[OL].中国网, 2009-10-21.http://www.china.com.cn/news/gongyi/2009-10/21/content_18739371.htm.

[2]梁雅丽.广西人大环资委痛陈环境时弊污水处理不足小企业排污严重[N].中国环境报, 2006-12-4 (001) .

[3]文同爱, 胡春冬.关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若干思考[J].时代法学, 2003, (01) :94-101.

[4]吴真.企业环境责任制度体系之重建——以循环经济为视角[J].当代法学, 2008, 22 (5) :105-110.

上市公司环境责任探析 篇10

一、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界定

1. 环境责任的含义

美国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RS) 这一概念, 并经过很多学者推敲后定义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 还要对企业员工、消费者、社会承担起责任。而本文主要强调企业对环境所应承担的责任———环境责任。

关于企业环境责任的含义, 世界上有很多观点。本文更加赞同的观点是:环境社会责任是指将公司盈利最大化与承担环境责任同视为公司的二元化目标,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定义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各方面的要求, 且是企业力所能及能够做到的。

2. 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内容

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贯穿在上市公司整个生产经营中, 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 产品成本, 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责任。

(1) 经营决策中的环境责任。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应将环境责任纳入考虑因素中, 把握环境与发展的来龙去脉, 影响环境的各种制约关系。将环境责任体现在企业决策中, 将直接决定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2) 产品成本中的环境责任。现今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在进行成本动因分析是不能只是考虑以往的传统成本, 而应进行绿色成本管理。绿色成本管理指在以往的成本管理上, 把因生产经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资源耗费以及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支出等因素考虑进去。通过对全部成本 (传统成本和环境成本) 的分析, 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 从而更加准确的计算出产品成本。

(3) 产品生产中的环境责任。上市公司要在产品生产中履行环境责任, 这就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绿色生产。绿色生产 (Green Production) 是指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问题, 即在污染前采取防范, 将污染物消除在整个生产过程之中, 对工业生产进行全程控制。主要有两个途径:第一多次合理利用资源;第二开发新型技术,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分析

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在履行环境责任方面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从接二连三出现的环境污染案件中可以看出,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在履行环境责任中是不及格的。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原因:

1. 上市公司缺乏承担环境责任的意识

上市公司在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既没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也没有考虑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 大部分上市公司过度开展自然资源, 并向自然界排放大量废弃物, 使我们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2. 上市公司内部环境保护制度不健全

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产品生产过程当中, 并未过多考虑环境因素, 造成资源浪费, 大量的污染物被排放, 付出巨大的治理费用而带来的效果却十分微小。此外, 上市公司内部缺乏环境监督制度, 造成生产流程没有得到有效合理控制。

3. 外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缺乏社会评价体系

现今在中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总体偏软, 关于污染环境赔偿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进而企业污染、政府买单的现象频繁出现。另外, 缺乏对环境责任的评价监督体系。不能及时揭露上市公司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不能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作用, 忽视了道德意识的倡导与培育。

综合可知近年来, 我国上市公司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由此看来, 我国上市公司在完善履行环境责任这一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企业要想实现长久发展, 必须认识到履行环境责任的重要性。同时, 相关部门也必须探寻评价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评价指标和科学方法。本文认为, 可以从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两方面角度, 设计社会责任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财务指标

通过对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进行量化的财务指标研究分析, 从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方面, 进而反映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能力, 便于对上市公司的综合能力评定研究。

2. 非财务指标

非财务指标可进行非量化的评价研究, 我们将从法律、税收、罚没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 环境法律指标。当下社会上仍存在很多随意排放废物废气, 污染环境, 没有合理的遵守环境法的企业。因此, 我们可以选择环境法律中一些定性或定量的规定来衡量企业遵守环境法律的情况。如关于是否符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指标,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反映在各个方面。

(2) 环境罚没指标。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资源的过度利用, 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却没有设立任何具体的税种来规范。适时地就要求政府设立相关的环境罚没指标, 通过行政手段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 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 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无论是从消费利用环境资源, 还是环境污染等方面来说, 企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可以从以下指标来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情况:

环境污染罚没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等特定行为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程度。这些环境污染行为包括向环境排放废水、废气、废热、固体废物、噪声、放射性物质等行为。

环境消费罚没指标:反映企业消耗的环境资源包括汽油、天然气、煤、焦炭、重油、臭氧等等是否超出国家规定的标准。

环境资源罚没指标:反映企业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或是稀有资源是否超标。

(3) 环境优惠指标。现今虽然存在很多企业罔顾环境责任, 肆意利用社会资源来牟求发展, 但是也仍然存在不少企业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环境优惠即通过国家行政手段对既发展了经济又不破坏环境甚至贡献环境的企业, 给予一定方式的优惠。是否达到环境优惠可以从以下三个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在环境保护中所投入的经费, 企业环境保护所达到的效果, 企业在废物废气排放, 资源消耗等方面的提高程度。所以, 从这三个方面综合评价, 才能衡量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是否达到政府给予环境优惠的水平。

(4)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施行环境绩效评价的目的在于以持续的方式向管理当局提供相关和可验证的信息, 以确定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组织的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的内部过程和管理工具。引用IS014001中对环境绩效评价内容的定义, 可以从经营绩效指标 (OPIs) 和管理绩效指标MPIs) 两方面进行评价。

(5) 公众满意度指标。21世纪, “以人为本”的观念早已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而重视公众对周围环境的满意程度正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通过社会公众对企业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即公众满意度来反映, 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否给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巨大隐患, 公民满意度指标是最能直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环境保护程度, 毕竟老百姓的心声是最真实的。对公众满意度的衡量至少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周围环境的居民对企业的评价。二是公众媒体即社会舆论对企业的评价。

四、加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的对策建议

自觉履行环境责任, 成为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接下来本文从如何加强上市公司履行环境责任, 提一些建议对策。

1. 上市公司应树立正确的环境责任理念

从近年来媒体揭露的环境污染案例中可以得出, 企业只顾利益, 不顾环境的主要原因就是环境责任缺失。企业应把承担环境责任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之一, 在衡量一个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时, 还应加上环境竞争力。企业应把正确的环境责任理念在企业内部融会贯通, 充分的体现在企业的经营策略和内部管理之中。

2. 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管理体系

企业内部环境责任的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内部环境责任管理体系。通过环境责任管理体系, 上市公司可以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要求, 落实到每项工作、每名员工。其企业环境责任管理体系可以合理地系统监控企业的环境行为, 有利于企业实现对社会的环境承诺。

3. 健全环境法律

遵守环境法律, 是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基石。强制性环境法律法规要求的是企业最底层的环境责任, 只有当强制性法律规范得到完善并被严格执行, 企业才会因为可能面临司法权力制裁而具有更大积极性去保护环境。而我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法规之间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矛盾与冲突并存, 法律规定的过于原则化而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行政处罚设计不合理;司法诉求工序不完善, 受污染者难以实现诉权等。因此, 我国必须完善环境法律法规, 加强执法机构的建设, 确定环境违法成本, 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使企业在权衡利益得失之后能够主动承担保护环境的责任。

4. 政府要积极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

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统筹调配部门, 应从根本上摒弃追求GDP的做法, 实现政府、企业、环境三方面共同发展。政府应从以下方面引导和监督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完善相关制度, 建立经济激励机制, 实行环境税收, 设立评估机构。第一, 政府应该完善有关上市公司环境责任的相关制度, 达到合理的引导和规范企业的作用。第二, 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选择环境友好行为, 对于符合环境优惠指标的企业给予相关经济优惠, 激励和鼓舞其他企业朝着环境友好型企业发展, 最后达到企业盈利目的和环境保护相结合。第三, 按照“污染者承担”原则, 设立环境资源税税种。对保护环境的生产者给予一定的税制补贴, 具体手段包括减免税收、比例退税、特别扣除等形式。对于达到环境罚没指标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制惩罚, 具体手段包括重复收税、加重税收比率等。

5. 社会公众要监督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发达国家的企业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承担环境责任, 除了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激励外, 还离不开广泛的社会公众参与。完善公众参与度, 赋予公众一定的权利通过一定的途径, 方法来参与环境保护。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使得公众能对企业的污染破坏环境行为加以有效监督。

综上所述, 上市公司承担环境责任是与其自身发展是不可割裂的。我们不仅应从道德角度规范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 还应从实际出发, 通过国家强制性法律对其进行约束, 使上市公司切实地履行起环境责任。

摘要:进入21世纪,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国际上至关重要的话题。企业环境责任是国内外经济全球化, 经济可持续发展化和绿色经济的必然结果。上市公司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特殊存在着的重要主体, 承担环境责任, 迎接挑战, 义不容辞。本文基于企业环境责任的要求, 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履行情况, 同时从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这两方面, 设计了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体系, 并据此提供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评价指标,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永祥, 张友棠等.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财会通讯[J], 2011 (13) .

[2]吴国刚.公司的绿色责任[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3]万莹仙.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若干思考[J].财政监督, 2009 (10) .

环境责任保险的经济优势 篇11

环境经济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指的是综合运用各种经济手段、金融工具来解决环境污染、生态功能和结构的破坏等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利用经济手段来减少企业对水、大气、土壤的污染,开展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积极预防污染事件的发生和减少发生后的环境危害。环境经济政策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经济优惠政策,如资源综合利用优惠政策、低息和优惠信贷政策、价格优惠政策、利税豁免政策;经济金融政策,如保险政策、优惠贷款、环境基金等;环境保护政策,如征收排污费、生态环境补偿费等;环境保护投资政策以及建立健全环境资源市场政策。

环境经济政策的重要性

近十年来,我国GDP一直高速增长,但是如果扣除增长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损耗,得到真实的绿色GDP,那么我们的GDP将会大幅减少。在短时间内急功近利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除了依靠法律手段和政府对民众的正确引导外,还需要加大对环境科技的投入,比如末端治理,绿色化学,清洁生产等,同时更应注重用经济手段去解决环境问题。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必然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来解决环境问题,用不断完善的经济手段、健全的法律去解决环境问题是最好的办法。从以往利用行政手段这一单元化模式解决环境问题慢慢转变为以经济手段为主导,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手段的多元化模式应对环境问题。

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不经济问题,需要体现环境资源的价值,并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外部性的有效内部化。将环境负外部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让环境污染者自己去承担环境污染的责任,符合“污染者付费”的环境管理原则,更能促进企业环境技术创新、提高人们生活环境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减少环境治理成本和行政监控成本。

环境责任保险更符市场经济

在众多经济政策手段中环境保险因其独有的经济优势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责任保险是运用现代保险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手段,是对环境侵权民事赔偿社会化运作的一种具体形式。环境责任保险使责任人或企业的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社会化,通过巨灾风险债券甚至可以将风险国际化,有利于转移、分散环境风险,保护受害人的利益。它解决了污染后果的严重性与侵权者赔付能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淡化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冲突。

相比于排污收费,环境责任保险同时兼具了环境税收、排污收费的特点。若被保险者在保险合同有效期间内未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那么保险公司不需要对第三方进行赔付,此时环境责任保险便具有了类似税收无偿性的特点,让排污企业自己承担了污染损害的代价,同时也给保险公司积累了赔偿基金,扩大了保险资金的储蓄池。若在承保期间被保险者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并给第三方带来经济损失,保险公司需要在其承保的范围内承担被保险者的经济赔偿责任,此时环境责任保险具有了类似排污收费的间接补偿功能。

相比于环境补贴手段,环境责任保险通过投保的形式,让污染者自己承担污染事故发生后的经济后果与损失,而不是将这份责任转让给政府。环境的经济补贴手段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资金在环境治理和处理方面下功夫,更多的资金投入来发展绿色科技、末端治理、循环经济。但是依靠政府的资金来补贴企业并不是最根本的办法,是治标不治本的,并且支持的力度也是极其有限的。首先污染企业将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了国家和政府,促使了污染企业对于环境污染的不重视和不作为,不利于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监督,是对排污企业的一种放纵,而环境管理的重点是预防,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其次,当发生重大环境污染时,往往需要巨额资金赔偿,企业是难以支付的,因此一旦发生损失很容易由政府最后买单,对国家财政造成一定的冲击,让广大纳税人去承担污染的事后责任。而利用环境责任保险这一经济手段可以有效对损失进行补偿,减少政府损失。

相较排污权交易,环境责任保险对所有的投保企业提供相同的基本费率,不同企业在投保环境责任保险时的费率主要是由于各个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和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同,也就是说环境责任保险它可以给予每个企业一个公平、公正的对待,这样更利于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排污权交易的实施是先评估环境容量,在不超过自然环境自净能力的情况下推算出最大允许排放的污染物量,然后分割成若干排污权予以分配。在这复杂的交易模式下必然会导致实现排污权交易市场的均衡耗费较长的时间,并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同时由于排污权数量有限,很有可能会使持有者产生囤积居奇的行为,甚至可能成为行业或地区生产垄断的一种方式——为了可能获得更多的排污权数量,部分较大企业或许会用更多的成本和资金用来寻租,而不是用来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上面,这样既定的产权分配格局,对市场的潜在进入者形成歧视,会制约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市场的自由发展。环境责任保险对于已经进入市场和潜在进入市场者并不构成歧视,这个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创新,有利于企业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降低污染程度或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可能性,同时避免了产权市场的巨大交易费用,与排污权交易相比,环境责任保险无疑更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情形。

环境责任保险还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持续的发展。随着环境污染事故的不断加剧,污染事故具有了范围广、严重性、破坏强、持续久的新特点,各种与环境权益有关的社会纠纷和民事案件大量的增加。充分利用保险分散、转移风险的特性,化解污染事故后企业难以承担的近乎天文数字赔偿金的难题,从而避免激化因环境侵害造成的各种社会矛盾,以减少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因素,让社会经济更加平稳、安全的发展。

环境责任下企业业绩评价研究 篇12

企业业绩评价 (Performance Evaluation)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 有利于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西方 (欧美) 国家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以简单成本和标准成本为代表的早期的成本业绩评价阶段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 ;以投资报酬率为主要内容的美国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和亚历山大·沃尔提出的综合比率评价体系即沃尔比重法为代表的传统的财务业绩评价阶段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 ;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等为代表的现代综合业绩评价阶段 (20世纪80年代至今)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 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比较晚, 重视程度也不够。国内对于业绩评价实践方面的运用, 一直是以政府部门颁发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参考标准。我国现行的作为制度颁布的是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四部委于1999年6月联合发行、并于2002年修订的《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

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业绩评价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 为国内外众多学者和各专业人士广泛关注。自189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后, 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探索, 企业业绩评价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既产生了极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宝贵资料, 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留下了不少经典著作和案例。

但是, 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 企业业绩评价都偏重于企业自身的财务利益, 没有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始终强调不够, 都没有对企业环境信息进行充分披露, 没有明确提出将企业的环境责任单独地作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层面, 没有反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要求, 只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未考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环境效益, 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因此建立一套符合企业成长的, 能促使企业业绩提高的融入环境因素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 从企业的环境责任视角展开对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 以全面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企业的环境责任

(一) 企业环境责任的内涵

企业环境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在谋求自身利益和股东利益的同时, 应当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需要, 自觉履行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必要性

1. 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决定了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是企业。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常常会对环境造成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 企业作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角, 对环境问题的形成确实难辞其咎。因此, 在环境资源遭到极大破坏和如此稀缺的今天, 企业必须对其造成的后果付出代价, 承担环境责任的主体理应是企业, 因为“谁污染谁治理”, 企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 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是: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现实需要。目前, 我国的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问题局部虽有改善得到控制, 但总体还在恶化, 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前景令人担忧。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局面是摆在我们面前无法回避的事实, 并且已经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带来极大不利影响, 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健康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和威胁, 这一切都给我们每个人尤其是企业敲响了一记警钟, 承担环境责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是现实的需要, 企业必须勇敢的而且是责无旁贷的承担环境责任。

3. 政府环境政策法规的规定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客观需要。

2005年l0月27日,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l8次会议通过了修订的《企业法》, 新《企业法》第5条明确规定:企业从事经营活动, 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 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 诚实守信, 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承担社会责任。这说明法律法规直接规定了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也是对企业完全营利性的修正。我们知道, 企业的社会责任中包括环境责任, 也就是说法律法规要求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4. 国际上对环境责任的呼声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社会形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 国际领域内环保浪潮的兴起、国内政府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干预和公众环境意识的逐步提高, 促使环境保护成为社会个体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自觉行动。企业的环境责任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主体, 也开始将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经营决策之中, 寻求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致性。西方发达国家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上尽管争论较多, 但是, 就企业的环境责任问题上的观点则较为一致, 且把企业的环境责任切实纳入社会经济实践并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在这种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社会对于环境责任的呼声中,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已成大势所趋, 我国企业要适应这种国际形势, 也必须承担起相应的企业责任。

5. 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要求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主观需要。

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可以为自身创造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企业承担环境责任不仅不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导致企业的低效益, 还有利于改善企业赖以存在和经营的环境, 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从而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以及政府和社会公益团体的支持, 使企业、政府、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些无形收益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为有利。

(三)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可行性

1. 企业愿意承担:

行为上可行。要分析这个问题, 还得从企业角色的转换: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说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企业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为适应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现实需要, 企业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根本转变, 与此相适应, 企业的角色也在重新定位, 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和“生态人”角色变迁。

企业作为“生态人”角色地位的确立, 是企业承担环境责任的可行性先决条件。只有站在生态人的高度, 企业才会改变以往对环境及环境保护的传统认识, 增强环保意识, 自觉主动地承担起保护环境节约使用资源的环境责任, 从长远角度出发,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实现, 最终实现全社会经济生活的生态化。

2. 企业能够承担:

经济上可行。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必然要发生环境成本和环境费用, 这些环境方面的投资对企业短期而言直接表现为一笔支出, 但从长远来看却给企业带来了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 收到的回报远远大于当初的付出,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变成了一种“有利可图”、“名利双收”的好事。

企业履行环境责任会带来销售量的提高和忠诚的顾客群, 企业完全可以将环境责任支出成本收益化转化为一项无形资产形成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只要企业的环境收益大于环境支出, 企业承担环境责任在经济上就是可行的。

三、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重构

(一) 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目前世界各国对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方式并无标准, 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有三种思路可供选择:

思路一:仍然采用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 但从会计报表中得到的财务数据已经考虑了环境因素, 是财务业绩和环境业绩综合后的评价结果。具体做法是:建立环境会计, 改变现行的会计核算系统中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 即增加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收益、环境成本与环境损失的核算, 使现行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财务状况, 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都包含环境的财务影响。

思路二:在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中增加反映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具体做法是:先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能反映环境效益的评价指标, 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的重要程度设定权数, 将该类指标的得分值并入到综合业绩评价总分数之中, 这样经改良后的现行的业绩评价体系包括财务业绩指标和环境业绩指标, 能够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综合效益。

思路三:建立全新的环境业绩评价体系, 将环境业绩评价体系和现行的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的业绩评价体系 (即财务业绩评价体系) 结合起来, 构建出一套综合的业绩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

第一步, 根据会计报表提供的会计数据计算出现行业绩评价体系中各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也称作经济业绩评价指标) , 得出财务业绩评价得分。

第二步, 建立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计算出环境业绩评价得分。

最后, 对财务业绩评价和环境业绩评价给出相应权重, 根据前面二者的得分结果计算出综合业绩评价得分。在此, 笔者考虑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将财务业绩评价得分和环境业绩评价得分按照70%和30%的比例进行加权平均, 计算公式如下:

某企业综合业绩评价得分=财务业绩评价得分×70%+环境业绩评价得分×30%

(二) 三种思路的选择分析

以上三种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思路各有利弊, 思路一无需改变现有的业绩评价体系, 还能反映出企业的环境业绩从而约束企业承担环境责任, 堪称“形式不变实质改变”的典范。但是, 建立环境会计还有待时机的成熟,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所以囿于环境会计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目前采用思路一显然是不现实的。思路二只是增加若干环境效益指标, 实际操作简便可行, 但环境效益指标的选取具有主观随意性, 缺乏企业间的可比性, 而且把众多的环境因素用几个指标来反映, 不够全面、客观, 有以偏概全之嫌。思路三计算步骤复杂, 实际操作麻烦, 但结果准确, 反映的信息最全面和客观。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思路三是构建基于环境责任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理想选择。

财务业绩评价是按照统一的国家会计准则计算得到的, 因而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一致性, 而环境业绩评价 (即上文思路三中的第二步) 才是影响综合业绩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 其中又以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其重点和难点。

(三) 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很多国际性机构对环境业绩评价指标都做过相当程度的研究,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CICA的《环境业绩报告》、ISAR的环境业绩指标、ISO14031环境业绩评价标准、MEPI指标体系、GRI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等。

借鉴以上国外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国际经验, 考虑我国现实情况并参照已有文献的基础上, 笔者构建出包括定量指标 (80%的权重) 和定性指标 (20%的权重) 的环境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定量指标按评价内容划分为三部分, 即反映能源和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反映污染控制情况的指标和反映环保投入情况的指标, 采用百分制, 三部分分值分别为40分、30分和30分。具体表现可细分为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 陈汎.企业环境业绩评价在中国的实践 (J) .中国ISO14000认证, 2008 (2) .

(3) 刘刚.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高轶文译 (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 朱金凤, 党军.融入环境因素的企业综合业绩评价体系构建 (J) .交通企业管理, 2007 (9) .

上一篇:内河管理下一篇:环氧树脂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