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帮扶

2024-10-29

就业问题帮扶(精选12篇)

就业问题帮扶 篇1

摘要: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帮扶工作, 两年来启动以“帮扶注重能力成长, 资困助力励志成才”为主题的“春满寒门、生涯助航”工程。构建了以精神思想励志为目标的“强心”教育工程及以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授渔”教育工程, 以职业生涯关注为目标的“筑梦”教育工程。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打开了就业帮扶模式的新篇章。

关键词:经济困难大学生,资助,就业帮扶

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问题一直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年来, 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每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都会针对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2013年11月,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就强调“加强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 并要求各地各高校“制订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毕业生、女毕业生等就业帮扶计划,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

近年以来,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直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帮扶工作, 积极开展“春满寒门、生涯助航”工程, 探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帮扶的长效机制, 构建了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经济资助与其能力提升、思想励志和成长成才紧密结合, 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就业援助模式, 为他们搭建了成长的舞台, 铺就了成才之路果。

一、“经济资助、能力改善、思想励志”, 开创帮扶新思路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充分调查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根据其特点为他们搭建专门的帮扶平台, 并以此为依托, 把经济资助、能力改善与思想励志纳入职业指导工作范畴, 启动“春满寒门、生涯助航”工程。其主题为“帮扶注重能力成长, 资困助力励志成才”。

我们在该主题理念的指导下, 从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构建了以精神思想励志为目标的“强心”教育工程、以就业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授渔”教育工程, 以职业生涯关注为目标的“筑梦”教育工程

二、“强心、授渔、筑梦”三位一体, 破解就业帮扶难题

(一) “强心”:关注自我成才, 焕发学生立志成才与素质养成的自信心和进取心。

1. 开发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信息组合卡,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强心”励志。

针对困难大学生不善交际、多元生活经验缺乏的困境, 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依据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毕业生跟踪调研所反馈的意见, 结合学校工作实际, 创新性地开发了“校园文化活动与职业信息组合卡”, 用以测评我校大学生的活动兴趣、能力发展现状等情况。通过测评, 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校园活动, 并由此可推及相关职业领域, 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合理选择今后的就业方向。

2. 建立“朋辈教育”帮扶体系, “心理零距离”激发贫困生自强自立。

“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 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教育方法。构建朋辈教育体系, 是我们开展帮扶工作的有效切入点。

学校每年聘请高年级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专业对口的低年级学生的学业生涯学长, 利用晚自习及课余时间为困难学生答疑解惑;组织多种形式的讲座、座谈活动, 交流专业知识和学习经验;定期与班主任、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 协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专业学习,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学习生活的环境相同、彼此年龄相近、生活经历相似, 拉近了受助贫困学生与学业生涯学长之间的心理距离, 蕴关爱于无声, 化帮扶于无形,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做法, 在维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尊严的同时, 使困难学生能够在校园里全方位地得到关心和帮助。

(二) “授渔”:“授鱼”与“授渔”并举, 侧重“授渔”, 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提升就业力。

1. 构建“1+3+1”职业发展辅导体系, “授鱼”与“授渔”并举, 提升学生就业力。

学校经过多年努力, 构建了以全程、全员进步为基准, 以素质养成及职业能力发展为重点, 以个体咨询为延续的“1+3+1”职业发展辅导体系。学生在校期间将获得学校提供的1次就业专项资助, 3次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及1次个体咨询服务。

1次就业专项资助:学校每年拿出20余万元开展“授鱼计划”, 为符合资助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1次直接的资金援助, 于每年求职季开始前的10月份发放, 帮助他们实现顺利就业。

3次就业能力提升培训:在校期间, 学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菜单式的职业与就业能力辅导培训 (见表1) , 从职业信息获取、自我管理与规划、人际沟通、团结合作的基本能力与感恩励志等方面开展针对性的选修辅导培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 选择参与其中3项培训活动。该培训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根据自身需求、自行设计指导方案的空间。

1次个体咨询:学校为每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安排一名指导老师, 在校期间接受至少一次个体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咨询, 为其提供“一人一策”的职业指导方案。

2. 搭设多层次服务平台, 辐射全体学生, 特惠贫困学子。

每年的11月份, 学校就业与校企合作处携手各院系启动就业服务月活动, 协助困难大学生顺利踏上求职之路。以2012年为例, 学校与各院系相继开展了“工院英才培训班”、“咨询绿色通道”、“职业大讲堂”等主题活动, 各主题活动以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 辐射全体学生, 为毕业生打造了丰盛的“就业套餐”。

此外, 每年的就业季, 学校还开辟专门场所, 设置“职业信息图书角”, 集中展示学校就业基地基本概括及招聘信息、优秀校友生涯访谈记录及《中国大学生就业》等各种创就业杂志, 方便同学们的浏览和阅读。目前, “职业信息图书角”已成为同学们获取就业知识和信息, 交流各类求职应聘经验的重要场所。

3. 拓宽网络互动渠道, 探索网上帮扶。

学校鼓励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借助微博、微信等各类新媒体, 加强对困难学生的指导与帮扶, 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博客发布面试求职指南、就业政策解读等信息, 对学生简历设计进行指导, 并设置了“回音壁”专栏, 对困难学生的网上求助在第一时间即可予以解答, 实现了师生间的及时信息沟通,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 “筑梦”: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开展职业生涯规划, 生发“筑梦”、“逐梦”的原动力。

1. 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 专人专职、“盯人防守”。

入学之初, 学校即组织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了电子档案, 记录学生的在校奖惩情况及参加校园活动的详细记录。辅导员与班主任可以通过学生档案及时掌握困难学生思想动态并开展针对性的教育。

每年学生求职就业前夕, 学校均安排安排专门的教师对困难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 及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集中解答大学生常见的各种求职、面试问题。协助他们树立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多年来, 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2. 就业指导中心专设绿色通道, 服务贫困学生。

在我校, 学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电话、现场咨询等途径, 进行职业测评与咨询, 使学生在简历制作、自我认识、职业选择、就业面试等方面所遭遇的问题与困惑得以及时解决。据统计, 校就业咨询室每年接待咨询学生达5000余人次。为了切实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就业, 在每年的就业高峰期, 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还专门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设晚间值班绿色通道, 切实为困难大学生提供便捷服务。

三、全面开花, 帮扶成果丰硕

(一) 职业信息平台取得新进展。

双月刊《就业指导报》、“职业信息图书角”、“阳光生涯助力站博客”等信息平台全面开通, 保证学业、职业与就业信息的畅通, 确保学生方便地获取就业与职业发展相关资讯。就业服务月、信息高速路、咨询零距离等服务平台, 是被动应答向主动服务, 学生管理向学生服务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最大程度地占有就业资源,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二) 就业服务体系再上新台阶。

困难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辅导目标与辅导形式的特殊化, 就业帮扶必须有其专门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平台。自2012年“春满寒门、生涯助航”工程实施以来, 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援助形成常态化、规范化, 真正实现“资困、助学、励志”三位一体的辅导主题。以学业生涯学长导航为例, 一届届学长薪火传承, 继承“资困、助学、励志”理念的接力棒, 为2届3000多名经济困难大学生带去了学业与生活的关怀。

(三) 困难毕业生就业关注呈现新气象。

“春满寒门, 生涯助航”项目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协助困难大学生关注自己的职业生涯, 改善淡漠的生涯意识并采取探索行动。活动开展以来, 困难大学生能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 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 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

(四) 困难毕业生就业能力实现新突破。

解决贫困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人的能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多元生活经验匮乏、就业能力准备不足、人际沟通不畅等现状,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与就业能力辅导培训, 学生的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求职面试技能、职业决策技能等得到显著锻炼与提升。2012年以来, 学校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满意度皆呈现上升趋势, 2013年学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率达100%, 就业满意度为93.3%, 对于帮扶活动的满意度更是高达98.1%。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3]14号) [Z].2012-11-18.

[2]李鹏, 徐云慧.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生涯阻隔与帮扶策略.教育与职业, 2014 (23) :112-114.

[3]宋玲.积极开展朋辈教育, 构建新生入学立体教育模式.中国成人教育, 2009 (20) :65-66.

就业问题帮扶 篇2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要求及教学需要,我们帮教问题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作为转化工作的基本原则,积极开展帮教活动,耐心引导他们逐步改变不良习惯,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意识,提高对问题生的德育教育效果。

二、具体措施:

1、贯彻落实学校问题生转化的各项措施。

2、建设良好班风、学风,借助集体的力量感染问题生行为。(1)、明确班级奋斗目标,立志争当“文明班”、“三好班”。

(2)、制定公认的班级道德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价值观念。

(3)、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形成班级体核心,培养学生集体认同感、荣誉感、自豪感。(4)、对学生一视同仁,做到班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防止歪风邪气的干扰。

3、责任到人,相互配合,转化工作常抓不懈

(1)、根据学生以往表现和平时的观察和了解,初步落

实问题生名单作为转化的重点对象,在转化过程中,“小老师”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反馈、相互帮助,分工不分家。

(2)、帮教教师要深入了解和研究转化对象,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缺点、优点,了解学生校内校外表现,在掌握系统全面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为有的放矢地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3)、根据问题生德育转化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要充分预料学生转化过程的曲折性,转化工作要耐心、细致,抓反复、反复抓。

4、发现闪光点,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1)、教师首先要掌握差生自尊心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心理矛盾,用体贴与爱护的态度对待问题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2)、要从实际出发,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学生问题,允许学生偶尔犯小错误,争取不让学生犯同样的错误;善于挖掘、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逐步让学生重新点燃希望、树立信心。

(3)、要严格要求问题生,哪怕是很微小的错误,老师也要及时指出并耐心地教育,切忌听之任之。

5、家庭、学校、社会形成转化合力。

积极与家长沟通,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学习、纪律等情况,按要求完成家访任务,对学生迟到、旷课、请假等违纪行为,班主任要在第一时间与家长,了解情况。2008、9、2

临沭县振兴小学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方案

为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成果,我校总结去年留守儿童工作经验,借鉴兄弟学校的一些做法,本年度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采取新举措,为进一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切实改善学区内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状况,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营造全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大力宣传全面育人。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找到影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狠抓落实,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快乐、平等、和谐的成长环境,同时,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大力宣传,建立目标责任制和完善的工作考评制度,不断提高广大未成年人的综合素质。留守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

三、主要措施:健全机制,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

制订具体工作计划,实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案,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主渠道。

1、成立领导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保证各项工作要求全面认真落实到位。学校政教处、少先队等部门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能,加强上下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配合和协作,切实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领导小组: 组 长:王经庆 副组长:王永 组员: 全体班主任

2、真情关爱,“三个优先”

(1)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各班主任、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班主任、任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要指导午休学生学会生活自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3)活动上优先安排。学校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优先参加。学校要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人间亲情,切实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3、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要经常与留守儿童交流,给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留守儿童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积极探索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引导留守学生走过人生发展时期。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磨砺教育的研究试点,着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4、加强对贫困留守儿童的资助工作

学校要对留守儿童在生活、家庭经济情况调查、了解,将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予特别的照顾,按政策通过免收杂费、书本费,提供生活补助等方式,确保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引导留守儿童远离不良嗜好、不法场所、不轨人群,人格上做到自尊,生活中学会自立,独处时能够自律,成长中力求自强,防范不良行为,快乐健康成长。

2008年3月1日

临沭县振兴小学 学困生结对帮扶活动计划

一、总的指导思想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现决定在全体教师和学生中开展对学困生“结对子、送温暖”活动,为贫困生提供物质上、精神上援助,使他们不因家庭困难而失去求学机会,而成为未来孤立无援的社会弱势者。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和学困生自己的努力,促进学困生健康成长,从而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扶助对象

1、遵纪守法,品行优良

2、诚实谦逊,好学上进

3、经济困难,并迫切需要资助的

三、扶助方式

1、由全体教师、党员干部与特困生结对帮扶,每位党员干部包括入党积极分子,每人扶助一名学困生;

2、具体活动由年级组组织进行,非党员干部自愿扶助,扶助名单由年级组统一安排;

3、扶助包括思想上解惑、生活上资助、学习上帮助提高。

四、扶助内容

1、思想上解惑

鉴于学困生的家庭特殊,有的是父母长年患病,无经济来源;有的是单亲家庭,有的甚至是孤儿。他们往往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因而资助方要从情感上贴近他们,学习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经常与他们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有的放矢地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动力,使他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许多学困生在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往往有自卑心理,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自立自强;要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贫困是暂时的,是可以改变的,进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真正体会到多一份努力,就会多一份收获的道理;帮扶者平时要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或弟妹一样看待,平时多与班主任、任课老师联系,经常找帮扶对象谈心。

2、生活上资助

学困生平时的生活费用都很低,往往不能满足他们最低的生活需要,因而扶助方要适当的资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使他们安心地投入学习。

3、学习上帮助提高

一部分贫困生由于客观条件的影响,往往成绩不如人意。而贫困生要在真正改变现状,提高成绩,为未来人生打好底色,就必须培养他们自己刻苦努力、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未来社会立足,有所建树,为社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扶助方要从学习上去帮助,帮助他们学好功课,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

五、扶助要求

1、扶助工作自愿进行。热忱欢迎并提倡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此项活动,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扶助工作应保持持续性、稳定性;

3、由年级各班联合推荐学困生名单,对照帮扶条件认真审核无误后,上报年级组;

4、扶助工作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帮扶与被帮扶者要互相自愿,共同做好帮扶解困工作。

2008年8月30日

临沭县振兴小学 贫困生帮扶措施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全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困、助学、育人工作,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特制定本办法。

一、资助原则

(一)既扶贫又扶志,做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二)资助向品学兼优的特贫困学生倾斜;

(三)鼓励特贫困学生自强自立,通过刻苦学习,诚实劳动,解决生活困难;

(四)资助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特贫困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的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

二、资金来源

(一)国家及有关部门下拨设立的经费。

(二)社会针对特贫困学生在我校设立的资助经费。

三、贫困学生认定

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坚持每学年认定一次和适时调整相结合的原则认定贫困学生,以确保特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客观公正。

(一)学生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100元者界定为“贫困学生”。

(二)贫困学生的认定工作程序:

1、本人出示有效家庭经济情况调查函,并提出申请,在征求班级及学生意见后,由班主任调查、核实并在班级内确认后,报年级主任审查;

2、由年级主任调查核实后,并报学校、政教处审核、公示;

3、学校按规定和要求报政教处审批。

(三)学校和政教处不定期对特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及在校表现进行核实、抽查。

五、资助方式

(一)社会资助

社会针对特贫困学生在学校设立的助学金、奖学金,根据资助者的意愿实施执行。

六、资助学生的奖惩

(一)受资助特贫困学生获学校奖励,可在下一学年优先提供资助,学校可根据情况适当提高资助金额等级,优先推荐参加各评优评先的评比;

(二)受学校资助的特贫困学生,要勤俭节约,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学习,对表现不良者将适当给予降低资助等级。

(三)受学校资助的特贫困学生,如发现因弄虚作假骗取资助的学生,学校一经查实,将追回资助款项,并视情节轻重给予处分;在资助期间,特贫困学生有铺张浪费现象以及违法、违纪行为立即中断或终止资助。

七、资助实施机构

我校资助特贫困学生的工作由学校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学校安排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就业问题帮扶 篇3

现在从事IT技术培训的学校数不胜数,清华万博就是其中一个。在众多的民办学校中,清华万博比较另类,属于国企,隶属于清华大学网络中心,是一个老牌的培训机构。

有清华大学这个平台,技术就有了保证,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以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重,更具实用性。除了和企业合作内训以外,学校的学员组成以应届毕业生为主,有很多只是中等学校的毕业生,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对网络有兴趣,并希望从事相关的工作,教学内容覆盖了从低到高的全线培训业务。那么万博是如何吸引学生的呢?

李小华老师说,清华万博在宣传方面比较单一,主要靠口碑传播,如何做好这一点万博有自己的独特想法。从学生人校开始万博就进行各种细致规范的服务和管理,清华万博在保证学生能学到真正的技术同时,还提供10次就业机会,学校有专业的团队对学生的工作负责3年,现在很多学校都将培训和工作绑定,但像这样的后续服务很是少见,原因就在于学校和一些企业有长期的合作,IT行业需要人才,学校推荐人才,是双赢的好事。而且在这3年里,如果学生被辞退,学校也会继续为学生找工作,这时候学生已经拥有了实战能力,再次推荐工作也容易就业,近乎是100%的保证,拥有这样的“增值售后服务”自然能赢来好口碑。在现在经济危机时期,正是经受考验的时刻,在媒介方面万博没有什么调整,相信持久的好口碑将为企业带来好收益。

在报纸等媒介上万博投放的广告比较少,主要靠网络营销,官方网站上都有学校最新的信息。李老师介绍说,在每年的招聘会上,学校会设自己专门的展区,在招聘会现场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培训服务,同时也开展学员免费试听的活动,希望通过这些让学生们了解学校的培训项目,经济危机导致大学生工作难寻,在招聘会现场做出这样的宣传,再加上清华万博的就业保证,为那些期待就业的学生又提供了一个机会。为了更好地宣传品牌,万博还设计了一款搜狗皮肤,可供下载安装,搜狗输入法大受年轻人的欢迎,皮肤可随意更换,属于一种软性的广告,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扩大企业的影响力与知名度。

近期清华万博推出了一项培训计划,就是“紧急征集80名待业者IT就业帮扶工程”,李老师介绍说这是一个专门针对现在就业形势而开设的计划,从去年10月开始,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破产、裁员等情况屡见不鲜,本来大学就连年扩招,现在大学生要就业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找到满意的工作,很多人都想掌握一技之长,经过培训提高自身竞争力,但是对低收入者或者是家庭贫困的人而言,高额的学费本身就是一项负担,为了帮助贫困生实现就业,清华万博开展了这样的助学工程。李老师说:“我们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家庭环境,各个地方出具的证明和学生自身的家庭状况确定首付的金额,在保证就业后付款。”这个计划颇具公益性质,在经济危机的时刻,学校承担起作为教育机构的业务,为社会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不仅能够帮助困难学生,同时也有助于学校的品牌建设和社会形象。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研究 篇4

1 我国现有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的主要政策

1.1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出台很多政策解决高校的弱势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现实困难, 从2006年开始,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民政部、财政部等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积极做好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工作。

1.2 地方各部门各司其责

为了落实教育部的规定, 各地纷纷推出就业帮扶政策, 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纳入当地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实行目标责任制, 加强工作考核和督查。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制定和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地方财政部门根据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实际需要, 统筹安排资金用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其他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 加强协调配合, 共同推动就业工作。

1.3 各级机构落实援助政策

为了帮扶就业困难大学生实现就业各级机构采取各种措施, 落实援助政策。例如, 各级机关考录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 免收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的报名费和体检费。对离校后未就业回到原籍的高校毕业生, 各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摸清底数, 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对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和零就业家庭的高校毕业生, 进行重点的帮扶。

1.4 各省、市因地制宜实施援助

由于我国地域的差异, 各省、市实施援助的措施也各不一样。上海市为了确保实现高校毕业生, 做出了“只要对就业岗位不挑不拣, 都能实现就业”的承诺。重庆市对就业困难毕业生实施就业援助, 进一步落实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为学生提供就业援助。山东省出台了《关于做好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提出八大措施帮助特困生就业。

2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对策

2.1 对于经济困难的大学生

2.1.1 政府层面

制定《大学生就业保障法》等, 建立多层次的法律保障制度, 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 加快两个市场建设。要从政策入手, 帮助和鼓励贫困生就业创业。地方政府要切实按照《就业促进法》及有关规定, 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 用于解决贫困生求职过程中的直接经济困难。

2.1.2 企业层面

引导企业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合作, 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基地和毕业生见习实习基地, 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支持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及其他社会公益组织探索服务贫困生就业的尝试。

2.1.3 高校层面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助困制度, 落实国家关于帮扶贫困生的各项政策, 出台有利于减轻贫困生就业负担的具体规定, 并根据各校的实际, 制定相应的就业倾斜政策, 为贫困生排忧解难。

2.2 对于学业困难的大学生

2.2.1 科学调整学科结构

各高校要根据现有的办学条件和资源来开设和调整专业, 突显办学特色, 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品牌专业。结合就业市场的需求对已有的专业结构进行改造和调整完善, 建立能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的学科结构。

2.2.2 合理设置课程科目

每年要根据招生的情况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 科学严谨地制定和完善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科目设置要合理, 尽可能避免因师资设课的现象, 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2.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高校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完善, 调动教师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完善实验设施、实习实践设备,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 逐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2.4 优化学生管理机制

从学生管理机制上加以改进, 对照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要求, 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综合评价, 生成学业困难警示信息, 给予有效预警, 采取多种措施, 帮助学业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2.5 引导学生制订计划

对很多高校毕业生而言, 与其说是“就业困难”, 不如说是“就业迷茫”, 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对一切都持无所谓态度或者干着急,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制订学习计划, 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

2.3 对于心理贫困的大学生

2.3.1 开展咨询服务

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咨询服务, 从低年级开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明确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是:知己知彼, 人职匹配。

2.3.2 组织团队辅导

开展针对毕业生群体的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服务, 对于表现出高压力水平的毕业生, 开展同质群体的团体咨询, 通过破冰、宣泄压力、明确问题、探索解决途径等环节使参加辅导的学生压力状态得到缓解, 并形成相互支持的团体。

2.3.3 强化价值观引导

职业价值观引导的总体原则是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实现两者的利益最大化。在开展毕业生指导课程或讲座时, 结合大环境对人才需求的地域特征, 强调第一份职业对个人整个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2.3.4 加强与家长沟通

家庭是一个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 学校可通过“致毕业生家长的一封信”, 提示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就业工作当中来。同时, 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挫折和偶尔表现出的压力状态, 给与关怀、鼓励和支持。

2.4对于被就业歧视的大学生

2.4.1出台优惠政策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如减收税费、提供贷款、提供扶持资金, 鼓励用人单位招收这些曾经被歧视的大学生。

2.4.2加快就业立法

加快制定反就业歧视立法, 尽快制订《反歧视法》, 或者在《就业促进法》中规定就业歧视的内容, 进一步界定何谓就业歧视, 明确各种就业歧视的类型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使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2.4.3建立相应的制度

建立相应的反就业歧视诉讼制度, 为受害者提供司法救济。可以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形式, 将就业歧视作为劳动争议处理, 纳入现行劳动争议的受案范围。同时, 可以考虑扩大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受案范围, 实现对受害者的司法救济。

3 提升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效果的建议

3.1政府层面

首先, 出台扫清阻碍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壁垒和行政束缚的制度和政策;其次,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鼓励高校采用多种形式和办法培养人才;再次,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如资助高校建立就业困难帮扶基金, 对就业力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提供支持;最后, 加强全社会的就业力信息平台建设和就业力基础测评工具建设, 以适应对人才实际的需要。

3.2用人单位层面

首先, 用人单位要加强与政府、高校的合作, 积极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主动地融入就业政策体系。其次, 加强产学研合作, 参与高校课程体系制定, 将企业的最新需求及时反馈到学校, 成为高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真正参与者。

3.3高校层面

学校要以改革为契机, 有效实施就业帮扶, 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有立足之地。

3.3.1发挥兼职老师的作用

首先, 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培训, 使他们掌握就业指导的最新政策;其次, 要定期开展就业指导经验交流活动, 提升他们就业指导的水平;最后, 要引进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对就业帮扶效果好的老师进行适当的奖励。

3.3.2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辅导员由于身份的特殊, 与学生接触最多, 是学生最信任的朋友, 在学生择业过程中, 发挥重要的作用。要抓好辅导员队伍建设, 使他们履行教育者职责, 指导学生正确面对就业困难;履行引导者职能, 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3.3.3发挥就业指导课程的作用

除了充分发挥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作用外, 还要适当创设一些实践课程, 如开设《模拟应聘课》、《求职技能训练课》等, 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为就业困难的学生创造更多锻炼的机会。

3.3.4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加强对各级学生社团的管理, 指导学生团体明确目标和任务, 在实践锻炼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学生组织中, 还可适当增加“就业或创业”的组织, 如, 成立“就业创业协会”、“就业帮扶协会”、“就业促进会”、“就业政策研究会”等, 让就业困难的学生在学习、交流中成长。

3.3.5发挥社会实践的作用

通过摸底了解就业困难群体的需求, 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实践的机会。比如, 通过实习、社会调查、三下乡、进社区等活动, 让他们提前进行工作的演练, 在实践中发现不足, 改进缺点, 有利于将来更好地就业。

3.4就业困难学生层面

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调整择业期望值。鼓励到基层去、到农村去, 到艰苦的地方去,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3.4.1职业规划明方向

应该未雨绸缪,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使就业困难学生知己知彼, 明确方向, 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规划好自己的未来。

3.4.2实践活动提素质

就业困难学生要在进行职业规划的基础上, 了解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通过多参加社会实践等途径, 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积累工作经验, 为自己赢得机会。

3.4.3恰当定位求发展

就业困难学生应当面对现实, 根据市场实际, 更新观念, 转换思路, 先求生存, 再求发展, 先就业后择业。

3.4.4积极心态迎挑战

在当前就业背景下, 绝大部分大学生求职都并非一次成功, 都会不同程度地遭遇挫折。就业困难学生应当客观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 扬长避短, 敢于面对挑战, 增强就业的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

总之, 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关乎教育公平, 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以及毕业生自身齐抓共管, 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大学生健康成长,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陈成文, 罗洪铁, 等.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和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1.

[2]张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现状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 (10) :64-65.

浅谈社会帮扶老人问题 篇5

内容提要:近些年来,社会帮扶老人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好心人因为帮扶老人反而 遭到老人的诬赖,以此引发了激烈的社会讨论。社会各方作出自己的表率。作为大学生,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深思。

深思

二、遇见老人跌倒我们要不要扶 无论是“彭宇案”,还是“许云鹤案”,背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公民对其他的社会人的信任危机以及被扶老人被救后诬赖借助者的道德问题。而由此却引发的全社会的大讨论,遇见老人跌倒,到底该不该扶,要不要扶? 按理,在一个崇尚道德、正义、文明的国度,面对老人跌倒,不应当出现诸如“该不该扶”、“要不要扶”、“能不能扶”的争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争论,是因为近年来连续发生了多起正义与邪恶、善良与丑恶被颠倒的事件。善良与正义之举演变成了一种带有一定“风险”的行为,才使得善良与正义后面被加上了一个个不该出现的“?”和“!”。其实,帮扶问题背后,是一个集技术问题和道德问题为一体的问题。对此,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分别讨论。

(一)帮扶问题背后的技术问题 卫生部9月6日公布的《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提出: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可见帮扶问题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指南提出,如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有呕吐,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并清理口、鼻腔呕吐物,保证呼吸通畅;有抽搐,应移至平整软地面或身体下垫软物,防止碰、擦伤,必要时牙间垫较硬物,防止舌咬伤,不要硬掰抽搐肢体,防止肌肉、骨骼损伤;如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口对口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如需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所以,在帮扶老人的时候有时候也要分情况处理,如果跌倒的老人表现的状况不适合立即移动,我们应该采取更专业更有效的方式,帮助老人度过困难。而不限于立即扶起老人。有时候,这样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反而会对老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帮扶问题背后的道德问题 与技术问题相比,道德问题应该成为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或许,有的老人的病症显示并不适合进行立即的帮扶。但面对老人跌倒的冷漠表现,却是实实在在的道德问题了。有些人以不懂技术为由拒绝帮扶,确实应该受到道德的谴责。其实,道德和技术并不矛盾,帮助跌倒的老人,既需道德自觉,也需技术。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该如何帮扶跌倒的老人,但是,给120、110打个电话总该会吧?道德自觉和技术知识双双具备,或许倒地无人帮扶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三、社会各方对此的反应 针对社会帮扶出现的问题,社会各方也予以强烈的反应。

(一)卫生部出台《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 上文提到,针对帮扶问题中出现的技术不足问题,卫生部与9月6日,出台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给很多想帮扶却不知如何帮扶的好心人或多或少的提供了一些技术方面的指导。

(二)高校校长作出表率 前些日,撑腰体爆红网络。缘起于北大副校长的一条微博: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我们不禁感到欣慰,或许你不是北大的学生,但可以看到,如果你帮扶老人反而被讹,背后的整个社会会帮助你,会为你撑腰。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如果你不去帮扶,收到的就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谴责的问题了。

四、对此大学生应有的深思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这个社会的一份子,我想,我们没有理由,也不应该有理由去拒绝帮助一个跌倒的老人,除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更主要的是努力践行公民社会公德的要求,给更多的社会人作出典范,这才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做法。

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帮扶研究 篇6

关键词:未就業;大学生;积极心理学

【分类号】G647.38

2015年,高校毕业生有749万,比2014年多22万人,被称为“更难就业季节”。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直到今年的七月止,2014年全国大学毕业生,首次就率就超70%以上。这就意味在离校之际,有近200万人的毕业生不能正常就业。加上“隐性失业”和在此之前的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历年存量,这个数据将更加庞大,2015年,由于经济下行压力,未就业人数将超过2014年,他们的就业问题与他们自己和家庭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有关。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进入大学殿堂,而走出校门时却面临“失业”,很难不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未就业大学生群体基本脱离母校管理,又缺乏社会相关部门的直接关心指导,还有不少学生远离家庭,这样就处于学校、社会、家庭管理的真空地带,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关注,构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另外,未就业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单给中国宏观就业目标的实现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同时还会导致社会人才资源的浪费,直接影响中国全方位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谓积极心理学,全称PositivePsychology,是在美国所兴趣的一项新研究领域。其是运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辜负实验方法和测量的方法,以此研究人类力量以及道德等积极方面一个心理学的思想[1]。主要是以人的一种积极的力量和道德作为一种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单单要帮助那类处于某种逆向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情况,更要帮助那些处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普通人学会如何构建高质量以及社会、个人生活。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由积极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分析,对就业业大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究、探讨其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促进当前解决未就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有着积极的、实际的意义。

一、未就业大学生主要心理特点

(一)前途迷茫带来的自卑感

就业失利导致未就业大学生出现对社会、对自我、对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对人生前途充满担忧,对大学求学产生质疑。经历大学四年的学习、努力和付出,一两次的就业挫折还可以自我安慰、多次的挫折不免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多次寻求工作无果,屡战屡败,未就业的压力、毕业即失业的恐惧让他们更加不自信,与已就业同学对比形成一种无可奈何的失落和自卑感。

(二)自我价值感降低所带来的失落感

在自我认识方面,没有就业的大学所表现的一大特点是自我价值感的不断减少。许多大学生都有一种“天子骄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而在实际就业过程中,面对用人单位的挑剔、强大的竞争对手,残酷的社会现实,未就业让大学毕业生受挫,觉得自己的才能和成绩得不到社会肯定,会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自我价值感。未就业大学生在多次找工作碰壁后,对本身的看法发生的改变,出现一些负性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否定和怀疑。未就业大学生未就业经历更易引起对自我的否定和自我价值感的挫伤,这些都使刚从校园走出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感到一种失落感。

(三)反而社会认识所带来的不公平的感觉

对于一此还没有找到工作并开始就业的大学生来说,特别容易出现负性的社会知识。他们的就业困难在侧面反映他们可能原来就较少的接触的社会,缺少社会的适应能力。求职失败和心理上落差,更让使未就业大学生对于社会看法所呈现的一种极端、片面化特点。和人数多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相比,他们更担心的是来自于不公正的焦虑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很残酷”,需要“拼爹”的资本,存在不公平、不公正现象,才导致他们就业的失利,这种认知使未就业大学生更易出现无助感。

(四)负面情绪所带来的愤怒感

衡量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负面情绪,他们处于找工作的艰难时期,也是由学生向成人转型关键时期,许多毕业生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社会认识相对片面,加上屡次遭受求职挫折,会在心态上出现消极、悲观、抱怨等诸多负面情绪,他们对社会的评价自然也会是灰色调的、片面的,对社会有强烈的愤怒感。

(五)“啃老”行为带来的愧疚感

未就业大学生大都处在一种“窘迫经济”状态,“啃老”是不得已的选择。调查显示:“68.1%的未就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每天最主要的任务”可见,未就业大学生一直积极并主动谋取岗位,而并没有真正接受来自家庭经济支持以及帮助。而且很多人害怕听到“啃老”二字,因为在他们的心里,他们并不有意“啃老”,多数学生也对这种行为表现了异常强烈的愧疚感,并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二、未就业大学生所产生心理的问题原因所在

未就业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非常多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问题。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都是独身子女,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比较高,并在他们的成长中过多干预。许多父母用一种“老眼光”来看待子女的就业问题,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吃政府饭,应该进入国个、事业单位、公务员的系统中,如果是进入到私营工民营,或是到农村等地就算是失业。要求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找到高收入、高地位的工作。而孩子与父母在择业观上有矛盾的地方,因此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特别容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

第二,学生本身的问题。一些学生有着比较强的自主意识,喜爱追求“自我”,突出自我选择、发展以及个人的价值,带有比较浓厚的功利色彩,形成追求比较高的一种物质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如果在就业中与自己的期望相悖较远的时候,就会一蹶不振。endprint

第三,学校的问题。有的学校对于未就业的学生心理健康没有进行相应的教育,对于他们的心理援助少,未主业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无法得到合理的调节。如果高校主业管理部门的就业指导或是政策完全不到位,这类学生对于政策没有了解,就可能会在就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实际上,很多高校就业方面的的指导工作只是限于发一些国家工是省委有关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信息。每一年举行一到两次的校园招聘会。同时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办理毕业生的户口、档案等事宜,就业的政策过于片面,缺少对学生就业的全程指导。同时受到就业环节中的一些不良影响,一些没有就业的学生深深会产生就业错位的现象,会出现一些困惑及心理受挫。对于就业没有足够的思想及心理方面的准备,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小,无法及时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也没有办法正确对待自己所出现的问题[2]。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未就业大学生心理帮扶

(一)培养积极人格品质,缓解未就业大学生的自卑感和失落感

在积极心理学的条件下可以看出,积极人格有利于个休采用有效的应对方法和积极行为方式,以此可更好面对生活当中的各式压力[3]。

如果当未就业大学生由于多次经历求职失败,其内心就会充满自卑和失落感,通过积极人格品质培养,帮助他们找回曾经的自信,重新踏上求职的征途。

培养积极人格品质,首先,积极认知,正确看待自己在就业中的失

利。虽然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处在就业不利的困境中,遇到了挫折,但要辩证地看待:“低谷之后就是高峰”事情远没有想像的那么糟糕;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经常问自己“我从这件事情的失败中学到了什么?相信“我能行,最终一定会成功的”。其次,积极应对,

教育家詹姆斯也说:“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发现就是:人能改变心态,从而改变自己的一生。”积极人格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高校应帮助这些自卑感强的未就业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

求职过程当中,不能过于自信也不能自卑,而要正确对待、看清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点,勇于面对不足,增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做到不断超过自己。同时,善于由消极事情上看到积极的一点,给予平凡事情和积极意义,把积极能量内化成本身所成长的动力[4]。

(二)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缓解未就业大学生负面情绪以及愧疚感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的一种表现,可让个体产生创造性行为、思想,让主观能力性可以充分发挥。

任俊认为:积极的情绪指的是可以激发起个体产生接近性行为或是行为倾向的一种情绪[5]。一个人在积极情绪状态之下更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的潜能,有着积极心理品质的人,在面对困难时更容易脱离消极情绪并对不佳状态进行调整,有利于潜能的发挥。培养积极的就业情绪。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因为在就业时受到影响与挫败,对未来道路以及自己都产生了怀疑,对找工作产生了害怕的心理。此时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情绪,结合社会环境客观评价自己能力,敢可向着困难而上。不会因为几次小小的挫败而否定自己,并在求职当中限于推销自己,并且充分发掘、发挥本身的能力。

(三)构建积极组织系统,帮扶未就业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

积极心理学将积极组织系统分为积极社会及积极两个大、小系统。对于就业大学生来说,社会大系统主要是指的政府以及企业。政府要全面启动未就业大学生帮扶工作,就大学生就业来讲,积极的小系统主要指学校和家庭。

1.政府层面

政府出台有关政策,调动社会和高校整合资源积极性,最大限度整合所有可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关资源,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和相关的就业指导、政策资讯等等,让每一个有就业意向的大学生可以尽快实现就业,或是参加到职业培训等准备活动当中。例如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有关做好2015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此通知要求将各地和各高校切实做好拓展就业的渠道以及就业指导等工作,最大限度帮助没有就业的学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2.企业层面

企业要给大学生打开大门,把企业选拔性人才标准对大学生进行公开,同时尽力为他们提供实践和就业的机会。让更多企业走入到校园中并让学生可以更了解社会,并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让他们知道自己并确定自己的方向,以此增加学习的有效性。

3.学校层面。

针对未就业大学毕业生,高校不能完全将他们推入社会而置之不理,毕业离校后,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继续做好就业信息的搜集和发布工作,对未就业的毕业生继续提供就业服务和帮助推荐工作,利用一些新型的交流方法,如QQ、微信等,有效、持续向毕业生推送用人信息以及有关政策。积极配合人社部门组织的实施有关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就业见习等等服务,让每一个有就业意愿的但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至就业准备活动当中,让毕业生成为不断线的风筝。

4.家庭层面。学校要主动联系未就也毕业生家长,与家长一起共同帮助大学生。首先要得到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使家长可以和学校一起配合学生的就业工作,一起帮助他们构建起正确就业观,以此来缓解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因为家庭的支持可以让就业大学生得到更多就业道路,心理上也可得到更多安慰。有关事实证明,部分未就业大学生是后是依靠家庭关系找到所谓的工作。未就业大学生个人关系和信息资源在找工作关键点时,要最大限度调动并利用。

总之,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应该放低姿态,培养积极的人格与品质并正确认识自己,由就业的实际环境出发并设定合理的就业目标,科学看待就为就业岗位和方式。激发积极情绪体验,纳悦自我,在求职的过程中,敢于推销自己,充分挖掘与发挥自身的潜力;从政府、企業、学校及家庭方面建立积极组织系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和求职机会。同时,还要对在求职中所遇到的问题冷静看待,采用积极心态并客观分析自己挫败的原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下次的求职中获得圆满成功。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

[2]龙雪鸣,蒋本桂.高校未就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适[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6).

[3]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周银杏.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J].教育导刊,2014(1).

以哲学思维帮扶学生就业 篇7

理性分析2010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可以说是多方面的。第一, 从学生本身来说, 社会经验少, 处事能力低、眼高手低, 我所带大学生中上海生源特别多, 这些学生就业观念“高不成, 低不就”的现象十分常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大学生追求高质量的物质享受, 不乐意到艰苦边远的地方去, 也不乐意到钱少而祖国又需要的地方去。第二, 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也十分突出。很多学生理论专业知识多, 实践知识少, 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合。第三, 就社会发展趋势来说, 我国由计划经济国家分配工作到市场经济的“能者上, 庸者下”的用人机制, 对大学生就业也造成了冲击;第四, 有些企业太过功利化, 不找没经验的大学生;第五, 发生了金融危机, 整个就业形势比较严峻。

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但仍然存在一些欠缺和服务的低质量, 缺乏的相应的信息服务和宏观的调控。虽然我们学校就业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仍然存在部分学生比较盲目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 我在就业工作中重点借助哲学思维解决问题:

第一、灌输学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就业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的观点是指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我们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针对自己所带专业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冲击, 信息的多元化对他们的学习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们学习的功利现象很普遍。在学习的过程中急功近利, 只重视定位在眼前, 而缺少正确的长远的职业规划。在上学生的就业指导课过程中, 我首先强调大学生应该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中不能只拘于书本和课堂, 而应该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利用大学的资源加强自己想发展领域能力培养。其次, 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 这其中能否把正确的意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很重要。我从大四第一个学期开始就要求学生加强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 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 到相关的单位实行锻炼, 把理论有效地融入到实践工作中去。

第二、引导学生找工作要“量变到质变”, 提高他们就业的抗挫折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只有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 才会引起质变。当时自己所带的许多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或者行业就业, 而一味都追求高待遇、好条件的单位工作。尤其集中到上海市的中心城区工作;我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者要以学生为本, 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至于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采取过激的言论或行为, 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彻到就业工作的每一个环节。正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一样, 有些媒体报道大学生因遭遇求职挫折而采取了过激行为, 悲剧的发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我时时刻刻给我的那些心理比较脆弱的学生关心、关怀、帮助和指导, 提供就业信息、给予求职帮助、分析失败之处, 鼓励他们坚强面对。尤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后期, 需要重点关注那些多次求职仍未果的学生, 帮助他们分析、解决问题, 化解心理矛盾, 实现顺利就业、和谐就业。

第三, 帮助学生树立“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的就业信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他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在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阶段, 并不是简单地再现原事物, 简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而是形式的回复、内容的发展, 是一个前进和上升的发展过程。我所带的管理科学系大多数同学都是上海生源, 作为商科毕业的大学生在上海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 找不到工作只是部分现象, 而不是普遍现象。我经常提醒那些找工作一时没有结果的学生, 不要被社会上的某些表象吓倒, 也不需要对此心存恐慌, 要相信自己就是那块迟早会发光的金子。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能掉以轻心, 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毕竟, 通往成功的道路是曲折的。为此, 我专门对那些求职不是很顺利的学生们给出了一些建议:调整求职心态。心态决定细节, 是决定成功的重要因素, 端正心态, 不浮躁, 不盲从, 找准自己的定位, 充分评估自身的能力, 踏踏实实地去找工作。

实践证明, 生活需要哲学思维;我们的就业工作同样离不开哲学思维。在哲学思维的指引下, 我很好地帮扶促进了所带毕业班学生的就业。

摘要:在2010年整体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为了促进自己所带大学生就业, 我以哲学思维来推进就业工作,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 积极寻找了好的就业机会, 整体实现了比较好的就业情况。

关键词:哲学思维,就业

参考文献

[1]http://wenku.baidu.com/view/4b426669011ca300a6c39074.html, 用马克思哲学原理论大学生就业

[2]http://zbb.shu.edu.cn/graduateweb/ADMIN/admin_index.asp, 上海大学就业网

[3]不可忽视大学生就业中的挫折教育, 朱建军, 《中国教育报》, 2007年11月21日第8版

失独老人精神帮扶问题探究 篇8

一、失独老人精神帮扶的必要性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继续改善民生和增进人民福祉, 要把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的增加和谐因素, 确保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的安定有序、国家长久治安①, 解决失独问题是极其必要的, 其能否得到妥善解决关系着社会能否继续良性运行和发展, 因此给予失独老人精神帮扶势在必行。

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党和国家都本着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决策任何事情, 凡事应该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们对失独老人给予更多的精神关怀正是实现以人为本的一种具体表现, 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更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体现。在精神上帮扶失独老人与政府以及社会各组织给予失独群体物质帮助结合起来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失独老人着想和服务的体现。不断满足失独父母的多方面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 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关注民生的重要表现, 更加体现了我们党一切为了人民, 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思路。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在发展中解决, 要实现社会健康良好运行, 应该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民生。因为人民群众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根本力量, 也是和谐社会的真正主人。我们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与政府对失独家庭的福利政策相配合, 给予失独群体更多的精神关爱, 更加关注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 使他们在失去独生子女之后仍然能够重新振作起来, 积极乐观的度过晚年, 让这些失独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这不仅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表现。

2. 弘扬我国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我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对于失独老人, 他们本应在晚年尽享和子女之间的天伦之乐, 然而, 他们却因失去了唯一的孩子而独自忍受巨大地悲伤和绝望。因此, 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里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竭尽全力地去帮助这些失独老人, 更多地给予他们精神关爱和人文关怀。这是一个爱心传递的过程, 也是一个传承优良美德的过程, 在这场爱心的接力赛中,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跑好自己这一棒, 从自己和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情做起, 能够主动对失独老人提出帮助, 平等地看待周围的失独群体, 这不仅是关注失独老人精神生活的表现, 还会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被关怀, 也弘扬了我们国家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发扬这种优良的传统美德, 向社会输入自己的正能量以形成帮扶失独老人良好的社会风气。

3. 帮助失独老人恢复身心健康的需要。

中国有句古话, “养儿防老”, 意思是我们养育孩子, 希望到了晚年的时候, 可以在物质上帮助自己, 生活上照料自己, 精神上关怀自己, 对于失独家庭的父母, 这最基本的需求都难以满足。老来丧子, 没有了养老支撑和精神支柱, 陷入无尽地孤苦和寂寞。失独老人不但要面对这些生活困境, 也要承受来自于社会外界的压力。一方面是当他们看到别人和子女在一起快乐的场面就会想起自己失去孩子的痛苦;另一方面是来自于社会上一些人对他们不理解, 认为他们没有能力照看好自己的孩子等, 让失独父母感到更加地自责和内疚, 长时间沉浸在思念之苦中承受巨大的压力。他们大多身体状况不好, 往往疾病缠身, 同时, 心理压力大, 常常抑郁寡欢, 生活中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因此, 给予失独老人精神帮扶, 为失独老人提供更多生活上的照顾、心理上的安慰以及情感上的关怀, 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帮扶有助于他们渐渐地走出心中的阴影, 逐步摆脱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 放开原本已不再完整的小家庭, 重新健康乐观地回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

二、实现失独老人精神帮扶的措施

给予失独老人精神帮扶, 解决失独老人的精神孤独不是某一团体或者某一部门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 需要社会各个组织、机构与政府部门的共同协作, 同时, 失独老人自身也要自我调节, 自强自助才能让失独老人的精神帮扶工作真正见到实效。

1. 呼吁全社会共同帮扶失独老人。

对于失独老人这个逐渐庞大的群体, 我们首先应该形成一个统一的帮扶意识, 营造全社会共同帮扶失独老人的氛围, 我们应积极广泛地倡导社会上的慈善团体和志愿者服务团队共同携手帮扶失独老人, 目前社会上已经存在一些自发而起的自愿帮助失独老人的群体, 但由于缺少组织性、稳定性、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以及自身能力不足和失独群体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等使其帮扶效果不佳。因此, 需要组织一些专业的社会帮扶组织对失独老人进行帮扶, 帮助失独老人减轻精神负担, 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失独老人大多体弱多病, 身体的各项功能下降, 生活无人照料, 使他们对生活充满恐慌和焦虑。因此, 工会和计生、妇联等各部门应积极组织对失独老人的亲情抚慰活动②;同时, 要为失独老人提供公益性的养老服务, 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便利设施和服务的同时, 提高对失独老人的服务水平, 进而提升服务质量, 丰富失独老人的精神世界, 使他们心情愉悦, 从而, 给予失独老人灵魂抚慰和精神关爱;失独老人的亲戚、朋友和同事、邻居都要积极主动的帮助失独老人, 他们有着亲缘、地缘和业缘的便利条件, 可以在失独老人生活中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缓解生活压力;同时, 失独者以及其独生子女都曾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做过贡献, 所以, 失独老人的子女单位和失独父母所在单位都应为失独老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也就是说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帮扶失独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并且迅速行动起来, 让帮扶失独老人的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实效。

2. 建立健全帮扶失独老人的各项制度。

学者蔡方华在文章中提到失独困境是一种“制度后遗症”③, 在解决失独老人实际生活中问题时, 制度手段更有实效, 因此要用制度来解决补救失独难题, 也提出帮扶失独群体进行精神抚慰往往更加重要。2007年, 我们国家也出台过一项对于失独家庭的救助制度, 为失独群体提供补助资金, 并在各个省市试点逐步推行展开, 但对于失独老人的帮扶, 除了给予一定的救助费以外, 政府也应设立救助失独老人的专项资金, 并逐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和老年人医疗保障制度, 对于失独老人, 政府更应该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倾斜。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计划生育的强制推行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解决了我国人口压力大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 但也存在着隐患, 如今, 大量失独家庭的存在, 势必会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运行。因此, 政府部门应该及时制定相应的补救制度, 为失独老人提供养老补贴同时更要带头帮扶关怀失独群体④。由于失独老人没有子女, 因此, 一些失独群体在晚年时面临着入住难题, 对于失独者来说,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让悲伤更加深刻。因此, 政府应及时转变执政思路, 加大对失独老人的关怀力度, 着力解决好失独老人晚年入住养老机构难的问题, 做好帮扶失独老人的基础工作, 积极应对各种困难, 帮助失独者摆脱困境, 走出心理阴霾, 重新树立生活信心, 回归社会。

3. 社区关怀逐步推进。

在失独老人精神帮扶这个问题上, 社区关怀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把人们集中起来从事生产劳动或者是其他社会活动创造社会财富, 从而被社区成员所共享。失独老人所在的社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利用社区资源帮助失独老人进行集中养老⑤。社区首先可以提倡社区成员主动参与帮扶社区的失独父母, 失独老人大多由于长期处于伤心悲痛中, 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并存, 社区应组织人员为失独老人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 帮助那些身体行动不便的失独老人进行基础护理, 帮助老人购置生活用品、打扫卫生等, 为其减少身体上繁重的劳动;其次, 失独者大多在失独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精神空虚, 害怕谈及与孩子相关的问题, 变得不愿意与人沟通, 甚至是将自己封闭起来拒绝交往, 由此而变得更加忧郁和自卑, 因此, 社区应集中、整合社会资源, 为失独群体提供交流平台和休闲娱乐的场所, 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失独老人的活动, 让失独父母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也有利于把失独老人们集中在一起相互沟通, 互相倾诉、彼此劝慰共同走出失独阴影, 鼓励彼此树立生活信心, 积极乐观的生活下去;最后, 社区应建立面向失独老人的心理疏导中心, 在失独老人抑郁和难以走出心中阴霾的时候, 及时开导他们, 为他们疏散心中的积郁, 解开心结, 有助于失独者的心理康复。

4. 失独老人端正自身生活理念。

来自于全社会的精神关怀在缓解失独老人精神关怀缺失问题上起着极大的作用, 但问题的根本解决也要从失独父母本身出发。失独老人应该进行自我调整和劝慰, 面对现实, 尝试着勇敢的面对失独之后的生活。努力丰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自觉的走出失去孩子的阴影。失独老人可以通过跳舞、健身、学习书法和美术、音乐等一系列积极的生活方式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排解忧愁。通过调查研究可以知道, 失去唯一子女, 夫妻的感情也会受到影响, 失独父母缺少了天伦之乐, 夫妻双方常常无言以对不愿沟通, 使家庭功能受损。因此说失独父母要更加彼此珍惜, 互相依靠, 也要自寻感情寄托, 可以通过饲养小宠物的方式, 形成一个情感接力的模式, 或者主动加入失独群体的QQ群。目前, 有很多关于失独群体的QQ群, 在网上失独群体一起聊天倾吐心中的思念, 共勉和关心, 也能够及时了解到国家对失独群体所给予的各种福利和帮扶政策信息, 通过网络他们也会发现, 失独者是一个特殊而不特别的群体, 自己并不是“另类”也不是孤单的一个人, 因此会增加他们的社会归属感。失独老人也要坚强的直面失独, 而不是每天怨天尤人, 端正生活理念, 保持乐观的心态, 不能把注意力一直都放在不可逆转的事情上, 而是要想办法走出来, 自我劝慰, 自助自乐, 从而, 奔向幸福健康的新生活。

注释

1十八大报告

2毛建国.让失独者不孤独需要顶层设计[N].检查日报, 2012-08

3蔡芳华.“失独家庭”应得到社会双重关怀[N].中国社会报, 2012-5-21 (03)

4孙唐水, 郭安.城市独居老人需要社区的精神关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就业问题帮扶 篇9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 成立了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 对培训工作负总责, 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等多部门配合, 共同完成工作任务。

为将帮扶落到实处, 学校在总结多年帮扶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校实际, 制定了分群体、分目标的援助措施, 积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提高了就业援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 科学设计, 破解认定难题

学校科学设计了就业困难在校大学生的认定指标体系, 从市场需求、社会资源、就业观念、就业竞争力和求职能力五方面, 综合评估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情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设置自我评估, 辅导员评分, 同学互评的环节, 在学生进入毕业年级之初和中期, 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做动态评估和调整, 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档案, 根据其就业困难原因和求职意愿, 提供有针对性的资金、岗位、信息和培训等就业帮扶, 促进其充分就业, 并定期跟踪反馈就业帮扶效果。

(二) 多措并举, 力争帮扶无死角

一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高校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 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 学校还制定了参训规定, 从出勤、表现、作业完成等情况对参训同学认真考核。培训前组织统一的训前教育;培训中, 指定专门学生负责人加强管理;培训后, 组织参训同学开展交流座谈, 及时总结培训心得。三年来, 我校共有1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吉林省大学生就业能力拓展培训”。

二是多次在校内举办“就业能力拓展训练营”, 通过团体和个体辅导、实战模拟等形式, 围绕学生的写作能力、沟通能力、求职技巧、自信心提升和职业视野拓展等内容, 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三年来2000余名学生参加了培训。

三是就业指导中心与学生资助中心、心理咨询中心密切合作开展了“五项专题活动”, 即对每一名就业困难学生安排一个辅导教师、进行一次心理测验、开展一次个体咨询、组织一次技能培训、发放一次就业补贴。三年来累计发放15万余元。

四是积极开展学生自助活动, 充分发挥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就业自助协会、大学生资助团、大学生心理支援团的作用, 对就业困难学生开展写作能力训练、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减压训练、素质拓展训练营等活动, 有效提高了就业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五是积极为离校前未就业学生提供需求信息、职业咨询、指导和服务, 帮助其联系就业实习单位, 重点推荐就业。三年来累计成功推荐就业困难学生百余名。同学们纷纷表示, 在学校感受到了关爱、找到了自信, 砥砺了品质, 收获了成长。

(三) 广开渠道, 实现沟通无障碍

一是建设“信息高速路”。学校利用就业信息网、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用人单位信息库等组成的“信息服务系统”, 为就业困难学生定制信息套餐, 根据学生需求提供相关信息服务。

二是打造“咨询一键通”。就业困难学生可随时通过网络、电话等途径, 进行职业测评和政策咨询, 专门安排就业指导中心和基层就业指导教师跟踪指导, 跟踪了解其简历投递、笔试、面试等环节, 及时解决学生在职业、就业、创业等方面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 积极关注, 总结典型树榜样

学校通过网络、手机短信、校园广播、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介, 广泛宣传党和政府对“自立自强”学生的就业帮扶政策, 宣传提升就业能力的教育培训活动和就业帮扶活动, 宣传就业困难学生的成功案例, 努力营造关心就业, 关注成长, 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氛围。

对就业困难学生, 实行无条件的全程积极关注, 定期跟踪帮扶效果, 调查学生的新需求和新意见, 举办专题研讨会, 探讨新形势下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就业援助的思路与方法, 及时调整和改进帮扶措施。

就业问题帮扶 篇10

媒体报道数据显示,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50万, 多于“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4年20多万, 2016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到765万。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增幅呈现下降趋势, 同时, 由于大量城镇失业下岗人员、军队退伍人员以及中学毕业后不再继续求学的学生步入求职择业大军中, 大学生就业压力激增。

一、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概念

大学校园中, 部分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 因为先天或后天原因, 在自身素质、经济状况、教育机会获得、社会位置、竞争能力等方面处于劣势, 这种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可以形象的总结为大学校园中“就业困难”、“有业难就”或“有业不就”的学生群体。对于就业困难学生来说, 就业状况悲观, 就业情景迷茫, 他们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主客观原因所导致的求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这部分成员顺利择业, 危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严重者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影响校园安全稳定, 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目前关于校园中就业困难学生的研究普遍认为, 这一群体在校园中属于弱势群体, 他们具有脆弱性、敏感性、弱势性、低成就感等特征。就业困难学生在一段时间内情绪状态不佳, 对生活没有方向感, 学习缺乏动力, 体验不到求职择业对大学学习的肯定, 得不到大学学习所应该带来的成就感。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社会发展市场化的正常现象。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 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双创”项目、“西部计划”、“支援边疆”、“应征入伍”、“到村任职”、“特岗教师”等针对应届毕业生提供诸多优惠, 比如学费代偿、硕士研究生考试加分、公务员考试优先录取等等, 鼓励大学毕业生服务中西部, 服务基层。可是大学生“服务基层促进就业”的方式远远没有国家相关部门预想的受到青睐, 相反表现出“基层就业非主流”的趋势。城市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基层锻炼”、“基层服务”字样岗位无人问津, 基层医疗单位、基层事业单位招不到合适人选。

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 【1】仅有9.1%的毕业生愿意到县级以下去工作, 接近一半 (48.8%) 的毕业生就业首选地域是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之类的二线城市。相比于2014年, 学生愿意去基层求职的比例和不愿意去基层求职的比例均有所上升, 表明学生更明确了自己是否愿意到基层锻炼的意向, 对于去基层工作的态度求职者总体上越来越开放清晰。

校园就业指导中一直有“先就业后择业”的说法, 大学生以为先就业就意味着“病急乱投医”, 只要有空缺岗位就应该迫不及待的去上岗。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就社会热点问题对就业的影响进行探讨, 表明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 其次是房价与物价因素。

笔者就10多年来开展校园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工作以来的体会, 结合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接触, 深入交谈了解、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帮扶后分析认为, 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可以从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两个方面来探讨。

(一) 客观原因

相比于过去几年的毕业生人数来讲, 高校毕业生人数仍然有增长趋势, 毕业生总量维持在高位, 预计“十三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突破3700万人, 陕西省预计将超过36万。【2】在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这一供需矛盾之下分析认为, 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客观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1. 就业结构不尽合理, 学校部分专业、部分人群就业压力突出。

高校每个专业都制定了学生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直接指导着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方向, 是连接在校学生与社会用人标准的直接纽带。纵观高校学生培养计划发现, 部分专业培养计划陈旧, 更有甚者部分专业的培养计划是根据90年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制订, 脱离了今天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对人才的需求标准, 学生培养目标没有跟上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 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就高校专业设置而言, 专业的调整周期太长, 很难应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之人。部分设置比较早的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 既建立了本专业稳定的就业链, 又有对应于专业发展的就业市场;而有些专业由于设置时间早, 随着国家产业发展模式的更新, 已经度过了它的辉煌需求季;步入21世纪的今天, 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很难在社会上觅得相应专业的工作岗位, 但是这样的专业依然在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中持续招生。专业设置的不合理, 导致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部分专业门庭若市, 有的专业则门可罗雀。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背离的专业毕业生一方面就业压力加大, 另一方面对于毕业生而言也没有合适的岗位可以选择, 所以出现了就业难。

社会发展赋予男女两性的职责分工不同, 普遍认为女性为家庭付出更多, 很多女性成家后为了家庭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 从而出现这个共识:女性为工作付出少。加之性别差异所导致的能力、思维习惯不同, 因此部分企业在人才招聘时不同程度的存在性别歧视, 甚至有的企业在发布招聘信息时明文指出“此岗位仅限男生”、“男生优先”等文字。企业提出这样的要求, 也是基于岗位工作性质不同、基于岗位发展需要的无奈之举, 但是这一举动无疑使得女大学生求职择业处于被动地位, 使得女生在求职择业时丧失更多机会。

2. 高等教育发展教学知识更新没有跟上市场发展步伐、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转化率低。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作为两种主流的教育模式, 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 【3】这种教育模式脱离社会发展需要, 不符合人类自然发展规律;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4】教育落脚点是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就国内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言, 长期以来我们虽然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教育的实际情况却与现实背道而驰。高校也存在有着素质教育的名目, 受教育软硬件所限依然执行着应试教育的实质。应试教育背景之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 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学生普遍存在“读万卷书, 迈不开一只脚”的现象。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很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为工作价值, 由此导致了毕业生与需求岗位之间脱节。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标明: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而应届毕业生面对新的工作岗位往往是一张白纸, 由此就会出现岗位需求与应聘人才的个人经历相脱节, 大多数企业限于运行模式, 不愿意从头开始培养员工, 由此出现了毕业生找不着工作, 企业招聘不到岗位所需人才的两难局面。

3. 用人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企业用人选人随意性大、缺乏标准。

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企业对于岗位需求人才没有科学合理的标准, 随意性过大导致毕业生应聘岗位很难精准选择, 企业对于人才的选拔失去科学性、严密性。

对于目前我国企业的了解认为, 企业技术设备水平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 而管理水平滞后70余年。【5】中小企业中现代企业管理严重缺乏, 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更是微乎其微。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可言, 多数企业因缺找人;在企业快速成长阶段, 救火式选聘人才模式是我国企业选聘人才的常态, 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缺乏长远发展的眼光。

(二) 主观原因

1. 毕业生普遍存在生涯概念模糊, 职业准备不足。

大学生中, 甚至大学校园的教育管理者中有这样的认识:所谓学生职业生涯指导, 就是到了大三大四, 根据学生个人职业选择进行指导, 协助毕业生最终找到工作。事实上, 生涯规划应该贯穿于个人成长始终。【6】它是指个人在生涯发展历程中, 探索个人特质或职业与教育环境资料, 掌握环境资源, 逐步发展个人生涯认同, 并循序渐进建立生涯目标;在面对生涯选择事件时, 有能力针对各种生涯资料和机会开展生涯评估, 做出生涯选择;进一步择其所爱、爱其选择的心情, 并能够投注其生涯选择, 承担生涯角色, 最后获得生涯适应与自我实现。

完整的生涯规划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 就发展历程的观点而言, 大学阶段正处于个体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关键阶段, 面临着许多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抉择, 如学业、职业、人生价值、婚姻等。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 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 探索新知, 融于社会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

目前大学毕业生生涯概念模糊, 职业准备与用人单位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之间存在错位。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就“大学生就业时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调查表明, 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依然最受求职者关注, 其次是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相反, 被用人单位与社会所看重的基本素质, 比如道德修养、组织能力、独立能力、协作能力、进取心、刻苦精神与工作热情等, 却被求职大学生相对忽略。

2. 大学生就业缺乏主动性、创造力弱。

2014年, 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全国范围掀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一方面会激发有创业意愿的同学抓住机会, 进一步带动就业。2016年国家“双创”计划针对在校大学生出台政策,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动力, 但是大学生整体体现出创造力不足。

3. 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 频繁出现能力危机。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大多存在“这山看着那山高”, 选择地域、追求高薪、期望良好的发展平台, 认为工作需要符合个人意愿, 或者完全符合个人的意愿, 很少有同学思考自己的能为企业发展做出什么贡献。

研究学生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源一般分为家庭、学校、用人单位、个人四个维度。201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家庭、社会是最受关注的压力源。并且求职者虽然有意去基层, 但仍然存在太多纠结。存在纠结一方面说明在个人的想法与行为之间存在冲突, 想去与真正去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另一方面, 家人的不支持甚至反对、外人的看法等, 对于想去基层求职的毕业生来说是同样重要的影响因素。【7】

2015年GDP增长6.9%, 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 成为第一大产业, 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将进一步创新。但是在我们的同学中仍然有部分成员认为从事服务业不是一项体面的工作, 甚至认为大学毕业后从事服务行业不能和实现自我价值相等同, 折射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念落后。

三、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措施

(一) 加强就业指导, 开展成长式职业发展教育, 提高大学生职业认知。

大学生的职业准备从读大学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有所考虑, 甚至在中学时代就应该有所涉猎。步入大学校门应该有更明确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比如大一了解自我, 大二锁定职业兴趣, 大三针对个人确定职业岗位有目的地展开职业修养提升, 大四完成初步的职业人的转变。

初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于大学校园认识比较模糊, 对大学生活充满种种憧憬, 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而言, 实现大学生精细化管理, 新生养成教育中应该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力度。教育者、管理者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培养规划, 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学生对个人生涯发展的认知及思考。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教育可以把儿童塑造成任何所需要的类型的人才。结合大一学生对于大学校园的憧憬及对于大学校园的浅薄认知, 教育者、管理者应该抓住这一塑造良机, 根据专业特点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 把学生塑造成走上社会步入工作岗位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

把学生个人职业发展教育或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新生入学教育必修环节, 安排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开展专题指导, 使得每一级新生入校即树立生涯规划意识, 把自己的大学学习与生涯发展自觉结合起来, 个人学习以个人职业兴趣、职业生涯发展为指挥棒。

(二) 与就业困难学生家庭取得联系, 沟通就业意愿, 形成家庭学校统一的就业意向, 帮助就业困难学生打消择业顾虑。

大学生的择业意愿客观方面除了受应聘岗位的影响外, 主观方面还受到家人就业期望的影响。有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父母为生活考虑, 常常期望孩子就业、上学能够留在自己身边或是就近就业, 由此限制了毕业生的择业区域;另有一些大学生身居一二线城市, 家人常常期望他们毕业后能到一线城市就业, 保底二线城市, 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不在他们择业视野中。

(三) 接受个体差异, 针对每个同学特点, 进行就业精准帮扶, 促进就业。

校方如实讲解、宣传国家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 使有到基层就业意愿的同学正确认识国家促就业政策的优势, 把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看成是阔视野、长才干、促发展的有利平台。

根据就业困难学生的特点, 选拔对应的具有丰富择业经验的同学作为其择业导师, 或者邀请企业HR开展大学生就业一对一就业指导。针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 从个人简历的制作、应聘着装、应聘方向、应聘技巧等方面进行全程式的就业跟踪指导。通过一系列的专业指导, 提高就业困难学生的择业就业技巧。

(四) 建立就业预警机制。

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的形成是长期累积的结果, 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老师能够俯下身子深入这部分群体, 及时掌握就业困难潜在对象, 对他们在校的综合表现给予关心。分析就业困难原因, 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归类, 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地提供指导服务, 通过发动就业困难学生的社会资源提供援手, 帮助大学生度过就业寒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分析后认为:约有三分之一的就业困难学生在择业自主性方面较弱, 部分同学手中同时握有多个企业的offer, 但本人却无业可就。建立就业困难学生群体预警机制, 抓住每届毕业生就业攻坚期——离校前两个月, 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谈心谈话, 帮助毕业生明确就业选择方向, 促使其完成从“未就业”到“已就业”的转变。【8】

(五) 实施学生管理精细化, 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库, 精准掌握就业情况, 实施就业跟踪负责制。

纵向分析历届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特点, 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档案库, 实施跟踪负责制。档案库包含两部分:对于在校就业困难学生, 详细掌握了解其未就业原因, 有针对性地给予就业指导, 了解其曾应聘企业对这类毕业生的反馈, 针对其特点给出相应的指导建议, 促进其个人成长。同时挖掘这些同学的优势, 面向就业单位进行一对一的对口推荐。【9】

对于毕业离校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 保持密切联系, 保证毕业离校就业指导未断线, 动态掌握其就业动向, 优先提供就业指导, 优先提供就业服务, 优先推荐就业机会, 优先扶持创业。

四、开展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应该注意的技巧

开展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除了上文提到的帮扶措施之外, 帮扶双方能否紧密配合是影响帮扶效果的关键因素。由于就业困难学生所呈现的特点, 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特殊性, 部分未就业同学对就业帮扶存在抵触性, 这就对帮扶人员的帮扶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帮扶者, 首先要对帮扶对象就业困难的原因了如指掌, 同时要对就业政策吃透挖深。其次要有相应的帮扶技巧, 实现精神帮扶, 引导其调整就业认知, 接纳就业帮扶, 提高帮扶的实效性。【10】

真正的帮扶技巧体现在帮扶过程中, 第一要做到尊重, 尊重帮扶对象的个人想法, 因势利导开展帮扶。心理学研究表明, 期望得到赞许和尊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就大学生而言, 人人都有一种要求自己受到社会或集体尊重的感情, 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抓住这一点, 就意味着抓住了激活“就业困难学生”的积极心理机制, 找到了帮助特殊学生努力克服自身缺点的内部动力。

第二, 帮扶过程中表现出适度的热情。适度的热情既能使帮扶对象放松情绪, 使其感受到自己被接纳、受欢迎,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其参与合作的愿望。

第三, 帮扶工作要展现真诚, 帮扶者能够设身处地体会就业困难学生的处境, 并对困难切身体会, 有针对性地给与有益的建议。帮扶者表达真诚也应该注意技巧, 并不是毫无选择的真诚。表达真诚应该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对帮扶对象负责, 有助于就业困难学生成长, 尤其注意那些妨碍就业困难学生表达积极性的话语要巧妙表达。【11】

第四, 帮扶过程始终要贯穿积极关注帮扶对象的心理需求, 对其在每个就业阶段的就业状态给予关心关注, 在其需要时能够第一时间提供支持。做到这四点就会形成一个人性化的温暖式的专业化的帮扶过程, 使得就业帮扶工作入脑入心, 真正达到感化、改变和塑造的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 对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指导和服务, 应该以提高学生择业竞争力为指导, 明了帮扶对象的特点, 确定帮扶目标, 注重帮扶过程中人性化温暖式的帮扶技巧, 最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走出就业困境, 树立合理的职业观, 塑造积极向上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EB/OL].[2015-12-02]http://career.eol.cn/news/201512/t20151202_1344046.shtml.

[2]2015年陕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2016-01-20]http://www.211zph.com/news Detail.do?id=201601200028602&area_id=2.

[3]选人用人, 缺少标准[DB/OL].[2016-04-24]http://uzone.univs.cn/news2_2008_800272.html.

[4]徐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的重要意义[J].科技视界, 2013 (22) :70.

[5]张彦.就业困难学生帮扶长效机制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3 (1) :126-127.

[6]宋丽贞.直面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高校对策[J].东华大学学报, 2008 (3) :74-77.

[7]陶漫.高校就业困难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压力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78-179.

[8]宋丽娜.点滴沟通, 传递爱心[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0) :134-135

[9]卢玲.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 2011 (1) :99-102.

[10]骆红平.试论对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服务[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1) :4-5.

就业问题帮扶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指导与帮扶;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5-0124-02

高职院校是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高职院校毕业生中存在部分就业困难群体,由于自身原因或社会原因,他们在就业时出现了困难,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是当务之急。如何进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分析

在高职院校中,还存在着相当大一部分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能力较差的毕业生和备受歧视的毕业生,其具体情况如下:

1.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经济困难的毕业生在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中占据着一定的比重。很多高职院校的贫困生来自艰苦边远地区或者农村,有的是少数民族贫困生,有的是家里遭遇重大突发事件致贫,家庭条件均较为困难。他们就读高职院校承担着一定的助学贷款,即将毕业的高职学生面临着偿还助学贷款和找工作的双重压力。因此,这类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属于就业困难群体。

2.心理障碍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还包括有心理障碍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高职毕业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就业条件评价过高或过低,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就业。另一方面,由于高职毕业生的心理素质较差,部分用人单位对他们的认可程度不高,使他们在面试过程中产生挫折感,容易致使高职毕业生导致自卑、抑郁、孤僻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3.能力较差的毕业生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以适应日后工作的需要。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很多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没有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致使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能力。对用人单位来说,由于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因此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成为用人单位考察应聘者的重要因素,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很难找到工作。

4.备受歧视的毕业生

备受歧视的毕学生也是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之一。受歧视的高职毕业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另一种是在面试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有一小部分身体情况不符合某些工作岗位要求的学生,在面试的过程中遭到用人单位的排斥。另外有一些服务岗位,对性别、外貌、身高有明确的要求。受歧视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

二、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策略

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针对上述特点,制订指导与帮扶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策略,可以从援助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疏导心理障碍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努力开拓局面。

1.援助家庭困难的毕业生

对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应针对家庭条件困难的毕业生的特点,大力加强对他们的就业援助。可以在困难家庭毕业生即将毕业之际,做好家庭困难毕业生离校后未及时就业的服务保障工作,或者重点推荐他们参加工作,以缓解其就业压力,促进其尽快就业。对政府而言,应加大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的经济援助,对他们给予适当的求职经济补贴,重点帮扶其落实就业。

2.疏导心理障碍的毕业生

及时予以疏导,对于高职院校有就业心理障碍的学生至关重要。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因就业压力大而产生心理问题者日趋增多,要解决此类心理问题,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心理疏导工作。疏导存在就业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要把握好三个关键点:一是高职院校要尽快完善大学生就业职业心理咨询系统建设,帮助大学生建立合理的择业观念。二是高职院校要重点关注有心理障碍的毕业生,引导其加强自我心理调整。三是加强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3.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是指导与帮扶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对不能较好地掌握高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应在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上下工夫。要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不仅要深入到用人单位,了解学生工作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而且还要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意见,以促进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

4.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

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还应改善企业用人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用人机制。对用人单位而言,在招聘人才时,应建立更加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调动其积极性,以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高职毕业生是用人单位未来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他们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单位的发展。所以,要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促进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总之,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面对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现状,对其指导与帮扶,应从援助家庭困难的毕业生、疏导具有心理障碍的毕业生、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倡导企业改善用人机制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探索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扶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群体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丁玮.高职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07,(04).

[2]魏改然,高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河北企业,2011,(05).

[3]丁雪冬.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

[4]杜艳辉,张瑞祺.大学生就业困难研究与对策[J].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5]王天英.解读“大学生就业难”[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9).

就业问题帮扶 篇12

一、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困难

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困难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 高校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导致就业竞争压力大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来看,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加上2012年部分未能就业的毕业生, 累积起来, 2013年将有超过700万大学生面临就业。这将导致就业的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更是困难重重。

2.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自卑心理, 就业时难以做到合理定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大学期间承受着学业与生活的双重压力, 导致这一群体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在就业的过程中, 他们总是感觉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如其他学生, 不管是社会关系、就业投入, 还是个人能力, 都和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竞争的勇气和斗志, 不能很好地给自己进行就业定位。此外, 由于从小物质生活匮乏, 部分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而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希望大学毕业之后能出人头地, 这种心理又导致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时期望值过高, 错失很多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 由于过高的就业期望值, 他们不能耐心地寻找就业岗位, 这无形中影响了就业, 降低了就业质量。

3. 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 难以形成创业意识

创业是高校毕业生拓宽就业途径的有效渠道, 但从近年的情况来看, 高校毕业生从事创业的比例并不高, 仅在1.5%左右。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而言, 创业需要一定的启动资金, 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因此, 他们很难有创业的意识, 这无形中也减少了就业的机会。

二、当前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及不足之处

目前,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毕业生采取的帮扶措施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给予一定的经济扶助, 但没有专项资助经费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如各种奖助学金, 但这些资助是各个年级都有的资助经费, 并不是仅仅针对毕业生而言。因此, 一般来说, 高校没有用于给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项资助经费。由于经济上的困难,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不敢去参加外省的招聘会和招聘考试, 直接导致众多就业机会的丧失。

2. 举办专场招聘会, 但提供的岗位有限

有些高校会举办一些针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专场招聘会, 但总的来说, 这些招聘会提供的岗位非常有限, 难以满足需求, 再加上这部分的学生自身学习成绩、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限制, 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要求。

3. 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 但帮扶的覆盖面受到限制

高校开展的“一对一”帮扶活动, 一般很难落到实处, 很少有高校会有如此雄厚的师资力量来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 这种“一对一”一般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帮扶指导的老师,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特殊的关注, 不定时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谈话和就业技巧的指导, 并进行岗位推荐, 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众多, 帮扶老师人数和精力有限, 难以覆盖到所有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因此“一对一”是很难实现的。

4. 搭建就业技能培训平台, 但重理论指导轻实际训练

目前很多高校都会在学生毕业前夕单独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一定的就业技能培训, 但因师资匮乏、场地有限, 这些培训指导基本上都是理论讲座, 很少举行情景模拟、答辩练习、沟通训练等就业技能技巧的培训和学生求职实战能力的培训。

三、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的科学对策

1.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资助力度, 设立专项资助资金

由于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 为了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毕业生不得不在应聘服装、简历上花费一定数额的经费, 由于物价上涨的原因, 这笔支出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同时, 有些招聘会还需交门票费, 公务员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招考还要交报名费, 另外还有面试时的交通费、住宿费等, 让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堪重负, 甚至不得不放弃一些需要交报考费的招聘考试和外省的招聘面试。因此,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经费资助是实现对这一群体就业帮扶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设立专门针对毕业年级学生的补助, 给予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适当的就业补贴, 减少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压力,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 安心实习、顺利就业。

2. 重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如前所述,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内心自卑、心理敏感, 不擅长与人沟通, 然而, 在毕业时学生面临巨大的毕业、就业双重压力, 因此密切关注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 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 是缓解他们就业压力, 帮助实现就业合理定位、最终顺利就业的必要之举。高校应该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开展各种就业指导讲座、心理辅导讲座,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增强这一群体的就业信心, 使其保持健康良好的就业心态。

3.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

毕业时能顺利就业, 是每个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及其家庭的愿望, 顺利就业能有效缓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其家庭的经济压力, 促进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因此, 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显得更有意义。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用人单位来招聘时把比较理想的岗位优先推荐给这些毕业生, 二是向用人单位优先推荐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 从这两个方面着手顺利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

4.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做好在校期间的学习规划, 科学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应该从大一入学时开始进行, 四个学年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 从入校开始就应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确立大学的学习生活目标, 树立他们热爱学习、热爱专业、刻苦钻研的思想, 此外, 还应充分向这一群体介绍其所学专业的就业现状及趋势, 帮助他们挑选辅修课, 填补个人能力的不足, 并对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予以分析和解读, 另外, 还应加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在就业技巧上的培训和指导, 增加其外出实习的机会, 增加其就业的自信, 更新其就业的观念等, 从而提高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实现充分就业。

摘要: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近年, 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不断增大, 对于高校中的特殊群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 在就业时面临的压力更大。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帮扶, 让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是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

参考文献

[1]尤莉娟.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J].黑河学刊, 2011, (5) .

[2]胡清华.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的现象剖析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12, (12) .

上一篇:农村癌症患者下一篇:大动脉粥样硬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