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教师职业化

2024-08-15

职教教师职业化(共12篇)

职教教师职业化 篇1

职教师资水平是影响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严格的教师专业标准和良好的师资培养模式是提高职教师资水平的重要保证。美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不仅在于制定了严格的职教教师专业发展标准, 而且还有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教师发展计划, 总结其在师资培养方面好的做法, 可以给我国的职教师资培养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美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

为适应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素质提高的需求, 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教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原因。1986年, 卡内基基金会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了报告《ANation Prepared: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 , 指出应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教育, 提高教师的工资, 实行全国性资格证书制度”等措施, 促使教师成为一门真正的专业。

美国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是基于各州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 各州虽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 但同时都遵循国家标准。全国性的标准有:美国加工制造类师资培养者全国协会 (NAITTE) 下属的研究会于1995年制定的《贸易以及实业教育教师资格认证的质量标准》 (Standards of Quality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Certification of Trade and Industrial Education Teachers) ;1997年全国专业教学标准委员会 (NBPTS) 制定的《国家职业教育认定标准》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ndards for 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美国教师教育的认定机构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 (NCATE) 于1987年制定的《技术教师培养标准》 (Program for Initial Preparation of Teachers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等。联邦和各州的职教师资有关标准为美国职教师资培养及教师资格认定提供了依据和参照。美国地方性的法规如马萨诸塞州2003年提出的《职业教育条例修订建议》 (Proposed Amendments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Regulations) , 其中对职教师资的类型、培养、资格认定和要求等都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

具体来说, 美国NBPTS提出职教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包括:要有提高教学效果的培训, 要在文、理科方面有宽泛的基础;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有课程安排、资料组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等能力;有人力开发能力;对来自不同种族、文化、社会背景的学生能实施有效的教学;能根据学生的需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美国职教教师专业化的实践

师资水平的高低是教育质量保证的关键。要提高教育质量, 必须提高师资质量。在美国, 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职业教育师资标准已经确立, 对于如何实施以保证职业教育师资的质量, 美国有其独到的模式。

(一) 职前培养

美国职教教师大致有三种来源, 即师范教育机构培养的有正式学位的毕业生;现任教师经训练后改行从事职业教育者;从当地企业、公司、商店或社区中聘请的有一技之长的专家。

教师证模式在职前培养阶段, 美国职教教师有两种不同的教师证模式。一种是传统的四年制学士学位模式, 商业、技术、农业、家庭与消费和营销类教师培养大部分属于此类模式。这类模式在美国也是对职业教师资格的一般性要求, 具体要求一般如下:教师一般应在他们所教领域取得学士学位, 并对所教技术课程有l年以上实际工作经验;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负责安排和监督执行教育计划的人, 必须有硕士学位或接受了其他高等教育训练, 并有相应领域的工作经验;教师要有工业、商业、销售方面的最新经验, 或者有所讲授技术的有关专业的实践经验。另一种是替代模式, 也称为非传统模式或可选择性教师证模式。此种模式着重强调教师的工作经验和岗位技能, 而不是所获得的学业成绩和学位。如加工制造业和卫生类教师主要属于这种模式。替代模式主要是为了解决美国职业教师短缺的情况提出的。据预测, 到2010年, 美国将需要100万新教师, 但因多方面原因, 会出现大量短缺的现象, 其中, 职教教师数量也将严重不足。因此, 很多人支持采用替代认定模式, 把虽未接受过正规师范教育但有一技之长者吸收到职教师资队伍里来。

课程培训模式大部分职教教师培训课程是基于夏洛特·丹尼尔森 (Charlotte Danielson) 1996年研制的教学框架, 主要包括以下四大教学模块: (1) 规划与培训; (2) 课堂环境; (3) 教学; (4) 专业职责。夏洛特·丹尼尔森的这一教学框架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 帮助他们顺利地完成新教师协助计划, 并帮他们在第一年的教学年末顺利通过PraxisⅢ (1) 考试。

(二) 职后发展

职教教师的职后发展与职前培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促进职教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

新教师培训在美国, 职教新教师第一年在许多方面都需要得到帮助, 比如, 本专业老教师的协助和指导;参考其他教师的教案;了解学校整体工作、政策及做法等等。在宾夕法尼亚州, 新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 需参加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程学习, 之后再由师范学院的教师提供为期两年的在职正规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对时间的有效管理;组织能力;正确的自我认识;自信心;对教学持有的积极态度;工作与生活的协调等方面。在教育、教学方面, 还包括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学习资料的组织, 实验;教学资源与资料的使用;班级管理;因材施教, 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能进行多门课程的教学;能寻求管理人员的支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能保证安全的学习环境;能管理学生团体并提供咨询等。此外, 他们还要与学会及学生家长建立联系, 获取家长、外部组织和机构的支持。

在职教师的培训美国十分重视职教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技术的关系十分密切, 需要有很强的适应性。因此, 职教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以满足职教发展的新要求。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 美国职教师资在培养理念上发生了很大变化, 能力培养越来越成为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重要目标。

1. 企业实习, 提高实践能力。

有的学校通过合作制度让教师利用暑假到企业实践6周, 以帮助教师了解企业变化, 与企业建立联系。有的学校安排教师对行业企业开展一定时间的考察和调研, 并要求教师提交考察报告并共同讨论, 通过这些形式, 使教师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工作要求, 并收集有关教学资料。

2. 与其他教师进行合作和联系, 提高沟通合作能力。

美国非常重视教师的团队合作, 鼓励教师与同事一起探讨教学尝试和问题, 共同分享教学策略。另外, 还与其他教师建立联系网、参加教师联盟或教师专业团体等, 以便了解本专业领域里所发生的变化。职教教师可以去专业发展学校或教学中心接受培训, 学习教学设计、技术应用、参与式的管理等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技能。

3. 参加学习班或研讨会, 提高业务能力。

通过参加学习班或研讨会, 教师相互学习, 分享资料和信息。教师通过提交论文、展示成果、交流经验, 达到共同进步, 特别是展示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 对其他教师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4. 其他一些在职教师培训计划。

1997年, 美国教育部的职业与成人教育所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成立了一个项目组, 与鲍林格林 (Bowling Green) 州立大学联合设计了一套教师培训方案, 培养教师通过使用情境式教学来提高学生在校内外的业绩。自此之后, 另外7大教师培训模式也相继建立。如在鲍林格林州立大学创立了交互式的、基于网络的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这是为教师能更有效地使用情境教学所设计的模式。约翰斯霍普金斯 (Johns Hopkins) 大学也创建了一套高中在职教师发展模式并提供了相关资料协助职教教师进行情境式教学。位于麦迪逊的威斯康星 (Wisconsin) 大学创建了Tech Net模式, 旨在为教师提供工厂或共同学习的机会及帮助他们将其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从而促进在职教师的专业发展。俄亥俄 (Ohio) 州立大学创立了一种交叉式项目, 针对分析五所大学的职前教师培训项目来展示职教教师培训项目的特性。乔治亚 (Georgia) 州立大学也创建了基于情境教学理论框架的职前教师培训模式。华盛顿 (Washington) 州立大学也成立了情境教学协会, 以鼓励K-12 (2) 年级的教育, 使艺术及科学教师能在课堂进行创新性的情境式教学。城市教师学会创建了一套使教师能顺利地实现由学校到职业过渡的模式, 以为国家的城市学校提供高素质、多样化的教师。

浅析美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实施

NBPTS制定了一系列职教教师专业标准, 在政策层面上对职教教师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进行了规范, 同时, 在具体的实施上, 无论是职前的培养还是职后的培训, 都体现了美国鲜明的实用主义特色, 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美国的职教教师, 一般都要求具有所教领域学士学位以及对所教课程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 但对于缺少学历的人而言, 具有5年以上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是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的。反观我国, 不仅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职教教师学历基本要求, 学校“各自为政”, 导致职教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而且在灵活吸纳教师队伍上也差距明显。因此, 突出学历教育, 建立起多渠道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是我国职教教师发展需努力的方向。另外, 还应当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行家、技术能手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完善职教教师的构成体系。

在美国, 针对在职的职教教师, 无论刚入职的新教师, 还是工作多年的老教师, 都有与之匹配的培训措施。这些措施旨在提高职教教师的任教水平, 建立新教师的自信心, 提高教师对于新技术、新技能的了解应用能力, 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团队合作, 给所有教师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对于我国而言, 为确保职业教育的质量, 除了系统地培养“双师型”教师以外, 还应促使在职教师进行不定期的进修提高, 建立继续教育制度, 使教师进修制度化、规范化。应通过校企合作, 由学校根据专业和学科特点,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一些企业或科研单位挂职学习,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使教师也能与时俱进。

美国除了有全国性的职教教师培养计划以外, 针对所辖地区经济特点以及人才需求的不同情况, 在不违反全国性教师培养计划的前提下, 各州依托大学或者研究机构, 又开发了自己的一些教师培训模式, 以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需要。不同地区在培养职教教师时, 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条件的限制,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职教教师队伍。所谓“师高弟子强”, 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学生素质的高低, 有了高素质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

通过了解美国职教教师专业标准的实践情况, 我们认识到了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 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首先, 我国缺乏国家公认的职教教师专业标准, 导致教师培养的随意性强, 专业化程度不高, 进而导致社会对职教教师专业性的认可程度低下。其次, 缺乏规范的职教教师的准入制度。我国教师资格的任职条件是针对全国中小学校和普通高校制定的, 对职教教师的任职条件没有提出特殊要求。再次, 缺乏促进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以及灵活的教师入职机制。美国的职教教师“在合适的技术领域有5年以上经验的可以代替学士学位要求”, 正是有了这样灵活的教师入职制度, 使得美国大量优秀的人才不会因为学历的要求而被拒之门外, 从而使整个职教师资队伍的结构更趋合理, 这一点也是值得我国借鉴的。

摘要:简要介绍了美国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与具体措施, 剖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存在的问题, 希望借鉴美国先进、科学的做法, 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措施。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参考文献

[1]李庆明.美国职业教育教师标准浅析[J].中等职业教育, 2010, (2) .

[2]陈祝林, 徐朔, 王建初.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3]汪秉权, 屠群锋.美、德、法、日等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J].机械职业教育, 2001:21-22.

[4]徐以芬.美国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9.

职教教师职业化 篇2

张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后,中国

北京 100024)

【摘 要】社会表演学是方兴未艾的学科,可以应用到各个领域。它在面临变革的教育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是教师职业素质提升的新路径:通过“释放天性”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通过排练使教学更为流畅,通过把课堂当作节目表演使教学更为生动,通过提高学生地位使学习更为主动。社会表演学还渗透在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多个方面,全面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

【关键词】社会表演学;教师;职业素质;节目

【作者简介】张燚(1976—),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研究。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高校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出版有专著《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人文解读》、《大学生音乐社团的现况与发展研究》,主编有《大学声乐表演训练教程》、《大学流行音乐鉴赏》等。策划和编导大中型文艺演出六十余场。

项目来源:中国博士后基金第54批面上资助项目《创意经济时代我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3M540996]阶段性成果。

社会表演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因为其具有贴近生活、优化生活的特点,如今已被迅速应用到职业培训、心理医疗、素质教育等各个方面。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从事哪一学科的教学工作,社会表演学都可以为之开启新的思维方式、打开新的发展空间。根据“边际效益递减”规律①,这种新的职业素质提升路径较之原有惯用方法也会更为有效。

一、社会表演学在当前教育中的价值

人类学家受舞台表演启发,把“表演”这一行为扩展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认为“一切行动都可以当作表演来研究”,从而发展出“人类表演学” ① 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会逐渐减少;为了扩大收益,应该增加新的投入种类。这个经济规律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同样有效。(performance studies)②。人类学家戈夫曼甚至说,“作为技术的、政治的、结构的、文化的视角的一种补充,戏剧(表演)的视角可以构成第五种视角”[1]。

人类表演学把表演分为艺术表演、社会表演、大众表演、仪式表演、游戏表演五类,基本涵盖了人类的所有行为。这里面尤以艺术表演和社会表演为重,社会表演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和艺术表演相对的概念:艺术表演具有虚拟的场景或故事、是被观众关注的“节目”,社会表演则为实际场景中的工作或生活状态;艺术表演在剧场中进行,社会表演则是社会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艺术表演的表演者主要是专业演员,社会表演的表演者则是工作、生活中的任何人。

社会表演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建设世界的一条路径。对于教师来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面前的教育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迫切需要使用社会表演学的观念、利用“表演”的行为来提升职业素质。

一方面,后信息时代需要教师通过表演来提高知识的传播能力。工业化使得信息被大量生产并广泛流通,人类从而在二十世纪整体进入信息时代。这时期,“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人们不在学校接受专业的知识学习就很难在社会立足,教育活动中知识是理所当然的中心。但随着网络与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后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成为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学生的选择极其丰富,教师就需要利用表演来提高教学魅力、提升课堂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后工业时代需要教师通过表演来变革传统的本质主义教学方式,并丰富教育的内涵。工业社会以机械、机器为中心,教育也模拟工业模式建立起本质主义的教学方式,把人类认识的任务规定为透过现象揭示唯一本质、把揭示事物的唯一本质作为教师职业身份的内在规定,从而教学注重理性、知识、学术研究,轻视情感、行为、形式与技术传授。但在后工业时代,人类开始承认事物的偶然性、模糊性,重视情感、形式感在工作与生活中的价值,认为在新时期教育需要培养人们的设计感、故事感、交响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意义这六种基本能力[2],而表演在这里正好大有用武之地。

二、释放天性,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

其实很多从教多年的老师都并不满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觉得“放不开”,但是“大家都这样”,也就这样吧,反正教学检查看的是“教学八大件”这样的文本。有些教师也想让自己的课堂像电视的“talk-show”一样生动有趣,不过“大家都不这样”,也就放弃了,正所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每个教师都需要“释放天性”来解决“放不开”和因循守旧的问题。“释放 ② 英文和狭义的“舞台表演研究”相同,所以需要特别指出:它是表演研究和人类学结合的产物。天性”是表演训练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性环节,简单来说就是:突破桎梏,释放自我,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来表现理想中的角色。释放天性的具体训练方式有做游戏、模仿动物、在众目睽睽之下表演节目等。

游戏是释放天性的重要途径。大多数游戏都可以拿来作为释放天性的练习,比如“指五官”、“老鹰抓小鸡”、“萝卜蹲”、“青蛙跳”等等(要在当众的情形下)。游戏本身就是表演(游戏表演),也让我们的释放天性变得简单和富有乐趣。释放天性还可以从模仿入手。模仿可以是姿态模仿,比如模仿动物、植物等,也可以直接模仿某个现成节目(比如表演艺术家的歌唱、舞蹈、相声、小品、评书片段等)。

对于教师来说也可以借助“释放天性”的训练手段,来达到心理和肢体的彻底放松。在释放天性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展开想象,随心所欲进行创造,从而使妙趣横生的创意得以显现;还可以不加掩饰地展示性格与个性,从而强化表现的欲望,建立起表演的信念感。通过“释放天性”,我们可以挣脱束缚,放开手脚,知行合一,按头脑中的预期方式实施教学活动。这无疑会让我们的教学态度更积极、行动更松弛、状态更活泼,使我们的教学表现更自信、有气魄、有台风、有创造力,而这些应该是教师职业的基础。

三、备课也需要排练

在表演节目之前,演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行案头工作和排练工作。演员的案头工作和教师的备课一样,主要是在目的(why)、内容(what)、方法(how)几方面进行准备。但是演员还非常重视节目表演前的排练,而教师的备课通常并不包括这一点。

在排练中,需要演员进入角色、感受和体现作品,并在这个框架内设计语言和行动。在教学中,同样需要教师进入角色。教师的角色好像非常明显(就是“教师”),但是我们还需要往下深究:第一,教师们有没有清晰的“教师”角色意识?具笔者观察,很多教师的角色意识其实并不明显,处于随大溜、条件反射性的“不自觉”状态。第二,“教师”应该是什么样的角色形象?很多人对教师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但这个定位在知识匮乏的前信息时代才有意义,在后信息时代教师要从“经师”转向“人师”,在教育中发挥培养、启发、协作、感染、共同探索未知的作用。第三,“教师”只是一个总的角色,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还要体现具体角色。比如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要有苏轼的角色意识、朗诵诗词时就要体现出“苏轼”的角色来。自然科学的教学也是如此,美国大物理学家布莱恩·格林教授就曾专门学习表演课程(并曾客串过美剧《生活大爆炸》),使得讲课、讲学时活灵活现。教师清楚了自己在新时代作为教师的角色定位,才可以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能够把握教学内容中的具体角色形象并加以呈现,才可以有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效果。

如果课堂带有戏剧性,无疑会魅力大增,这就需要教师进入角色之后还要进入情境。教师排练时可以把教学内容隐含的情境用实物或者布景、简单替代物的方式建立起来,教师在这个环境中的角色意识就会更加清晰,行动就更有感觉、更有逻辑。经过排练,正式上课时即便撤去“舞美”,教师也能够身临其境、好像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讲故事”,其教学行为就更加有感染力,眼神、手势也更有指向性。

只具有表演的意识还不够,备课不能只以思考或者文字的形式进行,教师必须多“下地”排练。只有进行排练之后,我们的教学行为才可能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在案头工作和排练时,教师还应该对入场、开场白、问题、交流点、结束等几个重要环节进行设计,这会使教学的“节目性”更加突出和完整。

四、把课堂当作节目

在社会表演学看来,教室的结构和剧场相同,都分为台上和台下,台上都是目光聚集的地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和舞台表演一样,都属于“当众孤独”,需要教师的强大内心和高超表现能力。那么,掌握一些表演技能、把课堂教学当作节目表演就很有必要,以表演的视角来认识和设计课堂教学也会别开生面。

1.态度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浑浑噩噩,不过是惯性推动下的机械劳动,甚至“磨洋工”、旷工,懈怠情况严重。当我们把教学视为表演则使其具有了“节目”性,工作就呈现为完成作品的过程。这样一来,教学就成为一种乐趣,教师的态度会更为积极和主动。

2.肢体语言

我们说某个演员台风好,会说这个人“有范儿”。“范儿”是指良好的仪态所展现出来的风度,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不能拒绝、而且也要探索自己的“范儿”。所有教师都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上课前在下面做一些热身活动,使身体舒展、充满活力。(2)上课时具有良好的站姿(尽量不坐),昂胸沉肩,使身体挺拔有力。(3)利用手势加强教学的感染力,表演中的手势“引”、“开”、“合”、“托”、“摊”、“按”、“握”、“招”等稍加改造就可以用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不要有搔头皮、掏耳朵等非舞台行动,也不能只顾自己高兴而唾星四溅。(4)眼神和表情要生动,提起笑肌、扬起眉毛会让表情更亲切、状态更积极;教师应该和学生有眼神的交流,并特别关注右后、左后、右前、左前四个边角,从而拢住全场。

3.服装

教师的服装以端庄、大方为主,之外还要注意两点:面对同一群学生不应连续穿同一套服装;服装风格应考虑和教学内容结合。

4.舞台调度

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只是“定点”,而要对舞台调度进行设计;舞台上移动时要有节奏,不能不自觉地“晃”,行走要形成点、线、面(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过程不是平均分配时间,而是两点所占时间较多,轨迹所占时间较少;两点之间的轨迹要平滑,呈抛物线;通过点与线的松紧有度后,教师在讲台上的呈现会有雕塑感,形成良好的“面”的观感);教师还可以走下讲台、到学生中,这可以避免课堂的沉闷。

4.课堂结构

课堂和节目表演一样不应只考虑内容,还要考虑形式结构。一节课在形式上要有几个版块,比如讲授、提问、讨论、学生自主探索、练习等,而不是一味雷同。在版块内部也可以再分出结构来,比如“起承转合”、“递进”、“并列”等,而不能一盘散沙。

另外,即便是相同内容的一节课,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也要演出不同的精彩。每一次课堂教学都是与不同的人在不同状态的生命相遇,必须诞生出新的感触、新的台词、新的表演,形成新的“作品”。

五、提高学生(观众)的地位

社会表演学重视观众的作用,把观众视为情境定义者,教师的教育工作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学生参与是课程实施的核心,就像观众的存在是表演实施的核心一样。教育从来不像今天这样面临如此大的危机,信息的海量及其获取的便捷迫使教师必须改变原来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体验。这就需要教师认识到学生发展才是教育目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承担表演行为,共同完成节目。

首先,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征询学生的意见。现在很多教学内容的设置贯串着“自上而下”的思维,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没有发言权。学生被课堂纪律约束无法“用脚投票”,但是人在学校、教室,心在哪里却很难说。

其次,教学方式应该切合学生的接受特点。不同年龄、性别、素养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接受信息的特点;现在的学生受网络影响较大,也表现出新的接受信息的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和道具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

再次,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教师不应该在教学中唱“独角戏”,而可以选择学生有控制地进行“联合表演”;即便以教师为主,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和学生的互动。

第四,教师要具有戏剧精神,把对话、碰撞带到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发问”是教学中重要的戏剧行为,使教学表演具有了即兴性、矛盾性和可看性(同时教师不用要求自己必须提供正确答案);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提供实际操作机会、创设交流探讨机会;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几个笑话,调节“剧场”氛围——这也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教育活动应该促进不同的话语方式和思维形式,不是趋同于教师,而是促成师生新的成长。

总之,教师应该放下身段,以启发者与合作学习者的身份融于学生中间,从而告别知识搬运的简单与机械劳动,也让自己告别以知识为中心的被动性,使课堂呈现出迷人的创造性。对于学生来说,能够以更丰富的形式参与到课堂实施,才会更有兴趣,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产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才更为自然和顺利。

六、社会表演学与教师的职业发展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是戏剧界的谚语,对于教师来说同样如此,讲台上的呈现需要讲台下艰辛的努力。教师的努力不能只是积累知识,也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从多个方面支持自己的职业发展。

将表演应用于教学虽然并不普遍,却并不是一个新事物,不过以前的应用多是技术层面的介入,恐怕不过是舍本逐末。在社会表演学看来,表演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目的。

首先,表演不是“做假”,而是对自身可能性的认识与演示,是过理想化的生活。对于教师来说,表演是通过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养,来接近理想中的职业形象。同时,理想的角色形象绝不是表面的夸夸其谈,而是要从内涵、心理的的角度来加以把握,要过“诚实的生活”。也就是说,表演促使教师脱离工作的机械状态,追求行为和灵魂的美化。

其次,表演不是人格分裂的催化剂,而是自我实现的途径。教师是一个心理疾病高发的群体,超过一半具有心理问题[3],而表演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是缓解压力的有效方法。通过学习社会表演学,还可以使教师更科学地管理自己的角色。教师和其他人一样在实际生活中扮演着多种多样的角色,有意识地管理这些角色可以分开“前台”、“后台”,从而不把“后台”的负面情绪带到课堂的“前台”来;可以分清不同角色的规范,从而在复杂的生活中自如应对;可以分辨人情和事情,从而优化人际关系;即便遭遇不公待遇,也可以合理化处境,“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从而保护人格。通过角色管理,教师还可以确证自我、优化角色,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

然后,表演需要认清角色,教育也要认清角色。一方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定位要清晰,遵守职业道德;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具有转换具体角色的灵活性,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协调能力。这样我们才可以在社会规范和个人理想之间找到契合点,既坚持原则又能在变动的社会中游刃有余,即便不当教师也能够胜任其他的职业。

第四,表演需要交流,教育也需要交流。交流是不同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信息交换人们才能得到发展;交流还是具体情境中的信息碰撞,更容易激发思想的火花;交流充满应激性,可以提高教师的反应、适应与协调能力„„总之,交流使得教师持续进步、“天天向上”。

第五,表演以人为本,教育也需要以人为本。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经验性思维以知识为中心,表演的最基本要素则是表演者和观演者,以人为中心。当前的教育范式迫切需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前者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后者则要考虑知识的社会支持、人际的沟通能力、群体的合作素质以及知识转为行动所需的各种条件。只有这样,教育才不是“颁发文凭”的行为,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职教教师职业化 篇3

关键词:职教师范院校 专业英语 学前教育 教师专业化

一、引言

江西某职业师范院校多年来对毕业生就业率进行统计,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意向一般会从事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工作。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岗位主要是学前教育,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能够阅读英语文献的能力,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英语知识,能不断从国外英语文献中吸取和补充学前教育相关的知识。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既要有地道的语音语调,还要“能歌善舞”、能进行幼儿英语游戏设计、英文儿歌教学等教学实践经验,以培养幼儿对英语的兴趣,做好幼儿启蒙教育。这对职教师范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挑战了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培养提出。

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素质要求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殊性表明,要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和合格的幼儿教师,职教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应该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专业英语教师的各项工作。

专业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英语语言文化知识,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专业英语,既要提升自己语言和学前教育理论,又要积极投身教育学、心理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对学前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自身有一定的幼儿英语教学经验,才可能真正对指导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既要进行专业英语学习,还要能够对幼儿进行英语启蒙,培养幼儿的英语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等。这些表明他们必须具备相应的英语能力,如,地道的语音语调、英语儿歌、幼儿园常用英语、英语游戏设计和幼儿英语教学法等。这对学前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也必须具备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英语儿歌教学能力、幼儿园常用英语教学、英语游戏设计和幼儿英语教学法,运用相关的英语教学法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

三、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专业化培养

教师的专业化指的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是一个过程,遵循一定的成长规律。

(一)职前教育

职前教育指在从事岗位工作之前所进行的学校教育,在大学或者相应的机构接受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的教育,学习基本的教学技能,进行初步训练,具备教师的初步品质,为从事教师职业打下基础。职前教育主要完成基础教育,专业知识和初步的实践知识。目前我国的职前教育一般是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来实现。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将来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的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具备标准的语音面貌,掌握英语教学法,初步形成教师品质。

(二)岗前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的岗前培训阶段和其他学科专业的岗前培训阶段相似,都是要强化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业意识,并进一步学习职业道德、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掌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明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提高从业者的职业意识,让其快速进入角色,适应岗位要求和工作纪律规定。一般来讲,从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来源主要有师范院校毕业的研究生、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以及综合性院校毕业的学生,还有在学前机構工作过的教师。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及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都基本掌握了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并具有初步的实践经验。但综合类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由于学科原因和院校课程设置差异,一般没有较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也没有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体验。职业师范院校的从教人员,有着相对成熟的学前教育机构的一线经验,却在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相对匮乏。以上三种教师要分别采用不同的岗前培训。前两种新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缺少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对其重点培养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对第三类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则突出强化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三)入职教育

入职教育在新教师入职初期角色转换和适应阶段进行。此时可采取“老带新”、“传帮带”的形式进行。对新教师的入职教育,通常由经验丰富的教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这种导师制的指导训练让新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新角色,真正帮助新教师解决“入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目前,“老带新”的做法在国内各大高校较为流行,效果良好,它可以使新教师较快成熟成长,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角色,获得轻松愉快的入职体验。

在“传帮带”的过程中,老教师要善于发现新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亮点,帮助新教师分析自己教学方法方式的利弊,引导其分析问题成因。通过相互听课及课后讨论分享教学体验和经验教训。还要因人而异,灵活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实践。老教师也要不断自我充电,加强学习,弥补知识缺口,扩充知识库,以获得更饱满的精神和信心。另外,老教师要利用信息手段,为新教师提供网络资源,供新教师学习参考,并听取新教师的学习报告,给予评价或指点。

(四)在职教育

职前教育为新教师提供基础知识,为新教师成为基本合格的教师提供初步的条件。但新教师入职之后,要成为优秀的教师,必须在任教之后,不断学习,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教师。在职教育阶段,应更进一步的学习理论知识,深化专业教学实践,时刻进行教学实践反思。

在职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鼓励主动参与,又倡导终身学习。让新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使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有效衔接。强化教学实践,通过参与幼儿园英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工作实践,独立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结合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新教师教学能力。

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中心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操是不断成熟、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因此,教师在整个职业教育过程中都是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成熟的过程。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也不例外,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务必通过专业训练,掌握幼儿师范教育的专门教育技能, 提高综合教学素质。

参考文献:

[1]崔明稳,李涛. 时代呼唤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中国成人教育,2013/6.

[2]刘畅. 论高职“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中国成人教育, 2005/11.

[3]刘猛. 论职业教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教育与职业,2007/18.

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策略初探 篇4

职教教师专业化是社会教育分工精细发展的结果, 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已经制定了较为成熟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我国应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认定、评估的制度, 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一、提高入职标准, 建立职教教师资格制度

在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当中, 专业课教师除了少部分来自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外, 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 只有极少数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主要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这些教师知识水平高, 但他们接受的多是学科教育, 缺乏专业或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许多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任职条件要求很高, 除了要求任职者有较高学历外, 还要求有专业的实践经历与业务能力, 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 企业中的实训教师, 必须是技术员学校或师傅学校毕业的, 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想到高等职业学校任教的求职者, 只有达到博士学历, 并在企业工作5年才能拿到任职资格。所有职教教师要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才能上岗。

瑞士规定, 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毕业于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并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和3年以上的工程师实践经验, 还必须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 通过考核者方具备任教资格。

我国要加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培养, 必须实施职教教师资格制度, 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 严把“入口关”, 这将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 提高职教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部门应构建独立的职教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设立“两层” (高等职业学院教师和包括职中、技校在内的中等职校教师两个层次) “三类” (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个类别) 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资格标准除了学历要求外, 还应特别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技能。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 除了要求有相当年限的第一线实践经验, 还要具备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技师等职称或技术工人等级证书。

二、制定相关政策, 建立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机制

1. 完善职前培养体系, 开辟职教教师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渠道

(1) 增加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 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目前,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仅数量太少, 而且缺乏实践技能, 所以必须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 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 增设职业教育教学论等职教教师特色课程, 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 扩大招收职教生源, 逐步增加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点, 满足培养职教教师的更高要求。

(2) 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院校设立师范系, 或采取设立职业教育副修专业方式, 增设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实习等课程, 对修完相应学分、成绩合格者发给职业教育副修专业合格证书, 为职业院校培养教师。

(3) 在有条件的院校设立职业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 招收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 补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4) 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 招收部分专升本的高职毕业生, 设立中职师资专业本科班, 专门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

2. 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 提高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

(1) 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 (职业训练) 中心。可委托各省教师培训机构牵头, 整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及各高校的优质职教资源,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制订培训计划, 分期、分批地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理论、教育理论、教学技术方法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

(2) 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可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 通过立法, 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教师资培训任务, 根据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 加强企业职教培训基地和高校培训基地建设, 确保基地培训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 做到优势互补, 建设好一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 组织职教教师到行业或企业学校, 参加生产实践。注意选拔、培训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 吸引企业中的优秀工程师到职业院校任教。在职业院校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 定期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 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切合实际。

(3) 建立职教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制度。把教师的在职培训作为教师的资格认证更新过程, 鼓励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 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 通过职后教育逐步提高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 提高职教教师的学历水平。对目前学历未达标的职教教师, 要采取积极的措施, 创造条件, 鼓励他们参加本科、职业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同时, 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不断进行职业教育硕士课程改革, 使之更有利于职教教师的专业培养。

三、提高教师待遇, 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发达国家的职教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日本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0%, 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 工资每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 其起始工资为中级教师的最高一等, 每两年增加一次, 最高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 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5%。一般职教教师高于同级技术工人工资的两倍。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 才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

职教本科职业教育学实习计划 篇5

一、实习目的和要求

本次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实际了解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初步的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体要求如下:

1、了解、熟悉职业教育教师的工作性质与职业要求

2、通过实训,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的基础知识及实际技能。

3、增强学生对教师职业的感性认识。

二、实习组织机构

1、实习领导小组:协调组织实习过程、监督检查实习计划执行情况

组 长:李大寨

成 员:刘德敏 邓业胜 李宏

2、实习工作组:以班级为单位,具体实施实习计划、组织落实实习过程各个环节

组长:指导教师

副组长:各小组组长(每10人左右划分为一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

三、实习内容及时间安排

1、专题报告及讨论(5天)

内容

方式

时间

动员会及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知识

分专业动员

0.5天

教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

专题报告、讨论

0.5天

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

录像资料

0.5天

怎样上好第一节课

专题报告

0.5天

如何讲好一门课

录像资料

0.5天

教学基本功与个性化教学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应用技巧

专题讲座

0.5天

启发式教学法的实践

录像资料、心得体会讨论

1天

参与式教学法的实践

普通话测试辅导讲座及练习

讲座、练习

1天

2、讲课训练(10天)

模拟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教学模拟课堂实践,从备课、讲课、作业批改、答疑等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活动,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点评。

(1)备课 2天

指导教师指导教案、讲稿编写基本规范和要求,学生按照指定课程进行两学时内容备课。教师批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2)第一阶段试讲 2天

指导教师在班上随即抽样10人试讲,对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精心指导。

(3)第二阶段试讲 6天

教师为每人指定讲课内容,学生按照指定内容编写教案。在指导教师组织下,以班为单位,学生每人试讲一次,每人20分钟。

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每个同学讲课过程进行评价,对讲课过程进行综合全面点评,在比较中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3、讲课技能考核(4天)

按照教师资格证书考核的程序和办法对每名同学进行讲课技能考核。

4、实习总结 1天

四、考核内容和方式

1、考核内容:

实习态度和出勤率、实习报告、讲课技能考核。

2、考核方式:

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实习态度、表现、出勤率、实习报告评定成绩。

讲课技能考核按照《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办法》有关规定单独进行。

3、成绩评定:

按照实习态度和出勤率10%、实习报告30%、讲课技能考核60%进行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成绩最终采用五级制评分,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五、实习注意事项

1、学生必须认真参加各个实习环节。

2、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实习出勤率不足30%的,实习成绩不及格。

3、学生个人要记好笔记,分组讨论由组长做好讨论记录。

4、指导教师要合理安排讲课实训过程,在典型指导的基础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上讲台练习的机会。

5、讲课技能考核严格按照《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办法》进行。

职教师资本科《职业教育学》实习工作安排及要求

各教研室、学生班:

职业教育学实习是培养职教师资各专业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目的是通过实习使学生具备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知识、能力和素养,初步掌握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

为了做好2007级学生的职业教育学实习工作,现将有关安排和要求通知如下:

一、实习组织机构

1、实习领导小组:

负责组织协调实习过程,监督检查实习大纲和计划落实情况。

组长:李大寨

成员:刘德敏 邓业胜 李宏

2、实习工作组:

按照专业由指导教师与学生组长(每10名学生成立一个小组)组成,负责实施实习计划,具体组织、落实实习的各个环节。各专业指导教师如下:

(1)园艺专业:范崇辉

(2)动物科学专业:胡建红

(3)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张英普

(4)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杨宏达

(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王

(6)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孟广章

(7)会计学专业: 杨文杰、张雯佳

二、实习时间

2010年10月11日-11月5日

三、实习内容及考核方式

1、专题报告及讨论(5天)

见附表

2、教学能力实训(10天)

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训练。

3、考核和总结

按照《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办法》进行讲课技能考核。

四、注意事项和要求

1、各教研室负责所属专业的各个指导教师之间的协调和学生组织,指导成立实习小组,全面掌握实习进展情况。

2、教研室要组织学生参加专题报告、讲座,并引导学生思考,安排布置学生讨论的主题和方式。

3、学生必须认真参加各个实习环节。

4、学生个人要记好笔记,分组讨论由组长做好讨论记录。

5、指导教师要合理安排讲课实训过程,在典型指导的基础上,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上讲台练习的机会。

6、讲课技能考核严格按照《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办法》进行。

成人教育学院职业教育教学部

职教教师职业化 篇6

【关键词】双元制 职教模式 经验借鉴 理念更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97-01

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渝委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等文件精神之际,借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中职学校建设之机,本人有幸到德国学习先进的“双元制”职教模式。在德国通过学校学习、企业考察、科研院所访问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实地考察了德国先进的职教模式,亲身体验了坚持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先进教学方法,感悟了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理念的转变大有裨益,现就具体感受刍议于后,以期对转变我国职业教育理念有所帮助。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概况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其学制设置为2~3.5年,生源对象是中学毕业生,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培养目标为一线技术操作人员,学生接受职业技能和职业思想培训是在企业和职业学校交替进行的,其中约60%-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操作技能,40%-30%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课程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核心,技能课与岗位对接,理论课与专业对接,如此,技能过硬,理论够用;既有针对性,又有综合性;既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显著的特点就是学习过程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岗位的需要;企业积极广泛的参与,充实和提升了学校专业师资水平;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及先进设施设备的体验,让学生尽早的明确了未来工作的方向,增强了职业培训的预期目标和学习的动力;职业资格准入的严格控制,助推了社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力度。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理念更新的启示

1、树立职业教育具有市场产业属性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产业属性,即市场性,马克思曾将产业表述为“从事物质性产品生产的行业”,也正是由于产业的“物质性产品生产行业”的定位,职业教育始终没有被赋予产业的属性,属于带有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由政府举办并承担所有责任。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深化,服务业和各种非生产性产业的迅速发展,产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不再专指物质产品生产部门,而是指“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及其可替代品(或服务)的企业群在同一市场上的相互关系的集合”,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特别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后,职业教育也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面对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法则,各中职学校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紧紧围绕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改革、招生就业、设备采购、后勤保障、师资配备等,同时,职业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与国民经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经济长远发展,反过来经济产业的发展状况又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就表现出了物质属性的客观特征,所以职业教育具有产业属性,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以企业家的眼光来治学,以教育家的眼光来治教。

2、树立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教育属性的理念

职业教育既是就业教育,更是终身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黄炎培先生指出,“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指的是无业者通过职业培训,获得技术能力,有业者通过职业培训,进一步提高技术能力,从而迸发出创造力,为所从事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就诠释了继续教育的内涵,也导出了终身教育的实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以,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区别开来,不能再单纯的将职业教育看成是人生成长的阶段性教育,而应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终身教育,只有不断的参加职业培训,不断的提升职业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和服务社会,才能更好的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同时,也要坚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来发展职业教育,这样,才能更好的将职业教育发展成为面向人人、面向终身、面向未来的教育,才能更好的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发挥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3、树立职业教育具有社会化属性的理念

职业教育的直接功能就是对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但这只体现了其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国和劳动者众多且职业技能普遍低下的现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具有重大的社会性。所谓职业教育的社会性,黄炎培先生最早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无业者有业”,就解决了无业者及其家人的生存问题,属于民生范畴,体现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本质和目的;二是使“无业者有业”,可以减少社会闲散人员,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动力;三是使“有业者乐业”,进一步提升了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能将新科技、新工艺尽快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四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企业、社会团体举办职业教育,更体现了参与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4、树立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职业迁徙能力的理念

虽然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培训职业技能,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但由于教育本身具有的滞后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和岗位需求,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致使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多有发生,所以,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市场办学,突出以“素质本位“的职教改革理念,构建基于岗位能力要求的课程体系,既要重视技能培训,更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职业迁移能力,避免就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是增强职业教育自身吸引力的重要举措。

总之,思路决定出路,要办好职业教育,必须努力转变思路,敢于打破陈规,勇于更新理念,充分认识到开展好职业技能教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大事,必须以改革家的勇气、企业家的眼光、教育家的胸怀来推动我国职教事业跨越式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霞,张尚斌.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公益性与产业性的关系演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职教教师职业化 篇7

关键词:物理课,教师专业化,成人高校

1 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提出

教师专业化这个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我个人认为这一概念应当理解为一种制度上的设计和安排。因为自古以来, 教育行为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父母教育子女, 师傅教育徒弟。在中世纪及其以前的漫长时光里, 上述教育方式再加上科举制度或者贵族教育, 就足以维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但当时光进入到现代社会以后, 成千上万的人都要进入职场, 融入到现代生产体系之中。那种原始的, 粗放的教育是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所以才有了教师专业化的问题。我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含义就是:1.教师必须受过高等教育和针对教师的职业培训才能具有授课权 (如同医生的处方权) 。2.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接受继续教育, 并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提高, 否则就应逐渐退出教师队伍。

有了制度保证, 才能保证教师的质量, 也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成职教院校中的有些学校当前社会认可度较低, 招生困难。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也不能推卸其自身办学方面的原因。其中, 这些学校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这些学校里, 包括物理课在内的基础课程尤其不受重视, 相关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举步维艰。学生打不好基础, 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也就成了欺人之谈。接下来的事情也就不必再说了。本文接下来就想分析一下当前成职教院校物理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现状。

2 成职教院校物理课教师的现状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 在十年动乱后迅速恢复发展的众多成职教院校进入了大批的普通高校毕业的本科生, 其中就包括来自于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很自然地成了这些学校众多的工程技术专业的物理课主讲教师。但在后来的岁月中, 这些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艰难, 大部分人被“淘汰”。少量任教于一些尚保留物理课的成职教院校的教师往往也处境不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上述状况?下面试做一下初步分析。

2.1 首先应当从教师自身找原因:

这些物理教师大多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应当说他们的专业知识学的还是不错的。但中国高校的办学模式使得这些教师虽然有比较深厚宽广的物理专业知识, 其知识面却比较狭隘。物理学来自于生产实践, 但却是一门深奥抽象的学问。要想把物理课讲好, 就必须能把课讲活。知识面狭隘, 尤其是缺乏人文知识的物理课教师无法做到这一点, 导致课堂气氛沉闷, 教师与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在中国的这种社会背景下, 学习基础好的学生自然不会来到成职教院校。而基础不好的学生如何能“适应”这样的课程?这就自然导致学生和学校对物理课的教学状况“反映强烈”, 久而久之, 物理课程及物理课教师在学校的地位日益降低, 最后导致在许多成职教院校中, 物理课程被撤销, 物理课教师改教其他课程或退出专任教师行列。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 这样的结局不能说是完美的。

2.2 成职教院校的办学过度商业化。

学校办学是为了培养人才, 使人成才, 为社会做出贡献。学校的教学安排要以教学规律为依据。试想, 不学好物理, 打好基础。像工业自动化、化学工程、计算机网络, 建筑材料等等众多工程技术专业怎么能学好?物理课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被誉为“科学之王”。绕过物理课去抓专业课教学, 其结果只能是越搞越被动。诚然, 对于很多人来说, 物理课是难学的。但如果一个人又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为社会作贡献, 为家庭添光彩。又不愿意努力学习、吃苦奉献;这样的逻辑本身就是很奇怪的。但某些学校和系统的办学目的不纯, 以圈钱为目的, 以机会主义为手法实施办学。他们为了招生, 在教学与管理上步步退让, 迎合社会上“混文凭”的心理。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是众所周知的。

2.3 近年来,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 一些成职教院校招生越发困难, 学校为了降低办学成本、迎合社会浮躁心态, 纷纷缩短学制, 压缩课程。像物理课这样“不受欢迎”的基础课自然是“首当其冲”, 干脆被废掉。物理课教师本身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纷纷改教计算机课程或数学课, 或者是其他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甚至是专业课。还有的人走上了行政工作岗位。就是不行的, 也可以在职员队伍里搞一些技术工作。

由于上述种种情况, 在许多成职教院校中, 物理课教师面对的现状就是:课程被砍掉, 教师被消化, 物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这样被强行中止了。但是, 砍掉物理课的专业技术教育是不会成功的。不讲办学质量的学校是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成职教院校培养的是操作型人才, 但操作型人才也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因为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只学技术, 不学知识文化, 那么你只能掌握今天的技术, 无法掌握明天的技术, 无法以技术作为终身的职业。现在, 不仅是成职教院校教学质量在下降, 普通高校的教学质量也出现了问题。每年数百万大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而大量的技术操作岗位却急需人才。这种现状的出现应当引起我们的反思。

3 解决成职教院校物理课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方案

我国的教育事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蓬勃发展, 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其中也有缺失。其主要表现就是:1.一些高等院校, 成职教院校的教育质量下降, 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教育机构的不信任。教育事业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国家办证”的事业。2.教育结构不合理。由于中国过去长期处于封建社会, 直至今日, 一些人头脑中的封建思想残余仍然十分严重。在教育观上, 就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在择业观上, 就表现为官本位, 轻视技能, 轻视劳动, 自然也就轻视学习技术。一些高校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迎合这种心理。导致大学生的专业结构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严重不符, 大学生的就业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这种情况势必要改变, 在这一变革中, 成职教院校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在职业院校中能够学到很好的技能, 对于生产第一线来说就是久旱逢甘霖, 这些毕业生不会没有工作, 收入也将不菲。但是, 要想做到这一点, 首先就要把学生的基础打好, 要让学生学到最基本的物理学原理, 再学到基本的专业技术知识, 最后变成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操作型人才, 使他们可以跟上不断发展的技术。

所以, 成职教院校要想实现二次发展, 必须以培养人才为目的, 以尊重教学规律为出发点, 摒弃一切机会主义的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获得社会的认可。

首先, 基于教学规律, 成职教院校要重新重视物理课, 不能回避物理课在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应当督促教师备好课, 各院校对物理课实行统考。学校的师生都应当明白, 在基础课上多花一点力气, 在专业课学习上就能越来越省力。人的知识结构应当像一座金字塔, 越是底部就越要结实。基础不打好, 任何建筑都会倒塌。

物理课教师在备好课, 教好学生的同时, 应当接受继续教育。尤其要补足过去在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都不够重视的教育学, 心理学课程。还要重视对物理学史及其他人文知识的学习。任课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确实需要改任其他课程的物理课教师应当补足相关学科的继续教育学历, 以免引起学生和其他教师的非议。学校在职称聘任, 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应当考虑到教师在继续教育和科研方面的业绩成果。

对于本校确实无法安排课程的物理课教师, 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应当采取变通的做法, 鼓励这些教师向其他成职教院校, 普通高校、中学乃至于外地学校流动, 以继续教师本人的专业化发展。这样的发展才是国家所需要的。如果教师本人因为无课可教, 转入职员行列, 导致专业化发展过程中断, 有些人借机谋求担任“职务”。这既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也是“官本位”思想作怪的结果。

4 结语

教育是百年大计, 是一个民族的根本事业。一所学校要办就把它办好, 就要从包括物理课教师在内的所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解决好。

参考文献

[1]谢茹, 祝恒江.面向新课程的物理教师专业化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年3期.

[2]杨国海.教师专业化与高师物理教育专业课程设置[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3期.

[3]周晓菊.物理教育中教师角色的转换[A].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年11月.

职教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篇8

一、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的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根据具体工作和职业情况选择和应用这些能力, 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创新7个能力单元。职业活动种类繁多, 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多种多样, 但在各种职业活动中, 职业核心能力是基本的要素, 是各种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可以引导、激发其他职业能力的生成, 具有重要的“生产性”价值。

二、现有职业教育的特点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 对职教学生来说大部分的教学时间都用在了对学生动手的培养, 专业的建设也重在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填鸭式”的教授技能和大量重复性实践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常常忽略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都是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所以常常以用人单位所需进行对应的人才需求专业设置, 而对于用人单位的发展和对人才规格要求不断变化没有做出相应的应答和改变。

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

第一, 不喜欢单纯的理论教学, 喜欢参与情景模式的教学活动, 喜欢非传统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 课前不爱预习, 课后不懂复习, 课堂上注意力没法集中, 学习的积极性较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三, 学习习惯较差, 学习方法匮乏, 学习能力不足, 自我约束力不强, 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不够, 文字表达及口头表达欠缺。

就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而言, 现有职业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有兴趣学的, 但重点在于学生学了已有知识的同时对知识的巩固和更新, 对知识的提高, 对知识的补充和运用就很缺乏, 所以对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就尤为重要了。

四、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特点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更新快, 技术周期缩短, 所以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和对人才的期望也随之改变:

第一,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迫切要求是聘来就能用, 对单位软硬环境的迅速熟悉, 对单位文化适应快, 希望学校和其能做到无缝对接。

第二, 用人单位对岗位设置多样, 要求学生对岗位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 能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对新技能的不断创造, 在多变的工作环境中迅速的成长起来。

所以现在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需求不再是以前对工人技能方面的硬性操作, 而是对人文环境的尽快适应和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与发展。

五、综上所述,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现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谈谈怎样提高职教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第一, 职业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 通过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 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 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 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的改革。在实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用一些新型的教学实践手段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来。例如:在传统实践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老师教, 学生照做”使学生机械的接受和练习, 缺少了自主学习的过程;而针对职业能力培养的过程, 在实践教学中应“围绕案例分析导入学习”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 并思考找到解决方案, 学生间互助操作, 最终完成课程任务。从学习的角度看, 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第三, 职业学校应注重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职业教育不同与本科教育, 在日常学习中实践技能的掌握尤其重要, 所以较多的职业学生毕业后在专业技术方面都很多出色, 但往往很缺乏与人沟通合作, 文字书写、改革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通过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可以让学生参与到一些活动的方案制定, 活动实施的全过程中来, 这样在一次次的课余文化生活中学生能学到与人交流的能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教育学生发展的基础, 只有基础扎实了在职业生涯中的上层建筑才能越搭越高,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洋, 冯琦琳.基于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项目化课程设计及实施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14 (7) :37-41

[2]张剑峰, 高绪秀.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 2013 (15) :107-108

透过德国职业教育谈中国职教改革 篇9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职教改革

德国经济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之所以在西方国家一枝独秀, 德国产品之所以结构合理、加工精密、外观讲究、质量上乘、性能优异, 得益于他们长期以来重视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通过简要对比德国与中国的职业教育, 分析得出中国职教改革的有益启示。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现状

德国职业教育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 由行业协会 (包括企业和跨行业培训基地) 和职业学校共同完成。学生要进行职业教育, 首先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 选择自己喜欢的企业, 同企业签订要求进行职业教育的合同, 期限一般为三年。合同签订后学生就在企业进行“学徒”生活, 由企业师傅带领从易到难开始实践, 实践的同时学生到职业学校学习所需的理论, 在企业和学校学不到的知识、技能, 到跨行业培训基地学习, 一般理论学习占三分之一时间, 实践学习占三分之二时间。三年期满由行业协会结合职业学校、跨行业协会组织考核, 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三年期间由企业给学生发放工作报酬 (德国企业很乐意接受职业教育学生, 三年中职教学生能给企业带来很多利润) 。职业教育完成后学生开始就业。

二中德职业教育的区别

1. 教育体系

德国的教育体系十分完备, 大体上可分为基础教育 (相当于我国小学和初中阶段)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进修教育四大类。小学教育之后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是并行的两个教育体系, 两个教育体系之间既相互独立, 又有融通之处。小学学完后, 有几年的过渡学习 (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 , 在这几年的过渡中, 每个人就选择自己的将来是搞研究还是就业。要搞研究就上文理高中 (普通高中) , 学完了上大学;要就业就上大众中学或实科中学, 学完了就进入职业教育阶段或上应用科技大学 (相当于我国的专科) 。

在德国, “学历”在人们的脑海里非常淡薄, 社会上不存在学历意识, 法律赋予普通职业教育技能证书和普通学历证书同等地位, 而且学完后两者还可以互相再学。

德国人看重“工作资格”, 绝大多数工作资格靠职业教育来实现。家长乐意让子女进行职业教育, 进行职业教育是一种普遍现象, 不会低人一等。在德国每年大约有25%的学生上普通高中, 75%的学生选择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学生升学就业的主要渠道, 职业教育是每个职工的终身教育, 即培训——就业——再培训——再就业。

在中国教育体系和法律法规中注重“学历”, 更高学历是每个人竞相追求的目标, 学历高低是就业以后收入多少的重要标尺。中国的职业教育融入学历教育中, 职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培养融为一体。

2. 职业教育的办学主体及模式

在德国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体, 职业学校教育为补充。企业在德国职业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企业是职业教育法律主体和经费投入的主体。由企业代表组成的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运行中发挥着管理、协调和监督作用。行业协会制定培训大纲、监控培训质量、协调企业与学生的矛盾、负责组织考核与发放职业资格证书等。跨行业培训基地也是由行业协会主办。教育部门管理的职业学校只负责理论教育。

在中国职业教育全部由教育部门来完成, 客观上远离和淡化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学生虽有实习, 但远远赶不上由企业主动自觉地进行技能培训。与德国相反, 中国职业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 技能实践为辅, 这大大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3. 职业教育师资标准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标准严格, 门槛很高, 要求最低学历为大学本科, 有教育学背景, 有一门专业, 至少有两年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准入的过程是:经过国家考试合格, 到学校任教两年 (试用期) ;两年试用期内, 既有教学实践培训, 又有专业进修;试用期结束再经过国家考试, 合格者进入学校成为正式教师, 政府终身雇用, 享受公务员待遇, 免缴社会保险, 月收入为2500~6500欧元。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的教师标准只注重学历, 忽视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验。

4. 管理体系

德国职业教育由行业协会和职业学校共同完成, 两者在管理体系中性质不同, 行业协会属于社会组织, 自成体系, 自筹资金, 职业学校属于政府教育部门管理, 资金由政府全额拨付。德国职业学校的专业由政府按区域设置, 不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德国职业学校管理人员很少, 没有众多的后勤及行政机构, 只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 很多学校只有正副校长及少数管理人员。

中国的职业教育全由政府管理, 职业学校行政后勤机构庞大, 人员众多, 客观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质量, 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同时也增大了开支。

5. 学习内容及考核办法

德国职业教育学习内容以实践学习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德国的考试实行教考分离, 考试分为中间考试和结业考试两种, 从考试内容上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结业考试由行业协会组织成立的考试委员会主持, 委员会的成员包括企业主与企业师傅的代表及职业学校教师。经考试委员会审核同意后发给证书。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正好相反, 学习内容以理论学习为主, 实践学习为辅。考试基本上全由学校负责, 教考合一, 实习考核大部分是象征性的。

三通过比较得到的启示

根据德国与中国职业教育的不同现状, 可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 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教育, 比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更有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第二, 同生产紧密结合, “双元制”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双元制”教育是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培训, 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技术和设备, 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学生就业后可以马上投入工作, 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受企业欢迎的教育。“双元制”教育使学生和企业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 更有利于学生直接对口就业, 减少了失业风险。

第三, 重视职业教育师资建设, 教考分离保证了有效的教学质量, 进门难、严要求、高待遇是其特点, 通过进门激烈的竞争, 教师队伍具有良好的质量、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快捷的效率, 这是当前中国无法比拟的。教考真正分离的考核办法和严格统一的管理机制, 使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得到了保障。

四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路

通过对中德职业教育不同的比较, 现就我国目前的职教现状提出改革思路。中国的职业教育须由政府主导, 制定相应规章、法律, 逐步完善, 主要有:

第一, 规定所有企业各部门按照大小不同必须有数量不等的具有高级及其以上技能等级的技术骨干 (也可叫师傅) , 否则不具备开办企业资格。

第二, 所有企业及其各部门的技术骨干必须带有编外的学生 (或叫徒弟) 进行学习, 学制三年 (其中三分之一至一半时间要在学校学习理论) 。技术骨干带领的学生必须是各类职业学校的在校生。所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寻找或签约一个学习企业。

第三, 所有职业学校新生开学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学前教育, 然后就到签约企业学习, 学生在三年的学习时间里, 根据专业不同一半或三分之二时间在企业学习, 其余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现在学生所缴学费可适当减少, 一半缴到学校, 一半缴到所在企业。

第四, 国家制定严格的学生考核制度, 企业学习由人社部门结合行业要求实行严格的技术等级考核, 发给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学校学习由教育部门结合理论前沿进行严格的理论考试。

第五, 国家建立全国统一联网的技术人才库, 学生的技术等级考核成绩和理论考核成绩全部上网。学生理论考试合格, 又拿到技术等级证书, 由教育部门发给学历证书。学生毕业后进入人才市场就业。

第六, 由政府主导, 对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精简非教学机构, 裁撤非专业人员, 突出实践性教师队伍的地位。学校根据地域布局设置专业。

第七, 国家根据企业技术骨干带领学生的多少, 在税收上给企业适当减免。

职教教师职业化 篇10

关键词: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教师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深入研究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切实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通过多种途径激发教师潜能, 竭尽全力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激励教师指的是对教师的进取精神、事业心、责任感与工作热情的诱导、激发和鼓励。激励机制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 根据成员的个人需要, 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 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达到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1]。

1 教师激励机制的现状

当前, 教师队伍不能完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部分人教育思想僵化、教育观念落后、师德观念淡薄、教学基本功差[2]。学校中不利于激励教师成长的因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 长期以来, 由于教师职业稳定, 存在分配平均主义、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等现象, 容易使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 由于对教师工作质量缺少系统的监控, 因而不能有效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教师教学中普遍存在讲授信息量偏少、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课堂教学脱离实践等现象, 很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再次, 由于学校缺乏完善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 因而难以充分发挥激励教师的作用。比如, 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流于形式, 有的通过听课评级, 有的仅仅评价教师的教案或作业批改情况等。这种评价往往只注重一时结果, 不注重长期教学质量, 往往只注重表面问题, 不注重工作实质, 没有对教师的整体工作作出系统、有效的评价, 因此很难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 有时甚至起到负面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 个别学校单纯把发放奖金与调动教师积极性等同, 导致不少学校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 花费大, 但未达到预期目的, 没有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 要适应职业教育攻坚阶段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就必须改变原来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激励机制, 重建激发教师教书育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2 重建教师激励机制

2.1 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 要随着时代、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教师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满足其基本物质生活需要;20世纪90年代的教师以物质激励为主;进入21世纪后, 教师对精神需求突出, 他们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 自我发展、终身学习的需求明显提高, 因此应从教师的需求、特点出发, 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制定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给教师发挥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一点空间[3]。

2.1.1 设立“名师”工程

完善学校名师培养制度, 发挥名师的指导、辐射和带教功能, 培养一支立足于课改前沿, 师德高尚、理念超前、善于研究、敢于实践、乐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同时, 学校要不断提高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津贴, 以形成教育发展的人才高地和师资梯队。

2.1.2 评选“十佳”教师

学校要以“十佳”教师评选活动为载体, 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学校在每学年教师考核优秀的基础上产生“十佳”教师。

2.1.3 青年教师教学比武

为了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开展多种教学比武活动。让每位青年教师在教学舞台上展示自我, 增强教学信心。通过听课、评课、座谈, 共同寻找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

2.1.4 骨干教师教学示范

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的核心力量, 这支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学校每学期举办名师、骨干教师的公开示范教学活动, 供教师听课、学习, 促使骨干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攀升教学新高峰, 并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 成为学校深化课改实践的领头人。

2.2 建立以正激励为主、负激励为辅的激励机制

2.2.1 正激励

正激励是指激励源通过满足激励对象的某些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从而使其努力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是带有褒奖意义的刺激, 如表扬、赞许等。

(1) 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 为更好地发挥教师工作积极性, 学校管理者要考虑如何使工作本身更富有挑战性。学校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 通过教师与岗位的双向选择, 使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尽量根据教师的特长, 把教师放在合适的教学位置上, 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实行工作轮换制, 以增加教师教学的新奇感和挑战性, 培养教师的工作热情。

(2) 参与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 现代教师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 创造和提供机会让教师参与管理是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因此, 学校积极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参与机会, 让教师适当参与管理, 既能激励教师, 又能促进学校发展。通过参与学校管理, 使教师形成对学校的归属感、认同感, 以进一步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3) 荣誉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良好评价, 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 激发人们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需要层次来看, 人人都有自我肯定、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教师, 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 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 但激励效果好。但有些学校在荣誉激励上, 存在着评奖过多的不良现象。如评优中的“轮庄法”“以官论级法”“老同志优先、体弱病残者优先”等, 都使荣誉的“含金量”大大降低, 使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打折扣, 应在实践中加以纠正[4]。

(4) 提升激励。建立一套“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对表现好、素质高的教师, 学校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 尽量根据其能力提供提升机会, 例如, 提高福利待遇、提升职位等, 从而使教师时时处于“上台阶”的精神状态。

(5) 尊重激励。尊重是加速教师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 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学校强调学校的成绩是全体教师努力的结果, 表面看起来学校管理者非常尊重教师, 但当教师的利益以个体形式出现时, 学校管理者会以整体利益为由加以排斥, 这时教师就会觉得“重视教师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形式。显然, 如果学校管理者不重视教师感受, 不尊重教师, 就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有助于学校和谐关系的形成, 有助于学校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6) 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随着职教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 需要对他们采取选派深造、培训等激励措施, 提升其教学水平。通过这些激励措施充实教师的知识, 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2.2.2 负激励

负激励是指作用效果与正激励作用相反、降低激励对象积极性、阻碍组织目标实现的消极作用。是指带有“纠偏”意义的刺激, 如批评、通报等。

激励并不全是鼓励, 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 如淘汰激励、降职激励。淘汰激励是一种惩罚性控制手段。按照激励中的强化理论, 激励可采用处罚方式, 即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措施, 如批评、降级、降薪、淘汰等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例如, 实行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 是学校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它有利于强化教师的岗位意识。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既含有制度化管理的内容, 也含有目标管理的内容。工作岗位职责可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行为, 为教师工作指明方向, 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可以由学校制定各学科教师的岗位职责、教学工作目标和教学质量标准, 遵循择优聘任和因人制宜的原则来选聘教师上岗。落聘的教师经过相关程序进行考核, 考核不合格者淘汰。

通过建立教师聘任制与淘汰制, 让教师意识到工作不努力就会有下岗的风险, 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增强学校的整体教学实力。

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是采用适合本校实际情况和特点的方式, 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 创建合理的学校文化。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 可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使教师得到进一步发展。学校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学校的特点和教师的个体差异, 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励效果。

3 重建教师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3.1 重建学校文化激励机制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来塑造人。学校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只有当学校文化真正融入教师个人的价值观时, 他们才能把学校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为此, 应重建一个教师认可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以课程改革为主线的校园文化, 为教师充分发挥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供动力, 从而成为学校实现长远发展的新增长点。

3.2 遵循科学、公平的激励原则

管理是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人的艺术, 是运用最科学的手段, 更灵活的制度调动人的情感和积极性的艺术, 学校发展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 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 把激励的手段和目的结合起来, 改变思维模式, 真正建立起适应职教特点、学校特色和教师实际的开放的激励体系, 正确诱导教师的工作动机, 使他们在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自我的需要。

首先, 激励制度应体现公平原则, 要在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 并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 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 这样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 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转化为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 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最后, 在制度的制定上要体现科学性, 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 学校必须系统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 全面了解教师的需求及其工作质量, 根据实际情况变化相应的激励政策。

3.3 完善教师工作的监控评价机制, 帮助教师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

教师工作评价机制要注重科学性和实效性, 才能使教师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激励教师不断进步。

第一, 评价要考虑到教与学的统一。不但要评价教师是怎样教的, 还要评价学生学得怎样, 通过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努力程度。

第二, 评价要具有发展性。不但要看教师当前的工作水平, 还要以发展的观点评价其进步之处, 对于年轻、缺少经验的教师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促使他们更快地成长。

第三, 综合评价的观点。教学是一种综合活动,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对教师的整体工作应给予充分关注, 进行综合评价, 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作用, 而且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总的看来, 要全面评价教师的工作, 就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 尽可能参与到教学活动现场。对教师的工作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 进行灵活、恰当的定量与定性评价, 才能激励教师不断成长。

3.4 发挥学校领导的榜样激励作用

在影响教育事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 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学校领导。广大教师对学校领导的人格、作风和能力等都寄予较高的期望。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个人的修养及行为、形象, 都具有榜样作用。德高望重的学校领导能给教师带来自豪感;精明强干的学校领导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 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校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而把学生培养成才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促进学校发展和引导学生成才的主要力量, 是学校教学与管理中最核心、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 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激励机制既是学校发展的保障, 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 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煜, 楮洪启, 叶齐炼.学校教师工作评估实用手册[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7.

[2]许立新.完善教育激励机制, 推动教师管理与评价改革[J].当代教育论坛, 2003, 1:31~33.

[3]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职教教师职业化 篇11

坚持“四个根据”,在办学实践中赢得市场

学校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始终把研究市场、主动适应市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特色放在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首位,真正把“四个根据”贯穿到办学过程的始终,提高了教育教学实践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根据市场需求设专业为主动适应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市场需求,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根据市场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求,设置急需专业或调整专业方向,使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职业技术领域进一步扩大,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更加贴近市场需求。1985年,根据国家眼镜制造业和眼屈光医疗市场对视光专业人才的特殊需要,学校组建了国家首个视光技术专业,同时进行行业培训,目前已形成视光技术教育与培训的基地。

根据企业要求定课程学校严格按照企业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合理调整基础理论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以及专业能力课程的比重和内涵,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以增强人才的适应性与针对性。学校还增加了现场性和案例性强的教学内容,学校各专业的开设都是根据行业、企业的新要求,聘请企业一线、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高级技术人员和专家参与课程的全面开发,并对课程实施有效的监督,实现了企业参与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目标。

根据岗位标准练技能为了准确适应市场需求,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学校坚持根据职业岗位标准要求来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特别是在毕业实践环节中,改变过去传统方式,直接深入到企业“真题真做”,在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高学生技能实践水平,实现与岗位标准要求的“零距离”。

根据社会评价验质量高质量是高职教育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体现对高技能人才的质量要求,体现在“人才产品”是否经得起社会的检验上。从学生进校到经过锤炼、打磨,直至被社会所吸纳,成为合格的产品,社会评价是天津职业大学检验教学质量高低的最终尺度。1997年,天津职业大学校引入以“三率”为核心的在学生“入口”和“出口”实行制约与管理的社会评价体系,即要求专业招生志愿率、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按照20%、30%、50%的考核权重进行综合评估。这一社会评价体系的实施,真正让社会去评价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

实施“五种模式”,在办学实践中推进发展

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产学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特点突出的“五种模式”,在开放式办学过程中,扎实推进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形成了合作办学、多方共赢的格局。

“订单式”教育培养模式学校实行“订单式”对口培养,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计划,部分课程特别是实践内容强的课程由企业派专家讲授,企业承担学生实习指导,企业根据订单预设条件挑选学生。学校通过对每份“订单”设置了一定比例的淘汰率,确保给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近年来,到天津职业大学“下订单”的企业越来越多,国家大型企业“天钢”集团、“天铁”集团、天津轻轨;韩国知名企业三星电机;国家高新企业南开创元、天津陈塘热电等都加盟其中,不少企业人事主管认为,天津职业大学的“订单式”培养,使企业和学生间有更多时间进行磨合,使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派上用场,并且稳定性高。

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推进与企业的产学紧密结合,通过发挥企业资源和高校智力资源两大优势,把产学合作模式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了资源共享和校企双赢。视光眼镜技术专业1985年创立伊始,就与行业、企业紧密联手,面向全国25个省市进行教育与培训,获得了香港地球光学公司、日本拓普康株式会社等国内外著名大公司无偿提供的仪器设备100多万元,并在校内共建3个挂牌实验室,同时设立了“胡庚佩奖学金”和“多美奖学金”,目前该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设施先进、特色鲜明、管理科学的品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100%。

境外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学校通过引进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借鉴国外的先进办学经验与管理模式,大力开展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和留学生教育,提高了学校在国外高职教育领域的知名度。2001年,学校经英国BTEC总部和天津市教委批准在全国高校中第一个建立了BTEC教学中心。BTEC教学中心在英国总部组织的专家外审中,获得了在教学管理、教师工作、学生学习三项评价指标上的“三A”最高等级。

工學交替教育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教育培养模式是学生在集中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保证有一定时间到企业顶岗工作或实践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使毕业生实践经验得到提升,理论学习和工作实践之间距离不断缩短,因而其毕业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2001年,天津职业大学机电设备及自动化专业与珀金斯动力(天津)有限公司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实施工学交替模式,培养企业所急需的数控技术专门人才。企业按照员工标准对学生实践进行管理,由于适应岗位能力强,当年顶岗学生全部被珀金斯动力(天津)有限公司录用。

“双证书”教育培养模式天津职业大学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调整课程体系,修订教学大纲,整合教学内容,真正把相关技能要求融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中,毕业生不仅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而且还可以取得劳动部门颁发相应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设有天津市市属高校中首家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第28所,主要从事技术工种、职业资格认证的培训、考核与颁证工作,为有效实施“双证书”教育培养创造了条件。

服务地方经济,在办学实践中体现质量

“四个根据”与“五种模式”开放式办学使学校在培养高技能人才办学实践中,体现出高质量与高水平;实现了专业建设特色化、课程建设精品化、教材建设质量化;形成“双师强、高级多、专职优、兼职活”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以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等,在推进校区合作、产学结合,服务天津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做出积极贡献。

办学以来,学校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合格高技能人才,由于学生“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赞誉,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天津市高校的前列,2005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85%;2006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7.98%;2007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8.02%。

职教教师职业化 篇12

为了更大范围满足广大职教X作者展承研究和教学成果的愿望, 鼓励全国的职教T.作者一同加人到探索中网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之路的活动中来, 从2016年一月开始, 《现代职业教育》编辑部将与丹青少年 (北京) 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以“屮同职教•中网梦”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活动要求如下:

一、征稿对象:全国所有职业院校 (高职, 髙L中职、中々>教职员下以及在校学生, 包括职业高师生撰写的文章3

二、征稿内容:职业教育新思想、新方法、新措施;多元化的课堂教学与校企合作探讨;新时期职教校学生技能培养的多种选择;各学科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职教学生品德培养新思考等等

三、征稿要求:参加有奖征文的作品须具有新颖的学术观点, 通过自己提出的观点, ffl研究成果或者亊实加以佐证, 做到条理清晰, 语言流畅., 《现代职业教育》只刊发首发作品, 因此, 作者必须保证为原创作品, 且未在艽他报刊杂志发表过, 否则, 不予发表, ,

四、征稿格式:参加有奖征文的作品, 如果是纯文字内容, 以3200卞为官, 通过word文档的方式发送品。如果有图片、图表、公式的文章, 可参考字数统计酌减文字内容。

五、征稿时间:从2016年1川日至2016年6月30日在此期间, 作者可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将作品传送至组委会。同时, 请作者在论文标题后面注明“有桨征文”字样, 以方便统计,

六、征稿评奖:征文活动结朿后, 组委会将组织知名教育令家和文化学者担当评审, 选择;丨1, —等奖论文3篇;二等雙论文6篇;三等奖论文10篇, 分別给予1000元, 500元和200元奖金并颁发证书, 同时评选;丨丨一批优秀论文芡并颁发证书另外, 组委会还将适时安排获奖者进京参加学术交流活动.,

“中_职教•中国梦”主题征文顺应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需, S•在职业教育领域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 让全同的职教T.作者认识到[11家经济发屣与职业教育的重大X系实现巾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中闽职业教育T.作者责无旁贷, 让我们携手把“中国职教•中同梦”主题征文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投稿信箱:电子邮箱:rlanqingshaf) nian@viii.sina.M) m (凡) 群号:303902335

《现代职业教育》编辑部地址:太原市并州北路31号咨询电话:0351—4061852 LT716898899

上一篇:所得税性质下一篇:广告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