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

2024-08-12

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共5篇)

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 篇1

摘要:省略是人类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 而现代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则较其他语言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日语中频繁地使用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日本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从心有灵犀、美学观念、少言为贵、集团意识四方面分析了日语中省略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日语,省略现象,文化背景

省略是人类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使用省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可提高单位时间内的语言表达效率, 或者也可达到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或交流目的。现代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则较其他语言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例如:

(1) 「どうぞこちらへ (おいでください。) 」

(2) A:「私はうどんにするわ。」B:「私も (うどんにする。) 」

(3) 「遅れるかも… (しれない。) 」

(4) A:「火曜日、一緒に食事しませんか。」

B:「ええと、火曜日はちょっと… (予定があります。) 」

以上四组例句中, 括号内的部分皆为被省略部分, 从中可以看出, 省略并没有影响听话人理解句意, 若添加上被省略的句子成分, 反而画蛇添足, 使语言表达重复、啰嗦。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沟通的工具, 也是人类思想的物质外壳, 直接体现了语言使用者的思想和心理, 而一个社会群体成员的思想和心理又与该社会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联。日语中如此频繁地使用省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从如下四个文化背景方面寻根溯源。

一、心有灵犀

整个日本民族就如同一个大家庭, 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相同的历史背景, 他们具有同样的文化心理和习俗, 以至于可以用最简单的语言达到彼此交流的目的,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日本人之间的“心有灵犀”。加藤周一曾说过:“仲間うちで、以心伝心的傾向が強い……だから、文章も会話も全部しまいまで言わないし、何にも言わないで、目配せすれば、意思が通じるというのが一番理想的なんです。”日本人这种省词节句的语言表达习惯, 可以从地理因素和传统文化两个方面来寻找原因。

(一) 地理因素

日本国土面积狭窄, 四面环海, 日本与亚洲大陆相对分离。外山滋比古在《日本语百科大事典》中将这种封闭式的岛国地理环境定义为“岛国形式” (アイランド·フォーム) , 在这样相对孤立的自然环境中长期生存的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的同一性, 依靠“心有灵犀”的方式达成某种程度的默契与交流便也成为了可能。

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便是“心有灵犀”的直接表现。即使省略部分语言, 也能让对方准确地理解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说话人还达到了交谈的气力和时间的目的, 也难怪日本人对于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乐此不疲。

(二) 传统文化

日本的传统文化是在以上所述的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这就使日本文化具有了一个特征, 即地方群体的亚文化特征不明显。因此, 从日本人全体来看, 其文化背景相差甚微。

比如, 乐曲《雪》是日本传统音乐中著名的「地唄」, 日本民族音乐中一般都使用它来表示降雪, 所以听到这段乐曲, 日本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冰天雪地的情景。文学作品中也有同样的现象, 提到“蛙”会让日本人联想到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提到“水鸟”便能让日本人联想到冬天。

语言是文化传递的主要形式, 传统文化中的这些特征, 就是日本人之间心有灵犀的文化背景。

二、美学观念

日本民族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 从花道、庭院、浮世绘到餐具、服装、装饰品, 处处显示出日本人对美的热爱。日本人对美的重视和推崇也同样表现在语言上, 省略这种语言现象同日本人崇尚模糊之美和精炼之美也有着密切关联。

(一) 模糊之美

日本人以模糊为美。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岸根卓郎在题目为《日本人の「あいまいアタマ」が世界を救う》中提到这样一段话“日本人の美は部分部分は混沌としていて‘あいまい’であっても、全体としては美しく調和するところに大きな特徴がある。…日本の美を例にとって日本文明の特徴をたずねたが、それは日本人の‘あいまいな脳’にして、はじめて創造しえた‘日本人特有の文明’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る。”日本女性传统服饰的和服, 与中国的旗袍将女性身体曲线衬托的玲珑浮凸相反, 它将女性所有身体曲线都包裹遮掩起来, 唯有艺妓允许露出雪白的后颈, 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服可谓是日本人崇尚模糊美的典型代表。

在语言上, 日本人更是将模糊美发挥到了极致。在日本人看来, 语言谈吐露骨直接是没有教养的行为, 也是对听话人的不尊重, 所以尽量采取模糊不明确的说话方式。如常常可以看到日本人之间频繁使用“どうも”一词, “どうも”后可以省略“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すみません”、“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等等, 在不同情况下表达不同的意思。看到两个日本人见面便说“どうも”, 在不知两人关系的旁人看来是无法理解其具体含义的, 只有当事人才能准确理解。

(二) 精炼之美

短诗和俳句是日本文学作品中最耀眼的亮点, 尤其是俳句, 其短小精悍可谓一绝。俳句从奈良、平安时代延绵至今, 经久不衰, 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俳句极其简短却内涵极深。俳句深受广大日本民众的喜爱, 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百姓, 甚至家庭主妇中也有很多喜闻乐见者。因此, 俳句的短小精炼对语言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日本人认为“一声千两, 一字千金”, 尊崇“文以短为贵, 话以少为佳”, 在这样的风气影响下, 省略这种表达方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三、少言为贵

日语中有一句谚语叫“言わぬが花”, 贴切地表现了日本人以少言寡语为美德的心理, 正是这种少言为贵、沉默是金的心理作用下, 省略也就成了日本人偏好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日本人之所以如此推崇沉默, 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一) 信奉“言灵”

古代日本人认为, 语言是一种具有魔力的东西, 其神秘的力量使人说出的话会应验。这种“言灵”思想的影响下, 日本人出言谨慎, 日语中很多格言、警句如“口は禍の門” (祸从口出) 、“口から高野” (口出祸患) 、“口の虎は身を破る” (口出如虎招杀身之祸) 、“口より出せば世間” (一言不慎、世人皆知) 、“舌の剣は命を絶つ” (口舌如剑、断卿性命) 等等, 都不断提醒着日本人遵循少言寡语出言谨慎的原则。

(二) 重见轻闻

外山滋比古认为, “日本人は目で考える”;柴田武也说过“人は言葉だけでは信用できない”。可见, 日本人对语言的信赖程度很低, 相信亲眼所见却不相信亲耳所闻。日本人在交谈的时候, 不重视从对方的所说出的语言去理解对方的心意, 而是凭借对方的眼神、表情和手势等理解领会对方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 养成了日本人不单纯依靠语言进行交流的习惯, 少说话也就成了日本人人际交往中的一大特点。

(三) 绝不辩解

日本人厌恶为自己错误辩解的人, 日语中有一个贬义词“理屈屋”, 意思是“爱辩解的人”, 这样的人被认为是“不中用的人”, 体现了日本人以不辩解为美德的心理。在这方面有个典型的例子, 有位名叫山泉三六的议员, 因为在国会上醉酒调戏两位女性议员而失去了大藏省大臣的官职。两年后他重新参加议员选举, 得到39万张选票, 在56名候选人中以第七名的成绩当选。他之所以能够得到民众的认可, 就是因为在被辞去官职的时候, 一句辩解之词也没有说, 从而博得了民众的好感和原谅。不仅是议政大臣, 就连普通公司职员也要注意尽量不为自己的行为辩解。比如, 由于工作失误被上司训斥的时候, 无论有什么样的苦衷, 都必须坚持不为自己的失误解释原因而只能不停地道歉, 一旦有只言片语的辩解之词, 只会让上司更加愤怒。

(四) 少说少错

日本人少言寡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害怕说错话、害怕被嘲笑、害怕丢面子。关于日本人少说少错不说不错的心理特点, 本尼·迪克特和金田一春彦都分别在《菊与刀》和《日本人的言语生活》中提到过。因为害怕说错话, 所以日本人尽可能地采取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来避免、减少错误, 以保全自己的面子, 不至被嘲笑。

四、集团意识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众多、与大陆相隔, 日本国民作为一个集体长期以来生活在狭小的空间里。另外, 由于日本民族一直以来主要靠农耕、捕鱼为生, 这都需要劳动者之间密切配合, 这样的生产方式使日本人普遍产生了一种重视整体协调和站在对方立场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上原因使日本人具有一种依附于集团的安全感和脱离集团的危机感, 使其产生了力图保持内部和睦的人际关系的民族心理。这种集团意识体现在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上,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一) 避免突出自我

日本民族是整体意识比较强的民族, 少数民族只占人口总数的极少比例。而且, 近代日本的贫富差距之小在世界范围内也属罕见, 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就成了日本人的普遍心理。这决定了日本人尽量不突出自我以保持整体和睦的民族特性。表现在语言上, 最典型的便是人称代词的省略。日语句子中, 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的使用频率极低, 如初次见面自我介绍时说的“田中ですが…”中省略了主语第一人称“わたし”, 或询问确认对方姓名时说的“田中さんですか。”, 同样省略了主语第二人称“あなた”。

(二) 避免伤害对方

日本人习惯性地采用迂回婉转的说法, 避免斩钉截铁的直率表达, 尽量不给谈话的对方带来不快和伤害, 也会采用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 在埋怨邻居家电视声音太大的时候, 说“恐れ入りますが、あのテレビの音、ちょっと…”等, 用省略的表达方式将不便言明的话交由对方领会, 从而缓冲了对立, 维持了集团内部的和睦与团结。

从以上所列举的文化背景看来, 日本人既不喜多言多语, 也忌讳因多言多语带来的麻烦, 而且即使大量使用省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 也可以使身为同一社会集团分子的听话人准确理解自己要表达的句意, 因此省略也就成了日本人频繁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参考文献

[1]外山滋比古.日本人の世界観と日本語[A].日本語百科大事典[Z].大修館書店.

[2]渡辺昇一.日本文化と日本語[A].日本語百科大事典[Z].大修館書店.

[3]鈴木孝夫.ことばと文化[A].日本文化提要[C].1977.

[4]王瑞林.省略——日本文化在语言中的体现[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96, (1) .

[5]于吟梅.日语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J].日语学习与研究, 1984, (3) .

英汉主语省略现象对比分析 篇2

一、英汉主语省略的相似性

英汉两种语言具有三类相同的主语省略现象:

1. 对话和非正式文字中省略主语

第一,对话中省略主语 。下面一段对话是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What did you do just now?-Read at the library.-How about your brother?Went back home.以上对问话的回答分别省略了主语“I”和“he”,避免了重复,突出了问话人想知道的信息。英语对话中多数时候不只是省略主语,而是主语和谓语或部分谓语一起省略,例如:-Why [are you ] in such a hurry?—[It's] Too late.—[Have you] got any problem?—[I've got]some.

在《红楼梦》第十一回,贾母、王夫人等差人看望秦可卿,仆人回来后有如下一段对话:仆人:[秦可卿] 这几日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 王夫人:这个症候,[秦可卿]遇着这样大节不添病,就有好大的指望了。贾母:可是呢,好个孩子,[秦可卿] 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以上对话,说话人的主语指的都是秦可卿,省掉主语,使话语衔接紧凑,交流简洁高效。

第二,非正式文字中省略主语。在非正式文字中,包括日记、卡片、便条、信件等,主语也经常省略,使文字简洁明了,不拖泥带水。例如:[I] Wish you a happy new year. [I] Had to go out for an hour. [I] Made fresh coffee at 10:00 am. [I] Hope to hear from you soon. 以上英語句子都省略了主语“I”。省略后,在具体语境中意思依然清楚明了,不会造成歧义或误解。

汉语中如早起准备好早餐,又到门口取出报纸;很高兴收到你的来信。上面两句汉语分别用在日记和信件中,省略主语“我”节约时间,避免罗嗦,使表达更经济高效。

2.祈使句中省略主语

祈使句中省略主语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Now, Pitty, don't start your excuses again. Just think how much the hospital needs money for new beds and drugs. Go back to bed,silly, you'll kill yourself.

汉语中如出门时带好雨伞;把车停到车库里。祈使句在对话中的使用最常见,因此有人认为祈使句省略主语实质上就是对话中省略主语的一种特殊形式。

3.谚语和标语口号中省略主语

第一,谚语中省略主语。英语和汉语谚语里都有很多没有主语的句子,例如:No pains, no gains.First come, first served. 有志者,事竟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谚语中省略主语,增强了文字的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同时听起来干脆利落,简洁明了,利于流传。

第二,标语口号中省略主语。在标语口号中,也经常看到这种省略主语的用法,例如:Light the fire within. (盐湖城冬奥会口号)Have a coke and a smile. (可口可乐广告标语) 反对家庭暴力,构建平安家庭。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标语口号中省略主语省时省力又便于记忆,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并记住标语所要宣传的思想和主张。

二、英汉主语省略的差异性

英汉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两种语系-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其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在主语省略方面的差异也很明显,主要是由于词法和句法方面的不同造成的。英语是以形合为主的有标志语言,单词有许多曲折变化,句子通过严格的结构表达意思。英语的句法结构严谨完备,对每一句话都有严格的语法要求。而汉语是以意合为主的无标志语言,缺少严格意义的形式变化,注重句子的意思。汉字个体本身的意义丰富,其使用与否与排列顺序变化使语义完备而富于变化。

依据主语在句中的地位来看,英语是突显主语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而汉语是突显主题的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英汉主语省略使用的语体和语言表述中出现的频率有很大差异。英语主语省略通常只用于亲密体,即口头语体范围,一般不出现在正式书面语或正式语体中,因为“英语是公认的一种高度重视语法的语言”,它不允许正式文体中省略主语,而是借助形式主语等手段使句子结构完整。仅是为了语义衔接的需要,在并列结构中通常省略主语。

而汉语中主语省略最为常见,无论在口语还是书面语中,使用都很普遍,因此两种语言的主语省略在表述中出现的频率大不一样,所占比例也不一样。汉语里主语省略的频率要高得多,比例要大得多。比如,肖复兴的《没有青春》一文总共有41句话,省略主语的句子有13句。相比之下,培根的《论爱情》总共16个句子,仅出现了一个感叹句是省略了主语的。梁实秋的散文《时间即生命》全文31个句子,省略主语的句子达10个,而在张培基先生的英语译文里,此文40几个句子,只有两个无主句。

2. 英汉主语省略的类型有差异。英汉主语省略都出现在对话、祈使句、感叹句、谚语和标语口号中,但有些省略类型是为英语或汉语所独有的,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情况。

英语里,在带有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从句的主语同主句的主语一致,则主语和谓语里的be动词一般同时省略,例如 :He never spoke unless [he was] spoken to.When [you are] in doubt about the result of your test,call the test office. 连词while,before,after, though,if, because,since,until,even if 等后面的主语如果与主句的主语一致,其谓语里的be动词后面无论是现在分词、过去分词、名词、形容词或介词短语,主语和be动词都可同时省略。如果主语与主句中的主语不一致,则不可省略。

英语语法具有显性(overt)特点,在句式结构中十分注重借助结构词(连接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介词等)的作用及词的形态发生力(-ed, -ing,前缀、后缀等词性标志)形成语法结构装置。而汉语语法则呈隐性(covert)特点。句式建构往往不依赖结构词,而依靠句子本身的内在联系或是“采用一种直接反映思维程序的对接式”(刘宓庆,1991),即“抛开一切无用的附属装置,将一串实意词累计起来,直接组合”(洪宝特,1895)。

由于英汉语法的这一明显差异,使得汉语中不可能出现主语和谓语的助动词或系动词一起省略这种类型。

3.英汉主语省略的复杂程度不一样。英语是突显主语的语言(subject-prominent language),而汉语是突显主题的语言(topic-prominent language)。不注重结构装置。“在汉语的句法系统里,主语并不那么重要”(李临定,1985)。它与谓语关系松散,不强调语法功能一致。在许多语境中,主语往往可有可无,省掉主语丝毫不影响交际功能和话语理解。因此,汉语里的主语省略多种多样,较之英语要复杂得多。承前省和蒙后省为汉语所独有,其中承前省种类最为繁复。下面以承前省的各种类型为例说明汉语主语省略的复杂性。

第一,承前一分句的主语而省略。这是承前省最常见的一种情况,例如:林部长走下公共汽车,[林部长]把脸上的汗擦了擦,[林部长]便急急地扛起行李往工地上走。(王愿坚:《普通劳动者》)

第二,承前一分句的宾语而省略。船里装的是新米,[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

第三,承前一分句主语的定语而省略。四大娘的脸色立刻变了,[四大娘]一句话也没说,[四大娘]提了水桶就回家,[四大娘]先对丈夫说了,[四大娘]再对老通宝说。 (茅盾:《春蚕》)

第四,承前一分句宾语的定语而省略。我这时又忽地想到这里积雪的滋润,[积雪]著物不去,晶莹有光,不比朔雪的粉一般干。 (鲁迅:《在酒楼上》)

第五, 承前一分句的兼語而省略。跑了一阵,他又叫牲口慢下来,[牲口]迈着小步走。 (周立波:《暴风骤雨》)

第六, 前一分句的宾语是主谓短语时,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宾语中的主语部分而省略。她想主人们一定就住在本地,[主人们]恐怕她也要跟去,[主人们]所以骗她说逃到上海去。 (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

第七, 前一分句用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后一分句承前一分句介宾结构中的宾语部分二省略。要不然我把这孩子卖给你,[这孩子]还不值五十块钱? (老舍:《柳家大院》)

第八, 承前面隔句的某一成分而省略。闰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没有同来,[闰土]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 (鲁迅:《闰土》)

第九,承前面分句中几个成分之合而省略。她......叫于福给她备上驴,她骑上,于福给他赶上,[她和于福]往区上去。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第十, 承前一分句整体意义而省略。掌柜是一幅凶脸相,主顾也没好声气,叫人活泼不得。

由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征,汉语的主语省略情况纷繁复杂,灵活多变,运用广泛,适合于任何文体。相比之下,英语的主语省略情况要单一、严格得多,一般只用于口语、谚语和标语口号中。两种语言在省略主语方面尽管存在很多相似性,但差异性是明显而巨大的。两者的对比研究有利于语言学习中母语正迁移的强化和副迁移的削弱。

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 篇3

欧美对于语用学的研究起步较早。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 (H.P.Grice) 提出的“合作原则 (Cooperative.Principle简称C P) ”、人类文化学家布朗 (P.Brown) 和语言学家列文森 (S.Levinson) 基于“面子” (face) 角度提出了“礼貌 (politeness) 论”, 以及利奇的 (Geoffrey N.Leech) “礼貌原则” (Politeness Principle) 在省略的语用学研究方面成为指导性理论。本文基于以上理论, 尝试对日语中的省略现象进行语用学角度的探究, 将省略的语用功能分为简练原则、礼貌原则、交流原则、强调焦点信息, 下面则对这四类语用功能进行说明。

一、简练原则

关于语言省略方面的研究虽然是百家争鸣, 但对于省略的作用却达成共识, 就是使语言更加简洁。所以说, 简练是采取省略表达的根本原因。利奇在他的《语用学》一书中提出简练原则这一概念, 他提到省略的语用条件即听话者可以通过某种途径来正确复原说话者所省略的内容。当然, 复原的途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除语言自身特点外, 可以是说话人的表情、声调甚至眼神, 或者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所共有的知识等因素。如1995年5月30日中京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中, 主持人在与一对老夫妻讨论解决婆媳矛盾的良策时, 有如下一段对话:

○主持人:「お二人の年は?」

观众:「65」

主持人:「と?」

观众:「65」

主持人:「両方とも?」

观众:「はい」

以上这段对话如复原被省略部分则应该是以下表达方式:

○主持人:「お二人の年はおいくつですか」

观众:「65歳です。」

主持人:「65歳と何歳ですか?」

观众:「65歳と65歳です」

主持人:「両方とも65歳ですか?」

观众:「はい、両方とも65歳です」

为何如此省略的表达方式能被听话人所理解, 而不会引起误解和歧义呢?笔者认为, 除了借助词汇的意义和语法功能外, 还因为说话人借助了对话场景、上下文、语调、与听话人共有的知识背景等因素。下面则从这四方面分析如何借助语言外的语境因素进行省略。

(一) 对话场景

该段对话的场景是主持人询问参与节目的观众, 讨论题目为如何解决婆媳矛盾, 开始谈话的第一步是了解对方年龄等的基本信息。所以, 即使没有明确说明“おいくつですか”, 从对话场景来看, 由于讨论的是婆媳矛盾, 所以代沟和年龄自然是矛盾产生的原因之一, 因而询问观众的年龄是自然而然的。而且, 此处从词汇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方面考虑, 借助名词“年”的意义和提示助词“は”的语法功能, 而省略了“おいくつですか”。

主持人的第二个问题“と?”, 从对话场景看来, 因为有两位观众, 所以主持人问到的“と?”则很容易能够理解为在询问另一位的年龄。

(二) 上下文

说话的双方为了使对话顺利进行下去, 需要双方的合作, 所以被主持人询问年龄, 观众自然回答自己的年龄, 所以数字“65”后即使省略了量词“歳”也不会引起误解。

观众回答年龄为“65”之后主持人又问到“と?”, 联系上文去理解主持人所问“と”的含义, 则不难理解为“65と何歳ですか?”。

当主持人被告之另一位观众也是65岁的时候, 主持人寻求确认又问了一句“両方とも?”。由于之前的问答内容都是围绕两位观众年龄展开的, 所以主持人的“両方とも?”自然也是在确认两位观众是否都是65岁。

面对主持人的“両方とも?”这个问题, 观众用表示肯定的感叹词“はい”来回答, 那么后面被省略的内容一定是“両方とも65歳です”。

日语中, 借助上下文进行省略的例子最多, 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除上述例句外, 另举一例为证。

○水野:「いい先生がいっぱいいるんだろうなあ。」

村上:「東大だからね。」

(テレビドラマ「東京大学物語」)

该段对话中, 村上说的“東大だからね”只有在上文“いい先生がいっぱいいるんだろうなあ”的补充下才能准确地把握村上所要表达的“東大だから、いい先生がいっぱいいるんだろうなあ”的含义。

(三) 语调

主持人的三个问题“お二人の年は?”、“と?”、“両方とも?”因为都采用了省略形式, 此时只有通过上扬的语调才能让听话人正确理解为说话人在询问问题。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 日语口语中, 常常借助上扬的语调省略疑问句的谓语部分, 或者省略疑问终助词。如:

○沢田俊介:「ちょっと話がしたいんだけども、これから一杯やらない (か) ?」

(テレビドラマ「ナースのお仕事」)

○村上:「一人になりたい時はここに来てぼうっとしているんだ」

水野:「じゃ、二人になりたい時は? (どうしますか) 」

(テレビドラマ「東京大学物語」)

从例句中可见, 如果使用了上扬的语调, 即使省略了疑问终助词或疑问句的谓语部分, 也不会产生歧义。

除了依靠对话场景、上下文、语调进行省略外, 说话人与听话人共有的知识背景也是进行省略所借助的因素之一。

(四) 共有知识

如母亲问孩子“今度の夏休みは?”由于母亲和孩子具有同样的知识背景, 当母亲用这句外人看不明其所以然的省略句询问孩子的时候, 孩子则会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回答。如这个孩子每个假期都在补课, 母亲很可能是在问这个假期是否需要补课、需要补习什么科目;如这个孩子每个假期都要去旅游度假, 母亲很可能是在问这个假期是否还要去旅游度假、去哪里旅游度假;如这个孩子每个假期都在乡下的外婆家度过, 而这个时期恰巧外婆身体不适不便打扰, 母亲则很可能是在问这个假期孩子打算在哪里、如何度过。

综上所述, 简练是会话时进行省略表达的根本目的, 简练原则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小的力气完整传达说话人所要表达意思而需遵循的基本原则。达到语言简练目的的手段除借助词汇的意义和语法功能等语言因素之外, 还可以借助语言外的因素, 即对话场景、上下文、语调、共有知识等因素。

二、礼貌原则

在日语中, 在拒绝别人的建议或邀请、埋怨对方抒发不满或者请求对方帮忙的情况下, 要尽量避免引起对方的不悦甚至伤害对方。此时, 说话人要采取委婉的说话方式, 避免使用直接拒绝、责难、批评、反对、命令的语句, 不伤害听话人的面子, 使对方从言外之意去理解说话人还要表达的心意。以下三种情况下, 日本人经常按照礼貌原则使用省略的表达方式。

(一) 抱怨

日本人在抱怨或表达不满时经常使用“すみませんが、あのテレビですが、音が…”、“恐れ入りますが、お宅の坊さんのことでちょっと…”、“何回も説明したのに…”等表达方式, 省略后半部分自己真正意欲表达的重点内容, 将容易伤害对方的语言省略不说, 这是日本人最善用的委婉的表达方式。

(二) 拒绝

日本人在拒绝别人的时候, 为了避免直接拒绝的表达方式, 也常常将话语说到一半, 省略后半部分直接拒绝对方的语言。比如, 被邀请参加宴会, 可以拒绝说“その日はちょっと…”;被邀请一同去钓鱼, 可以婉转地拒绝说“いいけど。でも、朝早く起きないといけないんじゃない?早起きはあんまり…”。

(三) 请求

日本人在请求别人帮忙的时候, 也同样喜欢使用省略后半部分直接表示请求的话语, 以减少对方的心理负担。如“時間がありましたら…”、“ご面倒でなければ…”、“ご都合がよければ…”、“お手伝いいただけるといいんだけど…”都是采用了省略直接表示请求的话语。再比如“今日傘を持ってくるのを忘れてしまったんですけど…”, 将希望对方借给自己雨伞的直接语言省略, 只是说明借伞的原因, 以此种表达方式来减小对方的心理负担, 并且避免提及自己获得利益的语言。

三、交流原则

日本人在会话交流中, 为了使对话流畅进行, 有时也故意将语言说到一半, 把完成剩下谈话内容的任务交给谈话的对方。

○阿川:「夫婦喧嘩は… (ありますか。) 」

浅丘:「 (夫婦喧嘩は) あまりなかったですね。喧嘩してもあちらが勝ちますからね。私は感情的ですから、言葉が出ない。あちらにべらべらべらべらって理論的に言われると、ああ、そうかと思って。」

(『週刊文春』2002「阿川佐和子のこの人に会いたい」)

这组对话中可以看出, 主持人阿川故意将话语说一半, 把继续谈话的任务交给对方, 以保证对话流畅不间断地进行。除了以上例句中以助词结尾省略后半句谓语部分的手段之外, 日语对话时经常使用“~けど…”、“~が…”、“~まして…”等形式, 看似说话未完, 实际上则是在借助这种省略的表现形式, 句末部分不说出来, 等待对方的反应, 也就是说将进行对话交谈的任务暂时交给对方, 从而使对话流畅不间断地进行下去。如:

○A:「お邪魔します。」

B:「どうぞこちらに。」

A:「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で、早速ですが…」

B:「はい、何でしょうか。」

A:「実はお願いがありましてね。」

B:「どうぞご遠慮なく。」

A:「あの、実は私の娘が大学生になりまして…」

B:「それはよかったですね。」

A:「ところが、大学が遠いのでアパートを探しているんですが、なかなか見つからなくて…」

B:「そうですか。」

A:「それで、お宅にしばらく娘を泊めていただけないかと思いまして…」

(《流畅日语对话》)

以上这段对话是A请求B的帮忙, 要将自己上大学的女儿暂时寄住在B家, 几乎每隔一句便有省略形式的话语 (即划横线部分) 出现, 省略形式话语的下一句必定得到对方附和, 从而将对话进行下去。A为把寒暄客套之词结束, 进入新话题, 说“早速ですが…”, B马上接话说“はい、なんでしょうか”, 既提示对方自己已经做好准备进入新话题, 也可以催促对方继续新话题的内容;A说完“お願いがありまして”, B礼貌地让对方无须顾虑地把请求说出来, 这样才能让对方无顾忌地说出自己的请求, 将对话顺利进行下去, 于是B说“どうぞご遠慮なく”;A便切入正题, 说出了“娘が大学生になりまして…”, 虽然还未说出究竟请求的内容是什么, B听到这个消息之后, 尤其是对方使用了未完结的句子形式, B一定会在此时表示祝贺说“それはよかったですね”;A便说出了女儿上大学这件好事背后的麻烦“大学が遠いのでアパートを探しているんですが、なかなか見つからなくて…”, B此时大致明白了对方的困境, 于是附和对方的谈话说“そうですか”;最后一句, A终于说出了请求的真正内容“お宅にしばらく娘を泊めていただけないかと思いまして…”, 而且这句使用了中顿形式, 是为了给对方留有考虑拒绝的余地。

四、强调焦点信息

久野暲在《谈话的文法》中提出了关于省略先后顺序的问题, 他认为省略时采取的顺序是将重要的、新的信息保留下来, 将次要的、旧的信息省略。也就是说, 被保留下来的信息是比较重要且比较新的, 是说话人最想要传达给听话人的信息。用一个比喻来解释, 好像一棵树如果把繁枝末节都去掉, 只保留树干的话, 树干则会更加醒目。说话时如果采用了同样的手段, 省略掉了次要的旧的信息, 就等于强调了重要的新的信息。例如:

○A:「東京には何時ごろ着きますか。」

B:「十一時ごろ」

以上例子中的问句中“何時ごろ”是说话人意图询问的重要信息, 在回答的时候只需要回答出重要信息即可, 如果将次要信息一并重复作答, 说成是“東京には十一時ごろ着きます”, 则显得语言冗繁啰嗦。

综上所述, 日语中省略现象的产生从语用学层面解释, 是说话人根据个人需要为了达到更好语言表达效果, 如简练、礼貌、交流或强调焦点信息等, 而出现的语言产物。说话人通过想要达到的语言表达效果, 选择不同的省略手段, 以尽可能简短的话语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 颇有一箭双雕的精妙意境。

摘要:立足于语用学的研究平面, 以先行研究理论为基础, 对现代日语中的省略现象进行语用学角度的分析, 提出简练原则、礼貌原则、交流原则、强调焦点信息四类省略的语用功能。从语用学角度探究日语中省略现象产生的动机和原因。

关键词:省略,语用功能,简练原则,礼貌原则,交流原则,日语

参考文献

[1]久野暲.談話の文法[M].大修館書店,1978.

[2]小泉保.言外的语言学——日语语用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富阪容子.流畅日语会话[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

[4]王维贞.日语语篇中的省略分析[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4, (12) .

[5]马安东, 王维贞.日语会话中省略现象的语用分析——利奇会话原则的运用研究之一[J].外语教学, 2002, (1) .

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 篇4

近年来, 不少学者对主语省略都做了相应的研究。朱永生在2001年的《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中也指出:汉语中的主语往往可以蕴涵在行为事件的主观表现中, 特别是在汉语语篇中, 当主语出现后, 就可以再以后的句子中省略掉;而英语由于注意结构的完整性, 通常不会省略主语成分。例如:

【英译汉原文】That night①she had a headache, a pain in herchest and sore throat, and found differently in breathing. ②A doctor washastily summoned to feel her pulse and prescribe medicine, so that③everyone was kept busy half the night. Luckily, ④the cold was staved off, and⑤the viscera proved to have been unaffected.

【英译汉译文】到了晚上, (0-1) 就感觉头痛, 胸闷, 喉咙难受, 呼吸声也发生了变化。 (0-2) 连忙请医生来给她看病, 开药方, (0-3) 足足忙了半个晚上。 (0-4) 幸亏散热散的快, (0-5) 身体没有大碍。

在这段英译汉的译文中, 一共有5次主语省略, 全文只在开头提到了“老妇人”, 整个句群都是围绕老妇人由生病到渐渐康复的一个过程。

二、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阐释英译汉主语省略现象

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 遵循“效果对等的原则”, 不以译语和源语信息的完全等同为目标, 而要求译语和源语在信息上的实质性相同, 用一种符合译语习惯的方式表达源语信息。动态对等是一种“和源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对等”。下面试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分析下面这段本人英译汉的原文和译文。

【英译汉原文】A little over forty years old, Dr.Hu looks muchyounger than his age. His face①is shaven cleanly. And neatly dressed, he②is filled with neatness. His hair③is all jet black, with no touch ofgray, with large and frank eyes, a mobile pair of lips, and a goodcomplexion. Dr.Hu’s face④suggests that he is neither a scholar’s“simple living, high thinking”, nor a laity’s“good food and fastliving”. He⑤is of medium height, right in size, sharp-witted and free inhis movement.

【英译汉译文】四十出头的胡博士, 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 (0-1) 刮得干干净净的一张脸, 整洁入时的衣着, (02) 称得上衣冠楚楚。 (0-3) 头发乌黑, 不见一丝灰白;一双坦率的大眼睛, 两片灵活的嘴唇, 面色红润。 (0-4) 面孔看起来既不会使你想到学者的“大脑发达、生活简朴”, 也不会使你想到俗人的“饮食丰美、生活放荡”。 (0-5) 有着中等身材, 肢体匀称, 反应灵敏, 举止自如。

在译文中, 一共出现六次主语省略现象, 但原文中有“①hisface”、“②he”、“③his hair”、“④Dr.Hu’s face”、“⑤he”、“⑥Dr.Hu”六个主语, 这主要是为了使英语表达更顺畅。在译文中, “胡博士”只在句首出现了一次, 其余几处均省略。

这样看来, 译文似乎并未很好与原文保持对等关系, 其实不然, 奈达的功能对等强调的是和源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对于源语, 也就是英文原文要求对等, 而对于译语而言则需讲求自然的, 反应到这段译文, 也就是说汉语讲究的是意义, 主张意合, 并且译语需要迎合汉语读者的思维与阅读习惯, 所以必须尽可能地做到“自然的”, 所以在英译汉时, 译文就会根据中文的思维习惯, 即通过上下文语境, 以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省略相应的主语, 以达到“自然的”目的;但过于“自然”又往往会达不到“最接近”效果, 因此英译汉在运用主语省略时, 与源语的思维逻辑保持相对一致也十分重要。

三、英译汉处理主语省略的方法

基于上文功能对等理论对英译汉主语省略现象分析, 可用以下方法将功能对等理念运用到英译汉主语省略的翻译实践中。

1、省略泛指性代词或名词

例:原文:The significance of a man is not in what he attained butin what he longs to attain.

译文: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已经获取的, 而在于渴望得到什么样的东西。

2、省略作主语的人称代词

例:原文:Like his friend he had many wonderful ideas, but heonly put a few into practice.

译文:他像他朋友一样, 虽头脑里有很多美妙的想法, (他) 却只有少数付之实践。

3、省略逻辑推导的主语

例:原文:Service facilities have been improved. Tourists can findstandard hotel rooms, local Chinese food and air-conditioned tour buses.

译文:那里的服务设施已有改善。可以找到标准的旅店, 吃到风味食品, 坐上空调旅游车了。

根据中国人固有的文化思维与语言习惯, 合理运用以上主语省略方法, 使英文原文与汉语译文之间尽可能达到意思和逻辑上的对等。

四、结语

奈达曾说要把源语信息用译语的独特结构表达, 通过中西文体对比, 可发现中国传统主体思维在汉语表达中的主语省略现象很多, 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能解释英译汉时的主语省略现象, 同时也能为译者在英译汉时提供具体的翻译实践指导。

摘要:汉语中主语省略现象较为普遍, 正确运用汉语主语省略句对于翻译英文文本及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英汉文化差异、语篇衔接都十分重要。本文先叙述英译汉时的主语省略现象, 再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继而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理解和阐释英译汉时的主语省略现象, 旨在为译者在英译汉更好地处理主语省略现象提供一些翻译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主语省略,功能对等,翻译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 篇5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主语省略,英译

唐代著名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曾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 顶峰上的顶峰”, 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全诗共三十六句, 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句到第八句, 描写了春天江边的美景, 第二部分从第九句到第十六句, 引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面对江月产生的感慨, 第三部分从第十七句到第三十六句, 写了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然而, 学者们对第三部分的抒情主人公到底是谁却莫衷一是。其分歧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观点以霍送林先生为代表, 他认为第三部分中从第二十一句“可怜楼上月徘徊”到第二十八句“鱼龙潜跃水成文”是独在异乡的游子想象妻子对自己的相思之苦, 然后, 诗人描写了游子思念远在故乡的妻子。[1]第二种观点以徐中玉先生为代表, 认为第三部分全是妻子对游子的相思之情, 先写相思之苦, 再抒其青春不再的悲伤, 最后表达希望游子能够尽快归来的美好愿望。[2]第三种观点以闻一多先生为代表, 他认为此部分均描写的是作者思归心情, 只是中间含有作者的想象, 闻先生解释道:

因为他想到她了, 那“妆镜台”边的“离人”。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说自己很懊悔, 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3]

这种分歧并无损该诗的意境, 相反, 这正是此诗的魅力所在。分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主语省略。主语省略是中国古诗极为普遍的语法特征。通过主语省略, 使诗歌意境变得模糊和含蓄, 从而将无限想象的空间留给读者。宋严羽曾在《沧浪诗话·诗法》中明确提出:“语忌直, 意忌浅, 脉忌露, 味忌短, 音韵忌散缓”乃作诗五忌。要避免这五忌, 中国古诗采用了省略的方法, 这在唐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们知道唐诗运用了大量的省略手法, 比如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及结构语省略等等。程雨民先生认为:省略结构可以使语言具有某种模糊性, 以促使读者去琢磨真正的含义, 省略结构在语体作用上可使语言含蓄, 或使人回味, 或增加话语情趣。其中, 主语省略最为普遍, 能使诗的意境普及化, 将诗者个人的体验变成普遍经验, 任读者跃入诗中, 置身其间去体会、想象和再创造。[4]再比如李白的《静夜思》和《玉阶怨》中, 即没有主语也不没有人称代词, 初看好像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不明, 但读者却能身临其境地体会诗中的意境, 并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

然而, 要将诗歌翻译成英语的时候, 这种省略给译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究竟该如何处理主语省略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特点, 许多译者在将汉语诗歌翻译成英语时采取了人称代名词的补出。但补出的主语能否准确地再现原文的意境呢?吕叔湘在《中诗英译比录》序中指出:“中诗可无主语, 无人称, 译为英文, 即非有主语有人称不可, 此亦译中诗者所常遇之困难也。各种省略如主语省略、宾词省略和连词等省略往往为译家致误之由。”[5]本文选取三个《春江花月夜》的英译本, 即Charles Budd, W.J.B.Fletcher和许渊冲先生的译文进行对比分析。这三个译本无一例外地补出了省略的主语, 但是由于对原文理解的不同, 他们的译本中主语也明显不同。

许渊冲的译本与霍松林的观点一致。思妇和游子是该部分的抒情主人公。人称代词“she”在第二十一句至二十六句指代思妇, she rolls the curtain up, she washes, and she sees the moon.相应地, 人称代词"he”被用于指代游子, 如he dreamed and he can’t go home。诗人自己成为了一位旁观的讲诉者, 将思妇与游子各自的相思之苦娓娓道来。在Budd的译本中也有两个抒情主人公, 但其理解与许渊冲不同。Budd认为第二十一到三十句都是从思妇的角度描写相思之情。如the moon-borne message she cannot escape, She looks across the gulf but hears no voice。另外, Budd将“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处理成思妇相思之情无人倾诉的自言自语:‘Last night, ’she murmured sadly to herself‘I dreamt of falling fl owers by shady ponds;My Spring, ah me!Half through its course has sped, But you return not to your wedded bonds.’如此一来, 人称代词从“she”变为'I’, 游子变成了“you”, 极大地缩短与读者的距离。再纵观Fletcher的译文, 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观点与闻一多先生不谋而合。他认为该部分只有一个抒情主人公——诗人。第23和24句是诗人想象中思妇在家里的行为。他用了人称代词“I”指代游子, 就好像整个故事都发生在诗人身上一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原文的人称没有限定, 给读者留下了广泛的想象空间, 可以任由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所处的情景想象, 从而意境深远。然而, 省略的主语给译者的翻译带来很大的难题。由于原文的不确定性, 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各异, 在译成英文时, 又必须按照英语语言特点将省略的主语几乎全部补出来。不难看出, 在英译文中, 确定的人称不仅使读者失去了广泛的联想空间, 削弱了诗意的朦胧性和不确定性, 其译文的准确性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唐诗精选[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2.

[2]、徐中玉.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A].闻一多.唐诗杂论[C].北京:中华书局, 2003.

[4]、程雨民.英语语体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9.

上一篇:初中几何课堂教学指导下一篇:企业环境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