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才

2024-06-29

教师成才(通用11篇)

教师成才 篇1

科学的教育艺术, 能起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教师只有富有高尚的人格魅力, 才能用自身形象影响学生, 助力学生成才。

一、教师要学会灵活处理事情

千篇一律的教育模式会使教师失去威信, 失去魅力。我教过的上届毕业生刘××, 纪律差, 学习也差, 常常惹点让你目瞪口呆的事。我曾经找过家长几次, 家长也表示合作, 使孩子有了点变化。有一次学生擦二楼缓步台的玻璃, 他竟从二楼小平台上跳了下去。我当时气坏了, 他却说:“我摔死不怨学校不怨老师。”我就让他中午找家长来, 中午吃过饭, 一个学生急匆匆进来告诉我:“刘××领家长来了。他家长气呼呼的, 你见不见他?”我听了也挺生气, 可是转念一想, 我不能带着气和家长谈话, 否则找家长的目的就适得其反了, 不但没使孩子受到教育, 反而更影响学生。当时我灵活地改变了谈话内容, 对他的家长说:“你家孩子懂事了, 怕给老师找麻烦, 说跳楼摔坏了也不找老师。”这回轮到家长目瞪口呆了!我把事情经过和家长一说, 家长一脸的不好意思, 一再表示一定好好和孩子谈谈, 一场不愉快的交流避免了。而孩子在旁边听了老师与家长的谈话, 觉得教师不是为了告状而找家长的, 就不自觉地低下了头。因此, 教师的所作所为只有完全是为了学生, 他才会信任你、接受你, 这样建立起来的师生情感是发自内心的。

二、教师要学会宽容

没有宽容之心, 就无教育之意。学生犯了点小错误, 教师不要抓住不放, 追根问底, 非要弄个水落石出, 公布于众, 不给学生留余地、留情面。那样不但达不到教育目的, 反而使学生产生反感情绪, 造成心灵扭曲。其实小孩子哪有什么原则问题, 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错在哪里, 怎样改正错误。如我们班在开学初出现了两次丢钱事件, 学生们认定是一个爱玩游戏的学生拿的, 可没有证据。一次中午放学, 学生们都走了, 我在隔壁的教室里发现这个孩子又回来了, 他正在翻一个同学的书包。于是我进屋后关起门来说:“你怕同学的钱丢了, 给他收起来, 你很热心。”他当时有些尴尬, 把手里的钱交给了我, 还坚持说了一句:“老师, 还是你保管吧。”后来班级有一次收体检费, 我就让他来收, 他收好后交给我的时候, 那一包钱里多了一封信, 信中他向我说明了两次偷钱的经过, 不仅承认了错误, 而且还把偷去的钱放在信封中。宽容之心达到了教育之意, 学生在教师的宽容之中受到了一次人性的启迪。

三、教师要做诚实的典范

诚实最重要。去年, 市教育局举办开放日活动, 学校给我们班安排了一节教学观摩课。当学生知道这一任务后, 纷纷给我出主意:有的说讲学过的课, 内容熟悉;有的说讲新课, 先在班级试讲一下, 熟悉一下内容, 避免临场出现差错, 影响效果。学生的心情我很理解, 但如果照学生说的那样做, 那么以后对学生的诚实教育就会是空谈。我诚恳地对学生们说:“我们要诚实, 这是做人的根本。”我坚持赶到教材的哪一节就上哪一节, 由于学生的配合, 这节课效果相当好, 课堂师生配合默契, 学习目标完全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中得以解决。一节公开课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又使学生受到一次诚实教育。

教师在学生面前, 宽容而不放松, 信任而不娇宠;假话永远不说, 假事永远不做, 说话做事既要考虑是非, 更要考虑利害, 这就是人格的魅力。因此, 我们要用自身形象影响学生, 使学生真正成才。

(辽宁省凌源市三家子小学)

教师成才 篇2

与青年教师、学生谈成长成才

教务处 人事处 编 二○一○年十月

序 言

朱德书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初到校任教,以“热能工程”为主要方向领域,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曾担任硕士生导师、系主任、系党总支书记,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退休前后,应校领导聘请,历任多届学校本科教育评估专家组和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

朱教授从教30余年,一心扑在高等教育事业上,为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退休后,朱教授更把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素质。他言传身教,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并支持青年教师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他的关心帮助下,很多青年教师取得了长足进步,成长为学校优秀的教师骨干。

现将朱教授与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多次座谈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个人成才成长的有关记录资料,汇总整理成文,以此形成承载我校老一辈教育教学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和“教书育人”实践经验的宝贵文献,为学校一代代青年教师尽快的成熟、成长提供指导、激励和帮助。

2010年10月

目 录

序 言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

——与新上岗教师谈点心得体会

漫谈成才

——与大学生谈谈心

后 记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老师

——与新上岗教师谈点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迅猛增长,高校教师队伍也随之扩大,很多充满朝气、富于青春活力、有才华的年轻人加入到高校师资队伍中,这是十分可喜的态势。进入高校教师的队伍,参与了高等教学工作,但你对高等教学岗位的要求、特点与规律了解多少,你能否主动、从容地承担这一崇高而繁重的职业,也就是说你对“如何做教师”,“如何做高等学校的教师”准备好了没有?“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是一个有很多话可讲的命题,我虽然在大学从教多年,但也感悟不深,很难概括出几条对各位有用的妙招。况且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环境与你们有别,经历也不同,但作为过来人,回首人生历程,走过的路有直的、弯的;做过好事,也做过错事与蠢事;有得意的时候,也有不少失意之际。与各位交流谈谈对一些共性问题的认识,由衷盼你们少走弯路早日负起重任通往顺畅之路。

一、敬业爱岗

大学教师是一种学术职业,是大学办学的主体。

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与相当的学术水平,还应当受过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素养;同时大学教师是教师,还应具有高尚的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大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多方面的内涵,我体会主要应有自律精神,以身作则,行为世范;其次具备服务精神,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爱护学生,热爱教师职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从事教师职业生涯,古今中外都对此有过赞誉。早在2500多年前,孔老先生就将教师定位在“天、地、君、亲、师”之中,名列第五,“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今,“科教兴国”、“尊师重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已经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提到了位。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是基础: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要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己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高校既是输送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地,又是聚集大批优秀人才的宝库。高校作为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大本营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肩负着培养人才、使用人才、贮备人才的重任,担当着创新知识、创新科技、传承文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教师作为学校办学的主体,其学识水平、师德和教风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世上的事业千千万,这种灵魂工程师的工作由我们来承担,它是世上最崇高,也是一种最令人感到幸福的职业之一,这难道不值得珍重和自豪吗?今天各位之所以在应聘时选择高等学校,就已经看上了教师的岗位,但是否热爱呢?因为只有爱岗才能真正敬业。据我了解,还有一部分同志较被动,并非全身心地投入。究其根源,对从事教

师职业能否满意、是否带来幸福、快感还不甚明了。

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各人所追求的东西看上去各异:为名、为利、为情、为爱„„,但归根到底人们所有行为终极目标是为追求幸福。下面从一些侧面分析对从事教师职业所带来的幸福感。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需求的满意度。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需求分低层次与高层次。低层次需求如饥饿、口渴等容易满足,我想各位目前对这一层次的需求已经基本溢足。而高层次需求如情感、爱以及高品位的享受等,也即人们需要社交,需要情感交流以及事业上的拼搏等就较一时难以满足。在一定范围内,金钱能够带动幸福感,但绝对达不到“控股”的程度。幸福不能与金钱直接对应,它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这是社会学家广泛的共识。

在人们对幸福的主观感受中,往往把生活中对时间支配的自主权看得很重。个人要有自主感(所谓自主感是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把握,觉得自己重要,你才会感到幸福。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在社会各阶层中有很多白领阶层整天忙于工作,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太少,尽管经济收入不菲,但总有被时间奴役的体验,感到不甚幸福。而高校教师岗位的特点是个体劳动与群体劳动相结合,通常以个体活动方式进行工作,不实行坐班制,有较大的独立性。工作时间与非工作时间无明显界限,其脑力劳动更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这种以个体劳动为主的工作方式,不仅对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有重要作用,同时使教师有较充分的把握时间和自我的自主权,为社会其他职业岗位的人所羡慕。这也就是说从社会性的比较中自然感受到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幸福。当然,培养高层次人才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决非某一教师可以单独胜任,需要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与不同职称的教师携手共同完成。这种个体劳动寓于群体劳动中、协作共事、默契一致、相互配合的群体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过程是高校教师的显著工作特点。

还有人们在生活中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幸福感。一个人生活非常优越,但缺乏变化,时间长了他感觉不到幸福。而有些人生活水平并不高,但不时有些起伏,会给他带来冲击波式的幸福感。如教师在任职期间,今年给这个年级学生上课,明年又给另一批富于朝气的年轻人上课,不同的脸孔、不同的思维会给你带来人间少有的情感交流。另外,每年教师节、春节等节假日里,远在外地的学生打来一个问候电话与祝福,你会感到浑身温暖,心情激动。再有每逢学生毕业5周年、10周年回母校聚会,邀请你去叙谈,你会格外兴奋和宽慰。这种脉冲式的幸福感受在社会其他阶层中难以体会,更何况师生情意是人间纯真的情感。

我在高校工作多年,工作平平,没有什么作为与造就,但教了那么多学生,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还都记得我,这难道不是人生的幸福?因此我深深感悟到,犹如人生经历,世上没有一种工作是十全十美的,工作中难免有压力,有枯燥的时刻,把自己喜欢的工作干好是一种享受,而把自己不甚喜欢的工作干好,更需要使命感,这种使命感就是我们常说的敬业精神。这也是人们常说:事能知足心常惬也。

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使我认识到教师的作用可以说贯穿了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师人格力量的引导作用。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人格完善的过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所谓“已不正焉能正人”,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敬其师,信其道。一个人的才能差一些,可以用高品位的道德来补偿,而一个人缺德就很难(或不能)用才能来补偿了。

教师的人格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在学生眼里,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是可效仿的榜样,教师对每一种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各方面产生了影响,决不要遭受背后被人指指点点,决不能给学生留下负面影响,这会使学生的一生受到影响。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都是自古以来社会对教师个人品德的要求。今天要做一名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教师的传统美德,更需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不仅表现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坚强意志与奉献精神,而且还应体现在积极参与教育改革探索的自觉行动中。学生喜欢或讨厌某门课,往往与这门课本身的重要程度无直接关系,而与教这门课的教师有关。想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这个人。今天你选择了当大学教师,你就必须履行大学教师的职责,爱岗敬业,只有热爱了才会投入才肯投入!你要学校各级领导尊重你,就必须对得起这份职业。我体会当前中国教学的最大问题是教学体制与理念以及缺乏优秀的教师和好的教学方法。大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立足本职,面向未来。

二、业务功底(基本功)什么是大学?古今中外的教学家、哲学家、名家名流都讲过许多精典名句。

英国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汇集的殿堂,天下各处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大家乃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展、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

哈佛大学校长南特曾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

中国教育家竺可桢说“大学犹海上之灯塔”,“大学是社会之光”。

蔡元培(1917.1就职北京大学校长时演讲)“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提出了现代大学的职能观。

梅贻琦(1931.12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就职演说),提出“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的现代大学的特征观。

我的认知:大学是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殷殷期待;社会的厚望;天下莘莘学子的人生梦园;寻求知识的殿堂。大学之“大”:大在知识渊博;大在学问高深;大在专家云集;大在其大师为天下人所仰望;大在人文厚重,科技倡明;“非有大楼之谓也,是有大师之谓也”,当然标志性大楼也应有的。

对于大学的职能、特征,名家、名流各有所述,但人们的共识:大学是知识殿堂、天下人所仰望之地。大学的主体是教师,处于学术的前沿,不但要传递科学知识,而且肩负着创新科学知识的任务。因此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与宽阔的跨学科知识是大学教师发展所必需的。

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学识。教师不但对所教课程要有精深的认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学科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有关知识。

高等学校教师面对的是大学生、研究生,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人才,其工作的学术性和探索性就决定了高校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创造性相结合,是一项特殊的复杂性劳动,需要渊博的学科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立的研究能力及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鉴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永远也找不到一成不变的程式和一张现成的工作蓝图。而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及人格完善又是通过教师具体、复杂而又创造性的劳动来完成,这就对从事高校教师岗位的人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需要上岗证——教师职业资格证。该证要求的内涵很丰富,除政治思想水平、职业道德、人品有要求外,还需要相当的学科专业水平与教师职业技能。

学生在校的各类教学环节中,课堂教学是重要教学环节。对于课堂教学我深深感悟到,作为教学型为主的高等学校,在目前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课堂教学质量要引起任课教师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在校四年,近80%的时间与精力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是他们学习间接书本知识的重要场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是主角,是课堂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若教学质量差是误人子弟,是个不称职的教师,是最大的资源浪费。

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对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教学技能的把握。而教学内容精选的前提是认真备好课,学会对内容的取与舍。我在接受一门新课时,备课过程通常分三步曲:第一步首先精读本课程的教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去阅读其他中外教材。同一名称的教材有相当一部分是共性的,只要读它写得突出和引人注意的内容,同时做好笔记,也即所谓读书笔记,为你日后查阅、引用提供方便。这读书笔记就是你“一桶水”的重要资源之一。第二步根据各专业要求按教学大纲写出备课笔记,内容主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规格以“三基”为中心,教学内容取与舍的优化就取决于你的业务功底。第三步纂写课前讲授大提纲,设计课内45分钟如何将教学内容逐步展开:问题的提出、推理、结论及结论的分析等。内容的重点难点如何让学生引入入胜地去思考。重点内容是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是学科的三基知识。难点内容并非一定是重点,主要是前学课程中未涉及的信息。读书笔记与备课笔记是供你查用的资料库,若遇到要深究的问题不用到处去查阅,而只要查这两本“资料库”就基本能解决了。讲授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学时数、授课对象以及上届教学中发现需要调整的内容。我年纪大了,记忆力差,人也笨,所以教了十几届就写出了十几届的讲授大纲笔记。虽然内容大同小异,但思路越来越清晰,学生在听课

中的难点、糊涂概念以及容易出差错的地方心中一一有数,这也就是说讲稿愈来愈精炼,将课堂讲授内容逐步优化了吧。经过这样的磨炼,一年辛苦,二年调整,三年下来就会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把握。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学科门类众多,况且学科的前沿相互渗透与交叉,对于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又仅仅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一个小分支。我一生基本从事热能类中一个小分支的教学与科研,知之的确不多,也不透、不深。但是面对本科生,把他们引导入门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还是具备的。对各位硕士生、博士生,你们在某一学科的知识具备和独立分析能力对从事本科生教学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况且你们还有较充分的时间、精力去备课,学生是多课并进,而你们仅是单课或几课的准备,所以一定要树立信心,是可以教好的,这是从战略上而言。但在战术上,每章、每节、每堂课是否都能教好呢?那就不一定了。千万不要认为过去学过这门课,现在又有统编教材就一定能教好。被动的学与主动去教,对概念的理解、重点与难点的把握是不一样的。平时总说:“听一遍不如看一遍,看一遍不如写一遍,写一遍不如讲一遍”,就是指对知识深度把握的程度不同。人们常说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备“一桶水”,而给学生只是“一杯水”。教师备有的知识信息库中要有充足的“资源”,否则难以在教学内容上从容驾驭,取舍自如。纵观近年来我校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表现突出,加上现代教学手段的引入,课堂教学效果较好。但也有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内容平平、信息量少、氛围沉闷,很少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究其原因,就教师本身而言,对每章、每节、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精选。有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即知之不深;另外知之不广,知识面有限,尤其是工程实践知识贫乏。一些问题的提出、概念的建立以及结论的分析,缺乏生动的工程实践背景,不能举一反三去论证,讲过来说过去跳不出统编教材的框框,甚至连课堂例题都照书宣读,这怎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大都是瞪着两只眼睛看着你,连书都不愿去翻一翻,不知他们脑子中想的是什么?这里暂且不谈学生的问题,单从教师角度而言,如何展开教学内容、驾驭课堂进程值得我们思考。

三、教学技能(教学艺术)大学教师是学者、专家,又是一位教师,因此除研究学问、掌握知识和技术外,还要将其拥有的知识、技术转化为学生所掌握,这就需要大学教师懂得教育规律和掌握教学技能。虽然有些在高校工作多年的老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职业培训,但是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摸索出一些符合教育规律与教学原则的经验,但也有些教师,终身不能算是一位成功的教师。千万别认为中小学教师才需要接受师范教育,大学教师只要凭学术水平就行,这是一种误解。对教师职业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专门职业,目前尚未共识,但以为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就能胜任一名教师那是一种误导!目前工科院校师资队伍中,不论硕士、博士大都是理工科类或综合性大学毕业,从校门到校门,就业前未系统地学过教育学、心理学,因此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还缺乏了解。我也是这么过来的,只是在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索、感悟、琢磨领会。为此,建议各位在工作之余学一点高等教育学和教

育心理学,这对大家十分有好处,它能在我们教学实践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等教育学内容很丰富,但就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教学过程及教学规律应该有所了解。以往,较多注意的是教师一方,常将教学理解为“教授”,即使注意到学生也是零零散散的、个别的。这一倾向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教学过程只是由教师直接控制的,忽视了信息传递的双边性。

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仅能“激发”学生达到最佳的“感受状态”,具有较高的处理信息的“能量”,而且还能引导他们独立地去获取各种信息。随着学生自学成分的递增,教师需要从功能的多重性方面重新认识自己的作用,不再仅仅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而是要充当信息资源的管理者,由教“书”向教“学”转化。大学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己学习,让学生通过你的教授打开“信息之窗”,自去领略“窗外”绚丽多彩的风光。

学生认识对象是以间接知识、书本知识为主,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历史进程的简单重复,这才使得整个认识过程在不到一、二十年的时间内能够跨越人类几个世纪的漫长认识历程,站到人类在该领域的认识前沿,并把它作为新的认识起点,这就是教学的集约化、高效率的特点。

强调学生认识对象以间接知识为主,丝毫也没有否定需要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理解和运用书本知识的基础,间接知识若不与直接知识结合则是片面的知识。实践活动的目的是为学习、理解间接经验服务的,进行的方式主要是练习、实验及社会实践等。

大学教育是学校教育全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尚未完全转变为学校教育过程之外的认识过程;可是大学教育又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它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特殊认识过程转入社会认识活动前的一个阶段,或者说带有过渡性的中间过程,即由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向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过渡。在中小学课堂上一般不讲科学上未定论的问题,而大学课堂上对理论上各学派的观点都应介绍,这些有待探讨的疑点及未知领域恰恰是使学生能站到该学科发展的前沿,是激发学生发挥创造精神最有价值的内容。

了解高等教育的基本教育过程及教育规律,把教育工作建立在客观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使我们能从容地安排好各教学基本环节,将会收到较好韵教学效果。大学教学过程有很多基本环节组成,诸如课堂讲授、辅导、讨论、习题课、作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社会实践等等。这里不一一展开,仅以课堂教学为例,作为切入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把握两条:一是教学内容,二是讲授的方法与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教学内容的精选一定要明确这节课的主题,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过程的展开,导出结论,然后对结论的分析和留下让学生思考的余地。切忌平铺直叙,照书宣读。这里指的书是学生人手一册的统编教材。统编教材我历来对学生讲是主要参考书,大学课堂的授课内容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对象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有所侧重,怎么能用一本统编教材全国一刀切呢?所以切不要受统编教材束缚。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统编教材的作者是根据他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又要保证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而编写的。今天由

你来讲授,首允要吃透作者的思路,然后根据你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取舍,精选内容,设计程序。经过一届一届的探索总结,历经三、四届的实践,不断调整改进,我想你一定能为精选教学内容找到较满意的讲授思路和一套完美的教学方法。如果照书宣讲,甚至连例题都一字不漏的照书讲,这只是帮学生读书,而不是教会他去读书与培养他获取知识的能力。我们既不能过高估计学生的水平,但也不要过低看轻他们,一般的教材内容他们完全看得懂,只是理解不深而已。如果你照书宣读,几次课下来,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就淡化了。好的学生在书上划一下,而很多学生就连书都不翻,于是伏案就睡、发发短信或其他休闲的动作。因为在他们看来,你讲的都在书上,到考试时自己看看就行了。长此下去,重要的课堂讲授仅仅是一种有形的约束,他们的心早就飞往教室外面的世界了。可以设想,哪一天课堂讲授开放,学生可以自选听课,那学生的出勤率就可想而知了。

另外,授课内容一定要注意前学课程的内容。在讲课中势必要涉及前学的课程知识,你总担心他们忘了,在此又较详细地一一讲解。作为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掌握,而给学生讲时,只要讲清求解的思路与方法,学生暂时不清楚的,课后让他们重新复习一下前学的课程,不必过细地讲。你讲授的重点是基础理论知识在这里的应用及物理概念分析。在大学课堂里,学生对20%-30%的教学内容暂时理解不透是正常的,但分析问题的思路和结论应该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三基”为中心,精选教学内容,同时注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应用。以往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调,大都是黑板加粉笔,最多辅以挂图、实物及投影等。现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较多的手段,大大丰富了教学的方式,应用比较多的是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所谓多媒体是通过声、色、图、字多种媒体来展示课程内容。据不完全了解,目前我校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已经普及,有的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深感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来的方便与欣悦。但也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具有一定优势的传统授课方式淡化或取消,替代以电子讲稿的形式,一版一版地展示,让学生在下面目不暇接;有的形同虚设,45分钟课内只展示一幅图或一个提要,既无板书又无其它手段,仅仅是教师单调的口述。课件也好,网络也好,仅仅是一种手段,引进现代教学手段是势在必行,问题是应用该手段的目的是什么?其主导思想一定要以学生为本,必须站在受教学者的角度来审视,同时服务于教学目标。除了在有限时间内扩充更多的信息外,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微观抽象的规律展示在学生面前,甚至以简化的动画形式来描述,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非常清晰地、形象地接受某些概念,这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何乐而不为呢?但对一门课程而言,并非每章、每节所有内容都适用课件的形式。有些内容直接通过教师趵口述、神态及板书完全可以精彩地讲好。这种传统的讲授方式对驾驭课堂的功能是不可低估的,使听者充分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和吸取知识的愉悦享受。

好的老师往往将复杂的问题讲得简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差的老师会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雾里看花,失去自信心。

对一个概念能够用三言二语说清楚的,绝不要拖泥带水,绕弯子。要善于用自己理解与判断的语言表达,而切忌照本宣读,甚至有的还附上故作高深的语言,刻意的文字游戏。总之一个教师能否在教授过程中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是直接反映一个教师的理论功底、经验水平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古人云:“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孔子云“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结果会较好;用一般的方法做事,结果就较差:用较差的方法做事,结果会失败。

仅努力还不够,要学会思考、感悟。多听课,听其他老师的课不是学其所讲授的知识,主要是学习其课堂组织及课堂驾驭的能力。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深入进行研究。高水平的教学是以教学研究为基础的,要把它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至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要靠教师的悟性,难以一一描述清楚,每位教师都要养成自己的独突风格。从方法论而言,教学中有启发式、案例法、互动法、模拟法、角色扮演法、有(无)领导讨论法等等,其中心无非要以学生为主体,从人的认识规律出发展开教学内容的论述。互动法在外语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成功方法。案例法是经管类专业的精彩之处与法宝。启发式是所有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首先是提出命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论证得出结论,然后对结论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自然现象的内在规律。结论的分析通常是授课的精华之处,但往往被一些教师所忽略或者仅仅枯燥地写上干巴巴几条结论。

当然为了上好一节课,教师必须情绪饱满,衣冠整洁、得体,上课时全体起立,行礼,表示师生的互相尊重。讲课中教师全神贯注,要有70%~80%时间目光对视学生,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密切关注学生中的反映与动态,掌握进度与时间。通常在一节课开始的2~3分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尤其与本节课有衔接的概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结束前的2~3分钟作概要小结,若按进度有些内容未结束,不必着急,切忌拖堂,从容的留下悬念、伏笔,且听下节课分解。

教一门课并不难,但要教好一门课就不容易了。如果要当一名好教师就更需要全身心地投入与付出。

教师与艺术家类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祝福各位在辛苦中将获取学生的认同与自我的幸福感。

既要有理想,又要有脚踏实地的精神,实现自己的理想,路,在自己脚下。

要想向上,先要向下,打牢根基。共勉之!谢谢!

漫 谈 成 才

——与大学生谈谈心

接受盛邀与大家作一次交流谈谈心,交个朋友,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校园,今后还会相处一段时间。正如肖伯纳曾经说过:“两个人交换苹果与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一只苹果,而两个人交换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两个人的思想。”如果有更多人交换思想,那我们的思路和思维就更加拓展与丰富了。

交流内容的中心是“成才”,题目大了一些,似乎要说的话很多,难以切入。但我加上“漫谈”二字,漫就是不受制约,无任何框框,畅所欲言,作开放式的交谈。所谈观点全属个人偏见,盼你们独立思考。

在文明社会里,尤其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当今,人人都渴望成才,而且人人都能成才,不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吗?问题是在什么时代、什么范围、什么场合的才。要成才决不是听听报告,看看名家名人的成才、成功的历程就可以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成为小说家,不是仅看如何写小说的书就行了„„。”言外之意就是要力行,要感悟,要有悟性。通常人们都会感触、感动,但要将其升华到感悟,必需进行认真的思考,往往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就这一步。

土地有界限,人生有境界,人非草木,人皆有思想,而思想就有个思想水准,即思想境界问题。一个人造就事业需要思想境界,好比草木生长需要阳光、雨露一样。

人只有想到些什么,才可能做到些什么。想到的未必能做到,但只有想到才有可能做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就是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而激发的火花,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想象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人的境界与其说是一种智慧,不如说是一种修养,而人要加强自身修养,最好的途径莫过于伴随学习而进行深入的思考——由感触、感动升华到感悟。思考深入,对许多事情就看得清了,随之,你的境界也必定会提升。人不能没有自我,但决不能一切为着自我。

成才、成功是相对的,世界上能够成就大事业的永远是少数人,能够当大官和成为亿万富翁的也永远是少数人,社会最进步、最发达,也不能人人都成为名人大家。流传的一句话说得对“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我补上一句:天天想当将军的士兵也肯定不是好士兵。只要你努力了,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就应该算是成功。

我不是名人、名家,是一个普通的高校退休教师,尽管学术职称是教授,这是对我从年从事教学、科研的认可,已经过去了,只享受退休教授待遇,而已不具备与时俱进的学术水平了,是一个普通凡人。

凡人与名人有别,你看:

名人说的话是格言、座右铭,凡人说的话仅听听而已; 名人用过的东西是文物,凡人用过的东西是废物; 名人做荒唐事叫逸事,凡人叫犯傻,傻冒; 名人欢喜喝酒叫豪饮,凡人就是贪杯了; 名人强词夺理称雄辩,凡人就叫狡辩; 名人岁数大了称×老,凡人就叫你老×了。

所以名人与凡人的待遇是不同的,不过名人之间容易互不服气,而凡人之间倒是和和气气。作为凡人、过来人,岁数大一些的老教师与各位交流,你们也是听听而已,能不能引起你们的思考,那就是你们的事了。

想当年入学伊始,各位背着行囊,抱着理想,记着家人的期望,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最初的荣耀与兴奋将慢慢退去,陌生环境和未知生活随之而来,这对每个大学新生都会遇到的,我也不例外,这不过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了。从高中到大学,如何在人生的重要阶段创造一个精彩的开始,为此,你做好了准备没有?

成才之理,成功之道,各有特色,各有案例。成才缘有道,你也能做到。求学深造是你成才的养成阶段,学校为你创造一定的外部条件,其关键还要你主动去适应,去利用这些条件。

下面主要根据我多年在高校从教,送走一批批成长的学生,谈几个共性的问题。

一、自信

一个人不论生活或事业都要有自信,它不仅是自己生活的动力,而且也是你事业的力量源泉。一个人是否自信,凭我观察主要来自两方面。

一是对自我的评价、定位:既不能盲目自大,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丧气自卑。像我再困难、再挫折,也还是个教授,而你们再失败也是个大学生。想到这点,你就会想得开,觉得一些失败无所谓,你只要看到挫折没什么了不起,看淡一些,总可东山再起,可你如果放弃了,哪就什么都没有了。

各位经历了中小学12年的寒窗,能跨进高等学府大门,就表明你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准,具备进一步深造的素质。你能行,因为你是经过严格高考制度下录取的本科生,这是根据当前国情而采取的低入学率相适应,它是由社会大环境而定的,你我都无法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就是我们自己。12年的中小学学习,仅仅是你步入社会的基础,但如何做人、如何开拓事业还未入门。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了解一些,但不深不透。知道的也仅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你要做事情、做大事情还需要深造,等待你的有好多未知领域需要你去探索。面对大学里的现实,竞争不仅仅是学习成绩,还有眼界见识、分析与判断能力、表达能力、文体特长、社交能力以及组织才干等等都成了比较的内容。在这样氛围中,要重新审示自己,找好定位,建立自信。在我看来,你们与名校大学生相比,其中最大的差距就是“自信心”

不如人家。要常常提醒自己:为什么上大学?怎样造就自己?将来干什么?如果不想明白,精力无法其中,还会产生萎靡不振现象,这就要调整好心态,从容面对新生活,过好心理关。

树立自信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外因,大到社会环境、校园氛围,小到班级、宿舍的气氛,这些外因将有形无形的影响你。就社会环境来说,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对知识的重视各位都有亲身感受,但不深,因为在你们成长过程中缺乏对比。我的经历就多一些,从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什么“读书无用论”、“拔白旗”、“红与专”、“白卷万岁”等等都是对读书人的干扰。现代人看来,这些论点都不值一驳,可在当时就困扰了一代人。我们江科大,尽管不是重点大学,但在全国大学中排名处于中上水平,教育部对我校本科教育水平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对我校办学的理念、思路、定位及条件 还是充分肯定的,但是不是处处都很好呢,那也并非如此,还需要继续努力,为大家创造更好的条件。至于班级、宿舍是大家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习的环境,这不仅要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更重要的是靠大家、靠团支部、班委会精心营造,形成奋发向上、和谐的集体。支书与班长是领头人,更应意识到这份担子的内涵与责任。

总之,一个人即使各方面并不优越,但只要有信心,一定会走向成功。很多时候埋没成才的不是别人,恰恰是你自己。纵观社会众生,每个人都有长处,只要发挥你的长处,你就是人才。拥有一份自信,不放弃你的梦想,做好你今天该做的事情,就会渐渐走向成功。充满自信,向往未来。

哲学家苏格拉底临终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是要让它发光„„。”

二、珍惜

在你富于活力的青春年华之际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应当说是同代人的佼佼者。过了若干年后,当你回首当年考入大学深造是你人生的一大转折点。你之所以有今天,这不仅是你个人勤奋、社会培养的结果,而且是你家庭及亲戚朋友在精力、经济上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不可否认,你们中有的家庭经济条件好一些,经济上的付出不以为然。可在现实社会中,相当一部分工薪阶层家庭、农村家庭,甚至贫困地区的家庭,他们仅就为你上大学的经济开支就是一笔沉重压力。这决不能责难你们的家庭和你们自己,这是长期以来全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这就是国情。在你们看来,家庭的支撑是有形的,可以感触到的,而社会的支撑与付出你们就感受不深了,实际上社会才是支撑你们上大学成才的大头。

七十多年的生活使我悟到一个道理,人的一生就是时间的消费,我们唯一拥有的财富是一生的时间。每个人的时间消费过程,都是在对事物不断“取、舍”中度过的,只有学会“取舍”,才能达到人生的追求目标。

人要想得到什么,就必须准备失去什么,失去本身就是一种得到。有人生就有得失,有得失也才有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既不要因得到而满足,也不因失去而惋惜。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就是看你一生在时间销售过程中是赢得或者创造了多少价值,这个变量曲线清楚地描绘了你的生命价值。

时间就是财富。人生第一要务是要把组成生命的时间充分地支付到自己追求的生活目标上去。目标既能鼓舞人、鞭策人,又能使人的行为有计划,更有成效。切合实际的目标应该有三性:明确性——不是虚无缥缈,变幻莫测的;效益性——给人带来新的价值,否则是无意义的盲目追求;可行性——经努力可以实现,过高的目标是可望不可及,自寻烦恼。因此目标必须从自身条件和实际出发,适时、适量与适度。

那么你们的目标是什么呢?目标就具体而言就各种各样了,难以一一归纳,但就总目标而言,中学阶段各位渴求深造、进入高等学府。现在各位已经迈入大学的殿堂,第一步目标实现了,下一步目标又是什么呢?一些同学还是明确的,始终如一的保持入学时的激情,十分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的每一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同学感到茫然,什么就业、将来工作岗位、专业前途、社会地位、生活待遇、机遇以及情感等等,一时难以明了,因此感到困惑、徘徊甚至较长时间的迷惘,失去朝气,缺少生活的动力。在这种未知与已知交界处就是你前进路上的识知前沿,这地带最考验你的水平,人才往往就出自这里。

我国已故近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谈过:“在人生成功的过程中,需要具备三种因素:第一是天才,第二是努力,第三是命。”“天才”是指人内在的智力因素,因人是有差异的,不承认差别不是唯物主义。但人的后天努力、勤奋也是成功道路上的重要因素,这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就有很多很多。冯先生所讲的“命”,是一个所遭遇的社会大环境。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及限定条件是一个人所无法改变的,这就是人们常常谈论的人生道路上的机遇。

就机遇而言,人生旅途中的确有各种机遇问题。大多数人都意识到机遇的重要,但又不理解为何一些人运气好,一些人运气又不好。自然界有这样的现象,我们生活在长江边,每年总有一些鱼从海洋回游到长江上游产卵,一条大鱼产下的卵可以孵化成上百万条小鱼,它们顺流而下,回归大海。刚到大海口,大部分小鱼就会被候在那里的大鱼吃掉,剩下的继续不断地为生存奋斗。一年后,还存活着再回到江河上游去产卵的只能有

一、两条了。是什么原因使这

一、两条鱼能逃过那么多劫难而存活下来呢?一是它们总侥幸地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地方,从未成为大鱼捕食的对象;二是每当遇到大鱼捕食时,它们总能逃脱。前者是不能预见、无法控制的机遇;而后者与小鱼自身素质有关,体力强壮、感觉敏锐、反应灵活,即“基因”更优良的小鱼,就容易存活。人的命运与鱼既相似又不同:相似的是它们都既取决于机遇,也取决于自身因素;不同的是人类自身所起的作用大大增加了。我非常欣赏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这里有深刻的哲学含义。首先承认有机遇,这是唯物的观点,但同时看到机遇是偶然的,而偏爱谁则是必然的,这就是必然中的偶然。

在平凡的生活中,一时看不清目标,缺乏追求与奋发的动力,对于常人而言在所难免。作为过来人,我当然看得十分清楚,你们将有美好的前景。但退一步,站在你们的角度来看,暂时看不清怎么办?是放任自流还是积极去思索、去探求。根据我的体会,此时就应该有科学的信仰,坚信一些必然的规律,承

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这样才不致于让消极的东西把自己的这一段时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消磨掉。在现阶段至少应该相信艰苦奋斗,勤奋学习是不会耽误你们的,同时也应信奉弗兰西斯·培根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据我在高校从教多年的观察所感悟到“无知也是一种力量“,更可怕的是一些人把无知当作津津乐道,问题是这两种力量在一个人的思维交锋中,是哪个占了上风。有为数不少的家长与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人生奋斗的终点,忘记了上大学只是你人生奋斗的开始,是实现你目标的起步阶段。在大学生活里,要更加紧张,上紧发条,使自己更加成熟地思考人生,以更主动的姿态面向未来。四年大学生活,有的同学一再滑坡,究其原因并非出于“智商”,而是“情商”出了问题。

人生在世,有好多美好的东西并不是无缘得到,而是看自己在各个年龄段对时光的珍惜与把握。不同的年龄段,其含金量是不同的。大家都是文化人,讲究效果、成功率,也就是常说的值不值得?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是值得我们经常思索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高校学生中常现的两个热点问题。

一是恋爱问题。

谈恋爱与交朋友难以严格定义与界定,至少在初级阶段相处的过程中是如此。青春初期,男女间似乎处于相互疏远状态,通常在课桌上要划出“楚河汉界”。到了性心理发育较成熟的时期,男女之间反而故意欲多接触,甚至无事也要找些话题,这完全符合正常的性心理发育特点。因此在各位当今的年龄段,男、女之间彼此交流,畅谈思想,沟通情感,互爱互助,这些在我看来完全正常,不必见怪多疑。问题是在各方面的交往中一定要把握住情感与理智的尺度,这对外人而言难以判断,只有当事人心中有数,尤其是任何一方不可发出错误的信号,以引起对方想入非非,不可自拔。暮色降临(有时竟在光天化日)之际,迈步在校园,你总看到一些不协调的镜头,似乎小两口一样,旁若无人,窃窃私语也罢,还附带一些与环境不符,不堪入目的举措;这就有些过分了,至少品味不高雅,也是对他人不尊重和侵权行为。

过去我任系领导期间,曾多次与一些同学个别交谈过,问一些同学在校时山盟海誓可出校后的成功率低,这到底是为什么?他们的回答使人目瞪口呆,说在校无聊,玩玩而已,老师不必当真,这使我难以再问了。另外,更可笑的是在一个六人居住的女生宿舍中,其中3、4个据说有主了,余下无主的就发慌。一怕将来成大龄姑娘,二怕别人说你没本事,看不起。青年男女从相识交往、感情互通、彼此默识,是一个既充满激情浪漫,又是相互理性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这怎么能像人员交流的自由市场呢,虽不能将之神秘化,但至少要体现出与我们身份相称的品位吧。人一生的经历有多种选择,唯独伴侣的选择是伴随着你终身的,必须稳、准。这是你一生快乐幸福的基础。在校四年能否谈恋爱,当今开放的年代,回答是可想而知,但必需慎重。据我随机询问,有一个事实告诉你,每年5周年、10周年、20周年回母校的学生,我们见面的第一个问题:成家否?有下一代否?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理想的伴侣和美满的家庭,大龄姑娘和王老二几乎未遇到过。因为你们毕业后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无形资产是优越的,在社

交中处于第一集团军,再加上自己努力,怎么会找不到心上人呢?而如果你已经在不大的范围内作出了选择,那么在你较成熟时机置于大千世界更大的范围内就会失去良机了。因此我建议各位,要常常问自己在校四年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一定要做明白人,尤其是女同胞更应如此。网上不是流传“理科女生一回头,宿舍男生齐跳楼;文科女生一回头,倾倒整个男生楼。”所以人不该糊涂到连什么是最重要的都不明白的地步。

二是对一些“网迷”同学说几句。上网是信息时代的重要手段,老少皆宜。网上可知天下事,多好,所以网不可不上。问题是一些同学着迷了,成为网迷了。迷即过于执着,痴迷和执着本是表示人们对事物的专心与深钻,问题是看你投入哪方面。很多名人、科学家事业的造就,除具有一份天赋外,对事业的执着精神是他们成功的秘诀。可现实高校校园里是如何呢?据江苏省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我省高校中退学、试读的大军中,近80%的学生由于迷恋电脑娱乐所致。在几所大学统计中,上网人数近85%,其中—15%上网与学习有关,—60%聊天,—25%游戏。也就是说上网人中—85%是与学习毫无关系。我校未统计过,但每天早晨,尤其是周六、周日早晨一批一批的学生,拖着疲劳的步子,没精打采的回校。不知他们在通宵的“CS”战斗中战绩如何?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面临诸多问题,其中应试教学长期束缚着人们,一些东西该在孩童时代玩的没有玩够,从小就为父母用功读书,磨灭了天真。所有理想都是父母和社会加给他们的,并非自己的意愿,一旦进入了以自己为主导的大学,离开了父母约束,就不再有什么动力了,一些过度机械式训练又吸引不了他们的兴趣,而只好沉迷于小时候没有玩够的各种游戏中。

我年岁虽大一些,但决不反对上网,对于“CS”、“聊天”等不可不了解,有时调节一下情绪,放松一下是完全可以的,但千万不能着迷、盲从。如果你有偏爱,从中探索软件的编制,成为这方面的高手和专家,不但不反对,学校会在一定条件下予以支持培养。目前我校有多种渠道支持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如各种竞赛、挑战杯、创业计划等等,施展你的才能与特长。

四年大学生活看似平静,实际上是复杂的。大学生活表面上感觉相对轻松了不少,但是更强调自我管理,自主学习。人生经历在大环境、小环境中有很多诱惑,犹如计算机病毒,有时难以分辨,要抵制各种诱惑,朝着既定目标前进,不受干扰与影响是要有勇气与付出代价的,否则你做了多少,就得承担多少。我奉劝各位要经常提醒自己不要被不重要的人和事过多地打扰,抓住目标不放,这就是走向成功的秘诀。如果沉醉于迷恋的亚健康状态,机体是健美的,可思维是病态的,至少是亚健康状态。

一位名人曾告诫过“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路上绝非一马平川,什么“工作少少的,收入多多的,享受大大的。”的时代已经过去,等待你们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求生存,谁早明白这个理谁就主动,否则白白错失了良机,或是半途而废,或是处于不尽人意的境地。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我们常说的话。父母对各位的期望,以及为此付出的辛劳,绝大部分同学都有良知与深感。可有多少学生理解“可怜天下教师心”。教师与你们无直接经济关系,无名誉地位的瓜

葛,师生乃朋友也。可老师之所以苦口婆心是出于一是社会责任感,二是过来人。你们的造就就是我们的欣慰;你们糊涂,我们将自责和可惜。你们之所以有今天,是你们以前的选择与努力,而你今天的抉择也将决定你们的今后。要想幸福,必须先付出。付出,有时是痛苦的,但成功常常是痛苦的产儿。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是有,那你就没有资格挑剔食物的质量。

人生路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奋斗的方向和生命坐标,如果奋斗方向错了,就应及时调整。人生坐标定位错了,就要移动生命的坐标。如果所面对的无法改变,那就先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改变属于自己的世界。人生有限,一生工作时间更有限,能解决一个问题就不错了,要能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就算伟大了。

三、自主、奋进

入学当初,各位都豪情满怀,对未来充满憧憬。但随着校园生活的开展,对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就不知所措了。进入高等学府,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高中的学习方法、模式、要求和感受带入大学,甚至以中学教学模式来评价大学教学,不理解大学,不知道进入大学后需要用一种什么方法来学习、深造。

大学校园里广泛流传的话概括了大学期间的学习过程: “大一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大二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大三的时候,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大四的时候,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大学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及手段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中学阶段,因此进入大学后必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尽快过好学习关。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学生中通常存在着两个惯性:一是学习依赖性,多年的应试教学,习惯于跟着考试走;二是思维依赖性,习惯于照着做,而不习惯问为什么这样做,习惯有人指导他做,而不习惯主动去做,习惯在很好的条件下去做,而不习惯创造条件去做。这种惯性拖延的时间因人而异,有的到了大四才有所感悟,甚至有的毕业后在社会实践中仍停留在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上,这远远不适应社会对人才模式的需求。长期的应试教育、考试训练,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由读书向研究性过渡,有不少优秀生就止步于此。其中有不少考试尖子,一旦觉得自己不如他人,就会产生极端的嫉妒或自卑情绪,自杀或杀人例子也不少。为此,新生入学后必须要感悟到角色转换带来的思维方法的转变,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我在高校多年,纵观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无非有两条:一学做人,二学本事。做人是讲一个人的人品道德修养,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它包含丰富的内涵,但就个人而言,必须要树立自信,诚实,不自负,学会尊重人、团结人,善于向他人学习。学本事容易理解,即为你将来从事事业掌握必要的基本业务素质,是服务于社会的手段。所谓基本是给予你入门的知识,而素质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 是培养你对社会、对自然科学认识过程中的思维能力、判别能力和决策能力。

对人才要求的定位,曾有人形象地描绘:一个合格的人才应类似于一个三角形,底边是职业道德,两腰分别是知识与能力。哈佛大学校长也曾谈到对大学本科生的要求,概括为:一具有自学能力;二具有自我控制与批判能力;三要有自我表现及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亚洲研究院首任院长、华裔学者李开复博士,他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的第四封回信中说:“从入学第一天起,你就应当对四年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规划。为了在学习中享受到最大的快乐,毕业时找到自己最喜爱的工作,每个刚进大学校园的人都应当掌握七个方面的学习:学习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兴趣培养、积极主动、掌握时间与为人处事。只要做好这七个方面,你就可以对什么都有自信与渴望,就能成为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快乐毕业生。”我们再来看微软公司在招聘中对人才的识别,他们要招“微软风格”的聪明人,而聪明人的含义又很特别。他们在面试时给你出了与专业知识无关的三道题:(1)3、3、8、8四个数如何通过+、-、×、÷结果要得出24。(2)北京市有多少加油站?(3)上海市出租车产业占多大比例?这三道题在规定时间内要做出答案。其中一些题并非有什么标准答案,不是要考你的记忆力,公式的演算能力,而是考你的分析问题与判断问题的能力,看你如何找到切入点。

微软在笔试后,要通过类似于上面的六轮面试,最后判断你够不够聪明。

因此目前大学教育中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贯穿于各个教育环节。这些是从大的方面而言,而联系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中有一些共性的认识问题。1.针对目前学习的功课,学了有什么用?

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又了解,又不是深入了解,这是正常的,因为你还未入门吆。在你们入学前,学校各专业对四年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已经制订了一套规范的计划,也即“教学计划”。它是根据国内、外多年的实践,反复考虑、比较、精选而定的。是不是最优化不敢说,况且学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还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但在一段时间内会相对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办学理念、定位、人才规格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等等,还需要人们,尤其是教育家们去探索、去改革。而目前各高校各专业的教学大纲是在现阶段认识水平基础上经充分论证修订的,是相对完善与可行的。你们现在有发言权,但不深入,待你们毕业后,工作了三年、五年、十年,你们将能提出独特的见解和合理的建议。四学年的教学计划中,初看起来,外语、计算机等工具类的课程,你们比较重视,因为这些课程直接为社会所接受,为你们所感受到的,而对于各个学科、各个专业的三基内容(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你们将来从事该领域与其它领域所必需的入门知识,也即是业务基本功,它将有形与无形地在你的业务工作中起到潜在的作用,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是所学知识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各门学科的学习逐步培养你对自然科学认识中的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例如高等数学是理工科类学生入学后的重头课,其中微积分是集初等数学之大

成,是现代科学最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自然科学的高度概括,将是你深入探讨奥妙的自然规律有力手段;从科学发展史上来看,它与学科的发展相辅相成,而理工科类学习数学更看重于其物理概念的抽象与规律的描述,它将引导人们从定性到定量,从宏观到微观更深入地了解自然规律,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将有力地推动各学科的发展。这些随着你们将来进入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攻读中将有深刻的体会。另外,大学物理也是入学后的重头课,它不仅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前人科学研究的成果与规律展示在你们面前,而且让你们领略前人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思维与伟大的创新点。数学与物理学的相互交织造就了科学史上的多次革命:如微积分与牛顿力学定律。由于好奇心,牛顿在大学二年级给自己提出了几十个有关大自然的问题,为了解决它们,他发展了微积分作为基础,进而发展了三大物理定律。这些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大师,花费了终身心血得出的结论,你说值不值得、应不应该学到手?否则太可惜了。凡是后起有造就的人,一定是站在前人的肩上,现在前人的肩在你面前,要你去占领,你不去接近反而排斥,你说愧不愧。从总的方面来说,这些理同学们都能接受,可具体到每个教学环节、内容,又犹豫了。认为这章这节重要、这个公式重要,考试必考,哪一章、哪一节不重要就放弃了。岂不知每门学科的内容都有自己的体系与联系,你人为地分离开,难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另外,知识点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决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讲授、演示、作业、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逐步地培养你。例如要做一道习题,首先要了解已知条件、已有的知识以及求解的过程、分析求解的结果,看似一道题,实际上通过该道题的求解将养成你的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军训大家有体会,要达到完美的整体效应,必须先苦练分列式。一个人,一个队练好,最后一定会有完美的整体形象。“法乎其上,取乎其中”,大学生要尽早了解研究生阶段的知识。技巧训练很重要,但不要为技巧而技巧,做题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知识。你们将来是大有可为的,要做大事情的。但是做大事的人,必须先从做小事开始养成。做一道习题、一个大作业、一个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是从这儿一点点积累。任何一个成功的科学家、总工程师、企业家、总经理皆是从基层、局部的工作中积累而就的。要想向上,需先向下,打牢根基,面向未来。2.学好、学差一个样,就业只靠好爸妈

不错,在现实社会里,人际间的关系对各位就业有一定的影响。这是事实,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不过程度不同而已。但从多年来的情况看,绝大部分就业还是凭实力。在人才招聘市场上,凭你实力的展示,pass的甩出。凭关系的有,但确实是极少数人,而这少数人中本身条件也不差,当然他也有权被录用。可以设想一个单位仅凭关系引进庸才,这个单位能发展吗,迟早要垮台的。所以各引进人才的单位都要为自身的发展与利益去行事的。

另外,毕业五年、十年、二十年有造就的学生,是否都是在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呢?这倒不是。从我多年从教观察,有些学生在校成绩并不突出,但思维活跃、人品正派,在各种场合所展示的才能有独特

之处,他们出校后有一条共同的规律,刻苦、善于学习、不安现状,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劲头,敢闯。而原来学习好的学生也绝大部分相当好,出乎意料的极少,其中不少是优秀者。可在校一些糊涂的人,工作后变化不大,随波逐流而已,这些同学见面后都十分感慨地坦言:“想当初在校时未珍惜那段黄金季节,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自己为什么会那么犯傻,我真羡慕现在在校的学子们啊!如果有再学习机会的话,自己至少会聪明了一些„„”。在我看来,这些同学还不错,已经慢慢感悟人生了,学会想事情了。

同学们在校四年,毕业离校步入社会就是学校的名片;你们四年来记载的成绩大卡就是走上理想岗位的入门证;你的实际能力、水平是你在事业上的通行证。3.学习方法

入学后,首先要解决“我要学”,而不是被动的“要我学”。在“我要学”的前提下,怎么学,也即是学习方法的问题。各位是久经沙场的高手,学习方法很难一言以蔽之。入学后,有很多同学已经感到大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环境以及教学的特点与中学阶段不同了。

已往是学习上的高手,现在必须根据新的情况做一些调整,以适应大学教学的特点。

大学教学是学校教育全过程的一个阶段,尚未完全转变为学校教育过程以外的认识过程。可是大学教学又是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特殊认识过程转入社会认识活动前的一个阶段,或者说是有过渡性的中间过程,即由学习间接知识为主向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过渡。中小学阶段一般不讲授科学上未定论的问题,而大学,学术界的各学派理论观点、有待探讨的疑点等等恰恰是使你们站到该学科发展的前沿,对激发你们创新精神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你们认识对象虽以间接知识、书本知识为主,但又不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历史进程的简单重复,所以才可能使认识过程在短短的时间内跨越人类几个世纪的漫漫认识历程,站到人类在该领域的认识前沿,并把它作为新的认识起点,这就是教学的集约化、高效率的特点。根据高等教学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一对矛盾。

即使完全靠自学,其有形的教师不存在了,而人类认识结晶的各种书籍就是引导你、启发你的无形教师。按“信息论”来看,教师是“信息”的供体,具有较强的信息优势,而作为信息的“受体”是你们,你们必须在外界“激发”的基础上,有强烈的“感受态”,即具有强的求知欲。由心理学表明,你们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将外界的信息与你们已形成一定“模式”的各种知识进行比较,并试图纳入到这些已有的“模式”中去。当外界信息与已有“模式”发生冲突时,你们会能动的改变、调整原有的“模式”,使自己达到最佳的“感受态”,且能独立地获取各种信息。教与学构成教学过程的一对矛盾,相互依存,互为对立。并共同构成矛盾统一体。

因此,在高等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有所侧重与转换。如在低年级时,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如果条件变了(如学生责任感增强、求知欲增长、信息量增加、自学能力提高等),学生的自学成分会更多地进入教学领域,即由教“书”向教“学”方向转化。你们在这过程中逐步打开“信

息之窗”,自去领略“窗”外绚丽多彩的风光。

学习过程是个体脑力劳动与群体协调的认识过程。这种个体式的脑力劳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将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自觉性与创造性,外界是无法替代的,但是培养你们的全过程是全校所有老师从方方面面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北大有位教授曾说过:“学校就是要用不完整的老师,教出完整的学生。”因为任何知识要变得高深,就要在一定程度上专门化一些,老师总是会有不完整的特点,而社会需要的是完整的人,完整的学生,这包括知识体系完整、认识过程完整以及非智力因素完整。

鉴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将起着主导作用,这也就是常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大学本科专业的理论知识体系大致分为三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各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体系与特点。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住各门课程的各个环节:课堂教学、课后复习小结、作业、实践、讨论、期末总复习等。只要认真对待每个环节,功夫到位,没有什么课的学习能难倒你们的。考试成绩固然重要,衡量一个人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古今中外都采用考试方式,有没有其它好办法,教育家在探索。但是决不要为之而束缚你,你的思维能力难以用一份试卷考出来的。一门课、一个环节考试成绩不理想,这不足为奇。因为出题、临考状态、思维发挥等有时不可预测,难免失手,不必惊慌丧气,但出现一些非正常情况要引起重视,以某学年的一学期为例,全校有近14000人参加 156647人次考试,其中不含低于35分以下的补考4103人次,重修 5426人次。其中一些同学补考达到3~4门,甚至全部课程要补考,有的只考到几分、十几分,这绝不是偶然的了。这就要引起你的反思与重视,当然这是指还要继续走求学之路的学生。如果认为自己不适于走求学之路,愿意放弃,我想就应该自动提出申请退学,不必强求,否则浪费你的青春年华以及家庭来之不易的钱财。人只要有志气,功夫到位,一门课要学成优秀有难度,但学到70~80分我想并非不易。人们不是常说笨鸟先飞吗,人的智力因素是有差别的,但后天不努力同样与成功无缘。已往的例子很多,入学时成绩名列前茅,而入学后慢慢掉队的不在少数。而入学成绩平平,经努力赶上的,成为优秀的也不在少数。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不是因为智力因素;

而是因为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每个人主观的因素极其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情商”的关系明显大于“智商”,最聪明的人往往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一个人能经受挫折的韧性往往是成功的关键。

适应大学生活,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引导,更主要的要根据大学生活的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调适:

心理上:做好角色定位,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学习上:自觉主动,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生活上:学会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际交往上:掌握交往技巧、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只要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积极进行各方面的调适,保持良好心态,有明确定位和坚定目标,所有同学都会顺利地度过适应期,进入到愉快充实的大学生活中去,为今后的成功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经历虽各不相同,但都非常短暂。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一个人要顺畅的成长就必需要具备下列四个基本因素:智慧体魄是基础,勤奋进取是动力,素质品德是保证,环境机遇是条件。

贵在自觉,难在坚持,同学们一定会成功的!最后,赠给各位三句名人的话,共勉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人生犹如行船,找准一个支点,那么只剩下用力一撑了。

如果你渴求获得成功的愿望犹如像是要呼吸到空气这样强烈,你就已经找到了成功的秘诀。

后 记

退休前后的十多年来,承蒙学校的信任曾参于了校本科教学评估专家组及校本科教育督导组工作。期间受校教务处及各学院领导盛情邀请就本科教学和学生成才议题多次与教师、同学座谈。通过交流探讨不仅对师生,尤其是对新上岗教师有所启示,而且对我本人也是提供了再学习的机会。

近期有关领导指示,要将已往历次座谈会、讲座中话聊的内容整理成文,这就有点难为我了。一则鄙人才学浅薄,二则俱往兮,跟不上与时俱进的理念,说一些过时话会误人的。但领导再三盛情,也只好难却遵命了。文中所谈内容全属个人偏见,望读者独立思考,抛砖引玉仅作为你们的饭后茶余话资吧。

谢谢!

朱德书

教师成才 篇3

立——立志成为名师

“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其立志要成立名师。”名师成长的“内动力”是教师加速成长的关键和前提。“立志”应该放在名师成长的首位,学校可通过树立名师典范、建立教师成长机制、搭建教师展示平台等措施激发教师的成长愿望,并在工作中关注教师的这种表现,适当刺激、强化这种内驱力。教师个人更应立志成为名师。当然,教师应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明确成长目标,制定个人成长规划,立志成为受学生和家长欢迎、受同行认可、在社会产生一定影响的名师。

学——勤学、博学

从书本上学。追寻名师成长的轨迹,不难发现在名师成长的过程中,影响名师成长的书籍,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专业书籍,另一类是教育专著类书籍。名师大都不满足于现状,没有因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是不断学习、不断探索,追求更优质、更卓越的教学,探索更多的研究成果,回报教育事业。

向专家、名师学习。专家、名师永远是教师们学习的榜样,我校领导就十分重视教师的外出培训活动,派出教师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聆听魏书生、冯恩洪、钱志亮等教育家、专家的报告;40多名教师参加了重庆市领雁项目培训;100多名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培训。这些培训让我们领略了名师的风采,学到了很多新的、实用的知识。

在教育实践中学习。教育实践是作为教师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过程中要很关注自己的体验,注重过程资料的积累、备课记录、班主任工作记录、教后记、典型作业批改、典型课堂实录、典型学生情况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一是向身边的教师学,学研究课程,学管理学生,虚心一点,勤快一点,多问一点,必有收获。二是向外边的教师学,教研活动、集体备课、参加研讨课活动等,都是学习的好机会,引导教师争做道德之师、学习之师、教学之师、科研之师、服务之师,营造教师成长的浓厚氛围。

思——思考、反思

思考是名师的必备素质;反思是走向成功的法宝。我校名师培养对象中有5个是教研组长,他们在组织教研中做到了课前思考有效的备课,课中思考课堂组织与教学的策略,课后思考教后记。教后记主要反思学生的学习表现,兴趣、习惯的培养,学习的效果、效率等。其次反思教学方法。另外反思教学内容的处理情况,或者是记录自我感受最深刻的某一方面,学生个例、突发事件、处置策略、达到的效果等,并把这些反思情况记录在《名师成长手册》中。

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从以下方面进行反思: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机智、学生的独特见解;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反思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培养,重在引领反思自身教学,从而确立研究方向,明晰发展目标。推行骨干教师带徒制,在指导青年教师中发现自身问题,用理论反思教学,从经验实践走向科学实践,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系统反思整合生成自己的理论,并以撰写论文的方式进行反思,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总结。

研——研究、科研

名师的成长离不开研究,教育科研是学校名师成长的基本策略。我校提出构建“学研型校园”,让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并且坚持研究常态化、教学科研化,把教育科研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抓手。我校共有重庆市市级科研课题一个,万州区级科研课题四个,力争让每位教师都参与研究,实现教学研究常态化。

教师成才 篇4

成才是部队中的“人精儿”,他的目标明确、清晰——“在军营轰轰隆隆的干一辈子”,为了这个目标,在刻苦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他工于心计,放弃了公平竞争原则,抛弃了受伤的战友,当了钢七连的“逃兵”,背叛了“不抛弃、不放弃”的“钢七连精神”。最后,虽然凭借自己高超的射击水平,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枪王”,但最终还是被“老A”淘汰。许三多则活得简单、实在,他坚持原则,真诚、质朴地热爱着自己的连队和战友,为了“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这一人生目标,他一根筋地、刻苦、执着地拼搏着,最后成为“老A”中优秀的一员。

两位军旅精英的成长经历,不禁使笔者联想到校园中的精英——骨干教师。他们也像剧中的成才与许三多一样,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下,同样都在努力,但是却发展成为两种不同类型的精英。那么,是什么使他们产生这样巨大的差异呢?

1. 奋斗目标的不同

“成才型”教师在未成“骨干”之前,心中便先有了“骨干”、“中高”、“特级”等清晰的目标,一切工作都是围绕这个目标而努力。而“三多型”教师也在勤勤恳恳地干工作,但是,他们努力工作的目标则是“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对得起职业良心。

这两类教师都会成为优秀的骨干教师。“成才型”教师方向明确,他们永远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的每一分努力都是有的放矢。在这样的努力中,他们的目标由远及近,逐渐丰满,并最终得以实现;换句话说,他们是看着目标一步一步向自己走来的。而“三多型”教师,他们则坚守着朴素的职业理想,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们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敬业、努力、执着地工作着,没有任何功利目的;“骨干教师”这份殊荣只是他们在努力奋斗的同时,一个“意外”收获。也许,当这份殊荣突然降临,他们也像许三多一样懵懵懂懂,甚至还有些不适应;但很快他们又像以前一样教学、科研,投入到做“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2. 面对竞争的态度不同

“成才型”教师,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放弃了很多东西。为了追求成绩,他们可以牺牲学生利益,挤占音体美等学科,教授自己学科的内容;为了提高管理效果,他们对学生不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去教育,而是简单粗暴地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优质课评选,他们可以作假、作秀,课前多次预演,所有学生必须在他们设计好的“程序”里活动,甚至课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回答的问题都提前告诉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反应等,优质课成了师生的“作秀课”;为了评职、评优,他们可以搞假课题、买假论文、做假证书、搞小动作等。他们做事目的性太强、过于功利;做人太假、过于自私,甚至为了工作上的竞争而冷落了友情与亲情;他们总想做最优秀的,总怕别人动了自己的“蛋糕”,潜意识里,经常把同事当成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在校园中他们也鲜有真正的朋友。

“三多型”教师心中有学校、有学生、有亲情、有友情,惟独没有的是功利。他们用质朴的师爱和辛勤的汗水,使孩子们阳光、快乐地茁壮成长;他们爱学校的孩子,也爱自己孩子和家人,他们会工作,也会生活;对团队、对同事他们都会投入真挚的情感,总是心怀感恩,珍惜友情。正是因为这样,他们从不想与谁去竞争,即便是在实现自己教育理想的过程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引来了别人的侧目和竞争,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心平气和地做着“有意义的事”。

3. 面对挫折的态度不同

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每个人的成长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与失败。但是,在挫折面前,人们的表现却大不相同。

人们常说“自私”与“自大”是一对亲兄弟,这一点在“成才型”教师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成才型”教师自私自大、精明世故,他们过分看重自己和自己的成功,在内心,他们都把自己塑造为“强人”;在学校,他们会处处表现出优秀,容不得别人超过自己。在他们过于自信的同时,往往对自己的要求也过于苛刻,他们会全身心的迎接每一次机遇和挑战,应该说,他们是一路“优秀”走过来的。但是,在真正的考验面前,他们往往会败下阵来,甚至会产生心理阴影,一蹶不振。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由于成才型教师过分看重自己和自己的成功,他们在工作上往往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然而,事物都是按一定的规律发展的,急功近利的结果往往是“急则生变”,“欲速则不达”,就像拔苗助长典故中的农夫一样,操之过急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令人倍感失望的结果。

其次,这些教师为了实现自己梦想中的成功,他们往往处处追求完美,各项工作都容不得一点瑕疵。过分追求完美,给他们的专业成长带来两大烦恼:第一,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事事追求完美,即便是再多的付出也会出现顾此失彼的结果,最后往往是得不偿失;第二,他们要求自己过于苛刻,容不得自己失败,当他们遇到大的挫折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会悲观失望,会产生对自我的不满和自信的丧失。

面对挫折与失败,这类教师很少从自身寻找原因,他们会怨天尤人,会寻求通向成功的“旁门左道”,会放弃原则,甚至会突破教师的底线。

“三多型”教师,也会遭遇挫折,甚至他们经历的挫折比前者还要多出许多;但是他们都能坦然面对。因为他们一直都把自己看的很轻,他们知道自己是普通人,他们承认自己的不完美。面对一次次挫折,他们默默地选择了坚强;他们把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当成前进的阶梯,在挫折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可以说,他们是在“屡败屡战”中得到了锻炼与成长。

“三多型”教师的内心承载着坚韧和执着,为了学生的发展,他们向传统挑战,即便是改革面临再大的挫折,也不会改变他们质朴的教育理想,他们在孤独中坚守,在泥泞中前行,他们永远不会抛弃、不会放弃自己的信念。

4. 通向成功的途径不同

“三多型”骨干教师活得简单、快乐、执着。他们沉浸在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小世界中,学生的一点进步,一丝微笑,一声问候都会给他们带来无比的快乐。另一方面,他们严格要求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所有的孩子在他们眼里都是那样的可爱,都是那样的让人充满期待;他们不辞辛苦,主动家访,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或推心置腹,或据理力争,为孩子营造最好的学习氛围;他们热爱专业教学,深钻课标,吃透教材,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在课上总把精彩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活得真实、质朴,在各种竞赛、评选中不屑于弄虚作秀,得不得奖亦无所谓……他们就这样脚踏实地的一路走来,在成为骨干教师的同时,更赢得了同事、学生、家长的肯定。

“成才型”教师则活得辛苦、乏味、压抑。他们是学校里的“人精儿”,他们精明善变,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砍掉了自己所有的枝枝蔓蔓,牺牲了很多的东西。他们为自己制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生活和工作就是在实现目标、超越目标和制定下一个目标中度过;他们为实现目标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却很少投入真正的情感。他们就像只为赶路而行色匆匆的行人,他们只关注前方的路标,而忽略了沿途所有的美丽,以至于回头时,也只剩下孤孤单单的自己。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分教师活得多么辛苦、多么乏味。他们最害怕失败,最缺乏心灵的宁静。尽管他们十分优秀,但同事往往对其敬而远之,甚至家长、学生也并不买账。

教师成才 篇5

有些人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人成才的唯一道路。其实这是错误的。有的人上了大学确实成才了,但也有许多人没有上大学,但也成才了。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不是大学毕业生,他是职业教育出身,工作一段时间后,又去读书,最后成为总理。

有些人认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都是问题学生,是差生,是不能成才的。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我们要改正这种认识。

《北京青年报》消息,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1个“差生”,他们在学业上不再被认为有什么希望,成为家长和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有统计,这一总数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数。

必须承认,由于先天、后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特性,这也正验证了哲学上的一个命题:“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是独具特性这一个——但这并妨碍他成才。

孔子对他心爱弟子也并不是十分满意的。他曾经对他弟子的特性进行了一个概括性论述: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曾参迟钝,子张偏激,子路鲁莽。孔子的被归入“70贤人”的学生其个性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才、成贤。

一个孩子四岁才会说话,七岁才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爱因斯坦)

一个孩子不爱上学,上课时心不地焉,像是在做白日梦,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有一次,老师问他1+2等于几?他回答说是3,看到老师不高应,又改口说2,同学们都说:“那家伙是呆子”。(牛顿)

一个孩子上小学时总是倒数第一,老师曾半开玩笑带鼓励地问他:“你能不能偶尔也来个第一名?”(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拜伦)

一个孩子小学毕业时因为成绩不好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念初一时,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补考。(华罗庚)

一个人天赋不高,一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重复不知道读了多少遍,还背不下来。这时他家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到读书人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那篇文章。盗贼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曾国藩)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的学生要信任他们,相信他们通过努力能取得成功;相信他们有自主修正错误的能力。同时,要注意采取不同的方法教育和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走向成熟,成为社会可用之才。特别是我们今天面临的大都是90后、生活在网络时代的独生子女,他们都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益者、信息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他们在网络运用、外语水平、生涯规划等方面的能力很强,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很快,心态也更开放,思想比较务实,但个性也更张扬、自主意识更强。他们的思维、习惯都深深烙下了时代的印记。

“个性生”并非天生,是因为缺失支持性环境和一定的“阳光、雨露”所致,学生与孩子是无辜的,社会与成人(家长、教师和所有直接或间接影响他们的人)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生与孩子各种不良反应往往折射出成人世界中的阴影,有时我们也能发觉他们的行为就是我们昨日的影子或是我们的影子的夸张。因此,良好的成人素养和道德修炼就是最好的现实教育榜样,教育者更应如是。我们要确立科学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质量观。

教师成才 篇6

关键词:专业发展;自我动机;职场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1-0048-01

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的新阶段[1]。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给所有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其中对于青年女性,又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深入调查了职教队伍中青年女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能为青年女教师尽快成才提供些许帮助。

一、职业教育教师队伍中青年女性目前状况

(一)青年女教师所占比重不小。

职业教师队伍中青年女性占相当大的比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在校教职工367人,青年女教师189人,所占比例51.50%;以重庆永川这座职教城为例,从事职业教育教师2.3万人,其中青年女教师0.75万人,所占比例32.61%。青年女教师在职业教育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职教教师需求缺口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数要从2012年2114万人,增至2015年2250万人,2020年要达到2350人。学生的扩张势必要求教师数量的增加。需求的激增和供给的有限将会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三)职教新形势对青年教师要求高。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二组数据就能显示出对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一是高职院校招收有实际工作经验学习者比例,从2012年5%,上升至2015年10%,2020年要达到20%;二是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从2012年35%,上升至2015年45%,2020年要达到60%。以上种种都对青年教师提出了高要求。

二、职业教育新形势下青年女教师成才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教师的成才主要就是专业成长,据调查结果说明,对青年女教师而言,其专业发展道路上两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职前培养严重缺乏。

数据显示,92.3%的被调查对象普遍认为职前受到培养有限,不能满足就职需要。目前培养职教师资的师范学校本身就不多,全国就那么几所,与普通学校相比,其职教师资来源就非常受限。统计显示,永川职教师资队伍中67.83%老师都是非师范专业。可以想到,在职教院校招聘老师都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何谈去“挑三拣四”?很多应届生从学校毕业就直接来职业院校,报到的时间多是6、7月,此时对职业院校而言正是招生的关键期,尤其是中職学校,学校重点肯定会进行倾斜。即使有岗前培训,一般时间比较短,授课内容也多是规章制度,师德师风等,理论性偏多,实践性偏少;通识课偏多,专业课偏少。总之,职前培养严重缺乏。

(二)职后家庭压力剧增。

青年女教师基本结婚,多数怀孕或是生子,正处于人生一个对家庭关注较多的阶段。初为人妻、人母,不管是情绪、生理上都和以往不同,少了旺盛的精力,多了低落的情绪,在职场中很容易就失控,重心转移。在“女主内”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下,家庭角色不断增加,在家里承担的重任越来越多。即使还有职场奋斗的愿望,一般都会人为往后推移。随着养子、供房和买车的接踵而来,随之的经济压力和心里压力都在不断增加。有不少青年女教师选择与压力妥协,要么是得过且过,要么是愤而离职。以上总总,不利于青年女教师成才。

原因探究,主要有二:1、自我动机不当。很多青年女教师为什么不能快速成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我动机不当,或是学习动机不强,无明确的学习目标,或是成就过强,过于急功近利。动机不正确,社会责任感不强,价值观念不对,态度不端正,学习毅力弱,效能低下等,直接阻碍青年女教师的专业发展。2、社会关注不够。目前受社会上“进不去高中才来职中”等老观念影响,不管是学生和教师,都在很多场合被人看轻。青年女教师在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情况下,也很容易产生消极思想,不利于成才。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职业生涯规划,加强自我认识。

教师要从内心深处主动地转变思想,思想观念要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 [2]。要有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持之以恒的学习毅力,谦虚踏实的学习风气,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一是正确认识学习的价值,认识自己的潜质,制定恰当的职场目标与职场期望,调整成就动机,重新规划职业生涯;二是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专业发展中遇到的挫折与困难,用自身的意志战胜惰性,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好高骛远;三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端正学习态度,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坚持不懈,不断提高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终身学习观念。

纵观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要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而内涵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要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强调:(十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现在,虽然职业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是在一直提高,但是离满足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青年女教师要确定目标,理清重心,树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学习观,强化终身学习观,保证学习时间的终身性、学习空间的社会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学习系统上的开放性、学习组织的灵活性、学习计划的超前性,不断追求专业上的进步。

(三)营造开放、包容环境,加速青年女教师成才。

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造就人,环境影响人。青年女教师,本身作为女性,其心理活动有许多地方不同于男性。在女性心理特征中女性的弱点是脆弱、胆小,最容易按受暗示,虚荣心和自尊心较强。只有开放、包容的环境才可以减轻女教师工作中的疲劳,能让她们有效放松心情,提高工作动力;只有在女教师中间创立一种团结友爱、互相关心的良好风气,建立互相信任的沟通交流平台,才能形成共创职教辉煌的团队精神。所以,要重视开放、包容环境的营造,加速青年女教师成才。

总之,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呼唤更多的青年女教师尽快成才;全社会要共同来关注青年女教师,帮助她们加速进步;青年女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遇,调适自己,又快又好地谋求专业发展。相信共同努力下,青年女教师定能为中国的职业教育新体系形成,贡献出自己不容忽视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蒙忠.教师发展力开发的意义、内涵与路径[J].教师发展论坛,2013(9)。

[2]赵明富.提升自主意识,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J]. 软件导刊,2014第5期下半月:88-89。

教师的引导是学生成才的关键 篇7

一.接受我们面对的现实

一所学校招进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老师就必须面对什么样的学生!即使有老师调动到别的学校, 你依然要面对该所学校所招的学生!如果我们不接受他们, 言行情绪等都流露出“看不起”他们的倾向, 那么学生也不会接受你这个老师, 即使你是最优秀的老师, 有最好的教学方法, 也无法顺利让他们接受你———这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所以, 接受我们面前的这群孩子, 尤其他们在学习方面的事实, 相信他们过去做过的努力, 理解他们也想变得优秀的心情, 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 将心比心, 我们也就会得到他们的尊重。如此一来, 师生关系融洽了, 学生的心结也打开了, 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也就顺畅了。

二.针对我们的学生因材施教

毋庸讳言, 我们西部且是薄弱学校的学生, 学习基础不扎实, 属“留守儿童”或“单亲儿童”甚至无人管的儿童、需要资助的儿童等等, 这些加起来就构成了这类学校的学生主体。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 我们老师应该担当起“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个称号, 接受这个现实, 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1、肯定这些学生现有的成绩和表现, 相信他们会变得更好。学生的现有成绩和表现就是我们要面对的“学情”。就拿我们每年招进的高一学生来说, “这也不会”、“那也不会”就不必用来评价他们了。既然他们能考进这所学校, 我们就应该相信他们有考进这所学校的能力———有些知识是学会的了, 要肯定他们的这些成绩。至于不会的, 当然就要我们来“传道授业解惑”了。在他们“会”的基础上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他们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的。

2、贴近学生实际进行教学。我们老师当然也有成功的欲望, 尤其在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 也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能考上二本一本甚至二流一流大学, 因此, 我们的眼睛基本上都盯住成绩好的那几个学生, 其结果是, 我们的“主体”学生被“拖”得越学越困难, “肥的拖瘦, 瘦的拖死”了。

我们应该定准自己的位置和目标, 面对我们的学生, 还不会“写规范字”的就教他“写规范字”, “1+1”不会的就教他“1+1”, 不会读“ABC”的就教他读“ABC”, 总之, 讲授的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 要让他们接受, 学生只有“接受”了, 才能一点一滴的积累进步;如果老师讲得再好, 学生不能接受, 那也等于零。这样, 在我们的教学中, 不仅仅是比“谁能考大学”, 更多的是比谁在自身基础上“不断提高”, 那我们的“教学效果”就真正体现出来了。因此, 贴近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将是我们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

3、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健康。前面说过“亲其师信其道”, 在我们确定了“组织教学的基本原则”后, 应该抽一点点时间来关心学生的生活及心理健康。哪怕也许我们真的不能为他们做点实质性的东西, 但只要我们过问一下, 表示出我们的关心, 学生心里也会热乎乎的。有些时候我们能给学生做一回“听众”, 学生也许都会“感激涕零”的。生活中点滴的关爱, 其教育效果远比一顿义正词严的说教要大得多。

三.让学生体味成功的感觉

就大多数人而言, 都喜欢听到别人表扬自己的进步、优点、长处。学生也是人, 也具有这样的基本情感。作为老师, 我们不能一味地纠缠于学生的“失误”或“错误”, 除了必要的“指出”外, 我们更多要做的是帮助学生体味成功的感觉。

一次作业下来, 许多同学得的大多是“╳”, 那这次作业设计得就不符合“学情”;一次检测下来, 班上及格的人一个都没有, 那这套试卷就不能达到检测的目的。当然, 老师们会说:这些都是讲过的呀, 学生应该掌握的呀。诚然, 老师说得也有道理, 至少证明了“讲过的”学生还没有掌握。但这种收获和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而言, 得不偿失。尤其让学生一次次的去体验“失败”或“不如意”, 其学习的兴趣将从何而来, 他们哪里还有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作业和检测, 常规的目的是看学生还有哪些没有掌握, 以便“补上”;换个目的就是看学生都掌握了哪些, 让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拿出些“甜头”来让学生品尝。这些“甜头”可以是一句“进步很大, 希望再接再厉”的话语, 可以是一个阳光般灿烂的笑容, 可以是竖起大拇指再加上夸张的表情的鼓励, 可以是“好!这个题能解到这一步太了不起了”的批语, 可以是基础的试卷上学生感到比较满意的分数将它大声的在班上宣读……“找优点”的小游戏当然难不倒我们老师, 就看我们老师有没有心思玩“找优点”的游戏, 有没有心思去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学生能尝到学习的“甜头”, 自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继续努力”, 其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久而久之, “成功的感觉真好”就会推动他们在不断学习进步的轨道上惯性运行!

四.学生快乐学习至上

说句实话, 以上这些道理我们老师都知道。但真要这样去做, 一定会影响我们的教学进度。到时候完不成教学进度, “教学事故”事小, 影响到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可是负不起责任的。于是, 为了“进度”不顾学情的“赶”, 为了“进度”不顾学生的“快乐”, 为了“进度”教出“学困生”等现象就屡见不鲜了。

其实, 认真研究一下“学业水平考试”, 认真研究一下“课程标准”, 认真研究一下“教材”, 结合学生的实际来教学, 其实是不会影响学生通过“学业水平考试”这一关的, 就看我们老师怎样整合教材, 怎样找到“教材”和“学情”的结合点, 这才是我们老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但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学生学习的快乐我们不能给他们剥夺了。许多学生进了高二因为“学不懂”而被迫选择文科或将就学理科, 进了高三, “听不懂、学不懂、不会做”还要老老实实待在教室里“认真听、守纪律”, 真是难为他们了。

就拿我们这类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人能上“指标线”的学校来说, 教学进度应该不只是一学期“教完了”多少内容, 更重要的是一学期学生学会了多少内容, 有多少学习的快乐!与其到了高考“反正考不上”, 还不如在高中三年中让其随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让其随时保持学习的兴趣, 让其在兴趣和快乐的驱使下逐渐进步, 兴许经过高中三年的积累, 他们还就“考上了”!

教师成才 篇8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美术教师,角色转变,成才

作为一名普通中学美术教师,美术这份工作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次站在讲台上与学生的心灵碰撞,每一次的情感交流,都会在我美妙的人生画卷上勾画浓重的一笔。而这每一笔,都会给我增添一份幸福和一份惊喜,还有那厚厚的一份期待。我幸福于孩子们对求知的无尽热情、惊喜于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期待着他们能够在美术教学的新理念下茁壮地成长,早日成才。新课程教育改革倡导在课程的内容、评价、功能、实施和管理等方面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有着重大突破和创新。经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与尝试,深深感到新的课程改革给美术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和严峻挑战。新课程教育改革,势必会使教师所处的角色发生与传统教育模式下不同的变化。作为一名站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中学美术教师,我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责任也越来越大。新的课程教学模式下,教师重新定位,塑造自己,转变角色,满足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可以说势在必行。

一、美术教师应该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促进者,而一改传 统的美术知识的传授者角色

传统美术课教学中,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美术教师负责组织教学活动、传授教学内容、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和评判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绝对的权威。在以前的美术课上,美术教师都是按规定好的要求,让学生怎么画学生就怎么画,应该画什么学生也就画什么,教师都是以专业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这种全部由老师规定好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孩子们的个性发展, 孩子们也完全成为了学习的奴隶,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无从谈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畏惧美术课、害怕学习美术,不敢轻易出手,也常常会给学生们带来自卑感,有的学生毫无学习美术兴趣。

我们可以进行一下新旧课程标准的对比。旧课程在多样性与综合性方面存在不足,又过分强调以学科为中心,过分注重美术专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倾向于培养专业化的美术人才,忽略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因此,旧课程存在着诸多弊端。新课程标准则迥然不同,它明确了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制作过程……在整个美术教学过程中,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逐渐使学生形成最基本的美术素养与审美意识,渐渐形成完善的人格为总目标。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以组织者的角色出现的,应该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建立互相合作、互相尊重、和谐信任的关系,树立学生们的学习信心,真真正正地作为美术教学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把学生当作朋友,老师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朋友,做到互相接近与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二、美术教师要善于改善自身固有的知识结构,紧紧围绕教 材做一些新的资源开发和素材的累积

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我深感新课程非常急需的是知识丰富、多才多艺的综合型素质的美术教师。众所周知,以前的美术教学与音乐教学活动都是按科进行的。而现在的新课程改革, 已经使我们教师意识到单一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眼下的需要了。著名作家秦牧曾经说过:“绘画可以说是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现的文学,文学也可以说是用文字来表现的绘画。”美术课程往往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比如语文、地理、历史、音乐等。例如:在画美丽的大海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播放一段非常美妙的海底音乐,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讲一下海洋占地球的表面积或者相关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课上注意力,无形中让学生接触到了音乐、地理及更多的知识。我在教学八年级的艺术课时,里面涉及的语文知识、乐器知识、地理方面有关气候的知识等,让我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因此,越来越感觉到新的艺术课程对我们教师在改善知识结构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汲取“营养”,不断充实自己,开阔教学视野。

除了掌握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应该猎取其他更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希冀获得超过学生更加详尽、丰富的资料,方能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例如综合艺术课程“黄土地的畅想”“秋天的节日”,每个单元都体现了—个主题,每个主题都表现了戏剧、绘画、舞蹈等多种艺术及其他学科知识综合。

三、美术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艺术学习给出恰当、合理的评价, 不断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志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有的美术教师只会用红笔简单地签优良中下,似乎显得一切都很自然。这样简单的评价方式,片面强调了评价的界限,往往会导致学生始终处于被测试和被评价的被动境地,使他们压力感和自卑感加大。面对新的课程教育改革,我们美术教师要认真思考。新课程标准紧紧围绕美术教师,着眼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关注“人”的发展为出发点,重视美术课程对学生的教育评价发展功能,使美术教师从简单的评价角色向发展和课程学习的激励角色转变。通过对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教师应该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多下功夫,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外,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给孩子们的学生时代留下美好的回忆。因为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在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上表现出参差不齐,作为教师应该具备挖掘每一个学生潜能的能力,做到因材施教,依据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 分别进行引导和鼓励,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张扬。

教师成才 篇9

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因而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中最重要的工作。

1. 教师不作任何评价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我设计制作的“教师评价对学生影响的研究”调查问卷第四题是“课堂上你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认真思考并回答后,老师未做任何评价,你的感受是什么”。被调查学生中,有51.5%的同学很想让老师肯定他,有35%的同学希望老师鼓励他。数据说明:如果教师对学生不作任何评价,也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生常会将此视为对自己的否定、藐视、忽略,缺少评价会导致学生丧失自信心,失去努力的目标,认为自己在老师的心目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在心理上产生了跟老师相抵触的情绪。

2. 教师否定评价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某些教师在评价时犯有“印象病”,用老眼光看学生,抱有较深的成见和偏见,也就是存在心理学上所说的“晕轮效应”;还有的教师以一己亲疏好恶为评价尺度,甚至借评价显示个人权威,给学生穿“小鞋”,发泄私愤。这样的评价,只能引起学生的对抗情绪、逆反心理。这种不公正的评价行为,必然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不平等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将对师生间的和谐关系产生疏离作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否定性评价时,要以尊重鼓励为前提,努力发挥激励功能。

3. 教师笼统性评价对学生的影响

在实际的课堂评价过程中,教师往往重视问题本身,而忽视了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课堂上,我们常见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后,老师就以简单的“对”“不对”“好”“很好”进行评价。特别是教师想要的答案学生没有按照预设回答时,就急忙找其他同学回答,没有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问“你是怎么想的”,没有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没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4. 教师评价语言不当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常见老师指责学生:“人家能学好,你为什么不能学好?”类似语言评价一个学生,即埋怨学生笨,恶语伤人。这种把失败归因于学生内在不可控因素的做法,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归因理论研究表明:当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的不可控因素(如智商)时,会导致无助感和不愉快情绪;而将成功归因于内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时,就会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和产生愉快的情绪。因此,教师应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学习成绩好坏首先取决于努力,其次才是能力。

二、关于作业评价方面

作业评价存在的问题有:(1)过分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往往用同一个标准(正确答案)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也即忽视了对情感态度的评价,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更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2)评价方式单一。教师在评价学生作业时,常见的就是“√”“×”、分数,或者是“阅”加日期,或者是“优、良、中、差”等评价方式。教师在作业评价时,缺乏鼓励性的语言。我设计的“教师评价对学生影响的研究”调查问卷第三题是“你希望老师怎么评价你的作业”。78.6%的同学都选择了“鼓励性的语言”这个选项。因此,教师在评价中更应该注重激励性语言的使用。教师常常没有把作业批改上升到作业评价的高度,往往把作业批改当成一件简单的、机械的劳动,作业批改成了一个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学生在作业中发现的错误得不到及时修改和指导,学生的作业被发回后也只是关心作业的等级,对造成错误的原因不加分析,对成功的经验也不总结。实际上,我们在批改作业时可以加上一些特殊符号(如画一个笑脸)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也可以在作业批改中加上一些评价语言,如“你的字写得真漂亮,如果计算再认真一点就更好了”“通过批改你的作业,老师看到你付出了很多,你一定会成功的”等等。这样的评价拉近了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自己的爱,也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关于期末评语

学期结束,孩子们都会收到学习成绩单。家长除了关注孩子的考试成绩外,最重要的莫过于成绩单上教师对孩子的总结评语了。这段评语,是孩子一学期以来在学校表现的“文字说明”,成绩单因此成了许多家长脸上的晴雨表,老师的一段温馨评语或许能成为学生和家长永久的珍藏。因此,一定要让个性化评语张扬学生的个性。班上学生多,老师工作忙,评语难免单调雷同。这就要求老师们每天抽空记下孩子们的表现和自己的感想,日积月累最终形成期末评语。教师要对“顽皮”“粗心”“好学”等不同学生下不同的评语。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更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成才。

教师的评语,或用建议的方式,或用朋友般的亲切语言指出学生身上的不足。从这些充满温馨评语的成绩单上,学生更能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接受老师的谆谆教诲,从而更好地成长成才。

摘要:对学生的评价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教师在评价学生方面,存在诸如评价方式单一、没有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影响认识不到位等问题。文章从课堂即时评价、作业评价、期末评价三角度重新认识评价的作用和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促进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

教师成才 篇10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堂展示,团队力量、总结反思

课堂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学生的展示可以知道学生在自研环节中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同时在展示过程中也可以暴露出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不足之处, 对教师而言就可以有针对性地点拨、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的疑点通过展示、质疑而得到解决。因此, 如何上好展示课在高效课堂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本市课堂展示月活动中, 笔者代表学校电子电工组上了一堂展示课, 执教的课题是《电动机首尾端的判断》, 受到全市上下一致的好评。下面, 我就如何上好展示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学习课堂评价标准

申报展示课获准后, 首先认真学习展示课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明确学案设计、资源整合、教师引导、学生活动、对话评价、课堂效益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反思自己平常的课堂教学, 找差距, 查原因, 而后确定上课的课题、备课的思路、教学的方法等。

1. 设计更符合学情的学案

展示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要求学案利于学情变化或调整,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本次教学对象是机电专业中专二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电工基础》的电与磁的相关知识,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目前正在进行电力拖动实习, 在电机首尾端明确的前提下, 知道电机该怎么接。而生产实际中, 往往会出现电动机首尾端混乱的情况,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使电动机能正常使用, 也就是判断出电机的头尾就成了当务之急。教材中只略提了一下方法, 没有具体的实例与操作步骤, 这种情况显然不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所以笔者决定紧扣书本知识点, 结合班级学生的情况, 围绕自己对展示课的理解, 以项目教学、步骤演示及创设情境等方法为思路编写一份详细的学案。学案中做到:强化学法指导, 设置层次性目标, 学生对学习任务一目了然, 操作步骤井然有序。

2. 精心设计学生活动

本堂课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步骤演示及创设情境法等, 将所有知识点都贯穿于学生的操作实践中。本课题分解为三个操作步骤, 从同相绕组的判断、头尾的判断, 到Y型、△型接法。这个过程中, 头尾的判断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在刚开始时, 教师故意只讲解了头尾判断的理论依据和大致的操作方法, 让学生去思考讨论, 自主探究。在大家在操作中碰到了困难时, 教师再利用一个直观的小游戏, 让学生明白了“头尾反了, 只可能是反了三相中的一相”这样一个比较抽象的重要概念。在游戏中, 6名同学分别代表了电动机的6个线端, 上台模拟表演, 虽然只有6名同学上台, 但就是这样焕然一新的形式, 充分调动了全班的积极性, 全班同学情绪激昂, 都开心地参与到游戏的指导中。就这样, 在游戏中, 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了“头尾反了, 换了一相, 不对, 要先将原先换的那相还原, 再换第二相”这样的操作小窍门, 使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理解了学习, 突破了难点。

在任务验收环节, 笔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师或学生小结的形式, 而是事先拍了一段有问题的视频, 让学生纠错, 播放过程中学生可随时喊“停”。在这个过程中, 整个班级可以说是沸腾了, 往往在一些错误的地方, 你可以听到全班都在大声而且齐声地喊停, 大声说明了他们的自信, 齐声说明了全班的掌握情况。就在这样轻松愉快的过程中, 学生更进一步规范了操作要领, 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

3. 确定教师的引导地位

始终明确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 是真正的主人, 而教师只是处于引导地位。所以, 笔者在每项操作开始前, 并不直接给出答案或方法, 而是引导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同相绕组的判断”时, 抛砖引玉, 引导学生得出检测方法。又如在头尾判断讲解完后, 教师并不亲自示范, 而是采用了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学方法, 请学生当小老师, 由他来示范。为了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形成本堂课的知识网络, 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每个任务结束时都能让学生根据操作情况作一个小结, 总结这个内容的操作要领及注意点。在学生实际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个性的问题个别辅导, 共性问题集体辅导, 讲练结合, 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确保既能面向全体又能面向每一个学习个体。

另外, 笔者把生活实践中与教材有关的内容纳入到学习中, 形成课程资源整合。如采用“搭擂比武”的方式, 强化课后延伸拓展, 不仅使整堂课内容充实有梯度, 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三个操作任务, 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到本节课结束前, 大部分学生已从单纯的会操作, 发展到了如何才能操作的更快捷的状态, 课堂效益明显。

二、团队的力量帮助我成长

常言道:“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教师要提高教学能力, 只凭单枪匹马不行, 要靠集体智慧。如在磨课过程中, 要发挥备课组、教研组集体的优势, 反复磨课。同时, 上至教研室、学校领导, 下到组内教师, 大家群策群力, 纷纷献计献策, 前后多次磨课, 帮助修改教学设计和课件, 并以书面的形式对课堂教学信息给予反馈, 使教学公开课活动真正起到评教评学, 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展示课后要及时总结反思

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 是教师对教学价值进行沉淀、过滤、剔除和保留的过程, 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如有的教师执教多年却长进不快, 有的教师刚涉足教坛却能后来居上,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教者是否在思考、探索和总结。

在本次展示课后, 笔者就对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标准、合作探究有了更深的理解。合作探究可以是小组间的、全班集体性的探究, 更可以是教师与学生间的合作。当在课堂中融入到学生中, 与学生合作无间时, 笔者和学生一样非常享受这种合作。

展示课犹如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在生活中, 清谈的家常饭不可少, 色香味俱全的大餐不可全无!教学中, 常态课是“碧空”, 展示课是“明星”。正因为如此, 教学不可能没有常态课, 因为缺少了它, 就等于没了教学;然而, 整个教学工作也不能只有常态课, 而没有展示课, 特别是优质的展示课;因为缺少了它, 教学就没了生动, 缺了精彩。

浅谈成人与成才中的教师因素 篇11

一、教师的素质是育人的基础

作为教育工作的实践者、执行者, 书本知识的传授者,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师德高尚、业务精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关键。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 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作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 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要同步进行, 书本知识传授的是科技与文化, 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与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石。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敬业与奉献精神的人能够为社会立业建功。书本教学的技术与知识是教师长期学习的实践与积累, 在整个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教师的品质、修养、态度、情感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沁透润泽整个教学工作中。德育教育是教育平等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道德思想必须建立在以德立世、以美育人的基础上, 培养自身的道德思维和判断能力。高尚的道德是智慧的品质, 教师的品德主要显现行为是教学中的爱, 对专业对学生情感要求与付出, 付出的越多品质也就越高尚, 所得到的回报也是对等, 只有把德育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教学的效果越加明显, 加入了浓厚感情的教与学, 会出现生动的场景、感人的画面, 就连枯燥的书本知识也因之熠熠闪动灵光, 变得可爱异常。

二、教师的能力是育人的关键

教师教学的技巧、技能, 因个性化差异各不相同, 但教育的目的都一样, 教师的个体知识体现出来的个性化表达表现在施教过程中独特的教学个性。能否被学生接受认同则要看传授的技术, 也是教学质量高低的分水岭。师生之间的沟通默契, 取决于双方的态度, 把教师的主动说教, 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 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关怀生成尊重与自觉, 使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状态。学为人师, 行为示范。教师既要言传又要身教, 在课堂上用语言文字传授公式定理定律, 用非语言文字的身体行为实践默会传达的精神意境,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的兴趣爱好情感信念与书本知识的理解、判断、分析、推理、鉴别、评价, 通过言行传达出来, 虽然老师倾心尽力, 学生学习质量却只能用考试来验证, 一个合格的教师为达到让学生学会的目的, 不会采取传统的硬性灌输手段, 站在讲台上不厌其烦的陈词滥调说教, 他会运用讨论式, 启发式参与式喜闻乐见的方式, 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兴趣集中到知识学习上来, 消除学生的学习厌倦情绪, 提高学生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增加教与学的共识, 把教与学融为一体, 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平等互动, 激情与热情相互碰撞交流, 产生教的幸福学的快乐。柏拉图认为实现灵魂转向靠真正的教育, 追求真理知识的理念为终极目标的教育, 首先是知识教育, 善是理念最高原则教育。构建理想城邦和实现幸福生活, 教师要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首先要放下教师的身段, 把高高在上的说教变成娓娓同视的交流, 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性格成长, 让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从模糊到清晰, 用实现人生理想目标作为前进的动力源, 只要学生的学习有被动变为主动, 教师的角色便由主动变为辅助, 去讲解、监督、引导、鼓励, 开启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钻研能力, 只有不断完善创新教学方法, 在实践中摸索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 让传统的教学变得更有实效。要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因素尤为重要, 如何将自身的专业知识用说教、讲解包括带有浓厚个人激情的形体语言传达给学生, 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 刻在心底的记忆模板上, 应用于未来的生活实践中。

三、教与学的和谐是成才的标志

除了新颖的教学方法外, 教师责任意识的强弱关系到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程度, 责任心越强力度越大, 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就越高, 教师的自信心也就越充足, 教师在情感上的运用应该是充满激情的, 使教育工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不仅珍惜更是热爱, 尊重学生的权利思想,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愿意学, 愿意问, 勤于思考敢于探索, 这才是实现教育创新人才的步骤, 教师的知识与所教的水平能否成正比, 关键是教与学技术的运用, 这种技术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 教学中教师把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生动的讲解, 对被教育者心理把握、兴趣引导、学习热爱, 体现出教育机智。这种教育机智表现在课堂上用身体和语言自由的发挥和展现。被教育者的接收程度说明了教育者的教学水平, 若把教学效果的责任单纯的推给一方就有失公平, 只有达到教与学的最自然和谐状态, 才是教学的成功。现实中, 因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差异, 对学生的喜恶程度不同, 这种喜恶情绪存在于双方的观念意识中, 不由自主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影响到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偏见意识危害深远, 人格平等就成了空谈, 优劣式群体的划分伤害了弱者的尊严, 承认学生的差异有助于教育的公平, 励强扶弱, 同等对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教育观念, 不可因成绩分数显露自身的喜恶情绪。教师的职责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培育创新型人才, 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 创新型教师必须要有创新型理念、创新型教学技术和方法。同样学生也要有新的学习理念和方法, 教是为学, 学是因为教的好, 使层次境界有所提高。只有把“教与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双赢。教师应该具有博大的胸怀, 能包容学生的层次差异, 用爱心与责任同等传教, 而不是把学生等级化, 为选拔而选拔, 为培养而培养, 让优者更优, 劣者疏忽, 这是对学生的过度负责与严重不负责, 这种行为有失教育公平原则。创新教育理念不是争夺升学率的高低, 而是用更先进的教育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实现自己理想的路上备足前进动力的原料。

教育的目的是把人的一般能力通过培养学习变成具有渊博知识、高尚的品质、丰富的情感、卓越的创造能力的人才。只有这种人才才能在社会的发展中建功立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人才的质量决定社会进步的速度, 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与神圣的使命感, 为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让他们成人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有效过渡下一篇:高速公路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