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养老社区

2024-12-04

综合养老社区(精选10篇)

综合养老社区 篇1

1 引言

近几年来,老龄化的发展逐渐掀起养老社区开发建设的热潮,市场上涌现出不同形式的养老社区,如综合型养老社区、普通居住区中配建的养老社区和养老住宅,以及在旅游、养生地产中开发建设的度假型养老社区等。然而,养老社区在我国是新兴事物,其政策和规划都尚未健全,建设时也没有专门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指导,设计者往往无从下手。一些开发者希望直接引进国外的规划形式,但由于我国与国外的居住习惯和建筑法规有诸多区别,照搬案例并不适用于我国国情,反而会带来更多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针对国内外养老社区的开发模式和规划设计进行研究,笔者多次赴美、日等国家参观调研,收获很多经验。同时还与许多国内的开发企业接触,完成实际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咨询。本文以综合型养老社区为例,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对该规划设计原则进行总结,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综合型养老社区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的,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设施等多种居住类型的大型居住社区,即社区中除了为老人提供的居住建筑外,还提供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医疗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各类服务设施,如图1所示。

2 选址与规模

2.1 选址要考虑三大因素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选址须考虑三个影响因素:环境、交通和配套。从笔者团队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的调查中获悉,较大的综合老年社区通常靠近城市周边的城乡交界处,或毗邻景观资源,其建设位置既有相对宜人的居住环境,又有城市快速路或轨道交通可方便到达。一些养老社区为方便老人出行和亲友探望,还专门设置班车往返于社区与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间。

在养老社区的周边配套设施建设中,医院对老人来说最为重要。社区周边10分钟车程以内应有医院或急救站,以解决老人的就近医疗和突发疾病等问题。另外,养老社区还应与周边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在社区中设置医疗救助站,以便老人突发疾病时进行快速处理。

2.2 建设规模宜有所控制

养老社区的建设规模不能过大。目前,笔者所接触到的综合型养老社区用地范围从几十亩到几千亩不等,预想居住人数在几百人到几万人之间。超大型养老社区或“老人城”等形式并不提倡,因为这不利于老人与外界的联系。以美国CCRC连续照料养老社区为例,其用地模通常在80亩~300亩之间,所包含的居住单元在100个~400个之间;个别大型的CCRC占地面积会超过300亩,居住单元在400个以上。而我国目前想建造的养老社区的规模远大于美国和日本等国家。

养老社区应将居住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总数大,一定量的大型养老社区必然会出现,此时可以通过组团化的布局方式将居住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增强居住环境的亲切感,如图2所示。《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指出,普通的居住组团规模在1 0 0 0人~3 0 0 0人之间,笔者建议养老社区的组团规模应更小一些,并宜采用多层的住宅形式,如健康老人的居住组团在5 0 0人~1 0 0 0人之间,需护理老人的居住组团为1 5 0人~3 0 0人之间。一方面老人的行动能力有限,过大的居住组团不利于其外出行动,也不便于社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老年人记忆力和认知能力有所衰退,对居住环境和周围人群的辨识力下降,并不能够记住太多邻居与其相处。因此,养老社区的组团规模应较小,以便老人能更好地熟悉周围的居住者,获得对社区的归属感。

3 道路与停车

养老社区的道路系统应与普通社区有所区别,除了要保证“顺而不穿,通而不畅”的基本原则外,还应重点考虑人车流线组织和停车场地设置的问题。

3.1 分开组织人车流线,保证车辆就近停靠

养老社区既要保证人车分流,又应做到就近停车。前者目的是保证老人在社区内能安全行走,不会受到机动车的干扰;后者是让车辆在必要时可停靠在楼栋出入口附近,例如接送行动不便的老人、搬运家具等重物以及救护车紧急时停靠等。

社区内的主要车行道应串联各个组团,步行道路应尽可能环绕接通。区域内各楼栋和设施之间最好能设置带遮蔽的连廊,以确保在雨雪天气时老人仍可安全出行。当前某些养老社区的规模较大,老人从居住组团到公共服务设施的距离较远,这不利于老人日常生活,针对已有状况社区须提供代步工具乘载老人出行。

3.2 考虑三类停车场地,非机动车位不宜设在地下

养老社区中应有三类停车场地,分别是机动车停车场、紧急救护车停车场和非机动车停车场。在设置机动车停车场时,除应有集中的地下车库或临时客用场地外,还应在各居住组团及楼栋单元出入口处分散设置小规模临时停车场,提供给救护车、小区电瓶车或亲友探访临时使用。社区中还应给自行车、电动车或三轮车等老人出行常用的车辆提供就近且便利的停放位置。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养老社区的非机动车停车位不宜设在地下。调研中发现,有些居住区为追求社区环境的整洁和美观,将非机动车停车库设在地下,平时居民停放车辆时都要通过上下坡道。这对老人来讲十分不便,一方面自行车、电动车等每天都会使用,停放在地下存取不方便;另一方面电动车、三轮车等车身较沉(一部电动自行车的重量通常在50kg左右),老人推行车辆通过上下坡道会很费力甚至带来危险。因此,养老社区中不应为了追求美观而造成老人使用时的安全隐患,应当就近在各楼栋出入口设置一小片停车区域,如图3所示。

4 建筑功能与布局形式

4.1 养老社区应合理划分区域

目前,综合型养老社区中通常会设有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多种居住类型,其使用对象各不相同,如老年住宅通常面向健康、能自理的老人,而老年公寓中会提供需要照料和帮助为老人服务。不同居住类型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也会有所差异,例如有的是出租,有的是出售,入住老人所缴纳的费用也不同。笔者曾经在调研某养老社区时发现,因社区餐厅设在某栋老年公寓里,公寓里的住户不希望社区里的其他住户来这里用餐,认为双方缴纳的物业管理费不同,其他住户占用公寓的公共空间,这便会引发出许多矛盾。所以,综合型养老社区应在规划布局上将不同居住类型分区设置,并明确划分公共设施和室外环境,形成一定的专属性和独立性,以避免管理和使用时出现纠纷。

4.2 建筑布局形式追随功能

不同的居住类型由于功能配置与需求不同,其建筑形式会有所差异。为健康老人而建的住宅可以是单元式,而为半自理或不能自理老人设计的住宅通常会采用走廊式,走廊及走廊侧的放大空间兼有活动、服务和管理功能。从建筑布局上看,健康老人居住的住宅与普通住宅类似,可以是单元楼形式,可提供照护服务的老年公寓基于对管理效率的考虑,宜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建筑内部应设有走道连通,建筑布局通常为工字形、王字形、L字形、E字形或鱼骨形等如图4所示。在保证南向房间最多的情况下兼顾服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4.3 养老建筑宜在功能形式上创新

养老社区中还应考虑建筑功能形式上的创新,以适应多样化的居住需求。例如,一些相互熟识的老人可能会结伴入住,也可能会有子女不定期地探望并与其共同居住,那么提供相对私密且具有家庭氛围的活动空间。如放大廊式公寓的端头部分,如图5所示,设置家庭套间,在需要时可将走廊中的门关闭,使这部分成为一个稳定和独立的空间,走廊也可用作公共起居室;不需要时将走廊的门打开,仍可作为一般的公寓房间使用。这种处理手法比普通廊式公寓更能满足老人与亲属、朋友、家人共同居住、共同活动的需求。笔者建议在一些毗邻风景旅游资源的养老社区中可采用此种形式。

5 结束语

综合型养老社区的规划设计有很高的技术含量,需要开发商、设计者掌握全面、系统的知识。在规划时应摆脱对一般居住区规划的既定思维方式,考虑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并在规划布局和建筑功能形式上进行创新。此外,养老社区的经营模式与后期运营管理要与规划设计统筹考虑,做好灵活应对的准备,实现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布拉福德·珀金斯等.老年居住建筑(李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周燕珉等.老年住宅.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泰康养老社区调查 篇2

目前,中国正在迎来老龄化高峰。相关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高龄化、空巢化趋势明显。从2011年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年均增加860万人。“银发浪潮”给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功能带来严峻挑战。

一项调查显示,中国59.7%的人感觉自己赡养老人的经济压力大。目前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式微,新型养老产品逐渐进入市场。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到2030年,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有望增至13万亿元。而寿险企业也盯上了这块蛋糕。

目前,人寿、泰康等寿险企业也相继开启了养老社区项目,但是它们推出的服务不是简单的卖房子,更是盯着日益临近的老龄化时代带来的养老服务业巨大发展机遇。为此,本刊专门对泰康人寿推出的养老社区进行了调查,并采访了相关的工作人员。

社区怎样规划

养老社区的理念出自美国。目前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有美国最为成熟的商业养老社区——太阳城。美国太阳城是全美新型养老社区典范。太阳城位于凤凰城西北12英里,那里全年312天能够接收到日照,因生活方式活跃而闻名。美国太阳城的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亚利桑纳州房价低,气候环境好,到2009年,人口已达16万,目前无论面积还是人口都在继续猛增。但在中国,养老社区的出现则是最近几年的事情。

当记者问到泰康是从何时开始规划养老社区时,泰康的工作人员给记者出示了这样一份时间表:

2007年3月:创业构思诞生;

2007年11月:赴日考察;

2008年4月:率先申请试点;

2009年11月:首个获得保监会试点资格;

2010年3月:保险行业第一个养老实体泰康之家投资有限公司设立;

2010年12月:签约昌平;

2010年8月:高端养老社区示范空间和首个《持续关爱养老社区设计与建设标准》面世;

2011年12月:完成土地购置;

2012年:首张保单签发,首个国际标准旗舰店动工;

预计2015年,首批泰康人寿客户可以入住。

不难看出,泰康从2007年开始构思一直到2011年购买了昌平的地块只用了四年的时间。而根据规划,到2015年首批泰康人寿客户就可以入住养老社区了,那么泰康在昌平建设第一个养老社区是如何规划呢?

记者赶到昌平的泰康国际标准旗舰店,通过企业沙盘了解了泰康第一个养老社区的规划情况。据了解,这个养老社区位于北京市昌平新城,占地面积约17万平方米,昌平新城距离北四环半小时车程、距地铁南邵站约500米,处于半小时北京生活圈中。养老社区周边有丰富的旅游、休闲度假、运动娱乐和购物资源,如蟒山国家森林公园、十三陵水库、兴寿草莓基地、小汤山温泉、国泰百货、沃尔玛超市等。项目第一期建筑面积约9.1万平方米,预计容纳800户左右。

泰康工作人员介绍,养老社区内按照居民年龄和身体状况,分为独立生活、协助生活、专业护理等不同功能的居住单元,提供居住生活、美食餐饮、医疗护理、文化娱乐、健身运动等服务,满足居民各层次的个性化需求。该养老社区预计2015年完工,届时首批达到相关标准的泰康人寿客户可以入住。

此外,泰康还要在上海崇明岛和海南建设其他的养老社区。目前,全方位展现养老社区建设规划和功能设计的泰康之家生活体验馆已在北京CBD开馆。在体验馆中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相关设施的独到之处。比如在床边、浴缸边、马桶旁都安装有红色的小按钮,在楼道里有隐蔽式的扶手,每隔十几米设置一处沙发,在床边、浴缸边、马桶旁都安装有红色的提醒按钮,一些区域安装有24小时紧急呼叫按钮,只要居民按下按钮,社区的服务人员将及时赶到,第一时间进行紧急处置。

可以说,泰康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社区的地理、交通、周边配套医疗护理和商业设施、老年人生活特点等。

商业模式剖析

调查发现,目前泰康建设的养老社区的目标客户定位比较高端。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养老社区的形式,分为自选版和定制版。其中自选版的缴费金额是年缴费25万,缴费10年,或者一次性交250万。自选版给定的服务内容是入住权,但入住前需要被保险人在入住前365天向泰康之家提出申请,经过评估确认后入住。而泰康之家的评估内容则涵盖了健康状态、护理分级、经济资产、认知状态、自理能力、家庭背景等,综合评估后确定老人所适合的居住区。

同时,泰康对被保险人的年龄有一定的限制,女性要求在55岁之前进行投保缴费,而男性需要在60岁之前进行投保缴费。如果超过年限制的老人想入住养老社区,则可以挂靠在子女的保险户头下面,所以如果一个子女购买了养老社区的保险服务,则可以让自己的父母或公婆等四人都可以入住,所以显得颇为人性化。

但工作人员也表示,老人入住期间的医疗费用和饭费自理。显然,医疗费用和饭费的合理性和医疗水平成为目标人群关注的问题。由于这部分需要自理,当记者询问工作人员其水平如何时,工作人员只表示在规划中会按照三甲医院的医疗水平和营养配餐来对待。但由于2015年泰康养老社区才迎来首批客户,所以具体的情况还要继续等待。

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表示,将养老保险与养老社区结合的商业模式,将是一种世界性的创新。泰康希望把养老社区建成真正的老年大学,让其拥有一张保险一辈子的幸福,使保险更便捷更实惠。显然,如果泰康不是单纯“卖房子”的,其真正有价值的地方还在于养老社区所配套的服务。

养老社区的地产形态并不属于一次性的“租”或“售”模式,入住者如果想进入养老社区,目标还是要享受到社区中从护理、医疗、康复、健康管理、文体活动、餐饮服务到日常起居呵护等完善的服务。所以,养老社区真正考验的是,项目开发商对社区的综合管理水平与运营商的设施装备和专业管理服务水平。

nlc202309022002

由于养老社区的产业链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保险理赔的领域,目前中国对其研究和发展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其需要的服务类型和品质要求更加严格,在“完全护理”阶层,大量具有专业知识的员工以及相关的技术设施和经验才是泰康的立足之本。所以泰康除了在理念上更新外,更需要在产业链的下游,也就是员工培训和基础管理服务团队建设上下功夫。

如何赢得市场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空巢化和失能化是普遍的趋势,中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约3300多万。老年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里能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亲切感,所以养老社区在未来还是需要加强建设。但保险公司是商业公司,并不是慈善机构,其良好的运转还是需要价格、市场、政策和人们的认知的多方协调。

目前在美国,养老社区已经是非常普遍的选择,老人入住养老社区,可以尽享活力、健康、充实的生活。据美国顶尖养老机构LIFECARE的长期跟踪发现,现代养老社区的居民平均寿命延长8~10岁,医疗保健支出平均减少约30%。但在中国目前的状态下,大多数人还没有完全脱离居家养老的思考模式,即使老人有退休金和养老金,子女依然认为养老是应该尽的义务,“孝”的传统也是一直为国人所传承。但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少子老龄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失能化等现象越来越普遍,入住养老社区已经出现了一定的市场需求。

而为了赢得客户,泰康一方面从保险的覆盖内容出发,如规定“被保险人配偶,保证入住;爱人共同入住,支付居家费用的50%;被保险人父母,优先入住;父母同时获得社区优先入住,社区的费用单独支付”等让被保险人享受到更多的权益。另一方面,泰康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内容。以居住条件为例,泰康养老社区的居室户型分A、B、C三种,其中:A户型指一居室户型,建筑面积70~90平方米;B户型指两居室户型,建筑面积工100~120平方米;C户型指两居室户型,建筑面积工150~170平方米。多种户型为老人提供了选择的空间。

而在周边设施中,泰康之家提供了约1.8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设施。一期中心的位置是一个5000平方米左右的文化活动中心,满足居民日常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生活。其中包括1500余平方米健身运动中心,400平方米的阳光房,约2万平方米的中央花园,以及专门设置的漫步道方便老人科学运动。

此外,社区还规划有约8000平方米,可提供50张床位的高端小型综合医院,提供综合门诊、老年康复调理、日常诊疗、慢病管理服务。可以说,泰康之家提供的服务已经不再只是“床位”或“房间”的概念,而是富有更具人性及生活气息的“家”的设置。

仍需积累经验

记者调查发现,美国的养老社区主要分为生活自理型养老社区、生活协助型养老社区、特殊护理养老社区和持续照护养老社区。这几种社区的护理程度和照护内容按顺序逐级加深,而且社区与医院和专业护理机构均有紧密合作。

泰康也提出了退休生活各阶段的分类模式,但其服务品质应该建立在长期的市场调查和护理的研究基础上。老年社区服务包括多层次的内容,如健康维护、功能障碍治疗、术后恢复、精神呵护、养生与保健等。

中国虽已提出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和老年宜居型社区的目标,但到目前为止仅仅有齐齐哈尔市被授予“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杭州、台州等地区提出建设,至今还没有很好的发展模式。

根据统计,中国目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仅为1.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仅为1.30人。要建设一流的养老社区,必然需要一流的护理人才,但中国护理人员供需失衡的问题可能引起专业人员的身价上升。所以,与教育产业的配合是提升泰康人才队伍的根本道路。未来泰康建设养老社区依然需要积累经验,逐渐提升养老社区的服务品质,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综合养老社区 篇3

初级的养老社区:养老产品初步形成, 社区利用名山、名水等旅游为选址条件, 完全利用现有社会福利设施的楼盘开发。如上善栖、蜀山西镇、七里坪。

发展型养老社区: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社会供需关系的升级, 社区除已有配套福利设施外, 有针对性地引入部分养老福利设施, 但大部分福利设施与环境设计以普通住区开发模式为主。如成都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成都市第三社会福利院。

综合开发型的养老社区: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 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以及老年化进程的加快, 以及社会对老年人养生养老问题的日益关注, 更加综合和拥有完善的老年配套设施的社区越来被市场认可。廊坊生态城项目即是以综合养老社区为标准规划设计的。这种养老社区开发主要考虑老年人养老为前提, 在环境设计、配套工程以及户型设计方面完全以照顾老年人优先为原则, 从预防性养老人群到需临终关怀人群均有良好的宜居适用环境考虑。

老年住区总体规划研究

1.市场定位与经营理念

市场定位: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在客观上形成了愿意接受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服务周到的中高端养老产品的庞大消费群体。目前, 国内像养老院、老年公寓这类养老产品主要集中供给于低端市场, 像老年住区这种中高端养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成为国内养老市场供需的主要矛盾。

经营理念:老年住区的经营理念可以总结为“关爱老人、奉献社会、共建和谐、管理科学”, 着力打造一个充满人文关怀、尊重生命价值、服务社会和谐、环境自然优美、生态平衡持续、功能服务完备、管理专业科学的老年幸福家园, 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医, 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用”。

2.区域规划与选址原则

区域规划:老年住区应当建造在气候宜人、环境优美、生态平衡、地理条件优越的地区, 并且综合考虑经济、人文、气候、环境、地理、生态六个方面的因素, 选择交通条件较好、自然景观较佳、影响力较强的合适地块。

同时, 各地的老年社区要注重差异性和代表性, 能够在全国范围形成较为合理的有机网络, 能够为老年人选择养老地点提供了更为宽泛的选择空间。老年人可根据自身偏好与需要, 游走于各个老年住区, 使老年人“候鸟式”的应时移居、“休养式”的暂居、“度假式”的借居和长期定居等不同需求均可以得到有效的满足。

选址原则:养老养生项目在具体选址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市场可行性。为使未来潜在客户资源相对集中, 应充分考虑客户群体来源的支撑力和有效性, 尽量选择经济中心城市的周边区域, 以降低项目操作风险, 确保整体收益。

2) 成本可行性。为使开发成本具有竞争优势, 应充分利用大城市和周边区域在养老环境和房地价、生活用费标准的巨大差异, 提升生活居住质量的同时, 大幅降低养老成本。

3) 交通可行性。应考虑到老年人不愿远离所在城市交往生态圈的习惯特点, 基地选址应争取考虑在中心城区外部, 交通通达的地点。

4) 环境可行性。要避开市区商业繁华喧闹的市镇区域, 避开有工业污染的区域 (包括其沿河下游及常年主导风向下风口区域) , 避开铁路及高架交通沿线及有辐射及噪音超标的区域。

5) 地域可行性。要在适宜健身、疗养、度假、有气候差异及特色环境的优势地域发展养老社区。特色环境, 例如, 热带海岸, 森林氧吧, 温泉地热, 湿地湖泊及特色生态农庄等。

6) 规划可行性。要依照国家有关城市规划法律法规、规划设计规范及各地方标准, 保护生态环境, 保护耕地, 节约使用土地, 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规划根据不同地区气候环境制定尽可能高的绿化标准, 控制容积率和建筑高度, 降低热岛强度。

3.项目功能与配套服务

项目功能设计:由于个体差异, 老年人对养老需求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总体而言, 养老需求内容是随着老年人口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变化而呈现出差异性。随着年龄增长和身体条件的恶化, 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内容将从前期的预防性和支持性的需求逐步转化为后期的长期看护及精细护理需要。

针对老年人在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特点, 老年住区可以依据实际情况, 在功能设计上划分为活力居住社区、独立居住社区、协助居住社区、护理居住社区以及持续看护退休社区这五种组团模式, 满足休闲养老、康复养老和医疗养老的基本需求。

配套服务:老年住区根据老年人不同的需求特点和需求层次, 建造相应的配套设施, 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功能、全覆盖的配套体系, 包含:

1) 医疗卫生:为满足老年人的医疗养老需求, 老年住区将在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和康复医疗服务的基础上, 在各个养老基地间设立针对各类老年病的“产、研、学”一体化的老年病的医疗主题公园。

2) 基础服务:针对老年人基础衣食住行的需求, 住区为老年人提供了不同风味的饮食服务和体贴周到的家政服务。

3) 文化休闲: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休闲生活, 住区为老年人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 包括体育活动、教育服务、旅游服务及文化娱乐服务等, 使老年人扩大社交范围, 充分享受老年休闲时光。

4) 增值服务:除基本服务与文化娱乐服务以外, 为满足老年人诸如财富管理、法律援助及心理辅导等方面的需求, 老年住区为其提供了理财服务、法律服务及心理服务等多方面的增值服务, 使其安度晚年。

5) 自身价值:入住老年住区的老年人中, 蕴含着各类人才, 其经验与能力均是不可多得的。为此, 养老社区为其提供了多样化得平台, 使老人发挥余热, 继续参与社会发展, 实现人生价值。

4.项目发展目标

老年住区需要以“关爱老人、奉献社会、共建和谐、管理科学”的经营理念, 面向老年人消费群体, 走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全方位、立体性地开发老年服务体系, 使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医, 老有所养,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用”, 从而推动养老养生产业发展。

老年住区功能规划研究

1.功能组织模式

老年住区可以采用以区域服务中心为核心, 并围绕社区级服务中心布置低密度的组团, 在各组团内部也设置相应的服务设施。

其中, 区域服务中心可以采用如公寓式酒店、休闲性会所为核心的组团模式, 既能承载着居住社区的部分公共配套服务, 自身又可以形成可租可售的销售模式, 使其他养身住宅产品也能享受该服务中心的管理服务。同时, 对于与区域级服务中心较近的居住组团, 可以由该中心承载部分社区级服务功能;与区域级服务中心较远的低密度居住组团, 将会选取组团内的服务中心来承载部分社区级功能。

2.功能布局原则

在上述功能组织模式的基础上, 老年住区应遵循以下功能布局原则:

1) 采用组团化模式, 利用组团绿地, 加强组团与外部活动的空间的联系;

2) 外部环境与组团间加大绿化隔离, 远离都市喧闹;

3)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地创造设计丰富的生态人文景观。

老年住区在功能布局上还要注意硬件设施与软件设施设计, 进一步完善住区的功能规划研究。

在硬件设施方面:首先, 要满足老年住区有一个空气新鲜、环境优美、交通便利以及安静的区位环境;其次, 住宅单体布局应当紧凑, 但要保证室内有充足的日照, 并满足通风、防火等要求, 在造型上要易辨识, 富有生活气息, 以便于营造从开放到私密等不同层次的空间;第三, 老年住区内要设置独立的专业医院、急救中心等医疗设施, 老年活动中心、老年大学、棋牌中心等娱乐设施, 足够面积的室外活动场所, 保证老年人户外活动的需要, 以及绿化设施, 桌椅、灯具、亭子等景观小品;最后, 要为老年人提供一个无障碍的道路系统, 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 其设计原则如下:

1) 采用形态感丰富的自由式路网布局, 并保证人车分流。

2) 配置完善的道路服务系统并考虑道路无障碍设施。

3) 道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注重道路之间、道路交叉口、道路两侧的绿地景观营造。

4) 结合绿化景观设置符合老年人出行的步行系统。

在软件设施方面:首先, 通过各类专项培训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 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其次, 提供专业的老年事业管理, 为老人提供各种便捷服务。

老年住区环境设计研究

1.老年住区室外空间设计

老年住区的室外应形成有建筑围合而成的庭院空间, 其朝向应避开强风和日晒等不良气候因素的影响, 注意庭院与室内、外的关系。室外空间的设计要点如下:

1) 庭院中设置座椅的休憩区应与步行通道分开设置, 避免干扰;

2) 步行通道应渗入绿化内部, 连接组团与公共服务设施, 方便居民交流游憩, 并多采用尽端式道路, 加强室外空间的私密性;

3) 室外活动空间内部应设置电瓶车道, 以应对老年人突发状况。

2.老年住区景观环境设计

老年住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强调人工与自然融成一体, 追求纯自然之美, 以理性、客观的写实手法侧重于再现大自然风景的具体实感, 以及赋予场地人文景观的哲学思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主入口景观研究:主入口景观作为对外展现形象的窗口, 应充分体现老年住区的景观特色, 把握好整体感受, 尽量追求自然状态下的优美环境, 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 以此确定入口空间形式、功能以及场地氛围, 给老年人带来一个美好的回家体验。

廊坊生态健康城概念规划方案

景观轴线处理:沿景观轴线创建一系列有开有合, 疏密相间, 各具特色的景观序列。例如, 在轴线上部分空间处理可以尽量单纯、简化, 以密林和道路为主, 并且利用微地形及道路高差进一步塑造空间。同时, 通过色彩、比例、造型等的处理作为点缀, 增加景观轴线的趣味点。

水系统设计:对于有条件设置水景的老年住区, 水系统设计可以采用山谷溪流、明沟枯水等处理手法。例如, 廊坊生态健康城位于缺水地区, 应严格控制用水量, 运用视觉原理, 以最小的用水量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使周边场地都能积极地与水面发生关系, 而在眺望点的视觉盲区内, 布置滨水活动的场地, 既不影响视觉感受, 又充分利用了滨水的场地, 以满足丰富的活动空间的需求。

绿化植被处理:养老住区绿化可以搭配种植绚丽色彩、季相分明的植物, 以营造出油画般的田园风景。

在植物选择方面, 应遵循其生长规律与环境条件, 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首先, 选择植物时优先考虑当地植物以体现地域特色。同时, 为了丰富种类, 可以选择一些适宜在本地生长的外来植物;其次, 选择生态功能强的植物。以净化空气、吸收噪音、改善微气候、维持土壤的自然特性。最后, 选择的植物应当具有一定的观赏效果, 能够愉悦人的视觉与嗅觉感官。

在植物配置方面:通过不同种类植物搭配满足美学与生态方面的要求。首先, 植物配置应当遵循统一、调和、均衡、韵律的美学原理, 创造出层次丰富、错落有致的绿化景观;其次, 应当注意阴阳与季相的变化, 营造出如“春花、夏绿、秋色、冬姿”般的绿化环境;最后, 植物可以结合室外空间配置, 形成界面, 限定空间, 提升空间环境质量。

3.老年住区导视系统设计

老年住区需要拥有完善的导视系统以满足寻路要求。首先, 室外空间自身需要有导向性, 形成一套完整的空间导视系统, 通过对水平与垂直界面的划分, 服务设施与绿化的参照来增强空间可识别性, 既能够打破空间单调感, 又可以达到寻路效果;其次, 设置标识形成一套完整连续的信息链接, 指引老年人到达目的地。各标识之间距离要合适, 避免出现信息链接的断点。

4.老年住区环境细部设计

老年住区除了考虑坡道、电梯等考虑无障碍设施外, 还要重视住区内的环境细部设计, 例如:室外座椅和桌子应按照老年人体的特点制作, 方便老人们交谈的需要。花坛和种植地应高出地面至少75cm, 预防老年行人被绊倒。室外标志地设计应考虑老年人视觉退化的特点, 为行人设置的标志应与从时速25km汽车上观看的标志尺寸相同。

老年住区绿色节能技术研究

1.清洁能源利用

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 节能环保日益成为老年住区设计的重要因素, 本着“节约环保”、“科技创新”理念, 结合当地自然条件, 采用投入较小, 技术成熟的清洁能源, 如太阳能光热技术, 减少对其他能源的消耗。

2.中水回收系统

雨水和废水的回收再利用技术有优越的环保性能, 在老年住区应充分展示雨水和废水供应、使用以及再利用的关系。用水管理系统 (如雨水再利用净水系统) 的各类设备安装在园区室内外, 通过雨水收集和中水回收, 可满足部分用水需求 (如浇灌、清洗等) 。

3.节水设备应用

老年住区应当采用节水设备, 尽量降低生活用水量和提高用水效率, 以水质再生为核心实现“水的循环再用”和“水生态的修复和恢复”, 从根本上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 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例如, 中水系统即再生水是指污水经适当处理后, 达到一定的水质指标, 满足某种使用要求, 可以进行有益使用的水。

4.地源热泵技术

农村养老“社区照顾”模式 篇4

该项目由1名经验丰富的社工、3名富有基层工作经验的服务人员、29名本地户籍40~50岁的护工以及多名专业人士组成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将参与老年人关怀探访、构建社区支持网络,结合义工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包括探访、送餐、文化娱乐等在内的多种服务。

為了能尽快给老年人提供专业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在石排镇社会事务办和有关村委会的积极协助下,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中心从相关村选拔了29位40~50岁符合有相关工作经验、有爱心等要求的“准护工”。

这些“准护工”正式上岗前,结合居家养老服务需要,大众社工机构为29位待岗护工安排了为期4天共24学时的岗前培训。培训主题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及流程、为老服务技巧与入户实际操作、康复知识培训、急救知识培训等。上岗前的培训可有效帮助护工们快速掌握基本服务技巧,使他们能以更专业的素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虽然绝大多数待岗护工都有照顾老人的经验,但是对于培训的内容。还是让他们大开眼界。

据了解,大众社工在石排镇赤坎村和埔心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为石排赤坎村居家养老服务对象提供居家清洁、居家探访、长者活动等服务累计4432人次,服务时数达到约7200小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促使社区养老服务得到进一步改善。

该项目负责人洪智雄说,此前,社工也进行了一些尝试,包括融合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资源,积极探索农村养老的“社区照顾”模式。这样做,既可以减少政府财政资源的浪费,又能提高社工机构承接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水平,整合社区资源,搭建老年人服务共享平台,提升社区老年人幸福指数。

很多社区虽然都有居家养老服务点,但与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是“平行线”。以石排镇赤坎村为例,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后,一方面,为赤坎村综合服务中心所推行的送餐服务解决了人手问题,给行动不便的独居老人带来更大的便利,使送餐服务常规化、制度化;另一方面,帮助赤坎综合服务中心开展的养老服务从“定点服务”辐射到大多数老年人家庭的“入户服务”,尤其是增强了那些行动不便、独居老年人的交际能力。部分老年人在社工和护工的共同努力下,从之前的足不出户转变为服,务项目中的“常客”。

综合养老社区 篇5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现代医药卫生的进步,人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的寿命在延长,虽然地区之间还有些差异,但我国的人均寿命已在70岁以上。老人生理功能的减退,在70岁以前是比较缓慢的,70岁以后身体的储备能力降低,才会影响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而抗衰老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多运动。这表明老人从退休下来到70岁之间,老人的生活大多数是能够自理,能够进行各种活动,如家务劳动、学习、工作、购物等。从老人心理方面来看,参与各种活动与人交往是排遣老人寂寞、孤独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模式。

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提出:“年长者的住处切不可被视为仅仅是一个容身之地。除物质部分外,它还有心理和社会的意义应予以考虑”。随着各地老年公寓、独立式的老年住宅以及与年轻人居住在一起的老少居等老年社区的出现,如何针对老年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创造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居住社区,已经逐渐成为社区设计所所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

我国现行标准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为退休年龄,此后一般称为进入老龄阶段。联合国以65岁为准,定为老龄阶段。老年人分为三类:

(1)自理老人——生活能够自理的老人。

(2)介助老人——需要靠拐杖,轮椅,升降设施和扶手等帮助的老人。

(3)介护老人——生活需要护理的老人。

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老年人的身体体能在衰退,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关节灵活性降低,因此步幅缩小,步速减慢,抬腿高度降低,步履蹒跚;上下楼梯时双脚共踏一个踏步面,这种情况下需要扶手和拐杖,有的因病后遗症,依靠轮椅出行,这是老年人生活出行最感不便的身体机能障碍;视力迅速减退,辨色能力也减弱;听力弱,反应迟钝;空间方位感较差;动作的准确度和判断能力都趋弱,使不安全因素上升,经常会导致意外伤害。

2. 老年人心理特征

老龄阶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阶段,不仅身体会衰老,心理也会逐渐改变。老年人身体机能的衰退,使他们不喜欢投入过多的精力去活动喜欢安静;同时还会带来心理障碍,常有居高恐惧感;老年人失去了原来工作的环境,有孤独感,希望与人交往;老年人更加关切自身的健康状况,消极悲观的负面情绪逐渐开始占上风。

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社区设计

室内居住空间与室外居住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户内外活动空间。老年人对其依赖性较大,要求也较多。

1. 室内居住空间应符合老年人居住行为需求

老年人从健康自理到依赖介助设施,甚至依赖于特殊护理,是一个必然经过的过程,所以为老年人设计住宅不仅要考虑到老年人现在是自理老人,还要考虑到将来老年人会成为介护老人。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第一,居室活动空间,所经走道、卫生间都要求放宽尺度。第二,门把手尽量选用省力式、杠杆状把手,还要考虑到坐轮椅者使用把手的高度。第三,老年人对于照明度的要求比年轻人要高2-3倍,因此,室内不仅应设置一般照明,还应注意设置局部照明,较容易忽略的地方是:厨房操作台和水池上方、卫生间化妆镜和盥洗池上方等。第四,老年人多夜间尿频,起夜多,应设足光照明。第五,为了保证老年人起夜时的安全,卧室可设低照度长明灯,夜灯位置应避免光线直射躺下后的老年人眼部;同时,室内墙转弯、高差变化、易于滑倒等处应保证一定的光照。第六,老年人视力衰退,地面、通行部分不得用黑色材料,也不允许用光滑的磨光材料。第七,走道、楼梯、墙面不准用镜子或玻璃材料。第八,厕所和洗澡间的浴盆处、洗手盆处、便池处设扶手及报警器。

2. 室外社区环境的空间功能应满足老年人的行为及生理需求

(1)室外社区环境的空间功能应满足老年人的行为需求

1)社交行为

我国目前有1/3的老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这使老年人越来越孤独,他们渴望与人沟通与人交流。在社区中,最常见的老年人社交方式就是邻居会面闲聊等,常常表现为三两成群选择相对安静之处或坐或站,或者相携散步遛弯等。针对这一行为特点,在环境设计时就要注重交往空间的营造,通过围合或半围合空间的设计,配以符合老年人体征的座椅设施,可采用亭、廊、花架等形式,为满足老年人社交需要提供良好的空间氛围。

2)娱乐行为

老年人喜欢在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冬天在暖阳避风的地方晒晒太阳,夏天在阴凉通风之处纳纳凉;或者围坐一圈下棋打牌。在环境设计时可与交往空间相结合穿插设置。

早起晨练是我国老年人传统的养生之道,随着老年人文体休闲活动的丰富多彩,晚练活动也为广大老年人所喜爱,数十人甚至上百人聚集在一起,扭秧歌、跳舞、做健美操等,这都要求社区中应有相对开阔平坦的场地以供这种集体活动使用。同时场地的周边需要有相应的设施以供休息,在冬季迎风的一侧还应有较高大的树木遮蔽风寒。另外,简单的运动器械是老年人简易方便的运动设施,也有一些老年人更喜欢高雅正规的运动形式,如门球、网球等。在用地许可的条件下设置这些运动场地和设施,将给老年人的生活增添很多乐趣。

3)购物行为

目前不少城市交通和道路的状况,使得老人独自或只与老人结伴外出购物的难度越来越大。社区商业中心的建立,使老人可以就近购物,大大地节省了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提高老人的购物安全性,同时减少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减少交通的堵塞。并且常去社区商业中心购物或休闲,可给老人提供各种新的信息,增加老人与老人,老人与其它居民之间见面接触的机会,促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增进友谊,有助于弥补老人精神上的空虚。

(2)室外社区环境细部设计应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1)环境设计的无障碍性。随着年龄的增高,机体机能衰退、感知觉迟钝导致老年人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台阶、坡道、沟槛等环节对老年人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细部设计时应遵循无障碍设计的原则,以创造出老年人适宜亲近、易于达到的环境空间。

2)应重视老年环境设计可识别性,并符合老年人的审美特点。老年人的记忆力已经逐渐衰退,因此要强调环境的可识别性,环境设计的空间形象应简洁明快容易识别。如在设计中运用一些明显的易识别的符号给予提示和指引,方便老人识别等。同时,老年人相对比较保守,喜欢传统文化,因此其审美特点不同于其它年龄层,趋向平和沉稳,因此社区环境设计中,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空间设施宜尺度亲切,使老年人易于接受。

三、结语

老年社区设计,是关系到老年人居住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给予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以足够的关注,分析他们在生活中的行为模式及对空间的使用需求,并以之作为设计社区的依据,才能创造出适应老年人居住生活的社区,使老年人拥有一个幸福舒适的晚年,真正做到依托社区居家养老,从而缓解老龄人口的养老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荣才.老年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我国社区养老思考 篇6

1 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

在我国, 养老模式主要包括家庭养老、社会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以房养老、遗赠养老等模式。在这些养老模式当中, 社区养老模式集合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 它具有专业、便利和成本低廉的独特优势。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 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模式, 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 而是将社会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引入社区, 它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而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不仅影响着老年人晚年的生活质量, 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因此, 研究社区养老的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2 社区养老的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有很多学者对社区养老做过相关的研究, 其中也包括对社区养老概念的界定, 不同的学者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有不同的看法。梁新颖把社区养老定义为, “由社区成立养老机构, 为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提供有偿又有效的生活服务”。史柏年认为, 老人社区照顾是指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与支援, 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 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者隔离。因此, 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

3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 我国的社区养老模式得到了广泛的推崇, 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开展, 社区养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总体上来说, 社区养老模式从建立到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与之前相比, 大大的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为解决我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社区养老依托的载体主要是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 从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的发展状况可以大体看出社区养老的发展状况。近年来, 我国各地都大量地兴办各种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 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都有很大发展。以下图1是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中心 (站) 基本发展情况折线统计图, 图2是2001-2010年全国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走势图: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以上两个图可以看出, 21世纪的头十年里, 我国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总体上呈上升发展的趋势, 虽然其间有一些曲折的发展历程, 但总体上还是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 而且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里,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不断扩大, 社区养老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社区养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2 我国社区养老近年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虽然我国的社区养老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我国的社区养老的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具体问题如下:

(1) 对社区养老模式的认知度还不够高。

主要分为居民对社区养老的认知度低及社区管理服务部门对社区养老的认知度不高。以呼和浩特桥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为例,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到, 社区中许多居民对社区养老模式的了解程度还是比较低的, 尤其以退休老年人为甚, 他们当中很多人甚至还不知道有社区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这就导致了很多居民偏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而非社区养老的状况, 而且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与此对应的是社区养老服务部门对社区养老模式的认识度也不高, 笔者对呼和浩特市桥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部分管理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发现他们对社区养老的相关知识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尽管他们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工作, 但他们没有高度重视社区养老的管理工作和机构建设, 很多事情只是遵照政府相关部门的指示和政策来实施, 而且加上没有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督, 使得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动力和明确目标, 进而导致社区为老服务机构发展缓慢, 不利于社区养老的有效发展。同时, 笔者也通过网上及相关书籍查阅了部分发达地区的居民和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对社区养老的了解和关注程度也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2) 政府对社区养老模式的支持力度不够。

这主要体现在目前还缺乏比较明确的有关扶持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补贴力度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对社区养老资金的需求, 有关社区养老的制度设计缺乏规范性和长久性。

(3) 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单一化。

目前, 我国社区养老机构的投资主体是政府, 各地兴办的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和社区为老服务站等社区养老机构主要是当地政府出资兴办, 很少有社会其他力量介入到社区养老机构的资金筹集当中来。这就导致了社区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单一, 发展缺乏持久的动力。

(4) 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缺乏且专业知识不强。

目前, 大部分社区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都是社区养老机构出资雇用的人员, 一方面是这些服务人员大多数是为了挣钱而来提供服务的, 因而愿意来提供服务的人员的数量受工资水平的影响很大, 另一方面, 来提供养老服务的人员的自身专业素质也不能很好地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这些情况就进一步阻碍了社区养老的健康发展。

4 我国发展社区养老应采取的对策

社区养老模式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努力和支持。针对社区养老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本文主要列举出几位相关研究者的建议及自己的看法:

4.1 提高社区养老的认知度

发展社区养老首先要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认知度, 只有使居民以及社区管理者对社区养老有足够的认知度, 才能推动我国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在我国, 传统的社区服务是福利型的, 主要是向需要困难孤寡老人提供帮助。以至于社区内的许多人根本不知有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项目, 也不知道它的具体内容。因此, 作为新型的社区养老, 应主张由社区内的居民积极将自己可共享的资源与他人共享, 这不仅能扩大社区养老的覆盖范围, 更是一种先进意识的体现。

4.2 健全政策法规,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社区养老对于解决我国的养老问题十分有效, 因此政府在社区养老问题上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扶持。政府可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制定政策, 增加投入。政府要制定维护老年人权益的法律法规, 并制定鼓励社区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 对社会福利机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和企业等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同时倡导建立养老慈善基金。二是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政府补贴购买服务, 大力资助社区为老服务的设施建设。

4.3 促进社区养老机构投资主体多元化

政府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的力量进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投资当中来, 拓宽社区养老资金筹资渠道, 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 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将社区养老推向市场, 接受市场的运作模式, 广泛吸收社会各方力量, 形成社区养老机构筹资渠道多元化的理想局面。

4.4 扩大社区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来源及提高其专业水平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社区养老机构和当地的学校合作, 为学校里与社区养老有关的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服务的平台, 如学校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规定鼓励、引导和支持护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定期为制定的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一定的服务, 这样不仅可以扩充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的来源, 还能提高服务的质量, 对于学生而言, 可以学以致用,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谓一举多得。同时, 在发展我国社区卫生事业时, 将老年人疾病养护纳入其中, 培训专业人员, 辅以社区医生指导, 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患者的疾病康复和生活照料。

5 结语

社区养老模式是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和载体, 切实考虑了老年人养老的不同需求, 为他们提供多层次保障、多样化服务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出发点。鉴于我国目前社区养老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因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模式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重要举措。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改进和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质量, 推动社区养老向产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使其发展成为有效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新型养老模式。

参考文献

[1]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 2000, (4) .

[2]史柏年.老人社区照顾的发展与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1997, (1) .

[3]胡永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机制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08, (6) .

[4]张凌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养老模式探析——以苏州市B社区为例[J].社会研究, 2011, (6) .

论农村社区的养老 篇7

关键词:农村社区,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社区营造

一、引子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数据发布, 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 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个百分点,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 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个百分点。【1】国际上通常看法是,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 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照此标准,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并且还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二、养老模式的转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传统的在家养老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危机裸露在风险面前。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如何保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养老安全?如何能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步入人生的结尾?然而, 毫无疑问的是国大得无法解决小问题, 家小得无法解决大问题。尽管目前国家对养老问题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但毕竟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数量庞大的农村老年人等不得也等不起。再加上各个农村家庭势单力薄, 无法对老年人的养老起到根本的改变。因此, 我们不得不在国与家之外选取一个能起作用的中间变量, 那就是社区。

社区可以解决富裕中的贫穷、文明中的野蛮、拥挤中的孤独、成功中的失败,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国与家之间的空缺, 因此,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无疑是养老的新途径。在农村, 社区居家养老有多方面的优势及便利, 首先, 中国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 艰难的生活、相对闭塞的环境, 使村民之间、邻居之间建立了较多的人情往来关系, 具有有难互帮的良好传统。因此, 鼓励村民与有困难的空巢老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社区养老可以使生活在农村社区内的老年人, 尤其是空巢老人获得社区内的情感支持, 更容易接受社区提供的各种养老服务。

其次,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也符合中国传统道德与生活习惯。农村地区与外界交流甚少,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也较为浓厚。在中国传统语境中, “家”是人类生存的主要空间, 也是人类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对于老年人来说, 家更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是老死也不愿离去的归宿。那么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就很好地贴合了老年人的需求, 满足他们心愿的同时也保障了他们的养老。

综合以上分析, 农村社区居家养老似乎成为了一种不可代替的发展趋势。它可以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 集中向农村老人提供服务, 对其进行生活上的帮助, 这既可以弥补传统家庭养老缺位, 又可以克服机构养老的弊端。在满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 也构建起了他们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丰富了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 使他们能更好地面对与处理晚年的各种挫折。

三、养老之社区营造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种种好处同时也凸显了社区营造的重要性。一个气氛和睦、丰富多彩的社区对每一位社区成员来说, 有百利而无一害;相反, 若是一个社区冷清淡漠, 或者是互相挤对、钩心斗角, 那么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也不会对之产生归宿感与自豪感。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要求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内的居民互帮互助, 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一个好的社区是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得以可能的基本硬件条件。那么, 社区营造就显得尤其重要。

社区营造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可循, 在台湾更是经验颇丰。比如, 台湾“921大地震”中的重灾区桃米社区, 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 从一个受灾严重、资源匮乏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为著名的旅游生态村, 这也成为社区营造史上的经典范例。另外, 在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实例, 四川德阳市的杨柳村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然而如今已然成为灾后重建社区中的佼佼者。既然这些遭到重创的社区都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迅速恢复其生命力, 那么我们在社区养老方面为什么不能借鉴他们的经验、分享他们的成功、复制他们的模式呢?

然而, 在社区营造中, 有一群人是不可缺少的, 他们就是社会工作者。他们遵循“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 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核心理念, 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方法, 协调社区关系, 预防和解决社区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挖掘潜在的地方价值, 他们因此被誉为是“社会工程师”, 正是因为他们, 才保证了社区营造的可行性。之所以说他们不可缺少, 是因为他们填补了社区中的空白地带, 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注入社区, 给社区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力。因此, 在社区养老模式中, 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批人, 他们有足够的热情和切实的行动力, 一切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挖掘当地潜在的各种资源, 组织各种适合当地的活动, 绝对可以为当地老年人的养老做出切实的贡献。

社区营造是公民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从以前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 逐渐转变为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然而, 这并不意味着无政府状态, 相反, 社区营造少不了政府的参与。政府可以在人力、财力及物力上给予社区营造强大的支撑, 并为社区营造提供必要的便利。在农村社区养老方面, 政府可以为社区引进专业的社工人才, 并提供资金、场所、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援, 是社区养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综上所述, 为适应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很好地适应了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 值得大力提倡。而农村社区的社区营造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需要政府、社会以及村民的大力合作, 共同完成养老这项民生大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zgrkpc/dlc/yw/t20110428_402722384.htm

[1]、姚引妹, 《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 《人口研究》, 2006第6期

图话养老社区建设 篇8

老龄人口体量巨大, 老龄化趋势严峻

至2015年末, 全国共有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6亿, 占总人口的16.7%;世界卫生组织预测, 至2050年我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 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养老社区建设背景

“9073”建设方针

2011年, 民政部发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 根据未富先老、快速老龄化的基本国情, 以及我国传统居住文化的特点, 提出“9073”的建设方针。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 社区养老为依托, 机构养老为支撑:90%的老人在社会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 7%的老人通过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 3%的老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我国养老社区建设背景

社区养老优势显现

从“9073”建设方针可以看出, 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成为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方式。

2015年, 四川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所做的专项调查显示, 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 57.7%的受访老人倾向于选择自行居家养老;34.3%的受访老人倾向于选择居家式社区 (即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结合的养老模式) 养老;仅有8.0%的受访老人倾向于选择参与专业养老机构养老。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15年民调则显示, 有75%的人认为社区养老比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更符合市民需求。而养老社区的建设正是实现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重要环节。

我国养老社区建设背景

商机逐渐显现, 社会力量涉足

根据全国老龄办的预测, 2010年, 我国老年人口消费规模达到1万亿元, 2020年将达到3.3万亿元, 2030年将达到8.6万亿元, 而2040年将达到17.5万亿元。其中, 作为养老服务重要空间载体之一的养老社区, 未来发展前景将无可限量。一些社会力量如房地产开发企业, 保险、投资公司, 酒店管理及相关服务管理企业等都看到养老地产的商机, 积极涉足养老社区的开发建设。

目前我国养老社区的主要形式

配建于普通居住区中的养老社区或养老住宅

这种配建式的养老社区是指在普通居住区中加入老年人居住组团、楼栋或套型, 以及一些适老化的配套设施。相比仅有老人居住的社区而言, 这种“混居”社区能够让老人接触到其他年龄段的居住者, 保持与外界环境的接触, 同时老人还可以与自己的子女或亲友邻近居住在同一个社区中, 便于相互照顾。

目前我国养老社区的主要形式

专门建设的综合性养老社区

综合型养老社区中的居住者主要都是老人, 通常建设在市郊环境较好的地方, 用地规模从几十亩到几百亩, 包含养老住宅、养老公寓、养老护理机构等多种适合老人的居住类型, 可以为各类身体状况 (健康、半自理和不能自理) 的老人提供持续的生活照护。社区中会配有老年活动中心、康体中心、老年医院、老年大学等公共服务设施。

目前我国养老社区的主要形式

结合旅游、养生地产开发建设的度假型养老社区

度假型养老社区的最大特点是依托旅游、养生等特色资源开发建设, 如在海南、云南地区建设的一些养老社区, 这类养老社区通常可根据自身的资源特色而搭配相应的养生、康复、休闲业态, 如农业采摘、温泉水疗, 等等, 老人可以在一年当中的某个季节或时段来此居住, 也可以与家人共同前来度假, 是一种具有时令性特征的居住形式。

广西做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意见

2015年7月3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广西依托独特的生态、气候、区位优势和特色资源, 在全国率先创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意见》提出试验区“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一核”是南宁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四区”是指桂西养生养老长寿产业示范区、桂北休闲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示范区、广西北部湾国际滨海健康养老产业示范区、西江生态养老产业带示范区。

广西做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意见

总体目标

到2020年, 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符合标准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基本覆盖城镇社区, 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护理型床位超过15张, 健康养老服务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探索出一批特色鲜明、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模式, 出台一批可持续、可推广的政策措施, 扶持一批满足多元需求、质量过硬的养老服务产品, 涌现一批带动力强的健康养老龙头企业和大批富有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 培育一批知名品牌, 打造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融合度高的健康养老产业集群, 形成“一核四区”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 将养老服务业发展成为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 将我区建成国家养老产业基地、国际休闲养生健康养老胜地和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

广西做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意见

出实招破“用地难”

“三问”香港社区养老模式 篇9

74岁的李女士,丈夫最近去世,自己又不慎摔伤,住了一段时间的院。她从医院回家后,行动仍然不便,每日三餐都要麻烦邻居代买。有时随便吃点面包、饼干。年近八旬的粱老伯,现住在女儿家中。女儿要接送自己的两个孩子上下课,还要打零工贴补家用。老人独自留在家里,只能看电视或睡觉,时间很难打发。

调查显示,香港居住于家庭的约100万名老人当中有80.9%的人表示,假如日后身体状况转差时,仍希望可以在自己家中生活,而非搬进安老院。李女士、梁老伯是属于80.9%中的老人,他们都愿意参加到社区养老的计划中来。

在香港的社区长者照料中心,我们可以看到为每位老人建立的个案分析卷宗。它告诉服务者,你所服务的对象是谁,他在心理、生理、社交、经济方面,面l临着什么样的问题;哪些问题需要优先解决、如何解决。例如,对一位缺少陪伴的空巢老人,义工要时常上门探访,老年活动中心还会为其安排文体、交流活动。腿脚不便或有残疾的老人。撥一通电话,家务助理会上门来烧饭、洗衣,保健员会协助其开展康复训练。

谁来服务

不用说,老人可享受上述那些周到的服务,是件多幸福的事儿啊!但所提供的服务。是很多人眼中“伺候人的活儿”,吃苦受累。谁来服务?这并没有难倒香港人。

1969年。全港首个家务助理队创立。由于社会反响良好。需求不断增长,家务助理队的数目随之逐渐增多,迄今已有近200个。除家务助理队外,隶属于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的社工,也是社区安老服务队伍的一部分。目前,香港注册社工达12970人,他们活跃于香港社区及各类服务机构中,其中有超过98%的人取得了专门的社会工作学位。除了高学历的社工外,其他的社区服务人员上岗前,也都经过了专业培训;上岗后,继续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再培训的教育,并实行岗位竞争制。他们的权益同样受到劳工法的保护。

有专业技能,有权益保障,管理有制度,成规模,使得社区服务者能安下心来,用心为老人服务。他们的付出,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欢迎。

谁来买单

上门探访、陪伴聊天,这些小的举动可以让老人感受到关爱,且不需要付费买单。不过送一次饭,会产生餐费、交通费;配一个遥控按钮,会有材料费、安装费;组建一支专业安老队伍,要筹备培训费、薪金。这些都让我们回到一个现实的问题上来:社区养老的账单。谁来买?

以家务助理为例,在香港,它被视为一项选择性社会服务,采取收费方式。政府鼓励有条件的老人,为自己受到的服务买单。强调家务助理不是一项免费服务,能够使老人以消费者的立场,来对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不是以被施惠者的心态,勉强接受并不满意的服务。相应地,家务助理员也要收起施与的心态,拿出服务的精神。

此外,社会福利署还直接向相关服务机构提供资助。因此,透过资助服务机构援助困难老人,以及调控收费标准,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公共财政也为社区养老服务买了一部分的单。

社区居家养老创新途径分析 篇10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老龄化,养老模式

一、社区居家养老概述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又被称为老年人社区照顾, 是一种区别于正规养老机构的一种非正规化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指在县区、街道一级政府的支持下, 以街道为主导, 以社区居民自治委员会为主体, 以家庭为核心, 通过落实各种社会养老保障政策, 建立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 健全各种基层性设施, 成立各种专业性的服务机构, 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 为本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一定社会福利性质的专业化的养老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问题

1.社区居家养老现状。我国从90年代初期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以民政部门为主导, 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养老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 开展了“全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9073养老计划”等活动, 确定了90%的居家养老、7%的社区养老、3%的机构养老目标。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推广完善, 目前, 我国社区养老中心覆盖率已经超过60%, 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了18 927个, 提供的养老服务超过上百种, 每年有上千万老年人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养老体系中的重要模式。

2.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传统的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养老的问题,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养老起步较晚, 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不高, 全国还有超过40%以上的社区没有推行居家养老服务, 特别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 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更低。二是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不健全, 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无法满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三是居家养老模式过于被动, 还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四是居家养老管理机制不完善, 缺少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体系。

通过对相关情况的调查, 笔者认为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除了社区养老政策尚不健全, 居家养老理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外,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区居家养老资金投入的问题。目前,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主要以财政投入为主, 个人出资和社会公益为辅的方式。由于财政投入有限, 导致社区养老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专业工作队伍缺乏, 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有限。而社会养老机构服务费用较高, 一般的家庭很难担负起高水平养老服务的费用。少量的社会公益投入也只能稍微缓解社区居家养老中的一些困难。创新现有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特别是资金筹措模式迫在眉睫。

三、社区居家养老创新途径

1.养老金统筹模式。养老金是国家对纳入社会养老体系, 以及行政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养老资金。养老金统筹模式就是将养老金与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结合起来, 通过社保部门、养老金管理部门、民政部门、基层社区共同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保障体系。城市居民、行政企事业单位在缴纳养老金的同时, 也可以如同缴纳医保一样, 建立社区居家养老保障账户, 缴纳一定数额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障金, 实行养老保障一卡通制度。到了退休年龄, 就可以凭借养老账户, 自动享受社区养老服务。这既解决了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问题, 又减少了家庭的老人支出, 健全了社会主动养老体系。

2.养老地产模式。以房养老模式是我国养老产业的一种新探索, 但是其必须通过产权让渡和市场化才能实现, 不符合社区养老的模式。本文提出的养老地产模式是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就融入养老服务, 是将养老、地产、养老产业结合起来的一种“居住+配套服务+康复医疗”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在房产的开发中设计符合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设施, 优质疗养和康复资源, 建设“智能化系统”, 在小区管理中引入专业的老年医疗、护理等专业人员, 实现全方位的社区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借助房地产的开放, 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化, 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

3.社区居家养老保险模式。社区居家养老保险模式是现有养老保险服务的一种细化和延伸, 也是实现社区居家养老和养老产业、保险产业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保险公司、养老企业、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协调, 将医疗保险、护理保险等商业保险和社区居家养老结合起来, 推出社区居家养老保险系列产品, 人们可以在有经济能力的时候购买不同等级的社区居家养老保险, 到了老年之后, 就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统筹, 享受养老服务。而社区等居家养老的经营、服务机构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资金投入, 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完善的设施和更加优化的服务。

4.公益帮扶模式。社会公益是推进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助力, 探索公益帮扶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缓解社区居家养老压力的有效补充。通过国家宣传引导、政策支持将更多的公益组织、志愿者机构、社会资源汇聚到社区养老事业中。鼓励公益团体、组织通过资金捐助、志愿服务等形式, 为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对象提供更多的养老资源和帮助, 有效补充现有社区居家养老资源投入不足、服务水平不高、覆盖率不够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5-02-26) [2015-09-23].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2/t20150226_685799.html.

上一篇:装配式建筑构件下一篇:创新投入和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