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影响(通用12篇)
思维影响 篇1
1 计算思维与教学思维
思维模式是哲学领域认识论研究的重要一环,前人已经作过多种总结,笔者倾向于将计算思维视为与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并列的三大基本思维模式[1]。图灵奖获得者卡普[2]认为,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内部蕴含丰富的属于计算的演化规律,这些演化规律伴随着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变换。也就是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问题也可以如自然问题一样,通过其中信息的变化用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计算思维是人类科学思维中以抽象化和自动化,或者以形式化、程序化和机械化为特征的思维形式[3]。
在教育领域,教学思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学效果实现的手段。我国学术界已有一些对于教学思维的反思,但大多是对既有思维方式本身的完善和改进,新的思维方式引入不多见。比如,有学者认为,教学思维方式是人们用以把握、描述、理解和解释教学世界的概念框架的组合方式和运作方式[4]。对于教育领域的问题和现象来说,教学思维方式决定了其思考视角、解释方式以及研究范式,同时对教学实践来说,合理的教学思维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思维植根于大学教育活动中,对于理解、施教具有方向性价值。思维方式规定着教学本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深深地隐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决定着怎样思考和处理教学问题,决定着教学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实施教学计划的方案与措施[5]。
教学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来自于作为社会成员教师的一般性思维方式,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形成对教育教学现象、本质和规律的一种认知模式。它能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对教学效果作出一定的预期,具体体现为一种教师的素养。
2 计算思维对教学思维的启示
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尽量使学生准确无误地了解自己所表达的知识,这种知识往往是以一种结论的形式呈现,那么教师就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采取合理的表达方式,按照一定的语法和语义规则说明获得结论的理由,让学生相信自己所提出的结论,这就涉及到对计算思维的应用。
计算思维应用于教学思维步骤:
(1)确定问题集合,教师对于所要教授的知识必须确定一个问题集合。当下主流教学理念是一种探究式和理解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教授进程中,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是最有效的方式。教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对教授的知识有一个逻辑线索,在这个线索的每一个“节点”上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最终将所有问题形成一个集合,这个集合的特征体现在所教授的知识内涵与外延上。比如,小学低年级数学课问题集合体现为能呈现数字、四则运算法则等知识点,通过引入客观事物的数学特征来确定问题。教师必须确定该集合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择、每种选择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是什么、最佳的问题方案是什么等。
(2)达成目的的策略,设置总目标与分目标。教师在授课前还需要确定授课目标。目标的设置应按照知识点的逻辑线索确定,每一个“节点”对应相应的分目标,或者说每一个分目标都应该有对应问题来引导学生达成。此外,教师必须明确实现分目标的步骤。
(3)按照逻辑线索授课,确定明确的话语表达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顺序应该按照之前所设定的问题集合,依循知识点的逻辑线索进行,确保每一个“节点”能够衔接。教师还必须对知识点和逻辑线索进行反思,比如提供的问题和有关知识点的论据是否切合,能否找到更好的问题和论据等。另外,因为计算思维的核心是语义的确定性,即在理解上不会出现因人而异、因环境而异的多种可能性,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话语层面对知识点的表达作出规定,这在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非常重要,比如在讲授“教学思维”这一概念时,必须与“教育思维”等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4)提供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可根据学生需要和知识点内容提供相关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和所教授知识点有逻辑联系,在难度和数量适当的前提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3 计算思维应用
(1)对知识点的反思。教师首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能对知识点进行反思。表现为能够厘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按照此关系将相关教学信息拓展开来。其次对知识点分层,按照每个“节点”设置相应问题。对讲授的知识内容进行反思有助于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有把握地教学,同时能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兴趣,避免学生厌学。
(2)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将学生引入逻辑思路。教师要实现教学目的就必须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成功将其引入架设好的逻辑思路中,利用明确界定的概念串起各个知识点,最后导出明确的结论。这一环节是利用计算思维进行教学的关键环节,目的在于架起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内容沟通的桥梁。
(3)通过明确的结论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计算思维作用下所获得的结论具有有限性的特征,即结论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有限的形式。教师所要传授的内容与相关的学科知识相比只是一小部分,其结论也必然有局限性,相关结论在学术上存在着争鸣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必须对自己得出的结论进行辩护,通过推理和经验证明该结论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4)进行拓展层面的师生交流。因为条件限制,很多时候必须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结论。关于此结论在学术领域中的争论,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课后交流得到拓展,比如生物课上教师必然要以达尔文“进化论”作为正确的理论根据得出结论,但课后大家可以对其它相关理论进行讨论和交流。
4 结语
计算思维是与逻辑思维、实证思维并列的思维方式,虽然在学校教学层面运用还不显见,但可以预言,它必然会成为今后又一主流思维方式。
要在教学体系中体现计算思维,还需思考以下问题:计算思维除了目前能确定的有限性、确定性特征外,还具备哪些组成部分?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培养师生的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对当前的教学内容来说是否意味着改变?如何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明确把计算思维“讲”出来?这些问题有待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亚宗.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计算机科学,2009,36(4):53-55.
[2]KARP R M.Understanding science through the computationallens[J].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26(4):569-577.
[3]李廉.计算思维——概念与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12.
[4]李定仁,罗儒国.教学理论应用研究思维方式的变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4(5):123-127.
[5]郭方玲,吉标.教学思维方式解读[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4):51-53.[6][美]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M].韩连庆,曹观法,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15.
[7]陈桂生.“教育学视界”的辨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59-65.
思维影响 篇2
光看“蛋头先生坐墙头……”这句儿歌就能说明各种语言之间会有多大程度的差别。在英语中,我们需要用动词的不同形式表示不同的时态,所以“坐”用的是“sat”而不是“sit”,而在汉语、印度尼西亚语中,你不需要(事实上,你也不可以)通过动词变形来表现时态。
在俄语中,不仅有时态的变化,还要有性别的变化──如果是蛋头夫人坐在那里的话。此外,你还需要考虑“坐”这个动作是否已经完成。如果我们的蛋形主人公整段时间都如他所愿安坐在墙头,而不是从上摔了下来,那么我们就需要使用另外一种动词形式。
在土耳其语里,你需要通过动词来表现你如何获得了这一信息。例如,如果你是亲眼看到这个胖子坐在墙上,你会使用动词的某种形式,但如果你只是读到或者听说此事,那么你需要使用不同的动词形式。
英国人、中国人、印度尼西亚人、俄国人和土耳其人会用不同的方式关注、理解和回忆自己的经历,仅仅是因为他们使用的语言不同吗?
在心智研究领域的所有重大分歧都同这些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对政治、法律和宗教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直到最近,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实证研究都是少之又少。很长时间以来,语言可能塑造思维的观点客气点是被说成站不住脚的,更多时候则被认为是疯狂而且错误的。现在,一系列新的认知学研究表明,事实上,语言的确会对我们如何认识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于语言是否决定思维方式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几百年以前。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宣称,“学会了第二种语言,就拥有了第二个灵魂。”但是,这个观点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诺姆?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的语言学理论大行其道时就不再受科学家认可了。乔姆斯基博士认为,人类所有的语言本质上是采用了一种通用的语法,各种语言之间其实并没有显著的差别。其理论认为,既然语言之间没什么差别,研究语言差异会否导致思维方式差异是没有意义的。
课堂信息对学生思维影响研究 篇3
所谓信息,是指可获得某种事物认识的内容.田运先生根据信息结构划分,将信息分为饱和信息、含熵信息、空壳信息、黑洞信息[2].发出的信息中携载了信源含有的全部信息量则称为饱和信息,而含熵信息则是不饱和信息,空壳信息是没有熵也没有信息量的信息,黑洞信息则是全是熵、但没有信息量的信息[3].
思维信息论有三个基础性定理,简单的说,思维与信息相关第一定理可以表述为:在意识对信息的消化作用大于意识对信息的抑制作用的条件下,思维的过程状态完全取决于可触信息的信息量和起作用的方向;思维与信息相关第二定理表述为:解释的性质取决于解含信息与信息度(适合的信息内容与适合的信息数量)的符合程度(或偏离程度);思维与信息的第三定理表述为:主体的思维性质取决于收受信息具有何种结构[4].2《基本不等式》关于三个定理的体现
2.1思维与信息相关第一定理的体现
世界上存在着数以万计的信息,其中对思维主体能够发生作用的只有一小部分,若教师在课堂中不能以语言或行动引起学生注意,学生意识就会起到抑制信息作用,从而不能引起学生的思维认知过程,教学效果则会大打折扣.而在曹广福教授的这一课中,课堂开始时他说道: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给大家上一节课,不过说心里话,我站在这个讲台上心里是十分忐忑不安的,并不是说在座有很多老师我感到紧张,反正我这人脸皮本身比较厚,不会因为这个紧张.我紧张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在座的同学都是这个年级最优秀的同学,第二个呢,我已经差不多30年没站在中学的课堂上,心里很没谱,所以需要同学们给我信心,我们大家一起来共同探讨好这节课.”
这样的开白场,曹教授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十分谦虚的位置,给学生以下几点信息:第一,老师是非常紧张的,以引起学生注意;第二,同学们都是很优秀的,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第三,老师需要同学来给以信心,以增强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视度,提升听课效率.“共同探讨”一词更是谦虚地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带动起来.以上信息都旨在提升学生对本节课的关注,使学生将意识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使后期的知识信息能尽可能多的成为可触且易消化的信息.这同思维与信息相关第一定理表述的是一致的.只有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可触信息,才能使学生意识具有消化作用,激发起学生对于课堂新知的学习兴趣.
“我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是‘基本不等式.大家已经学过很多不等式了,我相信大家一定很清楚,不等式用来干什么?除了用来考试,它还能干什么?(停顿)一个是用来比较,还有一个是用来估计.我们知道一个函数通常是在一个范围内变化的,随着自变量发生变化,函数值也会跟着发生变化,就是说在这范围内它会出现很多的量,在各种不同量的比较中,有两个量是比较特殊的,大家知不知道是哪两个量?”
曹老师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回顾了不等式所学过的应用范畴,提出了一个问题,通过更具体的提问引导让学生回答出我们研究不等式是解决最大值和最小值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同样也是用了一分钟的时间.当然这两个一分钟所要表达信息的重要程度以及学生所获得的信息类型是截然不同的,前一分钟的信息为饱和信息,而后一分钟信息会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含熵信息,更容易引起学生意识的消化作用.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首先必须想方设法使自己的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5].通过曹老师课堂的开场白我们了解到,适当的提问、停顿、自答都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可触信息,引起其意识的消化作用,特别要抓住学生心理,将其吸引到课堂中来,才能使本节课的学习更为高效,比如精彩幽默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得体的仪表,亲切的话语,热情的鼓励,信任的目光等.
2.2思维与信息相关的第二定理的体现
人总是通过自己头脑中的某种思想框架来消化信息的,解释就是一定的思想框架对一定的信息的消化结果[6].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即使适当引入了情境及问题串启发学生,也是需要教师对所提出的情境及问题进行适当解释.
在曹教授的课堂中,关于函数中两个最重要的量是最值这一问题,曹教授解释道:“最大值最小值问题大家在前面其实已经碰到过,再讲二次函数的时候肯定碰到过,对二次函数进行配方,在配方之后,这个完全平方是非负的,甚至是一个正的,所以把它给省掉,这样就可以把自变量给消失掉,最后解得到一个常数,在验证这个常数能不能得到.但实际上最大值最小值问题,它所出现的函数类型是各种各样的,不一定仅仅是二次函数,实际上最大值最小值问题,从古希腊到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年历史,一直是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也是自然科学非常重要的问题.实际上数学就是自然界中一种抽象的印象,所以很多自然科学中的问题和数学是平行的,把它抽象出来就变成数学问题了,在整个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门学科堪称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叫微积分,而促使微积分产生并促使它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最值问题.由此可见最大值最小值问题在我们的自然科学以及我们的数学领域,他充当了一个多么重要的角色.”
较长的一段解释,旨在说明函数最值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不等式问题应结合函数的最值问题来解决.我们应如何去界定这个解释是否适合,并没有一个定论,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解释有不同的信息数量.思维与信息的第二定理告诉我们,解释的性质取决于解含信息数量与信息度的符合程度(或偏离程度).在曹教授的上述解释中以微积分的发明创造指出不等式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对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可见上述解释是适合的.
在将不等式问题归为函数的最值问题之后,曹教授给出如下的情境信息:
思考1你家建别墅时还剩下些材料,你打算使用这些剩余材料在别墅旁边依着墙壁修一个高度一定的矩形狗窝,若你剩余的材料可以修一个长为L的围墙,请问如何修建可以获得最大面积的狗窝?
该问题实质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我们设面积为,狗窝与别墅墙壁平行的那一侧长为x,则有
=x(L-x)2=12(xL-x2)=12[-(x-L2)2+L24]≤L28.
对于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我们可以通过配方法进行伸缩变换.这是学生已知的情境及解决方法,此时曹教授提问道,对于不是二次的问题,又要如何解决.而对于新课的引入,曹教授并未更改情境,同样的情境下,只是反过来问.
思考2你家建别墅的材料用完了,没有准备好修建狗窝的材料,现在你计划依着墙壁修建一个面积为的矩形狗窝,你已选中建狗窝的材料,狗窝的高度也确定了,如何以最小的成本建成这样的狗窝?
情境未变,只是把已知和求解反过来,就化成了新课要解决的问题.设狗窝与别墅墙壁平行的那一侧长为x,周长为L,则L=x+2x,该式不是二次函数,求该式的最值启发学生同思考1中信息结合起来,从而学生想到可以把x(x>0)写成x2的形式,进而应用二次函数配方法求最值解决,这样学生便主动找出新问题的解决办法,锻炼了思维能力.
其中更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思考2中的式子,是由某学生上台板书出来的,其通过思考1中的信息,自己找到了解决基本不等式的方法.这就是曹教授成功之处,他像是一位向导或协助者,通过思考1及对函数最值信息的解释,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对于上台板书的同学获得的信息是含熵信息,使得她研究后续问题时能够主动联想到已有信息,从得获得正确的探究问题的思路.而后,曹教授对学生板书的式子进行了解释和修正,这里解释信息以使全班同学对于基本不等式的提出都能清楚明了,当然是合理且必要的.
2.3思维与信息相关第三定理的体现
该课例思考1中信息为饱和信息,关于思考1的不确定性已在思维中全部消除,思考2则是给予学生含熵信息,学生必然努力去寻求更多的信息以消除不确定性,通过对思考1中信息的再思考,想到配方法求最值问题,自己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而后追随学生的思路,曹教授给出
a+b=a2+b2±2ab2ab=(a±b)22ab
配成完全平方式之后,平方部分是大于等于零的,于是该式大于等于平方后面部分,这时再看学生板书的式子,大于等于一个负数对于我们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得到基本不等式为
a+b=(a-b)2+2ab≥2ab
在已知了基本不等式之后,曹教授并没有立刻给出练习,而是对基本不等式的结构进行分析:
“这个不等式看起来并不难,刚才我们用配方法证明了它的正确性,但其实呢,数学中代数与几何是相通的,通常我们会把几何问题代数化(如解三角形),同样也可以将代数问题几何化,那么同学们课下可以运用几何的方法将这个基本不等式进行证明一下(教师指导了思路).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基本不等式变形的结构a+b2≥ab(a>0,b>0),它反映了什么关系?”
学生沉默,曹教授引导:
“大家应该对不等式前面的a+b2不陌生,很容易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例子.”学生轻声说道“平均数.”“对,就是算术平均,它是一个集中量数(比如考试成绩的平均分),ab呢?我们称之为几何平均,几何平均通常用在比率以及平均增长速度中,(教师举例子求GDP的平均增长速度).所以这一个简单的不等式它沟通了两个正因子的和与积的不等关系,将积与和之间架起了桥梁,方便了我们的估计运算.既然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同学们可以对第一个问题=xy=x(L-x)2试着将积化为和看能不能求出最值.”接着教师总结“所以当我们再遇到积与和的形式的问题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基本不等式将两者进行相互转化,目的是为了做估计或者是求最值问题,这就是这个基本不等式的最大用途.”
基本不等式结构的分析,学生对基本不等式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对它的用途及方法更加清楚明了.从以上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课堂中信息的作用是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的,教师给予学生不同的信息结构,会使学生产生不同性质的思维,这同思维与信息相关第三定理是吻合的.一堂高质量的数学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不同的授课阶段给予学生不同的信息,新知识的讲授不仅仅是定义、定理、公式的累积,而应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与已有知识信息的认知冲突,激发其探索精神,主动寻求信息以消除不确定性,从而思维得到训练,知识得到扩展,更对知识的本质加深理解.3小结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7],高效的数学教学是在活跃的思维中积极主动的数学知识生成,是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数学学习,形成与贯穿理性质疑、批判性思维和探究创新性的活动过程[8],教师课堂信息对学生思维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所提供信息应使学生将意识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从而使后期的知识信息能尽可能多的成为可触且易消化的信息;新课的引入方式不拘一格,其目的都是对新课的引导和推进;进而课堂中适当的提问、探究及讨论,都是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含熵信息,使学生努力去寻求知识或通过已知消除未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课堂中的教学过程应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才能使学生在活跃的思维中积极主动的生成数学知识.总之,思维与信息是相关的,遵循信息与思维的相关定理,在任何的教学模式下都是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利治,王前.数学哲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的结合—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J].数学教育学报,1994,3(1),3-8.
[2]田运.信息与思维[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田运.思维信息论概说[J].求是学刊,1990,1,20-23.
[4]田运,思维信息相关理论[J],江汉论坛,1990,2.
[5]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田运.思维科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88,10.
[7]单墫.数学是思维的科学[J].数学通报,2001,(6):封1-2.
教师语言对幼儿思维发展的影响 篇4
一、幼儿教师的语言特点
1. 教师要时时刻刻用普通话和幼儿说话。因为在孩子的眼里,你就是他的榜样,你的一言一行,他都会牢记心中。
2. 教师的语言必须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
3. 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4. 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切忌词不达意。幼儿教师的语言不能单纯化,用词要求准确,符合科学性。
5. 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层次比较丰富的多适应性。所谓多适应性,就是适应各种不同的幼儿。教师语言的选择和运用,应当定在幼儿现有思维接受能力的起点上,才能促使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教师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表达能力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由于幼儿不识字或识字不多,教师的语言更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教师的语言技能是教师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和自己多年的实践形成的,在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中能够运用自如,并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语言行为方式。幼儿教师语言技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活动、学习、情绪、情感的发展,关系到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等。幼儿教师的语言策略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为达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用语言采取的手段。具体地说,幼儿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与建议、愉快的表达和适时的鼓励等语言策略。
幼儿正处在思维发展的敏感期,教师在一日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对幼儿思维发展,乃至其他心理发展有更大的影响。优秀教师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在活动过程中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从而激发幼儿的思考兴趣,引起幼儿的注意力和思考欲望。
语言对思维,尤其是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真正发挥语言对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主要有三种形式的语言:1.“实践的语言”。即有助于引导幼儿交往表达的语言。如果没有活跃的语言实践活动,没有对交流的要求和对交流的改进,人类就不会获得把意义表现为有声或无声语言的能力。我们不应因为语言促进交流的价值司空见惯,而对此视而不见。2.“生活化的语言”。有效的信息交流、温馨愉快的交谈及体现尊重、平等的沟通方式都会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从而有助于幼儿大脑的发展。3.“规范化的语言”。这种语言能帮助幼儿掌握规则秩序。尽管人类的语言能力具有先天性,但词语知识和含义是后天学会的。幼儿有什么样的语言环境,一般就会进行什么样的模仿学习。
三、教师如何用语言引导幼儿思维的发展
1. 让幼儿学会语言表达。
(1)创设有利于幼儿表达的语言环境,使幼儿有话可说。宽松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学习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调动幼儿有话可说的内部动机和必要条件。它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关系上的平等,体现了成人对幼儿人格的尊重,这样才能使幼儿有话可说。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话可说。
(2)丰富的生活内容与经验是幼儿语言表达的源泉与基础,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与体验,幼儿才会有乐于表达和交流的内容,才会有话要说。
(3)抓住生活中的各种表达机会,使幼儿有话愿说。一日生活中,幼儿随时有表达意愿和感受的时候,成人应关注幼儿的想法,满足其需要,抓住生活中各种表达的机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幼儿有话愿说。
(4)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成人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2. 幼儿教学中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的结合。
(1)“自我操作讲述法”。即让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讲述认识、在讲述中操作。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在幼儿认识和探索新事物时使用,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还应结合幼儿的兴趣适时地更换词组内容和背景图,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指向,并投放相关的材料进行自我操作讲述,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兴趣去语言区活动,使其既参与语言活动,又发挥自己的长处。
(2)“实物寻词操作法”。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各种语句都是用词汇按一定方式组成的,所以词汇练习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容之一。怎样使枯燥的词汇练习变成幼儿喜爱的、生动的游戏活动呢?幼儿教师可设计可操作的内容供幼儿活动。
(3)“情景激励操作法”。情景参与的形式可以让幼儿以角色的身份融进故事中,激发参与故事的强烈兴趣,发现问题时能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诱发积极思考。同时情景参与还为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愿提供了前提条件,如在故事《三只蝴蝶》的教学中,幼儿教师可设计故事表演这一环节,调动全体幼儿对扮演角色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语言区活动中提供一些道具和头饰,而小朋友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参与语言区的活动。
3. 适时给予幼儿鼓励。
“鼓励”主要指施教者运用言语、动作、神态、情感等诸因素充分调动、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幼儿完成了任务时要及时地表扬;在幼儿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教师的鼓励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力量,诸如“嗯,真不错!”“好样的”、“好孩子,你真棒!”等语言,加上教师亲切的表情、爱抚的动作,幼儿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自信心会大增强,这对幼儿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4. 教师要愉快地表达。
这一点要求教师不论何时何地何事,当有必要向幼儿说明事理时,都要心平气和向幼儿明示。愉快的表达往往会令人心情舒畅。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愉快、和蔼可亲地向幼儿表达自己的好、恶或指示,可以使幼儿更容易接纳并乐于服从。
起消极影响的解题思维定势论文 篇5
解题思维定势具体地说是指已习得的知识而造成对当前学习活动的倾向性,它使学生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题。情境不变,定势能使学生提高解题速度;一 旦情境发生变化,思维定势不仅会阻碍学生采用新方法解题。还会大大影响解题的准确性,不利于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后者作一浅析。
一、貌似神离缺乏比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超题量”的练习会使中国学习联盟脑皮层活动由兴奋转向抑制。实际上是由于平时习题的多而滥使学生疲惫不堪,只“吃”不“消化吸收”,由于反复多次做同一道题目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当碰到相似题目时,就会由于已形成的定势,不加思索、信手拣来。其结果必然差之千里,得出错误的答案。
要打破这种定势,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笔者认为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解效果较好,即将许多相似题目划为一组,比较、分析和综合。
二、生搬硬套思维障碍
在记忆和思维过程中,新学的知识往往会干扰旧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习惯采用最新接受的知识去解题,从表面看,似乎教学目的已经达到。其实不然,生搬硬套的做法会造成心理定势,严重阻碍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在高中《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教学中,我曾发现了这样一个典型事例。在讲完“基因的分离规律”后布置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女孩,那么他们再生一个白化病女儿的概率是多少?”。究其原因,是由于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在大脑皮层中形成了强烈的兴奋点,掩盖了原白化病知识在头脑中的记忆印迹,产生负诱导,形成思维定势,影响了解题准确性。
三、表象迷惑影响思维
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间接性和概括性。要间接地概括事物的一般特性,就必须首先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实质,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如被虚假的表象所左右,则会影响思维,甚至形成思维定势。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常陷入命题者设计的情境“圈套”中不能自拔,最后得出错误的推理结论。
请看下面一道题:
“遇到危险时,家鸡会发出拉长的‘喀’声,家鸽会发出哼鸣的单声,野兔则用后足敲打地面发出‘噔噔’响声。决定这些不同‘报警’行为的是?A、应激性B、特异性C、遗传性D、变异性”。这道题大多数学生选A,正确答案应为C。
四、囫囵吞枣知觉错误
目前由于我省高考不考生物,受这一“大气候”的影响,学生平时没有认真理解基础知识,吃不透生物教材,所以对生物知识的接受可谓囫囵吞枣,从而导致了学生知觉上的片面性和错误。这种知觉上的错误如形成知觉定势、其消极影响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深刻影响中国营销的两种思维 篇6
关于营销,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3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营销曾经让无数企业风光无限,也让很多企业吃尽苦头。企业从对营销的无视、无知到信奉和重视,人 们对营销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不可否认,营销的概念从改革开放真正传入我国后,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3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有两个十分典型和极端的营销思维影响着广大的企业,那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和“营销就是做广告”。我只是把他们称作思维而不是思想,因为他们缺少思想的深度和系统性,不能给企业以建设性的引导。
首先,“酒香不怕巷子深”曾风靡一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企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思维弥漫着企业界和企业家,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生产出好的产品,消费 者就会源源不断而来。这是典型的“产品时代”思维,然而事实是好产品很重要,但却不是企业取得市场成功的充要条件,如果仅仅以为有了好的产品就如“皇帝女 儿不愁嫁”一样的话,那等待企业的将是市场的冷淡反应和销售的反应迟钝。
山西的老陈醋可谓是誉满全国的“四大名醋”之一,创于明末清初,曾有“天下第一醋”的声誉。04年曾有机会在太原参观中华老字号“益源庆”醋厂,临近醋厂 之时,阵阵醋香扑面而来,同行者皆啧啧称赞。然而走进醋厂之时,却让我们大失所望,一个20世纪的现代企业看起来像个“前店后场”的小作坊,简陋的办公场 所,破旧的生产设备,怎么也想象不到山西人餐桌上的美味竟出自这里。更让人觉得遗憾的是,山西整个醋行业的销售额小的可怜,不及镇江香醋的十分之一,销售 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山西省及周边省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这么好的产品却没有得到好的发展呢?通过与董事长的交流和对企业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答案。
“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没有带动企业的发展呢”?我们直接将问题抛了出来。董事长苦笑了一下,面露难色地说出了种种困难和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落后 和机制僵化,最重要的是作为国有企业的“益源庆”醋厂根本没有营销部门。董事长介绍说,曾经的“益源庆”门庭若市,打醋之人天天排着长长的队伍,于是缺乏 忧患意识的领导部门从不研究市场与行业,没有任何其它营销措施,随着消费者习惯和竞争环境的改变,消费者的离弃自然也是早晚之事。所幸的是,董事长已经认 识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经过时,并开始组建企业的营销部门。
临走之时,企业要赠送自己生产的礼品醋,被我们拒绝了,但我们自己到街道上的门店买了些带回去,也算是为这个中华老字号做点贡献。
被“酒香不怕巷子深”思维影响的当然不只是山西“益源庆”一个,河南的“王守义”十三香也是一个典型,曾经的辉煌让他们忘记了自身存在的环境的变化,对营 销的错误理解和片面做法让无数个“益源庆”和“王守义”再也无法重现昨日之辉煌。“酒香不怕巷子深”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种自恋,对自身产品的自恋,对把自己 产品当做自己孩子的企业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是不可取的。
【引言】营销是什么?有人说营销就是卖产品,有人说营销就是做宣传,有人说营销是满足消费者需求……
深刻影响中国营销的两种思维
关于营销,永远有说不完的话题,3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营销曾经让无数企业风光无限,也让很多企业吃尽苦头。企业从对营销的无视、无知到信奉和重视,人 们对营销的理解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不可否认,营销的概念从改革开放真正传入我国后,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在一定程 度上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在这30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有两个十分典型和极端的营销思维影响着广大的企业,那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和“营销就是做广告”。我只是把他们称作思维而不是思想,因为他们缺少思想的深度和系统性,不能给企业以建设性的引导。
首先,“酒香不怕巷子深”曾风靡一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企业。上世纪90年代以前,这种思维弥漫着企业界和企业家,他们认为只要自己生产出好的产品,消费 者就会源源不断而来。这是典型的“产品时代”思维,然而事实是好产品很重要,但却不是企业取得市场成功的充要条件,如果仅仅以为有了好的产品就如“皇帝女 儿不愁嫁”一样的话,那等待企业的将是市场的冷淡反应和销售的反应迟钝。
山西的老陈醋可谓是誉满全国的“四大名醋”之一,创于明末清初,曾有“天下第一醋”的声誉。04年曾有机会在太原参观中华老字号“益源庆”醋厂,临近醋厂 之时,阵阵醋香扑面而来,同行者皆啧啧称赞。然而走进醋厂之时,却让我们大失所望,一个20世纪的现代企业看起来像个“前店后场”的小作坊,简陋的办公场 所,破旧的生产设备,怎么也想象不到山西人餐桌上的美味竟出自这里。更让人觉得遗憾的是,山西整个醋行业的销售额小的可怜,不及镇江香醋的十分之一,销售 范围也只是局限于山西省及周边省市。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况呢,这么好的产品却没有得到好的发展呢?通过与董事长的交流和对企业的研究,我们找到了答案。
“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没有带动企业的发展呢”?我们直接将问题抛了出来。董事长苦笑了一下,面露难色地说出了种种困难和原因,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思想落后 和机制僵化,最重要的是作为国有企业的“益源庆”醋厂根本没有营销部门。董事长介绍说,曾经的“益源庆”门庭若市,打醋之人天天排着长长的队伍,于是缺乏 忧患意识的领导部门从不研究市场与行业,没有任何其它营销措施,随着消费者习惯和竞争环境的改变,消费者的离弃自然也是早晚之事。所幸的是,董事长已经认 识到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想已经过时,并开始组建企业的营销部门。
临走之时,企业要赠送自己生产的礼品醋,被我们拒绝了,但我们自己到街道上的门店买了些带回去,也算是为这个中华老字号做点贡献。
被“酒香不怕巷子深”思维影响的当然不只是山西“益源庆”一个,河南的“王守义”十三香也是一个典型,曾经的辉煌让他们忘记了自身存在的环境的变化,对营 销的错误理解和片面做法让无数个“益源庆”和“王守义”再也无法重现昨日之辉煌。“酒香不怕巷子深”归根到底其实是一种自恋,对自身产品的自恋,对把自己 产品当做自己孩子的企业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实际运作中却是不可取的。
其次,“营销就是做广告”的思维盛极一时,至今仍影响广泛。广告是营销和产品推广的重要方式,但却不是营销的全部。广告曾让很多企业一夜之间响遍大江南 北、家喻户晓,促进了销售的提升和企业的发展,也让很多企业倾家荡产,曾经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秦池”、“爱多”成了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我介绍一个不 怎么知名的案例,它的主人公同样来自山西太原。
英汉思维差异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篇7
一、思维方式导致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语言是以特定的民族形式来表达思想的交际工具。人类思维中概念的形成, 推理的展开, 都需要有语言形式的包裹才能巩固和表达出来。”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一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不一定会适用于另一种语言。汉语和英语隶属两种不同的语系, 对于这两种语言的掌握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翻译, 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活动, 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 与中西思维模式之间存在的差异有很大联系。
二、思维与语言
林大津认为, “语言等同于思维, 语言决定思维, 思维决定语言, 思维依赖于语言, 反之亦然。语言与思维是先分开, 后联合。”同时,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最著名的一种假想是Sapir-Whorf理论, 该假想认为语言与思维是相互独立, 相互作用的。思维是语言的基础, 而语言依赖于思维产生。同时, 语言又能使思维得到最好的表达与反映。这一假想因而为思维方式与翻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思维与翻译
奈达认为:“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在当代翻译理论中, 最典型的文化学派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 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文化, “翻译的目的是使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起原文在源文化中同样的功能”。因此,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从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 实际也是从一种思维方式转换到另一种思维方式。同时,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一种体现。不同的文化导致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个民族思维模式的形成是受多种文化因素制约的。由于受到古希腊哲学的影响, 英国及其他西方民族的人形成了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具有理性, 重分析。该种思维方式体现在语言上则是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可以很明显地体现出来。相比较而言, 中国人强调悟性, 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主观意识, 因而是一种重整体、重悟性、重主观意识、形象的、直观的思维模式, 体现在语言上便是比较隐晦的表达方式, 意会即可。
此外, 文化的孕育也导致了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中国5000年的文化长河中, 集体主义这一长期形成的思想形成了典型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当中国人以其思维方式去掌握和了解另一种语言的时候, 负迁移便产生了。因此, 译者采取的一些不可取的表达是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所造成的。具体来说, 中国人采用他们不同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 而这一思维方式往往决定了在一种文化中使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及习惯用语。译者往往在传统中文的思维方式下完成汉英翻译, 于是干扰因素便会产生。由此可见, 思维方式的差异对我们的汉英翻译是有很大影响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避免由此产生的错误。
研究发现, 思维方式不同而产生汉英翻译常见错误包括多种, 例如, 望文生义、冗余、搭配不当等等。在这诸多的错误中, 我们发现在汉英翻译过程中, 中国学生对主语的把握不准, 经常会有主语缺失, 未正确地发现主语等现象。
四、汉英思维方式对主语翻译的影响
我们在英语的学习中可发现英语主语是很重要的句子成分。《当代英语语法》曾对主语作过如下解释:“主语与‘正在被讨论的事’, 即句子的‘主题’ (theme) , 有全面密切的关系, 它通常具有这样一种含意, 就是对前面某句中已经提出的某个‘问题’, 作一些新的陈述 (谓语) ……另外一点是, 主语决定动词的数, 在动词形式有单复数的区别时, 选择什么形式取决于主语是单数还是复数”。从这一解释中, 我们可发现英语的主语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缺的, 是句子的句首成分。主语与谓语的关系十分密切, 要求保证主谓形态和数的一致。主谓结构是英语句法结构的核心。
然而, 在汉语中, 主语却并不是不可或缺的, 汉语的许多句子都可以是无主语的, 并且汉语的主语形态和位置也并不像英语那般固定。例如:a.是我不好。b.实在太可笑了。c.我们盖了一栋房子。d.房子盖在西院。
a, b两个句子既没有省略主语, 也不是倒装句, 但却是符合汉语使用习惯的。而从c, d两句中, 我们可发现主语的位置并不如英语那般固定, 要置于句首, 而是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因此, 我们可发现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汉语的思维方式, 在汉英翻译中对主语不加辨别就随便乱用, 那么便会产生错误。
1. 主语缺失
例如:当一句话有多种含义时就更加困难了。
误:When one sentence has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 is more difficult.
正:When one sentence has a lot of different meanings,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学习者受到母语的影响, 照搬汉语的句法结构而导致了主语缺失。这一错误在中国学生中十分常见, 若要避免此类错误, 中国学生一定要从英语的句法结构来思考问题, 而不是用汉语的语法习惯来分析, 因为汉英主语存在着差异。
2. 主语与主题混淆
在汉语中, 很多时候主语和主题并不是对应的, 我们一定要加以区分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例如:在逆境中成长造就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误:Inadversityhisunwindingcharacters formed.
正:His unwinding characters were formed in adversity.
错误地把汉语的主题“性格”等同于主语, 混淆了主语与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之前先分析汉语句子中的主语, 然后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来进行转换。
3. 汉英主语的兼容性与形态
我们知道, 汉语主语的兼容性很大, 主语可以是名词、动词或是数词, 但是英语主语的形态却十分固定, 只能是名词或名词类短语。由于该种差异, 势必会在汉英翻译过程中产生问题, 中国学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例如:采用该种方法一定能解决问题。
误:Adopt this way can solve the problem.
正:The adoption of this way can solve the problem.
在英语中, 动词不可作主语, 上述句子采用了动词“adopt”和“understand”作主语, 因而是错误的, 我们有必要把动词转换成名词来充当主语。
4. 人称主语与非人称主语的选择
中国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注重“以人为本”, 因而中国人通常采用人称主语来表达。而在西方国家, 他们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和客观事实, 因此他们较多用非人称主语来表达客观事实或现象。 (刘宓庆, 2006) 例如:我突然想到我以前见过他。
误:I suddenly remembered that I had seen him before.
正:It suddenly occurred to me that I had seen him before.
针对以上出现的错误, 我们一定要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法, 采取对应、转换或是补充等方法来正确处理并完善汉英翻译。例如:
(1) 对应
一般说来, 在不悖原义的情况下, 对应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 也是最简捷、最可靠的方法。名词作主语可直接翻译, 若是动词, 只要把动词转化成名词即可。
这种药治感冒特别灵。
This medicine is death on colds.
(2) 转换
我们的自然科学比较落后, 要努力向外国学习。
In natural sciences, we are rather backward and here, we should make a special effort to learn from foreign countries.
(3) 补充
今天他要去看病。
He is going to see the doctor today.
然而, 由于汉英思维方式不同所产生的翻译错误是多种多样的, 每一种错误的产生都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解决之道来避免这些错误产生。
综上所述, 由于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人类语言的不同层次上。思维是翻译活动的基础, 思维模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准确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翻译教学中, 应向学生传授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上的不同, 并且进行比较分析, 使他们从母语的语言框架中解放出来, 把母语的干扰降低到最低程度, 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0.
[2]郭英珍.文化差异与汉英翻译.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4) .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福州:福州人民出版社, 1998.
例说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篇8
【例题】(2010·南通)小沈准备给小陈打电话,由于保管不善,电话本上的小陈手机号码中,有两个数字已模糊不清.如果用x、y表示这两个看不清的数字,那么小陈的手机号码为139x370y580(手机号码由11个数字组成), 小沈记得这11个数字之和是20的整数倍.
(1)求x+y的值;
(2)求小沈一次拨对小陈手机号码的概率.
【考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概率公式.
【分析】(1) 设这11个数字之和是20的a倍,先根据题意列出x+y和a之间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电话号码的数字最大数是9和最小数是0,得到0≤x+y≤18,根据a是整数即可求解;
(2) 利用电话号码每个数位上的数是0~9共10个数字可求得一次拨对电话的概率.
【解答】(1) 设这11个数字之和是20的a倍,根据题意,得
1+3+9+x+3+7+y+5+8=20a. (1分)
即x+y=20a-36.
∵0≤x+y≤18,
∴0≤20a-36≤18
解得1.8≤a≤2.7. (3分)
∵a是整数,
∴a=2,(4分)
∴x+y=20×2-36=4. (5分)
(2)
共有5对数,一次打对号码的概率是1/5 . (10分)
中式思维对英语写作句法的影响 篇9
Robert B.Kaplan将东西方思维模式用图1表示。
从图1可以看出, 包括汉语在内的东方语言的思维模式的特点是遵循螺旋性发展, 而英语则是依直线发展。即在表达思想时, 英语更直接。他们在表达逻辑思维时往往要把表达的判断, 结论等重点先呈现, 然后再把各种标志的事实。
1 表达顺序
写作句式中的顺序问题正式由于上面说到的这种中英思维在逻辑方面的差异造成的。如:
误:We went to the cinema after dinner正:after dinner we went to the cinema.
分析:当写作中我们遇到写这句话时, 由于中式思维的影响我们会先从时间顺序展开, 先交代时间地点, 再讲时间本身, 而英语中却恰巧相反, 时间状语通常放在句子的最后。所以应把after dinner置于最后。
而具体谈到个别词序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主要出现在时间, 大小, 方位两方面:
局部:方位, 大小。Eg:你先请误:you before正:after you.
分析:汉语主张在各个层次上遵循时间的先后顺序, 而英民族主要是以形态和形式词来表示的, 灵活的安排句子的成分, 简而言之, 中国人是面对着过去来区别时间先后的, 前指过去, 后指未来。而英美是面向未来区别时间先后的, 如back指过去, forward指未来, 所以再同一举动, 同一意思, 英汉的表达方式完全相反, 汉语中用先表达意思, 英语中却用后表达。
方位Eg:1) 左右误:left and right正:right and left
分析:在地干里表达方向上, 中国人习惯先说横向方位, 再说纵向方位。从东到北, 从西到南。而英民族则恰好相反。因此, 我们在写作表达方位时容易把顺序颠倒。
大小Eg:2) 小学误:middle and public school正:public and middle school
分析:在我们汉语中, 观察现实世界时大致是从外表形态开始, 再到局部状态, 再到具体细节和本质特征。因此在“中小学”中我们往往把相对较大的“middle” (中学) 放在“public” (小学) 的前面。
2 句式特点
由于中西思维的差异, 中文和英文中句子的结构有很大差异, 往往在中文看来是正确的, 在英语中就是病句了, 所以我们应该对这些差别有所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在造句中避免出现由于结构差异导致的错误。汉语的基本结构比英语要复杂。英语主要是以“主谓结构”为主, 然后通过拓展才有了这五个基本句型。由于结构的不同, 自然在某些表达上中英文有很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就是句子的结构, 衔接、句子的多样性等。
2.1 句子的多样性 (variety)
汉语注重思维的主体性, 首先强调的是--“他”对事物的影响, 因此常常用人称词作主语。而英语则注重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和影响, 因而严格区分主体与客体。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了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主语的不同和语态方面的差异。英语常常突出主语, 主语以“物称”形式出现, 而汉语则习惯选用一定概念的人作主语。所以是从同学们的作文中找出的比较常见的例子, 虽不是错误, 但是却让人读起来索然无味:
1) 有些词用的过于频繁, 这种过度的使用就显得重复
The music with words expressing one’s emotion is the best I think I like reading poetry which I think is the most beautifu and sweet words.Classical Music, I think, is a kind of exquisite music.
我们乐此不疲的运用一些不是很必要的词或词组 (如I think) , 我们有必要对它进行“升级”。下面是一些例子:I think→I believe;want→intend;buy→afford;safe→secured;keep→maintain/sustain;in order to→aim to/in an attempt to;besides→in addition to;more and more people→people increas-ingly.当然, 在“升级”的过程中要保证所用词语或词组的正确性。
3 地道表达
我们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还发现, 许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些语句, 没有语法错误但又不是规范的句子, 由于受中式思维的影响, 要么平铺直述, 过于平庸, 不符合英美的地道表达方式。
3.1 词语, 搭配
1) 滥用, 漏用
在写句子的过程中同学们习惯从中文的角度思考, 只考虑选用自己熟悉的词义, 不考虑其用语环境, 如将“从外国进口”表达为:Import from abroad, 汉语不怕重复, 而英语怕重复, import本身就包含了“从外国”的含义, 这句话明显是照着中文的句子未加思索地进行翻译了。
2) 措辞或搭配不当
按中文的意思诠释英文要表达的内容常常导致措辞的不准确和词组的搭配不当。如:
But after continuous practice you can understand it well and do it perfectly.
→After constant practice, you will understand and be ableto do it well. (同学们对于如何按英文惯用表方式表达以及近义词的辨析能力有待加强)
3.2 表达方式
1) 主动与被动
英语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有明确的主谓施动和受动关系, 主语施动用主动语态;主语被动, 用被动语态。而汉语的主谓关系主要表现主体与评论的关系。同学们很少能注意到这一点, 所以很容易犯错误。
Our city has built a new modern high school.→Anew modern school has been built in our city
4 总结
针对以上前面提到的种种弊端, 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克服方法:首先要加大英文原著的阅读量, 多听英文广播, 扩大词汇量。其次, 写作文时首先要考虑的英语句型, 当自己头脑中的中文句子与英文句型有冲突时, 宁可舍弃中文句子也要符合英语句型。避免容易引起误解或意思含糊不清的中式英语, 用符合英语习惯的方式来表达思想。对自己喜欢又没能力表达的美丽的汉语词藻要舍得割爱。最重要的是要清楚规范英语与中式英语的种种表现形式及其区别, 处处提防。我们之所以能很好地掌握中文语法, 原因是除了生活的语境外,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小学的教育中进行了大量的生词造句练习, 而英语学习中我们基本忽略了这一至关重要的环节。因此要多运用生词造句练习, 熟悉其用法和固定搭配, 提升英语语感, 同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熟悉各种语法句型的使用。
参考文献
[1]毛荣贵.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评改[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7.
[2]张柏然.写作[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王西玲.英语写作:遣词.造句.组段[M].2版.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图像对审美思维的负面影响 篇10
“谁失去双眼谁就会把灵魂抛弃在一个漆黑的深渊, 在那里, 重见阳光及宇宙光明的一切希望都停止了。”新闻图像让我们眼界大开、无所不及, 是指导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珍贵方式, 但新闻图像带给观众天马行空的视觉图片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复杂, 数字化生存不一定必然带来诗意的栖居和福音, 尤其对人们感知与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思维等。
一、从时间转向空间, 深邃的审美判断力衰退
传统的语言艺术主要是时间性存在, 注重阅读过程, 在咀嚼、品味、把玩的过程中, 追求一种高远、冲淡的人生境界;新闻图像艺术则是空间性存在, 注重的是瞬间体验, 在审美理想上追求对视觉的冲击力。视觉文化转向以后, 享乐与瞬息快感为特征的新闻图像逻辑支配了世界, 复制化导致快餐式制作, 文化市场上充斥着大量如《老照片》、《旧报纸》、《红镜头》、《普利策奖新闻摄影》、《世界新闻图片奖》等读物, 这些产品固定了历史的某个阶段的某个时刻, 但却并不能引起历史深邃的主观感受, 受众的历史观念反而逐步淡化。这是因为审美主体在平面的视觉感官中反叛了语言所掌控的深层理性意义。
不同的媒介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接受方式, 新闻图像由语言的时间性转变为空间性, 瞬间即逝带来的只是快适化的、感官化的体验, 不能带来完整、深刻的审美体验, 感知、体悟、回味等不能超越于感官层面的情感体验。因此一大堆的新闻照片带来深层意蕴的匮乏, 历史感或过去意识的消失使审美主体逐渐丧失内心的丰富性和深度的审美感悟能力。另外, 感官享受的新闻图像浅阅读诉诸人们潜意识, 潜移默化地塑造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造成视觉能力增强, 而“读、听、表达、思考”等能力退化, 主体思维变得单一, 审美鉴赏力衰退, 理性审美判断更无从谈起。所以, 认识能力随着新闻图像的延伸虽然达到无限化, 但基于经验的认知记忆能力和心灵的审视、体悟却逐渐萎缩, 人们成为感性的奴隶。
二、从深度转向平面, 审美肤浅化
媒介为抓住受众的眼球而拼命制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产品:形象趋于直觉, 受众无须进行思考、动脑即可获得欲望的满足。新闻图像的表层搜索诉诸观众当下的即时反应, 快速、短暂的感性诉求意义平面化和表层化, 使得一切被带到“眼前来”, 想象与现实之间的沟壑人为地填平, 取消了彼岸世界的幻想。本雅明指出, 艺术的普及不必然导致会欣赏的大众, 无“深度”的艺术模式完全可能造就无数的艺术文盲。远离深层次理性思考意味着感受和即时体验。闪光灯一亮, 战争中的火焰和伤残展现在同一平面上, 时间感的消失让想象中遥远的战火与现在的真实战火没有了差别, 眼前景象让观者瞬间感受到了残酷, 之后不再深究。因为图像削弱了传统的叙述模式和以往虔诚、静观的审美方式。这种跨越了理性思考直接诉诸于心理的驱动力改变着人的感知形式, 满足了“眼睛的审美需要”却失去“大脑的判断功能”, 使人们变得更加情绪化、感性化, 成了情绪化的符号。
丹尼尔·贝尔指出:在后工业社会, 新艺术的各种技巧缩小了观察者与视觉经验之间的心理和审美距离。新闻图像近距离或者零距离的接触, 使得大众不再经过抽象的思维途径去认知世界, 导致人们难以形成思维的深度和对全局的把握, 随着时间的长度和接受频度的坚强, 还会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形成浮于表面的社会性格。
三、从整体转向碎片, 审美逻辑性消减
后现代仿真的年代, 图像成为思维的最主要的工具。而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不断出位之思, 使人的思维活动是以一个又一个或连续或混乱的新闻图像构成, 思考不再是按照传统线性思维、理性逻辑进行。孟建教授说, 人们生活的时空发生了裂变。一切优美、宁静、精神性的东西遭到了零散化、碎片化。新闻图像空间排列、同时出现, 彼此之间甚至是毫无关联。迈克·费瑟斯通描述后现代主义暗含着将现实转化为影像, 将时间碎化为一系列永恒的当下片断。电子技术使得具体、直接、个别的新闻图像取代了整体, 非线性、跳跃式的结构整合在一起, 感性因素居多且杂乱无序, 消减着人们审美思维的逻辑性。
视觉文化时代, 无深度、平面化、碎片式的新闻图像满足了大众的趣味, 但这尽情享受的背后是精神世界的迷茫、墉懒, 还有对外界感受力的迟钝, 而不是“诗意的栖居”。主体养成了对信息符号不假思索地被动式接受习惯, 逐渐丧失深度的审美感悟能力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性。新闻图片历史性的断裂消解了思维深度, 颠覆了原有的逻辑学规则, 使我们患上交流失语症, 导致了人们满足于作一个视觉符号“容器人”。
结束语
新闻图像内容的直观、浅白、透明、刺激, 提供了文化消费的丰富符码, 但炫目的图片消解着思想内涵, 导致非理性的感官享乐, 钝化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判断力, 留下的只有快感冲动和审美趣味的肤浅化。■
参考文献
[1]李天道.普利策新闻奖图语[M].四川:四川出版社, 2007
[2]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3
数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练习教学 计算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英汉思维差异对英文写作的影响 篇12
1 思维及思维差异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 指在表象, 概念等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及推理等认识的过程。因生活在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下, 各个地区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 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则直接导致我们认知上的差异。从语言文化上看, 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思维方式既反映文化心理特征, 同时又制约文化心理要素。思维方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和表现形式。因此, 思维方式也是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1]。
2 英汉思维差异及对英文写作的影响
1) 语篇结构
语言文化不同, 思维方式也会有所差异。美国应用语言学家罗伯特·卡普兰曾总结过五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他指出东方人受儒教和道教思想影响形成螺旋式思维, 西方人以逻辑思维推理为主导形成线性思维。东方人说话喜欢兜圈子, 往往旁敲侧击, 期待读者自己去领会隐含意思。然而, 西方人则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换句话说, 螺旋式思维强调话语是从哪里来的, 而线性思维强调话语将走向何处[2]。
这样的思维差异直接限制着英汉语言的篇章结构。英语文章呈线性发展, 开篇直入主题, 接着是详细的支撑论点, 最后自然得出结论。论述中每个分论点都有其中心句和相应的论据, 分论点之间界限清楚, 不会有交叉重合之处。然而汉语写作往往遵循两种固定模式。一是引经据典从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主题;二是遵循“开篇说明——历史回顾——现状解释——观点态度——今后任务”模式[3]。文章虽洋洋洒洒, 貌似很有说服力, 但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看来, 都只是论据, 而非论点。
英语以线性思维为主, 遵循主谓提携机制, 句式错综复杂, 却也紧凑有序, 结构上呈顺线型延伸, 属句尾开放式。而汉语多为螺旋式发展, 句子结构灵活多样, 形散神聚, 呈逆线型延伸, 属句首开放式。因此, 在英语写作中, 我们要尽量摆脱汉语思维的影响, 了解英语篇章结构的特点, 开门见山, 直抒胸臆。并试图把零散的论据信息进行整合, 提炼出分论点, 各分论点应该新颖独特, 不能交叉重合。引用论据支持时, 要努力建构结构完整, 句式多样的英语句子。只有这样, 我们写出来的东西才能符合英语式思维, 让英文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 语言风格
另一英汉思维差异表现在对人与自然, 主客关系的理解上, 这种差异源于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自古以来, 中国哲学都认为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 强调“天人合一”, “万物皆备于我”。因此往往从自我出发来叙述客观事物, 倾向于描述人及其行为或状态, 常用主动式和人称表达。当人称不言而喻时, 常常隐含人称或者省略人称[4]。但西方人往往采用客观思维, 强调于天人相分, 主客相分, 倾向于把客观自然界作为观察、分析、推理和研究的重心, 来研究事物对人的影响。
主客体思维差异表现在语言上, 即英语倾向于使用物称表达, 且多用被动语态。主语频繁使用抽象的名词、无生命的事物, 而使用意指人类行为活动的动词作为谓语, 具有拟人化的色彩, 以此表现出英语人士的幽默。正如Leech和Svartvik在《英语交际语法》一书中所说, “正式的写作语言多使用非人称文体, 说话者往往不是某人或某读者, 像‘我’, ‘你’, ‘我们’这样的代词也避而不用。物称语言的一重要特征即使用被动, 句子往往以非人称代词it和抽象名词等开头。”汉民族往往使用人或者确定的事物做主语, 注重什么人做了什么事, 多采用人称表达[4]。举个例子, 汉语“我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其对应的符合英语语言习惯的表达则是“It occurred to me a good idea.”或者“A good idea struck me.”同时, 汉语往往使用无主句, 主语省略句代替英语中的被动句。例如, 汉语中说“很多领域都开始使用电脑”, 学生在进行英文写作时, 受汉语思维影响, 可能会写成“Many fields begin to use computers.”但是正确合理的英文表达则是“Computers begin to be used in many fields.”因此, 在英文写作中, 我们更应该有意识地在人称表达和物称表达, 主动句和被动句上进行转换。
3) 句子结构
英民族强调分析和演绎, 注重形式逻辑;汉民族直觉思维发达, 倾向于直接把握事物, 注重辩证思维。这种思维差异造成在句子结构上英语是形合语言, 汉语是意合语言。根据美国传统字典, 意合指的是“句子间的连接和关系不依靠连接词”, 形合指的是“主从句的构成及其关系多依赖连接词”[4]。
在英语中, 各种语言形式如连接词和关系词都可用来连接词、句子及从句以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英语句子强调显性的连接, 完整的结构, 以及复杂多样的句式[4]。相反, 汉语句子注重隐形连贯, 多通过意义来连接, 连接词很少使用甚至不用。例如汉语句子“他来了, 我就走”在英语中则可以表达成多种句式, 例如“When he comes, I will go”, “As long as he comes, I will go.”“Unless he comes, I will go.”汉语读者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隐含意义, 但在英语中, 必须使用连接手段来表现一定的句式关系和意义。
英语是形合语言, 主谓结构为主干, 从中心向外围延伸, 因此多长句和复杂句。而汉语属意合语言, 注重以神统形, 结构流散, 动词堆砌实属平常。因此在写作中, 我们需要有意识地从意合向形合转换, 从逻辑语法上进行转换, 运用各种连接手段把流散的信息转换成句式多样结构紧凑的英语句式。请看以下例子:
汉语:因为距离远, 又缺乏交通工具, 农村社会是与外界隔绝的。由于通讯工具不足, 这种隔绝状态就变得更加严重了。
英文:The isolation of the rural world because of distance and the lack of transport facilities is compounded by the paucity of the communication media[4].
原文中主要表达了两个信息, 农村与外界隔绝且这种隔绝状态更加严重。进行英文写作时, 通过使用抽象名词isolation做主语, compound做谓语, 以及because of和by the paucity of连接词把两个汉语短句合并成一个意义紧凑、结构完整, 句式多样的英语句子。
3 结束语
正所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英语, 加强语言能力当然重要, 除此之外, 我们还需要熟悉英语文化, 了解英汉思维差异以及对英语语言形式的影响。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广泛阅读英语文章, 收集与汉语表达对等的英文表达, 了解英文文章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比较思维差异在语言形式上的表现形式, 熟练地掌握英语句式的特征。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在英文写作的过程中有效地摆脱汉语式思维的影响, 掌握英语语言的内在规则和外在表现, 在实践中提高我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摘要:英文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中最能反映英语水平同时也是最棘手的一个环节, 往往暴露出中学学生的很多问题。词汇和语法问题随着英语学习的不断深入会有所改善, 但因英汉思维差异导致的语言和逻辑差异却屡见不鲜。因此, 该文意从篇章结构, 语言风格, 及句子结构三方面探讨英汉思维差异对英文写作的影响, 以期对提高学生英文写作水平有所裨益。
关键词:英文写作,思维差异,篇章结构,语言风格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方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40-46.
[2]Kaplan R.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J].Language learning, 1996 (16) :1-20.
[3]连淑能.中西思维方式:悟性与理性—兼论汉英语言常用的表达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7) :35-38.
【思维影响】推荐阅读:
思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09-20
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08-09
创新思维之自由思维08-22
互联网思维之用户思维06-26
发散思维的思维方法如何培养10-04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有什么差异08-08
加强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论文09-27
法庭辩论中的法律思维与文学思维07-08
小学数学论文:创设思维环境 培养思维能力07-28
临床思维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