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分析和预防(精选12篇)
原因分析和预防 篇1
玉米早衰是指灌浆、乳熟阶段 (8月下旬至9月上旬) , 玉米穗位以下的叶片枯黄, 茎秆干枯, 甚至倒伏, 过早地丧失了光合作用能力, 俗称“黄脚”和“拉弓”, 直接影响子粒产量和秸秆开发利用。导致玉米子粒空秕, 百粒重下降, 造成严重减产。由于玉米早衰的发生期与玉米成熟期接近, 不易区分, 常与成熟相混淆。
黑龙江省共青农场2012年种植玉米1.4万hm2, 在2012年的气候条件下, 部分玉米品种早衰减叶现象严重, 给玉米的子粒特征及整体产量带来了较大影响, 经查阅相关资料并结合实际分析玉米早衰的成因有如下因素。
1 玉米早衰症状和发生规律
1.1 症状
玉米发生早衰后, 果穗下部叶片先由叶尖、叶缘开始黄化, 逐渐向叶脉扩展, 逐渐发展为全叶失绿枯黄, 全叶枯黄前叶舌与叶鞘连接处失水, 失去对叶片的支持力脱离茎秆, 使叶片下垂。果穗下部叶片枯萎, 上部叶片呈黄绿色, 有时呈水渍状, 全株叶片自下而上逐渐枯死。茎秆变软易折, 根系枯萎, 根毛量少, 有时可看到全蚀病黑色子囊壳或休眠菌丝。
1.2 发生规律
不同玉米品种早衰发生程度不同, 如丰单3号比德美亚3号发病轻;一般壤土、沙壤土比黑土、白浆土发病严重;种植密度较大的田块发病重;早熟品种比晚熟品种发病早、发病重。
2 玉米早衰原因分析
2.1 气候因素
目前, 生产上应用的玉米品种多为持绿型玉米品种, 持绿型玉米品种对延缓衰老的表现程度高度依赖于环境条件。该地区2012年4月下旬和5月上旬玉米播种期间降水80.5mm, 比常年多50.3mm, 土壤含水充足, 导致玉米根系下扎浅, 影响了生育后期根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进入6月后, 温度较高 (比常年偏高1.3℃) , 雨水充足, 玉米营养生长旺盛, 植株高大, 叶片肥厚, 生育进程加快, 但干物质积累少;8月上中旬的高温少雨 (温度比常年高0.2℃, 降水偏少88.5mm) , 造成玉米光合产物不足, 使茎叶可溶性物质向生长中心子粒输送, 使茎叶养分缺乏而早衰;而8月28~30日由于台风“布拉万”登陆影响, 该地区3d降水103.5mm, 降水持续时间长, 强度大, 一方面造成营养元素大量渗透流失, 一方面使土壤含水饱和, 根系处于无氧呼吸状态, 活力降低, 而9月上旬的高温 (比常年高1.3℃) , 造成地面蒸腾加大, 使玉米出现“生理性干旱”, 进一步加剧了玉米叶片的早衰。
2.2 养分中的碳氮比失调
农田养分中碳素和氮素的比例是衡量土壤养分的标志之一, 作物生长过程中, 氮素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之间是明显制约的, 相互依赖的, 当氮肥供应过量时, 便促进植物体内的氮素代谢, 同时导致碳水化合物减少, 出现地面徒长, 抑制根部生长, 减少吸收能力。植物在合成含氮有机物时, 需要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 因此土壤中缺少碳素时就意味着土壤养分不良, 影响作物生长, 由于生产中农田中有机物质投入的少, 进而碳素的投入量也随之减少, 造成C/N比值缩小, 这是导致C/N比失调的主要原因。
何萍等经过试验提出, 氮肥用量不足或过量均加速了生长后期叶面积系数及穗叶叶绿素含量的下降进程, 使叶片提早衰老, 但二者作用机制不同。氮肥用量不足导致穗叶叶肉细胞叶绿体结构性差, 维管束鞘细胞碳水化合物累积减少, 营养体氮素再分配率大而引起叶片早衰;而过量供氮则导致生长后期硝酸还原酶活性过高, 氮素代谢过旺, 消耗了大量碳水化合物, 以致下位叶不能得到充足的碳水化合物供应而提早脱落, 同时叶肉细胞叶绿体片层结构膨胀, 呈“肉汁化”特征, 维管束鞘细胞淀粉粒大量消耗, 无核淀粉粒出现, 从而使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 光合能力降低而出现早衰[1]。
目前, 通过笔者调查, 该地区主要是氮肥使用过量的问题, 部分职工因怕追肥期降水而追不上肥, 生产上采取“一炮轰”或基肥加大氮肥用量等免追方法, 而如果追肥期降水少, 则又进行氮肥追施, 造成养分中碳氮比例失调, 氮肥过量, 而目前生产中应用的复合肥、复混肥等肥料本身氮肥含量偏高, 进一步加重了这一趋势。
2.3 土壤耕作因素
玉米对土壤中空气含量反应十分敏感, 它和棉花一样, 都是要求土壤通气性好、空气容量大的喜氧作物。一般最适于玉米生长的土壤含氧量为10%~15%。根系进行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 主要依靠土壤空气提供。玉米根系的呼吸强度比小麦高10倍左右, 因此, 当土壤中空气不足时, 则会影响玉米根系的呼吸代谢活动及其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 特别是对钾和氮的吸收影响最大。在土壤通气不良的条件下, 玉米吸收各种营养元素的能力降低, 其顺序是:钾>钙>镁>氮>磷, 而在土壤通气良好的条件下, 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增强, 其顺序是:钾>氮>钙>镁>磷, 因此, 通气良好的土壤可以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发挥氮肥肥效。相反, 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上, 即使氮素充足, 也往往会表现出缺氮症状, 并会使根系的无氧呼吸增强, 消耗大量的有机质, 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刘忠成等的研究表明, 土壤质地是重要的物理性状之一,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水、肥、气、热状况, 从而影响肥力的发挥和作物的生长[2];王群等的研究表明, 下层土壤容重与土壤通气性、根系穿透阻力及根系生长显著相关, 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较大[3]。
由于本地玉米为了安全贮存, 多数须在封冻后收获, 收获期偏晚, 导致秋季无法深翻或深松作业, 只得采取开春耙茬或旋耕整地, 由于多年来翻耕次数减少或不翻, 加之大量施用化学肥料, 造成土壤极度板结, 犁底层厚, 土壤养分在田间运行受阻, 玉米不能很好吸收养分, 养分利用率低, 出现投入产出比下降现象。又由于土壤板结, 作物根系呼吸受阻, 降雨渗透慢, 造成土壤通透性不良, 迫使作物根系进行无氧呼吸, 当土壤含水量过大持续时间太长, 无氧呼吸能力也没有了, 造成根部早衰死亡, 导致整个植株早衰。
2.4 玉米连作因素
由于近几年种植玉米比较效益高, 导致玉米多年重茬种植, 多年连作使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害虫和寄生性、伴生性的滋生物大量繁殖, 病虫害加重;连作也使土壤养分中某些养分产生极度亏缺现象, 特别是微量元素更为敏感, 这就给作物正常生长带来阻力, 因而产生早衰;又由于重茬, 玉米连种, 向土壤中排泄的一些有害物质积累, 也影响到玉米正常生长。
2.5 病虫害因素
病虫害是影响玉米生长的直接因素, 病虫害的发生加速了玉米早衰现象。因玉米发生病害, 如大斑病、纹枯病等。叶片及茎秆局部正常生长受阻, 细胞坏死, 特别是茎腐病更严重地影响养分的吸收,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减少作物体内养分合成, 由于养分量减少, 就会导致早衰, 若玉米发生玉米螟等虫害, 会破坏作物局部输导组织, 使作物输导受阻, 造成局部营养缺乏, 也会导致作物早衰。
2.6密度因素
部分地号玉米种植密度过大, 或者有些地号前期营养生产过旺, 造成田间植株过早郁蔽, 使一些地块个体发育资源相对不足, 单体间竞争激烈, 因其受水、肥、光、热条件不同, 表现在叶片上的衰老变化也不同, 密度过大促使叶片功能期缩短, 衰老进程加快, 而且田间植株郁蔽, 易发生病害。这些因素也易导致玉米发生早衰。
3玉米早衰的防治
尽量实行轮作, 避免连作。争取秋季进行秋翻和秋深松作业, 以减少初次侵染菌源, 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采用合理的种植形式, 保证单株足够的营养面积。选择抗逆性强的品种。大量品种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品种间的抗病性遗传差异很大, 使用抗早衰品种是最好的选择。增施有机肥和磷肥、钾肥, 避免氮肥过量。加强田间管理, 改善玉米群体的通风透光条件, 降低群体间竞争和病虫害发生条件。
参考文献
[1]何萍, 金继运.氮肥用量对春玉米叶片衰老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J].中国学业科学, 1998, 31 (3) :66-71.
[2]刘忠成, 彭安龙, 任伟冬.土壤质地对玉米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10) :118.
[3]王群, 李潮海, 郝四平, 等.下层土壤容重对玉米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08 (4) :787-793.
原因分析和预防 篇2
饮食起居,生活有道。保持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饮食要保持卫士、清洁,起居有规律,不要过度熬夜,保持充足睡眠。同时,要保持积极的体育锻炼,加强自身免疫力,可口服VB和VE来预防和治疗口腔溃疡。
平时饮食要注重清淡,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每天保持足够的饮水量,多喝水。口腔卫士要重视,避免吃辛辣的食物,减少此类食物对口腔的刺激,以预防口腔溃疡。
一定要保持足够的睡眠时间,不要经常熬夜,一日三餐不可少,平衡营养,吃一些能够预防口腔溃疡的少量元素。养成每日一次大号的排便习惯。
中学生自我伤害的原因分析和预防 篇3
关键词:自我伤害;中学生一、什么是自我伤害?
自我伤害就是人们在经历比较强烈的情感痛苦之后做出的伤害自己的行为,从而借此发泄心中的愤怒和自我憎恶之情,它属于一种自我情绪的调节行为。其中,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属于高危人群。根据一项全国调查统计,百分之二十多的中学生想过自杀,也就是脑海中闪过自杀的念头,而高达百分之六点五的学生曾经计划过自杀的行为,其中,单亲家庭想自杀的概率更大。
二、自我伤害的方式
中学生自我伤害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割手腕、烫自己、针刺自己、揪头发、咬自己、酗酒、吸烟等。当然,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自杀行为,后果也最为严重。类似这样的自我伤害行为,如果学校、社会和家庭不加以重视,其社会危害性特别大。
三、自我伤害的原因分析
1.学习压力大
压力大是如今很多学生采取极端手段的主要原因,包括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情感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等。中学生正处于学习压力最大的关键时期,父母对他们充满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老师也对他们的学习成绩抱太高的期望。学习的压力仿佛一座大山时时刻刻压在他们的头上。而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也使得中学生每天面临着学不完的习,考不完的试。对他们来说好像人生除了学习和考试,再也没有了其它的生活乐趣。学生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中接受最多的信心就是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学生心理产生太大压力,必然造成厌学心理,从而采取自我伤害的极端方式缓解压力。
2.情感的困惑
中学生正处于情感的敏感时期,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很有限。花样的青春年华,情窦初开的年龄,他们拥有正常的情感需求。而如今的社会把中学生之间的正常的男女交往视为洪水猛兽,极力地粗暴地加以干涉。那么,很多情感比较脆弱的中学生无处诉说他们的苦闷,正常的情感得不到释放,最终导致他们选择以极端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
3.人际关系不和谐
现在的学生大多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顾及别人的心理,与别人的相处不和谐,哪怕是与家长的相处都会出现矛盾。他们与同学、老师及朋友之间一旦发生不愉快,容易冲动,容易走极端。
4.父母离异
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享受着母疼父爱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应该是不成问题的;相反,在一个充满着暴力、冷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性格会出现一定的问题。特别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如果父母在孩子的问题上缺乏沟通,缺乏关爱,遇到问题一味地指责,导致的后果会更加严重。
四、自我伤害的预防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
社会、学校及家庭,为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必须作出积极的努力。实际上,也只有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从过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才有充裕的时间去从事自己的喜欢干的事,才能有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才能使中学生有张有弛、劳逸结合,从而保持旺盛的精力,情绪饱满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2.努力培养学生生活适应能力
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大部分娇生惯养的,无论城里的还是农村的学生都是父母的宝贝,他们除了学习基本上什么活都不干,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极其差,动不动就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不考虑事情后果的严重性。我们学校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让他们尽早适应新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只有当他们拥有了较强的生活适应能力,才能增强处理生活中遇到困难的能力,从而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自我伤害事件的发生。
3.建立心理咨询室,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校必须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顾问,成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不定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遇到学生有心理问题,可以找到解决的地方,可以倾听他们的心理诉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避免学生找不到发泄的窗口而采取极端的手段,避免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及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充实生命的内涵。
电气火灾的分析和预防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网迅速发展,生产生活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电气设备引起的火灾时有发生,除造成电气设备的损坏、人员伤亡等直接损失外,还影响电能的生产和输送,造成大规模、长时间的停电,带来巨大的间接损失。因此,分析电气火灾的原因,找出预防电气火灾的对策十分重要。
2 电气火灾的物理过程
电气火灾是指电能在非常状态下,转换热能的过程中,热能引燃不应引燃的可燃物质所发生的火灾。电流通过导体电阻,就会产生热量,电流或电阻越大,通电时间越长,则产生的热量越多。一旦热量使可燃物质的温度达到其燃点,就会燃烧[1];开关操作可能产生电火花,静电放电也会产生电火花。短路故障和带负荷拉闸、接触不良也会产生电弧。漏电、接地故障及雷电都会产生电火花和电弧,电弧或火花温度可骤升至6000℃以上可引燃附近的可燃材料从而造成火灾。
3 造成电气火灾的原因
造成电气火灾的原因,除设备突然受雷击等外界因素外,大部分都是电气设备的管理不当和电气设备自身的隐患引起的并且很多都是逐步发生的,经过一段时间恶性循环后,最终造成重大损失。
3.1 短路
短路是载流部分绝缘破坏而引起的故障,电气设备绝缘层受到破坏,两线在电阻很小的情况下相碰,碰头处电流就会急剧增大,为额定电流几倍到几十倍,产生电弧或火花,除引燃本身的绝缘材料外,还可引燃附近的可燃材料、蒸气和粉尘等,从而造成火灾。
3.2 过载
电器设备、导线的功率、电流超过其额定值,所产生的热就不能很快地散发到周围空间,因而使热平衡状态遭到了破坏,使电气设备或导体产生过热现象。当导体和绝缘物局部过热达到一定温度时,就会引燃电气设备或导线的有机绝缘材料而导致火灾。另外过载导体发热使导线的绝缘层加速老化,绝缘程度降低,在发生过电压时,绝缘层被击穿,也会导致火灾。
3.3 接触不良
当工作电流通过时,在导线与导线或导线与电器设备连接处接触电阻上产生较大热量,造成局部过热,使连接处温度升高,高温又使接触电阻进一步增大,形成恶性循环,使附近的电气系统绝缘损坏,造成短路,出现电弧、电火花,成为潜在的点火源,引发火灾,也可能直接引燃附近的可燃物而引发火灾[2]。
3.4 雷电、静电
雷电击中建筑物,放电时伴随着破坏建筑物、损坏输电线路或电器设备,导致发生爆炸、着火。静电逐渐累积静电荷形成高电位。在一定条件下,将周围空气介质击穿,对金属放电并产生足够能量的火花放电。
3.5 10kV电网小电阻接地系统
现在城市10kV配电线路多采用高压电缆,线路较长,电容电流较大,由过去的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改为经小电阻(大电流)接地系统,流过接地点的电流可到几百安,接地故障暂态过电压可达数百伏甚至1-2kV,沿着PEN线或PE线传到采用保护接零的用户。低压设备特别是老旧设备的绝缘极易被击穿发生短路而导致起火危险。
3.6 电气回路高次谐波过载
现在不少电器是非线性负载,能产生各种的高次谐波。若谐波电流进入公用电网可引起电源电压畸变、波形失真、损耗增加,并使电气线路过载发热,加速绝缘老化造成火灾隐患[3]。
4 电气火灾发生的特点
4.1 发生于线路老化和设备陈旧的地方
由于绝缘老化,绝缘层受到破坏,两线接触,由于电阻很小,电流就会急剧增大,由短路电流引起火灾。
4.2 火源不易发现
短路很多发生在电器设备及穿线管的内部,火源难以及时发现。当火灾形成并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才能发现,
4.3 发生于线路与易燃物距离较近的地方
线路与易燃物距离较近,如易燃塑料、木制结构等建筑材料,线路短路或过热时易燃物很容易被点燃。
5 电气火灾的预防
电气火灾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火灾虽然发生在电气设备上,但根源还是管理和技术措施是否得当,隐患和问题能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工作是否细致、是否到位等等,这都对扼制火灾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5.1 重视预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
我国电气火灾多年来居高不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电气火灾的预防的重视程度不够。必须要增强预防意识,把预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遵守国家防火的法律法规,完善防火组织,根据具体情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定措施,明确目标,责任到人,严格监督,长抓不懈,对违章作业人员进行批评教育,进行处罚,若严重违反安全法规,造成重大损失的,根据法律给予制裁。
5.2 进行电气防火知识的普及和培训
广泛宣传普及电气防火常识,对生产过程中电气防火的设计、施工、运行、检查等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培训,学习有关规定、标准,进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学习,满足电力新设施防火的需要,做到持证上岗,提高员工电气防火的整体水平,向社会进行安全用电宣传,提高全民的电气防火意识[4]。
5.3 加大对电气产品及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
合格的电气设备是预防电气火灾重要基础。加大各类电气产品质量监督,坚决杜绝不合格电气产品流人市场,凡不按技术标准生产的企业要贵令其限期整改,违法生产、销售假冒伪劣电器产品的企业停产整顿。把好工程设计、施工、检验各个环节,杜绝有火灾隐患的工程蒙混过关,加强对线路、设备的巡视、检查,一旦发现立即进行整改。
5.4 正确进行电气设施的选择
根据电气设备所处环境和防火要求,按防护措施的不同类型及其使用环境的危险程度来选择电气设备,如防爆型、保护型等。选择与负荷电流相对应的熔丝。合理选择导线截面面积、接头按规定绞接,在低压三相四线可能产生严重不平衡的零线截面应与相线相同[5]。重要场所选用阻燃电缆和耐火电缆[6],铝导线与电气设备的出线与连接用铜铝过渡接头,裸导线之间及带电部分与接地部分之间要有足够的安全距离,导线架空悬挂时不宜过松。
5.5 进行通电设备场所的清理
在通电设备所在的场所,对有可能引发电气火灾的火源、可燃物、助燃物三个条件进行有效的清除、隔离,保持各物体的安全距离,遏制电气火灾的发生,防止火灾的蔓延,保持电气设备与线路的安全运行[7]。
5.6 低压线路的防火措施
低压线路是电气火灾的主发区,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老化、截面不合要求的线路,临时接拉的线路用完后及时拆除[8]。合理选择室内布线路径,减少交叉跨越。不要直接敷设在易燃的建筑材料上面,如确实需要,应使用难燃材料套管,导线穿墙时也要使用难燃材料套管。不要在地线和零线上装设开关和保险丝,更不能将接地线接到自来水或煤气管道上。采用接地等方法防止静电积累[9],实施等电位连接等措施消除电弧、电火花的产生。电源进线增设带漏电保护功能的熔断器,分别在电源总配电箱和用户开关箱设置漏电保护器,额定工作电流和工作时间合理配合。定期检查漏电保护器的脱扣器,及时清除自动开触点表面的毛杂物。
5.7 加强雷击火灾的预防
建筑物的防雷设施的设计与安装必须符合国家防雷标准。外部装设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内部也应有相应的防感应雷、防雷击的措施。在弱电系统中加装电源过压保护器,高能浪涌抑制器和避雷器,防止雷电引起线路过电压,保护电气设备的安全。
5.8 高次谐波引起的火灾防范
目前住宅用户只能采取增大线路截面面积,特别是增大中性线截面面积,减小回路阻抗和回路阻抗上产生的谐波电压,即减少线路的谐波含量。公用建筑除采取减少线路阻抗的措施外,还可以装设有源(或无源)谐波滤波器、谐波抵消器来滤除或抵消谐波分量。
5.9 10kV电网小电阻接地系统的电气火灾防范
变电所的供电系统保护接地和低压系统的接地网分开设置,二者应保持一定距离,使暂态过电压无法由原来共用的接地网传导到低压用户;减小变电所工作接地电阻值并调整10kV经小电阻接地系统的小电阻阻值,以控制10kV供电系统的接地短路电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使暂态过电压不致于达到危险值。
5.10 自动监控和报警
监控报警系统通常由智能火灾监控报警探测器、通信系统、声光报警系统、监控报警主站等系统构成。
智能火灾监控报警探测器可进行红外热像、异常温度、异常烟雾、可燃气体、相电流、电压、剩余电流当前值的检测,通过RS-485串口、无线传感等通信方式向监控报警主站传送信息,具有遥调、遥测、遥控、遥信功能,接收主站指令,进行相关操作。
监控报警主站具有控制、监视、分析等功能,监测的数值达到故障预警值后,声光报警系统通过,LED、扬声器、主站显示屏等进行声光报警,并自动拨通电话报警。发生故障时,显示故障类型和语音提示,以动态图和语音提示设备发生故障。从而准确地指导维护人员对故障进行处理。设置手动或自动断电模式,切断故障点电源。故障历史记录与用户档案的储存、档案查询功能,为故障分析提供准确依据。
5.11 自动监控和报警网络的建立
电气火灾监控报警系统可有效预防和缩短灭火的时间,减少火灾发生,如形成规模效应,作用就更大。应实行网络化管理,系统可支持多个监控站,互传信息、下达指令,这就需要有统一标准的通信协议(建议有关部门牵头进行协议和其他相关标准制定),形成消防系统广域网,消防部门通过系统可进行整个区域内的电气火灾监控,用户可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投资及管理成本[10]。
6 结语
电气火灾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是十分严重的,高度重视电气火灾预防工作,制定积极措施,防患于未然,就能有效的保证电气设备的安全、电能的有序供应、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我们应将电气火灾的预防措施落实到位,以科学的方法、负责的精神、认真的态度把电气火灾预防工作做好,为国家、人民和企业负责。
摘要:电气火灾主要是由于电气故障等原因引起的,文章对电气火灾的过程、产生原因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电气火灾的危害,提出了预防电气火灾的措施:重视预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和制度,进行电气防火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正确进行电气设施的选择,加大对电气产品及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进行通电设备场所的清理,加强低压线路的防火工作,加强雷击火灾的预防,进行高次谐波引起的火灾防范,做好10kV电网小电阻接地系统的电气火灾防范,建立电气火灾的自动监控报警系统,建立电气火灾的自动监控和报警的网络。对指导电气火灾的预防工作、扼制电气火灾的发生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电气火灾,分析,预防
参考文献
[1]赵秋生,聂百胜.燃点、自燃点定义及其相互关系探讨术[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6):39-43ZHAO Qiu-sheng,NIE Bai-sheng.Probe to the defini-tions of ignition point and self-ignition point and their re-l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6):39-43
[2]孟建国,陶明.浅谈剩余电流式电气火灾监控探测器及其应用[J].低压电器2,009(4):40-42MENG Jian-guo,TAO Ming.Discussion about ResidualCurrent Fire Monitoring Detector and Its Application[J].Low Voltage Apparatus2,009(4):40-42
[3]乔琨,肖湘宁.谐波对电力电缆的影响[J].电力学报,2008,23(1):75-77QIAO Kun,XIAO Xiang-ning.The Influences of Har-monic on Power Cable[J].Jounal of electric power2,008,23(1):75-77
[4]黄玉龙,李有铖,林玮玲,张勇军.变电运行事故的根原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144-147HUANG Yu-long,LI You-cheng,LIN Wei-ling,ZHANGYong-jun.Primary cause analysis of accidents in powersubstation oper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84,(4):144-147
[5]薛荣华.泵站电气设备安全运行管理和养护[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0(1):12-14XUE Rong-hua.Safety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Electrical Equipment in Pumping Station[J].Journal ofZhejiang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College,2010(1):12-14
[6]刘艳军.建筑火灾烟气危害及其控制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65-67LIU Yan-jun.Smoke hazard and its controlling measuresin building fir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4):65-67
[7]李慧.控制电缆事故原因分析及其防范措施[J].青海电力2,010,21(1):36-40LI Hui.Analysis the Fault Reason of Control Cable andIts Precautions[J].Qinghai Electric Power,2010,21(1):36-40
[8]王明乐.论电气线路的防火技术[J].价值工程,2010(6):52WANG Ming-le.Discuss on the Fireproofing Technologyof Electric Circuit[J].Value Engineering2,010(6):52
[9]吕俊霞,胡雪梅.静电的预防措施和方法[J].照明工程学报2,0102,1(1):87-90LV Jun-xia,HU Xue-mei.Static Electricity PreventiveMeasure and Method[J].China Illuminating EngineeringJournal2,0102,1(1):87-90
原因分析和预防 篇5
【摘要】 造成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护理工作中责任心不强,不遵守规章制度、违反操作规程或技术水平低而发生的,对病人直接或间接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造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而采取相应措施,以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
【关键词】 护理不良事件;预防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5.03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434-02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工作中,不在计划中、未预计到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常称为护理差错和护理事故。为准确体现《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内涵及减少差错或事故这种命名给护理人员造成的心理负担与压力,科学合理对待护理缺陷,所以现以护理不良事件来进行表述。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7年5月8日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中报道:在发达国家每10名患者中即有1名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受到伤害,而发展中国家患者住院感染的发生率比发达国家要高出20倍。与此同时,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护理工作的安全性要求也更加严格,这就需要全体护理人员在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查对制度,恪守职业道德,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护理不良事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查对制度不严 因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具体表现在用药查对不严,未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制度,主要表现为在执行各项操作时由护士说出患者的床号和姓名,而未由患者自行说出姓名和床号,致使给患者输错液体或发错口服药。应用药物时凭主观印象只看药品包装,不看药名,查药名看字头不看字尾,对药品剂量查对不严,对用法查对不严,对浓度查对不严,在临床上极易引起不良后果。
1.2 不严格执行医嘱 表现在盲目的执行错误的医嘱,违反执行口头医嘱的规定,漏处理医嘱影响病人治疗,错误执行医嘱,未能及时发现病人用药剂量的更改而对病人造成影响。对医嘱执行的时间不严格,包括未服药到口或给药时间拖后或提前2小时,错服、漏服、多服药,甚至擅自用药,或给药途径错误。有的漏做药物过敏试验或做过敏试验后,未及时观察结果,又重做者,抢救时执行医嘱不及时等。
1.3 药品管理混乱 表现在几种药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射药与口服药混放,内用药与外用药混放,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不符,药品过期,高浓度药物未单独放置,并有明确标识,需冷藏药品未放冰箱保存等管理失误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1.4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表现在不按时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不仔细,漏测TPRBP,各种记录不准确,影响诊断治疗,护理措施不到位,卧床病人翻身不及时造成褥疮;违反护理操作规程,如护士让家属给病人鼻饲造成窒息;输液时忘松止血带造成挤压综合症;静脉注射药液外渗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给病人吸氧时未检查导管连接是否正确是否通畅加重患者缺氧症状;各种检查、手术因漏做皮肤准备或备皮划伤多处而影响手术及检查者;给昏迷患者口腔护理前后未清点棉球数量导致棉球遗漏未发现或棉球过湿造成病人呛咳;给病人热敷造成烫伤或冷敷造成冻伤等。
1.5 护理文书书写不规范 各项护理记录内容不全不准确,重点词句写错,如:“上”写为“下”“左”写为“右”,时间记录错误,病情变化时无护理记录或记录不及时,各种数据写错,漏签名或签名难以辨认等。
1.6 未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 护士未按时交接班或床头交接班,交接班时物品未交清,造成物品丢失,或对危重、新入院、病情发生变化的患者、有各种导管、输液病人交接不清未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影响患者治疗。
1.7 护士不严于职守,责任心不强,年轻护士缺乏护理经验 表现在未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值夜班睡觉,离岗,接听私人电话,不及时巡视病房,对病人不负责,工作时思想不集中,而造成严重后果;另外,护士由于年轻经验不足,心理素质差,应急能力不够,对有些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的和效果不了解,对发生的病情变化不能及时判断和反应,出现一些不应发生的错误。
1.8 护士消极倦怠心理极易引起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由于护理工作平凡琐碎,技术与服务要求高,精神高度紧张,思想压力大,易引起护士的消极倦怠心理,表现出思想不集中,工作缺乏热情,对待病人冷漠说话语气冷淡,缺乏沟通技巧,与医生和病人缺乏交流而造成不良事件发生。预防护理差错事故措施
2.1 严格执行护理三查八对制度。
2.2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 掌握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及时巡视,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按时翻身,防止压疮的发生,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意外。
2.3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 注射药与口服药,内用药与外用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查,使用时做好时间标记,近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高浓度药物单独放置,并有醒目标示,严格交接班,做到帐物相符。
2.4 定时检查各种急救药品、物品 急救设备,严格交接,保证急救药品、物品齐全在有效期内,急救设备功能良好齐全,使抢救顺利进行。
2.5 各项护理措施实施到位 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防止烫伤、冻伤、摔伤、坠床和褥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
2.6 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因护理操作造成医源性感染。
2.7 及时准确书写护理文书 根据患者病情做好各项护理记录,对患者病情变化有描述,采取治疗措施后有评估,记录内容全面准确,重点突出,医学用语应用恰当,记录后及时签名,签名规范。
2.8 严格交接班制度 各班护士坚守岗位,上一班为下一班做好物资准备,接班者须认真清点各种药品、物品,及时登记并签名,交接班者共同巡视病房,做好床头交接,特殊病人重点交接,做到交、接清楚。
2.9 定期检查科室的用电、用氧情况 做好防火、防盗宣传,氧气设施应挂有四防牌,氧气筒应有“空、满”标志,氧气管路定期检查,并向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保证病人安全。
2.10 严格执行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 护士在工作中出现不良事件,应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长,并逐级上报,讨论后制定整改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11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包括医德、专业、技术、身体和心理等各方面素质,定期组织培训,提高护士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是做好护理工作的保证。
2.12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了解护理工作中潜在的法律问题以及容易引起医疗纠纷的问题,如自我护理的指导失误、疏忽大意、侵权行为、伪造、销毁、涂改护理文件等。了解病人和自己的权利,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13 护理人员积极调整心态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减轻紧张和焦虑,提高承受各种压力的能力,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好护理工作。护士在医学发展和促进疾病康复中起着重要作用,护士面对的是生命的延续和生存的质量,因此,保证护理安全、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应成为每一个护士自觉行为,护士应不断加强护理理论学习,善于观察分析和总结护理经验,消除护理不良事件的隐患,全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原因分析和预防 篇6
关键词:高层建筑;外墙渗水;原因分析;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4-0142-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的不断发展,高层建筑质量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外墙渗水作为高层建筑的通病,严重影响着高层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居住的舒适度,极大地降低了房屋建筑质量。本文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分析高层建筑外墙渗水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
1 高层建筑外墙渗水原因分析
1.1 混凝土水灰配比不当
对于混凝土的配比设计中,水灰比也是极其重要的技术指标,这是因为不正确的水灰比会导致混凝土成型后内部存在大量的气泡。当水灰比较大时,那么混凝土中的水分达到饱和状态,在此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的游离水,当温度以及其他条件发生变化时,游离水就会被吸附掉或者是蒸发掉,那么就会留下细小的气泡,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当水灰比较小大时,就会导致混凝土成分配比失衡,造成混凝土过于黏稠,这样不但不利于混凝土的搅拌成型,同时也会导致搅拌时带入大量的气体分子,导致成型后的混凝土气泡较多。
1.2 温度应力引起墙体裂缝
对于多数建筑材料来说,其热胀冷缩性质均较为明显。砌体的线膨胀系数要小于钢筋混凝土,这也就是说在相同的温度作用下,砖砌体的热变形程度要小于混凝土。这两种建材的热变形程度不同,将会直接导致结构产生温度裂缝。同时,在大型的混凝土结构中,由于整体结构较大,混凝土的比热容较小,导致了混凝土内外的温度不均匀。而温度不均匀就会产生热应力,这种无规律的热应力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影响较大。而造成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温度变化以及太阳辐射强度,因此我们在施工前要考察温度因素。由于混凝土刚度大,比热容小,因此当气温上升较快的时候,温度应力引起混凝土结构的应力值将会不断升高,当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变形值就会产生裂缝。
1.3 外墙面砖以及外墙门窗处渗水
外墙面砖处渗水是因为外墙面砖处产生了裂缝,主要是因为面砖堆砌过程中由于空鼓或者砂浆不饱满,导致面砖与砂浆之间形成空间,当水体渗入到这一空间内就会被保存下来,然后沿着裂缝慢慢渗入到墙体内部,从而导致外墙产生严重的渗水情况。
同时,面砖勾缝过程中如果未按照施工标准,选用的勾缝剂也没有达到质量要求,也会造成外墙面砖处渗水;对于外墙门窗,如果在施工中将门窗的孔洞尺寸留的过大,那么当门窗装好后就需要较多的填充材料进行塞缝,塞缝时候如果选用的材料不当,就会导致外墙门窗处密闭性不好,容易产生渗水现象。同时,外墙门窗未按照施工标准进行施工,窗台、遮阳板和雨篷等结构的安装方式不正确,都会造成倒返水或积水等问题。高层建筑外墙防渗水如图1所示。
2 高层建筑外墙渗水预防和控制措施
2.1 严格按规范施工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外墙施工质量,提升外墙防渗水效果,应该进一步规范施工过程。
在砌筑墙体的时候,砌块之间的衔接要平整,且上下砌缝要交错分开,从而有效保证灰缝的饱满程度。对于朝向外侧砌筑的墙体来说,要采用平整度以及平面度较好的砌块,不应采用破碎或者残损的砌块。
如果砌筑过程中砌块模数不符合,应采用实心砖或素混凝土调整砌块模数,从而使整个砌块模数达到实际要求。对于已经砌筑完成的墙体尽量避免在上面打孔、凿眼,对于施工中留下的孔洞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修复,从而提升整个墙体的防水性能。
2.2 控制水灰比以及引气剂的质量和含量
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成型质量的重要技术指标,因此在满足施工后混凝土能正常脱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水灰比,降低混凝土中气体的含量。
同时应该将外加剂中引气剂的含量控制在技术标准允许的范围之内,不得超过实际工程的许用范围。普通的混凝土引气剂的含量不得超过4%,而C50、C60这样的高标号混凝土其引气剂的含量不得超过3%,应选择引气气泡小、分布均匀稳定的引气型外加剂来提高引气效果。
将水灰比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可以有效地降低混凝土中气泡的产生。外加剂中引气剂的质量对混凝土成型后气泡的多少有着重要影响,应该在工程资金充裕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质量较好的引气剂,尽量少用或者不用含松香类型的引气剂。
2.3 加强质量验收管理
在施工质量验收时,质量验收人员要根据标准规范、技术资料、施工人员的资格、施工质量评定、检测资质、自检验收情况、质量管理资料、外墙表面质量、见证取样、实体检测、质量保证资料、外表感官等验收标准进行质量验收。
只有满足上述内容,质量验收的内容才是符合要求的,当检验结果满足以上所有要求才能进行质量验收。在验收中要求质量验收人员能够严格执行上述验收标准,做到质量验收公正。在执行过程中要根据工程的施工流程、施工项目、项目分部及单位工程进行质量检验评定。
对子项目的质量检验评定,要在主控项目检验评定合格基础上进行。质量验收人员检查施工人员自检后的工序,并记录检查结果,将记录结果上报监理单位的质量检查人员及建设方的质量主管人员,经审核通过后才能确认签字。
2.4 对高层建筑外墙裂缝进行修复
建筑工程上常用的筑外墙裂缝修复方法是压力灌浆法,将拌有水玻璃的砂浆作为粘结剂,用高压空气压缩机将粘结剂注入到建筑外墙裂缝内部,从而将产生裂缝的墙体进行修复。将水玻璃、矿渣粉、氟娃酸钠、砂等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根据裂缝的宽度配置成稀浆粘结剂和稠浆粘结剂,水玻璃水泥装配比见表1。
对于小裂缝,为了提升灌浆效果,可以在墙上打上孔距为2.5 cm的小孔,采用高压空气将其压入到孔内;对于宽裂缝的墙体可以采用直接灌浆的方式,这样就可以以稠浆水玻璃粘结砂装为粘结剂,将裂缝较大的墙体连接起来。
3 结 语
对于高层建筑外墙渗水问题,只有根据具体的工程要求,针对渗水问题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案和防治措施,这有这样才能偶提升高层建设防水效果。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从建筑结构设计入手,加大原材料采购监控,将质量管理意识融入建筑施工中,只有这样,才能够降低外墙渗漏对于高层建筑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朱春来,曲同成,王立民.外墙保温裂缝原因及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8,(14).
[2] 李怀文.浅析外墙面砖渗水的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07,(34).
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8例产妇均为住院分娩并发产后出血。其中初产妇23例, 经产妇5例;滞产25例, 顺产3例。发生于产后2 h以内者26例, 2 h~24 h内发生者2例。年龄19岁~38岁, 平均出血量为750 ml。
1.2 方法
根据产妇产后出血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 计算百分比。
2 结果见表1。
3 原因分析
3.1 子宫收缩乏力
为最常见原因, 约占产后出血病例总数的2/3。凡影响子宫正常收缩与缩复功能的一切因素均能引起产后出血, 如产妇极度疲劳、羊水过多、多胎妊娠、巨大胎儿、重度贫血、妊娠中毒症、子宫胎盘卒中、前置胎盘、子宫壁间肌瘤、麻醉过深及过多使用镇静剂等。
3.2 胎盘滞留
为产后出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早、过度地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造成胎盘部分剥离, 引起大量出血;因宫缩乏力、腹压不良、膀胱充盈等使已全部剥离的胎盘滞留宫内, 影响宫缩而出血不止。
3.3 软产道损伤
胎儿过大、娩出过快或助产手术不当, 使会阴、阴道、子宫颈甚至子宫下段撕裂, 引起不同程度出血。
3.4 凝血功能障碍
临床上虽少见, 但后果甚严重。因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宫内死胎及妊娠中毒症等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而引起出血;有全身性出血倾向疾病, 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重症肝炎等而引起产后出血。
4 预防措施
4.1 产前
做好定期产前检查, 及时治疗贫血、妊娠中毒症等并发症及其他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注意营养均衡, 合理安排劳动及休息, 保持身心健康。有产后出血史或多胎多产、羊水过多等可能引起产后出血的孕妇, 必须提前住院, 临产后做好输液、输血准备。
4.2 产时
做好无痛分娩宣教, 消除恐惧心理, 树立自然分娩信心, 鼓励进食, 注意休息, 防止过度疲劳, 精神过度紧张者适当给予镇静剂。密切注意产程进展, 发现异常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宫缩强时, 每10 min~15 min听胎心音1次, 每1 h~2 h肛查1次, 及早发现胎儿异常及宫缩乏力或过强, 避免产程延长。鼓励产妇定时排尿, 必要时给予导尿, 避免膀胱充盈, 影响宫缩及胎先露下降, 引起宫缩乏力及产程延长。指导产妇屏气用力, 配合助产, 适时合理地保护会阴。胎肩娩出后应立即给予缩宫素10 U静脉注射, 加强宫缩促进胎盘娩出, 减少出血。
胎盘未剥离前不揉挤子宫及强拉脐带, 若发现胎盘滞留, 应行徒手剥离胎盘。注意检查有无软产道损伤, 若发现异常, 及时给予正确处理。
4.3 产后
产后24 h, 特别在产后2 h内, 必须密切观察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护理人员应每10 min~20 min巡视产妇1次并做好记录, 发现异常, 立即处理。督促产妇产后2 h排尿, 避免膀胱过度充盈而影响子宫收缩。鼓励产妇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饮食, 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增强机体抵抗力。
5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 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 占产后出血病例总数的71%。在正常情况下, 胎儿娩出后, 胎盘与子宫分离, 使血窦开放而出血, 这时要依靠子宫肌肉的强烈收缩, 使子宫壁上的血窦闭合, 并使血流逐渐缓慢, 血窦内血栓形成而止血[2]。当由于某种原因使产程延长, 如产妇极度疲劳、麻醉过深、多胎妊娠、羊水过多及子宫壁间肌瘤等, 均可使子宫肌肉收缩功能不良, 而发生产后出血。
胎盘滞留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当胎盘仅部分与子宫壁剥离时, 影响子宫正常收缩和缩复, 剥离部分的血窦仍开放而出血[2]。因此, 应该重视第三产程的处理, 及时应用缩宫剂 (胎肩娩出后即给缩宫素) , 帮助胎盘娩出, 切忌强行牵拉脐带。如果发现胎盘胎膜残缺, 应及时取出残留组织。
参考文献
[1]刘桂芬, 潘翠丽.产后出血的预防观察与护理[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 2003, 3 (12) :1156
静脉穿刺失败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篇8
1 患者因素
1.1 新生儿
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
1.2 婴幼儿
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表达、固定,难以失败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3 无法沟通的患者
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增加了难度。
1.4 重症患者
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容量不足,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不充盈,穿刺成功后不容易发生回血。
2 疾病因素
(1) 肿瘤病人长期应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对血管的破坏和硬化; (2) 糖尿病、冠心病老年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脆弱,弹性小加上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过瘦或过胖均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易刺破血管; (3) 肝硬化、门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不易回血; (4) 慢性病人长期输液,反复穿刺,血管破坏,弹性差,大大增加了穿刺的难度。
3 护理人员因素
(1)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的。护理人员经验占75%,静脉穿刺手法、进针角度、深浅掌握方面有些欠缺这往往是穿刺失败的直接原因;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因此选择最佳的血管是穿刺成功的前提; (2) 护士的自信心不够15%,护士的心理状态不佳10%,病房光线度不足占5%。独生子女多,家长要求高造成气氛紧张,护士压力大,担心一次不成功; (3) 护士操作方法不当,进针过快过慢,没有拉紧皮肤使血管滑行,或没有选择好血管盲目穿刺,止血带扎得松紧不宜; (4) 使用留置针,跟据有关文献报道:留置针穿刺失败是钢针的2-3倍[2]。
4 护理对策
(1) 婴幼儿首选头部,选择合适的头皮针,和光线明亮处穿刺,剃除局部毛发,充分暴露穿刺部位。穿刺前用暖水袋保温、用温水洗手等,也可用2%654-2溶液擦试局部皮肤,因其具有扩张局部表浅血管,提高血管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3]。使患儿处于适宜的环境温度中,以利于静脉血管的暴露与充盈。多个患儿需要穿刺时,要合理安置病人,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巧用激励法,使患儿主动配合,提高穿刺率[4]。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用右腕力量,进针角度5-20度; (2) 针对老年人血管特点,采用左手拇指绷直血管下端,示指固定血管上端,在选择穿刺点下方1~2 cm处进针,进入皮肤约1/3时再进入血管内,见回血后稍向前进针少许;使整个针尖都进入血管。进针时角度、力度相对要大,针头部位充分接触血管壁,使滚动的血管不易滑脱。对表浅脆性大或细小血管要保持低角度平行进针,见回血后不宜继续进针,以防穿破血管。不易回血的,可采用头皮针连接注射器回抽的方法; (3) 消瘦患者此类患者皮下脂肪少,穿刺时要采用握指法,从血管的侧面进针,进针角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回血后继续平行进针1 mm为宜;肥胖患者由于患者皮下脂肪丰满,血管通常不隆出皮肤,但血管较固定,可在手指探摸下进行穿刺,用食指尖顺静脉而管的凹陷方向探摸,沿静脉走向在皮肤上划一标记,消毒后顺标记线穿刺。在临床上,本人常常采用探摸下进行静脉穿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个人小体会; (4) 选择合适静脉血管尤其慢性病人,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慢性病患者和需要长期输液的,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减少反复穿刺机会,以免损伤血管; (5) 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研究,常搞类似的技术操作比赛,提高护理技术水平,和应变的能力。合理的搭配,力求一次成功,发扬传帮带和团结协作的的精神,留心观察技术好,有经验同事的操作过程,取长补短; (6) 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端正心态,以积极饱满的情绪投入工作,做到眼明、心细、手快,擅于总结经验,对失败的案例吸取教训,与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取得家人的理解。
5 小结
静脉穿刺失败是一临床上常见的护理问题。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我们找准原因,采取相应防范对策,才能不断提高穿刺成功率,提高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乐美芬输液病人的服务过程管理初探[J].护理管理杂志,2003, 3 (4) :56.
[2]马晓军,周萍,张凤.静脉穿刺新方法[J].中华护理杂志,1996, 31 (4) :236.
[3]冯敏, 刘安琴, 孔蓝芳,山莨菪碱扩张局部表浅血管的临床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133 (4) :187.
输液外渗原因分析和预防对策 篇9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1 患者因素
1.1.1 新生儿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1.1.2 婴幼儿婴幼儿由于哭闹、不配合,其血管短、不直,且家长都很紧张,无形中给护理人员增加了压力,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觉,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静脉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
(1) 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 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 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
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 (1) 没有经验,对血管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 (2) 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 (3) 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 (4) 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 (5) 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 (6) 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 (7) 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 (8) 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2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 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 (2) 药物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 (3) 液体静压增加; (4) 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4 静脉输液外渗的后果
患者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和肉体上的创伤,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产生压力和担忧,严重的甚至造成患者残疾,引发医疗护理纠纷。
5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
5.1 提高穿刺一次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用保护性约束,由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正确的照顾方法,已发生外渗者不在此处远端再做穿刺,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次反复穿刺。
5.2 选择合适静脉
正确地选择静脉,有计划地使用静脉,一般由远端到近端,儿科病房和意识障碍、病危的患者,化疗时尽量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时选择粗直的血管,因留置针导管柔软,不宜损伤血管,轻微活动不会发生外渗,而且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d,避免反复穿刺,保护了血管。
5.3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注意输入药物的浓度及速度,持续输入多巴胺、间羟胺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用甘露醇时局部热敷或提高药物的温度,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时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能滴入药物。
5.4 加强责任心、多巡视
特别是危重患者,巡视时要检查输液部位。输液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的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5.5 做好患者的宣教
交代使用留置针的好处,保护留置针的方法;在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及时向护理人员报告。
5.6 正确拔针
输液完毕,拧紧调节器,除去胶布,快速拔针,在针尖即将离开皮肤的瞬间,迅速用干棉签沿血管方向按压穿刺点及其稍上方,直至不出血为止,一般为5~10min,切忌在按压处来回揉动,按压的力度要适中。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提高血管的利用率,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6 护理对策
6.1 小范围外渗
(1) 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2) 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6.2 大范围外渗
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也有介绍说可用马铃薯、生姜外敷。
6.3 化疗药物外渗
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止滴入,用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加以稀释,并局部冷敷,以防止局部疼痛、肿胀、坏死。
6.4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
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水泡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也有介绍用鸡蛋清外敷的。
7 小结
原因分析和预防 篇10
关键词:线路短路,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汽车线路短路是指电路中的电线意外搭铁, 电流不再通过车载电器设备便形成回流, 此时, 电路中电阻急剧减少, 电流成倍甚至数十倍地增加, 很快会使导线过热, 轻则烧坏线束, 重则起火烧车。汽车线路短路的主要原因有:
1、汽车的线路长期使用 (通常在三、四年后) 会出现胶皮老化、电线电阻增大而发热的现象, 容易出现短路。
2、由于发动机工作状态下温度较高 (可以达到80℃以上) , 其电线的外表绝缘皮容易老化脱落, 造成线束裸露, 导致线路短路。
3、绝缘电线在车辆行驶中受到震动, 在长时间的摩擦作用下失去绝缘能力, 造成短路。
4、绝缘电线在使用中因为受到油污或腐蚀, 绝缘层失去绝缘能力, 造成短路。
5、蓄电池接线柱因电解液泄露、杂质或腐蚀, 造成自放电或接点松动发热, 引燃导线绝缘层造成短路。
6、长期受震动或温度急剧变化影响而使电气线路接点 (包括搭铁点) 连接松动, 电气线路接触电阻过大发热, 因局部电阻过大发热使导线或接点受热熔化, 造成短路。
7、因天气潮湿、洗车不当造成进水, 没有及时清洁而引起短路。
8、当发现熔断丝熔断后, 没有检查电器故障就更换熔断丝, 违反规定加大电路的熔断丝, 甚至用粗铜线或铁线代替熔断丝, 当电路超载或出现故障时, 熔断丝不能及时熔断和切断电路而造成电线发热短路。
9、电路设计不合理, 导致熔断器不能及时切断电源。
10、电气设备、开关等长期使用, 电气设备、开关的绝缘材料老化, 造成短路。
11、使用电气设备不当或因设备发生故障时未能及时处理而易造成短路。
12、没有及时关闭用电设备电路, 使用时间过长, 造成电线发热, 引起电路短路。
13、高温酷热天气、汽车超负荷运转, 使电线发热导致电路短路。
14、遭雷电击易引起电路和电气设备短路。
15、如若违反规定加装大功率用电设备如音箱、增光器等, 易使电线超载而发热短路。
16、加装辅助设施如地板胶、车载冰箱等压住了线束, 时间一久绝缘胶皮被压破, 电线裸露与车身接触, 也会发生短路。
17、由于车身受外力变形, 使电线受到挤压, 导致绝缘破坏或电线断裂使电路短路。
18、不规范的汽车改装、维修行为引起线路短路。没有分析车辆的线路布置和具体的结构, 随意改变汽车的原装线路, 使用的加装线较细, 电阻增大, 发热量大, 负荷大的地方不加保险, 绝缘胶皮逐渐融化造成电线裸露;易摩擦处也未有效固定, 连接不实造成线路短路、搭铁。
要防止汽车线路短路, 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做好汽车的例行维护工作。汽车在使用中发生的性能变化, 通过定期或定里程的维护可以发现并消除隐患。
2、使用中应注意车辆的异常。高温酷热天气下, 尤其要注意发动机、变速器等部件的温度是否正常;在洗车时, 注意对电器、线束的保护。
3、如果进行改装, 必须重新计算所用导线的截面积, 根据导线使用的具体环境选用不同类型的导线, 即应考虑潮湿、化学腐蚀、高温等使用环境的要求, 并正确选择配线方式, 线束一定要合理固定。
混凝土散水裂缝的原因和预防 篇11
关键词混凝土散水;裂缝;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71-0131-01
混凝土有很多优点,也有美中不足之处。水泥同水反应生成的物质(水泥石)的體积小于其所用原材料的体积之和,即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由于各种反应的发生导致体积变小。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而产生裂缝,当然产生裂缝还有其它原因,比如说混凝土本身以及外部因素的作用。在室外建筑物勒脚的四周进行铺设散水,是为了防止雨水沿勒脚想墙基渗透,并且它可以用来承受沿屋檐落下的雨水水滴以及集中水流,从而就避免了雨水严重冲击房屋周围的土地面层。
1混凝土散水裂缝的原因
1)回填土材质不符合要求。在对室外散水以及室内房心进行回填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回填料,这些回填料中含有大量碎砖、混凝土块、石块等各种建筑垃圾,也会含有许多大粒状的硬质块状物,回填土颗粒之间即使经过打夯碾压也很难达到整体密实的效果。同时由于回填料大颗粒硬质块状物,其层层堆叠后会产生空隙,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产生局部坍塌或者裂缝的隐患。当然这种情况也不能排除在外,有些回填土为了方便就近取材,比如那些根植土,其含有树根、杂草等有机垃圾。这些有机物在地下经过各种演变腐烂变质从而产生大量甲烷气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会在回填土基中扩散,并逐渐向面层渗透,从而导致地面及散水整体坍塌或者产生裂缝。到了冬季,由于环境温度低,有些回填土暴露在室外从而受冻变成冻块,由于冻块不宜打夯碾压,从而使冻土产生间隙,这些间隙在环境回暖冻土预热后就逐渐消融收缩并下沉。
2)回填土厚度不符合要求。在回填过程中,刻意为了追求进度而进行不按规定的虚铺厚度而进行超厚回填,甚至利用机器进行一次性大面积回填。根据规定:根据不同的回填土材质采用不同的虚铺厚度,一般一次虚铺厚度不宜超过350mm。回填过厚,机械打夯碾压无法压实密实。
3)回填土含水率不符合要求。根据规范回填土的含水率有一个最佳值。通俗的来讲,这种最佳程度是“握紧手成团,落地开花”。如果含水率过大,就会导致打夯或者碾压的时候回填土与机器表面粘结在一起而无法施工,并且容易产生橡皮土现象。可是如果含水率过小,回填土颗粒就因过于松散而不能相互挤压密实。
4)打夯碾压不符合要求。为了使回填土达到更好的紧实度,回填土的打夯次数必须满足一定数量,并且回填土施工时必须进行搭接。所施工的回填土必须在同一个标高位置处,防止倾斜打夯碾压。因为倾斜打夯碾压坡度过大,会使夯击时产生较大的重力分力,从而使土基压实度与弯沉值不一样,也就不能产生最佳压实效果。
5)管理交底不到位。由于一些项目技术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淡薄,只追求进度和经济效益,却忽视了质量管理,从而不能进行详细而全面的技术交底。由于各种原因都会造成回填土在将来的使用过程中出现坍塌或裂缝,比如说在施工过程中疏于管理、操作人员不按规定技术交底要求,图省时省力等等。
2混凝土散水裂缝的危害
混凝土散水中裂缝的出现,会对建筑结构将来的使用性能及寿命产生严重影响:
1)钢筋锈蚀,降低结构使用的耐久性。由于钢筋锈蚀后,其体
积增大,很容易使周围的混凝土保护层膨胀破裂,形成纵向裂缝,从而破坏了钢筋和混凝土的粘结力,最终将影响建筑建构的安全度。
2)结构的抗渗性,也可能产生渗漏,从而严重破坏了水工结构和容器结构的阻水能力。
3)结构的刚度,由于变形量的增大,影响了非结构性建筑部件的使用性能。
4)裂缝的显现和发展以及室内非结构材料的局部损伤,都会给人们的心理产生压力,也会产生各种不安全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之处。
3防治混凝土散水裂缝的措施
1)散水坡的基础埋置深度应超过冻结层。其基础应该采用河光石、砂、素混凝土等材料。其垫层应采用河光石,并且其结构应比较密实牢固。为了防止建筑物沉降时破坏散水结构的整体性,应从垫层处使平层和面层与墙身勒脚断开。同时应该按房屋建筑轴线来设置温度缝,从而防止因温度变化使散水坡伸缩而遭到破坏。
2)按照要求设计散水坡的坡向和坡度。散水表面坡度一般为3%~5%,其表面涂抹水泥砂浆罩面,必须将其抹压紧实,达到牢固结合的效果。散水坡的标高必须高于房区路面的标高,保证排水顺畅,严防雨水倒灌使积水浸泡基础,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
3)如果散水宽度在图纸中没有标明时,一般来说,灰土垫层宽度不小于80cm,厚度不小于15cm。砼垫层宽度不小于60cm,厚度不小于5cm。散水应该分块浇筑,每个分块长度不大于6m。在选取留缝位置时应该考虑建筑的整体效果,散水与建筑物外墙必须留缝,务必保证这些缝沿外墙一周整齐一致,纵向6m左右设分格缝一道,房屋转角处与外墙呈45°。分格缝宽2cm。为了防止雨水从分隔缝内渗入基础,应该将分隔缝避开雨落管。
4)选择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根据具体材料的规定及品质并通过实验来确定,不能随便套用经验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各种材料进行准确的定量计算,合理振捣混凝土,从而获得密实度符合要求的混凝土。
5)严格加强混凝土的早期保养。刚刚完成浇筑的混凝土要及时覆盖,防止过早脱水而产生冷却收缩裂缝。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还应注意保温.。如果使用蒸养或干热养护的混凝土,一定要控制好各方面的温度要求,包括预热、升温、等温、降温等,从而避免混凝土过早脱模。
6)为了减少由温度效应而产生的应力,在对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最好选用矿渣水泥等水化热低的水泥配置混凝土,当然也可以适当添加一些缓凝型减水剂或者用粉煤灰代替一定量的水泥。不过,降低混凝土的入模温度也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7)在对大面积混凝土施工时,最好预留后浇施工缝。例如当箱形基础长度超过40m时,要设置贯通的后浇施工缝,其宽度不小于80cm,在后浇施工缝处,钢筋确保不能断开。
8)加强模板和支撑系统的优化设计。对于模板和支撑系统,强调按照建筑结构的具体情况比如说形状、尺寸、载荷等进行优化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混凝土外形尺寸和美观,设计时应做到受力明确、坚固牢靠。
4结束语
在充分了解并掌握混凝土散水裂缝产生原因的基础之上争取各方面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把裂缝控制在限度以内,甚至可以有效的防止裂缝的产生。当然在实际情况下,万一出现裂缝,一定要认真分析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如何处理裂缝的构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工程裂缝问题,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英山川,雷劲松.混凝土裂缝的鉴别及控制措施.2007.
[2]过镇海,时旭东.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2010.
产后尿潴留的预防和护理分析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产后尿潴留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27岁, 平均年龄2 4.3岁。其中阴道分娩33例, 会阴切口7例。患者均是在产后4~6 h内发生尿潴留。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医护人员要在患者入院后进行护理评估, 目的是主要了解患者排尿情况以及患者的病史;医护人员还要指导患者完成必要的检查, 如出凝血时间、受血五项、生化及三大常规检查、胸片、心电图等[3]。
1.2.2 疼痛护理
疼痛是导致尿潴留的重要因素之一。医护人员应该用镇痛来帮助患者, 并且协助患者进行排尿。多模式镇痛是将物理镇痛、药物镇痛、PCA镇痛等各种镇痛方式联合应用, 以发挥最佳镇痛效果。
1.2.3 饮食和休息
自然分娩的产妇, 产后便可马上进食普食, 剖宫产的产妇由于术中使用麻醉药物, 导致肠麻痹, 在术后需禁食6 h, 而后改为流质饮食 (免糖、蛋和牛奶类食物) , 直至肛门排气, 肠蠕动恢复后, 方可进食一些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无刺激性、汤汁类较多的食物, 之后再改普食。在患者产后4 h之内饮水, 医护人员应该让患者饮水约1000 m L, 患者在24 h之内饮水总量约为2500 m L。并且医护人员要认真记录患者的尿量, 当患者尿量大于2000 m L时, 医护人员应该逐渐给患者减少饮水量。并且在产后给予患者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除此之外, 医护人员还要鼓励患者多进食水果、蔬菜等纤维素含量多的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4]。
1.2.4 家庭护理
(1) 一般处理:因患者尿液不能排出故而不应再饮入水分, 应禁水, 注意休息, 不宜运动。 (2) 对因治疗: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若有结石就要排石治疗;肿瘤的则予手术或抗肿瘤药物治疗;尿路感染因多为大肠杆菌感染, 所以可先予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或三代头孢菌素进行经验性治疗, 待尿液培养加药敏试验结果出来后再根据检查调整抗生素;神经损伤则予恢复神经功能的治疗。 (3) 对症治疗:主要是通过导尿、膀胱造漏等排出尿液。 (4) 并发症治疗:患者出现膀胱破裂则应马上请泌尿外科会诊;并发尿路感染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出现肾功能不全则应停用所有对肾有损害的药物和食物, 限水限钠, 改善肾血流等。 (5) 必要时, 待初步处理, 患者病情稳定后, 转入病房进一步治疗[5]。
1.2.5 预防措施
产后尿潴留是产后常见的并发症, 其原因很多, 如心理因素、产时情况、产后指导等都影响着产妇是否能顺利排产后的第一次小便。通过工作总结, 制定了一些预防产后尿潴留的措施:首先, 产前宣教相关知识, 指导产妇多饮水, 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尿液, 防止泌尿系感染, 有利于产程进展, 预防难产。其次, 产后及时协助产妇饮水, 有时产妇没有口渴的感觉, 要向产妇解释饮水的目的和意义。通常产后留观2 h内饮水500~1000 m L, 在产后留观期间或回病房1~2 h内产妇能顺利排尿。对于产时的助产措施过长, 要高度重视, 尤其早饮水, 多饮水, 做到预防为主。有些产妇怕产后排尿疼痛, 应该给予安慰, 如果发现排尿不畅, 应该及时诱导排尿, 如:听流水声、提供习惯的排尿场所、温水敷小腹等。
2 结果
40例患者在进行相关护理之后均顺利排尿, 不同程度的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3 讨论
当发生尿储留时, 首先考虑中枢性原因引起的尿潴留。除此以外, 还与患者的颅内压增高、应用脱水剂等一些列的大量静脉输液药物、患者的不良习惯 (未及时排尿) 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对于尿潴留患者的治疗方法, 一般情况下采用改变体位、流水声诱导等方法进行诱导排尿,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局部热敷等方法促进患者的排尿。可采用按摩排尿法解除脑血管患者的尿潴留, 如不缓解可导尿引流。
该疾病的治疗原则是解除患者病因, 恢复排尿。患者的病因不能确定, 或者患者的梗阻短时间内难以解除的时候, 应该先做导尿或耻骨上膀胱造瘘引流膀胱尿液, 从而可以解除患者的病痛情况, 然后等患者的情况相对稍有稳定后, 再做进一步检查, 明确病因之后对症治疗。若患者经耻骨上膀胱区热敷或针刺等治疗之后仍不能及时的排尿, 可对患者进行导尿术进行治疗, 尿潴留患者在短时间不能恢复, 应该留置导尿管对患者持续进行导尿, 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选择拔管的时间。急性尿潴留患者在不能插入导尿管时, 行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 若无膀胱穿刺针, 可手术行耻骨上膀胱造口术。应间歇缓慢放出尿液, 500~800 ml/次, 避免快速排空膀胱, 膀胱内压骤然降低而引起膀胱内大量出血。
探讨对产后尿潴留患者的护理方法以及预防的方法, 通过对我院治疗的40例患者的研究发现, 对产后尿潴留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 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尿潴留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产后尿潴留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 观察恢复程度以及相应的护理情况。结果 患者在进行相关护理之后均顺利排尿, 40例患者不同程度的减轻了痛苦。结论 对产后尿潴留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是有必要的, 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值得推广。
关键词:产后尿潴留,预防,护理,分析
参考文献
[1]金茶花.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2) :54.
[2]黄泽琴, 景艳, 陈晓敏, 等.产后尿潴留病因分析与防治[J].当代医学, 2011, 17 (26) :54-55.
[3]王春艳, 董礼枫, 蓝海霞.产后尿潴留100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山东医药, 2009, 49 (19) :22.
[4]雷明, 唐富琴, 张琳.排尿时间和排尿体位对产后尿潴留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15 (1) :60-61.
【原因分析和预防】推荐阅读: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和各项预防措施08-26
原因分析及预防11-23
柱塞泵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09-13
原因和分析11-28
习惯性违章的原因分析和措施09-02
学生创业失败的八大原因和七种现象分析08-10
桥梁混凝土裂缝成因和预防措施分析07-09
原因预防11-08
原因及预防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