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链管理系统

2024-10-23

流通链管理系统(精选3篇)

流通链管理系统 篇1

一、我国钢铁流通企业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

1. 从材料制造商转型材料服务商

“十二五”期间, 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和我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 国内钢铁市场需求进一步减弱, 钢铁行业进入了“微利”时代, 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为了应对这一行业背景, 钢铁企业需要拓展钢铁制造的增值服务, 即由传统的材料制造商转型为服务型的材料提供商。与传统的价格竞争不同, 钢铁企业将提供更多差异化产品、定制化产品;钢铁企业之间的竞争将不仅局限于钢材产品的竞争, 还包括产品配套服务的竞争, 如融资服务、供应商管理库存 (VMI) 等等。钢铁企业需要同时兼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参与客户新产品设计、通过标准化生产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生产成本。

2. 钢铁流通企业需求管理面临的挑战

这种从材料制作商向材料服务商转型的新竞争态势对我国钢铁流通企业客户需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需要更多地了解客户需求

由于钢铁企业的目标不再是以产品为中心生产并销售钢材, 而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提供钢材服务, 钢铁企业需要了解更多与产品有关的支撑服务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客户需求统一定义的不足。钢铁流通企业总部及各子公司对客户需求的定义不统一, 对客户需求传递、沟通、分析等工作造成影响。第二、客户需求分类的不足。钢铁生产企业将客户分为战略客户、潜在战略客户、直供客户、一般客户和代理商五类, 钢铁流通企业如何对这五类不同价值的客户需求进行需求管理, 如何排定优先顺序, 怎么做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与双赢, 需要对客户需求进行分类和分级。

(2) 需要与合作伙伴进行更紧密的沟通与协作

以客户为中心需要钢铁企业即时响应客户需求的变化, 并提供配套的客户服务。这一柔性服务要求需要钢铁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更快速地传递信息, 更灵活地调整生产与配送服务, 通过协作完成研发、融资等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需求传递流程与响应机制的不足。一线单位收到客户需求之后, 是否需要传递客户需求, 如何传递客户需求, 传递与共享给谁, 什么时间标准响应还未明确。第二、需求评估体系建立的不足。合理的需求评估体系能够激励钢铁流通企业各子公司积极进行客户需求管理, 做好客户需求收集、传递和满足各项工作。目前钢铁流通企业对客户需求满足的评价体系基本尚未建立, 评估指标尚未明确, 如何将需求满足评估纳入到已有的绩效评价中去也有待研究与建立。

二、需求链管理的相关研究综述

1. 需求链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理论在解决以上问题时遇到了挑战。供应链管理以生产为核心, 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过度追求生产效率使得企业对客户需求反应迟钝, 客户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传递与满足。与供应链管理相对, 营销活动直接面对客户, 获取客户需求信息并传递产品与客户服务。为此, 供应链管理不仅需要关注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 还需要建立与营销战略相匹配的供应链能力。当产品差异化程度高, 或者客户定制化程度高时, 供应链与营销之间需要更多的交互。

为了解决传统供应链管理与新竞争态势下企业战略之间的矛盾, Brace于1989年率先提出了需求链管理 (Demand Chain Management) 的概念, 并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理论和实践补充。需求链管理综合了供应链管理和营销等活动,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视角转换, 将客户需求与产品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认为这种管理视角适用于现在钢铁企业在目前竞争态势下创新钢铁流通模式的竞争策略。

需求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基础, 随着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需求链管理的核心是强调顾客需求, 是“以客户为中心”和供应链管理的结合。国内外学者对需求链管理的定义尚未统一, 主要存在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需求链是由客户需求驱动的, 供需链管理须以最终客户为中心。Treville提出, 与传统供应链强调产品生产效率不同, 需求链强调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第二种观点认为需求链是企业各应用系统的集成。Gartner Research等将需求链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保持与客户、渠道和合作伙伴之间需求和供应同步的商业策略, 是企业以需求链为核心的应用系统的集成策略。宁宣熙等提出了基于Web的需求链信息系统运行模式。张子刚等提出了需求链管理信息系统各子模块设计。第三种观点认为需求链是市场活动与生产活动的协同。Hilletofth等提出, 需求链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的协同, 实现利润创造过程 (即市场营销活动) 和利润实现过程 (即生产活动) 的互动, 以获得包含产品交付流程的核心竞争力。

2. 钢铁流通需求链管理定义

结合以上几种观点, 本文将钢铁流通需求链管理定义为:在全面掌握客户需求的基础上, 通过客户需求拉动企业各部门资源配置, 实现企业内部协同及供应链协同来精细化满足客户需求的过程。需求链管理的核心是“领先掌握客户需求”及“企业内部协同”与“供应链协同”。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 需求链管理从以生产为核心转变为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 从传统的生产推动销售转变为需求拉动生产, 是链式管理思想的一大创新。在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态势下, 需求链管理比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更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

三、以需求链管理创新钢铁流通模式的案例研究

钢铁流通企业开始探索通过需求链管理来创新钢铁流通管理模式, 核心手段是:确定“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管理目标、建立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类分级管理模式、建立跨区域协同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

1.“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管理目标

“十一五”期间, 钢铁流通企业已经掌握了应对客户需求变动, 调整生产计划和库存水平的能力。“十二五”期间钢铁流通企业意识到, 仅仅了解客户钢材需求量的信息并不能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 需要了解更多客户需求信息, 以客户为中心, 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 增强客户粘性, 减少客户流失率以增加企业长期利润。为此提出了“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管理目标。所谓“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 包含了服务创造价值的三个方面:降低用户使用成本, 提高用户使用效率和促进用户技术进步。 (见图1)

2. 建立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价值体现可以分解到了客户需求发现、满足和评价改善各业务环节, 核心的问题是如何真正做到全面掌握客户需求, 其有效手段是建立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类分级管理模式。 (图2)

(1) 客户维度需求分类

客户维度需求分类是指通过对不同客户进行分类, 从而区分不同类别客户需求间的差异。从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和战略发展的角度, 将客户分为为三类:战略客户、重要客户和一般客户。

(2) 业务维度需求分类

在业务维度需求分类中, 为确保客户需求能有效传递和及时解决, 将客户需求按归口专业进行分类, 并确定了需求解决的主管部门和协同部门。 (表1)

(3) 基于KANO模型的需求分级

KANO模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顾客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基本型需求是顾客对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因素的基本要求。这是顾客认为产品或服务“必须有”的属性或功能。当其特性不满足时, 顾客很不满意;当其特性满足时, 顾客也可能不会因此表现出满意。期望型需求是指顾客的满意状况与需求的满足程度成比例关系的需求。期望型需求没有基本型需求那样苛刻, 其要求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比较优秀, 但并不是“必须”的产品属性或服务行为。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水平超出顾客期望越多, 顾客的满意状况越好, 反之亦然。兴奋型需求是指不会被顾客过分期望的需求。但兴奋型需求一旦得到满足, 顾客表现出的满意状况则也是非常高的。对于兴奋型需求, 随着满足顾客期望程度的增加, 顾客满意也急剧上升;反之, 即使在期望不满足时, 顾客也不会因而表现出明显的不满意。

根据客户分类和业务需求分, 基于KANO模型按照需求重要程度设计出客户需求的三个等级 (图3) :

第一等级:包括战略客户的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以及重要客户的基本型需求。这类需求在采集频率、响应时间以及需求实现率等方面有着最高要求。

第二等级:包括战略客户的兴奋型需求、重要客户的期望型需求以及一般客户的基本型需求。这类需求在采集频率、响应时间以及需求实现率等方面的要求略低于第一等级。

第三等级:包括重要客户的兴奋型需求、一般客户的期望型需求和兴奋型需求。这类需求在采集频率、响应时间以及需求实现率等方面的要求最低。

(4) 需求响应要求

对于三个等级需求, 分别规定客户需求的传递时间和满足时间, 譬如一二三级需求的传递时间均为6小时, 满足时间分别如7天, 14天, 30天。对于客户明确要求了解决时间的需求, 必须在要求时间之前解决;对于客户没有明确提出解决时间的需求, 按照客户需求等级对应的满足时间 (见表2) 解决。在响应到期之前, 分段进行催办。

(5) 需求满足评估

需求满足评估是检验客户需求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的方法, 良好的评估导向有助于提升客户需求的管理能力。客户需求满足评估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各单位共同实现“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管理目标。其评估方向主要包括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个方面。内部评价是从企业内部管理出发, 对企业各单位和各部门在需求处理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分析, 检测其是否承担了相应的职责, 并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内部评价的范围覆盖需求的收集、传递、处理等多个方面, 主要考核内容包括以下内容:需求收集情况、需求属性填写情况、需求响应情况、需求满足情况等。外部评价是从客户角度出发, 通过研究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来评价需求的满足情况。

3. 建立跨区域协同的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

对钢铁流通企业而言, 实现需求链管理的难点集中在跨区域客户需求, 因此要实现“掌握客户需求领先者”的目标, 除了建立基于KANO的需求管理模式之外, 最重要的是建立跨区域协同的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参考文献中对此问题已有详述, 在此案例中, 成为以需求链管理创新钢铁流通模式的成功实施的另一关键因素。

四、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以需求链管理创新钢铁流通管理模式的新思路, 为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增值服务创造竞争优势, 实现钢铁企业从材料制造商到材料提供商的服务转型。从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发展到需求链管理的思想, 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客户需求拉动的必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环境下, 实施需求链管理才能真正做“掌握客户需求的领先者”, 是一种创新型生存战略。该模式的实施将带动整个国内钢铁流通领域的管理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有着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和示范意义。

基于需求链管理的流通管理模式的探讨和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 还面临很多具体问题, 譬如, 如何通过量化和需求链信息系统的构建来提升需求的快速响应, 需求链管理的效率和实施效果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许利华.需求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分析.商业时代, pp.19-20, 2008.[1]许利华.需求链管理的研究现状及其内涵分析.商业时代, pp.19-20, 2008.

[2]S.DeTreville, R.D.Shapiro, andA.P.Hameri, "Fromsupplychainto demand chain:the role of lead time reduction in improving demand chai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21, pp.613-627, 2004.[2]S.DeTreville, R.D.Shapiro, andA.P.Hameri, "Fromsupplychainto demand chain:the role of lead time reduction in improving demand chain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vol.21, pp.613-627, 2004.

[3]宁宣熙, 孙宇, 胡正华, 范华敏.需求链管理研究.管理科学, vol.17, pp.26-31, 2004.[3]宁宣熙, 孙宇, 胡正华, 范华敏.需求链管理研究.管理科学, vol.17, pp.26-31, 2004.

[4]张子刚, 张伟, 刘华.需求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物流技术, vol.5, pp.85-87, 2004.[4]张子刚, 张伟, 刘华.需求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新趋势.物流技术, vol.5, pp.85-87, 2004.

[5]Robert A.Spencer, ”Prioritiz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integrating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with KANO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UMI microform1402012.[5]Robert A.Spencer, ”Prioritiz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integrating the voice of the customer with KANO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UMI microform1402012.

[6]许磊.跨区域协同构架下的钢铁流通需求管理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 2013年7期[6]许磊.跨区域协同构架下的钢铁流通需求管理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 2013年7期

流通链管理系统 篇2

危险品的安全运输事关重大, 其在运输途中的安全隐患主要有:危险品在流通链中监控缺失造成安全隐患, 以及环境变化造成安全隐患。因此, 对危险品运输进行有效监管势在必行。危险品运输过程中, 由于所处环境极易发生变化, 若无法实时监控、分析和报警, 极易造成人员和物质的重大损失。

提高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的安全, 需要加强危险品在流通链中的管理, 实时监控环境变化, 分析变化对危险品的影响。因此, 迫切需要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来获取危险品的相关信息、检测器运输过程中队其影响较大的环境信息, 提高安全性。

本文以RFID技术为基础, 针对危险品流通领域存在的问题, 针对以下几点进行研究与设计:

(1) 利用RFID技术和数据库技术, 分析基于RFID的流通链中危险品安全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 并对该系统核心流程、系统架构、核心子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2) 针对危险品在流通链的运输途中因意外导致的运输厢体的局部环境发生变化且难以有效全程监控的问题。通过在物品上粘贴RFID标签标, 在标签中存储物品的环境需求特征, 监测运输途中相关参数, 提供报警、应急处理等, 实现运输途中的全程监控。

(3) 在流通链危险品安全管理系统的实现部分, 本文重点从流通链终端销售环节着手, 用智能终端实现现场数据监测, 开发具有RFID读写器功能的智能终端;构建后台危险品信息数据库, 通过内部无线网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与远程危险品信息数据库的交互, 获取危险品的真伪、运输要求及其他相关信息, 提高了危险品运输安全性。

2流通链中危险品安全管理系统设计

2.1无线射频RFID技术概述

1948年哈里.斯托克曼发表的“利用反射功率的通讯”一文, 奠定了RFID技术的理论基础;无线电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 使得RFID成为物联网应用的基础。RFID技术利用射频信号在空间的电磁耦合 (或者电感耦合) 实现非接触的数据通信, 获取物品的相关信息, 在此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参与, 因此适用于各种恶劣环境。

RFID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实现多目标同时识别、识别高速度运动的物体、远距离非接触识别、能适应恶劣环境、高安全性、存储信息可通过加密算法和密码保护、不易被更改和伪造等优点。

2.2 RFID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RFID系统的基本原理如图1所示, 通常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计算机系统等组成。应用中, 将电子标签贴在物体上, RFID读写器通过电磁耦合读写进入读写区域的电子标签, 获取标签信息并解码, 将获取的信息发送到计算机主机进行信息处理。

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中均布置有天线, 实现电磁波的接收与发送。此外, 完整的RFID应用系统还应包括应用软件、中间件等。

3系统功能设计

本设计采用智能终端作为前端处理单元, 以Android操作系统为软件平台, 实现数据综合分析与提示、报警。

工作流程为:RFID读写器采集数据, 向智能终端发送数据, 智能终端处理数据、显示和报警, 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与后台数据库实时通信, 完成实时采集和查询。

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接口模块:智能终端接收RFID读写器数据的接口。

收发模块:智能终端与后台数据库交互数据的接口。

存储模块:存储本地信息模块。

查询模块:查询后台数据库、本地存储信息和实时查询RFID上信息。

4总结

本文通过应用智能终端和RFID系统, 构建了一个适用于保障消防危险品在运输途中安全的管理系统, 进行了硬件与软件系统设计, 实现了运输途中对物品鉴别、周围环境监测、获取后台信息及分析物品安全等功能, 较好的实现了系统预期目的。

摘要:本文针对危险品在运输途中的安全隐患, 设计了一套应用管理系统。系统应用RFID作为物品标识, 通过车辆上安装的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 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从后台数据库获取物品安全运输的要求, 应用移动智能终端分析物品在环境中的安全性, 实现状态查询、预警与报警灯功能。系统对保障消防危险品的运输安全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危险品,安全运输,RFID,流通链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陈肇兴, 孙利华.应对药品运输过程中质量退化隐蔽性的思考[J].中国药房, 2011, (09) :791-792.

[2]岳磊, 赵晓群.一种RFID读写器网络的设计及其实现[J].微计算机应用, 2007, (07) :704-708.

流通链管理系统 篇3

电子商务作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对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电子商务的普及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并在拉动国内消费需求、增加就业岗位、扩容信息资源等方面贡献显著。电子商务具有信息量大、跨空间、跨时间、交易便捷等特点, 商品信息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上以各种形式交互分享, 便捷的交易, 为厂商和消费者提供了直接交易的平台, 物流行业、快递公司的业务量增加, 商流、物流由线下向线上转移, 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 是一种“小农户———大市场”的模式。小农户的农产品生产规模有限, 地理位置相对大市场较为偏远, 加之农产品运输方式单一, 其所能供给的农产品表现出总量低、质量标准参差不齐、运输成本高的特点, 无法满足城市大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同时, 由于信息不对称, 大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品种和数量等方面的需求信息无法畅顺的反馈至小农户, 致使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不能及时、有效、安全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可见, 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是造成小农户与大市场供需矛盾的主要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纵深化发展, 农产品流通引入电子商务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基于电子商务平台, 利用互联网大数据, 搭建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链, 一方面可以实现市场信息与农产品信息的交互, 缩小农户与市场的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降低农户生产的风险;另一方面, 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农产品流通链通过线上线下的互联互通, 有效地降低农产品的运输成本, 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因此,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农产品流通链是农产品流通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模式转变的体现。

2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农产品流通链的必要性

2.1 是农业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调动了农民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 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表现出生产的分散性、经营的粗放性的特点, 土地面积较小、生产工具及技术落后, 使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这与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食品安全性不断提高、农产品品质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是不相适宜的。因此, 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之一。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要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农业规模化生产, 主要是通过土地的流转, 使土地连片形成一定的规模, 通过专业化生产, 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电子商务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 利用网络数据信息, 为农业规模化生产提供相应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 使农户及时了解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种类、质量等相关信息, 进而有效地降低了市场供求的波动所产生的农户收益的不确定性, 降低了农业生产风险。

2.2 是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需要

农产品的销售收入是构成农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农产品亦是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即消费需求量对产品价格变动不是很敏感。如果无法准确预计下一周期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 那么当农产品产量增加, 由于农产品的供给量大于需求量, 致使农产品价格下降, 农民无法实现增收, 相反会因为产量的增加, 价格水平下降而减少收入, 进而影响下一生产周期的生产。因此, 对于农产品的产销需要搭建起电子商务平台, 以确保农产品的价格保持稳定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电子商务平台的大量市场信息, 可以让农户及时的掌握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 并依据市场信息合理安排和组织农产品生产, 有效地降低因农产品产量和价格的波动而产生减收的风险。

3 电子商务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效益分析

3.1 有效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

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本质》中提出在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过程中, 所花费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耗费的成本就是交易成本。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主要是“农户—采购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为主, 农产品需要通过采购商、批发商、零售商三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同时, 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存在信息的不对称, 信息化程度较低, 致使围绕农产品交易而形成高额的交易成本, 农户以最低的价格出让农产品, 消费者却以最高的价格得到农产品, 农户增收困难, 而消费者剩余减少, 制约社会福利水平的改进。电子商务较之传统的流通方式, 具有跨空间、信息全、速度快等特点, 能够有效的缩短农户与消费者的时间、空间距离, 农产品的交易只需要经过运输环节就可以直接到达消费者, 提高农产品信息化的程度, 减少农产品的中间流通环节, 降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产生的成本, 并可实现农产品的线上线下相互融通, 增加农民的直接收益。

3.2 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

农产品相比于其他工业产品, 具有易腐烂、易变质、不易保存等特点, 近年来,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渐凸显,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质量安全来自农户, 农产品的产量受制于土地规模、种子质量、栽培技术等主客观因素, 农户为了提高农产品的数量、改善农产品的外观以及提高农产品抗病虫害的能力, 会将对人体有害的激素类、抗生素类的药物用在农作物的果实上, 大大增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质量安全来自中间环节, 由于农产品对运输、储藏等条件的要求较高, 在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中, 批发商、零售商等中间环节使用对人体有害的药物确保农产品的新鲜程度, 同样增大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在大数据的支撑平台上, 电子商务可将农产品信息进行整合分类, 根据农产品的类别、科目分组, 对农产品的产地、采购商、物流运输等信息公开, 那么农产品质量安全就可以实现有据可查,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户、采购商、批发商及零售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有效的规避来自农户、中间商而引起的农产品质量的安全问题, 提升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

4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农产品流通链的思考

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化的需要, 更无法满足农户脱贫增收的诉求, 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 构建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农产品流通链成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渠道。

4.1 整合农产品流通链的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中国农产品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涉及农林牧渔等相关的农业产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持。但是现有的农产品网络信息资源存在着信息碎片化、涉及行业单一化、信息更新滞后化的局限性, 加之对农产品信息资源网络建设的投入不足, 使得现有信息平台不能有效地满足农产品产销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的流通链的需要。因此,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农产品流通链需要整合网络信息资源, 加大对农产品相关信息资源平台建设的投入, 借助网络大数据的信息平台, 为农户搭建生产、采购、运输、销售等市场信息平台, 及时了解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趋势, 保护农户生产收益不受市场供求波动产生的影响, 实现农产品线上购买、线下消费的相互融合, 打破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屏障, 为搭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农产品流通链奠定信息资源的基础。

4.2 强化农业合作社的功能

强化农业合作社的预测、计划、评估等功能, 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农产品流通链的组织基础。一方面, 中国农村分布广, 地理位置分散, 地区间自然条件、地理条件差异性明显, 不易形成规模经济, 电子商务的覆盖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 无法实现户户联通;此外, 农户受教育水平偏低, 思想观念陈旧, 对于信息化背景下的生产、交易方式接受能力不强, 造成电子商务流通模式在农村的普及率不高。因此, 强化农业合作社的功能,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准确、及时地获取农产品市场的各类信息, 并将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分类, 为农户的生产提供可靠的信息, 帮助农户确定农产品生产的规模, 提高农产品品质, 确保食品安全;同时, 农业合作社通过电子商务平台, 为农户积极开拓消费市场, 寻找稳定的采购商和物流运输, 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增加农户的农业收入。

4.3 完善农产品流通链电子商务的硬件建设

农产品流通链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需要搭建涉及面广、跨行业的网络硬件, 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硬件建设, 是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农产品流通链的客观基础。农产品电子商务起步较晚, 建设资金投入主要来自国家的财政支出, 而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网络传输设备、计算机、服务器等硬件设施, 由于资金投入的局限性和农村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满足广大农户的需求, 导致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信息滞后。因此, 构建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农产品流通链需要加快完善电子商务的硬件投入。一方面, 加大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和资金投入的连续性, 扩大网络信号的覆盖面;另一方面, 加快农户家庭、农业合作社、村等相关部门计算机的普及, 加大对农户电子商务技术的宣传和普及, 使农户能够及时获取农产品市场信息, 开展网上农产品在线订货、采购、流通与销售的交易行为, 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参考文献

[1]郭艳, 等.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0~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J].商业时代, 2014 (07) .

[2]齐艳, 贾晋.国内外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模式研究[J].世界农业, 2014 (08) .

[3]孙伟.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的现状与对策[J].商业经济, 2013 (02) .

上一篇:傩戏文化下一篇:企业施工定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