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竞争

2024-09-17

商业竞争(共12篇)

商业竞争 篇1

近两年, 乳业巨头蒙牛似乎霉运连连。两年前, 三聚氰胺毁了三鹿, 同时也让以蒙牛等为代表的乳品企业形象大损。那时, 牛根生用他的声泪俱下挽救了蒙牛。

然而, 蒙牛接二连三发生的事件却让这头不可一世的“草原牛”披上了一件险恶的“外衣”, 也让曾经的荣耀与光环不复存在。如, 蒙牛主打产品“不是每种牛奶都叫特仑苏”发生了OMP事件;雇佣网络公关公司发帖, 恶意攻击伊利产品损害商业信誉案件, 从而陷入恶性营销中的“伪造门”与“诈骗门”。

中国乳制品龙头企业的乱象再次扰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 也让公众对这个行业的品牌的信任大打折扣。业内人士称, 这个当初从老东家重重围剿中胜利突围的蒙牛, 却用了和老东家类似的打压手法和同行业开展恶性竞争。

让蒙牛蒙羞并一蹶不振的, 是缘于2010年10月19日一篇有关“蒙牛是圣元奶粉事件背后黑手”的帖子。一时间, 这个帖子在多个网上论坛中盛传。据帖子曝料, 包括“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伊利“QQ星”及多家婴幼儿“鱼油含EPA会导致性早熟”等事件, 都是其竞争对手蒙牛公司暗地里一手策划的新闻。

很快, 处于风口浪尖上的蒙牛集团出面否认了策划“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2010年10月20日, 蒙牛集团对外发布声明称:蒙牛集团从未策划、组织、实施任何与“圣元奶粉性早熟”事件有关的活动;蒙牛集团已经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追究制造这一虚假信息的个人、组织的法律责任。

此消息一出, 消费者一时真假难辨。随后, 2010年10月22日, 伊利公司在其官网上发表声明:2010年7月中旬, 我们在部分网络媒体发现大量攻击我公司产品、品牌的言论、报道, 我公司已于7月30日正式向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分局报案。经警方缜密侦查, 这起利用网络媒体恶意损害伊利集团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案件已被侦破, 此案涉及蒙牛乳业、北京博斯智奇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 蒙牛毫不示弱, 奋起还击。蒙牛集团新闻发言人姚海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网络上的传言全部失实, 蒙牛已经报案, 事件系竞争对手的恶意竞争手段, 蒙牛给予强烈斥责。蒙牛方面还对外宣称, “近年来, 蒙牛集团曾多次遭遇类似的诽谤事件。其中经公安机关查实, 2003年到2004年间, 伊利集团曾花费超过590万元, 雇佣公关公司对我公司进行新闻攻击。”

事情突然风起云涌, 双方各执一词。这么一来, 使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就像两个互相掐架的人, 都把掐架的缘由推卸给对方, 让人好不生厌。也许, 到底是谁打出的第一拳、踢出的第一脚, 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

然而, 未隔几日, 事情却突然峰回路转。2010年10月22日凌晨, 蒙牛公开发表声明, 就其产品经理安勇诽谤伊利事件向相关方面及消费者致歉。声明中称:安勇原为伊利集团的员工, 其进行诽谤行为时未向蒙牛公司请示, 属擅自而为。目前, 蒙牛公司已将其除名。

同时, 蒙牛在致歉声明中表示, “公司负有教育不周、管理不力的责任”, 而且强调“安勇原是伊利集团的员工, 2005年才来到蒙牛, 他在做损害兄弟企业的事时, 没有向任何人请示。”这似乎是给公众作了一个真诚的交代。

一石激起千层浪。蒙牛“诽谤门”爆发后,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热议。在消费者看来, 究竟是谁最先使用不正当手段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人们通过这个事件了解到了远低于人们期望值的乳业竞争的生态环境。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这是蒙牛的创始人牛根生的一句经典名言, 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业内外广为传颂。可蒙牛接二连三的不“德”行为, 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商业环境中, 有着太多“岳不群”那样的丑恶嘴脸。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国乳品企业可谓得天独厚, 拥有着令外国投资者垂涎不已的竞争优势——拥有14亿消费者刚性需求。这一庞大市场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使乳品企业在过去十年高速增长, 纷纷跑马圈地, 市场份额和规模快速扩张。然而, 也许正是这种优势, 使一些利欲熏心的乳品企业想独享这块“蛋糕”, 从而采取了不择手段的竞争模式。中国的乳品公司拥有这衔玉而生的先天优势, 为追逐利润, 竟不顾道德和法制底线, 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违法作孽。

品牌竞争获胜的最终砝码, 不是与同行间的尔虞我诈, 而是实实在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为消费者创造始终如一、优于竞争对手提供的价值, 这是永远不变的商业规则。当一些企业将相当一部分的精力用于与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中时, 必将减少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精力, 精力的减少必将影响消费者最终的选择。

毋庸置疑, “诽谤门”事件使蒙牛的光辉形象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企业发展的驰骋速度必定慢了下来。它不得不为此付出代价, 吞下自己培育的这枚苦果。

商业竞争 篇2

时下,中国餐饮业正处在一个调整、整合阶段。餐饮业者要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认清时势、抓住机遇。

一、构建“多赢”的企业利益链平台

商业模式是企业价值与利益相关者价值的链接,企业利益相关者都能为你的企业创造价值!前提是:你一定要为她们提供什么?

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创造增值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高利润。

餐饮企业:员工的劳动收入水平、业主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平衡,已成为当今员工队伍建设必需面对的课题。

二、以“快变’求发展

在一个信息爆炸性增长的变革时代,改变、创新是企业成功的核心。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你做错了,而是别人做的太好了,所以你被淘汰了。

餐饮企业:发现“新利基”,进入朝阳市场;创新,引领市场潮流。

三、走品牌经营之路

坚持特色经营的原则,突出个性和特色,在菜品、服务、管理中创新思路,打造亮点,从吸引“人气”逐步到带来“财气”。

财富与商业竞争情报 篇3

我们这里关注的不是一般的商业情报,而是商业竞争情报,也就是说,通过分析和采用这些商业竞争情报,企业领导人可以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使企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并且能给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能使企业从默默无闻变成本行业的“龙头老大”。从格兰仕公司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商业竞争情报的重要作用。

几年前,“微波老大”格兰仕的俞尧昌曾说过:“任何重大的决策肯定离不开商业竞争情报!

我们通过对搜集到的商业竞争情报与各种相关信息分析,我们得到这样一个概念:空调这个产品在全球已进入一种低附加值状态。大家知道跨国公司是以利益为驱动的,也就是说,空调行业发展了几十年,跨国公司从全球来看要进行战略转移。在这个战略转移过程中,谁将是战略转移的受益者呢?

商业竞争情报和各种相关信息的研究,对我们作出重大决策很有关系。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个企业在战术决策可以输,输掉几十万、几百万、上千万元,我们都可以承受。但是一个企业的战略决策却不能输,战略决策的失误就有可能使一个企业垮掉。所以我多年来的体会是:

第一,要充分地分析市场、分析竞争对手以及整个行业的竞争态势,对大形势要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要研究自己产业本身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正确给自己企业定位。

第三,要研究自己行业在全球经济化中的地位,研究同行业的特点和优势,要考虑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哪里,怎样去发展,也就是说要找一个“标竿”,不断地去比较,企业才能不断地创造价值。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创造价值。”

俞尧昌副总经理的这番话,是对商业竞争情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最好注释。格兰仕成功进军空调的案例,能给我们以下几点启迪。

商业竞争情报也能为企业创造价值

美国是商业情报竞争的鼻祖。早在1973年中东战争时期,美国发生了能源危机,经济情况是每况愈下。此时日本的汽车、摩托车、冰箱、洗衣机开始打进美国市场,紧接着美国的3大汽车公司,通用、福特也出现了大幅度地业绩滑坡。

此时美国的商业情报机构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三个研究结论:

第一,革掉汽车厂的流水线。因为他们到日本丰田公司去看了之后,发现丰田公司已经不是流水线生产,而是实行总装制生产。

第二,实现全球采购。因为革掉生产流水线之后,必须要实行全球采购,才能保持降低成本,才能提高竞争力。

第三,加大研发新技术,新工艺的力度,增加科技创新对价值增值的贡献。例如,在福特汽车公司100元的盈利中,其中75%是靠新车型的开发,研制获得的,25%是靠生产线创造的。

商业竞争情报对企业的三大作用

商业竞争情报具体对企业有哪些作用呢?它可以归纳总结为3大作用:第一是充当企业的预警系统。在企业没有发现自己有强大竞争对手之前,先向企业发出警告,告诉企业领导人,你的现实对手怎样,你的潜在对手怎样,在同行业竞争中你处于什么地位。第二是决策支持系统。企业领导人一旦作出决策,决策支持系统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没有这一支持系统,决策就无法实施。那么任何高明的决策也只是纸上谈兵。任何一个科学的战略规划,它首先要取得情报系统的支持,这样决策失误的可能性才会更小。第三是充当企业学习的工具。有了商业竞争情报系统之后,你就能随时学习其他企业优秀的管理方法。学习方面最有名的做法叫“标竿比较”,即找一家优秀的企业或者在哪一方面做得最好的企业,以他为“标竿”,从与它的比较中找到自己的差距。

商业竞争情报的价值在于分析

商业竞争情报的信息来源很广泛,例如有来自报章杂志、企业的财务报告、有来自展览会上的聊天、市场的传言、企业发的产品手册、也有来自互联网招聘广告、政府的数据库等等。这些信息是杂乱无章的,企业如何应用这些商业竞争情报呢?

情报的真正价值在于分析。在分析进行前,还要先作筛选。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特点,短期的信息可能非常明显,人们非常容易就可得到和了解的,但是所有的信息你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之后才能得出较长期的信息。例如,一个产品的市场份额的变化通常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容易得到的信息。但是关于这些市场份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在这些变化的背后,隐藏了什么深刻的原因和内涵,这就要相关人员具体分析了。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已经成为可能,也使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差距越来越小,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企业是否能及时掌握商业竞争情报。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商业竞争情报就是掌握竞争中的主动权。你就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游刃有余。

“商业竞争情报”这个概念在1997年就为很多企业所熟悉,但在中国经营实践中运用它,还不是很普遍。例如有一家咨询公司6年来自己接了6500多家客户,这6500多家企业中,真正具有商业竞争情报部门的企业不到10%。而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企业对商业竞争情报的重视度和敏感度就大大高于我们。例如,台湾恒基集团专业的情报部门达400人。而像微软,IBM等大公司更是在情报部门配备了精兵强将。

商业竞争呼唤“去撕逼化” 篇4

“撕逼”这个词不知是谁炮制出来的, 感觉很是不雅甚至低俗。不过, 用它来代指一些企业之间的竞争、攻讦倒也贴切。

“撕逼”式竞争的案例太多, 几乎数不胜数:

几年前, 京东对标苏宁, 主动发起挑战, 成立了“打苏指挥部”, 号称“3 年零毛利”、“加1 块钱就要辞退”;去年双11 前, 苏宁发起“平京战役”, 反攻京东。这些年, 二者你来我往回合不少, 火药味十足。

去年, 格力燃起空调价格战, 董明珠将其命名为“清场行动”, 并在内部讲话中对各主要竞争对手逐一点评, 任意臧否, 攻击美的“虚假宣传”, 评论志高是“没出息的企业”, 宣称“全球70 亿人, 不买格力空调的都是脑子有病”, 并表示“我要做手机, 分分钟, 太容易了!做手机肯定会超过小米!”

稍早前, 在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 董明珠先是讥讽小米在印度被禁售, 随即话题一转, 说小米与美的的合作是“两个骗子在一起了, 成了小偷集团”。雷军倒未恶语相向, 但被攻击“友商”随即采取行动, 由苏宁牵头、美的、海尔、长虹、智高、海信、奥克斯共同参与的“破格行动”, 形成“7 打1”的格局。这种局面, 不仅“前无古人”, 抑或“后无来者”。

我国最大的两家电商——阿里与京东, 也似结怨甚深, 攻讦不断, 淘宝的假货历来是京东攻击的标靶, 在吹嘘“京东品质”的同时, 也总不忘提及自家的物流快。但马云不这么看, 他吐槽说“京东就是个悲剧”, 还傲娇地告诫阿里人“不要碰京东”。有人据此“脑补”了后半句:不碰它都要死, 不必惹一身骚。

更早以前, 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之间的争斗, 王老吉和加多宝之间的官司战, 国美与苏宁之间的争霸赛, 其兵不厌诈、“狼性”之盛, 恐怕足以演绎出一部“新36 计”、“新孙子兵法”而有余。

不知何时, 这样的竞争又蔓延到了线上, 3Q大战, 阿里与腾讯之间的封杀与反封杀, 阿里刚宣布天猫国际取得重大突破, 刘强东就爆料说“国内卖到国际的包裹80% 是假货和山寨货”, 各种“撕逼”从老板攻击到老板娘, 几无幸免, 不仅没收敛, 反而大有发扬光大、青胜于蓝之势。

虽然巨头们嘴里高喊着“友商”, 鼓吹着“开放合作”, 憧憬着建立“共荣生态”, 但在行动上, 往往欲置“友商”于死地而后快, 欲独自垄断市场而心甘, 伴之而来的是各种抹黑、各种水军、各种负面宣传, 狗血式、无厘头“撕逼”似成新常态。

有评论认为, 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 很多是“天无二日”、“一山不容二虎”式的缠斗, 习惯于以分出胜负的战争思维来应对商业竞争, 这种狭隘的竞争往往是“有你无我”、“你死我活”, 看重的是穷追猛打、赶尽杀绝, 这实质上是一种可怕的“零和博弈”, 是一种兵连祸结的恶斗, 在这种竞争思维的指导之下, “撕逼”势成必然。

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 有竞争才有活力, 才有进步;但它同时也是规则经济, 竞争也要谨守一定的规则、底线, 老笑以为, 在对待“友商”或者说对待竞争, 应该做到四个层次:

首先是不能违法

这应该是底线, 但事实上, 不少企业已经突破了这一底线。

比如, 有些企业为获取不正当竞争优势, 出售假冒伪劣、盗版侵权、高仿山寨, 这并非个案。这种涉嫌违法的竞争, 虽可能取得一时优势, 最终必伤及自身。

又如, 有些企业热衷于“烧钱”扩大竞争优势, 抬高竞争成本、行业门槛。这种手段本也无可厚非, 但一旦超过必要限度, 就变成了低价倾销, 就涉嫌违法。像快消品3.3 折、3 块8 吃饭、9 块9 包邮等, 很多就有低价倾销之嫌。

再如, 有些企业很具攻击性, 攻击“友商”针针见血、刀刀见骨, 极尽夸张甚至虚构事实的, 也不罕见, 还有的栽赃陷害, 这样的“撕逼”也必为法律所不容。

其次是不能侵害用户权益

因竞争或打击对手而侵害用户、消费者权益的案例也非常多, 比如天猫、京东每年双11前都会爆出逼迫品牌“二选一”, 前几年QQ、360 要求用户删除对方的应用, 微信屏蔽支付宝、封杀虾米音乐、网易音乐, 小米手机对360 手机卫士有诸多限度等等, 都不能程度地侵害了用户、消费者权益。淘宝切断微信链接, 京东不接受支付宝, 支付宝生活圈链接不能正常在微信朋友圈分享, 听说美团也将拒绝支付宝, 这些都是“我的地盘我作主”的观念作祟, 都是无视于用户、消费者权益的表现, 很多都令人反感。

巨头们虽然都鼓吹“生态”, 但它们热衷的生态其实是割裂的、封闭的、自己主导的生态, 不是完整的、开放的、完全共享的生态, 这伤害的是用户、消费者的权益和体验, 也使这些企业自身丧失了很多生意机会, 基本上属“杀敌1000 自损800”的“自残式竞争”, 得罪用户、消费者, 与所谓的互联网思维背道而驰。

再次是保持对“友商”的应有尊重甚至是欣赏

一家企业能在市场上立足, 必有它存在的理由。企业如人, 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都有值得学习借鉴之处, 即使是失败的地方, 也可以让“友商”引以为戒, 避免重蹈覆辙。理想的状态之下, 一个企业应获得对手应有的尊重, 哪怕有些企业不是那么令人尊敬。

最近看到的一个案例就非常值得我国企业学习, 宝马百年华诞, 奔驰发广告祝福“没有你的30 年后好孤独”。老笑觉得, 这既表达了奔驰的历史更悠久, 也传递出奔驰对宝马的尊重与欣赏之意, 这个广告, 就非常有情怀、有高度、有格局, 比起指责宝马技术的不足、营销的缺陷或员工的不满要强得多, 百年企业到底不是浪得虚名!

在这方面, 华为的做法同样令人欣赏。近年, 任正非提出“开放合作, 坚持被集成战略”, 提出“善搭各种车”理论, 他说, “合作伙伴越多越好, 如果我们去集成, 就树立了一大堆敌人, 就要去颠覆这个世界。谁要颠覆这个世界, 那最后他自己灭亡了。所以我认为还是要利用盟军的力量, 我只要搭你的船, 能挣点钱就够了, 我为什么要独霸这个世界呢。我们走向被集成, 就要建立多种伙伴群, 用伙伴群把产品卖给客户。我说我们要成为战略伙伴关系, 我们永远不进入它的领域, 开始合作了, 我们就有机会。”没有“撕逼”, 没有自我吹嘘和借机打压对手, 展现的却是大视野、大智慧、大格局。

智能时代, 资源共享、开放合作是基本的价值取向, 但如果缺乏对对手的应有尊重, 如果总想侵入“友商”的地盘, 甚至前面打得伤痕累累, 即使今后能达成合作, 多少也会造成合作上的一些障碍和困难。

最后是不应违反社会公序良俗

如今, 商界竞争表现出越来越多的话题性、故事性, 谁更会操作话题, 谁讲的故事更精彩, 谁就能吸引更多的关注, 获得更多的机会。

于是, 炒作成了企业一项重要能力, 有很多企业为了吸引眼球, 各种炒作无节制、无底线, 比如, 迪蒙科技公司微信公众号在没有任何真实数据支撑的情况, 宣称“阿里十年逃税5 万亿”。“顶尖企业家思维”微信公众号冒用万达董事长王健林的名义发表发布了题为“王健林:淘宝不死, 中国不富, 活了电商, 死了实体, 日本孙正义坐收渔翁之利”的文章, 耸人听闻。也有企业微信公众号虚构拐卖儿童的重大新闻骗取公众关注、转发, 兜售其营销内容, 还有的围绕“老板与老板娘”大做文章, 在低俗与违法之间大打擦边球, 搞得商界与娱乐圈几无二致,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说, 任何一个商业游戏, 发展是前提, 共赢是基础, 乐趣是条件, 如果局中之人都咬牙切齿、形同死仇, 那么竞争本身就味同嚼蜡, 失去了君子之姿、商业之美。围绕着“老板与老板娘”的撕逼大战已到了让人倒胃的低劣地步。

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行为评述 篇5

关键词:商业贿赂 电信竞争 评述

商业贿赂是贿赂的一种形式,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经济现象。在当今世界各国,商业贿赂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已成为最主要的一种贿赂形式。为此,世界许多国家的竞争法都将商业贿赂作为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禁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在帐外暗中给与对方单位或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帐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受贿论处。”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方式给对方回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帐。接受折扣、佣金的经营者必须如实入帐。”以上两款仅就商业贿赂的形式和行为作了概括性的描述,遗憾的是没有对商业贿赂的概念作出定义。直到1996年11月,国家工商管理局发布了《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商业贿赂”才作为一个正式的法律术语加以使用。《暂行规定》第二条第二款规定:“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按照《暂行规定》的解释:“财物”主要指现金和实物,包括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假借促销费、宣传、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财物。鉴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暂行规定》分别是于1993年和1996年颁布的,所以对商业贿赂形式的认定比较简单。事实上,商业贿赂的表现形态远比《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暂行规定》描述复杂的多,特别是进入21世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经营者的商业贿赂形式更是纷繁多样。

商业贿赂产生于经营者的逐利动机与不良的商业道德,也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及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很大关系。10在我国电信市场竞争中,由于我国竞争法和电信法的不健全,加之部分电信运营商的不良的商业道德行为,商业贿赂的手段和形式也是变化多端的。令人担忧的是,电信竞争中商业贿赂行为,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致使电信市场中的商业贿赂行为有蔓延之势。下面就电信竞争中商业贿赂的特征、表现形态、危害性以及法律责任等问题作简要评述,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电信竞争中商业贿赂行为的特征

商业贿赂行为分为商业行贿与商业受贿两大类。本文所指的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行为,主要指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商业行贿行为,即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向交易相对人或有关人员,提供获得电信服务交易机会或有力交易条件,以引诱其作出有利于行贿者的行为,其目的是促成交易活动或取得经营上的便利,以挤掉同业竞争者或实现更高的市场占有率。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主体,是电信业务的经营者。这里应明确的是,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职工为了公司利益在履行职务中实施的贿赂行为属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商业贿赂行为;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代理商为了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利益实施的贿赂行为也属于电信业务经营者的商业贿赂行为。

(2)电信经营者的商业贿赂行为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其目的是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和获取经济利。这里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市场,排挤竞争对手。应该指出的是,只要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利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贿赂了对方单位或电信消费者,即使没有达到其目的,也同样构成商业贿赂行为。

(3)电信经营者的商业贿赂行为在客观上实施了利用财物或其他手段收买交易对象或电信消费者的行为。现实中,“财物”应该是一般性生产生活用品及财产性利益,包括物品、货币、有价证券以及其他财产性利益,诸如免除债务、装修住房、免电话费、利用本单位资源为对方提供商务交易机会等;“其他手段”,主要指不能或难以用货币计算,但能满足交易对方需求或欲望的非货币表现的利益,诸如为交易对方提供出国机会、介绍职业、解决学历文凭、解决子女上学或就业、提供色情服务等。

(4)电信商业贿赂行为具有违法的多样性,其不仅违反了国家有关电信和竞争方面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违反了国家有关财务、税收、价格、廉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2、电信竞争中商业贿赂行为的表现形态

对于电信经营而言,竞争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于电信市场而言,竞争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使电信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迅速实现。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向社会提供通信产品时,必须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通过公平竞争去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然而,由于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的出现,使交易的天平不公平地向行贿者一边倾斜。电信资源不合理地流向了行贿者一边,这势必严重地阻碍了电信市场机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影响了电信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先进技术与有效需求的紧密结合。目前,电信市场的商业贿赂行为的表现形态种类繁多,但从交易手段的角度上讲主要有两大类,即“帐外暗中”与“附赠行为”。

(1)关于电信商业贿赂中的“帐外暗中”行为

在电信市场的竞争中,尤其是电信建设市场竞争中,一方为了排挤竞争的对方以贿赂的手段收买交易对象,大都是以“帐外暗中”的手段实现的。“帐外暗中”,是指未在依法设立的反映其生产经营活动或者行政事业经费收支的财务帐上按照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明确如实记载,包括不记入财务帐、转入其他财务帐或者做假帐等。这里的“帐”是指电信企业依法设定的财务帐,“帐外暗中”就是没有在企业依法设定的财务帐上如实记载。有的电信经营者认为,只要“入账”就不存在“帐外暗中”的问题,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应该明确,“入账”必须如实反映事实真相,如果是弄虚作假,同样属于“帐外暗中”。事实上,实施商业贿赂的电信企业大都有“账”,只是在入账时采用了掩盖商业贿赂这一真实事实的入账方式。因此,电信经营者为了排挤竞争对手和获取经济利益,采用“帐外暗中”的手段贿赂了交易对象,就构成商业贿赂。如果企业是采用帐内公开给予,应该说,与“帐外暗中”给予相比,更为嚣张恶劣,更是构成商业贿赂。1

应该指出,电信商业贿赂中的“帐外暗中”在电信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上是尤其突出的。以固定话为例,电信固话网络分为长途网、本地网和用户驻地网三个层面。用户驻地网是指从用户驻地业务集中点到用户终端之间的传输及线路等相关设施,它前连电信运营商,后接电信消费者,是电信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只有将用户驻地网接通了,电信运营商才可能提供固话和其它增值服务,否则就算电话缆线铺到门口,用户都没办法用上电话。为此,一些电信运营商为了争取“最后一公里”这一“权利”,以“帐外暗中”的商业贿赂手段买通开发商或电信业务的使用单位,并与其签订排他性的协议,以达到排挤其他竞争对手的目的。例如,中国网通集团重庆某分公司在进驻某小区时付给开发商4万元,并签订了排挤竞争对手、与开发商分享业务收入的合作协议,以达到独立入驻的目的。重庆北碚区工商分局调查认定其属于商业贿赂,作出了罚款10万元的处罚决定。工商部门调查发现,该网通公司以所谓配套费名义支付给小区的开发商重庆广田房地产开发公司4万元,已首付2万元;同时签署协议,其他运营商若要进入小区,须先经过网通公司同意。网通公司还与开发商签署了分享业务收入的协议,以达到排挤对手、独立入驻的目的。2

事实上,中国的电信、宽带和有线电视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都存在着事实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笔者建议,电信监管部门应加大对“最后一公里”的监管,因为电信建设中的“最后一公里”垄断问题,不但剥夺了广大电信用户的选择权,重要的是其从根本上制约了公平竞争的电信市场秩序的形成。

(2)关于电信商业贿赂中的“附赠行为”

在激烈的电信市场竞争中,“附赠”已成为各电信运营商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之一。电信竞争中的“附赠”行为,是指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在电信市场竞争中,为引诱电信业务的消费者与之发生交易,附带地向电信业务的消费者无偿提供一定数量的现金、物品以及消费性服务的行为。电信竞争中的附赠行为的主要特点有:第一,附赠是一种附条件电信服务交易行为。在这种交易中,电信业务交易关系是主关系,赠与是从关系。如果电信业务交易关系的条件不成就,就不会发生赠与;第二,附赠的主体是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与其交易的对方。这里的“对方”既包括单个的电信业务消费者,又包括使用电信业务的法人和其他组织,以及这些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定代表人、代理人或其他工作人员;第三,附赠的赠品既包括现金、物品、有价证券等,还包括消费性服务。例如,电信运营商的“入网送手机”活动,就是典型的附赠行为。第四,电信市场竞争中的附赠行为大都是公开进行的,这一点与“帐外暗中”是明显不同的。这类公开的附赠行为,一般以交易的数量达到一定的数额,为赠与的条件。例如,我们可以随时在市场上看到类似的宣传广告:“在xx银行预存话费xx元,送xx手机。”等等。

根据国家工商局《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的规定,我国禁止经营者在商品交易中向对方单位或者其个人附赠现金或者物品。违反此规定的,视为商业贿赂行为。应该指出,附赠包括经营者之间的附赠和经营者对消费者的附赠。然而,《暂行规定》仅对经营者之间的附赠进行了规定,而对经营者对普通消费者的附赠,则没有做出规定,这是《暂行规定》的一大缺陷;实践中,大量的附赠是经营者对普通消费者作出的。因此,附赠行为的对象无论是经营者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都可能构成商业贿赂,关键要看附赠的数额。根据《暂行规定》的解释:按照商业惯例赠送小额广告礼品的除外。3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在电信竞争中,电信业务的经营者通过附赠给对方财物或利用其他手段收买交易对象或电信消费者,而非通过附赠对方商业惯例小广告礼品的方式,从而获取交易机会或交易条件的行为,就构成商业贿赂

3、电信竞争中商业贿赂行为的危害性

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作为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对社会有以下严重的危害:

(1)电信商业贿赂行为扭曲了电信市场公平竞争的本质。商业贿赂行为使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无法发挥正常作用,阻碍了电信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它的存在和蔓延,干扰了电信经营者间的公平竞争,使诚实信用经营的电信企业论为受害者,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2)电信商业贿赂行为破坏了电信资源的合理配置。电信资源要想真正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必须通过电信市场公平、有序、有效的竞争。商业贿赂使资源不合理的、非公平的向行贿者一方流动,这势必影响和阻碍电信市场机能的正常发挥。首先,商业贿赂阻碍了电信技术进步。众所周知,电信业引入竞争的根本动因是技术进步。4 如果允许某些电信运营商通过商业贿赂去轻而易举地配置资源话,那么,就势必会挫伤那些在竞争中主动地投入大量人财物,研究、开发新技术、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去满足市场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积极性。其次,商业贿赂阻碍了电信服务质量的提高。我国电信引入竞争后,新的运营上的出现,对传统的运营上构成了很大的竞争压力,为此,各运营商纷纷采取措施采用新设备和技术,改善服务水平与质量,使网络的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然而,由于电信竞争中商业贿赂的出现,从根本上影响了电信服务水平与质量的改善与提高,因为商业贿赂比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更能获得资源,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3)电信商业贿赂行为使国家税收严重受损。就企业而言,“企业搞回扣一般不入帐,不少巧立名目摊入成本,反过来转嫁给消费者。而代为或集体收受的回扣,一般都作为奖金或福利发给个人,有的甚至私分。个人收受回扣除少数人上缴外,其他部分则不见痕迹,造成了国家税利的严重流失。”5 例如,目前电信市场营销中的“预存话费或入网送手机”活动,以及有奖销售或各种有奖活动个人取得的手机、现金或其他物品等,如达到一定的数额,依个人所得税法规定,均应按偶然所得项目计税,目前规定所得金额的20%为应纳税额。然而,有多少个人在类似的活动中取得了电信经营者提供的超值奖品或赠品?又有多少个人依法缴纳了“偶然所得个人所得税”?有关监管机关对此是否胸中有数?笔者认为,类似行为已使得国家税收大量流失,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除上述危害外,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行为还给少数道德败坏的经营者中饱私囊、贪污受贿提供了机会。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或责任人收受某些电信经营者的贿赂,为其谋取不正当的电信业务交易机会或条件等。总之,电信竞争中的商业贿赂行为扭曲了公平的竞争秩序、阻碍了技术进步、破坏了电信资源的合理配置、损害了社会利益、腐蚀了人的灵魂、败坏了社会风气,应当依法予以坚决打击。

4、电信竞争中商业贿赂行为的法律责任

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中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各国的竞争法都明令禁止,并给予严厉制裁。例如,德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被誉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第12条规定:“(1)在营业中竞争目的对某企业的职员或其受托人提出,允诺或给予好处,而要求自己或第三者以不公正的方式在货物或劳务方面中选,应处以一年以下徒刑或罚金。(2)企业的职员,受托人在营业中为保证以不公正的方式在竞争中挑选某人的货物或劳务而要求,接受允诺或接受好处的,处同样惩罚。”6 该条应该是世界上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最早规定。

我国竞争法对商业贿赂行为也给予严厉的制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2条规定:“经营者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显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商业贿赂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中,首选责任是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163条规定,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如果这些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将依照受贿罪处罚;如果是国有公司、企业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从事公务的人员有受贿行为的,依受贿罪定罪处罚。关于行贿方的刑事责任,《刑法》第164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是单位犯行贿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行贿罪处罚。为了促使行贿人主动交待行贿行为,《刑法》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关于对公司、企业人员商业行贿行为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上,主要应看行贿数额的大小。如果行贿行为数额达不到司法解释规定的“数额较大”,就不构成行贿罪。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索取或者收受贿赂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索取或者收受贿赂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7

在行政法律责任方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实施商业贿赂行为不构成犯罪的,由监督检查部门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这里的“非法所得”,是指受贿人收受的收益。对于行贿方来讲,由于其通过实施行贿行为获得了交易或交易机会,取得了不当的竞争利益。因此,这种不正当的竞争利益也应当予以没收。

关于商业贿赂的民事责任,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就此作出具体规定。但在具体处理时,可以依照该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对违反商业贿赂禁止性规定的经营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果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当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商业竞争新法则:幸福生存 篇6

每一次重大技术革新都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业规则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商业规则的新变化将推动新的企业经营价值观落地,那就是构建高效、创新、绿色的“幸福企业”,信息化则是开创幸福企业的钥匙。

一、新的商业环境催生幸福企业

用“幸福”来形容企业,此前并不多见。但实际上,企业幸福已经成为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核心因素。“幸福”原本是指个体的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匹配度,将企业拟人化,“幸福企业”就是形容“一个企业的愿望与现实之间的高度匹配”。这个命题中最关键的概念就是“企业的愿望”。企业的基本愿望是“赢利”,即通过商业活动获取利润,但“赢利”的必要条件随着商业环境的演变也在不断的变化。

进入21世纪第2个十年,随着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重要社会主体的企业毫无疑问地要承担起更多的社会和环保责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盈利的企业将受到社会各界的谴责甚至是法律的制裁,进而被淘汰。高效、创新、绿色已经构成了现代企业可持续赢利的三大必要条件,也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必须追求的价值诉求。

在旧有的商业思维定势之下,企业只是获取利润的工具。但现代商业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看成是一个真实的、健康的生命体、有机体,而且企业经营者不能仅仅把企业当作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工具,持续创新、绿色经营已经成为一家企业在赢利之外还必须考虑的事情。

一个企业自己要真正成为一家幸福的企业,其实还是在为员工、合作伙伴、客户乃至整个社会创造一个幸福的主体。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为社会创造的幸福感越大,社会反馈给企业及其成员的幸福感也就越大。由此看来,高效、创新、绿色的“幸福企业”与赢利并不矛盾,却又更胜一筹。

二、信息化是开创幸福企业的钥匙

要建设“幸福企业”,需要科学的方式和长期的坚持,而信息化是众多决定因素中最不可忽视的动力。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先生在谈到对幸福企业的理解时表示,“幸福企业”最大的意义在于为现代企业指明了一个正确的价值取舍方向。他认为,要成为“幸福企业”,首先不应该把企业简单的视为获取利润的工具;其次企业的生存环境必须是安全的、健康的;第三是企业必须有一个高远的追求;第四是要有强大的执行力。究其本质,还是要依靠成功的信息化。

然而长久以来,企业信息化的决策者和执行者形成了只用资金来衡量企业管理软件价值的思维定势:企业上管理软件、搞信息化的目标就是节约成本,评估标准就是投资回报率——企业花了多少钱,信息化又替企业省了多少钱。在这种思维定势之下,软件成了节省成本为企业赢得更多利润的工具。一系列问题由此产生:企业管理效率遭遇瓶颈、管理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企业赢利依然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等等。

而幸福企业理念为企业提供了比投资回报率更全面的评估指标——信息化是否实现了企业的高效管理,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能力,是否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样科学全面的评估指标引领之下,企业才能建立对信息化和企业管理软件的正确预期,进而产生成功的IT实施与治理。

三、企业管理软件成就幸福企业

开创幸福企业的钥匙是信息化,而实现信息化的重要载体就是企业管理软件。

用友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中国最大的管理软件、ERP软件、集团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及小型企业管理软件提供商。用友基于对中国企业发展现状和企业信息化现状的长期深入观察,将“幸福企业”确立为年度市场主题。为了持续推动这一全新企业理念的成熟落地,用友将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整合内外资源,帮助广大企业利用信息化工具和服务,在高效、创新、绿色三方面实现企业发展战略,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幸福”起来。

30年的高速成长,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经济已经开始V型反弹,中国企业将迎来订单回升、业绩回暖的下一个上升周期,这就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技术、竞争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催生企业信息化需求的新高潮。

为此,用友集团制定并发布了“新三年战略”,对集团架构进行调整,剥离小型事业部,使其更加专注、深耕目标市场;与此同时,进一步细分行业,为客户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向应用深化、系统升级、专业服务方面精细运佑而对于政务、医疗、华表BI等三大新兴领域,集团将加大投入,在细分领域赢得未来。

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探析 篇7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经营管理

1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1) 经济效益和安全能力。

我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长期在国家信用支持下实现资产迅速扩张, 重规模轻质量, 资本补充严重不足, 导致资本充足率较低在我国,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收益率平均不到5%, 大大低于国外银行超过20%的平均数, 而资产收益率也远远低于外资银行。这些都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2) 组织结构存在缺陷。

首先, 所有权缺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所有权属于国家, 但实践中, 所有者虚化, 缺乏真正对国有资产负责的持股主体, 公司组织结构中也没有国家股东的地位, 难以使其经营目标符合国家要求。其次, 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缺乏。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源, 但缺乏追求盈利的动机, 结果难以形成优胜劣汰机制。因此, 内部人的自利行为表现为经营层做出重大决策时, 出现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度在职消费及工资奖金收入增长过快, 侵蚀利润等。

(3) 管理体制上的问题。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还没有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办成真正的金融企业, 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策性职能, 在机构管理、业务经营、用工制度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要按照上级行的统一要求执行, 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原则、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

(4) 人力资源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有些外资银行利用其体现员工价值实现的优厚工资制度, 实现员工价值升值的定期培训制度和透明的个人发展前景, 与中资银行争抢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而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存在很大的缺陷, 个人收益与业绩联系不紧密, 使得员工、特别是高级员工和业务骨干缺乏足够的动力。

2 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应采取的措施

2.1 提高资本充足率, 确保银行稳健经营

在WTO保护期之后, 我国的商业银行要按照国际惯例经营发展, 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对抵御风险提高竞争力实施国际化战略十分不利。因此, 加强资本充足率管理, 提高资本充足率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任务之一一是实施分子策略, 即通过增加资本数量提高资本充足率要继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引进战略投资者, 吸收外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等多种形式的资本入股, 鼓励有条件的银行公开上市融资, 壮大核心资本实力;结合自身条件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增加拨备, 扩大拨备覆盖率, 补充附属资本二是实施分母策略, 即通过降低风险资产来提高资本充足率银行应权衡收益和风险, 在确保银行盈利的前提下, 主动缩减低盈利和非盈利资产的数量;通过调整资产组合配置, 增加风险较低资产的比重, 降低风险较高资产的比重, 以降低风险权数;同时通过金融市场的避险工具及内部控制制度规避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通过提高资本充足率, 维护公众信心, 防范银行风险, 保证银行稳健经营

2.2 开展组织创新, 提高运行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明确界定前、中、后台, 再造业务流程基层公司银行部和个人业务部的客户经理 (前台) 负责开发客户维护客户关系, 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风险控制部法律合规部和资产负债管理部 (中台) 负责信用分析贷款审核风险评价与控制和资源配置, 运营中心 (后台) 负责信贷额度贷款文件担保物登记审批授权票据单证处理票据结算等业务的集中处理。人力资源部和信息科技部为整个流程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前台为利润中心, 中后台按照成本中心的模式管理, 前中后台严格分离设置, 有效制衡要重新配置资源, 压缩经营管理层级, 促进机构扁平化依据经济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撤销或合并地理区域狭小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省级分行;取消二级分行的管理职能, 突出其经营职能, 分行直接管理县级支行;撤销或合并经营效益差的县级及其以下分支机构, 压缩管理层次;进一步精简支行职能, 将支行及以下分支机构打造为个人业务的营销服务前台;将原来支行的公司业务人员择优选拔到分行, 组建专业化的行业销售团队, 强化分行公司业务职能

2.3 强化风险管理, 提高资产质量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 其价值创造是要通过对风险与收益的全面有效管理来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意识风险识别水平风险管理手段等方面都比较落后, 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低与此直接相关, 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威胁最大的风险依次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对信用风险强调事前的独立和专业化管理, 对操作风险要健全前中后台流程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对市场风险要通过强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运用市场化的对冲手段来防范

2.4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西方先进银行的发展经验表明, 成功的银行不仅是资金密集型企业, 更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技术方面, 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全方位地学习借鉴其成熟经验, 进行技术创新要创新资产负债管理技术, 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和资本盈利水平;要创新成本管理和控制技术, 提高盈利能力;要创新风险管理技术, 降低风险水平;要创新银行IT和电子化智能化交易清算技术, 塑造更加灵活便捷的银行;要创新客户分析和管理技术, 更好的挖掘客户价值;要重点发展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智能银行通过一系列技术创新, 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

2.5 进一步加快并不断完善薪酬激励制度的建设

(1) .完善基于业绩考核的薪酬决定机制。

合理的薪酬水平可以留住人才, 制止人力资源的“外流”。然而合理薪酬水平的确定必须综合考虑市场竞争因素和业绩因素, 较低的薪酬水平虽然能够取得人力资本使用成本优势, 但在与外资银行等机构的人才竞争中则处于劣势。适当提高薪酬水平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进而提高银行的竞争力。当然, 过高的薪酬水平又会增加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 不利于银行的财务竞争能力。

(2) .加大薪酬分配的透明度。

严格按照公司法及上市地的监管要求, 披露董事、监事及高管的个人薪酬。同时积极引导舆论宣传, 并通过舆论工具加大对其控股银行的监督力度, 以达到薪酬分配的透明化。

(3) .注重长期薪酬激励。

由于长期薪酬激励与短期薪酬激励各有优缺点, 同时实施可以达到互补的效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长期激励计划并未真正实施, 总薪酬基本上都是由短期薪酬如工资、奖金、社会保险及养老保险等经济福利所组成。这样的薪酬激励结构使得员工更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和业绩提升, 无法激励其长期行为, 不利于银行长期经营绩效的提升和长远发展。从长远来看, 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 就必须要重视和发展长期激励结构。

(4) .重视普通员工激励。

普通员工处于工作的第一线, 对普通员工的激励如果不到位, 则可能会使普通员工采取不利于银行发展的行为, 违背高级管理层的利益, 严重时甚至危及银行的整体利益。而加强对普通员工的激励可以从各个环节和层面激励其工作努力程度, 提升薪酬激励的整体有效性, 达到提高银行的整体经营效率和竞争力的目的。

3 结语

银行竞争力是一个银行综合实力的体现。在评价银行竞争力时, 除了要考虑财务会计指标和市场指标外, 还要综合考虑到银行的治理结构、发展战略、科技和人员素质等。只有这样才能在缩小与外资银行的实力差距, 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强手如云的国际金融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魏春旗, 朱枫.商业银行竞争力[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2]薛求知, 杨飞.跨国银行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商业银行如何开展竞争情报工作 篇8

竞争情报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是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系统收集、分析与管理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银行自身和竞争策略信息的过程与行为。

竞争情报对于商业银行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竞争情报是商业银行标杆学习的工具。银行全面提升的最终目的是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而获得竞争优势简捷且有效的办法就是敢于和善于向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银行需要知道领先者在什么地方领先于自己, 知道它们采取了什么措施而取得领先地位的, 这是跟随策略实施的基础, 跟随策略的基本思路:跟随—跟进—赶超。 (2) 竞争情报是银行战略、战术决策的依据。商业银行产品、服务竞争情报工作是一个连续的情报分析过程, 它将来自银行自身 (尤其是基层员工) 、市场需求、供应商、竞争对手和竞争环境的原始信息转化为相关的、准确的、实用的战略情报, 帮助决策者了解PEST (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技术) 、客户需求变化以及竞争对手产品、服务情况, 为其制定出获得或维持竞争力的战略规划或战术计划提供信息支持。并且竞争情报可以为工作提供信息支持, 比如统计居民消费水平, 确定一个城市的居民月均支出, 以此为依据确定申请贷款客户的月支出是否合理等。

前文论述的竞争情报的定义以及作用, 那么商业银行该如何开展竞争情报工作呢?下面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思路:确定情报需求—竞争情报收集与获取—竞争情报加工、整理—反馈与沟通—情报需求。竞争情报工作过程是一个环状结构。

一、确定情报需求

确定情报需求是商业银行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第一步, 银行信息工作人员需要确定管理者需要什么情报, 业务经营部门需要什么情报。该步骤可以运用调查问卷或者是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是运用格式、内容统一的调查表格, 由管理者和业务经营部门逐项填写回答, 从而帮助情报人员了解被调查对象竞争情报需求。而头脑风暴法, 则是将竞争情报用户集中起来, 不给他们任何提示, 不让他们做任何准备, 让他们说出他们最需要的竞争情报内容以及这些内容的复杂和翔实程度, 让他们想象将来呈现给他们的竞争情报内容并告知竞争情报工作者, 然后由竞争情报工作者制作出详细的工作计划, 双方就工作计划进行详细协商与讨论, 最后确定竞争情报需求。

二、竞争情报收集与获取

确定情报需求之后, 就可以开始竞争情报收集与获取工作了。在该步骤, 主要运用文献搜集法、观察、调查法、沟通等方法进行情报收集与获取工作。根据信息源与情报用途不同, 下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类 (见下页表) 。

文献搜集法是一种正式渠道的搜集方法, 是针对利用出版发行系统、广播电视新闻系统、团体传播系统和网络传播系统为主要传播渠道的信息、情报的搜集方法。根据传媒不同的特点以及对信息存储、加工、组织、分析程度等的不同, 文献搜集法又可以划分为传统印刷型文献搜集法、光盘数据库文献搜集法、联机数据库文献搜集法和网络信息搜集法。尤其是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今天, 网络信息搜集法由于其简便、快捷以及信息量大等特点, 最广泛应用。银行信息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该方法初步搜集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国家政策法规、专利技术等竞争情报。比如浏览竞争银行的网页, 查看网站上的产品介绍;查看政府网页的政策等。举个例子:豫政[2010]30号文,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0年度省重点服务企业名单的通知》 (资料来源:www.henan.gov.cn) , 通知中提到了2010年度省重点服务企业 (百户规模优势企业和百户高成长性企业) 名单。竞争情报人员搜集到该信息后, 将该信息提交给公司业务部、信贷审批部以及管理者, 进行营销决策。

调查法是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考察或以访谈方式搜集有关竞争信息的方法, 是银行获取一手竞争情报的最重要、最常用、最基本的一种方法。具体而言, 调查法主要包括现场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样品调查法等。

访问调查法, 主要是通过面谈、电话交流等方式获取信息。例如: (1) 与本行供应商进行面谈其使用竞争对手产品的情况及感受, 通过供应商了解竞争对手信息。 (2) 客户接待日。由各级行领导面对面接待客户的特定工作制度, 通过面谈了解客户心声和需求, 了解竞争对手信息。

问卷调查法, 通过向行业领域的从业人员、专家学者、客户等发放调查问卷搜集情报信息。通过该种方法, 了解客户需求情况以及同业信息。该种调查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调查问卷的设计与调查对象的选定是否合理。

样品调查法, 该种方法通俗的讲就是购买竞争对手的产品, 拆了研究一下再装好。对于银行来讲, 就是要使用竞争对手的产品。样品调查法要求信息工作人员去竞争对手银行, 亲历办理的全流程:对手银行业务人员对于该产品的介绍, 以下有几个问题可以提问:产品的功能是什么?产品的风险, 你们是如何控制的?产品的收益是能达到多少?产品是如何运作的?购买产品, 客户需要付出什么?情报搜集人员需要点滴记录对手银行经办业务的全过程, 将一些申请表格和与银行签订的协议等全部留存并复印。亲自使用产品, 体验产品的功能, 并且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于理财型产品, 持有至到期能达到什么样的收入?“故意找茬”, 故意提出一些对方难以解决的问题, 比如, 要终止使用该产品, 看对方是如何保留客户以及如何做出处理的?产品权利凭证故意说成是丢失了, 对方如何处理等等。最后形成全面的产品使用报告, 并与本行相应的产品进行比较分析。

观察法是从现场观察竞争对手以及本行服务而获得有价值情报的一种情报获取方式。观察法的特点是被观察对象并不知道正在被观察。基于此种特点, 观察法也可以称为“暗访”。观察并不是随便的看一下, 在运用观察法之前, 要建立评价标准, 确定观察哪些方面。下面笔者给出了一张观察评价表格。

沟通也是一种常用的竞争情报搜集的方法。该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商业银行基层员工。用心服务要求银行员工必须与客户进行有效地沟通, 在沟通的过程中, 可以发现客户的需求, 也可以了解到同业信息, 比如有的客户说:“在某银行, 人家怎么怎么样”。因此, 银行员工不仅仅是提供服务的主体, 同时能提供大量的竞争情报 (客户需求、同业信息) , 更是创新的主力军。如果基层员工能够经常思考:如何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果我是客户, 我最需要什么服务?并将自己了解的信息与思考所得通过一定的渠道, 提供给竞争情报搜集部门。所以这种方式的关键在于:由下而上信息流的畅通。

三、竞争情报加工与整理

通过上述的步骤, 可以得到初步的竞争情报, 接下来, 就需要信息工作人员, 进一步将情报加工与整理。举个例子:同业占比情报的提供, 其信息源是人民银行每个月所出具的统计报表小册子, 统计报表中是按各家商业银行分别显示, 那么就需要信息工作人员将所有商业银行的数据信息进行比较与计算, 从而才能得到本行的同业占比, 比如一般性存款的同业占比, 贷款新增额的同业占比等信息。

由上述的这则例子可以看出, 竞争情报加工与整理在整个情报工作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实质是对有用信息筛选和有序化的过程, 在前一环节所收集与获得的有关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的散乱、零星的数据与信息的基础上, 根据银行的竞争情报需求, 把符合既定需要和可能符合标准的信息挑选出来, 再根据研究或工作的需求和目的, 按一定的原理和方法排列使之有序化。

四、反馈与沟通

通过上述的步骤, 可以得到有用的竞争情报。接下来的工作, 需要信息工作人员将竞争情报提供给决策者、相关需求部门与人员。利用好这些竞争情报, 才能使得竞争情报工作变得有意义。那么如何利用这些竞争情报呢?下面给出的是笔者的观点:

竞争环境情报主要是PEST信息搜集与分析, 通过PEST分析可以确定银行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 银行自身情报结合竞争对手情报可以确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因为优势和劣势是相对而言的。综合上述信息进行SWOT分析, 其总体的思路是:利用优势、克服劣势, 抓住机遇, 消除威胁。具体可以应用于决策在五个方面: (1) 业务决策:利用竞争情报可以帮助管理者、经营人员进行业务决策, 比如:确定重点营销对象;制订信贷准入、退出等信贷政策。 (2) WT策略:该策略就是“劣势—威胁应对”策略, 主要是优质服务差异化策略与跟进策略 (模仿导入型创新) 。跟进策略 (模仿导入型创新) , 比对竞争对手产品与银行自身产品 (风险水平与收益率、易操作性、技术水平等) , 建立标杆, 学习、模仿并赶超, 主要思路就是跟随—跟进—赶超。 (3) TT策略:该策略是“运用技术—消除威胁”策略, 商业银行必须要关注技术情报, 主要在于计算机技术等在银行业务的应用。 (4) 需求导向型策略。其主要思想是:发现客户牢骚等未有效满足的需求或者是潜在需求—思考—改进与创新策略, 才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5) (S-W) O紧扣区域经济脉搏策略 (利用优势、克服劣势, 抓住区域经济发展机遇) 。该种策略的总体思路是:利用竞争情报, 了解并整理出政府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方向、方针、政策等等。以地方政府建设为中心, 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 紧扣区域经济脉搏, 必要的时候要进行产品创新、服务理念创新以及与之相匹配的业务流程创新。

上述四个步骤形成了银行竞争情报工作的一个循环, 伴随着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以及PEST分析等大量信息, 银行最好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 逐步的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通过该系统可以有效的收集基层员工反馈的信息, 同时竞争情报系统与商业银行创新系统共享信息, 便于进行创新。

在本文的最后, 用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时速》一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将您的公司和您的竞争对手区别开来的最有意义的方法, 使你的公司领先于众多公司的最好方法, 就是利用信息来干最好的工作。您怎样收集、管理和使用信息将决定您的输赢。”

参考文献

[1]刘冰.企业竞争情报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0.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零售业务,中间业务

1 商业银行竞争力内涵

商业银行竞争力是指银行通过对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所形成的独有的, 能为股东创造持续高额的未来收益而具备的能力。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具体评估:

(1) 收益即资产收益率, 它体现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获利能力, 反映了商业银行使用经济资源的效益和效率, 是衡量其经营效益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

(2) 核心业务和产品, 该业务和产品具有核心的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优势, 并且基于此, 银行可以开发更多的产品, 吸引更多的客户。

(3) 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 这些客观指标较全面的概括了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性、流动性、影响力、品牌信誉度、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源等等。

(4) 管理因素, 它是指银行发展竞争力的能力:包括高层是否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管理能力关注市场及其变化发展趋势;银行是否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内控机制;银行是否具有灵活的用人机制和足够的各类人才储备;是否有完备的培训机制;是由具有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员工所广泛认同的企业文化;银行是否有有效的持续的创新能力;是否有明确的定位和长远规划。

2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现状

2.1 核心业务和产品发展缓慢, 分散了商业银行竞争力

2.1.1 零售业务忧患多

当前零售业务的发展,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验缺乏的影响, 规模较小, 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在总贷款规模中占比不足20%。同时, 由于当前国内信用环境欠佳, 缺乏对个人信息资料的积累与储存以及个人资信状况的标准和尺度, 市场上零售业务产品种类单一, 缺乏灵活性, 同质化竞争明显。

2.1.2 中间业务效益差

(1) 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较低。

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7.25%, 而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在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

(2) 中间业务结构层次不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 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代理业务品种方面, 为了抢夺有限的客户资源, 各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任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倒贴的不良竞争局面。此外,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 金融创新能力差, 产品单一, 缺乏吸引力。利用商业银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的方面还比较欠缺。

2.1.3 客户排队怨言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投资活动日益多元化, 特别是2007年以来, 股市行情火爆, 银证转账业务、基金业务迅速增长, 社会对银行服务需求激增, 客户排队苦不堪言, 严重影响了银行的竞争力。

2.2 银行管理弊端显现, 束缚了商业银行竞争力

(1) 人力资源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四大银行员工众多, 但是, 精通国际金融、国际惯例、本土管理的现代金融人才短缺, 即产生了人员相对过剩的矛盾:初级操作人员过剩, 而高级管理人才短缺。

(2) 高端业务、品牌创新在基层认识不够, 贯彻不得力。基层行工作人员竞争意识欠缺, 特别是培训体制的落后, 部分客户经理只能靠“关系”, 下指标, 任务, 请吃喝等手段维持现有业务, 并未真正认识到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理财、国际业务等高端产品的重要性。

(3) 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商业银行还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审核, 稽核制度存在安全隐患;绩效考评措施不严, 优质员工流失严重;银行文化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同, 导致存在短期的行为。

3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1 不断创新金融零售产品, 完善服务体系

积极拓展以个人金融服务为中心的银行业务范围, 利用银行员工专业的文化知识, 不断完善信用卡、个人小额抵押贷款、代收代付、投资代理、综合理财、信息咨询、基金管理等业务, 要针对不同的用户, 设定不同的服务内容。同时改变以往以柜台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加快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个人财务管理软件和可视电话等方式, 降低原来固定场所的运营成本, 提高效率, 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3.2 丰富中间业务的品种, 加强中间业务的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要注意充分利用高新技术,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络信息系统, 这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同时, 加大对中间业务发展的人才培养和储备, 建立我国商业银行自己的金融高级科研、咨询等人才队伍。

3.3 着力解决客户排队问题, 树立良好形象

优化网点设计和运营, 优化基层工作人员的劳动组合, 提升银行服务质量, 加强分类管理, 根据柜面业务繁简和耗时情况进行以下分类:理财业务、存取款业务、汇款和汇兑业务等, 然后在不同的窗口或区域提供不同的服务。同时, 发挥ATM、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服务功能, 既降低运营成本, 又提高营业效率,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4 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 全面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不仅要引进外部人才, 还要注意培养和选拔内部人才, 重点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管理人员, 精通中间业务、个人投资业务、国际金融投资的业务人才, 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的营销人才, 熟悉计算机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升级、信息集中处理的科技人才, 不断完善员工考绩考核制度与目标管理制度, 实行员工的差别化管理, 引进人才, 留住人才。

3.5 增强营销意识, 提高信誉品牌效应

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快树立现代营销理念, 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核心、以效益和市场占有率为目标, 转变传统营销理念, 广泛采用电子科技技术等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 对不同目标客户需求实行个性化、差别化服务, 提高对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服务效率与营销的办法, 提高品牌效应。同时, 加强对同业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的研究, 努力促成银行的比较优势, 培育银行竞争力。

要使基层工作人员有时代的紧迫感, 必须强化时代步伐的快速意识, 同时在基层行要全面加快核心竞争力品牌的营销推广步伐, 独创品牌, 特别在品牌的坚实来源上一定要有突破, 还要不断在投资银行、电子银行、理财、国际业务等高端产品上拓宽业务范围, 抢夺市场份额和赢得客户的长期支持与信赖。

3.6 构建先进管理机制, 银行与员工共成长

按照规范化的要求, 全面加强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部审核制度, 建立全面、规范、有效的管理体系, 使各隐患得以化解。跟进和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和管理机制, 变革内部管理组织机制。在人员方面, 要始终坚持以“人本”管理为核心, 以提升人力资本价值、促进员工有效提升素质和发展能力, 激发员工的热情, 来共同认同银行文化, 只有这样才可以全心全意为银行服务。

参考文献

[1]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07年亚洲银行竞争力排名研究报告[N].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12-13.

[2]文学舟, 谭中明.入世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对策研究[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2, (9) .

[3]黄文涛, 胡丹.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策略浅析 篇10

(一) 有利因素

08年中小银行发展的指数让人满意。截止2008年末, 中小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达标, 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0.5%, 城市商业银行平均资本充足率达到13%;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 2008年末, 股份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了169%, 城市商业银行贷款损失拨备覆盖率也达到114%;盈利水平创历史新高, 2008年, 中小商业银行实现利润1252亿元, 比上年增长53%;不良贷款率降至历史新低, 2008年末, 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7%, 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1.35%, 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降至2.3%, 均为历史最好水平;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控制在较低水平, 2008年股份制商业银行案件发生率比上年下降69%, 城市商业银行案件发生率比上年下降65%。

(二) 不利因素

1.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由此催生的大量银行贷款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业务范围主要面对中小企业, 所以, 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了银行信贷的不确定性。

2.中小商业银行以票据融资虽有贸易背景做支撑, 但在实际运行当中, 也可能存在一些不明确去向, 比如存在在银行体系内“空转”牟取利差, 进入股市、房市等的疑虑, 部分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房市, 推动股价、房价快速上涨。由于房地产业的快速反弹是在泡沫尚未挤净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旦房市、股市回调, 这部分信贷资金风险就有可能上升。

3.一般性贷款增长较快的银行, 资本充足率会下滑很快, 加大银行的资金需求压力和融资需求压力。

4.09年下半年, 银行信贷不可能再如上半年那样的高速增长, 在贷款高速增长期之后, 一旦进入低增长, 银行不良资产“双降”的压力将会突增, 信贷风险将会突显。

二、我国中小银行竞争的优势

(一) 地域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大多为区域性或城市性商业银行, 立足地方, 贴近中小企业和居民社区, 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和资信水平, 和中小企业的联系紧密, 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降低贷款的风险。此外, 中小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关系密切, 能够从地方获得客户资源、优惠政策和竞争保护。

(二) 易于管理

中小银行规模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要小的多, 网点覆盖面也相对较少, 分级支行少, 他们组织结构扁平, 决策层次少, 信息传递速度快, 审批程序简单, 业务处理效率高。

(三) 资本补偿途径多样化

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补充受制于国家财政投入利润留存和准备金。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偿途径则较灵活, 除利润留存转增资本外, 部分业绩优良的中小银行还通过上市和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补充资本, 从而优化了资本结构, 提高了资本充足率。

三、我国中小银行竞争的劣势

(一) 市场定位问题, 市场定位的趋同性

目前,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大多采用跟随型市场定位战略。一般都定位于中心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并且基本上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经营什么业务, 中小商业银行就经营什么业务。相对来说, 中小商业银行产权明晰, 经营灵活, 但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拥有强大的网点体系, 较完善的清算系统, 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持。所以双方优劣势不同。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坚持跟随型战略, 没有自己的经营特色, 因此, 无法打破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垄断格局, 没有突现自己的发展特色。

(二) 区域限制

中小商业银行一般集中于中小企业比较集中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这类地区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密布, 竞争激烈。面对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竞争, 不利于中小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同时比较易受区域经济发展影响, 地区性经济波动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冲击。另外, 由于它们集中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管理与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主要针对于发达的金融与商业体系, 因此, 不利于其在经济落后地区开拓新业务。

(三) 金融服务质量不高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 大多数中小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一直徘徊不前, 难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广大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金融发展的需要。首先, 产品品种单一, 科技含量不高。中小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放在公司金融方面, 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 品种相对单一, 并且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其次, 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 金融产品的创新速度明显慢于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若缺乏新产品和高质量金融服务的支撑, 很难长期持续下去。

四、中小商业银行对竞争策略的选择

(一) 准确地进行市场定位是中小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从目标市场策略看, 中小银行更适合采用集中型市场定位策略, 即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集中进入一个或两个细分市场, 提供高质量专业化服务, 力求在该市场中占据较高份额。从市场竞争位次策略看, 中小银行应明确追随者、补缺者地位, 通过模仿学习和发现新市场求得生存与发展。具体从客户、区域、产品等要素来分析, 中小银行的定位策略应立足本地, 面向中小企业, 以特色服务为导向。

(二) 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特色管理

中小商业银行在确定优质客户, 提供差别化服务, 应强调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商业银行是企业, 以效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效率优先”是其经营的首要原则, 只有抓住能够为银行带来效益的那部分客户, 才可以更快的发展。二是经营资源的配置必须合理化、科学化, 有所侧重, 优质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更为广泛, 理应得到更好的服务。

(三) 引进专业人才, 加强职工培训

人才是比资本更重要的生产要素, 是市场竞争的根本。企业要想长期生存, 必须引进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的人才, 并将其培养成适合自己的人才团队, 只有用自己的企业文化熏陶的员工才对本企业具有真正的全局观与责任心;加强职工培训, 在新形势下, 金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 服务创新也层出不穷, 只有通过不断的知识培训, 才能为企业员工补充新的业务知识, 才能使其熟悉新的行业规则。否则, 就会加大与同行业者的差距, 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四) 培育自己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哲学, 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 为全体员工接受、认同与信守的经营理念、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等具有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留住人才的关键。银行要求生存、谋发展, 就必须培育一种新型的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 努力塑造一种完美的企业形象, 锻造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以文化吸引和留住人才, 以文化来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觉性和高效性, 从而从整体上提高银行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效益。

(五) 建立与发展比较优势

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 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 并把它培养起来, 进行差别化经营与管理, 从而构建支撑这种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所谓从竞争对手那儿寻找机会就是要通过对竞争对手的分析, 发现它们的弱势, 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而从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则是通过对客户需求变化的分析, 找到自己能够为客户提供特殊利益的方式与方法, 而这本身就是在建立和发展核心竞争力。中小商业银行既要把自身与市场比, 又要把自身与竞争对手比;既要与国内同行比, 还要同外资银行比。只有在这种综合比较中, 才能找准并确定自己的潜在能力, 培养并掌握自己的核心技能, 从而确立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优势。

(六) 大力开展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

产品创新方面, 通过对目标客户的收入、消费、需求偏好等行为特征分析, 运用自身的地缘优势和快速决策能力, 立足于市场需求, 提供新型的金融产品。服务创新方面, 一是服务意识和质量的创新, 树立整体服务意识, 把“银行经营的就是服务”作为全员的共识。二是服务内容、范围和渠道的创新, 对客户的服务内容实现从情感—功能—智能转变, 不断满足客户需求。

参考文献

[1]周辉, 王志华.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比较及其竞争优势源泉分析[J].管理评论, 2007 (3)

[2]吴利娜.在开放条件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当代经理人 (下旬刊) , 2006 (8)

[3]焦瑾璞.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研究[M].重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竞争情报在商业企业的应用探讨 篇11

[关键词] 竞争情报 商业企业 情报保护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因特网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迅速发展起来了一种针对竞争环境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活动——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简称CI),并很快在欧美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广泛应用。然而,竞争情报在我国的商业企业中应用还不广泛,为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竞争情报的内涵

现代的竞争情报是市场竞争激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军事学-军事情报、经济学-竞争理论、管理学-工商管理和情报学相互交融的结果。狭义的竞争情报主要指与竞争相关联的一切情报;广义的竞争情报则指为了提高竞争力而进行的一切情报活动,既包括情报产品,也包括活动过程。竞争情报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竞争情报是一种信息,它具有信息的特点。但是,它又不完全等同于一般的信息,它具有十分鲜明的个性特点:对抗性、竞争性、时效性、决策性和合法性。

二、竞争情报对商业企业发展的作用

竞争情报越来越受到普遍地关注,它对商业企业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决策的智囊作用。决策在商业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是一个指导后期经营行为的思维过程,是商业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商业企业经营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决策的过程中,其主要依据就是竞争情报。决策者通过对竞争情报的收集、分析、处理,减少或排除对客观环境认识上的不定度、未知度、混杂度,进而对客观环境获得正确认识,把握时机,看清形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判断。

2.产品开发的导向作用。在当今的市场竞争中,单纯依靠提高产品质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不断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就应以竞争情报作为向导,通过竞争情报去了解竞争对手的实力,去了解市场的需求,去确定产品开发的方向。

3.市场经营的警示作用。竞争市场是展现商业企业的最大舞台,是关乎商业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终的战场,竞争情报能够把很大的力量投入到对竞争市场信息的调查收集,整理分析,适时为商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情报,配合商业企业拓展竞争市场。与此同时,竞争情报对竞争市场的监视是动态的和全方位的,不但可以及时总结已经发生的经验教训,而且更重要的是能预见竞争市场将要发生的走势,对于竞争市场可能发生的风险,向商业企业及时提出预警,使商业企业能够采取防范措施,保障商业企业的最大利益。

三、商业企业的竞争情报保护

竞争情报的作用,已越来越被商业企业所重视,许多商业企业设立专门的情报信息部门及时获取和捕捉市场态势、产品质量、促销策略等方面的情报。如果说搜集和运用情报是商业企业的进攻型谋略,那么,保护情报则是商业企业的防御型谋略。对于在商业企业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竞争情报来讲,一方面要不断地分析竞争环境、搜集竞争对手信息;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好本商业企业的经营信息与商业机密,尽可能地防止被竞争对手获取。

1.增强竞争情报保护意识。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竞争对手往往会利用各种机会不择手段地去搜集情报。因此,商业企业要进行情报保护,必须要树立和增强情报保护意识。

首先要加强情报保护的教育,使全体员工树立牢固的保密观念,让员工知道哪些是商业企业的机密,保住机密对商业企业的安全和利益有哪些重要意义等;其次,要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员工树立企业兴衰的荣辱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人人保密的氛围,使保护企业情报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从而达到减少泄密、保证企业的利益不受损害的目的。

2.加强对商业企业竞争情报的管理。仅仅加强员工的保护意识是不够的,还要建立保密规则和奖惩制度,并融入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以便于严格与科学管理。如建立商业企业内部的信息保密制度;对各种商业情报设立保密级,严格缩小接触范围;建立企业对外经济、技术交流活动中信息发布的事前审查制度等。

3.强化竞争情报保护的技术措施。从技术上保护企业信息安全指的是提高技术的先进性,以保护企业信息安全。这里所谓的技术保护,主要是指应用各种软件保护网络信息,即采取各种软件对企业网上的信息加以保护,如采用防火墙技术、加密技术等。

4.利用法律保护商业企业竞争情报。由于竞争情报中的95%是可以从公开渠道获取的,而对余下的5%的关键性秘密情报,商业间谍们往往不择手段进行非法的情报活动。因此,竞争情报的保护还应该通过一系列的法律途径来得以实现。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采取意识上、组织上和技术上的防范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法律来保护商业企业的商业秘密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四、结束语

商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竞争情报这一核心武器,运用先进的信息收集手段,建立起迅速、准确、高效的竞争情报系统,以便迅速准确、全面地了解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准确地预测市场变化趋势及竞争对手动态,从而巩固国内市场阵地,抢占国际市场份额。同时,商业企业还应当重视竞争情报的保护,建立和健全企业的反竞争情报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包昌火等:竞争对手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李宇军龚江辉:竞争性情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3]周静怡周琪:浅析企业竞争与企业竞争情报[J].现代情报,2003,(1)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 篇12

关键词:商业银行,因子分析,竞争力

一、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含义

竞争力这个概念来源于竞争, 竞争是指个人和集团在存在利益冲突时为了争夺自身的利益而展开的斗争, 这种斗争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竞争力包含企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等多个层次,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企业, 其含义应从属于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优化配置自身资源及综合运用各种资源, 能够持续地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相关含义的研究可以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 受供求关系、公共政策影响, 进行设计、营销各金融产品, 并获得比竞争对于更多的财富的能力, 简单来讲是指银行成功地将现有资产转换为提供更优质服务的能力。

二、指标设计与评价方法

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既要反映商业银行作为企业的特征, 又要反映商业银行经营货币资金活动的特点。考虑到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全面系统性、可比性和可得性原则, 本文最终确定以下11个因子作为评价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拨备覆盖率 (X1) 、资本充足率 (X2) 、资本规模 (X3) 存贷比 (X4) 、员工总数 (X5) 、不良贷款率 (X6) 、资产收益率 (X7) 、拨备覆盖率 (X8) 、净利润增长率 (X9) 、资产增长率 (X10) 、存款增长率 (X11) 。

多指标体系的综合评价主要方法有主观权数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及聚本分析法。本文所采用的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进行评价的分析方法是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在尽量减少信息丢失的前提下通过方差贡献率确定权数, 提取出少量的不相关指标, 然后再根据贡献率定以权重, 进而计算出综合得分, 克服对商业银行各项指标的权重确定过于主观性的缺陷, 评价结果相对较为客观、合理, 其结论更为准确、客观, 操作性比较强。

三、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以上指标体系选取我国在A股上市的13家商业银行2011年的年度报告中的原始数据为样本进行计算, 按照上述因子分析法进行数据处理得到主因子得分排名和综合竞争力排名。

对13家商业银行的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和标准化处理后, 对其是否能进行因子分析进行检验。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用于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KMO检验变量间的偏相关是否较小, Bartlett球形检验是判断相关阵是否是单位阵。此时KMO值为0.701>0.7, 球形检验卡方统计量101.279, 单侧P=0.000<0.01, 适于因子分析。

本文所选用的提取因子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 并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选取公因子。SPSS17.0统计软件按以上的方法提取的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 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三个, 其累积贡献率达到85.613%, 说明这三个因子所代表的信息可以反映出原有观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能够代表银行的现实竞争力。

为了使因子载荷更能被解释, 本文使用Varimax旋转法得到前3个因子的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它列示了提取的各因子与原始指标间的线性关系, 即各因子是原始指标的线性组合。设F1、F2、F3为提取出的主因子, 可以看出F1在x3、x4、x6、x7、x8、上有较高载荷, 可称为规模结构和风险控制因子;F2在x9、x10、x11上有较高载荷, 可概括为发展因子;F3在x1、x2、x5上有较高载荷, 可称之为资本充足因子。

运用回归法估计出各因子的得分系数后, 根据各银行的单项因子得分及以下公式, 可得各银行的综合竞争力得分及其排名见表1。表中F1、F2和F3分别为商业银行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 其根据成分得分矩阵计算。各银行综合得分F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e1、e2、e3分别为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因此, 各大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为:

四、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对13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的因子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各银行在每个因子上的单项排名与银行的综合排名具有较大差异。

从规模结构和风险控制上来看, 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在该因子上得分都比较高, 其中四家都是国有商业银行, 这与国家财政注资发行上市, 资本都比较充足有很大关系, 而华夏银行在拨备覆盖率上有较大优势, 因此得分也较高。这五家银行的总体规模大于其他银行且抵御风险能力优于其他行, 同时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高于其他因子, 所以这五家银行的综合得分也较高, 这决定了他们在银行业中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从发展力来看, 深发展、中信、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得分较高, 资产和存款增长速度快, 资产流动性高。从综合竞争力上看, 依然是国有商业银行独占鳌头。实证证明, 规模结构和风险控制能力是决定商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点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建议。

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最重要的是提高赢利能力的水平、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营效率和市场开拓能力改善经营管理的方法、增强市场观念、改革臃肿的体制以保持竞争势力在国际化的银行业竞争中获胜。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其已有的优势要拓宽市场加大市场的宣传力度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

同时,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 不管是国有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 中资银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日益迫切。如果不能加快国际化发展, 不能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 不仅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和居民纷纷走出去后的服务需求, 国内服务也会受到影响, 客户就会大量流失。在当今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国际背景, 以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内大好环境之下, 我们更要抓住机遇, 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兼并收购一些有价值的海外金融机构。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及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更加注重资产负债结构的优化和资产质量的优化, 最重要的是, 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以取得综合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聪.中国商业银行的效率与竞争力[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于良春, 鲁志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 2003 (1) .

[3]丁欢新.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现状及评价指标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11) .

[4]赖国毅, 陈超.SPSS17.0中文版常用功能与应用实例精讲[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地基沉降计算分析下一篇:积极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