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战争综合征

2024-07-05

海湾战争综合征(精选9篇)

海湾战争综合征 篇1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专章论述生态文明建设,提出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所谓美丽中国, 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应当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在资源可持续、 环境能承载的前提下,推动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走上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但随着海洋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生态环境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海洋污染造成部分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退化, 濒危珍稀海洋生物持续减少,海洋生态灾害时有发生。在新形势下,全社会更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统筹兼顾,全面落实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抓紧调整海洋经济结构,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形成节约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发展方式,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使美丽中国如约而至,还子孙后代一片碧海蓝天。

安海湾位于福建省东南部的围头湾内,原为福建少有的优良生态海湾。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工业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入海,沿岸大面积围垦养殖加剧海域淤积,沿岸海域资源开发利用已严重超过其承载能力,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研究安海湾存在的生态问题,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安海湾海域综合整治设想,以探索安海湾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为加快安海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保护安海湾海域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 社会和谐发展进行探索。

1研究区概况

安海湾位于泉州南翼,东接晋江市安海镇和东石镇,西与南安市石井镇、水头镇毗邻,海湾面积约13km2,其中滩涂面积9.8km2,湾口宽度仅0.8km,湾中较宽处东西近1.9km,南北长9km,是一狭长半封闭型海湾。低平潮时仅南部尚存3.3km2的水域,大部分水深在5m以下, 湾口小腹大,水体交换能力相对较弱,只有湾顶极少淡水的注入,湾内水动力状况主要受地形及外海(台湾海峡)潮汐、风浪的影响[1]。

从经济发展状况看,安海湾沿岸4镇经济实力较强,均属于沿海发达区域。据统计,2011年安海湾沿岸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 673.47亿元,占全市GDP的39.18%[2]。从安海湾沿岸地区的经济构成上看,三大产业产值分别为39.09亿元、 1 111.25亿元和523.12亿元,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湾区生产总值的66.40%[2]。

2安海湾区域发展现状

2.1海洋环境质量恶化,海洋生态破坏严重[4]

安海湾海洋环境调查结果显示,1989年湾区内海洋环境质量良好,除无机氮外各项水质指标均未超标,湾区水质较好、温盐适宜、养分充足,适合海洋渔业发展。然而,2010年海域环境现状调查表明, 全湾范围内的无机氮、 活性磷酸盐、石油类超标严重;湾内部分地区CODMn超标,其余各项水质指标基本符合III类水质标准要求;湾区北部为劣IV类海水。由此可见,安海湾海洋环境质量恶化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来安海湾沿岸水头镇、安海镇、 东石镇等的陶瓷、 五金、 机械、 鞋业、 石材、 化工等行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安海、东石的印染、漂染、电镀行业,使排入安海湾的污水量剧增,携带大量的重金属进入该海域,造成安海湾水质严重恶化。与此同时,沿岸大面积围垦养殖造成海域淤积,并加剧了海洋环境恶化的程度。

2.2产业发展格局散乱,同质化现象突出

目前,安海镇的主导产业为纸业、机械五金、建材、皮革、食品等。纸业、机械五金和建材所占比例最高,皮革次之。东石镇以伞业为主导产业;石材产业在水头镇中占绝对统领地位,纸制品、粮油食品和塑料化工企业亦占有十分重要的份额,工业结构趋向重型化;石井镇同样以石材业为主导产业,陶瓷业、油品加工和纸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由此看出, 安海湾区各镇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突出,虽然乡镇企业扩大了地区生产的总体规模,但生产技术水平、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等均明显落后于城市。总的来说,安海湾沿岸乡镇企业具有规模小、布局分散化和产业同质化的特点。

长期以来,安海湾区形成了散乱的发展格局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显著,主要表现在:1污染源呈零星分布,由点及面引起大面积的污染,同时加大了配置污染处理设施的成本,加重了企业和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实际可操作性;2环境保护有赖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小城镇无论在经济实力上还是技术水平上均显薄弱,导致其在环保事业上的投入乏力,无法取得令民众满意的成效。

2.3海洋环境风险隐患凸显

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安海湾石井作业区拥有500万吨级以上的码头泊位14个,设计年吞吐能力为297万t。 按码头泊位吨级分: 300~500吨级泊位共6个,500~2 000吨级泊位8个;按码头泊位功能分:成品油等危险品码头共6个,通用件杂货泊位8个。随着安海湾海洋开发利用强度进一步加大,湾内往来船舶增多,一旦发生船舶碰撞事件,溢油、危险化学品泄露等问题接踵而至,湾区所面临的用海风险不容小觑。此外,安海湾沿岸规模企业共有674家,多为石材、陶瓷、纸业、五金机械等易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若工业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海,将造成海洋污染、海洋环境风险隐患凸显。

2.4近岸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 海岸带不堪重负

安海湾近海经过30年来的无序开发,使得重化工产业遍布海岸线、滩涂海湾被大规模围填海、岸线快速水泥化和人工化、渔业资源锐减、海洋纳污自净能力和抵抗自然灾害能力不断下降。总的来说,安海湾近岸海域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海岸带不堪重负。

可见,安海湾日趋恶化的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严重制约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阻碍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加快推进海域综合整治,实现建设 “五位一体” 美丽安海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且迫在眉睫。

3建设美丽安海湾的优势所在

3.1海洋自然资源优势

安海湾区域依山傍海,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主要的海洋资源有港口岸线、滨海矿产、海洋水产以及滩涂湿地等。

(1)港口岸线资源赋禀条件良好。湾区海域面积约13km2, 湾内岸线长度约33.5km。湾区内有东石、安海、水头和石井4个作业区, 多年来以建设中小型码头为主,主要为晋江市、 南安市的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开展矿建材料、 集装箱、石油和化工制品、粮食、件杂货、对台 “小三通” 等多样性运输。据统计,湾内现有500吨级及以上生产性泊位2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个;码头岸线长度2 076m, 设计年通过能力471万t[3]。目前,正进行港区通海航道工程按满足3 000吨级登陆舰全天候通航和5 000吨级船舶乘潮通航标准建设。

(2)滨海矿产资源丰富。水头镇拥有花岗石、凝灰岩、铁矿、陶瓷土和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石井镇拥有黑色金属矿、钾长石矿和大量的花岗岩;安海镇拥有高岭土;东石镇拥有泥煤、花岗岩、海贝壳和磁铁砂。其中,水头镇承负中国 “石材之乡”的美誉;石井镇的溪东大型花岗岩石矿储量在1亿m3以上,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开发价值。根据统计,晋江市石英砂、高岭土的储量均在1亿t以上,工艺玻璃砂储量2 000万t左右,花岗岩遍及全市各地, 年开采量在10万m3以上。

(3)湾内遍布水产养殖[4]。除小部分海洋捕捞外,大部分为围垦养殖,养殖类型多以牡蛎、紫菜、对虾、花蛤等为主。境内原分布有国营东石盐场、院下盐田和河江崎盐田,目前均已废转。

(4)湿地滩涂广阔。 湾内的滩涂面积约6.2km2, 占安海湾面积的47.5%。 由于浅海湿地海水温度适中、 盐度较高、 营养盐丰富,为鱼、 虾、 贝、 藻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是鸟类迁徙栖息地。

3.2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泉州市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素有 “海滨邹鲁” 的美誉。

安海湾沿岸4乡镇范围内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2处,市级10处。上千年的悠久岁月,既留下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足迹, 也记载着朱熹讲学的史话;宋元时代的安平港, 是当时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和避风良港, 也是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伴随着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安海湾区内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融洽交汇,特别是佛教、道教、 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其中,极负盛名的有安海湾北部号称 “天下无桥长此桥”的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安平桥,以及龙山寺和郑成功墓。 此外,泉州市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戏曲文化遗产, 有梨园戏、高甲戏等剧种。其中,蜚声海内外的有宋元南戏 “活化石” 梨园戏和中国一绝 “提线木偶”。诸多的宗教遗迹、历史文物遗迹和民俗文化构筑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象,使得安海湾区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3.3战略区位、交通优势

安海湾地处于泉州经济圈和厦门经济圈的交汇处,其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其成为泉、厦经济发展带上的重要一环,成为联系泉、厦的门户。安海湾沿岸安海镇、水头镇、石井镇和东石镇,是泉州南翼新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位为副中心滨海城市,是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泉州现代加工工业制造业基地。本区交通条件良好,拥有港口、高速公路和区域干线等,在区域中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3.4产业基础良好,拥有国内外市场,具有品牌优势

安海湾周边沿岸的南安市和晋江市连续多年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 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良好。2011年,两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3 381.78亿元,占泉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2.47%,主导产业有石材、陶瓷、鞋塑、服装、 五金机械、 玩具、 印染、漂染、电镀行业等[1]。近年来,涌现出大量规模化、竞争力强、效益好的企业,培育出一大批全国知名品牌。多项产业已在国内外开辟了市场,如安海镇拥有烟酒饮料、布料纺织、 五金、建材、摩托车配件、水果批发、皮业制革和小商品市场、钢铁市场;水头镇拥有闽南建材第一市场,石材精品中心和高级保税物流中心;东石镇拥有中国伞都伞具和五金市场; 晋江市拥有国际制鞋基地;石井镇拥有闽台农产品市场等。这些市场立足本地,面向国内外,足以成为安海湾区域经济发展的坚实后盾。

3.5侨乡优势

泉州市自古以来与海外经商贸易频繁,关系密切, 是著名的侨乡。 海外侨胞, 港、 澳、 台同胞超过50万人。他们一方面造福桑梓,建设公益事业,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吸引外资、吸引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通过发展创汇加工业、旅游业等形成全面外向型经济,从而增加了安海湾区域经济的吸引和辐射能力。

4安海湾海域综合整治设想

为改善安海湾的海洋生态环境,兼顾海湾整治修复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应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到海洋工作的全过程,既要坚持 “五个用海”理念,又要继续加强统筹兼顾,积极推进安海湾海域综合整治, 努力建设美丽安海湾, 使其成为集滨海湿地生态景观和滨海高新工业区的生态廊道。

4.1埋设截污管网,推行深水排放

安海湾内有陆源排污口3个,分别是东石电镀集控区排污口、安东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污口和水头生活污水排污口。2010年,安东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污口排污总量为885.16万t,东石电镀集控区排污口排污总量为150.96万t, 主要排放污染物为COD、总磷、氨氮、悬浮物、 石油类等。

为彻底整治安海湾污水横流乱象,可采用以下几种措施:1加强近岸海域、陆域和流域环境协同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安海湾截污管网建设;关停或搬迁上游养猪场;沿线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加强废水深度治理设施建设以及加大监管力度。 2按相关部门审批要求,安海湾内现有排污口均为临时性,应在批准使用期限内进行监测评估,限期治理超标入海排放的排污口。一旦发现企业存在环保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应将其关停取缔。3新、改、扩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 要求采用具有较高脱氮除磷灭菌效率的工艺, 优化排污口布局,建设深海排放管道,实施污水达标处理后离岸深水或湾外排放,合理利用海水自净能力。

4.2实施海湾清淤整治,复植红树林

安海湾局部近岸由于受陆域污染,呈轻度或中度污染状态,淤积严重,水动力条件较差, 现有纳潮量仅为2 716万m3。目前,安海湾平均最低潮位为1.45m,为保护沿岸护坡及建筑设施的安全,建议在离岸50 m海域内进行疏浚,疏浚区总面积约为8.7km2。当疏浚深度大于1.45m后,增加纳潮量952万m3,增量约为35%。通过开展安海湾清淤整治对改善区域水流条件具有积极作用,可加强安海湾的水动力条件,增加该海域的纳潮量和环境容量;同时通过对湾底泥沙的深挖疏浚,清除安海湾已受污染的湾底沉积物,彻底阻止二次污染及扩散, 改善海域环境。

种植红树林可降低海浪速度, 固堤护岸, 有利于保持沿岸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是保证经济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5]。 《泉州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指出,安平桥附近安海湾清淤整治与污染控制项目,除对安海湾区底泥清淤疏浚800hm2外,还将人工种植恢复红树林20hm2,选择在沿海大通道向海一侧及规划中的江崎突出部人工岛外围适当宽度种植,以作为固岸护坡措施[6],同时通过红树林的种植可促使安海湾发展成集滨海湿地生态景观和滨海高新工业区的生态廊道。

4.3退垦还海,优化岸线

目前安海湾湾内围填海项目众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围垦造地、围海养殖,先后建成了多处围建、防潮工程。众多的围填海项目使得安海湾纳潮量锐减,海洋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合理的围填海加剧了海湾淤积,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此亟须对安海湾内部分垦区实行退垦还海,改善湾内水动力条件。 同时, 应结合清淤整治,优化岸线走向,构建安海湾两岸滨海生活休闲段,营造人工沙滩,增加人们的亲水场所,形成安海湾优美的城市生活岸线和滨水景观。

4.4引导产业集中,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

安海湾沿岸乡镇企业具有规模小、见效快、经营灵活的特点,然而长期以来形成了散乱的发展格局,诸多工业区和生活区混杂,工厂工地对居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可通过市场作用和政府引导的共同作用,使这些企业逐步向工业园区和郊区转移,引导安海湾区产业集中,积极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如此一来,既可以增加企业的集聚效应, 利用引进人才、技能培训、自我创新等手段促进产业升级,又可以逐步拉长产业链,控制甚至消除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4.5积极开展示范点建设,构建海洋生态环境屏障

根据 “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科学制定安海湾区海洋生态文明示范点建设发展规划,保障海洋生态文明示范点建设的资金要求。同时, 倡导和谐海洋理念, 增强海洋生态文明意识。 继承和发展传统海洋文化精华,发展具有新时代特征的现代海洋文化,转变单纯以开发、扩张、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海洋文化观, 树立科学发展、谋求海洋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的海洋文化观[7]。

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安海湾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离不开海洋综合管控。除了加强近岸海域、 陆域和流域环境协同综合整治外,还需健全完善沿海及海上主要环境风险源和环境敏感点风险防控体系以及海洋环境监测、监视、预警与防灾减灾体系。 加强海洋执政监察执法工作, 坚持打击各类海洋违法开发活动[7]。

海湾战争综合征 篇2

认真回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这门课,专家所展示的战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给你什么启示?

专家汤海娟老师展示的战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设计让我觉得豁然开朗。对于综合性学习,我们一直重视不够,觉得没意思,不重要,最重要一点就是不知怎样去操作。汤老师就《世界何时铸剑为犁》这一主题为例,给我们展示了一堂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学习课。学生们可以观看战争题材的影片如《美丽人生》、《战马》和《辛德勒名单》或者读相关的书如《象棋的故事》、《看不见的收藏》、《昨日的世界》等,老师分组并围绕主题给每组设计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浅入深,可以采用不同语文形式来展示答案:片段描述、课本剧、作文、双方辩论、搜集古诗词和歌曲等。这样语文学科无形中就与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节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引导学生创新,打通了自然、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培养了学生语文素养,也培养了未来社会公民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教材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开展,这是我在以后语文教学中应该学习的地方。

海湾战争综合征 篇3

在200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构建“城市公交优先”体系,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的实施意见》[2004]34号文,是国内最早提出“构建公交优先”体系的城市,为推进国内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特别是杭州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决定性推动作用。

2007年《关于政府购买城市公交服务实施办法》(杭政办函[2007]330号)确定了“一购买,两联动”的公交优先政策以及2008年确立了“2.5%城市土地出让金用于公交场站建设”的有力举措,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在杭州市委、市政府以及行业主管部门、上级公司的帮助支持下,城市公交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初至2014年末,运营车辆总数从4514辆发展至8297辆(含萧山、余杭);线路总数从329条发展至606条;员工总数从1.50万人发展至2.25万人;公交客运量从7.8亿人次增加至13.87亿人次;折标总驶里程从3.09亿公里增长至5.43亿公里。开通快速公交线5条,初步形成了以快速公交为骨干,以普通线为主体,以旅游线、小区巴士、包车服务以及出租车、公共自行车为补充的道路公交服务体系,线路覆盖萧山、余杭等八城区,并开通了杭州至德清、海宁、临安、富阳等公交线路。

一、杭州公交集团基本概况

杭州市公交集团经历6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家以客运服务为主,兼营汽车出租、汽车修理、旅游客运、燃料销售、广告制作发布、房产开发、物业管理、公共自行车建设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2014年末,已拥有60多家分公司、全资子公司(企业)和控股、参股公司,资产总额达98余亿元。公交车辆品质、智能公交、安全行车以及服务投诉率、劳动生产效率等技术指标,均处于国内同行业较好水平,并成功打造了全球领先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企业先后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十佳先进企业”等国家及省市级荣誉,涌现出孔胜东、池丽华、虞纯等一大批先进模范。

二、“公交优先”政策落实及发展成效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坚持把“公交优先”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抓手,按照“规划、建设、管理、素质”四管齐下的原则,通过强化综合交通管理,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规划体系,建立“一购买,两联动”为核心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和2.5%城市土地出让金用于公交场站建设的举措,加大对公共交通事业的投入,加快了公交优先发展体系的构建;杭州公交集团始终坚持“公交优先、公交优秀”的经营理念和“公益性定位、市场化运作”的经营策略,以方便市民游客出行、提高公交吸引力和满意率为目标,全面深化企业改革,加强集团战略管控,积极落实公益服务,实现企业和谐稳定,不断推进杭城“品质公交”建设。

(一)“公交一体化”沟通连接都市圈。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按照“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要求,杭州公交集团开展了与市域五县(市)和都市经济圈六个节点县(市)政府的沟通对接,有序不紊地推进公交一体化工作。2008年1月,余杭区、萧山区公交一体化工作陆续启动,以“投入新车辆、开通新线路、实行新票价、提供新服务、创建新形象”为工作方针,完善了线路布局,规范线路编码和运营服务,统一使用公交IC卡,分别成立了“杭州市余杭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和“杭州市萧山公共交通有限公司”,为两区市民提供了“同城同待遇”的公交服务,得到了市民与政府的赞同和认可。杭州主城区与湖州市德清县公交一体化作为一项跨地区、跨行业的工作,在杭州市、湖州市政府的共同推动下,于同年1月18日顺利开通了杭州至德清跨行政区域的城际公共交通线路K588路,并成立杭州德清公共交通有限公司。2009年,根据市推进公交一体化办公室统一部署,杭州公交集团和临安市市政府积极对接,相继开通了K598、599路公交一体化线路,全面实现公车公营。次年8月,正式成立杭州临安金宇公共交通有限公司。至此,杭州公交集团顺利完成了杭州主城区与市区范围内的余杭、萧山两区,杭州市范围内的临安市,以及杭州都市经济圈范围内的德清县共三个层次的公交一体化工作,提升了杭州在区域整体联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促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发展和繁荣。

(二)“公交都市”创建工作卓有成效。按照杭州市政府“公交都市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的要求,在杭州市交通运输局的统一协调下,杭州公交集团积极参与“公交都市”的创建,围绕《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的申报材料,详细整理并提供了有关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历程、发展状况、发展特色、发展思路等方面材料;努力在基础设施完善、运输服务提升、“五位一体”大公交整合、公交信息化建设、公交管理水平提升、公共自行车建设等方面创新发展。2013年10月17日,杭州市通过交通运输部专家评审,在28个申报创建“公交都市”城市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获批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申报成功后,公交集团继续落实客运服务能力提升、车辆品质提高、公交场站建设、公共自行车发展等公交都市创建的各项具体工作。积极按照“线网分层、线路分级、服务分区”的优化策略,“外围整容,中心瘦身”的工作思路,优化线路网络,优化线路线型,优化服务方式,加强城市区域接驳和换乘功能,努力实现主城区线路网络结构的优化和功能的进一步提升。以地铁线路为轴,建立完善梯形调度换乘带,形成“门到门,点到点”的社区“微”公交。做强主干线,做精特色线,优化过境线,进一步改善市民游客低碳出行环境,努力打造“品质公交”。

(三)“斑马线礼让”——杭城第一张“金名片”。2009年,杭城的公交车在斑马线礼让行人,成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开始在全国声誉鹊起。杭城公交车“斑马线让行”并不是一蹴而就,它凝聚公交人的心血,体现了公交人力争通过“公交优秀”达到“公交优先”的愿景,蕴聚着杭州公交的企业文化。为加强对公交安全行车的管理,给乘客提供一个“安全、经济、便捷、舒适、节能、环保”的交通出行服务,杭州公交集团坚持把安全服务文化纳入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范畴,以文化兴企为引领,从制度建设、培训教育、监督执行、预防体系、文化理念、思想工作、关心关爱和奖惩激励等8个保障机制入手,不断深化安全服务文化创建,坚持抓制度、抓培训、抓监督、抓预防,注重育理念、育思想、育氛围,形成斑马线前“自觉让”的安全服务文化,充分展现了杭州公交和广大司机坚韧不拔的工作态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风貌。

(四)“公共自行车”——杭城第二张“金名片”。2008年3月,根据杭州市委、市政府依托公交集团构建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要求,杭州公交集团组织实施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并于当年5月1日投入61个公共自行车服务点,2800辆自行车进行试运行。多年来,杭州公交集团坚持从方便中外游客和市民出行,创建环保低碳城市,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出发,积极破解发展中的布点难、还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截至2014年末,已建成3131个服务点(其中:24小时服务点100处),8.11万辆自行车,日最高租用量41.68万人次,并完成对国内122座城市的技术输出,进一步拓展国内公共自行车开发建设的市场占有率。由于其便捷、经济、安全、共享的特征,以及“自助操作、智能管理、通租通还、押金保证、超时收费、实时结算”的运作方式,使公共自行车成为了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出行必不可少的城市交通工具。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荣获首届“浙江全面小康十大民生项目”评选决策奖,并被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列入近3年建设科技示范项目经典案例。2011年9月,杭州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被英国广播公司(BBC)旅游频道评为“全球8个提供最棒公共自行车服务的城市”之一。2013年,美国媒体“活动时间”网站选出全球最佳16个地区公共自行车系统,杭州排名第一。

(五)“绿色公交”建设领跑行业发展。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解决城市大气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低碳绿色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力举措。杭州公交集团紧紧围绕杭州市委、市政府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打造‘美丽’杭州、建设‘两美’浙江示范区”的目标要求,从引进、使用、维护和管理“四个环节”入手,以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等“绿色公交”车辆为重点,提升运营车辆品质和环保性能,推进“绿色公交”建设。三年来,累计新增更新车辆3011辆,淘汰全部国Ⅱ及以下排放标准车辆,燃油消耗比标准节约1183万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3.11万吨。2014年末,杭州公交集团拥有公交营运车辆8297辆,其中: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等“绿色公交”车辆4124辆。杭州主城区空调车辆拥有率达100%,国Ⅲ及以上排放标准车辆达100%;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比例达49.70%。涉及西湖环湖道路的22条公交线路、380余辆公交大客车已全部更新为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等“绿色公交”车辆。下一步,将继续加大纯电动客车的推广应用,力争2015年末,纯电动客车达到1600辆,清洁能源、节能与新能源车辆比例达到60%以上。同时,不断深化机务“六化”建设,推广应用车辆实时检测系统,按照“机器换人”的总体思路,加大现代维修设施及技术的引进应用,努力建设具有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规范化维修作业场区;确保了公交车容车貌年均合格率达到97.50%以上,车辆尾气排放达标率达到98.50%以上,为改善大气环境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

(六)“公交优先”政策得到进一步保障落实。2014年,杭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城市公交发展情况进行了分组专题视察。由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共30人组成的视察组,对《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推进品质公交建设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并就杭州市政府贯彻实施《决定》的情况报告提出审议意见。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决定》,杭州市政府召开“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专题会议,提出了“建立健全合理的成本规制管理体系、调整完善公交票价优惠措施、建立公交员工收入合理增长机制、加快公交首末站建设、优化公交线网、鼓励公交集团开展多元化经营、严格控制‘公交资源被占用’、解决公交集团历史遗留问题”等确保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八条措施,并以《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公交优先”有关问题的专题会议纪要》的形式予以确定。一年来,“公交优先”八条措施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等主要领导的有力推动下逐一得到了落实,特别是《杭州城市公共汽(电)车营运服务成本规制实施办法》和《关于政府购买城市公共汽(电)车营运服务的实施意见》分别于2015年6月、7月由杭州市财政局和交通运输局联合印发,进一步建立了规范的成本费用审计、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成本约束机制和成本补偿机制,有效地促进公交企业提升营运效率和服务质量、加强控制成本、规范经营管理,保障了公交企业稳定持续发展。

7 海湾战争 教学设计 教案 篇4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1990年伊拉克出兵侵略科威特;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1990年的“沙漠盾牌”行动;1991年的“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及其结果;伊拉克政府 和军队的反抗措施。

2、理解:伊拉克出兵侵略科威特、美国等国家出兵海湾的原因,了解“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的基本战术。

3、运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美国出兵海湾的原因,分析海湾战争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问题探究:探究伊拉克与科威特的矛盾根源,进而探讨海湾战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

2、分析比较:两伊战争与海湾战争的异同点,进而认识到高科技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3、人物评价:参照国际法的基本准则评价历史人物,如美国总统布什和伊拉克总统萨达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任何践踏国际法基本准则的行为都为国际社会所不容;

2、高科技在当前和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3、进一步培养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和崇高情操。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风暴”行动;海湾战争的特点。难点:美国领导多国部队打击伊拉克的 原因;海湾战争的影响。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4.标签

海湾战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及要点:

〔新课导入〕利用多媒体导入:

教师先在屏幕上打出右图照片,并作解说:

“这是美国新闻记者史蒂夫•麦克卡瑞拍摄的作品,发表在1991年8月号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大家可以试着观察这张图片,看看你能从中读取哪些信息?”

接着问:(稍事停顿)劫后余生的海湾地区,自然环境受到极大破坏。滚滚浓烟遮天蔽日,炎炎烈焰狂舞飞腾。几头仓惶无助的骆驼,正试图逃离这人间地狱。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一幕人间惨剧?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而导入 新课学习。

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2000年先后建立被誉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和后巴比伦王国。中国古称伊拉克为黑衣大食。科威特在公元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581年起哈立德家族统治科威特。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1939年科正式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

1、原因:

(1)边界纠纷:伊拉克方面认为科威特自古以来是伊拉克的一个省,两国存在着边界纠纷;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伊拉克和科威特还都属于奥斯曼帝国。实际上,科威特这块1.8万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当时隶属伊拉克巴士拉省。1913年,爆发战争的传闻在欧洲甚嚣尘上,英国和土耳其签了一个协议,将科威特变成一个自治县。法国和英国为了瓜分奥斯曼帝国遗产,于1916年签订了锡克—皮科(Sykes-Picot)协议,根据这项协议,伊拉克由原土耳其的三个省组成:即巴格达、巴士拉和摩苏尔。有一个说法绝妙地概括了这种状况:“伊拉克是丘吉尔发神经病时造出来的,丘吉尔要把基尔库克和摩苏尔这两个毫不相干的油井连成一体,又要把三个水火不相容的人民凑到一块儿,即库尔德人、逊尼派穆斯林和什叶派穆斯林。”

(2)石油利益:两国之间的鲁迈拉油田之争是战争的重要导火索;伊拉克寄望于吞并科威特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968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0.8%,居世界第四位。南部的布尔干油田为世界最大油田之一。天然气储量为1.49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储量的1.1%。科威特的主要油田有大布尔干油田,位于科威特东南部。大布尔干油田是世界最大的砂岩油田,也是仅次于加瓦尔油田的世界第二大油田。

伊科之间有长约120公里的陆地边界,其中盛产石油的沙漠地带未划定边界,伊指控科在两伊战争期间蚕食伊拉克领土,在属于伊拉克的地区建立军事哨所和石油设施,还在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南部 盗采了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横穿两国边界的鲁迈拉油田呈锅底状地形,“锅底”在科威特境内,造成了伊拉克的石油开采量总是低于科威特。)科认为,鲁迈拉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应属科领土,并要求阿盟组成一个仲裁委员会,根据科伊现有的条约和有关文件划定两国边界。

(3)债务问题: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结束以后,伊拉克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为缓解危机,伊拉克向科威特提出了包括勾销债务和租借岛屿等无理要求,遭到拒绝后即以此为借口发动战争。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所欠700多亿美元债务中,欠科威特、阿联酋及其他海湾国家的债务约350亿美元。伊拉克提出它与伊朗作战是保卫阿拉伯民族,因此应正式免除战争期间所欠科威特、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的债务。科认为,伊未经协商单方面提出取消全部债务的做法是难以接受的,阿联酋指出,伊的做法引起争论,不利于阿拉伯民族履行义务。

另外,由于石油供过于求,油价从1990年1月的每桶21美元下跌到7月的14美元。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有意超产石油、降低油价,使伊拉克损失140亿美元的石油收入。科威特表示,两伊停火后,科一直遵守欧佩克规定的生产配额,为限产保价政策作出了牺牲。科要求增加生产配额,是为了满足它在西欧发展石油“下游业务”的需求。阿联酋也拒绝伊的指控,指出维护世界石油市场稳定是欧佩克内外产油国的共同责任,为稳定石油价格,阿联酋宁可将产量减少到配额以下。

2、经过:战争爆发、科威特埃米尔流亡、伊拉克宣布吞并科威特。(1)战争爆发:1990年8月2日

199 0年8月2日凌晨1时(科威特时间),在经过周密准备之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三个师越过伊科边界,向科威特发起突然进攻。与此同时,一支特种作战部队从海上对科威特市实施直升机突击。拂晓时分,东西对进的两支部队开始攻打市内目标。(2)埃米尔流亡:

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萨巴赫仓促中携部分王室成员逃到附近美国军舰上。埃米尔的胞弟法赫德亲王在保卫王宫的战斗中阵亡。

作为波斯湾产油大国科威特的元首,贾比尔除了富可敌国的个人资产外,其人生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1977年12月31日贾比尔从他叔叔手中继任第13任埃米尔之后,他设立了一项为了下一代基金,以保证科威特人在石油开采完之后还可以生活,他每年要求将石油收入的10%捐入基金中,到现在这笔基金保持在600亿美元左右。萨达姆和贾比尔可以算得上是不共戴天的仇敌,这不但表现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萨达姆还多次计划暗杀贾比尔。萨达姆还形容贾比尔是一个十足的“玩弄女人”的人,他一生结婚40多次,有70多个孩子。2006年1月15日,贾比尔因病去世,享年77岁。(3)伊拉克吞并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上午9时,伊军基本控制科威特市。下午4时,伊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8月8日,伊拉克宣布同科威特“合并”。8月28日,萨达姆签署法令,将科威特并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9月24日,伊拉克决定取消科威特货币,限期兑换成伊拉克货币。9月27日,又颁布法令,限令所有科威特籍公民改领伊拉克身份证。

二、“沙漠盾牌行动”(1990年8月):

1、联合国的反应:

(1)联合国第660号决议(1990年8月2日):要求伊拉克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

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当天,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即召开第2 932次会议,讨论伊科局势并作出了第660号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径并要求伊拉克立即无条件从科威特撤军。

继660号决议之后,安理会于8月6日通过661号决议,要求世界各国对伊实施经济制裁和武器禁运。8月8日,伊拉克公然宣布吞并科威特,安理会于8月9日通过662号决议,宣布伊拉克 兼并科威特为非法。此后至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对伊拉克的最后通牒之前,先后通过了11个相关决议,一再要求伊拉克遵守《联合国宪章》,无条件撤军,以恢复科威特主权的独立与完整,但伊拉克置若罔闻。

(2)联合国第678号决议(1990年11月29日):伊拉克撤军的最后通牒(使用一切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1990年11月2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规定1991年1月15日为伊拉克撤军的最后期限。要求伊拉克必须在1991年1月15日前完全遵守联合国安理会第660号决议(有关伊拉克非法入侵科威特的问题)以及之后的所有有关决议;如伊拉克拒不执行,授权联合国成员国利用一切必要手段维护并执行第660号决议和之后的所有有关决议,并恢复这个地区的国际和平和安全。决议要求伊拉克完全遵守安理会关于伊拉克立即、无条件地撤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的第660号决议及其它所有有关决议,同时规定了期限, 给予伊拉克最 后一次遵守决议的机会。决议请求所有成员国对执行该项决议所采取的行动提供适当支援。

2、美国的反应: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引起了全世界极大震惊。一向视海湾地区的石油为其生命线的美国,迅速对此作出强烈反应。(1)关注:石油利益

8月2日凌晨,也就是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当天,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即向安全理事会递交了一封信,表达美国对此事的关注。美国总统布什甚感震惊,国防部五角大楼指挥中心也处于一片忙乱。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鲍威尔连发几道命令:命令停泊在巴林麦纳麦港的6艘美国军舰立即起锚驶离港口,以防伊拉克空军突然袭击,造成“第二次珍珠港事件”;命令正在印度洋游弋的“独立号”航空母舰向阿曼湾靠拢待命;命令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美军基地处于一级战备状态,基地上的B-52轰炸机随时准备出击;命令美军驻希腊苏扎湾海军 基地处于高度战备状态。

美国为什么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如此关注呢?美国总统布什说过:“如果世界富饶的石油储量落入萨达姆之手,我们的工作、我们的生活、我们自己的自由和世界各地友好的国家的自由都将蒙受损失。”伊拉克地处海湾的心脏,是波斯湾南北两翼的结合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美国控制了伊拉克,就有利于从南北两翼控制整个海湾地区的石油。显而易见,伊拉克的侵略行径,首先是严重触犯了美国在中东的根本利益――石油输出的安全畅通,破坏了美国寻求控制石油资源,从而维护自身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命脉的战略意图。据1995年统计,美国、西欧和日本石油进口的25%、45%和65%来自海湾地区。按照美国战略研究界人士的话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后,如果再兼并沙特阿拉伯,就掌握了世界近一半的 石油资源,这无疑等同于取得了对西方国家经济的生杀大权。”

(2)调兵:8月7日,美国总统布什正式签署向海湾地区派兵的“沙漠盾牌”计划

8月4日清晨,美国军政要人齐聚戴维营。会议经过一整天的讨论,一项代号为“沙漠盾牌”行动的计划就在这次会上敲定下来。该计划的主旨是向海湾地区紧急增兵、阻止伊拉克进一步入侵沙特,并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8月7日凌晨2时,布什总统正式批准了“沙漠盾牌”行动计划。7时30分,美军第82空降师的2300人作为“沙漠盾牌”行动的先头部队登机完毕,5分钟后,运载这批伞兵的飞机奉命从北卡罗来纳州的布拉格堡基地起飞前往沙特。“沙漠盾牌”行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经过3个月紧张的海空运输,到11月初,到达海湾地区的美军总兵力达到24.5万人。其中,地面部队17万人,800辆坦克;空军部队3万人,各型飞机444架;海军部队4万人,各型舰船85艘,舰载机553架。依美国总统布什之见,经过3个月的禁运、封锁和经济制裁,再加上20多万大军压境,足可以让萨达姆从科威特滚蛋。然而萨达姆不仅没有从科威特撤军,反而在国内加紧备战,并向科沙边境又增调了20个师的兵力。与此同时,萨达姆还展开宣传攻势,宣布扣留西方人质,号召阿拉伯人开展“圣战”,打击美国和“推翻阿拉伯的统治者”。

萨达姆的言行激怒了布什。11月8日,布什总统宣布,在2个月内再向海湾增兵20万,以便使美军“拥有在必要情况下采取适当的进攻性军事行动的选择”。在美国大举进兵海湾的同时,布什还派人四外游说,动员说服它的西方盟国以及部分阿拉伯国家派兵参战和担负战争费用。到1991年1月15日,有30多个国家答应出兵参战,这样再加上海湾地区的6个国家,共有40多个国家的多国部队云集在海湾地区,总兵力达70万人,装备飞机3510架,坦克2900辆,装甲车2200辆,舰艇400艘。在多国部队中,美国军队占绝大多数,总兵力为52.7万人,其中陆军29.5万,海军陆战队9.4万、海军8.2万,空军5.6万。部署坦克2200辆,装甲车2000余辆,飞机2800架。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进行的历次战争中,空中力量都扮演了主要角色,这一次也不例外。为了征服萨达姆,美国将空中力量的精锐悉数派往海湾。其中就有第82空降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以及美国空军第8航空队、第5航空队,海军的几个航母战斗群等,大多参加过二次大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另外,还将其武器库中几乎所有新式武器都拿出来亮相,以获得技术上的优势,以质量取胜。在空战兵器中,其佼佼者是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3)和谈:未能达成协议

就在美国加强对伊制裁,积极寻求世界各国对美支持的同时,国际社会也在努力和平化解危机。8月底,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与伊外长阿齐兹会谈,敦促伊拉克撤军。阿拉伯国家普遍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危机。巴解组织主席阿拉法特、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先后提出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方案。约旦国王侯赛因呼吁各方尽力避免危机升级,并与萨达姆举行会谈。9月初,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与见克会见时强调了埃及希望和平解决危机的立场。但这些和平努力都未获成功。伊拉克仍顽固坚持其侵占科威特的立场。

为了赢得尽可能多的时间作好战争准备,就在联合国通过678号决议的第二天,美国伸出了和平橄榄枝。布什提出美国愿意与伊拉克直接对话,讨论海湾危机。伊拉克随即表示有条件地接受,并于12月7日释放了所有西方人质。国际社会掀起新一轮和平努力。但是,由于双方敌意很深,在美伊高级会谈的日期问题上争执不下。最后,布什提出,由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和国务卿贝克在第三国会晤,但不能把会谈安排在靠近1月15日的时间。经过讨价还价,伊拉克1991年1月4日同意在日内瓦与美国举行两国外长会谈。但在1月9日的会谈中,伊拉克不但坚持不从科威特撤军,而且仍然要求把海湾危机的解决与巴勒斯坦问题联系起来。美伊会谈以失败告终。战争一触即发。

1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前往巴格达与萨达姆会谈,为和平解决危机作最后的努力。但是他没有说服伊拉克撤军,斡旋失败。随后,布什正式签署国会两院通过的对伊动武的第77号法案。英、法议会也分别通过授权政府对伊动武的议案。至此,战争的爆发已无可挽回。[来

3、中国的态度:反对伊拉克侵略行径,希望和平解决海湾危机

中国明确反对伊拉克的侵略行径,要求伊拉克遵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相关决议,恢复科威特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但是中国同时反对任何大国的军事干预,所以在联合国安理会对第678号决议,即要求伊拉克撤军的最后通牒进行表决的时候投了弃权票。这张弃权票的含义表明,具“一票否决权”的中国一定不会阻拦科威特最终获得解放,但是我们对使用武力能否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持怀疑的态度。中国希望海湾国家可以通过和平的方式,自行或借助联合国的帮助解决这一危机。中国外长钱其琛还曾经出访阿拉伯国家以寻求解决的方案,但未果。

三、“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

1、“沙漠风暴”行动——空中打击(1991年1月17日~2月23日):(1)经过: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进行持续38天的空中突击,使伊拉克的指挥和控制系统瘫痪,严重削弱了伊军的战斗力。

1991 年1月17日巴格达时间凌晨2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出动了1000架次飞机,发射了1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大规模空袭巴格达,揭开了海湾战争的序幕。空袭作战从1月17日起2月23日止,历时38天。最初参战的是美、英、法、意、加、沙特、科威特7国,后来又加上卡塔尔、巴林和阿联酋共10国,共出动飞机11.2万架次,投弹量达10多万吨,其中美军出动的架次占总数的80%,投弹量为近9万吨。美国飞机主要从沙特和土耳其的基地或是航母上起飞对伊轰炸,间或也从海上舰只上发射巡航导弹袭击伊军事目标。伊拉克的反击:①对美国的盟友以色列以及亲美的温和阿拉伯国家进行报复性攻击。

1月17日,多国部队发动空袭的第一天,伊拉克就向沙特发射了两枚导弹,并向以色列发射8枚“飞毛腿”地对地导弹进行报复。在整个38天空袭过程中,伊拉克16次向沙特发射导弹,发射导弹达40枚。它还先后对以色列进行了17次导弹袭击,共发射40枚导弹,造成4人死亡,230多人受伤。伊拉克进攻以色列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把以色列拖入海湾战争,挑起阿以冲突,破坏反伊联合行动。美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每次伊用导弹袭击以色列,美国领导人都用安全联线与以磋商,力劝以色列保持克制,并向其保证美军会对伊采取措施。鉴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和美国政府持续不断的压力,以色列虽然强调保留自卫的权利,但始终没有进行报复,使伊拉克的图谋没有得逞。②点燃科威特油井并倾泻石油。

伊拉克引爆、焚烧科威特的部分油田,并不断向科威特沿海倾倒石油,造成石油资源的大量散失和海湾地区大面积的海水污染,破坏了海湾地区的生态环境,企图以此增加多国部队饮水和登陆作战的困难。为了阻止石油污染的蔓延,布什于1月底派遣政府工作小组前往沙特处理海湾海面上的原油问题,同时美国用精密制导的炸弹轰炸了科威特沿岸的输油管道枢纽,阻止了石油继续外流。(2)结果:重创伊军,为地面进攻创造条件。

尽管伊拉克的种种措施延长了战争的进程,但是并不能改变其被动挨打的局面。经过38天的集中空袭,多国部队共出动飞机近10万架次,投弹9万吨,发射288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35枚空射巡航导弹,并使用一系列最新式飞机和各种精确制导武器,对选定目标实施多方向、多波次、高强度的持续空袭,极大削弱了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能力、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使科威特战场伊军 前沿部队损失近50%,后方部队损失约25%,80%的指挥系统被摧毁,科威特境内的伊拉克地面部队补给线基本被切断,为发起地面进攻创造了条件。

2、“沙漠军刀”行动——地面攻势(1991年2月24日~27日):(1)经过:三面进攻

1991年3月22日,美国总统布什向萨达姆发出最后通牒。他提出23日12时起伊拉克从科威特大规模撤军,一周内撤完;48小时内全部撤出科威特城;释放所有战俘等七项条件,宣称如果伊拉克不想遭受地面进攻,就必须在2月23日中午12时前公开宣布接受这七项条件,并正式通知联合国。23日,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莫斯科宣布苏伊协议的内容,并没有理会美国的通牒。2月24日,美国为首的11国(美、英、法、埃及、叙利亚和海湾合作委员会6国)部队发动全线地面进攻。多国部队的空军和海军也每日出动3000架次以上的飞机协同作战。

东线:进攻科威特的伊军

西线:深入伊拉克西部,切断伊军后路

中线:地面进攻的重点,集中1300辆坦克从沙特向北攻入伊拉克后迅速转向东方,摧毁伊拉克共和国卫队。(2)结果:地面作战仅100小时,伊拉克军队全县溃退;2月27日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结束。

海湾战争中,伊军伤亡约10万人(其中2万人死亡),8.6万人被俘,损失了绝大多数的坦克、装甲车和飞机。而美军只有148人阵亡(非战斗死亡138人),458人受伤(非战斗受伤2978人)。其他国家阵亡192人,受伤318人。【合作探究】1991年3月27日,多国部队收复科威特城,战线推移到伊拉克境内。多国部队的进攻变成了对伊军的追剿。在美军可以直捣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时候,布什总统宣布停止进攻性军事行动。美国完全有能力借机推翻萨达姆政权,但却适时结束了战争,原因何在?

①美国为战后海湾格局计,只打算通过海湾战争严重削弱伊拉克的军事进攻能力,阻止其东山再起,威胁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利益,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但是,美国并不希望打垮甚至肢解伊拉克,为伊朗的崛起和填补势力真空创造条件。28 而且,美国领导人看到,伊拉克国内反对派活动频繁,大有倾覆萨达姆政权之势。美国这时收兵,可以坐山观虎斗,静观其变,如果能假伊拉克内部反对派势力之手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就可以既不冒政治上的风险,又坐收渔利之利。

②从军事上讲,美军在沙漠气候条件下深入伊拉克的腹 地与伊军决战,必将陷入消耗战的泥潭。这不但会使美军伤亡巨大,增加美国内对侵伊战争的疑虑和反感,而且可能动摇美国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颇为得不偿失。

③美国领导的多国反伊联盟是在联合国授权下进行海湾战争的。联合国规定的战争目标是把萨达姆驱逐出科威特,恢复科威特的领土主权完整和合法政府。到27日,这个目标已经实现。在这个时候停火,既不影响美军大获全胜的形象,又能在政治上和国际舆论上赢得主动。

美国并未就此罢休。一方面它仍在伊拉克南部120平方公里驻扎军队,威逼巴格达,对伊拉克形成强大的军事压力,迫其就范。与此同时,4月3日,安理会以12票赞成,1票反对,2票弃权,通过了美国提交的永久停火决议,即第687号决议。规定,伊拉克必须承认它与科威特1963年划定的边界;在科伊边界设置非军事区,由联合国观察员负责监督和管理,非军事区在伊拉克境内延伸1 0公里,向科威特境内延伸5公里;伊拉克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国际监督,销毁、拆除其生化武器和射程超过150公里的弹道导弹;不准拥有或研制核武器以及生产核武器所需的材料,要将其现有的核材料完全置于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之下;伊拉克必须赔偿因其侵占科威特给外国政府、公民和公司造成的经济财产损失;不得参与或支持恐怖主义活动,不得允许恐怖组织利用其国土作为活动基地。这个决议实际上由美国一手操办,全面地反映了美国遏制伊拉克的政策立场,对战后伊拉克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战后的美伊对抗埋下了伏笔。

三、海湾战争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是一场高科技战争。

①电子信息战成为战争的核心,标志着高技术局部战争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②精确制导武器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空袭的准确性。

③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表现在:a.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沃战争一样); b.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c.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d.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2)是二战后参战国最多的局部战争。

2、影响:

(1)对中东:打破了中东地区原有的战略格局,使战后的中东面临新的力量分化组合。

①海湾战争是中东新旧格局的分水岭。

海湾战争之所以对中东格局的影响巨大,首先是由于海湾战争发生之时正值冷战两极对峙格局逐渐解体之际,它加速了两霸争夺中东的旧格局的解体,成为中东新旧格局的分水岭。

80年代末以后,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日渐衰落,但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中仍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海湾战争的发生彻底地改变了这种局面。美国的军事力量借海湾危机堂而皇之地进驻中东地区,美国联合原来亲苏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发动海湾战争解决伊、科争端,这些行动基本上确立了美国在中东事务中处于支配地位的新格局。

②海湾战争首开美国遏制地区强权挑战的先例。

中东冷战格局解体的一个直接影响是地区强权势力抬头。伊拉克悍然入侵并吞并科威特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海湾战争在中东新旧格局交替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武力遏制了伊拉克的扩张。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湾战争是应对旧格局解体后地区强权势力挑战的试验。一方面,海湾战争为美国遏制地区强权势力的挑战开了先例,另一方面,它也促使许多阿拉伯国家更加重视发展自身的军事力量,以反击地区大国的武力威胁。海湾战争后,中东地区悄然兴起的军备竞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情况。

③海湾战争严重地削弱了伊拉克的地区大国地位。海湾战争自身的特点也影响了中东政治格局的发展。海湾战争既是一场高科技战争,又是一场高度立体化的战争。精密制导的高科技武器的使用,有效地打击了伊拉克的战争能力。多国部队实施的空地一体战,使伊拉克损失惨重。海湾战争的这两个特点,使多国部队能够以极小的代价,对伊拉克的军事力量实施毁灭性的打击,而且速战速决。这对于多国部队来讲是最理想的结果,但对伊拉克而言则是最可怕的后果。它的军事力量遭到重创,经济陷入严重困难,政治影响力大大削弱,整个国家元气大伤。战后的伊拉克国力衰微,一时难以成为威胁以色列和“温和派”阿拉伯国家安全的现实力量。伊朗在海湾危机中宣称自己保持中立,并坚决反对美国插手海湾事务,力图通过独树一帜的立场,谋求地区大国的地位。战后,随着伊拉克的失败,伊朗一跃成为海湾地区的大国。它加紧恢复国力,扩充军备,试图掌握核武器技术。④海湾战争导致阿拉伯世界的严重分裂。

海湾战争导致阿拉伯世界发生严重分裂,面临新的分化组合。约旦、巴勒斯坦、也门、利比亚以及一些北非的阿拉伯国家在海湾危机中反对美国武力解决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问题。埃及、叙利亚和海湾合作委员会的国家则参加了美国为首的反伊联合行动。

战后,巴解组织、约旦等由于在海湾危机中支持伊拉克而遭遇到巨大的政治困难,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埃及、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的力量则得到加强,在地区事务中开始扮演越来越积极的角色。⑤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海湾战争使海湾石油富国科威特、沙特也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经济的恢复和重建迫在眉睫。恢复正常的石油生产、输出,摆脱经济困境,是战后初期这些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总之,海湾战争后,冷战时期两霸争雄中东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美国取得了在中东事务中的支配地位。中东地区的国家重新洗牌,开始了新一轮竞争和较量。原有的诸多矛盾不仅没有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失,反而日益凸显。新的问题还在不断出现。寻求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确立“美国治下的中东和平”,成为海湾战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基本政策目标。(2)对世界格局:海湾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3)对美国:增强了控制海湾地区的能力,助长了其建立单极世界的野心。海湾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增强了其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决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把苏联撇在一边,无视许多国家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和呼声,执意发动战争。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更加快了独霸全球的步伐。

(4)对中国:推动军事改革,使军队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如果没有海湾战争,中国军队就不会这么快清醒,可以说海湾战争是我国军事变革的分水岭,其意义不亚于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5)后遗症:战争还带来了很多后遗症,如环境污染、各种疾病。如前所述,战争中,伊拉克引爆、焚烧科威特的部分油田,并不断向科威特沿海倾倒石油,造成石油资源的大量散失和海湾地区大面积的海水污染,破坏了海湾地区的生态环境。

美国核物理学家道格拉斯统计,美英两国在海湾战争中共向伊拉克投下了394万枚、总计300多吨的贫铀弹,摧毁了上千辆伊拉克坦克,造成了严重的放射性污染。近年来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儿童医院出生的婴儿患白血病、癌症和先天性畸形的比例,比海湾战争前增加了4.6倍。联合国方面提供的资料也表明,伊拉克成年人的癌症发病率是战前的7倍。专门研究海湾战争后遗症的伊拉克专家最近说,伊拉克南部地区现在的放射物含量是其他地区的10倍多。★问题解答: ⊙学习延伸: 调查报告:(略)

课堂小结 ★教学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海湾战争的前因后果,内容涉及了海湾战争的导火线——伊拉克入侵科威 特、美国向海湾派兵的“沙漠盾牌”行动、海湾战争的经过(“沙漠风暴”和“沙漠军刀”行动)和影响。这些内容都是新教材新增的,尤与时政热点密切相关,是高考文综热点必须关注的知识点。海湾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的一场高科技战争,也是一场为争夺石油能源的一场局部战争。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利用高科技武器和先进的战争理念打败了侵略科威特的伊拉克。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国际格局,同时也标志着高科技局部战争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向传统的战争观念提出了挑战!

课后习题 ⊙本课测评:

海湾战争前后,伊拉克的哪些行为践踏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 答案提示:(1)强迫科威特免除伊拉克所欠债务;(2)强迫租借科威特的岛屿;

(3)悍然发动对一个主权国家的军事侵略;

(4)杀害亚洲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主席科威特的法赫德亲王;(5)单方面宣布吞并科威特;

(6)向非交战国以色列发射导弹,希望挑起阿以矛盾;(7)点燃科威特的600多口油井,并向波斯湾倾倒大量石油;

(8)学生能够从课本以外的渠道获知的其他内容(如试图销毁科威特人口档案、大规模地抢劫、凶杀等)。

板书 海湾战争 一:交战经过

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沙漠军刀行动 二:战争特点---高科技战争

海湾战争综合征 篇5

介入科威特问题, 美国民众较反战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觊觎科威特已久, 一直以来都认为科威特应该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两伊战争结束后, 为了展开对科威特的战争, 萨达姆与美国驻伊拉克大使艾普丽尔·格拉斯帕 (april Glaspie) 进行了深入沟通, 了解到布什总统不会向伊拉克发动战争。

这个说法刺激了萨达姆的野心, 但也可能让他掉进了美国的陷阱。美国一直想在中东获得一个实在的军事存在, 因此萨达姆出兵科威特, 给了美国对老朋友翻脸发动战争的好机会。

若想发动战争, 布什政府必须得到美国民众的支持。而1990年12月, 据《纽约时报》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共同发起的一项民调显示, 48%的美国人希望即使伊拉克没能在1月15日前撤军, 布什政府也暂时不要采取措施。

民众有此种倾向, 不仅因为伊拉克是美国的长期盟友, 而且越南战争之后, 美国已经形成了反战传统, 尤其是要与有一定军事实力的伊拉克作战, 美国民众肯定有很多顾虑。因此, 美国政府若未获得民众支持, 就发动战争, 将难应对美国士兵战死以及大量军事消耗的质疑。

重金雇佣公关机构, 游说美国民众

对于科威特流亡政府来说, 美国的出兵援助是关系国家存亡的问题, 而面对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 游说美国民众和政府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当时, 很少有公关人士重视科威特问题, 而伟达公关则独具慧眼, 1990年, 就开始与科威特政府合作。所有公关活动的总目标, 就是为了引起美国民众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的警觉, 从而能够支持美国政府出兵。

伟达公关敢于接手科威特问题, 主要是对自身实力的自信。在伟达公关团队中, 华盛顿办公室负责人克雷格·富勒 (Craig fuller) 是布什最亲密的朋友和私人政治顾问之一, 而且早在布什任副总统期间, 就是他的幕僚长;美国总裁罗伯特·格瑞 (Robert K.Gray) 曾两次负责领导美国前总统里根的竞选;高级副总裁托马斯·罗斯 (thomas Ross) 曾是卡特政府时期的美国国防部新闻发言人;高管弗兰克·曼凯维奇 (frank Mankiewicz) 曾任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NPR) 的总裁, 经常帮助伟达公关向媒体发送各类资讯。

实际上, 科威特政府并不仅仅联系了伟达公关这一家公司。美国议员吉米·海因斯 (Jimmy Hayes) 曾估计, 科威特雇佣了超过20家的公关公司、律所和游说公司, 每家公司的服务费都在每月10万美元左右, 而伟达公关的服务费則更是远超于此。曾有人说, 科威特流亡政府一次性交付伟达公关1200万美元, 来实施这个庞大的公关战略。所幸科威特流亡政府存放在海外的巨额石油财富, 足以支付这些高额的花销。

抢劫婴儿保温箱传言, 成潜在热点

科威特政府和伟达公关尝试从各处寻觅思路, 突破公关难题。其中有关科威特被入侵的各类报道, 则成为了重点。报道中, 伊拉克在科威特犯下了无数暴行, 科威特流亡者讲述出来的内容, 更是让人感觉当时的科威特犹如地狱一般。

《圣路易斯邮报》 (s t.l o u i s Post) 刊载过一个科威特逃难者的口述:“他们抢走了医院里的所有设备, 婴儿们被扔出了保温箱, 维持病人生命的设备被关掉……他们甚至扔掉了交通信号灯。”

9月5日, 流亡海外的科威特卫生大臣在沙特的新闻发布会上, 控诉了伊拉克军人的暴行:他们控制了科威特所有医院和医疗机构, 驱赶走了病人, 有组织地抢劫了医院的高科技装备、救护车、药品和血浆, 这导致了22名婴儿患者的死亡!正是从这个说法开始, 抢劫婴儿保温箱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

《华盛顿邮报》 (the Washington Post) 还曾描述该事件起源。一名逃到欧洲的科威特高级公共卫生官员写给伦敦一名建筑师的信件被公开, 信件称伊拉克士兵命令病人从医院离开, 关闭了治疗重病患者的设备, 拆走了血液透析机等贵重设备, 并与现金、黄金、小汽车、珠宝等, 总计超过20亿美元的物品一起运送到巴格达。在这些医疗设备之中, 就有22个婴儿保温箱。而《华盛顿邮报》谈到这个消息无法证实, 因为伊拉克不允许记者进入这些区域查证。

婴儿保温箱, 是指为了治疗早产儿或病患婴儿所用的专业医疗保育的箱状器材。战争中军人的死亡无论多么惨烈, 都远没有妇孺被伤害更易受到关注, 何况是抢劫婴儿救命器械这类事件。

伟达公关发现, 能够引起美国民众支持政府对伊宣战的最佳战略, 就是挖掘并强化宣传伊拉克军队的邪恶之处。资料显示, 伟达公关曾花费约100万美元对婴儿保温箱事件进行研究, 因为它在所有伊拉克暴行中具有让美国人无法忘却的感染力。

当然, 并不是人人都相信这一系列说法。英国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 (douglas Hurd) 曾谈到, 有关伊拉克恶行的说法, 与萨达姆号称吞并科威特, 并使之成为第十九个省的想法并不相符。但是伟达公关很愿意自己相信, 更愿意推动美国人都相信:伊拉克军队就是如此可恶, 科威特亟待美国去拯救。

相关话题持续发酵, 传言愈演愈烈

9月30日,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News&World Report) 对此事件详细进行了报道:“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六天, 伊拉克士兵进入了科威特某地的阿丹医院, 寻找医疗设备。他们关掉了22个早产儿的保温箱氧气, 扔出了这些婴儿, 偷走了这些保温箱, 直接导致了婴儿们的死亡。”

科威特政要也现身描述伊拉克军队的卑劣。9月17日, 待在美国无法上任的美国驻科威特大使爱德华·内姆 (edward Gnehm Jr) 告诉记者, 科威特卫生官员告诉他, 有22个婴儿因为伊拉克军队偷走了保温箱而死亡。《洛杉矶时报》、《圣何塞水星报》、《华盛顿邮报》等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

9月29日, 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在布什总统的会面中, 动情地控诉了伊拉克的暴行, 谈到了伊拉克士兵闯进了医院, 拿走了婴儿的保温箱, 和其他病人赖以活命的医疗机器。

10月9日, 在一个记者发布会上, 布什也讲述了这一暴行:“婴儿们被从正在使用的保温箱中拎出来, 保温箱也被送到巴格达。我不知道发生了多少这样的事件, 但是我确实听到了埃米尔在我这里发自肺腑的话语。……这种事令人恶心。”

少女含泪作证, 成全美焦点

1 0月1 0日, 在美国国会人权基金会 (Congressional Human Rights f o u n d a t i o n) 为科威特举行的听证会上, 一位自称来自科威特的小姑娘娜依丽 (Nayirah) 最后出场, 做了仅仅4分钟的口头陈述, 就震撼了全美国。

她说:“我志愿在阿丹医院和其他12名妇女一起帮助他人, 我是最小的志愿者, 其他妇女从20岁到30岁的都有。我看到伊拉克士兵带着枪进来, 把婴儿们拿出了保温箱, 并带走了保温箱, 把婴儿们扔在冰冷的地板上直至死亡。”娜依丽说道这里开始哭泣。“这太可怕了!”娜依丽还留下了书面证词, “我看到伊拉克士兵带枪走进了医院, 进入存有15个婴儿保温箱的房间。”

尽管娜依丽不能说出婴儿的具体数目, 但足以震惊全美国。共和党人约翰·波特 (John Porter) 议员是听证会的主席, 他感叹从来没有听到如此粗暴、非人类、使人悲伤的事情。当晚, 美国广播公司 (ab C) 的晚间直播, 以及美国全国广播公司 (Nb C) 的夜间新闻, 都播放了娜依丽作证的部分内容, 约有3500万到5300万美国人收听了这些节目, 很多人的心态也开始发生转变。

在此之后, 7名美国参议员在自己的演讲中使用了娜依丽的证言, 并支持美国对伊拉克出兵, 布什总统重复这个故事也超过十次。

娜依丽的作证有力激起了美国民众支持海湾战争的热情, 最后促进了美国参议院以5票的微弱优势, 通过了布什总统对伊拉克宣战的决议。

伊拉克及时宣传反击, 却无力回天

伊拉克也曾对婴儿保温箱事件加以反驳。10月16日, 伊拉克新闻大臣通过伊拉克官方新闻机构斥责道:“布什作为超级大国的总统, 需要仔细掂量你的言语, 不要表现得像个小丑, 反复重复别人告诉你的话。”

伊拉克也同意一些记者前往科威特进行采访。10月21日, 在伊拉克新闻官员的组织下, 记者们采访到了科威特妇产医院的医生们, 得知保温箱事件不可能发生。在采访中, 伊拉克派驻科威特的医疗部门负责人还表示, 巴格达在占领科威特后, 不仅派来了1000名医生, 还运送了相应药品, 帮助科威特14家医院和健康中心的正常运转。

可惜, 世界新闻秩序并不平等, 垄断性和单向性很大程度扭曲了现实, 当时伊拉克的声音被湮灭在传言之中。

而科威特解放后不久, 美国广播公司记者约翰·马丁 (John Martin) 前往科威特医院采访后发现, 包括早产儿在内的很多患者确实死亡了, 那是因为很多科威特医生和护士在伊拉克入侵之时停止工作或者逃亡。但是伊拉克军人没有偷保温箱, 更没有任由数百名科威特婴儿死去。

新发现接踵而至, 原来事有蹊跷

1992年1月6日, 《纽约时报》刊出了约翰·麦克阿瑟 (John Macarthur) 发表的一篇名为“记得娜依丽, 科威特的证人么?”的文章。原来娜依丽不仅是科威特王室成员, 更是科威特驻美大使的亲生女儿。而且美国人权基金会与伟达公关还有着特殊关系。由此他建议美国政府调查那场听证会背后的勾当。这篇文章不仅令麦克阿瑟获得了奖项, 更震惊了整个美国。麦克阿瑟感慨道, “这是有史以来, 外国政府在美国发动的最深思熟虑, 也是最为昂贵的一次公关行动。”

继而, 不少新的发现接踵而至。有人揭发娜依丽作证的整个环节都是经过伟达公关的详细编排。伟达公关还录制了听证会过程, 作为视频新闻发放到Medialink网站上, 这个网站的直接服务者约有700家美国电视台, 正是通过这个渠道, 娜依丽作证事件得以在全美传播。

1992年, 人权观察 (Human Rights Wat ch) 的分支机构人权组织中东观察 (Middle east Watch) , 刊出了他们对保温箱故事的调查结果。中东观察的负责人安德鲁·惠特利 (andrew Whitley) 告诉媒体:“伊拉克人确实盯上了医院, 但是战争宣传中的核心指控并不真实, 偷走了保温箱并任由婴儿死在地板上, 是由逃离科威特的流亡者制造出来的。”

面对外界的质疑, 多方回应

科威特政府没有正面回应过婴儿保温箱事件, 但是面对指责, 也聘请了以克罗尔 (associates) 为首的专业小组进行了调查, 做了50多个访谈, 其中也包括娜依丽。最终并没有证实伊拉克这一暴行, 而且娜依丽也承认自己仅在医院呆过几分钟, 且从未做过志愿者。

面对外界质疑, 伟达公关首席执行官托马斯·爱迪生 (thomas e.eidson) 在《纽约时报》撰文回应了质疑, “伟达公关没有时间和别人合作制作欺骗性的证词”, 并坚称“在娜依丽从科威特逃亡出来后, 公司也没有理由质询她的真实性。”伟达公关与科威特流亡政府的合作也是严格依据公司标准进行的, 民众的利益也应受到公正对待。

浅析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篇6

一、战争起因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都涉及到国内南北双方的战争, 但都不是单纯的内战。这两场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不同的, 朝鲜战争起源于内战, 而越南战争则根源于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朝鲜南北分裂成了两个制度不同的国家。1948年8月15日, 南朝鲜成立了大韩民国, 以汉城为首都, 李承晚为总统。同年9月9日, 北朝鲜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以平壤为首都, 金日成为首相。南北朝鲜分裂,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美军和苏军在朝鲜以北纬38°线为界分别接受日军投降的结果, 是雅尔塔体系的结果。

近年来苏联档案中新发现的证据证实, 1950年6月25日, 朝鲜战争爆发, 是朝鲜对韩国首先发动的攻击, 是金日成企图依靠武力统一朝鲜半岛的反映。证明了朝鲜战争是由内战引起的。

1945年9月2日, 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50万人庆祝大会上宣读了《独立宣言》, 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但是法国拒绝承认越南独立, 并根据雅尔塔体系中的波茨坦会议的决定, 于9月23日随英军开进占领了西贡。越南人民奋起反抗, 南方抗法斗争开始。1946年12月19日, 法国在军队部署就绪后, 对河内发起了全面攻击, 越南人民抗法战争随之全面展开。

1954年7月21日, 在日内瓦会议中, 包括法国在内的各与会国达成协议, 签订在印支三国停止敌对行动的协定, 保证尊重印支三国的独立、主权和内政不受干涉。但是美国并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 并在1955年10月组织了南越的“公民投票”, 成立起所谓“南越共和国”, 由自美国返越的吴庭艳任“总统”兼“总理”。此后一个时期, 正式形成了南、北越对峙的局面。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 处心积虑地要取代法国在印支的地位, 从而使印支三国人民在战胜法国殖民者之后又面临美国新殖民主义的侵略威胁。因此, 越南战争的起因是源自于越南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 是越南人民抗法斗争的延续。但是, 尽管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源不同, 却都引起了国外势力的积极干涉, 最终都演变为国际战争。

二、战争进程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都并非是在短时期内结束的战争。朝鲜战争历时3年多, 越南战争历时12年之久。随着战争进程的深入, 两场战争各自的特点也就逐渐地显现出来。因此对战争进程的三个主要方面———战争规模、战略战术、战争的结果做出具体的比较, 可以使我们从宏观上更为完整地把握两场战争的涉及范围, 从微观上更为清楚地了解每一场战争的独特之处。

1. 战争规模的比较。

朝鲜战争的战争规模比越南战争更宏大。在1950年7月7日, 安理会做出决议, 由各会员国派遣军队组建“联合国军”, 由16个国家组成。另一方面, 苏联和中国对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做出了强烈的反应。朝鲜战争直接牵涉了联合国与多个国家, 由内战演变为一场国际战争。相比之下, 美国在越战中的孤立与朝鲜战争中盟国积极支持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罗伯特·F·肯尼迪在1968年抨击美国的越南政策时说:“我国最老、最强的那些盟国撤回到自己的海岸, 只剩下我们独自在全亚洲充当警察。”[1]同时, 中国和苏联也只是给予越南经济上、军备上和舆论上的支持, 没有发生两国军队大规模直接参战的情况。

2. 战略战术的比较。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在战略战术上的区别十分明显。朝鲜半岛平坦狭长的地形与越南丛林茂密的地貌决定了朝鲜战争以阵地战为主, 越南战争以游击战为主。朝鲜战争从内战爆发到战争结束一直在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 交战双方都有着坚固的战线和工事, 频繁发生大规模的战役, 几乎每一次战役的伤亡总人数都在万人以上。越南战争中, 不论是“特种战争”时期还是“局部战争”时期, 几乎未曾有过一次重大的战役, 也不存在连绵对峙的战线, 更没有两场战役之间的间隙时间;而是没头没尾、无休无止、日日夜夜地进行着围剿和反围剿的激烈战斗, “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是有史以来最复杂、回到了原始状态的斗争, 是一场人与人之间互相对抗, 用诡计和持久力制胜的战争。”

3、战争结果的比较。

朝鲜战争所造成的直接损失与越南战争相差无几。1953年7月, 恢复到战前以三八线为界状态下的停战协定的签署为朝鲜战争划上了一个句号。从长远的观点看, 其结果是在朝鲜半岛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局面:南北分治。美国事实上主导了冷战时期围绕朝鲜半岛的南方三角的建立, 并在客观上维持了以半岛南北分裂为基础的东北亚战略均势。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 国际局势已经逐步步入冷战时期的第一次缓和。到了60年代末, 美国寻求在越南实现“光荣的和平”。对尼克松来说, 美国海外政治的当务之急, 就是结束侵越战争, 把美军撤出越南南方。尼克松曾表示:“我可不愿落得个约翰逊那样的下场, 躲在白宫里, 怕到街上去见人。我要结束这场战争。”[2]但是, 北越坚持要实现在共产党统治下重新统一越南的目标。在美军撤出后, 南越政权迅速崩溃, 1976年7月越南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越南战争至此彻底画上了句号。

三、战争影响的比较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具有许多的相似之处, 但两场战争的结果却大相径庭, 直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朝韩对峙与越南统一的格局。这样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战后三国所走的不同道路。

今天的韩国在朝韩对峙中不但拥有强大的军力, 而且保持了绝对的经济优势, 这与美国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到2000年为止, 韩国拥有现役正规军67.2万, 准军事部队0.45万, 预备役450万, 这支部队无论在防御能力还是合成作战能力上都有极大的增强。另一方面, 从1950年“马歇尔计划”登陆朝鲜半岛至今, 美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 通过种种方式对韩国的经济予以扶持。韩国也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自身利益, 在军事实力不断加强的同时经济力量也在持续增长, 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朝韩对峙的格局使朝鲜一直保持着极高的安全警惕, 但朝鲜只注重发展军事而忽略了经济。自朝鲜战争结束后至今, 朝鲜一直处于半闭关锁国的状态, 国内经济发展缓慢。50年中, 朝鲜的军费开支在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例高达20%—30%。目前, 朝鲜拥有现役正规军105.5万, 准军事部队18.9万, 预备役470万。在面积仅有22万平方公里的朝鲜半岛上, 朝韩双方部署了175万正规部队, 其中70%部署在军事分界线两侧的前沿阵地上, 再加上3.7万驻韩美军的存在, 朝鲜半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兵力部署最为集中也最为密集的地区。正是这种严重的军事对峙, 使得朝韩双方都视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安全的最大威胁, 彼此之间的相互不信任也就油然而生。

越南在赶走美军之后, 走上了一条与朝鲜截然不同的道路, 由受人侵略变成了对外侵略扩张。越南领导人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实力, 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梦想统治老挝、柬埔寨, 并于1978年12月25日出动大军进攻柬埔寨。但在柬埔寨人民的英勇斗争和国际社会的压力下, 越南被迫于1989年9月从柬埔寨撤军。越南企图建立地区霸权, 这是典型的强权政治。撤军后的越南将注意力投入到国内经济建设上,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其经济增长率多年保持在8%以上, 农业发展更为显著, 到1998年已成为世界第三粮食出口国。但直到现在, 越中、越柬边境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越南仍然没有放弃建立地区霸权的梦想。而越南战争这段历史, 也使美国势力再度打入印度支那困难重重。

四、结论

全面比较两次战争, 可以发现对国际局势的考虑和战争爆发后实力对比的变化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选择恰当的时机发动战争, 并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力量对比变化, 才能尽可能争取到战争的胜利, 最大化实现战争可能带来的利益。从比较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 美国在两场战争中积极参战、不断将战争升级的做法收到了完全不同的效果。无论在海外战略态势、国际地位、参战目标还是与盟国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美国在朝鲜战争中还可以说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胜利, 而在越南战争中则彻底的失败了。美国过分相信自身的军事实力, 无视国际格局中自身越来越孤立的地位, 也忽视了国际力量对比中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力量迅速发展的客观现实, 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在国际问题中走“单边路线”来维护国家利益, 在选择使用何种手段最大化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问题上犯下了根本性错误, 把发动、扩大战争当成了唯一的手段, 必然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摘要:通过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各个具体方面, 展现两次战争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结果, 结合三国的现状, 展现两次战争的结果对三国战后道路的深远影响,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及美国的海外政策和军事干预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国际背景,战略战术,霸权主义,区域安全

参考文献

[1]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M].林本椿, 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5, 下册:806.

海湾战争综合征 篇7

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 但是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否真的过时了?笔者认为,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并没有过时, 它依然是指导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武器。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西方一些学者先后提出“民主和平论”和“文明冲突论”的观点, 宣扬中国威胁论, 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非常不利的国际话语理论, 其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国际和平和安全话语环境, 我们在思想文化上的失语导致我们在国际思想文化领域处于非常被动的状态。可喜的是, 中国已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进行了理论的发展, 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界的一件幸事。由葛东升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一书, 并未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停留在一般的纯粹学术理论研究层面, 而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进行了当代国际环境下的理论发展。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并没有过时, 而且在面临西方和平民主思想的冲击下, 在新的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局势下, 我们应当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以回应西方民主和平论的挑战和威胁。该书主要观点如下:

首先, 作者论述了当代战争的经济根源。作者指出当代战争的经济根源是国际垄断资本全球扩张下的经济全球化, 由此导致世界和平与战争两种力量此消彼长。而中国要避免全球霸权主义施加的, 包括军事压力在内的综合压力, 就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这是中国平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必要保证。

其次, 作者论证了当代战争的政治母体。作者强调当代战争的政治母体是霸权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下的规制霸权主义。要反对战争, 就必须反对霸权主义。作者还批判了西方的“民主和平论”和“文明冲突论”两种论调。作者指出, “民主和平论”实际上是在宣扬用西方的自由民主来实现世界和平, 而“文明冲突论”则是指出当代战争的政治根源是源于文明的冲突。

第三, 论述了当代战争的最本质属性。作者认为暴力性是当代战争的最本质属性, 而要对付暴力则只能采取以暴力对抗暴力的方式。

第四, 分析了当代战争的基本特性。作者指出集团性是当代战争的基本特性。

第五, 分析了当代战争的性质。作者认为当代战争的正义与否不仅要从政治、伦理上进行辨析, 而且还要从合法性上进行辨析;不仅要关注开战正义问题, 而且还要关注交战正义问题等等。

第六, 剖析了当代战争的社会历史功能。作者认为战争在当代仍然具有它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 主要体现在:当代战争仍具有达成政治目的的最高斗争形式的政治功能;维护和巩固世界经济秩序的主导权是当代战争经济功能的体现;当代战争的军事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维护国家军事安全;当代战争的革命功能主要体现为制止和消除战争;当代战争仍具有教育与激励民众的教育功能。而作者还指出, 为遏制战争, 维护和平, 则必须准备战争。

第七, 论述了当代战争的形态。作者认为当代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度, 继续证明着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所揭示的战争形态演变规律的科学性。信息化战争形态的本质特征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装备的认知系统发挥主宰作用。而当代战争形态的矛盾运动呈现出机械化与信息化、战争迷雾与战场透明、平台中心与网络中心、接触作战与非接触作战、歼灭有生力量与瘫痪作战体系等特点。那么面对这种新战争形态, 中国军队必须做好应付信息化战争的准备。

第八, 阐释了当代战争的制胜因素。作者认为人仍然是当代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而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才是当代战争的真正制胜之道。而武器装备只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我们要在综合较量中实现以劣胜优。

最后, 指出了当代战争的控制。当代控制战争是必然的, 因为国家竞争的重点转向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大大强化了化解战争危机、控制战争升级的国际氛围;当代经济全球化虽然不能彻底消灭战争, 但却产生了化解战争危机、控制战争升级的强烈需求;战争自身发展也催生着控制战争的需求, 战争自己否定着自己;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促使人类社会提高控制战争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现代传媒网络扩大了民众知情和参与渠道, 使民众能够在控制战争的进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控制战争的辩证法则则在制衡和威慑、预防和管控、干预和自制、军事和政治、小战和休战等一系列矛盾运动中体现出来。而中国也在控制战争多方面积累了基本经验, 如积极构筑人民战争加核反击能力和空间技术的战略威慑力量;立足最坏情况搞好反侵略、反干涉的战略预置;通过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营造有利于摄止战争的战略态势;坚持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而反对轻易诉诸武力;敢于以战止战, 但要善于控制战局。

不难看出,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和当代战争》一书针对当今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面临的来自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挑战, 不但进行了有力回应, 而且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基本原理基础上, 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结合当今世界新的时代条件, 进行了理论创新, 这不能不说是作者非常难能可贵之处。

首先, 作者摆脱了通常学者进行纯粹理论探讨的窠臼, 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基础上, 结合当今国际局势, 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发展,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一般而论, 学者往往从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学术角度进行探讨, 很少有文章和专著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而作者敏锐地捕捉到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严重冲击, 针对我们在国际上有关战争观领域的失语状态, 鉴于我们国内在大搞社会主义建设, 很少有学者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研究, 致使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渐渐退出了我们的视野事实, 不是着眼于纯粹学术的探讨, 而是着眼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提出的现实课题, 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发展, 从而及时弥补了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不足, 对西方“民主和平论”和“文明冲突论”的观点进行了有力回击, 而且也填补了国内外有关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学术探讨的不足。

其次, 作者没有急于构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体系, 而是针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理论体系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学者通常往往急于构建一个理论体系, 而作者则认为这往往欲速则不达。而为构建一个理论体系, 首先就必须对一些具体理论问题进行创新。所以, 作者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这是作者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最后, 作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中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理论创建。作者指出, 当代战争的最本质属性是暴力性, 基本特性是集团性。马克思主义战争性质正义与否依然有效, 作者认为当代战争的正义与否不仅要从政治、伦理上进行辨析, 而且还要从合法性上进行辨析;不仅要关注开战正义问题, 而且还要关注交战正义问题等等。当代战争形态正在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度。而当代战争的控制是必然的, 不但国际上存在控制战争的必然要素, 而且中国也积累了丰富的控制战争的经验, 这些都是作者富有创新的理论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诚然, 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都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做出了系统的理论创建的贡献, 但是作者在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宏观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理论指导下, 在理论创建上又前进了一步, 提出了一些更加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观点,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其视角独到, 观点新颖。

当然, 该书也有某些值得商榷之处。诸如作者这种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首先进行学术的理论研究, 就直接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做法是否可取似乎还有商量空间, 是否作者带有急于功利的实用主义和功用主义想法。因为一般来讲, 只有对某个理论思想进行彻底理解和研究透彻之后, 才能运用该理论进行理论创新和发展, 而作者没有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就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这种研究路径是否值得提倡。

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并未过时, 虽然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 但并不代表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已无用武之地, 退出历史舞台。诚如该书作者所言, 由于我们高扬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的缘故, 致使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研究的严重滞后, 给西方思想文化以可乘之机。那么, 针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面临的时代挑战, 我们应怎样继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研究, 笔者提出下述想法:

第一, 应以梳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发展为前提。俗话说, 万丈高楼平地起, 如果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发展还没深入理解和深入研究, 就进行理论的创新, 那么怎能保证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发展和创新的正确性, 又怎能确保对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作出了正确的理论回答。所以, 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首先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进行认真理解和研究, 只有这样, 方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第二, 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与西方学者的战争观进行比较研究。为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研究, 我们还应将其与其他西方学者的战争观进行比较, 诸如与西方学者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弗洛伊德的心理决定战争论、种族主义战争论、地缘政治战争论、新马尔萨斯主义战争论、技术一工业决定战争论、实证主义战争论、多元战争论等进行比较,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深化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战争观。因为马克思主义战争观是站在吸收人类以往战争观基础上创立和发展的, 所以我们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战争观,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战争观与其他西方学者的战争观进行比较。

战争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实际意义 篇8

战争, 顾名思义, 是指国与国或国家内部, 社会统治集团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大规模流血暴力冲突, 其实质是政治博弈的特殊表现形式。战争法是战争的产物, 基于战争的残酷性, 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 为了尽量避免平民百姓的伤亡而设立, 同时也是为了维护本国的合法利益, 国家之间开始制定一系列规范和条约等国际法来限制战争行为。这些条约构成了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促进了战争法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各国达成共识, 起草了《联合国宪章》, 为了避免二战人道主义悲剧的重演, 还制定了很多有关战争的国际法规则、原则、规范和条款。此后, 随着反殖民主义战争、种族和宗教战争、国家内部分裂战争以及国际组织打击国家战争的此起彼伏, 我们所制定的战争法的内容也随之丰富, 作用越来越大。基于现代科技战争的不断深化, 战争法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当今的战争法已经有了自身的框架体系, 加之受到国际化和国际法的影响, 它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将其作为制止战争、限制战争的工具效力, 同时也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对于防止战争、限制战争、减少国家和平民的损失起到积极作用, 很好地维护了国际和平与安全。随着科技水平的突飞猛进, 现代战争将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需要战争法的进一步发展去规范战争, 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损失。

二、战争法在当代的效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 运用战争法已成为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 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 战争双方都以“平民遭受伤害”、“杀伤性武器威胁”为借口开展武装斗争行动。这些无不表明战争虽然是各方为取得政治、经济、军事斗争胜利的有效手段, 但博弈双方已经开始熟练运用战争法去维护自身的利益, 以此来推动战争的胜利。

首先, 熟练运用战争法有利于掌握战争中的政治和舆论主动权, 因为战争法是应对战争的法律工具, 有着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和正当性。由于战争法有保护人道主义的特点, 战争双方都想取得社会舆论的支持, 因此, 一方在着手准备战争时, 会运用国际达成的各项战争规则去指责对方违反相关国际法原则, 谴责对方的战争是非法的, 是对人权的践踏, 违反人道主义原则, 通过论证战争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己方在战争开始前就已经占据先机, 在道义上有了主动权。其次, 当战争进行时, 如果一方使用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或战争手段相对残酷, 造成了大量平民百姓伤亡, 违反了国际法准则, 另一方便抓住这一破绽, 通过批判战争手段的非法行为来赢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帮助, 也有利于对国内民众的战争宣传, 提高百姓的爱国热情, 在一定程度上震慑对方。最后, 不管是在战争过程中还是战争结束阶段, 通过寻找对方的战争行为过错去追究其法律责任。能够使对方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是其战争罪行, 如果有证据证明对方存在反人类、反道义的罪行, 那就可以运用战争法来追究对方国际法责任。因此, 只有战争法是追究战争罪行的依据, 我们只有通过研究并运用战争法的各项规则才能在追究战争责任方面取得优势, 也可以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 通过法律途径寻求帮助。

我们必须承认, 在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联系愈加紧密, 国与国之间形成更多的利益攸关方, 此时需要一些法律规范去规范国际行为来厘清复杂的国际关系, 战争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壮大并足以影响军事行动。乌克兰事件便很好的证明了战争法的实用性, 否则陷落的恐怕不只是克里米亚了。

三、战争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及其意义

在现代战争中, 我们应适应时代潮流, 主动学习战争法并将其灵活运用。由于战争法没有固定的体系, 仅是由一系列条约和规范构成, 因此显得较为零散。因为战争法的这一特质决定了我们有解释自主权和较大的运用回旋余地, 即将已有的战争法规范加以引用之余引入我们自己的解释, 使之有利于我方的战争形势。同时我们还要有开拓创新的思维, 通过积极制定、参与战争法新规则, 真正的形成对己方有积极作用的战争法条款。

我们还应注意到, 战争法的本质是为了在战争中追求人道主义价值而产生的, 以实现战争中的人权价值为导向, 人道主义与战争法相辅相成。因此, 人道主义是战争法的核心, 是战争法的活的灵魂, 战争法反作用于人道主义, 极大的改善了战时紧张的国际关系;战争法制定发展的基础是军事斗争, 军事价值即是战争法的基础价值。我们不能忽视军事价值与人道价值的相互影响, 在保证军事价值实现的同时, 要注意人道价值的不可缺失, 现代战争需要将军事战争的胜利与保障平民不受伤害有机结合起来, 只有使二者有效的统一, 才能有利于战争的胜利, 我们要使战争法成为手中的利器, 既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也要保证本国军事斗争的胜利和人权的维护。

参考文献

[1]文胜, 刘志峰.战争法确立的基本原则[J].国防, 1999 (06) .

[2]方宁.战争法的发展历史与地位作用[J].国防, 2000 (01) .

海湾战争综合征 篇9

关于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的研究虽然由来已久, 但往往夹杂在美国其他问题之中, 未把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课题来做系统研究, 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冷门。近期读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苑爽博士所著《“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一书, 从新的理论视角系统的研究了该课题, 弥补了这一薄弱环节, 对于今后我国学术界研究战后索赔问题将大有裨益。和其他同类著作相比我认为本书具有三个特点。

一、视野宏阔、理论独到

在《“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一书中, 将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课题, 置于“战争与和平”理论视角之下重新进行解读。书中的第一章对“战争与和平”这一理论做了详尽的论述, 从两者的概念、逻辑关系和在国际秩序中所扮演的角色系统的分析了这一理论。在国内学术界对于该理论尚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的情况下加以阐述, [3]将美国的对德战争索赔政策在“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视野下加以重新解构分析。这一理论贯穿全文, 最后又在之理论视野下对德国问题进行全景式的反思, 归纳总结德国问题的症结所在, 形成首尾呼应, 上升了新的理论高度。同时本书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作为一项独立的外交政策进行专题系统研究, 在涵盖时间长, 史料分散的情况下, 探求其内在的联系与变化, 从而使被割裂的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对德索赔政策重新联系起来。从美国国内政治决策机制、外交理念, 决策者的个人智慧, 民众的社会舆论导向、国际上大国之间的外交博弈等多个角度加以分析对索赔政策指定的以新的理论视角, 长时段的政策研究美国在战争观念上, 索赔理念与索赔机制上的演变。厘清了战争、和平与战争索赔的理论关系。而索赔政策的演变也展现了美国政治决策者的战争观与和平观, 两者相辅相成。美国经历了从战争合法, 到将战争责任与索赔政策联系起来, 从以非政府的个人身份参与到多部门多国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 可以说在新的理论视角下, 美国的索赔政策更加系统全面。

二、资料充实、叙论结合

对于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来说, 原始的一手文件解读是根本前提。在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的研究方面, 苑爽博士通过对解密文件和相关会议记录的文本解读, 其中包括美国国务院公布的375卷国务院文件 (简称FRUS) , 贝亚特·欧本编辑《占领德国的文件, 1945—1954》, 《卢修斯·克莱将军文件:德国1945—1949》, 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次重要会议记录, 事件亲历者演讲、回忆录、私人信件和日记等外文原始资料, 还包括德法日等多国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著述。资料详尽, 根据统计书中运用中外档案文件23种, 相关当事人的外文回忆录、传记12部, 对于此问题研究的相关中外文专著解读140部, 相关论文27篇。可以说大量的文本解读, 广泛的资料搜集, 尤其是大量一手原始资料的运用使得对于美国对德战争索赔问题的论述更加扎实全面, 立论更加可靠。更加可贵的是在对于大量资料的运用基础上, 叙论结合, 提出新的观点与看法, 在文本解读的基础上发现问题, 分析其原因和演变过程, 以及相关问题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全面系统的将分散的相关资料整合, 认真剖析, 进行重新的解构, 从而更加完整系统的展现出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

三、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本书共分六章, 从内容的关联性上看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是阐释“战争与和平”理论的内涵与逻辑关系, 分析在此理论视角下美国对德索赔政策的目标, 以及影响政策制定的国内因素, 诸如商业立国思想、多元的政治决策体制、实用主义的外交哲学等。第二章则论述一战时期决策者战争观、和平观的形成与演变, 美国此时提出的索赔政策的内容与原则, 以及之后制订的《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的背景, 实施失败的原因分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章还着重分析了和平主义运动的影响因素。第三章分析美国的索赔争政策对于德国成为二战战争策源地的关系, 美国国内各阶层对于一战政策失败的反思, 国内决策层在对德政策的分歧对于二战后对德索赔政策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里着重分析了两派代表人物, 摩根索与史汀生个人的成长经历与总统的个人关系在其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 并分析了造成分歧的原因。可以说第三章在全书中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 将美国对德索赔政策由一战向二战的过渡, 揭示了内在的连续性。第四章分析美国对德索赔政策在国内国际双重作用下诞生, 国内政府的各职能部门提出了不同的政策主张, 包括国务院、陆军部、财政部, 同时介绍分析了罗斯福总统的态度与选择。国际上美国又要同时处理好与英、法、苏各国家利益诉求, 达到对德索赔政策的相互妥协。第五章是本书的重点, 也是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章, 论述二战结束后美国战争索赔政策执行修改与调整, 协调战后初期占领军与国务院在政策上的分歧矛盾, 论述斯图加特讲话的背景与影响, 本章的亮点是将美国针对德国提出的“智力赔偿”计划作为典型的个案分析, 从指定背景, 内容, 实施状况以及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说这是美国在索赔方式和机制的创新, 这种个案分析的方法也更具直观性。最后论述了对德索赔政策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 说明美国对德索赔政策与美苏冷战起源的内在联系, 第六章作为全书的最后一章具有点睛的作用, 再一次将美国对德索赔政策置于战争与和平的理论视野之下进行反思, 总结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在索赔理念、机制和方式的转变, 分析国际社会在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上的利益得失, 并且升华主题, 说明该问题对于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作用, 审视“新德国问题”的出现和发展。本书在结构上环环相扣, 层次清晰, 首尾相接, 内容涉及广泛, 突出了问题重点。

作为学术著作, 《“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一书尚待完善之处, 首先, 在资料的搜集上对于德国原始文件和著作挖掘不够, 德国作为政策的受众其自身的转变对于美国政策也有影响。其次, 缺乏对比性研究,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战争索赔政策也经历了一个转变, 德国与之相比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两者之间又具有怎样的联系, 这样可以更加突出美国对德索赔政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总的来说, 苑爽博士的著作丰富了对战后索赔政策的研究成果, 对国内学术界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摘要:美国的战争索赔政策是其建立世界新秩序, 达成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苑爽的《“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以全新的理论视角系统的论述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德战争索赔政策, 具有视野宏阔、理论独到, 资料充实、叙论结合, 结构合理、、内容丰富三个特点。对于从新的角度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丰富国际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战争与和平,美国,德国,战争索赔政策

参考文献

[1]苑爽.“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5:54—56.

[2]崔丕.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政策的演变[J].历史研究, 1995 (4) .

上一篇: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下一篇:高职学生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