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体制(精选12篇)
安全体制 篇1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命脉,是居首位的“大问题”。截至2014年底,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热钱窥伺、走私涌动、粮库亏空、耕地减少、谷贱伤农、源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坚持保障粮食安全,扼守国家命脉,是我们每个人应尽的职责。
首先,保障粮食及其源头上的安全。
一是以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为重点进行专项防控,对农作物周边的水源、空气、土壤进行检测,从而调整农业生产资料的区域分配。二是要组织相关行业制定绿色农产品行业标准,根据地方特点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实现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流通、餐饮服务等全程标准化质量控制,快速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促进绿色食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食品安全。三是要加强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大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流通、餐饮、进出口各个环节的衔接力度,建设农产品溯源平台,实现农业各环节的交叉互通,形成信息共享、协调运作的农业信息网络。
其次,要发挥行业主体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使粮食安全的观念深入人心。
政府要充分发挥行业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抓龙头企业、主推知名企业、培育潜力企业、开发老字号等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做大做强品牌。通过这些品牌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全产业链各环节树立环保、有机、绿色、无公害的食品安全理念,从而促进粮食安全。
第三,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履职尽责,保障粮食安全。
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要求,进一步落实区域责任。一是要实行责任制,把粮食安全领域分属的各个环节落实到相关部门,专人监管,不留疏漏,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打造粮食安全保障网络。二是要建立科学、长期、高效的监管制度,对本辖区内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的各行业科学分类,严格把关,统筹粮食安全基础能力建设。三是要明晰粮食安全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在种植养殖、施料、喂养、杀虫、采收、加工、生产销售、储藏保鲜等各环节健全从业人员责任制。主体法人要负起总责任,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对该违法环节的主体或法人依法问责,依法实行行业禁入。
最后,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抓宣传、强舆论,全面提振民众对粮食安全的消费信心。
一是要主导舆论,广泛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科普知识,提高消费者甄别能力,让消费者自觉抵制“三无”产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二是要对龙头企业进行宣传,鼓励在粮食安全产业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三是抓住诸如“毒奶粉”、“假羊肉”等社会热点问题,宣传粮食安全知识,让消费者明白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和自己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保障粮食安全人人有责。
总之,保障粮食安全工作是一个体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的农业建设要想真正建立完善的农业体系,只有改变个体的、零星的无组织建设,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解放”,进而使粮食生产持续稳定,有能力抵御农产品市场和粮食安全形势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从而全方位地保障粮食安全。
安全体制 篇2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__的目的是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提供基础,为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建立绩效基准。
A.学习与培训
B.体系策划
C.文件编写
D.初始评审
2、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除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外,其他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机关实行__级分工负责的体制。
A.一
B.两
C.三
D.四
3、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发生一般事故应上报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A.国务院
B.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C.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
D.本级人民政府
4、矿山安全开采需要具备__的安全保障条件。
A.严格的、精确的B.严格的、系统的C.精确的、系统的D.万无一失的
5、行政相对人是指__。
A.行政管理的对象,亦称行政管理相对人
B.行政处罚的对象,亦称行政管理相对人
C.行政制约的对象,亦称行政管理相对人
D.行政管理的对象,亦称行政管理人
6、对危险较大的在用设备、设施,作业场所环境条件的管理性或监督性定量检测检验属于()。
A.综合性安全生产检查
B.季节性安全生产检查
C.定期安全生产检查
D.专业(项)安全生产检查 7、2002年,我国卫生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职业病目录》中规定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包括()种。
A.11 B.5 C.13 D.8
8、《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一般分为__个等级。
A.二
B.三
C.四
D.五
9、压力容器的最高工作压力,对于承受内压的压力容器,是指压力容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容器__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
A.底部
B.中部
C.顶部
D.侧面
10、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行政处罚__执行,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A.暂时停止
B.全部停止
C.不停止
D.视情况
11、船员航海知识浅薄,技术素质低劣以及诲上经验不足,均是导致海损事故发生的因素。对多起海事原因的分析表明,约有__以上的海事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说明船员条件是水运安全的直接重要因素。
A.1/3 B.2/3 C.1/4 D.3/4
12、__是一种描述事故因果关系的有方向的“树”,是系统安全工程中的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
A.故障树
B.危险指数
C.安全等级数
D.事件树
13、事件树是用来分析__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A.事故发生的频率
B.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
C.普通设备故障或过程波动
D.故障的处理结果
14、未成年工是指__。
A.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劳动者
B.年满16周岁未满20周岁的劳动者
C.未满20周岁的劳动者
D.年满18周岁未满20周岁的劳动者
15、目的在于辨识单一设备和系统的故障模式及每种故障模式对系统或装置的影响的安全评价方法是()。A.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
B.故障树分析
C.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D.危险和可操作性研究
16、根据《刑法》的规定,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情节特别恶劣的,处__有期徒刑。
A.3年以上
B.5年以上
C.3年以上7年以下
D.10年以上
17、__不属于行为性危险和有害因素。
A.监护失误
B.指挥失误
C.操作失误
D.辨识功能缺陷
18、__的目的是统一思想,在推进体系工作中给予有力的支持和配合。
A.管理层培训
B.内审员培训
C.全体员工培训
D.安全主任培训
19、甲是某面粉厂的总经理,1年前经培训考核取得了安全培训合格证。按照有关规定,现在甲需要进行12学时的安全生产管理再培训。下列培训内容,属于再培训重点内容的是__。
A.面粉粉尘危害知识
B.安全生产基本知识
C.公司安全规章制度
D.预防面粉粉尘爆炸新技术
20、__不仅能分析出事故的直接原因,而且能够深入提示事故的潜在原因。
A.定性分析
B.故障树
C.定量分析
D.预先分析方法
21、精馏过程不涉及的过程有__。
A.热源加热
B.液体沸腾
C.冷却冷凝
D.冷却泄压
22、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的,如果当事人不在场,行政机关应当在__日内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当事人。
A.5 B.7 C.14 D.15
23、建设项目试生产正常运行后、正式投产前,安全评价机构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进行的检查性安全评价是__。
A.安全专项评价
B.安全现状评价
C.安全验收评价
D.安全预评价
24、在对火灾进行事故树分析时,如果分析结果的最小割集数较多,表明__。
A.系统的安全性较好
B.发生火灾的最小割集数一定大于最小径集数
C.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较高
D.发生火灾事故的可能性较小
25、根据《安全生产法》和《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以下不属于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类型的是()。
A.起重机械
B.压力容器
C.锅炉
D.压力管道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根据《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人从事__、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例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
A.矿山井下
B.汽车维修
C.机械加工
D.有毒有害
E.家电维修
2、依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在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处罚中,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包括__。
A.对于行政机关将要做出的任何种类的处罚,都可以要求并举行听证
B.在处罚的听证程序中,可以聘请律师作为代理人参加听证会
C.认为行政处罚决定违法,可以不执行处罚决定
D.认为行政处罚违法,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E.实施处罚的机关当场收缴罚款,不使用法定部门统一制作的罚款收据时,有权拒绝缴纳罚款
3、隔离措施按照被保护对象与可能致害对象的关系可分为__。
A.隔开
B.封闭
C.缓冲
D.救援
E.避难
4、实现冲压机械安全保护的根本途径是__。
A.采用复合膜、多工位连续模代替单工序的模具
B.提高材料和物质的安全性
C.履行安全人机原则
D.在模具上设置机械进出料机构 E.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5、《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职业病病人依法享有__的权利。
A.工伤社会保险
B.提出赔偿要求
C.提出变动工作
D.提起诉讼
E.提出仲裁
6、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其中,法律层次的包括__。
A.《安全生产法》
B.《劳动法》
C.《产品质量法》
D.《商品检验法》
E.《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
A.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进行安全资格培训,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并取得安全资格证书后方可任职
B.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生产培训
C.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矿山、建筑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每年应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
D.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不必每年进行安全生产再培训
E.所有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培训的时间是相同的8、这起事故构成__。
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死亡事故
C.一般死亡事故
D.重伤事故
E.轻伤事故
9、电离辐射“外防护三原则”是指______。
A.吸收防护
B.距离防护
C.屏蔽防护
D.时间防护
E.剂量防护
10、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实现《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应当把握__。
A.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三个代表”和“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指导思想
B.工会必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依法制裁安全生产违法犯罪分子
C.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法定职责
D.从业人员必须提高自身安全素质,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E.从业人员效率要提高
11、按照《关于做好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的有关规定,一次死亡 30人以上(含30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和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恶劣或国务院领导有明确批示的特大事故,按国家现行有关规定,由__组织调查。事故调查报告应报__审批,__下达结案通知。
A.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总局;安全监管总局
B.省煤矿安全监察局;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总局;
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务院;安全监管总局
D.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监管总局;省煤矿安全监察局
E.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监管总局;省煤矿安全监察局
12、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的基本特征是__。
A.权威性
B.自愿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E.普遍约束性
13、《关于报告船舶重大事故隐患的通知》将船舶重人事故隐患分为__。
A.严重违章
B.操作人员过失
C.恶劣天气
D.机电设备故障
E.其他因素
14、生产性粉尘监测中,我国目前采用的卫生标准有__。
A.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
B.总粉尘浓度
C.呼吸性粉尘容许浓度
D.游离二氧化硅含量
E.最高容许浓度
15、对安全设备的管理__环节都要达标。
A.策划
B.设计
C.安装
D.改造
E.报废
16、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 18001的运行模式为__。
A.职业健康安全方针
B.策划
C.实施与运行
D.改进措施
E.检查与纠正措施
17、《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的立法目的是__。
A.保障矿山生产安全
B.防止矿山事故
C.促进采矿业的发展
D.防止矿山爆炸
E.保护矿山职工人身安全
18、统计推断是统计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下列有关统计推断方法和内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__。A.统计推断是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
B.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统计推断的两个重要方面
C.参数估计是通过样本推断总体特征
D.假设检验是用来检验参数估计的准确程度
E.假设检验常用来判断样本与样本、样本与总体差异的引发原因
19、《行政处罚法》规定,不予行政处罚的人是__。
A.13周岁的人违法
B.16周岁的人违法
C.精神病人违法
D.19周岁的人违法
E.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人
20、__等单位经常使用剧毒化学品的,应当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部门申请领取购买凭证,凭购买凭证购买。
A.学校
B.生产
C.科研
D.矿山
E.医疗
21、为安全生产法服务的中介机构的主要工作有__。
A.安全管理
B.安全评价
C.安全认证
D.安全检测
E.安全检验
22、人的工作动力来源于__。
A.内部动力
B.精神动力
C.信息动力
D.外部压力
E.工作吸引力
23、劳动防护用品可按照用途分类,按防止伤亡事故的用途可分为__。
A.防触电用品
B.防酸碱用品
C.防寒用品
D.防机械外伤用品
E.防噪声用品
24、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主体包括__。
A.社会责任主体
B.企业责任主体
C.中介服务主体
D.政府监管主体
E.从事安全生产的从业人员
25、策划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时应充分考虑__等。
A.本地区以往灾害事故的发生情况 B.周边重大危险可能带来的影响
C.功能区布置及相互影响情况
D.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安全体制 篇3
(1)机密性(Confidentiality)或保密性(Privacy),保证只有授权主体才能理解所保护的数据。
(2)认证性(Authentication),保证主体身份或数据源是真实的。
(3)完整性,保证传输或存储的数据未曾被未授权主体篡改。
(4)接入控制,保证只有授权主体可以接入受保护的资源。
(5)不可否认性(Nonrepudiation),保证主体不能否认他对数据曾采取的动作(例如制作、发送、接收等)。
除了以上几个常见的安全业务外,还有一些特殊需求的安全业务,如:
(1)匿名性(Anonymity),保证主体的身份不被泄露。
(2)新鲜性(Freshness),保证数据不是过去记录的重放。
(3)公证(Notarization),所有参与方所信赖第3方可对争议进行仲裁。
(4)不可追踪性(untraceability),保证主体的身份或者位置不被跟踪。□
密码体制
密码体制是实施密码变换的基本方式,从原理上可分为两大类,即单钥体制和双钥体制。单钥体制又称为传统密码体制或对称密码体制,双钥体制又称为公钥密码体制或非对称密码体制。
单钥体制的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系统的保密性主要取决于密钥的安全性,必须通过安全可靠的途径(如信使递送)将密钥送至收端。如何产生满足保密要求的密钥是这类体制设计和实现的主要课题。单钥体制对明文消息加密有两种方式:一是明文消息按字符(如二元数字)逐位地加密,称之为流密码;另一种是将明文消息分组(含有多个字符),逐组地进行加密,称之为分组密码。
双钥体制是由Diffie和Hellman在1976年引入的。采用双钥体制的每个用户都有一对选定的密钥:一个是可以公开的,另一个则是秘密的。公开的密钥可以像电话号码一样进行注册公布。双钥密码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将加密和解密能力分开,因而可以实现多个用户加密的消息只能由一个用户解读,或只能由一个用户加密消息而使多个用户可以解读。前者可用于公共网络中实现保密通信,而后者可用于认证系统中对消息进行数字签字。双钥体制特别适用于多用户通信网,它大大减少了多用户之间通信所需的密钥量,便于密钥管理。这一体制的出现是密码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它是现代密码学诞生的标志之一。□
密码算法
密码算法是精心设计的程序、一系列规则或步骤,用于产生加、解密用的密钥流或实现明、密文变换。
密码算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基于数学的密码算法和基于非数学的密码算法。当前实用的算法大多是前者。后者有基于物理的算法,如量子密码,当量子、DNA计算机真正实用时,它在信息安全中将起重要作用。
基于数学的密码算法可按密码体制划分为单钥密码算法和双钥密码算法。又分为流密码算法和分组密码算法。当前,流密码只有少数标准算法,如RC-4、GSM用的A5、第3代移动通信用的Kasumi算法等;分组密码算法已制定出多种标准,如DES、3DES、EDE-3DES、IDEA、RC-5、AES等。
双钥密码算法有基于大整数分解的如RSA算法、基于有限域上离散对数的如ElGamal算法、基于椭圆曲线上离散对数的ECC算法、基于计算复杂性理论中背包问题的背包密码算法、基于纠错码理论的McElice算法、基于有限自动机理论的FA算法、基于二次剩余理论的Rabin算法、基于数论中Lucas序列的LUC算法。此外还有概率加密算法、秘密分享密码算法、各种基于零知识证明的身份识别算法以及满足各种特殊要求的数字签字算法。
推行党管安全完善安全管理体制 篇4
然而,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安全基础薄弱, 事故总量较大, 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这既同我国所处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的阶段有关, 也同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不完善有关。要扭转这一被动局面, 必须大力推行党管安全, 进一步完善我国安全生产管理体制。
一、党管安全的明显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领导核心,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 这些优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同样能够取得积极成效、发挥巨大作用。
1.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相比, 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认识相对落后, 主要表现为思想认识不到位、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理念不科学、以人为本的观念不牢固等。抓好安全生产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它的起点则是对安全生产的认识和态度。有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就会有什么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 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对安全生产认识不清、重视不够, 就会导致投入不足、措施不力, 最终必然是形势不利、成效不佳。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 就是要求党组织掌握好思想教育这一中心环节, 围绕安全生产的地位和特性, 党员带头解放思想, 开展广泛深入的全员讨论和思想教育, 充分认识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 以及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反复性等特性, 深化安全思想, 创新安全理念, 统一全员思想认识, 形成强烈的安全核心价值观。同时, 还要注重发挥党员政治荣誉感强的优势, 激发党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荣誉感和上进心, 引领群众共同前进。
2. 发挥组织优势, 提供组织和人才保证。
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运用, 在于科学的组织。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的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统一整体, 党内集中了数量众多的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 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将这一巨大的组织优势发挥出来, 就会使我国安全生产面貌得到全面改观。安全生产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各种因素相互交织、联系复杂, 这就决定了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实现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而不会一蹴而就。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既需要一个严密、坚强的组织持续攻坚、常抓不懈, 也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团结协作、共同奋战。充分运用党的组织资源, 将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好, 将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员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发挥好,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就有了可靠的组织和人才保证。
3. 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 提供作风保证。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我们党也是在同人民的密切联系中发展壮大的。因此,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 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同样离不开这一优势的发挥。安全生产工作是一项全员参与的群众性的事业, 没有团体所有人员的共同努力, 要实现安全生产无事故是不可能的。当今工业生产致使安全风险隐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只有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 才可能抓好安全。针对安全生产群众性、全员性的特点, 必须发挥党密切联系群的优势, 了解民情、尊重民意、集中民智, 使各项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制定的更扎实、更有效;在日常管理中, 党员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团结带领群众对安全风险隐患群防群治, 使安全生产始终处于群众的广泛监督之下。
二、党管安全的具体内容
党管安全同政府部门管安全的内容应既有区别、又互相配合, 主要是在思想政治和精神文化领域, 具体包括安全生产的大政方针、思想认识、舆论宣传、安全文化、纪律作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等。
1. 制定安全生产大政方针。
当前我国安全生产面临复杂形势, 既要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结构性和区域性问题, 又要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制定实施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安全生产政策措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及企业的生产特点、安全风险并不相同, 所以既没有一套十年、二十年始终不变的安全管理模式, 也没有一套包治百病的安全政策措施, 各级党组织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根据实际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生产政策措施, 指导和规范安全工作。
2. 进行思想引导, 深化安全认识。
革命和建设的实践都已证明, 一切工作的进步都应以思想进步为基础, 都要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个重要环节, 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也不例外。随着以人为本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以及社会财富的持续增加, 安全生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但这并没有成为所有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致认识, 对安全生产的认识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成为影响安全绩效的一个瓶颈。党管安全, 就是要抓住思想教育这个环节, 通过安全理论创新、安全形势教育、事故案例剖析、安全生产正反典型宣传等方式, 引导全员不断深化对安全生产的思想认识, 树立科学安全理念, 营造浓厚安全氛围。
3. 强化安全约束, 严肃安全纪律。
抓好安全生产, 根本在人, 在于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安全责任和安全自觉;而要使人自觉、主动、持续地按照安全规范去做, 则离不开其内外部的安全约束。安全生产方面的外部约束, 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考核奖惩等, 内部约束则包括安全信仰、安全道德、安全价值观、安全承诺等。党组织通过大力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一方面强化人员的遵守安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意识, 另一方面强化安全信仰、安全道德、安全价值观等对人的内在约束, 促使人们固化安全习惯, 严守安全纪律。
4. 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在生产、工作和社会生活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同样应当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这就对他们的安全素养和安全业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 党组织要督促党员做到四个带头:带头提高安全技能、带头遵守安全规定、带头履行安全职责、带头创造安全业绩, 以不愧党员的光荣称号。
三、党管安全的方式途径
坚持党管安全,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发挥出党的独特优势, 还要搭建适当平台、探索有效途径, 使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 相得益彰, 互相促进。
1. 加强领导, 总览全局, 引领方向。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同样也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核心。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 首要的就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引领安全生产工作的前进方向。各级党委应当进一步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工作格局、重大举措、实施步骤以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等, 以此统率和协调各部门、各单位的行动, 最大限度凝聚合力, 使安全生产工作有序推进。
2.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社会安全素质。
党的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弘扬安全发展主旋律, 积极宣传有关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经验教训, 加强安全生产舆论监督, 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安全理论、理念创新研究和宣贯, 使广大公民树立科学安全理念, 养成良好安全习惯。要进一步加大安全教育培训力度, 对社会公众普及安全生产基本常识, 对企业职工加强安全操作技能培训, 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强化以人为本观念和安全法制观念、提升安全领导力和安全执行力, 使安全能力在党员领导干部选拔任用中占据更大份量, 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安全素质。
3. 推进安全文化, 树立安全核心价值观。
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是党组织管安全的一个有效载体。要将“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发展”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 以树立安全核心价值观为目标, 积极推动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部门安全监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的落实, 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增强抓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提高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开展党员安全责任区、安全先锋岗、安全技能比赛等创建活动, 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企业党组织要有效发挥党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就要围绕攻关安全生产难题搭建舞台、设置平台, 如“双争”活动即党支部争创安全堡垒、党员争当安全先锋, 设立党员安全责任区、安全先锋岗、安全联系点, 开展党员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操作技能大赛, 实施安全管理法、安全作业法创新等活动, 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安全生产中体现出来。
安全体制 篇5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特别是近年来采取了多种措施不断加强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关注。十八大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这样改革,执法模式由多头变为集中,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实现全程无缝监管,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整体效能。
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目前实行分段监管体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管生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流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消费。实践证明,监管部门越多,监管边界模糊地带就越多,既存在重复监管,又存在监管盲点,难以做到无缝衔接,监管责任难以落实。多个部门监管,监管资源分散,每个部门力量都显薄弱,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整体执法效能不高。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不 1
断提高,人民群众对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药品监督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强。因此,需要下决心改革现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
十八大国务院机构改革,食品安全执法模式由多头变为集中,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实现全程无缝监管,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整体效能。但几个月过去了,改革进程是否太慢,目前仍然实行多部门管理、分段管理、各环节监管的模式,这样一来,出现监管空白带和死角,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在所难免。原设在卫生局的食安办的协调工作也难以开展,催交总结、收集资料比过去更难,有关部门都在观望、等待改革,从食品安全工作开展的情况看,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的效果差,很大程度是在应付,食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针对这些存在问题,我就自己的初浅认识,提出一下六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快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上级有关部门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的要求,尽早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这样改革,执法模式
由多头变为集中,强化和落实了监管责任,有利于实现全程无缝监管,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整体效能。改革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需要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让生产经营者真正成为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有效机制。需要充实加强基层监管力量,切实落实监管责任,形成队伍集中、装备集中,广覆盖、专业化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不断提高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水平。
二是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食品安全立法应该注重从严监管,从重处罚。非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规定的法律责任过轻,起不到法律的威慑作用。对食品生产小、散、乱的个人或小企业,小经营户,这些人本来就是社会的困难群体,如果规定巨额罚款,根本就执行不了或难以执行,可以采取罚款、教育、拘留、管教等形式相结合的办法。
三是队伍建设,食品安全工作点多面广,种类繁多,食品存在的环节多,生产经营分布十分广泛,要保证时时有监管,监管有保障,就必须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执法队伍,至少每1000常驻人口要达到1人的监管力量。
四是经费保障,由于食品安全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工作量十分大,面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方可保证食品安全监管到位。每1名常驻人口至少要达到1元的工作经费。
五是监测设备和技术培训
设备:1.多功能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可广泛应用于水果蔬菜、农副产品、日常食品、海产品及其制品、牛奶等食品中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亚硝酸盐、硝酸盐、双氧水、牛奶蛋白质、农药残留等物质的快速检测。
2.全自动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系统,是一种快速、精确检测食品和环境样本中病原体和有机体的方法。准确无误地检测细菌和其他微生物。能够适应许多种样品的检测需求,从原材料到成品都有广泛的应用。
3.其他设备:食品安全检测仪(多种)、食品安全检测箱、重金属检测仪和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等。
技术培训:食品检测技术人员现场讲解食品快检的方法和原理,采样方法、具体检测步骤及注意事项等。采取理论辅导、实际操作、课后考核、综合评价,全面深入基层一线进行培训。经培训过的人员要及时定岗定位,确保机构、人员、专业、岗位落实到位。
六是加强督查问责:首先,食品安全是人类的底线,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监管出来的。做企业不遵守食品安全规范就失去了自己的道德和人格,企业才是食品安
安全体制 篇6
文章基于3GPP体制探讨了3G系统的安全机制,重点分析了3G认证与密钥分配协议、加密与完整性保护的过程及其安全性,并针对核心网部分,从ATMPRM出发讨论了将安全功能置于ATM协议栈中不同位置时的几种安全方案。
关键词:
3G系统;安全体制;AKA协议;加密与完整性;核心网;ATM网络安全
Abstract:
Thesecuritymechanismof3G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isdiscussed,basedon3GPP,withemphasesontheanalysisof3Gauthenticationandkeyagreementprotocol,encryptionandintegrityprotection.Finallyseveralsecurityschemesareproposed,aimingatthecorenetworkandbasedontheATMprotocolreferencemodel,whenthesecuritylayerisplacedatdifferentpositionsoftheATMprotocolstack.
Keywords:
3Gmobilecommunicationsystem;Securityarchitecture;AKAprotocol;Encryptionandintegrity;Corenetwork;ATMnetworksecurity
在第3代移动通信(3G)系统中,除了话音业务外,电子商务、电子贸易、网络服务等新型业务将成为3G的重要业务内容。移动通信用户之间的通信处于开放的空间环境中,因此终端设备(ME)和接入网(AN)间的空中接口是移动通信系统易遭受攻击的主要部分。与空中接口相关联的威胁分为以下几类:未经授权接入数据和业务、消息完整性威胁、业务拒绝等。针对上述问题,3GPP(第3代移动通信伙伴计划项目)提供了完善的接入安全体制,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空中接口安全,主要用于保护无线链路传输的用户和信令信息;二是提供用户和网络之间的身份认证,以保证用户和网络双方的实体可靠性。
加密和完整性保护是实现安全通信的核心,认证与密钥分配是实现安全通信的重要保证。3G系统的安全体制是建立在2G的基础上,GSM及其他2G系统中已被证明是必须和稳健的安全元素将被继续采用,3G还将改进2G中的安全弱点,最终提供全新的安全性能和业务。同时,从全网角度出发,宏观上3G系统可分为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两大部分。3G系统主干网将采用ATM或IP技术。ATM被认为是能灵活有效地应用于高速骨干网的一种传输与交换技术,它具有携带不同类型信息(语音、数据和视频)的能力。3GPPR99的核心网将ATM作为其骨干网传输技术之一。因此,本文对3G系统的安全性分析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无线链路与ATM网络。
1、3G安全体制
1.1、3G安全体制的目标和原则
3G的安全目标是:确保用户的有效信息和网络资源不被误用,确保安全体制标准化、统—化,对数据的保护要优于GSM和现行的固定电话系统,建设可拓展的安全机制。具体地讲,3G的安全目标应能够防范基于伪基站的主动攻击、中间者攻击、伪用户攻击、用户身份截取、搭线窃听、截取来话攻击、欺骗网络或拒绝服务攻击等。基于上述目标,3G系统对资源存取控制、系统接入控制、网络实体互连、通信节点安全、网间信令安全等机制均定义了严格的安全原则。这些原则在3G的系统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2、3GPP安全体制的安全功能及其算法
3G安全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横向代表安全措施,纵向代表相应的网络实体。安全措施分为5类:
增强用户身份保密(EUIC):通过HE/AuC(本地环境/认证中心)对USIM(用户业务识别模块)身份信息进行认证;
用户与服务网间身份认证(UIC);
认证与密钥分配(AKA):用于USIM、VLR/SGSN(访问位置寄存器/服务GPRS支持节点)、HLR(归属位置寄存器)间的双向认证及密钥分配;
数据加密(DC):UE(用户终端)与RNC(无线网络控制器)间信息的加密;
数据完整性(DI):用于对交互消息的完整性、时效性及源与目的地进行认证。
3G安全系统定义了11个安全算法:f0、f1*、f1~f9,以实现其安全功能[1]。f8与f9分别实现DC和DI标准算法。f6与f7用于实现EUIC。AKA由f1~f5实现。其中,f1=>MAC(消息认证码),f2=>XRES(期望的认证应答),f3=>CK(加密密钥),f4=>IK(完整性密钥),f5=>AK(匿名密钥),f6对IMU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进行加密,f7对用户身份进行解密。各算法的详细操作在下面加以分析。
1.3、3GPP安全体制的总体结构
3GPP安全体制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可分为3个层面5个部分:
(1)网络接入安全(I):提供安全接入3G服务网的机制,并抵御对无线链路的攻击。空中接口的安全性最为重要,因为无线链路最易遭受各种攻击。这一部分的功能包括:用户身份保密、认证和密钥分配、数据加密和完整性等。其中认证和密钥分配是基于USIM和HE/AuC共享秘密信息的相互认证。认证过程中也融合了加密、完整性保护等措施。
(2)网络域安全(II):保证网内信令的安全传送并抵御对有线网络(核心网部分)的攻击。
(3)用户域安全(III):主要保证对移动台的安全接入,包括用户与智能卡间的认证、智能卡与终端间的认证及其链路的保护。
(4)应用域安全(IV):使用户域与服务提供商的应用程序间能够安全的交换信息。
(5)安全特性的可视性及可配置能力(V):主要指用户能获知安全特性是否在使用以及服务提供商提供的服务是否需要以安全服务为基础。
1.4、3G认证与密钥分配协议及其安全性分析
1.4.1、AKA协议过程
AKA参与方由3个部分构成,即:MS(移动台)、VLR/SGSN、HLR。其认证与密钥分配过程如图3所示。由该图可知,AKA协议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①MS→VLR:IMSI,HLR;②VLR→HLR:IMSI;③HLR→VLR:AV认证向量;④VLR→MS:RAND‖AUTN;⑤MS→VLR:RES(认证响应)。其中,AV为认证向量,AV=RAND‖XRES‖CK‖IK‖AUTN;XRES=f2K(RAND);CK=f3K(RAND);IK=f4K(RAND);AUTN=SQN?茌AK‖MODE‖MAC:认证令牌;SQN为序列号;AK=f5K(RAND),用于隐藏序列号;MODE:移动性管理标识;MAC=f1K(SQN‖RAND‖MODE)。
认证过程由VLR发起。首先VLR收到MS的注册请求后,向MS的HLR发送该用户的IMSI,请求对该用户进行认证。HLR收到VLR的认证请求后,生成SQN和RAND,计算认证向量AV,并发送给VLR。VLR收到认证向量后,将RAND‖AUTN发给MS,请求MS产生认证数据。MS接收到认证请求后,先计算XMAC(ExpectedMAC)并与AUTN中的MAC比较,若不同,则向VLR发送拒绝认证消息并放弃该过程。同时MS验证接收到的SQN是否在有效的范围内,若不在有效的范围内,MS则向VLR发送“同步失败”消息,并放弃该过程。上述两项验证通过后,MS计算RES=f2K(RAND)、CK和IK,并将RES发送给VLR。VLR接收到来自MS的RES后,将RES与认证向量AV中的XRES进行比较,相同则认证成功,否则认证失败。
1.4.2、AKA安全性分析
用户与网络之间的相互认证依赖于MS与HLR共享的秘密密钥。AKA应达如下安全目标[2]:
(1)VLR对MS的认证及MS对HLR的认证:AKA第③步中VLR收到来自HLR的AV中包含了期望MS产生的XRES。若MS是合法用户应能正确计算RES=f2K(RAND)且RES=XRES。MS对HLR的认证是通过MAC实现的。MS收到VLR转发的来自HLR的MAC,计算XMAC=f1K(SQN‖RAND‖MODE),若MAC=XMAC,则认证成功。
(2)MS与VLR之间的密钥分配:AKA第③步中VLR收到来自HLR的AV中包含了CKHLR与IKHLR,合法用户在收到正确的RAND后,能正确产生CKMS与IKMS,且CKHLR≡CKMS,IKHLR≡IKMS。CK与IK将用于其后的保密通信,而CK与IK没有在空中接口中传输,确保了密钥的安全性。
(3)确保MS与VLR之间密钥的新鲜性:由于每次通信前的认证选择了不同的AV,保证了每次通信采用的CK与IK是由不同的RAND计算得到。而每次使用的MAC是由不断递增的SQN作为其输入变量之一,从而确保密钥的新鲜性,有效地防止了重复攻击。
1.4.3、对AKA可能的攻击
经上述分析,该认证方案实现了VLR对MS以及MS对HLR的认证,但不要求MS对VLR进行认证。因此攻击者X可利用截获的合法IMSI进行如下的攻击:①MS→X:IMSI;②X→VLR:IMSI;③VLR→HLR:IMSI;④HLR→VLR:AV=RAND‖XRES‖CK‖IK‖AUTN;⑤VLR→X:RAND‖AUTN;⑥X→MS:RAND‖AUTN;⑦MS→X:RES;⑧X→VLR:RES。这样,X就可以假冒该MS入网。但由于CK与IK未在无线接口中传输,攻击者无法获得这些密钥而进行正常的通信。但是上述方案没有考虑到网络端的认证与保密通信。若攻击者X对VLR与HLR之间的信息进行窃听,就可能获得HLR传给VLR的认证向量AV从而获得CK与IK。此后攻击者X再假冒该MS入网,即可实现正常的保密通信,而合法用户传送的信息也就失去了保密性。对于这种可能的攻击,文献[2]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
1.5、本地认证
AKA是基于认证向量的在USIM和HE之间的认证,适用于用户第一次登录网络时的情况。在线用户发出服务请求、位置更新或剥离网络请求时常使用另一种认证:本地认证。它使用了AKA中产生的CK与IK,认证只发生在USIM和VLR之间,可为用户数据提供完整性保护。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使HE/AuC的链路不稳定,VLR/SGSN也可为用户提供安全服务。
1.6、加密和完整性保护
认证成功后,3G系统允许对空中接口的数据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加密和完整性算法分别采用了KASUMI算法中的f8和f9算法,分别如图4与图5所示。通过f8算法产生密码流分组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密。若构成无线承载(RadioBearer)的RLC层采用非透明模式,则加密由RLC层实施;若RLC层采用透明模式,则加密由MAC层实施。f9算法的输入参数包括:IK、完整性序列号COUNT-I、随机数FRESH、方向比特DIRECTION和信令消息MESSAGE。发送方利用f9算法计算出MAC-I,随消息一起发送出去,接收方计算XMAC-I并与收到的MAC-I相比较以验证消息的完整性。
1.7、3GPP与3GPP2安全体制的比较
3GPP2的认证协议也采用了“请求—响应”的形式。整个认证方式与3GPP类似,但其认证是以基站为核心的,只有其增强认证和加密模式才可提供用户和网络的相互认证。其异同点如表l所示。
2、基于ATM的3G核心网安全性
上述无线链路部分的安全性是以核心网的安全性为前提的,在3G系统中主干网将采用ATM或IP技术。因此,要达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则必须保证ATM或IP网络的安全性。下面从ATM协议参考模型(PRM)出发来讨论。
2.1、ATM的PRM、安全威胁与安全功能
ATMPRM包括3个用户平面:用户平面——用于交换用户信息;控制平面——监视信令信息;管理平面——用于维持网络操作。从层次上看,PRM可分成4层:物理层、ATM层、ATM适配层(AAL)和应用层。其中,物理层完成传输比特流的功能;ATM层负责交换、路由选择和信元复用;ATM适配层又由拆装子层(SAR)和会聚子层(CS)组成,用于高层应用的映射,以提供不同业务的通信能力。
ATM网络容易受到多样性的安全威胁与攻击,如:窃听、用讹用信息混淆接收方、假冒或欺骗对方、否认和拒绝服务等。因此,ATM网络必须提供如下安全功能:数据加密;完整性校验;认证——建立一个连接双方的相互认证以防止假冒攻击;接入控制——防止未经授权使用网络资源;防否认——提供传送信息的证据,使用户无法否认。
2.2、在ATM网络中实现安全功能的4种方案
下面从ATMPRM出发,分析将安全功能置于ATM协议栈中不同位置时的安全方案[3,4]。
(1)方案I(安全层置于物理层或物理层与ATM层之间或ATM层)
在这个方案中,安全功能对信元的全部53字节进行加密,提供了完整的机密性(用户数据和业务流机密性),并使得安全机制对所有高层透明。但是由于ATM交换需要使用5字节信元头信息,因此它存在以下缺点:
a.降低了交换性能,暴露了用户有效负荷。途中的ATM交换机必须完全地解密和再加密每一个信元,因此而增加的额外开销常不是所希望的,且许多现存的交换机不能提供这种业务。
b.需要庞大的密钥管理系统管理交换机和终端的密钥,而且信元的净负荷在交换机处因需要解密而呈明文,易受到攻击。
c.完整性校验需额外的分割功能,从而增加了开销。
(2)方案II(将安全层置于ATM层和AAL层之间)
本方案中,安全层对相邻层透明,从而可避免以下方案III中所提到的实现问题。在此情形下,安全机制在固定大小的SAR-PDU上操作。因为是在ATM层加信元头,因此整个SAR-PDU都可以被加密。加密机制可能导致的数据扩充问题可采用诸如“反馈链”及“流加密”等技术加以解决。因此,数据加密可以采用这种方案。虽然在这一层上提供完整性校验会导致额外的信元分割要求,完整性校验要求计算完全校验和值(ICV)并将其附于数据后。此外,当采用“链技术”时,可能需要—个初始化矢量(IV)。因此,需在一个信息的末尾添加ICV并在下—个信息的开始提供IV,而在最后一个SAR-PDU内没有足够的空间用于添加这两个参数时,就需要产生一个额外的SAR-PDU以容纳ICV和IV。事实上,这个额外的SAR-PDU可被用于加密同步。由于ATM网络可能丢失信元,因此,同步是实现ATM网络安全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将同步与完整性检测相结合有助于减少额外开销,同时,在与加密相同的层上提供同步,克服了在不同层上处理它们的缺点。该方案最易于实现ATM网络的安全性。
(3)方案III(将安全层置于AAL内)
将安全层置于AAL内明显的位置是在CS和SAR之间。这允许加密和完整性校验在CS-PDU上操作,从而可解决方案I中的主要问题之一,避免在交换机处为检测信元头而解密、再加密每一个信元。但是,本方案有—个实用系统中的实现问题。从逻辑上看,可以在AAL层的子层之间插入一个安全层。但实际上,由于AAL层的子层之间没有一个独立的可用接口,因此这种方法实际是不可行的,这就意味着安全功能的提供将需要更换AAL,而不是简单增加一个安全子层,这是在任何一个实用的ATM安全建议中所需考虑的一个实际问题。
(4)方案IV(将安全层置于AAL之上)
此方案中,安全功能在未分割的CS-SDUs上操作。但—般而言,可能有几个不同的高层应用在AAL上操作,安全层的接口需与这些不同的高层应用相匹配。因此,这种方法的实现代价和复杂性都要比在底层实现高。
3、结束语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通信协议的安全有缺陷导致了网络安全问题。本文从无线链路和ATM网络两方面探讨和分析了3G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机制,同时考虑这两方面的安全性将对网络域内实体之间的信息交互和UE之间的相互通信提供更有力的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3GTS33.105Version3.0.0,3GSecurity:CryptographicAlgorithmRequirements[S].ftp://ftp.3gpp.org/specs.
[2]刘东苏,韦宝典,王新梅.改进的3G认证与密钥分配协议[J].通信学报,2002,23(5):119—122.
[3]ATMForum:ATMSecuritySpecification[R].http://www.atmforum.com.
[4]李方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安全技术研究[J].数字通信,2001,(8):9—11.
[5]3GTS33.102Version3.1.0,3GSecurity:SecurityArchitecture[S].ftp://ftp.3gpp.org/specs.
[6]3GTS33.103Version1.0.0,3GSecurity:IntegrationGuidelines
[S].ftp://ftp.3gpp.org/specs.
[7]3GTS33.120Version3.0.0,3GSecurity:SecurityPrinciplesandObjectives[S].ftp://ftp.3gpp.org/specs.
收稿日期:2002-11-19
作者简介:
林德敬,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林柏钢,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通信与网络、编码与密码、信息安全。
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思考 篇7
1 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的基本内涵
按照《辞海》的解释,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的总称。安全生产生产工作体制就是安全生产领域各相关方面的职责、权限、相互关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一个职权界定清晰、衔接有序、运作有效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必然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共同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对企业而言,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就是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即明确了企业从领导到各层级到各职能部门再到各生产单位直至具体岗位工作人员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职责、权限和相应的管理要求。企业内各层级、各部门各负其职、各尽其责,企业的安全生产才能得以保障。如果把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放大到全国范围来考察,对从中央到地方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各有关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加以明确和科学界定,使得各相关部门或方面按照法律赋予的安全生产职责认真加以落实,从而实现各施其职、各尽其责的良好局面,这就形成了全国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
2 我国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历史沿革
2.1 “三结合”工作体制,即“国家监察、行政管理和群众监督 ”相结合工作体制的形成
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新中国建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就设立了劳动部,劳动部下设劳动保护司,地方各级劳动部门内部也相应设立的劳动保护机构;政府许多产业部门内部也设立了专管劳动保护工作的机构;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各级工会中设立劳动保护部,工会基层组织设立劳动保护委员会,以加强对企业劳动保护的监督。多年来,劳动部门、产业部门及工会在各自的安全生产职责范围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1983年,国务院在批转劳动人事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和劳动安全监督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国家劳动安全监察、行政管理和群众(工会组织) 监督相结合的工作体制。通常将这个工作体制称为安全生产工作的“三结合”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监察、行政管理和群众监督三者的权限、职责、任务及其相互关系,使三者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共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在“三结合”体制中,行业主管部门代表着企业的利益,工会代表着职工的利益,而劳动部门则代表政府。理论上,三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关系,与国际上通行的三方机制的形式是一致的。
可以说,“三结合”的体制是适合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国情的。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单一,按行业都归其主管部门管理,包括企业领导层人事的安排、经营计划的制定、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利润的分配等等都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实际上,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一切都按上级的计划执行,基本上就是一个生产车间。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对其所属企业是直接管理的,或者说是政企是不分的。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是在其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控制下进行的。因此,“三结合”体制中只强调行业部门而不强调企业的作用是符合实际的,在推动当时我国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2 “四结合”体制,即“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形成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企业所有制形式开始呈现多样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等同时存在,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主体。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逐渐凸显出来。由于行政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这个时期行业主管部门依然存在,原来的“三结合”体制与社会现实出现了矛盾。为了使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符合新的实际,国务院1993 年50 号文《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正式提出: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即所谓的“四结合”体制。
企业负责凸显了其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作为主体必须在确保守法的前提下,建立并保持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技术措施,确保自身安全生产。这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经济运行的基础和主体身份相适应的。
这一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在1998年机构改革之前基本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只是后续的安全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认识到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者个人的安全生产意识和行为对安全生产工作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突出劳动者在安全生产工作的作用,在上述“四结合”体制中又增加了“劳动者遵章守纪”,形成了 “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尊章守纪” 即所谓的“五结合”体制。
应当说当时的“四结合”或“五结合”体制也是符合当时变化了国情的,各相关方面的职责、权限、关系都是顺畅的,安全生产工作总体是协调的。
3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998年机构改革以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原劳动部门承担的国家监察职能中的锅炉、压力容器和特种设备划归质检局,职业卫生部分划归卫生部,其余部分划归国家经贸委后又转至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2010年职业卫生部分又从卫生部全部转到安监总局。二是建设、交通、铁道、民航和公安等部门也分别承担了建筑施工、水运、铁路、航空及道路和消防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职能。三是工业部门除烟草外全部撤销,不过自2000年以来部分煤炭产量较大的地方又相继恢复了煤炭管理部门。四是工信部也承担了工业、通信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能。
由上述可知,原有工作体制中国家监察出现了以安监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为主,建设、质检、交通、公安等为辅助的多头负责的局面;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除烟草、煤炭、民航、铁路、工业和通信业由相应部门负责外,其他都由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综合管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身兼两职,即进行管理,又进行监督(察)。煤矿安全监察虽然实行的是垂直管理模式,但在一些地方煤矿管理部门和煤矿监察部门也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实质上还是管理、监察一肩挑。
鉴于这种实际情况,以前的“四结合”体制不再适用了。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模式,煤矿以外的安全生产监管实行属地管理模式。因此也相应地产生了两种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的类型。煤矿安全生产的工作体制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煤矿以外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目前还没有一个正式、统一、规范的说法,曾经有过的多种提法中“国家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社会广泛支持”算是较为主流的一个。
但是,上述两种工作体制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监督(察)与管理是一对矛盾,监督是针对管理而言的,通过监督(察)对不合法的管理进行制约以确保管理始终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督和管理两种职权放在一个部门就出现了“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状况。事实上,在安全生产领域查找隐患、重大隐患治理等都是具体的管理工作范畴,却成了政府监督(察)部门到现场执法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应查出隐患而未查出的”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于是监督(察)人员不叫苦不迭。二是社会广泛支持只是个口号,没法落到实处。三是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没有体现企业的基础地位。四是现有工作体制类型多且不全面,一些对安全生产有影响的力量还没有考虑进来。主要体现在:一是素有第四权力之称的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是安全生产领域的中介技术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在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没有被利用。
4 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思考
国际上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安全生产工作实行的是政府、企业主、顾员三方参与的机制。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形成惯例,且效果很好。
与国际上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不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行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各项改革还在继续进行,发展还将经历很长的阶段。我们在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法规制度还不健全,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强,因此,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生产安全事故。统计资料显示,生产安全事故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增量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还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套用国际上的三方机制。
根据前文分析,结合当前的实际国情,按照传统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的描述模式,拟提出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国统一的不再区分煤与非煤领域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设想。即“企业负责,行业自律,部门管理,中介服务,国家监察,社会监督”。这六个方面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地位,职责、权限不矛盾且界定清晰,在安全生产中各起着不同的作用。
4.1 企业负责
这里企业是个广义的概念,它所指的应当是安全生产法中的生产经营单位。毫无疑问,企业是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更是责任主体,必须置于首要位置。它应该独立承担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和义务,建立并实施企业自身的安全生产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它所要解决的是自觉遵守并符合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
4.2 行业自律
现实中千万个企业可以按其特征划分出不同的行业,同行业内的企业安全生产技术特点是一样的,安全管理的特点相同。如国际上石油石化行业推行的HSE管理体系就适合于的该行业的安全管理模式。每个行业内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自发地联合起来形成自己的行业组织,国际上称非政府组织(NGO),通过这种组织的自律管理是国际上的通常做法,而且作用还非常大。我国的这种非政府组织实际是很多的,原工业部门撤销后都成立了自己行业的协会就是这种组织。应通过立法明确这些非政府组织安全生产职责,通过这些组织来规范、指导本行业的企业在满足相关法规、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其重点是通过建立和实施行业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来实现行业自律性管理。
4.3 部门管理
鉴于政府机构改革还在进行之中,现在还存在一些管理部门,它们有的对行业内企业具有直接管理权,如烟草、铁路等。有的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实施审批权、许可权、审查权、认证权、验收权、处罚权等进行间接管理,如建设、民航、公安消防及地方煤炭管理部门等。这些管理职责主要是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行政把关,以确保企业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条件,属于管理的范畴。应通过立法,加重这些部门的管理职能,明确相应的责任和权利,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管理失职的责任。
4.4 中介服务
所谓安全中介服务,是指具有执业资格的个人或者独立法人,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安全生产工作中为政府、企业甚至职工个人提供有偿性的咨询、科研、调查、培训、检测检验、评价、认证、技术措施改造等服务。通过多年的发展,安全生产培训机构、评价机构、检测检验机构、认证机构等都已成规模,它们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已成为安全生产领域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法律对这些中介服务机构的职责、权限也给予了明确的界定。
4.5 国家监察
国家监察是代表国家,以国家赋予的强制力量推动行业、政府有关部门和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它所要解决的是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问题,重点在行政执法上,而非专业技术上。因此,应改变国家监督(察)政出多门的现象,将分散的监督(察)职权变为由一个部门负责,不仅能减少行政执法的协调成本,工作变得更顺畅,还能减轻企业负责,更能提高国家监察的权威性。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煤矿安全监察局一家承担国家监察的职权。2010年,以中央编办发[2010]104号文为标志,原由卫生部承担的职业卫生监察职能全部调整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实际上就体现了这种思想。同时,将由安监总局承担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能划归政府有关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来承担,彻底解决又管理又监督的不合理现象。
4.6 社会监督
至少包括工会组织、职工和媒体。工会组织和职工群众一方面要代表职工利益按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监督企业搞好安全生产,另一方面也要支持配合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也是做好安全工作的有力保证。对此,《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及《工会法》等法律就工会、职工个人安全生产工作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要求,不履行义务也是违法。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第一层次的生理需求满足后,自然进入到第二层次安全的需求即人身安全、健康保障方面的需求,因此,人们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度就越来越高。正确引导舆论媒体并发挥其“第四权力”的监督作用,无疑增加了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环境压力和动力。因此,社会监督是当前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制约力量。
摘要:一个切合实际特点、设置科学合理、责权界定清晰、运行顺畅有效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是发挥各方作用、共同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从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的基本内涵出发,回顾了我国不同时期国情特点下的安全生产工作体制。针对当前国情特点和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监督(察)与管理是一对矛盾,两种职能由同一部门行使不合理,应当分开,国家监察职责不宜分散而应集中,以减少执法成本和企业负担,并且要加强中介机构、非政府组织(NGO)和第四权力―媒体的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体制的新思考。
关键词:安全生产工作体制,安全生产管理,国家监察,非政府组织,中介机构
参考文献
[1]刘铁民.风物长宜放眼量——安全生产形势与近中期演变趋势考量[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6):5-11LIU Tie-min.Range far your eye over long vistas——con-sideration on the safety situation and evolution tendency inthe recent and medium term[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and Technology,2010,6(6):5-11
[2]刘铁民.危机型突发事件应对与挑战[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8-12LIU Tie-min.Crisis-typy emergency response and chal-lenge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1):8-12
[3]罗艾民,多英全,魏利军.隐患治理及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4):37-41LUO Ai-min,DUO Ying-quan,WEI Li-jun.Managementand investigation of accident potential[J].Journal of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4):37-41
[4]刘铁民.安全生产工作体系建设[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5):5-7LIU Tie-min.Work system construction for work safet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5):5-7
[5]高建明.我国安全生产监管队伍能力建设对策[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3):158-162GAO Jian-ming.Countermeasures on ability building ofnational work safety inspection team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6(3):158-162
[6]阴建康.安全生产中介组织建设与发展[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5(2):125-128YIN Jian-kang.Constr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orksafety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5(2):125-128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如何改革 篇8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 不容忽视。据中新社报道, 今年我国将重点改革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给广大老百姓造就一个安全可靠的饮食环境。就目前而言, 食品安全监管方面主要靠运动式监管。一个时期一阵风, 吹完“草又生”, 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可喜的是, 在新近公布的《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 加强监管基础能力建设和基层执法队伍建设, 加大行政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应对食品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和程序。
中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比较 篇9
近几年来, 地沟油、劣质奶粉、毒豆芽、毒酒、苏丹红、红心鸭蛋、染色馒头、瘦肉精、黑粉条等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表明,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
1.食品安全立法存在漏洞
我国已经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证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主要分为国家制定和各部委制定的两大部分。同时, 各地方政府也配套出台了许多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但众多的法律法规、规章办法之间却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 甚至在权力配置上出现了重叠交叉以及模糊不清的现象。这是一种赋予许多部门以执法权力的制度, 而这种制度导致各监管机构的职责交叉, 各部门的食品监管力量并没有全面沟通和协调, 并且在总体上出现了食品监管执法资源的重置和浪费。
2.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划分不清, 监管效率低
由于食品安全涉及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诸多环节, 任何一家监管部门都难以单独承担安全监管的重责大任。在“一个部门管不了”的情况下, 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被迫选择了多家部门分段监管的思路。然而, 这些监管部门之间既有监管重复, 也有监管盲区。由于在法律上没有明确各部门的职权, 各监管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往往想为本部门争取更多的部门利益, 导致食品监管过程中有利争着抢、无利没人管的局面。
3.国家尚未建立起权威性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
我国食品检测机构设置过于分散, 缺乏权威的综合协调机构。而过于分散的机构设置导致了政出多门, 部门立法, 各自执法、重复执法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的机构设置不仅给不法分子生产加工劣质食品以可乘之机, 也给市场监管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4.社会组织机构参与不够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 主要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监管体制制约了社会监督力量参与的积极性,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政府监管问题, 还需要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力量发挥一定的作用。对于消费者而言, 作为食品安全的直接受益者, 应该具有监管积极性,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和投诉回应机制, 往往在多次向相关监管部门投诉无果后, 无奈放弃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权利。上述问题, 是现实中频频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根本症结所在。既然如此, 我们就不能单单依靠政府的监管, 还要积极发挥社会的作用。在发达国家, 行业参与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但是, 目前在我国这几个方面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1.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立法经验
美国联邦法律法规具有覆盖全面、内容具体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别:第一类, 综合性法律, 如《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美国有关食品安全法令均是以《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为核心, 它为食品安全的管理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框架, 赋予了相关方相应的职责与权限。第二类, 针对不同产品制订的法律, 如《联邦肉品检查法》等。第三类, 针对食品流通环节制订的法律, 如《食品运输卫生法》等。第四类, 与生产投入相关的法律, 如针对农药的《食品质量保护法》。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是:将政府的监管职能与企业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紧密结合, 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并重、疏而不漏”, 相对独立的各个监管环节, 杜绝了政府部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 公开透明的监管程序有效杜绝了腐败及玩忽职守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互不干涉、互相监督的作用。同时发动食品安全相关各方的力量, 提高各方发现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的能力。
2.德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立法经验
德国的食品安全法律, 既有综合性法律, 又有具体性法律。二者互相补充。德国综合性食品安全法律有4部, 包括:《食品和日用品管理法》、《食品卫生管理条例》、《HACCP方案》、《指导性政策》。这四部法律是其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基础和支柱。
在德国, 官方的和非官方的检验检测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企业自我检测;第二层次是介于企业与政府之间完全独立的中介检测机构;第三层次是政府检验检测机构。全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以检验检测为基础, 检验标准和操作规范统一。中介检测机构独立于企业和监管部门之外, 有利于防止权力滥用, 保证检验结果的真实、准确和公正。
2002年, 德国议会批准建立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办公室和联邦危险性评估研究所。这两个新机构都隶属于消费者保护、食品及农业部。联邦消费者保护和食品安全办公室, 是一个协调机构, 负责指导食品安全危险性管理, 并承担德国与欧盟委员会的联系点的工作。此外, 其职责还包括在联邦层面协调食品安全监督和制定一般管理规定, 指导联邦州级实施国家食品安全法律。而联邦州政府继续承担履行食品安全法律和对地方政府开展的食品检查进行监督。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1.健全食品安全法律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体系
(1) 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 与食品安全有关的部门包括卫生、农业、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商务等都在根据各自业务的需要而制定一些法规。这些法规的实施的确对加强各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管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由于缺乏协调, 不同部门的法规存在明显的不一致、甚至冲突, 而且进一步强化了重复监管。因此, 有必要通过加强协调提高一致性。要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强化综合监管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各部门在颁布法规之前, 必须通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审核。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该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讨论, 在达成一致意见后颁布部门法规。
(2) 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体系。目前, 卫生、农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等部门都在发布食品安全信息。由于各部门发布的信息不一致, 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比较好的办法是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信息收集、筛选、分析和发布。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各部门的业务分工与各部门进行协调。各部门的信息应当统一汇集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经过审核和协调以后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统一发布。并且各部门要加强食品安全信息的沟通, 强化信息公开体系, 做到信息透明化。
2.建立分工明确、协调统一的管理模式
《食品安全法》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主体作了明确的规定, 肯定了卫生、农业、质检、工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其进步意义不容质疑。但是, 该规定原则性较强, 可操作性较低。我国应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和部门大体不作变动, 而主抓监管职责的细化和落实以及各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具体工作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坚持和完善分段监管的模式, 落实各阶段责任部门的具体职责;二是要注意使各监管阶段的工作完整流畅, 改变当前各阶段负责部门相互缺乏沟通的局面, 使分段监管的模式在整体上符合全程监管的理念。但是,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职责划分不应该仅停留在原则性和大体性的层面上, 而应根据各部门的实际情况, 综合考虑, 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的, 要坚决予以支持和改进, 以确保相应监管工作的顺畅和效果。
3.建立统一、高效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1) 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为建立高效权威的食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 必须对我国现有官方检验监测机构进行整合。在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 通过条块结合的方式实现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之间、中央各部门机构之间、针对国内和进出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机构之间的有效配合。针对目前多部门分割的实际情况, 作为负责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协调管理工作的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 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就检验检测体系的分工进行协调。
(2) 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根据入世承诺, 2004年以后检验检测市场将逐步开放, 我国检验检测机构将面临挑战, 需要一批高水平的质检技术机构携手联合, 发挥龙头作用, 提高与国外检测机构的竞争能力。可以使我国的食品安全顺利的出口。
(3) 加强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验检测。一个高效的食品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应该做到政府监测、中介组织监测和企业监测相结合。我国现有的检验监测体系以政府机构为主, 今后应注意加强企业自检和中介组织监测。以行、商监测为代表的中介组织监测既可以对食品企业进行监督, 也可以对政府的检验监测机构进行监督并提供建议。企业食品安全的自我检测检验则对从源头上保证食品的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食品行业中介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力量。
4.发挥行业组织、消费者协会与媒体的作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研究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概述
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检测与监督管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定义, 它是指:“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安全食品的保护, 由国家或相关机构实施的, 目的是保证食品从生产、加工、销售一系列过程中安全的强制性管理活动。”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是关于食品安全管理职责和权利分配的组织方式, 其要解决的是由谁来对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食品市场和食品业务进行监管, 按照何种方式进行监管以及由谁来对监管效果负责和如何负责的问题。它的主要功能在于:
(一) 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
食品生产的专业性和标准化, 使得消费者无法参与食品安全的监控。每个企业生存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 以最小的产出得到最大的回报。因而假冒伪劣, 以次充好的违法生产便大行其道。如果仅仅靠自身的道德、良心难以遏制一些不良企业的违法行为。保障公民舌尖上安全的重任需要国家职能部门的重视, 严格执行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保障公民的健康权乃至生命权。
(二) 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需要
经济的快速发展, 加速了食品在全世界各地区间的生产, 加工、交易。同时, 也必然会引起一些食源性疾病的出现, 前几年的禽流感就是属于此例, 如果不加以监管和控制, 就有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可能。故而, 强化食品安全的监管不仅是人们注重食品健康安全的要求, 更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 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
秩序是法律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 也是政权得以正常运行的必备条件, 如果一个社会的基本稳定秩序都不能保证, 何以保证公平、正义、自由等更为崇高的价值。食品安全的监管就是政府为了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加强监督管理, 维护社会正常商品经济秩序的重要一环。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现状
我国在2009年出台的《食品安全法》中专门设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 同时, 着重指出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督环节的责任和协调机制, 废除了关于食品的免检制度, 引入了国外先进监管管理方式,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
(一) 在中央政府层面
实行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指挥协调下的分段监管和综合协调相结合体制。农业部门承担农产品质量监管, 快速作出评估和预案;卫生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 具体制定相关食品安全标准和信息发布;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各部门建立牵头组织, 协商共事, 积极配合, 产品分析信息共享, 进而作出综合评价, 最终形成监管的合力, 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
(二) 在地方政府层面
实行政府牵头, 各职能部门的综合监管的方式。以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 组织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管理, 建立具体的工作机构督促落实, 强调多部门联动监管, 整合、完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做到信息资源共享共管。同时, 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监管不力的单位和直接责任人, 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 监管主体庞杂, 职责不清
多部门间的共抓共管固然可以加大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 起到综合联动治理的效果, 但同时, 也会存在政出多门, 职能交叉的情形, 这样既不利于执法标准的统一性, 也不利于真正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关要求。更为严重的是, 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地段, 各个部门都在无利让着管, 疏于管理监督。
(二) 食品安全监管立法不健全
我国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立法, 主要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干;以消费者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刑法等法律为支干。其最大的缺陷就是缺少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比如在食品的种植阶段中,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问题, 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中仍然是没有阐述。保证食品安全任重道远, 需要完善食品从农田到餐桌上一整套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
(三) 食品安全监管的惩戒力度不够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相关违法行为的惩戒力度不够, 使得法律的威慑力大大降低。作为理性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对成本收益分析的结果, 作为以收益为目的的商人其行为更是对经济利益的最终追求。当有足够的利益诱导时, 他就会铤而走险, 置法律于不顾, 因为他认为法律的惩罚相对于其收益是小的。因此只有当法律的惩罚足够大时他才会放弃违法行为。
(四) 食品行业组织和公众监督缺失
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是仅靠政府监管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行业协会、广大消费者和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共同监督。食品行业协会作为一个公益性的社会组织, 其具有的专业性鉴别技能, 应该肩负起更多的责任, 不包庇违法企业生产的缺陷产品, 真正做到行业自律、自纠。同时, 公众也应提高鉴别食品的能力, 对于假冒伪劣产品予以举报, 弥补公众在食品安全监督方面的缺失, 公众的参与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经验借鉴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能有效运行, 为本国公民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 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拥有一套先进全面的管理理念。但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和新科技、新材料的运用,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面临严峻的挑战, 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改革措施是必要和有益的。
(一) 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监管
在日本,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从田间到市场, 就开始为每种农产品分配一个“身份证”号码, 供消费者查询。要全方位的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确实需要加强从食品原料到消费的全程监管, 采取全过程的管理, 这样才能够减低行政的监管的成本, 同时也可以减少过程管理的疏漏, 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现。
(二) 确立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确立逆向的可追踪, 使我们在出现了食品安全事故时能找到责任人。确立食品安全责任追究机制, 要对违反食品安全法的生产者、经营者以及相关监管者, 按照法律规定, 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食品安全监管作为政府的主要经济管理职能, 一旦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将难辞其咎。这表明即使是政府也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 承担法律上的责任。责任应该成为法治政府的规则边界。
(三) 引入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
高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系统是当代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 这是基于科学的风险评估、基于政策的风险管理和基于信息传播的风险交流三位一体的过程。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也渗透在每一个行政管理领域, 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基于科学”是其基本原则之一。
(四) 发挥行业组织和公众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力逐步减弱, 行业组织和公众作为食品安全监督的重要一环, 应该发挥各自优势, 将掌握到的信息和建议反馈到政府职能部门, 为进一步制定相关制度措施做参考。完善的政府监管应该重视前两者的作用, 行业组织和公众可以作为第三方治理机构, 对为了追求商业利润, 而去违背商业道德的企业作出消极的评价, 最终失去在行业当中的立足之地。
五、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建议
(一) 健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相关法律法规
1. 加强食品安全法规体系建设。
完善和统一的法律体系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必不可少的前提。应当加强加快法律体系建设, 形成覆盖全面、上下配套、制度严密的食品安全法规体系, 食品安全监管是个复杂的工程, 涉及多部门的职责权限, 同时更关乎消费者的权利, 做到有法可依, 既是依法行政的要求, 也是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需要。
2. 加强统一的食品标准体系建设。
食品安全标准就如同一把标尺, 也是维护食品安全的一把尚方宝剑, 是对食品加工、销售企业的有效约束, 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所在。要想转变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认知, 治本之策是职能部门依法严格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的力度, 迫使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严格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化生产和销售让消费者信得过的可靠的安全食品。我们国家既有国家标准, 又有行业标准, 还有企业标准, 必须尽快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尤其是人民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安全标准建设。
3. 应立法允许集团诉讼。
我国现有的诉讼制度无法适应现在的情形, 致使消费者得不到相应的保障, 在消费者权益还没得以彰显的情况下, 由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代表消费者进行集体诉讼, 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鉴于我国法律现状及公民自我维权艰难的情况下, 赋予消费者协会代表消费者进行集团诉讼的权利, 对于消费者来说, 更加节约诉讼成本, 消费者协会的性质决定了它的非功利性, 从而保证了它的公正性。
(二)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制度
1. 创建食品安全相关的诚信档案。
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规定的, 统一公布食品安全信息, 开展诚信教育。除了严格执行国家处罚规定外, 还应将诚信档案同融资信贷, 土地使用权等政策性条件相结合, 对于不讲诚信, 甚至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经营者, 在这些方面给予严厉的惩戒和政策优惠排除。同时, 在媒体定期发布重点监管企业, 并责令其整改;对整改意见予以抵制或者情节极其严重的, 应作出吊销其生产许可证。
2. 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完善全方位、多部门之间的分析预警和统计报告工作, 做到信息的快速收集、信息的精确评估并提出评价意见, 形成一套完整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具体的工作开展, 可以是以点开始, 辐射周边形成面, 再以面带动面, 最后建成食品预警机制, 真正做到提前预防, 将危险源杜绝于销售渠道之前, 避免进入销售环节后, 造成的重大损失。
参考文献
[1]漆多俊.经济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2版.
[2]詹承豫.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博弈与协调[M], 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1版.
[3]方中友.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观察[J].人民与权力, 2004年第2期.
[4]谢伟.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创新研究[J].中国发展, 2011 (2) ;40.
[5]刘国信.英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J].中国包装, 2010年10期.
[6]叶军, 杨川, 丁雪梅.日本食品安全风险管理体制及启示[J].农村经济, 2009年第10期.
[7]孟素荷.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研究[R].2011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 2011年4月.
安全体制 篇11
[关键词] 监管体制 统一机构 技术监管
陕西省社会科学界基金项目(2012Z064)。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发展历史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从无到有再到不断修改完善最终形成现阶段的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总共经历了63年,依照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对的主要问题、特点和管理机构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49~1979年,我国形成了以各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为辅的监管体制。建国初农业生产能力和食品供应都非常有限,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根本不足以解决全社会的温饱问题。再加上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并非以营利为唯一目的,在政府的直接指挥和监督下,食品假冒仿冒问题十分少见,政府部门也只是对源于食品卫生问题引发的疾病进行管理[1]。因此这时我国并没形成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也主要集中在食品卫生管理工作上,防疫部门是这一阶段主要的管理主体。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束,当时全国形成了食品工商业十分零散的局面,各个部门都有自己的食品生产、经营部门,由于食品工商业在当时并不算是一个独立的产业,所以各部门也都成为了食品卫生的主管部门[2]。1956年底中央机关完成了第二次精简机构和机构整合后,各部门实行按分工管理食品卫生,中央除卫生部按职责分管外还涉及分管食品卫生的单位有:轻工业部、农业部、国家建委、第二商业部、外贸和国家科委等。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完成,我国初步勾勒出了以各主管部门管理为主,卫生行政部门管理为辅的监管雏形。1964年国务院转发的《食品卫生管理试行条例》,正式确定了这种管理体制。1979年,国务院正式颁布《食品卫生管理条例》,依旧延续使用了1964年确定的管理体制。
2.第二阶段:1981~1992年,我国形成了以卫生行政部门为主导的监管体制。1982年通过的《食品卫生法(试行)》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全国食品卫生进行监管,地方县级以上卫生防疫站或者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为食品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管辖范围内的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同时铁道、交通卫生防疫机构独立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①。在《食品卫生法(试行)》中确立了由卫生部一家监管,地方县以上由卫生部下属的防疫站或检验所进行卫生执法的食品卫生监管体制。到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更明确了我国的食品卫生监督管理体制,确立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食品卫生管理工作,分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与国务院其他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同时将县级以上食品卫生监管职责确定为卫生行政部门。并维持了铁道、交通卫生防疫机构独立行使食品卫生监督职责的基本原则[3]。《食品卫生法》的颁布逐步理顺了当时的食品卫生监管体系,形成了以卫生部主管、其他相关部门在各自的范围内协管的,地方由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监督执法的新食品安全监管制。
3.第三阶段:2004年至今,我国进入了食品安全时代,形成了分段监管体制。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将《食品卫生法》规定的监管体制变为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到2009 年《食品安全法》的颁布进一步明确规定了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食品安全法》将原有的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变更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该法和国务院的规定确定本级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从而确立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监管的协调配合机制,建立起了食品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4]。至此我国正式确立了由几个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监管的食品安全分段监管体制。
对各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比较分析
1.多部门监管体制,即建立在由多部门共同负责基础上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在食品安全领域因为各个行业的初始分工不同,因此各个部门对食品相关领域的监管也不尽相同,并逐渐形成了由多个部门对食品安全负责的多部门监管体系[5]。在这种监管体制下,食品安全的监管由若干部门共同负责,在不同的国家监管的组成部门也各有不同。在这种多部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下,虽然每一个部门的作用和责任都明确规定,监管思路也非常清晰,但由于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这种监管体制在运行中时常表现出严重的缺陷:(1)监管机构过于庞杂,机构之间缺乏协调机制。(2)法规制订常出现重复或空白。
2.单一部门监管体制,即一元化的单一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体制。这种监管体制又可分为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由中央政府的某一职能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并负责协调其他部门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监管,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加拿大。另一种是由中央政府成立专门的、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由其全权负责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英国。其主要优势表现在:(1)形成了高效统一的监管措施,能够快速对食品安全事件进行应对。(2)形成了统一的食品标准,使监管政策不存在冲突和交叉空白的现象。(3)减少了机构的重叠和重复执法现象,提高了服务效率,加强了责任感。但这种监管体制对各国行政体制要求非常严格,欧盟、丹麦、澳大利亚等是该种监管体制的主要代表。
3.统一协调监管体制,即在国家层面建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威机构进行统一协调,而各个部门则按照不同的标准对各种食品环节进行监管。这种监管体制可以说是对多部门监管体制和单一部门监管体制的结合。这种模式的主要代表国家是美国和日本,美国政府于1998年成立了“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来协调全国的食品安全工作。这样就形成了由一个委员会总协调,六个部门来进行分管,即总统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进行总体协调,卫生部的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农业部的食品安全检查局(FSIS)、动植物健康检验局(APHIS)、环境保护局(EPA)、商业部的国家渔业局(NMFS)、卫生部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对各自领域的食品安全问题经行分管的综合监管体制[6]。日本于2003年成立“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协调机构[7]。这种监管体制的优势主要在于:(1)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在统一协调下且部门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既分工,又合作。(2)在整个食物链的各个环节,都形成了有效监管,真正做到了从农田到餐桌的有效保护。(3)设立了独立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功能,加强了风险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启动了危险性预警系统,从而使决策更加透明,并使执行过程更加负责。
纵观这三种监管模式在现实中的运行情况,第一种多部门监管模式在各个国家的实际使用过程中早年以美、日为代表,但后来随着20世纪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美日都更加倾向于第三种综合统一监管模式。进入21世纪特别是近十年以来,现代食品生产已不限于一个企业、一个部门或一个国家,而是具有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商品经济属性。其中任何一个食品源发生污染都可能随着大范围流通而扩散到全国甚至全球。为了应对这一变化,统一协调监管模式的代表国家开始调整或改变自己的监管模式。2011年1月4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总统签署了《FDA食品全现代化法》。该法对1938年通过的《联邦食品、药品及化妆品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这可以说是过去对70多年来美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领域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8]。从新法推出的改革来看,美国正在改革自己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新法将过去的多部门协调管理逐步变更为由一个部门主要负责加多部门协同配合的监管体系。从这些年的变化来看,未来对于一个国家,针对整个食物链的监管越来越趋向于第二种监管模式即由唯一个全国性的食品安全机构负责,这也成为未来各国改变监管模式的一种趋势[9]。2010年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我国最终形成了由中央设立一个总协调机构并通过各个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监管的分段监管模式[10]。这种监管模式和统一协调监管模式非常相像,都是没有一个负责食品安全的专门部门,而是在中央层面设立总协调机构,再由多个部门协同负责食品安全的监管。但是由于各国国体和政体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一样的模式却表现出了极大的差异性,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集中反映出了以下问题: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定位不清;分段监管部门交叉权责不清;技术化监管能力低;社会监管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法律制度建议
1.重新定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2012年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自成立以来该委员会一直面对着定位不清的问题。国务院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初衷是为统筹食品安全工作,协调食品安全监管单位的监管矛盾,解决分段监管制度存在的权责不清、职能重叠的问题。但由于该综合协调机构没有执法权,在省级和市级行政序列中没有固定的编制,其协调职能往往成为政策上的一句空话。因此要重新定位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1)确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在行政序列中的地位。作为国务院食品安全协调机构其行政级别应高于其他监管单位,这样才能保证协调机制的顺利实施,才能形成有效的协调。同时应健全委员会的机构设置,完善其执行机构,才能理顺协调程序。(2)赋予其行政职权。该委员会作为食品安全最高层次的协调机构应具备:第一对各监管部门食品安全工作考核的权利,这样可以保障和理顺协调机制的顺利进行。第二统一食品安全领域的国家标准,该委员会应负责组织制订、发布和修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这样可以打破由各部门自己制订标准,而产生的相互重叠的现象。第三负责食品安全信息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是广大消费者从官方得到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途径,它是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避免恐慌和保障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途径。因此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最高机构应承担整合各监管部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成立及时、高效、准确的信息发布体系,以避免部门间的互相推诿和信息延迟发布。
2.分级分阶段转变监管模式
我国现阶段的分段监管体制植根于计划经济时代各部委单独管理食品企业的历史现状。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后,依然存在部门交叉、权责不清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分段监管模式,但其并没有体现出各部门在各自领域的监管优势,同时又由于农业、质监、工商和卫生这些食品安全执法部门各自独立,都有着各自的执法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监管职能经常出现重复或空白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浪费。监管体制的改革是伴随着立法改革、行政改革和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它还受到法律文化的影响。因此这就决定了现阶段我们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分两部走。第一步,将现有监管模式变为,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这种改变凸显了两大优势,一是由一个部门负责一种或几种食品,做到从生产到运输再到销售的全程监管模式。二是这种改变避免了在没有进行机构改革前,将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15部门职权收归统一,而造成的行政权限的混论和大面积机构合并整和带来的人员、编制和岗位的不稳定。第二步,将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模式变更为单一监管模式。无论是品种监管为主,还是分段监管为主,都需要有一个基础就是有大量的机构和人员参与到监管当中,这样必然造成行政资源的过度浪费。形成统一监管模式后,由一个部门统一负责食品领域的安全监管,必将提高监管效率,使监管责任明确清晰、使食品应急处理快速准确,使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专业权威。
3.提高完善我国技术化监管能力
电视台网络安全体制建设 篇12
关键词:电视台网络化,网络安全
电视台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设计, 是以保障播出安全为最终目标, 遵循了安全、高效、先进、开放、实用的原则。根据总体安全设计原则, 电视台网络在保证物理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的基础上, 重点考虑充分保证应用系统和核心系统运行安全, 同时通过安全制度建设和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体系有效实施, 使业务系统中各类信息的采集、处理、管理、传输等安全进行。
电视台网络安全大致分为运行环境安全、网络设备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存储与数据安全、安全保护部署的安全。
运行环境安全是对系统运行环境特别是中心机房的安全保护, 如区域保护和灾难保护等, 具体参照了国家标准GB50173-93、GB2887-89、GB9361-88等相关要求进行设计;设备安全考虑了包括存储、传输或系统运行所用设备的防盗、防毁、防磁、防止线路截获、抗电磁干扰及电源保护等对电源系统要提供冗余措施, 配置UPS等。
系统数据机房内安装独立空调, 对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等进行严格控制, 保证机房环境符合要求。对机房的进出人员进行严格管理, 避免非网管人员任意对主机进行操作, 导致系统故障发生。中心机房的设备不受市电瞬间故障的影响。
网络设备安全, 网络设备包括光纤和以太网络交换机以及路由器网关设备, 防火墙设备, 用于核心交换的FC和以太网交换机, 采用冗余配置, 配置双电源风扇。网络连接采用冗余配置, 各子网与核心交换机采用多链路级联。所有外部连接都使用路由和防火墙隔离。
大型网络有数量众多的主机和路由器等网络设备, 这些设备的密码管理, 将存在着两个主要风险:静态密码, 安全度较低;分散管理, 管理成本高。针对可能出现的这些问题, 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解决设备现有登录认证方式:统一认证:针对静态密码安全度低的问题, 采用最强的双因素认证方式;集中认证, 简化密码管理, 节约管理成本。
应用系统安全, 各应用系统中所有核心服务器均安装冗余电源、冗余风扇和机房供电系统使用UPS, 并采用主备相互独立的双路供电模式, 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服务器都集成RAID控制器, 系统硬盘和数据硬盘采用RAID方式;所有的关键服务器全部采用双机配置, 并实现双机热备份、热倒换;核心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除采用双机热备份措施外, 还采用防病毒能力更高的Unix平台;服务器与交换机的连接采用冗余链路, 避免单条链路故障导致的服务器访问失败;与外网连接方面, 采用交换机物理分段、逻辑分段、设计端口访问列表等方式隔绝外网对关键服务器的访问, 屏蔽不安全因素。
系统使用统一身份认证管理, 只要其他应用系统提供用户认证的数据接口, 网络管理系统便能够将现有应用系统的身份识别联入非编制作系统, 所有用户由全台统一管理, 杜绝非法身份。统一用户管理建立在目录服务器基础之上, 全台网的用户信息统一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上, 并可以定期复制到各业务系统目录服务器中, 这样即使统一用户认证系统出现问题, 业务系统也能在本网正常登录。
系统中通过严格的网管限制用户通过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对数据的访问。在操作系统一级, 建立管理员账户和普通用户账户, 普通用户账户只能通过应用程序访问数据, 而在操作系统一级完全无法对数据进行读写删除操作。在应用程序一级, 系统网管支持多种对用户的素材访问权限的控制, 可以按照用户行政级别、服务部门、角色等进行分组, 针对素材、故事板、图片、字幕、特技等不同资源分别设置可见、可用、可删、可管理等不同权限。通过精细化的网管设置, 能够充分保证素材得到合理的使用。
业务子网内的安全控制, 我们在每个业务子网内都至少划分两个VLAN, 分别为服务器VLAN和工作站VLAN, 其中服务器VLAN主要包括数据库服务器、FTP服务器、消息服务器等, 工作站VLAN包括了子系统内所有的工作终端。两个VLAN间逻辑上是彼此隔离的, 工作站与数据库之间的必要通信通过在VLAN间实施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来实现, 策略的制定应该基于访问的端口和访问的源、目的IP地址, 这样既保证了通信的正常和畅通又关闭了不需要访问的端口, 同时还阻止了未授权用户的访问, 使子系统内的安全性得到整体的提高。
存储与数据安全关键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和Web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为Solaris, 并使用了Oracle和Web Logic等主流商用数据库和应用服务器产品, 保证了平台软件的稳定可靠。数据库服务器使用RAC技术, 既提高性能又实现了故障切换。MDC服务器使用MSCS技术, 建立群集实现高可用。系统中其他关键应用, 如播出控制机等均采用主备工作方式, 由应用程序实现对故障自动监测和故障切换。系统中转码打包服务器均采用分布式集群方式工作, 任何一台发生故障其他服务器都可以自动接管任务。此外,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采用松散耦合模式, 各业务子系统的独立运行不依赖于其他任何子系统, 当任何一个子系统出现故障时, 不会波及其他子系统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为保证存储与数据安全各业务子网中心存储系统关键设备均安装冗余电源, 冗余风扇, 双控制器, 机房供电系统使用UPS, 服务器均并采用主备相互独立的双路供电模式, 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存储体采用硬盘和数据流磁相结合的存贮模式, 硬盘存储使用RAID的技术保证数据安全和访问性能。系统还安装了自动备份软件, 用于对数据库数据和磁盘阵列上素材的备份保存。对于媒资系统采用在线 (盘阵) +近线 (数据流带库) +离线 (排架) 的多级存储方式, 对于播出系统除提供播出的镜像存储外, 还设置了播出近线存储作为保障;为数据库服务器设置单独的存储盘阵, 避免媒体数据和元数据处理的相互影响。部分非编工作站配置本地数据盘, 以便在中心存储出现问题时, 能继续工作;各系统媒体数据的存储采用Raid数据校验;播出数据采用Raid5+1 ;媒体数据的访问以及删除采用严格的权限管理;媒资系统的媒体数据归档到数据流磁带上时, 可根据节目的重要性再生成一份备份数据, 形成三重备份。数据库数据采用了专业的备份软件实现数据备份及恢复。
安全保护部署, 互联网访问接入区域需要最严格的安全隔离和访问控制。在互联网接口处, 采用防火墙系统进行隔离, 设置DMZ区, 在该区域放置外联服务器如网站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来自互联网的用户只允许访问DMZ区的服务器而严格禁止访问电视台内部资源。
不同安全级别区域之间是不能自由通信的, 高安全级别的区域可以访问低安全级别的区域, 但低安全级别的区域访问高安全级别区域时是被严格禁止的, 只有在防火墙上实施相应的安全策略, 指定的低安全级别区域内的用户才可以和指定的高安全级别区内的设备进行通信。
相同安全级别区域内的通信通过在核心交换机上实施VLAN间的访问控制来保证安全, 策略的制定细致严格, 做到只有指定源地址的指定断口可以访问到指定目的地址的指定端口, 其他未经过授权的访问一律被禁止, 充分保证系统间通信的安全可靠。根据电视台各业务系统不同类型工作站网络访问需求, 对IP分配和网段划分进行了整体规划, 在交换机上划分多个VLAN, 隔离所有跨网段的非法访问, 需要连通的VLAN之间在核心交换机上进行路由, 采用静态路由加访问控制表的方式确保连通性完全受控。
【安全体制】推荐阅读:
安全管理体制10-07
安全生产监管体制06-21
安全环保管理体制11-09
公路运输安全管理体制及措施论文05-24
关于电子商务安全管理体制的探讨毕业论文07-09
医保体制07-15
监督体制07-17
检察体制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