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问题

2024-08-17

市场问题(精选12篇)

市场问题 篇1

一、中国期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1. 交易主体单一。

中国期货市场的交易主体仅限于私营企业和自然人。国有企业只能限于做套期保值交易, 金融机构和事业单位不得参与期货交易, 并严禁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进行期货交易。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期货市场不是由现贷商自身发展需要自发组织起来的, 现货市场的不发达导致期货市场在合约质量标准和交割环节存在一定的成本, 生产者直接进入期货市场特别是农产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不够广泛[1]。

2. 交易品种不足。

期货品种是期货市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资源, 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只有在依托于期货市场交易才能展开。品种稀缺不仅影响实体经济发展, 也会使交易价缺乏竞争力、走向边缘化。长期以来, 中国期货品种稀少已经成为期货市场功能发展的障碍。品种需求不仅来自实体企业, 也来自市场投资者。作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 期货市场理应成为投资资金的重要选择。但事实上资金并未收到很好流入。主要原因就是期货品种太少, 而且结构不合理。除了部分农产品和原材料期货品种外, 占全球市场80%的金融期货在中国还是个空白;为期货投资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期货产品, 更属空白;就连国际期货市场占交易份额大头的原油期货至今未能推出。形成期货品种单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上市程序较为复杂, 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期货扩容的关键。只有改革现有的行政监管体制, 积极激励期货品种创新才能满足市场对期货品种日益增长的需求。

3. 投机成分过重。

目前在中国期货市场上。大部分市场参与者在交易的过程中, 投机的心理往往占上风。甚至在需要参与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中, 也有不少做投机交易的比如有些粮油加工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却成为了空白的大户。在这种情况下对价格的炒作成为了唯一的主题。在这种“不完全市场”的期货市场, 商品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买卖双方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而远远脱离了这种商品的现实基础价值, 从而可能导致了价格“越买越贵”、“或越抛越跌”的正反馈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价格往极端发展的风险。而正因为期货市场品种少, 不仅使大量需要规避价格风险的企业没有适合的风险规避场所, 也成了不理性投机的根源[2]。

4. 监管模式不适应期货市场发展趋势。

监管方式以行政手段为主;证监会在代表政府实施监管的过程中, 一方面缺少对行业发展的宏观决策权, 另一方面又对行业内部管理过于宽泛, 过于微观监管法规以限制性规定为主, 严重阻碍期货市场的良性发展。相应的法律法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管住市场, 而没有考虑如何鼓励交易、发展市场、发挥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法制不健全, 在期货交易的各个环节, 法律手段运用表现为可操作性差, 执法力度弱, 不能形成完整的期货法律体系;各地为了争建金融心, 争办交易价, 一哄而上。中央政府不得不采取行政手段加强交易所的管理[3]。在这种情况下, 政策取代了法律, 行政干预取代了市场的自身调节, 使得期货市场监管机制错位, 无法形成严密的监管体系。

5. 期货市场的弱有效性目前中国期货市场还是一个弱

有效的市场, 由于信息的不透明, 将使市场的参与者不得不支付更高的市场交易成本, 这样交易降低了期货市场这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期货市场交易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易, 他具备回避风险及价格发展功能, 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繁荣和期货市场的稳定。期货交易价是期货交易的唯一场所, 它的规范运作是保障期货交易顺利完成的关键。

二、推动期货市场的市场化改革

1. 借鉴德国、新加坡等国的经验, 建设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市场。

投资者保护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永恒主题, 是市场发展的法宝。期货市场同样如此。不管是美国还是德国、新加坡, 都很重视对投资者的保护, 这是它们健康、迅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1) 德国围绕信息及时披露制度来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众所周知, “公开、公正、公平”原则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原则之一。根据该原则而确立的信息披露制度, 是期货交易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 受到几乎每个国家立法者的重视, 而德国立法者尤其注重期货交易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德国资本市场的每一次改革, 几乎都是围绕投资者保护而展开的[4]。2004年《证券交易法》一方面为投资服务企业规定了严格的信息提供义务, 如投资服务企业应在会计年度终结前主动委任审计人员审查自己的信息提供情况, 若企业不遵守此义务, 应赔偿客户因此而遭受的损失;另一方面为联邦金融监管局规定了对投资服务企业信息提供情况的监督义务, 如联邦金融监管局可以审查投资服务企业的财务状况, 而无须有紧急原因。该法第37条明确指出:“确有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要时, 联邦财政部可以发布禁止法令或对金融期货交易进行强制管制。” (2) 新加坡建立了互保基金制度, 同时规定违法行为者的民事责任。新加坡建立了互保基金制度, 同时规定违法行为者的民事责任, 以实现对投资者的保护。其《证券期货法》第12章第4节设了一整节的内容来规定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 《商品交易法》第7章则设了一整章规定了违法行为, 并作严厉处罚, 其对民事责任的重视程度由此可窥见一斑。 (3) 中国虽然已经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但法律责任设置并不合理。2007年修订的《期货交易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规定的法律责任中, 基本上以没收违法所得、罚款、警告、记过、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责任为主。只是在第83条简单地加了一句:“违反本条例规定,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此外, 通篇只字未提民事责任。这对投资者的保护是非常不利的。行政处分和纪律处分可以对其他市场参与者起到杀一儆百的警示作用, 为交易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但充其量只能间接地保护投资者, 并不能弥补投资者已经发生的损失。所以, 对潜在的投资者来说, 这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压力, 使他们担心一旦遇上风险事件, 虽然不是由于自己对行情的判断失误造成的, 但是也将血本无归。因为没有人会对他的损失承担责任。因此, 中国期货立法应完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制度, 把民事责任纳入期货法, 其具体内容应包括:操纵市场价格行为的界定、损失的因果关系、损失额、举证责任等;明确规定期货经纪机构对投资者财产及权利保护的基本要求, 应防范客户保证金被挪用;同时, 规定投资者保障基金制度, 把破产期货经纪机构投资者债权的保护落到实处。

2. 上市新品种应由期货交易所决定, 回归期货的市场本性。

世界上大多数期货市场, 如美国、德国等国家或地区几乎都是由交易所负责设计、自己决定推出上市交易的新品种, 最多采取注册制, 而非实行政府监管机构行政许可制。但中国《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规定了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的行政监管权力。如此可见, 中国的期货交易所实行的是行政管理体制。行政干预越多, 市场活动的空间越小, 可以说, 交易所的一举一动完全被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紧抓不放。这样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未明确期货交易所提出申请后, 中国证监会应在多长时间内作出行政许可的期限。换句话说, 中国证监会在对待期货交易所提出的上市新品种的申请上, 不受时间限制, 这可能使期货交易所长期处于等待之中, 行政效率大打折扣。二是“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的规定很含糊, 究竟哪些内容, 要征求哪个部门的意见, 都不明确, 这会影响行政效率, 也是实践中中国期货市场新品种推出较为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中国要发展期货市场, 就必须适应国际潮流的发展, 改革期货市场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 主要让交易所决定新品种的推出[5]。

3. 改革现行的行政监管体制, 建立交易所的自律监管机制。

自律管理是现代资本市场管理的基本形式。一个运行规范、有序发展的期货市场, 如果没有自律监管作基础, 再强大的政府监管也会感觉力不从心。德国早在1892年就有《交易所法》, 多次修改后, 于2002年又颁布了新的《交易所法》, 以规范交易所的组织和活动, 明确交易所的权责。期货交易所的自律管理是美国期货市场管理中最直接、有效且最为重要的。在美国期货市场管理体系中, 行业的自我管理和交易所的自律管理与CFTC的行政监管同等重要。交易所不仅是市场的组织者和提供者, 也是市场的管理者。它的管辖权有的来自法律的规定, 如美国《期货交易法》第5章明确规定期货交易所享有制定交易规则、处罚违规者、仲裁等十项权力;有的来自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授权;有的还来自交易所会员总会约定的效力。期货交易的公正性、公开性、公平性和期货交易财务的健全性, 都受到交易所和结算机构的微观监控。

目前, 中国的政府监管过于强大、全面、细致深入, 但交易所的自律管理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期货交易所只能根据《条例》和《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的授权, 制定违规处理办法和在业务规则范围内查处违规行为, 并对违规者实施纪律处分。实际上, 期货交易所只起辅助政府监管的作用, 且完全受制于中国证监会。这种体制一方面使身处市场一线、最具监管优势的交易所未能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浪费了监管资源;另一方面, 使中国证监会很难适应期货市场发展的需要, 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缺钱或缺人手的问题。因此, 中国期货法既要强化交易所的自律管理, 确保其监管权落到实处;又要坚持和维护期货市场集中统一管理的监管体制, 确保政府监管部门及时、有力地执法, 简化对期货监管部门的授权。

参考文献

[1]罗孝玲.期权投资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18-19.

[2]张晓第.建立适应中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初探[J].生态经济, 2007, (9) .

[3]刘迎秋.现代期货大辞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6.

[4]常青.期货交易与期货市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35.

[5]章谦凡.市场经济的调控[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8:5.

市场问题 篇2

我是07年开始接触到这一行,当时我公司楼下就有个无水洗车的网点,时间长了跟老板竺某成了朋友。原来竺某与朱某是在05年加盟了上海车得宝无水洗车,加盟后公司就不管了。他们不甘心,自己摸索着做,但当时没有洗车设备,主要水桶加抹布(喷上蜡水后用毛巾直接擦)。初期在宁波白云山庄以60元每月的价格,包了50多辆车,他们感觉不错,想大干一场,于是又投巨资在宁波铺了17个网点。每个网点刚进去时确实还有生意,但随着车主的好奇心过去后,发现除了节水外,对车漆保养并没有什么好处,甚至有划伤隐患。虽然收费不高,但车主们并不是付不起钱,高档车的车主宁肯到4S店做200元一次的内室精洗,也不愿意接受他们这种免费的内室清洗。信任度的降底,造成客户流失率高,短短的2年间亏损了70多万。

我分析了他们失败的原因,当时如果有一台能让车主认可的洗车机,再改变一下营销模式,加强管理,应该能打开市场。因此就决定在这一行业开始我的创业路。因自己没经验,本想找姓竺的合作,但是当时他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08年初,上海互联时空和派信(实为同一老板),还有济南的某公司,将无水洗车改名上门洗车,同时炒作“车保姆”上门服务这一概念。当年正赶上国家鼓励就业与创业的大潮,由于投资门槛低,全国掀起了一股上门洗车投资热潮。对于我们这种没做过生意、社会经验少,又急于创业热血青年,着实吸引住了。(车保姆所用设备就是10个塑料桶,都是在台州采购的,后来我去过那家生产厂,是做喷雾器的。)

当时在《商界》上炒作的公司不下10家,国内现在还有好多家骗子公司。例如济南的某某人家,北京的车洁某,派某洁,上海的车某洁,长沙某护士,厦门车某洁,徐州某洁,青岛车某仕,长沙乐某等等。均以加盟为幌子,有人打着博士旗号,有人打着“太阳能”环保大旗„„大部分都是在“杀猪”!这些人为了忽悠创业者真是费尽了脑筋„...在考察中,我亲眼目睹了很多人加盟(上当受骗)。后因产品不理想,回报也没有想象的好,许多投资者纷纷以失败告终。

是的,在当今社会,国家提倡个人创业,但绝对不可能每个创业者都会取得成功(大家都当老板,谁来打工呀?)。创业本身就是成功少失败多的人生磨练,但是那些无德商人也不能雪上加霜吧。想投资创业的,尤其是第一次创业的人各方面都比较薄弱的。而黑心商人却利用信息不对称,坑骗这些外行人,真是太缺德了。08年3月,缺少社会经验的我就被上海派信给骗了。当时他们的一个分部叫什么互联时空,那个骗子头叫黄财权(现在换了公司,还在《商界》上不停地做“爽肤水”和“调光大师”广告,希望大家不要上当),还有个叫童琳的湖南妹子,给我打了好多电话。也不知道他们的给《商界》出了多少钱,竟然大言不惭的说自己是08年最值得投资的项目,07年的营业额有15个亿,有700多家加盟商。详情可以翻阅2008年3月的《商界》总247期第64页。还请了推手专门给他写了篇报道叫什么“车保姆:行动起来,就是蓝海”。我看倒是投资者的苦海。我去他们公司看过,觉得不对劲。他们 07年6月份的加盟费是6800后来怎么成了9800,再后来是12800,到我去时成了15800,又说不清楚涨价的原因。太贵了!本人没那么多钱。还有济南的洗车什么家,有个姓邢的也整天给我电话。考虑是老乡应该可靠,但是后来在上海遇到好几个已经去他们那里看过的同仁(厦门的他们也去看了)。当时大家觉得上海派信公司有厂房,公司大,比较可信。投资才9800,于是一周后我拿了辛辛苦苦赞的一万块交给他们。但是那个王建国简直就是个人渣。给了钱就像变了个人。根本就不培训你什么,我当时也觉得洗车比较简单,没必要培训。(后来我在一个朋友哪学了好久的洗车美容技术)

找小区又让我吃了苦头,那些靠招商广告忽悠人的骗子,可恨之处不仅在于赚那点无良的钱,还在于把一些优质小区搞砸了,给业主留下很坏的印象。前面的经营者做不下去捐款逃跑,这个影响真的很坏,下次如果有人想做同一小区就难了。在与小区谈条件时,由于没有经验,结果又多花了我10000元银子,折腾了1个月才开张。幸亏我朋友又转给我一个他不想做的小区,这样有两个点了。营业时才发现那派信卖给我的鸟设备根本使不住,加一次水只能洗1-2部车,一个月下来才包了5辆车。而6月的宁波天气是热不可耐,设备不行只能靠苦力,可以想象这活不好干。为了能顺利发展下去,于是我又开始到处找设备生厂,南京的,黄岩的,聊城的,青岛的„„我又开始了考察之路。

在碰壁那时,我也曾怀疑上门洗车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但在08年中我到南京(这家公司后来搬到北京)考察时,看到了许多国内外此行业的运营资料,彻底改变了我的思路,又重新找到考察与学习方向,我可以郑重的告诉大家:上门洗车是行得通的,但是必须有好的产品(硬件)和技术(软件),及对工人的管理能力。商业模式吗,当然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来制订啦。从04年开始,在国内高档商场、写字楼的地下车库就出现了许多有规模的洗车连锁品牌,老板都是台湾人。但在住宅社区内发展较成功的连锁品牌,是在05年,多为本土品牌,如上海、广州、深圳、南京等地。总之,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力军,多为民营资本。但到06年,由VC投资的品牌,两个在上海(其中一家由软银投资),一个在广州也(由加拿大投资),使得这个行业得以在中国扎根。这些做得好的上门洗车公司,大都很低调,包括那些台湾人开的连锁店。有的公司甚至连网站都没有,但却能在商业停车场的连锁店月营业额达10万以上。

因本人经费问题,没办法一一去考察那些在小区做得好的品牌,(有的人家根本不理你,想加盟,人家根本不让)。不过,在大城市,找到一个好的小区,商业模式对,还有技术,肯定是能稳赚的,就算经营能力有所欠缺,也不至于亏本。像北京城南三里一小区的苏老板,月营业也达3万以上。

但我还是要提醒大家,如果没有好小区,还是不要急于投资的好。国内某些招商公司人嘴里却说成是投资小见效快,谁做谁发财,这太夸张了,如果真的是那样我们国内就没有穷人了。

有两个江苏昆山的朋友一个叫宋超,一个叫吴新咏。我们在上海派信认识的。他们没有加盟派信。后来去青岛买了一台洁力神的洗车机,价格蛮贵,又笨又重(400多斤),噪音也大,买回来后没找到合适小区。期间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于2008年7月份我们三个凑在一起,决定共同在宁波发展。团队壮大后,市场也慢慢的打开了,共发展了4个小区,其中一个网点承包给了老王,他很想把原天文的设备换掉(因为压力太低)。但是又不知道去哪里买设备便宜。后经我介绍他去欧邦士杭州的代理商那里买了一台HB108,但是用了没几天就出了问题。开始杭州还来人修,可是第三次就不来了。后来打电话到欧邦士北京总部,才知道杭州那家卖的是假货(欧邦士公司网站上有公告)。随后杭州这家也改名叫木石道公司,明目张胆的卖起了仿冒品。到现在老王还怪我呢。后来他又在网卖了一台二手的欧邦士洗车机,效果他自己说还可以,比台州天文的好多了。

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也在壮大,目前有4个运营网点,每个店每月的营业额平均在6000元左右。因为投入资金有限,我们的服务项目较单一,定价不高,所以营业额上不来,但对我们这种第一次小本创业的年青人来说,已经算有很大的收获了,因为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

这是一个看着浅做着深的行业。根本不像网上某些商家鼓吹“轻松可以挣上百万”。投资者必须对各种设备、耗材、技术、运营等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次接触这个行业的创业者会遇到许多问题,我是真心希望想创业的朋友不要再像我一样头脑发热,花冤枉钱!走冤枉路!现在,我们正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总结学习很多行业知识和运营技巧,愿与大家

分享。

毫无疑问,这行业是可以赚钱的,但技术过关是毋庸置疑的前提。

许多人错误的以为这是个新行业,“上门”服务,没有竞争者。其实不然,在你没开上门洗车的时候,人家的车都洗的好好的,就到不远处的“张三”洗车店、“李四”洗车店里洗„„,你如果在小区里开了一个“上门洗车”,就等于要从别人“饭碗”里抢饭吃,先想想吧,凭什么本事抢啊?

“方便”?当你的服务没得到认可的前提下,到底有几个车主会接受“方便”?(尤其是高档车车主)

“环保”?当你的车还没洗好的前提下,有几个车主会为了“环保”给你钱?如果是无店铺式的流动营业,还特别依靠口才,去说服车主,搞好客户关系,这方面只有对汽车及美容行业比较了解才能做到。否则会让车主定位为“游击队”,开展业务就难了。

解析音乐图书市场问题 篇3

当多元化的出版格局为音乐图书市场带来激烈竞争、补充新鲜血液、提供新颖出版思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产生的一些问题。

1.音乐图书出版门槛较低

随着整体出版环境愈趋宽松,越来越多的非专业出版社涉足其中,音乐图书市场竞争也愈趋激烈,这从一方面反映了音乐图书市场的潜力和开发价值;从另一方面也可看出音乐图书本身虽具较强专业性,但因整个图书市场竞争大环境的影响,致使不少出版社将触角伸向竞争尚不激烈的音乐图书市场。他们忽视专业性这个门槛,挑选音乐专业化程度较低的图书类别入手,大多集中于各种类型的大众歌本、音乐赏析类图书以及入门类器乐书谱。

同专业出版社将关注力全部投于音乐图书领域不同,非专业出版机构因其主营业务所限,能在音乐图书市场投注的力量较小,仅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另外,不少出版社因缺乏专业音乐编辑把关,从而降低对作者及书稿质量要求,并在出版流程方面“精打细算”,忽视编校质量,导致歌本、乐谱等错漏严重,甚至出现专业上的失误。

2.音乐图书市场表面繁荣下的急功近利和选题隐忧

目前,音乐图书市场每年推出1000多个音乐新书品种,百余家出版社参与其中,似乎都充分说明音乐图书出版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一个繁荣新时期。但如果细察开卷调查关于近年音乐图书市场的音乐类图书排行榜,分析上榜书目及类别,或对其实际发展状况可窥一斑。

音乐图书门类中,目前器乐类图书占市场比重最大,约占70%-80%的份额。而器乐类比重最大的则是钢琴教材,其次为吉他教材。声乐类也是非专业出版社涉足最多的一个门类,主要以各种类型的歌曲集为主,还包括少量专业声乐教材。音乐理论类则以乐理图书为主,还有部分音乐鉴赏类及少量专业音乐院校作曲及音乐学专业教材用书。音乐考试类主要包括各种社会考级教材,以及音乐专业考前辅导教材等。

以2011年开卷提供的1-6月音乐类图书排行榜前20为例,其中仅钢琴和吉他品种就平均约占80%,这不仅是2011年上半年度调查状况,回看2010、2009年甚至更前的数据皆大体如此。从目前来看,排行榜上排名较前的钢琴、吉他类图书多为入门教材,所以这类图书的市场需求量也最大。

对入门教材的不断开发投入,表面反映这一图书市场的强大需求,但同时也要看到此类选题的创新艰难,以及暗存其中的急功近利和短期效应。以吉他入门类图书为例,目前市场推出的品种看似繁多,实则多为变换不同名目而反复出版。

钢琴类教材近年之所以发展迅速,这与一直方兴未艾的“钢琴热”及“考级热”不无关联。虽然我国目前学琴人数已具规模,但钢琴教材还是多以引进国外为主,由我国自主开发且具原创的钢琴教材数量寥寥。即便针对看似简单的钢琴入门教材,中国仍习惯沿用欧美开发多年甚至已经“过气”的教材。虽然一些专业出版社已经意识到教材的老化问题,也曾尝试引进目前欧美广泛使用的一些入门新教材,但推出之后市场反应大都不佳。这主要是由于中西艺术教育理念的差异造成的。就目前我国艺术教育现状来看,出版者、教师及读者更多关注的还是音乐教材的实用性,追求较短时间达至较大成效;而西方钢琴教育在技巧培养之外,更为注重音乐审美及对音乐本身的创新应用。

“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这又是一个最坏的年代。”狄更斯《双城记》中的这句名言,似乎可以形容目前音乐图书市场之现状。“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宽松的环境、更多的选择以及更好的条件确实为音乐图书市场带来了快速发展。网络时代更是改变了写作、出版发行甚至阅读方式,音乐图书的数字化出版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这又是一个最坏的年代”,诸多选择同时意味着盲目,鱼龙混杂的现象丛生。作者盲目、出版社盲目、读者盲目,整个音乐图书市场在表面繁荣之下始终隐藏着混乱和无序。短视的出版行为及淡薄的责任意识,无疑影响着这个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图书在市场上的淘汰周期愈来愈快,更多的“文化垃圾”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另外,音乐图书虽受网络冲击较小,但也不能忽视网络乐谱的随意下载(多为歌谱、流行音乐的钢琴谱及吉他谱)及版权意识淡漠等这些损害作者和出版者权益的问题。

市场问题 篇4

关键词:农村消费市场,市场要素,市场主体

1 问题的提出

消费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居民占全国人口65%以上, 如此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尚未被大规模开发。农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前景广阔, 因而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必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点。近年来, 各级政府和企业在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但农村消费市场仍呈稳中趋淡的态势, 农村消费市场潜力远远没有释放出来。这种现状的存在,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从市场要素的角度全方位战略性地进行分析, 往往只注重了某一个或一些方面。但是在农村消费市场上, 市场主体与市场客体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如图1) , 因此, 要研究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应首先探讨农村消费市场各要素的特点。

注:虚线框表示市场载体及市场规则等市场客体。

2 农村消费市场各要素现状分析

2.1 农村消费市场主体现状

2.1.1 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主体收入及消费行为状况。

(1) 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主体收入增加, 消费信心增强。农村居民作为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方, 在2008年人均年收入7917元, 相比起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24565元, 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农村居民自1990年以来人均纯收入呈现上升发展趋势, 2001~2011年, 农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 快于城市居民人均年收入同期增长速度。就2011年来看, 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3.5% (见图2) 。根据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认为: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收入水平增加, 消费水平也会随着增加, 进而扩大消费市场, 可以说收入的增加直接拉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历年)

(2) 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方行为受“量入为出”及从众心理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市场主体行为, 一方面表现为受“量入为出”、“节俭为荣”、“勤俭持家”等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农村居民有钱不舍得花, 过分强调节俭, 导致在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比重降低。多数农村住户的消费观念仍比较保守, 积累性消费特点突出, 一年的大项消费集中在卖粮得到收入后及重大节日等;一生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嫁娶、建房、子女教育等方面, 常常是多年积累, 一次性大量消费;偏重远期消费, 忽略近期消费, 他们一旦有了一点收入节余, 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积存起来, 以备将来之用, 对于即期消费则十分谨慎。这一消费观念必然会造成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果, 不利于增加农民消费、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与生活区域的限制, 农村居民具有比较浓厚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 虽然农村居民居住的特点是散居, 但邻里之间、亲朋之间经常走门串户, 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城市居民更多, 口头传播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信息较开放。农村居民不仅根据自己的主观需求来决定购买行为, 更多是根据别人的消费行为或消费心理来决定购买。某家买了什么好东西, 很快就能为其他家所知道, 并能带动一大批, 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

这两方面看似矛盾, 却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两大主要心理因素。有的时候, 消费主体的消费行为往往是这两种因素博弈的结果。

2.1.2 农村消费市场供给主体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村消费市场供给方的构成, 一是农户。他们是农产品等终端产品供给者, 农副产品主要是由实行联产承包后的农户来生产与提供市场销售;二是企业。在我国农村消费市场上, 企业主要生产与提供日用工业品;三是市场产品交换中介者。产品交换中介者, 主要是指农村消费市场中的直接贸易组织、间接贸易组织、市场交易组织等, 如各种批发商、零售商、代理商等。

(1) 农户缺乏销售网络。农民仍然是分散的自我博弈为主, 基本上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流通优势和发达的农产品销售网络, 农民对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大都是传统的非正规的销售方式, 或“等客上门”, 或“自己摆摊”或“自运自销”, 农民卖难的问题突出。

(2) 企业缺少针对农村消费市场的产品设计与服务。多数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推广上, 一直以城市居民的需求为主, 较少考虑农民的需求。甚至有的商家认为农民只喜欢便宜货, 于是将大量过时商品推到农村市场, 而且认为农民需求的耐用品的功能、款式、规格与城市协同。然而农村居民总体较低的文化层次与不少现代家庭较多科技含量的矛盾, 使得部分有购买能力的潜在消费者对使用方法复杂的商品望而却步, 影响农村购买力的实现。

(3) 产品交换中介者缺乏流通服务的延伸。大部分流通中介仅仅是一个单一的商品现买现卖的卖场, 流通中介应该具备的诸如商品产销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矛盾的调节、新近开发产品的展示、消费方式的引导、对现代消费理念的培育等其他功能远远未充分地发掘出来。

2.2 农村消费市场客体现状

消费市场客体, 即市场消费品交换活动的对象, 及其活动对象交换时所依存的载体和规则。从广义的角度来看, 市场消费品交换活动的对象可以分为有形消费品、服务、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为了使分析更为集中, 本文涉及的市场客体主要集中在有形消费品、服务及消费市场交易载体和规则。

2.2.1 农村消费市场客体正逐渐由基本功能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

受制于收入水平与生活方式, 我国农村消费市场对客体需求基本上还处在比较典型的基本功能型需求阶段, 即比较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和物质利益, 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这种基本功能型特点主要表现在要求产品价廉、实用、简便、牢固。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 农村居民消费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生活质量不断提升, 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村居民消费客体正逐渐由功能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他们对产品的要求不仅仅是实现其基本功能, 有较长的使用周期、耐用抗损, 也逐渐追求美观性、舒适性。以彩电为例, 人们不再像以前只要求图像和声音清晰就可, 纯平彩电甚至具有液晶显示、丽音系统、超重低音、环绕立体音等功能的电视也开始进入农村居民的消费视野。农民在保障基本生活支出的同时, 人均用于居住、家庭设备和交通通讯的支出快速增长。

2.2.2 农村消费市场客体交易量尚有很大增长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农村居民的消费额也在增长, 农村家庭居民平均每人年支出总额从2000年的2652.42元增加到2011年的5915.67元, 增加了123%, 其中生活消费支出从2000年的1670.13元增加到2011年的3660.68元, 增加了119.2%。尽管消费额在呈上涨的趋势, 但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进行对比发现, 2011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消费性支出为11242.85元, 而农村居民的这个指标是3660.68元, 城乡消费水平对比 (农村居民=1) 是3.07。如果能将城乡居民差距由3:1缩小到2:1, 就可以增加农村消费需求5400亿元, 在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 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各年大部分呈水平状态, 其中稻谷、蔬菜甚至呈下降趋势。耐用消费品中, 在2011年手机的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量达到96.13部, 而空调机、抽油烟机、照相机、家用计算机的消费量却很低, 平均每百户年底拥有量分别为9.82、8.51、4.43、5.36 (单位:台) 。从每百户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来看, 在现代设备已经以增长趋势进入农民家庭的背景下, 与城镇居民相比, 农民对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及层次水平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具有很大的消费空间。

此外, 诸如交通、文教卫生等较高层次的消费只处于初级阶段, 家用汽车、旅游休闲等在大多数农村还处于未启动状态。

2.2.3农村消费市场载体从单一的摊位式向多种形式并存发展。

农村消费市场载体, 即消费品交换的空间场所, 一直是单一的摊位式形态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形式虽然在应对小商品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下的商品短缺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但其本质上是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流通科学水平的反映, 辐射面小、交易成本高, 对商品的吞吐、市场的拓展能力较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 各级政府加快了集市贸易市场、批发市场的建设。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影响下, 农产品综合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增速突出, 农村市场发展至今, 初步形成了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以批发市场为核心, 集贸市场、连锁超市等多种市场形态并存, 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市场体系。这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对促进农产品流通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形成了结构相对完善的有形市场网络。

2.2.4 农村消费市场规则不够健全、消费环境欠佳。

农村消费市场规则, 指驱动消费品交换活动正常进行的内在规则、内在秩序。近几年来, 通过各级政府和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努力, 制定了一系列的市场法规, 在一些地区对农产品流通中的某些欺行霸市等不正当行为给予了强有力地制止, 对假冒伪劣农产品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农村消费市场秩序有了明显好转, 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巩固了治理市场秩序的成果。

但是在农村消费市场上, 仍然存在市场规则不够健全、消费环境欠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全面保证。由于在农村消费市场上对产品信息的掌握, 供求双方力量差距较大, 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农民消费者相对于产品供给方, 属于信息弱势方, 且又受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维权意识相对较弱的影响, 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不能保证。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交通、通讯、自来水等的发展还远远落后于城镇, 限制了农民的消费。三是农村缺乏有效的服务组织, 商品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权益保障不能保证。四是农村消费信贷环境欠佳, 使他们几乎不可能进行大额消费。

3 基于要素分析拓展农村消费市场

3.1 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更新农民消费观念

农民收入虽然呈现不断增长势头, 但与城市居民收入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是拓展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现阶段在采取各种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措施时应注意几点:一要加强财政对农民的扶持与保护职能。努力提高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比重。调整粮食风险基金补贴方向, 对农民和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二是改善农村投资环境, 利用农村生态优势, 吸引外国和城市私人资本投入, 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增加农民收入。

在更新农民消费观念方面, 应引导社会各种力量到农村开办职业技能教育, 提高农民的自身技能和文化水平;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 刺激农民的消费欲望, 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 提倡适度消?费, 优化消费结构。比如结合城镇建设规划及节能减排要求, 加强节能环保消费理念引导和产品的宣传推广, 引导农村消费者进行产品升级换代;此外, 减少农村居民的非借贷性支出, 逐步改变集中的过度消费行为, 保持日常生产生活的平稳消费, 逐渐引入发展型与享受型消费品。

3.2 推动企业针对农村消费市场进行产品设计, 提供服务

根据各地农村的不同条件和居民生活习惯, 因地制宜推广产品, 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 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企业在产品的设计上应增强产品的耐用、安全、朴实等特性, 强化产品的主要功能。去掉一些不必要和农民不常用或用不上的功能, 砍掉一些附加功能, 以此来降低成本和价格。另外, 农村消费者, 对现代家电产品认知有限, 对售后服务依赖较大, 如燃气热水器是产品结构较复杂的产品, 又受不同的气源适用限制, 对选择气源、规范安装和及时的售后服务要求较高, 因此燃气热水器家电下乡, 品质与服务最关键。作为农村消费市场上的重要供给主体, 企业应制定售后服务的行业标准, 推动常用零部件的标准化, 规范安装资质等售后服务要求, 加强服务人员培训, 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保障服务质量;完善市场配套能力, 进一步优化企业售后服务网点的布局, 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建立健全涵盖售前、售中和售后过程的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服务网络建设尤其是农村售后服务网络建设, 培育壮大第三方的售后服务网络, 提升售后服务整体水平。

3.3 拓宽流通渠道, 健全流通体制

开拓农村消费市场, 需要加强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 实现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信息化。一要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逐步引进新的商业经营业态, 在传统的集贸、批发和零售等经营业态的基础上, 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 逐步发展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代表的零售流通产业, 使其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通过连锁、租赁、代理等形式, 将农村分散无序的商业网点纳入大中型商业企业直销和委托代理系统。二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要按照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以乡村经营网点为基础, 建立多成分、多渠道、畅通高效的县、乡、村三级“双向”流通网络。坚持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一齐上, 放开政策, 通过引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 吸引企业、个人、外资等参与农村消费市场建设。三是要加强农村消费市场的管理, 打击欺行霸市、压级压价、恶性竞争行为, 坚决制止“三乱”, 保证农村消费市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健康地运行。四是为了加快农村消费市场流通渠道的建设, 政府应加强对农村的水、电、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投入, 加快改造农村电网、广播电视网?、邮政通讯网、信息网、公路网等。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物品的流动, 增加彼此间的消费;改善电网可以降低电价, 鼓励农民对家电的消费;山区、自然村等通讯条件的改进, 可以促进这些地区对电话?等通讯产品的消费。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拉动钢筋、水泥等的消费。

参考文献

[1]彭冰, 胡建廷, 邓捷.长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知识经济, 2012, (2) .

[2]漆云兰.我国消费品市场形势分析及趋势预测[J].发展研究, 2011, (7) .

[3]查伟华, 颜青.基于现代流通网络建设的农村日用消费品市场开拓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1, (7) .

[4]王星闽.我国农村居民消费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探求, 2006, (1) .

电力市场问题解答 篇5

一、日前市场

1.阐述中长期合约在日前市场金融交割与物理交割的差异性,试比较其利弊。

答:中长期合约物理交割是指以合同电量进行交割,日前市场的竞价空间仅为预测负荷曲线减去合同电量;金融交割是指将预测负荷曲线全部作为日前市场的竞价空间,当日前中标出力曲线超出合约分解曲线时,超出部分按日前出清价结算,当日前中标出力曲线低于合约分解曲线时,不够部分按合约价格与日前出清价格之差结算。

金融交割有以下优势:有利于发电企业以全电量的方式参与现货市场,以获得在现货市场上帕累托改进的社会福利;偏差电量按照平衡市场价格结算,避免中长期交易对物理电网的调度运行产生影响,保持电网的调峰、调频能力,有利于消纳新能源发电,保证电网安全运行;形成反映电网阻塞的节点电价,引导负荷与发电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均衡分布;形成分时电价引导更合理的发/用电;日前市场的价格能够反映电力供需平衡和生产成本,为中长期电力市场交易提供价格风向标。

2.节点电价是如何形成的?有什么意义?

答:由于电力系统运行约束的存在,导致系统中出现了分区电价;在分区电价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更加细化,就得到了节点电价:在满足当前输电网络设备约束条件和各类其它资源工作特点的情况下,在电价节点增加单位负荷需求时的边际成本。

节点电价可以产生价格信号引导作用。对于节点价格比较高的地区,电力消费者会减少电能的使用,而对于节点电价比较低的地区,则鼓励用户多用电,从而短期内削弱两地间的输电阻塞。长远上,节点电价还能对市场主体的投资决策起到影响,市场主体更倾向于向电价成本更低的节点投资,从而也在长远上削弱了两地之间的输电阻塞。

二、实时市场

1.请解释日前-实时两部制电价的结算原理,有什么优越性? 答:两部制结算:第一次是日前市场的结算,按照日前成交曲线和日前市场价格结算;第二次是实时市场的结算,按照最终的发电出力曲线和实时市场价格结算。

优越性:(1)两部制结算中引入了利用日前市场和实时市场价差进行套利的“虚拟投标”机制;(2)在日前市场中引入一个单独的结算环节,凸显日前交易的重要性,市场成员必须真刀真枪参与,以全电量竞争的方式,先锁定绝大部分的交易电量,在考虑供求关系和网络阻塞的前提下,在日前提前制定一个全电量竞争、优化程度高、有执行约束的最优交易计划;(3)实时市场则在日前交易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增量”出清与结算,一方面针对实时发生的变化微调市场的最优出清结果,另一方面,确保实时市场的交易结果尽量按照日前“既定计划”执行,减少实时市场运行与电网调度的风险;(4)实时市场基于事后节点边际电价结算,激励市场成员执行电网的实时调度指令,合理、有序地安排发用电计划。2.如果你是一个虚拟投标者,你如何在日前市场与实时市场之间进行套利?

金融同业市场竞争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金融同业市场;竞争;问题

一、引言

金融同业市场是金融机构进行产品交易的场所,包括本币市场和外币市场,金融同业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在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前提下,金融市场参与主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全球经济复苏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同业市场间的竞争也开始表现出了新的特征。一方面以中国,韩国与新加坡等新兴经济体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伴随着实体经济的崛起开始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传统金融强国开始在金融同业竞争中更加注意产品与服务创新来寻求新的竞争机会。

金融同业市场间的竞争是行业进行创新与进步的动力,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实力不仅能够促进资本市场的繁荣,也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活力。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已经成为金融机构需要一个重要的课题,一些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改进服务质量等手段来获得了市场,而一些不健康的市场竞争因素也给金融同业市场的发展带来的不利的影响。了解金融同业市场的竞争特点,摒弃非正当的竞争手段对于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金融同业市场竞争手段与特点

1.产品与服务竞争

在金融同业市场发展的初期,由于市场整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的非完全竞争状态,竞争程度相对较小,伴随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介入,市场竞争开始日益激烈。一些金融机构开始从金融产品和服务入手,开始推出更加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产品来拓展自己的客户群。同时,提升机构的服务质量,由以前的事前服务和事中服务延展至事后服务,在服务时常上也由原来的八小时工作制开始转向全天候服务。

2.管理竞争

管理竞争是指金融机构从优化自身内部结构、制度和运营等方面入手来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进而来提升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讲,现代企业只有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才能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金融同业市场上的管理竞争表现在金融机构内部治理的方方面面,例如财务管理竞争、人力资源管理竞争、客户与公共关系管理等等。

3.资源竞争

金融同业市场上的资源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金融机构的实力,就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而言,外在的竞争力主要由内在资源实力加上管理效率转化而形成,这类资源不仅包括了金融机构的资金资源,技术资源,还包括了人力资源,企业家资源等方面。其中由于金融同业市场的特殊性,资金的流量于流速都十分巨大,资金资源成为了金融机构的一类主要资源,并且也是以此来实现价值升值。

4.市场竞争

金融同业市场间的竞争归根结底会在市场上得到体现,市场竞争也成为了金融机构间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如何提高自身金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争取更大的更稳定的客户群成为了金融从业人员的重要目标之一。此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界限开始被打开,全球金融市场之间日益渗透,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态势已经形成,对金融机构而言,采取何种方式占据更大的市场已经成为了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金融同业市场不正当竞争现象与导致的问题

1.竞争混乱

金融机构为了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客户门槛,使得不正当的市场竞争时有发生。此外,金融机构在宣传上也费尽心机,过度宣传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也为金融同业市场间的竞争制造了混乱。

2.效益低下

部分金融机构在通过设定更低的贷款利息来吸引客户,而在存款方面,争相揽取高息存款,并附之以高额手续费、代办费或以物抵息等做法,更加引发了银行之间的无序竞争。此外,一些金融机构盲目地开设相关的分支机构以抢占市场,增加了机构的运营成本,压缩了企业效益。

四、规范金融同业市场竞争的建议

1.外部层面

首先,要完善我国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制定,尤其是金融领域的立法要具有国际化视角,与西方发达国家接轨,要严格金融机构的审批机制,从严监管金融同业市场中的不正当竞争现象。在具体的调控手段上,要充分发挥央行的调控职能,运用市场手段和政策手段来维持金融同业市场的稳定。此外,要加强利率管理,在金融同业市场中,要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形成市场利率,放开资金价格,杜绝二级机构私设利率吸引客户。在以市场利率為主导的前提下,中央银行要设定相应的上下限利率,禁止金融机构越线,通过利率手段来限制金融机构间的不正当竞争。要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竞争规则,清理越权越限开展金融业务的机构,同时取消一些不必要的倾斜政策,用公平公正来维持市场的正常竞争。

2.内部层面

在金融机构内部层面,要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尤其是要重点做好内部制度建设、财务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三个方面的工作。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快推进金融机构专业化的进程,改变传统的“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管理方式,从而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要建立更加灵活的市场应变机制,各级机构切实落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经营权。在财务管理方面,要注意逐步实现资产负债结构多元化,让金融机构的资金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要解决当前金融机构资产负债结构单一和增加盈利性手段不足的现状,通过实现资金商品化来增强资产可控性。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要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银行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以高素质的人才来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衍.无序金融同业竞争及矫正[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10:34-38.

市场问题 篇7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权威报告—《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2012—2013)》中所述,2010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到22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市场达到38家。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趋势有所发展,但是对传统的出口对象的依赖程度依然很高, 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香港几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占总量的50%以上,市场集中度仍然偏高,而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会导致更大的市场风险。如何在现有的出口市场格局下,通过合理的出口市场选择在尽可能规避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为此本文通过波士顿矩阵和市场势力的思想进行了探索。

波士顿矩阵( Boston matrix) 是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首创的一种规划企业产品或业务组合的方法。该方法按照产品的相对市场占有率( 相对市场占有率等于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与该细分市场中最大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之比) 以及产品销增长率这两个影响因素,把企业的所有产品分为四种不同类型,分别叫做明星产品( 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都高) 、瘦狗产品( 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增长率都低) 、现金牛产品( 市场占有率高,销售增长率低) 和问题产品( 市场占有率低,销售增长率高) 。四种类型的产品分别对应形成不同的产品发展前景,从而指导企业合理分配资源,并及时对产品组合进行调整和优化。

Utton( 1995) 认为市场势力( market power) 是指一个企业或一群企业持续地将价格维持在边际成本之上,即使价格上升,销售量也不会为此有过大下降的能力,即一种价格加成能力 ( price make- up) 。国际市场势力( globalmarket power) 则是指某国对特定产业的价格加成能力,影响一国特定产业国际市场地位的高低及分工利益的多寡。

二、文献综述

关于波士顿矩阵:一些学者对波士顿矩阵进行了改进研究, 主要是对波士顿矩阵的象限内容进行某些修改,并对矩阵的横纵坐标重新定义,然后应用于区域产业或者市场分析。如黄信灶和行金玲( 2001) 分别将区域产业规模占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区域的比例和产业增长率作为横纵坐标, 同时把区域GDP增长率作为衡量产业增长快慢的标准,然后针对四种产业类型分别引用个别省份的产业进行分析;唐育杰( 2009) 分别将区域产业专业化率和产业增长率弹性系数作为横纵坐标,同时把纵向和横向指标以1为边界来划分,然后以洛阳市六大支柱产业为例来分别确定各自属于哪种类型的产业,并针对不同的产业类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窦建华和孟雪( 2009) 通过改进的波士顿矩阵分析内蒙古主要的出口贸易对象,以寻找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为内蒙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于市场势力:比较典型就是来自Bain( 1951) 采用的CR8模型,Bain( 1951) 通过分析收集到数据,发现一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和该产业的盈利性呈现出正相关,具体的来说就是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会有较大的盈利能力。Poter( 1980) 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 构建了基于“结构—行为—绩效”分析范式( 即SCP范式) 的便捷分析模型用来度量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最后得到的结果是: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会带来更高的平均利润率。Hall( 1986) 收集了大量的出口产品的数据,并且利用价格———边际成本模型来度量这些产品的市场势力, 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久之后Baker&Bresnahan( 1989) 提出由剩余需求弹性来计量市场势力的理论也进入了人们的视线。Goldberg&Knetter( 1999)对该模型进行了完善和改进,主要的改动是将汇率因素加入了其中,并且利用该模型和得到的一手数据对德国啤酒产业和美国瓦楞纸产业的国际市场势力进行量化。国内也有不少相关的研究,文嫮、曾刚( 2004)和张晔( 2006) 等将研究视角对准了全球价值链中的跨国公司,指出其市场势力的来源和控制对我国的大型服装企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张小蒂、朱勤( 2007) 以创新和互动为出发点,认为创新和互动在市场势力为导向的全球价值链中有突出的重要作用, 把握好这一点可以获得更好的比较优势和主导地位。黄先海、陈晓华( 2007) 测算了以省为单位的浙江省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势力,也很有代表性和借鉴性。

( 注 :资料根据《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2012- 2013)》 中的数据计算得到 。)

本文借鉴已有文献中的处理方法,对传统波士顿矩阵的象限进行重新定义,尽管参与市场选择的要素指标不是单一性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指标体系,但是盈利能力( 本文用市场势力代替) 和市场增长率无疑是其中最活跃、最有参考性的两个指标。文中采用衡量出口市场水平最常用的指标“市场增长率”来度量出口市场的发展潜力,以市场势力来代表盈利能力。即用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势力作为两个衡量维度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现状,并规划出口市场选择。

三、两个维度的测算

1、我国纺织服装的市场势力

中国纺织服装历年的出口额都比较大, 而且是上升的趋势( 具体数据见表1) ,近年来更是占到全球总出口量的1/3以上, 较大的市场份额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价格加成能力。

2011年全球纺织服装进口额前十名的排名见表2,这10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额也基本占据了全球纺织服装品进口量的半壁江山,我们国家的纺织服装品也大部分出口到这些市场上。

为了测算主要目标市场的市场势力,我们把目标市场选取为进口额前10位中最有代表性的5个国家和地区:传统的出口目标市场美国和欧盟, 亚洲出口市场代表日本,以及新兴的出口市场俄罗斯和墨西哥。我国纺织服装在这5个最具代表性的目标市场上的出口额及所占比重具体数据见表3。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最为主要是集中在美国、欧盟和日本,这三个市场占据了中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近50%份额( 具体数据见表3) ,而且市场基本稳定,波动不大。并且,2011年我国纺织服装品出口在这三个目标市场纺织服装进口中的占比是: 美国达到39.1%、欧盟( 27国) 达到41.2%,日本高达75.0%。

( 资料来源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2012- 2013) 。)

( 资 :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 2012- 2013) 。)

当前测度国际市场势力应用比较多的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Hall( 1988) 的边际成 本模型 ,另外一种 就是Goldberg&Knetter( 1999) 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Hall的边际成本模型在计算过程当中需要用到边际成本,这是比较难以获得的一种条件。而Goldberg&Knetter( 1999) 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主要的前提只是要求同质化的商品,能够广泛的用于非完全垄断的市场上,其更大的优势还在于对国际间的影响因子的加入,使我们能够通过内外部环境更好的分析企业的市场势力来源。本文中研究的是中国纺织服装品的国际市场势力,而且对应的各个目标市场是非完全垄断性的,正好契合Goldberg&Knetter( 1999) 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另外基于国家层面的边际成本也很难衡量,本文中选择了Goldberg&Knetter( 1999) 剩余需求弹性模型来分析我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势力。其回归模型采用统计学上的对数形式,具体的表达式如下:

根据本文的研究内容,具体地回归方程我们选用了简化后的双对数的形式:

其中,α1- α5为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 其中α1即为市场势力) ,CONST为常数项,Ln P为对应市场出口价格的对数,LnQ为对应市场的出口量的对数,Ln D为出口对象GDP的对数,LNC为出口对象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对数,LnE为竞争对手汇率的对数,Ln W为竞争对手生产者价格指数的对数。该模型中的贸易数据主要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中HS1996分类中的H61( 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和H62( 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 两个大类,这两个大类在历年纺织服装出口贸易当中都占据着较大的比重,2001年比重为69.17%,2006年比重为68.75%,2010年比重更是达到了77.4%。

我们选取了2000年至2013年的相关数据,全部取对数处理,利用Eviews6.0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分别估计了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在对应市场上的国际市场势力,结果见表4。

测算结果显示,中国的纺织服装品在不同目标市场上的市场势力是有差异的,而市场势力本身代表着一种价格加成能力,也就是盈利能力,如何根据已经得到的市场势力数据去选择恰当的出口市场策略,规避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就是接下来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根据改进的波士顿矩阵,下面我们来计算另外一个维度:各自目标市场的市场增长率。

2、市场增长率

市场增长率我们选取年平均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b为2013年目标市场的市场占有量,a为2000年的目标市场占有量,n为13。数据b和a来源于UN-Comtrade数据库。经过测算各个目标市场的年均增长率( 取2000年到2013的平均值) 见表5。

四、改进的波士顿矩阵

中国从2000年到2013年纺织服装出口全球年均增长率为6.16%,我们把纵坐标的分界点设为6.16%,横坐标的分界点取五个目标市场的市场势力均值0.48,为了直观方便,我们将5个目标市场一次以代号1到5来代替。以市场年均增长率为纵坐标,市场势力( 获利能力) 为横坐标建立矩阵( 见图1)。在改进的波士顿矩阵中,由于需要对作为目标市场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分类,因此分别用“贸易明星”、“贸易金牛”、“贸易幼童”、“ 贸易瘦狗”来代替明星产品、现金牛产品、问题产品、瘦狗产品。图中矩阵分为四部分,分别为“贸易明星”( 右上) 、“贸易金牛”( 右下) 、“贸易幼童”( 左上)“、贸易瘦狗”( 左下)。其中,美国、欧盟处于“贸易明星”的位置;日本处于“贸易金牛”的位置;俄罗斯和墨西哥处于“贸易幼童”的位置( 即处于标准的波士顿矩阵中的“问题产品”位置) ;所选样本市场暂时没有“贸易瘦狗”。

五、分析及总结

第一,“贸易明星”包含美国和欧盟两个对象,其中二者互有优劣势,美国市场的市场势力较大,而欧盟的市场占有率的增速较快,二者的贸易优势都十分明显,远远大于0.48和6.16%的基准线,这两个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贸易是要重点发展的, 以进一步扩大规模获得更多的比较利润。

第二,“贸易金牛”只包含了日本,其特点是较高的市场势力和较低市场增长率并存,较高的市场势力会带来较大的贸易利润,说明市场比较成熟,但是较低的市场增长率说明市场后劲不足,扩展空间较小,同时中日还受到地缘政治的影响,该市场要谨慎对待,建议是稳定贸易投入量,稳固现有贸易利益即可。

第三,处于“贸易幼童”的市场包含俄罗斯和墨西哥两个,二者的共同点是较高的市场增长率以及较低的市场势力,这两个市场的纺织服装进口量占我国总出口量的比重不及传统进口大国大,但是增长率都极高,墨西哥甚至超过了欧盟市场,在五个贸易对象里最大,具有很大市场潜力,另外,当市场占有率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在市场定价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从而带来较大的市场势力使其向“贸易明星”转化。所以无论从市场发展潜力还是减少市场集中度以分担贸易风险的角度来看,这两个市场都是要引起足够重视的。

勘察市场问题与应对 篇8

工程勘察市场存在的问题

1.资质使用方面

我国勘察市场实行的是从业资格许可制度, 资质证书等级体现的是企业所拥有的注册资本, 资历信誉、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业绩的情况, 是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体现, 只有取得相应的资质证书, 才能在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工程勘察活动。每个具有资质单位的人员都应该把资质看成是自己单位的一种名誉, 在使用上都应该严肃严谨, 但有的企业却不珍惜自己的资质, 把资质当做商品一样出售, 只要交管理费, 就可以让他人 (可以是公司、也可以是个人) 使用自己的资质, 使市场中出现了“挂靠”现象。“挂靠”扰乱的不仅是市场, 损害的更是企业的声誉。有时候的投标, 表面上看, 都是一些资质高的大公司在投标。而实际不尽然, 掺杂其中的就是“挂靠”单位。这样在投标的报价就会出现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差距, 尤其是个人“挂靠”时, 因为其内部基本上没有管理, 所以其管理成本很低, 这样在投标报价中, 除去给“被挂靠单位”上交的管理费外剩余的利润都是自己的, 往往在报价中报的很低, 这样使一些管理正规的单位在报价上不得不败下阵来。随着国家对勘察资质要求不断提高, 一些实力不过硬的单位, 其资质将会被取消或者降级, 这样, 这些单位势必会成为“挂靠”队伍的新的大军。

造成该“挂靠”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一是勘察工作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设备或者说不需拥有大量的设备, 即使购买几台设备也不需投入大量的资金, 像普通汽车钻DPP100一台仅20多万, GY-150型、GY-100型台式工程钻机配套下来只要5-6万, 稍有实力的个人都可以买得起, 某山东个体老板自己拥有钻机、加上联络设备一次就能组织40多台。这些个体老板只是购买一些设备, 技术人员、业绩、资质都现借, 或临时聘用, 有的甚至连营业执照都没有, 就在市场上“挂靠”工作了, 从而成为一只“挂靠”的主力军;同时一些从大的勘察单位辞职、退休的职工投入几台设备, 凭着对市场的熟悉在市场中“挂靠”经营, 又是一只“挂靠”的主力军。二是“被挂靠”的一些大单位, 由于其在市场上很容易找到廉价的队伍, 往往不再自己花钱养设备和添置新设备了, 如在具有综合勘察甲级资质的单位, 拥有6台汽车钻、2台静探设备的公司亦不多见了, 反过来这也为“挂靠”提供了温床。三是由于勘察工作缺乏监理及第三方监督并且勘察工作属于隐蔽工程很难定性质量问题, 具有勘察资质的单位敢于把勘察任务全部转包给“挂靠”单位, 而不用完全考虑后果。

2.勘察收费方面

勘察项目的低收费是困扰勘察行业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2002年1月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依据当时的价格水平, 以计价格 (2002) 10号文发布了《工程勘察收费标准》。但该标准自出台以来一直难以实施。在一些地市级政府控制的勘察取费标准只为 (2002) 标准的50%左右, 若能以此价格水平来指导市场也是好的, 可是实际取费的价格往往只有 (2002) 标准的20%~30%, 有的甚至更低。虽然有的招标中提出了参考 (2002) 标准, 也只不过是为了应付检查的挡箭牌。

从近几年的勘察市场看, 除了行业保护的项目、“捆绑销售”的项目这些不实行公开招标或者“变相”公开招标的项目外, 基本上遵从了低价中标的规则。那些行业保护、“捆绑销售”的项目多是工业项目和大项目, 像电力、核电、铁路、公路、水利、冶金等。这些行业大都有自己的勘察队伍, 除了与设计捆绑之外, 即使单独拿出来招标的勘察项目, 也因行业的限制将本行业之外的队伍拒之门外, 或当“分母”使用。如前年衡水某小区勘察投标, 地层较单一, 最后中标价只有32元/米, 这包含了外业钻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撰写报告及后期验收、验槽服务等全部费用, 已经接近于成本价。

除此之外, 勘察市场不执行合同现象也较普遍, 造成勘察项目资金的回收率低, 严重拖欠工程款现象普遍。

3.招投标方面

勘察项目以其项目小, 项目多为特点, 相应投标也是比较频繁。勘察投标有其特殊性, 就是工作量由自己设计的勘察方案来定, 然后自己根据市场情况及自身水平综合考虑来报价, 且由于各投标单位水平不一, 方案不一, 所以招投标价格也是“五花八门”。

假投标、不规范投标是勘察市场第一大乱象, 为了拿到工程, 一些单位多方托关系, 找门子, 甚至通过商业贿赂来竞标, 成为内定队伍。

除了内定队伍的情况, 就是招标不规范, 规则不完善。如内蒙古鄂尔多斯某项目, 没有报价规则, 出现了最低单价70元/米、最高300元/米的落差。贵州某煤焦化项目, 自己布工作量, 最高报价1360万, 最低只有198万元, 这样的报价很难评定谁优谁劣, 最后只能看关系了。

从以上情况看, 勘察中一些项目不再是拼实力, 而是拼关系、拼价格。

4.勘察施工方面

由于勘察市场遵循低价中标规则, 且勘察施工中, 无监理和监督机制, 多数低价中标项目必然出现不规范施工, 孔深不够, 少打孔、不按勘察大纲要求取样、试验等情况。使勘察数据失去了作为设计依据和指导后续施工的意义, 且为工程增加了成本、带来隐患。而对于那些管理严格、流程规范的单位, 由于价格和利润的原因, 只能随波逐流地降低勘察质量, 降低成本, 以竞得工程。

某基地建设, 地层以卵漂石为主, 工期较紧。为迎合业主, 勘察单位把附近其他单位报告中的钻孔资料搬来, 连孔号都未变动。由于地层不准确无法指导施工, 施工困难, 不得不请岩土方面的专家进行论证, 反而加大了费用。

勘察企业的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 工程勘察企业若想在勘察市场中生存且发展, 应积极地找出应对策略和方法。

1.利用地域差异、行业差异寻找商机

勘察工作地域性比较强, 不同地域的单价, 施工水平不一, 这就为勘察企业提供了机会。积极寻找那些单价高, 易于挤进去的地域, 积极展开公关,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2.利用勘察的前期优势, 开展与勘察密切相关小型岩土工程项目

在资质允许范围内积极联系灰土桩、CFG桩、基坑降水、基坑设计、支护、岩溶治理设计、施工等项目。弥补勘察收入低的缺憾, 增加了收入。

3.提高市场信誉, 加强后期服务

为业主着想是企业发展市场的宗旨, 勘察作为工程的前期工作, 一旦承接下来工期比较紧。根据该情况, 采取加大设备的投入确保外业工期, 加班加点保证报告的及时提交。另外, 及时提交中间报告供设计院使用, 以此来满足业主的要求。

为业主着想还应加强后续服务, 不但为业主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方案, 尤其是在基础施工出现困难的时候及时提供技术咨询。干一项工程交一方朋友, 占领一片市场, 建立起牢固的客户群, 从而建立稳定的业务来源渠道。

4.提高技术水平, 增加核心竞争力

市场问题 篇9

2005年8月, 中证指数有限公司成立, 通过整合沪深交易所现有指数资源, 为股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提供标的指数。2006年9月, 中国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挂牌成立。2010年4月, 股指期货的第一个合约正式推出。此后, 以股指期货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现阶段, 开展金融衍生品交易对于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保护金融资源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同时, 推出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对资本市场监管体系提出了新挑战与许多新课题, 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联合监管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由于金融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和诸多相互影响的渠道, 两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一直是各国资本市场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之一, IOSC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自成立以来, 也在许多公开文件 (如IOSCOPD154、IOSCOPD124以及IOSCOPD86等) 中对联合监管实践提供了指引。在中国推出衍生品交易过程中, 国内外跨市场联合监管的经验与教训以及IOSCO的指引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

然而, 正如各国监管当局以及IOSCO一致认同的那样:一国资本市场监管制度与体系的建设必须以该国资本市场发展情况为基础。由于建立初期改革不配套和制度设计上的局限, 中国资本市场还存在一些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 例如, 作为持股人的国家在上市公司经营中的非市场行为、卖空机制尚不完善以及许多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尚存在误区等。另外, 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成立意味着:在近期, 金融衍生品与标的现货将在不同的交易所挂牌交易;在未来, 类似的、甚至同样的金融衍生品可能在不同的交易所挂牌交易。

这些因素都要求对中国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联合监管的规律进行分析与研究, 并对衍生品交易推出过程中跨市场联合监管制度框架与演进路径进行设计与优化。良好的跨市场联合监管体系对于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 良好的跨市场联合监管体系, 通过适当的信息共享机制与有效的监管合作, 能够及时发现跨市场的操纵与欺诈等行为, 避免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进而起到保护投资者与促进资本市场稳步发展的作用。例如, 在“三二七”以及“三一九”等一系列国债期货事件中, 由于最初监管体系未能及时发现与控制多方的逼仓操纵行为, 导致空方违规大量透支, 最终造成了风险事件的发生与国债期货市场的停止交易。

其次, 合理设计的跨市场联合监管体系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和减少监管冲突。例如在美国, SEC与CFTC通过“目标测试”的方法决定双方的管辖权, 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了跨市场监管的监管冲突, 降低了相关监管成本。另外在设计跨市场联合监管制度中, 适当引入“监管竞争” (Pistor、Xu, 2005) , 则可以有效降低监管体系中的官僚作风, 提高监管效率。

二、国际上金融现货与衍生品跨市场联合监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金融危机巨大的破坏性和多发性使金融监管成为关注的焦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金融监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提出了如金融脆弱说、公共利益说、管制俘获说、管制供求说、管制寻租说等理论, 这些理论主要回答为什么要对金融业进行监管或者说金融业是否需要监管这个问题。Merton和Bodie (2000) , 突破了Stigler (1974) 的观点, 提出了功能观的监管理论。他们认为, 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监管体系比基于机构观点的金融监管体系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Pistor和Xu (2005) 在其此前 (2003) 的不完备法律 (incomplete law) 分析框架下, 提出了监管竞争理论, 在对美国公司法体系与上世纪末中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 指出在多个监管者间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促进市场经济功能的有效发挥。这些监管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监管者与市场参与者间的互动关系, 为设计与优化跨市场监管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从美国1987年股灾之后, 研究者逐渐重视对衍生品市场与现货市场互动关系的分析。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衍生品市场的引入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方面。部分研究表明期货市场的引入使现货市场的波动性减小, 如, Lee和Ohk (1992) 、Bessembinder (1993) 以及Antoniou和Holmes (1995) 等分别对S&P500、香港恒生以及FT-SE100指数期货推出前后的市场数据进行了分析, 认为股指期货提高了现货市场信息流的速度与质量, 从而降低了现货市场的波动性。而更多的实证研究表明, 引入期货市场交易后, 现货市场波动性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如, Edward (1988) 、Baldauf和Santoni (1991) 、Gerety和Mulherin (1994) 以及Pericli和Koutmos (1997) 等。此外, 还有少部分较早的研究认为期货市场的引入导致了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增加, 如, Harris (1989) 与Damodaran (1990) 等。 (2) 股票指数期货到期日效应方面。实证研究表明, 股指期货所引致的股市“跳跃性”波动绝大多数集中在股指期货合约的到期日。套利者在期货合同到期时对其现货头寸进行平仓了结, 可能使得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加剧, 即股指期货对股市波动的影响存在着“到期日效应”。Stoll和Whaley (1990a, 1990b) 的实证研究发现, 在股指期货合同到期日, 现货市场价格波动与交易量显著增大。 (3)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信息传播方面。很多学者对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进行了研究, 如, Kyle (1985) 、Admati和Pfleiderer (1988) 、Grossman和Miller (1988) 、Stoll和Whaley (1990b) 以及Kawaller、Koch和Koch (1998) 等, 并提出交易成本的存在、资本需求以及卖空限制等因素导致指数期货与现货指数收益率之间的先行滞后关系。

国内一些学者 (如谭燕芝、蔡伟贤 (2005) , 陈晗、王玮 (2005) 以及吕筱萍 (2002) 等)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也对中国跨市场监管的必要性与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此外上海期货交易所在2006年第十六期联合研究计划中, 以“现货市场与衍生品市场跨市监管研究”为题立项进行了研究。

三、基于IOSCO框架体系的联合监管实践设计

IOSCO在对许多国家 (包括成熟市场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 的资本市场监管实践活动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公开文件的形式为各国资本市场监管当局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供指引。其中一些文件涉及了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联合监管方面的内容, 这些文件主要包括:

IOSCOPD154和IOSCOPD155是对资本市场监管目标与原则的陈述。在这两个文件中, 多处提到了良好跨市场联合监管体系的目标与基本要素。IOSCOPD154提出适当的授权、完善的监管程序、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以及高素质的监管人才是实现跨市场监管体系目标的保障。IOSCOPD155则对上述四个要素的详细特征进行了说明。

IOSCOPD124与IOSCOPD86主要关注跨市场联合监管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特别地, IO-SCOPD86对良好的信息共享机制与恰当的信息共享内容的一些细节特征进行了说明。

上述文件对于中国构建现货市场和衍生品市场联合监管体系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参照文件中对于良好跨市场监管体系特征的描述, 依据相关金融经济理论, 就可以对跨市场监管体系设计方案进行评估与优化。

参考文献

[1]Admati, A.and P.Pfleiderer (1991) , Sunshine trad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equilibrium,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4:443-481.

[2]IOSCO (2003) ,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implementation of the IOSCO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IOSCOPD155.

[3]IOSCO (2003) ,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IOSCOPD154.

[4]Pistor, K.and C.Xu (2005) , Governing stock markets in transition economies:lessons from China, American Law and Economics Review7:184-210.

[5]陈晗, 王玮.美国外汇衍生品监管权限的演变及借鉴[J].证券市场导报, 2005, (8) .

[6]吕筱萍.衍生品市场价格操纵的机理分析———以期货市场为例对市场操纵的剖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2, (7) .

市场问题 篇10

一、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

尽管从学理层面系统深入地探讨艺术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很有必要,然而,国内学术界关于艺术市场的研究成果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纯粹探讨艺术品鉴赏与投资技巧的介绍性文章和普及性著作不断问世;另一方面,这些文章和著作大都缺乏学理层面上的深入总结和系统概括。为了全面了解近十年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状况,我们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中文图书里关于“艺术市场”的文献进行了检索和研究,以期对艺术市场的研究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就艺术市场领域的文章而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0年至2010年共收录了552条“篇名”为“艺术市场”的文章记录(截止至2010年10月)。具体来说,以“艺术市场”为题的文章数量增长趋势与中国艺术市场的走势可谓大体吻合(见图1)。总的来看,多数文章都具有时效性强和理论性弱的特点。

从近十年出版的艺术市场类著作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以书画、瓷器等某种艺术品为对象,分门别类介绍相关知识,例如浙江大学出版社从2004年开始推出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与投资丛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从2005年开始推出的“中国艺术品投资与鉴宝丛书”;第二类是以收藏者的个人收藏经历为线索和基础的经验总结,例如林家治等著《让你价值连城:收藏家发迹的秘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丁著《收藏之道:艺术品投资采访手记》(岳麓书社2006年出版);第三类是针对某一时间段的艺术市场年度研究报告,例如赵力主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湖南美术出版社从2007年起出版)、《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编委会主编的《中国艺术品市场年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从2006年起出版);第四类是系统研究艺术市场的专著和教材,例如章利国著《艺术市场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李万康编著《艺术市场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正如李万康在《艺术市场学概论》中所说:“近年来,艺术品投资与鉴藏大兴”,“但研究之粗浅,仍可用空白二字形容”。时隔五年,回过头来再看,问题依旧存在且无多大改观。

二、艺术市场学的名与实

章利国在《艺术市场学》中指出:“艺术市场学是对艺术市场的本质规律做全面科学研究的新兴学科,是艺术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这一定义,我们不难发现,名为“艺术市场学”的著作其实既不“全面”,也不见得“科学”。顾名思义,艺术市场显然应该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摄影、电影、电视等诸多领域。但是这些著作大多只关注美术中的绘画,连书法和雕塑等领域都很少涉及,更不用说瓷器和玉器等中国艺术市场上的热门品种。以绘画“概”艺术的艺术市场学著作显然很不全面,更难以回应艺术市场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

从艺术市场学的分析框架来看,存在着貌似科学,实则生搬硬套之嫌。艺术市场学关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简单二分法就是一例。在艺术市场学的分析框架中,通常把画廊称为“艺术品交易一级市场”,而将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视为“艺术品交易二级市场”。这种划分思路显然来自股票市场,即把股票的发行市场称为一级市场,而将股票的流通市场视为二级市场。事实上,这种“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分并非适合艺术市场的实际状况,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生搬硬套,对市场的真实运作并不了解。首先,中国艺术市场的经营机构和经营方式并非只有画廊、拍卖行和艺术博览会,还有古玩摊、艺术品摊、古玩商店、工艺品店等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以及艺术品融资、艺术品典当、艺术品租赁、艺术银行服务、艺术品投资基金、艺术品网上交易、艺术授权衍生品等新兴的艺术品经营方式。然而,艺术市场学却对这些传统的艺术品经营机构视若无睹,对新兴的艺术品经营方式置若罔闻。其次,艺术市场学者常以先入之见看待中国艺术市场。与西方艺术市场不同,许多中国艺术家本身就是一个“小画廊”。艺术家不仅是画廊的艺术品供应者,而且常常跳过画廊这个中间环节,直接向收藏者甚至拍卖行提供艺术品。在不少学者看来,这种已有千年历史的中国艺术品“直销”方式大有问题,甚至“严重扰乱了艺术市场的正常秩序”。因此,要么是对这种直销方式视而不见,要么武断批评其扰乱了一级市场,却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这种直销方式的合理性和生命力。总的来看,中国的艺术市场学研究显然存在名不副实的问题。不能直面艺术市场现象,而以先入之见指点市场,当然只能是隔靴搔痒,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

三、艺术市场研究的困境

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近十年的相当一部分艺术市场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流于表面、深度不足,甚至东拼西凑、错漏百出的问题,更遑论对相关理论问题的规范性和学术性研究,由此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少观点和结论的随意性、误导性和危害性非常之大。读者既看不到现象背后的规律,也找不到解释事实的理论。这样一来,不仅无助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甚至有碍于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就目前的艺术市场研究而言,至少存在两大问题:

从研究方法来看比较单一,不够规范,研究范式尚未形成。由于研究艺术市场的学者背景和学术训练以人文学科居多,因此,艺术市场领域的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综合研究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则很少见。不仅如此,许多定性研究严格来讲并不规范:随意性较强、系统性不足、逻辑性欠缺。这就直接导致了艺术市场研究虽然以定性研究为主,但其实并没有充分体现出规范的定性研究所具有的研究优势,对一些重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长期未能达成共识。因为艺术市场的实证研究方法主要局限于定性研究,这就很难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量化描述,从而不利于了解中国艺术市场的真实现状和存在问题,也不能够为中国艺术政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主题高度集中,前瞻性的研究不多,解释力强的成果很少。根据艺术市场领域研究文献的性质,艺术市场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别: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侧重基础理论研究的学者比较重视艺术市场的理论建构和学理反思,而侧重应用理论研究的学者则比较关注现实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市场研究还是以应用理论研究为主。但是,在艺术市场的应用理论研究方面,除了存在研究主题高度集中于热点问题外,还存在流于描述现象,缺乏深度分析的问题,很多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明显现实意义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前瞻性、创新性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最为严重的是,艺术市场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理论研究的“两张皮”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真正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特色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很少。这不仅制约了应用理论研究的深度,而且影响了艺术市场理论的系统建构。

四、艺术市场研究的出路

总的来看,艺术市场理论的发展无外乎来自两种力量,现实问题的拉动和研究方法的推动。到目前为止,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的前进主要来自于前者。这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在方法推动方面有所突破的话,中国艺术市场理论的发展空间和学术增长点都会大大增加。这是我们应该大力推进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重要原因。推进艺术市场理论的研究工作,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按照李万康的观点,“艺术市场学是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与艺术史、美学、鉴定学、考古学、艺术类型学、艺术信息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品消费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但中国艺术市场研究的现状却是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方法不够规范。其直接后果就是那些原本具有整体性意义的艺术市场基础理论问题被强行分解成了单一学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学术工具也因此被局限在某个学科的视野内,从而使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失去了本来的价值或者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而难以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这也使得艺术市场研究由于缺乏方法论的支撑而踯躅不前,难以取得重大突破。国内高等院校仅有的几个艺术市场研究机构,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和上海大学艺术市场研究中心,也都不具备跨学科研究平台的特征。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的建立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和学院(系)的边界,为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平等对话和合作研究的开放式实体性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以艺术市场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纽带,以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的软、硬件条件为支撑,通过跨学科团队的通力合作取得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从而逐步解决艺术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第二,推动艺术市场学者跨学科交叉学习。从艺术市场学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最大障碍就是学者的学术训练比较单一,很多学者只具有某一学科的学科背景,这就使不少学者有心“跨”而力不足。为了解决这个瓶颈性问题,可以采取几个措施:首先是依托艺术市场研究机构或艺术市场跨学科开放研究平台,开办艺术市场领域的跨学科培训班,鼓励艺术市场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参加跨学科培训计划。从学术训练的角度打开艺术市场学者的学术视野,了解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并接受不同学科的系统训练;其次是鼓励自然科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报考艺术市场方向的研究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根据他们的学科背景,结合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需要,确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论文选题,从小问题入手逐步尝试解决艺术市场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此外还可以在一些条件具备的高等院校启动艺术市场跨学科课程的交叉学习计划,鼓励教师和学生主动选修或旁听不同学科的课程,从而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培养艺术市场跨学科研究的学术自觉性和问题敏感性,以便更好地确定跨学科课题,同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市场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 篇11

低迷市道,人们确实需要来点娱乐化的东西消解情绪,但理性甚至冰冷的价值判断不能因此而被束之高阁,相反,这个时候人们尤其需要冷静判断一些大事情,把视野放宽到足够大,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当下,才能更清晰地看到未来。

这个大事情,不是资金面,更不是技术面,当然也不是当下宫廷政治的七七九九,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考恩(Tyler Cowen)针对中国经济最新提出来的判断:正如奥地利学派所预言和发现的,中国可能出现重大而持久的经济停滞。

考恩认为,长久以来,沉迷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将其国民收入的40%到50%用于投资,但却很难明智地运用这么大的投资,尤其是在一个徇私舞弊的经济环境中,何况这样的投资率从最开始就高过头了。而在中国经济变得越来越难有效刺激增长的局面之下,如果政府继续为支持投资而进一步补贴,将更加限制消费并扭曲资源分配,使中国经济停滞不前。

毫无疑问,如何看待这一判断,不但是摆在中国高层面前的重要事情,也是目前市场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大问题。

可以想象,这个由一位外国人提出的针对中国经济的悲观判断,肯定不会得到所有中国精英的认同,甚至还可能遭到很多御用精英的极力反驳,但这个判断迅速在金融圈内获得私下热议的情形,至少说明多少击中了一点中国经济的要害。因为,考恩所描述的经济前景,也正是当下中国最为担忧的事情。

如果仅从经济学逻辑思考这位美国人提出的问题,答案肯定五花八门,我们并非经济学家,无法从理论高度严密论证其判断合理与否,但如果看看当下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再结合中国人固有的“盛极而衰”的文化思维习惯,或许你会变得比考恩更悲观。

这里强调一下,千万不要小看这种文化心理,从古至今,中国始终没有逃脱这一套。一如西方人刻进骨子的自由、民主思想,中国人的“盛极而衰”、“否极泰来”、“治乱循环”等文化心理同样深入人心。

更重要的是,这种盛衰治乱的周期性更迭大多是通过破坏来完成的,正所谓“不破不立”——这种情形不但完美地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层面,在股票市场上也司空见惯,你看,“破了2100点反而会好”的观点不也正盛行于当下市场吗?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破坏”,有好的“破坏”,也有不好的“破坏”。好的“破坏”总是体现为变革,体现为改良,往往是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而坏的“破坏”总是表现为战争,表现为革命,往往是造成社会经济倒退的。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我们很难说服自己不去相信,“盛极而衰”的事是可能要发生的。远的姑且不表,就拿最近30年的改革开放来说,中国在短短30年内迅速创造了全球第二的GDP,积累了巨额社会物质财富,各种产品应有尽有,可以说丰富得不得了(按经济学家的说法是“过剩”了),可谓“前所未有”,可谓“盛极”。

而“盛极”之时,往往是问题丛生、利益固化之际,再继续往前无疑障碍重重,难度系数只会越来越高。而现实又要求我们必须有一个较高速度的增长,以维系各种稳定的关系和结构,但事实上我们却很难做到。怎么办?难道真要像这位美国人说的那样陷入长期停滞吗?难道真要重蹈日本“失去的十年”吗?

如果大家都不愿陷入“停滞”或“失去”的泥淖,目前以我们的才智,或者以大多数具备中国固有文化心理的人的习惯思维,除了“破”之外,可能已别无他途。

既然“破”可能发生,剩下的关键就是,中国决策精英在可选择的情况下以何种方式去“破”。许小年说得好,积极变革可能是我们唯一的希望所在。但需要提醒的是,积极变革需要越早越好,最好不要等到无法选择的时候,否则,后果难以预料。

或许有人会担忧如此主动的“破”将带来风险,甚至会让中国经济离开既有轨道,但如果发展到被动“破”岂不要付出更高昂的代价。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相信凡是理性的决策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据传,最近研究法国历史的一本大作《旧制度与大革命》正流行于精英阶层,作者托克维尔在这本书里讲的很多问题和道理,说的其实就是这种无法选择情况下發生的诸多事情。托克维尔告诉我们,当时的法国,整个上层深信不疑,只要经济继续发展,统治就将在安稳的状态下传承千秋万代,政治社会的变革根本就无足轻重。但最后发生的历史事实残酷地告诉我们,不是贫穷,而恰恰是经济的繁荣加速了革命,是社会的沉闷带来了危机,是政治的冰冷卷起了风暴。

我们不是经济学家,当然也无意客串政论家,既不敢对此妄言,更不敢轻易论断,提起这些,只是想告诫一下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看不到这种“破”的发生,而且是很积极的那种,那么市场要真正的好转是非常困难的。

我国涂料市场存在的问题 篇12

(1) 市场集中度低;

(2)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3) 滥用多品牌策略;

(4) 研发技术力量薄弱;

(5) 传播推广手段单一;

(6) 整体竞争力较弱。

上一篇:句法特征下一篇:桥梁结构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