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障碍

2025-01-24

活动障碍(精选12篇)

活动障碍 篇1

自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颁布以来, 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课程的门类迅速增多, 所占的课程比例明显加大。其中,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课程, 已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校普遍开展起来。学校的实践者们较多地从本校的实际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方法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十年来, 涉及综合实践活动的文章数量也在不断地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从2001年到2011年的统计结果来看, 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的文章每年依次为 (2001) 129篇、 (2002) 429篇、 (2003) 554篇、 (2004) 558篇、 (2005) 594篇、 (2006) 581篇、 (2007) 645篇、 (2008) 669篇、 (2009) 725篇、 (2010) 860篇、 (2011) 979篇。其间, 从2003年至2006年每年的文章数量均在500篇以上, 2010年文章的数量开始接近千篇。从研究的内容来看, 研究的视角逐渐从宏观、系统转向微观、具体, 从理论层面转向实践层面, 从对个性化问题的关注转向对共性问题的研究。

在综合实践活动繁荣的理论研究和多样化的实践探索的背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它们被归纳为三个方面:目标问题、操作问题和“关系”问题。这些问题能否得到及时和妥善的解决, 将直接关系到综合实践活动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速度, 最终影响到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中小学持久的、深入的开展。

问题一: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态度目标的重视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目前已有大量的实践研究显示: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增长了知识,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交往以及管理等多种能力。然而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 它还影响到学生态度的形成。有些学校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时, 能够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和不同活动的内容制定出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但是在活动总结阶段, 当教师与学生谈及收获和体会时都只提到了前两项目标的达成, 甚至还有一些学校在活动目标设计时只是考虑到知识和能力两项目标, 态度这项目标却被忽视了。

为什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态度这个重要因素会被忽视?

原因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 学校实践者对于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认识深度不够。这是最为直接的、重要的因素。有些实践者虽然设计了态度目标, 但是态度目标与知识和能力目标是割裂开的。由于他们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形成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认识, 导致的后果是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影响的深刻程度。第二, 学校实践者受到传统学科教学的影响。长期以来, 学校实践者习惯于用知识和能力, 特别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去衡量学生的发展, 因此, 他们也会不自觉地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来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的效果。尽管知识和能力在两类不同的课程目标中具有内涵上的差异, 但是它们都没有脱离或超越于智育的内容。态度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也是反映学生深层次发展的一把重要尺度。第三, 学生缺乏接触社会的机会, 态度的发展受到制约。由于考虑到安全问题, 一些教师只允许学生在教室内或学校内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活动对人的影响, 从而使活动对人的影响停留在一定的水平上。活动越是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 也就越有可能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欲望, 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地去解决问题, 即服务社会。虽然现实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但同时也为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态度等方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态度的形成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徐行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 农民有种黄草、编草包的传统。一位学生选择了“徐行草编发展之路”的研究课题。他带领研究小组的成员走访农户、草编社、镇政府, 向老师借阅有关资料。通过研究, 写出了小论文。交论文那天, 老师对他说, 课题组活动结束了, 不用再东奔西走了。他却说:“不, 我对草编已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已经关注上了它, 并将一直关心它的发展命运。不是为了课题, 而是为了我的村民, 我的家乡。因为它是专属于我们家乡的, 我对它已经有感情了。我更希望将来大学毕业以后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去发展家乡的这一特色。”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特·W·巴克指出:“态度是对待任何人、观念或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 它包括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成份。”由于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具有了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 获得了对“草编”的认识和理解, 引发了对“草编”的情感, 产生了今后从事“草编”研究的行为意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在与“农户” (他人) 、“草编社和镇政府” (情境) 以及“草编发展之路” (家乡问题) 等外界刺激的相互作用之下, 对“草编”社会意义的认识逐步加深, 发自内心深处的改变社会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对“草编”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即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这个整体的形成不是依靠外界的压力, 而是主体积极地、主动地建构的结果, 这个结果即是对“草编”的态度。对“草编”态度的形成过程始于对社会问题的探索, 完成于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生成, 同时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主体的态度体系。可以说,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态度的形成或者内在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为一体的结构的形成, 是综合实践活动意义的关键所在, 因为态度的改变才是学生发展中的深层次的变化。

问题二:综合实践活动操作结构的不完整

华东师范大学瞿葆奎教授曾说:“新的教育思想, 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 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付出艰辛的劳动, 需要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需要拟订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法。”换句话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先进理念需要借助于具体的操作框架来得以实现。长期以来, 中小学的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按照学科课程标准和固定教材一步步地开展教学活动, 而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型课程, 只具有指导纲要而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教材, 它需要每所学校根据其办学理念、教师和学生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来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从无到有以及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过程需要具体的操作框架来帮助实现。有的研究人员提出了活动实施的一般程序:提前准备、拟定方案、实施活动和交流总结。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准备、合作、反思、评价和庆祝的实施框架。无论采用哪种程序或框架, 都需要学校实践者对程序 (或框架) 中的环节进行再思考, 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对每个环节的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参与多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诸多环节上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校外 (或社会) 内容的缺失或不足。下面将以准备、实施和总结环节为例来展开论述。

准备环节, 几乎每所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都设计了这个环节, 尽管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大多数学校在这个环节上提出了两项重要任务:主题的确定和计划的制定 (包括任务分工) , 其中, 有些学校缺少一个重要的环节———帮助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的准备。以活动的调查为例, 一些教师仅仅在校内指导学生完成设计问卷, 这是不够的, 还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了解调查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对策, 即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人提出, 应该让学生在活动之中去接受挑战、经历磨练, 但是这种挑战应该有一定限度, 超越“最近发展区”的挑战对学生的发展不仅无益, 而且还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又如, 如果到校外的某一机构去开展活动的话, 那么了解机构本身的规章制度以及机构人员的需要也是必要的……一般来说, 主题的确定和计划的制定两项任务通常可以在教室或校内完成, 而帮助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的准备则往往需要借助校外或社会的资源得以实现, 这项任务的开放性大、不确定性大, 完成的难度也大, 因此, 也就更需要教师给予关注和指导。如果说前面两项任务关系到开展什么活动以及如何开展的话, 那么后一项任务将直接影响到活动的质量, 即是否通过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上述三项任务是准备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施环节, 学生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与校外的各种人员进行接触。目前“接触”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是指在学生家长或校友等人的帮助下, 学生走入社区或社会其他机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如学生家长帮助联系到污水处理厂参观, 了解污水处理的技术和程序等。“请进来”是指邀请专家或学生家长走进学校, 配合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如请消防部门的人员向学生讲授消防知识等。上述校外的专家、学生家长或其他人员为了实现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都在协助学校开展活动, 这种协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何调动校外参与人员的积极性, 使单边意义上的协作走向双边意义上的合作?合作意味着参与活动的各方一起确定目标和设计活动, 每位参与人员都有明确的分工, 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实现共同的目标, 并能够共享合作成果。只有考虑上述条件, 才能够充分发挥这些校外资源的作用, 从而不断提高综合实践活动的质量。

总结环节, 这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 但是它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它对于今后持续开展相关活动或开展一项新的活动都将奠定一定的基础。一些学校将这个环节设计为:在教室内,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调查和研究的成果分别向全班作汇报, 并展示其成果。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活动, 因此, 教师要尽量将活动安排在社区或更大范围的开放性的环境之中, 邀请各方合作者参与其中, 因为在开放性的环境中组织总结活动对于学生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总结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得到了他人的认可, 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进而促进他们形成持续的服务社会的行为倾向。

长期以来, 我们主要是在教室或学校内设计和实施学科课程, 而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空间不再仅仅是课堂和学校, 它要求我们走出教室来到开放性的社会环境中去开展, 因此, 需要在操作结构中增加社会性的、开放性的内容, 如在准备环节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校外活动的准备、在实施环节关注如何与校外专家进行合作、在总结环节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等一系列的问题, 将综合实践活动在校内的准备、实施和总结等各个环节与校外的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问题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和学科教学关系的模糊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和学科教学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因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是以学科教学为主, 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都对它较为熟悉,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型课程, 它的价值虽然得到了学校实践者们的认同, 但是有些学科教师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一些探索难于走出学科教学的范畴。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我和春天有个约会”

春天来了, 一位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了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她认为只从朱自清的《春》中了解春天是不够的, 要带领学生走进学校花园, 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鼻子闻, 和春天来次“约会”, 学生们一定会收获很多!于是她将全班学生分成了五个小组, 要求每组推荐一名组员, 由他负责将本小组其他成员每天的观察记录汇总起来, 并在每天放学前交到本次活动的总负责人那里。活动持续一周, 结束前, 不同小组一起来展示观察到的结果, 并请专家对活动成果进行判定。活动结束后, 老师给每人布置了一道作业题:创作一个反映春天的作品。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 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活动与语文课文《春》在内容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教学, 将会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 调动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但是以《我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活动应属于学科教学的案例, 而非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理由有两个:第一, 活动的内容虽然是来自于学生学习的周围环境, 而非教科书内容, 但是主题选择的主体是教师, 而非学生。学生在主题的确定上没有选择的权利, 这不符合综合实践活动主体性特点的要求。第二, 教师规定了活动方法和地点。活动方法为观察法, 即人人使用观察法。活动地点是在学校花园。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无权选择研究的方法, 这违背了综合实践活动自主性特点的要求。案例最后的那道作业题虽然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遗憾的是, 它仅仅被视为活动结束后的一个作业。

在学校的教学实践中, 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和学科教学混淆在一起的教学案例还不止这一个。下面将从“主题 (或问题) ”、“方法”和“结果”三个方面将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做一个比较。

从“主题 (或问题) ”来看, 学科教学的问题 (或主题) 是确定的, 而且往往是由教师提出的, 如案例中教师提出的活动主题“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或问题) 可以是确定的, 也可以是不确定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可以共同提出一个大主题, 然后每个小组再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一个相关的小主题;也可以由教师先给出一个情境或提出一项要求, 之后, 学生小组或个人再提出具体的主题, 如案例中提到的“创作一个反映春天的作品”, 这只是一项作业要求, 学生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创作的主题。

从“方法”来看, 学科教学中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是确定的, 可能只有一种方法, 也可能有多种解法, 但方法是有限的。如在《我和春天有个约会》案例中, 学生使用的是观察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解决问题所使用的方法通常是不确定的,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任务等具体情况来创造性地选择研究方法, 如上面案例中的那道作业题, 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春天, 有的同学可以以诗歌创作的形式来赞美春天, 也可以通过演示或歌声来赞美春天……

从“结果”来看, 学科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结果也是确定的, 有的可能是单一的答案, 也有的可能是多个答案, 又称一题多解, 但通常结果是有限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问题的结果常常是不确定的, 由于研究方法的不确定导致了结果的不确定性, 如上面那道作业题, 由于学生使用方法的不同, 可以是写或唱或演示或……进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果:一首诗或一首歌或一个视频材料或……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或问题) 、“方法”和“结果”的不确定性恰恰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开放性的特点。

学科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不仅在“主题” (或问题) 、“方法”和“结果”上存在着差异, 同时它们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学科教学到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 即是由课堂走向社会, 或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上述三个方面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它们都由确定走向了不确定。

运用“主题” (或问题) 、“方法”和“结果”的确定与否再来审视上面案例, 我们不难发现:主题的确定、方法的固定将会带来结果的相似性, 这是典型的学科教学。活动结束后的作业恰恰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始, 学生们将采用独特的方法创造出不同的作品。然而“独特的方法”和“不同的作品”这两个重要方面却在这次活动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赵玉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北京:同心出版社, 2009.

[2]钟启泉, 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美]克特·W·巴克.社会心理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4]瞿葆奎.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8.

[5]钟启泉, 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活动障碍 篇2

为深入推进我县“打造效能环境第一县”活动,认真贯彻“创业服务零障碍”政策文件精神,我镇下发了《龙南县创业零障碍政策汇编》,认真读完这本学习资料后,对相关文件的精神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

“创业服务零障碍”文件精神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执行科学发展观,更好的开展效能服务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反复研读资料汇编,认真体会后,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必须着力谋求在服务上尽位赶超、跨越发展上有新作为新突破。以下就结合我自身的工作实际,谈一谈个人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活动障碍 篇3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正确处理好师生的交际活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缓解学生内心的紧张情绪,使交际活动更为活跃。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语言交际环境,做一个和蔼、亲切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用鼓励和信任消除学生害怕出错的心理障碍,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积极参与。教师在交际活动中要善于倾听、点拨、指导,当学生的语言表达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纠正,而要先充分肯定其合理、新颖的部分,再予以适当点拨。这样做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又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敢于用英语交流信息,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交际活动。

二、坚持用交际性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听说能力

外语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而思维活动总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的,用母语进行思维,培养不出用外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外语教学只有尽量用外语进行思维,用外语进行教学,增加外语的实践活动,才能加速培养出用外语理解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使用英语,特别是交际性英语组织教学,才能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在运用英语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语,以达到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为交际化英语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克服大班额的制约

在进行课堂交际活动时,针对班级人数多的情况,可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同桌两人或前后排四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或排练小短剧、分角色表演,等等。实践证明,在小组学习中学生的压迫感和拘束感更小,单位时间内开口练习的机会更多,使得不敢当众说英语的学生也敢于先在小组内开口练习。小组成员还能互相帮助,协作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分别加以点拨、指导,或直接参与进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从而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交际活动中获得进步,体验成功。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有效地克服了大班额的束缚,真正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活动障碍 篇4

1 解决农民因经济承受力、交通因素参加文化活动的障碍

最近在搞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5min文化圈建设, 想把3~5km的镇郊村纳入文化圈建设, 但却发现1个长期以来一直被忽略的问题——农村交通问题。农村道路虽然实现了村村通, 但农民出行的费用高达平均1元/km, 就连动车高铁也没有达到1元/km, 这在世界上绝无仅有。以抚松县城到万良镇的县内班车为例, 全程17km, 票价5元, 平均0.3元/km。期间鸡冠砬子村距县城3km左右, 票价3元, 平均1元/km。这种现象在东北较为普遍, 如辽宁昌图县的三江口镇大王村距该镇5km左右, 票价5元, 平均1元/km。县际交通与县内交通基本相同, 如公主岭到长春的汽车, 全程62km, 票价20元, 平均也是0.3元/km左右。改革开放35a了, 农民仍然花费平均1元/km的高价出行, 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这一问题的成因并非政策所为, 而是人为习惯。在推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应着力解决农民因经济承受力、交通因素等参与文化活动的障碍。

目前, 国家、社会与广大农民正在共同探索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文化架构, 拓宽文化投资渠道,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为农村居民构建文化福利体系, 营造一种新的社会生活形态, 让农民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过上像城里人那样的生活。这就需要打破体制壁垒, 扫除身份障碍, 在农村社区设置公益岗位, 任用农村本土人才从事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这对于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和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 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 也会有效解决文化投入的后续管理问题。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 自建国以来国家就开始对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 其结果“熊瞎子掰苞米”农民依然没有享受到应有公共文化服务, 其主因就是缺乏文化投入的后续管理。这也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要汲取的和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2 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促进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现代农村, 需要现代农民。农民富裕后其精神世界需要有足够的文化元素来填充。过去对宗教的负面影响看得过多过重。在看到它的负面作用的同时, 也要看到它对于农民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作用。东北的“萨满文化”的消失, 也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现在寺庙和祠堂的复苏, 催生一些地方民间戏剧的活跃, 而农民的祭祀等传统的文化活动又带动了民间剧团等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政府要对民间剧团、民间乐队等文化企业保护扶持和政策引导, 并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企业。

农村重视家族的延续, 希望人丁兴旺, 而要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从孝做起。为人子者能够在父母生前身后恪尽孝道, 就能够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 树立忠孝传家的家风。家谱是每个家庭必须供奉的, 也是要传承和保留的东西。由于文革时期家谱被当作封建迷信的东西销毁, 至今没有得到完全恢复。要帮助农民恢复这一文化传统, 并以此带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

推进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 建设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注重农村文化资源的挖掘, 推进文化资源向农业产业转化, 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推进文化创意与农业现代技术的融合, 提升农业现代技术的文化含量, 以期按照人们的意愿来生产, 如方形西瓜, 矮化苹果等。利用文化与技术的融合,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产品, 实现文化价值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以生态文化规避现代农业的弊端。常规现代农业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以及石油能源, 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而生态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如推行立体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废弃物循环利用等, 提高能量转化率和资源利用率, 有效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污染, 能够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推进文化创意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度融合

目前, 新农村建设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 城市化倾向严重, 一些地方农民被城镇化;统一化趋势明显, 形成千村一面的现象。它负面调高了农民的胃口, 虽然身在农村却总想以低微的收入去换取奢华的城市生活, 其结果衍生出“谁来种地”的问题。作为农民首先要确立主体意识, 既要传承传统文化, 吸收外来先进文化, 又要体现农村特色和自身价值来建设农村。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要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观念, 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含量。从结构上要以“秦砖汉瓦”与现代建筑结构相结合, 要以传统的生态文化与现代安全环保理念相结合, 既要传承创新, 又要方便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既要有现代建筑风格, 又要突出区域特色, 体现农村自身的价值, 推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度融合, 建设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活动障碍 篇5

1、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瓶子的多种玩法,体验与同伴一起游戏带来的快乐。

2、在游戏活动中学习绕障碍物走。

准备:人手两个瓶子、纸剪小树、皮球五个、绒毛玩具若干、小房子三间。过程:

一、导入:听音乐做瓶操。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瓶娃娃,这些瓶娃娃要和我们一起来玩游戏,你们欢迎不欢迎?请每个小朋友来选两个喜欢的瓶娃娃做好朋友。找到的小朋友先找个空位置站好,我们先听着音乐和瓶娃娃一起来活动活动。

2、听音乐一起做瓶操。

二、引导幼儿和瓶娃娃一起玩,自由探索,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玩法。

1、“刚才,我们带着瓶娃娃做了操,你还想和瓶娃娃玩什么游戏呢?找个空地方去试一试。”

2、幼儿自由探索玩瓶子,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集中,幼儿示范讲述自己的玩法,集体学一学。“瓶娃娃玩累了,抱着你的瓶娃娃来休息一会儿,你刚才是怎么玩的,来讲一讲。”

4、(配班老师玩打保龄球的游戏)看,刘老师在和瓶娃娃玩什么游戏呢?你看过别人玩吗?我们看看刘老师是怎么玩保龄球的,那个瓶娃娃是怎么放的?(让幼儿了解瓶娃娃排列的规律:1个、2个、3个)。

5、幼儿玩保龄球游戏,要求:三人一组,把瓶娃娃放到三角形里,幼儿依次玩。看看谁的本领最大,打倒的瓶娃娃最多。

6、老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瓶娃娃还会变魔术呢!(老师在瓶娃娃上粘上小树)看,瓶娃娃变成什么了?你们也来把瓶娃娃变成小树,然后种到黄点子上。

7、“哇,这么多小树,变成小树林了,小树林真美丽,我们到小树林里去玩一玩吧!”教师示范绕障碍物走后,幼儿练习绕障碍物走。(小鸟飞、小蛇游、螃蟹走等)

三、游戏。

“老师刚刚收到一个消息:连续下了几天雨,树林那边小动物的家也被大水淹没了,小动物没地方可住,都逃到山上去了,老师为小动物准备了新房子,我们走过小树林,爬上小山坡去把小动物接到新房子里来吧?” 幼儿游戏,要求:每次抱一个小动物。

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这么快就把小动物都送到新家里来了,小动物们真开心。小动物为了感谢小朋友,给小朋友带来了礼物呢!

活动障碍 篇6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力障碍;克服途径

Discussed shallowly the influence foreign language hearing the barrier as well as goes out the barrier the way

LIU Jin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been analyzing thoroughly in English teaching activity,after student's hearing disorder,also has further explored breaching of obstacles several ways,has certain guiding sense and the practice significance.

【Key word】English teaching;Hearing disorder;Overcomes the way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3-0083-01

听力是外语学习的四个技能之一,是外语学习的基础。人们已经发现,一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功与否通常取决于其交际能力,而“听”则是其中一项重要的交际技能。这里所说的“听”指的是“倾听”的技能,即为了获取信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与他人分享某种情感,为了劝说或被劝说,人们要去“倾听”。因此,研究这些听力策略,对改进听力课堂教学活动和训练效果会有重要的启示。

从教学实践看,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听的能力大大低于该学科的其它能力。因此,对中学英语听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障碍,决定对策就显得十分必要。

1 要排除影响听力理解的三大障碍

影响听力的主要障碍语言、心理和文化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方法。

1.1 语言障碍。语言首先是有声的,其最本质的物质外壳是语音、语调。所以,语音问题在听力教学中不可忽视,尤其是在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强化语音训练对提高听力水平更是尤其重要。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发音,辨别相似音素之间的区别,过好音标关,同时,选择适当的录音材料进行模仿、跟读和听写等练习,培养学生对语流中的连读、同化、不完全爆破、弱读、重读、升调、降调等一些语音、语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语速的适应性。教师还可以选用英美人士的对话录音材料,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掌握技巧,培养语感,熟悉、模仿标准的英语对话和朗读。同时分析说话者如何利用不同的语调表达态度、情感和隐含的内容。

语言对听力产生的困难体现在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等方面。许多人认为:听得越多,听力理解能力越强。诚然,多听是提高听力的一种积极手段,但听力水平的高低不完全取决于听的次数多少,它还与听者的英语知识水平密切相关。

词汇量是任何语言的物质基础,若没能掌握一定的词汇量,即使在听的过程中能模仿出听到的声音,但却无法把它与所代表的词汇联系起来,便失去对词义的了解,以致影响整体听力理解的水平。

英汉语言结构差异较大,如英语复合句中从句的位置比较灵活,而汉语通常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排列语序,在阅读时可以运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但听音过程是快速的心理活动过程,需要在瞬间内完成。所以,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有关的语法知识,了解英语语法结构的规律性,从而提高正确理解句子和段落乃至语篇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1.2 心理障碍。根据心理语言学理论,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听力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提高听力的必要条件。如果听音时积极、主动,充满信心,不带任何心理负担,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听者的正常水平。

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在教学上对听力材料的难度作适当调整,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逐步完全,由单项听到综合听,使学生逐步适应。同时应向学生指出,只要稳定情绪,持之以恒,经过大量、多次地听,自然会产生效果,另外,还必须认识到听力学习的艰巨性,应正确对待所碰到的困难和挫折,提高自控能力,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

1.3 文化知识障碍。每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提高听力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为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对本民族背景文化的了解和自我认同。因此,要提高听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还应尽可能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制度、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等。

听力理解能力是语言多种能力的综合反应,目前学生在听力学习上主要存在语音的辨别能力低、口音的辨析能力差、主要内容抓不住、重要细节捕不牢、词义的语境判断差、习语不扎实、背景知识太狭窄等问题。分析了英语听力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对症下药,找出消除障碍、提高听力的能力的方法。听 力问题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深层次的综合理解的能力问题,只靠简单机械地放录音、听录音是难于提高听 力水平的。因此训练听力应做到听与说、读、写相结合,齐头并进。

2 要把握好五个基本环节和方法

2.1 预期:预期是对将要听的材料作出判断,是听者理解并掌握将要听的材料的首要条件。预期可帮助听者 积极地想象、推理和判断,并主动地发挥个人的能动性,有助于听者理解所听的内容。若遇到较长的句子时 ,也可根据前半部的音调及内容对后半部进行预期。预期不一定都是线性的,也可以利用后面的已知语言材料 回头对前面不清楚的地方进行判断。

2.2 猜测:猜测就是对听过而又一时不理解的语言信号进行合理的推理。由于听者听到的是一现即逝的、一连串的语流,有的地方含糊不清,有些地方轻微,还有些地方夹杂着许多噪音;同时,说话者的口音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表达方式也不一样,这些都给听者带来极大困难,若想把它们都听得清清楚楚是不容易的。因此 ,听者要善于运用自己所获的信息进行快速判断和猜测。

2.3 抓住要点:听的主要目的就是弄懂所听材料的基本思想,在听的过程中尽力地去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是 很关键的。因此,听者应时刻想着这个问题,“What does it mainly talk about? ”边听边寻找答案。如听 一篇小故事,就要听明白主人公是谁,主要有哪些情节;若听新闻报道,只要了解事件的时间、地点及主要过 程就行了。多数初学者都有这样的心理:力求把每个词、每一句话都听懂。结果怎么样呢?由于他们把注意力 放在词句上,获得的是零零碎碎的信息,听完后不知道自己听的是什么内容,抓不住中心思想。

战胜这种心理 的唯一办法是尽力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找出其主干,这是决定一个人的听力水平能否尽快提高的关键所在。

2.4 连贯记忆:只注意抓主要信息而不善于把它们连续不断地记在大脑里,也是不可取的。研究表明:大脑 的储存能力是任何一台高级精密的计算机都无法比拟的。在学习中,若担心材料太长而大脑记不下那么多东西 是毫无道理的,重要的是能否调动大脑的各个细胞并使它们发挥自己的效力。听音时既要使大脑不断吸收、判断和储存信息,又要使听的过程不致中断,既要注意用心记又要集中精力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全文。

2.5 勤于练习:强化语音、 辨别口音、精泛并听、听说结合、听读结合、听写结合、扩大阅读、掌握技巧。利用听力练习来提高听的技巧,训练审题与应变能力,是提高英语听力测试水平的有效 途径。在听力训练起始阶段,可以边听边做一些笔录,记录下材料中的人名、地名、时间、年代、数字等信息 ,以便在答题时可以有所参考。在此基础上再过渡到用脑去记忆。要注意进行听力微技能的训练,抓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句子,想方设法捕捉主题和关键语句。在听前先浏览练习测试题的供选答案,从中预测听力材料可 能的内容与体裁。对于一些含蓄的问题,要利用自己的想象与经验去理解、猜测、推理,并注意英语的背景知 识与习惯用法。在必要时用排除法来剔除不可能成立的答案。

然而,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听的过程也是个极其复杂的心理过程,听者应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初学者在学习中总会遇到许多难题,如语速太快,噪音太多;有时听得模模糊糊,不知所云。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以往很多人只注意记单词,学语法,听的机会很少,现在要弥补自己的不足就要有信心,坚信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切不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听力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它是外语学习的各种知识与各种技能的综合运用。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正确的听音与阅读方法,训练快速的语感反应,运用熟练的听能技巧,才能全面提高英语的听力技能。

活动障碍 篇7

当时,笔者是为了准备一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的市级观摩课。在本校的六[1]和六(5)班借班磨课。课上,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习题。

“用一张边长31.4cm的正方形纸,沿一边一围,恰好围成了一个圆柱体,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

同样一道习题,两个班学生的反应大相径庭。

六[1]班完成的学生寥寥无几,全班42人,只有三四个人会做。大部分人都是眉头紧锁,感到无从下手,他们搞不清楚,这个圆柱体的底和高,究竟与这张正方形的纸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六(5)班的情况截然不同,恨不得个个争相发言,全班43人,只有五六个人不会。

同样一道题,两个差不多的班级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这不禁引起了笔者的好奇心。

经过与两个班的老师和学生交流后发现,导致两个班的正确率大相径庭的原因是在前面圆柱体认识的教学上。

在教学“圆柱体认识”一课时,六(5)的老师安排了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

他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事先准备的圆柱体的侧面都展开,观察展开图的长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宽又是圆柱体的哪一部分,由展开到围合,由围合再展开,反复几次,外部活动被内化,这样在学生的头脑里自然也就形成了表象。在学生的脑海中有了这样的展开围合圆柱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见到此题,学生便能很容易地利用这一活动经验,想到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不仅是圆柱体的高,同时也是圆柱体的底面周长。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它能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加强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帮助学生克服抽象思维的障碍,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平时的教学,许多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出现解决问题障碍的根源是因为数学活动经验的缺失。下面将结合几个案例进一步阐述。

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平移、旋转、轴对称图形”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好多学生都误以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造成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轴对称的本质认识不清。如果教师在教学轴对称这一基本概念时,让学生动手用对折的方式进行验证,学生就会深刻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轴对称图形就是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两边一样的图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有了对折的活动经验,使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学生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

再比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可能性”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有这样一道题学生的错误率极高。

某同学共抛了10次硬币,7次正面向上,2次正面向下,下一次硬币可能性是()

A.正面向上可能性大B.正面向下可能性大

C.正面向上与正面向下的机会相同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正面向下的可能性大。理由是因为正面向上与正面向下的几率相同,而前九次中正面向下的次数太少了,所以下一次硬币正面向下的可能性大。造成这一错误认识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对可能性认识的模糊性,还是处于似是而非、一知半解的状态,缺失抛硬币的活动经验。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一个让学生分组抛硬币的实验,事先让学生进行预测,然后再让学生动手实验。通过这一动手操作活动,学生不难发现:从总体来看,正面朝上与正面朝下应该是差不多的,但是不管前面的结果如何,下一次正面向上与正面向下的可能性仍然是相等的。

显而易见,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学教学中许多思维的障碍是因为数学活动经验缺失造成的。数学活动经验是人们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形成并在遇到某种相似情景时可以忆起的某种体验、方法性知识或某种观念,在问题解决中,它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使学生获得并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不仅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数学教学发展的标志。获得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与数学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是进行科学建构、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使学生获得并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关键是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体验数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以获得不同活动阶段的经验内容,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从“经历”走向“经验”,这是我们一线教师落实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核心,也是我们研究和实施数学活动经验目标的重点和突破口。也只有我们一线教师把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落到每一节数学课中,才能真正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思维的发展,给他们的思维插上翅膀,提升创新力。

摘要: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早已明确提出把基本活动经验列入“四基”,上升到了基本目标的层面,但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是忽略活动过程的教学。以亲身经历的几个案例来阐述数学活动经验的缺失将引发学生思维的障碍,从而阻碍了问题的正确解决,以引起广大同仁对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视。

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思维障碍,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2]李树臣.关于形成数学活动经验的若干问题[J].中学数学,2011(12):1-4.

活动障碍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70例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病房的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年龄35~75岁, 平均62.5岁, 其中男41例, 女29例, 入选条件: (1) 按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确诊,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2) 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 且系第一次发病; (3) 意识清晰, 一侧肢体瘫痪, 人院时ADL评分在35~60分之间。排除条件: (1) 其他影响运动及认知的疾病, 如Alzheimer病、各种肌病、关节病、血管性痴呆、严重的精神和情绪障碍; (2) 严重的心功能不全;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 (4) 严重的肺部并发症及发热等明显影响预后的因素。将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对照组, 其中综合组38例, 对照组32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部位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1], 入院后根据病情需要即开始治疗;综合组在以上基础上, 待症状、体征充分出现后3~10天内开始予SVT-600系统治疗[2]。超声波治疗:将涂有超声耦合剂的4个探头分别置于病人头部患侧颈内动脉、颞窗、病灶、椎基底动脉4个部位的头皮投影区, 弹性帽固定;低能量激光血管外照射:患者平卧位, 暴露患侧颈内动脉, 将血管外照射光纤末端的激光输出孔直接贴在颈内动脉血管体表投影区上, 用手固定住即可;生物电反馈治疗:将涂有导电膏的电极板放置在患侧主要运动障碍肌群上, 并用弹性绷带固定, 上下肢同时进行。SVT-600系统治疗2次/天, 每次治疗25分钟, 10天一疗程, 共两疗程。

1.3 疗效评定 采用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表 (SIAS) [3]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4]进行评分, 入院后症状、体征充分出现评分1次, 两疗程结束后、发病3个月后各评分1次。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1.0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显著性水平P<0.05。

2 结果

入院后综合组和对照组首次SIAS、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疗程结束后, 两组评分均降低, 综合组SI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83, P<0.05) , 综合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12, P<0.05) ;3个月后两组评分均降低, 综合组SI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15, P<0.05) ;综合组AD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975, P<0.05) , 见表1、表2。

3 讨论

脑梗死的功能恢复归结于缺血半暗带血流恢复、水肿消退、血肿吸收、神经系统可塑性以及功能代偿[5]。研究表明, 超声波治疗的高频机械振荡效应能扩张血管、改善血管供应、促进缺血半暗带血流的恢复, 其温热效应能预防和解除小动脉痉挛、增加毛细血管网开放数、促进侧枝循环的建立、有利于淤血吸收, 其理化效应能增强线粒体的有氧氧化能力、激活神经元细胞、提高生物酶的活性[6]。低能量半导体血管外激光能明显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红细胞在血管中活动、改变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炎症渗出和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促进组织水肿得以较快消退[7]。生物电反馈系统作用于瘫痪侧肢体能引起肌肉震颤, 从而导致粗纤维的兴奋, 可对外周神经传导进行有效保护, 有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 并能激活痛觉抑制系统, 可使人体释放出一种具有镇痛作用的多肽, 从而起到镇痛、解痉、改善局部血管循环等作用[8]。本文结果显示SVT-600治疗系统对提高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有重要临床价值, 也是无创伤性早期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本系统具有疗程短、疗效高, 且操作简便、无不良反应等特点, 对于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提高脑梗死早期康复疗效, 具有实际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SVT-600系统对脑梗死患者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对照组, 采用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表 (SIAS) 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DL) 进行评分, 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药物治疗, 综合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采用SVT-600系统治疗。结果:两疗程结束后及3个月后综合组SIAS评分和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 。结论:SVT-600系统能明显减轻脑梗死患者的功能障碍, 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梗死,功能障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超声扫描,康复

参考文献

[1]宋锡欣, 程凯敏, 崔运峰, 等.急性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9 (7) :770-772.

[2]“九五”攻关课题组.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1, 16 (5) :266-272.

[3]孙启良.sIAs—一种新的脑卒中功能障碍评价方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1996, 11 (2) :69-71.

[4]张明园, Elena Yu, 何燕玲.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问卷与应用说明[J].上海精神医学, 1995, (增刊) :5-6.

[5]Pollack MR, Disler PB.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after stroke[J].MJA, 2002, 177 (8) :452-456.

[6]庄桂英, 张道平, 王澎, 等.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脑梗死[J].中国康复, 2005, 20 (2) :96-97.

[7]朱桂芳, 成巧梅, 索爱琴.早期康复训练及超声并生物电反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4) :64-65.

单障碍教学法与多障碍教学法 篇9

1 单障碍教学法与多障碍教学法的概念与适用范围

1.1 单障碍教学法与多障碍教学法的概念

根据授课内容与方式不同,障碍课教学可分为单障碍教学法与多障碍教学法。在障碍课教学中,教员一次讲解示范单个障碍,然后学员在不同场地上分组进行单障碍练习,我们称此教学方法为单障碍教学法。在障碍课教学中,教员一次讲解示范多个障碍,然后学员在不同场地上分组进行多障碍循环练习,我们称此教学方法为多障碍教学法(表1)。

1.2 两种教学法的适用范围

单障碍教学法适用范围:(1)所学障碍的通过方法比较复杂,在教学中需要多次集合分散队伍,向学员讲解动作要领与注意事项,然后再分组练习,在多次的重复练习中学员才能较好地掌握完整技术。(2)教学课时数足够,障碍场的数量足够,教学班的人数不多。如果障碍场的数量较少或者学员人数很多,就会使单个障碍的练习人数太多,这时如果再没有足够的教学课时保证,就会造成每个学员的平均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较少,影响动作技能的形成与掌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3)各单个障碍之间的距离不远,且教学班之间的干扰较少。如果障碍场的数量足够,但是各相同障碍之间的距离远且还存在其他障碍(例如渡海登岛障碍场两个阻绝墙之间还存在绳网与高低横木两个障碍),分组练习时就会使教学班的学员太分散,这时如果两个障碍之间还有其它的教学班在组织练习,授课教员就不能很好地调控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教学班之间产生较大的干扰,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多障碍教学法适用范围:(1)动作技能比较简单的障碍可以与动作技能比较复杂的障碍组合起来讲解和练习,但是一次讲解障碍的数量要与学员的接受能力相匹配。如果讲解的障碍数太多,动作技能太复杂,超出了学员承受力,就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2)在教学班人数很多、障碍场数量足够、教学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采用多障碍教学法可以明显增加学员单个障碍的练习次数,提高障碍场的使用效率,加快教学进度。(3)如果通过一次单个障碍的时间较长(如轮胎攀台),在下一次练习之前学员的等待时间就会过长。多障碍教学法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场地与教学时间,缩短学员在两次练习之间的等待时间,增加单个障碍的练习次数。

2 两种教学法在障碍课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1 渡海登岛4 0 0米障碍

在渡海登岛障碍课教学中,采用多障碍教学法,可以把障碍分为三组:软桥、摇摆平台、晃动横梯;螺旋梯、轮胎攀台、跨网;高低横木、绳网、阻绝墙,这三组障碍距离很近,通过不同障碍的技术难度不同,每个障碍的通过时间也不同。教员在讲解示范一组障碍后,学员在几个不同的场地分组循环练习。教学实践表明,学员有能力接受每次学习一组障碍的通过方法。教员可以通过2个学时讲授渡海登岛400米障碍的所有10种障碍物,学员在每个障碍物上的练习次数可达3~5次,而且所学习掌握的动作技术水平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如果采用单障碍教学法,要想使学员在每个障碍物上练习3~5次,并使所掌握的动作技术基本达到教学要求,正常情况下需要4个学时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采用多障碍教学法在2个学时内讲授完所有的障碍后,对于一些技术较复杂的障碍如晃动横梯、轮胎攀台、绳网等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采用单障碍教学法不断巩固、改进与强化,以此提高学员的技术稳定性。

2.2 400米障碍

与渡海登岛障碍相比较,400米障碍的场地分布紧凑,两个跑道之间的距离很近,教员比较容易掌握教学过程。但是由于其每个障碍需要通过两次,且两次通过障碍的方法基本不一样,如果完全采用单障碍教学法,在授课过程中需要教员频繁地集合分散队伍,讲解示范通过各障碍的动作要领,使得大量的时间消耗在组织教法上面,学员的练习时间有所减少。如果采用多障碍教学法,将18个障碍进行有效分组,教员可以一次讲解示范4~6个障碍的通过技术(例如三步桩—跨越壕沟—跳下攀上壕沟—五步桩;或将翻越高板跳台—爬行通过水平梯—悬垂通过水平梯—蹬越跳台高板)然后学员在不同的场地上分组循环练习,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员的练习时间与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学员具备同时学习掌握几个障碍的通过技术,只要所学习的障碍搭配合理。教员可以通过2个学时讲授400米障碍的所有18种障碍物,学员在课堂上的总练习时间比单障碍教学法大幅提高,而且所学习掌握的动作技术水平基本达到教学要求。采用单障碍教学法正常情况下需要4个学时才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教学目标。

采用多障碍教学法在2个学时内讲授完所有的障碍后,对于一些技术较复杂的障碍如跳跃矮墙、攀越高墙、翻越高板跳台等障碍还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采用单障碍教学法不断巩固、改进与强化,以此提高学员的技术稳定性。

3 教学实验

3.1 教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为了检验2种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我们在两个学期的障碍课教学中分别实施了教学实验。在开始进行渡海登岛400米障碍(或400米障碍)教学之前,分别随机抽取两个学员队作为试验样本,简称为学员A队和学员B队,两队均为指挥类学员,两队学员人数相当授课内容渡海登岛400米障碍(或400米障碍)均为新授课。其中学员A队在教学中采用多障碍教学法,学员B队采用单障碍教学法,实验授课时间为12学时,每周2次课,每次课2学时,教学时间共持续3周,最后一次课为课程考核。为了保证教学实验的顺利实施,在上课前由课题组对相关教员进行了统一培训。

3.2 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教学法实验结束后,经过统计检验,无论是渡海登岛400米障碍教学或是400米障碍教学,实施教学试验的两学员队的课程考核成绩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采用单障碍教学法或多障碍教学法都可以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考核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的部分原因也可能是因为教学的学时较少(12学时)单障碍教学法或多障碍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4 结语

(1)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教学场地、教学时间与教学人数等因素,灵活运用单障碍教学法与多障碍教学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场地的利用效率,增加每个学员的练习时间与练习次数,方便教员对学员的管理与教学指导,培养学员过硬的军人素质。

(2)根据授课内容与方式不同,障碍课教学可分为单障碍教学法与多障碍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法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与特征。采用多障碍教学法,应充分考虑学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如果一次讲解的障碍数量过多,必定无法达到教学要求;单障碍教学法常常用在动作技术比较复杂、需要反复指导与练习才能完整掌握动作技术的障碍上。

参考文献

[1]林建棣.军事体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

活动障碍 篇10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本文69例均为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本院多动症专科门诊就诊的患儿,男58例,女11例,年龄5~13岁。所有病例均经主治医以上精神科医生确诊,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ADHD诊断标准,同时符合(ICD-10)关于TD诊断标准的儿童,抽动持续二周以上,首次就诊,未经治疗,除外舞蹈症、肝痘状核变性、肌阵挛、癫痫、药源性锥体外系症状及其他锥体外系疾病,排除儿童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2)Conners量表[1]:该量表由美国学者Conners于1969编制,用于评估ADHD儿童症状的严重程度,国内研究认为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中国ADHD儿童的评估[1]。患儿首次就诊即采用Conners量表对ADHD进行评分;采用0~3四级评分法,最后得出学习问题、多动指数2个因子。(3)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由耶鲁大学儿童医学中心提供,YGTSS在国外是较为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评估TD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国内研究认为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按症状的严重度分级量化准确,具有极好的观察者间一致性[2]。采用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YGTSS)对其前1周内抽动症状进行评估,采用0~3四级评分法,最后得出运动抽动、发声抽动2个因子。

1.2 研究方法

对所有入组患儿均予哌甲酯5~30mg/d,分2~3次口服,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最佳剂量即最大疗效最小不良反应。TD(轻度)+ADHD组:单予哌甲酯;TD(中度)+ADHD组:予哌甲酯2周,症状不能迅速控制者加用泰必利或氟哌啶醇;TD(重度)+ADHD组:哌甲酯+泰必利+氟哌啶醇。

1.3 疗效评价

治疗1个月、2个月后,患儿或监护人根据Conners量表和YGTSS对其多动指数、学习问题2个因子、运动抽动,发声抽动2个因子症状积分再次进行评估。

2 结果

2.1 治疗后各组疗效分析

各组均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2个月后分别采用Conners量表,YGTSS评分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入组患儿多动指数、学习问题、运动抽动、发声抽动4个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见表1。

2.2 安全性评价

2.2.1 血压心率肝功能的变化

用哌甲酯、泰必利、氟哌啶醇2周和4周后,心率和血压变化未显示出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6月后肝功能均正常。

2.2.2 不良反应

1例“晚上8点不能入睡,胃纳差”,2例“头痛,胃纳差”,1例“偶有腹痛,每周3次”,2例“胃纳差,便秘”。该4例经解释指导,改变用药方法,症状得到控制后均继续接受治疗,在治疗4周后以上不良反应基本消失。治疗4周后,有1例“胃口差,腹部不适”,1例“胃口欠佳”和1例“腹部不适”,6周后仍有1例“胃口差”经解释指导后愿意继续接受治疗。部分患儿出现食欲不振。有3例患儿在服药早期2周内出现一过性抽动症状加重,2例3周后抽动症状逐渐减轻,1例5周后抽动症状开始减轻,但多动症状均在服药后减轻。

3 讨论

精神药理学研究发现,多巴胺拮抗剂,如氟哌啶醇,哌咪清等能抑制抽动,而增加中枢多巴胺活性的药物哌甲酯、苯丙胺、可卡因可使抽动症状恶化。然而,最近研究发现,抽动与多巴胺系统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有些病例,如氟哌啶醇在控制抽动症状方面无效,而中枢兴奋剂的作用却使其发生了变化。抽动障碍成因的多巴胺系统亢进学说受到了挑战[3]。TS合并ADHD的病例是否使用兴奋剂一直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传统观点倾向于兴奋剂会加重,甚至诱发抽动症,而新的观点认为这种影响不大,小剂量兴奋剂对抽动症症状甚至有好处[4]。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TS的形成可能是遗传与环境或非遗传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Leckman等(1999)强调具有遗传素质的儿童如遇到不利的环境条件,并超出神经系统的耐受能力或内环境平衡遭到破坏时,可促使发病[3]。

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TS伴有注意力集中困难,在诸如Conner量表上显示偏高的多动指数,这可能与其额叶注意调控功能发育不完善有关。其实二者合并出现的比率可高达50%以上,说明TS的某些认知特征与ADHD的神经心理机制有着类同的本质[5]。

TS合并ADHD很常见,约半数的患儿在TS起病前就表现出有ADHD症状,往往导致学习困难和人际关系不良,自信心降低,来自学习的压力和心理的压力增大,当这种不利的环境因素,超出神经系统的承受力时,具有遗传素质的儿童可能导致TS发病。

因此,对ADHD+TS患儿,首先治疗ADHD,改善学习成绩,同伴关系,课外行为,改善人际关系,降低同环境的冲突,消除自卑和不良的自我意识,全面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从而去除TS发病的不利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不同严重程度TS+ADHD患儿采用3种治疗方法,轻度TS患儿单用哌甲酯;中度TS+ADHD患儿予哌甲酯2周,症状不能迅速控制者加用泰必利或氟哌啶醇;重度TS+ADHD患儿用哌甲酯+氟哌啶醇+泰必利,2个月后患儿多动指数、学习问题、运动抽动、发声抽动4个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多动指数、学习问题、发声抽动差异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运动抽动差异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 1)。治疗过程中,除1例中度TS+ADHD患儿用哌甲酯+泰必利治疗后,抽动多动症状均较前减轻,暑假期间停用哌甲酯,抽动症状进一步减轻,开学后加服哌甲酯,抽动频率轻度增加.但抽动多动症状较治疗前均明显减轻,余未发现因服用兴奋剂导致抽动症状加重病例。本研究证实了新近有关兴奋剂对抽动症引响不大,可考虑小剂量兴奋剂(如哌甲酯)与常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泰必利)合用的观点[6]。

研究还发现,有2例轻度TS+ADHD患儿,单纯采用哌甲酯治疗2个月后抽动症状消失,因暑期停药,抽动症状又出现,而再次服用哌甲酯后抽动症状很快消失。这一结果从别一角度说明,TS的某些认知特征与ADHD的神经心理机制可能存在着类同的本质。本研究为临床治疗TS+ADHD这类疾病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摘要:目的探讨抽动障碍(TD)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应用精神兴奋剂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8月在本院多动症专科门诊就诊的确诊为TD共患ADHD患儿69例(DSM-IV诊断标准、Conners量表和YGTSS量表),采用哌甲酯,泰必利或(和)氟哌啶醇联合治疗,随访2月观察疗效和安全性(血压、心律、肝功能等)。结果治疗2个月后Conners量表学习问题、多动指数2个因子,YGTSS量表运动抽动、发声抽动2个因子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低,差异达到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兴奋剂对抽动症影响不大,小剂量兴奋剂(如哌甲酯)与常规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泰必利)合用对TD共患ADHD具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抽动障碍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兴奋剂,疗效

参考文献

[1]范娟,杜亚松,王立伟.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的中国城市常模和信度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21-323.

[2]钟佑泉,吴惧,谢晓丽,等.耶鲁抽动动症整体严重度量表对抽动障碍患儿的临床评估[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3):214-216.

[3]郑毅.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因现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193-194.

[4]万国斌.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2,17(4):200-202.

[5]清水凡生.小儿心身医学手册[J].北京:北大路书房,1999:161.

性偏好障碍 篇11

而具有性偏好障碍的患者却大相径庭,其性欲十分离奇,性心理呈病态表现,他们的表现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即他们对正常的性交并不感兴趣,而只青睐于离奇的性偏好。有些患者把性对象象征化,如把异性身体的某一部分或异性的衣物作为性爱对象,以这些目标替代了完整的异性个体,如恋物症,常以偷女性乳罩、内裤或剪女性发辫等为乐。然后在背地里对偷来的衣服产生性欲冲动,通过手淫以求性感的满足。还有些人把求偶行为目的化,比如把表达对异性爱慕之情的求偶行为作为发泄性欲的目的,如露阴症,他们喜欢躲在阴暗处或林间小路上,突然向走过的女孩或青年妇女暴露阴茎,不论对方不理睬、惊恐或叫骂,他们都会感到满足,而没有进一步的非礼举动,总是匆匆溜走。这种行为与流氓或其他性犯罪分子的区别在于,流氓会与受害者纠缠不清,往往有进一步的伤害女方的举动。

所以说性偏好障碍患者往往表现出种种其目的不是指向异性完整个体和正常性行为的替代的性满足方式,分别表现为性对象的异常和性行为方式的异常。他们的特点不在于异常的性行为和追求有多么古怪,即偏离常态有多远,而在于正常性行为的缺乏。患者从不谋求与异性发生肉体关系,这也是他们与真正的流氓行为和色狼的根本区别。因此,只要一个人存在正常的性行为要求和表现,不论他还有什么奇特的嗜好,就应认为他的性心理是正常的,就算不上变态性行为。而那些从不追求正常的性关系,把性对象象征化或把性行为目的化的人就属于性心理障碍中的性偏好障碍,或称性欲倒错。

性偏好障碍不是精神病,因为他们除了取得性满足的方式偏离正常外,其情感、理智、智能等其他方面均表现正常,只是性心理不正常而已,他们往往在特定情境下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现在,我们的社会已开始认识到这些人的异常性行为与性犯罪有所区别,他们虽然负有一定的行为责任,但他们是病人而非罪犯。

除了上述的恋物症和露阴症外,性偏好障碍还有以下几种表现类型:

异装症:从穿异性服装、模仿异性动作的过程中得到性满足。

窥淫症:爱偷看异性裸体或性交场面。

淫语症:专门以下流猥亵的语言辱骂女性,多通过电话进行。

摩擦症:又称挨擦症,在拥挤的场合时以生殖器在异性身体上摩擦,以求获得性的满足。

恋童症:成年男子对成年女性不感兴趣却只对未成熟儿童感兴趣,往往给孩子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

施虐症与受虐症:以肉体虐待取代正常的性行为,在摧残对方或体验痛楚中获得性的满足,这两种人往往结成伴侣,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许多患者还交替充当这两种角色。施虐症的暴力程度和范围有很大差别,但往往已失去性的意味。施虐症患者可能在生活中遭受过挫折或欺凌,或遭受过异性的拒绝和侮辱,因而形成报复与反抗的心理,或系自卑感的过度补偿,以此反常行为作为性欲的发泄和表现男性的优越感;而受虐症则多见于女性,它可能是害怕遗弃的恐惧心理的变态表现,也可能是内疚或罪恶感的自责自罚的表现。

活动障碍 篇12

关键词:二语习得,文化障碍,语言障碍,益处

一个人在与本族人的接触过程中,通过比较认识了自己,了解其他人能使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在与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交往中探究各种多样性,通过对比,个体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社会。在语言的学习中也是如此,学习第二种语言,理解词汇含义和短语的表达方式,是在第二语言之前无法想象的。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学习他文化中社会生活、生活模式、价值观的机会,使学生了解第二语言的语音体系、语义体系和语法体系。但是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无论如何学生都会遭遇过由于语言障碍和文化障碍引起的交际困境,引起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问题。而破除二语习得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障碍与文化障碍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益处,不但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成功的交际。

文化障碍与语言障碍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媒体,学语言即是学文化,教语言即是教文化。学习语言决不可忽视文化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应增强文化差异意识,克服文化障碍。既要正确理解异国文化,又要理解本族文化。文化差异是导致文化交流障碍的根源,因为它干扰了语言使用并造成负迁移。正确理解本族文化和强化对异国文化的学习是增强跨文化差异意识,提高文化差异理解能力的保证。克服文化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语境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审美标准等方面。在跨文化交际和合作中常常产生文化冲突,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所致。因此,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语言的习得过程中,无论是习得母语还是第二语言,凡是语音、语义、语法、语用、语言表达、语言认知上发生异常或在语言发展上有迟缓或异常皆可算是一种语言障碍。本文所指语言障碍是指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利用二语的口语,书面等形式来表达个人思想、感情、意见的能力出现缺陷,表现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各功能环节单独受损或两个以上环节共同受损,包括语言表达、语言理解、书写及阅读等几个方面。并非指中风、脑炎、脑外伤及脑肿瘤等脑损伤后引起的语言和作为语言基础的认知过程的障碍。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出现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在二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导致沟通过程中出现相互的误解的例证也不胜枚举。语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语言知识本身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上述过程之中,以使他们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得到锻炼。语言知识的归纳或总结的范围、深度、方法、时机要由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来确定。任何一种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果孤立起来,语音、词汇、语法任何一项都不是语言,也不能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单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学会语法点的用法;可以学到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要让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即真实听说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真实读写实践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用法;真实交际中的语言知识。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除了文化背景外,还有语言使用者所使用的语言本身。破除文化障碍和语言障碍无疑会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成功的交际有无限的益处。

内部收益

内部收益指的是在二语学习中,个体自身发生的变化。这种收益是第一位的,其它相关的收益是第二位的,其实效性和实践上的重要性取决于内在收益。这并不是说学生或社会强调内在收益,他们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强调外部收益,作为第二语言教师,我们应当为完成内在收益必须强调外在收益。

二语学习中的内在收益,是对生活的理解、宽容、复杂的语言知识、灵活性、纪律性、新技术的习得。通过二语学习,学生获得的内在收益是对生活几生活方式的理解。从个人角度及文化角度更加充分地了解自身处境。这种洞察力帮助他们理解诸如“我是谁?”、“怎样适应社会?”的问题。当他们更加完整地理解自身及环境,他们就更能知道自身的行为,更加适应周围的环境。当学生对他文化和他社会模式更加了解时,也能对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宽容,个体反应取决于他所接触的信息是如何表达和学习的。当然在现实世界中,在现代的多文化时代里,宽容是重要的目标。二语教师应意识到自己需要在不玷污自己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对其他人和其他文化体系做出积极的反映,在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出现时,调节自身的行为,消除个体的心理不适。毫无疑问,对语言的复杂性和潜能的更好理解,对于想理解这个世界和应付这个世界的人来讲是有益处的。我们应当记住,语言不仅制约着人的言语,而且制约着人的思想和世界观,不同的文化观念放映在日常生活中。

从理论上来讲,第二语言的学习能促进个体应付新环境的能力。面对从来未遇到的文化观念和语言结构,学习者习得了一个迅速变化的世界里需要的灵活性。Alter(1970)认为社会进入到一个迅速发展阶段,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世界。第二语言的学习是唯一有此功能的课程。因为诸如数学等其它课程对学生而言不是全新的和陌生的。Jarvis(1974)认为第二语言的学习为“将来的冲击”(future shock)带来的创伤作好准备。具有“应付不熟悉的环境能力是外语学习带来的最有力的后果”。他责怪外语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不熟悉的事物的受害者而不是收益者。同时,智力上的灵活性能促进个体的认知能力,也是外语学习的成果。教育心理学家已经推动了某些方面创造力的发展,尤其在分散思维领域(Treffinger&Gowan,1971)。Landry(1974)报道说,经过发散思维的训练,尤其是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学生的FLES成绩比从来未学过第二语言学生的成绩要高出许多。

语言是全部课程中需要不断努力才能取得进步的科目之一。在校内校外能坚持不懈地学习能力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一个积极的成果。因为学生们被迫学习一些材料,而不是依赖他们已知的信息进行学习。有人也许会说第二语言的学习和其它课程的学习在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应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而学习第二语言是学习新技巧的有效途径。几年前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高中阶段学习第二语言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得的分数要高于没学过二语的学生(Skelton 1957)。

外部收益

外部收益包含在二语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技巧、洞察力和敏感性,在同其它国家、其它文化或次文化来的人接触中、在旅游和其它休闲活动或在一个人选择的职业技术中颇有益处。在经历了第二种文化及其语言之后,个体有潜能与他人更充分有效地交往,也可以与别国人、同一文化中的次文化范畴的人交往。在此方面,我们不能忽略,在某种程度上,文化和语言一样,有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成分。每个人在大文化背景下使用自己的独特文化模式进行交谈。这种对多样性的理解和认知将促进个人能更有意义地、更满意地、更有活力地他人交往,可以与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国家也需要一些能用它国语言和其它国家的居民进行交流,这种能力在政府部门、外事部门、在经贸发展中更有用处。在当今世界中,没有一个国家能忽略世界的声音而存在。

第二语言的能力在国外旅行时能带来更大的乐趣和益处,大多数二语教师承认一个人最受教育的经历是在外国住上一段时间,然而,一个人在此经历中获得的益处取决于其语言、文化知识,接触外国语言文化并不能确保其得到多少知识。Dennis Gabor在其《发明未来》(Inventing the Future)一书中,提到现代社会面对三个严重的危险,核破坏、人口过剩、休闲时间过多。科学为前两个问题找到了答案。第三个问题比较严重。在人类文明历史中,人类能在休闲时间建设自身。二语的学习将是有趣和有益的休闲活动。首先,学习一门外语本身就很有趣。第二,人们利用休闲时间继续学习外语、旅游、看外国电影、在异族餐馆吃饭。结交新朋友、听收音机、读书、读杂志、报纸。现在无论国内外都有一些人把第二语言当成职业技能,如教学、翻译、解说员,也可以在一些诸如社会工作、医药领域、法律、政治、出版业利用二语知识。

结论

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不但要传承中外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才能了解文化差异汇中较多的隐形因素。同时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灵活性。要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增加对异国文化的了解,采取理解、尊重、宽容的态度来学习文化知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培养学生根据双方文化背景灵活地调整自己的交际能力,使交际取得预期成果的能力,这都要求学生掌握精准的文化知识,因此文化知识的学习能有效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及其准确的应用。在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的除了语言本身外,还有语言使用的文化背景。人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就难免会出现冲突或误解。交际文化素养的习得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实际语言运用成败的关键。作为英语教学工作者,我们要加强学生对英语知识的讲授、操练和培训,而且要加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把英语文化变为已知文化,注重对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如何结合情境,准确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参考文献

[1]Alter.M.P(1970).A Modern Case for German.Philadelphi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Teachiers of German.Pp18-19

[2]Jarvis G.(1974).What really Comes From Studying a Foreign Language.Keynote Address.ACTEL Convention

[3]Treffinger.D.J.,and Gowan,JC,1971.An Updated Representative List of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Stimulating Greativity,Methods and Educational programs for Stimulating Creativity,5:127-39

[4]Landry.R.G.,(1974).A Comparis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and Monolinguals on Divergent Thinking Tasks at the Elementary School Level.Modern Language Journal,58,10-15

上一篇:明清民居装饰艺术研究下一篇:课堂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