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写作

2025-01-05

文言写作(共8篇)

文言写作 篇1

近年来, 随着高考新材料作文的盛行, 高中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 都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作文素材库。但反观考场作文的写作情况, 材料单薄、缺乏新意或材料不扣观点等问题却频频出现。所以, 指导学生积累、运用素材应是当下作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而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当中就有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文言文如老酒, 虽经岁月流逝, 却芳馥香醇, 历久弥新, 特别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文言文, 更是其中的精华。一线教师如能在教学文言文时指导学生有效地去挖掘积累, 就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做:

一.积累文言文中的名句名段, 增加作文的文采。

文言文中有大量的名句名段, 学生如果能够将这些语句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将会增加作文的文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句子, 鼓励学生结合作文主题情况灵活使用。苏轼的《赤壁赋》中写景 的句子非常多:“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又如欧阳修《伶官传序》中表达忧患意识的名句:“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教师在教授这些文言文时就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并熟记这些文言警句, 同时做好课后的分类整理工作, 且在作文评讲时将学生选用的文言名句进行交流展示, 共同积累,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名句的兴趣。

二.积累文言文中的典型人物, 丰富作文的素材。

高中生写作文以议论文为主, 不过学生的论据积累是有限的, 而在文言文当中, 就有很多典型的人物和故事能够成为我们写作的优良论据。

如以“司马迁”为例, 他忍辱负重、坚持不懈, 严谨求实地完成了精妙绝伦的《史记》, 由此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1) 司马迁撰写史记, 态度严谨认真, 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 司马迁“其文直, 其事核, 不虚美, 不隐恶, 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 他的文章公正, 史实可靠, 不空讲好话, 不隐瞒坏事, 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的真实性。从中可 以引申出的适用话题就有“诚实”与“责任”。 (2) 一个人, 无论遇到多大的打击与挫折, 只要精神不倒, 一切都可以继续。《史记》是司马迁用一生的精力, 忍受了肉体和精神巨大痛苦的泣血之作, 鲁迅曾赞曰“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适用话题如“坚强”、“意志”、“忍辱”、“心灵选择”等。还比如以 《太史公自序》为蓝本, 可以论证“逆境与人才”、“人生的价值”、“选择”等话题。就此而言,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中的一些人物故事进行分类整理, 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加以充分运用。

三.学习文言文中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的技巧。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会从鉴赏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品的写作特色, 如果教师在此时能把课文讲解和写作结合起来, 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然后逐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学习文言文中的抒情方法。学生在写记叙文时, 往往不注意抒情, 缺少一条情感线, 而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借 鉴。作者在文中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 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 寥寥数笔, 就使人物形神毕肖。文中写祖母的段落尤为出色。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 令人动容。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语, 造成至情至真的氛围与情调。再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 “儿寒乎?欲食乎?”, 这看似平淡、平凡的回忆, 都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 “令人长号不自禁”。 (2) 学习文言文惊心动魄的情节叙写和刻画人物的艺术方法。高中生写记叙文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而《史记》在这方面则堪称典范。比如 《鸿门宴》之所以扣人心弦, 就在于其尖锐复杂的戏剧化冲突, 以及在这种高度集中的矛盾中所凸显出来的千差万别的人物性格。

总之, 挖掘文言文当中的作文素材要注重课内和课外的密切联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励学生有效地积淀语文素养, 最终实现由“文”到“言”的转变。

文言写作 篇2

操场侧,有云梯、乒乓球桌等器材;亦有一小屋,名曰“体育保管室”,常锁,内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器,甚众。

上周日,有十馀同学及数家长入校,或携器物或不携,皆戏于校侧之器材矣。然器少人多,无器者众,甚失落。

中有一同学曰:“何不取体育保管室之物戏?”或曰:“此校之物,不可。”答曰:“校已许我入,即许我取物也。”或曰:“此室常锁。”此人开门,曰:“不锁也。”于是同学、家长皆入争器物。

每周一之晨,有“集体召会”,即全校立于操场听师训话。

本周一,吾立于队伍之后,距左之体育保管室约五丈有馀(十馀米)。忽而闻一怒喝:“汝自观之!”扭头左观:一师拖一六·一班生,忽而提脚蹬其股,复喝曰:“汝自观之!”见体育保管室之门大开,此师与踉跄之生入。

少顷,见体育保管室之前有数师、校长、十馀生、数家长。此时,有二师于吾旁言及此事,乃知此事经过。

周日,同学、家长戏毕欲归,或曰:“本不应取器,应不遗迹。”或曰:“本可取器,有人将其归位,不须归。”或曰:“本非我物,何必爱惜?”或曰:“何不取之而归?”

综上所述,以至于周一众师至校,见室门大开,室内白灰、器物满地,操场亦有,或损器物,不得知也。

“倘不问,即为偷。”是谓众生、家长之举不智也,本他人之物,人不许,何故取也?似人于家中宴诸友,未许之下,汝入人室,取柜中之衣衣,后掷于地,归。无乃一理乎?

独具匠心的文言文写作教学 篇3

文言文写作是高考作文中的一大亮点。但在单一评价的体制下,高考作文模式化现象严重,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按照“潜规则”写千篇一律的套话。这些套话空有结构而无内容,更别提思想深度。评卷老师面对数以千万计同样如此空洞的文章早已审美疲劳,所以当《赤兔之死》等文言文考卷出现时,立刻吸引了评卷老师的眼球。《赤兔之死》的作者通篇遣用纯熟的浅易文言文,明白晓畅,文采飞扬,获得了当年的高考作文满分。的确,文言文典雅、凝练、微言大义,是已经僵化的考场作文中的一大亮点。

文言文写作有利于学生的文言积累。文言文写作不仅在考场上容易吸引注意,获得高分,对于学生平时的文言文积累也有很大的帮助。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理论,认为“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孩子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我们应该对‘一切操纵、建造、积极的行动和制作的冲动给予运用和满足的机会”。容理诚老师提倡的文言文写作教学正有这种功能。学生在文言文创作的过程中,既是对旧知识的回顾也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当学生已经学会运用文言虚词、实词或句式时,自然就扫除了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文言字词。

文言文写作有利于优秀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本身具有典雅、凝练的特点,我国古代的优秀典籍都是用文言文表达的。但这种简洁、优美的语言却在现代社会中与人们渐行渐远。

容老师指出,“文言文写作不仅可以促进文言文的理解还可以丰富中国当代写作教学,填补中国当代现代文写作的空白,通过汲取文言文所体现的凝练、简洁、深刻、丰富、生动的内涵来拓宽现代文写作”。而要传承古代优秀文化,就应当“国学落地,文言助力”。

容理诚老师的文言文教学有如下的显著特点:

1. 教学准备充足。

容理诚老师上课从不打无准备的仗,无论是对译教学还是文言文写作教学,他都让同学们先进行预习。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曾经提出学习的三大规律,其中一条即为准备律,他认为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并按照其准备活动发生学习行为,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而没有按照其准备活动发生学习行为,学习者就会产生烦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要求其活动,就会产生厌恶感。容老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原理,先让同学们预习,尝试自己写传记,并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这一做法看似简单,实际是使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强化对文言文写作的信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预习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使被动变为主动,减少了教师的无效劳动。例如《罗倩婷传》中,该生的预习效果显著,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仿写,还达到了创作的要求,这不得不归功于其课前预习,它使学生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达到了叶老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 教学目标清晰明朗。

容理诚老师的教学目标清晰而明朗。他在课堂上明确提出本节课的两大要求,一是仿写《张衡传》。将本课设定为写传记,既生动有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发挥创作的空间;二是提出文言文写作的五要素,即“信、达、雅、题材和情理”。“信、达、雅”是严复先生指出的翻译应该达到的要求,而文言文写作除了应达到这三个要求外,考虑到写作的创作性,容老师要求学生既要注意题材的选择,也应注意情理的表达,这是区别于翻译的重要方面,也是容老师教学目标清晰明朗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指出,人们普遍存在习得性无助感,对于看起来困难的事情容易产生放弃或挫败的心理反应。文言文写作教学对于学生来讲是新事物,初次接触容易陷入找不着边的境地,对此容老师独具匠心,既对写作的内容设定了弹性要求,使学生易于发挥,又提出了写作的规范,即让初学者“戴着镣铐跳舞”,使教学顺利开展,学生有所收获。

3. 教学评价独特。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中学生要“有独立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吕叔湘也曾讲过:“教学就是为了教学生学。”教学生学不仅学习知识,也应该学习评价。容老师让同学们在课堂上互相评价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互相批改作文的过程,在生生互评的过程中产生思想火花,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如《卢倩婷传》中,有同学提出“奇葩”二字应当注意其古今异义,免得引起笑话等。这些问题未经老师指导,学生即能发现,可见生生互评能达到意外的效果。但如果一味地让学生互评,则会使评价标准涣散,使学生失去方向。所以当学生的评价出现偏颇时容老师及时进行巧妙的引导。如讨论同学的作文《袁丽君传》时,容老师先让学生站起来评价,多数同学选择正面评价,容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表示肯定,继而追问:“这位同学写的内容确实真实,但是像古文吗?古文应该用词准确而精炼。如在文言文中,‘吃改为‘食是不是会更准确呢?”这种引导式、反问式的评价语是容老师常用的,既让学生容易接受,又使主题回归到教学目标上。

文言写作 篇4

如何才能把“文”“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笔者以为, 不妨从“写作意图”的探寻入手,把“言”与“文”结合起来教学文言文。

众所周知,任何写作都是有写作意图的,而要达成写作意图,必然要有目的、有指向地选择写作材料并进行具体的言语表达。其中,写作材料以及具体的言语表达,自然是“言”,这是毫无疑义的。

而“文”一般是指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通常包括四个层面的内容:1“文言”本身的文化属性;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 3文言文记载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4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1]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文化内涵”一般以第四个层面的“言志载道”为主要诉求。

我们知道,文言作品都是作者的自我言说,其 “所言志所载道”,都无可避免地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即,文言文中的“文化内涵”———“言志载道”常常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体现,必然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和作者的个性化的生命印迹。因此, “写作意图”不但能体现“文”,而且也是“文”的本质呈现。

至此,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写作意图”的终极追寻是“言志载道”,即“文”,而要达成这样的 “写作意图”,则必须选择合适的写作材料以及具体的言语表达,即“言”。因此,从探寻“写作意图”的角度入手,把“言”与“文”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是可以说得通的,也是可行的。

事实上,在实际教学中,这样设计文言文教学也确有颇多收益。首先,因为有写作意图的探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文言文教学不但不再枯燥,而且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其次,因为有一条明晰的教学 “线索”,所以文言文教学很容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再似单纯的“言”的教学那样显得很是零散。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在写作意图的探寻过程中, 文言文教学既有语言文字教学的扎实性,也具有与文言文本身相匹配的文学性、文化性。总之,从写作意图的探寻入手,把“言”与“文”结合起来教学文言文,不但是可行的,也是很有价值的。

例如,《岳阳楼记》一文,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记”,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景抒情文。从写作意图上讲,作者写作本文主要不在于“记事”,也不在于“写景抒情”,而于劝勉、讽谏,在于表达作者追寻“悲心宏愿”的最高境界和志在致君尧舜的宏伟志向。所以,教学本文,不妨从“劝勉”“讽谏”“致君” 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地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探寻写作意图的过程中,通过诵读、解释、翻译,把 “言”“文”结合起来,深入理解文本,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宽大情怀和“先忧后乐”的政治抱负。

一、“文”“言”结合:在文体突破的写作意图探寻中

一般来说,根据不同的写作意图,会选择不同的文体、主题、材料、语言、结构等来表达。例如,《岳阳楼记》一文,便可以从文体的角度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在“言”“文”结合中,进行文言文教学。

众所周知,“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人、 事、山川名胜、器物建筑等,如《小石潭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等。《岳阳楼记》是篇“记”,按照常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记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情。然而,根据史料记载,作者范仲淹并没有去过岳阳,更没有登过岳阳楼,作者也仅仅知道滕子京重修了岳阳楼这件事情本身,至于是怎么修的,修的过程,以及修建后成了什么样子,作者一无所知。而滕子京也只不过寄上了一幅描绘洞庭风景的山水画《洞庭秋晚图》给他,这让他如何作“记”呢?因此, 作者要写作岳阳楼“记”,就必须突破文体另辟蹊径,不然,是无法写作本文的。可是,该如何突破呢? 仅仅从文体形式本身进行突破吗?如此突破的写作意图又是什么呢?这些都是值得仔细研究的问题。 事实上,引领学生从“写作体式”到“写作内容”两个层面,探讨本文突破“文体”的过程,便是探寻到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便是“文”“言”结合的教与学过程。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环节一:巧设角度

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这么多的关于岳阳楼和洞庭湖的名言佳句,他们或描写美景,或抒发内心情感。范仲淹是怎么评价前人的诗文的? (前人之述备矣)“备”是什么意思?翻译“前人之述备矣”这句话。(生略)

师:既然“前人之述备矣”,且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时,又把这些“唐贤今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 现在范仲淹作“记”,如果还是如前人一般描写自然景色、抒写个人情感的话,那不是明摆着要跟唐贤今人比个高低吗?(生补充:更何况作者还没有去过岳阳,没有登过岳阳楼,对于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完全没有情感体验)因此,作者写作本文时,不能因循前人之路,或简单描写,或抒写个人情怀,必须巧设角度。

环节二:“异”中劝勉

师:“据《岳州府志》记载,嘱托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滕子京因被人诬告挪用公款正贬官岳州。 当时的滕子京悲愤愁苦,牢骚满腹,打算岳阳楼竣工之后,凭栏痛哭以泄其愤”。[2](屏显)如果你是范仲淹,你该如何巧设角度,写作本文呢?你是从哪几句话看出来的?为什么?

生:我觉得应该借嘱托写作《岳阳楼记》的机会,劝勉滕子京。

师:那咱们再来看看,本文中哪两句话是劝勉滕子京的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看看这两句话在什么位置?齐读第五小节。

师:既然是劝勉滕子京,为什么不在文章的开头直接劝勉呢?而且,请仔细看第五小节,这两句劝勉的话是范仲淹直接说出来的吗?(没有,是借古仁人之口)那又是为什么呢?

师:既然不能直接劝勉,请再读全文,看看范仲淹是如何委婉劝勉的?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目的是什么?

生:先褒扬他的政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然后,再劝勉。目的是为了便于滕子京接受劝勉。

师:文章是从哪两个“异”中劝勉的?

生:一是指“物暗己悲”与“景明则喜”的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异”;二是指迁客骚人的“物喜己悲”,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的 “异”。

师:文章没有直接点明劝勉,滕子京为何能一读便知?

生:当时的滕子京也是迁客骚人,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劝勉于他,但身为贬谪之人的滕子京读完此文,岂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师:所以,这篇文章虽然名为“记”重修岳阳楼这件事情,实为劝勉滕子京。(板书:劝勉)

二、“文”“言”结合:在隐喻比较的写作意图探寻中

中国自古便不乏劝勉的好文章,如《劝学》便是一篇很有价值的劝勉文,《出师表》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篇很不错的劝勉文,《岳阳楼记》一文如果仅仅止步于“劝勉”的话,那么这篇文章是很难从众多优秀美文中脱颖而出,成为千古名篇的。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流传千古,还有更深的原因,还需要我们继续探寻。

仔细研读文章,笔者发现,“劝勉”只是作者写作本文时最为直接的属于表层的意图,而且“劝勉” 的也不仅仅是滕子京一个人。联系时代背景,我们知道造成滕子京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在于滕子京本人,而在于朝廷,在于皇帝和当朝权贵。只有皇帝和当朝权贵听进了作者的“讽谏”,才能使更多的迁客骚人、贤臣志士少一些愤懑而更多地为国效劳。所以,作者写作本文的更深的意图当是“讽谏”。

可是,如何讽谏才合适呢?要知道,讽谏失误, 在那个几乎没有法制的皇权社会里,那是有生命危险的。于是,作者想到了隐喻。如果隐喻得当的话, 不但可以保护自己,还可以达到讽谏的意图。因此, 从比较隐喻出发,在“文”“言”结合中,探寻作者更深的写作意图,是个很好的教学切入口。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作者写作本文仅仅是为了劝勉滕子京吗?别忘了,当时作者自己也是迁客骚人。很显然,范仲淹还有更深的用意。齐读三、四两小节,请两位同学翻译这两段。(生略)思考这两段仅仅是表面上的因景设情吗?“霪雨”和“景明”,仅仅是自然景观吗?(不, 显然有某种隐喻)

生:本文用“天空”“日”“月”“云”等形象隐喻宋仁宗和当朝权贵。从材料上看,隐喻的效果很好,宋仁宗不但保住了作者的名位,死后,还赐予最高级别的谥号。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隐喻皇帝和当朝权贵呢? 如此巧妙的隐喻固然有保护自己的意思,但仅仅如此吗?请看材料:

范仲淹一生都志在致君尧舜。[3]他二十七岁始入仕,纵观其三十多年的为官经历,虽然遭遇多次起落,但其对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他“一心为国、为民”“一心忧君、忧民”。

生:他如此巧用隐喻,不仅仅在保护自己,更是希望皇帝和当朝权贵能听进他的讽谏,希望他们能少点“阴”多点“晴”,能让更多的迁客骚人、贤臣志士为国效劳。

师:可见,作者写作本文,用意不仅在于劝勉滕子京一个迁客骚人,其更深的用意是讽谏朝廷。(板书:讽谏)

三、“文”“言”结合:在境界辨析的写作意图探寻中

“言”为心“声”,任何写作都不是外在的,都是作者内在情感思想的外在表达与流露,甚至很多时候,更是委婉地展现了作者的生命思考和理想追寻。教学本文亦不例外,作者写作本文不仅仅是为了“劝勉”,也不仅仅是为了“讽谏”,其实,更是作者的生命追寻———“致君”的外在展现。而作者具有致君尧舜的宏伟志向,又是跟作者的思想境界分不开的。因此,教学本文,可以从境界的辨析入手,在 “文”“言”结合中,进一步探寻作者的写作意图。

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任何一篇散文都是为了表达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那么这篇文章除了劝勉、讽谏外,是不是还有更深的用意呢?请再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哪三重境界?哪一重境界要更高一些?为什么?

生:本文写了这样三重境界:或物暗己悲,或景明则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忧后乐。

生:第一重境界最低。第二重境界,仅对“己”而言,无论人世如何变化,都宠辱不惊;但第三重境界,就不同了。那已经进入了“无我”的境地,不但宠辱不惊,更是心怀天下。可见,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后者的境界要高一些。

师: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表达了作者一直在追求着“先忧后乐”的古仁人之心。

师:然而,那个时代,像他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就连滕子京那样的贤臣,还仅限于普通迁客骚人的“或物暗己悲,或景明则喜”的境界。怎能不让作者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无限感慨啊!

师:至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写作本文除了劝勉、讽谏外,还有更深层面的用意,即澄明自己“先忧后乐”的“悲心宏愿”,希望更多的迁客骚人能跟他一道前行,以实现他致君尧舜的宏伟志向。

(板书:致君)

高考文言文基本写作特点答题技巧 篇5

1、叙议结合:

(1)指出叙写了什么,议论了什么;(2)作用:叙事议的基础,议是叙的升华。

如《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归去来兮辞》《《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2、句式角度

1)整句,或整散结合:(2)结合内容谈效果作用:(1)增强语势和情感。(2)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多用对偶和排比句。《前赤壁赋》《过秦论》《归去来兮辞》《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如 2)设问(有问有答)与反问(有问无答,答在问中):(1)指出类型;(2)指明作用。

3、对比论证:(1)指出谁与谁对比;(2)指出二者哪方面对比;(3)作用:鲜明突出了谁的什么内容或特色。如《师说》《训俭示康》《宋人有得玉者》《伶官传序》

4、托物言志:(1)“物”借写什么意象;(2)实际写什么意象;(3)“志”,表达了什么思想情感或观点。(4)作用: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内容。如《种树郭橐驼传》《病梅馆记》

5、类比论证:(1)指出谁与谁类比;(2)指出二者哪方面相似性类比内容;(3)作用:鲜明突出了谁的什么内容或特色。

6、科学性与文学性:多针对说明文。(1)科学性,举例指出指一些词语在程度上(如“一些”“多”等)非常准确。(2)文学性,举例指出句式、修辞特征及作用。

7、欲扬先抑: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1)指出手法;(2)作者想要“扬”(即肯定什么,赞扬什么,主张什么)的是什么?

(3)作者怎么“抑”(反着说的)的。(4)作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波澜起伏,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如《冯谖客孟尝君》:“欲扬先抑”手法:开篇写他(冯谖)“无好”,“无能”,却三次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小人,正在使人顿生疑惑之际,作者笔锋一转,依次叙写了冯谖焚券市义等三件事情,令人拨云见雾,见识了冯谖充满智慧的胆识与才能。不但使得冯谖的形象鲜明突出,而且使故事一波三折,生动有趣。

8、以小见大(1)指出手法;(2)“小”写了什么?(3)表达出什么重要道理或观点——“大”;(4)作用:寓含深刻道理于小事情(平凡现象)中,易于理解和接受,耐人寻味。

如《游褒禅山记》

10、结构特点:呼应前文,照应开头、题目(略)

11、因事说理

(1)叙写了什么事;(2)借此阐述(表现)了什么道理、观点。(3)作用:叙议结合,使议论有了依据,有说服力或现实意义等。如《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

12、借古讽今

(1)借写“古”代什么事情;(2)讽谏现今什么现象(人);(3)作用:为了讽今,鉴古观今,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增强说服力和达到教育意义。

如《阿房宫赋》《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

13、设喻说理

(1)指出喻体——现象或事实;(2)阐明本体——意义或目的。(3)作用:说理形象生动,易于理解和接受。如《秋水》《劝学》

14、铺陈渲染

(1)铺叙描写了什么内容;(2)表达什么情感或观点;(3)作用:渲染气氛、场景,增强了情感。如《过秦论》《阿房宫赋》

15、举例论证

(1)举例的内容;(2)表达什么情感或观点;(3)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如《训俭示康》

16、人物描写方法

一般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作用:

神态描写:更见突显人物各性,是个文章给人一真实感,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是文章生动形象。

肖像描写: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形传神,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个性格特点。

行动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直接体现人物性格。(在人物描写中有重要地位。)

语言描写:表达人物情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折射出人物所处时代的特点。心理描写:是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你内心,刻画人物性格。

注意: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作用

特殊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如《苏武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秦晋殽之战》

17、托物起兴手法

(1)先写了什么事物或事情;(2)为了引出下文的什么内容;(3)作用: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出下文;增强趣味;奠定基调。《蒹葭》《采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8、善写生活琐事

(1)写了哪些生活琐事;(2)表达了什么情感、观点;(3)作用:对所述之事有具体感受,细腻真切,易于表达情感。如《项脊轩志》

挖掘利用文言文的写作教学资源 篇6

一、挖掘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的意义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

教师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的理解,在一定范围内灵活处理教材。

尽管教材编写者在文言文阅读的处理上,更多是从“读”的角度去设计,但有的单元提示和练习题本来就含有指导写作的因子,它有待语文教师去挖掘利用。

2.以读促写,一以贯之

学生的“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纯粹是为读而读,重在读懂,重在吸收;一类是为学习写作而读,读的重点在学习“如何写”,重在表达。实际教学中,大多数师生是忽略了第二种“读”。殊不知第二种“读”,目标明确,更易发现那些可以为我所用的写作资源,从而对写作产生积极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和“写”之间搭起桥梁,让他们从读中获得写的观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一个整体,所学有所用;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亲切的,平易的,不是高不可攀的。

3.养成学生积累的良好习惯

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思考、训练写作,就更容易让学生沉潜进教材,品味涵咏,化为我用,并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其他阅读中去,养成受用终生的习惯。

二、如何挖掘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

1.提炼观点

一篇文言文,可以看作一则材料作文,据此可以训练学生审题立意。除了正面提炼观点,还可逆向思维,质疑文中观点。还可以本着古为今用的出发点,用现在的观点审视古人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正反、历史与现实等多角度立意,对学生思维会有极强的刺激和训练,多几次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必将明显提高。

2.积累材料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意识引导学生做这方面的练习,让他们将材料和观点加以联系,加以梳理归类,加以比较联系,学生积累的材料就会组织有序,在作文时就更容易提取,用得也会更好。

对同一篇课文,可以引导学生积累不同性质的素材。比如《触龙说赵太后》,可以积累的素材有:触龙的进谏艺术,赵太后的利弊权衡,触龙和赵太后对子女的爱。引导学生做出这样的区分,甚至可以区分得更加详细,有利于学生加工材料,让材料在头脑中组织得更加清晰有序,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

同一则材料,可以启发学生用以证明不同观点。这与前面所述“提炼观点”雷同。积累素材要防止空泛,要让学生记住人物、过程和一些必不可少的细节。

素材除了大量事实材料以外,还有许多名言警句,也值得记忆。

3.学习写法

从写作的角度去学习文言文,不完全等同于从阅读的角度学习艺术手法,这个“不同”在于我们不是机械地复古,而是“拿来”,是为我所用。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写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文一得。

议论类文体,可以学习结构方法、论证方法等。《劝学》可以主要学习比喻论证,《师说》可以学习下定义作结论和对比论证,《六国论》可以学习总分和并列式结构。

散文类,可以学习抒情的方法、行云流水的结构等。《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可以学习写景、叙事、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阿房宫赋》可以学习描写、铺排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可以学习因事说理的方法等。

除了全文的写法以外,局部的表现手法,各种句式,各种有效仿价值的修辞格,也不妨偶尔拈出一二,像做语言表达题一样,小小地训练一下。

三、如何利用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

挖掘了文言文写作教学资源,就要运用它去指导学生写作,这是关键。如果没有实践操作,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1.充分利用习题中的写作教学资源

有的课后练习题没有这类写作题,或者老师认为这类题还未充分体现出原文最有价值的写作教学训练点,就可以设置一个写作训练题。这种题的设置要紧密结合原文,充分体现原文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点”,提法要明确,要具有可操作性。

2.放手让学生挖掘写作教学资源

面对一篇对学生来说有写作仿效价值的文章,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认真阅读,从中找出最值得仿效的“点”,将目标明确化、细化,仿效原文写一段或一篇文章。也可以相互讨论,师生共同讨论,确定训练重点。

四、应注意的问题

1.古为今用

学习任何文化,都要批判继承,立意应从现代而来,从我而来;材料虽有古人,却是为我所用的,并且要吸收更多当下新鲜的现实材料;写法也不纯粹是古人翻版,而是继承之后的创新。

2.杜绝机械运用

我们学的是方法,不是模式,至于具体到一篇作文中,学那一篇文章或那几篇文章,一种写法或几种写法,要看我们自己写作的实际需要,它受制于作文的主旨、文体、材料等。至于机械学习文言,更是复古与倒退,偶尔为之则可,经常运用则与本文观点背道而驰了。

3.一课一练,适可而止

挖掘利用文言文的写作教学资源,必须注意时间和量的控制。时间不能太多,只是完全阅读目标之后的画龙点睛。量也不能太大,一课一练甚至两课一练足矣,练也并非每次都是大作文,可以大小穿插,方式也可以口头与书面结合,个人与小组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具体写作可能更多是课后的事。

文言写作 篇7

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上,很多老师对于叙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很感兴趣,课堂精彩呈现。而对于一些论述性强的文章,以推脱学生难以理解、考试不会涉及为理由,有的在自己也不甚理解的情况下,草草了事,有的甚至不教。

笔者认为,此类文章,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作者思想外,在培养学生精神品质层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当下社会映照,不仅可以来完善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实现人生观、价值观的初步建立,而且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洞察力,培养学生严密的论证习惯。

说的功利一点,如能让学生把握一些论述类文言文的特征,至少能够培养学生考场写作议论文的能力。

下面,我以苏教版必修三的《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政论文为例,来浅谈如何在文言文中学得议论文写作之法。

《十思疏》是一篇政论文,宋朝以来就受到文选家的重视,但其文学价值往往被政治价值所掩盖,也忽略了它的写作方法,这是很不应该的。其实它的论证方法与文学价值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推崇。

一、观点精炼鲜明

在我们的头脑中,唐太宗是个开明的君主,好像只有优点,没有缺点。但时间上,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特别是渐渐忘记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渐渐对人民作威作福起来。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即忘记“以民为本”)、“忘危”(即忘记隋亡的教训)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十思”,以“思”治“忘”,实在是一剂除病救人治国的良药。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文章用一“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可谓单刀直入、观点精炼鲜明。

二、结构完整清晰

文章共有三段,完全的按照议论文一般写作思路展开,由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第一段就直接亮明观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其后在第二段中总结历史经验,以“创业守成、人心向背”来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最后,从正面回答如何“居安思危”,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十思五戒”。结构合理,思路清晰,为一般议论文写作之典范。

三、议论方法得当

在文中,魏征用了很多论证的方法,来达到他劝谏的目的。其中最明显的是第一段中,分别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既形象又有力。开头直入比喻,先从正面说明木必固根,流必浚源,引出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源不可不深,根不可不固,德不可不厚,这是一般人都能明白的道理,而作为人君如果连一般人都不如,那么想长治久安,只能是一种妄想。两层意思成为鲜明的正反论证。

现在的高中生,虽平时也能积累很多的事例,古今中外都有,但是写到作文中,往往只是一些举例的累加,就连正反对比论证都很少涉及,更谈不上用比喻论证了。这一点,笔者建议,对于当代典型议论文——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老师也应当作典范来学习,对学生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分析说理透彻

议论文重在分析,很多学生在剖析能力上非常欠缺,大多是“理不够、例来凑”,导致老师翻看学生的文章,完全是事例的堆叠,而对于事例的分析只有寥寥数字,甚至于由此事例直接得出他想要的分论点。

我们学校语文组一直倡导要培养学生书写议论文完整段的能力,在这一段中,既要有观点,又要有事例,更要有说理和结论,此为完整的一个事例分析的段落。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如何说理知之甚少,不知该怎么抓住要点分析,也不知该如何去分析。在教授《谏太宗十思疏》时,如能把第二段内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仔细品味其分析说理的方法,相信学生会有所感悟。

文章在第二段中,先指出过去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的历史现象,摆出这一客观的事实。然后提出疑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然后分析产出这一现象的原因。这就是采用论据分析的一种方法——因果法。在学生的作文写作中,对事例中的行为,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分析产生这一事实的直接或间接的原因,以较好的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其标志性的词语有:“为什么……因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等。这样整个段落从直接点明观点并阐释观点,到引述事例,再到追根求因,最后得出结论,完成了一个议论文完整段的写作思路。

而后,魏征又进一步分析“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假设了“傲物”进一步的发展。这又是采用了论据分析的另一种常见方法——假设法。在具体的议论文写作中,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问几个“如果不这样,会怎样”,从而使得论证更深入。它的标志性词语是“如果没有……就没有……”“如果……却……就不会……”等等。其具体段落基本结构与因果法相类似。

诚然,该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很多语句本身能成为议论文的素材,所以,也值得积累。

如果我们能发现教材中优秀的文本,把握其特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把课文学习与学生写作融合在一起,相信一阶段后,学生在考场作文中就不会出现语言干瘪,不知所以的现象,获得成才成人的双丰收。

摘要:本文以教学《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探讨了以文言文教学培养学生议论文写作能力。

文言写作 篇8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内容;思想;情感;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二十多年了,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还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思维,还是以学科为本位,为成绩而教。一些老师说:“文言文教学最简单了,只要让学生记住字、词、句篇的译文就可以了,其他的什么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等等都不用讲,考试没有。”本人认为,文言文教学也须重视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教学。

第一,文言文语句和思想内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两者密不可分。孤立地进行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则谈不上深入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词句和思想内容,二者不可偏废。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文章在描写了岳阳楼的美丽景观后,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文章的主题思想,透过这个句子就可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果只是一味地解词译句,学生便难以领会作者这种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二,在语文教学中渗入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现代文教学如此,文言文教学也应如此。选入中学语文课文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千百年时间的淘洗而流传下来,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在教学中,如果舍弃思想内容,则无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成。这些,对我们今天的求学、处事和创业都仍然有借鉴教育意义。就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苦乐观和人生观教育,使他们懂得珍惜现代优越的学习条件,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第三,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选入中学语文课文的大多是浅易的文言文,学生对照注释读,在理解文章意思方面是不会有很大困难的,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如何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如何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如何理解文章的思路是关键。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学生对照注释阅读,是可以读懂的,但要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思路,却是比较难的。如在读此文时,学生可能会产生如下疑问: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桃花源的自然景色和生活环境的?为什么桃源人见到渔人后会“大惊”?“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而在去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老师如果不加以启发和引导,学生是不易理解和把握的。因此,舍弃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的教法是不可取的。

第四,文言文教学也应体现新课标“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扑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新意地表达”等写作要求。课本中文言文精巧的构思,严谨的结构,匠心独运的篇章,都足以垂范后世。优秀的语文教师总是在重视词句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立意、结构和思路,并运用到写作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现代文写作水平。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一文,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善用对比。从开篇到结束,无一处不是用鲜明的对比来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文章开头,用蛇之剧毒和人们争相冒死捕蛇的矛盾现象吸引读者,接着用蒋氏三代享受捕蛇之“利”却“貌若甚戚”的对比,用作者提议“更若役”却引他“汪然出涕”的对比,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诉说,四次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之毒,真切感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构思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文言文教学既要教文言字词句等基础的东西,又要教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那么应该怎样教呢?是不是把文章从头到尾串讲一遍,再架空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呢?回答是否定的。教师应该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同时,顺带落实词句。同时,又通过词句的落实,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思路的理解。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邹忌跟徐公比,究竟谁更美?他的妻、妾和客人是怎样回答的?2.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什么启发?哪些话可以看出邹忌有自知之明?3.邹忌是怎样分析“王之蔽”的?听了邹忌的分析,威王采取了什么措施,收到了怎样的效果?4.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来讲明道理、表明自己的见解的?文章用较多笔墨写邹忌之妻、妾、客赞美邹忌,有必要吗?为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落实“朝、郭、诚、美”等词语,指出特殊句式,最后解决问题。这样,解决问题后,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了。这样教,比逐字逐句讲解轻松多了,课堂气氛也活跃,教学效果也更好。

当然,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文言文教学须重视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的教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须如此,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决定。

上一篇:自由放任时代的终结下一篇:管理传输系统