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2024-05-16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精选12篇)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了教育的重任,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美术教育, 但教育专家黄全愈就曾提出中国孩子的绘画缺乏创造力, 他在《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指出:绘画是一种技能, 是一种可以被利用的技能, 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制造、重复他人的技能。技能是可以由教师传授的, 但创造性却是无法教出来的, 所以许多中国孩子具有相当好的绘画基本技巧以及很高的复制能力, 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那么, 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下面我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做以下分析。

一、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人类个性的丰富性表现在其创造性上。所有个人行为的动力, 都要通过头脑转变愿望, 进而付诸行动。作为教师, 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理,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美术三年级《线的秘密》一课的活动二是通过描绘坛坛罐罐, 掌握用线装饰物体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 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的:课前我准备好一个布袋, 里面装上形状不一且带着各种图案的瓶罐, 让学生把手伸进袋里摸一摸, 并描述自己的猜测, 它究竟是什么形状, 是什么材质, 瓶身上有什么样的花纹……学生带着好奇和疑问, 讨论猜测, 并大胆地举手发言。有了这些情感上的积累, 我再让他们画出自己所感受到的形状各异的瓶罐, 学生兴致勃勃, 线条的装饰也比原有的花纹更漂亮、更奇特、更新颖。由此可见,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若能利用带点神秘的小活动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便会主动去追寻答案, 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得到最大的发掘和发挥。

二、营造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 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鉴于此, 我在美术教学课堂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 并通过穿插图片、视频、音乐、故事等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或者用夸张的表情、幽默的语气去吸引学生, 使他们充满乐趣, 从而在欣赏和感受中产生自己的想法, 尽情想象创造。如上《风铃叮当》一课时, 我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欣赏精美的风铃图片和丰富的范例作品, 将学生置身于精美的风铃玩具的世界里, 营造一种学习制作风铃的教学氛围。有了美的感受, 学生才会想去创造美, 于是他们大胆运用各种材料设计制作出一个个造型新颖、个性十足的风铃作品。如此一来, 学生就在想象构思、设计制作风铃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又如, 在上《森林王国》这一课时, 我先利用课件展示动画电影《狮子王》的片段, 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 再以故事导入, “森林王国的老国王过世了, 森林里要选出新的国王来主持森林大会……”有了动画影片的铺垫, 我轻易地创设出森林推选国王的童话情境, 使学生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最终, 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创造出了心目中森林国王的威猛姿态, 带皇冠、拿权杖、坐宝座……作品内容丰富多样。

三、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意识, 促进创新意识的发展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和鼓励,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 自己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但在实际操作中, 很多学生不敢提笔去画, 或者直接临摹课本上的范画, 不敢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 不是怕自己画不好, 就是怕被教师批评。这时, 教师就要多鼓励, 让学生树立自信心, 敢于把自己心中所想表现出来。例如, 在教学《加一加变一变》一课时, 有位学生一直坐着不画, 我问她时, 她小声说, 不敢画, 更不知道怎么画。我告诉她, 只要能画出来, 不管怎样都是最好的。之后在她作画时, 我不时加以鼓励, 结果她把一个书包添画成了“功夫熊猫”, 这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立即表扬了她, 不一会儿她又把一个牙刷盒添画成了“蜡笔小新”, 直到交作品时她还在画, 兴致极高。由此可见,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要相信学生, 只要他们愿意去画, 就一定能画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来。

四、在评价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 评价不是为了区分而是为了改善。所谓改善的实现, 即通过评价获得反馈, 从而对教学加以调节, 使之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传统教学方法喜欢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 一致性的思维、一致性的表现方法、一致性的作业, 使学生形成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 不敢大胆表现, 更无从谈创新思维。因此, 美术教育中培养创新思维必须因材施教, 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 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 不能只拿“像与不像”“行与不行”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 评价要鼓励探索与创新, 杜绝平淡与重复, 提倡“标新立异”, 重视个性的培养。如一位学生在画雨天的景象时, 同时画了雨天和红红的太阳, 我问他画的是雨天还是晴天, 他说:“这边正在下大雨, 那边雨停了, 太阳公公出来了。”可见, 每个学生对于自己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的想法, 那是他们当下的心理活动, 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的态度。没有了教师的束缚, 他们才更容易在画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才不会在外来的各种理论填塞下变得更加疑惑。所以作为教师,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积极鼓励, 任何时候, 我们都不能将个人的意志转化为评价强加给学生。

综上所述,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在当下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 张扬学生的个性, 热爱和关注学生, 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自由自在地飞翔。

摘要: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 培养创造性人才, 提高全民素质至关重要。本文从激发好奇心理、营造创新氛围、培养独立创新意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几个方面出发, 对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进行论述。

关键词:创新,小学,美术

参考文献

[1]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8.

[2]杨鲜兰, 李太平.论个性教育[J].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6) .

[3]黄蕾.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绘画创新能力[J].教育教学研究, 2008 (5) .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2

一、群众信访表现出新的特点

1、信访数量一升二降。去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到县信访共4500件次,比以往同期上升8%,其中来信1950件,增长6%,来访2550人次,增长10%。但信访中的集访、重复访和越级访数量下降,集访仅35批1100余人次,批次和人次分别较前年同期下降25%、18%,越级访和重复访较过去同期下降20%。

2、信访方式多元化。一是采用联名信访方式反映问题。今年以来共80件,占来信总数的4%。二是采用发电报、打电话、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反映问题和联络群众集体上访。去年来我县收到反馈电报和电子邮件4件,受理电话信访199件。三是出现拉标语、发传单、贴大字报现象。四是信访人情绪激昂,采取堵党委、政府办公室,拦截领导等方式要求解决问题。来访群众往往期望值高,求决心切。

3、信访内容多领域。一是关、停、并、转企业职工要求解决养老保险、兑现风险金和生活困难问题突出。主要表现在丝绸公司、医药公司、交通等系统。二是机构改革后被清退的临时人员纷纷要求进入养老保险,兑现清退补偿金和原欠发的工资、借款等信访突出。目前表现在治安室人员、成人学校教师、乡企业办人员和计生、林业、国土、民政等行业的清退对象。三是农村部分退休教师要求将超64元福利纳入工资直发,并兑现1993年工资改革时欠发的增加工资,并出现两次规模集访。四是一些被撤乡镇的场镇居民,要求加强被撤乡镇的服务和建设五是一些债权人要求督促乡镇村兑现借欠款,唐巴公路债券持有者,要求兑现债券的信访有所增多。六是一些困难群众、下岗职工、待业人员要求解决生活困难问题的信访有增无减。

4、信访对象多层次。近两年来,信访的群众集中到了干部、企业职工、清退的临时人员、城镇居民,农民信访仅占10%;少数激躁分子也无事生非。

二、形成的原因

开创科学课堂的新思路 篇3

【关键词】科学课堂;新思路;教师的角色;考试评价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学教材有新的变动,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科学课堂需切实的打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思路,将学生引入科学的神秘殿堂,去领略科学的辉煌成果,去感受科学的美妙神奇,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到一把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试图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做一些新的尝试,打开科学课堂的教学新思路。

一、营造“猎渔场”“鱼、渔、场”有机统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堪称一绝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国基础教育之扎实方面功绩斐然。也正因如此,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一直跳不出“授”这个圈子。由于“授”,难免有老师的居高临下,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的端坐恭听,考试的问答规范……。现在终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肖博士之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鱼、渔、渔场三体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应该是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科学教学不是以获得科学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且立足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养成学、用、思的互动过程。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不是奉送“鱼”,也不是简单的提供“渔”,而是在书山学海中,现实生活中,网络世界中营造一个既生动丰富而又富有“猎渔规则”的“猎渔场”。“猎渔场”的营造无疑会使科学教学耳目一新,并是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

笔者以七年级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例,授之以鱼——知识。

有的教师先请学生观看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下图),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讲清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了课堂知识的落实,我们的学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学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显出厌倦,而且,知识的内涵和重难点却在无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渔——方法。

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和上图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并设问(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关系;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然后请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基本也能够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教师营造的是一个仿真的,甚至是虚假的教学背景,学生接受仍是间接经验,没有动手获得亲身体验,并未真正领悟主动性发现式教学的精髓。

例,授之以渔场——知识、方法、技能。

在教师指导下,每位学生动手完成图(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如果薄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实验结果?如果用纸挡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还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变化?……

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连续并彻底地引导他们去获得新知识。教师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猎渔场”,创造科学独特的意趣。学生在“猎渔场”中自由“翱翔”,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奥妙,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谐共处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改变了许多,但我们依然没有打破“排排座”的课堂模式。教师仍在“圣坛”之上,学生仍在“圣坛”之下,讲台仍是师生的分界线。暂且不说令我们无比向往的欧美国家的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港澳地区,教室内的课桌已不是传统的整齐排列,而是围成圆形,没有讲台,学生四周围坐,教师在中间自由走动。授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提出问题,教师也会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距离的互动、交流。我们虽还不具有开放的课堂,但教师完全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于课桌走道之间,甚至可以适当走出教室,将课堂移至操场等某个特定的场所,缩短距离,平等交流。

笔者以七年级下“光和颜色”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然后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教学。

1.探究:阳光下圆形光斑的形成。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观察所有的像。学生可以很直接的观察到:当小孔较小时,光斑有时是圆形的,有时不是圆形的;当小孔较大时光斑一定不是圆形的。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有的光斑并不是圆形的原因:与小孔的大小有关;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2.实验:太阳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白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学生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学生可以感性的认识到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气氛中既获得了活生生的知识,又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心理历程,还锻炼了猎取真知的心智。

【摘 要】本文从营造“猎渔场”,打破“排排座”,变通“考试经”,消除“恐惧感”四个方面展现科学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课堂;新思路;教师的角色;考试评价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学教材有新的变动,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科学课堂需切实的打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思路,将学生引入科学的神秘殿堂,去领略科学的辉煌成果,去感受科学的美妙神奇,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到一把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试图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做一些新的尝试,打开科学课堂的教学新思路。

一、营造“猎渔场”“鱼、渔、场”有机统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堪称一绝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国基础教育之扎实方面功绩斐然。也正因如此,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一直跳不出“授”这个圈子。由于“授”,难免有老师的居高临下,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的端坐恭听,考试的问答规范……。现在终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肖博士之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鱼、渔、渔场三体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应该是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科学教学不是以获得科学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且立足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养成学、用、思的互动过程。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不是奉送“鱼”,也不是简单的提供“渔”,而是在书山学海中,现实生活中,网络世界中营造一个既生动丰富而又富有“猎渔规则”的“猎渔场”。“猎渔场”的营造无疑会使科学教学耳目一新,并是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

笔者以七年级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例,授之以鱼——知识。

有的教师先请学生观看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下图),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讲清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了课堂知识的落实,我们的学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学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显出厌倦,而且,知识的内涵和重难点却在无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渔——方法。

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和上图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并设问(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关系;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然后请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基本也能够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教师营造的是一个仿真的,甚至是虚假的教学背景,学生接受仍是间接经验,没有动手获得亲身体验,并未真正领悟主动性发现式教学的精髓。

例,授之以渔场——知识、方法、技能。

在教师指导下,每位学生动手完成图(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如果薄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实验结果?如果用纸挡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还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变化?……

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连续并彻底地引导他们去获得新知识。教师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猎渔场”,创造科学独特的意趣。学生在“猎渔场”中自由“翱翔”,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奥妙,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谐共处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改变了许多,但我们依然没有打破“排排座”的课堂模式。教师仍在“圣坛”之上,学生仍在“圣坛”之下,讲台仍是师生的分界线。暂且不说令我们无比向往的欧美国家的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港澳地区,教室内的课桌已不是传统的整齐排列,而是围成圆形,没有讲台,学生四周围坐,教师在中间自由走动。授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提出问题,教师也会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距离的互动、交流。我们虽还不具有开放的课堂,但教师完全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于课桌走道之间,甚至可以适当走出教室,将课堂移至操场等某个特定的场所,缩短距离,平等交流。

笔者以七年级下“光和颜色”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然后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教学。

1.探究:阳光下圆形光斑的形成。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观察所有的像。学生可以很直接的观察到:当小孔较小时,光斑有时是圆形的,有时不是圆形的;当小孔较大时光斑一定不是圆形的。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有的光斑并不是圆形的原因:与小孔的大小有关;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2.实验:太阳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白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学生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学生可以感性的认识到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打破“排排座”可以真正实现师生角色的互换,在相互交流的民主气氛中既获得了活生生的知识,又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心理历程,还锻炼了猎取真知的心智。

【摘 要】本文从营造“猎渔场”,打破“排排座”,变通“考试经”,消除“恐惧感”四个方面展现科学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科学课堂;新思路;教师的角色;考试评价

2012年9月,浙教版初一的科学教材有新的变动,跟原有教材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科学素养的培养。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课程的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科学课堂需切实的打开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思路,将学生引入科学的神秘殿堂,去领略科学的辉煌成果,去感受科学的美妙神奇,去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最终得到一把开启科学之门的金钥匙。笔者试图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做一些新的尝试,打开科学课堂的教学新思路。

一、营造“猎渔场”“鱼、渔、场”有机统一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堪称一绝的教育思想,在奠定我国基础教育之扎实方面功绩斐然。也正因如此,几千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似乎一直跳不出“授”这个圈子。由于“授”,难免有老师的居高临下,课堂的秩序井然,学生的端坐恭听,考试的问答规范……。现在终又有了拓展,北师大肖川博士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场。”肖博士之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鱼、渔、渔场三体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应该是新课程的教育思想。科学教学不是以获得科学知识为终极目标,更不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手段,而是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和“猎取”新知识新技能的主动性发现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且立足于“科学探究”,促进学生养成学、用、思的互动过程。总之,我们科学教师不是奉送“鱼”,也不是简单的提供“渔”,而是在书山学海中,现实生活中,网络世界中营造一个既生动丰富而又富有“猎渔规则”的“猎渔场”。“猎渔场”的营造无疑会使科学教学耳目一新,并是使学生得到多方面发展。

笔者以七年级下“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例,授之以鱼——知识。

有的教师先请学生观看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如下图),接着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讲清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完成了课堂知识的落实,我们的学生表面上也知道了平面镜成像特点。但是学生的反映大多是淡漠,有的甚至显出厌倦,而且,知识的内涵和重难点却在无精打采中“滑落”。

例,授之以渔——方法。

有的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和上图相同)并借助刻度尺或通过多媒体演示并设问(1.像能否成在光屏上;2.像是倒立的还是正立的;3.像和物的大小关系;4.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的关系),然后请学生归纳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

这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采用了一定的教学手段,学生基本也能够水到渠成地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但教师营造的是一个仿真的,甚至是虚假的教学背景,学生接受仍是间接经验,没有动手获得亲身体验,并未真正领悟主动性发现式教学的精髓。

例,授之以渔场——知识、方法、技能。

在教师指导下,每位学生动手完成图(如下)所示的“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并完成表格(如下),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教师可以适当拓宽学生思维,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为什么选用薄玻璃板进行实验?如果薄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能否得出实验结果?如果用纸挡住薄玻璃板的一部分,是否还能成像,像的亮度是否变化?……

这位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进行教学,连续并彻底地引导他们去获得新知识。教师营造了一个特定的“猎渔场”,创造科学独特的意趣。学生在“猎渔场”中自由“翱翔”,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手段,探索科学的奥妙,促进科学素养的发展。

二、打破“排排座”“你、我、他”和谐共处

新课程的实施让我们改变了许多,但我们依然没有打破“排排座”的课堂模式。教师仍在“圣坛”之上,学生仍在“圣坛”之下,讲台仍是师生的分界线。暂且不说令我们无比向往的欧美国家的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在港澳地区,教室内的课桌已不是传统的整齐排列,而是围成圆形,没有讲台,学生四周围坐,教师在中间自由走动。授课时,学生可以随时打断教师的教学,提出问题,教师也会随时根据学生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近距离的互动、交流。我们虽还不具有开放的课堂,但教师完全可以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于课桌走道之间,甚至可以适当走出教室,将课堂移至操场等某个特定的场所,缩短距离,平等交流。

笔者以七年级下“光和颜色”的教学为例予以说明。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然后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教学。

1.探究:阳光下圆形光斑的形成。

让太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的小孔和大孔,观察所有的像。学生可以很直接的观察到:当小孔较小时,光斑有时是圆形的,有时不是圆形的;当小孔较大时光斑一定不是圆形的。并可以指导学生探讨有的光斑并不是圆形的原因:与小孔的大小有关;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

2.实验:太阳光的色散。

在盛有水的脸盆里斜放一面镜子,然后,试着把太阳光反射到白纸上。不断地调整镜子的角度,在某一个角度上学生可以观察到七色的光。学生可以感性的认识到太阳光的组成,知道白光是复色光。

落实新课改 开创新思路 篇4

例如, 在讲授《长亭送别》这一课时, 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了解作者王实甫及《西厢记》文学知识;了解本折内容的情节结构;通过对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 把握剧本所反映的主题;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等方面。其教学重点为:理解崔莺莺临别前的惆怅心理和她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爱情观, 以及由此所反映的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光辉;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 渲染气氛, 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 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分析理解《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曲牌中景物描写的句子。以“深入人物, 角色演读——设疑置问, 分组讨论——分享成果, 师生互动——回归文本, 教师作结——课下反思, 人文升华”为教学过程。主要教学方法包括“以演读为主, 在演读中理解把握人物形象;在教师的问题设置下有序地进行课堂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分三个学时进行教授。

第一个课时, 首先以《红楼梦》中《<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关于宝黛读《西厢》一段文字导入课文。学生根据预习, 谈自己对《西厢记》的理解, 此环节教学设计意图为以熟知文学导入,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 教师介绍作者及《西厢记》的补充知识, 设疑检查预习情况, 学生主动发言;教师通过课件展示有关作者及《西厢记》的补充内容, 谈自己对《西厢记》的理解认识。学生根据教师设疑, 踊跃解答。通过师生互动,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者王实甫及《西厢记》的知识。根据课前布置, 指定学生扮演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及科白等角色, 教师做好读前的辅助工作。读完后对其表演组织讨论, 并总结表扬。学生按照角色划分有感情有简单动作地进行演读, 其他同学做观众。表演完毕, 学生对表演情况作评论。通过演读, 理解人物形象, 深入人物心理;通过学生间的评论, 提高对本文的喜爱程度。下面理清本折戏的剧情结构, 教师通过课前预习以及角色演读, 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出剧情结构, 教师作结, 以“求同存异”的思想鼓励学生的不同结论, 最后以课件形式展出, 供学生参考。学生小组讨论, 由一两组同学发言,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对本折戏的情节结构有更深层次的了解。最后布置作业, 课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探究完成, 写出心得体会, 进行组内交流。

在第二个课时和第三个课时中, 把文章设计为四个场景, 从这四个场景中进行鉴读。

场景一:关于本折的宫调, 设疑:本折宫调与《窦娥冤》第三折均为正宫, 所代表情趣均为惆怅, 试分析二者的不同。学生思考, 举手回答。进一步了解有关宫调知识, 理解本文的感情基调。在齐读文章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端正好》《滚绣球》种情景交融的句子:所选意象、表达效果以及两曲在抒发内心离别之怨的不同之处。学生分组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组织学生思考《滚绣球》中最能体现主人公心情的词语, 即“恨”, 并对其进行分析, 学生回答后对其所答进行评价, 并总结。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理解崔莺莺赴长亭路上的内心世界, 把握人物形象。请学生找出《叨叨令》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叠词的使用, 并思考其使用的效果如何。学生按要求勾画出《叨叨令》所用的叠词, 思考并按要求回答问题。之后, 学生体验式地去试读, 感受其表达效果。以此为例, 理解王实甫运用多种多样修辞方法生动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的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场景二:请学生找出老夫人的说白并从中分析其性格本质;通过崔莺莺的唱白以及与老夫人的比较当中讨论得出她的人物性格, 并以此拓展整部《西厢记》更加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学生分组讨论, 各抒己见, 最后有序发言。通过对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分析, 把握剧本所反映的主题。

场景三:重点分析《耍孩儿》《二煞》中的几个典故。学生找出这几个典故, 并指定某个同学介绍其中的故事, 总结这些典故在文中分别有哪些作用, 理解文章当中引用典故与深化文章主题的关系。

场景四:《一煞》一曲中写到莺莺目送张生, 给人以凄婉苍凉的感觉, 仿佛远处的的“青山”“疏林”“烟霭”“夕阳”“古道”等也都有了感情。试分析这些意象在抒发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作用。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评价。再次体会本折语言上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使学生对其由感性理解升华为理性理解。重点理解《收尾》一曲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 并在所积累的古典诗歌中找出与其用法相同的例子。借此总结出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物象的用法。学生思考《收尾》一曲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一句的特点, 并回答出古典诗歌中与其用法相同的例子, 归纳出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物象的用法。

在最后进行课文总结中, 重点从王实甫语言特点以及思想内容上的价值进行, 首先有学生进行评说, 之后教师总结, 使学生对两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掌握。这堂课的作业布置为将文章进行整体梳理, 通过对本折曲子的鉴赏, 学生对《西厢记》有一个怎样的理解。通过对《长亭送别》的学习以及对《西厢记》的了解, 对《西厢记》进行全文阅读。学生课下整理本课学习笔记, 整体理解《长亭送别》。课下通过电脑或图书馆阅读整剧《西厢记》。由对课文中《长亭送别》的学习, 拓展到对《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了解, 升华学生的人文精神。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5

栗少伟 在学院2009年团学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

同志们、同学们:

大家好!

学院团委举办2009年团学干部培训班,旨在为广大团

学干部搭建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提高广大团学干部的整体素质,为推动我院团学工作的蓬勃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在此,我代表学院党委向培训班的开班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参加培训的同志们、同学们致以诚挚的问候。

近年来,学院团委紧紧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不断拓

宽工作领域、丰富工作内涵、提高工作成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和辅助青年成长成才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全院师生与上级团组织的一致好评与高度评价。当前,学院正处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今年又是我院创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关键年,这对我院做好新时期团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团委举办的这期培训班,就是给大家创造一个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提高的机会,通过这样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掌握新时期团学工作的新方法,明确新任务、探索新途径、创造新业绩。借此机

会,我就如何做好学院新时期团学工作提三点希望:

一、争做学习求知的带头人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已成为通向成功的源泉。我们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基本途径是学习,弥补自身知识和能力不足的基本途径也是学习。各位正处在学习的关键时期,一定要珍惜大好时光,发奋学习、刻苦钻研,打牢人生成长进步的根基;要始终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要务,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前进步伐,做学习的表率、求知的楷模;要学以致用,做到善于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使学习的东西真正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次培训班上,既有多年从事团学工作的老干部,也有刚刚进入团学工作的新同志,希望大家都要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听讲,虚心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希望老干部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毫无保留地把好的工作经验传授给新干部,更要求新干部在虚心学习的基础上,也把你们的新思想、新观念、新作风展示出来,给学院团、学事业注入新活力。

二、当好团员青年的领路人

团学组织作为青年人的领航人,发挥着辅助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如何发挥好这一重要作用,对团学干部又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认为广大团学干部应从以下

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认真研究当前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青年工作的新特点,把握新时期团、学工作的新规律,使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未来形势发展需求,使团学的事业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二是要牢固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力倡导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到团员青年中去,增强服务青年的意识,担负服务青年的职责,提高服务青年的本领,不断增强团员青年对团、学组织的认同感;

三是要时时刻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着眼于社会需要和青年需求,把饱满的工作热情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把昂扬的创新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很好地结合起来,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扎实苦干的作风,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为发挥团学组织更好的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和维护青年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三、早日成长为党的事业的接班人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这是古往今来许多人成就一番事业的经验总结。对于广大团学干部来说,要早日成长为党的事业接班人,艰苦实践是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广大团干部必须以最大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以坚强的意志经受实践的考验,自觉深入到团学工作的最前沿去积累

经验,增长才干,在实践中锤炼自我、成长进步;要将远大抱负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以满腔热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埋头苦干、务实创新,努力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真正做让学院党委放心、团学组织满意、青年学生满意的团学干部;要进一步密切同团员青年的联系,眼睛向下,深入实际,艰苦奋斗,在苦干、实干中实现更大作为;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不断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开创我院团学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同志们、同学们,共青团的工作岗位是学习的岗位、锻炼的岗位、大有作为的岗位。希望大家不负重任,不辱使命,团结带领全院广大团员青年,为加快推进学院的跨越式发展贡献青春和力量,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学院、无愧于岗位的新业绩。最后,衷心祝愿大家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6

2005年12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参与组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由此正式更名为重庆市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下简称茶研所),主要从事茶树育种、茶树栽培和保护、茶叶加工、茶叶食品、茶叶饮料、茶叶成分提取和综合利用等研究,其主要任务是提高茶叶品质、产量及经济效益,积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发展重庆市农业和振兴农村经济服务。

目前,茶研所拥有科研试验茶园823.8亩,是西南大学教学实习基地,设有综合办公室及茶树遗传育种、茶园生态栽培、茶树植保、制茶工程、茶资源综合利用5个研究室,现有在职人员73人。茶研所与韩国、巴基斯坦、日本等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建立了紧密交流与合作关系,聘有客座研究员6人。建所60余年来,先后开展了230余项课题研究,获奖成果96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0项(发明专利8项),制定发布地方标准4个,出版专著5部,发表科研论文1000余篇,育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树国家级良种11个、省级良种3个,收集入圃保存茶树种质资源材料600余份。

近年来,为了确保茶叶的优良品质,茶研所依托国家茶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了病虫害预测预报岗位和重庆综合试验站;为了打造茶叶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茶研所依托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建立了重庆市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庆云岭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据李中林介绍,重庆市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于2006年,并于2009年通过专家组验收,认定为首批开放示范研发平台。该中心接受市科委监督指导,实行主任负责制,设有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下设工程研究室、中心实验室、技术合作部、情报信息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管理,面向社会设立开放课题,承接委托技术研发、中试生产及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经过几年的建设,如今的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人员28人,流动人员14人的专业成果转化平台。中心拥有茶树种质资源圃50亩、科技示范园750亩,中试车间2850平方米,名优茶、大宗绿茶等新产品加工科技示范生产线3条,茶叶分析检测仪器、中试生产机械等关键设备齐全。自成立之日起,中心就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开放合作、科技服务作为发展策略,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首先,科技创新升级上档。中心围绕茶叶行业关键技术难题展开攻关,承担“十一五”在研项目48项,完成28项,获成果奖励11项,其中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育成国家级茶树良种江南1号,申报专利8项,获专利授权7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96篇。

其次,成果转化明显。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方式的支持下,中心现已向重庆市主要产茶区域辐射技术成果52项,发放实用技术培训资料8000余份、书刊600余册,培训1530人次,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达2亿元。同时,作为中心的成果转化载体,重庆云岭茶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现拥有“云岭牌永川秀芽”、“云岭牌茉莉秀芽”、“云岭牌优质绿茶”三大主要产品系列,其中“云岭牌永川秀芽”1989年被农业部评为优质农产品,1999年和2001年在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享有重庆市“十大名茶”称号。近年来,通过不断奋斗,公司已成为重庆市“十强”茶业企业、重庆市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两年累积销售收入达5000余万元。

再次,开放合作全面进行。中心在不断提升自身专业化程度的同时,也面向社会开放,积极开展和国内外科研院所、工程中心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在科研项目立项、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与高校、农技推广部门、产茶区县、茶叶企业等进行紧密合作,先后参加中茶所主持的“农业部948”、“公益性行业专项”、“科技基础平台”建设等项目,并与西南大学联合主持重庆市重点基金项目,与万州、巴南、武隆等企业联合主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等。此外,中心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参与技术交流,派遣科技人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活动达150余次,接待中外游客采茶、制茶、品茶3600余人次。

第四,科技服务模式创新。近年,通过科技下乡、科技特派、技术支持等形式,中心多次组织技术人员赴武隆、南川、万盛、永川、荣昌等茶区开展技术服务指导,实地考察调研茶叶种植情况,为茶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并结合中心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科技服务、推广、扶贫工作。在市科委、永川市科协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中,中心为重点企业发展有机茶、申报各类项目等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派遣专业人员现场指导名优茶生产加工。围绕重庆茶叶振兴计划和“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中心在茶叶主产区县的龙头企业和种植大户中,大力推广福鼎大白茶、巴渝特早、南江2号、名山白毫等茶树良种8个,建立茶叶科技示范基地1万余亩,为企业制定10多个技术规范、产品标准、检验标准,大大提升了重庆茶叶科技含量,不仅帮助茶农增产增收,也促进了重庆茶产业的发展。

李中林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心将在市科委的指导监督下,认真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紧抓区域茶叶产业的科技需求,充分发挥资源和体制机制优势,围绕统筹城乡、重庆茶叶振兴计划和“两翼”农户万元工程,重点开展特异新品种选育、高效优质安全栽培、智能化加工、产业技术经济等四大领域的科技创新,力争取得一批高水平、具有重大影响的研发成果,努力提升中心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强化产学研联合,中心还将引进一批先进科学仪器及设备,培养高端科技人才,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领域,建立区域茶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力求推动重庆茶产业的科技进步,争取把中心建成西部一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茶叶科技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技术转移基地。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7

受当前市场经济的影响, 企业职工在繁重的工作压力下, 思想状况还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如何在这种形势下加强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是广大政工干部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在日常工作中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谈几点粗浅看法。

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 而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理想信念、精神面貌、工作积极性如何, 是与人所生活的环境和个人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的。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从而为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强的政治思想保障。当前, 要加强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从尊重、理解、关心的角度出发, 从与企业职工平等相处的角度, 通过谈心交流等方式, 在观念、方式、手段上创新, 这样在做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才能达到沟通思想、凝聚人心、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激发企业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目的。当然, 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有了问题才去做化解工作, 更重要的是要着力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这是从根本上下功夫, 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之一。这就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面, 由被动的有问题了再去做企业职工的思想工作变成主动去做, 预防问题的发生, 要有与时俱进, 超前的意识, 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让企业职工的思想始终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下朝着良性轨道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从事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政工干部一定要掌握必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知识、方法和手段。俗话说得好, 一种米养百样人, 说的是人的思想是不一致的, 这就要求政工干部要对企业职工熟悉, 对每一位企业职工要有必要的认识, 对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习惯要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企业职工的年龄结构、文化知识层次等不同, 每个人精神境界和工作状态各有差别。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人, 途径是激励人, 目的是凝聚人, 因而应当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想政治工作最需要的是春风化雨, 耐心细致, 讲究实际, 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思想政治工作, 既要讲道理、讲原则、讲政策, 从大局着想, 又要关心企业职工实际问题的解决。切实了解企业职工的所思、所想、所需, 及时掌握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 观念变化, 把做好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人为本就要有人情味, 不以管人者居, 要在办实事中贯穿政治思想教育, 做到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从而达到“情多理自通”的目的。作为基层的一名政工干部来说, 应该从这些现象找到思想问题的根源, 找出解决思想问题的办法,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了解企业职工, 关心企业职工, 达到互通, 让企业职工在内心接纳你, 工作上虽有上下级的关系, 感情上又是兄长、朋友的关系, 为良好的沟通打下基础。让自己的企业职工有话想同你说, 有困难想找你聊, 通过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

2. 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及时性

及时有效地化解企业职工思想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立足点。企业基层职工身处一线,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如何正确引导企业职工看待这些问题, 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是政工干部的责任。有时思想政治问题不注意解决, 容易使矛盾激化, 轻者影响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 重者给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要求我们政工干部一定要及时发现、化解企业职工在工作中出现的思想问题, 及时消除内耗, 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 向心力, 使每位职工有一个好的工作心态和工作环境。要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通过相互的谈心, 了解企业职工的思想在想什么, 有什么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的帮助解决, 不仅是在工作上关心他们, 更要在政治上关心爱护他们, 生活上关爱他们, 碰到我们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及时向上级反映, 这样才能达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同时, 要掌握企业职工的思想动态, 了解他们在关心什么, 希望什么?这样, 我们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化解矛盾, 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有的放矢, 才能与企业职工“面对面”、“心连心”, 才能扎扎实实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职工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环境中的人, 其思想问题, 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个人的子女入学、家属下岗、经济困难、工作危险等方面引起的。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 思想政治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因此, 要了解企业职工的需求动因, 实施“温暖工程”, 十分注意关心和解决企业职工的实际问题, 为他们排忧解难, 把组织的温暖送到职工的心窝里, 竭尽全力为企业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 激发企业职工的工作热情, 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要充分发挥政工干部的表率作用

据调查, 多数职工认为领导表率作用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目前在基层一线, 政工干部既是领导, 又是队员, 政工干部与企业职工常常是近距离接触, 天天在一起, 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生活, 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在企业职工的眼皮下。所以, 政工干部必须发挥表率作用, 工作在前、吃苦在前、奉献在前,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感召企业职工, 这就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和榜样, 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示范力, 思想政治工作才会取得实效。

4. 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教育人、培养人, 关心人。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抓好普遍性的思想教育工作, 经常性地开展政治思想教育, 对全体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形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等, 通过普遍的教育形式使大家的思想得到提高, 奉献意识得到升华。要适时进行学习交流, 谈理想, 谈认识, 谈学习体会, 谈工作中的得失, 达到交心的目的。而对及个别企业职工在普遍教育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 要敢于揭短、顶真、在注意方式方法的同时, 进行个别的教育, 通过交心、交流思想, 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5.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增强企业职工的使命感和危机感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 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活动。作为基层领导一员, 一方面要以作为求支持, 求尊重, 求地位, 以自己的模范品德和带头作用, 赢得企业职工信赖, 形成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还要面对客观存在的严峻形势, 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使职工产生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当今,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市场经济风云突变, 生产经营任务艰巨, 这就要求政工干部不断通过种种信息和采取措施, 在职工心理上造成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不进则退的危机感, 培养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 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 为企业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8

发展校园足球是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是实现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可缺少的环节。要深入挖掘校园足球的独特价值和巨大的潜力,充分发挥足球运动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校园足球进一步拓展素质教育的新空间。

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是提升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的有效抓手,更是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近年来,虽然学校体育工作在改革中不断得到加强,但是也要看到目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仍不容乐观,这个问题是学校体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大学生身体素质在继续下降,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教育要求很不适应,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严峻挑战。加快校园足球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全面推动学校体育改革;而开展以校园足球为代表的集体类体育运动,是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体质增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发展校园足球也是深化和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契机,希望将校园足球的推进作为一个突破口,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推进学校体育的改革。因此,大力开展校园足球,一方面对学校的体育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内容设置、条件改善,能够推动集体类运动项目的开展,使得体育课、课外锻炼、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校园足球综合性很强,对其探索形成的教学模式、训练方法、管理方式和竞赛体系等方面的经验也可以为学校的体育改革探索新路、提供借鉴并注入新的活力,有利于形成“崇尚运动、热爱锻炼”的校园文化,也为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厚植土壤。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展校园足球绝不是排斥其他运动项目,而是要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学校体育发展格局,实现体质健康、运动技能和人格素养三位一体共同提高。校园足球做好之后,可以将其成功的经验推广到篮球、排球、武术、体操、游泳、羽毛球等项目上,目的是希望通过校园足球,闯出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条新路。

发展校园足球,既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哄而上,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地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做下去。这项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目标任务、发展思路和重点举措,为校园足球的长远发展提供指引和规范。

要做好整体布局,提高校园足球普及水平。校园足球定点学校的学生都要成为“足球人口”。到2017年,要重点建设20000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200支高水平高校足球队,通过全国大学联赛的开展引领全国高中联赛,再辐射到省一级的初中联赛和市一级的小学联赛,形成学习、训练、校内联赛到赛会制的良性竞争机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要做到每周有一节足球课,即在每周小学4节体育课、初中和高中3节体育课中,要拿出1节课教足球。此外,在现有校园足球联赛的基础上,要搭建四级联赛的平台。每一个学校都要开展足球比赛,从班级比赛开始,在每个层次都形成一个联赛,同时组织学校之间的联赛,要根据学校规模的不同,设立不同组别的联赛,使足球比赛贯穿全年,通过比赛全面提升校园足球的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多措并举夯实条件保障。目前,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如支持该项工作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教师和场地的数量不足、经费缺口较大、运动伤害保险机制也不够健全等。校园足球能不能打开局面,关键在于创新体制和机制,下一步要因势利导,发挥政策杠杆的作用,充分调动地方、学校、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

完善政策机制,构建学生的升学通道。要逐步建立顺畅的小升初、初升高再到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的升学机制;在中学确定足球重点校,做好接收小学生和培训提高工作;在高中做好足球特长生的选拔和再培养的工作,进而再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衔接,为足球特长生升学和发展拓宽渠道。把学生足球特长水平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供上一层级学校招生参考。

建立经费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支持、市场参与、多方筹措的多元经费投入渠道。中央财政经费主要用于开展跨区域以及全国性校园足球竞赛、课程标准等平台建设、高水平教练员引进和国家级师资培训等工作,各级地方财政主要支持开展本区域内的足球教学、训练、比赛和师资培训等工作。青少年校园足球属社会事业,还应广泛调动各方积极力量,各地应统筹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统筹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广泛吸纳社会捐赠,多渠道筹集资金,形成有利于开展校园足球工作的局面。要积极推进学校和社会足球资源的共建共享、统筹利用,加强学校和社会场地设施的双向开放,促进学校和社区足球运动的共同发展,让青少年有地方踢球。

强化培训机制,通过多种渠道配备师资,采取多种方式培训师资。当前,开展校园足球,面临的很大问题就是足球专业师资不足。下一步,还要继续拓宽师资的来源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现有师资的培养、培训,如有关高校要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主修、选修和辅修足球专项,加强各类的职业教育,多渠道地培养足球运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包括管理人才,鼓励有足球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上足球课;把足球纳入体育教师“国培计划”,采用多种方式提升现有体育教师足球教学实践能力。从2015年起,实施特色学校足球师资国家培训项目,对校园足球骨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示范培训,2015年全国初步计划培训6000名校园足球师资。2014年,在刘延东副总理及法国外长法比由斯的见证下,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与法国大学生体联正式签署了“中法校园足球合作谅解备忘录”。2015年起,将从校园足球试点校中选派优秀教练员前往法国进行留学,拟确定每年选派6期留学班赴法留学,学期为3个月,总规模约240人。

各地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做好贯彻落实工作。要树立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入挖掘校园足球的社会价值、体育意义、教育功能和文化内涵,要充分认识校园足球对深化教育改革、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青少年足球的今天,就是中国足球的明天,要坚定信心,从青少年抓起,筑牢足球运动基础,全面开创校园足球工作新局面,为建设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在此,祝全国的学校体育工作者及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新年快乐、工作顺利、身体健康!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9

一、加强高校民兵队伍建设的意义

目前, 高校的国防教育存在很多薄弱的环节:一是大学生的国防意识相对淡薄。由于长期处在和平年代和经济建设时期, 加上受到当前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过于追求个人的名利得失, 缺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忽视了忧国忧民思想的培养, 导致国家安全意识淡薄、国防观念低下;二是学校对国防重视程度不高。虽然各高校口头或表面上都说“高度重视国防教育”, 但是实际上不是这样, 由于当前社会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是“教学水平、科研成果、考研率和就业率”, 为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各高校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方面工作, 这无可厚非, 但是遗憾的是重视教学、科研、学生就业等工作的同时也放松了国防教育, 导致在大学生国防教育方面精力花得少、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教育措施不得力、教育效果不明显等。三是国防教育缺乏连贯性。当前高校的国防教育重要是通过新生军训来实施, 四年的大学生涯, 大学生只在新生入学接受15-30天的军事技能训练和一个学期的军事理论课教育, 大二至大四在校园内接受国防教育的机会很少;四是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单一。2002年以前, 高校实施国防教育的途径是一年一度的新生军训, 2002年9月10日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通知》 ([2002]参联字1号) 后, 部分高校通过大学生征兵来加强国防教育工作。国防教育是一项重大的、系统的工程, 单纯依靠军训和征兵是无法完成的。

加强高校民兵队伍建设是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新思路、新举措, 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国防教育的途径和手段单一的状况, 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通过加强民兵队伍编组和建设工作, 建立健全教育学习和训练制度, 开展的民兵活动, 尤其是社会公益、见义勇为、救死扶伤、抢险救灾、保家护校等活动, 激发大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国防的热情。同时, 以民兵建设为切入点, 把民兵建设工作与学生军训、征兵有机地结合起来, 积极开展国防教育、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 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加强组织纪律性, 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有用人才, 意义重大。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是知识和人才汇集的场所, 是催生先进生产力的重要领域, 应当成为民兵队伍建设的主要阵地。在高校加强和扩大民兵队伍的编组和建设, 对于优化了民兵的兵员结构, 提高民兵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升民兵队伍的战斗力, 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高校民兵队伍建设的现状

当前, 高校的民兵队伍建设工作滞后:一是民兵队伍规模小, 民兵人数少。高校民兵的编组是由市 (区) 武装部来实施的, 市 (区) 武装部从辖区各单位抽调一定数量的人员进行民兵编组, 他们考虑的是整体方案, 没有考虑到学校特殊的实际情况, 因而在高校编组只有一个民兵小分队, 人数也只有10至50人, 甚至某些高校没有建立小分队, 也没有民兵;二是校园内民兵活动处于停滞的状态。民兵小分队只参加市 (区) 武装部举办的活动。在校园内没有开展任何活动;三是民兵队伍在学校的国防教育工作中影响力低。由于高校民兵队伍规模小, 民兵人数少, 而且没有在校园内开展活动, 所以在高校的国防教育中影响力非常有限。高校的民兵队伍建设工作滞后的情况, 既跟不上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也不能满足学校国防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高校民兵队伍的组织领导、编组、建设等方面必须进行一次改革,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民兵队伍建设, 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组建民兵队伍, 加强民兵队伍建设

如何组建民兵队伍, 加强民兵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建立健全高校民兵队伍的领导机制。建立市 (区) 武装部和高校职能部门共同领导、共同参与、相互协作配合的领导机制, 改变以往市 (区) 武装部单一的领导机制。市 (区) 武装部负责业务上的领导和指导, 高校职能部门负责具体领导和日常管理工作;二是规范完善高校民兵队伍的编组工作。高校成立民兵工作领导小组, 设立民兵大队 (办公室可设在学校武装部或学工部) , 各学院 (系) 根据本学院 (系) 的专业特点, 成立设立民兵中队:如在计算机学院成立计算机网络分队, 在物理信息工程学院成立电子信息分队, 在生物科学学院和化工学院成立生化分队, 在体育学院成立武术散打分队等, 以满足现代高科技战争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各系 (年级) 设立民兵分队, 依照部队的建制, 来做好高校民兵队伍的编组工作;三是把高校里的优秀人才吸收到民兵队伍中来。高校里的转业退伍军人、退役复学的学生、学生党员干部、军训积极分子等, 我们都应该想方设法把他们吸收到民兵队伍中来, 以提高民兵队伍的综合素质;四是逐步制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如《武装工作人员岗位职责》、《民兵工作实施计划》《民兵工作条例》、《民兵训练程序》、《民兵选拔制度》等, 这是确保各项工作有计划、按步骤、高成效开展的关键;五是落实经费, 加强武装部、民兵基础设施的建设, 如购置汽车、摩托车、无线电中转台对讲机、多媒体电脑、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等设备, 为提高了民兵队伍的快速反应作战能力和民兵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四、加强学习和训练, 提高民兵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作战能力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力量, 通过“四个结合”来做好民兵学习和训练工作:一是军事训练要走军地结合 (即地方院校与当地驻军相结合) 之路;二是校内的军事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要走民兵培训与学生军训结合之路;三是军事理论学习要走校际结合 (即地方院校与军事院校相结合) 之路;四是教育方式和内容要走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之路。通过组织学习国家有关政策方针, 提高大学生民兵的政治思想觉悟;通过学习《国防教育法》、《国防法》、《兵役法》、《民兵工作条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十一五”规划》的学习, 增强大学生民兵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 提高民兵队伍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总之, 市 (区) 武装部和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力量, 通过各种渠道、方式和方法, 加强大学生民兵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高综合素质和战斗力。

五、积极开展民兵活动, 推动高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加强大学生民兵学习和训练的同时, 组织和鼓励民兵参加学校的治安联防、秩序维护和社会公益活动, 创造和巩固民兵工作的成果。一是组织大学生民兵参加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 如依托民兵组织成立大学生民兵治安联防大队、消防灭火中队、警卫分队、应急分队等, 积极参与校园的治安巡逻、安全防范、安全保卫、秩序维护等工作, 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为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二是发挥民兵组织在突发事件、事故、火灾火险、自然灾害中主力军的作用, 处置突发事件、扑灭火险、见义勇为、救死扶伤, 保护学校公共财产和师生员工生命财产的安全;三是组织大学生民兵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发挥大学生民兵的专业特长, 成立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电器维修、计算机维护等服务队, 为广大师生员工、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和服务;组织民兵开展 “文化科技进百村”、“文艺晚会耀百镇”、“手拉手、一帮一、结对子扶贫助学”等 “三下乡”活动;组织大学生民兵无偿献血等, 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形象;四是组织大学生民兵参加各种技能比赛, 如全国大学生军用枪射击比赛、消防技能比赛等, 为学校赢得荣誉;五是认真做好大学生民兵毕业生的评优、就业、公务员考试、部队在高校招干等推荐工作, 为地方和部队输送优秀的人才。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民兵将会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树立良好的形象, 同时也会促进国防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民兵活动中, 要注意发挥高校民兵在大学生中的榜样和模范作用。高校民兵队伍的成员大部分是退役复学学生、学生党员干部、军训积极分子, 他们是大学生里的精英, 他们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会引起大学生的高度关注, 因此, 我们要树立典型塑造榜样, 并加大宣传的力度, 通过大学生民兵榜样和模范的辐射作用, 通过民兵工作成果的展现, 激发大学生参加民兵、关心国防的热情, 进一步推动高校国防教育的深入开展。

摘要:民兵队伍建设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本文主要论述民兵队伍在国防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提出组建民兵队伍的方法, 以及加强高校民兵队伍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民兵,队伍建设,国防教育

参考文献

[1]邹陆军.中国民兵发展历史.兵器知识, 2008, (4) .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10

1 文登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现状

1.1 强化规划调控体系,宏观掌控节约集约用地

通过建立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核心的规划体系,切实提高规划计划调控体系对节约集约用地的基础保障作用。一是科学编制规划。规划的编制以保护耕地为前提,合理安排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实现规划对用地需求的引导和制约。二是严把用地预审关。对于建设项目其基本的情况、选址所占用土地情况以及所适用的建设用地的指标情况、补充耕地的方案、征地安置补偿费等的安排情况等都要进行预审,未能通过的发改部分不予立项。

1.2 强化法规体系建设,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利益机制

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着力营造公开、公正、透明、开放的制度环境。创新土地管理制度,推行新增建设用地剥离耕作层土壤用于开垦耕地、土地动态巡查等办法,分别从宅基地、临时用地监管、剥离耕作层土壤用于土地复垦、用地批后监管等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实现了土地利用“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跟踪服务与长效管理,确保土地节约利用。

1.3 强化内涵挖潜,积极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

通过积极的宣传引导和规划调控,文登区初步形成了三种节约集约用地模式。

1.3.1 城市建设节约集约用地模式

一是以容积率的提升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城区招拍挂土地容积率大于或等于2.0的宗地数占总宗数的比例由6.2%提高到38.3%;二是以企业的“退二进三”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对长期占据城区中心地带的低效企业,将其依法收回,规划调整为商业和住宅,将生产企业迁建到工业园区,实现了资本与资源的相互置换,激活了土地使用效能。

1.3.2 农村居住用地模式

严格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集中规划、设计和建设多层住宅小区,节约出来的土地获得的收益返还村集体,主要用于农民社保和小区配套以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挖掘村庄建设用地潜力。如城区西楼社区与位于城郊的金岭屯实施强居与弱村联合,成立西楼金岭山庄,由西楼社区对村庄进行整体拆迁,集中建设农村居住区,结余建设用地用于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产业。

1.3.3 开发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模式

坚持政策向园区倾斜、资源向园区汇集,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南海新区建设,所有工业项目全部向园区集中,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对所有进区项目,做到统一规划,以大项目集中建设促进园区集聚发展,项目所产生的税收归招商镇所有,减轻了项目占用耕地的压力。同时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国家战略整体推进过程中,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土地资源上实现集约利用。

2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对策

2.1 从合理编制规划入手,健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审批机制

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合理编制土地规划。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镇化发展,改变传统土地利用模式,从以新增建设用地审批为主向以存量建设用地的二次开发利用、提高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为主转变。在国家和省、市规定的各项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各项控制指标和管理措施。严把土地利用关,对不符合条件和用地控制指标要求的建设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建设。

2.2 从源头把关,严格项目的引进审批

针对新增建设用地,一是严格执行《山东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多渠道引进工业项目。工业项目土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等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和项目拟选址区域规划控制性指标,严格控制小项目供地。二是入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应遵循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产业集中布局原则,综合确定建设项目供地数量,严把项目进区关。

2.3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的空间整合,应当包括生态的空间、经济的空间以及社会的空间的整合。城乡空间的规划不应当只是用地的空间规划,而应该包括土地和生态规划、经济和社会的结合和统一。规划、国土以及环保等多个部门应当互相配合,同时建立横向的联合机制,相互制约从而避免产生各自为政的现象。要想实现真正的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还应当从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尤其是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2.4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开发强度挂钩产出率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土地的开发利用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定量的标准,那就不光是资源浪费,而是资源毁灭。土地要实现综合利用,必须把研究开发强度和产出率同时抓好,努力使低开发实现高的产出。考察土地的利用是否节约、集约利用,产出率是基本的要求,要坚持以产出率作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来满足高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用地需求。

3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建议

3.1 科学编制规划,严格规范审批制度

坚持当前长远相结合的原则,科学地编制开发区规划,确定主导产业及各产业用地规模,确定产业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用地标准。立足产业发展功能定位,综合考虑增量供给结构和存量功能调整,控制好供地节奏。同时坚持用地会审制度,对没有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建设用地预审的项目,一律不受理申请。

3.2 完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根据集约水平调控供地政策

严格执行国家实行的工业用地最低出让价和闲置土地处置政策,探索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土地供应制度。发挥市场机制中地价杠杆对资源配置的自发调节作用,促使用地单位从经济效果出发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抑制不合理的用地需求;将不用或低效利用的土地通过市场机制有偿地转让出去,挖掘土地利用的潜力。

3.3 消化闲置土地,整治农村居民点

要依照以用为先的原则,积极利用闲置土地。一是寻求多种途径,盘活存量用地,加大土地置换工作力度,从严控制审批新增建设用地;二是加大对旧厂房改造力度,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通过经济行政等手段处置闲置土地,把闲置、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向优质项目转移配置;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加大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逐步消灭“空心村”。

3.4 建立土地动态监控机制,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机制

建立项目用地开发利用全过程的跟踪检查制度、新开工建设项目“挂牌施工”制度和项目竣工复核验收制度,强化对新开工项目的事中、事后监督检查,杜绝浪费土地现象发生。加大国土与财税部门联合办公力度,通过征收土地使用税、闲置费等手段,增加用地单位土地使用成本,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建立健全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开展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工作,作为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贺燕.新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07.

[2]林坚,陈祈晖.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5).

[3]刘卫东.土地资源学[M].北京:百家出版社,1994.

[4]吴海洋,周建春.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实施方案[J].中国土地,2000(5).

[5]薛俊菲,邱道持,等.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探讨[J].2002,12(4).

开创新的数学教学方法 篇11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应从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上入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真正把提高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落到实处,激发学生潜能。

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21世纪最具竞争力,最受欢迎的人才。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创新意识具有求异性、探索性、开创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要求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具有驾御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发现新规律、新事物、新理论、新学说、新概念、新设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主动探索精神,是一切發明和创造的源泉。

通过数学课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注重例题的选择及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设民主氛围,激发主体意识是关键;允许“插嘴”,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空间,动手和动脑相结合,释放学生时间,拓延学习空间等。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时下流行的新课程教学模式明确指出: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不要低估学生的思维,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广泛空间,学生会还给你一方享受教学的理想乐土。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的发现机会。

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习惯的时候,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精神。如科学巨匠牛顿、爱因斯坦和大发明家爱迪生,不仅具有惊人的观察力,而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这种品质在小学阶段培养尤其重要。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21世纪是名副其实的信息时代,教育在与时俱进的风口浪尖也开始借助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处理功能和动画处理功能,出色地完成着每一堂数学课。小学数学是一门集数形关系知识于一身的学科,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控制性、大容量性、快速灵活性,正好符合数学教学的要求。

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可以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直白地提问、复习、引入新课过程平淡无奇。如果能够运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形、图象的翻滚、闪烁、定格及色彩变化、声响效果,则必将能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闸门,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轻松愉快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多媒体强大的交互性,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能自由调整和控制学习进程。尤其是对于重难点的巩固练习上的效果非常好,能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娱乐性的分层测验,轻松巩固已学知识,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目的。可以看到的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数学课堂的实践时间已经不短了,虽然对于传统数学来说,确实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尚处在探索、实验和研究阶段,但是,城市里不少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广泛开展了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借助这一现代化的工具真正丰富数学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果。

4.结论及建议

开创美术教学新思路论文 篇12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创新,理念

新课改精神告诉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用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去从事教学活动。笔者从事物理教学多年,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的做法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如下,希望同行多提宝贵意见。

一、引导发现问题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以兴趣作导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努力找出知识点中能激起学生兴趣的点,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知产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密度时,课前我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学生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并思考:这是物体怎样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如何表示?在教师的启迪下,学生的好奇心产生了,并逐步开始了对密度这一新知的探索过程。

二、培养动手能力

2011版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半壁江山,实验过程中可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通过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深刻认识和理解物理规律、了解知识和原理的形成过程,并能为掌握其他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验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可操作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在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的进程,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只有把实验和教学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杠杆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先提出问题:我们通常使用的杠杆都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情况下使用的,那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后,教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因为要得到确切的结论,不能只凭猜想,还必须通过实验来研究来证明,这样学生就开始讨论设计实验中如何去测量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当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并指点进行相关的计算、分析实验数据与验证猜想,这一系列的过程中,不仅学生们最终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更加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注重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于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注重非智力因素质在学习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上。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有方法的指导,所以,我们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能使学生举一隅而以三隅反,会有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初中物理实验中,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探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的因素时,学生的猜想是很多的,当所有因素都各不相同时,我们根本无法找到结论,这时就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比如说当研究液体深度和液体压强的关系时,就要保证压强计金属盒要浸没在同种液体不同深度处,看U型管两端的高度差得到压强大小关系,再和深度联系起来,从而得出结论:在同一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深度越深压强越大。正是在具体的实验中,学生们总结出了控制变量法适用于在讨论多个物理量的关系时,控制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物理量不变来讨论另外两个物理量的关系。

四、创新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形式比较枯燥,不利于吸引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改变作业形式,使学生对作业有一种新鲜感,保持探究的兴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所以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要多花心思,力争让作业体现出创新理念,既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又能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理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完“滑轮”一节后,我给学生留的作业是编写一个小故事———“滑轮的自述”,以第一人称把滑轮的功能与特性介绍给大家,这既是学生感到新鲜有趣的作业形式,同时也符合新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科间的联系的理念,让物理学习与语文写作巧妙联系在了一起。

五、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程倡导“面向全体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教师不要过于保守以至放不开手脚,也不必过多担心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实践证明,学生有巨大的学习潜能,只要老师组织得力,善于诱导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知识,提高信息交流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我们在复习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综合性的开放性题目:人体中有哪些物理学知识呢?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学生会从力学方面、压强的知识、摩擦的知识、简单机械知识等角度去想,还可从热学知识、声学的知识等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这样,学生的思维很开阔,利于培养创新思维与综合能力。

上一篇: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性下一篇: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