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行动力

2024-09-17

积极行动力(精选7篇)

积极行动力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幸福力是一个内涵非常深广的词, 同时它是一种能力, 是可以学习的。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活动, 具有提供人立足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的实用价值, 同时还具有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本体价值, 因此, 通过教育使我们的受教育者获得幸福力是教育的必然使命。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股新思潮, 强调心理学研究要通过挖掘人类的积极品质、积极力量, 帮助所有人形成良好的心理或行为模式, 从而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积极心理学积极的价值取向为我们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方向和重要启示。

二、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教父赛里格曼主张积极心理学研究要以人固有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 提倡用一种积极心态来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 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并获得良好生活。在研究目标上, 积极心理学是希望所有人, 而不仅仅是小部分有问题的人, 能够尽可能建设到他们所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 从而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在研究内容上, 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 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 有着积极情绪体验的个体能够对过去感到满意, 对现在感到快乐, 对未来充满希望, 它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在积极心理学其中一项研究成果即Fredrickson (1998) 的“拓延-构建”理论中就有指出, 积极情绪具有拓展人们瞬间知行能力、建构和增强人们个人资源的功能。如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这样的积极情绪, 能使人的视野扩大, 使人能更有效地获取和分析信息, 作出更恰当的行动, 选择并采取创造性行动。

(二) 积极的人格特质

在赛里格曼和彼特森的《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中, 界定了六种美德及相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

1. 智慧。

即聪慧明智、富有远见。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则是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好学、洞察力。

2. 勇气。

即有胆量。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是勇敢、坚持、真诚、热情。

3. 仁慈。

即仁爱、慈善。其所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有善良、爱心、社会智力。

4. 公正。

即公平正直, 没有偏私。其对应的积极人格特质是公平、领导力、团队协作。

5. 节制。

是指对放任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其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包括宽容、谦虚、谨慎、自律。

6. 卓越。

是指杰出, 超出一般, 是一种追求远大理想并赋予人生意义的力量。其对应的积极人格品质是鉴赏、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可见,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是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关注, 有助于激发个体潜在的积极力量, 使人们获得一种幸福的能力。

(三) 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社会环境具有相联性, 需要对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中进行考察。积极心理学这种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和广阔的视野对上述三项内容的研究对探索教育中的幸福力提供了积极的方向和重要启示。

三、积极心理学对探索教育中幸福力的启示

(一) 在价值理念上, 树立积极的教育观

教育价值观是教育中最根本的东西, 有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人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主体, 而人的终极价值和人类的共同追求是幸福。因此, 教育要为人的幸福助力, 积极增进和提升人的幸福力。在教育中树立积极的教育价值观, 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人性。

积极心理学家Abraham.Maslow说:“人性的哲学衍生出关于学习、教学和教育的新概念, 简单地说, 这一概念认为教育的功能, 教育的目标, 人的目标, 人性的目标, 只要人还是被关注的目标, 从根本上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 完全成为一个人, 达到人类或者是特定的某个个人能达到的最高高度。”通俗地讲, 也就是教育应该是“全人教育”而非标准化、一刀切的“全面教育”;要承认“人”的教育主体地位, 关注人的生长价值, 努力实现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能够对学习充满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 对问题富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和表达力, 对生活满怀希望、信心和力量。

(二) 在教育过程中, 增强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个体进化发展必然的过程。个体内在的自由体验、生长会转化为个体的能力和生活态度。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我们要努力增强受教育者的积极情绪体验。

首先, 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认知。任何时候,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改变对事物的认知达到改变情绪体验的结果。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育者应该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认知。如考试得了第三名, 消极的认知传递是:你看你, 肯定还不够努力, 只排在第三名。在这样的认知传递下, 学生就会感到沮丧、有挫败感, 甚至失去信心和继续努力的动力。而积极的认知传递则是:名次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是你努力了, 第三名也不错, 说明你还有上升的空间。在这样的认知传递下, 学生就会继续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 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其次, 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暗示。教育者应该对学生持有较高的期待, 使学生感到被肯定、被赏识, 从而在内心中一直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我行的, 我可以。这种积极的暗示会催生一种能量, 促使学生朝着那个高的期待努力奋进。同时, 教育者对学生应多加以鼓励。美国著名教育家马尔瓦科林斯的口头禅就是“我相信你”“你可以做得更好”“你能成功”, 她用这些激励的话语充分挖掘了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天分和才能, 并赋予了他们前行的积极力量。

最后, 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学会积极行动。积极的情绪体验不能仅凭积极认知和积极暗示, 积极行动才是沟通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桥梁。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积极行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的习惯造就了我们, 卓越不是一次行为, 而是一种习惯。”积极的行动是一个循序的习惯养成过程, 最终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当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养成了积极行动的习惯时, 他 (她) 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才有了平衡的协调, 才能够具有稳定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自主建构才能够达到幸福生活的彼岸。

(三) 在内容方式上, 激发受教育者的积极人格特质

我们知道, 受教育者是有个体差异的, 每个个体都具有独特性。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学习过程不同;不同成长环境的学生学习能力有差异。因此, 要激发受教育者积极的人格特质, 从教科书的编制、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计划的安排上, 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内容需要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相结合,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同时, 在教育方式上, 我们需要由灌输知识转变为发展受教育者好奇心和独立思考能力;由灌输规范转变为鼓励受教育者追求崇高精神和信念。当学生拥有选择符合个人特性、个人兴趣的学习内容的权利;当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心灵去感悟, 用头脑去判断, 用语言去表达时, 他 (她) 的那些好奇心、自信、勇敢、创造力、自律、希望、正直、爱等积极的人格特质才能得到挖掘, 幸福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教育才能达到如我国著名学者周国平说的“使受教育者现在的生活就是幸福而有意义的, 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四) 在教育环境上, 构建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它可以分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在“润物细无声”中沐浴积极气息, 放松心态。因此, 在校园规划和设计时, 我们应该尽可能将自然环境对人的这种积极影响考量其中, 将象征学校特有价值观、审美情趣和行为导向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 使校园环境生动活泼起来, 使师生都能感受到校园积极、美好的气息氛围。校园人文环境则是一个学校特色的体现。

1. 学校需要有开拓创新的教育理念、制度文化, 使人文环境建设具有传承性、能够可操作。

2. 学校要加强“三风”建设。即从一点一滴起持之以恒地培养、强化校风建设;有计划有系统地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学习习惯, 狠抓学风建设;以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 提升教学效果为落脚点推进教风建设。

3. 开展丰富校园活动, 如学科论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院系品牌创新活动等等。总之, 在教育环境上, 同样需要坚持以积极为基础, 为受教育者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 使他们能够投入地学习、生活, 从而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

参考文献

[1]马颖等.国外积极情绪“拓延-建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5 (1) .

[2]杜夏华.大学生积极人格特质及其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 2009.

[3]汪国新.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幸福力的提升[J].FORUM论坛, 2011 (10) .

[4]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和谐校园的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3 (3) .

积极行动力 篇2

新光吴火狮纪念医院骨科主任释高上表示,三大行动力指标,姿势、柔软度、平衡感与骨头关节健康息息相关。

姿势,良好的姿势需要健康的骨骼支撑。

柔软度,关节的活动范围,好的柔软度除了需要肌肉、肌腱、韧带之外,也需要灵活的关节。

平衡感,受综合协调的系统影响,其中骨骼和关节扮演了支撑和控制重心的角色。

姿势-挺直的背部需要好的骨骼

骨骼支撑姿势。随著年龄增长骨质开始流失,将无法维持一个正确的姿势,背部逐渐挺不直。挺直的背部,维持好的姿势,就需要好的骨骼支撑力。

柔软度-需要灵活的关节

关节活动范围影响柔软度。柔软度除了与肌腱、韧带和肌肉有关之外,柔软度的好坏与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大有关系,随著年龄老化,活动范围受限,关节卡卡,影响著柔软度。关节活动范围越大柔软度越好。

平衡感-需要强健的骨骼与关节

改革需要基层行动力 篇3

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方对贯彻落实改革举措态度不积极,观望等待迟迟不见动静。即便是一些已经明确的改革方向,也存在着“议”了事,“决”了策,却没有“行”,没有“效”。面对需要解决的复杂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改革,往往望而却步,不愿主动作为。

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改革是顶层设计的事,与基层无关。上面设计好了,自己等着执行就可以了,至于有没有成效,那就管不到了。因此,他们对待改革是喊得响、动得慢、做得少。上面有政策,不付诸落实;政策未明确,迟迟不行动。更有人认为,改革有风险,难度大,不如做个太平官,宁可不出成绩,也不愿在改革创新上动脑筋、冒风险。

前不久,记者到川西某地调研健康服务业推进情况时,当地责任部门的“一把手”态度鲜明地表示,省里虽然早就部署了,推进会也开了,但是究竟怎么做,心里没底。没有具体方案,不好行动。

像这种“坐等观望”的庸政惰政思想,如不加疏导,必将影响改革事业推进。中央要求的全面深化改革,特别强调上下联动。上面动起来了,顶层设计力度大、进展快,而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却没有及时跟上,不能上下“对称” “联动”, “改革”在基层许多地方只停留在表面热闹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上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要鼓动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推进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需要自上而下的宏观制度设计,更离不开自下而上的群众创造实践。只有依靠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的良性互动,才能为新一轮改革闯出新路。而一些地方对改革的观望等待不仅会制约地方和基层的探索改革空间,也使得顶层谋划的改革难以落地见效。

事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盘子,为地方留下了很大的创新和探索的空间。简政放权、社会治理、投融资体制改革、产业发展,诸如此类,地方皆大有可为。

改革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创新探索,期待各级地方政府官员拿出更大的主动性和行动力,力争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取得关键成果。

积极行动力 篇4

一、小学生的品德课遇到困难

小学品德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引人求真、导人向善、促人自信的教育, 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 1但是现在品德课发展遇到了以下困难。

1.家长不懂思想品德这门课程的教育意义 , 甚至不是那么的重视这门课, 至少重视程度不敌语数外这三门“主科”很多家长考试之前给品德老师打电话, 一上来就问考试考什么内容, 家长们更多地在乎孩子的考试成绩。

2.一些孩子有一些坏习惯 , 比如说他们的课桌特别乱且脏, 就算老师几乎每天都督促他们整理课桌, 过了一两年, 这些孩子还是没有改过来这个坏习惯。

3.现在的孩子可以说本性都是好的 , 他们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但是他们在行动上常常做不到。

二、应对小学生品德课存在的困难的策略

首先, 家长最注重成绩, 思想品德课渐渐被迫成为“副科”, 不受家长重视。其次, 现在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力较强, 但是行动力相对较弱。再次, 学校老师单方面督促, 学生不易改变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最后, 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是多方面的, 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及与父母交往, 与同学老师的交往等中。除学校之外, 家庭是小学生接触最多、对其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所以, 培养小学生亲社会行为需要联合学校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 (父母) 对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与他们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如分享、谦让、协商、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 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 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由此可见, 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们进行的指引和教育为孩子们今后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所以,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小学生亲社会行为行动力的提高, 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接受学习, 与人交往, 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学校的课堂德育教育应和家庭的父母教育有效联合在一起。

1.从课堂德育教育角度出发 , 学校课程应增加思想品德课的数量, 配更多的思想品德课老师, 让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得到老师充分及时的了解。思想品德的教育不应局限于理论教育, 但现实情况是, 小学生更缺乏行动力。所以, 品德课应采取更生动、更直接的方式。

(1) 角色扮演。准备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个情景 , 让学生扮演其中角色, 在实践中更直接地了解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2) 观看视频。准备几段思想品德教育小视频 , 观看之后 , 让大家说说、评评视频里做法的对与错, 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亲社会行为理念。

(3) 改变评分机制。思想品德课的评分不应该像语数外一样看重书面成绩。思想品德的学习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运用到生活中, 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 单纯依靠书面考试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所以, 需要有更多的思想品德老师平时多观察学生的行为, 还要有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 比如说与同学交往是不是友善, 有没有打架;做作业, 有没有抄他人作业, 等等。从平时成绩方面入手, 督促他们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养成良好习惯。

2.从家庭教育方面入手。每个父母的性格都有很大差异 , 每个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父母没有强烈的教育意识, 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学校老师, 而有的父母从孩子一生下来就有意识地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清冷, 不善与孩子交流, 而有的父母可与孩子打成一片。在调研过程中, 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却也是最难把握的一个方面。

3.因此 , 就更需要学校主动联合父母对孩子进行亲社会行为培养。家校联系方面有家校通、家长会等方式。对于教育意识不是那么强烈的家长, 可以通过老师引导提高他们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意识。一些老师会在“三八节”、“母亲节”这些节日布置给学生特殊的家庭作业, 如回家帮妈妈做家务。其实, 老师可以把这种特殊的家庭作业一般化, 就是把完成语数外等书面作业时间拨出一部分给这类作业, 比如帮妈妈洗碗, 帮爸爸按摩等。老师与父母通过家校通等联系方式交流了解孩子们的完成情况。由此, 不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孩子们的行动力, 还让家长们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意识有所增强。

家长会是一个家长与家长交流、家长与老师交流、学校与家庭交流的平台。但是, 家长会的现状就是一群家长围着老师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 要不就是抱怨孩子在家不爱写作业等。学校应好好利用家长会这个契机, 让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培养孩子亲社会行为的经验, 增强他们这方面的教育意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单单受到学校或者家庭某个方面影响, 有的孩子受家庭影响更大, 而有的孩子受学校老师的影响更大。学校应积极改革思想品德课, 把课堂德育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适应新的教育思潮, 同时积极联合学生家长, 结合家庭教育有效培养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更好地培养他们健康积极的性格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正面高尚的道德品质,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陆娜.家庭文化资本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06-14.

[2]邬钟灵, 纪林芹, 张文新.童年晚期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母亲教养行为的关系研究.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11-30.

[3]朱止丰, 白丽华.儿童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4) .

[4]张铭迪.青少年初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 第27卷总第137期, 2012年第8期.

[5]任海丹.德育缺失的家庭教育及儿童的社会化[J].华章, 2013 (07) .

[6]小学生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3 (10) .

[7]浅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J].新课程 (中旬) , 2011 (10) .

[8]陈忠川, 陈佳良.加强品德课程教学管理提高品德课程教学实效——小学品德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行动研究力征文2012.3 篇5

陈丽

2012.2 2011年9月我园申报了科研课题:“依托幼儿科学文艺作品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研究”,并在我园开始实施,在一学期的研究过程中,我从每位老师的行动研究路程中也学到一些。“行动”主要是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和实际工作。对于我们幼儿园的教师来说,是指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活动。

一、为行动而研究

初期开始研究时,我们从查找幼儿科学文艺作品开始,根据本年领班的幼儿特点查找适合的幼儿文艺作品进行研讨,并且在研讨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尝试。初使我们是先看科学文艺作品的内容在制定活动课内容,在小、中、大班进行尝试,从运用幼儿文艺作品中教师的是如何指导的进行了研讨,大家真是茫然不知怎样来讨论这个问题,只是觉得只要给了幼儿这个科学文艺作品就可以了,和下面的活动内容就是两个内容,没有真正起到幼儿科学文艺作品在科学活动中起到引导作用,从而激发幼儿大胆探索科学文艺作品中的科学性知识。活动后大家有了一点启示和思考的空间,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科学活动是建立在科学文艺作品的前提下,在制定活动方案时总是有许多的问题出现,在逐渐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觉得挑战性太高,于是我们决定换一种研究方式,于是,我们决定从快发课程和各年龄班的科学活动中根据科学活动的内容查找适合的幼儿科学文艺作品进行研究。

二、对行动的研究

学期初我在中班组和每一位老师一起研究运用幼儿科学文艺作品开展科学教育活动,我们就以9月秋季为主,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随着秋季的到来,我们在户外、在家里到处体现着秋天的特征,孩子们通过观察、收集知道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因此,我们根据季节开展了“秋天”的主题科学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幼儿知道收获的秋天,了解秋天的明显变化,知道动、植物的变化,知道四季的顺序以及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的关系,运用故事、儿歌、诗歌、散文引导幼儿体会和感受秋天的美以及秋天的特征。

三、在行动中研究

在我们选出科学活动后,我们开始从两个方面展开实践研究。

(一)、以诗歌为导入开展科学活动。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对身边周围的事物都特别感兴趣,我们就以季节为重点活动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活动。体现秋季特点的诗歌特别多,因此,我就以诗歌为科学文艺作品开展了科学活动。我们有在活动中运用了不同的研究形式:

1、主题谈话式: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知道秋天的树不一样,树上的叶子发生了变化。

2、主题式科学活动:“秋天的树”,我通过诗歌“秋天”作为引入,带幼儿走进秋天,知道秋天枫树叶、银杏叶、柳树叶的不同,通过图片、实物,让幼儿更直观的了解秋天的明显特征,并且带幼儿去户外采集树叶,看树的变化。随着深秋的降临,树叶到处飘落,孩子们通过键鼠也来玩拔梗的游戏,还组织了幼儿自编游戏“树叶飘”:秋风来了,小树叶随风飘,飘呀飘,飘呀飘,飘到哪里就是哪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我们还组织了游戏“小树叶找妈妈”,更加深了幼儿对树叶颜色和形状的了解,同时也进行了分类练习。树叶的散文诗也把季节进行了排序,散文诗“落叶”,把幼儿带入了秋的世界,对秋天的认识加深了,也对四季有了一些了解,在学习“快发”中,儿歌“小蚂蚁坐大船”,孩子们自发的把儿歌的内容进行了修改,把原来是片小花瓣改成了原来是片小树叶,说明秋天落叶的特点,孩子们是有很深的印象的。在科学区我们投放了四季图,请幼儿按照顺序找一找图中缺少哪个季节,对此加深幼儿对四季的认识,也能知道四季的顺序。我们还通过故事“大老虎啊呜”去了解四季的基本特征。随着活动的深入,我们开展了树叶的联想,通过诗歌“秋叶”,引导幼儿在诗歌中指导叶子的用途,叶子可以为小虫、蚂蚁当屋、当船,发散幼儿思维想一想你想把叶子变成什么?从而开展叶子粘贴活动,我们除了幼儿园里的动手想象,还把家长请进来,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制作丰富多彩的叶子画。现在这些作品也都收集起来,我们进行了整理和分类,并展示出来。在益智区和美工区我们都投放了不同形状、颜色的树叶,这都是随着活动的开展而制作出来的。秋天是美丽多彩的,散文诗“秋天的色彩”,把我们找到、看到的秋天都描述出来,秋景图更是生动的展现了秋天的特点,进而在美工区进行了绘画。我们还通过谈话一起说“秋天的色彩”。我们还找了一些小诗歌,但内容过难幼儿不能理解,我们就没有用到活动中。秋天季节的特征最为明显,通过这些儿歌、诗歌、散文、故事帮助幼儿更多的了解秋天,对秋天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了。我们的活动已进入尾声,在本次研究活动中,我切实地体会到每位教师们在日常教学和研讨活动中充满着行动研究。教师在活动中设计着,参与着,展示着。从活动设想、萌芽、实施到展示和反思,我们始终围绕幼儿科学文艺作品开展实际的科学活动。此时,运用幼儿科学文艺作品引导幼儿探究秋天的特征更是事倍功半,孩子们对秋天有了更多的认识,孩子们也从中探索了更多叶子的游戏等,而且诗歌“落叶”我们在活动后进行了修改以贴近幼儿生活为主,让叶子飘落在我们的周围,你会想到更多的内容,活动后我们反思、总结,把实践后的幼儿科学文艺作品进行了整理,作为资料收集。

(二)、运用科学故事指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

随着我们初步成果的显现,我们又根据季节的转变开始创设新的科学活动,与此同时查找更多的科学文艺作品工作布置开来,我们是以三大方面的内容:故事、诗歌、谜语,我把这三个内容分到了三个中班,我们注重的是选择冬季比较有可操作性的内容为主,因此,科学文艺作品也是关于冬天的内容,随后我们一起在中班组研讨幼儿科学文艺作品,把查找的内容大家一起讨论,查找的故事:不怕冷的大衣、雪孩子、小动物过冬;诗歌:雪地里的脚印、雪花,而谜语都是针对不同的动物,和我们现在要开展的科学活动关系不大,因此,我们把查找的谜语收集在一起作为今后的资料备用,而是从故事引发科学实验的活动。例如:故事“雪孩子”,我从网上下载动画,通过在教研活动和中班组研讨活动中大家一起观看动画片,找出动画中的科学内容,我把科学性的知识进行总结,内容很多,有雪遇热融化;水变成水蒸气升空;大家还提到了冬天气候寒冷,大地上到处是白雪茫茫等,而且从动画中孩子能够很直观的了解冬季的科学知识,动画是幼儿都喜欢的,我在之前也曾带孩子在雪中玩游戏,打雪仗、踩雪时,孩子们都很感兴趣,也能够提出雪化了,我的手套都湿了相关的问题,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因此,我也是抓住这一契机,迎合12月科研月我把“雪孩子”这个文艺作品,编入了我制定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依据纲要的目标,把活动课分成了两部分:

一是:前期活动“雪孩子”,提出问题“雪孩子哪去了?为什么会化成水?”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激发了孩子在故事的引导下探索雪遇热溶化的现象。二是:科学实验活动“会变的冰”,根据季节的特点和看动画后的讨论,我们开展第二次的活动。组织幼儿开展冰变水的实验活动。

1、感知冰的特性:我带领幼儿玩自己冻的冰,在玩的过程中感知、体验,随后我们一起总结冰的特性。

2、提出问题:看看我们手中的冰在手中有什么变化?幼儿“冰在手中化成了水。”接下来我和幼儿一起探索冰怎样才能变成水,孩子们兴趣特别高,在动画的启发下有的幼儿说:“放在微波炉里”,有的说:“放在热水里”,还有的说:放在火上、放在水里、放在暖气上等等,之后我把孩子的想法进行了记录,请幼儿动手去尝试自己的想法,看一看冰能不能变成水,孩子们探究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孩子们边操作边看自己的实验成不成功,最后,孩子们高兴的告诉我:“老师,我的冰块放在热水里化成水了;老师我的冰块放在水里化成水了;老师我的冰块放在微波炉里化成水了……”从孩子们她兴奋的表情上就能感受到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验证自己的想法,这也是通过看动画引发的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而这正是从孩子们兴趣中来,通过这次的实践、研究,也让我在完善活动方案的同时,更好的运用科学文艺作品奠定了成长的经验,我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研究、在实践中进步。

如何更有行动力? 篇6

如何把杂事变成行动?这一篇文章或许可以跟您分享“如何更有行动力”的一些经验。

1.明确地描述一个待办事项

写下一个待办事项的时候,我以为自己很清楚接下来要做什么,怎么做,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比如我想要去拜访一位课程专家,就在清单上写下:

“拜访课程专家”

后来我发现,一整天过去了我还没完成这件事,于是我修改了对这个待办事项的描述:

我先查看了一下日程表,发现当晚是空闲的。

同时想到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准备个小礼物比较好,就带一本我的书吧。

“明天早晨9点给课程专家打电话,约他晚上7点在雕刻时光咖啡馆见面,并准备《小强升职记》”。

第二天,这件事顺利搞定了。回过头来反思一下,行动力增加的原因是什么?我对要做的事情更加明确了,仅此而已。

2.调整出良好的精力和情绪

怎么调整出良好的状态呢?跟大家分享一些小经验:

中午小憩15~25分钟。

每工作25分钟休息5分钟。休息的时候要切换状态,比如站起来走走、做做拉伸、扭转动作。

每周做2~3次运动。

保证7小时睡眠。

不暴饮暴食,特别是中午。

3.脑袋里有结果图像

结果图像是什么?就是任务达成时的那一幅幅画面。

拿“完成课题的汇报ppt”举例:

审核通过。

汇报现场,领导抛出一些问题,我一一做了答复。

我要感谢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伙伴。

通常我们拿到一个待办事项立刻想的是:“怎么做”(HOW),但其实大脑首先需要的是“为什么做”(WHY)和“做什么”(WHAT)。

4.做事之前看看资料是否齐全

很多人在做事过程中才发现缺少一些资料,准备资料的过程就影响了行动力和效率。

比如:我要做一个“教师年终绩效表”。你可以对比下两种方式的效率:

1.埋头苦干的时候才发现需要A某、B某、C某提供给我一些数据,这时候我分别给她们打电话,然后等待她们的邮件,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可以穿插着做点别的事情,但心里老挂念着“教师年终绩效表”的事情。

2.准备做汇总表之前我发现需要A某、B某、C某的数据资料,这时候我分别给她们打电话,然后开始埋头苦干,等收到她们邮件的时候,也差不多到了需要她们数据的部分。

5.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烂的开始是完成的一半。

拿写论文举例:

方向选好,开始写论文的第一只拦路虎你猜是什么?

标题!!!

你在一篇文章的标题上纠结了多久?

准备ppt的时候,你花了多少时间在“选择最漂亮的ppt模板”上?

准备演讲稿的时候,你花多少时间在“一个完美的开场”上?

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开始之后,又有多少次因为一个突然的灵感或偶然的发现,把“完美”、“漂亮”的开始替代?

所以,小强强烈建议有一个烂开始,或许基本搞得差不多之后,那个你想要的“开始”,会自己浮现出来。

6.多做有热情的事

每天做不情愿的事情,是在透支行动力,是在琢磨着怎么自己骗自己。这样的行动力总有上限,也很危险(比如过劳死或者人格分裂之类)。

能否用有热情的事来中和痛苦?就像用水灭火一样?可不可以每天、每月、每年留20%的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同时想想怎样可以增加做喜欢事情的时间?

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要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

7.加强积累经验

大家都认同积累经验的重要性:经验越丰富,做事越轻松,越游刃有余,行动力强自然不在话下。

比如如果你经常组织老师的培训,那么以我的经验,有两种积累方式:

被动积累:组织完一个培训项目,就算我不想积累经验,我也会积累一些经验,比如老师的通讯方式、学员们的反馈、自己的沟通技巧之类。

主动积累:组织完一个培训项目,采取些措施有意地积累一些经验,比如:团队内的检视会,共享一下彼此的收获和经验,花15分钟的时间,写一下自己这次做得出色的地方,和可以再提高的地方。

(当然,被动中也有主动,主动中也有被动,为了不把问题搞复杂,请允许小强忽略这个部分)。

显而易见,被动积累是在做加法,主动积累是在做乘法。

哪一个积累的更快,更容易让你升级,可想而知。

个人行动力≠团队执行力 篇7

我们知道,十个手指头都有长有短,即使是长相一模一样的同卵双胞胎,性格和能力也会有差别。所以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项工作安排下去后,每个人完成的进度不一样。这就像跑马拉松一样,跑了一段时间,就稀稀拉拉地拉开了距离,分成几个梯队,这时就需要领导者来协调。

同时,领导者在安排工作时,有时并不十分清楚每项工作的实际工作量,加上客观环境和每个人的实际能力不同,各人所面临的困难也不一样,相对的难度就会有差异,工作进行到一定时候,也需要领导者来协调。

这时候,作为领导的你要十分注意的是一只“猴子”,这只“猴子”的名字就叫做“麻烦”。这也是管理上十分有趣的一种现象。什么是“麻烦”呢?这可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遇到的那些小事情。在工作中,下属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很多麻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我们可以生动地把这些问题比作“猴子”。

很多时候,下属碰到麻烦,会来找你解决。你如果和他仔细探讨,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心满意足地回去了,这时候“猴子”还在他的肩上,他自己搞定。

可是,如果你说:“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搞不定!你不用管了,我来做!”这时,这只“猴子”就跳到你的肩膀上来了。

作为领导者,如果你不懂得领导之道,一天到晚到处逞能干,真不知道你宝贵的一天能搞定几只“猴子”。长此以往,你肩上的猴子只会越来越多,压得你喘不过气来。可是,在我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企业家学员,他们总认为把“猴子”揽到自己肩上,做事雷厉风行,比较快,就是执行力强的表现。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并不是因为一个人行动力强就代表一个人执行力强。从企业的角度讲,一个领导者个人的行动力越强,团队的执行力就越差;领导者个人的行动力越快,团队的执行力就越慢。个人的行动力与团队总体的执行力成反比。

举个简单的例子,小时候,父母溺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做饭,舍不得让孩子洗衣服,舍不得让孩子收拾家务。结果呢?父母什么都会做,孩子长大后,什么都不会做。这与企业当中,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如果一个领导者什么事情都亲历亲为,那下属就一定不会有很好的执行力。事情你都做了,下属还做什么呢?没事可干,整个团队的执行力也就越来越差。

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发现这样的现像,很多企业领导在课间休息的时候,总是不停地拿着手机在问:“公司有事吗?”如果没事,他就继续心安地听课。再到课间休息的时候,他又拿起电话问:“公司有事吗?”好像公司不出点事,他心里就不舒服。我估计他的这个电话打到第三遍的时候,他的员工就会想:“看来这个王总很着急,如果不弄点事情,他就会把我们烦死的。”于是,还不等这个王总打第四个电话,员工就主动打过去:“王总,公司有件事情,你得立刻回来,不然我们搞不定。”也许这个王总还没等下属说完,就行动起来,说“好吧,你等着,我立刻回来。”你看,真是受累的命。

可见,个人行动力≠团队执行力。领导者自身行动力的强弱与组织行动力的强弱成反比。领导者自我行动力太强只会导致组织的行动力太差,最终使组织没有执行力。因此,一个会管理的领导者,与只会埋头苦干的行动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行动体现在战略层面,并不是自己去瞄准、去射击、去谈判、去签合同,而是指挥、驱动一个组织去行动。

上一篇:商业竞争下一篇:调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