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工作(共12篇)
免疫工作 篇1
1 扩大免疫后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机遇
1.1 良好的政策支持环境
1.1.1 国内政策环境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免疫规划工作, 为确保免疫规划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地开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免疫规划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使免疫规划工作成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一环。《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国家对预防性生物制品的流通实行特殊管理。《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是在社会发展形势下, 为保证免疫规划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明确了政府对免疫规划工作的保障制度, 改革了疫苗流通体制, 规范了接种单位的接种行为, 强化了冷链管理以保证各环节的质量, 完善了异常反应鉴定、补偿制度。同时, 为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管理,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性文件, 如《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 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为依法开展预防接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疫规划工作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200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 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 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2009年免疫规划工作列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2012[50]号) 对预防接种工作做出明确详细规定: (1) 建立并完善相关部门、机构协调机制; (2) 加强健全服务网络; (3) 明确基层人员接种补助标准; (4) 提高绩效考核比重, 完善奖惩制度。
1.1.2 国际环境
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计划免疫起, 就一直保持和国际组织之间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全球疫苗免疫联盟 (GAVI) 支持的加强乙肝项目、贵州省控制麻疹项目, 美国适宜卫生组织 (PATH) 支持的预充式注射器试点项目, WHO支持的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检测与培训项目、贵州省健康教育项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UNICEF) 资助的免疫规划健康教育项目, 日本国际协力事业组织 (JICA) 资助的加强中国扩大免疫规划项目, 盖茨基金会资助的加强脊灰监测项目等项目实施不仅为我国提供了技术支持, 也为我国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资金援助。2005年, WHO和UNICEF联合发布了全球免疫策略和对策, 获得世界卫生大会批准, 指导各国扩大免疫规划的广度和范围。该策略还对疫苗制造提供指南, 也可提供其他实质性卫生干预措施。
1.2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免疫规划工作步入信息化时代
据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2013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4]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 全国电话用户达到14.96亿户,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29亿户, 其中3G移动电话用户突破4亿户,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量1.89亿户, 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人。电信业的迅猛发展为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各个省市先后建立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了区域资源共享, 形成免疫大屏障, 降低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1.3 丰富的免疫规划实践经验
我国在实施免疫规划过程中, 始终把建立健全免疫服务机构,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进行人员培训作为实施免疫规划的基础工作, 建立了从中央—省—市 (区) —县—乡镇—村的免疫服务体系, 全面推行预防接种门诊建设, 并形成了一套科学管理系统, 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技术规范、操作指南、工作规程等, 为免疫规划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2 扩大免疫后免疫规划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匮乏, 业务素质不高
当前人力资源的缺口主要存在于基层, 据西部省区统计, 仅2009~2011年乡镇卫生院共流失卫技人员7433人, 其中具有执业资格人员达5514人;按1.2‰的总人口比例配给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 但空编1.19万人, 空编率达19.37%;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中流传着“再不‘孔雀东南飞’, 就要‘自挂东南枝’”的笑话。部分农村疾病控制呈现“四难”现象, 即防保人员定编到位难、提高防保人员素质难、具体工作落实难、质量提高难, 这些严重阻碍了免疫规划的深入开展。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破裂, 村医短缺, 年龄老化, 学历偏低, 后继乏人。
2.2 免疫规划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按照五部门文件规定, 市、县财政部门应承担本级疾控中心免疫规划工作经费。而现实是大部分市、县仍按多年前规定拨付工作经费, 有的低至0.1元/人 (辖区人口) 的比例。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来, 随着一类疫苗 (免费疫苗) 品种的增多, 二类疫苗 (收费疫苗) 接种品种相应就减少了, 而仅有的几种二类疫苗, 由于价格高及群众的经济条件所限, 而难以开展, 导致各级疾控中心收入明显减少, 原来靠二类疫苗创收以补助一类疫苗接种的格局不复存在。接种一类疫苗越多, 赔钱就越多, 现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未涉及到各级疾控中心, 各级疾控中心工作量和财物支出均出现明显增加, 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困境。
2.3 城镇化建设, 人员流动频繁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造成城市公共卫生资源紧缺。预防接种机构对辖区人口流出和流入情况不掌握, 管理存在漏洞。由于流动人口来源广泛, 流动性强, 部分人的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卫生状况差, 免疫接种意识淡薄, 使免疫规划工作难以落实。尽管我们对流动儿童的免疫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但由于缺乏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 流出地与流入地管理脱节, 而家长带孩子外出打工没有随身携带预防接种证的习惯, 导致流动儿童时常发生迟种、漏种、重复种等现象, 影响了免疫规划疫苗的接种率, 成为传染病、多发病暴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 给疾病控制工作带来隐患。
2.4 及时发现和消除免疫空白存在困难
由于盲目追求接种率指标, 对应种儿童数随意增减, 导致数据报告中的常规免疫接种率都很高, 掩盖了实际接种率低的现象, 从报表数据分析上难以识别出薄弱区域。
2.5 预防接种工作没有知情同意的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单方面强调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卫生行政部门下达一些强制实施方案, 忽视了知情同意规范开展的工作, 容易导致接种人员和儿童家长忽视接种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未能做到完全、明确的知情同意, 出现口头告知不详细, 书面告知不规范、家长不认真对待的漏洞, 一旦发生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时, 工作十分被动, 无文字材料, 无法律依据。
2.6 疫苗针对传染病疫情时有暴发
2004年贵州省发生一起脊灰疫苗衍生病毒循环, 2005年安徽省报告一例因免疫缺陷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病例, 而与我国接壤的一些国家仍有脊灰野病毒流行, 国家边境的防御工事不能防范疾病或传播媒介的侵入, 航空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增加了传染病在国际上迅速传播的机会, 我国维持无脊灰工作面临很大的挑战。2005年WHO西太区提出2012年消除麻疹, 对此我国制定了《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提出到2012年, 全国麻疹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 (不包括输入病例) , 无本土麻疹病毒传播。但全国麻疹报告发病数自2012年11月以来持续增加, 部分省份疫情上升势头迅猛, 消除麻疹成为免疫规划工作的又一重大挑战。
3 免疫规划工作发展对策与措施的思考
3.1 加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
基层的预防接种服务者是实施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要环节, 面临当前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濒临破裂的问题,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 转变观念以完善人员的合理配置, 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放在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人力资源建设上。建立健全符合时代特征的、前瞻性强的、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 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 有效鼓劲的人才激励制度, 提高个人保障水平, 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以稳定人才队伍。
3.2 加大工作经费投入
免疫规划工作具有福利性、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特点, 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 多层次、多渠道筹资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以保证正常的工作经费。经费得不到保障, 再好的服务模式也发挥不了作用。因此, 政府应当把解决免疫规划工作经费作为重点, 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和分配政策对卫生资源进行总量和结构调整, 加大对免疫规划发展的投入, 加强预防接种补助经费管理, 有效落实接种人员经费补助, 提高接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 修改《条例》, 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投入比例, 增加确保各项资金落实到位的措施; (2) 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缩小地区间差异, 以利于全国免疫规划工作的同步进行; (3) 完善多元投入机制, 寻求国际国内各组织合作, 以充实免疫规划经费; (4) 预防接种单位在不影响常规免疫的基础上, 合理开展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服务, 以补充工作经费的不足。
3.3 加强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
免疫规划信息化建设应尽可能在大区域实现同步, 迅速形成网络, 实现资源共享。设置冷链设备监测报警、漏种短信提醒服务等功能, 使信息化系统作为免疫规划工作的现代化工具服务于每一名受种者。
3.4 建立健全流动儿童管理机制
完善辖区流动儿童管理机制, 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用, 定期开展责任区域内适龄儿童摸底调查, 以便查找和掌握流动人口的分布与流向, 及时发现流动儿童并纳入日常管理, 消除免疫空白点。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 让流动儿童家长了解疫苗免费政策;另一方面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公安、卫生、计生、教育、村委等多部门加强沟通协作, 达成共识, 以解除流动儿童家长接种疫苗的后顾之忧。在流动免疫对象集中的地方增设免疫接种服务点或增加免疫接种服务频次, 有针对性地实行定点或巡回接种, 以增加流动儿童的免疫服务机会, 消除免疫空白。
3.5 做好免疫规划宣传
全国统一设计免疫规划门诊的外观, 让免疫规划形象家喻户晓。设立全国统一的预防接种免费咨询电话, 建立免疫规划网站宣传相关知识、答疑等, 协助家长在接种前获取足够信息, 加强知情权。在办理预防接种证时向家长发放《预防接种儿童家长知情同意书》, 让家长了解接种疫苗种类、接种程序、禁忌症、可能出现的异常反应、注意事项等, 避免在接种过程中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提高儿童家长预防接种主动性。
3.6 严格执行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工作
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记录制度是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预防和控制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在学校和托幼机构暴发流行的成功经验。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在贵州省实施麻疹控制项目, 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卫生部门应与教育部门配合,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做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 为适龄儿童提供补证、补种工作。
3.7 加强免疫规划工作的监督与管理
各级人大应监督各级政府, 必须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免疫规划工作相关《条例》、《办法》, 并尽快制定切合实际的实施细则, 使执法监督更具可操作性, 使免疫规划管理走向法制化, 科学化。依法依规处理因预防接种引起的异常反应和副反应产生的纠纷问题, 为免疫规划实施保驾护航。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 这在我国已成了全社会共识, 免疫规划体系和网络日益完善, 免疫规划法律法规配套齐全, 免疫规划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 这为免疫规划工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 不可否认, 免疫规划工作在某些方面和个别地区存在着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问题, 但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 有党和国家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重视, 有国际社会的支持, 有各级免疫规划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 着力解决人、财、物等问题, 利用新技术, 创新管理, 一定能使我国免疫规划工作取得新进展。
免疫工作 篇2
1、 根据《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范》严格按照免疫程序和上级制定的各类生物制品指导程序进行免疫接种(第一类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第二类为自费疫苗),不得随意扩大接种对象和增减接种次数。
2、 疫苗按市→区(市)县→社区接种点统一订购各类生物制品和供应,按照规定温度条件和要求贮存,每天记录2次冰箱温度。
3、 疫苗贮存和运输的温度要求:乙肝疫苗、卡介苗、百白破联合疫苗、乙脑灭活疫苗和流脑疫苗在2~8℃贮存和运输。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腮腺炎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在-20~8℃的条件下运输,贮存期3个月以上的,在-20℃条件下贮存;贮存期3个月以内的`,在-20℃或2~8℃条件下贮存。
4、 疫苗应按照计划领取、分发,办理登记手续。
(1) 设立疫苗专用账簿,日清月结,半年定期盘查,做到帐苗相符。
(2) 疫苗应按照品种、批号(失效期)分类码放,领取或分发疫苗要遵循“先短效期、后长效期”和同批号疫苗“先入库、先出库”的原则。
二、预防接种证、卡(册)管理
1、 凡在我市范围内出生的儿童在一月内建立预防接种卡、建立预防接种证;外地居住在本市内3个月以上者也要按照要求单独建卡、建证。
2、 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保管,作为接种及儿童办理入托、入园、入学和留学凭证。
3、 卡(册)由各接种点专人负责保管,每年进行2次卡片清理,清理的卡(册)要妥善保管。
4、 每次接种完后用钢笔填写接种证、卡(册),按时统计上报各类数据和报表。
三、冷链系统及管理
冷链设备必须建档建账,专人保管,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安装和使用,与计划免疫无关的工作人员禁止使用冷链设备,发现故障要及时维修,不能修复或报废的设备要更新。凡由于管理和操作不当导致冷链设备损坏,造成疫苗失效,将追究使用单位和当事人责任。
四、接种管理
1、 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建立规范化接种门诊,并取得预防接种门诊合格证,实行日、周、旬、月、双月定时、定点接种。
2、 接种人员必须经过计划免疫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3、 接种时遵循三查八对。三查: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对疫苗和接种对象进行检查;八对:对姓名、性别、年领、接种时间、疫苗名称、剂量、接种途径和有效期。
4、 接种前咨询健康状况,严格掌握禁忌症。
5、 接种时保证安全注射: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注射器,保证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做好回收和毁形,定期对环境进行消毒。
五、接种器材管理
按照药监局“三类医疗器械管理规范”要求存放。
为宣传免疫规划工作,动员全民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免疫规划工作的氛围,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方针政策,日前,隆或镇中心卫生院启动了以“预防接种,宝宝健康”为主题的预防接种宣传周活动,镇政府工作人员和卫生院医生护士共20人参加宣传活动。
活动设置咨询点个,通过悬挂横幅2条、摆放宣传展板1块,发放预防接种宣传画及预防接种宣传知识500余份,现场为群众解答预防接种等相关知识,向广大群众宣传有关儿童免疫规划及防治知识。
通过此次宣传活动,不仅提高了社会各界对预防接种工作的认识,扩大了免疫规划工作的社会影响;同时为全社会重视参与免疫规划工作创造条件,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免疫规划工作的良好氛围。
为落实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向公众宣传国家免疫规划政策和预防接种知识,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国家免疫规划工作的氛围,有效地防止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年4月26日,XX县卫生局在局长周宏、副局长谢家贵的带领下,组织县疾控中心、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福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在县城音乐广场开展了题为“宝宝健康,从接种疫苗开始”第28个全国计划免疫宣传日活动。副县长熊杰亲临现场参加宣传。
现场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展出宣传展板、设立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制品等方式,向群众宣传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的重要性,提高群众对免疫规划政策的知晓率和预防接种的自主意识。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派出6名卫生监督员积极参加了此次宣传活动,向广大群众宣传有关儿童免疫规划及相关传染病防治知识,还宣传了《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
免疫工作 篇3
一、夯实基础,推进审计精细化管理
1.研究下发全行业年度审计工作指导意见,起草行业审计三年发展规划。结合2015年全省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特别是省联社强化内控管理的工作要求,下发全行业2015年审计工作指导意见,对行业审计指导思想、行业风险管控、审计管理机制、重点项目审计、问题整改机制、审计成果运用、强化科技支撑、加强队伍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按照省联社换届审计工作要求,起草了行业审计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审计工作指导思想、规划目标,推动全行业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内部控制,发挥审计在推动法人单位商务转型和现代企业建设中的作用。
2.修订审计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工作考核。完善年度审计工作考核办法,注重加强审计基础管理、重点审计项目、行业审计工作三个方面的考核,明确考核流程、考核结果、审计缺陷标准,突出考核成果运用。年初制定了《2015年度审计工作考核方案》,修订更新了《审计工作考核手册》并在各法人单位自评的基础上,组织3批26名同志按照区域,以地级市为单位,对全行业62家法人单位2014年审计工作进行“推磨式”逐一考核考评打分,按照考核得分从高到低将法人单位划分为四个等级。2015年每季度末对各法人单位季度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打分。审计考核工作的开展,有力推动了各法人单位强化审计工作力度,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3.深入基层开展审计调研。根据省联社审计委员会的工作安排,统筹安排审计委员会委员对江阴、昆山、如皋、无锡等2l家法人单位就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及如何落实银监会审计指导意见,加强审计指导、检查、监督和评价,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作用进行专项调研,并征求了如何加强行业审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经审计委员会审议通过,提交理事会供领导决策。
4.修订完善审计制度,规范操作规程。根据银监部门行业审计监管要求及中国内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结合法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修改完善审计制度办法,我部先后组织43人次,通过分组修改完善、集体研究讨论、逐步审核把关方式,完善审计基本制度、操作规程,增强内审制度的适宜性、可操作性,加强对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目前,已制定下发了《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信息科技审计管理办法(试行)》,《内部审计工作暂行办法》、《审计项目操作规程》、《行业审计实施细则》、《外部审计管理办法>等七个制度基本定稿。
二、扎实开展基层法人单位班子成员审计
l.认真开展直接实施的换届审计工作。今年以来,省联社自行组织开展了对淮海、东台、宝应农商行22名高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并以质量提升为突破口,在反映情况“准”、查处问题“深”、原因分析“透”、措施建议“实”上下功夫,努力推动审计整体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一是开展审前分析和审前调研。在现场审计前,安排专人进行审前分析以及审前调研,提高现场审计的针对性,使得审计人员进场后可以立即开展实质性审计工作,提高整体工作效率。二是提高标准,狠抓现场审计质量。先后抽调131人次组成审计组,对3家农商行高管人员任期履职情况开展现场审计工作,揭示了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班子建设、信贷管理、财务会计、工资计划执行、案件防控以及少数班子成员遵章守纪、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违规违纪问题。三是精心撰写审计情况专题汇报和审计意见。向省联社党委汇报2家农商行的审计情况,起草3家农商行的审计事实确认书,下发,3家农商行全面整改通知和审计意见,为省联社加强基层单位班子成员管理和行业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2.加强委托、外包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一是严格审核确认书和报告。共委托中介机构对22家单位40名班子成员进行离任审计,对8家单位50名班子成员进行换届审计。组织人员对中介机构审计组的事实确认书进行全程监督把关,指出中介机构在项目进度、人员力量、审计质量、审计覆盖面、发现问题的深度、引用的制度条款及文书规范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向中介机构发出《切实提高委托审计项目质量的函》并现场沟通交流,要求中介机构进一步加强管理,提高审计人员业务能力,从问题的事实和表象入手,深入查找问题症结和风险点,提高审计质量,全面履行受托义务。二是创新监督方式,派出2名同志全程督导中天银会计师事务所江苏分所对滨海农商行换届的现场审计工作,派出4名同志全程督导海门、如东、丰县、邳州4家法人单位的监事长履职专项审计,审计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三、精心指导重点专项审计工作
按照年初计划,主要开展了呆账贷款核销、工资薪酬和监事长履职三大专项审计。呆账贷款核销和工资薪酬专项审计主要采取各法人单位自行组织审计力量进行审计的方式,由审计部负责对审计报告予以审核把关;监事长履职专项审计主要采取交叉审计方式,由审计部派员全程参与。
一是呆账贷款核销专项审计。主要存在部分单位呆账核销管理制度不健全、呆账贷款核销程序不规范、已核销呆账贷款追偿力度不够、责任追究不到位及会计核算不准确等问题。二是工资计划执行专项审计。主要存在制度建设不够健全完善、乱用会计科目、工资费用化、执行工资计划不严肃不规范、一些单位员工工资总额及领导班子工资总额超省联社核定标准、超比例部分未纳入工资储备账户、延期支付管理力度不足等问题。三是监事长履职专项审计。主要存在监事长分工不当,监事会机构设置及相关人员配各不合理,监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屡职不到位等问题。
四、严格督促相关问题整改落实
1.牵头做好审计厅发现问题的整改验收。组织8名同志对18家法人单位2012年度资产负债损益审计问题整改方案进行先期会审,整理出每家法人单位整改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协同相关业务部门,分三组召开18场整改及问责工作方案过堂会,对照审计发现问题逐项、逐条审核,确定具体整改措施及问责方案。组织安排31人次对18家法人单位整改工作报告、整改证明资料进行逐户逐项审核、验收,确保报送材料达到规范要求,按时向省政府报告整改情况报告,整改情况得到审计厅、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认可。审计指出的5大类351个问题,277个整改到位,69个正在整改,合计占比98.58%。违规金额整改到位率89.02%;补缴税款167.34万元、滞纳金23.l万元;修订完善237个制度;行政、经济处罚1373人,累计2210人次,其中通报批评339人,警告150人,记过21人,记大过20人,降级17人,撤职6人,留用察看15人,开除11人,解除劳动合同15人,违规行为积分处罚627人次2487.5分,经济处罚989人次。
nlc202309081602
2.督促做好银监部门现场检查问题整改。组织12人次对31个被查单位2014年现场检查问题整改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力求整改规范、有力、到位。至2015年8月末,31个被查单位检查发现问题1304个,己整改问题1141个,正在整改的问题151个,合计占比99.08%,己纠正或整改金额占比91.85%。全行业累计处罚2284人次,其中记过56人,记大过20人,降级(职)11人,撤职8人,留用察看13人,开除5人,解除劳动合同1人,经济处罚1064人次,违规行为积分处罚551人次计1682分。
3.着力推动基层班子成员审计问题整改。安排6名同志督促2014年以来已进行换届或离任审计的32家基层法人单位上报问题整改情况,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梳理,提出建议,对整改措施不力、不到位的单位进行进一步督促,推动问题整改到位。
五、认真总结,促进审计成果运用
组织力量对2014年自行开展的9个审计项目及中介机构对36家法人单位的高管人员履行职责审计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共梳理出八大类问题,形成《2014年省联社对基层法人领导单位班子和班子成员审计发现问题的通报》,并将问题汇总成表格,按照条线分发给省联社各业务管理部门,以便进行分类指导、管理、整改。通过深入总结审计发现的普遍性问题,从行业管理层面指导强化风险管控,促进审计成果转化利用。
六、进一步推进审计系统建设
为加快审计工作转型,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尽快在全行业推广建设审计系统,自2015年3月起对省内三家试点农商行进行实地调研,并赴江苏银行、浙江省联社进行实地考察,听取了各家系统建设情况,对比各版本功能,重点了解调研单位基层使用情况。在充分考察调研后,审计部门会同产品研发中心、信息结算中心组织3家主流厂商完成了概念验证、大数据平台性能指标等一系列基础测试,为确定系统总体功能、底层数据库、建设部署方案等提供技术依据。抽调14名业务骨干组成需求编写小组,讨论拟定了审计系统业务需求说明书,为下一步开发公司招标、审计系统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七、组织开展行业审计轮培训
进一步加强行业审计队伍管理,邀请南京审计学院专家对基层法人单位审计部门负责人、审计骨干、审计新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业务基础专题培训,共分4批次累计对332名审计人员开展轮训,并通过优化课件、提问互动、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效果,升业务素质。
新的一年,江苏省联社将在推动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战略布局中,进一步贯彻落实银监会行业审计指导意见,围绕省联社强化内控管理的工作要求,以风险导向型审计为方向,运用“底线”思维,强化审计力度,注重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好行业审计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提高行业审计效能,不断提升辖内法人单位行业核心竞争力、风险管控力和业务发展驱动力,在融入“两个率先”进程中,更好地为担当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历史使命发挥保驾护航功能。
动物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1 对动物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由于动物防疫工作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只有在疫情爆发时才显示其作用, 加上传统意识的影响, 部分地方政府领导有重发展轻保护的观点, 认为政府只要搞发展, 防疫工作是业务部门的事, 政府给发发文件、拨些防疫经费就完成任务了。需要对“政府保密度, 业务部门保质量”即“政府为第一责任, 业务部门为技术指导”进行全面、正确的理解, 社会免疫工作仅靠业务部门的重视和监督是不够的。
2 部分养殖户认识不高, 防疫意识淡薄
养殖场不注意卫生防疫, 缺乏必要的隔离、消毒措施, 粪便乱排乱放, 病死畜禽乱扔, 随意到外地购买畜禽种苗, 带入染疫动物的情况十分严重。受经济条件和农村“重养轻防, 重治轻防”传统思想的影响, 不按科学程序接种疫苗, 存在侥幸心理。同时也存在潜伏期疾病注射疫苗后死亡事件, 导致群众错误认为疫苗质量差而造成死亡, 或防疫后发生疾病而认为疫苗免疫无效。部分养殖户, 对防疫后需要配备防疫证和佩戴耳标的作用认识不足, 甚至产生错误认识, 认为防疫证有无关系不大, 戴耳标会影响生长, 有的甚至不让打耳标。
3 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队伍整体素质差
兽医体制改革后, 基层兽医站人员工作积极性大为提高, 但由于十几年未补充专业技术人员, 相当一部分在岗职工知识老化, 对当前流行新的动物疫病方面的知识了解甚少, 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比如说当前一些疾病在网络、媒体上介绍的比较全面, 基层却反映的比较麻木, 是逃避也是回避。
4 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偏低
农村动物防疫员报酬低, 收入与实际工作付出不成比例。近年来免疫病种不断增加, 防疫员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 农村防疫员出现工作上消极应付,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村防疫员频频更换, 队伍不稳, 队伍整体素质相对低下, 导致防疫工作到户隐患重重, 防疫主要工作量在农村, 但因报酬低, 岗位吸引力小。对出现防疫工作质量较差的防疫员, 没有较好的处罚、奖励办法。
5 对策
建立动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 完善防疫机构、人员和经费;加强防疫监管, 真正落实“以防疫促检疫, 以检疫促防疫”的措施, 没有免疫证和佩戴耳标的畜禽一律不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 坚决杜绝检疫环节补免疫证和补耳标;完善人员培训机制, 特别是村级动物防疫员, 必须经过培训合格才能上岗;争取当地政府支持, 真正贯彻好“政府保免疫密度, 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方针, 签订县、乡、村防疫目标责任状。
失调;口流黏液, 排白绿色稀便。12~14日龄的雏鸡因严重出血、咯血和呼吸困难而突然死亡, 死亡率可高达91%。中鸡和成鸡多消瘦、贫血, 鸡冠和肉髯苍白, 所以该病也称“白冠病”。病鸡多下痢, 排白色或绿色粪便;中鸡生长发育迟缓;成鸡产蛋减少或停产, 软壳蛋、无壳蛋增多;后期个别鸡会出现瘫痪, 死亡率为5%~30%。
3剖检变化
病鸡可见全身出血, 皮下、肌肉, 尤其胸肌和腿部肌肉有明显的点状或斑块状出血, 各内脏器官也呈现广泛性出血。内脏器官出血, 特别多见于肺脏、肾脏和肝脏。严重的, 肺脏两侧都充满血液;肾周围有大片血液, 甚至在部分或整个肾脏被血凝块覆盖。肠系膜、心肌、胸肌或肝、脾、胰等器官有住白细胞原虫裂殖体增殖形成的针尖大或粟粒大与周围组织有明显界限的灰白色小结节。
4实验室检验
乡镇免疫工作计划 篇5
一, 背景分析
20XX年,我镇的计划免疫工作处于全县上游水平,连年进入全县前三名,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但是由于我镇地处县城,是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流动人口的增多 ,势必给我镇计划免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据统计,20XX年我镇常住人口的四苗覆盖率为98.79%,常规接种率分别为卡介苗98.88%,糖丸98.72%,百白破98.45%,麻苗98.64%,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8%,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为97.15%,开展AFP、麻疹、新生儿破伤风的主动监测,全年发现麻疹病人35例,无其它计免相关疾病发生,总之,我镇20XX年工作重点仍然是继续抓好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工作。
二, 目标指标
总目标:加强流动儿童管理,实行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同样管理,使他们与常住儿童有着同样的免疫机会,保证接种质量,抓好接种安全工作。加强疫情监测和管理,力争使我镇计划免疫工作在的基础上能再上一个新台阶。
1、具体目标,建证,建卡率在98%以上,人册证相符率在98%以上,卡介苗,糖丸,百白破合格接种率及四苗覆盖率95%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大于95%,四苗及时接种率均大于90%。各苗加强接种率大于90%。
(1)冬春季强化免疫登记率,服苗率均大于98%
(2)每月开展计免接种率调查,每月三个村,每村不少于10名儿童,全年无空白村,以全面了解我镇计免接种工作,
(3)每旬进行未种原因走访分析,全年覆盖所有的村(居),每月分析,每季度汇总并小结。
(4)做好资料、冷链、疫苗等设备的管理工作,
(5)做好薄弱村的调查和转化工作的。
2、具体措施
1。 、加强规范化管理,促进平衡发展,
2。 规范流动儿童管理,全面提高流动儿童的接种率,确保流动儿童能得到及时的免疫接种,消除免疫空白。
3。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在抓好突击宣传的同时搞好平时宣传,提高宣传频率,保证宣传效果。
4。 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培训要注重实用性。达到学以致用,方式以每月例会为主,辅以专题培训。
3、全年工作初步安排
a) 每月召开一次村计免医生例会,每旬进行AFP。麻苗,新生儿破伤风等主动监测。
b) 1至2月完成两轮糖丸强化免疫、春节查漏补种工作,并统计总结上报。
c) 3月份完成糖丸四周岁加强工作。
d) 4月份开展4。25宣传活动。
e) 9月份开展凭证入学入托及秋季新生查漏补种工作
f) 12月份第一轮糖丸冬春季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工作。
免疫工作 篇6
方法:在实施新生儿预防接种中,加强防病知识宣传,掌握接种技术要求,提高新生儿免疫效果。
结果: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与及时率,儿童乙肝发病率逐年下降。
结论:做好新生儿乙肝预防接种能提高儿童免疫力,减少乙肝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乙型肝炎预防接种免疫方法体会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60-02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是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的重要病因。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主要是降低人群HBsAg的携带率,重点应放在新生儿及幼儿,这主要是因为年龄越小,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变为持续携带者的危险性越高,最后演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机会也较大。
1免疫预防方法和时间
乙肝疫苗接种通常需要三个剂量来诱导具有长期保护作用的免疫反应。乙肝疫苗可以与其他常用疫苗接种方案一起进行,可产生最好的免疫原性而不干扰其他疫苗的免疫原性。此外,通过被动免疫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或仅仅用疫苗可有效防止乙肝病毒接触后(暴露后预防)的感染。
被动免疫方式:①感染HBV的孕妇从妊娠3个月起开始注射抗HBs,每月一次,每次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200国际单位,以降低其体内的HBV含量,从而减少对胎儿传播的威胁。②在新生儿出生后,要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超过24小时)为其肌肉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为0.05~0.07ml/kg,2周后重复接种一次。
主动免疫方式:即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剂量为10微克,按0、1、6个月的程序,单用疫苗注射3次。这种方式的免疫效果可维持5年或更长。新生儿于出生后二十四小时内,由医院接生员或镇卫生院接生员负责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同时做好新生儿接种第二针、第三针乙肝疫苗的宣传工作,第二针、第三针乙肝疫苗分别在1、6个月接种,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前提下,要求新生儿家属尽力配合好卫生院,提高乙肝疫苗接种率。
2乙肝疫苗免疫人群
我镇自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以来,儿童中HBsAg的携带率有了明显下降,使儿童免疫处于较高的保持状态,大大减少了乙型肝炎母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机会。乙肝免疫对象主要包括:①通过所有孕妇常规筛选和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的出生婴儿给予适宜的暴露后免疫预防;②常规婴儿免疫接种;③过去未接种青少年的常规疫苗接种;④感染危险性不断增加的成年人的免疫接种。在注重于围产期感染预防和青少年常规疫苗接种,婴儿常规免疫仍是基本策略。
3工作体会
现在进行的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将是为减少远期的肝病的发生做努力,因此加强乙性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现就我镇开展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的问题谈几点体会:
3.1加强领导,提高各组织重视程度。做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此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推行乙肝疫苗接种和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过程中,始终要做到一点,要坚持领导挂帅,统一管理,坚持现场监督指导,严格目标管理,主要领导要作为疫苗接种的第一责任人。
3.2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群众的预防意识。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是确保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开展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单、宣传画、上门串户的方式开展宣传。由于广大农民受社会经济及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群众对各种宣传方式的接受程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走门串户的把宣传单送到农民手里并通过语言的交流,产生的宣传效果最佳,且容易被群众所接受,特别是被流动儿童家长所接受。目前,乙肝疫苗的接种已经由政府掏钱免费为农村新生儿接种,但是即便是这样,也有儿童家长不愿意或不重视为孩子接种乙肝疫苗,往往出现3针接种率不及时,这就需要大量的宣传和说教,尤其是外来打工人员,由于生活、卫生条件比较差,交通不便,自我防护意识比较淡薄,更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
3.3做好技术培训,确保免疫效果。为保证工作顺利开展要举办以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预防接种人员培训,对乙型肝炎的严重性和危险性及乙肝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免疫方法进行培训,接种人员培训合格且取得合格证以后才能上岗操作,确保把好预防接种技术关。
3.4严格管理,提高免疫接种质量。在疫苗的管理上要做到:统一免疫程序和剂量,统一卡、证,统一专人接种管理,实行一人一针一管,统一疫苗的管理,统一疫苗的供货渠道,严格疫苗的管理是乙肝疫苗免疫接种质量得到保证。
4讨论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控制农村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水平,对降低我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和发病率是非常重要的。自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我国儿童中HBsAg的携带率有了明显下降。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母亲若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新生儿就有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因此我国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关键人群是新生儿,这是阻断母婴间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最佳措施。
我国早已将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列入计划免疫之中,免疫程序是“0、1、6方案”,即出生后立即(不超过24~48小时)注射1针,以后1月龄和6月龄时再各注射1针,注射完3针疫苗才算完成对乙型肝炎的免疫程序。乙肝疫苗可以与其他常用疫苗接种方案一起进行,可产生最好的免疫原性而不干扰其他疫苗的免疫原性。被动免疫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或仅仅用疫苗可有效防止乙肝病毒接触后的感染。在乙肝高发地区,由于婴幼儿感染的高发因素,婴儿常规疫苗接种是唯一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方法,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1]任勇,王玉妹.乙肝患者家属接种乙肝疫苗状况情况的调查及干预措施[J].现代护理,2006年22期
[2]何海艳,吴伟慎,张之伦.非新生儿人群接种乙肝疫苗与乙型肝炎发病关系的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年10期
基层防疫工作中免疫副反应的处置 篇7
1 免疫副反应的分类及临床特征表现
按严重程度将其分为3类:一般副反应、严重副反应和副反应死亡。
1.1 一般副反应
注射部位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 注射一侧肢体跛行, 个别伴有体温升高、呼吸加快、恶心呕吐、减食或短暂停食、泌乳减少等表现。
1.2 严重副反应
家畜出现站立不安、卧地不起、呼吸困难、可视黏膜充血或水肿、肌肉震颤、瘤胃臌气、口角出现白沫、倒地抽搐、鼻腔出血、孕畜流产 (含早产) 等症状。
1.3 副反应死亡
家畜死亡或早产胎儿死亡等现象。
2 免疫副反应发生的原因
在免疫接种过程中, 出现免疫副反应的强度和性质与疫苗的种类、质量、毒性以及动物个体和品种差异、接种时操作方法、动物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2.1 疫苗反应
因疫苗固有性质引起, 在正确接种时诱发的副反应。疫苗中含有的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 IgE抗体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致敏细胞活化后释放组胺、缓慢反应物质A等具有药理作用的活性介质, 这些介质可作用于不同组织, 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皮肤黏膜水肿、血压下降及呼吸道和消化道平滑肌痉挛等一系列临床反应, 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腹泻和腹痛及全身性休克。
2.2 动物本身的因素
动物的品种越纯, 其抗应激的能力就越差, 在应激的条件下产生过敏介质的机会就越多, 发生副反应的机率就越大。年老、体弱动物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退化, 不仅直接影响免疫应答效果, 还有触发免疫副反应的可能。
2.3 实施差错
由疫苗储运、准备或接种实施过程中失误导致的副反应。例如, 疫苗免疫注射的量过大, 对局部产生的刺激就越大。
2.4 偶合症
因动物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前驱期, 接种偶合发病的情况。动物有疾病的情况下机体的抵抗能力是有限的, 这时异体蛋白的侵入, 必然导致机体承受双重压力, 因不堪重负而发生免疫副反应。
2.5 注射反应
因动物对注射的恐惧和疼痛而非疫苗引起的生理或心理反应。例如, 在免疫注射时追赶动物, 造成动物神经高度紧张、恐慌而引起免疫副反应。
2.6 不明原因的反应发生的原因难以确定。
3 免疫副反应的预防
3.1 疫苗方面
选用正规生产厂家生产的适宜毒力或毒株的疫苗,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并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进行接种。
3.2 动物方面
免疫接种前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凡发病的, 精神、食欲、体温不正常的, 体质瘦弱的、幼小的、年老的、怀孕后期的动物不予接种或暂缓接种。另外, 加强品种改良, 培育具有较高生产性能、抗病力强的动物品种。
3.3 疫苗储运、准备和接种操作方面
认真检查疫苗的质量、保存条件、保存期, 必要时先进行小群接种, 确认安全后再做大群免疫。注射部位要选准, 接种操作要规范, 接种剂量要适当。
3.4 环境控制方面
保持动物圈舍温度、湿度、光照适宜, 通风良好, 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免疫接种前, 避免动物受寒冷、转群、运输、突然换料、噪音、惊吓等刺激, 可于免疫前后3~5 d在饮水中添加速溶多维或维生素C、维生素E等降低应激反应。免疫前后给动物提供营养丰富、均衡的优质饲料, 提高机体免疫力。
4 免疫副反应的治疗
4.1 一般副反应一般副反应不需进行任何处理, 持续1~2 d可自行消退。
4.2 严重副反应
皮下注射0.1%盐酸肾上腺素, 牛5 ml, 猪、羊1 ml, 视病情缓解程度, 20 min后可重复注射1次;肌肉注射盐酸异丙嗪, 牛500 mg, 猪、羊100 mg;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 牛30 mg, 猪、羊10 mg (孕畜不用) 。
针对已经休克的动物, 可采取针刺耳尖、尾根、蹄头、大脉穴等少量放血。然后用去甲肾上腺素 (牛8~10 mg, 猪、羊2~5 mg) , 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 (牛1 500 ml, 猪、羊500 ml) 静滴。动物苏醒后, 5%葡萄糖注射液, 加入维生素C (牛5 g, 猪、羊1 g) 或维生素B6 (牛3 g, 猪、羊0.5 g) 静滴 (牛2 000 ml, 猪、羊500 ml) 。最后, 使用5%的碳酸氢钠 (牛500~1 000 ml, 猪、羊300~500 ml) 静滴。
5 免疫副反应的责任划分
5.1 动物强制免疫人员符合操作要求造成严重
副反应、副反应死亡的由当地政府承担相关费用, 一般副反应由养殖户自行承担。
5.2 动物强制免疫人员违反操作要求造成严重副反应发生的, 由免疫人员承担一切费用。
6 免疫副反应的上报
出现副反应死亡的, 应立即上报区、市 (县)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市 (县)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及时指派技术人员到现场核查鉴定, 建立鉴定档案, 同时向当地乡镇政府和上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浅谈开展免疫工作的一些新经验 篇8
1 扶持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1.1 增加强制免疫病种
2007年, 我国颁布法律, 对危害严重的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此后, 我国农业部要求强制免疫病种数量由原来的1个病种 (口蹄疫) 增加到现在的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规模场、种禽场) 4个病种, 免疫密度要求达到100%, 免疫抗体检测合格率要求达到70%以上。通过立法和政策支持, 能保障疫苗质量, 最大限度对畜禽免疫, 切实降低疫病暴发风险, 还能减轻养殖场主防疫费用。
1.2 防疫体系建设
2008年, 我国完成了畜牧兽医体制改革, 设置了专门的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配备相应的人员编制和经费, 组织实施动物强制免疫, 开展动物强制免疫病种的抗体水平检测。后来, 以乡镇畜牧兽医站为基础, 又配备了村级动物防疫员, 壮大了动物防疫队伍。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的基础, 是实施动物强制免疫、免疫档案建设、畜禽标识加挂和动物疫情报告等重要防疫措施的主体力量。目前, 村级动物防疫员已配置有工作经费, 但由于物价上涨、劳动力升值、用工的社会福利保障不断完善等原因, 建议政府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报酬, 并配套解决社会保险、医疗保险、人身伤害保险等经费, 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1.3 硬件配置
疫苗的运输、保存环节关系着疫苗的质量, 是防疫工作成功的重中之重。因此, 积极争取实施冷链体系建设项目, 使市、县有与免疫任务相匹配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 乡镇畜牧兽医站有相应的冰柜、保温箱, 防疫员下乡防疫时有保温箱和冰块等制冷设备, 确保疫苗冷链储运质量。
按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 建议各级政府切实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 将畜禽免疫、疫病监测、疫情诊断及免疫反应死亡补偿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 并建设能够有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主动监测、被动监测和病原学检测工作的先进兽医实验室, 使检测频率和检测比例达到农业部要求, 指导防疫工作, 检验防疫效果。
2 防疫管理经验
2.1 加强宣传, 争取群众配合
动物免疫是养殖场 (户) 的法定义务。养殖场 (户) 因不具备免疫技术不能自行履行免疫义务时, 由防疫员代为防疫。但由于部分养殖场 (户) 对防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担心免疫副反应, 担心采血会造成畜禽的应激, 给防疫工作造成困难, 加之国家对采血后的养殖场 (户) 也没有任何经济补偿, 所以, 当前已经出现为了采血不得不出钱补偿或者直接购买农户畜禽的现象。
针对这些现状, 必须加强宣传, 结合畜牧项目和专业技术培训, 定期开展与养殖场 (户) 的专业讨论, 解释国家对于某些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政策、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免疫抗体监测的必要性, 让养殖场户理解并支持这项工作, 由被动变主动, 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增加养殖收益。
2.2 推行动物免疫公开承诺制
开展动物免疫公开承诺制, 制定动物免疫固定日制度, 在规模养殖场实行程序免疫、散养户实行春秋集中免疫的基础上, 由防疫员对新补栏的、免疫抗体不达标的、漏免的畜禽实行定时补免和强化免疫, 确保动物免疫密度常年达标;实施动物免疫服务明白栏和服务名片制度, 提高动物免疫服务的透明度和群众的自觉免疫意识、监督意识;实施动物免疫服务合同制度, 通过合同约定地方政府、乡镇畜牧兽医站、村委会、养殖场及养殖户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 由于动物病原日趋复杂, 为了判断当地的疫情, 制定适合当地的免疫程序, 监测防疫效果, 必须将动物疫病预警监测列入免疫公开承诺范围, 要求养殖场、户积极配合防疫工作, 发现疫情及时上报, 配合职能部门对免疫抗体水平的检测, 落实动物免疫公开承诺制度。
2.3 加强动物防疫痕迹管理
动物防疫痕迹管理是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近年来国家动物防疫主管部门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硬性要求。动物防疫痕迹管理贯穿整个春、秋季防疫工作, 动物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对疫苗的保存、发放认真监管, 多数防疫员对防疫情况也都有记录, 但这些信息比较零散, 还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整合, 市、县、乡疾控机构按照统一格式建立完善的疫苗调供台账及微机管理, 及时对防疫工作进度、物资耗用情况、防疫副反应等情况进行监管, 更及时有效地调拨物资, 保障防疫密度。另外, 防疫员要使免疫情况记录更加完善、系统、及时、准确, 尽可能反映免疫的真实情况, 并把动物免疫户口册钉于圈门附近, 方便查找记录, 也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好办法。以上措施能够有效保证动物防疫痕迹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4 合理安排强制免疫时间
实践发现, 有部分规模养殖场免疫抗体水平偏低, 主要原因是政府的春秋集中强制免疫与该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 导致高水平的抗体被养殖场常规免疫的疫苗中和。针对这个情况, 做强制免疫前要仔细查阅询问养殖场近期的防疫情况, 合理安排强制免疫时间。
2.5 运输环节快速疫病抗体检测
在畜禽运输环节进行快速疫病抗体检测, 可以了解输出地疫病免疫情况, 对输出地今后的畜禽调运、输入动物的及时免疫、确定输入地是否接收该批畜禽等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并能作为输入地开展防疫工作的参考依据。
2.6 新使用的疫苗必须小范围试验
如果一批疫苗在本地区或本养殖场首次使用, 防疫员必须先进行小群动物实验, 采取在一个场内先做一圈或几头;在一个地区取几个养殖户, 每户注射一头;如没有不良反应或不良反应很轻微时, 再开展大群免疫注射。这样能避免造成大范围的免疫副反应。
2.7 改进免疫检测方法
针对不同疫苗类型, 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 有时候检测结果差异较大。以猪口蹄疫抗体检测为例, 据钟小艳等 (2011) 报道, 用O型口蹄疫VP1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猪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抗体的敏感性比用正向间接血凝 (IHA) 方法高, 但是用O型口蹄疫VP1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猪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抗体的敏感性比用IHA方法低。
因此, 不同方法检测不同类型疫苗免疫抗体的敏感性不一致, 是抗原特异性、检测方法敏感性, 还是由于检测试剂特异性问题, 值得进一步探讨。希望科研部门针对不同病种和不同疫苗类型, 能推出更加稳定、有效、快捷、方便、廉价的抗体检测试剂盒, 并建议相关部门出台针对不同疫苗规定使用相应有效的新型检测方法及检测试剂, 从而科学评估免疫质量, 有效指导防疫工作。
2.8 选择合适的疫苗类型
不同类型的疫苗免疫适用范围不同, 以猪蓝耳病 (PRRS) 疫苗为例。PRRS弱毒疫苗一般只建议3~8周仔猪使用, 免疫期可达3个月左右。现在普遍认为弱毒疫苗存在同群感染、病毒重组返强的危险, 虽只是推测未得到证实, 但已有试验证明PRRS弱毒疫苗可以在同群猪中相互传播, 并且不能完全阻止强毒的潜伏感染。因此, 建议种猪群和健康猪群全部应用灭活疫苗免疫。对于正在暴发或暴发过PRRS的商品猪场使用PRRS弱毒疫苗紧急预防接种或免疫预防。
3 防疫工作前景
免疫工作 篇9
农业部9月10日召开全国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 秋季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全面启动。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强调, 从当前国内疫情形势看, 发生疫情的隐患仍然存在, 发生疫情的风险依然很高。从全球看, 疫情形势复杂, 对我威胁加大。各地务必高度重视秋冬季防控工作, 确保全面完成既定目标和任务。一要着力抓好基础免疫。秋季集中免疫工作9月10日全面启动, 力争10月底完成, 11月中旬开展免疫效果评价。要加强疫苗质量监管, 组织好疫苗的生产供应, 保障秋防工作顺利进行。二要着力做好监测预警。各地要围绕口蹄疫、禽流感、布病等优先防治病种开展监测, 抓好马传贫、马鼻疽消灭工作。三要着力强化兽医卫生监督执法。进一步健全活畜禽跨省调运监管制度, 强化证章标识管理。要以“提素质强能力”行动为契机, 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四要着力加强边境地区防控。坚持“内防外堵”, 进一步细化、实化边境防控措施, 构建边境地区“防堵带”。探索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模式, 大力推动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五要统筹做好人畜共患病和常见病防控。切实抓好布病、血吸虫病、包虫病、狂犬病等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治, 统筹做好生猪腹泻等常见病防控, 强化综合防疫管理, 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六要着力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预案, 严格执行24小时应急值班和带班制度。一旦出现疫情, 迅速启动预案, 防止出现扩散蔓延。
免疫工作 篇10
1 抗体监测工作开展遇到的问题
1.1 养殖户不配合
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深受广大养殖户欢迎, 但是, 抗体监测工作却没那么简单, 大多数养殖户对抗体监测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原因有: (1) 多数养殖户不理解抗体监测的意义。认为该打的针都打了, 就应该可以了, 没有必要抽血。 (2) 部分养殖户认为采血会对动物造成不良影响, 甚至会因为采血引起疾病的发生, 因此坚决拒绝监测。 (3) 养殖户出于对自己饲养动物的爱护, 不忍目睹保定、采血时动物的挣扎、嚎叫, 尤其是当操作人员技术不够娴熟、采血时间长、操作不规范、有血液流出等现象时, 养殖户的抵触情绪加剧。
1.2 基层群体认识不够
乡镇及村干部一般认为, 免疫抗体监测工作只是业务部门的事, 或对采血监测动物抗体的具体意义无深刻的认识。因此, 不能象开展防疫工作那样, 对业务部门采集血样过程中, 对群众拒绝、阻挠的行为进行有效劝阻和解释, 不能积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
另外, 部分村防疫员对抗体监测工作同样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免疫认真做了就可以了, 而且还有另外的担心, 一旦检测抗体不合格就是对他们防疫工作成果的直接否定。因此, 从内心不愿意开展抗体监测工作。
1.3 基层单位工作负担过重
抗体监测工作主要由各乡镇动监所采集血样, 送至市疫控中心化验。近几年, 抗体监测任务不断加剧, 各乡镇动监所2012年又增添了畜产品安全监察的职能, 成立了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室, 承担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开展免疫抗体监测工作, 不仅要加大对专门人员的培训, 提高采血技术水平, 同时对于大中型动物, 还要增加保定人员, 共同规范操作, 以免发生受伤事件。因此, 开展这项工作有时显得力不从心。
1.4 经费不足
开展免疫抗体监测, 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要求很强的工作, 需要多人配合, 也需要车辆、相关耗材、防护用品等设备设施, 同时个人也要做好防护。由于监测抗体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应给予防疫人员一定的工作补助, 目前, 大部分地区没有这部分经费。
2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
使广大养殖户甚至全社会都能充分认识免疫抗体监测的重要意义和在养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使免疫抗体监测工作深入人心, 争取这项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这样, 才能保证动物免疫抗体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按要求采集血样, 检测结果才有代表性, 可真实反映某个地或某区域、某养殖场 (户) 的动物防疫质量。
2.2加强人员培训
不应只重视抗体监测人员采血技术水平上的提高, 还要努力解决其思想认识的错误, 使其了解, 监测抗体水平不仅能有效地掌握免疫质量和疫情动态, 还能对疫病诊断、免疫程序是否合理等提供科学参数。同时, 也要让其了解到免疫抗体监测的重要意义。免疫抗体不合格, 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 找出问题所在, 着力解决, 才能更好地开展防疫工作。
2.3加大对免疫抗体监测经费投入
抗体监测工作是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积极向政府申请, 将这部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2.4落实养殖惠民政策落实养殖惠民政策, 建立补偿机制
落实好各项国家养殖惠民政策,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养殖户, 提高其积极性, 使其能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予以支持和配合。同时, 政府及业务部门应积极探讨, 建立起给予监测单位一定数量的资金补偿机制。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养殖户的抵触情绪, 又减轻了基层单位和防疫员的工作压力,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好地完成免疫抗体监测工作。
2.5宣传法律法规
免疫工作 篇11
关键词:基层 计划免疫工作 问题 儿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56-01
1 基层计划免疫工作出现的问题
1.1 对于流动儿童的管理。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流动人口突增的现象,随之出现的问题就是流动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引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对于流动儿童的管理也涉及到了很多方面,比如说教育、计划免疫等,众多的流动儿童再加上没有固定的居所,这就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这一方面的原因也成为了影响基层计划免疫工作顺利进行的主要问题。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沿海某一个地区的7岁以下的流动儿童已经占到了儿童总数的5.44%,同时这些流动儿童中又有3%的儿童没有进行正常的计划免疫规定的定期的相关疫苗的接种,而导致这一严重的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这些流动儿童很多都是来自于偏远的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对于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知识非常欠缺,另一方面是有一些的流动儿童本身属于计划外的生育,由于计划生育的某种原因导致了这些儿童的家长不能给孩子进行疫苗的接种,还有的是因为经济或者是其他方面的缘由,这一些列的原因导致了基层的计划免疫工作不能够正常的进行,或者说是计划免疫工作根本不能涉及到多有的应该涉及到的儿童,不能做到全面进行。
1.2 计划免疫立法工作和执法中出现的问题。这几年我们国家的计划免疫工作又有了新的进展,具体的表现就是新修订并出台的《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因为我们知道计划免疫工作的具体任务都是有国家具体规定的,同时这样也给计划免疫工作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效果,同时还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传染病防治法》中第十五条,国家应该实行有计划的疫苗预防接种的相关制度,同时对于儿童应该实行疫苗预防以及接种证制度,对于相关医疗机构和预防控制等机构规定要相互协调配合工作,共同的保障儿童的计划疫苗接种。这一系列法律的出台为基层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一些家庭会因为经济上的问题或者是疫苗接种意识淡薄,不能按照相关的规定对儿童进行定期的接种疫苗,损人不利已,不仅危害到了自己的孩子同时还影响到了其他的人群,给整体的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更繁琐的工作。
1.3 计划免疫工作经费不足。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计划免疫工作是一个整体配合的工作,同时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前提的,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开始对儿童的计划免疫工作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相关投入,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另一方面又出现一个现象“重治轻防”,这一现象目前还严重的影响着计划免疫工作的顺利进行,计划免疫预防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目前仍然没有一个非常充分的认识,同时另一方面地方财政的日渐紧张和其他的原因共同给计划免疫工作带来了另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经费的不足,而且是严重的不足,根本無法满足工作的进行。
2 对于新形势下计划免疫工作问题的解决办法
2.1 始终坚持预接种防为主。坚持预防为主是始终不能更改的适合我国目前国情的针对计划免疫工作的办法,既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同时还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主要的是要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和做法——重治轻防,近几年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都已经有了很明确的规定,不仅对基层计划免疫工作的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了修订,同时还针对经费和其他问题进行了相关明确的规定。当前来说,我们国家对于公共卫生方面的相关投入主要包含了针对计划免疫工作的相关投入,同时还规定对于经费的处理要分级进行处理,对于各自地区的计划免疫工作主要是由各级的政府部门对经费进行处理。要充分的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经费问题,保障任何时候计划免疫工作都首先有充分的经费作为支撑,因为只有有了经费的支撑,计划免疫工作才能正常的进行,所以预防为主就是要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经费问题首先得到保障。
2.2 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综合治理。这一方面针对相关工作人员要保证能够全面准确的掌握所在地区流动儿童的具体情况,在针对这些具体的情况对需要接种疫苗的儿童进行定期的疫苗接种。要保证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数量,经常性的开展查漏工作,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进行。
2.3 政府各级部门的通力合作。具体的就是首先进行全社会的计划免疫工作宣传,加强各部门对这项工作的认知度,同时还要起到提高公民预防接种疫苗的意识,国家要大力的支持地方的计划免疫工作,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对于那些下岗职工以及低保家庭等经济比较困难的家庭的儿童进行相关补助,同理合作共同保证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实施。
2.4 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职业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计划免疫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道德修养,提高接种预防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人为原因造成的事故,所以要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
2.5 提高公民义务意识。上面提高计划免疫工作相关规定《传染病防治法》明确指出这项工作的重要手段就是要保证预防为主,同时还指出要在这前提的基础上上升为法律的制约,对于国家来说要依法开展相关的基层工作,出台有关的法律,使得公民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主要是为了能够保障这项工作的施行有法律的护航。
参考文献
[1] 徐缓.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2001,7(6):376-377
[2] 严有望.我国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现状及对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1998,12(1):31-32
[3] 余晓琼,路秀平,武滨等.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管理.中国计划免疫,2005,11(1):73-75
计划免疫工作中的健康教育 篇12
健康教育是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内容, 通过健康教育干预免疫预防, 可以普及社区群众对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增强群众的自愿接受计划免疫的自我保健意识,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提高各种疫苗接种率[1]。
1 服务对象和工作方法
1.1 服务对象
根据《国家计划免疫实施规则》, 凡在本辖区内出生的0岁~7岁儿童均为建卡建证的对象, 婴儿出生后就到本辖区内的社区中心防保科建立免疫接种证, 同时建卡留档, 到婴儿满月后即来防保科实施乙肝第二针的免疫接种, 同时做好记录, 并预约下次的接种时间。
1.2 要求
医务人员正确掌握接种程序和接种技术是做好计划免疫工作的前提。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三查七对”制度, 注射部位严格消毒, 确保一人一针一管, 同时要掌握所要接种疫苗对象的年龄、时间、方法、禁忌证等。加强科内冷链设备管理, 做好测温记录, 确保疫苗冷链管理的正常运转。每日要对接种室、冷链设备进行清洁, 接种室要紫外线消毒2 h, 并做好消毒记录。
2 健康教育的应用
2.1 根据家长的心理特点适时开展健康教育,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计划免疫相关知识, 使家长主动接受免疫接种。
2.2 开展计划免疫方面的健康教育, 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初为人父母的家长, 缺少育儿经验, 我们应主动指导他们掌握儿童保健知识、婴儿喂养的方法以及一些疾病的家庭护理知识, 广泛宣传计划免疫工作, 强调计划免疫工作对儿童一生健康的作用, 进一步把计划免疫与健康教育联系起来, 使群众能够懂得接种哪种疫苗可以预防哪种疾病, 提高群众的认知度。
2.3 通过健康教育, 消除群众的错误认识, 树立更好的健康意识和服务观念。上世纪80年代以后, 随着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制成功和广泛应用, 儿童的疫苗和菌苗的品种逐渐增多, 免疫工作进入有计划的轨道, 同时计划免疫工作进入更加有序、准确、连续的时代。但健康教育未能及时跟上, 群众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认为计划免疫不就是打个预防针嘛?打不打都行, 什么时间打都可以。更有甚者, 因为孩子小, 2个月吃糖丸时就以种种理由推脱不愿带孩子到医院喂服糖丸, 图省事总想领回家吃, 总认为一个药丸吃了就行了, 你们喂和我们喂没什么区别,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要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疫苗的冷藏特点、温度要求以及喂服的注意事项和不按要求喂服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通过面对面的健康教育, 使家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能够主动、积极、按时接受计划免疫。
2.4 通过健康教育, 使群众意识到接种疫苗是最安全、有效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在日常接种工作中, 有些儿童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如发热、皮疹、头痛等现象, 甚至还有接种百白破后会出现局部硬结、无菌性脓肿等。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深知儿童的痛苦和家长的焦躁的心情, 要及时对儿童采取措施对症处理, 最大限度地减少儿童的痛苦, 同时积极向家长讲解预防接种的知识, 教育家长认清什么是接种的异常反应, 同时利用文字、挂图等宣传材料让群众广泛了解预防接种后出现的一些反应属正常现象。通过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 人们逐渐认识到计划免疫是安全的、有效的, 消除了群众紧张的情绪, 缓和了医患关系, 避免了医疗纠纷。
2.5 建立计划免疫规范门诊。每周二, 四上午开诊, 在门诊日开诊时适时地开展健康教育, 充分利用门诊板报和宣传橱窗, 积极发放宣传资料等, 使计划免疫工作深入人心。集中形式的接种, 满足了家长的从众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作用。
3 开展健康教育的心得
在计划免疫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 提高了工作效率, 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大提高了本辖区各种疫苗的接种率, 提高了群众的认知度和健康意识, 同时也增强了医务人员与群众的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免疫工作】推荐阅读:
做好畜禽免疫工作06-26
计划免疫工作计划08-28
计划免疫科工作量08-13
村卫生室免疫工作计划08-29
2023年计划免疫工作计划08-17
风湿免疫科护士的工作心得体会06-04
国家免疫规划督导评估工作方案个人简化版10-03
魏庄卫生院上半年计划免疫工作总结06-01
镇卫生院二0一一年度免疫规划年初工作计划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