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居儿童(精选6篇)
散居儿童 篇1
摘要:目的对辖区内散居儿童的乙肝免疫应答情况进行调查, 从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措施, 从而提高健康人群的免疫力, 降低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9月来我中心进行入园体检的4938名散居儿童, 按性别分为23岁、34岁、45岁三个年龄组。采用ELISA法对其乙肝表面抗体进行检测。结果阳性人数为3667人, 其阳性率为74.2%。经统计学分析各年龄组及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造成乙肝免疫抗体阳性率不够理想的原因可能与遗传、免疫功能低下、免疫耐受、免疫接种的质量、剂量、注射时间及部位等因素有关。只有切实把好计划免疫关, 注重婴幼儿的免疫防护, 加强干预措施 (如定期监测、规范接种程序、注射方法等) , 才能降低乙肝病毒在我国的感染率, 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素质。
关键词:乙肝疫苗,免疫,儿童
在本市应用乙肝免疫注射标准方案已实施多年, 但免疫疗效如何, 有多少孩子获得乙肝免疫力, 这是我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者所关注的。在2007年2月至9月间, 对辖区3~5岁散居儿童进行乙肝抗体检测。从检测的结果分析我区乙肝免疫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干预措施, 从而提高健康人群的免疫力, 降低乙型肝炎的感染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辖区4, 938名入园检查儿童, 分为2~3岁、3~4岁、4~5岁三个年龄组。
1.2 实验方法
选用ELISAT法检查乙肝表面抗体, 试剂盒为北京万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质量控制:参加哈尔滨市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评。
2 结果
散居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见表1:
3 统计
本文采用SAS软件, χ2检验。各年龄组间及两性间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4 讨论
4.1 相关因素
从统计结果分析, 在4 938名儿童中仅有3667人获得乙型肝炎免疫力, 而有1271人免疫无应答。虽然乙肝抗体阳性率达74.26%, 但在2000年全区乙肝抗体调查其阳性率仅为54.4%。经过几年时间, 其乙肝免疫阳性率明显升高, 这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 但作为国家计划免疫项目, 其乙肝抗体阳性率还未达到更高水平, 笔者认为, 造成免疫应答效果不佳, 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4.1.1 部分儿童对乙肝疫苗注射后无反应是因为特殊的遗传因素。
4.1.2 少数儿童免疫功能不完善, 即使接种全程乙肝疫苗也只能表现为无反应或低应答。
4.1.3 一些感染乙肝病毒几率高的儿童, 如在其父母或家庭成员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 部分为潜在的乙肝病毒感染者, 因而出现免疫耐受而无反应, 其次免疫的质量、剂量、注射时间及部位均可影响免疫应答的效果。
4.2 干预措施
4.2.1 应用安全、有效、足量的乙肝疫苗进行接种, 对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所使用的基因工程疫苗为乙肝重组脱氧核糖核酸酵母疫苗和重组牛痘病毒疫苗剂量为每支5 μg。定期监测乙肝抗体水平, 正确判断注射乙肝疫苗后有无抗体。在全程免疫后 (即在注射完3针疫苗后) 6个月检测乙肝两对半, 及时掌握接种效果。
4.2.2 接种方法 目前按0-1-6月三针间隔接种法:基因疫苗“5-5-5微克”方法注射。对于母亲是HbsAg和HbeAg双阳新生儿最好是联合应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出生后立即注射一支每支200国际单位) 即三次乙肝疫苗 (10 μg, 先后2、3、5月各注射一次) 。此方案免疫的成功率在90%以上。对于一部分人不产生抗体, 免疫不应答或应答迟缓, 对此可加注1~2针, 或者重新接种疫苗, 并且适当增加剂量。可采取1、2、12个月的免疫程序, 或在接种乙肝疫苗同时, 合用小计量的白细胞介素-2, 这样可以提高免疫应答的效果。
4.2.3 接种部位 乙肝疫苗接种的解剖部位, 应在上臂距肩峰嵴5 cm的三角肌中间区。
综上所述, 作为基层保健机构不仅要做好预防乙肝疾病的宣传工作, 切实把好计划免疫关, 更要注重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儿的免疫防护, 从而有效阻断母婴垂直传播途径, 降低乙肝病毒在我国的感染率, 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王永午.现代小儿免疫病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230-250.
[2]武秀兰.儿童免疫接种防病手册.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5-16.
[3]叶应妩, 王毓三, 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525-530.
散居儿童 篇2
甲
方:
乡(镇)人民政府 乙
方:
村(居)民委员会 丙
方:
身份证号: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规定,由村民本人(或其委托的代理人)申请,经民主评议小组评议,张榜公示,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丙方确定为城市特困供养对象。经甲、乙、丙三方充分协商,签订如下散居供养协议:
一、甲方按照《条例》要求,负责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资金或物质帮助。
(一)协调上级民政部门每月按标准发给丙方供养金。
(二)丙方属未成年的,应保障接受义务教育。
(三)丙方有了法定赡养人、扶养、抚养义务人,且法定义务有赡养、扶养、抚养能力的,或年满16周岁,已结束在校学习生活,有劳动能力,或重新获得稳定生活来源的,或发生死亡的,经甲方报县民政部门审批后,停止其特困供养待遇。
(四)监督检查乙方执行协议。
二、乙方应安排丙方所在的 村
屯的群众义务为丙方承担日常生活照料。
(一)对丙方生活自理有困难的,督促丙方亲属扶养,或委托丙方所在的村民小组群众包户扶养。
(二)丙方属未成年的特困人员,其个人财产由甲、乙、丙三方共同清点、登记造册(财产清册附本协议之后,备查),委托
看管。按规定停止特困供养时,看管人员应在一个星期内将丙方原有财产交还其本人。
(三)监督丙方亲属或其所在村民小组群众对丙方的日常生活照料。
三、丙方应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服从住地组织的管理,遵守村(居)规民约。
(一)有权向甲方索取其本人的基本生活金。
(二)个人财产和承包责任田地,在签订本协议之前,由甲、乙、丙三方共同清点、登记造册。
(三)丙方享受特困人员供养待遇后,其个人财产本人可以继续使用,但不得自行处理。
(四)丙方死亡后,其遗产归生前所在的村民小组所有(生前由其亲友扶养的,归扶养人所有)。
四、本协议仅限丙方分散特困供养期内有效,如丙方要求供养形式变更,经甲、乙方审核批准,另外签订相关协议执行。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协商解决。
六、本协议甲、乙、丙三方签名、盖章之日生效,到丙方供养形式变更之日或丙方死亡善后事宜处理完毕时终止。七、三方应共同遵守本协议,需更改协议内容或中途解除协议,应三方协商解决。
八、本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三方各执一份,受委托包养(看管)人一份。
甲方(盖章)
代表: 乙方(盖章):
代表: 丙方(签字):
签订日期:
****年**月**日
城市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协议
甲方:
乡镇人民政府
乙方:
敬老院(分院)丙方:城市特困供养对象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实施意见》的有关规定,特困人员自愿申请入院供养,由甲方审核符合入院条件(精神病、传染疾病不得入院),经甲、乙、丙三方商议,签订如下协议:
一、县民政局下拨的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直接拨付到乙方,乙方每月发放零用钱100元给丙方,其他基本生活费由乙方统一安排使用。
二、乙方为丙方提供吃、穿、住、医、葬方面给予照顾。建立和完善院内各项规章制度。膳食安排合理,饮食卫生,营养,日常安全监管到位。丙方生活不能自理时安排人员护理,送水、送饭,三、丙方应遵守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服从乙方管理,在身体建康许可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参加院办生产劳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积极参与学习、娱乐等活动。
四、本协议经三方签字生效,乙方死亡后本协议自行终止,出院另外签订相关协议执行。
五、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丙三方协商确定。
六、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丙方各执一份。甲方:(签章)
代表: 乙方:(盖章)
代表:
丙方:签字
签订日期:
散居和遗产:冲突的长久之源 篇3
在这篇文章里,我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谈了一些关于散居遗产影响冲突的研究案例。谈到遗产和散居,我本人便是个散居者。我在汉诺威长大,小时候那里还是西德的一部分,但是从1963年起我就在美国生活了。我和我的妻子用英语交流,但是我跟孩子们说德语,他们都是在我进入美国很久之后出生的。今天,我住在一座新英格兰小镇热闹的历史街区上(Leverett,2009),这里与马萨诸塞州的阿姆赫斯特市隔着一座山,本身就是“风景如画的新英格兰”(Amherst,2009)。旅游者给我们的街道和周边房屋拍照,而维护这些如画景致的人正是像我这样的散居者。同其他散居此处的邻居相比,我算是个老资格。在我1972年购入房屋时,它还只是一栋才盖了11年的普通房子,之后为了让全家人住得下,我对它进行了扩容改造,如今,它看上去更像一座原汁原味的新英格兰老宅,很符合整个街区的格调。所以说,散居人口是可以朝着区域传统的方向,从物质上改善迁入地的,他们并不会过分炫耀自己的物质遗产,或者在一个新的、毫无特色的地方熔炉中消失不见。
遗产是可辨识的差异
所有民族都有“服装”,但只有一些民族拥有“传统服饰”;所有民族都有“口头传说”,但只有一些民族拥有“民俗学”(Bausinger,1971)。所有民族都拥有文化,但只有文化中的一些方面成为遗产讨论会的焦点。正是因为认识到其与众不同,民俗、传统服饰和遗产才会被结合起来,与服装、口头传说以及普通的古老文化和生活区别开。收藏18和19世纪中欧民族服装的都市人不会把自己的衣服放进博物馆,很简单,因为他们已经了解自己的穿着,不会对它们产生疑问。相反,他们会走进农村地区,尽可能地远离城市,寻找不同。之后,那些实物进入收藏和博物馆,经过提炼变成民族服装。都市人在寻找民俗、民族服装和遗产方面很成功,因为他们的游历之处离自己习惯观察的地方足够遥远。在离彼此尽可能远的地方,人们记录下实物、方言和各种形式的口头传说,之后它们成为经过提炼的遗产、民俗、种族和民族分类的语义内容(Wobst,1976)。
离乡后的散居遗产更典型
新斯科舍北部附属的布雷顿角岛(Cape Breton Island),是加拿大东北部的海上领土。那里,散居的说法语者和美洲原住民被散居的英国人驱逐,取而代之的是散居的苏格兰人——他们原先的位置在苏格兰高地清洗(Highland Clearances)运动中被羊群代替。如今,布雷顿角岛可能是世界上苏格兰文化最为活跃的地方。这里的人普遍使用苏格兰盖尔语,而提琴音乐和苏格兰方舞在许多小型社区也很兴旺。今天,许多苏格兰本地人在布雷顿角岛发现了他们的民间遗产,人们认为这块土地上的传统更加真实和富有活力,胜过苏格兰高地的传统发源地区(Dembling,2005)。
殖民散居使差异更明显
想象一下殖民主义时代以前的世界。交通运输大多在陆地上或者沿着河道、海岸线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多数人不容易观察到自己与近邻之间的社群差异(categorical difference),而旅行者会在跨越空间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不同,只有很少人有机会与遥远的社群不期而遇。大量的物质和行为变异是渐进的,可以通过相对平稳的个体变量梯度图’加以图示。显然,一个人离他习惯观察的地方越远,空间上的变化就更容易被他观察到。而且,你跨越的中间地带越大,两个被比较的地方之间的差异就会越突出。正因为这个原因,开启、推动殖民主义时代的远海航行在人们关于他者的想象性概念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在远海航行的终点,一衣带水的邻邦间的渐变感消失了;站在远航后的彼岸,旅行者将遭遇到许多同时出现的他者。那些他者通过一种很难观察到的逻辑裂隙与自己的同胞隔离。关于社群差异、本质差异的预期因此显得合理。在一个人们已经进入的世界中伪造影响,这种做法超越了大多数有理智的观察者和思考者的正常生活经验。
殖民主义时代极大地提高了散居发生的频率,而散居者与其来源人口之间的地理距离也被迅速拉大。因此,散居者与他们遭遇到的人口之间可辨识的差异增加,而基于个人经验,社群(或本质)差异的预期变得更加难以消除。当观察者谈论起自己在新到的地方、刚接触的人群中发现的差异,而非那些共享的、近似的或者处于行为变异区间内的事物时,他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出更加有趣的故事。科学家们朝同一个方向注入想象力。一方面,科学往往在分类上把自己弄得筋疲力尽(即,依据最大的逻辑和形式差异进行分类,生成内在同质的群体或种类),将他们所描述的事物尽可能地与现有的一切区别开。另一方面,当科学强调最近观察到的元素的不同之处,而非全人类的普遍变异带宽时,它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换句话说,散居极大地提高了人类观察差异(而非相似性)的能力,并且将这些差异正式记录为社群差异。(Wobst,1991)。
散居遗产随时间变得更加典型
散居状态下,人们不仅在空间上,而且在时间上与自己的祖国分离。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一离境,与祖国文化之间亲密而具体的互动就消失了。在家乡时,他们的许多“文化”以非问题化的无意识的惯习(habitus)形式呈现。但在这些散居者离开后,他们的家乡文化仍然在当地环境下发生着同步改变。相比之下,在迁入行为发生时的散居地,他者惯习很容易被辨识出来并形成意识。正因如此,其他人会把新移民定义为“他者”,也正是因为这样,在个人经验中,他者被具体化了。然而,移民出境之后家乡文化的持续变化无法再被轻易地观察到。许多此类变化由惯习规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少受种族或民族群体的想法控制。在移民出境之后,散居者被家乡文化的动态发展遗弃了。通常,在新环境下保持个体的差异只剩下一种选择,即,记住过去,努力保持这份记忆。换句话说,散居团体比国内人口更容易在新环境下保守地教条化、类型化他们观察到的差异。同时,最守旧的实践遗产通常发现于散居地而非祖国,在德裔移民中就有这样的情形,比如阿米什人(Kray-bill,1989)、门诺人(Noble,1992)和哈特人(Peters,1965)。
散居遗产持久、耀眼的展示
散居人口的自保能力通常在于,坚持拥有不同于本地人口生活方式的权利。他们被给予了(也成功使用了)这一权利的现实证据在于,强调他们的生活在各方面是不同的,尤其是他们的公共表演和公开可以接触到的人工制品(强调其生活中相似的社会文化状况将被认为是接受同化)。因此,散居人口经常在不同民族杂居的背景下穿戴“民间”服饰,用图
腾崇拜的民族物质文化标记他们的空间,并且在可接受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展示民族行为。从而,散居人口的遗产在压力下变得尽可能的典型起来。
散居遗产面临退化危险
再回到布雷顿角岛。布雷顿角岛本身是一个相当大的散居社区。该岛已经变得彻底的非工业化;它没有具备竞争力的石油或矿石资源,其农业也根本竞争不过其他地区。那些想要获得一份工作的人离开岛屿,去哈利法克斯和新斯科舍的其他城市,去繁荣的加拿大西部,或者他们能够找到工作的任何地方。在那里,他们形成了新的散居。然而正是这种散居,今天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布雷顿角岛的盖尔人文化。每个夏季(以及加拿大节日前后),移民们都会返回布雷顿角岛——歌唱、跳舞、以苏格兰人的方式作乐(比如,过凯尔特色彩节)。唯一有经济能力呆在岛上的是退休者,以及熟谙民间文化的艺人,他们可以在夏季尽情嬉戏,而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外出旅游。岛上的每一个苏格兰裔孩童都想成为成功的民间艺人,但是毕竟机会是有限的,岛上的苏格兰元素也已经进入了退化期。每个夏季,更多的年轻人泡在苏格兰主题公园里,更多的人无法在苏格兰文化产业中找到工作,更多的人去其他地方谋生,还有更多的人每年回来度苏格兰文化假期,这一切呈现螺旋形的自我发展,最终不一定拥有什么充满活力的结果。
散居遗产使差异看似根本
在正常实践中,文化遗产不是文化遗产,而是文化遗产的那些被认为确立了文化差异的方面。这一点在散居人口中尤其明显。在那里,被定位为文化遗产的往往是特别需要加以具体化、样本化进而扩大化的差异(例如,可以参阅伍德和莱戈·穆诺茨2007年关于民族餐厅的研究)。通常,散居人口对于自身有着最为强烈的概念,这一概念往往是经过提炼的,而且有异于本地人口,正如他们典型的民族餐厅或民族食品。散居人口还常常让自己的来源人口感觉到,他们与其他近邻或他者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没有散居人口,多数的民族国家将很难被想象成为社区。散居人口的惯习,朝着文化遗产的方向,可以明确种族和民族之间的界线。
结论
给出这些假设后,应该做什么以抵消散居情况下文化遗产的提纯化影响呢?单独地看,散居和散居研究很容易扩大和提炼差异,经提炼后的差异已经成为20世纪、21世纪许多冲突的根源。为了抵消散居遗产的这个影响,并从遗产研究中移除这一重大的潜在偏见,我建议遗产研究者们在撰写散居人口报告时,必须回答以下两个问题(除他们想要完成的任何其他工作之外):
·被研究的社会群体中给出的遗产活动/人工制品/行为的变体是什么?它与什么有关?
·你正在观察的社会群体周围,给出的遗产活动/人工制品/行为是如何继续跨越社会界线的?
这样,除了它们声明的研究目标之外,文化遗产项目还必须帮助读者们认识到,给出的社会文化实体既是内在有变化的,也是从逻辑上不断渗入周边的。两者的实现应该大大有助于社会界线和社会群体的模糊,并淡化关于种族主义、民族主义以及其他诸多主义的思考,使这些思想更难以被用来制造冲突。
散居儿童 篇4
资料与方法
2009年1月-2013年12月东城区景山街道所属社区保健科所登记的0~6岁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其中2009年登记的本市户籍散居儿童207例,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292例;2010年登记的本市户籍散居儿童216例,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372例;2011年登记的本市户籍散居儿童224例,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398例;2012年登记的本市户籍散居儿童268例,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435例;2013年登记的本市户籍散居儿童301例,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504例。
注:*P<0.05, 差异存在统计学。
注:两组各年度贫血发生率比较,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年度肥胖发生率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年度营养不良发生率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各年度本市户籍散居儿童及外省来京散居儿童的体检结果, 分别记录各年度本市户籍散居儿童及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中体弱儿的检出率。对比各年度本市户籍散居儿童及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的检出率;并对各年度本市户籍散居儿童及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疾病分布情况进行对比;此外, 对各年度两组间存在差异的疾病, 在0~2岁段及3~6岁段的发生率进行对比。体弱儿诊断标准需符合《北京市散居儿童保健管理常规》中的诊断标准[3], 体弱儿疾病包括: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肥胖及营养不良。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以下3项中, 具备第1项, 同时具备第2、3或第4项之一者, 即可诊断。 (1) 年龄<7岁 (新生儿除外) , 血红蛋白<110 g/L; (2) 有长期以乳类喂养不加辅食或者辅食添加种类单调、数量不足、饮食习惯不好等较明确的缺铁原因; (3) 双胎、未成熟儿或母亲在孕期有较严重的缺铁性贫血; (4) 长期消化道疾病等。
肥胖诊断标准:据WHO的身高标准体重值按性别进行儿童肥胖诊断的标准进行诊断, 即以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10%~19%为肥胖。
注:0~2岁年龄段贫血发生率比较, P<0.05, 差异具统计学意义;3~6岁年龄段贫血发生率比较, P>0.0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营养不良包括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及严重慢性营养不良。诊断标准均参考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 (NCHS) 制定的国际标准, 即以中位数减去2个标准差为营养不良的诊断标准。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组间发病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5年内体弱儿检出率比较:5年内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检出率均高于本市散居儿童体弱儿检出率 (P<0.05) , 见表1。
5年内散居儿童体弱儿疾病分布情况比较:本市户籍散居儿童5年内体弱儿疾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超重发病率最高 (P<0.05) ,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5年内体弱儿疾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贫血及超重发病率最高 (P<0.05) 。同时5年内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P<0.05) , 见表2。
各年度两组间发生率存在差异的疾病在不同年龄段发生率比较:各年度中,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0~2岁年龄段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P<0.05) ;3~6岁年龄段中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讨论
体弱儿因其儿童体内营养缺乏, 可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4]。为防止本社区内散居儿童因体弱而对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 本研究对本社区内的散居儿童的体检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 本社区5年内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检出率均高于本市散居儿童弱儿检出率 (P>0.05) 。本市户籍散居儿童5年内体弱儿疾病分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超重发病率最高 (P<0.05) ,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5年内体弱儿疾病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贫血及超重发病率最高 (P<0.05) 。同时5年内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P<0.05) 。其与临床研究所得结果相一致[5]。因本研究中, 在各年度中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贫血发生率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存在差异, 故本研究对各年度中贫血检出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0~2岁年龄段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P<0.05) ;3~6岁年龄段中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在0~2岁段,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中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体弱儿。所得结果与临床其他研究所得结果相一致[6]。导致0~2岁段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中贫血发生率升高的原因可能与儿童的喂养方式及辅食添加不均衡有着明显的关系。同时本研究结果中也显示, 目前在3~6岁儿童体弱儿中, 肥胖同样也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其发生与目前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密切相关。由此可见, 目前营养摄入不足已经不是重点问题, 相反, 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均衡问题是需要家长及保健人员给予充分重视的, 特别是现代家庭中都是独生子女,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洋快餐、各种甜品, 营养过剩以及营养不均衡将是未来家长对儿童膳食中需要注意的方面。热量摄入过多不意味着营养素供给充足, 很多营养素如果缺乏就会造成相应的疾病发生。在社区保健中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科学添加辅食, 不但是减少营养不良性疾病的有效有段, 而且是控制超重肥胖及营养性贫血发病的有效手段[6]。
通过本研究所得结果, 可见目前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喂养过程中, 应根据不同的临床特点给予不同的喂养方式。对于0~2岁的儿童, 应注意喂养时的营养均衡搭配。而对于3~6岁的儿童在喂养过程中, 应注意控制营养的摄入, 以防营养过剩。
摘要:目的:分析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所属社区06岁散居儿童体弱儿患病情况, 以指导散居儿童体弱儿的保健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所属社区保健科所登记的散居儿童体检情况。对比本社区内本市户籍散居儿童与外省来京散居儿童各年度体弱儿的检出率, 分析本市户籍散居儿童与外省来京散居儿童的临床特征。并对比两组具有发生率差异的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生率。结果:本社区5年内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检出率均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P>0.05) 。本市户籍散居儿童5年内体弱儿疾病分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 , 以超重发病率最高 (P<0.05) ,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5年内体弱儿疾病分布未见统计学差异 (P>0.05) , 以贫血及超重发病率最高 (P<0.05) 。同时5年内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贫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P<0.05) 。各年度中,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02岁年龄段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P<0.05) ;36岁年龄段中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北京市东城区景山街道中, 外省来京散居儿童体弱儿检出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且02岁年龄段贫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本市户籍散居儿童。
关键词:散居儿童,体弱儿,贫血,肥胖,营养不良
参考文献
[1]杨惠泉, 黄玉柱, 杨海力, 等.蚌埠市禹会区395例体弱儿发病情况调查及干预措施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3 (6) :570-571.
[2]王晓鸣.中医防治体弱儿的研究与实践[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29 (2) :250-252.
[3]袁雪, 闫淑娟, 段建华, 等.北京市1998-2007年0~6岁儿童贫血状态分析[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0, 21 (4) :412-414.
[4]邢丽丽.2000-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5岁以下婴幼儿体格发育及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0 (11) :70-72.
[5]俞有水.辅食添加对婴幼儿贫血的影响[J].健康必读, 2013, 12 (2) :27.
《广东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 篇5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的散居少数民族,是指本省行政区域内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和居住在民族自治地方但不是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
第三条各级国家机关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散居少数民族公民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应当尊重散居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禁止民族歧视,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领导,对散居少数民族公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散居少数民族的实际,将帮扶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散居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优惠照顾政策和措施,扶持散居少数民族发展。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对城市民族工作负有监督检查的职责。
第八条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以上的乡,可以申请设立民族乡。民族乡的建立,必须由该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县级人民政府审核,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同意,报省人民政府批准。民族乡一经建立,其撤销、合并或者变动的,报批前应当征求省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的意见。
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30%以上的自然村以及行政村,可以确认为重点少数民族聚居村;特殊情况的,可以略低于这个比例。重点少数民族聚居村的确认,由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备案。
第九条民族乡乡长由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民族乡人民政府配备的少数民族工作人员的数量应当与其少数民族人口比例相适应。
第十条民族乡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除享受有关山区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工资福利待遇外,比照民族自治地方享受民族地区生活补贴待遇。
第十一条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少数民族代表;辖有民族乡的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当有建立民族乡的少数民族公民。
散居少数民族应选代表名额和代表产生办法,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有关规定确定。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有计划地选拔和培养散居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专业人才。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录用或者聘用工作人员时,应当对散居少数民族公民予以倾斜照顾。
第十三条禁止在各类出版物、媒体、文艺表演和其他活动中出现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或者侵害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内容的语言、文字、图像和行为。
第十四条有关国家机关应当依法及时处理涉及侵犯散居少数民族公民合法权益的各类纠纷,坚持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的原则,依法办事。
第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安排经济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贷款,开展对口支援和经济技术协作等方面,应当对民族乡和重点少数民族聚居村优先给予照顾和扶持。
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民族乡改善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生产条件和加快水利、电力、交通、邮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省、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民族乡安排的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应当免除民族乡承担的配套资金。
建立民族乡生态补偿机制,对列入省、市生态保护区域的民族乡,按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生态保护补偿转移支付资金。
第十六条民族乡的财政支出基数,由上一级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优待民族乡的原则确定。民族乡的地方财政收入的超收部分和财政支出的节余部分,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全部返还当地使用。
第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情况,加大对民族乡的财政扶持力度。
省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要保障一定比例用于民族乡的发展。
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给所辖的民族乡安排机动财力,设立一定的机动金和预备费。
散居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市、县级人民政府要设立散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
第十八条在民族乡从事森林、水力、矿产等资源开发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招收或者录用当地少数民族人员,税务、财政部门应当从此类企业或者项目年上交税中返还10%给民族乡政府作资源补偿费,用于发展当地经济和安排群众生产、生活。
第十九条上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民族乡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特色经济,扶持民族乡发展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税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减免税照顾。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根据散居少数民族的民族特点和居住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设立寄宿制公办民族小学、民族中学和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小学,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设立民族小学。
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的普通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经地级以上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设立民族中学、民族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十一条民族学校应当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教职员工,教职员工编制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点,给予适当照顾。
第二十二条高中阶段学校招收散居少数民族学生,应当降低10—20分录取。
民族乡及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少数民族考生,享受省内民族自治地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录取照顾政策。
第二十三条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散居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各级人民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当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对家庭经济确有困难的.散居少数民族高中阶段学生、大学生应适当减免学杂费,并在发放助学金上给予照顾。
第二十四条省、市国家机关应当鼓励各类专业人才到民族乡工作,组织其他地区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员到民族乡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选派民族乡和重点少数民族聚居村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到发达地区进行培训。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在安排劳务培训时,每年应当安排一定名额给本行政区域的散居少数民族公民。
第二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帮助散居少数民族开展具有民族特点的民族传统节庆及文化体育活动。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安排专项资金帮助散居少数民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族特色村寨,帮助民族乡办好民族文化站,帮助少数民族聚居村办好民族文化室。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优先安排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的购置、更新,支持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和发展。培养民族医药人才,扶持发展民族医药,提高民族乡和少数民族聚居村的健康保障水平。
散居少数民族应当实行计划生育。
第二十七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少数民族干部、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假日,并照发工资。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并将其纳入社区服务范围。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调查研究、社会管理、社区管理、联络协调、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城市民族工作纳入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体系。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督管理,依法规范职业中介、劳务派遣机构和企业招用少数民族员工行为。
第三十二条在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城市,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支持兴办必要的清真饮食服务行业。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肉食、饮食的单位和个人,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规定给予办理营业执照。
清真食品的生产经营应当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规定。
第三十三条在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公民较多的单位,应当设立清真食堂或者清真灶。
对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干部、职工,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发给清真伙食补助费。
第三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撒拉、东乡和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的殡葬服务工作。
对上款所列10个少数民族的公共墓地应当予以保护,不得侵占。因建设需要确需迁移的,建设单位应当事先征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事务部门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妥善处理。
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墓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并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和条件,在财政、用地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解决有宗教信仰的散居少数民族公民过宗教生活的需要。
第三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对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以及长期从事民族工作有显著成绩的个人,应当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因处理不及时而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当地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给予有关责任人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其他规定的,有关部门应当责令改正,并由本单位或者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给予有关人员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论做好杂散居民族工作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保障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018-01
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周恩来同志在总结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验时指出:“这种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不仅使聚居区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而且使杂居的民族也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从人口多的民族到人口少的民族,从大聚居区的民族到小聚居区的民族,几乎都成立了相应的自治单位,充分享受了民族自治权利。这样的制度是史无前例的创举。”[1]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杂”的分布特点是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杂散居少数民族问题,是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杂散居民族内涵
杂散居民族是我国民族事务工作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它不是指某一民族是杂居或是散居的,而是描述某一民族的一部分人在某地是杂居或散居的状况。杂居和散居民族是相对于聚居的并且已经实行自治的民族而言的。杂居是多民族杂处一地,因不同的行政区划,杂居民族的区划也有所不同。散居民族是指民族的成员零星分散居住在聚居区以外的部分,分为城市型和乡村型。我国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为:世居的少,迁居的多;人数少,居住分散;联系面广;保持着本民族的特征和宗教信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民族意识较强[2]。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几乎都有少数民族。杂、散居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总数的25%[3],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使杂散居少数民族工作制度化、法制化,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改善民族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现实意义。
二、北梁杂散居民族实现宜居梦
内蒙古包头市北梁有“包头文化、根在东河、魂在北梁”之称,聚集各民族的历史,也是曾经“走西口”的重要目的地。这里多民族聚居和多宗教融合,有回、蒙、满等7个少数民族和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五大宗教的11处宗教场所,回族居民和信教群众占比分别高达12.25%和12%,是包头市区内少数民族居住最为集中和宗教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区域[4]。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条件和社会变迁等因素的制约,北梁成为全国城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多民族杂居、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具有最为典型的连片棚户区。李克强总理先后两次视察北梁,本着“以人为本、顺应民意”和“依法、普惠、公平”的原则得到各族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在北梁,回族杂散居居多,搬迁改造过程中,包头市委、市政府尊重回族群众的宗教,依寺而居,在清真大寺附近规划设计了部分安置房,以最大限度满足回族群众回迁到清真寺周边的意愿;因为回族群众忌讳迁坟,在规划设计时特别对两处回族墓地予以保留,并通过在周边移种绿树,建成自然屏障。为登记造册给棚户区全体住户统一制作门牌时,为回族的特殊色彩喜好,将回族住户的门牌做成绿色……这些举措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不仅带头搬迁,还积极参与到搬迁工作中,成为政府的有力助手, 到2014年3月,北梁棚户区已累计完成搬迁、安置居民13081户和10020户,拆除房屋面积达78.2万平方米,搬迁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5]。
三、党和政府充分尊重和保障杂散居民族权利
(一)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社会主义国家不仅在法律上各民族律平等,而且从财政、物资、人力、技术等方面,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速发展经济文化事业,逐步缩小民族间事实上的差距,实现两个大局的发展,达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民族工作在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只有尊重少数民族、理解少数民族,才能使工作有实效性。92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过民族宗教无小事,这就需要党和人民认真贯彻宗教政策,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三)积极帮助杂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
搞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这既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族政策的根本原则。“北梁”经验表明,民族政策和其他国家政策一样,在本质上也就是对各民族利益的一种调整和分配。在北梁改造工作过程中,市委、市政府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一些特殊利益诉求,优先照顾回族居民回迁,方便他们的日常宗教生活需求,从就业、社保、医保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多种形式的帮扶支持。
(四)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城市杂散居少数民族中各种专业人才相对集中,在国内外有广泛联系和较大影响,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北梁,党委、政府通过配置少数民族干部、依靠发挥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的带头作用,深入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建立党支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事实证明,少数民族干部和代表人士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做好杂散居民族工作,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册,第298页.
[2]丁龙召 李晶 主编.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M]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第版第113页.
[3]国家民委北梁经验调研组 政策法规司调研组.同心凝聚民族情 合力共筑宜居梦---
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中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http://www.seac.gov.cn/art/2014/3/14/art_32_201307.html.
[4] 国家民委北梁经验调研组 同心凝聚民族情 合力共筑宜居梦: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中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N].《中国民族报》.2014/4/4 第01版.
【散居儿童】推荐阅读:
散居少数民族06-11
社会散居孤儿指导养育协议08-31
儿童的语言与儿童教育07-29
儿童画与儿童美术教案10-21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09-04
儿童节短信:儿童节来临了07-09
儿童诗——《描写秋天的儿童诗》07-23
叶城儿童福利院的特殊“妈妈”温暖孤残儿童06-26
玉舍镇学校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精准帮扶方案09-16
儿童节短信:儿童节最温馨的短信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