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措施研究

2024-12-11

教育措施研究(共12篇)

教育措施研究 篇1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是我们亘古不变的主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而且随着国家的重视程度不断地加深, 在这种大形势下, 职业教育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相较于高等职业技术教学高等职业技术业技能种类增加的数量而言,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现状就相对比较“暗淡”了。对于高等职业技术语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 不仅仅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应该着力打坐学生的整体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提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

1、基于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措施分析

基于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措施主要是指在对高等职业技术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 (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分配) 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准备, 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通过何种高等职业技术教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同时挖掘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等, 从而为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1], 是我们分析问题的关键。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语文的现状而言, 改革是势在必行的办法和趋势, 因此为了尽快完成这种职业性的转变, 就应该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 密切联系实际, 根据高等职业技术学生的情况做出规划, 只有这样才能让高等职业技术语文在改革的浪潮中处于领先的地位, 真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2]。这样不仅仅从根本上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同时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的理念, 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人才。

2、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不足和挑战

首先, 不当的扩张导致的恶果。从世纪元年开始, 我国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 大规模的增加高等职业技术的招生人数, 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 吸纳了大量的普通高等院校人员, 通过一组数据可以发现, 2000年到2015年间,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数增加了4.5倍, 而招生人数增加了奖金15倍,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组数据。相较于这种不断扩招的情况, 其实际的培养效果和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同等的提升, 现阶段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变成了一种功力性学校, 将过去的技能培养放在了脑后, 变成了一种学生只求文凭, 不求能力的地方。此外, 大多数学生将自己归为那种自身学习不好、没有学习细胞的选手, 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如何进行教育是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关键所在[3]。

其次, 随着我国现阶段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 但是缺乏必要的创新。对于现阶段而言, 是一个以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时代, 社会的发展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发展, 同样离不开职业技能的创新发展。对于任何形式的职业技能而言, 创新是其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对于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而言都是创造和创新的结果, 因此可以看出创新对职业技术学校技能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因此而言, 对职业技能设计人才的培养就要被赋予创新的特性, 而相较于传统的职业技能教育而言, 具有一定的挑战, 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相较于中庸的教育而言, 具有一定的自身特定, 携带了个性化的标签;相较于素质教育而言, 具有一定的高素质的特性。从上可以看出, 对于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对学生是一种技术性的提高, 同样也是对职业技能学校的一种考验。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模式的外在表现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它们不仅对外界事物具有求同存异的特征, 同时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 而且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一定的发散, 在此基础上还具有变异、踊跃、顿悟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4]。

再者, 缺乏国家为导向的意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与国家的相关政策密不可分, 只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认证机制进行规范化才能为之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之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设置最低底线, 这个底线变相的决定了我们的高度。

第四,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教学过程中要从过去以一个固定的模板来培养学生的模式, 从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中走出来。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一种基于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去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 将启发式教育融入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多注重学生之间的讨论和鼓励学生自行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其在学习中将自主学习的概念进行重要认识, 从而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为之后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5]。

最后, 对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良好运行不仅仅能够正确相应国家的相关政策, 同时能够为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 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素质, 同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职业技能。随着现阶段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完善, 以及成功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制制度, 但是相较于西方国家仍然存在不小的缺陷, 例如在培训认证方面, 责任不明确出现了反复认证考核现象, 这样不仅仅影响工作积极性, 同时影响效率;认证教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导致偏离了初衷[6]:对于现阶段认证的定向性不够, 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培训认证缺乏能力的测试, 一味的注重员工的书面知识

3、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措施

第一, 提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需要我们以国家为主导, 试着建立一个以国家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评系统估。这就为之后评估机制的运营提供了一个唯一的标准, 使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效力性。此外在此基础上需要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认证机制进行规范化, 使得这种认证方式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认可性, 同时对重复认证进行取缔或者消除, 这位之后形成一个唯一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体系打下基础。

第二, 利用企业小、快、灵的优势对现有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体系进行研究和更新。各个行业根据自身的需要设置相应的认证标准, 同时这种标准具有动态性, 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实时的调整和更新, 从而造就一批具有先进工作能力的职工, 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体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同时提高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培训的标准, 想着国际先进水平看其, 最终实现我国标准能够达到国际先进标准而努力。

第三, 提高证书的市场认可度和市场的影响力。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认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和精简, 提高核心技能的培训和鉴定标准, 同时对于国家的监督检查力度要进一步加强, 不断的向着实用化、技能化的方向发展, 培养出一批不仅仅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 同时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的职业化能力人才, 这就能提高证书的市场认可度。

第四,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交叉, 加强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通达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体系与学历文凭相互联通, 使获得学历文凭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者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改变过去崇尚学历文凭, 轻视职业资格的倾向, 促进国民对职业资格的认同, 满足广大学习者对教育多样化的需求。

第五, 建立多层次、可操作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实现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不仅是对刚入职的人员发放的一种入门资格证书, 也是对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员的持续发展的资格证明。由此,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必须在不同的职业领域设立多层次和可操作的标准。多层次是为了证明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可操作是为了保证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4、结论

综上所述,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需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一些能够决定的影响因素, 随着我国现阶段对教学质量的关注不断提升, 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地增强, 通过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随着国家相关单位的扶持力度增加, 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效果。但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发展与其规模和资金投入不成正比, 因此我们要在分析现阶段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落后原因的基础上, 找到突破口和相关措施, 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本文为之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义遒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面临的挑战印.中国大学教学, 2007 (2) :12.

[2]方明宝.论工具理性对我国教育的负面影响[J].教育学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3 CS) :124.

[3]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12.

[4]杨炎轩, 杜时忠.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探新[}7.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CS) :71.

[5]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C D:1.

[6]韦宁, ;明洪池高职学困生的转化与教学策略C}7.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 , 2005 C35) :102

教育措施研究 篇2

一、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尽管我们在政策上要求每一个学校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但是在德育教育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未来的发展。那么,其中存在什么问题呢?

第一,在重视程度上,德育教育在很多学校以及老师眼中远远没有一般的课程重要。绝大部分的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也就是提高智力,而觉得所谓的德育并没有什么用。这就导致了我们现在感受到的情况:学生每天忙碌家庭作业,而没有什么可以陶冶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质性的行动出现。这也可能是因为道德教育的本质过于抽象,从而成为众多老师等教育工作者忽视的原因之一。

第二,道德教育在我国兴起时间并不长,关于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的研究还不透彻。也就是说,现在的道德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方面的认识不成熟,缺乏一套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与体系,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达到课标要求的教学效果。

最后,也是十分明显的一点:道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导致老师不能够及时发现每一个学生的认知特点,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可以说,道德教育是与学生本身的性格特征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忽视学生的本质而采用大众化的教学方式,是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所以,针对上述的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式,才能够让道德教育不流为课本上苍白的文字,实现学生心智的成熟,思想观念的完善,从而达到我们进行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进一步加强道德教育教学成果的考核制度

道德教育本应于素质教育挂钩,也不应该与其他科目有比重上的不同。拥有很高道德风尚的人往往可以弥补智商的缺陷,但是一旦出现道德方面的缺失,依赖智商是完全无法弥补的。素质教育在我国实施范围越来越广,这同时也是对道德教育的挑战。建立完善的德育教育考核制度,将有助于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新步伐。同时,提升学校师生对于道德教育的关注度,有助于其更好地在学校开展。从教学目的上来看,道德教育与一般应试教育不同,不是根据完成任务来划定等级,而是通过学生内心的道德反映教学成果,从而实现对学生人的培养,让学生形成正常的道德观,对学生的未来有很大的帮助。

2.将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只是注重教书,而忽视了育人。道德教育在育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道德教育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这就为我们的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大门。一方面,我们可以将道德教育渗透进教学工作的方方面。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潜移默化式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收到道德教育的浸染。以人为本是我们的`教学观点,而我们进行进一步的新课改,也是为了让学生在获取应有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品德培养。从教学渠道上,我们应该开发对应的德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课本内容之外的道德教育观点,注意联系我们的生活,将生活情境引入教学环境,更加容易与学生产生深刻共鸣。

3.通力合作,为德育教育创造可能

我们进行德育教育,并不只是依赖于学校方面,在家庭方面也是需要我们加以沟通引导的。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让家庭能够注意到道德教育在小学阶段的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时间与空间上的不同步,等等。所以,让每一个孩子的家庭能够与学校协调配合,学校的德育管理定会有新的突破。

4.正确对待网络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给予道德教育更多的渠道,为德育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工具。但是,从另一方面分析,网络技术对学生的道德观有很大的影响。严重地将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所以,进行德育管理,需要我们注意网络环境影响,首先解决网络环境下,学生对于网络的认知以及选择问题。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同时也可能是德育管理的重大突破点。只要我们对于网络引导正确,德育管理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总结

德育并是不一个普通的教学工作,而是关乎学生未来的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和不乐观的现状,直面挑战,为我国输送更多更高水平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世荣,秦凤莲.如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延边教育学院学报,,(03).

初中教育中后进生转化措施研究 篇3

【关键字】初中教育;后进生转化;措施

1 引言

一般来讲,后进生主要是指学习能力暂时相对较差、有着非常薄弱的学习基础,在课堂的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很积极,对于学习任务的完成还需主动去完成,还需有效提高学习成绩的学生。小学教育阶段转变到初中阶段,课程的压力增大,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这一系列的变化就产生了一些后进生。

2 初中教育中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2.1学生对于学习环境不适应

在初中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逐渐增长,并且课程的负担也在慢慢加重,这就会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课程当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化,然而在这过程中存在一部分学生会不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当遇到难题时会选择回到舒适安全的地带。与此同时,年龄方面的逐渐成熟让学生变得贪玩,在学习方面也有了松懈,最终会严重影响学生的成绩。

2.2学生学习方法不正确

当学生进入到初中的学习体系中之后,之前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尽管学生在很努力学习但因为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这都是因为不合适的学习方法导致的不理想的学习效果,并且这时还缺少老师的指导。

2.3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有足够的兴趣去办一件事时,就不会感觉到劳累,同时还会因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解释了很多学生在打电脑游戏的过程中从不会感觉到累的原因。没有浓厚的兴趣就不会让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这就会削减他们的自信心,导致兴趣的减弱。

2.4 教学方法不正确

所有的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状况,大多数老师觉得造成学生成绩存在差异的原因是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意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之前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这就会决定在之后的学习中他们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传统的教学观念觉得老师应该进行转变。除此之外,还存在教学方面、评价标准的失衡,导致了后进生不能跟上学习的进度,还有就是不能受到来自老师的鼓励而对学习的信息不能很好的树立。

3 初中教育后进生转化的策略分析

尽管后进生有着一定的问题,但几乎没有人宁愿做后进生。相关的初中教育者需要将更多的关爱给予那些后进生,根据他们的实际问题进行耐心的讲解以及抚慰,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进行很好的改进,让每个后进生都可以健康快乐成长。

3.1積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学习的过程当中,如果学生一直带着非常严重的自卑感进行学习,一定不会产生非常好的结果,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会觉得自己笨是造成所有事情的原因。这样悲观的错位自卑会给他们带来毁灭性的影响,最终会导致落下越来越多的课程,尽管在主观方面他们知道应该进行努力学习,但因为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去学习会最终导致对老师的节奏完全跟不上。根据这些具体的问题,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造成这些情况最终发生的原因,并特意去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以及信心。经过一对一的分析后进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熟练掌握适宜的学习方法,对后进生的悲观心态进行摆脱,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以及积极性。

3.2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所有老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师和学生在人格方面是平等的主体,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尊重那种平等性。抱着这样的心态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会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会让他们愿意去向老师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更深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老师找到学生落后的更深层的一些原因。还能够建立起对学生的一对一帮扶措施,让后进生能够在老师以及同学之间得到更好的关怀,有效实现向优秀生的转变。

3.3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难发现,在学习天赋方面,后进生和优秀生相比没有非常明显的差距,甚至大多数的后进生非常的机灵聪明,成为后进生,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当学生从小学阶段进入到初中阶段时,课程的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增大了学习任务,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改变。同时,还有从低年级开始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之后也不能有效跟上的恶性循环。除此之外,老师应该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尊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有效防止学生觉得课堂的无聊。与此同时,对于后进生应该施加一定的压力,积极鼓励他们将这些压力变成学习的动力,有效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并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学习的乐趣,逐渐转化成对于学习的兴趣。后进生在提高学习兴趣之后,就会对学到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这种学习兴趣是他们能够进行深入学习的指引以及源泉,是转变成优秀生的关键所在。

3.4因材施教,不要采用一刀切的方法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充分分析每个后进生的具体情况,找到他们学习成绩相对落后的原因,让后进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上,老师应该给予后进生足够的关心,对于那些后进生不能弄懂的知识应该进行耐心的讲解,直到让他们听懂。老师还应该根据后进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实现后进生的有效转变。

4 结语

总而言之,后进生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同时还是不能忽略的一个群体,不让任何学生掉队,实现后进生的转化是所有老师的义务和责任。在初中教学的过程当中,转化后进生已经成为了一个长期的重点工作,要求中学老师将大量的精力以及时间都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对后进生的问题进行克服。针对后进生,我们应该查找出相应的原因,制定有效的措施,用爱心去温暖他们,融化他们的心灵。

【参考文献】

[1] 梁祖辉.初中教育中后进生转化策略浅谈[J].学周刊A版,2013(1):131-132.

[2] 乌云.初中教育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J].北方文学,2014(3):182-183.

[3] 温启明.浅谈初中后进生形成原因和转化措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2(15):13-14.

教育措施研究 篇4

一、认真组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又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和教育观念。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认识,它就会广泛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多方面和整个过程。因此,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必须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能够广泛开展。学校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教育意识。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我国的教育界应该尽早计划安排我国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一些高校也应该积极与地方的教育发展情况相配合,调整其心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专门的教育人才。此外,教育部门要组织一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积极应用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提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借助于一些相关理论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就是教育革新与科研相结合, 教育实践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些专家学者和理论的支撑,共同合作攻关。

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

要想推进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必须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家长进行有层次的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要借助社区的有关部门来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外界氛围,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资源。

教育措施研究 篇5

摘要: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现代小学教育的一大主题,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 部分学校和老师并没有积极的践行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 所以素质教育的问题表现依然较为频繁。本文就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系统探讨改进措施, 旨在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时期; 小学素质教育;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全新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基础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帮助。但是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 部分老师对于素质教育存在着理论认识上的缺陷, 所以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广有了较大的局限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积极的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措施的讨论现实意义显着。

1 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的小学素质教育来看, 主要问题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老师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认识不明确。虽然现在小学教育都打着素质教育的口号, 但是部分学校的`部分老师, 遵循的还是传统的教学理念, 重视的是文化课教学, 对于音乐、体育以及手工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重视度明显不足。第二是在素质教育中, 老师运用的方法较为单一, 使得素质教育的效果显着下降。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打造学生的综合能力, 所以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要以综合能力提升为基本选择依据, 但是目前的方法利用, 传统性依然较强, 实践性和多媒体的方法利用较为缺乏。第三是在素质教学中, 活动开展的深入性和范围性严重不足, 这就使得素质教育的深化推广受到了影响。

2 小学素质教育改建措施

为了改变现阶段素质教育的现状, 改建措施也要从三方面进行:第一是老师要重视素质教育基本内涵的学习, 这样, 其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会有进一步的深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能够更好的把握小学教学的全面性, 从而实现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第二是在小学教学中一定要利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老师在文化课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情境模式教学法来提升课程的实践性, 这样,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 通过情境构建和思考, 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会更深, 思维拓展和灵活动手能力也会有进一步的发展。第三是在素质教育中要推进活动的深化。在实践教学中, 老师可以在课余时间积极的组织第二课堂, 这样, 活动开展的影响力会显着提升, 素质教育的深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3 结论

素质教育是现阶段小学教育的一种普遍性模式, 深化素质教育中的问题分析, 并在问题基础上进行改进措施的探讨能够有效提升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田国英.新时期小学德育面临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赤子 (中旬) , (2) :268.

教育措施研究 篇6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措施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的教育应该具有的重要内涵之一。从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起的很多调查和研究表明,我国小学生的普遍心理健康处于令人担忧的状况。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促进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也是目前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认真组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技术和方法,又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思想和教育观念。随着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认识,它就会广泛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多方面和整个过程。因此,各个地方的教育部门以及学校必须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能够广泛开展。学校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树立起心理健康的教育意识。

二、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我国的教育界应该尽早计划安排我国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专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一些高校也应该积极与地方的教育发展情况相配合,调整其心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培养专门的教育人才。此外,教育部门要组织一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从而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积极应用并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提升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借助于一些相关理论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途径就是教育革新与科研相结合,教育实践与专家指导相结合。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程,需要一些专家学者和理论的支撑,共同合作攻关。

四、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健康教育模式

要想推进小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必须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的家长进行有层次的心理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同时,要借助社区的有关部门来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出良好的外界氛围,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资源。

总而言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提升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不仅是小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求,同时还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促进我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是长期并且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

参考文献:

教育措施研究 篇7

一、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条件

当前, 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既有有利条件, 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

(一) 有利条件

近年来, 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从外部条件来说, 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以及社会掀起的传统文化热, 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创造了极好的外部环境。 2006年国家出台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纲要提出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 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建设先进文化和培养文化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党和国家提出了很多重视国民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举措。目前, 社会上还掀起了一股国学热, 从于丹、易中天成为 “学术明星”, 到央视“百家讲坛”等各类国学电视节目热播, 再到书店里摆放的大量与国学有关的历史学读物, 甚至到各地纷纷恢复的祭孔等传统礼俗, “国学热”正迅速融入大众的日常生活。从高职院校内部来看, 受社会“国学热”的影响, 有相当多的师生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学习拥有极大热情, 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主观条件。尤其是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需求, 是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部分驻济南高职院校中进行的传统文化调查发现, 近9成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感兴趣, 高达93.9%的学生认为学习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 90%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校期间学习传统文化。

(二) 不利因素

不可否认, 在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利条件。第一, 从高职院校的宏观层面对传统文化教育不太重视。高职院校普遍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十分重视, 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却差强人意, 造成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困难。在大多数院校, 传统文化教育缺乏统一的部署、 领导, 没有系统的教育措施, 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成效的主要原因。第二, 从传统文化课教师方面来说, 教师人数配备不足, 有些老师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 很难灵活运用优秀传统文化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而且传统文化课的教师培训机会少, 知识日渐老化。第三, 从高职学校的学生方面来说, 学生的综合素质比本科院校的学生稍低, 文言文的基础差, 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 而且为了减轻就业压力, 一些高职学校的学生忙于提高学历水平或者考取各种职业证书, 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够。

明确了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可以在今后的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 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尽量克服不利条件的影响。

二、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改进

(一) 传统文化教育观念的改变

高职院校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 不仅要培养技术型人才, 更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 提高人文教育的地位。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人才除了应该具备较高的职业技能, 更需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健全的人格。将传统文化教育可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实现技术培养和道德培养的统一, 高职教育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 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改进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 浩如烟海, 而高职学生在校时间有限, 学习精力有限,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传统文化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必须精心选取教育内容。内容选取的依据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服务于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在人才素质中, 思想道德素质是其核心和关键。传统文化对现代人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应该选取传统道德的精华内容, 并对之进行符合当今社会需要的新解读, 使学生通过学习,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服务于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性。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藏的深厚的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的精华, 运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去教育学生, 进一步激发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崇高感, 加强他们的职业道德修养。

3.服务于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身的特点, 对人才素质有不同要求。如山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在实践中的具体作法是:针对学院是一个警察类、法律类高职院校, 培养的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主要面向司法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工作、警务工作, 这些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要求尤其高。从学院实际出发, 主要选取传统道德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点内容, 以古代《弟子规》为主要教材, 对其内容进行了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解读, 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实际,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提高其素质。

4.应与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尽量选择浅显易懂, 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内容。如高职学生对于哲学、伦理等内容兴趣不大, 但对民俗、艺术、文学等更直观生动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最好能与本地的地域特色、民俗文化相结合, 使传统文化教育生动、活泼, 富有民族气息和地域气息, 在教育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表达, 能力得到提升, 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三) 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高素质的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的保证。高职学校应该提高培养专职传统文化教师队伍的意识, 加强对传统文化教师的培训。尽快建成一支具有高学历、高素质, 并能熟悉传统文化教材、教法的专家型传统文化教师队伍。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授课中要改进教学方式, 减少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尽量用现代的教育手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借助生动的视频、音频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他课程的教师也应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 在各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传统文化的内容或者精神, 通过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展现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 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 传统文化向校园文化渗透

高职院校的学生比较活泼好动, 校园文化中人文环境的熏陶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比课堂教学更直接更有效。学生每天生活在校园中, 优雅的校园环境、具有传统特色的人文景观对提升学生的人文气质都有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 除了比较流行的文艺类和体育类的活动外, 还应该增加一些书画比赛、武术表演、诗歌比赛、演讲比赛、摄影比赛、文学讲座等能凸显传统文化特点的形式, 让学生在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 领略更多传统文化艺术。此外, 高职院校还应将传统文化融入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活动中去。应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 艺术馆、文化馆、纪念馆等传统文化的载体, 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提高人文素养。通过多种形式, 使传统文化渗入学生的生活学习的各个部分,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既有有利条件, 又有不利条件。高职院校应该克服不利条件, 在对学生做好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要: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提高高职人才素质的必然要求。基于此, 分析高职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并针对不利条件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教育措施研究 篇8

1.1 环境教育的发展和意义

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国际社会已经达成共识:通过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是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的治本措施。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发端。1977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 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将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1997年, 确定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的理念, 这标志着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 它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结合, 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思想的出现, 为“绿色学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1]。

1.2 生态学校计划

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 (FEEE) 首次提出了一项全欧“生态学校计划 (Eco-Schools) ”, 其目的是使环境教育从课堂教学逐步渗透到学校日常管理和教育的各个环节, 为学校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环境管理系统。到2001年初, 该计划已扩展至21个国家的近6 000多所学校。这个计划在爱尔兰称“绿色学校”, 在德国称“环境学校”等, 名称虽然不同, 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 那就是用环境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基本理念和标准来评定学校的各项工作, 包括课程设置、课堂和课外教学、师生教育、学校管理、校园设施和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 也包括学校的计划、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实践证明, 创建“生态学校”对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具有显著的效益。此后不久, “生态学校”的概念和实践方式被广泛在世界各地传播, 澳大利亚、印度、美国、泰国、南非、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都相继引入“绿色学校”理念, 开展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2]。

1.3 我国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建设的特点

中国的环境教育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0年末1980年初, 逐渐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环境科学知识内容;1987年, 强调小学和初中要通过相关学科教育和课外活动、开设讲座等形式进行能源、环保和生态的渗透教学, 有条件的开设选修课;1992年提出在相关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环保知识和教学要求;1996年以后“绿色学校”的创建使我国环境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96年, 在《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1996—2010) 》中首次提出绿色学校的创建, 并在随后由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编写的《绿色学校创建指南》中为绿色学校做出了定义:“绿色学校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 在学校全面的日常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 并不断改进,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和机会, 全面提升师生环境素养的学校”。这里所指的绿色学校, 其内涵和意义在于通过学校的绿色建设,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并由此向全社会辐射, 提高全民的环境素养, 因而更多的是一种环境教育理念[3]。环境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而“绿色学校”是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我国在国家环保总局和教育部联合推动下, 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了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 在国家表彰“绿色学校”的十条核心评估标准中, 包括了与学校建筑有关的节约资源、节能、校园空间的绿化美化等评估要求。但文献研究表明, 各地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比较重视教育教学或其他一些宣传活动这类软件因素, 而对作为硬件因素的学校建筑是否达到“绿色”标准重视不够[4]。日本《关于完善考虑环境的学校设施》报告书中指出在绿色学校建设时, 仅考虑完善太阳发电、太阳热利用、雨水利用等学校设施的角度 (硬件因素) , 或仅考虑学校设施的运营管理和教育教学的角度 (软件因素) , 都难以建成理想的绿色学校, 应当将两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5]。

因此, 绿色学校建筑在新建或改建时应关注建筑的节能, 同时关注这些节能措施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2绿色学校建筑的节能措施研究

2.1 绿色校园总体规划方面

在学校进行总体规划时, 应节约用地, 因地制宜, 同时根据气候条件考虑建筑的朝向和间距。我国地处北半球, 由于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变化规律的影响, 南朝向的建筑, 夏季可减少太阳辐射得热, 冬季可增加太阳辐射得热, 是最有利的建筑朝向, 所以校园中的建筑物应为南朝向, 这是绿色校园建筑节能的必要条件。此外, 建筑设计规范规定:中、小学校南向的普通教室冬至日底层满窗日照不应小于2 h。同时还规定, 教室长边相对时, 间距不得小于25 m, 这些都是从学生的健康角度出发, 为营造舒适的教室热环境和声环境而设置的。

2.2 建筑形体控制方面

建筑物的外部形体设计对能量消耗和对太阳能辐射热的接受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因此在考虑校园建筑节能设计时应选择良好的建筑形体。首先, 应尽量减少建筑物的外表面积, 控制建筑的体形系数, 以减少建筑物外围护架构的传热量。其次, 应使建筑物南向墙面的面积尽量的大, 其他面的外表面积尽量的小, 这样可以接收更多的太阳能辐射得热。此外, 学校建筑应以多、低层建筑为宜, 一方面考虑学生的安全, 同时也可以减少风对建筑物耗热的影响。

2.3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面

建筑围护结构组成部件的设计对建筑能耗、环境性能、室内空气质量与用户所处的视觉和热舒适环境有根本的影响。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在夏季可减少室外热量传入室内, 在冬季可减少室内热量的流失, 使建筑热环境得以改善, 从而减少建筑冷、热消耗。

墙体节能中可采用复合墙体, 即在墙体主体结构基础上增加一层或几层复合的绝热保温材料 (常用聚苯乙烯挤塑泡沫板) 来改善整个墙体的热工性能。也可以采用热工性能好的单一材料直接砌筑墙体, 如加气混凝土、多孔砖或空心砌块等。在学校建筑中还可以采用一些可再生和可降解的自然材料, 通常基于自然材料的传统建筑技术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潜能, 它们与混凝土等常规的建筑材料对比, 具有良好的蓄热和隔热性能, 而造价却极其低廉。同时, 这些对学生节材方面的环境教育是非常有利的教材。

窗户的设计在学校中尤为重要, 设计中要保证有足够的采光面积, 同时要避免通过窗户消耗过多的热量, 所以应采用节能玻璃、节能型窗框来增大窗户的整体传热系数以减少传热量;采用密封材料增加窗户的气密性。在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 通过遮阳设施及高遮蔽系数的镶嵌材料来减少太阳辐射量。可通过反光板的合理设置, 增加教室光线的均匀度, 避免眩光等。

屋面节能的原理与墙体节能一样, 通过改善屋面层的热工性能阻止热量的传递。主要措施有保温屋面、架空通风屋面、坡屋面、生态绿化屋面等。

墙面的垂直绿化和屋顶的生态绿化围护起来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 但是这些绿化可以很好的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同时可以使学生亲近自然,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并可作为学生开展生态学习的实验场所。

2.4 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方面

太阳是清洁能源的源泉, 太阳能建筑设计并不是简单意味着一些高新节能技术和材料的引用, 而是应该作为一种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重新定位和调整常规建筑设计方法, 其最终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提高生活质量, 并实现人与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太阳能应用技术日趋成熟, 在建筑节能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学校建筑中, 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等的使用都可以大大降低学校的日常能量消耗。结合环境教育的课程, 引导学生了解太阳能在建筑以及其他领域中的作用, 了解对太阳能利用的开发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其他绿色能源, 如沼气、地热等, 也可以在绿色校园建设中使用, 同样可以起到示范推广的作用。如《中国环境报》2007年的一则报道说:湖南省沅陵县沅陵镇第九小学, 建起三口30 m3沼气池, 年产沼气2 160 m3, 节约学校用柴烧火及照明等用能问题每年可减少能耗开支2.5万元, 并通过改厕改灶净化了环境, 减少细菌滋生繁殖的机会。学校利用劳技和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 组织学生学习沼气池运作的基本原理, 掌握操作技术, 增长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生们回家后, 向周围的人宣传沼气的好处, 家长们纷纷到学校参观效仿 (参见《中国环境报》, 2007-8-14) 。

2.5 水循环利用方面

节水是绿色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学校建设中采用节水型卫生洁具、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雨水的回收利用等, 可以在环境教育中引导学生节约水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如深圳某学校, 利用雨水在天台设立一个集水箱将降落下来的雨水进行收集, 与四楼洗手池废水一起用于冲洗三楼小便池, 以此类推, 可以将收集的雨水用于所有楼层。因为本项目是在已有基础上进行的改造, 受到很多限制。这给我们一个启示, 如果在新建学校的时候就考虑这些问题, 会将水循环利用系统做得更到位[6]。

3绿色学校建筑节能对于环境教育的意义

绿色学校建筑的节能、环保是指在不牺牲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的基础上, 尽可能少的消费资源, 制造最少的废弃物, 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室内、室外学习和活动环境, 保证学生的健康和高效地学习, 同时为学生的环境教育提供一个很好的教育基地。

通过绿色学校建筑的节能设计, 向学生证明学校为可持续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 通过营建学校绿色建筑, 让学生从做中学, 从学中做, 使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一种深切体验, 对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公民, 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4]。通过绿色建筑形成的“对环境友好”的学校氛围, 加之校内人员 (教师、学生和教职员工) 的全面参与, 会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对环境友好的影响。通过这种方法, 不仅可以使教师和学生的环境素养得以提高, 让学校环境得到改善, 而且还通过学生带动了家庭、通过家庭带动了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了社会, 使更多的人广泛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

摘要:提出“绿色学校”是学校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校园总体规划设计, 建筑形体控制等方面论述了绿色学校建筑的节能措施, 指出营建学校绿色建筑对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公民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绿色学校,环境教育,节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环保总局宣教中心.绿色学校创建指南[Z].2000.

[2]曾红鹰.环境教育思想的新发展——欧洲“生态学校” (绿色学校) 计划的发展概况[J].环境教育, 1999 (4) :12-16.

[3]刘畅, 林波荣, 宋凌.建立我国绿色学校评估体系[J].建设科技, 2009 (14) :42-45.

[4]宋中英.绿色建筑:学校建筑发展的新趋势[J].江西教育科研, 2006 (11) :46-48.

[5]刘继和.日本绿色学校的基本理念和推进策略[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1 (3) :227-231.

[6]自然之友.灾后学校重建绿色行动手册[Z].2008.

教育措施研究 篇9

一、研究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研究生导师在创业教育方面发挥作用仍需加强

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创业意识的启蒙和引导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在部分高校中导师没有创业经历, 对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创业政策不了解, 再加上教师科研任务大, 精力有限, 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创业。一方面原因是部分导师重视课题申请和科学研究, 轻视教学和社会实践, 另一方面原因在于导师的考核机制, 研究课题和发表论文作为导师衡量指标, 而研究生创业未能在考核机制中体现和落实。

2. 研究生创业课程体系仍不完善

沿用填鸭式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 未遵循在实践中学习的基本规律;公共课与专业课过多, 专业课与创业课严重脱节, 缺少思考式体验教学模式;绝大部分高校创业导师没有创业经验, 针对创业导师的培养与培训不足, 校外创业导师资源不足, 未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3. 高校研究生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研究生导师的科研成果、专利等成果被“紧锁”在高校或专利局, 研究生期间所做的创新成果无法用于技术创业。另一方面部分导师研究理论性、基础性课题, 与实际生产存在距离, 短期经济效益较少, 对研究生创业帮助不显著。此外, 研究生技术创业还存在科研成果归属权问题, 无法利用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资源创业。

4. 研究生创新创业比赛流于形式

全国高校创新创业竞赛层出不穷, 从全国性的“挑战杯”比赛到地方政府、校院两级级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 每年都会出现优秀的创新创业竞赛作品, 然而真正转化为注册公司比例却很小。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为了获得荣誉与奖励而参加比赛, 未能将创新创业比赛的内容与个人的兴趣爱好、研究课题、就业创业相结合;另一方面对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不足, 孵化服务体系不完善, 导致获奖的学生创业无门, 未获奖的学生就此丧失了创业信心和想法。

5. 高校与孵化器和企业之间未形成合力

不同孵化器的资质、规模、类别不同, 各孵化器所具有的资源也不同, 未能将孵化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与高校和企业有针对性的对接;同时, 高校的技术资源、人力资源、创意项目未能与更适合的孵化器进行“配对”, 吸引更多的天使投资人融资;缺少“高校-孵化器-企业”之间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造成创业融资渠道不畅, 研究生创业风险较高, 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

二、针对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宣传引导, 上下联动, 搭建“政府-孵化器-高校-企业”四维一体的创业互动平台

各地政府、孵化器组建创业政策宣讲团走进地方高校进行巡讲, 解读国家到地方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 介绍孵化器所能提供的服务、培训、资源等, 让惠及学生创业的好政策落地;邀请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企业、高校、孵化器、投资人, 组织大学生创业为主题研讨会,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将社会资源引进高校同时, 高校应将研究成果、创意项目、人力资源进行整合, 有针对性的进行帮扶和扶持;孵化器或企业走进校园为学生提供在研的项目和课题, 提供实践岗位帮助学生成长, 政府予以补贴, 通过实践的基础上再创新、再创业。

2. 共享成果, 分担风险, 搭建天使进校园的大学生创业融资平台

依托各地方政府和孵化器的优势与资源, 学校定期开展天使投资人进校园的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意与创新技术, 将该活动形成常态化, 让新技术、新创意成为地方经济新增长点的助燃气。一方面通过政府创业专项资金、市场风险投资、设立校友创业基金会、创新创业专项基金等, 以契约的方式, 为创业者“减负”, 学校与创业学生共同分享创业果实, 分担创业风险;另一方面运用商业保险或者加大财政补贴解决创业者的后顾之忧。对符合创业条件的大学生开通创业融资的“绿色通道”, 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

3. 资源整合, 分类管理, 搭建“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创建“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的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将实现包括网络授课与培训、财务管理、法务咨询、创业比赛、项目融资等实体众创空间的基本功能。该平台共享大学生/导师/企业创业项目、技术与成果、创业团队的基本信息, 使每个人都成为创业者、天使投资人, 将通过平台实现创业者、投资人与创业项目的无缝对接。该平台将创业人才进行分类管理, 形成创业者人才数据库, 为企业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4. 改革制度, 转变角色, 搭建师生互惠的知识产权共享平台

深入改革导师考评制度, 将学生创业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鼓励高校教师创业, 带动学生创业, 加强教师创业意识, 逐渐由“专业型”教授向“创业型”导师转变, 重视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与创业课程开发;解放“冰冻”在高校的知识产权, 建立师生之间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以签署合同形式或导师入股的方式将技术成果转让给研究生, 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 丰富导师研究成果收益分配与管理办法, 使研究生享受在研期间所做的科技成果。

结束语

高校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任务, 而且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艰巨使命, 国内外部分高校逐渐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 将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在面临高等教育历史的转折点, 更要抓紧机遇, 将创业意识与企业家精神植根于研究生的头脑当中,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我国经济技术转型、构建经济新常态助力起航。

摘要:研究生作为技术创业者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 本文根据研究生的特点, 总结归纳出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政府-孵化器-高校-企业”四维一体的创业互动平台、“天使进校园”的创业融资平台、“互联网+众创空间”模式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以及师生互惠的知识产权共享平台的设想, 为研究生创业教育提供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创业,创业教育,解决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布鲁斯R.巴林格.创业管理[M].

[2]冯婧, 韩静.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 2012 (2) :90-93.

[3]赵绍东, 张峻霞, 徐胜球.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新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

教育措施研究 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管理,问题,措施

面对当前新时期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开始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开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然而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依然较多,唯有深刻分析与研究这些问题,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进而为科教兴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奠定基础,为中国梦的实现,建设新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管理

现阶段,众多高校管理人员尚未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仅仅将其作为受教育的被动课题,没有意识到作为公民的学生应当享受的权利,作为个体学生也应当有独立的人格。举例而言,众多学校为严格规范考风考纪,以退学或开除学籍的处分处罚考试作弊的学生,使其获得高等教育的权利被剥夺。该规定和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相违背,并且也不人性化,经常发生学生控告学校的现象。

(二)管理队伍人员素质

由于不断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规模,高校管理队伍中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一,普遍缺乏较高的专业化水平。众多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够丰富,对新知识与新事物的学习积极性不强,工作效率不高,未能更新先进的思想观念,种种因素造成我国教育事业受影响,阻碍其将来的健康发展。

(三)职业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

针对当前的就业现实情况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工作中理论知识与工作经验并不欠缺,而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由于该问题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因而,各大企业在招聘各大高校的毕业生的过程中,必须对应聘者的职业素质更加重视。在高校教育期间,针对职业素质对大学生展开积极的教育,保证大学生总体质量提升,维护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声誉。

二、解决高等教育管理中问题的措施

(一)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这种在社会价值观念中居于重要地位的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管理的始终。这一价值观念中的“人”代表的是带有感情,有需要、有动机且有鲜明个性的一个个个体,不仅属于高等教育管理的主体,而且也是其客体,人是管理客体的,因而其对于主体发出的各种信息不回被动消极地接受。所以,必须结合人的需要,对人进行全面透彻地把握和了解,在人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保证教学机制顺利运营,促使高等教育管理达到良好的效果,完成期望的目标。针对社会发展方面而言,社会发展与进步主要是依靠人,其决定了生产力高低,人才资源在各项资源中居于重要地位。人也是所有工作与事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成败。教育是人的事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如何培养人。教育工作是自始至终都服务于学生,同时又依靠教师的发展过程,这个相互过程中都涉及人。所以,高等教育必须以服务于学生为根本出发点,以如何促使教师最大化开展创新工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潜在能力为归宿。二十一世纪是重视以人为本的时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且成为将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为师生共同实现全面发展,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途径,人与人的全面发展即为最终目的。所以,必须积极开展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减少科层制管理模式长期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建设和谐高校,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家庭积极交流,通过集中管理奖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有效整合起来,加强师生共同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与客观要求,也是高校在教育管理中不能摒弃的原则。针对此,各大高校要深刻认知自身现状,在教育管理实践过程中积极探索和研究,找到“以人为本”的最佳管理形式,进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加强高等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第一,积极增强管理人员素质。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高校的管理队伍也应当加强学习,更新自身的理论知识,丰富业务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在借鉴其他高校管理经验,引进先进管理手段过程中,必须从自身的现实出发,利用所学的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健全自身的管理工作制度,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现状与实际的管理道路。除此之外,还必须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员评价标准。一个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其拥有复杂完善的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的学科与层次也有明确划分,针对现实情况而言,高校管理人员必须掌握深厚的学术功底,具备较高的学术能力,并且也要具备强有力的管理能力。高校唯有结合自身实际,一切从现状出发,合理开展高校管理,构建统一的人员评价标准,致力于优质管理人才的培养,才能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整体素质高的管理队伍,进而推动高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

一个和现代化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思想,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学生培养学生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输,也要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针对此,首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档案,在人才培养系统工程中纳入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这部分内容,在设计课程时,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纳入其中,还可以增加“大学生职业素质拓展”这部分内容。除此之外,高校要将各项社会资源充分整合起来,提高其利用效率,保证大学生职业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旨在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为人民服务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宗旨,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高校建设必须深刻贯彻落实该方针,进而找到一条健康长久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日晨.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25-26.

[2]刘杰.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科教导刊(下旬),2016,01:3-4.

教育措施研究 篇11

关键词: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对策

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经济相对比较落后,部分农民仍处于温饱的边缘,整体素质偏低。正视甘肃省情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充分学习和借鉴发达省份农业职业教育的经验,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构建适合甘肃省情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对推动甘肃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差别较大,农村经济文化落后,农业职业教育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就甘肃省而言,落后的经济状况、国家宏观职教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时出现的失真现象以及地区的传统文化惯性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长期以来,甘肃省乃至全国在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始终存在误区。首先,地方政府没有给予职业教育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普遍存在重普教、轻职教的倾向,忽视了技能人才的培养,带来的后果是技能型人才短缺,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其次,承担农业职业教育的学校对自身肩负的使命与重任认识不到位,学校发展定位不准,缺乏对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改革和发展思路偏离本行,没有在“农”字上下工夫,这对本来就处于边缘化环境的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再次,传统的重工轻农、重商轻农的思想根深蒂固,“上学不种田,种田不上学”的落后观念依然占据着人们的头脑,大部分农民送子女上学就是为了“跳农门”,而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培养服务于“三农”的人才,大量的受教育者需要扎根农村,不能到城市就业,因此,学生及家长主观上不愿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缺乏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热情,“以农为主”的农业职业教育对广大农民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弱,导致农业职业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

政府投入不足,经费来源单一虽然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就农业职业学校而言,经费增加的幅度远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能力等方面所需的经费严重短缺。农业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技能训练,其培养成本大大高于同级的普通教育。而现阶段的农业职业教育,除了学生的学费,政府的投入是学校唯一的经费来源渠道,还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格局,缺少引入资金的机制。办学经费的不足,不仅制约着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会导致学生接受教育的成本加大,增加受教育者的负担,从而影响学校生源。

办学定位不准,师资力量薄弱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受“精英教育”的影响,仍存在办学定位不准确,职业特色不鲜明的状况,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不能完全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学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与地方农业经济和职业教育发展结合度不高,办学模式与普通教育趋同,教学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重知识传授、轻技能训练,导致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差,职业教育的特点没有得到彰显。另外,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师资短缺,能结合社会需求、教会学生从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更为匮乏。很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差,很难培养出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强的学生,因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为适应市场和扩大生源而开设的一些专业,由于缺乏符合条件的师资,教师只能现学现教,甚至出现非专业教师教专业课的现象。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深造与培训,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手段落后,极大地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育人与用人相脱节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或专业定向教育,旨在造就受过良好职业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现阶段,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还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距离,相互联系不够密切,学校没有完全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存在育人与用人相脱节、需求与供给相矛盾的现状。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差,缺乏专业精神、从业意识与社会竞争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从而导致一方面学生就业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农业人才又非常缺乏的现象。

发展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的对策

职业教育是关系到全社会的事情,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2006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在主持召开的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国家要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甘肃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69.98%,因此,甘肃省应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将农业职业教育作为重点优先发展。

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实行政策引导,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与农村经济有着紧密而直接的联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在农业职业教育中,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理顺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劳务市场招聘用工,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和新机制。在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要加大统筹力度,宏观上加以调控,政策上给予支持,资金上加大投入,真正把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的战略措施,把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群策群力,真抓实干,注重落实,把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在发展农业职业教育上用足用好,全面推进农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整合资源,建构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新体系农业职业教育要结合农业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要求,立足省情,着眼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劳动技能,构建省、市、县三级并存的以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为龙头、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为依托、县级职教中心为基础的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高等农业职业院校要以提高质量和就业率为重点,培养既有专业技术,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中等农业职业学校要大力培养专业技术好、实践能力强的中等职业人才;县级职教中心要大量举办各类有利于培养农民科技能力、紧贴农民需求的科普培训,将其建成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大力发展职前教育的同时,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行非学历教育与培训,健全职后教育和转岗培训机制,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存,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并举的人才培养机制。搭建运行科学合理、方式灵活多样、深受社会尤其是农民欢迎的农业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体系,为培养、培训适应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面向市场、面向农业、面向农村的各类实用型人才提供保障。

结合省情,深化改革,加强教育教学内涵建设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定位是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人口多、劳动力多,特别是农民多是甘肃省的基本省情。因此,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省情,在多元化教育质量观背景下,转变农业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科学定位,提高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意识,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造型的劳动者为目标。面向农民、农村和农业办学,既要培养为农业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又要为农村经济建设培养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善创新的新型农民。同时,要把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扶贫开发和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普及农业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重视专业建设是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的根本。专业是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是人才培养的依托,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与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职业教育只有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和设置专业,促进与之相关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才能实现农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点,提高办学质量。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必须以现代农业的观点统筹规划,拓宽学科专业领域,注重发展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边缘学科,增强专业综合性、创造性、预见性,使专业与区域经济的产业化结构及劳动力流向一致。同时专业建设应主动适应农业产业链发展的需要,将农业职业教育的功能延伸到第二、第三产业,扩展自身的功能和服务范围,拓宽发展空间,保持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现代农业服务。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要紧密结合省情,重视发展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养殖业和科技含量高的精品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籽种农业所需要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改造和淘汰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陈旧专业。通过专业调整,培育农业职业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从而带动整个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方面,应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结合地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围绕知识与技能的“双高”培养目标,精选课程、整合课程、凝练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与动手创造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甘肃省农业职业教育师资短缺的情况下,一要增加教师编制,大力引进专业教师,扩大专业教师数量。二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教师培训制度。通过培训、进修、深造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拓宽教师视野,及时更新知识。三要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造就“双师型”专业教师。针对农业职业教育的特点,专业教师每年应至少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到农村、农场或农业科研院所参加调研,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农业职业教育的新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四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农业方面的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要鼓励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科教兴农的各项活动,参加农业生产实践与学术交流活动,以科研带教学,以教学促科研。五要建立开放型的师资管理模式,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用人原则,聘请一批适合学校教学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农业科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事教学或辅导工作,推行教师专兼结合制。

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技能人才。职业技能培养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农业职业教育要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结合“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强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与经费投入。通过参加生产实习、农业调研、服务农业生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职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加快培养爱农业、学农业、懂农业的全面型技能人才。

实现产学研结合,着力推动甘肃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职业教育要坚持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增强全面服务意识,面向区域经济、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拓展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机制,实现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建立与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推动学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一要加大为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服务的力度,根据农民致富和创业的需要,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和科普知识讲座,开展技术服务和农业生产服务活动,宣传、推广、指导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运用,不断提高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和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二要根据农业经济对人才不同层次的要求,实行灵活的办学体制,采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各类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三要紧密联系地方农业科研部门,积极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努力开发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与科研成果。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努力构建多元化办学体制教育投资体制多元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多方面、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是解决教育经费短缺的有效途径。农业教育部门要转变办学观念,更新思想,改变完全依靠政府,在办学经费上“等、靠、要”的习惯,要走向社会,走进企业,多方寻求学校与社会、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之路,在合作中求发展,在合作中求效益,拓宽经费来源渠道。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改革与创新,推进现有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激发农业职业教育的活力,实现教育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一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投入能基本满足办学需要。二要争取社会支持,承担相关行业和部门的培训任务,推行“订单式”培养制度,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三要加强科学研究,培育各类成果,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与转让。四要扩大与加深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范围和内涵,拓展生产服务与技术指导的领域。五要在有条件的地区鼓励发展民办农业职业学校或开办相关专业,大力开创与企业、行业联合办学的局面,逐步形成适宜于本地区的多元化办学体制。

参考文献:

[1]梁修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

[2]吴晓昱.甘肃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3]柯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对策思考[J].职教论坛,2004,(4).

[4]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1-14.

[5]陈至立.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开创职业教育工作新局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N].中国教育报,2005-11-24.

作者简介:

教育措施研究 篇12

1 东莞职业教育的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 以一定区域范围内, 相邻的几个地区以各自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文化因素作为标准, 用相同的经济政策应对区域经济发展。要探讨东莞职业教育的区域特征, 首先要将东莞作为一个区域主题分析。第一, 东莞的职业教育具有地域性, 不同的地区其职业教育特点不尽相同, 但是无论职业院校的特点有何区别, 他们都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专门的职业化人才。第二, 东莞的职业教育具有多样性, 体现在不同区域的支柱产业各有千秋, 区域的特色产业决定了职业院校所在区域所培养的专门人才, 如南城区的产业主要发展家具业, 该区域的职业院校便会致力于培养家具制造业的人才, 东莞大部分的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是依托于当地的特色产业。第三, 东莞的职业教育存在区域间竞争, 由于东莞的劳动力大部分来自于外来人口, 流动性非常大, 加上产业转型的背景下, 人才的流失已是东莞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在这情况下, 东莞各职校对生源的选择、人才的定位就显得十分关键。因此, 东莞的职业院校必须牢牢把握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 坚持与市场需求对接、与国际化接轨, 不断根据产业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教育模式调整, 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以取得更好的发展。

2 东莞的区域经济与其职业教育间的供求关系

随着东莞的城镇化发展和经济水平日益提高,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经济的建设必须要相应的人才进行技术和管理的支撑, 因此, 东莞对于高水平、专业化的职业技术人才技能需求日益增加。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为东莞的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 国家级重点职校的数量得到了增加、职校的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以说, 东莞区域的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就是供与求的关系, 两者之间相互依存, 共同发展。同时, 东莞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另一方面对于当地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

2.1 东莞职教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 东莞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门化、职业化的技术人才, 解决了大量以制造业为主的东莞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职业教育得到了发展, 教育质量随之提高, 在高质量的教育环境下, 自然能培养出更优质的劳动力人才, 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 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促进人才结构的转变,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 许多普通本科院校即将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这说明了社会的人才结构存在失衡的状态, 学生在高校毕业后并不能掌握与企业需求向适应的技能, 这给予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机会以弥补技能型人才的缺失, 更好地为企业进行人才结构的平衡调整, 避免了人才的浪费, 增加了社会劳动的效率, 这无疑是对区域经济的裨益。

2.2 东莞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制约

虽然区域经济能为职业教育提供发展的机遇, 但在某些方面也有可能对职业教育有所制约。第一, 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 当东莞经济发展得较快时, 职业教育自然会发展迅速, 反之, 若东莞经济发展到了瓶颈停滞不前的时候, 职业教育同样会因应地发展缓慢;第二,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侧重而制定的, 若东莞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差异过大, 则会影响东莞职业教育的全面发展, 不利于培养多技能、多层面的专业型人才;第三, 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要求决定了职校的层次。东莞的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为东莞企业服务的, 因此企业的发展程度、业务水平决定了职业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职校的资源会因其合作的企业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 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教学资源浪费。

3 东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结合的路径以及相应的措施

职业教育的一大职能是服务经济的发展, 为了提高东莞经济的水平, 东莞职业院校必须探索出属于自身特色并符合社会需求的发展路径, 以培育出能适应东莞企业发展的专门化人才, 为企业提供新鲜血液;同时, 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水平。因此, 东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的结合, 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第一, 在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 要着重关注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因为即使学生具有充分的业务能力, 但若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对其在生活上、工作上的考验, 也不能称为合格的学生。因此, 让学生能在职校毕业后更顺利地融入社会, 更好地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第二, 应提高对东莞职业教育研究的实用性, 职业院校的科研工作应与当地的区域经济发展相挂钩, 通过教师在职校的经验、体会、调查做出的实证研究能为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力量, 从而服务于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提升。第三, 东莞职业院校应在保持自身独有的教育特色的同时, 发展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等, 这些人才培养模式大部分是从国外的先进经验借鉴而来的。东莞作为一个职业教育先驱, 应探究出属于自己发展特色的培养模式, 推陈出新,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需求。

4 结论

总而言之, 实现东莞的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紧密结合是社会发展一种必然的要求,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 东莞职业院校自身应该主动寻找新的革新路径, 进行教学理念的更新, 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

摘要:时下东莞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 这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对东莞职业教育的区域进行特征分析, 对东莞现时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进行了探究, 并由东莞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与制约说明了其二者间的相互作用, 最后提出东莞职业教育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路径与措施。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措施研究

参考文献

[1]林艺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福建高教研究, 2006, 2, 19 (5) :31-35.

上一篇:洋葱栽培技术管理下一篇:金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