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精选12篇)
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
英语学习中, 若想掌握好的语音语调, 模仿、背诵必不可少。背诵是语言学习的一种主要方法, 在英语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而有些人对背诵总有一些偏见, 认为是死记硬背, 没有多大实用性。在我国现有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学生通过英语朗读、模仿和背诵, 不但有助于熟记语言材料, 将其变成一种可理解性输入, 而且可以通过加工获得相应的语言知识。近代美国著名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其中的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说被认为是这套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 “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 给学生们布置一些背诵任务, 就是这样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输入与知识储备。
背诵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 背诵有助于词汇的积累。有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背单词, 因为看着词汇表里的词, 翻来覆去背上若干遍还总是遗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词汇表中干巴巴的单词, 没有过多的前后联系, 语言环境, 不易于记忆。而当词汇融入到篇章中时, 它们就变得有生命力了。学生背诵文章之时, 词汇的前后联系、搭配、所使用的语言环境就能一并了解, 同时有了上下的情节, 也方便了记忆。
其次, 背诵有助于强化理解力。“书读千遍, 其义自现”, 更何况背诵了。通过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不但有助于熟记语言材料, 还可以促进对语言形式功能的认知, 逐步提高、强化理解力。
再次, 背诵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大量的美文佳句的输入, 不仅是知识的输入, 也是文化的输入, 学习者能够从学习中注意到输入的特征, 通过自我知识的重组, 产出既符合目标语的规定又有自己加工了的输出。
当然, 背诵还有益于学生们的口头表达和语感的培养。同写作这种笔头表达近似, 口语的表达同样是由大量的输入、积累, 再由学习者经过自己的理解、加工输出目标语言。“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使学生更愿意去背诵?如果我们能不断尝试改进背诵的方式方法, 提高它的趣味性、实效性, 那将有更好的效果。在教学中, 关于背诵, 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背诵是有趣味性的。在平时的教学中, 总有一种误区, 认为背诵是枯燥的, 但如果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 引导他们认真地去模仿, 把自己想象为书中的角色, 投入地去表达, 那将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学生使用着《典范英语》系列丛书, 书中不同故事的主人公各有特色, 有顽皮的公主, 有吝啬的邻居, 还有快乐的音乐教师和汽车修理工, 每个角色都是那么有趣, 也都有自己的声音特点。当我让学生们去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模仿时, 他们都非常兴奋, 总能认真的去完成这项任务并绘声绘色地去表演, 把快乐带入课堂。
背诵是有灵活性的。学生各不相同, 无论是自身的基础还是学习习惯、学习的效果。如果全班统一规定背诵内容, 全篇或某几段, 势必会有同学感到困难, 或索性不去完成, 这样既达不到作业的效果, 也会引出新的问题。所以背诵应该有分层, 学习优秀的同学可模仿背诵一个篇章;基础稍差的同学可以背诵精彩片段;学习困难的同学可以选背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话。这样做能使每个同学都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每个同学都有适合自己的作业, 也会拥有一份对英语的兴趣。
背诵是可以打破惯性的。在课堂上老师点名叫学生背诵, 总会有学生存在一定的侥幸的心理, 觉得老师不会叫到他。而老师心里有时也知道, 点到谁可能背不过或是会延误时间。因此有时会习惯性地点一些较优秀学生, 检查完作业了事。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可以采取抽签的形式来尝试改变。抽签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每个学生心里都打小鼓, 多少都会用心准备一下。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固定的八个组, 每个组的同学都有固定的号, 我只需在学生背诵前从1-8号中抽签即可。如抽到6号, 那每组的6号则需要背诵。
背诵是可以培养学生的专注性的。以往我们检查背诵时是逐个的查, 现在我们可以同时叫起6-8位同学, 针对同一篇内容进行背诵接龙。当一位同学背诵时, 老师可无规则的随时喊停, 下一位同学马上接上。背诵的同学们必须全神贯注, 否则不可能做出快速地反应。
背诵可以锻炼学生们语速加快。在背诵中, 我们可以采取记时的方法。即被检查到的同学, 每个人都给了固定的背诵时间, 看规定的时间内, 哪位同学模仿得最像, 背诵得最流利, 背诵得内容最多。我经常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 我发现效果非常好。成绩优秀的同学为了表现的更好, 他们会精益求精;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感觉1分钟不算什么, 他会努力去准备。这1分钟成了高效的黄金时间。
此外, 背诵的地点也可以改变。学生们可以坐在原位接龙背诵, 也可站在讲台上模仿表演。当学生的背诵取得进步或任务完成很好时, 我们不妨用加分、表扬的方式给学生肯定, 进行适当的评价。当背诵过程中暴露一些问题时, 我们可以适时帮学生指正, 耐心地指导帮助他们。
总之, 学生永远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 我们应充分利用好英语教学中背诵这个重要手段, 不断创新, 尝试不同的方法去改进我们的课堂, 给学生们空间, 使他们始终拥有一份对英语的兴趣, 去更加主动地学习。
摘要:背诵是英语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知识与文化的输入方式, 在英语学习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不但有利于词汇的积累、理解力的提升, 还有益于口头表达力的提高和语感的培养。在教学中, 背诵是充满趣味性, 方式灵活多变的。我们应不断创新, 尝试不同的方法, 利用好英语学习中背诵这一重要手段, 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学好英语。
关键词:背诵,输入,重要作用,趣味性,灵活性,创新
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2
作文教学策略不计其数,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学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浅谈自己在作文教学上的几点认识。
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求真求诚”的个性品质是作文的先决条件和前提。
“要为文,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教育的实质始终是育人而非教术。叶老说过:“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分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实现的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大家不要把作文当技能看。”叶老的忠告可谓“一针见血”,因而,我们在作文中不能只着眼于技能的传授,必须时刻把整个人的培养放在首位,教育学生做真人,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引导学生写出自己亲身经历之事,写出想要所说之话,抒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力求在“真”字上下功夫,把“立诚”放在首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挥自己的个性,保持自己纯真的本色,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老认为,这就是创新。他说:“即使表达出来恰巧与别人雷同,或且有意采用了别人的东西,都不应该受到模仿的讥评,因为它自有独立性……所以我们只须问有没有话要说,不要问这话是不是人家说过。”这样,其“文字的生命是作者给与的,终究是一种独创的东西。”分析叶老的话,要做到这点,就要有这样两层意思:
一、写作的材料必须真实,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征验的、浮游无着的话。”
二、写作态度要端正,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以此为前提,引导学生忠于自己、忠于生活,通过细致的观察、理性的思考,体验琐碎而平凡的生活,深刻理解它们背后深刻的历史底蕴和社会价值倾向,从而产生对人生的、社会的基本问题的深刻的关注,积淀为一种历史和生命意识,内化升华为人的品格。而这良好的个性品格正是创造力结构的内核。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中学生的思想正处在最活跃、最敏捷的阶段,而处在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人的价值也是多元化的。教师该怎样点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首先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倾吐。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情境,鼓励他们谈生活、谈人生,积极引导他们真诚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鼓励学生说实实在在的话,不鼓励说空话,说现成的话,不在内容方面提出过高的要求,让作文成为学生主动倾吐自己思想感情的精神活动,让他们在作文中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而这个良好的个性的基本点便是敢于讲真话、抒真情,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用纯朴真挚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激情和感受。这也正是提高作文技巧的途径。因为他们说的是真话,真话质朴,质朴中蕴含着技巧。
二.指导学生学会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作文教学中,常听学生说的一句话是“没有什么可写。”因而又称作文为“榨文”。果真是没什么可写的?学生的生活果真是单调乏味?我想,这中间大有研究。同一篇作文,为什么有的人写得出,有的人写不出,这中间抛开写作技巧外,我认为根本点在于学生缺少做生活主人的态度。他们缺少发现美的眼光,对周围的人与事熟视无睹,对外界的“风声、雨声”充耳不闻,平时不观察,不积累,作文时自然成为“无米之炊”了。因而,要写好作文,帮助学生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应成为当务之急。
要打开生活这个源头,就要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中学生渴望独立,追求新颖奇巧,教师要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带领他们捕捉时代潮流中新鲜的、能拨动学生心弦的社会活动的话题,引导他们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引导他们发现美、审美,揭露“丑”,审丑,获得一种愉悦的体验,激发起他们生活的愿望,使他们感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积极的参与生活、感受生活、积累生活,然后整理自己的感受,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寻找感受的亮点,把它真实地表露出来。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积累越多,打开时便越流畅,怎样沟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拓宽作文的视野?一方面,固然应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引导学生走上生活充实的路,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索、多体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多媒体获取外界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以更广泛地积累生活。积累的东西多了,写的时候,拿起来也就方便,作文时也就自然不觉得没有什么可写了。另外,还要指导学生生活不能为作文而生活,而应该为生活而作文,应注重学生的生活修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充实的生活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写出有激情的文章,才能写出有生活气息的文章。
三.帮助学生训练思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作文是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对“为什么写、写什么、怎样写”的指导,应充分尊重写作的主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通过独立的积极的思维自由地进行表达,真实地写出自己的个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他们去怎样选材、怎样提炼、怎样组织。各人的思考方式不同,其结果也必然各异。要做到这点,应该在作文教学中抓好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我”,这个“我”越独特,其文章就会越新。中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悟性高,对外界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作文中我们就要积极保护他们这些充满活力的“闪光点”,引导他们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教育他们要敢于怀疑,勇于创新。对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来的新的观点、新的构思、新的句式、新的词语,首先要持尊重的态度,肯定的态度,然后帮助学生分析优劣,决定取舍,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叶老对此是肯定的,他说:“在教育来学的人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学生作文常感到无话可说,生活积累少是一个方面,缺少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因而在作文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关键。为了使学生获得创造性作文的能力,发展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才能,就要在求同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求异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选材,去想问题。求异思维的训练可以是多样性的。
1.指导学生对命题作文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作文训练的重点放在对材料的处理上。同样的材料,每个学生的观点并不相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切入的角度不同,提炼的观点也不同。在作文指导中把这些列出来,指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对学生的作文的创新将大有裨益。
2.鼓励学生积极争论。中学生敢于讲真话,但由于思考问题的方式不同,提炼的观点肯定各异,有的甚至出现矛盾。怎样处理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他们自己去争辩,说出自己的理由,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争辩,激发他们的潜能,训练他们的思维。
3.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写放胆作文。在一个大范围内,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喜欢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受束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教师在批改与讲评中充分保护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养成一种“以创新为荣”的作文观,从而大大激活学生创新作文的潜能。
四.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是写好作文的动力。
文章以情动人,“文如其人”,只有充满生活激情的人,才能写出充满生活激情的文。情感哪里来?在生活中培养。叶老说“人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得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因而,我们首先要教育学生带着激情去生活,带着新的感受去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如果他内心是这样想的,行动上又是这样做的,那么作文时一旦打开生活体验的闸门,其内心的感情便汹涌于笔端。这是一个方面。
对作文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3
关键词: 作文教学;探讨;方法
一、注重学生的发展个性
写作是一项具有较高个体性、创造性、综合性的活动,一般学生的作文总是难以摆脱既定方向和传统观念的束缚,基本上都是见人所见,想人所想的思维定势。如何让学生打破这种常态,展示富有个性的见解与体验,写出新颖、独特、深刻的好文章?我认为,在文本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心动性的真思,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文思想,能夯实写作基础。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能力,推陈出新,创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意境,写出新的观念。我们可以从语文教材中积累材料,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加以灵活运用。
二、引导学生阅读与储蓄
储蓄的途径很多,生活和阅读这两种必不可少。笔者认为,对于作文水平差的学生来说,缺乏的是可炊之米,阅读的储蓄比生活更重要。“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没有精神的储蓄,何来精神的展示。光有生活的储蓄,没有阅读促使精神的发展,没有阅读中感受的诸多体验,要把生活体验用语言文字展示出来是很困难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可帮助人们认识生活,提高观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阅读给学生展开了广阔的“智力背景”,改变“后进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谁不善于阅读,他就不善于思维。”“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苏霍姆林斯基早就对阅读有了清晰的论述,这些理论给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更给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重视阅读,重视阅读指导,让学生多储蓄,不仅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前提,也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前提。“功夫在诗外”说的是作文的道理。
三、积材,是作文的关键
写作材料是写作的依据,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所谓“积材”,就是积累。写作的材料,它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积累好词佳句,二是积累写作内容。“平时不烧香,急时抱佛脚”的抄袭现象,在中学生的写作课堂上,随处可见。这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脑海记忆里缺乏写作的材料。积累写作的材料,并非一天两天所能够办好的事情,要靠学生自觉的、长期性的语文活动才可以做好的一项艰巨工作。首先、亲近生活、积累素材。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蕴含着无数可描可写的事物,世间万物,处处变化运行着可歌可泣的现象。要引导学生面向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命,热爱生活,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成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要把学生引向他们自身生活更广阔、更深入、更真实、更缤纷的世界,让他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积累丰富的素材。积材的另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课外大量的阅读。大量的事实证明,阅读是增长知识的有效办法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特别是写作能力,光靠教材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外阅读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阅读和定向阅读相结合。自由阅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阅读作品。定向阅读,由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以及某一写作单元的目的和要求,确定阅读作品目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笔记和卡片,这对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激发思维,丰富语言,大有好处。教师还应要求学生每个学期背诵一定数量的现代诗歌和古诗词,这对增加学生对名言、警句积累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要求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维的表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首先,要注重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一是思维独立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思维深刻性的培养,要培养学生作文审题、立意、選材中透过表面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三是思维广阔性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全面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既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视事物的重要细节。四是灵活性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辩证思维的良好习惯,形成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要注重让学生养成良好思维方法。一是逆向思维法,即从与材料内容或题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传统看法,想出与之相对或相反的观点。运用逆向思维审题构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门弄斧,通常用来比喻和讽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显示自己本领的人。如果运用逆向思维,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班门弄斧又何妨,这种胆识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个成功者所必有的吗?”这样的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向思维方法,即从材料或题目的内容多方面去阐述,注意对事物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从而写出别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维,即思维从自己思考的领域推向别的领域,再从别的领域得到有益的启示,获得信息再反馈回来解决本领域的问题。
五、作文批语要有较大的可接受性
批语只有真正被学生接受了,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它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学生接受,就表明它在多大程度上可能会发生作用。因此,批语的可接受性是有效性的前提。批语的情感性与可接受性是相互联系的,渗透着教师的积极情感如诚挚的理解,关心、鼓励与期待的批语,学生无疑乐于接受。除此以外,批语所用的语言要明白易懂,便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教师的用意,批语的表达方式、语气、措词等要显示出对学生的尊重,忌严厉的指责、尖刻的批评与武断的命令。当然,批语更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即使多数作文中存在着普遍性倾向,批语道来也应因人而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不要只顾学生作的文,却忘了作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刘小英等.《谈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学
语文教学参考》,2013
[2] 万白君等.《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
初中阅读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4
一.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1. 重视对阅读教学的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 部分语文教师认为阅读教学费力不讨好, 成效不显著, 因而学生只能接触教材中的部分课文, 课外阅读根本谈不上。如果我们都对阅读教学采取这种漠视的态度, 往近里说, 怎么可能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功底呢?往远里说, 那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熟悉以汉语言为载体的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呢?怎能对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和感情呢?这样语文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
2. 阅读教学的心向价值被忽略
有些老师看似重视阅读, 他们将所要教的课文编成阅读段式考题, 指导学生不读全文只对应地找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 完全忽略了学生阅读中富有的个性情感体验和创新潜能的开发。他们过多强调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技巧, 而忽视了阅读的态度、心向与价值观念。这种阅读, 收获的只有分数。这种阅读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不能从阅读中提高领悟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不能受到情感熏陶和思想教育。这绝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
3.阅读教学中的以“讲”代“读”
这是急功近利的典型表现。老师对学生的主体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越俎代庖, 一味地想把知识教给学生, 继续沿用了“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而不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让学生自己感悟, 思考。老师分析过多, 学生就无暇感知, 学生的情思也无法投入, 学习兴趣难以形成, 思维无法参与, 能力自然也无法提升。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从误区里走出来的途径
1.发挥学生主体性, 培养学生阅读的发散思维
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首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束缚中彻底摆脱出来, 变“以教师讲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为在教师主导下“以学生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 在阅读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 如质疑导读——理解研读———感悟解读———创新多读。总之, 要以一个“读”字贯穿始终, 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自主性。在读的过程中, 采用多种方法, 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激发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和创造性。
2. 重视诵读, 让学生鉴赏、感悟、提升
出色的诵读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 营造出令人沉醉的艺术氛围,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诵读教学是我们传统阅读教学中的精髓所在。日常教学中少有学生能展现出优秀的诵读能力。没有对语言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的把握, 何以对文本有深刻的理解?学生又怎能自然、流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没有相当的语感积淀和语言材料, 肯定也写不出文从字顺的文章。诵读, 是语感形成的基础, 是分析、研讨语言的前提, 是积累语言、培养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 必须高度重视诵读。
一堂课, 应保证主要时间用于指导学生诵读, 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通过诵读,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诵读, 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诵读, 强化记忆, 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诵读, 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通过诵读, 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3. 提倡生活化、个性化阅读
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特质, 不存在没有阅读的生活, 也不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有的学生不爱阅读, 或者是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 而爱语文书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 当属阅读和生活脱节之故。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和生活产生有机的联系, 特别是现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过去的作品的阅读发生有机联系,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生活化阅读强调阅读不分课内课外, 不避大俗大雅, 只要思想内容健康, 行文规范绝少错误, 任何报刊书籍, 都可以去读。也不必着眼于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 学生读得多了, 他们为了更多的获得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 自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
对有效教学的几点认识范文 篇5
提高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是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要通过教学反思,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理念。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创设有利于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教学环境,着力探究开展有效数学活动的途径和办法,把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引向深入。
1、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学有效与否,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有效的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2、教学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它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学效益的问题,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
3、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教师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教师对教学批判反思的能力,这些与教学有效性相关的因素都离不开教师自身的发展。
4、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使学生有效学习,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
素描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6
【关键词】造型艺术 素描 训练 整体 表现
素描是一切美术造型的基础,是培养审美能力的起点,是完成实践和审美教育的依据,它是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素描是造型艺术的基础。在素描教学中,学生对素描认识的过程要以科学的方法为指导,在教学目标、整体原则、循序渐进、学生的感觉和绘画个性的表现等方面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目标, 在素描训练中,只有掌握正确的方法,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才能达到逐步提高的目的。 下面谈谈我在实践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一、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标。
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写实的原则,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上应强调整体观察和整体表现的原则。
首先要求形准,其次是整体。要求形准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病。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要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这就是轮廓准确了。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形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整体原则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整体--局部--整体,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
三、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开始训练应以细致的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音乐、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四、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五、在素描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这里所讲的“表现”是说:在素描训练时,应当要求学生用对物象深入的形容和新的发现来不断地激起表现的愿望,激起类似创作的激情。
学生进行素描训练,不仅是描摹现象,而且是艺术地再现。要求表现就是要讲究线条,讲究黑、白、灰,讲究概括,讲究画面的构成和组织,要力求形神兼备,要像写文章那样讲究文采,像戏剧那样讲究韵味。要通过表现使素描基本功成为创作性的艺术活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提醒他们,在基础未打好时,就过分地热衷于“个性”会给自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偏食的坏习惯,不利于今后的发展。
在实施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以课题单元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要注意探索与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适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及艺术创造力。
对小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7
1.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 应该重视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的影响,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2.不求形式, 只求实在
我听过多节课, 尤其是公开课, 课堂上热热闹闹, 老师眉飞色舞, 学生开开心心, 但一节课下来, 学生真正学到的不多。我认为, 上课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希望学生能听懂自己所讲的内容。是希望学生嘻嘻哈哈地学, 但学得不扎实, 还是让学生心平气和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 我是选择后者。教学口语交际·习作一第三项建议:暑假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你可能游览了风景名胜, 可能参加了有意义的活动, 也可能帮父母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你是不是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呢?先说一说, 再写一写, 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假如安排学生自由组合交流, 学生很高兴。这样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把好事坏事, 有用的没用的, 甚至把不着边际的话拿出来谈, 到汇报时却个个都不举手。于是我一开始就提出明确要求, 先给15分钟让大家酝酿, 每人只选择一个话题, 围绕话题把经历过的事情有条理地在小组内交流, 每个同学都必须发言, 时间2分钟左右, 小组长负责记录, 交流完后小组长总结, 组内推选一名同学上台汇报。有了明确的要求, 有了这15分钟的酝酿, 同学们都能静下心组织好语言, 把想说的话都清楚地说明白, 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关于识字与写字的教学策略
3.1 灵 活运用 “ 音 、 形 、 义 三 步 走 ” 教学方法 , 提 高 识 字 效率。
“音、形、字三步走”的教学方法强调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其主要内容是:在阅读教学中, 初读课文阶段, 以掌握字音为主, 渗透字义和字形; 理解课文阶段, 主要是了解字义, 巩固字音, 继续渗透字形;学懂课文后, 以识记字形为主, 巩固字音、字义。这种识字教学的三步法彻底消除了过去孤立识字的弊端, 但是由于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不能灵活运用, 造成教学仍存在片面性。
3.2恰当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是“因义赋形”创制的表意性语素文字, 量多形繁, 音义繁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特点, 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 逐步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在此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并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2.1笔画、结构分析法
一年级识字教学起始阶段, 所学的大部分是基本笔画组成的独体字, 教学时一般按笔顺规律说出笔画名称记忆。随着学生学习的合体字的增加, 加上抽象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 到中高年级, 要采用结构分析法教学, 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记忆。很多独体字, 如“木、子、米”等作偏旁时, 某些笔画发生了变化, 所以, 采用结构分析法时, 要特别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笔画的细微变化。
3.2.2组字归类识字法
学习的本质是在头脑中形成学习的认知结构, 生字的学习要力求寻找各自独立的生字的内在联系, 架起一定的结构框架, 一串一串地学。可以是基本字组字归类, 可以是同音字归类, 可以是形近字归类, 也可以按相同偏旁归类。
3.2.3比较辨析识字法
对字形学习, 小学生一般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能力。学习时, 常常对一个字的笔画安排和组合存在模糊认识。因此, 在教学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时, 可引导学生做仔细的观察后, 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较。如“渴”和“喝”, 人渴的时候要喝水, 所以渴是三点水, 喝水要用“口”, 所以喝是口字旁。
4.让孩子“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 , 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 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 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让我们难以想象, 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 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 “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难点, 我让孩子们自己思考, 他们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 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 以致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对于“喝、渴 ”的区别 , 学生说 :“喝水”要用口喝 , 而且必须把嘴张大 (形象说明“口”的字形) , 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 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 所以是三点水旁。
5.灵活处理教学方法
对教学创新的几点认识 篇8
理念是行为的灵魂, 是创新的先导, 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目前, 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 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然而, 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 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 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 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上课习惯于“一言堂”。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 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因此, 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深入挖掘教材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 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 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 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 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 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 体现为显性知识。同时, 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 体现为隐藏性知识。在学习中要指导学生对隐藏性知识深入挖掘和联系, 并进行知识的迁移。如1865年, 美国从俄国购买阿拉斯加, 对美国领土扩张这一主题来说是显性知识, 在隐性知识上则反映出:俄国在1865年之前是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教材中这类隐藏性知识不少, 可作为学生能力开发的重要题材。
三、强化质疑,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历史学科的过去性使学生感觉比较乏味, 而传统观点的误区认为历史课就是背背而已, 又使学生对其难度认识不够, 所以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利用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例如, 学习《动荡的中东》一课时, 向学生提问中东地区的矛盾有哪些?如何正确认识“历史”这个因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讨论的效果不高, 我抓住这个机会进行启发提问:回顾中东地区的历史?引入四次中东战争。理解了历史的因素。除了精心设疑之外, 我还鼓励学生质疑。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 遵循的最高原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整个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任何时候都应鼓励学生提问。”在自主学习课堂中, 我依据这一理论, 大胆的鼓励学生提问题。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采用竞赛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四、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
传统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被动地服从。这种师生关系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师生关系紧张, 有时学生会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 教师要和学生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首先。新型师生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是朋友, 教师和学生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其次,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 树立平等和民主意识, 在平等的基础上, 相互协作。最后,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 教学活动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核心, 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独立见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改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样才能满足初中历史教学新形势的要求。
五、积极培养学生研究性、创造性学习能力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是创造力的开发。要开发创造力, 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品格, 鼓励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指导正确的创造方法的和提供良好的创造环境。在教学中, 可先由教师示范,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造力的开发训练:在教学中, 学生要由被动转为主动, 思考方位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转换一下角色, 站在教师或命题者的角度, 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既是学生创造力开发训练的有益尝试, 又可以加深对教师或命题者的认识和理解, 对学习和考试都有很大益处。设计题目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可先参照相关练习题或试题, 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造, 然后再发展到自己独立设计, 要尽量突出其创新性、综合性、现实性, 也可增加一些趣味性。
浅谈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9
一、搞活英语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谁抓住了课堂教学, 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 传统的语法、翻译法, 对学生来讲都有枯燥无味的感觉, 也无法体现语言教学之间实践性强、交际性强的特点。现代的学生情绪化比较严重, 起初学英语时, 都觉得很新奇, 但维持不会很久, 这是初中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 我们一定科学备好每一节课, 使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
搞活英语课堂教学,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不愿记单词, 在教学中安排一些视、听、说的活动, 加上幽默的活动的动作, 顺口溜, 把所学的词和习惯用法编到对话中去, 让学生扮演, 反复听说, 加深记忆, 巩固已学的知识,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英语的兴趣, 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素质, 时间久了你会发现班里的差生越来越少, 聪明可爱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二、课堂提问也是提高教学的重要手段
要多问。英语课堂提问要多, 这是由该学科语言交际性特点决定的, 多提问能熟练句型, 活跃课堂气氛, 并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要精。提问要结合教学结构, 专研教材, 精心设计。一是问题要典型, 而突出教学的目的。二是问题要简练, 提问要巧。问题有了, 就要巧妙地使用, 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一是在表达形式上, 灵活选用多种方式, 二是在切入时机上, 注意适当性, 即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情景变化, 在适当时间以适当的难度对适当的学生提问。
提问要“启”是否贯彻启发性原则, 关系到一节课教学的成败, 所提的主要问题当然要体现这一原则。“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 匠心设计问题, 在课堂上机智地使用, 诱导学生主动地多思、敏思、答疑解惑, 提高教学效果, 促进其语言交际能力和英语素养的形成。
三、优化教学, 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善于激疑, 有意训练学生的发问能力。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组类似的问题, 使学生沿着教师指引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 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 也可以使学生按教师的思路自己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要善于观察, 善于思考, 找准学生创新、求新的支点, 挖掘选择, 它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按部就班, 依样画瓢, 而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思路, 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赋。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0
一、在游戏识字
小学生好胜心强,一提起比赛就来劲了,所以我在识字时,穿插一些比赛,以增强教学效果。如开火车比赛,教了生字后,开两列火车比赛,看哪组同学读得又快又准,就评出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当小火车中间出现停止时,同组的同学立刻给予帮助,这样学生不但认识了字,而且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又如组词比赛,教了生字,让学生口头组词,看谁组得多。再如说话比赛,让学生用当堂学的词语说话,看谁用的词多。这些比赛,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还可以玩“变魔术”的游戏,引导学生采用加减笔画、加减部首或变换部首等方法,让某一个汉字变成另一个汉字,如“大”变“天”,“口”变“中”,“木”变“禾”。又如学完“可”字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河、呵、柯、苛”等字。一个“可”字加上“氵”、“口”、“木”等不同的部首,就会组成不同的汉字;学完“青”字后,加上部首可以变成“情、请、晴、清、精”等。这样学生不仅初步学会汉字的规律,而且感受到了汉字的神奇和美,从而产生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二、比较字形联想识字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指导学生看图画、实物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通过联想找出近字之间的区别,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形义的理解。如,“鸟”和“乌”。“鸟”失去了眼睛,眼前就一片漆黑。又如“日”和“目”,“日”就是太阳。太阳只有一个,所以中间只有一横。“目”是指眼睛,眼睛每个人都有两只,所以口的中间是两横。再如“比”和“北”,两兄弟齐头向前跑是“比”,两兄弟背靠背是“北”。
三、归类识字
汉字的形体千变万化,字字都有差异,但是汉字作为音、形、义的结合体,又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中国古代就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造字法。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90%以上,其余的基本上属于象形、会意、指事这三类。教学时,教师帮助学生归类,不但可以增强识字效果,而且可以扩大学生的识记范围。如第二册《识字2》中“树、松、柏、杨、梨、枝、材”等字都是形声字,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些字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发现:这些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还要求学生找出还有哪些带有“木”的字,然后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仅熟悉本课的生字,而且熟悉一些课外的字,从而学会把带有共同点的字进行归类,提高识字能力。
四、生活中自主识字
语文是最开放、最容易和社会发生联系的学科,因此识字教学也应该是开放的,不局限于课堂,我们要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我们要让孩子们主动认识出现在身边的字,如:学校的标语,街上的广告牌、店名、服装、食品上的名称等。我们可在班上开展“读故事讲故事”活动,既扩大识字量,丰富字词积累,又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识字教学的方法很多,如何从众多的方法中找到适合每个学生个体、个性的方法呢?这需要我们,乃至于更多的后继者们不断探索,需要为全面、快速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展开更多、更好的尝试。但不管探索和尝试的方法如何不同,只要把握住这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和这个时代的特色就会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汉字教学的历史添上精彩而浓重的一笔。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1
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就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1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不仅仅关注小学生知识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使小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拥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换句话说,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
1.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上,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小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英语学习兴趣。
1.3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比教法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小学生朋友、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2.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说的习惯
小学英语教材为说提供很好的素材,所选内容均来自日常生活,为学生所熟悉。这是培养孩子大胆说英语很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教材,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在说的教学上,教师要精心组织,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多媒体等)为学生创设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置身语境,有意识无意识地开口说英语。
3.使用多种有效阅读策略,提高综合语言能力
首先,小学英语读写课和其他课型一样,也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理解文本,落实和巩固知识点。在读写课教学中,不要孤立地处理文本中的词汇和句型,而应围绕文本主题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取结构操练、问答操练和交际操练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巩固并运用主要句型和词汇,为文本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在输入语言到语言输出这一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内化的过程(in take)。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仿写词组或句子,拓展文章的某类单词或词组,对比原文修改有语言形式错误的句子,根据插图、关键词或利用填写的表格复述原文等形式内化这一环节。在给学生大量输入语言形式等知识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知识进行内化,真正吸入自己的头脑中,才能产出、生成新的知识,才能真正达到以读促写的作用。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1巧用教具。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对较短,上课时如果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小学生的注意力就很难保持。因此,教师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所学内容直观、形象,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宜采用形象的实物教具帮他们建立直观印象,通过感知刺激大脑皮层,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选取方便实用的实物辅助教学。如学习动物类单词时,如果仅仅利用图片,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但如果老师准备各种动物的头饰,让学生以找朋友的方式学习各个单词,就大大增强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4.2妙用音乐。“音乐是快乐的源泉”。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应用到英语教学中,能有效营造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动爱玩、爱跳爱唱,这是孩子们的天性。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愉快的氛围,设计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让他们在说、唱、蹦、跳的愉快气氛中学习。一首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在柔和宁静的旋律中静心地思考;而一首If you are happy,and you know it可以使他们精力集中,精神振奋。每节课唱一首学生喜爱的英文歌曲,都能使这堂课生动有趣,学生心情愉快,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
5.贴近现实生活,突出真实性和实用性
建立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近些年来的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正确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材要选择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人教版“Story time”专栏内容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突出真实性和实用性,围绕一对好友Zoom和Zip的日常生活场景展开,这些故事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真实生活,易于为学生接受。故事的写作没有采用叙述体,而是采用儿童喜爱的对话体,语言亲切自然,简洁易懂;录音是儿童的声音,插图是形象活泼可爱的卡通连环画,情境清晰、真实,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故事。
6.利用自然拼读法(phonics)教学词汇
什么是自然拼音法(Phonics教学法)?自然拼音法是目前国际上最推崇的英语教学方法,也是美国儿童语言启蒙时所采用的方法。它根据“字母”本身代表的“发音”,以及不同“字母组合”产生的音,做有条理、有系统的整合。让初学英语的人,借着认识字母及所代表的音源,从最基本的音与音的结合开始,反复练习以建立字母与发音的直觉音感。有了这样的音感,看到什么样的字母组合,就自然地会反应出该如何发音,听到一种音,也直觉地反应该如何拼音。
其核心是建立字母与语音之间的对应关系,不借助音标,看着字母就可以直接读出单词的发音。简单地说,自然拼读法就是教学生如何见词能读或是听音能写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 篇12
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 满足需要。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不宜偏重某一层次的学生而忽视其余。 可以采取这样的策略: 对尖子生可适当 “提高”, 对普通生可逐步“提升”, 对后进生可稍微“降低”, 这样才能引导全体学生集中注意听讲。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 有目的地选择提问对象, 采用多种方式问答, 如学生单独解答、小组代表回答、自由抢答等, 这样有利于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 而不要先点名后提问, 也不要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 更不要只向尖子生发问, 而应将答问的机会适当向后进生倾斜。 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一定要采取 “全体动员法”, 个别同学在回答问题时, 也应该让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可以这样引导:“现在请某某同学回答, 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回答得对不对, 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这样提问所涉及的面广, 使回答的、旁听的都能积极动脑, 真正做到提问的广泛性。
2.重视创设生活情境,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 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 主动性会大大提高。 因此, 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 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设计一个学生熟悉、能够理解、一目了然的情境,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贴近学生的实际, 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规律, 紧密联系教学内容是我们创设生活情境所要遵循的原则, 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学习知识。 例如“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的教学设计, 由于学生已经在前一节课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 于是我创设了学生在模拟商店的购物情境, 把教室当做商店, 老师在商店里卖文具的售货员, 讲台上放着笔、本子、铅笔盒等, 学生自己选择一种需要的文具, 拿着自己的学具人民币进行购物交易, 购物时自己计算出售货员应找回的钱, 一年级的学生看到此教学情境后积极性倍增, 整节课的学习都是在快乐中进行的, 学生在玩中轻松地学会了人民币计算的知识, 与单纯的计算教学相比较多了趣味性, 学生更愿意参与。 因此, 创设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情境,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提供有利条件。
3.利用启发式引导教学, 打造互动平台, 巧妙设问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分析小学生接受能力的基础上, 采用自主探索性数学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也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尝试。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探究中的主动体验和实践,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高效课堂教学中, 根据小学生心理、研究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 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理论、实验法等研究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重视实质的交流和互动, 而不是仅仅围成一个圈, 讨论讨论就完事, 从实验结果看,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下案例:案例:在教学《植树问题》时, 整节课我都采取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整节课节骤紧凑, 愉快高效。 首先, 我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并明确了分工。 同学们有的负责画图, 有的负责计算, 有的负责记录数据, 有的负责填写表格, 学生个个有任务, 小组合作省时高效。 教师出示问题:在一条路的一旁等距离地种6棵树, 可以怎样种?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表格。 学生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给予适当提示和点拨。 最后各小组汇报研究数据, 教师板书。 接下来, 教师提出了更复杂的探究任务, 请学生观察这些数据, 总结三种情况下, 棵树和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投入了热烈讨论中。 最后, 教师引领学生总结三种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最后形成数学规律, 即两端都种时:棵树=间隔数+1;两端都不种时:棵树=间隔数-1;一端不种时:棵树=间隔数。 一节课下来, 学生对植树问题的三种基本情况进行了自主探究, 感悟了规律总结的全过程, 学习印象深刻, 规律理解透彻, 做基本题既快又准确, 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既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 又通过学生喜欢的模拟植树活动, 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 使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 体验了分情况讨论和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而且在其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应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4.在知识混淆点拓展, 深化知识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理解和建构着知识, 但有些理解上的偏差和模糊的认识严重阻碍着学生学习。 如果这些偏差和模糊一直隐着, 定会产生不良后果。 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拓展练习, 充分暴露这些错误和混淆点, 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明了。 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 (少) 几的实际问题》时, 笔者引导学生求比一个数多几的问题 (在一个数和几已知的情况下) 要用加法计算, 这时教师再出示一个特殊的题目:“王炎做了24只纸飞机, 比张明做的多15朵, 张明做了多少朵? ”学生尝试后,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列出“24+15=39 (朵) ”的算式, 而只有少数学生列出“24-15=9 (朵) ”, 列出加法算式的学生把“一个数比24多15, 这个数是多少? ”和“24比一个数多15, 这个数是多少? ”这两道题混淆了。 这时, 教师分别让不同算法的小朋友都说一下原因, 大家各持己见,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点拨:“王炎做了24只纸飞机, 比张明做的多, 你觉得谁多谁少? ”这样一提醒, 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虽然看似相同的题目, 其实根本不同。在上面的案例中, 学生会解决常态的问题, 但稍微有变化就不行了, 说明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个知识。 在这个知识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以拓展很有必要, 通过不断思考、比较, 修正认识误区, 使本来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5.作业评语激励, 增强信心
【英语教学的几点认识】推荐阅读:
对教学档案的几点认识05-10
情感激励与教学的几点认识12-17
对数学教学的几点认识09-28
浅谈对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08-24
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认识09-30
英语教学的几点经验10-06
英语教学的几点体会11-24
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论文05-20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09-08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几点尝试和研究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