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2024-10-22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共12篇)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1

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现状的分析

首先, 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过程中,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是进行转移的程序和手段还比较落后, 没有跟上我国实际的需求, 另外每个地方进行转移工作的程序和操作步骤不太一致, 还有省级统筹的大制度, 导致跨省转移的对接工作产生了困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在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系统没有采取全国联网的方式来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信息流通, 这导致了在进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过程中经常是依靠人工的操作和电话的沟通, 这无疑影响了转移工作的效率, 并且还容易造成信息的丢失。由于转移的操作不统一而且各省还不尽相同, 这样在进行转移手续的过程中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其次, 就目前基本养老保险的工作情况来看, 因实行省级统筹国家不能在全国范围内监控职工的重复参保问题。在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过程中, 往往存在跨省调动人员重复缴费的问题。这一情况在企业中表现的也特别明显, 尤其是省属行业, 职工跨省流动的较频繁。如果企业职工从一个企业调到另一个省份的企业时, 在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往往会遇到这些困难, 给企业职工和单位造成了不便。

再次, 在实际进行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工作时, 企业职工往往会遇到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根据人社部发[2009]187号文件有关的规定, 缴纳基本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如果在不同的地区缴纳养老金, 当其到达退休年龄的时候, 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的计发要在满足相关的条件。这一政策对于企业职工来说是有利的和便利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情况去不是如此。尤其是当他们跨省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时候, 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的分析

首先, 目前企业职工进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中容易产生困难的原因之一是我国的统账制度没有得到完善。我国目前实施的是养老保险的统账结合的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企业职工个人拥有自己的个人账户, 但是统筹账户里面的资金属于全体的参保人员。因此, 当企业职工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的时候, 企业职工虽然能够带走本人的个人账户和部分统筹基金。所以, 这个情况就形成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壁垒, 造成了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工作的掣肘。各省也因统筹压力大, 造成了接近退休年龄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转移的困难。

其次,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统筹方面还处于较低的层次, 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这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还没有实现。二是在关系转移的工作中没有科学有效地管理, 信息交流不畅。从实际的养老保险工作中来看, 全国各地的养老保险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性, 各省的转移操作办法都不尽相同, 企业职工申请关系转移之后养老保险的部门容易产生推诿和搭配不当的问题。

再次, 我国目前的财政体制容易造成转移工作的困难。从本质上来说, 基本养老保险是企业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后享受养老保险的权益。而如果从表面上来看的话, 在进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过程中, 是资金和信息在进行转移。这是错误的看法。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实际上是养老保险的权益的转移。在基本养老保险转移的工作中, 我们要区分养老保险转移的形式和养老保险转移的实质, 否则当企业职工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够及时的察觉。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养老保险模式采取的是市县级统筹养老基金和省级调剂金结合的养老金管理办法。在这一模式当中, 如果养老保险关系进行了转移的话, 那么保险的责任也就进行了转嫁, 从而致使养老金的转入地需要对转移人员负责发放养老金, 这就增加了转入地养老金的压力。

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解决的对策

1. 从制度出发, 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说, 要加强中央财政的投入力度, 确保社会保险基金的充足。从各地政府的角度来说, 要加强各地政府之间的沟通能力, 避免相互推诿。地方政府要处理好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一是要建立合理公平的基金转移制度, 二是要建立中央统筹管理制度, 三是要建立区域互助制度, 以此来解决上述二者的平衡问题, 从而确保各地的养老基金能够正常有序的流转。

2. 从工作系统出发, 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信息系统建设

要形成互动机制, 将业务经办与信息技术和行政管理紧密联系起来。要实现养老保险信息情况的全国共享, 保证各地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一系列的功能, 比如信息查询功能、信息釆集功能、信息流通功能等。这样能够有效地降低操作成本, 而且方便统一操作的规程, 提高社保工作透明度。

3. 从具体操作出发, 分段来计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权利和缴费义务是对等的, 这就说明多缴费就多受益, 反过来少缴费就少受益, 如果不缴费就不受益。以此采取分段计算的方法是分别计算参保人员在各地不同时期的缴费水平。另外, 通过分段计算能够保证各省市利益的平衡性, 避免了各地由于资金的不平衡而出现相互推诿, 促进了办理转移手续的畅通。

4. 从管理出发, 完善社会保障卡作用

社会保障卡能够全国通过, 在解决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社会保障卡是参保人员的社保凭证, 它能够记录参保情况和支付社保待遇以及享受金融服务。拥有社保卡, 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记录都能够完整准确的记录到卡中, 因此无论参保人员在哪里就业参保都有记录。因此, 要在全国范围内利用现代发达的金融网络来实现社会保险权益的记录和查询, 促进基本养老保险接续问题的解决。

四、总结

目前我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进行关系转移的过程中往往遇到一些制度和政策上的障碍以及实际操作过程中的障碍, 造成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不便。要改善这一局面, 需要从其原因出发, 给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联合专家组.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体制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6.

[3]方倩, 何文炯.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问题差异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 2009, (9) :51-61.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2

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转移

随着异地就业、异地养老的情况越来越多,在职者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在异地就业或者养老时,之前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该怎么办,有关自己从前的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转移。在养老保险普及的今天,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的养老保险关系该如何转移接续,这就需要我们去具体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2009年12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旨在切实保障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保证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并在城镇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全文如下: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

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保证参保人员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跨省)流动并在城镇就业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包括农民工。已经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第三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由原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开具参保缴费凭证,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参保地。参保人员达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其在各地的参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含本息,下同)累计计算;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其中出国定居和到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定居的,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按下列方法计算转移资金:

(一)个人账户储存额: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1998年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

(二)统筹基金(单位缴费):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

第五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按下列规定办理: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一)参保人员返回户籍所在地(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就业参保的,户籍所在地的相关社保经办机构应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二)参保人员未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由新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但对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

(三)参保人员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调动,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不受以上年龄规定限制,应在调入地及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第六条 跨省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员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按下列规定确定其待遇领取地:

(一)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的,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三)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第七条 参保人员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后,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按照《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的规定,以本人各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待遇领取地对应的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其基本养老金。

第八条 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按下列程序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一)参保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二)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审核转移接续申请,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三)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四)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并将确认情况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第九条 农民工中断就业或返乡没有继续缴费的,由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保留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保存其全部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个人账户储存额继续按规定计息。农民工返回城镇就业并继续参保缴费的,无论其回到原参保地就业还是到其他城镇就业,均按前述规定累计计算其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其个人账户储存额,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与城镇职工同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民工不再返回城镇就业的,其在城镇参保缴费记录及个人账户全部有效,并根据农民工的实际情况,或在其达到规定领取条件时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农民工在城镇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在农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衔接政策,另行研究制定。

第十条 建立全国县级以上社保经办机构联系方式信息库,并向社会公布,方便参保人员查询参保缴费情况,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发行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为参保人员查询参保缴费信息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服务。

第十一条 各地已制定的跨省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相关政策与本办法规定不符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由各省级人民政府参照本办法制定,并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备案。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缴费年限,除另有特殊规定外,均包括视同缴费年限。

第十三条 本办法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解决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问题,维护参保人员的养老保险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13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种制度需要办理衔接手续的人员。已经按照国家规定领取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

第三条 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员,达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定退休年龄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满15年(含延长缴费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可以申请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养老保险,待达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规定的领取条件时,按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办法计发相应待遇。

第四条 参保人员需办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的,先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关规定确定待遇领取地,并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险关系归集至待遇领取地,再办理制度衔接手续。

参保人员申请办理制度衔接手续时,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提出申请办理;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在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地提出申请办理。

第五条 参保人员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合并计算或折算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

第六条 参保人员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转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并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年限。

第七条 参保人员若在同一内同时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其重复缴费时段(按月计算,下同)只计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重复缴费时段相应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退还本人。

第八条 参保人员不得同时领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对于同时领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的,终止并解除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除政府补贴外的个人账户余额退还本人,已领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应予以退还;本人不予退还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余额或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本养老金中抵扣。

第九条 参保人员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时,按下列程序办理:

(一)由参保人员本人向待遇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书面申请。

(二)待遇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受理并审核参保人员书面申请,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在15个工作日内,向参保人员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发出联系函,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向申请人作出说明。

(三)参保人员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接到联系函的15个工作日内,完成制度衔接的参保缴费信息传递和基金划转手续。

(四)待遇领取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收到参保人员原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移的资金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并将情况及时通知申请人。

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律伴网(www.lvban365.net)律伴让法律服务更便捷!

第十条 健全完善全国县级以上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方式信息库,并向社会公布,方便参保人员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手续。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信息查询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全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加快普及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障卡,为参保人员查询参保缴费信息、办理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提供便捷有效的技术服务。

第十一条 本办法从2014年7月1日起施行。各地已出台政策与本办法不符的,以本办法规定为准。

以上两个文件是不是初步解答了有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问题呢?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相关的法律条文或许已经不再适用于当前的情况。在了解相关法律政策的同时更应该多多关注时事新闻,做到与时俱进同步更新自己的养老保险知识。

文章来源:律伴网 http://www.lvban365.net/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3

1、此暂行办法适用于何种类型的养老保险?如何理解包括农民工?

根据暂行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包括农民工。”

自1997年26号文以后,各地纷纷出台相应的养老保险规定。同时为适应本地区特点,还实行了一些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特殊养老保险,如上海市的外来人员的综合保险,还有小城镇养老保险(“镇保”)。这些特殊保险都不需要个人缴纳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从暂行办法的规定上看,这些特殊养老保险不在此次调整的范围。同时从全文的理解看这些特殊的保险迟早将会进入历史。

“农民工”是一个特色名词,暂行办法并没有特殊的解释。根据94年的309号文,农民工应该是指进城务工的具有农民户口的人员。同样由于历史原因,各地曾经出台有关农民工的社会保险,这些保险更多的是存储性质,因此不具有社会保险的作用,不属于暂行办法所说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是此次调整范围。而那些和具有城镇户口的员工一样缴纳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他们实际上已经被视同城镇工,因此这些人当然适用暂行办法。

2、如何理解“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

根据暂行办法第三条:“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在暂行办法发布后,在文件生效前,南方个别地区曾经出现了集中退保的现象。从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解,自1997年26号文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就没有退保的概念。如果因为如何原因,员工不再缴纳保险,这些保险只能封存,直至员工再次缴纳或办理退休。因为养老保险一致是以统筹的方式出现的,它不同于一般的银行存款。因此不能够退保。

但是由于前面陈述的情况,各地出台的各种形式的特殊养老保险,有的是有这种规定的,尤其是针对外来人员的社保。因此暂行办法的这个规定造成部分外来人口众多的地区出现了集中退保的现象。应该说这是由于政策理解不到位造成的,并不是暂行办法造成的。

3、暂行办法如何规定个人和企业账户的转移比例?

根据暂行办法第四条: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时,按下列方法计算转移资金:

(一)个人账户储存额: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1998年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

(二)统筹基金(单位缴费):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按12%的总和转移,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

其中个人账户全部转移。企业账户是缴费基数的12%,不是企业账户的12%。这个缴费基数是缴纳当地的缴费基数。

另外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1997年26号文是一个政策分水岭。同时1998年1月1日也是一个养老保险享受的分水岭。它将决定个人退休时享受多少养老金,此处不再赘述。

4、暂行办法中养老账户的转移是否需要个人办理手续?

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无需个人办理,由转入地的社保经办机构负责转接。具体的规定是:

(一)参保人员返回户籍所在地(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就业参保的,户籍所在地的相关社保经办机构应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

(二)参保人员未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参保的,由新参保地的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及时办理转移接续手续。但对男性年满50周岁和女性年满40周岁的,应在原参保地继续保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同时在新参保地建立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记录单位和个人全部缴费。参保人员再次跨省流动就业或在新参保地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将临时基本养老保险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转移归集到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

(三)参保人员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调动,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不受以上年龄规定限制,应在调入地及时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5、如果本人在各地都有缴纳养老保险,如何确定待遇领取地?

暂行办法第六条规定:跨省流动就业的参保人员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按下列规定确定其待遇领取地:

(一)基本養老保险关系在户籍所在地的,由户籍所在地负责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满10年的,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三)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计缴费年限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回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四)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地,且在每个参保地的累计缴费年限均不满10年的,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及相应资金归集到户籍所在地,由户籍所在地按规定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6、如果本人在各地都有缴纳养老保险,按照何种待遇享受退休工资?

根据暂行办法第七条:“以本人各年度缴费工资、缴费年限和待遇领取地对应的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其基本养老金。”

在此,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都比较好理解,因为个人账户是随本人转移,个人账户包括了余额和缴费的年限。另一个待遇领取地对应的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就比较难理解了。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4

关键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

农民工因为其廉价劳动力而成为我国各沿海发达城市的主力,他们为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养老保险状况与其所做的贡献却很不相称。2007年底,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1 846万人,仅占其总数的8.7%。2009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仅为7.6%,我国农民工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障形势严峻[1]。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法律法规不统一以及保障层次千差万别等原因和农民工流动性大、收入水平低等特点,我国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一直都存在困难,导致了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出现瓶颈,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困境,呼吁着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改革[2]。

1新政策实施前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总量增加到14 533万人,比上年增加492万人,增长3.5%,但农民工的参保率依旧很低。我国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情况见表1,其中养老保险的部分:全国的参保率为7.6%,东部地区为8.8%,中部地区为5.2%,而西部地区仅为4.2%。

从统计数据上来看,中西部的农民工参保率要远远低于东部。由于过去我国的养老保险模式长期实行地方政府统筹,地方的经济水平决定了地方的养老保障水平,中西部地区相比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因而在养老保障水平上会落后东部地区。

除了从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整体上看出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状况堪忧之外,以北部的北京、东部的上海以及南方的广东三大农民工输入地的数据来分析,情况也不容乐观。第38页表2是经过汇总处理的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变动数据。

首先看广东省的数据,广东省2006年至2009年四年内,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增长率平均在6.5%左右,而广东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总人数的增长率为11.27%左右,因而农民工参保水平与平均水平相比较还有很大差距。

其次,上海的农民工参加的基本养老保险为综合社会保险,2006年至2009年,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的增长率平均为1%左右,上海总体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平均增长率在3.07%左右,相比而言差距还是很大,而且2008年末参加综合社会保险的人数为383.3万,2009年为378.41万,其中有一部分农民工选择了退保。

北京将农民工纳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范畴,从数据上来看,2008年相比2007年来说,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有了量的飞跃,从49万人上升到127.5万人。从数据来看,北京的农民工参保情况要较其他两地好,主要原因是北京将农民工纳入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北京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试点区域,政府对其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缴费标准上较城镇养老保险要低,而且今后返回农村的农民工可以方便地转移[3]。

综上所述,我国的高效性、覆盖广、可转移的社会保障目标在现在来看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是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2由转移接续难导致的农民工“退保潮”

由于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民工游走在城乡之间,成为城市“边缘人”。在养老保险方面,首先农民工的参保率很低,少数地方政府虽然自行制定了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险的政策,但其总体参保率仅为15%;其次,农民工养老保险退保率很高,据统计,全国农民工的退保率在40%左右,在农民工众多的广东省的部分地区退保率高达95%以上,并且退保率呈逐年攀升的趋势[4]。

近年来出现的农民工退保风潮,使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形成雪上加霜,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形成,直接影响了全国的统一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在当前农民工参保积极性不高、保险覆盖面不广及保险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各地区普遍出现的“退保”高涨现象应该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5]。

目前学术研究大都把农民工退保的原因归结为农民工的高流动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难之间存在矛盾、农民工收入低和社保缴费门槛高的矛盾、转移程序繁琐等。但深究起来,各地区的经济特点形成各种不同的养老保险模式,没有统一的规范,这才是导致农民工退保最主要的原因。

解决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关键在于处理好该制度的两个核心:缴费标准和转移接续原则。其中导致农民工退保的主要原因是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困难,而引起“转保难”的现实原因则是当前各地方养老保险制度的地方割据,其中涉及金额的转移标准、地方利益、政府的财政负担和不同社保制度的衔接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摆在农民工面前,使得他们在面对各种阻碍的情况下选择了退保。

3农民工参保遇到的困难

农民工参保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养老保险金缴费门槛高和关系转移困难,在被访的参加过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中有的认为养老保险缴费过高,另外认为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困难,在转移过程中各种手续复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在被调查对象中没有人成功转移养老保险关系。农民工对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制度不了解,这也是导致转移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民工群体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时不知道该办理哪些具体手续,也不了解到底要到哪些部门去办理相应的手续。

4当前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制度

4.1防退保促接续新政策基本内容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共有13条,内容主要涉及养老保险关系跨地转移时养老金的计算方法、养老保险金最终领取地的确定方法和关系转移程序三大部分[6]。

新政策适用于农民工在内的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所有人员。之前已经按照国家规定有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不再继续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这也意味着国家将农民工纳入了城镇养老保险的范畴,并且明确规定,达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他们可以合并计算在各地的参保缴费年限;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的人员,不得将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终止并办理退保手续。这一规定从很大程度上制止了农民工退保现状。

4.2新政策在防退保和促转移方面的进步

1)异地转移只需转移12%的单位缴费,轻松方便办转移。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跨省就业,除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需要转移12%的单位缴费。这样以来,单位缴费的大部分随跨省流动就业转给转入地,减轻转入地的资金压力;单位缴费的少部分留给转出地,用于确保当期基本养老金支付。

办法规定流动就业人员离开原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要开具统一样式的参保缴费凭证;到新就业地参保缴费后,只要提出转移接续申请,所有手续都由相关两地社保经办机构办理。同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还公布了全国县级以上所有社保经办机构联系方式信息,供相关人员查询自己的参保缴费和转移接续信息。这大大减轻了流动就业参保人员往返于不同地区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的复杂过程,既省力又省时。

2)明确领取待遇地,农民工无须再“退保”。办法按照“唯一性”原则,依次确定了相关地区的责任。参保人员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一致,在户籍所在地办理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当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不一致时,如果在最后参保地参保满10年,则在最后参保地领取待遇;如在最后参保地参保不满10年,依次向前推至满10年的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各地参保都不满10年,则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这样有助于消除过去由于地区之间职责不清,个别转出地和转入地相互推诿的现象。总之,让每一个缴费满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都能在一个地方领到基本养老金。同时新出台的办法中规定:“未达到养老保险金待遇领取的年龄前,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因而退保的情况从制度上予以否定,农民工无需退保也不能再退保。

3)可以多地点参保,但计算方法全国统一。我国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本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一定系数计算。平时缴费越多,个人账户储存额就越多,这部分养老金水平就越高。对基础养老金的计算,即以本人各年度缴费工资与本地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应计算其缴费工资指数,由此计算出本人指数化缴费工资,再与本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出平均值,作为计发其基础养老金的基数;缴费满15年发给基数的15%,多缴费1年多发1%。办法仍然按照该计算方法发放工资,但更加明确了流动就业人员在各参保地的各年度缴费工资与最后待遇领取地对应的各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计算其缴费工资指数。这样既确保了在全国范围内政策的统一,又使计发方法简便易行。

对回到农村后不再继续返城就业的农民工,办法保留了其在城镇参保缴费的记录和个人账户并全部真实有效。如果累计缴费年限超过15年,在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后,可以和城镇职工享受同样的计发基本养老金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满足规定条件,也可以把城镇参保的相关权益记录和资金转移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4.3新政策存在的不足

新政策解决了农民工退保的情况,强制性地规定不容许退保,但是却并没有解决当前养老保险制度地方利益难以协调的状态。如何解决长期以来的养老保险地方分割状况是真正改变转移接续难现状的根本,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才能做到真正的“能转移”。还有农民工希望能有相应的人员负责教会他们如何转移养老保险关系,也就是希望能够普及一下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知识。另外,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知识信息宣传不够广泛,每个企业都应该加大力度宣传。

参考文献

[1]慈勤英,杨慧.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现状与对策[J].流动人口,2003(1):13-15.

[2]韩宗保.破解农民工退保问题的思路[J].中国财政,2008(17):24-29.

[3]胡婷.探讨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J].法制与社会,2009(3):29-34.

[4]黄岩.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大众商务,2009(5):46-48.

[5]刘晓雪.积极探讨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J].上海农村经济,2006(8):20-24.

跨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流程 篇5

发表时间:2010-4-19 来源: 点击次 双击滚屏

根据国办发[2009]66号和人社部发[2009]187号文件规定,自2010年1月起,我市对于跨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按照以下流程执行。

一、申请出具《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

缴费职工于缴费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关系后,可以由本人或缴费单位携带以下材料到所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开具《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

(1)《申请》(附件二)、(2)缴费职工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3)缴费职工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的,请提供委托书及代办人的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4)《职工养老保险手册》(5)解除(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调动手续原件及复印件(6)政策规定的其他相关材料。

二、出示《参保凭证》,申请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缴费职工向新就业地社会保险机构出示本人的《参保凭证》原件和复印件并填写《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申请表》(附件一),符合转入条件的,由新就业地社保经办机构向原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联系函》。

三、办理基金转移手续

原社保经办机构收到《联系函》后,核对有关信息生成《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信息表》并办理基金划转手续,传送给新就业地社保机构。

四、办理接续保险手续

新就业地社保机构在收到《信息表》和转移基金后的15个工作日内核对《信息表》及转移基金额,将转移基金额按规定分别记入统筹基金和该参保人员个人账户,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携带以下材料确认转移接续情况:

1、《职工养老保险手册》,2、缴费职工的参加工作时间、视同缴费年限等相关信息需要认定的,需出据缴费职工本人的《人事档案》,3、政策规定的其他相关材料。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问答

问:《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的实施为需要转移的缴费职工带来哪些好处?

答:

一、《暂行办法》规定社保经办机构受理转移申请后,保险转移材料将通过邮寄方式在各经办机构之间传递,本人不需在两地市间来回奔走移交转移材料-省钱。

二、缴费职工不会因不知带什么材料才能办理转移手续,只需提出“转移申请”-省力。

三、社保经办机构将最迟在3个15个工作日(受理-转移-接续)办结转移接续手续-省时。

问:劳动者一生在多个地区流动就业并参保缴费,当他们达到待遇领取年龄时,应当在哪里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答:过去,由于地区之间职责不清,个别转出地和转入地有相互推诿的现象。《暂行办法》按照“唯一性”原则,依次确定了相关地区的责任,即:参保人员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一致时,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当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不一致时,如果在最后参保地参保满10年,则在最后参保地领取待遇;如在最后参保地参保不满10年,依次向前推至满10年的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各地参保都不满10年,则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总之,要让每一个缴费满15年以上的参保人员都能在一个地方领到基本养老金。比如,一个江西的农民工,先后在福建、广东、浙江的城镇就业,参保缴费各5年。当他达到国家法定待遇领取年龄时,由于累计缴费年限满了15年,因此可以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由于他在3地参保都不满10年,就由他的户籍所在地江西省负责发放基本养老金,而3地社保机构应按规定把相应的资金转到江西省。但如果他在达到领取待遇条件之前,已把户籍转到了最后参保地浙江,那么就由浙江省负责发放基本养老金,其他两省应按规定把相应的资金转到浙江省。

问:对部分年龄较大的参保人员设立临时养老保险缴费账户是怎么一回事?

答:对于年满50周岁的男性和年满40周岁的女性跨地区流动就业的,一般来说,他(她)们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已经不可能在新参保地缴费满10年,因而也不可能在该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所以,《暂行办法》规定,对这部分人员,除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批准调动的之外,原则上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而在原参保地保留其关系。同时规定,可在新就业参保地为其建立临时养老保险缴费账户,待符合待遇领取条件后,将临时缴费账户中的全部缴费本息都转回原参保地或待遇领取地,累计计算其参保缴费年限和基本养老金。这样规定,既有利于减缓中心城市的人口承载和养老保险基金压力,也使这部分人员异地就业参保有了保障,可以增加他们的基本养老保险累计权益。

济南市各经办机构转移业务咨询电话 市直 86910565

高新88871626

历下 86965536

章丘83233760

历城 88066047

平阴87667739

市中 82706562

济阳84238915

天桥 81608861

商河84880224

槐荫 87122922

长清87217397-802

此表可复印或到济南社会劳动保险网()下载

附件二

济南市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办公室

(办事处):

姓名:

公民身份证号码:

性别:

户籍地地址:

月与 缴费单位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申请出具《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凭证》。

申请人(签字):

缴费单位(章):

代办人(签字):

****年**月**日

说明:申请人(签字)、缴费单位(章)二选一即可

此表可复印或到济南社会劳动保险网()下载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6

关于参保人员跨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问题

【政策核心】《办法》规定,跨省流动到广西行政区域内就业并参保的人员,符合文件规定条件的,根据有无用人单位两种情况,分别向参保地或者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办继续参保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不符合文件规定条件的,则由新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及时为其建立临时缴费账户,并由新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参保人员出具不接收转移书面告知材料。

【政策解读】这是《办法》的核心条款之一。《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了参保人员因就业地的变换而受到影响的养老保险权益问题,实现了劳动者在跨省流动就业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者跨省区流动就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已达1.5亿人。就广西而言,在区外务工就业的人员也超过600万人。许多人在不同城市和多个时段就业参保,而缴费年限不能累计计算,使他们在进入养老时利益受损甚至无法得到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多缴多得的机制在他们身上没能实现。这无疑降低了这些劳动者参保缴费的积极性,这也是农民工在离开一个城市时选择“退保”的主要原因。农民工退保,实际上是终止了原已参保缴费获得的养老保险权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这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国务院要求在2009年“制定出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暂行办法》的出台实施,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惠民政策的体现,是一件利民生的好事,顺民意的实事。《暂行办法》规定,劳动者跨省流动就业参保缴费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可以转移接续,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未达到领取待遇年龄时,不得提前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在省内流动就业的,也要按照这一原则处理。这就真正、全面实现了参保人员“不论你在哪里干,养老保险接着算”。

按照《办法》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到广西行政区域内就业,符合《暂行办法》和人社部发〔2009〕187号文件规定并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向参保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办理继续参保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没有用人单位的,由参保人员本人直接向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继续参保和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手续。参保人员若不符合《暂行办法》和人社部发〔2009〕187号文件规定办理跨省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则由新就业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其建立临时缴费账户,并为其出具不接收转移书面告知材料。

《办法》还明确,在广西行政区域内多个市、县就业并参保缴费的人员跨省转出时,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和基金划转,由参保人员在广西最后参保缴费所在地的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办理。这是针对在广西行政区域内多地流动就业参保的缴费账户和临时缴费账户的跨省转出问题,而做出的具体规定。

关于跨省就业参保人员申报办理养老保险待遇领取的问题

【政策核心】《办法》规定,参保人员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一致时,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当户籍所在地与最后参保地不一致时,如果在最后参保地参保满10年,则在最后参保地领取待遇;如在最后参保地参保不满10年,依次向前推至满10年的参保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各地参保都不满10年,则在户籍所在地办理待遇领取手续。

《办法》还明确规定,如果广西户籍的务工人员达到领取养老保险待遇条件时,养老保险关系不在广西行政区域内的,由本人向户籍地养老保险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可按规定及时予以办理。

【政策解读】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按照原有政策规定,参保人员跨地区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只转个人账户储存额,不转单位缴费部分。为此,这类人群中很多人认为参加养老保险“不合算”,于是半途退出参保。

与以往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相比,《办法》最大的区别是农民工离职时不能退出养老保险。农民工可以和城镇职工一样转移接续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将各地缴费年限合并计算,达到待遇领取年龄时,缴费年限满15年就可以按月领取退休金。这样,农民工离开城镇时就不用再退保,减少了养老保险权益的损失。

关于达到年限,养老金上哪儿领取的问题,这是参保人非常关心,也是《办法》中要解决的一大核心问题。因为在过去,各地区之间由于职责不清,出现过个别转出地和转入地相互推诿的现象。《办法》对这一问题的几种情况都进行了明确,非常便于操作。其中,对于在广西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参保缴费满10年,但户籍地不在广西,且其养老保险关系已转移外省的参保人员,可向广西区域内最后参保缴费地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提出书面申请,即可获办理。

关于跨省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及

跨省转入广西行政区域内就业的

参保人员缴费工资指数的确定问题

【政策核心】对跨省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办法》规定,除了转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要转移12%的单位缴费。

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至广西行政区域内后,符合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员,在计算其养老保险待遇时,缴费工资指数按本人在各参保地各年度月缴费工资和广西相对应的上年度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比值,计算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政策解读】城镇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金,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其中,个人账户养老金按本人个人账户累计储存额除以一定系数计算,这对流动就业和稳定就业的劳动者都是一样的,只要多缴费,个人账户储存额多,这部分养老金水平就高。

对跨省养老保险转移,《办法》规定,除了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外,还要转移12%的单位缴费。目前,单位缴费养老金比例一般为工资基数的20%,为什么不将这20%全部转移,而只是转移12%,这会不会对转移的受保人养老金造成损失?这一标准,是国家考虑到转入地要承担将来发放转入人员基本养老金责任,如果完全不转单位缴费,长期支付的资金压力比较大;但如果单位缴费全部转移的话,转出地当期确保基本养老金发放的负担又过重。所以,这是在综合考虑转入地与转出地资金平衡关系后决定的。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7

基本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险制度中最重要的险种之一, 是所有社会保险关系转接的基础, 它是否能顺利转移直接关系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 完善企业内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使之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相协调, 对改善民生、稳定民心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形成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现状

(一) 跨地区的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手续繁琐

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致使劳动者跨地区就业幅度越来越大, 对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由于基本养老保险跨区域跨企业的问题比较复杂, 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并且每个地区、企业的社保经办机构的操作流程和方法、程序并不完全相同, 所以导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手续非常繁琐。一般情况下, 原企业劳动者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的转出很容易, 但是要在现企业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的转入就比较困难, 必须要通过企业行政组织、人事部门等的批准或企业跨省市整建制转移等关卡, 方可顺利完成转移。

(二) 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和支付负担有所差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受利益的驱动影响,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从欠发达地区流动到发达地区。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导致不同区域的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和支付负担等也有所差异。一般来说, 发达地区企业的养老待遇水平和缴费标准较欠发达地区的企业高, 所以当劳动者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 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养老待遇水平, 但也意味着必须缴纳更多的费用。可是当劳动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时, 要享受社会保险则意味着更低的收入和更多的自身责任。

(三) 部分企业存在逃保的现象

2011年7月施行的《社会保险法》明文规定:“职工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因此, 按时足额为企业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是企业应尽的义务。但是, 一些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强、缴费的意识浅薄, 或者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导致部分企业存在着以各种理由逃保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不堪重负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一些参保人员对政策以及自身权益的不熟悉而造成,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养老福利和利益。

二、当前现状引发的后果

《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 具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国家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强制建立和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它的本质特征就是让劳动者在年老后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企业依法依时足额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职工劳动报酬的一部分。此外, 为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我国社保法规规定从2010年1月开始养老保险今后不得办理退保。但是, 部分企业因为各种利润等原因, 依然存在着逃保的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对企业劳动者基本权利和劳动报酬权的一种侵犯。

城乡劳动力的转移是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因为我国跨地区的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手续繁琐和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和支付负担有所差异等原因, 导致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者容易因为收入低、缴费多、转移难等问题而被企业所忽悠, 并为企业逃保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城市劳动力如果在农村就业, 就要享受社会保险意味着更低的收入和更多的自身责任等原因, 因此对去农村就业而有所退缩, 这就阻碍了城市人才向农村的流动, 从而影响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市场的形成。

三、改善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对策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的顺畅运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保护参保者利益, 对改善民生、稳定民心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形成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针对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现状, 提出几点浅薄的意见与对策, 以期改善企业内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一) 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企业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逃避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和社会责任以获得利润去发展的企业是一个下下策, 也许该策略在最初时会给企业带来短期的利润, 但是长期下来, 这并不利于企业职工人心的凝聚和经济的发展, 故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因此, 企业应该要转变其盈利方式, 另开辟一条新道路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如提高产品的质量, 拓宽销售渠道等。与此同时, 企业要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整个企业, 此外, 还要积极向企业员工宣传缴纳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养老保险政策, 以提高他们对此的认识和重视。

(二) 加快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我国就业劳动力流动的加快, 劳动者的工作单位更换日益频繁, 用人单位之间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变动、接续和管理的工作越来越大, 而信息系统同步化水平和信息质量普遍偏低是导致我国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手续繁琐、转移接续不畅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 要解决好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刻不容缓。故而言之, 相关部门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对全国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将养老保险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类资金的缴纳、记录、支付、核算、查询服务纳入统一的系统管理, 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功能齐全、规范透明的养老保险信息网, 并加大各企业之间联网建设的推进力度, 提高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规范化和网络化。

(三) 提高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提高统筹层次, 在全国的企业中对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统筹, 是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的要求, 改善我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的重要举措。基本养老保险统筹, 包括四个统一: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和统一调剂使用基金, 这四个统一意味着提高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措施, 因此,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实现各省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统筹的基础下, 建立以养老保险基金统收支为核心的全国社会保险统筹, 逐步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全国企业范围内的调剂和分配。通过这样, 既可以发挥养老保险基金的调剂作用, 实现社会保险互助共济的理念, 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降低社会保险管理成本。

四、结语

总之, 养老是一个社会问题, 也是一个企业的民生问题, 养老保险的转移关系顺畅运行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必要条件, 也是体现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但养老保险的政策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因此, 企业也要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并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凝聚民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和小乂.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2 (06) .

[2]李莹.对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几个基本问题的反思[J].经营管理者, 2013 (06) .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8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的问题,对农民工的自身利益和社会稳定有着重大影响,使之成为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的顺利解决不仅意味着他们基本权利的实现,更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史威, 2013)[1]。 目前我国各地区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难以在全国形成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因此建立高统筹层次的养老保险对接平台势在必行(李晓健,2013)[2]。 要提高统筹层次,必须同步改革由户籍制度、转续信息系统组成的配套设施,以此来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内的无障碍转移接续(吴宾,2014)[4]。

二、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

(一)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以省级为单位, 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县级管理为主。 我国现有2852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表明我国有数以千计的统筹地区。 统筹层次的低下,阻碍了各地区之间的横向调节,无疑成为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碎片化的重要缘由。 有的统筹地区间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金额、待遇计发也存在差距。 目前为止,已有28个省份建立了省级统筹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但大部分仅止于制度或只是通过很小比例的调剂金而形成的部分统筹,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7个省(市、区)实现了养老金的省级统收统支。

(二)二元户籍制度的阻碍

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的根本因素。户籍制度改革多时,却没有改变其本质。《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 国发〔 2014〕40号中提到有序推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促进有条件有意愿、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含租赁)的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在城镇有序落户并依法平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 从表面看来,户籍墙的显性功能已被弱化,通过城乡户口的区别制度来规定人口的自由流动,已经无法实现。 但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之后却不能享受到和市民同等的待遇, 说明了户籍墙的隐性影响依旧存在。

(三)养老保险信息化管理程度不高

《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的出台,成为农民工的政策保障,但涉及到具体操作层面,尤其是技术层面,仍存在诸如信息管理系统层次较低、养老保险信息不完善、管理手段相对落后等情况。 追溯其原因,还是我国养老保险的属地化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导致了信息系统的自成体系, 未能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 加之过程繁琐、衔接不畅、工作人员工作量大,易导致信息的失真的种种问题, 因此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保险信息库显得尤为重要。

三、发达国家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经验借鉴

西方国家在完善养老保险的过程中, 累积了很多针对弱势群体的理论, 这些理论都对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知道方向。

(一)欧盟

1.完善的法律制度

欧盟颁布的1408/71法案(1971),《 马斯特勒赫特条约》(1992) 对流动人口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做出了规定。 《 欧共体574/72号条例》 也为流动人口养老保险转续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 这些政策的使用范围普遍较宽,其中,对欧盟各成员国间的流动就业做出了规定,避免了公民在别国参保导致的无法继续在原参保国参保。

2.制定欧盟层面上的养老保险政策计划

(1)相同的政策目标。 2011年,欧盟理事会提出了“ 开放式协调机制”的共同目标,规定各成员国无论存在何种政策差异, 其发展目标必须保证本国的老年人不被贫困所扰,并为所有国民提供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 同时,为了保持养老金体制的安全和灵活, 养老金负担结构也需调整,以此促进各区域间的利益平衡。

(2)统一的行动方针。 总体目标确定后,各成员国为向其靠拢,需将其细化为适用本国的定量、定性指标。 如建立“ 社会投资型”的养老金体制、改革养老金的筹集方式、规范养老金的运营监管,如此可以缓解赤字、夯实养老金根基。

(3)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各成员国可以在不偏离统一目标和行动方针的前提下主导本国的养老金改革走向,并结合国情规划本国的发展战略报告。 主要包括:汇报改革进程、配套战略和改革建议、相关数据、可行性分析以及将遇到的阻碍,以便欧盟评估该国实现共同目标的策略。

(4)展开报告监管评估。 报告提交后,欧盟委员会根据共同目标对其进行周期性监督。 对各成员国提交的报告打分并根据其表现进行排名,评出“ 最佳政策实践”供成员国作为参考,可以促进各成员国之间的竞争合作,能够更好的对年度报告执行。

3.合理的缴费方式

(1)累计计算养老保险年限。《 罗马条约》 1408/71法案(1971)以及504法案(1974)都对跨区域流动中公民的累计养老保险缴费方法做出了规定。 例如,参保人分别在四国参加了养老保险,总参保年数为40年,其中,在A国参保年数为13年,在B国参保年数为7年,在C国参保年数为11年,在D国参保年数9年。 假设该参保人在四国40年后享有的养老金金额,分别为Al、A2、A3、A4,将其分别与在该国实际参保年数与总参保年数之比相乘, 则其获得养老金总额:A1x13/40+A2x7/40+A3x11/40+A4x9/40。[5]

(2)分段计算养老保险待遇。 劳动者所获得的养老保险待遇是其在各成员国缴费年限之和, 不能使养老金之和低于固定在一国工作的劳动者。 同期相比,应与其一致(见表1)。

资料来源:http://www.npc.gov.cn/nDc/zt/2008-12/23/content1463627.htm

(3)按比例分别支付原则。 欧盟统一规定,参保期要进行累计计算,凡是参保人有过缴费记录的成员国,都要负担参保人在该国的缴费期限内相应的养老金发放, 一旦参保人达到该国的退休年龄,该国就进行发放。

(二)美国

1.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健全

《 社会保障法案》 出台后, 各州可据此为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生活上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也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完善和失业补助等法律的顺利实施夯实了基础。 它并未将权利下放至各州,如此一来更加促进了美国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不仅促进劳动者流动, 还能保证养老保险关系转续的顺利进行。

2.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卡

美国1935年的4074号决定中提到, 社会保障“ 账号”应覆盖每一位参保者。 劳动者初参加工作时,就要申请其社会保障卡,而该卡的号码则伴随其一生。 社会保障卡的使用促进了养老保险的良性发展, 它不仅为政府掌握劳动者当地的工资收入提供了方便, 更可根据参保人的缴税情况在其卡中进行积分, 当参保人达到参保年限后,可凭卡直接领取养老金。[6]

3.科学分类资金筹集方式

美国是第一个采用税收方式征收社保基金的过年,其社会保障税主要分为4种:薪工税、失业保险税,铁路员工退职税和个体业主税。 1937年开始征收的薪工税,主要为老年人筹集退休金;联邦失业税,是为各州实行的失业保险提供补助而征收;铁路员工退职税,是为铁路公司员工筹措退休费;个体业主税又称自营人员保险税,是为了除医生外的个体业主的老年、遗嘱、伤残及医院保险征收。

四、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

1.实施养老保险基础性待遇

为更好更靠的推进养老保险城乡统筹, 我国可借鉴欧盟公民资格界定的办法。 城乡户籍身份差别不能成为基础性待遇实施的障碍, 而是应作出更加合理的公民资格认定办法, 使公民跨区域流动可以享有同等的养老保险权利,有资格享受基础性养老待遇。

2.明确各统筹区域的权责

我国当前各省养老保险制度的设置尚未统一,导致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续困难。 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常常面对着转出地与转入地为保护自身利益而推卸责任的情况,这进一步加剧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续难度。 基于此,为推进省级养老保险统筹,应先实现省内制度、对象、标准的统一。 欧盟的分段累计、比例支付的计发办法印证了其可行性。

3.城乡统筹缴费记录累加

缴费记录累加, 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农民工在流动过程中的无差别转续,账户资金可全额转移,缴费的工资基数和年限可以直接换算。 尚未参加“ 城居保”的可划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已参加“ 城居保”的,扣除其领取部分, 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二)落实二元户籍制度改革

1.深化“ 迁徙自由化”的观念

农民工的迁徙以机构不仅是为了基本生存,更多是为了更高的自我追求,他们更需要的是身份被认可,而不是表面上的身份转变。 仅仅将重点放点户籍的表面化改革上并不能吸引他们,因此为了解决户籍问题,应将“ 城镇化” 定义为“ 迁徙自由”,才能更好的引导户籍制度改革。

2.创造“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改革环境

第一,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 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 合理制定收入分配公共财政制度, 有意识的将国民财富再分配、公共资源配置和公共财政投资向农村倾斜,形成工农互惠的城乡关系,为一体化提供经济基础。 第二,优化城镇布局体系。 首先做到放宽对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落户的限制, 此举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的限制。 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依托的城镇体系。

3.法制化的改革过程

首先, 迁徙自由权入宪。 随着我国各地开展户籍改革,公民的自由迁徙已成为必然。 只有通过宪法的保障, 才能使我国公民的自由迁徙从根本上得到保证, 使农民工拜托户籍的限制,实现市民化。[7]

其次,制定迁徙自由法。 得到了宪法的保障,可在全国范围内选定地区进行试点。 通过实践制定出合理的地方性法规,并经过实践检验后,应制定《 公民迁徙法》 来保证迁徙的自由进行。

(三)建立全国联网的信息系统

1.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平台

由于养老保险系统的数据有着量大、繁杂的特征,而其准确性又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统一平台使这些数据无障碍共享。 这个平台可以根据换算公式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使原本繁杂的养老保险核算更简单、更专业、更准确。

2.设置合理的统筹层次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养老保险各项业务办理的信息网络,该网络可以以部、省、市三级为支撑,以金保工程为依托, 优化核算过程、理顺前台业务,最大程度的避免资源浪费。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卡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9

一、做好企业养老保险跨省转接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职工跨省就业人员的上升趋势, 养老保险的转移问题始终困扰着人力资源工作的顺利进行。由于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行政区划为边界, 采取个人缴费加地方统筹的方式, 地方统筹的养老保险金归当地所有参保人共有, 所以参保人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时, 不可以转走企业缴纳的部分。为此, 每一次跨地区换工作, 如果户口没有转移过去, 那么有些人群就只能选择退保, 他们的养老保险也一次又一次归零。然后就只能在新的工作单位进行重保;或者继续在原参保地区缴纳养老保险费用。这样就会给跨省就业的人员带来遗憾与不安。而如果户口转移成功, 那么在此基础之上, 跨地区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 也只能转个人账户储存额, 不转单位缴费。因此,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的跨省转移, 对于保障流动就业人群的合法权益、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发挥养老保险的规模优势、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1. 未完善企业之间社会保险网络服务信息平台

由于部分地区信息管理手段落后、操作程序及转移格式要求不统一、养老保险手续通过人工办理费事费力等原因, 转移过程中, 未完善企业之间社会保险网络服务信息平台, 转移清单多列信息资料不全, 阻碍了企业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与接续。

2. 部分企业存在逃保的现象

由于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不堪重负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一些参保人员对政策以及自身权益的不熟悉, 加上社会责任感不强、缴费的意识淡薄, 造成部分企业存在着以各种理由逃保的现象, 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劳动者的养老福利和利益。

3. 不同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和支付负担有所差异

当劳动者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时, 他们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养老待遇水平, 但也意味着必须缴纳更多的费用。当劳动者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流动时, 要享受社会保险则意味着更低的收入和更多的自身责任。由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养老待遇水平和缴费标准不平衡, 导致不同区域企业之间的养老待遇水平和支付负担存在有所差异。

三、加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对策

1. 重视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

养老保险制度的良好衔接在充分发挥养老保险社会保障职能的同时, 更加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企业应当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 以权利与义务对等、公平与效率统一为原则, 建立基本总体框架, 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采取不同的运行机制, 以便地区间可以更好的衔接养老保险制度。比如, 国网蒙东电力综合服务公司本着切实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原则, 攻坚克难, 孜孜不倦, 2014年经过无数次的沟通协调与跟踪督办, 完成200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办理工作, 完成155人企业年金转移办理工作, 完成率达到80%以上, 转移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2. 企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企业应转变观念, 大力宣传缴纳养老保险的重要性和养老保险政策, 增强社会责任感, 将基本养老保险覆盖整个企业。比如, 国网蒙东电力综合服务公司紧密围绕“五位一体”建设的总体要求, 为增强业务经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确保将优质服务贯彻到位, 建立定期回访机制, 每周对各经办单位进行回访并撰写转移报告。同时通过电话、腾讯通等通讯方式为有疑问的员工详细解答保险转移工作办理细节, 恪尽职守, 最大限度的满足员工的需求, 提高了服务质量, 赢得了员工们的广泛赞誉。

3. 加快企业之间基本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

企业相关部门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将养老保险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类资金的缴纳、记录、支付、核算、查询服务纳入统一的系统管理, 形成一个覆盖面广、功能齐全、规范透明的养老保险信息网, 建立全国统一的网络操作平台及完备的中心数据库, 实现企业相关社保资料的共传、共享、业务联网, 提高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规范化和网络化。

4. 科学规划, 规范业务办理流程

企业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强养老保险转移业务的管理力度, 完善业务系统, 规范业务办理程序。比如, 国网蒙东电力综合服务公司通过科学规划和制定关系转移方案, 细化关系转移步骤, 注重对转移政策和办法的宣贯, 加强对各单位业务经办人员的培训, 使其明晰关系转移的政策办法和业务办理流程, 加强绩效考核监督责任和对转移人员的跟踪和指导, 不断加快了基本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步伐。

四、结束语

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的顺畅运行有利于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保护参保者利益, 对改善民生、稳定民心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企业的形成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企业要根据现实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并使之成为推动企业凝聚民心、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和小乂.我国养老保险关系转移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2.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研究 篇10

一、研究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的现实意义

基本医疗保险是防范和化解劳动者在职和退休后疾病风险的制度安排,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与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紧密相关。根据现行政策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的职工,个体劳动者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达到规定年限(各地区规定有所不同)并办理退休手续后,退休人员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接续难,已经成为制度瓶颈。自1998年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模式以来,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是,不同统筹地区(统筹地区是指统一收支医疗保险费的行政区域,就全国来看,基本医疗保险多为县级统筹)的缴费年限不能直接叠加,导致流动劳动力的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难以接续。

据2009年4月13日《现代快报》报道:“于先生在无锡工作6年,2007年跳槽到南京,因为南京不接收医保个人账户,他只好退保再到南京重开账户。今年初,他又到淮安工作,对方接收了他在南京的医保个人账户,但是缴费年限却不认了,但最终他的医保缴费年限却是零,一切还得重新开始!”在实际工作中,跨地区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不能顺利转移接续的问题并非于先生一例,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解决不同统筹地区缴费年限接续问题是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迫切任务。劳动者跨统筹地区流动时,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往往难以叠加,致使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受阻,劳动者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尤其是退休后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这种不同统筹地区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能叠加的制度模式,严重弱化了基本医疗保险的保障功能,而且严重阻碍了劳动力在全国范围内的正常流动和合理配置。在当前城乡劳动力流动相当频繁的背景下,跨统筹地区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不能叠加的弊端日益明显,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势必会使人们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尽快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既是中央的既定方针,又是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2009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为重点改进异地就医结算服务。”由此可见,尽快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既是中央的大政方针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任务,也是关乎劳动者基本医疗保险权益的重要理论问题。因此,研究解决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意义重大,任务紧迫。

二、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目标、路径与措施

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目标要求是: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劳动关系转移而转续,实现权益累计、待遇分担、终身保障。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路径是:打破户籍限制,消除城乡分割,以“劳动”为标准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跨地区转移接续“一卡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

建立劳动标准——以劳动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唯一标准,不以“户籍人口”和“城乡居民”为转续的前提,彻底改变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局限在本地户籍人口或者本地城镇人口的人为割裂城乡和内外的狭隘做法,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供“标准”基础。

整合医保制度——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相联系,建立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构成的全国统一的制度框架,彻底改变不同统筹地区在制度建设上的各行其是、各有高招的分割性做法,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供“制度”框架。

统一政策规范——参保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和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均以所在省的职工平均工资为参照基数,统一要求建立包括门诊在内的大额医疗互助制度等,改变目前缴费和待遇的参照基数各行其是的做法,改变目前出现的慢性病门诊等种类繁多、互不衔接的政策规定等,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供“政策”条件。

健全经办组织——在适度提高统筹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社保经办机构应承担的责任。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按规定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出手续,转入地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按规定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入手续,各地社保经办机构应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接续提供“组织”保证。

理顺利益关系——参保人作为劳动者为本统筹地区做出贡献,应当享有该地区提供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参保人转移劳动关系时应当转移相应的基本医疗保险权益,或者参保人的医疗费用支出应当由参保人曾经参保的所有地区按规定比例予以分担。一些统筹地区只享有收取医疗保险费的权益,而不承担异地流动参保人医疗费支出义务的现状(被扭曲的利益关系现状)必须改观。

实施金保工程——劳动者凭全国通行的唯一的社会保障卡(册)参加工作地的基本医疗保险,其在不同工作地区的缴费和待遇信息均计入该卡(册)中,劳动者凭此卡在工作地就医“一卡通”,从而为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杨宜勇.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8,(4).

[2]王虎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6).

[3]王延中.关于推进卫生和医保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1).

[4]王光雄.浅谈医疗保险关系接续[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07-15.

[5]沈燕.欧盟社会保险关系的协调机制[J].商场现代化,2009年3月,下旬刊,总第570期.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11

关键词: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转移接续;欧盟;协调机制

一、 引言

养老保险制度是保障老年人年老基本生活、免除后顾之忧的一项制度安排。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形成了覆盖城镇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但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依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养老保险跨制度、跨统筹区的转移接续问题。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劳动者职业转换和流动就业日益频繁,由此产生的养老保险在不同地区或制度之间转移接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的重要瓶颈。政府各部门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摸索出一条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路径,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发布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国办发[2009]66号)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人社部发[2014]17号),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实现提供了指导方向。然而,由于制度本身的复杂性,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政策依然受到相当大的阻力,本文在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挖掘欧盟在应对这一问题上积累的经验,并讨论了其对我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协调机制建设的意义。

二、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存在的问题

1. 政策规范出台,责任界限分配模糊。伴随着国办发[2009]66号、人社部发[2014]17号和国发[2015]2号等文件的陆续发布,我国养老保险在跨统筹区、跨制度之间转移接续的具体内容和方法都有了相应的制度规范。但目前的政策规定在责任划分、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现行的规定都是属于政策规范类的文件,长期规划性不足,具有较为明显的过渡的性质,从而导致政策的实施效力相对较弱;另一方面,现行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管理机制相对不够明确,没有成立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专门管理机构,目前的工作主要由各级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及其他相关部门参与完成,从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不同级别和类型的管理机构之间责任划分不清,且各地的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设置也存在差异,从而不利于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顺利实现。

2. 制度基础具备,实际操作存在壁垒。目前我国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制度基础已经具备,但具体到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实际操作程序上,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我国目前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相对较低,各统筹地区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具体政策存在较大差异,如视同缴费年限的认定和计算标准不一,缴费金额和缴费年限的折算方式各异等等,使养老保险制度在转移接续过程中存在争议。另一方面,在属地化管理背景下,各统筹地区的地方利益十分凸显。以职工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为例,为保证地区间的养老保险基金平衡,现行政策规定20%的统筹账户只转移12%,养老保险关系转入地担心大量养老保险关系转入,需要承担大量的未来养老保障责任,可能加大地方养老保险基金支付的风险,因此,大部分转入地维护本地养老资源的现象明显,往往设置一些排斥性条款,如征收养老保险超龄费、设置户籍条件等,限制养老保险关系的转入,从而大大增加了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难度。

3. 转移范围明确,潜在权益依然损失。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范围和内容已经由相应制度进行规范,但比例转移、折算年限等转移方式,尽管综合考虑了参保人的权益以及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但在客观上往往会带来参保人和承保地区权益的潜在损失,同时基金的转移还可能带来效率损失。首先,对于参保者个人来说,现行制度规定无法完全保证个人参保权益,如考虑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转移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时原缴费年限不予折算等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参保者权益,而部分地区个人账户空账的存在限制了养老保险的真实转移,也不利于参保者权益的保障。第二,对于承保地区来说,为平衡地区之间的利益,现行政策规定职工养老保险在跨地区转移时,统筹基金只转移其中的12%部分,但这种平衡很难精确实现,无疑还是会对某一地区的权益造成损失。除此之外,在目前转移周期相对较长的情况下,基金在转移过程中无疑会带来相应的效率损失,从而对整个养老保险体系带来负面影响。

4. 信息系统建立,转移程序依旧繁琐。近年来,我国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工程建设不断完善,现已形成了部、省、市三级包括基础信息和业务信息等在内的数据中心,同时建立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信息系统,将全国大部分省份的社会保障部门信息中心接入全国转移接续网络平台,社会保障信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然而,由于不同统筹地区的养老保险在制度模式、业务标准和转移程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当前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往往在统筹区内自成体系,地区之间记账方式和登记内容表达不一致,导致信息系统接口不一,无法实现参保信息在各统筹区进行共享。因此,在实现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社会保障经办机构之间频繁沟通并提供相应的证明文件,特别是一些地区还设置一些诸如户籍等附加转入条件,使得转移的程序纷繁复杂。

三、 欧盟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实践经验

欧盟各国养老保险制度基本上都是全国统筹,劳动力在本国流动不存在转移接续问题。但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欧盟劳动力在各成员国之间的流动日益频繁,跨统筹区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导致劳动者的养老保障权益超出了本国覆盖范围,由此带来了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和延续问题。由于欧盟各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大差异且涉及国家众多,欧共体在解决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接续时的总体思路是进行多边合作和协调。针对社会保障的协调问题,欧盟专门建立了由《欧共体1408/71号条例》和《欧共体574/72号条例》构成的“欧盟社会保障法令”,明确了劳动力流动的社会保障权益及其待遇计算方法和标准,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1. 兼容差异,维持制度稳定。欧盟各成员国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结构等差异,其养老保险制度在模式选择和制度设计上都存在着很大不同。在面临着养老保险转移接续问题时,欧盟独辟蹊径,通过建立“欧盟社会保障法令”确定社会保障权益的基本原则,对不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转移接续进行协调。在操作层面,各成员国可以自行决定本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包括保障范围、保障模式、缴费标准、管理方式和待遇水平等,其筹资结构、财政体制也都无需改变,只是最终的待遇支付方式需要依据“欧盟社会保障法令”的原则进行比例支付,这样就可以在保持各国养老保险制度稳定的同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2. 一地参保,避免重复利得。全面覆盖和避免重复参保是欧盟社会保障协调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方面,欧盟通过法案确立了国民待遇的原则和工作地参保原则,一方面,欧盟公民加入了某一成员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履行相应的社会保障义务,就享有同该成员国公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益;另一方面,劳动力在转移就业时,必须遵循工作地参保的原则,举例来说,当劳动力从A成员国转移到B成员国就业时,除了24个月以内的劳务派遣等例外情形,都应当在B国参加养老保险,同时停止在A国的养老保险。欧盟社会保障法令还规定,成员国公民在任一时期都只能参加某一个国家的养老保险。这样就可以有效保障欧盟公民在流动就业过程中至少被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同时避免在不同国家之间的重复参保。

3. 权益累加,延续保障关系。欧盟公民在不同成员国之间流动时,其积累的社会保障权益并不随之转移到新的工作地,而是继续保留在原工作地并进行暂时冻结,直到参保公民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相关国家根据规定向其发放养老金。为避免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权益受损,欧共体规定,劳动者在不同成员国的参保期限、工作年限和居住时间可以累计计算。但值得注意的是,参保者在各国累计的社会保障权益必须在一年以上,为避免参保者短期零散的参保记录受损,欧盟实行了最后接管的规定,即由劳动者退休前的工作国接管劳动者在其他成员国零散的参保时间(参保少于一年)。欧盟通过社会保障权益累加的方式,不转移劳动者的实际缴费,只转移保险关系,在简化转移程序的同时,保障了参保者的权益。

总体上来看,欧盟通过在不改变各成员国的原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权益的分段、累计计算和待遇的比例支付,消除了最低缴费年限限制和养老金计算损失,巧妙地保护了转移就业劳动力的的社会保障权益。

四、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协调机制的完善

1. 调整转移思路,注重统筹区域协调。欧盟在一体化过程中遇到的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同我国跨统筹区的实际情况具有相似之处,欧盟放弃建立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路,通过国家间的协调机制,确立了“工作地缴费,权益累计,分段计算,最后接管”的转移原则,顺利化解了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在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存在挑战的情况下,不妨调整转移思路,借鉴欧盟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的经验,关注不同统筹区之间的协调,避免区域之间因利益关系带来的阻碍。各统筹区保留参保人员的保障权益,待参保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在整体上满足待遇享受条件时,由各地分别按照相应比例,给参保人员发放养老金待遇。

2. 明确权益累计,兼顾权利义务统一。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参保人的权益。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政策在既转移保险关系又转移基金的情况下,不仅导致转移程序的繁琐,又会导致地区之间、制度之间由于政策差异形成的折算困难等问题。在欧盟养老保险协调机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参保缴费或权益积累阶段,参保者只能在就业地参加一种养老保险制度,跨制度或跨统筹区转移就业时,参保地保留其权益记录,只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到新的就业地。与欧盟不同的是,我国不同养老保险制度都是统账结合的方式,计发办法也分为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由于个人账户养老金取决于账户自身的积累总额,一般不涉及地方政府利益,因此应逐步将个人账户同社会统筹分开,个人账户基金和权益都随同就业转移,而社会统筹部分则由参保地保留权益记录,在参保者达到退休条件时根据参保者的贡献,由参保地支付相应比例的待遇。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参保者在养老保险转移接续过程中的权益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地方因自身利益问题而设置养老保险转移壁垒,从而保障各方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3. 规范待遇计发,确保待遇权益完整。做好各阶段养老保险缴费记录和权益累计是进行养老保险待遇综合计发的重要前提,但要保障参保者待遇权益完整,必须要明确合理的待遇计发办法,确保参保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我国不同养老保险制度规定的待遇享受条件都是缴费达到15年且达到退休年龄,待遇计发时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在转移就业过程中随同累计就不存在分段计算的问题,社会统筹部分的权益记录就涉及到分别支付的问题,可以借鉴欧盟的经验。总体来看,参保者不同阶段的待遇计发主要包括个人账户待遇和基础养老金待遇。在个人账户待遇计发方面,可以保持原有计发方式不变,即个人账户总额除以对应年龄领取退休金时的计发月数,即为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基础养老金待遇计发方面,假设所有缴费年限都在某一阶段参保,对应计算出相应的养老金待遇,再乘以该阶段的实际缴费年限与总缴费年限之比,即为该阶段基础养老金待遇,所有阶段的养老金待遇之和为全部的基础养老金。退休人员的全部养老金待遇则为基础养老金待遇与个人养老金待遇之和。

4. 完善信息平台,保障转移准确便捷。养老保险制度转移接续的协调机制离不开完善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第一,要全面落实全国社会保障卡的实际效用,卡号唯一对应个人身份证号,防止重复参保,社会保障卡记录每个参保者在不同地区、不同工作时间的全部缴费信息;第二,统一全国养老保险信息平台接口,建立标准化的社会保障资源数据库和统一的信息服务系统,逐步实现社会保险关系信息库在全国范围的联网与信息共享,并制定简洁、规范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经办流程,根据相关的公式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处理,使得养老保险转移核算更简单、专业、快捷;第三,设置专门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机构,并不断加大对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和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此外,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的功能,实现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和对接,以方便养老保险待遇的最终结算和待遇发放。

总之,养老保险制度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转移接续的完全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欧盟跨国间的社会保障转移接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有必要在保持现有制度和政策的稳定性前提下,借鉴欧盟“工作地缴费,分段记录,权益累加,比例支付,统一结算”的社会保障协调思路,为实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转移接续提供更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沙治慧,罗静.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2).

[2] 王晓东.城乡统筹视域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问题再探讨[J].东岳论丛,2014,(2).

[3] 董克用,王丹.欧盟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间协调机制及其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4).

[4] 张伟兵,徐丽敏.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机制探索——基于欧盟经验的分析和思考[J].长白学刊,2009,(1).

[5] 郭秀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社会保障多边合作机制研究——借鉴欧盟政策设计及其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0,(3)

[6] 杨宜勇,辛小柏,谭永生,邢伟.全国统一社保关系转续办法的基本思路[J].宏观经济管理,2008,(8).

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号:16XNH020);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号:13BGL138)。

作者简介:张栋(1989-),男,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 篇12

1 养老保险跨省流动就业的范围对象

1.1 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 (含灵活就业人员) 参保的;

1.2 男性不满50周岁、女性不满40周岁的;

1.3 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社保部门批准调动, 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

1.4 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

地, 且在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积缴费年限10年, 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 或每个参保地均不满10年需转入户籍所在地的;

已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2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2.1 个人档案转移不及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会有企业以员工在离开公司时以不交培训费、不退住房、不交违约金等各种理由扣留员工档案, 不给员工办理相关调转手续中断养老保险缴费而引起劳动争议纠纷。

2.2 统筹层次低、统筹单位数量大的问题

在我国虽说绝大部分省份已宣布实现了省级统筹, 但事实上真正实现省级统筹的只有少部分省份。所谓省级统筹, 主要或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指, 缴费与支出的资金流管理、调配、使用均在省级政府层面实现和操作。但目前宣布实现省级统筹的各省对其制定的其他标准不包括在内。这种“初级阶段”的省级统筹, 为跨省转续带来极大困难。可以说,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起步于县级, 目前仍以县级为主, 统筹数量多, 在财政“分灶吃饭”、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十分明显的情况下, 要解决“点对点”的转续问题, 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为决策者既要处理好缴费地和退休地的责任划分问题, 还要处理好视同缴费年限的责任承担问题;既要不折不扣地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又要适当调动不同地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既要解决好少数农民工社保意识不强、看重眼前利益而主动要求退保的问题, 还要解决好临近退休人员选择大城市退休领取高待遇的基金压力问题;既要根除“便携性”的制度性障碍, 还要兼顾制度的长期稳定。

2.3 养老保险在转移手续过程中还要考虑转型成本问题。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制度是统账结合, 存在隐性转型成本的负担主体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暂行办法》的制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单位缴费的统筹部分实行部分转移, 而不是全部, 旨在调动转出地和转入地的两个积极性, 以同时缓解两地转型成本的统筹基金的压力;二是转移部分实行随身即时转移, 而不是退休时总和转移, 旨在同时调动参保人和参保地的两个积极性。

这两个特点虽也存在一些问题, 甚至容易引起一些误解, 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单位缴费的20%中, 留在转出地的是8%, 恰好等于个人账户的规模。不管制度设计者的意图如何, 在客观上, 这8%恰好等于隐性转型成本, 意味着把转型成本留给了转出地, 等于是对转出地转型成本的一种变相补偿。但对转入地来说, 如果它成为转入者的退休地, 不但8%的转型成本没有解决, 统筹基金又额外少了8%, 其统筹基金可持续能力和支付缺口可想而知。并且一般来说, 退休地大多为欠发达地区, 这就更是雪上加霜。

3 转移办法急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转移接续办法难以根本解决“社保漫游”问题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而不是目前“初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省级统筹。这是实现真正的全国统筹的基础。而要实现“真正”的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 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继续深化改革, 使之适应二元结构。

3.2 转移接续办法本身需明确与完善

例如, 年龄在40-50的人员在新参保地设立临时账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 是否人为地增加了复杂性, 也需要考虑。再如, 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的调动人员, 则不受40-50年龄规定的限制, 类似规定是否存在户籍歧视之嫌, 是否存有社会公平问题, 也是需要讨论的。而在待遇领取地的诸条规定中, 如果养老关系既不在户籍所在地, 且有两个养老关系所在地缴费均满10年以上, 那么是否应在两地之间允许农民工享有选择权, 这一点也需明确。

3.3 应尽快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

例如, 转回户籍所在地之后与新农保如何衔接, 这涉及待遇计发公式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需认真对待, 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解。再如, 《暂行办法》规定, 各省制订省内转续办法均“参照本办法”。这既说明, 真正的省级统筹还没实现, 也说明, 省内转续办法应全国统一起来, 因为这是跨省转续的基础。如果各省都存在地方粮票, 县级以上经办机构的“点对点”转续就难以统一起来。就是说, 这里涉及一个跨省转续与省内转续的统一与衔接问题。

上一篇:南通通州下一篇:综合布线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