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日成才

2024-06-20

早日成才(精选8篇)

早日成才 篇1

我们注意到:时下有的学生,无饥寒之虑,而往往养尊处优;有足够的呵护,还时时得陇望蜀。物质生活攀比,学习却缺少动力……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失理想。“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流沙河的诗,多么悦耳铿锵、激越洪亮。小树的向上,在于向往阳光;燕子飞越万水千山,是为了追寻春光;人的奋斗,也是因为有梦想。毫无疑问,理想就是强大动力。

但是,理想要从小树立。甘罗十二为上卿,从小发愤;宗悫战场立功名,少小立志“乘长风”;司马光垂名后世,亦在少小苦学功;爱迪生从小爱发明……从小立志功成名就者,比比皆是。

去年,我(本文第一作者)在二年级的读书交流会上,了解到:一个男孩居然读少年版的《三国演义》了,我将信将疑,便问:“小小年纪,能看三国了———你知道书中有什么人物?”“有刘备,我长大要当刘备!”他竟激动地举起了右手。我大为惊异:“好啊,真有志气!那就要努力实现你的理想。”他点点头,眸子里在放光;我也连连点头,并大加赞赏。他显然愈发振奋,此后,更加勤勉刻苦了。

我不禁想到自己的小时候,有一回,爷爷刚听完广播,就激励我说:“好好学习,将来上中央。”现在看来无疑是笑谈了———我毕竟连芝麻大的官也没当嘛。后来,一位八旬的老人又说我将来能当教员。但当时,我却觉得有一股劲儿:开始跟爷爷学毛笔字,学习成绩嘛,从小学到中学都要拿第一。我一直酷爱读书,借书、买书、订刊物读,当上了民办教师,1978年恢复高考以乡里第一的成绩进了录取线,却因所谓心脏一级杂音未被录取。失望———也耿耿于怀,不甘沉沦,两年后又复习,考取师范专业。这,也有当初的心理暗示种下理想种子的缘故吧。其后,在中学教书时,又有人喊我“大教授”,便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教授也是人当的。于是,大专刊授完毕,又自考,但又因变故而中辍。好在嗜书依旧,晋了副高,真的领了相当于副教授的薪俸了。小时的———哪怕是朦胧的梦想,以及后来的职业理想,都在起作用。

“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荫。(流沙河语)”放飞希望,就可见蝶舞花丛、鹰翔碧空。生命的旅途中,既有花草的芬芳,也有荆棘丛生、纵横沟壑、惊涛骇浪。但是,玄奘取经、麦哲伦航海,虽有千难万险,也能勇往直前。只要有坚定信念、美好理想,你就会奋然前行。

理想要从小播种,才能生根、发芽、成长。讲故事,激励读书,活动中教育,随机引领……只要我们能做理想的播种人,并悉心呵护,那么,就可见泥沼里的荷花吐艳,池塘边的翠竹亭亭;就会有大漠中的绿意盎然,田野上稻色灿烂的憧憬……放飞希望,播种理想,就会有芬芳桃李、舞燕飞鹰。

早日成才 篇2

培养数学学习兴趣让学生早日成才

甘肃 通渭 ●张 乾

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和推广,高效课堂已走进每个校园,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让学生在积极向上、富有激情和趣味的氛围中学习,从而早日成才。那么,如何能更好地组织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趣呢?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的欲望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创设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从一种宽松、愉快、富有乐趣的场景中开始,让学生产生身处其境的感受,从而激发学习激情,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动力,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为学好本节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1)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时,教师要结合实际,精心选择,情境中要有有价值的问题,即有符合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同时情境中的问题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要激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通过情境中的问题,使学生了解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2)创设故事情境,引发求知欲。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数学本身是门枯燥的学科,而故事的插入,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无尽的乐趣,学生不但喜欢了老师,还更喜欢了学数学。同时,学生在聚精会神听故事的同时,也走进了新课堂。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引入故事:“有一天,喜羊羊和美羊羊给村长收白菜,村长把6筐白菜按1∶1分给它们,那么两只羊各分得几筐?分得同样多吗?第二天,喜羊羊总结经验,动作迅速地给村长收了许多白菜,村长很高兴,又把12筐白菜按2∶1分给喜羊羊和美羊羊,这时两只羊各分得几筐?还是平均分了吗?”听完故事后,学生知道了第一天是平均分,第二天不是平均分。最后师生小结:平均分只是按比例分配的一种特殊情况,而不是全部。教师紧接着问:你们想知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吗?这时,就很好地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激发学习的兴趣

(1)组织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小学生好动、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应用形象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去感悟,去理解数学知识,从中体会到数学的有趣性。

(2)动手操作,提高学习的兴趣。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而小学生的思维恰恰具有形象性,产生了矛盾,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多组织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新问题、新想法、新思维,通过转化的数学思想,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如果直接推导,很难出结果。这时教师可准备许多圆片,让学生把圆片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拼接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就把求圆面积的问题转化成了求长方形面积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运用直观,发展学习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教师可以做两个活动的彩色小人,贴在黑板上进行直观演示相遇过程,然后使学生悟出通过运用同一教具演示,能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量之间的关系,并能更好地掌握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三、巩固知识,增添学习的兴趣

巩固练习是数学教学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练习,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增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比例应用题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辆摩托车2小时行了60千米,照这样计算,7小时行多少千米?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看看谁想的方法最多,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表现出了极强的求胜欲望,积极思考,努力寻找更多的解答方法。这样,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增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小结,保持学习的兴趣

一节优质的数学课,不但课堂导入新颖,新课探究有序,学习兴趣浓厚,而且课堂小结时要有创新,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这样小结: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对分数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那么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回答课前我们所提的问题:“一个西瓜,哥哥吃了这个西瓜的一半,姐姐吃了这个西瓜的一半的一半,小东吃了这个西瓜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当同学们回答哥哥吃了1/2,姐姐吃了1/4,小东吃了1/8后,教师再追问:一共吃了多少?还剩多少?谁吃得多?谁吃得少?为什么?当学生不能回答时,教师就说这就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好好预习新课,看谁最聪明。

五、批改作业,激励学习的兴趣

通常,数学作业的批改,教师习惯于用单纯的 “√”和“×”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直接用等级ABC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这样,师生之间就缺失思想、情感的交流,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要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过程中,指出不足,肯定成绩,提出要求,并鼓励学生以后一定会做得更好。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回归育人本位让学生早日成才 篇3

回归我们的教育现实, 存在的问题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让人纠结。有的学校已经变成了封闭式的管理, 学生起早贪黑的生活, 无所不在的成绩竞争, 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等等, 使原本充满智慧与快乐的学习过程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充满青春活力的学生变得死气沉沉, 校园成为许多学生甚至老师感到非常有压力的地方, 已不再是成长的摇篮、精神的乐园。这样的教育显然改变了教育改革的初衷, 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轨迹。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的能力极限式地被挖掘, 拓展能力得不到发挥, 更重要的是有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将来走进社会时沦为了高分低能者, 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被淘汰, 乍一听不禁让人震惊!因此, 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 要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但要做到这一点, 既需要尊重教育规律, 又需要社会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父母在文化程度、教养方式上存在着吃苦耐劳精神;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我行我素, 社会责任感差。而作为国家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 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这种状况怎能不让人担忧?既然已经缺失了好的家庭教育, 那么这种教育责任很自然地落到了学校教育中来, 而直接承担这一重任的就是我们教师。

早日成才 篇4

一、抓住时代脉搏, 设计课文导语

抓住时代脉搏, 设计课文导语, 能迅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转移视线:从手机屏幕转向老师。

例如:《好雪片片》 (林清玄) 导语:2011年10月13日, 广州佛山两岁小悦悦为找哥哥从父母店铺出来, 跑进一条小巷, 被一辆面包车撞倒, 前轮碾过她, 司机未停, 继续开, 后轮再次碾压。此时, 有3人经过, 无人施救。之后, 一辆小货车又从她身上碾过。接着又有15名路人路过, 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最后一名拾荒阿姨施以援手。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 在2011年10月21日离世。18个人, 对垂危的悦悦熟视无睹, 集体冷漠。而作家林清玄面对弱势群体是“施以援手”还是“冷漠以对”?

二、教学任务力争一课一目标

“让学生多学一些, 把什么都教给学生”, 是每一个教师良好的愿望。但现实是:有些学生是初中的学困生, 学习成绩较差, 语文基础差。如果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堂教学目标贪多求全, 不仅教师的良好愿望要落空, 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也会受到影响。与其制定多个教学目标一个都实现不了, 还不如一课实现一目标。

例如:诗歌教学:第一课时目标是诵读, 形式多样地读:范读 (名家录音或老师) , 全体学生跟读, 个别学生朗读, 全体齐读。在朗读中, 循序渐进完成“读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这些目标。第二课时目标是领悟诗文表达的思想情感。记叙文教学:第一课时目标是写了什么, 第二课时目标是怎样写的。小说教学:第一课时目标是了解情节, 第二课时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课时目标是领悟作者写作意图。

三、顺着学生思路, 循序渐进设计问题

学生渴望得到肯定, 不断肯定, 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由于基础差、阅历少, 他们理解文学形象时往往是肤浅的, 不能一步到位。如果老师把他们的肤浅的理解全部否定, 必然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失去上课的耐心。如果学生肤浅的理解得到肯定, 就避免了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你接受他们的观点, 他们也乐意接受你的观点, 师生在互相肯定中完成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有效地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例如:教学《雨巷》时, 聆听名家诵读后, 问:听完这首诗, 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忧伤。是的, 正确。为什么忧伤?失恋了。没错。诗歌怎么体现“我”失恋?“我”在一个阴雨天, 撑一把油纸伞, 在阴暗而悠长的巷子里彷徨着, 我的心在期待着, 期待着一位丁香一般的姑娘走来。奇迹竟然发生了, 她出现在巷子的另一头, 也撑着一把油纸伞, 穿着紫色的长裙, 轻轻走来。这姑娘似乎给这寂寥的雨巷注入了生机, “我”似乎就要牵到她的手。然而, 她只是飘过了我的身边, 一个照面间, 只投出了“太息般的眼光”, 又静静地消失。消了颜色, 散了芬芳, 眼光也没留住。很好!据史料记载, 他确实失恋过。他曾隐居于好友施蛰存家中, 对他的妹妹施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 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施绛年要求他出国留学, 他只好答应, 在国外靠翻译赚学费生活费, 三年后听说她移情别恋, 他赶回, 也无济于事。

诗人痴恋着的情人长得怎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即美丽、高洁、优雅、忧愁。

这样的姑娘, “我”苦苦追求了5年, 最后竟未能追上, 怎能不忧伤?但是他还有比这更忧伤的事, 是什么呢?1927年夏天,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 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这使原来激情燃烧的青年, 一下子坠入凄风惨雨的现实之中。他作为左翼青年, 正躲避反动政府的追杀, 隐居于好友家中。这比失恋的忧伤重吧。可见本诗不仅仅为了表达失恋的忧伤, 更多的是表达另一种忧伤, 是对眼前现状的迷茫和无所适从, 对美好事物、美好理想追求破灭的悲伤。

四、古文教学中, 注重作者思想理念的传授, 对于字词句的独立解释, 不必斤斤计较

文言文离我们的生活久远, 有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几乎为零。但它又积淀了我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 许多真知灼见, 在现实中熠熠生辉;多少至理名言, 在现实中经久传诵。因此, 不能忽略不上。把文章中体现作者真知灼见的内容设计成问题, 让学生用课文原话回答, 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直至默写。在诵读默写中, “其义”也就“自现”了。

以《师说》为例。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传道、授业、解惑。”

从师的必要是什么?“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是什么?“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家长对待孩子与对待自己有何不同?“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士大夫之族”其智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是何原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

孔子有几位老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择师的标准是什么?“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从孔子身上作者得出何结论?“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从以上答案得出作者呼吁人们要怎么做?从师。

五、应用文的“格式内容”等知识渗透在病文修改中

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 往往能牢记于心。教应用文的“格式内容”时, 如果老师按照“理论———实践”这样顺序教, 对干巴的理论, 学生常常听一半, 丢一半。如果老师按照“实践———理论”这样顺序教, 把“格式内容”等知识渗透在病文修改中, 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通知》的格式与内容。

(1) 请指出下面这个通知中格式和内容上的错误。

通知

为了活跃我校学生课余生活,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校团委决定组织一次全校学生歌咏比赛, 请各班团支部书记今天下午开会, 讨论有关比赛事宜。望准时出席。

此致

敬礼

校团委

2013年5月8日

(2) 下面是一位学生练习写的家长会通知, 试从格式、内容、语言、标点等方面找到不当的地方, 并提出修改办法。

家长会通知

家长同志:

兹定于2013年5月20日下午在我校召开初三年级学生家长会议, 由校长传达省教育委员会关于教学改革的指示。汇报本学期以来我校初三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届时, 请务必到会参加。

此致

敬礼!

×××中学

2013年5月10日

将这两则病文板书在黑板上, 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修改, 其他同学在下面修改。认为台上同学改得不完整的, 径直上台继续修改。最后老师评价, 在评价时, 将《通知》中要涵盖哪些内容、《通知》书写时的格式明确告知。这样, 学生在颇有成就感中, 在具体可感的实践中, 完成枯燥的理论学习。

正确运用惩罚教育促学生早日成才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惩罚教育,人才培养,原则,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惩罚教育;人才培养;原则;方法

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大背景下, 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大力提倡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 而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惩罚”也越来越不被认可, 唯恐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现在很多教师都不敢批评学生, 更不敢去“惩罚”学生, 甚至一谈“罚”色就变。我认为, 人们在批判体罚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 对不当惩罚的过激反应而完全否定了惩罚的教育意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这是无数教育工作者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 也是笔者的观点。提倡素质教育, 并不意味着抛弃惩罚教育。我想, 自己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也离不开惩罚教育的作用。正确运用惩罚教育, 可以促使学生早日成才。

一、要正确理解“惩罚”含义

必须明确, 就语义而言, “惩罚”包括了“体罚”。但“惩罚”决不只是“体罚”, 更不是伤害、心理虐待、歧视, 让你觉得难堪, 打击你的自信心。而现在, 不少人都把惩罚与体罚看成同义词, 这是一个误解。教育方法同时就包含了正当的惩罚。目前国内权威的最新版本的《教育大词典》 (1999年版) 将正当的教育惩罚界定为“一种教育方法”。教育中的“惩罚”是在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 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 采用恰当的方法, 对学生进行教育, 帮助学生进步的一种“具有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夸美纽斯曾经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他们之所以应受惩罚, 不是由于他们犯了过错 (因为做了的事情不能变成没有做) , 而是要使他们日后不再犯。”教育学家马卡连柯也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 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 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 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二、要坚持科学的“惩罚”原则

惩罚教育是一把双刃剑, 用好了, 它会起到激励性的作用, 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终生受益;用得不好, 会伤及一个人的自尊心, 令人消沉, 一蹶不振, 产生“破罐子破摔”心态, 则误人一生。所以, 在实施惩罚教育的时候, 一定要遵循以下的原则。

(1) 惩罚要有据可循, 不能是无故的解恨与撒气, 更不能为惩罚而惩罚。一般学生犯错, 都应尽可能地使用说服教育, 但对极少数学生, 在进行多次说服教育后仍没有悔改, 反而有加剧的趋势, 这时就必须要动用惩罚, 以达到负强化作用。惩罚是对学生进行多次反复地说服教育无效时再启用的。“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 而且是一种义务。”但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明白:惩罚不是为了“治”他, 而是为了帮助他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明确是非观念, 培养他的责任感。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而言, 一次严厉的惩罚会胜过N次苦口婆心的说教, 让他刻骨铭心, 知错而后改, 这就是惩罚产生的教育效果。此外, 学生犯错的原因往往复杂, 因此在处理时, 先要冷静地分析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弄清事实真相, 把握分寸。因为只有有理有据的惩罚, 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

(2) 惩罚要灵活适度, 要因人而异, 不能刻板地使用惩罚手段。这一是指惩罚的形式应当多样化, 二是指应该因人而异地使用惩罚。按常理来说, 简单粗暴的方法难以奏效, 所以惩罚的前提必须用心去了解每一个学生。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 胆子小, 耐挫能力相对弱些, 惩罚应轻些, 言语措词上讲究些, 并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情绪的变化, 及时调整惩罚的“度”;一般而言, 对于外向, 自律性较差的学生, 惩罚可略微重些。当然, 充满睿智的惩罚是最高层次了。因人而异, 因问题而定, 不可太轻, 也不可太重。

(3) 惩罚要符合心理学, 要有计划进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犯错时, 其内心会自然产生一种准备接受惩罚的心态:我不对, 我甘愿受罚。这种心态, 往往是实施惩罚教育的绝好时机, 此时明白的道理往往会刻骨铭心, 终生难忘。所以, 惩罚一要及时, 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感等体验更深, 使他们能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 容易淡化错误行为, 惩罚意义也不大。二要坚决,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 所有“隔靴搔痒”的做法都不可取。三要就事论事, 惩罚应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 而不能以此去否定学生本人。四要耐心, 一个人一生中不犯同样的错误, 大多数情况只能是美好的愿望, 或许对于绝顶聪明的伟人能够做到, 可是用看待伟人的角度去要求学生, 似乎显得太苛刻了。所以, 在惩罚教育中, 我们要有“反复抓, 抓反复”的心理准备, 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打是疼”的感受。

(4) 惩罚要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一方面惩罚的强度必须要足以警醒学生;另一方面, 惩罚又必须要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 造成精神或身体上真正的伤害。要避免简单粗暴, 粗暴的批评语言和行为只会起到讽刺、挖苦、打击和伤害学生的恶性后果;要避免为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在批评学生时“杀一儆百”;要避免当着其他学生、家长的面去历数学生的斑斑劣迹, 这些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行为往往会适得其反, 把学生推向更远, 最终导致教育失败。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是反叛, 逆反心理重, 被批评后容易产生思想疙瘩, 这时应给予更多的关爱, 通过找学生谈话、慢慢疏导,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基础上去批评, 让学生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错误, 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5) 惩罚应当充分发扬民主精神, 获得学生群体的道德支持, 也扩大惩罚的教育面。在集体中进行, 且由集体监督执行。这样既有利于教育个人, 也有利于教育集体。

三、要灵活运用“惩罚”方法

(1) 劳动惩罚法。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而体育运动、体力劳动能改善人的体质, 培养学生爱劳动的习惯, 因此运用他们可接受的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来作为惩罚方式, 无疑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某男生, 学习习惯不好, 基础又差, “小滑头”一个。上课开小差, 知识没掌握, 作业不完成, 要不字迹潦草, 敷衍了事, 像这种情况, 容易演变成“拉锯战”, 劳心劳神, 而数学又是环环相连的。于是我让他放学后一个人做值日工作, 并把作业一一重做, 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而且我一直陪在他身边, 盯着他做好每件事。一天、二天、三天、四天, 本也想偷懒的学生不敢再自找麻烦了, 而教室的确打扫得不错, 我就在班级公开表扬他为大家所做的劳动, 并问大家:“同学们, 你们满不满意某某某为大家创造的这个环境?愿不愿意他继续为我们服务?”你说, 会有人不愿意吗?这样一来, 他若再不改, 就要被全体同学所“利用”了。他才不傻呢!

(2) 自然惩罚法。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有一个原则, 孩子进一步, 大人就退一步,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 大人就不要替他去做。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 不是在说教中长大的。某男生, 天资不错, 数学常稳居前列, 我在学生面前也赞扬过几次, 可我发现, 我的赞扬并没有让他获得满足感或成为他前进的动力, 他处处流露出不屑, 着实地妄自尊大。在几次明显地暗示后, 他还是没真正改变。于是我决定在学习上“不管”他, 由他傲着 (他对学习是在乎的, 这点我肯定) 。随着数学知识越学越深, 他那点自以为是的能耐就捉襟见肘了, 可我“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终于, 在“一元二次方程”“平行四边形”“圆”等内容前成绩节节败退, 而以前不如他的几位倒在虚心学习下稳中上升, 并已成功超越他了。这时, 他眼中也流露出慌乱与不安, 面对我时欲言又止, 这时一切就均在我的掌握之中了。没有了傲气, 他的数学我也就不用担心了。让他体验到自己过失的后果, 体会到从成功到失败的巨大心理落差。

(3) 娱乐惩罚法。有的学生犯的错误较轻, 一下子也看不出什么严重的后果, 但时间一长, 总是隐患, 小错也会成大错, 到时就为时太晚了。想给他“修修”, 可又用不着太“冷面”、太严厉, 这时不妨来点娱乐精神。某女生, 受遗传很有文艺细胞, 而数学学得不温不火的, 我着急, 可她一点也不紧张, 还时不时悠然地这错那错的, 什么今天“括号没了”、明天“符号丢了”、后天“计算错了”等等, 真叫人“憋”。于是每错一次, 我就给她一次“机会”, 在合适时为全班献上一曲, 并且要具有教育意义的。这样既发挥了她的长处, 唱好的还给鼓掌, 让她很有成就感, 又处处告诫着她, 一错就要准备新歌了, “犯错必究”。慢慢地, 歌越来越好听, 而错也在不知不觉中不见了。全班也得到一时的轻松, 并感到集体的温馨亲情。

(4) 奖励惩罚法。有时学生犯错并自己能够马上就意识到, 对于这情况, 不能急于批评、惩罚, 但又不能置之不理, 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奖”代“罚”, 使学生在老师善意的惩罚中认识自己的错误, 体会老师的苦心, 增强学习的兴趣。某男生, 生性好动, 嘴快, 上课反应也快, 我讲上句, 他下句就出来了, 而不经过考虑的十有八九是错的, 如“1的倒数是1、-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 “0”他立马接上!可话一出口他就马上意识到了, “没有没有的”!而同学已被他逗笑了。他的积极性要保护, 又要让他学会先动脑再动口。于是我就让他当一回“数学老师”, 给全班讲一道练习题或讲一段内容。为了这次上台, 我陪他“彩排”了好几次呢。并对他说, 老师给你一次机会, 改变自己在同学们心中的不光彩形象, 重新树立自己充满智慧的形象。他也非常努力准备“脱胎换骨”。他后来考上了一所军校。

当然, 惩罚的方法远不止这几种, 还可以写作惩罚、处分惩罚等等。关键是要分清当时具体的情况、具体的人, 恰如其分地选择惩罚的方法。马卡连柯指出:“如果没有要求, 那就不可能有教育。”“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是一种唤醒, 是一种激励, 更是一种约束和规范。古训说得好:“自古英雄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所以, 笔者认为, “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在教书育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要我们讲究处罚艺术, 教育效果一定会明显提高。实施“惩罚教育”不仅可以锻炼学生承受心理挫折的行为能力, 也可以起到“惩前毖后”的作用, 使学生在“惩罚教育”的过程中明辨是非, 不断地更新自我。

当然, 惩罚也好, 赏识也罢, 都是必要的教育手段, 就像磁铁的两极一样无法完全剥离。让惩罚教育与其他教育“和平共处”, 绽放出素质教育的灿烂花朵, 促进每一位学生早日成才。

参考文献:

(江苏省常熟市何市中学)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早日成才 篇6

一、学生干部的培养任用原则

中职学生干部,首先还是一名学生。他们在行使自己职责的同时,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培养,学校相关制度的保障和激励。

(1)沟通交流、平等尊重的原则。沟通交流能加强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及时了解学生干部的思想动向和及时发现他们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及时加以引导使其走向正确的方向。而对于学生干部来说,通过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也加深了对老师的了解,在拉近师生距离的同时增进友情和信任。

沟通交流能够消除干部学生在工作中的顾虑,缓解干部学生的压力。学生干部在学生大众与老师之间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两边都要有极强的责任心。在协助老师开展具体的工作中,时常处于高压力状态;在面对大众学生时又要顾全大局,这样势必有少部分学生不理解而形成阻碍。所以,要适时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老师应该积极主动与干部学生沟通交流,为其扫清障碍,消除顾虑,给他们提供一个健康的工作平台。

师生双方人格的平等要得到充分尊重,平等是赢得尊重的前提。如果老师一味地对学生干部颐指气使、发号施令,给学生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那么学生干部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导致他们事事以能交差了事,甚至是应付的态度,这样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人格的平等尊重,坦诚相待能够增强干部学生对老师的信任,这恰恰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展现。笔者认为,这是对学生干部进行培养的重要基础。

(2)人尽其才、能者居之的原则。“坚持普遍培养与重点培养相结合,既要覆盖到全体学生干部,同时也要突出对学生干部中的骨干进行重点培养。要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在对学生干部普遍培养的同时,一部分优秀者的才能渐渐彰显,从而成为重点培养对象。那么,我们就应该结合学生干部的个人特点,引导学生干部到适合自身的岗位上去服务大众,提升自我。在整个过程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干部被认可,会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信心大增,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作用和效果是不言而喻的。能力稍差的学生干部应该予以关心和鼓励,通过“帮、扶、带”,促使其逐步走向成熟。最后,可淘汰掉不合格的学生干部,并为其健康成长开辟新路。

(3)科学发展、创新进取的原则。中职学生干部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积极思考探索,创新工作思路,探寻中职学生工作的新方向、新途径。

(4)稳定至上的原则。中职生处于一个敏感的特殊年龄阶段,他们的思想正在趋于成熟,接收新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的不稳定因素,有时可能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干扰,稳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学生干部对党的相关理论的学习,做到政治上的始终坚定。要坚定不移地培养学生干部的稳定意识,为整个稳定工作做出他们的贡献。

二、学生干部的培养任用技巧

中职学生干部的特殊性和现代学生的时代性,决定了对学生干部培养要与时俱进、灵活创新。而采用哪些手段和技巧来做好这项工作,也是当代学生工作中的新课题。结合笔者的经验和感受,总结如下几点经验。

(1)善于倾听的技巧。耐心倾听能让学生干部感受到对他们的充分尊重,也体现出身为人师应有的谦虚和修养。最主要的是,倾听能准确了解到更多细节和真相,以便于我们能及时有效掌握工作主动权,甚至避免一些不良事态的扩大。

(2)用人不疑的技巧。老师应当充分相信你所培养的学生干部,在具体工作开展中,他们是老师的得力助手,老师就是他们的坚强后盾。给予信任和赞扬,让他们自我价值得到最大体现, 成就感得到最大满足,这有利于学生干部健全人格的提升。

(3)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技巧。学生干部的培养和任用工作,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作,要充分发挥人尽其才的原则。做到事事有人做,及时高效地发挥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事情有轻重缓急,落实到人,责权分明;人人有事做,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充分锻炼和展现个人能力,同时凝聚团队意识。

(4)老师始终是主心骨。淡化师生的上下级关系,对待学生干部要有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既敢于放手让他们独立开展一些工作,又必须适时加以引导。在引导他们时是非常讲求技巧的,不要让学生干部感受到你对他们的不信任,也不能让他们感受你是在发号施令,用老师的亲和力给予他们建议和帮助是最容易让其接受的方式。人多不一定力量大,老师要凝聚学生干部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样往往容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坚持送教下乡让农村青年早日成才 篇7

一、新型农村青年应具备的素质

(1) 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有知识、有文化才能接受一些新鲜事物, 才会改变传统观念, 才会有能力进行农业生产的竞争和发展。 (2) 信息通:要知道社会对所从事产品需求和供应现状, 根据需求确定生产规模, 才不会造成“菜贱伤农”或“豆你玩”“蒜你狠”等现象。 (3) 会经营、会管理、会合作:新型农村青年不仅要会生产, 还要会经营, 会合作, 组成联合经济体, 直接面向市场, 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 实现农业利润的最大化, 也会吸引更多高知识、高技能的人才从业, 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

二、新型农村青年培训的内容

农村青年培训不同于学历教育, 应抓田间地头及农闲时间, 不必讲究完整的课程体系, 教材也不能采用传统的教科书的样子, 应注重实用, 需要对新型农村青年开展以下几方面内容的培训: (1) 新知识生产技能:比如生产机械、种植机械、收获机械的使用、新型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的应用, 提高生产效率。 (2) 法律知识:进行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 如合同法、婚姻法、劳动法等。 (3) 环保知识:环境问题是大问题, 只有全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才会减少污染。 (4) 经营管理、财会知识:只有懂些成本核算、收益预算, 才能争取以更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收益, 提高生产率。只有懂得经营管理, 才会使企业或经济体实现长期运营。 (5) 信息的利用:尤其是互联网的使用, 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只有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 才会了解需求, 适时调整生产品种和数量, 确保农村青年的收益。

三、保证措施

(1) 建立农村青年培养培训机制。调整农村成人教育布局, 完善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 逐步加大财政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鼓励农村青年边学习、边实践、边致富, 培养新型农村青年。 (2) 加强领导, 实行目标责任制。农村青年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 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将农村青年培训工作列入各级领导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实行目标管理, 明确工作职责, 奖惩挂钩, 责任到人, 各级都要加强考核和工作督促检查。 (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要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 逐步把农村青年培训纳入公共财政投入范畴, 多渠道、多途径解决成人教育经费问题。

早日成才 篇8

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 校园网络文化比传统校园文化更具优势, 更有利于学生成才。

(1) 网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网络世界蕴藏了大量的知识, 这些知识不仅覆盖面广, 而且包括东西方多元的理念, 并且可以跨越时空限制, 快捷传输, 这更有利于学生的汲取。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时事、风土人情、人文艺术等, 这将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

(2) 网络更新了学生的思维。网络文化的特点使其可以充分整合声、画、影等多种多媒体, 具有形象性。这可以使学生将抽象思维转化为更易理解的形象思维, 并逐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网络文化的另一特点是交互性, 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进行交流, 随时随地去听取和吸收他人的观点, 从而使得思维更具开放性。

(3) 网络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当代学生在功课之余, 可以从网络上了解各种信息, 真正做到“足不出户知天下”, 他们可以在网上学习、聊天、购物、娱乐等, 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4) 网络增强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在网络时代可以感觉更为安全, 这种隐藏在网络一隅, 不暴露自己身份的交流方式使他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现实社会所要顾忌的恰好在网络世界就可以得到释放, 学生不再迫于压力去选择, 而是会去追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种兴趣会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使他们摆脱限制, 甚至对传统权威质疑和反驳。

校园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1) 网络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网络文化中现实与虚拟共存, 这也使得学生在思想道德上容易产生是非混淆。许多学生利用网络, 随意编造自己的身份, 在隐藏自己的同时去欺骗他人, 这种欺骗在虚拟网络中反复上演, 就会造成了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这种近乎随心所欲的欺骗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诚信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很容易造成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上的扭曲。

(2) 网络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当代学生的课业量很重, 大部分学生都是晚上才有时间上网, 这就使得学生要牺牲一部分休息时间来上网;学生在上网的时候长时间坐在电脑前面, 缺少运动, 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网络世界的巨大诱惑, 学生更愿意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求快乐, 把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和烦恼, 诉之于网络去找寻安慰, 长此以往, 学生就更容易封闭自己, 更少与人交流, 只在网络中寻求完美。网络中的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也会使他们变得更为自私冷漠, 心理上受到更大的伤害。

(3) 网络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网络交流方式在今天已经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的人与人的面对面或者电话交流, 每一个上网者可以和完全陌生的人进行各种问题的讨论, 并且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开始、中断和停止, 这就使得交流者具有巨大的优越感:既可以很容易获得为人处世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受到伤害, 这种在网络中自身价值的极大化感受和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 使得一些人有严重的网络依赖, 造成现实社会中人际交往的障碍。长期下去, 学生会产生孤独、苦闷、压抑、消沉等情绪, 使得现实的人际关系淡漠。

校园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这种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实行“拿来主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早日成才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1) 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在今天,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力量一起参与到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这项工程中来。现代化校园建设的发展, 使得校园网络系统已经初步建成, 客观上可以从物质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让主旋律教育占领网络教育的阵地, 把我们许许多多的优秀文化资源放在网络上, 潜移默化地积极影响学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绽放出新的光彩, 吸引学生的眼球, 来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当然, 相关立法部门也应加快网上立法, 为营造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提供保障。

(2) 增强学生的网络免疫力。五花八门的海量信息存在于网络世界, 法律法规和技术手段往往难以监控和过滤, 这就要求学生本身具有网络免疫力, 增强辨别能力, 增强抗干扰能力, 加强自我管理和约束以及网络自律, 这一切的实现都取决于自身综合素质提高。只有综合素质的提高, 才能使学生面对大量花样繁多信息的时候, 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干扰, 遵守符合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 并在道德准则下规范自身的网络行为与活动。教育以及相关部门也要适时地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健康现象进行抨击和谴责, 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 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网络文化不应该是一个孤立的单元, 而是要和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相协调。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条件和环境,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学生扩大眼界, 增长见识, 加深理解, 使我们的学生不仅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 而且具有人文素质, 具有修养和内涵, 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急功近利, 不自私自利, 真正做到有理想、有抱负, 不浮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也可以把上网成瘾的学生吸引过来, 让他们在参与中重新找回自我, 使他们既能走进网络, 又能走出网络, 从而真正成为网络的主人。

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日益发展, 教育工作者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 确保校园网络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使校园网络文化在学校文化教育中发挥其积极作用, 促进学生早日成才。

上一篇:生物作业的科学设计下一篇:模块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